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工科类专业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论理工科类专业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摘要:对于一个理工科类高校学生,不管专业知识从深度和广度来讲还从就业前景以及我们国家在相关性人才培养上来讲,我们都应该把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类法律知识相结合起来,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知识产权类相关类的高层次的人才,理工科类的高校学生是我们最好的培养基地,尤其是研究生。关键词:理工类;专业类知识;知识产权
当今世界是一个工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更是一个知识型人才的时代,尤其是在理工类的具有相关知识产权意识以及懂得知识产权法的专业性人才,作为一名理工科类学生对我们自己的专业与知识产权之间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关联,对此我们了解多少呢?在我国,这一类的专业性人才简直就是屈指可数,要是要有更高的专业性知识和知识产权法相结合的这类人才那更是凤毛麟角了[1]。基于这种情况,在国际竞争中我们是占比较弱势的的地位[2],因此,培养这一类具有专业性的知识产权类复合型人才更是迫在眉睫,尤其是理工科类的高等院校,对此教育部也有相关类文件和要求[3],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又具备知识产权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研究创造相结合,研究生毕业后将直接从事科技研究、发明创造、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工作,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我国高等学校接受过知识产权教育的学生包括研究生总计不足5%[4],知识产权素养偏低是目前各高校存在的现实问题[5],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理工科院校是知识和技术资源高度集中的场所,应当成为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重点和突破点。通过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凝练知识产权教育思路,以探索培养为主体,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未来知识财产的主要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新模式[6]。对此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相当重视,2004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集中表现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我们要从实现国家繁荣最盛和民族伟大复必的战略高度出发,鼓励我国的优秀企业争创世界顶级品牌。”[7]2006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上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1日家,关键在人才,尤其足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莺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建没创新型困家的需求作为基准,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动局面”。[8]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我国教育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文件,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在该文件中指出:“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专业人才培训,为国家提供急需的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增设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学位授
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形 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动局面”。[8]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我国教育部与国家知识产 权局联合下发文件,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在该文件中指出:“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开 展知识产权工作,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 养和专业人才培训,为国家提供急需的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增设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学位授
予点。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整合教学资源,设立知识产权法或知识产权管理相关硕士点、博上点,提升知识产权学科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从事创新、发明活动并申请专利。”[9]在许多领域,例如工程软件的开发与利用,少不了与知识产权挂钩,就像我们开发了一款新游戏,就本来是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因为你没申请专利,被别人申 请了,而你以后要用也好卖也好,都得要通过别人的同意;还有我们国家的端午节,本来是 我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定的纪念日,却被韩国人申请专利,说是他们的节日,这样就是个可悲 的事了。1 工科类专业发明专利项目多,与知识产权关系密切 由于理工科高校法学专业的优势是理工背景及其科技成果,文科高校法学专业的优势是 深厚的法律基础和人文知识积淀,管理和司法部门的法律优势是司法实践和法律管理。就理 工科高校而言,若将信息科学技术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工业设计与外观设计专利、生物技术 与动植物薪品种保护结合起来,更能够说法律规定的秘学性和公正性。此外,在理工科本科专业中开设的“专利法”选修课,经研究增加了专利战略的课程内 容,使理工科高校的学生增强了专利申请和保护意识,下面列举一段课程内容: “企业专利战 略的类型较多,就高科技专利而言,其重点是两个:(1)将企业的核心的技术申请基本专利。基本专利是指将某项技术或某项产品的核心技术请专利并获得专利权,它是指企业拥有的先 导性的核心技术或主体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经济利益。基本专利是企业实施 专利战略的基础,应该讲,一个企业拥有的基本专利越多,这个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就越强。因此,这个企业在完成研究并发后,应尽快将企业的核心技术申请基本专利。(2)制定合适的 外围专利战略。外围专利战略又称专利网战略,是指企业围绕自己或他人的基本专利,开发 与之配套的外围技术并及时申请专利,获得专利权的一种战略。利用这些外围专
刺进一步覆 盖该技术的领域,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核心技术以维护自己垄断地位。二是围绕他人的基本专 利,及时开发相应的应用技术并申请专利,形成包围他人基本专利的专利网,这是积极改变 被动局面,突破基本专利垄断的战略。在上个世纪80一90年代,面对欧美在日申请大量基础 性关键技术专利的冲突,日本众多企业开展了‘外围专利’攻势,也就是围绕欧美的基础性 关键技术专利抢先申请具有特点的大量小专利,构筑严密的外围专利网,使欧美的基础性关 键技术在日本企业的外围专利网中失灵,因为没有这些众多的外围专利,基础性专利就不能 更好的应用。”(摘自魏纪林教授精品课程相关内容)这段教学态容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专 利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实践教学中组织知识产权专题辩论、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等多 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在认知实习、学年实习、毕业实习中,为学生 提供到企业、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司法视关、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构等的实习机会,提高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007冬4月武汉理王大学学生参加武汉地区高校知识产权辩论赛荣获第 3名,充分反映了理工科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这得益于学科渗透与交叉、教学 资源的整会和优化。因此,实行校外与校内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整合和优化法学教学资 源,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形成相互借鉴、相互弥补、相得益彰的局面,这是进一步搞好知 识产权法学教学的前提条件。理工科高校要学习和借鉴文科高校法学专业的办学经验、特色 和方法,学习管理和司法部门的法律实践和法律咨询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产 权法学的学习、实践和管理协调统一起来。[10] 我们理工科的很多专利例如: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于2012年7月2日在马鞍山市金桥专 利代理有限公司邱艳生和刘国平发明的 “KR 脱硫渣升温熔化与改性及渣-铁分离的工艺” 申请 了专利,杭州士兰明芯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18日在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丁云 鑫、徐小明、周永君、邬建伟发明的“MOCVD 设备反应器的喷淋头及连接结构”申请了专利,苏州工业园区热处理设备厂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21日把他们公司徐益明、卢为忠发明的“淬 火炉”申请了专利,湖南金旺铋业股份有限公司曹永然和吴祖祥发明的“富氧熔炼熔池泥炮 堵口机”申请了专利,在此仅举几例,其他的多如牛毛。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理工科类的发明项目胜多,与知识产权打交道也很多,与其自身利益 十分贴近,故此关系密切,这些充
分说明了理工科类高校开设知识产权是相当有必要,尤其 是当代理工科类的研究生更是应该多加以重视,对我们的以后发展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 利益息息相关。2 理工科类的专业背景的因素,与知识产权关系密切 基于我们理工科类专业的特点,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企业或者科研单位从事技术研 发、管理等相关类的工作。而专利信息的收集与服务是单位科研管理中最基础的并且也是最 重要的一环。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从事新课题研究之前,若忽视专利信息的收集检索,可能导 致一些不良影响: 首先,重复性研究的出现。“专利文献是科学与生产之间的桥梁”[11],记载着全世界绝大 部分的科学技术发明成果。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调查表明,在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及进 行技术改造时如果很好的利用专利信息,你将节约60%的科研经费和40%的研发时间。其次, 有可能导致盲目性研究。在对相关研究项目决策之前,若缺乏对相关技术主题进行完善的检 索和分析,评估其专利性,所研发的技术由于缺乏专利性而无法授以专利。再次,可能导致 潜在的专利侵权或落入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陷阱,为所研发技术的利用埋下侵权隐患。而通 过查找分析专利文献信息,可充分了解现有技术,缩短研发时间、节省研发成本,了解竞争 对手,适时披露专利侵权警讯,降低因侵权所应付出的庞大成本。从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情况上来看,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严重缺乏,多数
