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砭石的作用特点及手法介绍
砭石的作用特点及手法介绍
砭石疗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医保健、中医养生、中医理疗学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的特点:具有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的完整理论,强调整体,重视内因。采用无创性的温和刺激,扶正驱邪,以调动机体本身的防御能力,战胜疾病,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失衡的内部稳定,从而恢复身心健康。砭石疗法既可用于防病、健身、养生、美容,又可用于改善亚健康状态及治疗某些疾病。
砭石疗法要诀,施砭术时,对患病根据病情要选择适当大小的砭具刺激,即点穴位,不是针而采用砭具刺激穴位中点,不必刺过体表,或用在皮肤上施熨法,熨似灸,熨其外而不能灼其皮肤。三曰摩法,摩即按法,摩圆周形或反复运作,而不能振动骨骼深部。施以砭术的秘诀关键在于动,因为气血不和,则患疾病导致病痛,施砭术的点法,熨法和摩法。均以手操作砭具活动为机要,手到而病除。
对一种医疗方法的评价不仅要看它的医疗效果,也要看它的保健效果。保健对防病有重要的意义。古人强调治“未病”。今人主张防患未然,都是希望在疾病未发生时注意保健,使疾病不发生。砭石疗法在保健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对于现今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砭石疗法的调理具有独特的作用。
感应疗法
(l)红外感应将砭石置于人体体表,利用其特有的极远红外波辐射,达到对人体的治疗作用。此法在砭石治疗过程中无处不有,为
最基本的砭石疗法。
(2)声音感应
术者或患者敲击砭琴、砭磬,使之发出优美动听的音乐,患者听后精神得以愉悦,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多用于情绪焦躁,精神紧张的患者,如高血压、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失眠等神心理疾病。温度疗法
(1)温法
以加热后的砭具直接或间接地置于人体体表,进行温烤,有散寒活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勿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皮肤的烫伤。
(2)清法
将砭石冷却后置于肤表,吸收人体多余热量,有清镇退热的作用。砭石的特点
一、砭石无放射性,对人体无害;
二、砭石有奇异的能量场,作用于人体可产生极远红外辐射,其频率可达7~20微米,并可循经而行;
三、砭石接触人体表皮,在“微循环检测仪”监视器的屏幕上,可清楚看到小血管和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加快流动的状态;
四、砭石含有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以及2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抗衰老元素,其中锶的含量甚高;
五、摩擦此石可产生的平均超声波脉冲次数可达3708次,频率范围为2~200万赫兹是所有材质之首。
老百姓在购买砭石时最好能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砭石,大街上、菜市场里售卖的砭石没有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检测,所以需谨慎购买。在商场或药店里购买砭石,请注意查看包装里的产品商标、厂家信息、产品执行标准、质量保证书,以及产品在国家质监部门的注册登记号或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药械准字文号等资质材料。可疑的砭石产品
1、没有检标的产品。有些砭石产品上仅有商标没有检标。商标是企业注册的产品牌子。只要不与别家重复就能批准。无检标说明产品未经检测,不检测怎能说明产品合格。
2、能大幅打折的产品。真品原料成本高,打折余地不大。赝品成本极低,可轻易地以5折、4折的折扣出售。
3、能大量供货的产品。真品制作每批数以百计。赝品制作每批数以万计。真品销售企业供货能力有限而赝品销售商供货能力很强。
4、批量产品中尺寸一致的产品。真品原料为小石块,下料时因料的大小而异,使批量产品尺寸有一定的变化范围。赝品原料为成吨重的大石块,在机器上切下使批量产品尺寸非常一致。购买砭石时遇到上述情况要多动脑筋。
第二篇:写作手法及作用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8.记叙文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及作用
①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事物的一些特性,赋予事物以一定的象征意义,委婉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马说》《海燕》、《爱莲说》等。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或含蓄的情感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②烘托(正面和侧面):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如《口技》、中描写观众的反映;《爱莲说》中写菊花和牡丹。
作用:通过描写„„从侧面(正面)烘托,突出人或物的××特征(性格或情感)。1
③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人、事、物或一种人、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通过××与××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特征(性格或情感)。④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⑤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如《白扬礼赞》中“白杨树算不得书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作用:更加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美好品质。
⑥侧面(间接)描写:通过侧面描写他体来陪衬主体,烘托出主体的××性格、品行。如《口技》、中描写观众的反映;《陌上桑》中写罗敷之美。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特点更加鲜明突出。⑦伏笔和铺垫:为下文出现的人或事预先提供一种提示或暗示。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⑧照应前后出现相似的内容,构成照应。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主题。
第三篇:写作手法及作用
写作手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
(2)
(3)
(4)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
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
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
所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
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语言特色结合修辞手法和语境
可用的词语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语境来答
第四篇:写作手法及作用
写作手法及作用
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1、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2、是反衬法,即从反面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好衬坏,以劣衬优,以悲衬喜,以喜衬悲。
