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复习攻略
2014高考复习攻略高三数学学习计划
1.第一阶段,即第一轮复习,也称“知识篇”,大致就是高三第一学期。在这一阶段,老师将带领同学们重温高
一、高二所学课程,但这绝不只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旧知识产生全新认识的重要过程。因为在高
一、高二时,老师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你学的往往时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而在第一轮复习时,老师的主线索是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他们系统化、综合化,侧重点在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所以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应做到:
① 立足课本,迅速激活已学过的各个知识点。(建议大家在高三前的一个暑假里通读高
一、高二教材)
② 注意所做题目使用知识点覆盖范围的变化,有意识地思考、研究这些知识点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到老师选题的综合性在不断地加强。期末复习方法
③ 明了课本从前到后的知识结构,将整个知识体系框架化、网络化。能提炼解题所用知识点,并说出其出处。期末复习方法期末复习方法
④ 经常将使用最多的知识点总结起来,研究重点知识所在章节,并了解各章节在课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第二轮复习,通常称为“方法篇”。大约从第二学期开学到四月中旬结束。在这一阶段,老师将以方法、技巧为主线,主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老师的复习,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是以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方法解决一类问题、一系列问题。同学们应做到:期末复习方法期末复习方法
①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找出某个知识点会在一系列题目中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一类问题。期末复习方法期末复习方法
②分析题目时,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点,渐渐地向探寻解题的思路、方法转变。
③从现在开始,解题一定要非常规范,俗语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大家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期末复习方法
④适当选做各地模拟试卷和以往高考题,逐渐弄清高考考查的范围和重点。
第二篇:我的高考复习攻略
2014高考复习攻略高三数学学习计划
如何制定高三数学学习计划?2014高考数学复习,每一个阶段的复习方法与侧重点都各不相同,要求也层层加深,因此,同学们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不同的复习方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老师主要讲述“选择题的解发、填空题的解法、应用题的解法、探究性命题的解法、综合题的解法、创新性题的解法”,教给同学们一些解题的特殊方法,特殊技巧,以提高同学们的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为目的。同学们应做到:
①解题时,会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省时、最省事的方法,力求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逐渐适应高考对“减缩思维”的要求。期末复习方法期末复习方法
②注意自己的解题速度,审题要慢,思维要全,下笔要准,答题要快。期末复习方法 ③养成在解题过程中分析命题者的意图的习惯,思考命题者是怎样将考查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有那些思想方法被复合在其中,对命题者想要考我什么,我应该会什么,做到心知肚明。
最后,就是冲刺阶段,也称为“备考篇”。在这一阶段,老师会将复习的主动权交给你自己。以前,学习的重点、难点、方法、思路都是以老师的意志为主线,但是,现在你要直接、主动的研读《考试说明》,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掌握高考信息、命题动向,并做到:期末复习方法
①检索自己的知识系统,紧抓薄弱点,并针对性地做专门的训练和突击措施(可请老师专门为你拎一拎);锁定重中之重,掌握最重要的知识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②抓思维易错点,注重典型题型。期末复习方法
③浏览自己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回忆自己学习相关知识的历程,做好“再”纠错工作。④博览群书,博闻强记,使自己见多识广,注意那些背景新、方法新,知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⑤不做难题、偏题、怪题,保持情绪稳定,充满信心,准备应考。
第三篇:高考复习攻略二
高考突击小方针
高考将至,你是否还在苦恼,是否还在彷徨,即使现在呐喊,你也茫然。所以,要有所为,有所作为。作为一个经历高考涅槃的我,我将我烈火重生一点小小秘诀公之于你,希望能为你近点绵薄之力。
50天的时间不多,不能再做详尽的复习,此时的总体的方针就是:吃大不吃小。即抓基础,抓重点。放弃偏、难、短时间复习无用的知识,重点复习常考的知识点。做到信手拈来,熟烂于心。
下面我将介绍各科短时间突击的方法,这些方法将贯穿吃大不吃小的总体方针。
一 语文:将必修书的词语复习一遍,注意平时考试的高频词汇;查看病句的类型,总结; 查看文言文常考词汇;背诵鉴赏古诗文的句子,学以致用;作文多背一些范文,高考时注意引用,但不要只引用同一篇,容易认为是抄袭。
二 数学:复习知识点,查看平时做的笔记,记住经典题型。多看错题集。考试的技巧:对于选择题,可以用作图法,特殊值法,排除法(考试前一定要记住,有时考试往往会忘记这些简便的方法);简单的题尽量多检查一片,避免不必要的丢分;放弃最后填空最后一题和解答题最后一题,如果有时间和能力,再去试试;尽量多赚分,就是有些题你不会做,写一些条件,也会有分的。