企业无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这与外国大型企业存在巨大差距。故从就业来看,企业科研单位 特别需要有经验的专利工程师。因为其跨越科技法律领域,只有以理工科毕业之专长背景,加上相关法律事务与法律专业训练,方能与不同发明人联络讨论,以期完全了解案件的技术 内容,再综合地将其表达出来。另外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应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专利 法律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有专利则意味着学生是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企业聘用之则意味着给 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利润,更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这也是为理工类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 的就业的机会。从此层面上来看,良好的理工科类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背景,铸就了我们理工科类学 生与知识产权结下了不解之缘,推动了知识产权相关类人才的培养和这些人才的专业水平的 不断提高。3 从发展来看,理工科类的学生少不了知识产权的知识 对于大部分理工科类的学生来说,我们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部分是本专业类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你有的专业知识我们普通的工人在长期的学习经验条
件下,他可能比你操作 还要熟练的多。因此,要想在本专业相关行业类立足并且有更长远的发展打算的话,仅仅拥 有我们的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是不够;从我们国家的发展形势来看,我们在知识产权这一块在 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要想使我们国家在此行业处于有利地位,仅仅靠我们工程类的专 业知识是不够的,说难听的就是永远“给外国人打工的”。那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只有把我们所学的理工科类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相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我们所学的工 程类的专业知识和有关知识产权法部分相互融合,培养成一个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理工类扎实 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结合,即就是具有专业性的知识产权类的相关性人才。从此方面来讲,我们少了人文类知识就好像少了突破瓶颈的有力法宝。在以后的工作或 者生活中法律知识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只有把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起来,才 能更有利于我们专业知识广性和固性。结论 不管我们理工科类知识学得再怎么好,缺乏了人文素养,就好像做菜时缺少了一些调味 剂一样。我们只有好好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类的法律知识相结合起来才能把我们的专 业知识发挥到一个更好的层面,因此,在高校培养有关专业类人才是相当有必要的,尤其是 高校理工科类的研究生更是应该大大地提高一下人文类素养,对于相关专业来说,有相关类 的法律知识那更是锦上添花事了。参考文献:
[1] 张慧.高校理工类研究生层面的知识产权教育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9月. [2] Kogut B;Zander R 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on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1992(03)doi:10.1287/orsc.3.3.383. [3] 简南红.知识产权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J].北京航空航天大.2001(5). [4] 王珏. 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研究[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5): 71—73. [5] 付云,孙振领,凌静.高校师生知识产权素养现状及其对策探讨[J].高教论坛.2009(2): 25—26,45. [6] 窦玉前,王伟.我国理工科院校知识产权教育实效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 期.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网站.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EB/OL].http: / / www.xiexiebang.com / sip02008 / zt—zl / zxhd / ggkf / bdpl / hg / 200812 / t20081218—430592.html,2009年9月1日访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2006年6月5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 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舍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exiebang.com/ldhd/2006—06 /05/content 一300810.htm
第二篇:工科类专业建设申请书
工科类专业建设申请书(例)①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重点专业类建设,进一步强化三个专业多年来融合的优势,服务于本地区“微特电机制造”、“电力及能源装备制造”两个优势产业,彰显各自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优势,挖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代信息控制技术方面的潜力,拓展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在上述两个产业中的应用范围,为企业输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也为全国硕士授予单位提供高级应用型、创新型生源,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特色鲜明的电气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建设: 第一个方面,推进完成以高校为主的校企联合、注重应用性教学与面向工程对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个方面,形成专业融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重点突出专业类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倾力打造一支改革意识强、专业水平高、结构层次合理、教学质量高、科研能力强的的优秀教学团队。
第三个方面,完成适合专业类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逐步建设成一套“应用性理论”教学和“面向工程对象”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围绕各自专业方向,形成各专业的四大课程模块,同时,跟进教材建设,形成专业类融合的新教材体系。
第四个方面,完成各教学环节与教学管理的全面优化
本着规范化、科学化、可操作化的原则,通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完成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全面优化。
②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专业类大胆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对电气信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具体采取“2+1+1”培养模式,其中2年以通识类课程和电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为主,1年的电气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1年的专业方向分类培养。培养方案包括校内学习和科技型企业学习两个部分,两个阶段的学习分别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依托实践教育中心,增加科技型企业参与教学环节,合理设置科技型企业教学的课程、学时及开设学期,形成科技型企业教学贯穿四年的系统结构。
经过3年的建设实践,形成一个成熟的、适应现代工业的高效率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点,教学团队建设
在原有课程师资共享的基础上,结合三个专业的技术发展,培养和构建电气类专业师资队伍,在课题申报、产学研合作、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实现更深入的合作与融合。针对本地区优势产业及本专业类各专业方向,在原“省级优秀学科梯队”的框架下,在重点建设好核心专业的“微特电机及其控制方向” 和“电力及能源装备技术”两个科研反哺型教学团队的影响下,拓展了“信息处理及应用”和“实用型集成电路设计”两个科研反哺教学团队。在四个教学团队建设中,采取引进与培养并进的方法,提升师资力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三点,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以核心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使之更紧密联系实际,逐步形成专业类融合为特色的核心课程群。除了利用学校课程平台设立的通识课程、电工类大类课程外,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在实现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保证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实用性。同时精心筛选并设立核心专业的微特电机及其控制和电力及能源装备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的重点课程群。加大实践课程的调整力度,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除了设置公共的必修课外,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必修课程,同时还设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从而完善并最终构建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与相应课程模块。教学资源建设以“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重点突破、示范共享”为目标,逐步实现专业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共享。
第四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科学地实施分类教学。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发展规划,利用学分制、选修课等不同形式,通过工程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兴趣小组、学生社团、专业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等多种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分组讨论、启发式的提问、课后调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授课计划、大纲、课件、作业讲评、实验要点、模拟试卷等公布于网上,根据需求有选择性地、阶段性的公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预习和复习,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建立学生和任课教师的互动交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新技术讲座课程,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或高校教授开设讲座,介绍学科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第五点,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自主选择、大学生社团和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教师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各种形式,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来。改革课内实验教学形式,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结合专业类的实际情况,对深入企业实习的学生,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并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和院内指导教师,结合工程实际,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第六点,教学管理改革
