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发展现状与对策
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发展现状与对策
刘尧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评论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
县级社区学院主要是指面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农村人口全面发展问题,由县级政府主办,县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高等教育等多种教育统筹整合,农科教等部门共同参与,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和方式提供便利的学习机会和满足学习者多方面学习需求的农村高等教育机构。县级社区学院一般设立于县市内,由县市教育行政机构认可并接受其督导,以推进县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和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它具备立足于县市、面向大众、花费较低、形式灵活、内容实用、交通便利等一些基本特点。县级社区学院是建在农村、为了农村,以开展农村高等教育为主要职能的农村高等教育机构。
一、我国县级社区学院的发展背景
我国县级社区学院的起源是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在1994年访问美国期间,专程访问了芝加哥市郊杜培郡社区学院,回国后即向北京市有关领导作出“试办社区学院”的指示。原国家教委成人教育司在1998年5月召开的新时期成人培训暨再就业培训研讨会上,对北京市、上海市、河南许昌市进行社区学院试点工作予以很高的评价。在2001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当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又强调指出:今后高等教育要大力发展地区性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使高等教育的区域性更加合理,培养当地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1.我国县级社区学院发展的政策背景。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上这些都为县级社区学院的发展,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坚实的政策保障。
2.我国县级社区学院发展的实践背景。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成人高校和专科院校与地方结合办起的社区学院。这些社区学院都是以美国社区学院为模板而建立的。第二个阶段,是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工作之后,在教育部发动的社区教育实验中,主要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宗旨,把教育深入到街道、社区、乡村。在此前提下,全国各地一些街道、乡镇或居委会建立的“社区学院”,这些多数不是真正高等教育意义的社区学院。第三个阶段,是利用电大的独特的系统优势、网络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县级电大挂牌成立县级社区学院,或者是以县级成人学校、职业学校为基础组建县级社区学院,为当地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浙江省的县级社区学院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二、浙江省发展县级社区学院的政策依据和实践探索
2006年9月29日,《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纲要》提出了教育强省建设的总体目标,并对未来5年乃至15年内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具体要求。
1.政策依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在“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方面,明确提出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学校、函授教育、网络教育、乡镇成人学校等作用,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逐步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一批社区学院和农村成人文化学校,城乡社区教育普及面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10年,对一些有足够财力支撑能力的教育强县(市),可整合广播电视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函授教育等远程教育资源,举办1所为地方服务的社区学院(不列入全国高校序列、不纳入公办高职高专建制)。2008年全省有教育强县(市、区)78个,人口覆盖率达90%,这些都为县级社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践探索。浙江电大作为一个省、市、县三级系统办学、实行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机构,有其独特的系统优势、网络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大有作为。2006年,浙江电大印发《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关于电大办学向乡镇延伸的意见(试行)》,就电大进一步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向乡镇延伸办学提出意见。浙江省电大设立乡镇工作站,将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带到了乡村和城镇,送到了村民家里,实现了他们“足不出户受教育,干着农活读大学”的愿望。2008年,浙江省电大系统有10所市级电大,59所县级电大遍布全省各地,并且下属的杭州、台州、金华、嘉兴、衢州、丽水、温州、湖州等8个地市电大,30余个县级电大也已经挂牌成立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为当地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载体和平台。
3.主要类型与现状。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有了长足的发展。其类型有两种:一是以地市电大为依托建立社区大学,向下覆盖县(市、区)级的社区学院,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学校和居委会、村级教学班,以点带面,形成地市社区教育的综合立体网。到2008年,杭州、台州、金华、嘉兴、衢州、丽水、温州、湖州已经建立社区大学,绍兴已经有政协提案提出,政府近期也将依据以上方式建立社区大学(学院);二是在成人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学院,宁波市以及下辖区县(市、区)基本是如此建立社区学院的。经过网上搜索和调查统计,截止2009年3月,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有55个成立了社区学院,占61%;筹建的6所,占7%;待建的29所,占33%。2008年,浙江省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的有27个;浙江省教育强县(市、区)有78个,人口覆盖率达90%。2009年浙江省78个教育强县(市、区)中,不完全统计,已经有81%的教育强县(市、区)建立(或筹建)社区学院,还有19%的教育强县(市、区)尚待建立社区学院。
三、浙江省发展县级社区学院的指导思想与功能定位
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创建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发展目标,以提高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文化水平为基本任务。县级社区学院多数依托县级电大(成人学校)的办学条件,整合县(市)各类教育资源,本着“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原则,为社区提供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各类教育服务,为社区培养大批实用性和专业性的人才服务,为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目前,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的功能定位主要是:
第一,协助、沟通的管理功能。县级社区学院协助县(市)社区教育专门领导班子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阶段性的工作计划;为县(市)社区教育专门领导班子提供决策依据,为街道(镇乡)、居民区(村)社区教育机构提供咨询服务,指导工作;负责全县(市)社区教育的整体管理;培训各级社区教育干部;开展社区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教育教学功能。县级社区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主要包括:①准学士和本科预备教育,即转学教育;②职业和技术教育;③普通教育;④社区服务;⑤成人和终身教育。
第三,参与当地经济发展功能。县级社区学院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网络优势,与企业结合,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决策咨询、科技开发研究,为社区经济发展作贡献。
第四,社区文化建设功能。县级社区学院通过构筑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镇乡)、居民区(村)的社区教育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学习型组织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体系,大力开展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促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
四、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的发展模式与管理体制
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建立有3种模式:一是独立建校,如杭州市旧城区的社区学院多数属于此种模式;二是依托已有的成人教育机构并整合有关教育资源建设社区学院,如宁波市的多数县(市)的社区学院就是这种模式。三是依托县级电大并整合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资源建设社区学院,如台州、金华、嘉兴、丽水、湖州、衢州、温州和杭州市萧山区、富阳市、建德等社区学院就是这种模式。第三种模式是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建立的主流模式。
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是:县(市)建立社区学院、街道(镇乡)建立社区教育学校、居民区(村)建立社区市民学校或村民学校。通过三级社区教育网路系统的有效运作,开展县(市)社区
教育工作。最为典型的是萧山社区学院,它努力扎根于萧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沃土,顺应萧山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轨迹,着力在构建社区教育的立体化网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基本建成了“纵横两条线,天地人三张网”的立体化网络系统。
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因不同学校而有所不同,正在调整和形成之中。比较完善的是萧山社区学院的内部管理体制。该学院设立三个职能部门,分别是社区教育部、继续教育部和社区培训部。社区教育部主要负责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规划、推广和研究,并负责指导镇街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市民学校的业务指导;继续教育部主要负责除原电大系列的学历教育外的学历教育,具体是协调各成校的学历教育,负责与普通高校的合作;社区培训部,除承担电大的原有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开拓新的培训领域,与区劳动保障局、人事局、民政局、农业局等单位进行联合,负责全区政策性培训的计划制订、任务分解、工作落实等,同时,也组织一些较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五、浙江省发展县级社区学院的保障机制
浙江省办好县级社区学院,建设学习型社区,既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为此,在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机制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1.加强政府的统筹职能。从浙江省各地的实践看,“政府主办、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已经成为浙江省县(市)社区教育最佳的管理模式。——县(市)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统筹领导全市的社区教育工作。县(市)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当地政府主管领导任主任,组织、宣传、人事、教育、财政、民政、劳动、公安、科委、工、青、妇等部门领导及骨干企业集团代表任委员。在教育局或社区学院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全面规划,指导和实施社区教育计划。——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县(市)社区学院及各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居民区(村)社区市民学校(村民学校);形成县(市)、街道(乡镇)、居民区(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