三 英语:仍坚持背单词,背以前背过忘记的单词;听力坚持天天练,不要失了耳感;总结各种动词与介词、副词的搭配情况,集体背;多背一些英语范文。多看错题集。
四 政治:熟悉各个原理,主要背一些常考的原理。多看一些案例,查看案例对应的原理。考试时要先写原理,然后将原理与例子结合。
五 地理:背诵一些经典地理位置的粗略经纬度,熟悉各种常考的图。地理图熟悉,就是成功了三分之二,注意总结各种题型。
六 历史:熟悉必修主要的情节,选修的书就不要看,以免浪费时间。做选择题时,一定要对时间,人物的立场,以及各种出现有标志性的事物加以标记,这些对答案的选择很重要。背诵一些回答解答题的模板,比如意义,作用,原因等都是有相通之处,注意要将事件贯穿到这些意义,作用当中。
总体复习的规划:最近这20天重点将书本知识点看透,中间20天,主要查看一些经典例题,最后十天,就看错题集。考前放松一天,考试不紧张。
希望,能对你有点帮助。
第四篇:高考“名句名篇”复习专题攻略
高考“名句名篇”复习专题攻略
2008年4月20日
名句名篇”是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语文教学大纲》所说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也是涵养学生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提升其审美情趣的必由之路。在高考试题中,从1993年开始了对“名句名篇”的考查,其形式通常是给出一个名句,要求写出其上句或下句,这种考查形式一直延续到1998年,共六年。1999—2001年作为轮空内容停考三年,2002年恢复后一直延续至今。
一、考查内容
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纵观2005—2006两年的高考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的句子,描写优美意境的句子,反映传统美德的句子,诗文中的中心句以及较有文采的句子。考查途径基本上是默写。
二、命题特点
根据近两年高考试卷关于“名句名篇”考查,其命题大致有如下特点:
1、试题的数量增多,分值增大。大多试卷该题的分值都增加到了6分,2006年福建卷已将分值增加到了8分。
2、“名句名篇”和作者结合考查。如2005年湖北卷将作者李清照与其名句结合起来考查。
3、“名句名篇”考查与课文理解相结合。如2006年北京卷就是要求根据给出的问题,用课文原文回答,能否得分完全依赖于考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4、课内考查和课外考查相结合,但主要还是以课内名篇为主。
三、命题形式
“名句名篇”的考查全以主观默写题形式出现,大多采用“三选二”或“二选一”的形式,难度不是太大,不过这类题评卷要求高,错写、多写、漏写一字均不得分。
1、填充补足型
给出名篇的题目(有时包括作者),让考生写出全段(或全篇),或给出文中的首句、尾句、过渡句,要求考生据此把原段(或原文)补充完整。如2006年(广东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空缺的部分,并写出相关的作家的诗文篇名。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答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理解默写型
根据题干提供的对所考查“名句名篇”的分析或提示,要求写出诗文内容。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句名篇”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更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体情况来填写句子。如2006年(北京卷)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三题)
①《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日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③《阿房宫赋》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④《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词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答案: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山不厌高、水不厌深;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情景预设型
所谓情景预设型,是指命题者为考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让考生通过对情景的揣摩、品味,推断出所填写的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把“名句名篇”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答题时要注意看命题者所设计的“情景”究竟怎样,据此调动记忆仓库中的积累来填写句子。如2006年(天津卷)
请在横线上补写所引词作的句子。(4分)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看来“,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而在革命领袖毛泽东笔下则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采桑子·重阳》)。
答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4、综合考查型
“名句名篇”默写和文学常识、文言词语解释相结合来考查。如:2005年(湖北卷)
补写出下列一段话中空缺的部分。(4分)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送我至剡溪”;王维《》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
答案:湖月照我影山居秋瞑李清照波心荡,冷月无声
5、创新开放型
这类题型要求默写的句子也不限于课内,有时答案甚至不是惟一的。解题的关键是平时在大脑中多贮存古今诗文名篇名句。2006年(全国卷Ⅰ)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晏殊《蝶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柳永《凤栖梧》);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辛弃疾《青玉案》)