加强教学管理的改革既可以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可量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又可以达到“寻找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目的。
在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类建设的特色和特点,尝试制定出一套适合电气专业类的各种管理细则,通过滚动优化正逐步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专业类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体系。
第七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制度
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制度,是“以高校为主的校企联合、注重应用性教学与面向工程对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是产学研基地教学执行的督促与协调的保障,是企业、高校人才共享,互利双赢的有力支撑。通过专业类建设,正逐步形成适合本专业类特色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制度。
③进度安排
2012年9月~2012年12月:
成立新一轮专业指导委员会,从专业类的要求全面指导本专业类建设,在专业系和专业主要负责人的带领下开展专业建设规划。
对以该专业类为基点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开展大量调研,走访相关专家,听取建设性意见,与相关合作企业的骨干技术人才、客座教授商议该项目总体规划,细化分解任务,层层落实实施细节。
2013年1月~2013年12月:
确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对照目标加大投入,引进2名博士,委托培养博士2名,申请省部级项目1项,获校教学成果奖1项,出版以专业类建设为特色的教材2部。
进一步扩大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资源,完善校企共建省市级工程中心的建设,为本专业类,新增校企共建工程中心2~3个、校企共建实验室3~5个、校企共建实习基地12个、新增市科研型重点实验室1个。
2014年1月~2014年12月:
构建以专业类为基点的“重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学分制选择不同的课程,从而实现分类教学。引进1-2名高水平教授,委托培养博士3名,申请省部级项目2项。出版特色教材2部
加大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力争获得省精品课程1门,获省教学成果1项,新编特色教材2部,其中获精品教材1部。
2015年1月~2015年12月:
提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扩大学生就业途径。对该项目进行总结,分析成效,逐步完善。
完成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总结报告1份,对4年来以专业类为基点的“重点专业建设”做全面客观的总结,将好的经验推广到本学院其他专业门类,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④预期成果
结合地方产业规划和行业背景,在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建设成效。
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把该专业类建设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省内同行公认的品牌专业,并在“微特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电力及能源装备技术”等方向上有较大优势和特色。
完成建设后将形成:本地区的相关优势产业促进专业类的三个专业方向建设,形成各自鲜明的专业特色,培养出各自专门人才,又服务于优势产业的循环效应。
构建一个适合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特色与定位,校、企合作,共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体,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优化培养方案,明确专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知识链、专业核心能力和技能点,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形成2-3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加强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与建设,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方向明确、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努力建设一支在电气信息领域具有稳定、明确的方向,教学质量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丰富,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通过引进和自身培养,使专业类师资队伍人员总数达到50人,高级职称比达50%,博士比例达30%;争取培养1-2名省级学术带头人。
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促进相关部门对重点专业类的硬件投入,提升专业实验室建设内涵,加强与企业连续,做好校企共建实验室建设,在本科实验教学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对其它本科专业的建设发挥作用。
课程建设取得成果。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力争获3-5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1-2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建设;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材建设取得新成绩。根据专业定位与特色,注重应用型本科教材的建设,编写、更新反映专业特色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5-8部,争取1-2部申报省级以上精品教材建设;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所占比例不低于80%。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争取国内外更多的合作办学。
人才培养质量高。通过改革和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体现培养特色与定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础理论扎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门人才,力争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⑤经费支持
除学校配套资金外,还努力争取社会、企业的经费支持,通过校企共同的项目申报,解决部分经费开支。
(2)进展与管理
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改革和探索,构建起快速反映社会需求,根据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具体形成了“2+1+1”培养模式,其中2年以通识类课程和电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为主,1年的电气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1年的专业方向分类培养。
该模式已经对2届(2009级和2010级)学生进行了实施,其中2009级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已经制定的培养方案包括校内学习和科技型企业学习两部分。依托省、市工程中心,增加科技型企业参与教学环节,合理设置科技型企业教学的课程、学时及开设学期,形成科技型企业教学贯穿培养方案之中。同时,学院将科技型企业一线工程师请进课堂,传授给学生实践经验及知识;并不定期让学生走进企业,“零距离”体验设计、研发工作的全过程,了解工作状态、工作要求,认识自身不足和欠缺。使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实践“无缝化”连接。
通过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对本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教学(称为:“面向工程对象”实践教学)和关键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称为:“应用性理论”)不断加以总结规划,从而在教学内容上形成应用性理论与面向工程对象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具体改革措施:
a.“实基础”
为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电气信息专业类公共基础课总1240学时、64学分,占总学分(185学分)的44%。这样的比例充分体现了“实基础”的要求。
b.“重实践”
将“重实践”贯穿到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中。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增加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以及开放实验室,开展各级各类创新性实验和电子设计大赛,改革纯理论性课程设计为实物性课程设计,积极推进企业、学校双导师制毕业设计等内容。
c.“宽口径”
应用型本科人才不是“狭窄于技术”的工匠,而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而,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我们还要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技能融合的“宽口径”工程技术人才。融合包括电子、信息、电气工程等各方面技能全面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同时还积极拓展其人文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②教学团队建设 a.紧跟现代工业发展,构建电气类专业师资队伍
在原有课程师资共享的基础上,结合三个专业的技术发展特点,以各级、各类教改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各级各类人才培养项目、各类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各种专业技能培训项目为平台及时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培养和构建电气类专业师资队伍,实现更深入的合作与融合。依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优势资源,带动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从而带动电气类专业师资水平的全面提升。
b.构建科研反哺型教学团队
在原“省级优秀学科梯队”的框架下,引入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重点建设好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领衔的两个科研反哺型教学团队,即:“微特电机及其控制方向”教学团队和“电力及能源装备技术”教学团队,同时通过人才引进和科研活动拓展了“信息处理及应用”科研反哺教学团队和“实用型集成电路设计”科研反哺教学团队。
c.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在团队建设上,采取引进与培养并进的方法,在满足学历与职称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其工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核。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为他们创造进修学习和科研平台,吸收他们加入科研团队,提高自己的科研与教学能力。
