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6:4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监管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案例中,其中50%以上都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造成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已是当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也是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监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确保食品安全,是各级政府、监管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为了解我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更好地加强监管,我市食安办于今年5月中下旬对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现状及监管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初步掌握了辖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就这些问题展开分析,提出改进监管的建议。

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现状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中国国情的特殊产物,是农村农民和下岗职工养家糊口的重要渠道,是广大群众在自家门口就能吃到价格便宜的特色食品,是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许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承载着传统工艺,有独到的口味,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有相当范围的固定消费群体,有的甚至承传上百年的历史,存在也就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如我市的河粉加工、烧腩、烧鸭等)。经调查,梧州辖区内现有食品加工小作坊约1742个(包括食品加工户及加工点),其中:林业加工小作坊25个及季节性加工点301个,生产加工环节780个,流通环节 446个,烧卤熟食制作190个。464个已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并在相关监管部门登记备案,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占26.62%;555个正在各监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等待备案、发证,占31.85%;无证经营的723个,(其中80%是农户季节性加工点)占41.53%。

调查显示,我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的食品种类主要是白酒、食用植物(干八角、肉桂皮、桂油、花生油、茴油、油茶籽、竹笋干、食用菌)、其他粮食加工品、糕点、豆制品、大米等,这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80%分布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与我市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市的小作坊基本上是以家庭小作坊及农户季节性加工点为主,年销售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下,约解决了5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其销售收入是其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但在当地的税收所占比重小。这些小作坊不但能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还能吸纳消化农副产品,就地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对传统的生产加工工艺也有保留作用,更重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

但目前食品小作坊的状况还是令人担扰的,从使用的原料来看,大部份小作坊原料储存不规范,使用于食品的着色、防腐、调味等原料,基本上来源于农贸市场,无购进记录,使用的剂量也无法保证符合要求;从生产环境状况来看,加工车间基本比较狭小,生产设备陈旧简陋,有的是简单的自制工具,普通的火炉,三五元钱的塑料盛器,周边环境都比较脏、乱、差,不符合卫生条件,生产场地和日常生活场地在一起,没有内部管理制度;从执行标准情况来看,大部分 企业不懂得标准是何物,更谈不上生产上运用标准,食品加工存在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有的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从销售的情况来,产品销售区域以城镇和城乡结合部为主,销售渠道实行自产自销,销售方式是前店后厂、街头摊点或流动销售,无销售记录可查;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来看,基本上是农村农民或下岗人员,文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卫生意识差,流动性大,有的没有健康体检,就上岗工作;从产品的包装和标识来看,大部分产品没有定型包装和商品标签,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与质量有关的资料不全。从收入情况来看,大部分收入情况比较低,基本上就是可以维持生计而已,有的是因孩子进城上学,为照顾孩子在城里开个小作坊,能够维持生存就行,孩子念完书,也就不做了,所以小作坊的变动比较大,此外,在谋求暴利驱使下,个别企业还有故意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可能。产品安全令人扰心。

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是小作坊存在监管空白。其一是监管职责空白。国家虽然已确定了“分段监管为主”的食品监管分工原则,但由于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前店后厂、即做即卖、时停时开、流动频繁的特点,同时具有生产、流通、餐饮的性质,容易造成部门间相互推卸监管责任。其二是监管法规空白。对每一个监管部门管辖环节具体界定及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还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造成监管部门在监管中无法可依。此外,小作坊一般都达不到现行各监管环节法律法规规定的发证条件和标准,且存在食药监、工商、质监三个部门的许可发证,许可的条件要求各不相同,使得小作坊不知所从,部分经营者干脆逃避办理证照,导致大量食品小作坊无证无照经营现象。

二是针对小作坊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工作滞后,执法力度上还形成不了合力,导致了许多无证照的食品小作坊存在,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是管理要求高,有效监管手段少。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要求越来越高,措施越来越多,制度越来越严,从监督抽查,日常巡查、生产报告、公开承诺、限制销售、添加剂备案到全过程监管,似乎监管部门已对企业生产全过程实施了监管,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而小作坊数量大,分布散,以有限的行政资源对数量庞大的小作坊实施全程监管只能使基层疲于应付、业绩浮于表面,这不但削弱了基础性工作,而且也影响了基层有限资源的最佳运用。

四是违法成本远低于监管成本。小作坊生产条件简单,质量风险成本过小,有利可图。比如,在监督抽查中,检验费用动辄几百数千元,如发生质量问题,处罚额度可能只有几百元,违法成本远低于监管成本,行政处罚往往不足以使其受到重创或者引以为戒,使得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中很多在违法与守法经营的抉择上,倾向于违法经营。

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及发展方向探讨 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而必须既查治、又扶建,既要严格把关,又要有效盯防,让其从“地下”走到“地上”,从不合法走向合法,让小作坊真正规范起来。

(一)加强政府协调,做到监管职责无空白。《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监督管理工作意见》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作坊的监管职责空白问题,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不够清晰,造成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情况。从品种上说,如豆芽生产、酸辣菜制作、烧卤熟食制作、食品冷冻库等存在监管争议,从地域上说,如农贸市场及周边食品小作坊也存在监管争议。因此,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细化,使得在监管环节上、监管地域上无交叉不明的情况。

(二)加强地方立法,解决监管无法可依问题。《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对食品安全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但目前全国仅有极少地方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如宁夏。我们期待《广西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尽快出台。

