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硅谷人文发展环境
硅谷人才成长环境
美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十年来在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领一直先于世界各国,尤其是硅谷地区,在加州从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长不过100公里,宽约16公里的面临太平洋的平坦谷地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1998年,硅谷成为美国价值最高的“公司城”,当年创造的GDP总值约24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左右,相当于中国GDP总值的1/4。硅谷成功的秘密在哪里?资金、技术、人才、文化、精神、环境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其中,人才被认为是硅谷腾飞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正是硅谷特定的人才成长环境给硅谷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时至今日硅谷仍然是全世界高科技人才向往的地方。
一、多元化的文化背景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硅谷更是一个世界人才的集散地。这里的多元文化色彩浓厚,华裔、西裔和白人并称加州三大族裔。在硅谷,你随时可以听到不同的语言,这里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地区,世界各地的人才都可以在这里落地开花。我们在这里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一个单词,可能会有不同的发音,因为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度,多数人的发音都带有自己母语的特征。讲话可以没有标准读音,只要能够交流,听懂即可,不像东部纽约那样,如果你的发音不够标准,可能会有人纠正你。
在硅谷,各种文化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并显示其强大而独特的生命力,它们和白人主流文化求同存异,相互交融,得到政府和广大民众的认同。不同背景的族群在这里都是平等的,大家互相尊重,谁也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走在圣何塞的大街上,中国、越南、泰国、西班牙等文字随处可见,有人开玩笑说,在硅谷,即使你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也一样能够生活下去。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不同国度的人才在这里都能找到成长的土壤。
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使硅谷的各种人才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成长、竞争,不但促进了硅谷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才流动的全球化,也为美国其它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宽松的社会人文环境
虽然目前对硅谷的学术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人们普遍认为,硅谷成功的要素有离不开人才、技术、资金这三个要素,其中,人才是硅谷成功最重要的要素。但是透过这三个要素,背后深层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却是适宜人才成长、鼓励人才创业的宽松的社会人文环境。
1、推崇冒险
说到硅谷,不能不提到斯坦福大学,硅谷最早的企业惠普公司就是斯坦福大学的两名毕业生创办的,而且至今仍是硅谷的翘楚。苹果电脑(APPLE)、升阳(SUN)、思科(CISCO)、古狗(GOOGLE)、雅虎(YAHOO)等著名公司也都是在斯坦福的根基上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的今天,斯坦福对硅谷的影响可以说深入到了骨髓。我们知道,创新和冒险是斯坦福的重要理念,硅谷能有今天的成就,和推崇、鼓励冒险的精神十分不开的。
硅谷文化的重要特色就在于它具有提倡冒险、允许失败的价值观念。这里一度是百万富翁的生产线,是创业者云集的地区,可能也是创业失败最多的地方。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信奉这一信条:“除了失败本身,再没有对失败的其他惩JN05PX 硅谷人文发展环境
1罚。”Hotmail的创立者Bhatia 就曾说过:“在我们之前的每一代人,几乎都在年轻时经历过这一痛苦的选择: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去冒险?但是今天在硅谷的年轻人中,这个问题本身已经不成为问题了。”在硅谷,人们经常离开类似惠普这样成功的大企业而投入一个前途未卜的新事业。
在硅谷,冒险创业已经形成一种风气。一些最初仅仅是极其随意的想法,只要有恰当的时机和需要,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成为正式的商业计划。其他地方人们多热衷于买卖股票,但在硅谷,人们想的是如何自己创业,乃至于发行原始股。参与创业的人起初不拿工资,他们拿干股,等将来公司上市,或者卖给别的企业时发大财,因为他们的目标没有放在眼前的那点工资上。
