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浙江民营企业
第二篇 走进浙江民营企业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对浙江省民营企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民营企业家们创业、创新和创优不懈的追求精神和艰苦历程有了更高的认识。十六大奠定了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理论基础,民营企业创业条件日益优化,政策配套,环境改善,氛围浓郁,热情高涨。浙江省是全国民营企业发展最快、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浙江省各级政府大力扶持下,浙江省民营经济一直处在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上。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总方针。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发展,虽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浙江省在机制上、在集群产业上、在人才培养上、在科技投入上对民营企业全方位的支持。但企业内部不断创新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文化建设更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国外商家激烈的竞争,面对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中国浙江的民营企业是如何应对和发展的呢?
对入世以来民营企业发展调查是一个新课题,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我们通过参考大量资料并结合万事利集团的实际发展情况,总结出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普遍得益于以下三点,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企业与世界相融合、企业内部不断整合。“三合”是一个有机整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基础,企业与世界相融合是方向,企业内部整合是不断克服困难获得发展的保证。而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合理的人才机制是实现“三合”的润滑剂,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下面结合浙江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较新理论成果分别进行论述。
1.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市场产品轮番更新、人们的生活方式急剧变革的时代,民营企业只有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新变化,自觉调整内部结构体系,不断创新,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足。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丰富、自我超越,实现不断创新。创新不是一种停留在口头上的抽象概念,也不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媒体文字游戏,而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演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归纳、总结并提升为一种企业适应经营环境的经营与管理的指导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对企业理念、企业行为以及企业经营谋略进行检查、评估、纠正与完善的过程。创新源自企业的经营实践,是企业家洞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企业市场拓展、市场占有必然的反馈。只有将实践与理论不断地结合,不断地拓展,不断地提高,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创新始终是一个有助于企业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增大、有助于企业战略资产积累、有助于更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范畴。
一个有所作为的企业家,应该善于在理论的高度上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使之成为指导企业经营活动和发展壮大的企业理念,让自己的企业拥有理论发展空间。企业家应该了解,没有理论支撑的行为都是带有失败必然性的盲目行为。浙江省民营企业家很重视自身学习,自身提高,通过转换理念,更新知识,加强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信用意识、团队意识和现代企业制度意识,引导企业不断地持续向前发展。此外,浙江民营企业家还通过外出观摩学习,加大企业间相互交流,同时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看一流企业、学一流经验、创一流事业”,开拓眼界和思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万事利总裁李建华告诉我们,作为合格的现代企业家,至少需要有三至五个学科以上的相关理论知识。的确,浙江省民营企业主素质现在有了明显的提高。早期的浙江民营企业家大部分是刚刚从田地里上岸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文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有着扩大再生产欲望和能力的企业,自发产生了希望提升素质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如今民营企业主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调查总数的84%,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经理人占37%,在科技企业工作的经理人更是具有较好的文化背景。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另一层面上表现为科技成果及时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发展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尤其是科技产业的兴起,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联系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使得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竞相采用最新科学技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一大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兴起。浙江民营企业在这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始终坚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现代企业发展及市场的需要,优化创新环境,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不断推动高技术产业化进程。目前相当一批民营企业进入了高科技领域,科技型民营企业逐年增加。到2005年,浙江省基本形成了以民营科技型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民营科技创新机构为支撑,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在全省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走在全国的前列。
2、企业与世界相融合国际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世界各国的未来发展和整个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
深方向发展,“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为了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领先,浙江民营企业充分意识到开展国际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浙江民营企业在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中逐渐放眼全球,从打拼国内市场上升到拓展海外市场,从利用国内资源升级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形成了一幕浙江民企百舸争流、逐鹿海外的壮阔景象。
今日的浙江民营企业逐步呈现出组团式、规模化、实业化的发展态势,以梯度推进的企业团队昂首迈入国际市场。1998年,浙江民营企业外贸出口仅为9.6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8%;到2001年则达到了54.75亿美元,出口占比迅速提高到24%。2002年浙江省私营企业的外贸出口总值为36.76亿美元,增长1.4倍,出口增量占全省增量的33%。到2002年底,浙江已有3944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占全省比重为48.5%。浙江的个私业主在省外、海外共办有市场、分市场40余个,个私企业设立境外机构132个。全省有1.58万家个私企业的产品销往世界五大洲的15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交货值883.94亿元人民币。领改革风气之先的浙江民营企业,再次抓住机遇,率先驶进国际化大潮中。
