第一篇:石门山森林公园发展方向调研报告
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张兴民
石门山森林公园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已初具规模,要沿着科学健康的轨道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找准产品定位。不同地域不同环境有各不相同的特点 和优势,找准自己的地域优势特点,就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产品。比石门山风光优美的地域很多,但石门山水有自己的特点:石门山植被在渭北高原属于罕见的,不仅表现在覆盖率达90%以上,而且动植物种类多样性明显;石门地貌地势平缓,但沟壑峡谷,石崖峻岭同存;石门气候特点夏季凉爽,特别适宜人们休闲养生;石门山有秦直道、秦兵站、烽火台等,秦文化积淀深厚。所以,石门森林公园宣传口号拟定为“石门山是渭北高原上的绿色宝库,休闲避暑的胜地,健康养生的乐园,秦直道的再现”。
其次要找准市场定位。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交通和周边环境等情况石门山自然资源的消费市场只能定位在西安、咸阳、铜川等周边大中城市。但是,如果把以秦直道为核心的秦文化项目做大,做强,就可以把市场定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在石门山的宣传推介上,近期以西安、咸阳、铜川为主,远期可向全国。
三、大手笔策划景点,使公园基础设施和景点档次有一
1个大的提升。目前,石门山公园景点少,半天时间就可把所有景点游完,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有限。
当然,大规模搞景点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应滚动发展。但是,规划设计必须一次到位,逐步建设。好的规划设计必须由重量级的专家教授参与,除此之外,还必须下大力气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特别是邀请当地文化人共同参与,初步形成方案后确定设计公司,按程序设计效果较好。或者先确定规划设计公司,拿出方案后,请专家提意见。一般情况下,后一种方式由于先入为主会导致赞同意见多,真知灼见少。
下面本人就石门山森林公园究竟如何建设发展简单地说以下自己的思路。
1、大力发展农家东、林家乐。在不增加政府投资的情况下迅速扩展旅游接待能力。目前政府已投资1千万元建成了会议接待中心,一般的会议和政府接待已能够承担。普通游客的接待可以通过农家乐、林家乐或小木屋(餐饮、住宿)解决。因为农家乐、林家乐的经营形式灵活,投资小收益高,既能增加周边群众创业致富的机会,又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
2、扩展旅游线路,拉大公园框架。使游客在公园游玩的平均时间延长,这样可以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消费,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是开通西峰至秦直道、秦直道至扶苏庙、扶
苏庙至扶苏墓、扶苏墓至接待中心的旅游步道。这样整个石门山景区形成了一个大的旅游环线,再加上瓦房川和桃花川景区,游客在石门山公园游玩时间就可在一天以上。
3、以秦直道为核心,进一步扩充秦文化容量。目前,秦文化苑项目已基本建成。但是,秦直道是知名品牌,应进一步发 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包括学术研究探讨交流,加大建设投资,做大、做强。为向全国范围内推介做好基础工作。
4、重塑石门关隘雄伟景象。石门关隘景点是石门山公园标志性景点,但至今还没有进行建设。将石门关隘景点和扶苏庙停车场整合为一休,会体现景观上宏大气魄,呈现巍峨壮观景象,同时给石门上引水造景,重现昔日飞瀑流泉。
5、建成桃花川千亩花卉长廊。春与山上野山桃一起形成壮观花海,夏与岸柳相映,秋与红叶争艳。春、夏、秋三季花事不断,还可培育花卉苗木出售。
6、利用姜嫄湖水域开展水上游乐,增加石门山公园娱乐项目。通过其它途径解决人畜饮水,或在源头上铺设一条输水管道,保护人畜饮水不被污染。
10、对现有公路线路进行改道,为石门山公园的西大门至秦文化苑段创造一个无噪音、无浮尘、有安全感的良好旅游环境。
11、把胡家川打造成一个亲水休闲景区,应逐水随势造
景,彰显自然和谐。形成湖光山色,亭台楼榭,瀑布飞流,鸥鹭惊鸿的山水园林景观。同时将娱乐休闲、知识性、趣味性融入其中。拓展训练基地,建设八卦阵、迷宫、吊桥、水上梅花桩等娱乐项目。
9、利用万亩草开展滑翔伞运动项目,吉普车试驾体验项目,山地自行车训练项目。
11、配备一流的服务体系
(1)、增添休闲座椅,观景平台,购物服务点,方便游客需求。
(2)、增添厕所、垃圾桶等卫生设施,配备卫生保洁人员。
(3)、配备安保设备器材及人员,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创造安全的旅游环境。
(4)、成立景区游客通行车辆、导游讲解员调度中心。
12、理顺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机构设臵管理职能如下:
办公室:负责日常行政事务、人事工作协调。
调度中心:负责游客通行车辆,导游讲解调度
财务科:负责财务管理
景点科:负责景点管理、卫生管理、设施维护
绿化科:负责公园绿化管理、苗木培育
会议接待中心:负责承办会议、接待中心游客吃住
第二篇:加快森林公园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森林公园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森林公园建设调研报告 发挥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对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是我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将其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促进经济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日,市政府办公室组织市旅游局和先锋路街道办事处就如何加快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建设地质森林公园的资源优势、总体思路、目标定位、保障措施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供参阅。
一、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保护开发现状