不但创业者和小公司崇尚冒险,就连一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公司也是如此。Intel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让“鼓励尝试冒险”成为Intel的文化。1985年,Intel决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将全部精力放在一个前景未明的微处理器市场,结果使Intel成为微处理器芯片之王,让Intel找到了“未来之路”。安迪·葛鲁夫后来还不惜花巨资,冒险推出“Intel inside”的品牌推广活动,建立Intel的品牌认知度,这些都是Intel“冒险”成功的典范。
2、宽容失败
在硅谷,人们有一种共识,提倡冒险,同时宽容失败,没有人会笑话创业失败的人,相反人们对敢于创业的人更多的是敬佩。在欧洲,破产被看成羞耻;在一些国家,破产者不能再开公司。而在硅谷,“It is ok to fail”(败又何妨)。任何人才在这里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失败了,你可以重头再来。苹果(Apple)电脑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1985年被公司董事会解职,1997年又被招聘,重返苹果电脑担任CEO,并大获成功。《福布斯》杂志最近评选出2005年4月最佳CEO,史蒂夫·乔布斯再次名列榜首,这已经是他连续第21次蝉联冠军。
在硅谷,你在经营或创业失败之后,对你寻找工作或重新创业不仅没有不利的影响,反而有正面的影响,一个创业者的几次失败也会被当成可贵的经验,各企业争相雇用,因为硅谷的风险投资家和雇主认为,经历过失败的人事业成功的可能性比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要大得多。在Intel,如果员工经过冒险,没有达到什么目标,公司会比较宽容他的行为。
虽然自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以后,硅谷的经济一直没有复苏,但硅谷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使硅谷成为人才创业的首选之地,也正是这种宽松的人才成长和人才创业环境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才到这里工作和圆自己的创业梦。
3、鼓励创新
硅谷的今天,来源于可贵的创新精神。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硅谷。硅谷的主导产品,60年代是半导体,70年代是处理器,80年代是软件,90年代是互联网。追求创新成为硅谷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成为每个在硅谷工作的人才的追求目标。同时,硅谷以每天几十项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确定了其世界最大科技创新区的地位,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硅谷地区,不论你公司大小,经营的产品是什么,如果不能保持创新的发展势头,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在这里,平均每天有75家新公司诞生,也有几十家公司在歇业,市场经济的法则在这里充分得到体现。成功后的惠普公司一直十分注重企业的创新发展,在创业阶段提出“穷则思变”,在发展阶段提出“居安思危”。惠普领导人戴维•普卡德(David Packard)指出:我们没有一天会找不到改进的地方,即使您可能是在正确的道路上,但若您停止不前,仍会被滚滚的车轮碾过。只有使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的诱惑连微软这样的巨人都不能拒绝,微软公司的总部虽然不在硅谷,但所有的人都把它看作是一家“硅谷公司”。比尔·盖茨忽然发现他那“让每个桌子拥有一台个人电脑”的口号开始老化,马上提出了新的战斗口号:“让人们为所欲为,想去哪就去哪。”同时加快了windows系列产品的创新步伐。
创新的理念也贯穿于当地高校的办学思想,如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不但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而且实施了许多鼓励科技人员创立科技产业的政策。比如,鼓励教授到企业兼职;学校帮助教师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等。“硅谷之父”特敏教授(Fredrick Termin)就是创新的大力倡导者,也正是在他的帮助下,诞生了硅谷第一家创业公司---惠普公司。
硅谷一般公司的人员年流动率达30%~50%,这种劳动力的高度流动性也是创新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因为,硅谷人才流动通常都是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实用的人才使用和管理理念
只要是人才,在硅谷总会找到用武之地。老板也许不在乎你毕业于哪个大学,但对你是不是符合它的岗位要求却非常较真。用经济规律思考问题永远是硅谷人思考的主导模式,实用性永远是硅谷选人用人的首要条件。
实用的人才理念首先体现在招聘新人时。我们知道,硅谷许多公司的面试题目千奇百怪,有些可能和专业风马牛不相及,但正是通过这些古怪的面试题目发掘了许许多多创新性的实用人才。多数公司在招聘新人时,并不太看中应聘者的学历背景和高矮胖瘦,他们更看重应聘者是否具备在硅谷进行创新性工作所需要的潜质。比如,英特尔公司在招聘大学生时,反而青睐那些各科虽是3分却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过一些颇有创意性的项目的学生最好。