2.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社区教育(县级社区学院)健康发展的依托。根据浙江省政府规定,每个乡镇要配备一名成人教育干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按每万人2名配置。全省各地在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全省各县(市)建立了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为主体,专兼结合,适应社区需求,富有工作责任心与事业心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浙江省社区教育(县级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一般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杭州市社区教育的实践证明,专职师资队伍是发展社区教育的骨干力量,兼职师资队伍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主体力量,志愿者队伍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力量。
3.落实社区教育办学经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社区教育,既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因此,浙江省普遍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来解决社区教育办学经费问题。浙江省2003年规定社区教育经费至少应按照每年不低于人均1元钱的标准划拨,经费列入县(市)政府经常性财政开支,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各自职责和所承担任务,落实相应的经费。社区教育经费主要用于社区教育的办公经费、宣传经费、奖励经费和师资培训经费等,各地也在社区建设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社区教育。
4.拓展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杭州市利用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等社区教育平台,开展了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富有杭州特色的教育培训,如职业(岗位)培训、转岗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满足社会对大量中低层人才需求,有效提高就业率,缓解就业矛盾;开展普通话、外语、计算机等通用技能培训,提高市民文化、科技素质,树立杭州市健康、文明、进步的城市形象;对青少年进行校外教育,内容涵盖思想政治、爱国主义、国防、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提高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开展学历培训,满足市民对高学历的要求。县级社区学院也将触角延伸到了广大的农村。围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社区教育将重点放在了农民实用技术和“双证制”教育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失土农民培训、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上。
六、浙江省发展县级社区学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毕竟发展的历史不足10年,在近几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改革完善问题:
1.有些县(市)对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社区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没有完全被社会所认识,有些地方领导对社区教育的性质、功能还不清楚,在思想上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偏重于社区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在社区教育工作上行动不到位,不少群众对自我学习的需求也不是很强烈,学习自觉性不高,社区教育的功能还没有真正得到发挥,仍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截止2008年,还有16个教育强县没有建立社区学院。
2.缺乏统一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协调不力。目前,浙江省对社区学院建设与管理没有出台任何规章,也没有设立统一的社区学院管理机构。现在的社区学院多为地(市)和县(市)政府批准设立。所以,县级社区学院的建设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名称就比较混乱,有的称社区学院,有的叫作社区教育学院。有些县(市)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现在这项工作,县(市)文明办、民政、农业、宣传、经贸、劳动、文化、共青团、工会、妇联等部门都在抓,但都是从部门的角度去做,缺乏统一的目标,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工作合力难以形成。
3.经费投入不足,设施条件较差。比如:到2006年为止,温州市社区教育还基本没有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中共温州委办发〔2005〕68号文件规定的社区教育经费至少应按照每年不低于人均1元人民币的标准普遍没有得到落实,使得经费严重缺乏,使得社区教育日常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社区教育应有的教学设施资源得不到添置,该开展的活动无法开展。据调查,2006年,金华市除义乌市外,其他县(市)都未安排专门的社区教育经费。这样,势必影响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4.培训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有的乡镇的培训,仅以政府的培训计划来做,没有与农民和社区的需要相结合,针对性不强。一方面是农民真正需要的一些技术得不到培训,而另一方面农民真正需要的培训项目又得不到政府有力的资助。如:温州市鹿城区,开展鞋样设计技术培训,每期(3个月)需要经费3000元,设计打版,每期(4个月)需要经费2180元。政府补助的每人200元经费,根本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一些培训与市场不对接,虽然通过培训学到了一技之长,但到头来还是找不到就业门路。
5.缺乏农村教育特色。农村的社区教育与城市的社区教育不同,教育的对象文化层次低,而且呈分散状态。尽快建立起一套真正满足农村人口需要,切合农村实际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教育运营机制,是发展县级社区学院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配备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信得过、能够深入农村、满足农民需求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有效保证。
七、对浙江省发展县级社区学院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社区学院发展不仅决定于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受制于人们对社区学院的认识与接受程度。今天,我省创建社区学院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已经具备,社区教育正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健康发展。但是,对于创建社区学院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够,阻碍了社区学院的发展,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和参与社区学院建设的风尚。
2.加快立法进程。社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美国各州都制定有完善的社区学院法律法规,社区学院的办学宗旨、管理体系、组织机构、营运方式和资金保障等,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社区学院的地位,使社区学院成为美国全民终身教育网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县级社区学院也应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我国应由教育部门牵头,尽快制订有关县级社区学院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促进其发展。
3.加强领导管理。从浙江省的经验看,“政府主办、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是社区教育最佳的管理模式。县(市)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在教育局或社区学院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县(市)社区学院及各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居民区(村)社区市民学校(村民学校);形成县(市)、街道(乡镇)、居民区(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
4.明确职能准确定位。县级社区学院教育职能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使其能行使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多种职能。它办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建立学习化社会。其教育体系包括: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其教育任务是以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技术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通过学习或培训,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可
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稳定社会、繁荣文化、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学习化社会提供一个平台。
5.根据社区需要设置课程。县级社区学院要根据社区的需求设置课程,课程开发要与当地的工商部门、企业、社会、个人联合进行,可以组成课程专业设计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进行课程开发的有关工作。县级社区学院要依托社区机构和产业,创新社区教育课程体制,发挥社区学院的地方性、职业性、灵活性等特点,与普通高校互为补充。加强社区学院课程建设,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为实施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最终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6.采取较低廉的收费制度。经费问题是创办县级社区学院的大问题。全面推进社区教育,既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因此,可以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来解决社区学院的经费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尧.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发展背景、现状与趋势[J].教育与现代化,2007(4):66-74.[2]刘尧.我国县级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28(4):6-7
[3]刘尧.农村社区发展学院办学模式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2(25):55-59.[4]刘尧,傅宝英.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县级社区学院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7(2):48-54.[5]刘尧.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村教育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7(3):11-13.[6]刘尧,冯洁.县级社区学院与城乡高等教育协调发展[J].教育与现代化,2008(2):65-75.