浙江民营企业向国际社会融合,是在认真分析企业自身实力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国际化的形势特点有一个全面透彻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选择,是在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顺势而为的结果,没有先前名牌战略阶段的艰苦创业、没有科技兴企阶段的固本强基,就不可能有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品牌、规模、技术和管理基础。因此从宏观上说,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微观上说,国际化又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企业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比,国内民营企业就整体素质而言,在产业规模、市场占有、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但是中国民营企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灵活快捷的企业机制,生产的很多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紧紧抓住这些特殊优势,充分运用发挥这些优势,中国民营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将大有所为。
3、企业内部不断整合汉拉默、凯瑞哈默等人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与企业的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受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要想形成核
心竞争能力和优势,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内部资源,提高内部运作效率。
民营企业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方面容易出现产权主体的单一化、组织结构混乱、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浓厚的家庭色彩、非科学的经验型决策方式,以及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的物质导向及非公正性等现象。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21世纪初,浙江省民营企业的整体规模和实力大大增强,许多民营企业完成了初始的资本积累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从物质资本扩张开始转向依靠技术创新、知识积累和质量效益提高的内涵式增长。特别是许多民营企业完成了改制,其产权改革已经到位,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纷纷把企业的内部管理确定为永远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
浙江民营企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努力学习世界级绩优公司的成功秘诀,利用经济手段和科学的方法, 结合自身的实际不断改进、创新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向着不断提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相应不断增强。在企业的思想文化、人才队伍以及财务管理等制度方面狠下功夫,夯实企业全面建设的基础,因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持续高速度发展。
4、打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是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对企业进行柔性管理的基础,它对内表现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辐射力、成长力,对外表现为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荣誉度、市场的亲和力和竞争力。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万事利集团提出了“万事以人为本,事利以和为重,利万以社为责”的现代企业管理文化模式,它以社会价值为先导,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重点,将企业管理文化与经营文化融为一体。万事利通过把有形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表现出的无形文化,使企业得以持续稳定的高速度发展。万事利一直认为企业是人群组织,更是人性化的组织,人性化的实质又是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为动力,使企业文化观念转化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大力打造新型的现代化企业形象,有效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这种追求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共同发展,已在万事利集团发展中形成不可忽视的战略趋势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优化人才机制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人才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不仅具有一般生产要素所具有的“生产功能”,还具有一般生产要素不能有的“效率功能”,在国际经济竞争的环境里,人才要素不仅直接促进技术发明,而且直接影响引进技术的能力和速度。可见,人才已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以及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国内各地区之间争夺人才的现象愈演愈烈,谁能够拥有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加入WTO之后,我国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大量外资企业和机构进入我国,将加大对我国人才的吸纳力度,这必然会给我们稳定现有的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带来更大的压力。
“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缺乏”,万事利集团董事长沈爱琴的一番话道出了民营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民营企业要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其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当企业从单一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向跨行业生产领域转型,实行多元化发展时,离不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开拓人才。我国从总体来看,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亟待从企业管理制度上予以创新。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收入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和福利制度迫在眉睫。为满足对人才的需求,浙江省工商局和个私(民营)企业协会已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启动实施个私(民营)企业“5511培训计划”,即采用EMBA研修、本专科学历进修、集中培训、短期轮训等方法,重点开展5万名高层经理特训,50万高级管理人员业务轮训,1000名总裁EMBA研修,100万名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万事利集团把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企业效率,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科学手段招揽人才,与许多高校院所、猎头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用真情吸引行业专家和高级管理人才来万事利工作。近年来,公司用开明开放的胸襟逐步打破了家族制管理的瓶颈,建立和完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良好机制,引进了一批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经历的海内外高级人才,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企业专业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关于浙江民营企业授信考察报告
关于浙江民营企业授信考察报告
近年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现令世人瞩目的“温州模式”、“浙江现象”。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浙江创造了良好的授信环境,使浙江金融机构的授信业务和其它金融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又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民营企业与金融业务相互促进,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