答案: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
四、考点蠡测
尽管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曾撰文指出:“„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同属知识性内容,为了不减少试卷中对能力测试的分量,在高考试卷中两项内容将只选一项。”但从近两年高考命题的实际来看,“名句名篇”仍是“重头戏”,“文学常识”只不过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出现的可能性较小,最多与“名句名篇”综合来考,2007年备考重点仍应是“名句名篇”,在立足填充补足型的基础上,情景预设型和综合考查型等关注考查能力的形式将是今后高考的发展方向。
五、误区点窍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许多学生虽然会背诵,但一旦落实到个别字句时,往往不是写不出来就是写成了错别字,就是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为了克服因记忆模糊而导致的失分,建议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记住生僻难写字
“名句名篇”中有一些生僻难写的字,平时要勤于动笔,强化记忆。在考试中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
如:①,秋水共长天一色;②,形影相吊。
以上二题的答案为:“落霞与孤鹜齐飞”“茕茕孑立”。其中“鹜”“茕”就是生僻字,比较难写,学生往往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
2、区分同音异形字
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字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着,这是命题者“设伏”的热点,平时复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字,有意识地多做分析比较,能够既知其形,更知其义。
如:①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可怜身上衣正单。
以上二题答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心忧炭贱愿天寒”,其中“暗”“愿”容易与同音字“岸”“怨”混淆。其实这二组同音的意义根本不同,只要联系语境,就可以区别开来。
3、区分异形同义字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字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如:①出师未捷身先死,;②,两朝开济老臣心。
以上二题答案是:“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烦天下计”,其中“长”“烦”容易与音近字“常”“繁”混淆。
4、区分形近异义字
形近字在“名句名篇”中屡见不鲜,再加上读音又大多相近,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因此在答题时更应予以注意。
如:①众口铄金,;②,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上答案为“积毁销骨”“无边落木萧萧下”。其中“销”容易写成形近的“消”,“萧”容易写成形近的“箫”。
5、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只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丢掉了分数,如: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②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以上两句,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写错顺序:把“春色满园”写错为“满园春色”;把“肠断处”错写为“断肠处”。
六、学海指津
诚然,名句名篇主要靠的是点滴积累,但在高三复习有限的时间里,多些方法,多些技巧,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要保持一种兴趣,以之位享受,以之为需要,诵读时,大脑要保持最佳状态,以求得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确性,一旦面临试题,便能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写下来。否则,遇到较生疏的句子,大脑“短路”,一片茫然,后果自然可知。
2、巧学巧计,提高识记效果
复习名句名篇,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记忆。在复习时,不妨讲究以下方法:①逐步“缩小包围圈”,即每次复习时都要动笔将自己掌握的排除掉,下次复习时“集中火力”对准没有掌握的;②注重平时复习,心理学实验证明,分散复习要比集中复习效果好,名句名篇的复习不能幻想“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③根据个人实际,还可以采用诸如分组进行、回忆与记忆相结合、互相提问和反复复习等方法。④加强理解记忆,名句名篇考查的内容大多是那些表现积极进取意义的句子,诸如治国治家、志向追求、友谊亲情等表现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的名句名篇,理解之后,记忆当然深刻。
3、借助运用来巩固记忆
根据记忆规律,一定量的名句名篇在一定量时间内背诵下来后,还可能会遗忘。如果能经常将所掌握的名句名篇引来运用,是抵制遗忘的好办法。
第五篇:攻略复习参考政治高考复习的基本
民族神话
鸿蒙未辟
宇宙洪荒
亿万斯年
四极不张
政治高考复习的基本攻略
第一讲
上海高考卷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和应对策略
本讲大纲及例题
一、考纲、高考与复习的关系
1、考纲是复习的内容与掌握程度的指南
2、高考是考纲的具体形式,是考纲内容的考试呈现,是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测试方式。
3、复习不仅要以考纲为指导,更要熟悉考试的形式,各类题型的答题方法,把握答题的规律,从而形成复习的正确方法和规律。
二、答题方向(涉及的理论)的决定
1、选择项决定
2、提问决定
3、材料决定
三、单选题的答题思路
(一)、审题的要点
1、抓住材料的要点、角度
谁在做(说)?
