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位自我价值——读《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有感

时间:2019-05-14 15:0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定位自我价值——读《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定位自我价值——读《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有感》。

第一篇:如何定位自我价值——读《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有感

如何定位自我价值——读《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有感 前一段时间在一位好友的介绍下,细品了2012年“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的著作——《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此书从很多层面详细分析了穷人为什么受穷、怎样改善贫富分化、如何看待社会不公和获得公平、政府的首要责任是什么等中国政府与人民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站在一名经济学家与一名普通公民的角度,分别剖析了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种种不公现象,并细说“蜗居”在中国、穷富的差距和成因、反思人民利益,展望未来的世界。这一点对于一位敢于为人民说话、为祖国负责的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来说是理所应当,但更是十分不易的。读完此书,感触良多,既对祖国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产生出的一些弊端而烦闷,又为我自身的一些现实情绪所苦恼。面对当前社会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说这是社会、国家与诸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也需要从我们每一位公民的个人心态上寻求慰藉。而此种慰藉,或者说自我心理调整,可以更为有效的改善自我心理地位与价值定位,对每一个个人来说具有更为现实的长远影响。

自原始社会第一次的雏形开始,社会便由公有制向私有制一步步迈进。而随着私有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会在社会学上形成对每一个个人的激励作用。心理学上的“拔河效应”,也肯定了当人类群体劳动且公平分配时,必然产生劳动量与劳动成果的不均匀分配。因此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社会财产的私有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必然,也是对社会长远发展具有相当好处的制度之一。但是,伴随着社会财产的私有

制,也会由于个人的劳动能力不均衡,而在相对时间内产生贫富差距,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此过程中,作为每一位社会个体,也包括我,都应当时刻明确自身的地位与价值的自我定位,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每一个人的社会财产占有值的不同,也会产生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而这一点在世界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则以当前社会为较为严重的时期之一。每一位现代社会成员,除去极小部分,都会因为房价、物价、税制等现实问题产生焦虑与怨气,这也是十分正常的。但是这种焦虑倘若长期存在并积压,则对国家、社会与个人都是有害无益。其对社会的危害,应当由国家与人民大众共同解决,但是其对个人生活的危害则更为直接,短期可以导致日常生活的不规律或偏出轨道,长期发展积压则会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可扭转的改变,这对于每一位社会公民的影响不需详述。因此,如何有效改变贫富差距对自身的影响,则是摆在每一位公民眼前的巨大问题。

在通读了茅于轼先生的著作《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之后,我也曾做了长久的思考。在当前的高度信息化社会当中,社会中的贫富差异大家皆是有目共睹,而茅于轼先生也从我们曾经并未注重过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一点。但是我也知道,贫富差距的存在,并不可能因为我个人或者社会的努力而在短时间内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便需要从自我的身上需求改变以适应社会,毕竟改变自我相较于改变社会简单得多。个人认为,所有人的焦虑都来自意识中对自我未来的不确定,这些对未来不能确定不能预测的意识内容,可分为好的与坏的两类。当意识到未来或许会变坏,就会推动触觉变化,也就是感到

焦虑,而贫富差距在很深的层面影响到了对未来的预测,或者说臆测。但是这种预测,之所以会对未来产生不良的判断,外部因素众多,而内在因素往往是由于个人对自我价值定位不够明确所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常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准确定位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与地位,而这一定位会影响到我们对未来的规划与对现在的肯定。但是,在自我定位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妄自菲薄,忽视了自身对社会的影响力。其实,我们每一个个体存在对于社会的意义,都是无可替代的。而我们对于各自的家庭与交际圈来说,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中心点,这都在相当程度上肯定了我们的个人存在价值。个体对于整体来说,既是一个模糊的小点,一个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众多基础设施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家庭压力、社会压力、职场压力中,我们更应当确认自身的存在价值。其实,无论是多么高谈阔论的专家学者,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职工,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具有自身的、别人不具备的专业修养和实用价值。文学家不会比一位普通工人熟练操作各类机械,哲学家也不会比一位农民更多了解作物的生长规律。就算是长期研究某一理论的专家学者,也不会比一位长期奋战在劳动第一线的人民拥有更多的实践操作知识。古人云,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会有别人远远不及的特长,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应当自豪的事物。其实,追求贫富差距的缩小就是在客观上追求公平,但是我们也应当理性的意识到,在有社会的地方,就不会有绝对的公平,只会有相对的公平存在。从财富生产的必要条件看,自然的市场安排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它的隐含前提是一个有秩序的市

