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现状与对策大全

时间:2019-05-14 21:4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现状与对策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现状与对策大全》。

第一篇: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现状与对策大全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现状与对策

企管02042081班

卢鄂

[摘 要]本文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提出对内浙江民营企业应自我调整,引进先进管理机制,加强行业内部合作;对外学习新的游戏规则,积极应对资本风险与贸易纠纷,只有这样,浙江民营企业才能在新的市场条件下继续保持其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现状;对策

世纪之交,浙江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调整和转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浙江民营企业已经开始进入追求规模效益的二次创业。二次创业是指入世后企业从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到开始新一轮对外扩张与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企业二次创业与一次创业相比,其本质区别是从对市场需求的拾遗补缺、重视销售,向制度创新、规模经营和科学管理方面转变。

在新世纪开始的5年之内,浙江经济将从工业化中期跨入工业化后期和信息化初期。这一跨越给浙江民营企业带来的冲击决不是简单的经济学上的划分,而是生产规模、管理机制、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整体的冲击。浙江的民营企业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必须要有凤凰涅磐的勇气,彻底打破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走向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企业经营管理。

一、浙江民营企业的现状

(一)浙江民营企业取得的辉煌成绩。

2004年,在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100个县市中,浙江占了27个,超过总数的1/4。浙江经济已经领跑全国11年,2003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省人均GDP达到14850元,继续保持全国省区第一的位置。然而浙江资源匮乏,人均耕地只有全国平均的40%,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也不多,是什么支撑起浙江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这答案不是名人大家,而是深厚的民营经济基础。

2004年底浙江民营企业总户超过33.58万户,注册资本3816.85亿元,户均注册资金113.67万元。浙江现有年产值超亿元的民营企业334家,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的民营企业3348家。浙江民营企业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这么说:“浙江是个具有炽热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江非常有利于发挥华人的才能,浙商完全可以媲美全球成功的华商.”正是浙江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1-

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现状与对策

创造了浙江的辉煌。

(二)面对入世,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民营企业家们发现,市场大了,竞争也比以前更加残酷了。不可否认,民营企业在面对良好的发展时机,但是同时浙江民营经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传统的管理体制已经严重制约着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

(1)在相当多的浙江民营企业中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管理方式,这之中以家族企业制度为代表。在生产规模扩大、经营领域拓宽、技术层次提高、市场竞争加剧后,奉行公平效率的企业目标与重视长幼尊卑的家族目标矛盾日益明显。传统的管理体制决策往往由个人决定,许多业主仅仅是靠自己感性的认识和传统经验来经营企业,对业务缺乏详尽的论证和综合分析,一旦决策失误将使整个企业一蹶不振。

(2)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上,亲情往往和事业纠缠在一起,这导致企业内部职责含糊不清,财务收支很不规范,内部产权混浊模糊,在企业壮大后就容易形成内耗,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率。

(3)在传统的企业中,任人唯亲、排外倾向是其内在固有的。这就势必加剧日益迫切的专业化分工与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之间的矛盾,使企业面临严重的管理瓶颈制约。

2、资源的缺乏成为民营经济向外扩张的最大障碍。(1)电荒成为高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

电荒已经成为制约浙江经济突破性发展的一个非常致命的瓶颈。据统计,浙江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由1998年的小于1提高到2002年的1.56,去年更是超过了1.7。去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保证电力供应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全省发电量增加17%,外购电量增加51%,但仍然不得不拉闸限电。

面临着“电荒”,生产型的民营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想尽办法自备发电机组进行维系着生产,虽然当地政府鼓励企业自备发电机且给予相应的补贴,但这对生产型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因为自己发电的电价要高出供电价格的一半,可是不得不在挣扎着“生存”。

(2)缺地成为制约民企发展的强大障碍。

土地,不可再生的资源,已经是摆在浙江民营企业面前最大的障碍。土地调控以后,致使一批已达成用地协议和正在报批的项目审批停止。据温州市工商联的调查,温州家具商会在苍南的家具工业园区项目,已订下协议的用地指标被缩减了一半,单位价格却比原定的翻了一番。瑞安市莘塍街道原计划要为中小企业建造标准厂房,宏观调控一来,这个项目不得不停下来。为此一位企业家辛酸地说:温州土地资源紧缺,中小企业征地原来就非常困难,-2-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当地政府许诺说等大企业的用地问题解决以后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用地问题,我们中小企业等呀等,谁知道“等”来的还是一个空。

土地,这不可再生的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强大障碍,正因为这样,一些浙江的民营企业不得不举家搬迁上海和到省外及国外谋求发展和生存的空间。

3、企业规模过小,导致民营企业缺乏合适的资本市场支持。

浙江,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也是资金最充裕的地方,但是现在,为资金苦恼的企业已经不是一家两家了。从去年以来,我国政府对产业投资和经济过热的大幅度控制,让企业普遍开始缺失生存所需的“血液”——资金。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更是成为银根紧缩首要的调整对象。

资金价格的上升,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和财务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大量中小企业首当其冲。自宏观调控开始至今,多家银行的大额贷款权限均被上收到总行或分行。致使规模普遍较小的民营企业大多面临着严重的信贷危机。

由于企业规模小,同许多国外企业股市融资相比,浙江民营企业在融资上也障碍重重,对于上市企业的规模要求让民营企业望而却步,这也让缺乏资金的浙江民企“雪上加霜”。

二、面对新挑战,浙江民营企业今后发展的对策

(一)浙江民营企业应积极主动接轨国际社会,自我革新。

1、与世界接轨,改变生产模式。

中国加入WTO,为浙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成长空间。三年来的实践证明,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由于浙江抓住了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深化体制改革、抓紧结构调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

在逐步走向集约化生产的现代经济中,规模不仅仅被视为衡量企业实力的第一指标,而且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只有企业到达一定规模,才能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才能抗衡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双重冲击。

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生产规模—“量”的扩张,还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质”的提高。“量”和“质”就好像企业发展的两条腿,仅有“量”的提高而没有“质”的提升就会如瘸子走路,走得越快,摔得越厉害。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企业盛极一时,又很快走向衰败,究其原因,往往是企业的规模扩大了,相应的经营管理没有跟上,摔了大跟头,甚至一蹶不振。只有敏锐地体察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并实施了在质的基础上量的扩展,才能实现了从“作坊”到“现代化企业”的转变。