据历史记载,我市境内的黄河故道为秦汉时期黄河河道,现经8个乡镇办事处,长约70公里,面积约13万亩。其中,先锋路街道办事处辖内的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是目前原始风貌保存最完好的黄河故道,占地面积近亩,公园内沙丘起伏,蔚为壮观,明清时期栽植的10000余株古椹树,郁郁葱葱,多种灌木类野生植物杂生其间,黄河故道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温泉地热资源,是名副其实的“秦汉古河道,明清椹果园”,是春季踏青、夏季采摘避暑、秋季登高、冬季寻古访幽的良好去处,具备开发为生态休闲旅游精品景区的基础条件。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初步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启动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旅游精品景区,潜在的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管理体制上看。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
林公园土地为郭堤村集体所有,土地和椹树由村民承包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由台商进行投资开发,后因台商资金不足等原因,开发未能继续。古黄河开发公司接管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该公司系民营企业,为了便于统一开发,从开始着手土地、椹树承包经营权的接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体制。但客观上讲,“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市场化体制还未真正建立,存在产权、经营权多头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从产权上看,园内土地、椹树产权属村集体,而基础设施产权却一部分属先锋路办事处,一部分属古黄河公司;从经营权上看,公园经营权属古黄河开发公司,但园内土地、椹树的承包经营权却属村民。这种多头所有、多头管理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园的发展。从规划编制上看。规划是建设的基础,今年4月初,邀请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陈国忠院长对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
公园进行了资源考察,拟委托编制《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旅游规划》。规划编制是今后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的重要保障,这项工作进展较慢,规划编制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始,必须集中精力,抓紧抓实,加快推进。从基础建设上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上下逐步形成了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的浓厚氛围。先锋路办事处和古黄河开发公司投资近300万元进行了初步开发建设,开展了古树保护、水渠开挖、沙地保护等工作。前段时间,先锋办事处会同交通、建设、水利等部门开展了园外旅游公路、园内水渠引水工程、停车场、园内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园内滑沙、戏沙、亲水等娱乐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经过积极努力,前期必要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立,但这种建设是最基础的,是低层次的,与打造休闲旅游精品景区的建设标准还相差甚远。
从市场营销上看。包装推出了郭堤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旅游招商项目,通过参加深圳文博会、烟台旅游北交会等旅游投资洽谈会、网络招商等多种形式开展了项目推介。先后邀请了国家科技部创意研究院文丰院长等专家、港中旅等旅游投资机构以及数十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前来实地考察,洽谈合作。为尽快启动该旅游项目,近期举办了“首届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椹果文化采摘节”,与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合作,联合举办了“采摘节”开幕式和文艺演出,采摘节期间约万人次前来参观游览,中国旅游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4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通过宣传推介,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明显提高。但这种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广泛深远,抓好市场宣传营销仍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二、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是当
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临清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是建设经济文化旅游强市的重点工程和重要突破口。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理念,加大招商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整合相关资源,理顺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景区建设管理运营的新突破,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目标定位。力争到,将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占地面积3000亩,集休闲度假、田园采摘、温泉养生、沙地健身、特色竞赛、农家体验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西等区域内“老百姓的度假天堂”、“自驾游的快乐营地”,年接待游客实现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万元。