场制度,需要基本的人权来保证。可以说,人权是财富生产的保证,但是人权只能保护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并不能保证经济上的公平。市场制度不会自动实现经济的平等,相反,贫富不均正好就是市场制度造成的。我们必须承认,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的欲望的无限性,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是一个社会能够存在的根本要求,即使主张公平至上的人也不会同意社会贫困,让穷人之间互相争夺,讲究公平的社会也需要一个起码的效率。而这种效率的要求,就意味着贫富差距的必然存在。于是,又回到了那一点,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社会的一切,那就从改变自身做起,认清自我的地位与价值定位。所谓对比的结果,就是看你的对比对象,不要总是用自己和一些虚无缥缈的理想型对象去盲目对比,要认清自身在一定阶段中的成长经历,对比各阶段的自我,判断自身的提高,确定自身的价值定位,保持一个自信的心态来面对外界的一切。我个人认为,这也是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来取得自己在自身成长经历之路上更多成绩的有效途径。

茅于轼先生的论断,确实对社会具有广泛及深远意义,但我个人也觉得这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效用并不明显。于是本人大胆揣测茅于轼先生的中心思想,从个人的角度阐述对每一个个体自身对于社会贫富差距矛盾的适应方式。也许这一切与茅于轼先生的中心思想有一定出入,但是这也是基于茅于轼先生深入浅出的基本论述而想到的。茅于轼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以84岁高龄,文风依旧犀利锋锐,问国家、问社会、问民生,三问中国,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用案例与数据自答,剖析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与生活现状,这一切都是相当不容易做到的。中国当前社会,就是需要茅先生这样敢说真话,敢为民发言的优秀学者,而此书对当前社会局面的全新视角与深入解析,也必将在我国经济学史上占有一席质地,为我国经济学、社会学与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汇才学校中学部冯大伟

本学期,我抽空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书中没有深奥、枯燥的理论,有的是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真实、鲜活的“故事”,但每个案例都有其独立的触角,都能扣动人们的心弦。在每个故事后面,王老师又作了精彩的点评,让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此前,我对教育智慧的理解是:一位聪明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读前,为了读好此书,我预设了这样的期待:该书应该能帮助我对教育智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包括什么是教育智慧,如何习得教育智慧以及怎样用之服务于教学等。

带着期待读完此书,才发现原来教育理论的真谛和教育变革的“秘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觉得教师的教育智慧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因势利导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不太专心,就突然提问他。可这个学生站起来不但不能回答问题还嘻皮笑脸,当时我确实是非常生气,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紧,我没有停下来批评他,我准备到课后再来处理他。下课后,我把他带到办公室,正准备批评,他却说:“老师,今天你教的句子我已经全部会读了。”可以看出,他是知道自己做错了,后半节课也是认真听讲的,我准备给他一个台阶:“那好,你先读给老师听听。”他确实能很流利地读今天的课文。我再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明天的早自修,你负责全班的英语领读,从第一课开始到今天教的这课为止。”由于没有受到批评就出了办公室,看得出,他非常高兴。事后,他告诉我,为了第二天的领读不出洋相,他一整天都在请教别人自己不会的句子,自然领读任务也完成得非常好。我想正是这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充分展示了自己良好的教育智慧。

二、善于随机应变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比如有位外语教师在教cock(公鸡)一词时,有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地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喧哗。教师平静地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好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由此可见,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智慧的高度表现。

三、善于对症下药

这是指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巧妙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王老师书中提到的的小学生早恋问题的案例,其实五六年级的孩子,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能称为早恋,充其量只是互相之间萌芽了一点点的好感。作为教师,我觉得没有必要拿出大势宣扬,棒打鸳鸯的架势,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孩子的爱情观的教育,找几个孩子调查一下他们的爱情观,在班中组织讨论:“什么是真情”,“什么样的人值得你喜欢”等问题,当孩子们懂得珍惜自己感情的时候,他们的精力自然会回到学习这个主要任务上来了。这才是成功的教育,这才体现了教师巧妙、幽默的教育智慧。

四、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这是指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学生心服口服。选择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处理措施,善于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适当适时,这都能体现出良好的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教育智慧的有效发挥。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第三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初次读到这个名为《教育也是很顽强的》的教育案例,我的震动很大,感触也很深。故事说的是一位调皮的男生无视老师的提醒,不停地扮鬼脸逗同学,后来因为不服老师请他站起来听课冲出了教室,教师也随之追出了教室。接下来,师生二人在操场上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追击赛。结果是教师用他最后一把力气抓住了他的学生,学生的眼泪夺眶而出,搀扶着老师走回办公室……