第二篇: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
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根据市政府*府办明**号文件精神,我局组成工作组就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听汇报、实地考察、个别询问、座谈讨论等方法开展调研活动,对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有了较好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宗旨,以基层街道(镇)、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兴办的,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特殊领域。政府机构、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和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社区服务业的投资主体和兴办主体,它是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服务的领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包括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普通居民群众、驻区单位等各类社区成员;服务内容涉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社区就业、便民商业、物业管理、文化教育卫生、家政服务、餐饮、修理等许多行业;具有上门入户服务、设点集中服务,无偿服务、低偿服务、有偿经营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
二、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社区自治机制得到体现。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规范社区各项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建设理事会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切实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各社区组织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培育和发展服务性社区社会组织,较好地实现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机制。
2、社区服务设施得到改善。为改变城市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市委、市政府分别在**年和**年开展了两轮社区共建创建活动,其中第二轮共建创建活动还在进行当中。通过政府、社会、帮扶(驻区)单位、社区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市社区尤其是城镇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观,尤其是长期困扰社区服务发展的办公和服务用房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中心城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平均都达到了300平米以上,都配备了电脑、电视、电话等办公设施。
3、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如吉州区已有一栋面积达96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由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居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网组成。中心开办了35项业务,形成了为民服务四大体系:以法律服务为主的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以劳动监察为主的社会弱势群体保护体系,以低保、社保、医保为主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以社区便民利民为主的生活服务、就业服务体系。全区各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各部门全部进入中心开展服务。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服务站,开展社区困难群体救助、再就业服务、家政服务、计划生育和环境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等。全区各社区“一站四室”(服务站、办公室、警务室、活动室、医疗室)都相应齐全。通过三级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全区各街道全部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基本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4、社区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已由原来由政府举办的针对特殊和困难群体的福利服务和就业服务发展到由政府、企业、集体、民间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系列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以救助、劳动保障、就业、安全、计生、卫生、文化、环保、教育、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和以养老、托幼、家政、助残、帮困、小型商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非公益性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年,全市613家托幼机构提供托幼服务55600多人次,370多家家政服务机构提供家政服务78520多人次,240多家中介和代办机构提供服务31000多人次。
5、服务机构出现专业化和品牌化。**区引进和培育了“万众和”,“精诚”等企业化的社区服务机构。“万众和”集社区家庭服务、社区就业服务、社区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社区终端物流配送、社区文化传播于一体,开发服务项目200多个,创立了“社会化运作、网络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社区服务模式,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834个,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中央、省、市领导和媒体多次视察和报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
然我市的社区服务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社区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虽然近几年通过共驻共建等方式加大了社区建设力度,大部分社区包括办公、服务用房以及其它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还有部分社区缺办公、服务用房(有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办公和服务条件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
变,为社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手段还比较弱。
2、对社区服务业的认识不够。目前社会各界对社区服务业的界定不够明晰,社区居民在单位制逐渐解体,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今天,群体归属感仍在单位,社区意识不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模糊,参与程度不高,整体活力不强。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人们对社区服务业存在择业观念上的偏见。目前仍旧有不少人认为从事服务业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收入少等,造成社区服务业许多岗位闲置无人干,而下岗人员又纷纷找活干的局面,或者在一个岗位上不能长久坚持下去,既阻碍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又影响了就业面的扩大。相关部门对社区服务业的政策扶持不够有力,使社区服务业的开拓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
3、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资金投入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我市的社区服务业布局零散,服务面窄,层次低、规模小、经济效益差,难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社区服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4、社区服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我市从事经营性社区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一般都是无其它就业选择的人员,甚至是失业人员加入到服务队伍的行列,文化科技素质普遍不高,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训练,服务技能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不能及时地采集信息和有效地配置资源,已成为制约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社区为载体发展便民服务、家政、保健、休闲、娱乐的社区服务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社区服务业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组成部分。既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又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下一步我市的社区服务业要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区服务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凡属福利性服务项目,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保障为主;凡属经营性项目,以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创办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化,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从各地区、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注重整体推进社区服务业,又突出解决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既要体现政府支持,又要量力而行防止包揽。区分社区服务业的不同类别和居民的需求状况,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方式。
(一)对策
1、加强社区公益性服务。
①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市)、街道(镇)和社区四个层次的帮扶救助和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做到工作有队伍,经费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制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②进一步健全社区为老服务。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加快老年养老设施建设。城区规划建设一批老人公寓(托老所)。积极探索推进居家养老模式。加强社区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开展老年健康咨询、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康复病房(区)。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市民学校、社区学校等载体的作用,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