(三)加强监督和管理,将其纳入监管范围。对许可证、营业执照齐全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小作坊,纳入正常监管范围;对无证无照或证照不齐的,加强监督和引导,促进其整改提升;对无法整改提升的,要坚决查处。

1、镇村街协管,部门联动,筑牢食品安全联防线。一是构建镇村街“一把手”负总责、“一专三员”为主体的镇村街小作坊监管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镇村街政府、“一专三员”的作用,发挥协查协管作用,有效担负起本镇村街小作坊的调查、排查、协查和情况报告和食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二是健全各部门间无缝沟通协调机制。小作坊监管要在食安办的协调下多方联合,联动协办,才能事半功倍。对新生小作坊,需经质监或食药监部门审核后,由工商部门给予主体登记,规范主体资格;对不完全符合条件,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给予一定宽限期,督促整改,条件符合后,准予工商登记;对经营环境差,完全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坚决不予支持,防止“先天不足”的小作坊开办。加强市场流通、餐饮消费领域市场准入,严防不符合条件的小作坊食品进入市场。在无证照查处上,进一步明确监管边界,杜绝推诿扯皮。对存在职能交叉的,由食安办牵头,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共同查处取缔黑窝点。

2、建立有效实时的小作坊监测网络体系。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预警的主要信息来源。针对食品小作坊的分布特点,由各监管部门制定小作坊抽样计划,充分利用有关装备资源,加大小作坊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对检测中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进行执法抽样,送法定技术机构进行检验。要根据季节特点,产品安全风险系数采用不同的抽查频次。检验项目应从整体上覆盖包括动植物疫病、有害生物、食源性人类传染病、转基因食品及原料、饲料、农残、食品添加剂、及各种食源性病原体等。并定期将食品安全信息向社会发布,充分发挥食品安全预警功能。

3、严格日常巡查,把好七个关键环节。一要把好食品添加剂备案关。二要把好食品原材料控制关。三要把好食品包材关。四要把好食品设备、场所条件关。五是把好食品工艺要求关。六是要把好人员素质关。七是把好产品出厂关。

4、实行食品安全承诺制。食品工程也是道德工程,需 要企业的自律。实行食品安全承诺制,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食品小企业必须与相关部门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让企业公开承诺不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承诺其产品的销售地域范围,不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不滥用食品添加剂,按标准组织生产,承担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让企业的承诺变为现实之时,才是消费者真正受益之日。

(四)设立规范化模板以点带面,引导小作坊做大做强

1、对有能力有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该优先进行帮扶指导,尽快建立起一批分布各乡镇的规范化小作坊,以这些规范化小作坊作为各乡镇的模板,引导其他小作坊参观学习,逐步向规范化小作坊靠拢。规范化模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应有满足生产需要的固定生产场所、原辅料库和产品库。生产场所要远离污染源,“两库”的面积可不限,够用为宜。二是必须具有满足其生产必备的、符合食品级标准的设备、设施,计量设备和健康的从业人员。三是生产场所不得饲养禽畜,具备消毒、防潮、防尘、防鼠等功能,能够控制其生产环节的卫生,达到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四是因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多建于居民密集区域,其产品多为直接入口产品,所以其生产车间必须为封闭式,能够定时通风、消毒。五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能够承诺并可践行每季委托法定检验机构对其产品至少进行1次出厂检验。

2.积极探索各种新型模式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兼并和整合提升减少小作坊 的数量,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小作坊的生产条件,引导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联小做大、整合做强,促进传统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公司+ 散户型”发展模式。鼓励规模大的食品龙头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吸纳小作坊,把小作坊变成大企业的半成品车间, 若小作坊生产的产品发生了质量问题,由这个龙头企业承担责任。所有散户的产品由龙头企业统一工艺,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把好出厂检验关。这种模式既保证了食品散户的产品质量,又保障了龙头企业的原料来源,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二是“ 联姻型”发展模式。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建立合作社等形式(如我市的鱼网箱养殖社就是这种模式),引导生产类型相同的成片小作坊走集体投入、联合经营的道路。联小做大,推动小作坊整合起来,促进传统特色食品质量的提高。三是区域集中模式,就是对区域特色相对明显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行“五集中”(我市河粉、八角生产加工就可以用这种模式),即:集中建房、集中生产、集中排污、集中管理、集中检测,在加工区域内联合建立食品检验室,促使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履行原材料进货和产品出厂检验义务,把好产品质量关。

3.注重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培育食品加工小作坊健康发展。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应发挥市场自身调节作用,依托市场经济手段,在法律、经济和技术三个层面上共同推进,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⑴探索安全食品优质优价的途径。加强监管只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外因,而内因是实行优质优价,使优质产品生产者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直接在市场竞争中淘汰食品加工 小作坊。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提高全社会诚信度的基础上,鼓励生产者通过设立专销区、连锁配送和进入超市等营销方式,逐步建立起质量信誉;二是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并建立食品标签制度,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三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采用组织消费者参观企业生产现场、曝光黑作坊产品质量问题等方式,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区分质量的优劣,促进优质产品的销售。

⑵加强农村食品流通网络建设。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健全农村食品供应网络和连锁续配送体系,鼓励大型食品流通企业利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食品经营网点,逐步实现农村食品流通连锁化、网络化、规模化、规范化,实现村村有“放心食品便利店”的目标,保障安全优质食品供应,减少当地居民对小作坊食品的依赖,压缩食品小作坊的市场空间,减少小作坊的绝对数量。