以“温台(台州)模式”为代表的浙江民营企业起源于家庭作坊经济,其发展的进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浙江沉眠已久的工商文化和敢于闯天下的民风迅速绽放,温州等地的千家万户各起炉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家庭作坊经济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温州等地的市场推销人员走向全国各地,温州当年的十万供销大军“来自千家万户,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赚来千金万银”,在推销当地家庭作坊生产的小商品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也实现了最初的资本积累。第二阶段为90年代中后期,部分家庭作坊经济开始走向股份合作制,加强了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联合,家庭作坊经济走上公司制的道路,民营公司初具规模,同时,一些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初步形成。第三阶段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民营企业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实力大大增强,出现大批极具规模和品牌效应的集团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规模和经济份额上都占据浙江经济的绝对优势,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天下。
杭州湾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有所不同,但终究殊途同归。80年代这些地区的经济基本为“苏南模式”,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到80年代末期已形成一定规模。进入90年代,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产权改革,通过职工参股、企业拍卖等方式,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大量转制为民营企业,经济结构由“苏南模式”
转型为“温台(台州)模式”,民营经济占据了绝对优势。由于这一地区民营企业的特殊发展历程,使其民营企业的规模比温台地区要大,而其企业机制比苏南更为灵活。
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浙江各地遍地开花,除少数基础性行业外,竞争性行业已完全民营化。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浙江民营企业总数占浙江全部企业总数的98%,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2%,民营企业产值占浙江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3%,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二、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征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浙江民营经济呈现出与其它地区民营经济所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造就了浙江经济的强势和特有活力,也为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草根经济。现在,人们喜欢将浙江民营经济俗称为“草根经济”。
它指的是浙江民营企业都是土生土长,在家乡本土成长壮大。浙江民营企业是浙江农民在离乡不离土的家庭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与开放地区的外来经济所不同的是,它生于本土,长于本土,扎根于本土。即使今天,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起来后,业务扩展到各地,其公司总部、生产基地、资金中心仍然扎根于本土。
2、块状经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块状特征尤其突出,各地形成了自已的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地区分工明显,各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浙江、全国仍至世界都较为突出。如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宁波服装、永康五金、嵊洲领带、海宁皮革、永嘉钮扣、苍南商标。块状经济弥补了浙江小企业、小商品经济的不足,通过地区专业化、规模化使小企业、小商品得以做大做强。
3、专业市场发达。在块状经济的基础上,浙江各地组建了一系列的专业市场,为地区主导产业服务,如义乌小商品市场、永嘉钮扣市场、永康五金城、宁波服装市场、苍南商标城等已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发达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供销渠道和市场信息,使浙江民营企业站在了同一产业的市场前端。
4、地区发展较为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地区不平衡。而浙江民营经济在各地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不管是杭州湾地区的宁波、绍兴,还是南部山区的温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义乌、永康、东阳,民营经济都较为发达。民营经济的遍地开花使浙江地区经济整体上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经济的有效腹地比其它省份大。
6、制造业为主。浙江民营企业从家庭手工作坊发展而来,民营企业普遍从事的是制造业,其它行业的占比较少。浙江民营企业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劳实干做起来,目前经济中投机的成份已较少,从而使浙江经济的现有基础较为夯实。
7、小商品生产占较大份额。浙江民营企业有相当部分从事小商品生产,他们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自身低廉的成本优势将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通过大市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低成本优势。这些小商品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主要在于成本竞争,浙江民营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得到强化以后,其它企业已很难与之竞争。这些小商品虽为传统产品,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的波动性较小,浙江民营企业占领这一市场后,便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市场空间,企业经营相对稳定。
三、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造就的金融环境
金融业务的发展以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当地金融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颇具特色的民营经济和社会文化氛围为银行授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几年,浙江各家银行的授信业务发展较快,且授信资产质量优良,这些得益于当地以民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良好授信环境。
江浙一带是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沉淀的地区,由于历史的渊源沉淀,浙江地区民众具备较高的素养,民风崇尚荣誉,注重名声。进入工商社会以后,这种历史文化和民风渊源逐渐演化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而浙江以民营企业为基础产生的草根经济将诚信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得到强化。浙江各地目前没有建立社会征信系统,但草根经济使浙江形成了天然的社会征信系统。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土生土长于浙江本土,企业、经营者、法定代表人的经营历程、资产情况、行业品行、历史信誉以及社会关系等授信信息能够得到比较顺畅的沟通,授信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被草根经济所化解。
同时草根经济的特征使浙江金融机构很容易得到企业的动态信息,民营企业经营中的发展变化情况能够比较及时地传递到授信业务人员,从而使授信业务人员能够动态监控风险,随时根据民营企业的经营变化调整授信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因此,草根经济使授信业务建立在信息较为充分、及时的基础上,从贷前到贷后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授信风险的可控程度比较高,银行的主动性较强。
从微观经济环境来看,民营经济的特征使浙江的微观经济主体产权天然明晰,企业运作的深层次矛盾得到解决,经营者的责权利三者天然合一。
浙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仍为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弱的缺点,但当地的专业市场、块状经济为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其小商品生产具有独特的市场空间;大量的民营制造企业股东的投入较大,负债率普遍较低。浙江民营企业的特点为浙江金融机构授信创造了良好的企业微观环境,为浙江当地各银行优良的授信资产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浙江的民营企业在东南西北中遍地开花,促进了浙江经济整体上的均衡发展,从而为浙江金融机构创造了较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应当说目前浙江各银行授信业务的回旋余地比较大,业务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空间都比较广。
四、浙江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