三、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的保障措施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旅游管理
体制创新。针对旅游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制约发展的现状,成立专门的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在市旅游局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地质、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建设的管理,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以便于推进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和全市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二是景区开发机制创新。以公园旅游资产或经营权出租费用为资本设立旅游开发公司,以公司为融资、合作平台,采取合资、合作等灵活多样的开发机制。三是景区运营机制创新。积极引进专业旅游管理机构,以联营、出租、托管等多种形式进行景区的管理、营销,走政府与企业协作,智本与资源结合,企业管理与市场开发一体的路子。
坚持多元化的建设投入。旅游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近几年,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坚持分期投入、逐步推进的方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要建设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有强烈吸引
力的精品景区,还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加大投资力度。一是加大政府的引导性投资。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主要用于规划的编制、项目手续的申办和交通、水、电、环境治理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手续和必要的基础设施,会极大的增加项目对投资商的吸引力。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像抓工业项目招商一样抓好旅游项目招商,想方设法大力引进有实力的旅游投资商,进行战略合作,进一步完善景区功能,提升景区档次。三是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抢抓机遇,积极申报项目,向上级争取无偿资金和长期低息优惠贷款。四是鼓励引导本地企业、社会资金投向公园开发项目,动员各界人士尝试采用“认领古树”等办法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坚持突出自身特色。特色是旅游景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应突出“四个特色”,打响“四个品牌”。一是突出“沙漠”特色,打响“秦
汉沙漠古河道”品牌。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与周边的黄河故道相比,最大的特色是完整保存了起伏的沙丘,连绵起伏的沙丘使人仿佛置身“沙漠”之中,面积之大,保存之好为周边数百公里所罕见。因此,无论是在编制《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景区规划》时,还是在项目建设中,都要突出这一特色,从而实现与同类旅游产品的差异化。项目建设要体现“亲近自然、放飞心灵”的主题,开设沙漠观光、沙地排球、沙地足疗、滑沙、嬉沙等项目。二是突出“休闲养生”特色,打响“明清颐寿椹果园”品牌。当前,旅游业已由原来单纯的观光型旅游发展到以休闲养生为主的旅游。因此,项目开发要大打休闲牌、养生牌。开展“椹树祈寿”活动,大力宣传“百年椹果”的养生作用,使“要养生、食椹果”的观念深入人心。在项目建设内容上,也要突出休闲、养生特色。如温泉开发、度假区建设等。以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环境为前提,在现在的公园边缘区域建设与
公园风貌和谐、特色明显的度假区和室内温泉洗浴设施,同时也可在适当地段开发露天温泉,营造一种在软软沙土地、郁郁椹林中享受温泉养生的环境。三是突出“群众”特色,打响“咱老百姓洗得起的温泉”品牌。温泉和度假区建设既要有高端产品,同时,更要走平民化道路,以“让老百姓消费得起的温泉”为市场定位来实施项目开发建设。四是突出“文化”特色,打响“名人”品牌。在挖掘文化附加值上下功夫,提升景区内涵,这也是投入少、回报高的有效手段。临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明代文学家谢榛,抗日名将张自忠,国学大师季羡林等。临清还是著名的京剧之乡、书画之乡、山东快书的发源地,与临清有渊源的名人甚多。要充分挖掘、利用名人效应,把名人文化与百年椹树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丰富旅游的内涵,起到以文化促旅游的作用,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坚持做好市场营销。目前临清黄河故道
地质森林公园的知名度还不高,今后在景区建设的同时,要加大促销力度,加强区域合作。一是继续举办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活动,如“椹果文化采摘节”、“山东沙地足球年赛”等等,邀请专家、领导、媒体、演艺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提高知名度,聚集人气。二是坚持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设计景区宣传口号,树立旅游品牌。三是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客源市场。目前聊城、冠县、高唐、夏津都在做黄河故道、温泉旅游项目,特别是冠县、夏津的景区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各地的资源尽管类似,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和优势,要与这些市、县加强合作,形成同类资源的多元产品,形成合力,努力打造国内著名的鲁西黄河故道旅游线、鲁西温泉旅游线。
做好旅游商品的深度开发。旅游产业关联度非常高,要发挥景区的带动作用,转移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为老百姓带来实惠。一是开发农家乐旅游,黄河