⑶鼓励大企业投身传统食品行业。一方面,大企业在资金、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很容易通过提高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单位原料利用率,还可集中处理污水和废弃料,降低环境污染,产生规模效益,把小作坊挤出市场。另一方面,鼓励大企业投身传统食品工业,容易利用大企业的研发和技术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传统食品工业自动化水平,促进食品工业发展,逐步淘汰落后小作坊。同时,利用现代食品科技的无菌生产、真空包装及全程保鲜等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多数传统食品保鲜期短的问题,利于食品通过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送进千家万户,满足群众需要。

(五)实施有效盯防措施。

小作坊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在乡镇政府的眼皮底下生产加工,乡镇政府最了解情况,有当仁不让的守土之责。对此,要发挥基层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各食品业主负主责、各监管职能部门(含乡镇、村“一专三员”)各司其职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网络体系,将小作坊日常巡查监管下放到镇村,充分利用他们熟悉当地居民情况、了解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分布底细、容易和居民沟通等优势,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建设,加快农村“一专三员”队伍建设,进行实时盯防,填补监管空白,以便发现违法生产加工行为时,及时告知相关职能部门,这样可以消除监管盲区,扩大监督视野。相关职能部门则负责对“一专三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并及时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实施突击性查处,提高打击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六)加强宣传教育培训。

在以往的食品监管和整治过程中,大都是采取召集群体性会议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或者以电视、报刊、电台等媒体为平台,以模式化的语言全覆盖式灌输,导致受众听觉疲劳,效果不明显。因此为切实强化宣传效果,应创新宣传方式,如将监管部门的职责内容编写成文艺作品,以大篷车的形式在乡间巡回演出,或者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讲话稿,由社区、村委会负责人用“大喇叭”进行现场直播,同时辅之以面对面的交流和宣传以及沿街张贴标语、入户散发传单的方式,营造浓厚的治理氛围。同时还要对企业以教育培训为先 导,对食品小作坊业主进行宣传教育培训,逐步将法律法规、技术要求、产品信息、生产操作、安全管理、打假保优等相关政策和知识宣传到他们,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深刻理解食品安全的具体涵义,逐步引导企业树立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培养讲道德、讲质量、讲诚信的经营氛围。

“长治久安”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最终目的。虽然集中专项整治能形成声势,汇成合力,穷追严打,也可解决很多问题。但从长远看,长期如专项整治那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行政成本太大。因此,必须综合多种监管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将有效监管于天长日久之中,坚持长流水、不断线,实施常态监管、规范管理各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使之能做大则做大,做不大则长安。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第二篇: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模式及发展方向探讨

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模式及发展方向探讨2009-07-13 16:24 来源: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表评论(0)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案例中,其中50%以上都由食品加工小作坊造成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已是当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国家质检总局把小作坊监管列入食品监管工作的重点、难点,提高到关乎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成败的高度,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允许食品加工小作坊在农村地区和限定区域有条件地生存。南沙区正处于全面开发建设期,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区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模式进行探索,确保辖区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食品加工小作坊现状及存在原因

(一)食品加工小作坊现状

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明确将小作坊监管的范围界定为:10人以下,有固定生产场所,生产条件简单,从事传统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不含现做现卖),没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单位和个人。南沙地区的食品小作坊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数量多,分布隐蔽。一方面,食品加工小作坊数量多,主要集中在白酒、豆制品和烧腊3个传统行业,其中白酒、豆制品和烧腊小作坊各有20余家;另一方面,生产地点比较隐蔽分散,多在城区僻静处、城乡接合部、集镇偏僻处及农村,不易发现。

2、生产条件差。生产设备简陋,管理水平低,生产环境普遍较差,卫生状况不佳是辖区食品小作坊的共有特点。这些小作坊的生产管理以经验为主,没有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多数处于无产品标准或不按标生产、无检验设备和人员、无管理制度等三无状态。

3、从业人员素质低。员工多以家庭成员为主,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正规和必要培训。

4、产品质量差。产品质量控制存在缺陷,产品出厂检验欠缺,产品合格率不高。质量抽检合格率相对偏低,07年进行执法抽样发现,3家豆制品企业就有1家微生物项目不合格,1家河粉企业二氧化硫残留超标。

5、经营理念落后。多数作坊为赢得市场,拼命降低价格,压缩生产成本,而不是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工夫,形成恶性竞争。少数分经营者甚至为了经济效益,不求产品质量,不讲诚信经营,恶意造假,恶性竞争,惨淡经营。

(二)食品加工小作坊存在原因剖析

南沙区作为一个新区,大部分地区仍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仍然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手段。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1、与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相关,有其必然性。辖区“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格局还未有效破除,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多个“二元化”的问题:

一是在市场环节当中,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一方面以超市和百货公司为代表的规范营商者,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另一方面,集市式或墟场式的集贸市场,则处在一种宽松的管理状态。二是在食品加工生产的环节,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大量的无证无照、有照无证的生产“企业”作坊,这些作坊游离于监管之外。由于数量庞大,生产着诸多安全隐患的加工成品,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势力。三是由于消费者生活水平偏低,虽然关心食品质量安全,但在消费选择上只管价廉,不论物美,导致大量食品小作坊有其生存的土壤。