事后,故事中的老师说,他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教育也是很顽强的;当教育充盈着决不放弃的毅力时,它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

我很钦佩这位老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同时也牢牢记住了他讲的话。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育问题无小事,要反复抓,抓反复”,虽然朴素通俗,却和这位老师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问题就急躁,遇到失败就丧气,稍不如意就埋怨……工作毫无乐趣而言,每天疲于奔命而已!其实,只要换一种思维的方式,稍稍改变一下自己,我们就能做一位真正顽强的教师,目标始终如一,信念始终坚定,做事随机应变。面对学生的问题,不做机械简单的回应者,而做机敏的决策者。

一个真正顽强的教师,在战略上是执着的,目标始终如一,百折不回。但是在战术上,他肯定是灵活的,这种办法不行,就换另一种办法,他办法很多。假如用某种办法多次碰钉子仍然拒不改变思路和方法,那就不是执着,而是死板了。你会发现很多死板的教师恰恰是那些“挣扎”者,因为“挣扎”没什么策略可言,只有本能的、被动的、机械重复的回应。

教育的顽强说到底,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爱。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说理,要有耐心,有充足的理由。

有一点值得我们深刻地从思想上认识到,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如果教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

“爱”并不能溺爱,更不能纵容和放弃,而是把对学生的温情和严格相结合。要“严中有爱”,“爱中见严”。不因为优生就“爱中无严”,也不因为差生就“严中无爱”。对于差生要“严中有爱,严之有序”,不急于求成。要尊重学生,才能启发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教师平易近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诚相待,才可使学生感到老师亲切可敬,就能主动接近老师。同时对于学生所发犯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加以指正,决不姑息。如果教师一味面慈心软,对学生疏于管理,致使学生纪律松散,无所顾忌,这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其实,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容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别。作为教师,我们在拥有宽容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

学生每反复一次,要使他们受到一次教育,向前迈进一步,即使是很小一步,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以鼓励,使他们不断向好的方向转化。作为班主任,要从关爱学生的炽热之情中激发起后进生的感情、点燃后进生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使他们在“顽强”的师爱阳光下茁壮成长。

草塔镇小蔡春丽

第四篇:最早的中国人从哪里来范文

最早的中国人从哪里来?

关于这个话题,介绍一个命题:中国文明西来说。这只是一种证据较完整的假说,至于真相如何,我们无法还原历史。

这种假说认为,中国最远古的文明,不是本土生长起来,而是来源于西方。具体说来,来源于埃及或西亚。不只是中国文明,全人类文明都是如此。文明起源不是多点开花,而是从埃及或西亚发源,再流播到全世界。

这种说法,算是“人类单一起源”的细节版本吧。它认为,人类早期迁徙时,并不是全未开化的野人,而是已经有相当的文明程度。人类的迁徙,亦是文明传播的过程。

说完理论,我们就来说说中国文明的起源吧。根据基因图谱绘制的人类迁徙图

早期有一定文明的西亚人,他们进印度后,从今天中国的西南入境,经过云南和川藏,随后分为两支。一支北上,绕过青藏高原进入河湟,成为今天北方汉族、蒙古、藏族人的祖先,这些民族的人种性状更接近些。另一支南下,进入中国南方,成为苗族,百越民族的祖先。还有别的支属继续南下,成为东南亚人,南岛人的祖先。

南北一别,永成陌路,想来令人怆然。当年他们是同一批分手,还是前仆后继,黑灯瞎火地各自摸爬呢?现在谁也说不清。

三星堆挖掘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其价值不在于证明所谓“古蜀国”存在,而是提供人类迁徙路径新学说的证据。三星堆遗址不可思议的存在,大概可以证明,进入中国的古人类已具有很高的文明水平。三星堆的年份是5000多年前,即公元三千年前。要知道,青铜文明鼎盛的商朝,那是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啊。三星堆文明绚烂之时,中国还没到传说中的夏朝呢。

为什么一种青铜冶炼高度发达,手艺非常精细,审美水平高超的古文明,竟然孤立地存在于古蜀国呢?它和后来的夏商朝有什么关系呢?三星堆会不会是夏商文明的上游呢?这样一种高度发明的文,它是从哪里来呢?