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景区位于村落间,借助景区的人气,促进农家餐馆、农家旅店等建设。二是做好椹果、农副产品等的深度加工,生产特色旅游商品。三是在节庆活动期间或在固定位置,组织农产品的展示和销售,拓宽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优化产业结构。
第三篇:洛阳市周山森林公园调研报告
周山森林公园调研报告
周山位于洛阳市区西南约1公里处,东北距东周王城遗址约3.5公里,因山上有东周王陵故称周山,此处现有土冢四个,其中三个相依的王冢居东,俗称“三山”,史称为“周三王陵”。2001年2月,洛阳市政府实施了绿化周山,建设城市周边绿色生态屏障的工程,周山森林公园的建设序幕同时拉开。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市林业部门结合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对周山实施“以粮代赈,退耕还林”,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一期、二期绿化工程,绿化面积1500余亩,使公园初具规模。在公园建设中,林业部门创造并采用了“公开招标、业主负责、企业承包、质量监理、跟踪审计、按成活株数结算”的造林模式,累计植树22万余株,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建成公园道路、供水、供电等配套工程。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查看该公园后,对洛阳建设城市森林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2002年4月份,洛阳市编委批准设立“洛阳市周山森林公园管理处”,为林业局二级机构,为财政全供事业单位,编制10人。同年6月份,周山森林公园被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现在的周山森林公园,建成区面积1500亩,涉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孙旗屯乡的三山、苗湾,张庄、滹沱、土桥沟五个行政村。共栽植绿化树种21科32属74种共计24.9万余株,修建环山道路11.3公里,铺设了周灵王陵和周三王陵人行步道,建设了仿古南大门、两座仿汉式观光亭、2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在林区内修建桌凳,方便游人休憩,为广大游客到周山森林公园观光游览提供了极大便利。周山森林公园还积极参与全民义务植树等公益活动,栽植有“博士林”、“专家林”、“拥军林”、“巾帼林”等一批纪念林。目前公园已初步形成了以春花、夏叶、秋实、冬枝为自然景观,以周山王陵为人文景观的城市森林公园,年吸引游客30万人。
从总体上看,周山森林公园建设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了市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但是周山森林公园建设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需急待解决。
(一)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人员较少,周山森林公园由于面积较大,共聘用日常管护保洁人员30人,每年仅工资一项就需30万元,加上日常管护损耗,每年60万元管护经费仅够维持公园基本的运转,难以实施精细化管理,制约了公园档次的提升。
(二)公园景点单一,文化包装不够。周山森林公园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成为我市主要的市民休闲娱乐场所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需求,目前周山森林公园相对单一的森林景观和简单的休闲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周山除两座亭子和几处石桌石凳以外,没有更多设施可供游玩耍和欣赏,景区的周文化底蕴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文化氛围不浓,作为周山森林公园的城市公园改扩建、提升品位、完善功能已势在必行。
(三)野外用火增多,火灾隐患大。周山森林公园本是王陵,每年清明上坟人员较多,加之离市区较近,经常有人上山点火野炊甚至燃放烟花,特别是节假日、学生假期,亲朋好友,结伴而行,上山休闲野炊的人数增多,加上森林公园防火设施建设没跟上来,火灾隐患很大,防火形势严峻。
对周山森林公园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周山森林公园是我市林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作为省级森林公园和重点文物保护区,在本区域禁止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开发。因此,周山森林公园建设要坚持以公益性主,把周山森林公园建设成为森林观光、花草鉴赏、周文化体验市民休闲运动的场所。
(二)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为了加快对周山森林公园的建设,加强对周山森林公园的管理,建议市财政加大对周山森林公园的投入,特别是要建立森林公园防火机制,建立义务消防队,配备适用的灭火器具,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切实加强景
点景物及其设施的建设投入,做好公园内的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搞好植树造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工作,确保景区管理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公园文化包装,全面提升景区文化品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公园文化包装是公园建设的精髓,活的灵魂。周山森林公园要以周文化为主线,在公园各种设施中尽量体现周文化特色。
第四篇:关于草原旅游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关于草原旅游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草原,是一块传统特色突出、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状况良好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人民以传统畜牧业生产为主。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畅,这里的环境保留了原生态的质朴,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也表现出观念上的保守,使得这块美丽的草原未能向世人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牧