2、与消费者需求密切相关,有其合理性。从行业特点看,食品花样繁多,由于消费者口味多样化,大企业产品往往大而不全,小作坊经营灵活,变更迅速的特点,对食品社会消费需要是个有益补充。另外,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中国农民的一些简单食品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而成,并有风味的独特性和传统的工艺性。如南沙酿造的米酒,因为其独有的水源、工艺、气候等因素,形成自身特有的风味,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事实上,中国很多名优食品,都是出自小作坊,也正是因为有了小作坊,才让一些名优食品的工艺得以传承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困境

(一)关于小作坊监管的法律空白。首先,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导致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长期迷失在这种“二元”结构当中。07年,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按照“全面监管、分类监管、重心下移、打扶结合”的工作原则对的小作坊实施监管,允许无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并生产。但这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五条、第二章第九条、第六十九条的规定相抵触,这意味着小作坊监管这个命题本身就面临不合法的困境。其次,中央虽然已确定了“分段监管为主”的食品监管分工原则,但是对每一个监管部门管辖环节具体界定及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还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由于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前店后厂、即做即卖、时停时开、流动频繁的特点,同时具有生产、流通、餐饮的性质,容易造成部门间相互推卸监管责任。此外,在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上,存在卫生、工商、质监三个部门的许可发证,而且许可的条件要求各不相同,使得小作坊不知所从,部分经营者干脆逃避办理证照,导致大量食品小作坊无证无照经营现象。

(二)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目标的差异化。2004年国务院23号文就明确提出来在食品安全问题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但从具体实施的保障机制来看,中央政府部门更多考虑安全性和宏观管制,地方政府则要更多地承担经济增长和就业等任务,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目标存在差异,责任难以落实到位。食品小作坊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工作必须依赖街镇一级政府开展工作。而街镇政府主要关心经济发展、就业、社会稳定等工作,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也无相应的专门机构设置。

(三)管理要求高,有效监管手段少。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要求越来越高,措施越来越多,制度越来越严,从监督抽查,日常巡查、生产报告、公开承诺、限制销售、添加剂备案到全过程监管,似乎监管部门已对企业生产全过程实施了监管,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而小作坊数量大,分布散,以有限的行政资源对数量庞大的小作坊实施全程监管只能使基层疲于应付、业绩浮于表面,这不但削弱了基础性工作,而且也影响了基层有限资源的最佳运用。

(四)违法成本远低于监管成本。小作坊生产条件简单,质量风险成本过小,有利可图。比如,在监督抽查中,检验费用动辄几百数千元,如发生质量问题,处罚额度可能只有几百元,违法成本远低于监管成本,行政处罚往往不足以使其受到重创或者引以为戒,使得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中很多在违法与守法经营的抉择上,倾向于违法经营。

(五)传统文化的负效应,引发大众对饮食安全的漠视。传统文化同时具有正面作用和负面效应。我国是个饮食文化大国,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食品的美味,而忽略食品的卫生与安全。

三、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建议

从上述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成因及发展规律来年看,食品加工小作坊还将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存在。我们认为,应从监管确保安全和引导发展做强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帮扶,保证安全,疏堵结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保护传统特色食品,促进食品加工小作坊健康发展。

(一)加强政府监督,保障辖区食品安全。

对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齐全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小作坊,纳入正常监管范围;对无证无照或证照不齐的,坚决查处。

1、街镇协管,部门联动,筑牢食品安全联防线。(1)构建街镇“一把手”负总责、街镇安全办、村食品协管员为主体的街镇小作坊监管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街镇政府、质监协管员的作用,发挥协查协管作用,有效担负起本街镇小作坊的调查、排查、协查和情况报告和食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2)健全各部门间无缝沟通协调机制。小作坊监管只靠质监部门不行,只有多方联合,联动协办,才

能事半功倍。首先,健全监管网络,不留缝隙。质监、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实现部门联动。一是对新生小作坊,需经质监部门审核后,由工商部门给予主体登记,规范主体资格;对不完全符合条件,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给予一定宽限期,督促整改,条件符合后,准予工商登记;对经营环境差,完全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坚决不予支持,防止“先天不足”的小作坊开办。二是在无证照查处上,进一步明确监管边界,杜绝推诿扯皮。对存在职能交叉的,应报当地政府牵头,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共同查处取缔黑窝点。三是积极将质监工作动态信息通报相关部门,争取在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协调工商、卫生等部门加强市场流通、餐饮消费领域市场准入,严防不符合条件的小作坊食品进入市场。

2、建立有效实时的小作坊监测网络体系。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预警的主要信息来源。针对食品小作坊的分布特点,由区县局制定小作坊抽样计划,充分利用有关装备资源,加大小作坊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对检测中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进行执法抽样,送法定技术机构进行检验。要利用有关的实验室、检测中心、科研单位等检测资源,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来购买检测服务。要根据季节特点,产品安全风险系数采用不同的抽查频次。检验项目应从整体上覆盖包括动植物疫病、有害生物、食源性人类传染病、转基因食品及原料、饲料、农残、食品添加剂、及各种食源性病原体等。所有监测结果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进行总结分析,为小作坊监管提供决策依据,并定期将食品安全信息向社会发布,充分发挥食品安全预警功能。