d.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科研、教学、实践能力
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各种学习、进修、对外交流,提高了专业理论水平,增加了青年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的经费投入。
建立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和教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激励机制,通过工作量考核、业务考核、成果奖励等方法促进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
③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本着以精品课建设为目标、以合格课建设基础、以重点课建设为重点的分层次、多角度建设的基本思路,对本专业类课程建设进行了改革尝试。重点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和优化,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学时进行改革,突出满足“应用性理论”体系前提下,注重“面向工程对象”,倡导教学内容要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应用性、技术性知识体系教学和积累,突出实践能力的提高。
主要进行了合格课程建设和重点课程建设。
合格课建设的重点是课程组建设。按照课程性质、内容相近的原则,适当考虑教师的职称、年龄结构等,将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类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组,使得教师尽量在本课程组中实现交叉,实现了专业类中三个专业互相打通,相互促进的目标。重点课程建设围绕着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建设;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加强课程基本建设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考核模式;以研促教,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等方面展开。教学资源建设上,重点加强专业类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通过建立“课程库”统一协调各专业之间的相同、相似课程的课时数,便于模块化管理。通过建立“实验、实践库”,统一各专业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等相关课程的统一安排与管理,这样做可以更大化、更优化地调配师资力量和实验设施。同时加强加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网站等建设,利用公开课件、公开课堂教学录像、网上作业答疑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方便性与灵活性。
④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采用项目导向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具体做法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工作流程环节划分项目(项目的划分以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为原则),用几个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会在项目中。每个项目按照项目分析、项目所需知识、项目所需技能、项目小结、知识与技能评价、思考题几个方面进行编排。
开展体验性学习。通过校内电子技能实训室和校内实习工厂的实训以及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实习,让学生动手操作、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学习的内容,产生直接的、直观的感受,然后通过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真正把知识弄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效高科技教育技术的应用。采用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影片,再现产品的制造过程以及国内最先进的PCB制造、SMT组装、数码产品生产等工艺技术成果;配合高质量的动画、解说解析技术细节,将真实的生产过程、生产环境播放给学生观看,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利用电子助教教案、助学手册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任课老师提供的资料和图书馆的期刊资源,查找电气设备、制造工艺、电气类标准规范、最新行业资讯;同时了解了生产性教学工厂及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信息,并通过网络上的专业网站和专业论坛等与专业人士交流信息和答疑解惑;利用资源库,辅助教学和自主学习。
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行业最新技术信息,开阔学生的眼界,见识国内外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并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
采用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校园网互联网的使用、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使学生不管在哪一种实训场所,都能接触到与将来就业企业一致的工作环境,实现学习与就业环境的无缝对接。
⑤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设备、实践场地和实践内容的效用,是目前我们优先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们结合省级工程中心和市级工程中心的建设,重点结合卓越工程师校企业合作上,充分利用企业、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参与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积极性,让企业一流工程师指导学生在企业生产过程的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动手能力。同时,每个企业配备一老师,加强学校、学生、企业三者的联系,通过QQ、电子邮件、微信等多种手段,协调各方面关系,提高实践质量、档次。
另外,在实践内容上,在满足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注重内容实用性、创新性和启发性,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改进实践内容、实践方法和实践手段,注重创新意识培养,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
随着省级实验中心的建立,我们建立了“以实验和实训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主线,以实习、设计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无论在实验室建设上,还是在人财物的统一调配上,还是在承担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第三篇:论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论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摘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进行创新的内在动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贯穿于自主创新的全过程。
【关键词】自主创新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
近年来,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思维定势下,我国各个行业重技术引进,轻自主创新,已经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已经习惯了拿来主义,这些企业把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简单的改造后(其实大多数没有根本性创新)用于生产经营,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可以通过市场销售出去,并且能够获得少量的利润。既然通过简单的技术引进就能维持企业的生存,就没有动力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这样的做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本、技术的积累,因而就没有实力进行技术的开发,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纵观我国近30年的技术发展,有这样一个显著的特征:我国主要产业部门使用的主导技术基本上是把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非关键性创新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在对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创新严重不足,许多情况下采用了对引进技术与产品的仿制,如西药、精细化工产品95%以上依靠仿制,这种仿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未能较快的提高我们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我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依然很弱。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资料显示: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研究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对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动力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自主创新的动力分析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与经济、教育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2006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进一步绘制了未来的蓝图:要用15年的时间,即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由此可见,自主创新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不是“开放创新”,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式的创新,它不排斥开放与集成,集成技术也可有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业不是鼓励从头做起,将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业是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所谓自主创新是指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提高了创新主体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中“自主”应该是宏观意义上的自主——国家层面上,只要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进行的创新活动,不论这种创新活动是原始性创新,还是合作性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的二次创新,只要创新主体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知识产权归我们所有,都应属于自主创新的范畴。对此,要使各项制度、机制和资源配置更有利于原始创新,使之涌现出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要加强集成创新,使相关科技成果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与产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创新。