硅谷人才的实用性,不但体现在技术人才和普通管理人员身上,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惠普的前CEO卡莉•菲奥莉纳(Carly Fiorina)在执掌惠普近6年之后于2005年2月被董事会解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事例。菲奥莉娜擅长市场,是公司好的发言人。任职惠普期间,曾以令人瞩目的方式实施了公司的转型计划,完成了管理团队的合并,并于2002年说服董事会成功收购康柏,但最后她还是以被董事会解雇结束了在惠普的辉煌生涯。我们在惠普公司参观访问时,曾问到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在她任何期间,惠普公司的销售收入明显增加,但公司的股票价格却没有明显的变化。站在公司董事会的角度,他们不仅仅需要一名擅长市场运营的高手,更需要一个能够使公司股票表现良好的人才。
人才的实用性还表现在以结果为导向的理念上。硅谷大大多数公司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在甲骨文(ORACLE)、雅虎(YAHOO)等公司,都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员工几点来,几点走,中午休息多长时间,完全是自己所了算。公司只是按照和每个人制定的工作目标考核你的结果,做市场的只要拿出相应的销售业绩,做软件的要交出合格的程序即可。
四、有效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硅谷人才的开发,政府、单位、学校、个人多管齐下。但政府只起引导作用,用人单位、学校和人才个体是人才开发的主体。
1、政府。美国政府从不插手具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是通过制定政策,正确引导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在硅谷高速发展的时期,人才的需求大幅上升,美国政府顺应企业需求,在大力引导本国人才开发培养的同时,实施了“知识移民”的“收割机政策”。通过H1-B技术工作签证法案,从世界各地吸引大批各类人才赴美。90年代,在硅谷工作的外籍科技人才比例上升到了33%,而在计算机行业,在所有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中,外籍人才的比例高达50%。
2、学校。加州的大学网络是全美最有名的,由9所加州大学,23所加州州立大学,大量的社区学院,以及像斯坦福这样的著名民办高校形成的大学培养体系,成为硅谷人才的摇篮。仅加州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每年的在校大学生就达60多万,成为硅谷最重要的人才来源。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等更是以高额奖学金和年薪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到这里求学、进行科学研究。硅谷雄厚的科研基金,高额的投入,为人才的开发提供了资金的保证,也为硅谷日新月异的发展提供了智利与财力的保证。
3、企业。在硅谷,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是深入每一个管理者骨髓的观念,对人才的开发培养被认为是公司的职责之一。许多公司要求公司的主管不仅仅要对业务负责,还要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虽然硅谷的人才流动率一直比较高,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才培养环境,每个公司都注重了人才的开发,使得硅谷地区的人才结构和素质一直能够紧跟技术进步的需要,公司内部的培养体系是硅谷人才不竭的又一重要源泉。
从一些公司的具体做法上可见一斑。
在对人才开发的投入上,硅谷的公司从来是不惜血本,来者不拒。微软为了吸引硅谷的两位计算机奇才—吉姆.格雷和戈登.贝尔,在硅谷为他们建立了一个研究院,原因是他们不喜欢微软总部雷德蒙冬季的霏霏阴雨。有一位名叫泰特.乔治的年轻人于斯坦福大学生毕业后,曾想谋求一份既能赚大钱、又不耽误他白天打高尔夫球的两全其美的工作。当美国硅谷一家网络终端公司了解到乔治正是公司需要的人才后,当即表示满足他的要求。
在硅谷,思科(Cisco)属于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的公司之一,总裁办公室旁边的办公室就是人力资源部。思科从1999开始在一些大学设立虚拟的网络学院,提供设备和课程,让学生熟悉网络环境,而且对学生有一个笔试的CCNA认证,Cisco在过了这一关的学生中挑选一些人做见习员工。同时,Cisco也在学校开始一些助理工程师的培养,以后这些学生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培养,成为Cisco正式的工程师。
英特尔的价值观中明确指出要不断地学习。在英特尔,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适应高科技的发展步伐。于1975年创办的英特尔大学为员工开设各种管理、技术等课程,英特尔的高级管理层在英特尔大学参加高层培训,同时也是这里的培训讲师,为来自全球各地的英特尔学员授课,英特尔认为这是最佳的培养人才的方式。
五、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
硅谷大量创业人才的成功离不开风险资金的帮助,在世界许多地方,创业者虽然有了很好的技术和点子,却因为不容易找到风险投资而是创业夭折。硅谷却有大量的风险资金在待机而动,在斯坦福大学附近的沙丘大街300号,那里的几幢小楼房集中了大约美国一半的创业资本公司。
虽然在硅谷风险投资失败的比例也是非常大的,有“成三败七”和“九死一生”之说,但硅谷独有的创新和冒险精神和一旦投资成功,带来的可能是成百上千倍的利润仍然吸引着大量的风险资金投向这里。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2003年,全美国的风险投资的33%还是投向了硅谷。这除了因为硅谷独有的文化传统和代表世界前沿的技术和人才外,还在于投资公司有一套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