-3-

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现状与对策

2、浙江民营企业纷纷加强行业内合作。

欧盟5月17日正式公布了限制中国打火机出门的CR法规,这意味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按照国际“游戏规则”打的第一场“洋官司”以败诉告终,小小打火机“引燃”了中国民营企业对于加入WTO后如何应对国际“游戏规则”和贸易壁垒的反思探索。有民营企业家提出,国外有强大的行业协会调协操作,而目前中国的行业协会在贸易战中基本处于“没有作为”的状态。针对这种呼声,温州的一些行业协会已着手完善自身的功能:搜集世界各国、各行业和产品的有关专利和标准的信息,并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指导国内企业避开各种贸易壁垒。

行业协会作为民间组织具有政府所不具有的功能,可以在WTO规则下对本行业企业进行政府所不能的公开保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单个企业难以面对和承担这些成本,需要联合起来,整合力量,也需要行业协会在协调市场、价格、组织反倾销应诉等行动中发挥作用。

在政府的支持和积极引导下,浙江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走上前台。无论在应对反倾销诉讼中,还是在促进行业发展中作用充分显现,如温州烟具协会、舟山出口水产行业协会、省茶叶协会等一大批行业协会已积极参与到行业发展的规则中,起到了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铁三角”互为联动、缺一不可的作用。

(二)引进现代管理理念,改革传统的家族式经营模式。

1、家族式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所做出的贡献。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在创始初期,借助亲情企业可以保持适当的凝聚力,家族成员亲情关系还有助于减少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信任和忠诚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其优势明显,主要体现为产权边界清晰、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成本低廉。

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规模较小、产品单

一、机制灵活、组织层级扁平、企业以市场为中心进行运作,自身具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利益直接、经营灵活等内在特点,有着强烈的激励机制和硬性的约束机制,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适应性。

2、在新的市场形式下,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现代管理理念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发达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纯粹的家族企业只是在一些行业、一定的范围内有着有限的生存与成长空间,不能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真正主角。当市场变革速度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时,完全由家族成员掌控的封闭式家族管理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1)组织机制障碍。

随着家族企业的成长,其内部会形成各类利益集团,由于夹杂复杂的感情关系,使得领

-4-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导者在处理利益关系时会处于更复杂,甚至是两难的境地。企业领导人的亲属和家人违反制度时,管理者很难像处理普通员工那样一视同仁,这给企业内部管理留下了隐患。(2)人力资源的限制。

家族式企业似乎对外来的资源和活力有种天然的排斥作用。尤其是由于在家族式企业中,一般外来人员很难享受股权,其心态永远只是打工者,始终难以融入组织中。另外,由于难以吸收外部人才,企业更高层次的发展会受到限制。(3)不科学的决策程序导致失误。

决策的独断性是许多民营企业初期成功的重要保证,许多企业家在成长过程中靠的就是果敢、善断,因为抓住了一两次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成功的。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迁,企业主的个人经验开始失效,生意越做越大,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不像创业初期那样,一两次失误的损失还可以弥补回来。这个时候,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就显得越发的重要。

3、如何改革弊端,建立现代管理体制。

家族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借鉴从家族制走向现代公司制的经验,推动家族公司的社会化。对于这种社会化,有两种最主要渠道:改制上市和经理成员持股。改制上市可以理清家族企业不明晰的产权,上市公司的股东由多元投资主体组成,可以弱化家族化管理的存在基础——所有者主体单一,股权过度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

企业管理制度的转变是构建现代制度的关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使企业管理从随心所欲的“人治”转变为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的“法治”。浙江广大的民营企业都提出了“制度治企”的经营理念,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改革完善。制度建设突出三个控制,法律办严抓事前控制,财务室重在事中控制,内部审计重在事后控制。这使得民营企业在机制上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并为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政府在民营企业发展中应该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1、浙江民营企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扶持与政策的帮助。

对于浙江民营经济,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属于“老百姓”的经济,是政府“无为”的产物。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正是浙江各级政府充分尊重民营经济的创造力,保护了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积极性才赢得了浙江民营经济的百花齐放。几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充分尊重民营企业的创业权利和自主选择,提出“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正是浙江各级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这种扶

-5-

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现状与对策

持的态度才让在浙民营企业有着充足的发展空间。

为了顺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浙江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批个体工商执照和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首个股份合作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等等,保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支持、引导、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2、现阶段政府的管理理念已经滞后于新的经济形式。

浙江经济在经过一个持续的增长阶段后,民营企业目前已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目前正处于扩张转型上升的最佳时机,宏观调控打乱了一些企业发展计划,降低了企业家预期心理,影响了企业的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使民营企业错过了发展机遇。而在政府审批的制约下,浙江的民营企业又遇到了重击。

以宁波奥克斯集团为例,在一轮的扩张中,已经从电度表的原始积累中,完成了空调业的资本集聚。但在准备挺进汽车市场中抢占市场份额时,虽然国家早在2001年就对汽车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但政府丝毫没有放弃手中的某些审批的权力,虽然吉利的李书福在种种努力下终于让“吉利汽车”上了目录,然而同样身处宁波的奥克斯汽车正在重走吉利的老路,因为面临着审批的困难,他们不得不到沈阳去以所谓“兼并”的形式,进行生产汽车。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越朝产业链上游走,政府的管制越严格,产业越难发展。

3、浙江民营企业应该在更多层面上取得政府的支持。

一是商机需求,民营企业家希望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商机,而且也希望政府整合社会资源,以组团的方式或政企联手推介项目等形式组织有意向的民营企业到海内外寻找商机,不断使民企做实做强。

二是融资需求,融资贷款难已成为浙江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企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尽管民营企业在不同场合年年呼吁,但效果甚微,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民营企业主强烈要求政府积极创造条件,设立贷款担保机构,尽可能解决民企融资贷款难的问题。

三是打造品牌需求,目前浙江民企的知名度在全国及至全球范围内还不大。部分已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民企对打造企业品牌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在企业练好内功的同时,他们希望政府在企业申报全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等过程中,积极协助企业邀请有关方面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并做好必要的公关。

四政府应更进一步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实践昭示我们:地区经济好了,人民群众生活就好,而经济要好,必须企业强大。因此,政企同在一条路上。政府要积极培育大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提供“个性化服务”,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企业需要发展,但上水平上规模,很多事情单靠企业自身是做不到的,需要