进行自主创新的主要角色是政府和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创新环境和创新政策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应该是一个公共型的政府,为自主创新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政府参与自主创新活动,往往是缺乏监督的,是低效的,而真正的创新主体应为企业。企业是进行自主创新最活跃的力量,他们通过自主创新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和相对的竞争优势,而这恰恰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也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冲动。没有利润可言企业是绝对不可能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追逐利润才是他们进行经营活动最根本的目标。这种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必须在合适的外部环境中培育形成。
就外部环境而言,首先政府导向明确,因为基础研究的保障、产业共性知识的提供、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和政治地位的创新行为等,有赖于政府的组织和引导。特别是自主创新法制环境的建设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政府职能;再就是要有完善的自主创新要素交易市场,自主创新要素是指人、机会、环境和资源等,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投入。企业往往在创新的起始阶段资源投入较少,随着创新过程的展开,要求投入越来越多。正由于很多企业难以保证创新过程中资金投入的持续性,造成了许多技术创新活动的梗阻或中断。一个不成熟的自主创新要素市场会使自主创新速度缓慢或者成本增高、风险增大,甚至使自主创新无法进行,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其次就是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导致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缺乏公平性,整个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就有可能发生创新成果被仿冒或盗用的侵权行为,这就会严重挫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削弱其创新的动力,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的影响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还存在不同的看法,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自主创新观点的学者指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维护发明者的权益,促进研究开发和技术扩散的有效工具(Harper and Row,1950),而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反对者则认为,知识产权垄断科学研究的自由,是影响出口的障碍(Pamela J.Smith,1999),知识产权保护阻碍了技术的合理扩散和应用,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Caves Crookel Kilings,1993)。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日、韩通过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帮助国内企业模仿国外技术,从而极大促进了技术进步。毕竟现在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与当时的日、韩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为了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以及美国、欧盟等国家给予我国政府的政治压力,迫切需要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自主创新成果予以保护并给予一定时期的垄断权
大多数自主创新成果具有“难开发易复制”的特点,例如一张正版软件几百块,而盗版仅仅几块钱就可以买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对创新成果不进行保护,不赋予其财产权,这些成果一旦被研发出来,其他人可以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获得,从而造就了一大批“搭便车者”。创新主体在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并承担了创新的不确定性等各种风险之后,而并没有达到其预想的收益,其进行再创新的内在动力就会受到严重的挫伤。据美国研究机构调查统计,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发明,38%化学发明都不会研究出来
相反,如果国家对创新成果赋予创新主体(如企业)以一定时期的垄断权,这样创新主体就可以通过成果的商业化、许可等方式获得合理的回报,对再创新给予了资金支持,这样就进入了创新的良性循环。
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起着促进作用
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1998年的《科技政策概要》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从此意义上说,如果一项技术发明,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没有走向市场,那么可以说还没有实现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的专利制度赋予专利权人在一定期限内的资产垄断权,就是要专利权人积极的将其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专利权人为维持自己的专利有效,需要每年按时向国家缴纳专利费,且逐年递增。同时,若专利权人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实施、利用其专利技术,他不仅不能获得商业上的回报,而且其专利权会受到限制,如专利权的强制许可,这些压力的存在就迫使专利权人想方设法积极推广应用其创新成果,甚至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尽可能快的实现其创新成果与市场结合,从而激励了创新成果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创新成果公开机制增进了人类技术知识和信息的公共储存,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和再创新
在美国,已经建立起这样一个共享系统,一项新的创新成果可以立即加入到这个系统里来。这样如果其他人再进行相同领域的研究,就可以便捷的查阅前人研究的最新成果,避免了重复研究,大大节约了资源。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统计,在创新活动中,利用好专利文献可以节约40%的科研经费及60%的研究开发时间,如北大的王选教授就是在查阅了大量的专利文献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领先的“激光照排技术”。
三、知识产权保护贯穿自主创新的整个过程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贯穿于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的每一个阶段。
1、构思和研发立项阶段
首先进行文献的检索,综合各方面的技术信息,避免可能与已获得授权的专利发生冲突,规避侵权风险,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和水平,合法的借鉴、利用已有的创新成果。
2、研究开发阶段
要密切跟踪与项目有关的知识产权动态变化的状况,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开发进展。现在有这种趋势,更多的创新人员在进行发明创造实物的展示前就未雨绸缪,事先提出专利申请,这叫做“预期性专利申请”,相对于在发明创造完成之后才考虑申请专利更有进攻性。只有及时进行专利申请,使创新成果获得法律保护,才能有效保障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安全进行。
3、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
一项新产品要想最大限度的占领市场,获取高额的利润回报,就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如果进入市场的新产品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极有可能失去大量的市场份额。当获得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旦受到侵权行为的损害,就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
在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密不可分了。企业在重视自主创新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自主创新的每一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企业的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瑞金、徐汉明:开放经济中的中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培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5).[2]彭纪生、刘伯军: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科学学研究,2003(4).[3]郑成思、李祖明:知识产权需要创新保护和运用[N],人民日报,2006
(4).[4]周寄中、张黎、汤超颖,:关于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的联动,管理评论,2005(11).[5]陈瑜: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王冰清:试论知识产权与企业自主创新[J],太原科技,2006(3).[7]赵爱云、何英、王建兰: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J],电气技术,2005(8).[8]张亚斌、易先忠、刘智勇:后发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赶超[J],中国软科学,2006(7).[9]尹锋林:论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学习论坛,2006(12).[10]李虹:企业——打好“创新”牌,保护知识产权[J],华东科技,2006
(7).[11]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第四篇:《论WTO与知识产权保护》(范文模版)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WTO与知识产权保护
姓 名: 卜 凡 学 号: 1041001206497 学 校: 周 口 电 大 指导教师: 许 华 锋 写作时间: 2012-11-18
目 录
内容摘要„„„„„„„„„„„„„„„„„„„„„„„„„(3)关键词„„„„„„„„„„„„„„„„„„„„„„„„„„(3)
一、WTO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4)1.1 WTO中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产生 „„„„„„„„„„(4-5)1.2 WTO的知识产权规则的特点及内容„„„„„„„„„„„„(5)1.3 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5)
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5)2.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6-7)2.2我国知识产权法的改进„„„„„„„„„„„„„„„„„(7)2.2.1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状况„„„„„„„„„„„„„„„„(7)2.2.2我国知识产权执法的状况„„„„„„„„„„„„„„„(7-8)
三、新形势下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展望„„„„„„„„„„„„(8)3.1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修改知识产权法以适应科技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8-9)3.2准确把握(TRIPS)协议的基本精神,使知识产权制度与WTO接轨„„„„„„„„„„„„„„„„„„„„„„„„„„„„(9-10)3.3强化企业以知识产权为本的意识,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意识„„„„„„„„„„„„„„„„„„„„„„„„„„„„(10-11)