比如KPCB是硅谷一家有名的风险投资公司,它曾经成功投资了英特尔、亚马逊、苹果等公司。该公司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成功的投资机制,一个项目的投资往往是一个合伙人主要负责,但最后每个合伙人要一致同意才能上。一旦看准的投资马上就会做出决策,项目决不拖泥带水。该公司当初投资亚马逊的时候,首先是亚马逊的创始人在一个星期六来风险投资公司约见,说有一个想法,在网上卖书。公司留下了他的网址,并且约此人一个星期后再来。然后几个合伙人就立即上网订了几本书,书很快就寄来了。投资人看见了公司的运作过程和思路,很简单,一星期后就签约了,这项投资就这么决定了。
风险投资除了资金方面的作用,另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帮助组织和改造公司包括总裁(CEO)和主管财务、销售和技术的几位副总裁的领导班子。世界上比资本更为缺乏的是好的公司领导班子。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到底是赚钱还是不赚钱,关键还在于它知道谁和谁能搭配在一起,不仅每一个人都要好,还要这几个人能在一起配合,产生1+1〉2的效果了。硅谷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而风险投资家有广泛的关系网,不但是投资的高手,而且熟悉各种各样的人,是高级的人才猎头。哪个风险投资家这方面能力强,它所投资的公司上市的时候,市场价值就高。因此,风险投资不但促成了许多成功的企业,也通过实战培养了许多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
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硅谷成为世界高科技的标志和人才成长的摇篮,还得益于门类齐全、运作灵活、严禁可行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美国1964年制定了民权法,禁止因种族、宗教、肤色、性别、以及移民背景,而在雇用和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歧视。1967年制定的“雇员年龄歧视法”,规定不得对年龄40岁以上的公民在雇用上歧视。1972年,美国又制定了著名的“平权法案”,更规定了所有的政府机构和超过15名雇员的私人企业,都必须在招工、技术培训、升迁等机会上,给弱势群体一定的比例。1990年,美国又通过了能力缺陷法,不仅涵盖了有身体和智力缺陷的人,还涵盖了有传染病的人。雇主不仅被要求不准歧视,必须提供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还被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设备。例如助听器、助读器等等。1991年,美国再一次制定新的民权法案。把雇主和雇员在发生民权官司时,提供证据的负担重新放到雇主一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硅谷人才的合法权益,解除了人才成长过程的的后顾之忧。
除了法律的保障,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相当份量的薪资,良好的福利保障都是留住人才和促进人才成长的基本措施。IBM制定有完善的福利项目,包括带薪假期,住房补助,进修资助,医疗及退休保障计划,IBM还替员工建立了团体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计划,还经常组织旅游、音乐会等休闲活动,使员工在轻松、温暖的大家庭氛围中身心俱佳,使每位员工都能潜心工作,不断创新。
Cisco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服务,就是紧急医疗帮助,在全球所有国家的员工都能共享这种服务。这个系统可以给员工提供一个全球全天候的安全保障,员工可以获得一家全球医疗服务机构的24小时紧急服务。为了让员工安心工作,Cisco在硅谷买来很贵的地皮,在一般只用来盖写字楼的地方盖上了托儿所。为了给公司员工提供上班的便利,Cisco在办公室和员工住宅社区修了专用铁道。
综上所述,硅谷腾飞的主要动力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如同种子,需要特定的环境和要求,硅谷特有的人才成长环境不但促进了硅谷的经济腾飞,而且也为世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其他地区人才成长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篇:《硅谷之光》读后感
《硅谷之光》读后感
计科1502 江煜州
0902150225 在中国的创业投资圈里,“硅谷”是个绕不开的词,似乎它带有某种魔力。不少创业者向别人说起自己的项目,会说像“硅谷的某某某”。毫无疑问,那里是很多创意的源头;而若换成批评者的角度,就带有恨铁不成钢的味道:“为什么我们这儿不能诞生原创性的创新?就是因为没有学到硅谷的精髓,只知道简单复制。”
硅谷的确颇有其神奇之处:几十年来,它一直引领全球的科技创业浪潮;加上与华尔街的结合,又催生出一个个财富神话,其影响力早已超出创业投资的小圈子,成为社会大众的话题之一。从最早于车库中诞生的半导体公司惠普,到个人电脑时代最重要的几家公司如英特尔、苹果、思科、甲骨文,再到学生宿舍里创办的网络巨头们如网景、雅虎、谷歌、Facebook,硅谷就像一个“流动的圣节”,每隔三五年自我进化一次,并为全世界送出一批改变世界同时创造巨额财富的明星公司。
硅谷,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无数新的公司从这里诞生,又在这里消亡;无数新的点子、新的发明在这里出现,带给世界以震撼,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无数财富在这里产生,无数泡沫在这里消亡;这里是巨头的乐园,这里是创业者的天堂;硅谷的光,照亮了整个世界科技的路!