③进一步健全社区就业服务。构建组织健全、设施完善、程序规范、服务到位的就业帮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健全街道、社区管理服务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志愿者队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使企业退休人员及特殊困难人群社会保障服务更加优化,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发展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和非正规就业组织,鼓励失业人员和残疾人自主创业兴办社区就业实体。大力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社区环境绿化、卫生清洁、安全保卫、设施维护、停车管理等服务岗位,开发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后勤社会化服务岗位,广泛吸纳低保、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积极援助有困难的妇女就业。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提高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比例。
④进一步发展社区治安法律服务。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和辖区单位防范工作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要健全社区警务、人民调解、信访处理等制度。要建立公安牵头,有关部门相互配合,辖区单位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深入开展 “平安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为困难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完善措施,规范运作。
⑤进一步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健全街道、社区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团队和科普宣传队建设,举办社区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和科普活动周,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和电影进社区“双百场”等为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各项活动,并形成制度。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市民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
⑥进一步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基本形成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实施“健康知识进社区”和“医疗专家进社区”工程。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管理和监督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
2、加强社区非公益性服务。
积极把与市场化商业联系紧密、营利性、适宜产业化的社区服务项目,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企业与事业分开的原则,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政府的直接投资。
①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发展。新建居住区要按住宅面积的一定比例,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通过直营、特许或连锁等方式,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不断改善老居住区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加快发展社区医药、保健、洗染维修、代理服务等新兴服务网点,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力量共同兴办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事业,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运作的福利服务社会化新路子。积极推动放心早点店、放心肉专卖店、放心食品专柜覆盖全市社区。鼓励有条件的商业服务企业在社区服务站设点,开展“四上门”(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回收废旧物品上门)服务,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产业化。
②促进社区家政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保姆、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整合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覆盖市内各社区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大力提高社区家政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率。
③促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业发展。新建住宅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建立业主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鼓励上规模、上档次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二)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完善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市社区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宜。各城区、街道(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理顺本辖区内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社区服务提供指导和保障。
2、完善政策制度。各区、县(市)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本地区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本行业的具体实施计划,在就业岗位开发、困难救助、医疗保健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社区呼叫信息化服务、证书管理、中介服务机构培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社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社区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落实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的问题。新建小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住宅区建设规划。新建住宅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建筑设计规划,必须与小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市、区政府要在立项审批、资金扶持、设施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社区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对公益性的服务项目予以保障;对福利经营性的服务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对社区服务业中纯经营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良好,但初期运作困难的项目,可采用贴息或一次性补助等办法给予扶持。对符合有关条件的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同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兴办社区服务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5、加快社区服务业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对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的评估和资助机制,促进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并规范管理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6、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规范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将其纳入社会组织管理范畴,实行注册、登记和管理。积极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抓好社会救助、助残、优抚、就业、为老、文体等服务项目,摸索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采取委托制的办法,将一部分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积极发挥他们在社区福利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7、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和共享,使居民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享受有关便利服务。积极向市民和社区工作者提供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全市社区信息化推进的考核和引导。
通过5年努力,全市基本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建设、产业结构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管理效益优良、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网络,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新局面。
第三篇: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机化的发展现状与建议
农业要积极稳妥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进而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性
当前农机化的发展呈现出平稳性、平衡性、高水平、市场化、规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农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发挥出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的作用,现代化政务信息沟通了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农机用户和农民之间的联系,农机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1、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业机械化平稳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自《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围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机化发展。它的颁布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法实施后,我们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修订了《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同时,农业部设立各种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激发农民购机的热情。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机化发展和管理步入了有法可依的法制轨道。
2、政府对农机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政府的投入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引导。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2006年全国农机化行业的一般行政事业支出为23.6亿元,基本建设支出为7.3亿元,农机购置资金达320亿元,科研推广培训的投入为