浙江各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在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初、中期,民营企业基本为几大国有银行限制准入的客户,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企业。当时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地下钱庄和当地信用社,温州等地民间融资非常发达。到90年代中后期,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各股份制银行率先选择以民营企业为主要的授信支持对象并获得较快的发展;而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从经济竞争领域退出,由此使得一贯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支持对象的几大国有银行的发展落后于股份制银行,且资产质量也远远落后于股份制银行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到90年代后期,浙江各国有银行转变了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加大了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支持力度。进入本世纪,不仅大、中型民营企业得到各家银行授信的积极支持,众多产品有市场的中小民营企业也成为各家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对象。
由于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其独具特色的经济特征,当地各银行普遍看好民营企业。各家银行创新民营企业授信理念,调整传统的授信政策,再造授信流程,加强产品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投放力度。在对民营企业授信业务上,股份制商业银行方法更为灵活,措施更为有力,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投放力度比国有银行大。
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客户战略上,浙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倡客户培植战略,广东发展银行浙江分行将之称为“种芝麻,抱西瓜”。对产权明晰的中小民营企业采取积极的培育政策,通过培育培植中小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分享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成果,与民营企业共成长。部分银行将此政策具体化到绩效考核中,将中小民营企业培养成优质大户的相关业务人员、责任人将得到绩效奖励。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选择上,坚持两个发展性和成长性原则,一是企业的经营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二是银企业合作的的前景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注重二种效益,一是客户提供的综合效益,二是客户提供的中长期效益。
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浙江的股份制银行充分挖掘企业两方面的担保资源,加强业务创新。一是充分挖掘企业的资产资源,各种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应收款质押、品牌质押、知识产权的质押等等应有尽有;
二是挖掘企业的客户资源,通过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和一些关系客户开辟担保渠道。
财务报表是授信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规范问题在浙江同样存在,但多数情况是企业的资产利润没有全部在报表中反映,浙江银行界称为信息良性不对称。针对民营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商业银行没有固守财务信息,转而寻求民营企业的活信息。银行界在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时,会认真调查企业用电量、银行结算量、企业现金流量、纳税额等活性信息,并将这些活性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这些活性指标体系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从这些活性指标入手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既能更好地控制授信风险,也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拓展。
在中小民营企业的行业政策和地区政策上,浙江银行界的民营企业授信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各行普遍把竞争过于激烈、产品替代性强的行业列为限制性行业,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予以支持。一些专业市场发达、块状经济特征突出的地区则成为各家银行授信支持的重点地区,部分银行将这些地区拉直管理,一些银行则对这些地区分支机构给予了比较大的授信授权。
五、民营企业授信风险控制
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浙江各商业银行没有简单地回避这些风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这些风险控制使授信的安全性得到较好的保障,也使民营企业的授信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浙江各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授信超常规倍增式发展,但授信资产质量普遍良好,资产不良率普遍在5%以下,许多地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控制在1%以下,成为国内银行界的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与浙江良好的授信环境有关,但更得益于银行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各银行在从事民营企业授信中非常重视风险控制,近几年各银行在自己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强化了资产质量的权重,加大了奖惩的力度。有些地区的银行将授信质量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薪酬直接挂钩。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行教育员工“授信业务收来的是利息,损失的是血本”,“骗你的是最好的朋友”,“对待授信风险要象航空公司对待飞行一样”,“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信贷资产”。在授信风险理念上,该行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反对风险最小原则,这样将最大限度地获得业务机会和利润,反之则会丧失业务机会,获得较低的利润回报。在对企业监控的着眼点上,该行强调从资金流、物资流等动态和活性信息着手,而不是盯财务报表。该行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实行企业经营者的首席(行长)谈话制,使问责审批人对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形成直观认识。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调查实行双人调查制,调查内容要重视活性信息而不是财务报表,对部分企业实行业务人员与审批人员的联合调查;对部分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的合同谈判,获得企业的第一手业务资料。在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贷后监控上,该行主动深入,授信达到一定规模后,该行要求企业增加注册资金规范相关管理,关健岗位的员工必须符合其要求的素质,达不到其贷后监控的要求,该则坚决收贷。这些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使其得到较好的回报,其140亿的授信资产,不良率仅为0.4%。
为控制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准入风险,有些银行从一些活性指标入手设置了自己的准入指标体系;有的银行要求一把手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包发放、包管理、包本息收回,并将此“三包”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挂钩;在授权体系上根据地区风险和机构风险控制水平实行了差别授权和动态授权,设置了授权警戒线;对各种形式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实行风险组合管理。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风险溢价,银行利率上浮的方法运用的较为普遍。一些银行还要求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授信即贷即收,不得展期和以贷还贷。
六、浙江民营企业授信对我们的启示
浙江各商业银行面临的民营企业授信环境与深圳不同,其民营企业授信的做法,我们不能简单的移植照搬;