3、严格日常巡查,把好七个关键环节。食品小作坊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也是食品安全责任的最终落脚点和受益者。食品小作坊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后, 又该如何履行安全责任、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呢? 如何自律?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食品企业及小作坊还要从微观做文章。为此,在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人、机、料、环、法”五要素要求, 提出对七个关键环节,以记录控制的监管模式, 做到责任落实、留有记录。

一要把好食品添加剂备案关。向企业人员介绍、培训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知识, 督查企业建好添加剂进货台帐,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并将添加剂使用情况交由区质监局备案。对滥用添加剂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处罚, 绝不姑息。

二要把好食品原材料控制关。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巡查检查, 促使企业严禁使用非食品用的原辅料加工食品;严禁使用非食品用化学物质;严禁使用违反规定的过期、失效、变质、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污染的原材料;严禁掺杂掺假。

三要把好食品包材关。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必须清洁安全, 并加贴印标签,标签内容包括:食品名称、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关键点是严格要求企业购买有生产许可证的包装材料, 与食品原料一并管理, 并建好进货台帐。

四要把好食品设备、场所条件关。食品小作坊必须具备合格的场所环境要求, 设备设施要齐备, 卫生条件要保证, 环境污染要杜绝。关键点是对不能满足要求的要坚决取缔。

五是把好食品工艺要求关。检查食品加工小作坊那个工艺流程的合理性, 对生产加工过程易产生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的环节要严格规范。关键点是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工序必须制定工艺规范性的自律文件,并在生产中按此文件执行。

六是要把好人员素质关。食品加工小作坊人员必须具有健康证,持证上岗,并定期接受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七是把好产品出厂关。坚持实施产品出厂必须经检验合格, 鼓励企业自建、联建检验室, 对无检测能力的企业要求采取依托附近大企业检验室,每个月开展一次检验,同时每个季度送检一次,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委托检验。对检验合格的出厂产品食品加工小作坊必须要求只能简易包装并标明销售区域, 建立售货台帐。

(二)加强帮扶指导,设立“软门槛”,引导小作坊做大做强

1、增强从业人员素质。一是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强化小作坊基本能力建设。要建立《企业人员能力基本要求考核办法》, 针对不同的食品加工行业,制定出企业人员能力的基本要求, 然后通过培训、考核、评价, 逐步提高企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实现统一提高。二是积极宣贯法律法规,设立“软门槛”。通过宣传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技术难点,提高小作坊负责人法律法规意识,督促不具生产条件和能力的食品小作坊“自动”退出食品加工领域。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宣传的重点应放在政策、法规和技术层面, 让小作坊业主自警自醒。实施“红黑榜”制度,对基础设施设备比较好、基本能力比较强、从业人员素质比较高、长期保持产品质量合格的食品小作坊, 要大力宣传, 树好典型, 引领生产和消费;对长期产品质量不合格、安全隐患凸显、又无力做大做强、群众反响强烈的食品小作坊, 要坚决予以曝光, 逼其退出市场。

2、提高食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各种新型模式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兼并和整合提升减少小作坊的数量,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小作坊的生产条件,引导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联小做大、整合做强,促进传统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公司+ 散户型”发展模式。鼓励规模大的食品龙头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吸纳小作坊,把小作坊变成大企业的半成品车间, 若小作坊生产的产品发生了质量问题,由这个龙头企业承担责任。所有散户的产品由龙头企业统一工艺,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把好出厂检验关。这种模式既保证了食品散户的产品质量,又保障了龙头企业的原料来源,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二是“ 联姻型”发展模式。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建立合作社等形式,引导生产类型相同的成片小作坊走集体投入、联合经营的道路。联小做大,推动小作坊整合起来,促进传统特色食品质量的提高。三是区域集中模式,就是对区域特色相对明显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行“五集中”,即:集中建房、集中生产、集中排污、集中管理、集中检测,在加工区域内联合建立食品检验室,促使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履行原材料进货和产品出厂检验义务,把好产品质量关。

(三)注重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培育食品加工小作坊健康发展。

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应发挥市场自身调节作用,依托市场经济手段,在法律、经济和技术三个层面上共同推进,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1、探索安全食品优质优价的途径。加强监管只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外因,而内因是实行优质优价,使优质产品生产者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直接在市场竞争中淘汰食品加工小作坊。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提高全社会诚信度的基础上,鼓励生产者通过设立专销区、连锁配送和进入超市等营销方式,逐步建立起质量信誉;二是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并建立食品标签制度,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三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采用组织消费者参观企业生产现场、曝光黑作坊产品质量问题等方式,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区分质量的优劣,促进优质产品的销售。

2、加强农村食品流通网络建设。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健全农村食品供应网络和连锁续配送体系,鼓励大型食品流通企业利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食品经营网点,逐步实现农村食品流通连锁化、网络化、规模化、规范化,实现村村有“放心食品便利店”的目标,保障安全优质食品供应,减少当地居民对小作坊食品的依赖,压缩食品小作坊的市场空间,减少小作坊的绝对数量。

3、鼓励大企业投身传统食品行业。一方面,大企业在资金、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很容易通过提高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单位原料利用率,还可集中处理污水和废弃料,降低环境污染,产生规模效益,把小作坊挤出市场。另一方面,鼓励大企业投身传统食品工业,容易利用大企业的研发和技术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传统食品工业自动化水平,促进食品工业发展,逐步淘汰落后小作坊。同时,利用现代食品科技的无菌生产、真空包装及全程保鲜等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多数传统食品保鲜期短的问题,利于食品通过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送进千家万户,满足群众需要。