-6-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政府的支持。依据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和行政理念,发展民营经济工作着力点,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民营经济发展规划。

大发展必须规划先行。制定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当前已显得尤为迫切重要。并制定出浙江民营经济未来5-10年乃至更长的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应包括民营经济发展规模、产业分布、园区建设、发展方向、支柱企业、品牌战略、技术进步、配套政策、企业家队伍建设等等。通过宏观上的引导,着力形成浙江民营经济产业链和产业族群,大力促进浙江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培养企业家“领军人物”。

企业家“领军人物”,在一个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近年来浙江进入全国500强民营排序榜中可以看出,浙江已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因此,把这部分企业家通过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教育引导、培训提携培养成浙江乃至全国民企有关行业中的“领军人物”,可谓正逢其时。

(3)推进落实扶优扶强政策。

地区的强大在于经济的强大,经济的强大在于拥有一批强大的企业。要督促有关部门在限定的时间内研究制定扶优扶强工作措施。积极关注和重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给予“帮”、“扶”,尽快使其变得更强大,使有条件的民企尽快在海内外上市。

另外加强行业商会或协会建设,通过政府的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行业商会或协会,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指导、管理、服务,使中小企业在发展行业优势中提升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商机。从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企业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真心诚意地为企业提供主动的、靠前的、细化的和延伸的服务,并努力做到遇事即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使民企真切感受到政府的一流服务。

综以上述,浙江民营企业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相信在对内进行企业自我革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外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合作,共同抵御外来风险的基础上,浙江民营企业将在二次创业的道路上的更好、更远。

-7-

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现状与对策

[参考文献]

[1] 任寿根:《WTO 与中国关税政策[ J ]》,管理世界,2000,(6)[2] 万斌 :《2002浙江发展报告-经济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

[3] 龙永图:《地方政府如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新华网,2003年10月 [4] 温元凯:《民企融资四大误区》,《金融世界》,2003年7月

[5] 孟怀虎:《浙江民企体制负落差的三大表现》,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5月 [6] 常勇 :《浙江人创业经验与经营智慧》,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7月

[7] 李永刚:《浙江民营企业的独特发展模式分析》,《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 8月

-8-

第二篇:台州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现状、问题与对策

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区域民营经济需要实现产业升级,给民营企业的人才队伍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浙江台州区域民营企业人才总体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从企业、政府层面提出了台州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为我国其他民营企业主导区域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民营企业;人才建设;问题与对策;台州

浙江台州地处我国最具有活力和生机、最有发展潜力的长三角南翼,经济总量位居省内前列。从台州区域经济特征来看,台州的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一直延用的低成本扩张模式,而且是资源和产品“两头在外”,“台州现象”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在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中具有典型性。

一、台州民营企业人才队伍总体状况

1.民营企业人才总量初具规模

截至2005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民营企业(下称规模上企业)从业人数为195823人,拥有各类人才34699人,人才占从业人数的比例为17.7%,人才总量初具规模。

人才的总量分布与企业规模正相关,具有梯度分布的特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拥有人才15071人,占人才总数的43.4%,5000万至一亿元的企业拥有人才8894人,占25.6%,而500万元至2000万元的人才总数为3847人,仅占11.2%。由此可见,企业规模越大,人才总量越多,所占比例越高。

2.民营企业人才学历层次逐步提高

民营企业人才学历层次逐步提高。近两年,民营企业逐步加大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民营企业人才的学历层次逐步提高。

学历层次与企业规模正相关。企业规模越大,人才的学历层次也越高,高学历人才的集聚程度也逐渐加大。在22156名具有学历的人才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就拥有10544名,占47.6%;在25名博士和202名硕士中,超亿元企业分别就拥有1 5名和108名,分别占博士、硕士总数的60%和53%。

3.职称比例基本符合企业的能级结构要求

职称的高、中、初比例基本合理。规模上民营企业人才队伍中,正高级职称271人,副高级职称707人,中级职称3743人,初级职称8414人。高级、中级、初级比例为1∶3.8∶

8.6,比较接近1∶3∶6的理想比例。

拥有职称的人才主要集中在规模较大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职称人才6257人,占职称总数的47.5%,而年销售收入500-2000万元的企业仅仅有1375人有职称,占职称总数的10.5 %。

职称构成与学历构成对比分析。在民营企业人才队伍中,拥有职称的人才总数明显低于

拥有学历的人才总数,拥有职称人才和从业人数的比例明显低于拥有学历的人才与从业人数的比例。拥有学历的人才总数为22125人,而拥有职称的人才总数仅仅为13135人,有职称的人才仅为有学历人才的59.3%。

二、台州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与民营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台州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中人才数与职工总数的比例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被调查的民营企业普遍反映,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而企业的现有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调查中,民营企业普遍认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人才问题,扩大人才规模、增加人才资源总量,提高人才比例逐渐成为民营企业的普遍愿望。

2.企业经营管理者学历较低

统计数据表明,在台州民营企业中副总经理以上的高层次经营管理者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1.53%,大专文化程度占38.03%,中专(含高中)及以下占40%。其它众多规模以下的小型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程度更低。在对689家规模以下企业随机的调查中,企业主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5%,中专或高中毕业占15%,没有一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学历不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

3.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且年龄老化

一是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在民营企业中,硕士以上人才仅为227人,占人才总量的0.65%。从高层次的绝对数来看,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拥有的高层次人才占相当大的比例,许多规模以下企业所拥有的高层次人才几乎是零。

二是高层次人才老化严重。据调查统计,台州民营企业中共有高层次人才996名(含柔性引进),其中,35岁以下的各类高级人才60名,占总数的6%,55岁以上的516人,占总数的52 %。从统计情况看,高级人才队伍老化问题严重,中青年骨干力量薄弱,不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台州民营企业中高级专家50岁以上的占58.8%,其中不少高级人才还是外聘的退休专家,明显潜伏着高级人才不足的危机。

三是高层次人才稳定性差。民营企业的大量高层次人才,是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为我所用”,这些企业从本身需要出发,采取聘请、顾问、兼职、咨询等柔性方式,用来解决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某一项目的技术难题和项目支持。这种柔性引进的方式,虽解决了企业面临的燃眉之急,但稳定性差,流动性大。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缺乏真正属于自己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高层次人才,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高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和企业的发展后劲。