三星堆面具你们都见过,是不是具有西亚人的审美特征呢?三星堆文明为何没在当地流传下来,这些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类祖先,他们到哪去了——考古学没有明确答案。

接受了文明迁徙学说,我倾向于相信,他们就是北上中国那支人类的祖先,正是他们启发后来的夏商文明。当然,我不是考古学家,也没有明确的证据。只是有一些有趣的假想。中国文明西来说(放在世界视野就是文明迁徙说)可以解释很多现象。

比如说,同样是中国人,典型南方人和北方人,他们的区别如此巨大,以至于福建广东人和东南亚人的相貌,反而更接近一些。中国古代有“炎帝征苗”的传说,这是不是迁徙过程厮杀竞争的记忆留存呢?越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印第安人,他们体型相貌更接近东亚人,他们是不是走得最远的那一支呢?今天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他们普遍被认为是古中国人的后代。也许,只是迁徙浪潮末期的一朵小浪花呢。

古代中国人还有个重要来源,就是来自中亚、西亚游牧民族的冲击。他们带来灾难,也带来源源不断的民族新鲜血液。异质文明不断融入,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

我平时多关注经济学。研究经济学,不可避免会深入普遍人性,思考:人性是不是共通,制度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当你接触人类学知识,很多事情会豁然开朗。人类祖先几万年前走出非洲,播洒文明,各民族间的身体和人性相通,远远大过皮肤相貌差别。理解这一点,对人类的沟通交流,和平共处,也有更长远的信心。

提问:智商更高的东亚人,创造的财富为何没有西方人多?

所谓的东亚人智商更高,这个前提就可疑。同样的,“中国人最聪明”的说法,是不是传说已久的误解呢?

智商一说,从它出现起就充满争议。那些看似科学的题目,测试人的逻辑、计算、记忆、抽象思维能力,看起来很规范科学。可是,一旦智商结论推广,用来说哪个民族优秀,哪个民族劣等,就会有很大问题。

任何智商测试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大环境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小环境如个人和家庭因素。环境和指标会不断变化,这些将极大影响测试结果。一种尚不严密的测试方法,却被种族主义奉为圭臬,这是对科学精神的侮辱。在人类学看来,还没有证据证明,哪个民族天生优等,哪个民族生来智商更高。反对种族主义,不是政治正确的口号,而是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今天被普遍认为“全世界最聪明”的犹太人,整个中世纪乃至近代初期,并没特别闪光的地方。古代犹太人经商,见诸于史,最多是“奸诈狡猾”这类事关品德的描述。关于他们特别聪明,智商超乎其他民族的说法,几乎没有看到。

《美国种族简史》有写,最早登陆美国的犹太人群体,他们几乎没受什么教育,除了做些体力劳动,什么都不会。和英裔德裔移民相比,犹太人没有什么“高智商”表现。早年美国拳击界,拳手很多是犹太人,因为他们受教育程度低,常常被视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民族。这与今天很多人的印象相反吧。

很多人说“犹太人智商高”,他们潜意识认为,犹太人天生就聪明。他们没意识到,犹太民族也有过平庸的历史表现。同样的,很多人说东亚人(中国人)智商高,仅仅是看最近二三十年。翻看历史,中国人在近两百多年的表现,可以用惨不忍来形容。不仅精英智识水平落后于世界一流,普通民众的素质也远不能和欧美相比。“麻木不仁”是有识之士最普遍的自省。那时候,谁会相信“东亚人智商更高”这种说法呢?

因此,用“智商高”描述一个民族的固有特性,这是很不准确的。一个民族在经济、财富、文化方面的表现,和所谓“民族智商”没有关系,主要看总体的观念水平,制度和治理能力。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全方位超越东方,正是缘于知识观念的进步。用经济学家米塞斯的话来说,西方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观念,那就是自由。这种观念到近代发扬光大,使西方人创造力极大迸发出来。哪怕区区弹丸小国,也能创造出惊人财富;在创造力和组织力武装下,西方人这才横行四海,无敌于天下——在这期间,和智商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几百年前,这些西方人的祖先,还处于蒙昧混沌的状态呢。

今天文明的源头来自于欧洲。私有财产、人权、法治、宗教自由、言论自由这些观念,先在欧洲传播,带动欧洲飞跃;随后这些观念传播到美洲,成就美国兴起。

传统上与自由绝缘的日本俄国,他们在这些观念影响下,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成为近代的列强。到今天,这些观念也已植入中国,这片土地的人民,创造力被激发出来,大有赶超欧美之势。在这过程中,观念和制度最为重要,所谓智商差别,完全可以忽略。