民提供了展示其生产生活和当地文化的新途径。为这里的人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加致富渠道提供了可能。
7月11日至13日,在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主办的第六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上,由前旗旅游局组织的####苏木的两户牧民自己设计、制作的民族服装服饰参加了展示。牧民的孩子也以模特身份登上了赛场。比赛结果,一户牧民获得现代服装组第七名,另外一户获得传统服装组第八名。首次参赛的牧民之子白音获得模特表演三等奖。
参赛的服装承袭了传统风格,加入一定的现代元素,完全由####苏木基层牧民自已设计、自已缝制,在场内外赢得了一致好评。两位牧民还接受了内蒙古电视台等媒体的现场采访。
这次参赛增强了牧民们通过民族服装服饰的生产参与旅游的信心,提高了利用当地资源和技艺发展旅游业,展示新牧民、新形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我旗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群众基础。通过这次参赛,我们也看到了我旗草原旅游的发展方向,受到了重要启示。
一,牧民是草原的主人,是发展草原旅游业的主体力量。
草原是蒙古民族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北方民族文化繁衍的摇篮。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这片草原的主人,草原因牧民而鲜活生动。在日益崇尚生态文明的今天,草原是###旗展示自身形象的名片,具有十分强烈的感召力,吸引着游人纷至沓来。####草原是###旗发展旅游业的依托,是众多旅游产品产生、发展的背景,是美丽的###旗最重要的底色。因此,调动广大牧民投身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是我旗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二,草原旅游业要以传统的民俗风情为主,立足当地文化,打造本土特色。
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至今仍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挖掘科尔沁草原民间文化并发扬光大,是宏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的需要。在这方面,####草原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里,牧民的生活仍然保持了浓郁的传统风格。
如:缝制马肚带、衲靴底、缝制民族服装服饰、编马绊子、组装套马竿等,是地地道道的牧民生活原貌再现。牧民群众利用自家奶食、自家肉食和自家天然草牧场的秀丽风光,使游客流连忘返。因此,我们要因势力导,一定要立足牧区生产生活实际,依托草原传统习俗,打造当地特色旅游品牌。
三,加快观念转变,加强素质提升,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转型。
####草原处在大兴安岭向科尔沁草原过渡带上,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林草丰茂,植物繁多,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同时,####草原位于乌兰浩特这个游客集散城市和阿尔山这个核心景区之间,是兴安盟最重要的旅游交通线上的关键节点。这里山川纵横、河流众多、草原丰美,且有上百种乔灌木杂处其间,地形起伏多变,景观层次感强,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天然高尔夫球场。
####草原旅游应该科学规划,政策引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及时引导当地牧民转换观念,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待本地资源优势,用科学发展的观点谋求可持续发展,自觉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使牧民改变过去粗放的经营方式,实现牧民由一产向三产转移,减轻盲目追求种养数量所带来的生态压力,充分发挥草原的生态效益,追求绿色产业迅速扩张,取得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四,打造高品位草原旅游品牌,让千家万户在旅游业中受益。
自2008年开始,我们依据这里的资源禀赋,在####草原规划了度假牧场、心灵牧场、####自驾游营地、科尔沁草原驿站等围绕“科尔沁草原”核心品牌,设计出“一线串珠式”的系列景区景点。经科学规划,意欲使景区最终成为生态观光、民俗体验、文化展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品位旅游区。逐步打造连接乌兰浩特这个集散地和阿尔山核心景区之间的aaaa以上草原民俗旅游区,成为充分展示科尔沁民俗、文化特征的特色景区。在品牌支撑下,动员千家万户参与旅游业,让千家万户在旅游业中受益,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绿色兴安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这次参赛,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草原上广大牧民积极投身旅游业的巨大热情和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科学规划指导下的、全民参与的####草原旅游业大发展的局面已经为时不远。同时,旅游业开发要坚持政府主导,民间主体,市场运作原则,切忌不顾规划的一哄而上。在征地、环保等方面,政府及时进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避免出现一些违规的、非法的盲目建设,出现先天不足的景点,给今后管理留下隐患。
第五篇: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背景
中共十八大提出对全国文化工作的重要要求、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址建设方案的选定对于广州市文化馆的群文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万平米的场地管理、单一传统的信息服务、受制于传统传播方式的滞后性,导致群众参与度低和服务渠道无法拓展、文化服务平台难以建立的封闭性,这些服务困难现状都发人深思,究竟该如何做好群众文化服务工作呢?