3.6亿元,特别是补贴规模迅速增加。2004年中央财政补贴为7000万元,2005年为3亿元,2006年为6亿元,2007年为20亿元,这些数字对于并不富裕的购机主体农民来说是相当可观的。
3、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的强劲需求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存在之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机已成为重要的载体。2006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拖拉机总量达到1728.34万台,比上年增长2.9%,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幅较大,达到167.63万台;联合收割机拥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机耕面积6760万公顷,机播面积5024万公顷,机收面积3853万公顷,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3%,比上年提高3.3%。精量播种、肥料深施、设施农业、病虫草害防治等所有现代农业技术都必须使用相应的农业机械
来实现。
4、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观念的变化给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长期的稳定需求
农民对农机的渴求与依赖是农机化事业得以持续的原始动力。最近5年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2004年以来,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了1200万,而且留守务农的只剩下年龄大的和小孩,可以说是“老弱病残”,这种形式务必要求不断增加各类农业机械,这就给农机市场和维修市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5、农机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发展的不竭之源。玉米收获技术和装备、小麦免耕播种机器、油菜牧草加工机械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农机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6、农机合作经济服务组织发展成了总的趋势
农协是为农机服务的社会化、企业化、协会性组织。目前,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新的微观主体。2006年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3502.1万个,其中农机户3474.8万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3.5%。农协、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农机专业服务大户等中介服务组织已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机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老化问题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基层推广单位不断新增工作人员,但是新增人员基本都是非专业的,他们不懂农机及推广方面的知识,而且单位又没有经费培训他们;其次,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型农机具的不断出现,单位在职的技术人员也是束手无策,难以应付,知识老化严重的制约新农具的推广。
2、农机化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一项新技术、一种新机具要全面推广,最基本靠的是宣传。而宣传需要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现场培训会、新闻媒体专题报道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才能唤起社会效应,这就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加之推广机构人员逐年增加,财政拨款增长缓慢,这种矛盾势必影响到对宣传的投入,束缚农机化的发展。
3、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够健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是本着以人为本、以效益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农机化,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机连锁经营,完善农机营销网络,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
4、农机信息化网络建设需要不断完善
农机化信息网络是农机化发展的首要条件。在通讯发达的当今时代,建立信
息网络势在必行。现在国内主要农机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他们形成的长期产销两旺与信息的畅通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是促进农机化健康快速发展的不可缺一的因素。
三、对今后农机化的发展建议
1、继续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及法规
各基层单位要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学习计划,把它的精神领会透彻。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政策对农机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等扶持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和产业扶持效应,强化农机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功能。
2、加快发展节约型农机化
首先,全面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加快发展农机化的有效途径。要标准化就必须淘汰旧的机具、旧的耕作模式,这就为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节能型产品的开发。它的研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建设节约型农机具,对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只有农机与农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出技术本身的优越性,产生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第四,行政与经济手段并用,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政府部门一边要强制执行作业标准化,淘汰落后的机械,另一方面要给使用新技术、新机具的农户给予资金补贴,大面积实行项目补贴,以点带面,激发农民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具的热情。
3、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步伐
要建立各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及工作人员领办的农机合作社、村与大户合办的农机合作社及农机大户创办的农机合作社,发挥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以节本增效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业。
4、加大购机补贴资金,逐步扩大补贴范围
近几年,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投入,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农机执法队伍经费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应当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购买力,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科学选取项目,突出补贴重点,推动农机化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5、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严格监督管理
在农机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强化产品质量是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农机管理部门与农机生产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利益是相关的。质量是产品的命脉,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加强农机产品质量是企业自身、农机监督管理单
位和农机管理行政部门的共同任务。
总之,农机化事业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大力推广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不断增收为重要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农机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第四篇: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分析
文档
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宋维明,程宝栋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浙江是一个森林资源稀缺的区域,在面临森林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浙江木材产业发展却位居全国前列。论文首先从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集聚三方面总结了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浙江木材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诸如木材资源供给的不可持续性、木材产业发展层次低、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不够等。最后,论文从木材资源获取、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发挥行业协会和政府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浙江;木材产业;问题;对策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Zhejiang Timber Industry and
Countermeasures
SONG Wei-ming, CHENG Bao-dong(School of Economy &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of Forest Product Trad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100083)