但其民营企业授信的一些理念、管理方法、运作机制、业务创新等对我们当前的授信业务及管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1、在企业授信上,表面看来我们不会以所有制来歧视民营企业。但我们仍有认识上的不足。一是对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认识和准备不足。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昭示了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企业产权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核心,民营企业以其产权的天然明晰迎合了企业改革的未来,同时民营企业的内在机制造就了其市场经济中强劲的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必将占据未来市场的绝对份额。因此,在内涵于未来的授信业务上,仅仅以一视同仁来对待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将可能使我们错失未来。未雨绸缪,重新审视和规划民营企业授信的未来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以民营为核心的企业产权改革中,由于缺乏前期研究和准备,面对embo、mbo、企业并购等民营化授信业务,我们有时显得手忙脚乱。二是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理念需要重塑。随着授信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大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授信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果说我们现在没有歧视民营企业,但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确实是我们所忽视的领域。有些中小民营企业规模不大,但却小而专、小而特,具有自身的生存空间,应该成为我们授信支持的对象;对于经营者素质较高,企业运作规范,经营机制灵活,有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中小民营企业,我们应以客户培植的理念给予授信支持,培养客户的忠诚度,“种芝麻,抱西瓜”,为我们的授信储备未来。
2、随着授信买方市场的形成,我们的授信理念应作重新调整,我们应调整风险最小理念,坚持风险可控原则。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风险可控为前提,风险是否可控无从把握的冒险业务不应纳入我们的授信范围,这是授信区别于风险投资的本质所在。二是坚持风险可控而不是最小,在授信卖方市场条件下,我们可以优中选优;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风险最小原则将束缚业务空间,失缺高利润业务。授信业务与风险相伴生,关键在于授信风险是否能为我们所控制。在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将为我们争得最大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
3、正确认识传统产业。当前,商业银行的授信行业政策存在着重高新技术产业轻传统产业的偏向。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价值取向并不在于技术水平而在于安全性和效益性。高新技术产业(成熟前)在伴随着高利润的同时,也伴生着高风险,与风险投资的价值取向相吻合。企业能在传统产业中占有较高份额,或有独特的市场空间,这说明了企业具有较稳定的生存空间,从而兼具安全性和效益性,其价值内涵正是授信业务的取向,丝毫不能为我们的授信业务所轻视。
4、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重视企业活性信息。信息不对称是授信业务的固有矛盾,民营企业更甚。如果停留于文字上的固化信息,信息不对称是难以化解的。抓住企业的用电用水量、现金流量、银行结算量和纳税额等企业活信息,往往更能使我们了解到企业经营的真实信息,做活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事半功倍,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开拓异地授信业务。从对浙江商业银行授信情况的调查看,内地授信业务的客户选择余地要比深圳大得多,甚至其不予授信支持的客户在深圳却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
作为经济组织的商业银行本身不能以行政区划画地为牢,深圳目前逐渐成为资金过剩地区,而深圳银行相对内地行具有理念、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局于深圳一隅只能丧失发展空间。当然,授信业务具有贷后跟踪的特殊要求,对异地授信应选择贷后跟踪要求少,难度低的项目。
6、从与浙江商业银行授信的比较情况看,我们对利率杠杆利用不够,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很少上浮利率。
相对于大中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具有平均风险水平较高、人力资源投入大、业务成本相对较高的不足,但银企合作中企业不占强势。因此,我们需要也有可能利用利率杠杆来弥补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风险溢价和成本提补。同时,提升利率也可能促使企业从成本考虑而优先偿还,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授信风险的控制。
7、加快社会征信系统的建设。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与浙江草根经济的特征相反,人们缺少归宿感,社会诚信的自然基础较差,这更需要通过人为强化,建设社会征信系统,逐步为深圳各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作者单位:深圳市国内银行同业公会)
第三篇:关于浙江民营企业授信考察报告
关于浙江民营企业授信考察报告
近年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现令世人瞩目的“温州模式”、“浙江现象”。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浙江创造了良好的授信环境,使浙江金融机构的授信业务和其它金融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又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民营企业与金融业务相互促进,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
以“温台(台州)模式”为代表的浙江民营企业起源于家庭作坊经济,其发展的进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浙江沉眠已久的工商文化和敢于闯天下的民风迅速绽放,温州等地的千家万户各起炉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家庭作坊经济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温州等地的市场推销人员走向全国各地,温州当年的十万供销大军“来自千家万户,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赚来千金万银”,在推销当地家庭作坊生产的小商品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也实现了最初的资本积累。第二阶段为90年代中后期,部分家庭作坊经济开始走向股份合作制,加强了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联合,家庭作坊经济走上公司制的道路,民营公司初具规模,同时,一些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初步形成。第三阶段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民营企业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实力大大增强,出现大批极具规模和品牌效应的集团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规模和经济份额上都占据浙江经济的绝对优势,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天下。
杭州湾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有所不同,但终究殊途同归。80年代这些地区的经济基本为“苏南模式”,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到80年代末期已形成一定规模。进入90年代,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产权改革,通过职工参股、企业拍卖等方式,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大量转制为民营企业,经济结构由“苏南模式”转型为“温台(台州)模式”,民营经济占据了绝对优势。由于这一地区民营企业的特殊发展历程,使其民营企业的规模比温台地区要大,而其企业机制比苏南更为灵活。
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浙江各地遍地开花,除少数基础性行业外,竞争性行业已完全民营化。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浙江民营企业总数占浙江全部企业总数的98%,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2%,民营企业产值占浙江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3%,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二、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征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浙江民营经济呈现出与其它地区民营经济所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造就了浙江经济的强势和特有活力,也为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草根经济。现在,人们喜欢将浙江民营经济俗称为“草根经济”。它指的是浙江民营企业都是土生土长,在家乡本土成长壮大。浙江民营企业是浙江农民在离乡不离土的家庭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与开放地区的外来经济所不同的是,它生于本土,长于本土,扎根于本土。即使今天,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起来后,业务扩展到各地,其公司总部、生产基地、资金中心仍然扎根于本土。
2、块状经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块状特征尤其突出,各地形成了自已的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地区分工明显,各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浙江、全国仍至世界都较为突出。如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宁波服装、永康五金、嵊洲领带、海宁皮革、永嘉钮扣、苍南商标。块状经济弥补了浙江小企业、小商品经济的不足,通过地区专业化、规模化使小企业、小商品得以做大做强。