参考文献„„„„„„„„„„„„„„„„„„„„„„„„„„(12)
内容摘要
WTO的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简称),是各国与国际经济体系联系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参加WTO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渠道之一。1995年1月1日�WTO专门成立知识产权理事会,管辖作为世贸组织组成部分的《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简称TRIPS)。该协议共涉及《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罗马公约》和《关于集成电路知识产权公约》,包括了保护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统一了知识产权执法的基本原则。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国内企业面临着各种冲击和挑战。由于“世贸”已经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纳入其管辖领域�因而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会产生相应影响。一方面我国拥有了和WTO成员公平竞争以及公平解决知识产权争端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是特别完善,人们对知识产权作用的认识不够,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较差。致使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与保护方面落后于国外企业,另外,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的有些地方与国际惯例不太一致,这都将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入世后的严峻形势�我国必须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保护知识产权穿凿,与国际惯例接轨,才能真正实现“双赢”。关键词:WTO 知识产权 保护
WTO与知识产权保护
2001月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众所周知,WTO有三大支柱组成: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知识产权协议。因此,中国“入世”问题与知识产权保护密不可分。对于我国的知识产保护来说,加入WTO,就意味着要全面履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TRIPS”条约给我国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压力与挑战。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基本达到WTO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TRIPS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成为WTO正式成员后,我国将按照TRIPS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司法以及行政保护的力度,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
一、WTO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1.1 WTO中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产生
世贸组织与知识产权保护是什么关系呢?这首先可从世贸组织知识产权协议产生的历史过程中寻求答案。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从建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智力性创造成果财产价值以及对其应采取的法律保护措施愈来愈受人们的关注。国际社会基于跨国界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先后签订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并建立了相应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组织或国际机构,形成了一整套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但是,1986年开始并于1993年结束的乌拉圭回合知识产权谈判及其所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协议》,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引入国际贸易领域,把知识产权保护与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相结合,从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WTO的前身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自1947年至1994年,共经历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悭吝论坛的都是减让关税,第七轮东京回合首次把冒牌商品贸易纳入会议议题:第八轮乌拉圭回合则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整个纳入议题,并形成了一个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与其他十四个协议期,作为对方成员方、缔约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揽子协议。任何一方,要参加WTO,必须一揽子接受所有十五个协议。随着TRIPS协议的生效,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原有的体制已被打破,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新体制已经形成。它在许多
方面改善了原有体制的不足,并对各国经济以至政治和外交产生引人注目的影响。
1.2 WTO的知识产权规则的特点及内容 1.2.1 WTO的知识产权规则的特点
TRIPS协议是WTO中最为复杂、条款数目最多的协议,它不仅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还直接渗透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大部分领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领域中涉及面广、保护水平高、保护力度大、制约力强的一个国际公约,受到各国和各个关税独立区的高度重视。与其他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相比,TRIPS协议具有如下特点:内容涉及面广,几乎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各个领域;保护水平高,在多方面超过了现有国际公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将GATT和WTO中关于有形商品贸易的原则和规定延伸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领域;强化了知识产权执法程序和保护措施;强化了协议的执行措施和争端解决机制,把履行协议保护与贸易制裁紧密结合在一起;设置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作为常设机构,监督本协议的实施。1.2.2 WTO的知识产权规则的内容
TRIPS协议涉及的知识产权包括版权与有关权、商标、地理标志,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及未披露过的信息等七个方面,涉及现代工农生产、交换、服务、乃至文化、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TRIPS关于知识产权规定的主要内容:第一,重申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这是在巴黎公约中首先提出,在TRIPS中(第3条)再次得到强调,各个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保护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公众健康原则,这是立法、执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对权利合理限制原则;权利的地域性独立原则;专利、商标申请的优先权原则;版权自动保护原则。第二,新提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这是在TRIPS中首次把国际贸易中对有形商品的贸易原则延伸到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三,确立了TRIPS与其他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基本关系。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知识产权是源于人类智力活动形成的无形财产权。从广义来说,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创造的一切成果。根据1970年生效的《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
约》第2条第8款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人类一切活动领域内的发明、科学发现、商标、服务标记、禁止不正当竞争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其他一切来自智力活动的权利。从狭义来说,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工业产权和文学产权两部分。工业产权又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禁止不正当竞争等权利,文学产权则包括著作权及其邻接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服务价值内含有知识产权比重日益增长。因此,如果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关贸总协定悭吝论近三十年的谈判主要涉及关税转让;但从二十世纪后二十年起,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技术创新,鼓励文艺创作繁荣,从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意必不可少的有力杠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还可从另一方面得到证明。关贸总协定及十年的谈判,使发达国家平均总体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四十多年来,世界贸易额增加了十倍以上,缔约方增加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贸易量占整个世界贸易量的90%左右。根据世贸组织的协定,为促进世界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关税还要进一步下调,直至取之于领馆关税。在这种情况下,贸易的发展主要支柱是靠知识产权保局提供一个公正的法律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日益显示其极端重要性,也是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在经济为主要增长越来越起到关键作用分不开的,人类正进入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二十一世纪。以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群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展开。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要求高水平人员,花大量精力和经费研究开发出来。为保护这些成果不被无偿占有,也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开发,需要对这些成果实施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说,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2.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2.1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