国家2011年“十二五”提出的“数字文化馆”概念被奉为是解决这一系列困境的最佳方案,肩负不断创新文化馆的服务模式、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要求,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以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称为当今网络时代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广州支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受广州市文化馆的委托,将广州市文化馆的服务工作结合数字文化馆概念做了进一步调研,以下是调研情况:
通过对国内部分的省市文化馆进行调研得到:重庆北碚区成立的“碚壳”网、内蒙古的“移动数字文化馆”是国内目前成立较早、具备部分概念的数字文化馆,经过调研,我们认为未来的数字文化馆不仅仅只能满足“移动性”或者“便利性”这些特点,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群众参与度高?如何让群众容易参与?文化馆的服务方式是否能满足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持续需要?如何丰富文化工作传播的多样性?
所以,我们认为真正解决了以上问题,数字文化馆才是服务好群众文化工作的的新模式,是真正为群众提高文化活动的基础,首先来分析数字文化馆的组成方式:
一、数字文化馆的概念
1、数字文化馆的特点
(1)创新性 数字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中一项新型而重要的元素。它既属于数字化服务形式,又不等同于简单数字化服务的层次,而是对文化馆阵地服务、流动服务的全覆盖。数字文化馆的简单解读就是文化馆的数字化,它涵盖了文化馆职能的所有服务内容甚至外延,并突破时空、场馆、受众的局限,提供更广泛、更多彩的文化服务,达到资源的无限次使用。
(2)“便利性”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即不具有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都是没有意义的。而数字文化馆的文化服务模式将“便利性”推到极致,它依托互联网及相关网络作为一种广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传媒,比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更快捷、更直观、更有效、更便利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数字文化馆的服务方式
数字文化馆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对受众体点对点的终端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它不是对文化馆职能的替代,而是实现公共文化“均等性”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其服务模式将突破文化馆传统网站单一电脑终端信息(资讯)服务,利用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实施多通道的信息发布,实现广泛而非资讯式的终端化服务。通过有效的覆盖提供广泛的基本性文化服务,从而促使文化馆阵地服务创新为体验式及地域特色的个性文化服务,构建一个科学、立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数字文化馆的内容设置
基于网络虚拟空间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的优势,数字文化馆可打破传统文化馆服务的观念,根据受众群体的诉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拓展更广阔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来满足群众享受文化的实际需要。
4、数字文化馆服务发展的方向(1)建立多媒体文化馆
依托广州市文化馆新馆的先进设施,运用好现有文化馆资源和以往积累的群众服务工作经验,建立多媒体文化馆服务新模式。利用现在移动环境的便利性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性的环境,积极发展多媒体内容的群众文化资源,把以往组织完活动或者课程就结束的宝贵资源统一制作整理,建立多媒体资源库,让群众在家就能够浏览和学习到最新的文化馆活动和课程,并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集中整理,分类建档。
(2)建立文化馆资源数据库——数字社区 所谓的数字社区,就是让大家在手机或者其他任何终端访问时都能够轻松、容易的找到自己身边相关的文化活动信息——既数据库,数字社区就是数字文化馆的延伸服务。在“数字社区”虚拟的世界里,服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得到更广泛的整合与利用,受益群体得到有效扩展,政府文化惠民政策得以广泛实现。“每人拥有一个文化馆”再也不是梦想,市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将得到真正兑现。
然而,建立多媒体文化馆,就需要建设可以承载大量数据资源的数据库,利用云计算、云服务,让资源的撷取移动化、多终端化。让访问变得更加简单和随意,通过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结合多媒体文化馆,让群众文化传播成为多渠道、立体传播的新模式,解决了以往单一性、滞后性和封闭性的弊端。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打破馆际壁垒,实行全城一馆制。通过加大资源整合利用、降低服务成本,创新多通道、终端化的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丰富、便利、均等、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数据库资源延伸社区群众文化服务
要想建立先进的多媒体文化馆和资源数据库那就需要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的技术支持,数字文化馆系统平台的构建、不同服务终端通道的选择、服务终端形式的设定,将直接影响数字文化馆服务的成效。可通过移动数字化平台、电信等网络通道的传输,达到全区域的有效覆盖。数字文化馆在网络时代以其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将给人们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计划组织广州数字文化馆的论证会
针对现今文化馆工作的状况分析,结合未来数字文化馆的发展方向,我公司建议以数字文化馆发展方向邀请文化事业的主管领导、专家和拥有云计算、云服务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科技领域的资询公司一道对未来数字文化馆发展方向进行论证,会议计划于11月下旬开展,届时将邀请以上相关领导、专家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