3、专业市场发达。在块状经济的基础上,浙江各地组建了一系列的专业市场,为地区主导产业服务,如义乌小商品市场、永嘉钮扣市场、永康五金城、宁波服装市场、苍南商标城等已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发达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供销渠道和市场信息,使浙江民营企业站在了同一产业的市场前端。
4、地区发展较为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地区不平衡。而浙江民营经济在各地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不管是杭州湾地区的宁波、绍兴,还是南部山区的温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义乌、永康、东阳,民营经济都较为发达。民营经济的遍地开花使浙江地区经济整体上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经济的有效腹地比其它省份大。
5、中小企业为主体。发源于家庭作坊的浙江民营企业日前绝大多数仍为中小企业,其中从业人员100人以下的占企业总数的92%。经营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浙江民营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经营灵活,市场反映灵敏,产销对路,相当多的企业还具有小而优、小而专的特点,企业效益良好。但这些企业也存在着家族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的缺点。
6、制造业为主。浙江民营企业从家庭手工作坊发展而来,民营企业普遍从事的是制造业,其它行业的占比较少。浙江民营企业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劳实干做起来,目前经济中投机的成份已较少,从而使浙江经济的现有基础较为夯实。
7、小商品生产占较大份额。浙江民营企业有相当部分从事小商品生产,他们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自身低廉的成本优势将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通过大市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低成本优势。这些小商品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主要在于成本竞争,浙江民营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得到强化以后,其它企业已很难与之竞争。这些小商品虽为传统产品,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的波动性较小,浙江民营企业占领这一市场后,便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市场空间,企业经营相对稳定。
三、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造就的金融环境
金融业务的发展以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当地金融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颇具特色的民营经济和社会文化氛围为银行授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几年,浙江各家银行的授信业务发展较快,且授信资产质量优良,这些得益于当地以民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良好授信环境。
江浙一带是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沉淀的地区,由于历史的渊源沉淀,浙江地区民众具备较高的素养,民风崇尚荣誉,注重名声。进入工商社会以后,这种历史文化和民风渊源逐渐演化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而浙江以民营企业为基础产生的草根经济将诚信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得到强化。浙江各地目前没有建立社会征信系统,但草根经济使浙江形成了天然的社会征信系统。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土生土长于浙江本土,企业、经营者、法定代表人的经营历程、资产情况、行业品行、历史信誉以及社会关系等授信信息能够得到比较顺畅的沟通,授信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被草根经济所化解。同时草根经济的特征使浙江金融机构很容易得到企业的动态信息,民营企业经营中的发展变化情况能够比较及时地传递到授信业务人员,从而使授信业务人员能够动态监控风险,随时根据民营企业的经营变化调整授信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因此,草根经济使授信业务建立在信息较为充分、及时的基础上,从贷前到贷后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授信风险的可控程度比较高,银行的主动性较强。
从微观经济环境来看,民营经济的特征使浙江的微观经济主体产权天然明晰,企业运作的深层次矛盾得到解决,经营者的责权利三者天然合一。浙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仍为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弱的缺点,但当地的专业市场、块状经济为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其小商品生产具有独特的市场空间;大量的民营制造企业股东的投入较大,负债率普遍较低。浙江民营企业的特点为浙江金融机构授信创造了良好的企业微观环境,为浙江当地各银行优良的授信资产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浙江的民营企业在东南西北中遍地开花,促进了浙江经济整体上的均衡发展,从而为浙江金融机构创造了较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应当说目前浙江各银行授信业务的回旋余地比较大,业务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空间都比较广。
四、浙江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
浙江各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在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初、中期,民营企业基本为几大国有银行限制准入的客户,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企业。当时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地下钱庄和当地信用社,温州等地民间融资非常发达。到90年代中后期,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各股份制银行率先选择以民营企业为主要的授信支持对象并获得较快的发展;而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从经济竞争领域退出,由此使得一贯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支持对象的几大国有银行的发展落后于股份制银行,且资产质量也远远落后于股份制银行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到90年代后期,浙江各国有银行转变了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加大了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支持力度。进入本世纪,不仅大、中型民营企业得到各家银行授信的积极支持,众多产品有市场的中小民营企业也成为各家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对象。
由于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其独具特色的经济特征,当地各银行普遍看好民营企业。各家银行创新民营企业授信理念,调整传统的授信政策,再造授信流程,加强产品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投放力度。在对民营企业授信业务上,股份制商业银行方法更为灵活,措施更为有力,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投放力度比国有银行大。
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客户战略上,浙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倡客户培植战略,广东发展银行浙江分行将之称为“种芝麻,抱西瓜”。对产权明晰的中小民营企业采取积极的培育政策,通过培育培植中小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分享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成果,与民营企业共成长。部分银行将此政策具体化到绩效考核中,将中小民营企业培养成优质大户的相关业务人员、责任人将得到绩效奖励。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选择上,坚持两个发展性和成长性原则,一是企业的经营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二是银企业合作的的前景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注重二种效益,一是客户提供的综合效益,二是客户提供的中长期效益。
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浙江的股份制银行充分挖掘企业两方面的担保资源,加强业务创新。一是充分挖掘企业的资产资源,各种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应收款质押、品牌质押、知识产权的质押等等应有尽有;二是挖掘企业的客户资源,通过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和一些关系客户开辟担保渠道。