中国“入世”后,要全面履行自己在知识产权领域中承担的权利与义务,这对于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管辖的范围内,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构成了约束所有缔约方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协议要求,我们必须完善有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我国专利法经过1992年修改,在保护范围与保护水平上,已经基本上符合了协议 6 的要求。我们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当我国与其他缔约方在知识产权方面发生争端时,可以适用世贸组织统一的争端解决机制。这个争端解决机制一方面有助于减少或在一定程度上扼制过去极少数发达国家动辄使用的肆无忌禅的单边报复的行为,使我们在可能与发达国家发生的知识产权争端时,能够在协议的框架下通过多边谈判解决争端,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对有关缔约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提供有效的保护,就有可能被终止应享有的减让等优惠待遇,直至受到交叉报复和跨部门报复。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对假冒、盗版行为进行有效、有力地打击和制裁,就已经成为我国“入世”后必须要履行的义务,这当然也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是,必须迅速地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入世”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形势的要求。
2.2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改进 2.2.1中国知识产权立法状况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就开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借鉴国际公约、条约规定和其他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中国不断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体系。中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由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3个部分组成。其中,专门法律主要包括《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专门行政法规包括《商标法实施条例》、《专利法实施细则》、《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专门行政规章包括《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等。此外,中国的民法、刑法、对外贸易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中也包括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规定。总之,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这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普遍认可。此外,中国还在不断积极研究,制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法律、新法规,如自2004年12月22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7
释》,将于2005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以及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相信随着这些新法律法规的出台,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会进一步得到健全与完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设也会不断向前发展。2.2.2中国的知识产权执法状况
中国的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有行政和司法两个平行的渠道。权利人在被侵权时可以向法院起诉,也可以向知识产权主管机关申诉。用行政手段保护知识产权是中国知识产权执法的一个重要特色。根据专利法的规定,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利管理机关,为有效实施著作权法,中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国家版权局,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城市也建立了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商标管理实行中央统一注册,地方分级管理的原则,从中央到省、市、地、县级的工商行政管理局,都设有商标管理机构,另外,1995年6月,中国海关总署设立了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处,全国各海关也指定了本地区内负责知识产权保护的主管部门和联系人。因此,知识产权权利人除通过司法途径外,还可以通过这些行政途径保护其知识产权。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权利人可以向行政主管机关申诉,行政机关也可以依职权进行查处,知识产权行政主管机关可以在查处过程中对侵权物品进行查封和扣押,可以采取停止侵权的禁令、罚款等救济手段。由于行政程序在打击侵权方面速度较快,费用较低,受到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欢迎。在司法方面,中国各级法院已经建立起专门负责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庭,在诉讼中,法院可以采取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临时措施,对于民事侵权行为,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责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外,还可以对行为人给予没收非法所得、罚款、拘留等制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中国《刑法》规定,对知识产权犯罪最高可以判处7年有期徒刑。
三、新形势下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展望
3.1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修改知识产权法以适应科技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我国目前涉及知识产权的基本法是《民法通则》,专门法则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
但是我国无论是《商标法》《专利法》还是《著作权法》,与TRIPS相比,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对我国的知识产权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专利保护方面,我国可以将范围扩大到对植物新品种的专利保护上;在专利保护的执法方面应参照TRIPS的有关条款进行补充,以强化民事执法的力度;在专利的强制许可方面应取消国家计划许可的规定;在商标保护方面,应该强化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增加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商标确权的司法审查,并对商标权人的权利做出限制性的规定等等。总之,在知识产权立法上,应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尽快缩小与TRIPS协议的差距,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做到有法可依。
修改现行知识产权法以适应科技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为了激发人们进行科技知识创新的热情,保护科技知识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并使我国的知识产权法与相关国际惯例和国际公约相协调,应根据科技发展的客观实际要求修改新型的知识产权法。以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为例,尽管依著作权法这种方式保护计算机软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计算机软件自身得体特点。只有著作权法单一保护模式还是不够的,所以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用著作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目前,我国对计算机软件时仅拥有著作权法保护的单一模式,不能对计算机软件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因此,有必要修改专利法把符合专利条件的计算机软件纳入专利法的保护范围并授予专利权。是使计算机软件可以得到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的全面保护。另外,条件成熟时应制定知识产权法典。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立法。
3.2准确把握(TRIPS)协议的基本精神,使知识产权制度与WTO接轨。
知识产权制度与WTO接轨早在“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议之后,我国就已经注意到与其接轨的问题,并且对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其他知识产权法律作了相应的修改应该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TRIP'S的有关规定,特别在权利保护方面,已经是相当接近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我国现行各项知识产权专门立法,在某些具体内容上与TRIP'S的规定尚不尽相同,甚至留有空白,仍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细致的完善工作。例如:TRIP'S要求各成员将“出租权”作为计算机软件 作品和电影作品的版权人的权利之一,而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尚无“出租权”的 9
规定;TRIP'S规定任何专利的撤销和丧失均应通过司法审查,但我国现行专利法则规定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宣告无效和撤销的行政决定是终的;TRIP'S规定了对“未公开披露的信息”(即“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保护,并规定政府应当对提交给政府的此类信息承担保密义务,以避免不正当的商业性使用,而我国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有保护商业秘密的内容,但尚无关于政府保密义务的专门性规定。(二)缺乏对知识产权人滥用权力的限制。在我国逐步强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除了散见于相关知识产权法中“强制许可”或“权利限制”的内容及反不正当竞争的个别条款外,还缺乏必要的反垄断和限制知识产权人滥用权利的综合性制度。因此,尽快出台我国的反垄断法,应是在加入WTO之后的当务之急。特别应当引起我国立法界和司法界重视的是,TRIP'S在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规定了“对被告的保讼权的情况下,司法当局有权要求申请人(或原告)赔偿被告损失(包括律师费用)。而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一些产权人滥用请求权或诉讼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无辜的对方当事人备受行政性强制措施或诉讼之累;而法院或有关行政当局往往只能驳回起诉(或请求),判令原告承担程序费用,有些法院还动员原告撤诉并退还部分诉讼费用,而对被告由此蒙受的损失却爱莫能助。因此,有必要在修订民事诉讼法或相关专门性知识产权法时,增加相应的内容,以制裁和限制这种权利滥用。利用WTO维护自己的利益WTO与TRIP'S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国际间正当、公正的市场竞争和秩序。但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国际保护,最终着眼点仍然是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如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最为强大的美国,也是把知识产权作为维护贸易利益的手段而非目标,以特殊301条款为矛,以337条款为盾,攻于境外而守于境内。