第三篇: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食品质量安全,事关百姓生命和健康。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是质监部门的重要职责;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是构筑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关键。在质监部门来说,承担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责任主体是市级质监部门。为了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对我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感到自明确规定由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职责以来,中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做了大量扎实有效工作,但他们对目前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是否有效感到担忧。这些问题长此下去,必将形成质监部门靠自身努力不可愈越的监管障碍,应引起各个方面的重视。

我市有食品生产小企业和作坊720家,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0家,有工商、卫生“两证”的335家,无证375家。其中:茶场类加工46家,粮油加工461家,调味品6家、酒坊酒厂98家、豆制品加工86家、纯净水4家、其它19家。从调查中得知,食品生产企业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生产企业,除10家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检验设备与能力、环境条件、储运、包装等条件符合市场准入外,其它均未能达到市场准入条件。二是有工商、卫生“两证”的335家,无证375家小企业和作坊仍在无证生产和销售产品,其产品出厂未经检验仍在流入市场。三是这些小企业和作坊中仅有154家进行了标准注册登记,尚有566家属无标生产。

目前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工作,实行的是“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监管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规定。纵观这些制度,对国家和省发证的企业起到了强有力的监管作用,而对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确显得无力,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已成为质监部门监管软肋。

就现在这情况来看,目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企业是农村农、牧、渔、特产品加工的主要去处,尽管它们远达不到市场准入要求,由于它有方便群众、消化当地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决定了它们存在的基础,其具有工艺简单、经营灵活、成本低,使作坊遍地开花。这一特点决定了关闭取缔它的难度与不可行。同时由于大多数作坊收入不稳定、设备投入小,它们大多数并不具备办证资格而且也难以承担办证费用。同时,95以上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严格按市场准入要求均应取缔。

按照目前的监管要求,一是对有证有照但生产条件差、达不到准入要求,而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且正规企业产品不能正常供应,地处偏远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

1业小作坊,在地方政府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其有条件地存在,采用专项监管措施,进行严密监管。二是强化引导帮扶,促进小企业小作坊发展壮大。三是强化实行食品安全承诺制和食品安全责任制。对地处偏远地区允许其有条件地存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要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承担食品质量安全责任,要承诺其产品的销售地域范围。原则上,其产品只能在本乡镇、本村及周边地区销售。四是强化开业歇业申报制。对季节性、临时性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申报制度。在其开业或歇业时,应向协管员或监管员报告,协管员和监管员要及时向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乡镇政府报告。在小企业小作坊开业前,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会同技术人员、协管员和监管员对小企业小作坊卫生状况、生产条件和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核查,符合要求的方可准许开业。

按照上述要求监管,就出现以下倍感困惑的问题;一是如果可以允许无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并允许其生产,就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五条、第二章第九条、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尤其是《条例》第六十九条明确规定:个体工商户生产或者销售列入目录产品的,依照条例的规定执行。由此可见这种允许是违法的,也就是说县级监管部门监管工作起步之日起就应负《条例》第六章第六十二条所规定的法律责任。这种允许导致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在违法情况下运行,一旦出现任何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唯一指向的是县级监管部门,同时承担无限责任。二是关于强化开业歇业申报制的问题。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小企业小作坊开业前没有任何前置审批,小企业小作坊开业歇业申报与不申报均不违法,对不申报开业歇业事项无法规依据去处罚。可以说目前对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主要问题,是缺乏硬措施和有效的约束方法,更多地把小企业小作坊质量安全寄望于业主的道德的自觉;把监管行为是否到位寄望于监管人员的道德责任感,导致了监管工作无奈和责任模糊,使基层监管部门对谁负责出现错乱。

由于监管处于违法状态,上级监管部门又没出台有法律依据的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办法,让基层局处于“管违法,不管的失职”的两难地位,基层局作为、不作为都要承担无限责任。认为,如其用这种表面积极、实质被动的监管办法,倒不如用主动积极的办法去监管。一是国家局应尽快出台小作坊管理办法。小企业小作坊取缔不了,就应合法化。二是如果允许小企业小作坊存在,也应用工商、卫生部门的办法,对小企业小作坊食品实行市级生产许可证管理。这个证可由县级局按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对其审查,在对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时,可对其产品销售区域作出限定,对停歇业报告提出要求。县级生产许可证一年年审一次,办证及年审只收公告费和工本费及产品检验费。凡达不到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的依法查处,对拒不办证的依法取缔。凡县级局在小企

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办证前审查不严、办证后不加强监管的,依法追究县局责任。这样才能使监管合法,责任明确,监管有抓手,分类监管、销售区域限定、停歇业报告的措施才能落到实处。

第四篇: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食品质量安全,事关百姓生命和健康。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是质监部门的重要职责;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是构筑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关键。在质监部门来说,承担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责任主体是县级质监部门。为了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笔者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感到自明确规定由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职责以来,**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做了大量扎实有效,但他们对目前小企业小作坊监管是否有效感到担忧。这些问题长此下去,必将形成县级质监部门靠自身努力不可愈越的监管障碍,应引起各个方面的重视。