财务报表是授信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规范问题在浙江同样存在,但多数情况是企业的资产利润没有全部在报表中反映,浙江银行界称为信息良性不对称。针对民营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商业银行没有固守财务信息,转而寻求民营企业的活信息。银行界在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时,会认真调查企业用电量、银行结算量、企业现金流量、纳税额等活性信息,并将这些活性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这些活性指标体系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从这些活性指标入手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既能更好地控制授信风险,也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拓展。
在中小民营企业的行业政策和地区政策上,浙江银行界的民营企业授信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各行普遍把竞争过于激烈、产品替代性强的行业列为限制性行业,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予以支持。一些专业市场发达、块状经济特征突出的地区则成为各家银行授信支持的重点地区,部分银行将这些地区拉直管理,一些银行则对这些地区分支机构给予了比较大的授信授权。
五、民营企业授信风险控制
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浙江各商业银行没有简单地回避这些风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这些风险控制使授信的安全性得到较好的保障,也使民营企业的授信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浙江各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授信超常规倍增式发展,但授信资产质量普遍良好,资产不良率普遍在5%以下,许多地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控制在1%以下,成为国内银行界的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与浙江良好的授信环境有关,但更得益于银行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各银行在从事民营企业授信中非常重视风险控制,近几年各银行在自己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强化了资产质量的权重,加大了奖惩的力度。有些地区的银行将授信质量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薪酬直接挂钩。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行教育员工“授信业务收来的是利息,损失的是血本”,“骗你的是最好的朋友”,“对待授信风险要象航空公司对待飞行一样”,“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信贷资产”。在授信风险理念上,该行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反对风险最小原则,这样将最大限度地获得业务机会和利润,反之则会丧失业务机会,获得较低的利润回报。在对企业监控的着眼点上,该行强调从资金流、物资流等动态和活性信息着手,而不是盯财务报表。该行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实行企业经营者的首席(行长)谈话制,使问责审批人对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形成直观认识。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调查实行双人调查制,调查内容要重视活性信息而不是财务报表,对部分企业实行业务人员与审批人员的联合调查;对部分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的合同谈判,获得企业的第一手业务资料。在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贷后监控上,该行主动深入,授信达到一定规模后,该行要求企业增加注册资金规范相关管理,关健岗位的员工必须符合其要求的素质,达不到其贷后监控的要求,该则坚决收贷。这些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使其得到较好的回报,其140亿的授信资产,不良率仅为0.4%。
为控制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准入风险,有些银行从一些活性指标入手设置了自己的准入指标体系;有的银行要求一把手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包发放、包管理、包本息收回,并将此“三包”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挂钩;在授权体系上根据地区风险和机构风险控制水平实行了差别授权和动态授权,设置了授权警戒线;对各种形式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实行风险组合管理。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风险溢价,银行利率上浮的方法运用的较为普遍。一些银行还要求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授信即贷即收,不得展期和以贷还贷。
六、浙江民营企业授信对我们的启示
浙江各商业银行面临的民营企业授信环境与深圳不同,其民营企业授信的做法,我们不能简单的移植照搬;但其民营企业授信的一些理念、管理方法、运作机制、业务创新等对我们当前的授信业务及管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1、在企业授信上,表面看来我们不会以所有制来歧视民营企业。但我们仍有认识上的不足。一是对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认识和准备不足。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昭示了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企业产权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核心,民营企业以其产权的天然明晰迎合了企业改革的未来,同时民营企业的内在机制造就了其市场经济中强劲的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必将占据未来市场的绝对份额。因此,在内涵于未来的授信业务上,仅仅以一视同仁来对待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将可能使我们错失未来。未雨绸缪,重新审视和规划民营企业授信的未来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以民营为核心的企业产权改革中,由于缺乏前期研究和准备,面对EMBO、MBO、企业并购等民营化授信业务,我们有时显得手忙脚乱。二是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理念需要重塑。随着授信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大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授信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果说我们现在没有歧视民营企业,但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确实是我们所忽视的领域。有些中小民营企业规模不大,但却小而专、小而特,具有自身的生存空间,应该成为我们授信支持的对象;对于经营者素质较高,企业运作规范,经营机制灵活,有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中小民营企业,我们应以客户培植的理念给予授信支持,培养客户的忠诚度,“种芝麻,抱西瓜”,为我们的授信储备未来。
2、随着授信买方市场的形成,我们的授信理念应作重新调整,我们应调整风险最小理念,坚持风险可控原则。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风险可控为前提,风险是否可控无从把握的冒险业务不应纳入我们的授信范围,这是授信区别于风险投资的本质所在。二是坚持风险可控而不是最小,在授信卖方市场条件下,我们可以优中选优;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风险最小原则将束缚业务空间,失缺高利润业务。授信业务与风险相伴生,关键在于授信风险是否能为我们所控制。在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将为我们争得最大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
3、正确认识传统产业。当前,商业银行的授信行业政策存在着重高新技术产业轻传统产业的偏向。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价值取向并不在于技术水平而在于安全性和效益性。高新技术产业(成熟前)在伴随着高利润的同时,也伴生着高风险,与风险投资的价值取向相吻合。企业能在传统产业中占有较高份额,或有独特的市场空间,这说明了企业具有较稳定的生存空间,从而兼具安全性和效益性,其价值内涵正是授信业务的取向,丝毫不能为我们的授信业务所轻视。
4、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重视企业活性信息。信息不对称是授信业务的固有矛盾,民营企业更甚。如果停留于文字上的固化信息,信息不对称是难以化解的。抓住企业的用电用水量、现金流量、银行结算量和纳税额等企业活信息,往往更能使我们了解到企业经营的真实信息,做活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事半功倍,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开拓异地授信业务。从对浙江商业银行授信情况的调查看,内地授信业务的客户选择余地要比深圳大得多,甚至其不予授信支持的客户在深圳却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作为经济组织的商业银行本身不能以行政区划画地为牢,深圳目前逐渐成为资金过剩地区,而深圳银行相对内地行具有理念、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局于深圳一隅只能丧失发展空间。当然,授信业务具有贷后跟踪的特殊要求,对异地授信应选择贷后跟踪要求少,难度低的项目。