3.3强化企业以知识产权为本的意识,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意识。
一种制度得以建立、贯彻和实施,必须有群众基础,而这种基础中最根本的是实现公众观念的转变。一种文明观念的流行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目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在科技、经济、贸易、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多数国有大型企业、高校、科研等单位,没有真正建立起知识产权工作制度,缺乏必要的专利知识,在外国企业精明高超的专利战略和策略面前,往往是被动挨打,无意中进入其专利陷阱或圈套。这种状况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要求。目前我 10
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特别是专利保护所达到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专利在大量企事业单位还是一片空白。统计数字表明,2000年全国企业共注册专利45840件。我国上万个大型企业一年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还赶不上日、美一个公司的申请数量,向国外申请的专利更是微乎其微。2000年,我国专利局注册的发明专利共有51755件,其中国内企业注册25280件,而国外企业注册数量居然比我国还多,达到26457件。十几年来我国内企业在国外申请的专利只有2000多项,而日本索尼、日立等公司一年在国外就申请4000多件,差距之大,可想而知。虽然我国的企业专利申请从2001年到2002年上升了24%,但全国现在还有60%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是,必须迅速地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入世”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形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成思.《WTO与知识产权法研究》[J],中国法学,2000年3月版.[2]郑成思.《知识产权伦�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3]《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制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4]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5]谷宝华.“入世”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6]廖秀健�余慧星.WTO与知识产权保护[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三期.[7]李彦章.入世与新世纪企业的商标保护[N],中国工商报,2001年第一期
第五篇:视觉传达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视觉传达专业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与资源的交互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也更加的便捷了。正因为如此,这几年,常常能听到人们讨论起“知识产权”的概念,并在几宗闹得沸沸扬扬的案例中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在这个法制化日益健全的社会,人们已经懂得依靠律法的规范来保护我们的有形资产外当然也有对于无形资产的重视。作为一个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和未来的准设计师,我们从事着依靠脑力提供创意的工作。是一种以知识、思想传递并创造出巨大无形资产价值的人群。所以我们应当紧密了解知识产权与视觉传达之间的关系,一来在未来的工作中有保护我们劳动价值的武器,二来规范好一个设计师的职业准则。我想这都是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踏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非常有必要的事。
在学生时期,我们总能在参加各大比赛的须知上看到,无论大小比赛的主办方都会强调作品的原创性,这种原创性便是基于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在我们未来会涉及的商业设计中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等等也都将作为知识产权中的内容。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可以从大师的作品中吸取养分不断壮大自己的设计能力,但如果我们无法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并且将其随意使用时,不仅仅触犯了法律的约束。更可耻地丧失了一个设计师的职业道德。相信这种信誉的损失是无论可以完成多少件大单子都不能弥补的。
另一方面当我们要以尊重知识财富警示自己的同时也需要以此保护好自己的作品。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利益为重的商业圈和鱼龙混杂的大社会中。无论别人是否有意你不都能保证是否会触及到你的利益。而如何应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就需要我们在日常中养成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意识。我们从事的专业本身就是要做广而告之的宣传。那么我们的作品随时会被大范围的传播。及时申请好相关的专利,保证好作为设计师应有的著作权等等都是对于自己和对于自己的客户的绝佳保证。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法来维护我们对于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篡改的权利、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十几项著作权力。其目的在于鼓励有益于社会的作品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并且这些权力本身不仅是要保证我们的经济财产,也是要保障作品的思想的表达。这种表达也算是一名设计师对于其作品的社会责任的体现。
撇开我们个人的利益问题而言,再往大里说一些。我们现在都知道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仍处于加工大国而非创造大国。这使得我们累死累活从那些创造大国那里挣来的钱最后还要加倍奉还。把他们的养得锅满盆满后,他们再动动脑子的一些创意和想法就又够我们屁颠屁颠追捧一阵子了。在这样的恶性循环情况十分不利于我们的未来发展。因此准确来说中国未来的发展应该是与设计息息相关,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设计。在刚闭幕的十八中,我们仍在强调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其关键就在于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加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扩大国家的品牌影响力,而这三个方面的实力都既与设计有关,也与知识产权有关。中国未来的发展和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
当今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依然是欧美文化一统天下,美国占据了43%的市场份额,欧洲国家占34%,亚洲国家和南太平洋国家占19%,而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拥有3.5%。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亚洲乃至全球文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非常有限。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常常说道:“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但如果我们缺乏创新的活力,缺乏文化产品的传播手段,缺乏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民族的未必就是世界的。在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平面设计中常常能看到很多很炫、很浮夸的东西。这些都是源于西方的设计思潮和审美取向带来的。而反观一些国外的设计师却在极力做些带有中国元素的设计来讨好我们的市场。这让创意没有一个更好的发挥和文化性,也就使得这些设计最后没有生命力,更
分不清是谁,是哪里的知识产权。这种版权战略意识其实正是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涉及到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像中国的设计大师靳埭强所言的那样“要有中国文化而非中国元素”比起“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平面设计师而言更具意义。
我们也都知道,人靠衣装、佛要金装。如今这个讲究品牌的时代里。单单一个牌子,不用看产品就能体现一种价值。这种价值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视觉传达的功劳。在知名品牌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一个有生命力的产业,一个有经济实力的城市,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中国现在是商标大国,但远不是一个品牌强国。据统计,中国的商标注册申请量已经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注册商标的总量已经高达320万,其中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占有20%,中国本土企业拥有270万个。中国的企业拥有的商标数量虽大,但世界知名品牌并不多。而商标权保护的商标,是具有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显著特征的标志。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者保证商品质量和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公平竞争。所以这些大量商标注册只能体现了我国的商品更大程度上以目光短浅的经济竞争作为考的。但事实上又不能真正获得更大利益的经济效益。如果再以我们的专业角度来考量这个问题,绝对算得上是中国企业对于CI概念的缺失。特别是我们通常所说的VI部分。就像如果想到开快餐店就是照着肯德基、麦当劳的样子改,把肯德基变成麦肯基、把麦当劳改成劳当麦。设计往往成了一个规范模式下的照搬全抄。而广告就是电视广播或大街上贴的毫无审美性的图像。那么当然是商标多了,而品牌呢?仍不见踪影。即使是我们的一些传统美食,优质国货也全无品牌和包装的理念,使得其无法走出国门甚至脱离地域性,仍保持着小作坊式的营业模式或者不得不倒闭。纵观国际大环境在2010年国际知名品牌500强中,美国拥有237个,法国拥有47个,日本41个,英国40个,德国25个,瑞士21个,而中国只有17个,没有一个中国品牌进入前50强。因此,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应该作为中国商标战略实施的重点。
同时,现如今国际知名商品约8.5万种,但90%的知名商品品牌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和创新型国家拥有。对于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信息化的时代而言产品的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品牌的消费。品牌预示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展示着国家的外在形象。我们需要在国际上打出本土文化的特色,依靠设计的力量去包装出一批强有力的国际品牌,用以提升我们的国家形象。并以中国面孔去扩展它们在世界上的领地。当日本前首相在访问欧洲时说:“我的左脸是索尼,我的右脸是松下”那种自信满满,或许有一天我们的领导人也能以本土文化和品牌往脸上贴一贴金。
我们说:“知识就是财富,创意改变生活。”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事实上对于创作者和这个需要知识力量去改变的国家而言它正在的价值应当是远远高于房屋、汽车这些有形财产。
在国外,很多作家、发明家一生单单只靠一个作品的知识产权费便能潇洒地度过余生。也许这点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不能想象的事情。但也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从中受益便不去重视的话,改变永远不会到来。只有尊重这些智慧的成果,我们才能享受它们带来的美好,才有更大的动力去发现和完成更好的创意。也正是这样的创新造就才能未来,才能让未来照耀中国。我想这也是未来的设计师将要结合知识产权所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