硅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宏大的创业史,这里从上世纪一个贫瘠的圣塔克拉拉谷,摇身一变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中心的“硅谷”,与那些一群又一群来此创业的怀揣梦想与激情的人是分不开的。本书更着重从“人”的角度去诠释事业的成功失败,创始人的能力、视野、财力、人脉,甚至是口才都会影响最总的结果。当然,是否全身心的投入事业中去,加班加点工作,具有极客精神往往也是胜负的关键。或许是书籍完稿的时间太久,硅谷科技的发展史写到Yahoo便戛然而止,多少有些遗憾。不过从中还是能学习到不少美国人自己对硅谷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创业的不易,但同时也激发了我内心的一团激情的火,我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样,创造出自己的事业,缔造出属于我的辉煌呢?在这里,有“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的专注研究,但是他却让煮熟的鸭子飞了,以至于硅谷里都没有多少人记得他,人们记住的永远是成功的人,而成功者是不会轻易让机会从自己身边溜走的。
要想创业,不仅要对时机的把握非常敏锐,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热爱也是必不可少的。沃兹与乔布斯,这一对性格迥异的好朋友,由于对电脑的热爱而走到一起,他们让苹果诞生了!乔布斯的野心,沃兹德创造力,带着苹果走向辉煌,而之后乔布斯被赶出苹果,自立门户,而后又卷土重来的事情,又让我感受到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被任何困难所打倒的,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必须对自己有着充分的信心,能直面任何挫折!
之后雄踞世界的微软,虽然开始并不在硅谷,但它的影响却一直在硅谷存在着,由于电脑操作系统先驱加里·基尔代尔的一时大意和IBM所犯下的一个愚蠢的错误,成就了盖茨的微软系统统领天下,而盖茨也被认为是一个“拥有白鲨的本能,都是比它更冷血”的人。要想成功,就要善于抓住对手的失误,给你一个机会,你还世界一个惊喜。
创造甲骨文软件公司的拉里·埃里森,是硅谷的又一个传奇,他独特的思维,出色的个人魅力,以及他的远见卓识,让他带领着世界上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一次次从逆境中奋起,走向新的辉煌。
风险投资被作者称为统治硅谷经济的无形之手,而在硅谷风险投资领域最强的投资机构便是KPCB了。这个能够将涓涓细流变成浩浩江河的机构,让我们明白有时候别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投其所好便会出现新的商机。KPCB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风险投资,让很多怀揣梦想与能力,却由于资金原因无法绽放的人走向成功,而这些人的成功,又给KPCB带来巨大的收益,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这也是创业中的一种新的思路与方向。
之后辉煌一时的网景出现了,网景由吉姆•克拉克和马克•安德森一手打造,或许有些人认为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来临了,它的名字就叫互联网。网景正是让互联网快速发展起来的最大功臣,当这样一个新的事物发展起来的时候,巨大的机遇与财富便接踵而来,网景抓住了这个机会,成就了一段传奇。虽然网景最后在与微软的战争中失败,但这并不妨碍它曾经是英雄的事实。
微软,被称为“一家邪恶的公司”,凭借着自己在操作系统方面的垄断地位,雄踞世界第一多年,这样一个微软的背后,必然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微软的人才,策略,技术无一不是世界顶尖的,微软的成功是无法否认的。
本书以雅虎结束,由于只记录到1999年的历史,雅虎的发展历史并没有讲完,但是抓住门户网站发展大潮的雅虎,被称作一个使人疯狂的网站,它把网站分类目录和搜索引擎结合在一起,开启了一种漂亮的商业模式——连接互联网,雅虎的股票也成了股票中的“巴斯光年”。
如果仅以成王败寇的结果论,书中涉及的一些人和公司已经被他们所创造的历史所遗忘:据说几年前,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曾问网景创始人马克•安德森,“网景究竟是做什么的公司?”而像特曼、肖克利、基尔代尔这些名字,更是从未被外人所熟知。但看过这本书你就会了解,与其说硅谷是优胜劣汰的杀戮战场,不如说它是薪火相传的理想国。每一代硅谷人都试图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圣杯”,从晶体管到个人电脑,从路由器到浏览器,从搜索引擎到社交网络,下一代人又会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再进一步。而且,因为地理意义上的硅谷并不大,当地人享受着一种小国寡民似的群落血缘:乔布斯少年时期曾受到惠普创始人、英特尔创始人的教益,而当他功成名就,他又会跑去网景的办公室直言对方有哪些弊病。