Abstract: Zhejiang is a province with scare forest resource.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forest resource scarcity, Zhejiang’s timber industry ranks the forefront of China.First of all,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eatures of Zhejiang timber industry from aspects of industry scale,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d industry cluster, and then sums up the major problems existing in rapid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timber industry, such as unsustainable supply of timber resource, low level of timber industry, insufficient effect of industry association etc.Lastly,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aspects of timber resource,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government.Keywords: Zhejiang;timber industry;problem;countermeasures 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国土面积10.18万km2,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份。根据2005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公报,全省森林面积584.42万hm2,为全国森林面积的3.34%,森林蓄积量1.72亿m3,为全国森林蓄积量的1.38%。从森林资源禀赋角度考察,浙江属于森林资源小省。然而,在市场需求拉动、政策引导、市场主体的努力下,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木材产业在浙江取得了快速发展。木材产业已成为浙江省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木材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全省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浙江木材产业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特点。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前,浙江省只有几家国有木材加工企业,规模和总量不大(鲍滨福,翁甫金等,200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企业的逐渐改制,浙江木材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现有木材企业2万多家,2006年加工木材1000多文档
文档
万m3,产值达到450亿元,占全国木材产业总产值的8.66%,位居全国前列;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 年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38.53亿美元,占全国10.06%,比2001年的14.54亿美元增长164.99%,年均增长19.91%。木材产品涉及到人造板(主要为胶合板、细木工板、纤维板)、木地板、木制家具、木门、装饰线条、木制玩具等多个门类。其中,人造板、木地板、木制家具、木制玩具等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
1.2 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在浙江木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组织结构也处于不断优化的状态。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努力扶持木材加工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一扩大、二提高、三增强”,即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带动基地农户能力。据统计,全省发展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木材加工龙头企业500多家,其中列入省重点扶持的211家。其中比较典型的如浙江丽人木业集团的中纤板总产量达到82万m3,生产工艺和设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在4省1市及菲律宾拥有控股公司11家;浙江绿源木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80万m3中纤板,在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东、上海等拥有控股公司;投资3亿美元台湾台升集团落户浙江嘉善,而且还吸引了包装材料、玻璃、不织布、涂料、五金等十二家台资与之配套。
1.3 产业集群不断发展
由于发达的市场经济、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浙江木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块状经济,即产业集群。如嘉善、湖州的胶合板占全国的1/6;南浔是全国最大的实木地板生产基地,年产实木地板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东阳是全国最大的木线生产基地,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云和是全国最大的木制玩具生产基地,约占全国的30%;龙泉、遂昌是全国最大的木制太阳伞生产基地,年产1.5亿元;丽水是高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中心,年产50多万m3;温州、玉环已成为木制家具生产中心,年产30多亿元。浙江木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浙江木材产业已取得长足进步,部分产品已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但由于外部经营环境及产业内竞争状态的变化,浙江木材产业逐渐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木材资源供给的不可持续性
浙江属于木材资源稀缺的区域。随着木材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浙江木材资源供给的对外依赖度逐渐增强。据从浙江省林业厅调研所知,浙江产消耗木材1000万m3,其中80%依赖进口材或外省材(其中进口材占60%以上)。然而,伴随全球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强化以及促进本国木材加工业发展的考虑,世界主要木材资源出口国家,如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西等已经开始限制或禁止木材资源出口,中国木材进口整体形势进一步恶化,这自然会影响到浙江利用进口材的可持续性。从国内木材供应来看,签于木材产业具有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就业带动能力强等特点(贾治邦,2006),传统木材资源输出区域如江西、福建等省份,也开始重视本地木材产业,尤其是高附加值木材产业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到了浙江对国内木材资源的利用。综合进口材和外省材,可以看出,木材资源已成为制约浙江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文档
文档
2.2 产业发展层次低
在面临森林资源供给约束和经营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浙江木材产业依然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1)木材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2)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不同技术层次并存,并且小规模企业多以传统技术为基础,资源利用率、增值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和高端技术研发能力与国际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仍有差距。据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平均为0.48%,而木材加工等行业仅为0.04%。可以看出,浙江木材产业依然处于以劳动力驱动为主的低层次发展阶段。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其他省份及一些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在资源丰度和劳动力成本上并无优势,面临着其它地区在原料和劳动力方面日趋激烈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如何实现由劳动力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成为浙江木材产业未来发展的挑战。
2.3 行业协会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不突出
行业协会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旨在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国内其它区域相比,浙江省市场经济发育相对健全,行业协会的发展也处于全国前列。在涉及木材产业方面,浙江已具有木业协会、地板协会、家具协会等省级协会及地方分会,在提供信息服务、资金融通服务、产品展示服务、技术创新服务等方面,为木材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体制性因素的制约,浙江木材行业协会的运行缺少规范,部分政府官员干预行业协会的管理,甚至某些势力集团操纵和利用行业协会谋求个人利益,使行业协会服务于产业引导的作用不能发挥;同时,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以及企业对行业协会认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协会的运行。浙江木材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问题分析表明,木材资源的短缺、产业素质低、行业协会引导作用不够等问题的存在,成为影响浙江木材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主要因素。要实现浙江木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 跨国森林资源合作开发
虽然国际木材资源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森林资源丰裕型国家如俄罗斯、巴西等,在限制本国木材资源出口的同时,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外国资本与本国的森林资源开发和利用。因此,面对日益紧张的木材资源供应,浙江木材企业一方面在保持传统的进口渠道的同时,还应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进行跨国森林资源合作开发。通过开展跨国森林资源合作,就地加工成木材初级产品再返销国内,不失为当前资源约束条件下利用国际木材资源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浙江德嘉木业有限公司、金鹤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新洲集团公司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尝试。
3.2 积极发展以竹代木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稀缺型国家,但又是一个竹资源丰裕型国家,素有“竹子王国”的美称,浙江又是我国竹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因此,在木材资源供给约束的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竹代木策略,应该引起浙江木材加工企业的重视。实践证明,竹子在很多工业利用方面可以代替木材,目前市场已经开发出了竹材胶合板、竹材胶合水泥模板、竹材地板、竹木复合胶合板、竹家具和各种竹质人造板及竹炭等产品。浙江丽水的森帅竹业就围绕竹资源积极文档
文档
开发各种产品。由于竹林成材迅速,自然再生能力与计划采伐量基本平衡,加之人们有意识地扩种引种,与世界森林面积逐年减少的现象恰恰相反,世界竹林面积正在逐年增大。因此,加强计划管理,充分开发利用竹林资源,是今后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拯救大自然、保护地球和人类的有效举措。深入研究竹子的潜在功用,开发出更多的天然竹深加工产品,是当前科研人员和企业界人士研发的新课题。在这方面,浙江快眠宝科技寝具有限公司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该企业主营竹制品,同时发展竹材深加工,利用竹材提炼物开发新产品——洗衣液和消毒液,具有发明专利,新产品的质量通过了相关科研机构的鉴定,企业为新产品制定了产品标准,拥有自主品牌“竹之语”,新产品市场尚待开发。
3.3 改变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
浙江木材产业的发展总体上表现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附加价值的贸易方式(程宝栋,宋维明,2008)。这种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使浙江木材企业只能获得微薄的加工费用,而且极容易受到贸易条件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浙江木材企业多是借助国外厂商的品牌及其销售渠道等间接进入国际市场,很难形成自主品牌。因此,尽快改变木材产业低层次的发展模式,优化木材产业结构,提高木材产品附加价值,实现自主品牌建设,成为浙江木材产业摆脱当前经营困境的有效途径。同时,木材产业的优化升级还可以使浙江木材产业摆脱以自然资源驱动的特征,进入投资驱动乃至创新驱动阶段,从而实现木材产业资源基础转换。在这一方面,浙江温州澳泊家具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该公司通过自主设计、自主开发,形成了自主品牌,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有效减缓了当前贸易条件变动的压力。