4.人才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太合理

人才结构包括若干结构变量,如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行业结构等等。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具有纵向的学历结构优势,横向的专业结构优势、发展上的年龄结构优势、竞争上的职称结构优势等。但台州民营企业在人才结构上却不甚合理,主要表现为:

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职业经理人才缺乏,职业经理人才市场没有形成,全市目前仅有少数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熟悉资本运作的人才奇缺,全市上市或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基本上采取外聘机构进行专业操作;精通WTO规则的专业人才稀缺,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和水平明显不够。

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统计数据表明,规模上民营企业人才队伍中,研究生以上仅占1.0%,本科以上也仅占16.1 %。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的比例为1∶15∶33∶48。人才

学历的低度化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5.操作层技师数量较少且培训不足

台州民营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技师的缺少,尤其是高级技师稀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从知识技能方面来看,能掌握应用高新技术技能的技师很少,能从事传统的民营制造技术的相对较多。知识经济呼唤知识型工人,高新技术需要新型技术工人,民营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培养现代高级技术工人。

三、台州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针对台州民营企业人才队伍中存在问题,台州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必须积极探索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努力形成台州人才队伍建设的环境优势、机制优势和人才资源的整合优势。

1.创建人才发展的体制环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凡是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比较明显的,都存在着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用好人才更难的普遍现象。要做好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就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引导规模民营企业向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方向转变,逐步改变民营企业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目前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府要引导民营企业进行体制创新。借助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机会,努力改变台州市民营企业低、小、散的格局,加强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的联合、重组与改造,努力形成产业群体和规模经济,实现产业升级、取得规模效益。

二是企业要做好引进人才与企业原有人才的磨合工作。经营管理机制的转轨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强企业与引进人才的相互协调,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增加彼此的认同感。

三是不断提升业主素质,使“业主”成为“企业家”。企业家是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的核心和灵魂,企业家队伍建设是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业主素质,使业主认识到,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根据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转换企业管理模式。

2.完善民营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本运营管理的基础环节,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壮大,经济社会要在快速持续中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是个系统,要充分发挥人才主动、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的作用,积极构建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突出企业主体,使企业成为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不仅是吸引人才的集聚地、使用人才的主阵地,而且是培养人才的孵化器。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既是企业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要建立人才培训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二是发挥政府主导,加强对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的培训。加大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的力度,为民营企业输送优秀的技术工人。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系,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政府在民营企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重点和方式上,要区别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取向。

3.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重岗位、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采用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鼓励知

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以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一是推行技术入股。规模上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大胆尝试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方法。拥有高新技术成果的,在技术入股时,技术入股的金额可达项目注册资本的35%,合作各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高新技术作为股权投资的,其成果完成人可以获得不低于该成果所占股份的20%的股权奖励,企业可以从所有者权益的增值部分拿出不超过30%的比例作为股份奖励给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二是推行协议工资制和年薪制。对关键岗位上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企业核心技术人才,企业根据人才实际业绩和能力水平及其预期效益情况与个人签订工资报酬协议,报酬协议以年薪制为宜。年薪可由基本年薪、效益年薪两部分构成。基本年薪根据企业销售收入、资产规模、职工人数等考核指标计算,效益年薪根据资产保值增值等考核指标计算,通过业绩考核予以兑现。

三是建立人才保护价和特殊人才津贴。为吸引人才、保护人才择业时的合法权益,政府或人才服务机构要定期公布各类人才的月薪指导价。在民营企业受聘并胜任工作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最低年收入,原则上分别不低于城镇职工人均收入的1.2倍1.5倍和2倍。对民营企业的特殊人才,政府要给予特殊津贴。对民营企业引进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高级人才,3年内每月由政府另外发给300元的生活津贴,对关键岗位上的优秀人才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建立项目津贴、课题津贴等特殊分配方法。

4.构建民营企业“职业经理层”

职业经理层的形成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石之一,职业经理人的存在及其功能的发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台州市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正在经历个人业主制、股份合作制和公司制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职业经理人极端缺乏。针对台州市民营企业严重缺乏职业经理层的现状,地方政府应成立“职业经理推介中心”,帮助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同时要逐步推行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选拔一批优秀管理人员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选拔重点骨干企业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外进行中长期的对口培训,以加快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5.创新本地高等教育功能

相对于台州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台州高等教育发展显得滞后。根据台州经济发展中人才问题现状,台州高等教育除了通过课堂培养人才以外,还要进行功能创新多途径为培养民营企业人才发挥作用。

一是通过“产学研”结合,鼓励本地高校的专业教师开发项目,主动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成为台州中小民营企业兼职研发人才。本地高校的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对新知识的吸收消化能力较强。因此,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加强与中小企业的联结,为中小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模仿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成为中小企业技术扩散的载体。

二是开展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团队和中低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许多中小企业家和管理者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来提升自己能力,但是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无法到远距离的著名高校接受学习。地方高校可以依托自己丰富的资源,为地方企业服务。根据师资水平实际情况,面向企业中低层管理者开展管理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一些培训,也可以联合外地一些著名师资开展高层次管理培训,把继续学习移植到企业家门口。

参考文献:

[1]贾生华,邬爱其,张学华.企业集群化成长障碍调查: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7).[2]张学华.传统产业集群发展障碍与对策:以浙江台州市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2).[3]张钢,于小涵.我国家族制企业的特征与成长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2,(7).[4]史晋川.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三篇:浅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

浅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

2011-11-29 10:02:31来源: 总裁网 作者: 蔡国琼 跟贴1条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笔者通过多年在民营企业的工作心得总结出作为民营企业就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存在的现状,以及提出以下对策,供民营企业家、企业高管与HR负责人们参考。

一、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纵观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他们在管理模式上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家族式管理,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具有显著的优势,体现在:一是“家族主义”观念突出,家族成员之间利益一致,同心协力,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家务事,无所谓加班不加班,也不计较工资的多少,这种缘于亲情的团结拼搏精神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发展。二是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融为一体,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委托代理成本而保持较高的效率和竞争力。三是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层次较少,有利于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四是人员的聘用具有自主灵活性,“进口”、“出口”畅通无阻,都是凭自己的想法说了算。但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这种弊端也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现象。