**县有食品生产小企业和作坊720家,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0家,有工商、卫生“两证”的335家,无证375家。其中:茶场类加工46家,粮油加工461家,调味品6家、酒坊酒厂98家、豆制品加工86家、纯净水4家、其它19家。

从调查中得知,**县食品生产企业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生产企业,除10家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检验设备与能力、环境条件、储运、包装等条件符合市场准入外,其它均未能达到市场准入条件。二是有工商、卫生“两证”的335家,无证375家小企业和作坊仍在无证生产和销售产品,其产品出厂未经检验仍在流入市场。三是这些小企业和作坊中仅有154家进行了标准注册登记,尚有566家属无标生产。

目前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实行的是“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监管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规定。纵观这些制度,对国家和省发证的企业起到了强有力的监管作用,而对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确显得无力,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已成为质监部门监管软肋。

就**情况来看,目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企业是农村农、牧、渔、特产品加工的主要去处,尽管它们远达不到市场准入要求,由于它有方便群众、消化当地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决定了它们存在的基础,其具有工艺简单、经营灵活、成本低,使作坊遍地开花。这一特点决定了关闭取缔它的难度与不可行。同时由于大多数作坊收入不稳定、设备投入小,它们大多数并不具备办证资格而且也难以承担办证费用。同时,95以上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严格按市场准入要求均应取缔。

按照目前的监管要求,一是对有证有照但生产条件差、达不到准入要求,而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且正规企业产品不能正常供应,地处偏远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在地方政府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其有条件地存在,采用专项监管措施,进行严密监管。二是强化引导帮扶,促进小企业小作坊发展壮大。三是强化实行食品安全承诺制和食品安全责任制。对地处偏远地区允许其有条件地存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要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承担食品质量安全责任,要承诺其产品的销售地域范围。原则上,其产品只能在本乡镇、本村及周边地区销售。四是强化开业歇业申报制。对季节性、临时性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申报制度。在其开业或歇业时,应向协管员或监管员报告,协管员和监管员要及时向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乡镇政府报告。在小企业小作坊开业前,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会同技术人员、协管员和监管员对小企业小作坊卫生状况、生产条件和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核查,符合要求的方可准许开业。

按照上述要求监管,就出现以下倍感困惑的问题;一是如果可以允许无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并允许其生产,就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五条、第二章第九条、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尤其是《条例》第六十九条明确规定:个体工商户生产或者销售列入目录产品的,依照条例的规定执行。由此可见这种允许是违法的,也就是说县级监管部门监管起步之日起就应负《条例》第六章第六十二条所规定的法律责任。这种允许导致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在违法情况下运行,一旦出现任何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唯一指向的是县级监管部门,同时承担无限责任。二是关于强化开业歇业申报制的问题。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小企业小作坊开业前没有任何前置审批,小企业小作坊开业歇业申报与不申报均不违法,对不申报开业歇业事项无法规依据去处罚。可以说目前对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主要问题,是缺乏硬措施和有效的约束方法,更多地把小企业小作坊质量安全寄望于业主的道德的自觉;把监管行为是否到位寄望于监管人员的道德责任感,导致了监管无奈和责任模糊,使基层监管部门对谁负责出现错乱。

由于监管处于违法状态,上级监管部门又没出台有法律依据的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办法,让基层局处于“管违法,不管的失职”的两难地位,基层局作为、不作为都要承担无限责任。笔者认为,如其用这种表面积极、实质被动的监管办法,倒不如用主动积极的办法去监管。一是国家局应尽快出台小作坊管理办法。小企业小作坊取缔不了,就应合法化。二是如果允许小企业小作坊存在,也应用工商、卫生部门的办法,对小企业小作坊食品实行县级生产许可证管理。这个证可由县级局按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对其审查,在对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时,可对其产品销售区域作出限定,对停歇业报告提出要求。县级生产许可证一年年审一次,办证及年审只收公告费和工本费及产品检验费。凡达不到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的依法查处,对拒不办证的依法取缔。凡县级局在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办证前审查不严、办证后不加强监管的,依法追究县局责任。这样才能使监管合法,责任明确,监管有抓手,分类监管、销售区域限定、停歇业报告的措施才能落到实处。(**县质监局局长)

第五篇: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调研报告

食品质量安全,事关百姓生命和健康。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是质监部门的重要职责;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是构筑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关键。在质监部门来说,承担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责任主体是县级质监部门。为了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笔者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感到自明确规定由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职责以来,**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做了大量扎实有效,但他们对目前小企业小作坊监管是否有效感到担忧。这些问题长此下去,必将形成县级质监部门靠自身努力不可愈越的监管障碍,应引起各个方面的重视。

**县有食品生产小企业和作坊720家,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0家,有工商、卫生“两证”的335家,无证375家。其中:茶场类加工46家,粮油加工461家,调味品6家、酒坊酒厂98家、豆制品加工86家、纯净水4家、其它19家。

从调查中得知,**县食品生产企业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生产企业,除10家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检验设备与能力、环境条件、储运、包装等条件符合市场准入外,其它均未能达到市场准入条件。二是有工商、卫生“两证”的335家,无证375家小企业和作坊仍在无证生产和销售产品,其产品出厂未经检验仍在流入市场。三是这些小企业和作坊中仅有154家进行了标准注册登记,尚有566家属无标生产。

目前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实行的是“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监管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规定。纵观这些制度,对国家和省发证的企业起到了强有力的监管作用,而对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确显得无力,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已成为质监部门监管软肋。