6、从与浙江商业银行授信的比较情况看,我们对利率杠杆利用不够,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很少上浮利率。相对于大中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具有平均风险水平较高、人力资源投入大、业务成本相对较高的不足,但银企合作中企业不占强势。因此,我们需要也有可能利用利率杠杆来弥补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风险溢价和成本提补。同时,提升利率也可能促使企业从成本考虑而优先偿还,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授信风险的控制。
7、加快社会征信系统的建设。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与浙江草根经济的特征相反,人们缺少归宿感,社会诚信的自然基础较差,这更需要通过人为强化,建设社会征信系统,逐步为深圳各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作者单位:深圳市国内银行同业公会)
第四篇:浙江民营企业高绩效文化建设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浙江民营企业高绩效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钟幼茶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如何通过企业高绩效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已成为浙江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文章客观地分析了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设高绩效企业文化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浙江;民营企业;高绩效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走进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走进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前言:三月末,我和同学走进了位于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内云居山上的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怀着肃穆的心情,我们悼念革命战士,感受内心的澎湃。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恐怕那也是因为上苍对死去的人的怀念吧?清明要回家,于是我在三月的最后一个礼拜去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去看看那些最可爱的人。
正文:坐在公交车上,突然想到,当我们走在明媚的阳光下,踩在宽广的道路上,会否想起,也许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浸染了多少战士的鲜血。在这个和平的时代,我们似乎离那些战争太遥远了。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黑暗旧中国的我们,没有民不聊生、血流成河经历的我们,是无法体会到,浸染了鲜血的土地上,曾留下了多少烈士的英魂,寄托了多少对新中国的憧憬。
坐了很久,又转了公交车,终于到达。当我们站在阶梯下,看着指引牌上写着的“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几个大字,望着那浓密的大树遮掩下的甬道时,那心情竟不知道该怎样描述,许是苍凉,许是肃穆。一步步走在台阶上,我们的心情是从未有过的冷静,在远处的远处,是西湖,可此时浮华早已淡出我们的思绪,留有的更多的是思考。我们突然没了那么多言语,很安静。
据资料记载: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内的云居山上,于1985年兴建,1991年9月19号正式开馆。纪念设施包括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大型浮雕壁、大型花岗岩群雕、纪念广场和革命烈士诗文碑林等,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山甬道长560米,入口位于万松岭路中段,一对高大方正的变体狮形门柱和汉白玉贴面花圈祭坛,使入口处显得庄重而有新意。苍松翠柏,烘托了革命纪念地庄严肃穆的气氛。一步一步往上走,我们看到了革命烈士诗文碑林,那上面写的是对那些英雄的赞词,是对逝去的他们的歌颂。我想他们一定听得见,听得见新中国的脚步声,听得见我们的问候的!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了378级台阶和休息平台,即到纪念碑前。资料显示:纪念馆碑高27米,碑身系汉白玉贴面,线条简洁、庄严挺拔,呈“风帆”形,象征浙江革命斗争如“钱江潮”中的航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乘风破浪前进。
碑座采用黑色花岗石贴面,顶面和前面上方,用枣红色花岗石贴面,象征革命烈士的鲜血洒遍祖国大地,碑正面镶嵌着陈云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纪念碑的东西两侧和北面,浮雕壁环绕。长82米,高4.5米,它婉蜓曲折,寓意钱江潮水,既增强纪念碑的艺术效果,又丰富瞻仰内容,在浅灰色花岗石上饰面上镶嵌了紫铜板锻轧的浙江自辛亥革命以来各历史时期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群像。在东端是迎面行军礼的战士立像,西端是手托橄榄枝、和平鸽的母子立像,表示向先烈们致敬。在纪念馆碑对应的主甬道南端,是大型花岗石群雕的座落。再往里面走,有“左揽湖右揽江”的积义亭,有掩映于松林之间的云松亭,还有南面车行道转弯处的浙江陆军监狱牲烈士纪念亭。亭内安放了“浙江陆军监狱牲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陈云同志题写的“死难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是苏渊雷教授撰写的碑文,以及沙孟海、郭仲选等书面名家题写的亭名、楹联。纪念馆的落成,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与努力,是我们对烈士们怀念的寄托。
这次踏青,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走进纪念馆里面。当时纪念馆正在修理,后来我查找到相关资料。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是我省规模最大的烈士纪念建筑。在纪念馆内分7个厅,共陈列了自辛亥革命以来直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近350位革命烈士的斗争史迹。通过1000余张照片、400多件革命文物,将历史背景与具体人物联系起来,以史串人,展厅内采用雕塑、沙盘、油画等表现手段,以及运用电影、录像等形式,表现革命烈士斗争的史实,使群众可以得到生动直观的革命传统教育。我看了很多关于这些题材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如《集结号》、《夜袭》、《人间正道是沧桑》、《狙击手》、《敌营十八年》等等。每一次观看,内心都会澎湃起伏,久久不能平复。
看着这些个雕塑,我的思绪翻腾。斗转星移,春华秋实,那些曾经为了祖国人民而流下殷红鲜血的战士们,已化作了地下的具具白骨。那些战士,他们是中国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用生命作为代价换取希望的幸福的现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拼搏;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了祖国大地。为了党、为了革命事业,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死又何惧呢?可他们也是有父母,也有家,也只是
一个普通人,却在枪林弹雨中,用生命谱写了他们的爱国情,留下那些感动,那些震撼。是的,他们死了,有些死得那么凄惨,那样悲壮,有的牺牲时还那么小,但他们却毅然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不,他们还活着,他们和新中国一起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每一次看完那些电视电影,心情要很久才能平静。也是这样的时候,我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冷静,远离了那些浮华,只留下内心最纯净的感动与思考。
结束语:历史慢慢远去,多少人已经渐渐遗忘那段血与泪的历史。是的,我们无法理解走过战争的人,他们穿越在枪林弹雨中,流下的血与泪;不会体会到一个战士倒下了另一个接着前进的悲壮;不能很好地领悟战争中的兄弟情。记得在《集结号》里有这样一段:连长谷子地终于回到当年发生血战的旧窑场,却发现战场遗址已因煤矿开采而面目全非。谷子地发疯似的挖掘如山的煤矿。可他看到的是当初被战友们视若珍宝,作为生命保护线的头盔,却被那些采矿工人当做了尿壶,他的气愤,他的心痛。我们只有看到那些镜头时,心里会潮起澎湃,却能体会到其中的多少呢?除了从那些教科书上看到一些史实,除了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我们离这些实在太远太远了,还有多少是了解的呢?多少年轻人对这些战争片不感兴趣,只热衷于情爱的韩国片。就连在积义亭、云松亭,很多人在打牌,喧哗好不热闹。很快我们就绕回纪念碑,不愿看着那些喧哗。但愿天国的战士们不会听见吧!望着眼前的那些浮雕,我的心情不能自已。
一步一步,我和同学又慢慢地从甬道走下。再回过头看着那高耸的纪念碑,愿在天国的烈士能听到我的缅怀。他们就这样,屹立在那里,一动不动,用生命写下对祖国、对人民永恒的爱。他们是那么的质朴,那么的善良,那么的坚强,但他们满腔的报国情,不变的爱国心却是那般炽热,那般沉甸甸,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将旧中国化为灰烬;像炽热的太阳,照耀着中国前行的道路。最可爱的人啊,再到来年,我还再来这里,看看苍松翠柏,看看那些诗文碑林,看看你们,再来感受那心底的澎湃与缅怀,你们在我们心里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