1、人力管理制度不完备,企业管理机制不科学。造成企业运作方式的不规范和无序性,使企业的经济行为规范常常被伦理规范所代替,极易形成“人治”局面。而血缘关系使家庭成员之间无法实现真正的制衡和约束,易造成决策的失误。

2、人才流动的频繁性和凝固性共存。据笔者在民企做高管的几年工作中,与相关数据调查分析发现,民营企业中高层次管理和科研技术人才的工龄平均为2~3年,最短的不到3个月,也就是说没过试用期。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不但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损耗和成本的增加,而且还会带走企业的商机、技术秘密和客户,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对家庭成员的使用上又呈现出凝固性特点,企业呈现出只进不出的人员单向流动和相对凝固状态。

3、企业老总拿来主义非常严重,对人才方面重使用、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民营企业不愿把资金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这就造成民营企业人才队伍规模偏小,人力资本与知识积累相对迟缓。

4、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明确且机构设计不到位。部分民营企业尚未接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层次上,也就是说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传统人事行政管理层面,还处在人管人与强制性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导致企业一方面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又对人才使用不当,造成了人力资源利用的低效和人才的浪费。

5、激励机制不合理,企业缺乏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方面,存在分配不合理,许诺不兑现,员工贡献不能与报酬挂钩现象。在精神激励上经营者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将员工视为单纯的“经济人”而缺乏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感情投资,或存在做好做坏一个样,传统大锅饭的管理阶段,没有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6、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全凭感觉与观察。没有采用系统的管理数据来进行业绩评比,有的中小企业对各部门数据方面还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更谈不上利用科学的依据来进行数据分析了,只是一味感觉忠诚度好就会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有忠诚度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忠诚度好只是在混日子的,而如果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问题,导致了优秀管理或员工的流失,企业老总就感觉是忠诚度不好了的话,这方面则是我们现代民营企业老总与HR负责人们需要注意的问题,由此可发现,企业老总们自己也要知道与明白,企业到底是靠你们自己认同的人来推动发展?还是靠认同你们自己的人了„„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一是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首先要努力打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突破家族式管理体制障碍,彻底摒弃用人论亲疏的观念,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到员工心中,让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所长,做出最大的绩效。二是要提供理想的人才发展空间。将人视为组织的第一资源,注重对其进行开发和培训。通过培训,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使企业直接受益。同时要充分尊重

员工,重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既要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又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使员工在为企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又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目标,从而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兴衰连为一体。第三是要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运用共同的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进取的精神等文化观念引导人力资源发挥出巨大的潜在能量,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2、创新激励机制,注重激励效果。激励制度设计的核心和原则应该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方面,首先是创新薪酬激励机制,建立起将员工与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薪酬激励方面可考虑提供一种有效的模式:月工资+月考核(可根据企业的实情而定)+保险福利+年终奖。这种模式对员工的激励和队伍稳定的系数相当于或超过90%;其次是实施股权激励。针对企业必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骨干等核心人才,可以通过技术股、创业股等方式将他们的智力作为资本参与企业利润分配,从而使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一种更加牢固、更加紧密的战略发展关系。在精神激励方面,最主要的形式是会议肯定,通告表扬,肯定其工作的社会价值等。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员工深入学习企业文化,探讨企业目标,从而增加员工的归属感;通过岗位轮换方式为员工调整工作岗位,安排员工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满足员工的成就感;通过设立企业建议信箱,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满足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企业领导通过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拉近感情距离,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信任感;同时,企业还要增加娱乐设施和娱乐活动,努力给员工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从而更加努力的工作。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作用。首先在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中,应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配备专职人员。其次是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性定位,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系统的看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考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配置,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益高于其它一切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第三是改变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为企业发展开发人才、招到合适的人才、选好人、用好人、留好人、育好人。

2、建立公开透明的人才聘用制度。公开透明的聘用制度的关键是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合理,让人才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在平等的条件下发展,员工的个人利益在规范的制度下得到保障。只有这样,大家才会气顺、心齐,才有助于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督促员工不断学习,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有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3、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一是为每位员工建立日常绩效考核记录档案。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确定不同的工作定额,每月或每季度定期考核,根据其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综合评定后给出相应的评定等级,作为其定岗、晋升、奖惩的依据。二是建立特殊事项记录档案。记录那些在企业出现危机的关键时刻,能够做出准确判断,积极进言献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的优秀人才。特殊事项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个人能力的认可,又是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将以上考核记录及时反馈给员工本人和提供给机关管理人员,不仅可以督促员工更加努力地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做贡献,也为企业及时地发现人才提供了便利。

最后在此,核源企管蔡国琼老师向民营企业的老总与高管,以及HR的负责人们提议,作为现代型企业来说,我们一定要视人力资源是协助企业决策者做好战术的重要部门的同时,也是帮助企业决策者做好人才梯队建设与制定人才战略的核心重要依据之一,我们真正要从原来的传统人事管理层面演变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层面来,就是要从招人、选人开始,做好控制,再发展到育人、用人、留人等各方面的机制健全,当然企业真正要找的人才与促进企业发展的人才,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你的下属、员工原来本身的素质差与我们没有关系,但进入了我们企业,我们作为领导的不能提升他们,不能改变他们,不能让他们突破,就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企业要发展,必须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另外,作为现代企业来说,个人英雄主义早已为成过去,要学会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来管理好、激励好你的下属,你的员工,促使大家形成良好的团队凝聚力,战斗力,大家一起全力来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民营企业上市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民营企业上市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本文是指非国有、集体的各种企业组织,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企业等)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尤为快速,在产值和就业比重方面比全国平均比重高出26 和16 个百分点。不言而喻,民营企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反观我国证券市场,在目前沪深两市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通过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6%左右,这与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无数实践说明,民营企业上市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利于改变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缺陷;同时借助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并有利于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无论从健全中国股市本身而言,还是从发展经济的层面来看,都需要积极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上市。

一、民营企业上市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1.民营企业上市的不同发展阶段

民营企业并不是很早就涉及证券市场的,早期受到观念、上市额度、政策门槛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少数民营企业中的幸运儿能够进入证券市场,截止2002年10月底,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共194家民营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6 %。截止2002年底,浙江共有26 家民营企业在沪深市场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其中深市6 家,沪市19 家,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4.97 %。2002年以来,一级市场上民营企业发行上市明显提速。2002年是民营企业上市比较集中的一年,有精伦电子、天士力、腾达建设、信雅达、宏智科技、卧龙科技等10家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约占全部新股的一成。浙江在境内外证券市场首发的企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我们把入主沪深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按其进入证券市场的时间归类得出