3.4 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
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行业信息的集散地,行业技术标准、游戏规则制定者,更重要的是政府产业政策的执行载体(程宝栋,宋维明,2007)。在当前浙江木材产业面临发展困境的情况下,要积极发挥木材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行业标准,整合国内外木材市场。通过行业标准的规范,尤其通过规范内销企业,可以使那些出口暂时亏损的外销企业可以有转向国内市场的余地。(2)整顿木材进口秩序,规范木材进口行为。通过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及时了解各会员企业的情况,通报各货源地基本情况、各港口进货信息、国内木材市场需求等,为浙江木材进口商提供较好的信息支持。通过加强行业内企业木材进口行为的组织性,平抑木材进口价格波动。(3)构建企业间交流沟通平台,促使木材产业优化升级。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会的方式,开展行业年会的方式,促进企业之间的学习交流与信息共享,形成企业间的协同竞争模式,从而为产业优化升级建立良好的内部协调机制。
3.5 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要实现浙江木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调整以及行业协会的引导,政府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发达的浙江,政府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政策的制定来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讲,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政府有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鼓励和支持企业在省外或国外建立原料林基地,鼓励企业对废旧木材的循环利用(从政策法律、管理体系、产业政策、技术规范等方面推进废旧木材的回收利用),企业木材资源可持续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产文档
文档
品质量的抽检力度,鼓励发展生态环保产品,整顿和淘汰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通过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规模化经营的实现;(3)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研发能力。浙江省木材产业的科研力量在全国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在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逐步建立浙江木材产业的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的基础上(鲍滨福,翁甫金等,2006),政府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做好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中的主体作用,为浙江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程宝栋,宋维明。浙江嘉善木材产业发展及启示[J]。林业经济,2007(4):40-43 [2] 鲍滨福,翁甫金 等。浙江木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木材工业,2006(3):80-82 [3] 贾治邦。构建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把林业办成富国富民的大产业[J]。中国林业,2006(16):1-3 [4] 宋维明,程宝栋。关于中国木材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6(1):38-40 [5] 程宝栋,宋维明。中国木材产业安全问题研究[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22):30-32 [6] 程宝栋,宋维明。中国应对木材非法采伐问题的思考[J]。国际贸易,2008(3):50-5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宋维明(1957-),男,河北沧州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电话:010-62337642,Email:songwm@bjfu.edu.cn;
通讯作者:程宝栋(1980-),男,山东泰安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林产品市场与贸易研究,电话:010-62336156,Email: Baodongcheng@163.com。
文档
第五篇:浅论常熟社区建设现状与对策
浅论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常熟学前社区的调查
08公管(2)班 姚临凡 020208219
摘要:推进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近两年来,常熟地区新型住宅区的兴建以及老城区住宅的社区化模式的形成,人口流动地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了“社区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社区建设和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针对居委会),包括着制度与实施建设上的种种缺陷,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社区建设、体制构建、基础设施、改进创新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1]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2]基于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我跟随小组成员对常熟市虞山镇方塔街道学前社区居民委员会进行了走访调查,为此次论文提供了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实地资料。
一、当前社区建设的普遍现状及发展研究趋势
在以常熟学前社区为例论述前,先就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归纳:一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开始走向市场,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也开始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伴随着这种情况的持续发展,试图继续依靠“单位”来实现社会整合已不大可能,唯一选择只能把“单位”承担的一部分整合职能向城市社区转移,使社区成为实现社会整合的基地。二是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大批下岗人员流向社区。如何把解决下岗人员的管理、教育、生活安排、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三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社区能否把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好,事关城市的繁荣安定。四是在社会发生变革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各种思想观念以及利益之间的相互冲撞,社区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着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各种违法案件和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哪一个部门、单位是做不到的,只有形成合力,抓好基层社区建设,才能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3]
而近年来,社区建设也成为不少学者非常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也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心的主要方向之一。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学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有两条特别重要:第一是站在国际社会学的前沿,把握社会学理论、方法、历史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新趋势;第二是
深入到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实践,特别是在社会重心下移的今天,深入到基层的社区建设的实际,把握住制度创新的脉络。
二、常熟学前社区基本建设概况
学前社区居委会以环城东路为界,北临方塔街南面,西至县南街,由原显南居委全部、学前居委的部分组建而成。社区总面积0.42平方公里,居民总数2119户,常住人数5114人,暂住人口2000多名,其中工薪阶层居多。社区组织分为社区党总支及社区居委会两个机构,分别下设书记、委员、主任、委员、社工等职务。同时,社区内建有“温馨保健俱乐部”、“老年谈心室”、“帮困接待室”、“法律援助室”、“读书指导室”等综合用房1000平方米。居委会下设公共卫生委员会、社会保障委员会、人民调节委员会、文化体育委员会、安全保卫委员会五个管理组织。对于日常工作管理,制定有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捐赠物资管理制度、社区保障制度(特别针对老年人群及伤残人士)。社区服务项目包括低偿、无偿、志愿者服务三方面。
社区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44名。社区党组织与尚湖旅游度假区工作委员会、供电局、爱卫办、五院、文化馆、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建立了党建协调小组,每季度组织成员召开会议,讨论、制订、落实各项社区党建的工作,开展各项结对共建活动。
三、以常熟学前社区居委会为例:社区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体制建设停留于表面,缺乏实际内容
社区管理体制主要是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这是进行社区建设工作的基础与保障。构建社区管理体制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4]
(1)一套强而有力的组织机构有利于居委会任务的成功完成,同时,合理设置居委会机构及人员,是居委会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学前社区的机构设置网络十分完善、人员设置也较为合理,但在居委会办公室中,值班人员不多,且工作情况也不能令人满意。社区内居民也表示,社区工作人员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还是比较及时的,但积极主动性不够,对居民仍缺乏服务意识。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水平也有待提高。
(2)社区制度建设为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积极为居民排忧解难,发挥社区工作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维护稳定、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学前社区在这制度方面,就相对于比较薄弱,并没有完全实施起来,部分内容止步于一纸空文。有些居民甚至还不太了解。管理人员也表示制度虽然制定出来了,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了极大的困难,有些制度应加以完善,更应贴近居民实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社区体制建设方面,总体情况仍是停留在一个建设的初级发展阶段,理论多于实际。在社区建设中,体制建设是最为基础与重要的环节,决定了一个社区的发展与建设方向。而在实际状况中,多数社区将制度性条框放置一旁,落实不完善更是缺乏创造性,更新缓慢、不及时,与社区建设的现状存在着很大的脱节。
(二)社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不健全
(1)社区配套设施是衡量项目性价比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入住后的生活便利性、舒适性[5]。它也是决定一个项目档次及品位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所参观的活动室、健身室、心理咨询室、法律问询室等综合用房,多为大门紧闭状态,无人使用,仅医疗室正常开放,并有居民前来检查身体。对于这种空为摆设的现象,是此次调查中发现的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这些场地处在居委会内,离居民区有一定的距离,使得社区居民不方便也不愿前往活动。而居委会长期关闭活动场地的做法也使居民较为不满。且这些活动室内明显存在设备、环境简陋的状况。