如,写人走路的声音响衬托夜深人静;又如,写某人的突然间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内心的悲伤。乙学唱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写景美,衬托人美。“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3、是旁衬法,即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
如,通过路人的反应写某人的打扮的奇特;又如,写某人摔倒摔得很重,不直接写,而是写路上行人的惊呼、围观,这是旁衬
作用: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对比: 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或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三、对比和衬托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象征(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2、分类: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3、作用: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例:a、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b、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c、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只写情,绘景而不只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2、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区别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4、(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侧面(间接)描写:
1、概念: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2、分类:
(1)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夜走灵官峡》,通过成渝的描述和介绍,表现了成渝的父母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精神;
(2)以对面写正面。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
(3)以反面写正面。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者的机智
3、作用:(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3)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4、答题技巧: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伏笔:
概念: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在戏剧创作中有称伏线。
运用注意事项: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
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
水上,自然成文。
(3)伏与应不宜前后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
得枯燥。
答题注意事项:(1)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2)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3)伏笔往往一笔带过,貌似闲笔。
作用: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铺垫:
概念:铺垫是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
气氛
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种类:①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A.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铺垫.B.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作用:(1)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2)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一、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4、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二、铺垫与伏笔的辨别方法
1、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的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为什么内容作铺垫”。
2、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要看后文是否有照应,因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悬念
1、概念: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设置悬念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2、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具体有5个方面:
(1)使情节环环相扣(2)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3)激发读者阅读兴趣(4)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5)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1、设置悬念的方法:
(一)直接提问法
就是在文中,直接突出一个大家不知道怎样回答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或文章的开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秦始皇为什么杀了自己的母亲?”等等。
(二)矛盾对立法 将相反的词汇或语义对立统一在一个人或事物上,造成矛盾,让人在无法理解中思考、阅读,破解迷惑。例如:妈妈是柔弱的,妈妈又是刚强的;那声音听起来是近切的,又是茫远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死海不死。
(三)特例与寻常对照法
人或事物寻常是一种状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是另外一种状态,二者一先一后,并列书写,让读者在对比中,感觉到“这一刻”不同寻常,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带着猜测去阅读。
例如:爸爸妈妈上夜班,每天我放学回家,总是铁将军把门。然而今天放学后,我刚登上三楼,就发现我家的门大敞大开着......(平常“铁将军把门”,今天“大敞大开着”)。
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一段——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平常“总是一阵喧闹”,今天“安安静静”的)。
(四)倒叙法 记叙事件时,先将故事的结局,或者最精彩的部分即结局放到叙事的开始部分来写,然后再从故事的起因开始,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开头,让读者直接面对故事的结局,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于是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
例如:我和妈妈到车站接姥姥,姥姥一见到妈妈,放生大哭.....(姥姥怎么哭了,到底放生了什么?)