我国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几个阶段及政策背景:

(1)1992年--1995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起步阶段。1992年第一家民营企业ST深华源(0014)进入证券市场(由于该公司原民营第一大股份转让,所以不包括在统计数内),揭开了民营企业上市的序幕,但同大批的国企改制上市相比,只是微乎其微。浙江省民营经济起步较早、较快的地方,第1家民营企业万向钱潮(000559)于1994年进入证券市场。1995年股市处于低迷期,民营企业上市基本处于徘徊状态。

(2)1997--1999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发展阶段。1998年3月,私有民营企业新希望(0876)

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标志着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有了实质性突破。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上市的家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此阶段,发行的额度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管理,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额度管理。国家为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解困,上市额度实际上向国有企业倾斜,民营企业上市受到成份、额度等种种限制。

(3)2000年以后民营企业上市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5月开始我国上市方式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由主承销商选择、辅导和推荐企业,由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进行审核。核准制的实施加快了股票市场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同时为民营企业上市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2001年1月18日,天通股份(600330)由自然人控股上市,成为民营企业上市的里程碑。近三年来,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显著增长,尤其是到2002年9月止,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数量首次超过上市新股数量,这主要与发生大量的买壳上市有关。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海外上市成了新亮点。

2.民营企业上市的主要特征

(1)间接上市是民营企业上市的主流方式。1997年之前,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为主,未发生买壳上市的间接方式。自1998年以后,买壳上市开始活跃,且近年来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到2002年第三季度,买壳上市公司数量与直接上市公司数量之比达到新高。2002年10月沪深两市194家民营上市公司中,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67家,占整个民营上市公司总数量的34.54%,买壳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有127家,所占比例达到65.46%。可见,买壳上市仍然是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主流方式。

(2)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方兴未艾。截止2002年底全国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不含红筹)共有75 家,其中浙江有5家。从在海外上市的情况看,以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居多,目前已有38家境内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在美国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的14家,NASDAQ上市的7家。此外,还有18家中国内地企业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

(3)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超半数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194家民营企业按上市时所在的省份归纳,全国15个省份集中了164家民营上市公司,其中,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辽宁、海南、山东8个沿海省份的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全部民营上市公司比重达到54%,即超过半数的民营上市公司是分布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而且,直接上市民营公司数量比较多的省份依旧也主要分别在上述地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浙江、广东和福建,分别达到11家、8家和7家。民营企业萌芽于经济发达地区,上市民营企业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显然是与当地整个经济环境相关。

(4)行业分布相对集中。统计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在行业分布上集中度较强。其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商业等12大领域集中了168家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民营公司总数的87%。在买壳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当中,房地产、商业、金属、非金属、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所占比重最高。在直接上市的公司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医药生物制品的民营公司数量最多,而电子、医药生物制品、纺织服装皮毛等领域直接上市数量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较高。

(5)发达地区民营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较好。就民企最发达的浙江看,每股收益上,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要远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2002年浙江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分别取得每股

0.263元和0.181元的好业绩,明显高于全国上市公司0.132元和0.113元的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超过全国民营上市公司的0.100元和0.096元的平均水平。从净资产收益率看,2002年由于钢铁、电力、银行等权重股业绩大幅增长,全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2.6%,较2001年增长160%。但全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却大幅下降,与之相比,浙江民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较2001年有所下降,但总体较平稳,2002年仍在10%以上,属较高水平。从主营业务收入及净利润来看,由于浙江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因此仅从数量来看,不如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不如全国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水平,但从盈利能力来看,却远高于全国水平,2002年浙江民企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分别是全国上市公司的30%、全国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74%,但净利润却是全国上市公司的56%、全国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151%。

(6)企业自身发展出现质的变化。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募集到所需资金后,普遍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促进了企业业绩大幅增长,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企业运作渐趋规范,普遍建立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到,民营上市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募集到多少资金,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其规模扩张的资金需求量,更重要的是企业利用上市这一时机,从制度上规范自己,从管理、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升自己,形成具有其本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

二、民营企业上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几年,民营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今年一季度共发行8家新股,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民营企业占到5家,已经发行的有海通集团、安泰集团、华海药业和三房巷。以其融资额计算,8家新股总计筹资29.7亿元,5家民企总融资额约19亿元,占到总量的约64%。这说明了民营企业上市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但总体上看,民营企业上市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民营企业上市仍然面临着政策上的障碍

近几年,随着民营企业和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上市实践机会的不断增多,社会和市场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的认识误区大为减少,代之对民营上市公司持积极的认同态度,民营上市公司较其他类型上市公司更受到市场的欢迎和追捧。尽管如此,民营企业上市仍面临着一些政策制约。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实施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核准制,限于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任务和规模尚小、难以承受大规模扩容冲击等特征,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股票发行上只能实行标准控制和规模控制相结合的核准制。这种规模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股市的供需矛盾和市场价位的不合理,使得符合条件但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无法上市。因此,许多高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只能到境外证券市场的创业板上市,但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偏低,融资成本较高,加大了企业筹资成本。

2.资本市场结构和层次单一化的缺陷,使得民企上市融资缺乏支撑平台

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制度创新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股票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和层次单一化缺陷,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拒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民营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一个完整、合理的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体系支撑。

可以说,资本市场层次结构存在的单一化缺陷是抑制民营企业发展、导致民间资本流向不畅、形成民间资本供求双方无法实现顺利耦合的体制性因素。同样海外证券市场认知中国民营企业的支撑体系很不完备,也制约了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

3.购并市场不发达,买壳上市操作难度大

民营企业直接上市存在着某些政策和法规上的障碍,在实际实行购并、买壳上市等间接上市的操作中也至少面临着三大难题:出让方股权结构不合理,收购方不易获取控股权地位。二是收购方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过大的收购成本。三是国内购并市场不发达,购并交易难以及时、有效完成。