因此,这本书所能呈现的不仅是硅谷的历史,更是硅谷的精神。正如书中主角之一约翰•杜尔的那句名言所说:“硅谷是一种思维状态”,它混合了大胆梦想、竭力创造、不畏失败、燃烧青春等诸多元素。一旦你在精神层面触及了硅谷的本质,无论你在硅谷,还是在北京、特拉维夫或班加罗尔,你都会从中获得给养。
看看历史,想想现在,不论我们是18岁还是80岁,不论我们是在创业或是做别的事情,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的内心,有没有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一把,即便是失败了,又如何?未来会告诉我们,为梦想而拼搏过,不会后悔。追寻梦想的生命,充满意义,从来不会晚。
第三篇:《硅谷传奇》有感
《硅谷传奇》 一般来说,令人感到不舒服的东西,通常人们不喜欢它,因为它会让心里难受。但是,如果它能说到你心坎儿里,即使难受,你也会无可救药的的喜欢,甚至会爱上它。
《硅谷传奇》是一部关于Steve Jobs和Bill Gates的传记片,影片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导演的恶好,更多的是留给影迷自己思考。其中包括Bill疯狂的一面,很无赖的购买DOS操作系统,然后高价卖给IBM;也包括Jobs年轻时的不负责任,对意外产生的孩子不予理睬;最经典的是他们两个的对话,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这句“好的艺术家抄袭,顶尖的艺术家剽窃”,而他们都说过……
两个鬼才!想想后发现,之所以会感到渺小、逊、无能,是自己无意间的“比”——凡事都想证明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出色而不雷同。不过,现实吗?在我二十几岁的视野观里,要想让自己像30岁一样老成,40岁一样有见地,真的不现实。经典套话“难过”“堕落”“悲伤”“喜悦”……等到真正经历过,才能理解个中滋味,像一期蓝志脱口秀引用的那样“不知道自己曾经有多邪恶,就无法对这个社会行善”。我承认,内心像翻江一样。似乎是想到过创业、CEO、CFO什么什么的吧,和他们真的没法比:社会环境,家庭,也包括自身。人在自己无能面前,突然就会变得异常虚弱,没法谈豪情,更别说壮志。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是99年拍的,那时候还没有iphone4、5,没有XP、Win7,可能导演都没预想到Jobs会如此成功,改变了一段历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现在,Steve Jobs刚刚去世,Bill Gates也醉心慈善,无暇霸业啦……<我好想和他们出道时的年龄相仿哦>……
千百次浮现在我脑海里的问题又出现啦,虎,你会干啥,你能干啥,你到底想干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吧,不过,今天的是:幸福——自己做的事,会让自己幸福、让家人幸福,如果再能奢求一点让社会幸福,就更好啦。
Never had I been touched by such an awful moive.It’ll surely make a difference on me , aboselutily.A lot of thinking , and that’ll means doubles of action.I don’t believe God , I’mbelieving in myself.Though , if a person talks too much about himself , usually , others do not like him , or maybe leave him a “boastful” label.But ,the flesh body ,it means yourself , you should be totally responsible for it.Good luck , it means anythingbut ~~shunshunlili~~;Come on ,that does means under any circumanstances , a brave heart is always in the chest.Over
第四篇:硅谷传奇观后感
2011054011林嘉荣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七年制
观《硅谷传奇》有感
《硅谷传奇》这部电影描述了史蒂芬·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如何从小人物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并创立“苹果”和“微软”两大公司的过程,包括了两大巨头的合作与竞争。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和科技对经济的重大影响作用。