第五篇:读《你的工资从哪里来》有感

国家、公司、个人

——读《你的工资从哪里来》有感

拿起这本书,期初心里还是有为完成任务而读的想法的,很不以为然。粗略的看了一下目录,感觉笔者所阐述的无非是做人和做事。当耐着性子阅读的时候,心里变得纠结起来,在对待公司和个人的关系上忽左忽右。

首先,我是欣赏和赞成为公司尽心尽力的人的,公司雇佣员工,是为了完成公司的任务,将公司的利益和利润时刻放在心上我也是赞同的,爱岗敬业也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书中的观点让我的心理忽左忽右,意识形态反复打架。文中在第三章提到爱企如家,把公司利益放在首位;然而第二章在阐述出色业绩是高薪的关键的事例时,说开网络公司的程先生把工作不认真、不勤奋、又不出业绩的员工给辞退了,另外还有一部分业务员,工作能努力,就是不出业绩,程先生找他们也谈过多次,业绩起色不大。用笔者的话说后面这几个业务员成了程先生公司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程先生最后还是狠狠心把他们辞退了,理由是:“他们既然不能为公司带来业绩,对公司来说他们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我在想,这话怎么看着像是赤裸裸的剥削,如果公司要求职工在为公司的付出上要求职工对公司要像对待家庭一样,甚至还要超过对待家庭的感情,要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私人利益放在第二位。但是按照程先生现在的做法,又何尝不是自私的。用笔者的话说公司不是福利院。不是福利院当然也不会是家,因为家是不会抛弃家庭里的任何人的,家是不会要求家里的成员对家都有价值,家和成员的关系不是靠价值来维系的。所以程先生没有义务聘用几个“鸡肋”一样的人,当然像“鸡肋”一样的人也没有权利依附在程先生的这个公司。笔者在文中也提到 “在商言商”、公司考虑的就是利益最大化,用最小的投资得到最大的利润,既然是这个道理,公司是不会给员工一个“家”的,那么反过来看,公司在对待员工的事情上就是自私的,公司要求员工对公司要像对家一样,甚至要超过对家的感觉,还不能有个人私利,这难道不矛盾么?其实,我更赞同公司是一个组织,因为组织业务开展的需要,把需要的人安排在需要的岗位上,组织不需要你像对家一样对待自己的岗位,但是,你必须具有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完成岗位所需要的工作,你可以对岗位付诸感情,并不要求你像对待家庭一样。

写到这的时候,另一种思维却在我的脑海里不断的挣扎。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在国家面前是应该无私的,是要舍“小家”为“大家”的,因为没有大的家就没有小的家,先一辈的革命家,不惜流血牺牲,换取了革命的胜利,为的就是国家这个“大家”。也正因为此,才涌现出来一批像于敏、朱光亚、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等值的中国人民自豪的科学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流传过这么一个说法:“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这里说的应该是两个岗位的收入,如果他们没有爱岗敬业、牺牲“小我”为“大我”的精神是不会造出“两弹一星”的。正如笔者在文中强调说强调的员工要有一种主人翁意识,要把这种意识渗透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它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态度。写到这里思绪变得混乱起来,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总感觉两种想法都有道理。

合上书本理一下思绪,又感觉两个问题好像并不矛盾,在对待国家、公司、个人关系的问题上,国家利益是要高于个人利益,反过来,国家也要承担个人里面的弱势群体和无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福利,这也是国家的责任。个人公司和个人的关系应该是一种雇佣关系,也是一种双赢的关系,公司就是一个组织,他就是根据需要挑选组织需要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受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调整,除此之外他不承担别的责任,公司所要做的就是花最少钱,办最大事。

下载如何定位自我价值——读《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定位自我价值——读《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5篇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老师们,如果你的心里曾闪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付出的劳动和我收获的结果划不上等号呢?那么今天我想向你推荐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他会告诉你,怎样才......

    读《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读《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察右中旗西街小学 张文超 最近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他在书中讲述了100个教育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诠释了在教育......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有感暑假的时候,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我拿到的书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粗略看了一下,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有感 作者:徐建平教师频道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28更新时间: 2012-10-11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2000字[精选]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2000字龙港五小 陈小雁1内容简介(一)作者介绍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

    用智慧启迪智慧 用心灵感化心灵 ——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交流 襄矿子弟学校宋丽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我能坐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读的......

    读《你的执行力从哪里来》有感(范文大全)

    读《你的执行力从哪里来》有感我们知道,执行力对个人对公司都极其重要,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比黄金还要珍贵。拥有执行力是我们永久的财富,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贬值或减少,相反,它会......

    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有感

    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有感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毛泽东1963年5月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的一段话,1964年6月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