4.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一些民营拟上市公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能力、治理结构和经营者素质等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小,但大多从事的只是产业链的中、下游,甚至是最低级的简单组装和加工,没有核心技术,导致大量企业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产品类同。第二,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据抽样调查,比较突出的是文化程度偏低。从管理上看,民营企业家的管理理念、风格和方式过于粗放。在履行具体政策中,不少民营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管体系措施和具体可行并可量化的管理政策。一些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组织内部往往缺少职责分工体系。第三,家族制色彩浓厚,股权关系复杂,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在拟上市的民营企业中,公司高管人员特别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存在亲属关系的较多。实际控制权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多未分离,家长式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大股东之间的关联度增加。一般而言,民营企业股权较为集中,由于运作的透明度较低,经理层与董事会权责界限尚不分明,监事会作用薄弱,制度建设滞后,"人治"色彩浓厚,其家族制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往往导致投资的随意性和非持续性。

三、推进民营企业上市的对策研究

1.积极进行理论、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主旋律。具体到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上,在不断探索和总结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规律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其中,理论与认识创新是关键所在。因此,十六大提出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特别提到融资上的市场准入问题,这一点对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至关重要。发展民营经济,就要在金融方面一视同仁,增加向它贷款,允许它发行股票、债券,发展资本市场要允许私营经济的公平进入。在直接融资方面,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主要表现在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层面,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另一方面要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向民营企业的转让,通过民营资本的进入,实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合理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2.大胆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

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为企业特别是为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多层次的交易平台。按照企业证券上市交易门槛的高低、风险性的大小及证券流动性的强弱,我国证券市场可形成四个不同层次的发展框架,即主板交易市场、创业板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的各个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企业,各有一个不同的筛选机制,使企业有可能递进上市或递退下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

3.找准定位,加快民营企业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对接

中国加入WTO后,商业规则进一步向国际靠拢,中介机构日益规范,海外上市日益成为民企重要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民企清晰的产权关系,良好的成长性,也逐步成为海外市场推崇的对象。但民营企业上市,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机会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定位,选择在境内主板、还是到海外主板、创业板直接或间接上市。

4.营造良好民企环境,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步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为推进企业上市、促进地方资本市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带动企业上市融资的巨大需求。面对新形势,各地要结合当地情况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就浙江的实际看,浙江有关部门可以做好下述几方面工作。

紧紧围绕做强、做大、做优具有浙江特色和优势的“浙江板块”,把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作为浙江上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快民企股份制改造,指导重点企业尽快上市,对已经进入辅导期的企业,做好指导、协调、沟通工作,争取在五年内在境内外证券市场再上50--60 家,同时做好创业板上市的准备;鼓励和指导具备资金、经营管理实力的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对具备境外上市条件的企业,要顺应加入WTO的新形势,积极争取更多民营企业到境外上市。经过几年努力,使民营上市企业群体成为提升浙江区域竞争力的最重要主体,与浙江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

拓展民营企业上市的途径。随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不少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进入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因此,必须积极引导、鼓励企业把握时机,开辟多条渠道,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一是加快民营企业在国内A股直接上市;二是为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赴海外上市融资。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民营企业上市涉及的层次、领域特殊,尤其应注重政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在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方面要着重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支持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根据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扩大投资范围和领域,促进优势资源合理地向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集中。尤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发展,做大做强。

(2)积极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在行业选择、创业投资、重点区域突破方面做好

引导工作。围绕将浙江建成国际性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提升各类特色产业区的竞争力,大力支持、鼓励各产品行业和业务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即专业巨人,创造条件,发展成为优质上市公司。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对浙江市场前景和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入股。

(3)对拟上市公司采取扶持政策措施。各地要对拟上市公司在改制设立时涉及的税收、土地、资产界定、有关服务收费等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在不构成上市障碍的前提下,作出支持性的妥善处理。

(4)做好股份公司规范设立和股权统一登记托管这两项基础性工作。各发起人要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公司设立,省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建立全省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统一登记托管制度。

总之,要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实现浙江省构筑证券强省的战略目标,要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做优、做大、做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和骨干力量,促进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

潘秀庆

民营企业是相对于国营企业而言的民营经济,其包括私营、个体、合作制及民间资本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合作制集体企业。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发展迅速,9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新阶段。然而,当民营企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时,其在投资能力、成本核算、融资体系、财务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据资料显示,1995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在营业收入利润率、资金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率、资本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方面都呈全面下降的趋势。因此,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中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创新体制、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一、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权问题突出。我国民营企业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人业主制,它是由一个人所有并经营,产权关系明晰,但这种企业一般做不大,始终处于小本经营状态,不存在产权问题。另一种是合伙制企业,它是由若干人共同所有并经营。合伙制企业通常又有两种形式,一是家庭式企业,企业初始资本一般靠家庭成员投入,建立之初没有产权意识。二是几个义气相投的朋友合办的企业,开始时每人的份额或清甚至不清,但合伙者之间,情重于法,又一心扑在企业上,没有注意产权问题。由于都是“自己人”,在经营和安全方面都有保障。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也暴露无遗:一是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吸收合伙人入股,但由于合伙企业没有章法,没有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凭感情、义气办事,盈利和亏损后就产生矛盾,造成兄弟反目,朋友结仇,影响企业的发展。二是由于民营企业多数是业主或家庭所有的自然人产权,缺少社会化的监督机制,因而制约着企业进一步筹集发展资金。忽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企业隐患不断。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老板中懂市场、会营销、善交际的占80%以上,而长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只占36%.换句话说,许多民营企业老板实际扮演的角色是高级采购员、营销员、公关先生,而不是企业家、经理。由此造成许多民营企业职责不分,越权行事;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信息失真;核算不当,购销心中无数;产品积压,货款拖欠;整体配合失调,人浮于事,企业处于混乱状态。有些老板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认为管理是自家内部的事,“肉烂了在锅里”。有些则认为在外谈一笔生意,赔赚一目了然,抓内部管理时间长效益不明显,因而重经营轻管理。有些老板虽然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但苦于无人点拨,不知道如何下手,内外交困之时,总是先主外,后主内,内部管理拖了又拖,病疾愈积愈厚,诊治愈不得手。如果说,民营企业以其信息灵、渠道短、高效率等优势占得一方市场的话,那么在其稍具规模后,由于管理不善,内控不严,效率变低,就严重影响了企业二次创业的后劲。资金短缺,融资手段单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问题是民营企业发展层次中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据《产经新闻》2001年9月4日报道,1992年—1997年,我国民营企业自筹资金比重由33 1%上升为42 7%,贷款资金由38 9%下降为22 6%.从民营企业1998年在所有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来看,它获得的贷款只占整个国家1998年贷款余额的6 5%,这个比重与民营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是很不相称的。长期以来,民营企业资金来源基本都是以自我积累为主,很少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全国2000多万家民营企业只有不超过20家企业上市交易,大多数民营企业均利用不上股市这一融资工具。另一面,由于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的时间短,缺乏清晰的所有权和管理结构,还贷能力和企业的信誉不高,甚至有违纪行为,使金融机构感到贷款风险太大,因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上存在“恐私症”,除去极