新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对于新的小公司,要成长起来必须有足够的运转资金,通常没有一个人的财富可以在创业初始便能支持一个公司的发展和运转,即使是一家小公司。这时就需要银行金融业的帮助——贷款和需求入股融资!片中史蒂芬·乔布斯为了让自己在银行面前形象好一些而能顺利申请贷款把自己心爱的胡子剃了,足以看出银行业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片中也描述到了一个商人和乔布斯商谈入股的问题,真幸运他入了苹果的股份,现在肯定赚了不少。新兴的科技产业发展是迅猛的,抓住了机遇,下一秒你可能就是百万富翁。可能现在多了很多天使投资人就是这个原因吧!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总让人蠢蠢欲动。
如果问21世纪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科技?那科技最重要的又是什么?那应该就是知识以及其产权了。比尔·盖茨花了5万美元买的操作系统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IBM使用权;苹果从乐施盗用了图形操作系统的概念,而微软也千方百计地从苹果盗取了这一技术,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诉讼,这也是影片的最高潮部分。由此联想到,之前的三星和苹果诉讼案及国内的“3Q大战”、腾讯出了名的抄袭等等。在这个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谁拥有了让用户着迷的体验的技术,谁就获得了成功,反之,其他人就面临着失败的危机。正如盖茨看到苹果的LISA个人电脑出来后竭斯底里大喊:“我们要完了!”正是因为如此,在争夺用户和利益面前,许多人不惜触犯法律而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知识如同印钞机,从微软靠着windows让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就显而易见,这才让许多人铤而走险!
从这部片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剥削。乔布斯利用年轻人们对苹果的追求,极力苛刻的要求员工,每周工作90小时以上,最终引起了员工的不满。在我看来,经济这两个字就等同于利益,所有经济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许许多多的风险投资,苹果和微软的合作与竞争,充分体现了经济学中的博弈。经过这几节课的学习,和对这部优秀影片的探讨,让我充分认识了经济学的本质内容和经济博弈论,这对于我们的人生经济历程的影响是巨大的。我的感想到此结束了,谢谢!
第五篇:《硅谷传奇读后感》
《硅谷传奇》观后感
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盗窃。电影里面这句台词是引用自毕加索。并且被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乔布斯和表面斯文,实际腹黑的盖茨同时引用。富士施乐的电脑技术被乔布斯借用,比尔盖茨也“研制”出相似的技术和IBM交易,并且大举成功。导演似乎是想借这一台词强调这两家如今叱咤风云的公司其实并不光彩的公司起点。
这部电影没有给我们展示任何的实施步骤,也没有一个连贯的故事发展过程供我们参摹,但是看完以后,我真的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也许在给我们灌输一种理念:激情、理智、手段、概念、机遇、信仰、团队;一种思想:博弈。
苹果的总裁,斯蒂夫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家伙,他对人极度苛刻,我不认为他的苛刻是一种成功的理念。因为他丧失了人心,迫使别人对他阳奉阴违,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假若苹果的诞生时间是当代,当然现实中任何事情都没有假若这一说法,我们暂且就当是从我们现代人出发,从我们即将成为时代的主人的这一代人出发来考虑那件事给我们的启示的话,他所赋予苹果人的那种他所信仰的文化是行不通的,当今青年是复杂人他们的需求是尊重,平等,一定的自由空间,他们需要的是为他们所信仰的价值奋斗,而这种价值获得绝不是苹果总裁的那种方式所能行得通的。文化理念这种无形的确实极其重要的管理形式,已经成为了新生行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份软制约,可以起到的作用不容置疑的,其实他应该是来源于宗教的启示,或者探求更为根本的就是对人性的符合,对人的管理的根本简而言之,使
之服从,激发其创造性,为组织服务。为何工作要充满激情,因为工作会遇到挫折,没有激情便没有了驱动力,挫折感与激情应该是两种相反作用的精神激素,挫折感是有外界消极因素诱发,激情是内在的精神作用主动激发的,要不断的从内在给自己激发这样的激情才可以抵挡住挫折感对心理的影响,进而对行动进行影响。所以面对一次次的失败,除了你是一个不懂得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的世外之人,否则就无法避免这样的挫折感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