(五)反经验法
人活着,总会在内心深处积累各种经验,这些经验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然而当我们读一些句子或段落时,获得的信息和我们的经验绝然不同,这时,我们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
例如一篇文章的题目是“1+1>2”,我们平常积累的信息是1+1=2,便会觉得非常奇怪,又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下蛋公鸡、穿裙子的男人、六岁状元郎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六)吊胃口法 文章一开头就出现了某个问题,需要解决,但作者一直不告诉读者答案,直到文章结尾,才都开包袱,让人明白真相。例如,很多悬疑剧、谍战剧、侦破小说等等。
(七)迷惑法
通常在文章的标题或开头,或运用修辞、或用典、或运用一种奇怪的语义组合,让读者不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要写什么,让读者看着标题或开头,一头雾水,激发读者的猎奇心理。
如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太空清洁工”,谁能上太空去搞保洁工作?到太空里又去清洁什么?读完文章,才知道,作者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将一种能够清理太空垃圾的卫星比作太空清洁工。又如一篇文章的开头: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砸缸。读完了才明白,这里的“砸缸”指典故“司马光砸缸”,教会学生砸缸,指培养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
(八)插叙法
叙述一件事,事件叙述到中途,突然借助某个缘由,插入另一件事,让读者带着一个放不下的故事、一个不知道的下文和结局的故事,读另一个故事,读者的心中始终有一份沉沉的牵挂。
(九)抑扬法
先从贬低、否定的角度,去刻画一个人,然后笔锋倒转,逐步透过人物外在的丑陋,扬起人物唯美的精神世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步觉醒、发现。(抑扬法本身就是一种写作手法)
联想
1、概念: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事物,即由此及彼,推物及人。
2、分类:
(一)相类联想。指同类事物
(二)相似联想。指两种不同的事物,因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间的质同联想。
(三)反向联想。由事物间具须的相反的特点而引起的联想,也叫对比联想。这种相关的两性事之间的逆向联想,可以是一正一反,鲜明对比,从去分明;也可以此一彼一,方向相反,是非清醒。
(四)连锁联想。从已知的信息,联想到某一观点,然后由此及彼地联想下去,思维流向随之一层一层向纵深发展下去,就是连锁联想。
(五)变形联想。从原信息点出发,合想地增加一些与它有关的信息材料,来诱发思维、拓展思维的又一种心理过程。
3、使用注意事项:第一点:是要抓住事物特征边看边想。当我们掌握了事物的特征后,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它像什么,给人的感觉怎样?它使你想到了什么,使你产生什么回忆?
第二点:是要抓住重点,边写边想。当我们准备写文章时,要考虑实物的特征,哪些内容运用联想能表达得更充实、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点:联想必须紧扣文章的中心,与中心无关的联想写得再美,也不能使文章增色,相反,还有碍于文章中心的表达
4、作用:它能丰富文章内容,开拓作者思路,推动文章情节发展。它可以不受时空局限,让思维纵横驰骋,可以连接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可以极大地发挥个体创造性,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塑造艺术形象。
想像
1、概念: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已获得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分类:
(一)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客观上已存在的、但自己并未古籍过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二)创造想象,是一种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对记忆表象经过加工的基础上独立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过程。文学作品中创造的典型形象,科学的幻想以及学生对未来的理想等,都属于创造想象。它不同于再造想象。例: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是创造想象,而读者阅读了《阿Q正传》后,头脑中呈现出阿Q形象,则是再造想象了。
3、作用:
(一)有助于独创:想象是重新组合表象,以创造出新的形象。由于这重新组合带有极大的自由性,因此有可能创造出独特性的形象.(二)有助于开拓思路。想象是对表象的改组,可以突破直接经验的限制,表现广阔的生活领域.(三)有助于强化感情。在写作中,感情与想象是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的。一方面,感情唤起想象。一个痛苦的人,他的想象往往会显出无限悲惨的画面;一个快乐的人,则往往会想象出异常美好的画面
(四)有助于增强形象性。有时候,作者的感情特别强烈,只靠一般的描写不足于传达;或者所写的内容比较抽象,很难加以描写,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于想象。想象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表象集中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能强烈地感染人。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通过作者的想象,抽象的不可触摸的时间形象,很自然地就会在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
4、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一)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是大概;想象,较具体
第五篇: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