少数的民营大户能以良好的贷款担保求得一定数量的贷款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对银行贷款可望而不可及,存在发展上的供血不足,影响了规模的壮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成本控制水平落后。如前所述,民营企业由于家族式的管理特点,因而在成本管理上是相当落后的。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只通过压缩差旅费、水电费、材料消耗费等来控制成本,而忽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成本控制方法;只注重生产过程中抓成本控制,而忽视从产品的设计、论证起,使技术进步、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实现有机结合。事前、事中控制能力较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明确产权结构,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希望集团起初是一家家族式合伙制企业,成立之初四兄弟共同创业,谁也没有把产权当作一个问题。但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种产权不明晰的合伙制引起了种种纠纷,甚至冲突。希望集团的经历告诉我们,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好,要向更高层次健康发展,必须重点解决产权主体一元化问题。这个问题如得不到切实解决,就无法克服血缘家庭关系的干预。只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才能使企业成为公众型的企业,才能实现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有效结合,从而节省交易成本,使外部效应内在化,提高产权主体对资产营运的关切度,使资源配置达到合理状态。解决民营企业产权问题的第一步是对现在合伙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在股份化过程中有许多实际问题要解决,如不上市的股份价值如何估算,无形资产如何评估,管理者和技术员如何参股等等。但只要明确了股份化之路,这些问题总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上逐步解决。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民营企业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后,并不是说企业的产权问题就解决了,现代股份制企业的有效运行还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这就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个没有正规制度,由老板一人说了算的企业,即使实行了股份制,也是做不好的。当然,民营企业由于其行业分散、业务单

一、规模小,因而是不能完全按照大型企业的方法和要求来建立功能完善的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的。但笔者认为,民营企业至少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1)建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目前许多民营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不够重视,因而造成许多会计资料残缺不全,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因此,应当对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职权、凭证资料的签署、传递、汇集流程、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报送事项作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要多下功夫管好账务和财产,对管账和管财产的人员,应选择诚实信用的人进行,会计、出纳、保管应分别安排人员,账务的处理不记流水账,应采用复式记账法。重大开支和日常零星开支的财务账应增加其透明度,出现财务、财产不清问题,应共同协商解决,不能私自处理。

(2)建立企业内部稽查制度。在民营企业中还有一种容易引起财务纠纷的现象。大家一开始都很“理智”地订出财务收支管理办法,也订出每个人应支的薪水,可是到生意逐渐好起来时,以前所订的办法慢慢地被破坏了。有人认为他对这个生意出力最大,多开支点钱是应该的;有人有了急用,认为也不妨借用点公款,反正大家是好朋友嘛,谁还会计较这种“小事”?然而,许多问题都是由“小事”引起的。因此,建立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就显得很必要。内部稽核一般包括事前审核和事后复核两方面。事前审核是对经济业务的事前审核,一般在记账前进行,重点是对财务收支的控制。事后复核是在记账后对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核,重点对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复核。民营企业由于岗位设置较少,在职责划分上,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如出纳、总账与稽核,出纳与总账、明细账的分离等。加强资金管理。一是压缩成品资金占用,搞活资金。要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质量好,竞争力强,适销对路的产品;建立一支素质好的销售队伍,明确责任,任务到人,奖罚分明,定期兑现;要清仓查库,薄利多销,处理积压产品和多余积压物资,压缩生产性开支。二是抓紧清理货款拖欠,收回资金。要改变财会部门坐等货款回笼的被动状况,加大对资金运筹的调控力度。为了防止前清后增、新的外欠产生,要制定销货与回款同步发展的管理措施,如按风险类别划分客户,建立客户信息风险财务分析制度,确保销货款的及时回收。三是规范企业融资行为,筹集资金。要确立多元融资意识,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以发展;推行股份制,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入股。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与国内外的大公司合作,合资。采取兼并、收购和资产重组,将企业改造为规范化的上市公司来实现融资。同时,要克服轻资金信用的现象,保持良好的融资信誉,形成借———还———借的良性态势。四是加强资金监管,用好资金。要制定资金有偿占用及奖罚的各种办法,在资金使用上实行内部资金统一调控。把企业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口上,克服资金使用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是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首先,要建立成本会计制度,确定成本费用会计处理原则和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其次,通过预算和考核,运用量本利分析法,落实企业成本目标和责任。在业绩评价考核工作中,要把成本指标作为一个层层考核的主要指标,从而保证成本目标的顺利完成。第三,拓展成本考核范围,不仅要考核产品的售前成本,还要考核售后成本;不仅要考核有形成本,还要考核无形成本。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

下载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现状与对策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现状与对策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汇报

    关于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汇报今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若干意见》精神,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力......

    创意创业现状对策

    [摘 要] 如果说创意产业是指当代以创意理念为核心的总体经济活动,那么,创意创业就是指源自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从创意中寻求效益的创业思路的个体经济活动。本文在综合已有......

    走进浙江民营企业

    第二篇 走进浙江民营企业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对浙江省民营企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民营企业家们创业、创新和创优不懈的追求精神和艰苦历程有了更高的认识。十六大奠定了我国......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共5篇)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在民营企业经历了现化管理的冲击后,凸显了管理上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足,因此深入地......

    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向芳 西南大学动物科学系,重庆 402460摘 要: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中也起着举......

    论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与对策

    论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与对策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特点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

    老鹰的第二次生命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特点5篇

    老鹰的“第二次生命”——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特点来源: 广州企业家在鸟类中,老鹰的寿命是最长的,可以活到七十岁之久。然而,它却是它两次生命的叠加。原来,老鹰在活到四十岁......

    开展服务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活动实施方案(推荐五篇)

    泉丰卫监[2012]4号泉州市丰泽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关于印发 服务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股室、驻点办公室: 现将《关于服务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实施方案》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