说(做)什么?
一段话、一幅画、一张图表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抓住问的内容?(这说明、体现、反映了什么 ?有利于?属于什么?由于什么?等等)例题:
2008年4月,国务院扶贫办草拟的扶贫标准调整办法把贫困标准从2007年的1067元提高到1300元,首次达到国际标准。这一标准不仅关注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收入,还考虑他们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支付能力。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贫困线标准的提高不利于我国减贫事业的发展
B.与国际标准接轨是减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C.贫困线标准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新标准在保障基本生存的基础上纳入了保障发展的理念
(二)比较、鉴定的方法(把握不定时用)
例题:
“农民工建议全国人大代表”表达哪个选项正确()
A.依法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B.依法间接参与民主决策
哪个选项更符合题意()
B.依法间接参与民主决策
D.依法间接参与民主管理
例题:
在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宣传单上常出现包赚不赔,高收益等字眼,而必要的风险提示很不明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此举侵犯了消费者的()
A.结社权B.知情权
C.受尊重权D.获得赔偿权
(三)对我们复习的几点启示:
1、要对组合的、相近的概念加以比较与区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如国家对内的几项职能、国家宏观调控的不同手段、多种分配方式、市场经济的几项原则、公民民主参与的几种形式等等。
2、对一些政治理论的结论,尤其是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结论要正确地理解和牢固地把握。
如: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物质资料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组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的联系等等。
3、对涉及计算的概念和原理,不仅要理解该概念,而且要熟练掌握其计算的基本方法。
如:恩格尔系数、可支配性收入、经济效益、利息率等。
四、不定项选择的答题思路
(一)不定项选择题选择项的组合特点
1、题目材料中所体现、说明、表明和反映的若干理论或道理。这类题目占不定项选择题的大多数,因此尤其要注意审清题意。(实际---理论)
2、题目所叙的事情、活动所引起的一系列意义。一般用“有利于”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审清题意的同时要注意该事情或工作对它事物的内在联系。
3、事件或事实所产生的若干原因或因素的组合。因此对材料中的事情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4、从不同的角度或层次反映或说明材料的含义。因此要求我们掌握同一理论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的角度。
(二)具体举例分析
1、题目材料中所体现、说明、表明和反映的若干理论或道理。
例题:
中国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由理论派生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例题: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下列成语体现这个方法论的是()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题目所叙的事情、活动所引起的一系列意义。
例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有利于()
A.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
B.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
C.劳动报酬与经济增长、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相适应
D.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事件或事实所产生的若干原因或因素的组合例题:
中央政府最近就所谓西藏问题明确表示,我们和**集团矛盾,不是什么人权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而是维护祖国统一或分裂祖国的问题。关涉主权问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是因为()
A.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分割
B.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C.维护国家统一是维护主权完整的客观要求
D.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享有独立的主权
4、不同的角度或层次反映或说明材料的含义
例题:
人大设立常委会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下列关于人大常委会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作为同级人大的常设机关
B.人大常委会在人大闭会期间依照宪法行使部分国家权力
C.人大常委会的设立可保证人大对其他国家机关实施经常性监督
D.人大常委会与人大是从属关系,对本级人大负责,受本级人大监督
(三)“去选项”的理由
1、选项表达错误
例题: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可能创造真理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2、“去选项”的理由—选项与题意不符
例题:
防止经济生活出现过高通货膨胀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发生通货膨胀时通常会出现()
A.商品普遍滞销
B.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被扰乱
C.居民纷纷抢购消费品
D.物价全面持续上涨
(四)“析留项”—留下的选项之间的关系
例题:
2007年5月9日,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约150%,市场的日成交量创历史新高,股价普遍上涨。这次带动股票价格上涨的因素有()
A.居民收入增长,市场资金充裕
B.证券市场趋于成熟,股市风险下降
C.国家政局稳定,投资者对未来普遍看好
D.国家经济平稳发展,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提高
五、简答题的答题思路
(一)审所问
例题:
十九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到: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结局是幸福;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二十镑零六便士,结局是痛苦。请运用所学消费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
(1)狄更斯评价“幸福”和“痛苦”的依据是什么?