就**情况来看,目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企业是农村农、牧、渔、特产品加工的主要去处,尽管它们远达不到市场准入要求,由于它有方便群众、消化当地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决定了它们存在的基础,其具有工艺简单、经营灵活、成本低,使作坊遍地开花。这一特点决定了关闭取缔它的难度与不可行。同时由于大多数作坊收入不稳定、设备投入小,它们大多数并不具备办证资格而且也难以承担办证费用。同时,95以上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严格按市场准入要求均应取缔。

按照目前的监管要求,一是对有证有照但生产条件差、达不到准入要求,而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且正规企业产品不能正常供应,地处偏远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在地方政府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其有条件地存在,采用专项监管措施,进行严密监管。二是强化引导帮扶,促进小企业小作坊发展壮大。三是强化实行食品安全承诺制和食品安全责任制。对地处偏远地区允许其有条件地存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要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承担食品质量安全责任,要承诺其产品的销售地域范围。原则上,其产品只能在本乡镇、本村及周边地区销售。四是强化开业歇业申报制。对季节性、临时性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申报制度。在其开业或歇业时,应向协管员或监管员报告,协管员和监管员要及时向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乡镇政府报告。在小企业小作坊开业前,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会同技术人员、协管员和监管员对小企业小作坊卫生状况、生产条件和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核查,符合要求的方可准许开业。

按照上述要求监管,就出现以下倍感困惑的问题;一是如果可以允许无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并允许其生产,就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五条、第二章第九条、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尤其是《条例》第六十九条明确规定:个体工商户生产或者销售列入目录产品的,依照条例的规定执行。由此可见这种允许是违法的,也就是说县级监管部门监管起步之日起就应负《条例》第六章第六十二条所规定的法律责任。这种允许导致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在违法情况下运行,一旦出现任何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唯一指向的是县级监管部门,同时承担无限责任。二是关于强化开业歇业申报制的问题。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小企业小作坊开业前没有任何前置审批,小企业小作坊开业歇业申报与不申报均不违法,对不申报开业歇业事项无法规依据去处罚。可以说目前对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主要问题,是缺乏硬措施和有效的约束方法,更多地把小企业小作坊质量安全寄望于业主的道德的自觉;把监管行为是否到位寄望于监管人员的道德责任感,导致了监管无奈和责任模糊,使基层监管部门对谁负责出现错乱。

由于监管处于违法状态,上级监管部门又没出台有法律依据的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办法,让基层局处于“管违法,不管的失职”的两难地位,基层局作为、不作为都要承担无

限责任。笔者认为,如其用这种表面积极、实质被动的监管办法,倒不如用主动积极的办法去监管。一是国家局应尽快出台小作坊管理办法。小企业小作坊取缔不了,就应合法化。二是如果允许小企业小作坊存在,也应用工商、卫生部门的办法,对小企业小作坊食品实行县级生产许可证管理。这个证可由县级局按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对其审查,在对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时,可对其产品销售区域作出限定,对停歇业报告提出要求。县级生产许可证一年年审一次,办证及年审只收公告费和工本费及产品检验费。凡达不到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的依法查处,对拒不办证的依法取缔。凡县级局在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办证前审查不严、办证后不加强监管的,依法追究县局责任。这样才能使监管合法,责任明确,监管有抓手,分类监管、销售区域限定、停歇业报告的措施才能落到实处。(**县质监局局长)

《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调研报告。9iN

限责任。笔者认为,如其用这种表面积极、实质被动的监管办法,倒不如用主动积极的办法去监管。一是国家局应尽快出台小作坊管理办法。小企业小作坊取缔不了,就应合法化。二是如果允许小企业小作坊存在,也应用工商、卫生部门的办法,对小企业小作坊食品实行县级生产许可证管理。这个证可由县级局按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对其审查,在对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时,可对其产品销售区域作出限定,对停歇业报告提出要求。县级生产许可证一年年审一次,办证及年审只收公告费和工本费及产品检验费。凡达不到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的依法查处,对拒不办证的依法取缔。凡县级局在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办证前审查不严、办证后不加强监管的,依法追究县局责任。这样才能使监管合法,责任明确,监管有抓手,分类监管、销售区域限定、停歇业报告的措施才能落到实处。(**县质监局局长)

《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调研报告。9iN

下载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现状及对策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现状及对策 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国家不断加强对食品生产者的监管力度。《湖......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方案(★)

    文章标题: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方案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基本信息表会食品安全协管员负责落实;3、该表一式两份,一份于4月20日前报送当地村(居)委会,另一份留存备查。份于4月20日前报送当地村(居)委会,另一份留存备查。......

    我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之我见

    我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之我见我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特点为: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监管难度大。其质量安全卫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县主要食品安全隐......

    食品加工小作坊现状调研

    宝塔区食品加工小作坊现状调研报告食品质量安全,事关百姓生命和健康。在食品安全监管链中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是质监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监管工作的难点。宝塔区地理位置特殊......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办法

    保政办发〔2012〕号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县人......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基本要求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基本要求》国标通过记者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获悉,日前通过审定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国家标准目前已进入报批程序。这项可望于年......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监管作业指导书(5篇)

    xx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监管作业指导书一、总则(一)为认真履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实现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全过程监管,分局结合区域实际,在总结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