(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6]社区医疗为提供整合的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生的责任是满足绝大部分个人的医疗需求,与病人保持长久的关系,在家庭和社区的具体背景下工作。但学前社区的医疗室仅为一间5、6平米的小房间。所配备的医生也仅有一位没有穿戴专业制服老年“医生”。室内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学前社区位于老城区,老年人口较多,也居住着不少伤残人士,如此的医疗状况实在不能令人满意。社区居民也表示平时一般不会前往看病。对于这一点,应立即整改,无论是硬、软件或是专业医疗人员都应相应配备,这与居民健康有着密切联系。
(三)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率低下,缺乏必要沟通
在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询问中,我们发现学前社区设置了良好的居民代表会议制度以及居民表达自我意愿的途径,包括座谈会、网上评议、意见信箱等。但不得不说,居民对于社区的决策参与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居民没有参与决策的意识,有的居民不清楚参与途径,有时反映了又迟迟没有回应。居委会在此方面缺乏应有的宣传力度,工作人员的积极创新性还不够,使得一些民意没有很好的表达,缺少必要的沟通,以致在工作中双方产生矛盾。
(四)社区活动形式单一,居民参与热情不高
(1)社区居民是社区参与的主体,是具有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具有社区公共责任的民众。广泛性是社区参与的基本要求。学前社区会定期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文艺表演、环保志愿者活动等。活动都会经过精心的策划组织,也为一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些趣味。但参与居民总在少数,参与热情不高、社区意识薄弱。对于一些上班族,也没有时间、精力参与活动。
(2)社区建设活动经费有限,导致场地、设施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活动只能小规模开展。活动形式、内容也总局限于几个方面,使得活动很没有吸引力,不被居民重视。居委会工作人员及居民均表示希望当地政府能在此方面多加援助,增加社区活动经费,以最大程度丰富居民生活。
(五)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主体,然而,我国城市居委会的现状却无法适应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客观要求。[7]
(1)居委会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偏低,以老年者居多。总体而言,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队伍虽具有热情、干劲大、奉献精神强等特点,但是,其年龄构成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是一个突出问题。学前社区的服务人员中,多为中年以上的老年服务者,医疗室的医生也同样如此,鲜见年轻工作者,使得社区建设缺乏时代性与创造性,比较守旧。
(1)社区工作强度大,居委会服务人员力不从心。在采访的几位工作人员均表示,社区居委会工作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而像学前社区这样一个规模不算小的社区来说,就更具挑战。社区工作
十分繁杂,事项巨多,而目前的值班人员又较少,职责、任务在具体实施中并不是十分明确,给他们在工作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首先在制定详细各人职责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使得社区工作有足够的利用资源。
(2)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与居民沟通不便。在之前的调查,本小组就发现居委会与居民交流、沟通不足,居委会的政策实施存在一定阻力。因政策制定有时不达民意,使得居民存在不满。对此社区居民存在很大意见,认为社区居委会应秉着“为民服务”的宗旨,切身为居民实际谋利益,保证畅通的沟通渠道是十分必要的。在已提供多种参与决策途径的同时,要使其真正发挥起作用,以使居民意愿更好的表达。
(3)居民纠纷是社区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对此学前社区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十分无奈。面对居民纠纷,他们总是竭力调解,尽力将矛盾降到最小,不伤害双方利益。每次解决居民纠纷都要做出大量的工作,有时还难以解决。而对于老年及伤残居民,他们则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去照顾,虽然出台了相应的保障政策,但遇到实际情况仍需随时应变。这两方面问题,都要求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性知识、技能的具备。因此作为社区工作者应多加学习、锻炼。
四、应对所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社区职能,增强社区管理、自治能力
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构建完善的机构、人员设置,制定健全制度,增强社区自治能力是社区工作的基础。在具体的工作中落实责任领导,明确各级相关部门职责,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树立全局观念,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强协调。
(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升居民“主人翁”意识
加大宣传,让社区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形成“人人关心社区建设、人人支持社区建设、人人参与社区建设”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发挥居民在建设社区中的主体作用,树立居民是社区建设主体的意识。社区应积极主动地开展内容丰富的各种社区服务,加强与居民的联系,做到经常走访居民,了解民情,提高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知度,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建立完善规范的社区自治制度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居民议事协商、听证、民主评议等制度的作用,实行居务公开,增强社区工作的透明度,对事关居民利益的公益性社区事务,包括社区内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引导社区内的居民参与进来,提建议、出点子,真正把社区建设成广大居民的和谐家园。
(三)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社区工作专业化
建立和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选任聘用、工资福利、考核评议、教育培训等制度,逐步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扩大居民对社区居委会选举的参与率,不断提高直接选举居委会成员的比例。继续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区街下派、现任干部选聘等多种渠道,把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激励社区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化的社区工作知识和工作方法,学习如何更好地联系居民、动员居民参与自治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使他们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和谐社区建设需要,不断提高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强做好社区工作的本领,努
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四)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强社区医疗队伍建设
一是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三是要与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定期聘请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座诊;二是推行社区首席医生责任制,为居民配备“家庭医生”,建立健全居民医疗档案,缓解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制定医疗行为的管理制度,科学、严谨地对仪器检查行为、用药处方行为作出严格规定,以制度保证行医规范;四是要提高社区卫生所医疗条件,完善必要的医疗设备,为日常的医疗活动开展提供基础。
(五)政府要加大投入,着力解决社区的经费问题
社区建设离不开资金的保障,通过借鉴别区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建议区委、区政府根据我区财力状况,逐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使社区硬件设施、社区治安、环境卫生、群众文化教育等硬、软件条件得到优化,有利于社区的正常运作。同时还要运用市场机制进一步拓宽社区建设投入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开办社区服务项目,社区可以成立后勤或家政服务公司,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办法,完善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在管事中体现自治、在自治中实施服务、在服务中获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
(六)加大对对居民的“八荣八耻”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力度,营造良好居住氛围
进一步增强居民的自治观念、法制观念、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组建社区服务协会,积极组织居民开展“义工”活动,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争创“文明家庭”、“文明楼栋”、“文明社区”等活动,使社区居民在活动中增强责任感、归属感,逐步树立起关心他人、关心邻里、关心社区、互助互爱的新风尚。同时要完善硬件、整合资源,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场所。社区内阅览室、文化体育等活动场所应向社区居民开放,使广大居民能积极热心地参加社区健康有益的活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推动和谐社会健康发展。努力创建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文明社区。[8]
结束语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居民群众对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建设也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和需求。城市社区建设在城市四个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社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把社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9]
参考文献
[1] 袁登明 王惠强.浅谈社区建设的局限性与发展途径.南京市民政信息
网:http:
[3] 关于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文秘网:
[4] 汪大海 魏 娜 郇建立.《社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姜蕾 聂芹.社区配套设施求需更求全.新华社江西分社 新华网江西频道
[6] 汪大海 魏 娜 郇建立.《社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 汪大海 魏 娜 郇建立.《社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 关于对我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洪山委员会
[9] 关于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文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