(2)同样是“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的人,获得“幸福”的程度也可能不同,为什么?
例题: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通过了229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和170多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70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60多件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请简要回答:
(1)上述材料最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哪一方面的基本要求?(2分)
(2)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对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有何作用?(8分)
(二)答要点—简答题的难点
1、一般地说,要点就是教材中的知识层次,如
例题:
请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如果是哲学常识类型的简答题,其要点基本是包括三部分:原理、方法论、具体材料概括。如
例题:
请用联系的观点并结合材料简要解释这段话所蕴涵的哲学道理。(4分)
3、有的答案的要点是由逻辑分析的过程形成的。要点的组成是由理论与材料分析构成。如
例题:
实现教育公平必将推动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简要回答其原因。例题:
市政府的上述举措体现了政府什么职能?决定市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材料说明题的答题思路
从目前的考试来看,材料说明题大约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材料题,有若干层次的文字材料组成例题。二是若干表格或图表组成的例题。
两种材料说明题的答题思路也有所不同。前者要重点把握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理解度。后者要重点分析与理解表格与图表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
(一)文字材料题的答题思路
1、宏观把握
“宏观把握”指的是,不管文字材料有几层,总体上一道例题总有一个中心观点或一个部分的知识。也就是把握该题的知识系统。当然例题本身有时也会直接告知,如
例题:请运用所学“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分析上述材料。
请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2、逐条落实—关键是准确地理解与运用系统知识中的不同知识点
指的是将每一层次的文字材料与系统知识中的具体知识点相匹配,通用的方法是“说明了”“体现了”来表达
例题:
“周恩来同志说: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要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
2007年11月15日,国务院发表中国的政治制度白皮书,首次概括了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即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
从十六大到2007年8月止,中共中央召开和委托有关部门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协调会、议政会达93次,其中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27次;从十六大至2006年底,各民主党派中央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直接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意见或建议102件,许多提案得到采纳实施,成为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
目前,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共人士有18万多人,有35万多人成为各级政协委员,全国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1万人。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二)表格或图表材料题的答题思路
1、关注表格名称
现在表格类的说明题,设问基本上贴近数据或图表,因此必须关注每一图表的名称即所反映的基本内容。
例题:
材料一:2007年1月-11月我国粮食出口情况
材料二: 我国政府对粮食出口实行管理的若干措施
图
1、图2和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针对所问回答---问的类型
所问纯粹是图表中所反映的现象或结论。(易回答)
对材料中的所作所为准确归类。如属于什么调控手段、属于什么国家职能等,(要求准确区分)
要求分析材料中现象发生的原因意义等。这类的问题一般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从
材料的内容中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旧(相当比较难)
例题: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图
1、图2和图3所示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例题:
2007年我国粮食出口较大幅度增长原因何在?
这场国家粮食安全保卫战对社会与经济安全运行有何积极意义?
七、论述题的答题思路
(一)以论点为导向
指的是要以论述题的论点,即将论述的方向与内容作为思考与组织材料的根据,这是紧扣论点,合乎逻辑的关键。前几年,论述题的论点都有二个,而近二年来,论述题的论点都集中在一点上,这虽然有利于我们审题,把握论点,但也增加了论述的深度。
1、“论述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公平的必要性”,2、试根据所学政治常识,阐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体现。
3、请运用所学政治常识阐述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内涵的理解
(二)分析重关系
无论是哪一种题型,论述题的论述过程必然是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题:
试根据所学政治常识,阐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体现
例题:
“论述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公平的必要性”
例题:
请运用所学政治常识阐述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内涵的理解。
(三)论述用术语
论述用的术语一般包括两种,首先是书本的语言或结论性的表述。其次是时事政治中常见的、新的提法,例题: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使党的方针政策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党领导人民指定法律,并自觉地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全体党员都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党执政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权的基础就会越来越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