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切入方式及动因分析

时间:2019-05-13 10:0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切入方式及动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切入方式及动因分析》。

第一篇: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切入方式及动因分析

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切入方式及动因分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5-24 15:07:00 ]作者:章伟坤编辑:studa20

【摘要】在民营企业转型期间,企业国际化问题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浙江是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如何科学地选择国际化方式已成为当今民营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关键。本文结合浙江省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了浙江民营企业的三种主要切入方式,包括承揽外包业务、依托专业市场、对外直接投资,并对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切入方式的动因做了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民营企业 国际化 动因分析

浙江省是典型的民营经济大省,是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如今浙江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已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从以贸易代表处、专业市场为代表的传统“走出去”形式发展到如今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并购、海外上市等形成,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然而,对浙江的民营企业而言,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身的优势,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总体上,浙江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还处在初级阶段,企业国际化“质”的提升,尚需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战略选择。本文从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方式选择的研究出发,分析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不同方式选择的动因,对进一步拓展有关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国际化的方式

Fletcher(2001)认为,有关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国际化是怎样的发展过程;二是哪些因素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及其结果。企业进入外国市场的过程就是企业将其所拥有的资源如资金、设备、技术、品牌、管理能力等,通过不同的投资方式转移到目标国家,以服务于企业的跨国经营(鲁桐,2003)。在企业的外向国际化的研究中,通常有三大类方式:贸易式、契约式和投资式。一般而言,贸易式是企业国际化的基本选择,主要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契约式是企业国际化的中间选择,主要包括许可证协议、特许经营、管理合同、交钥匙合同。其中,管理合同的一种新形式是“外源化”(outsourcing,亦称“外包”),比较常见的外包有两种OEM(0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和ODM(Own Designing Manufacturing)。投资式是企业国际化的最终选择,主要是直接对外投资(FDI),包括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和跨国并购、参股国际化等。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方式外,还有一种是国际战略联盟进入模式,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常常借助这种模式作为其国际化起点(赵伟、赵婷,2006);它偏重于“战略”,是与企业长期计划相一致的活动。

二、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切入方式

1、承揽外包业务方式

外包是浙江民营企业外向国际化的首选路径。由承揽外源化业务起步,打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而后经过两三个跨越,实现自主国际化。这不仅是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可行路径,而且就目前的发展势头而言,亦是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一个趋向(赵伟,2007)。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民营企业以OEM起步,开始切入国际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民营企业开始以ODM出口代替OEM出口。据统计,目前浙江出口产品中90%以上都是以贴牌形式实现的,贴牌生产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商品类型,贴牌出口已经成为广大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出口市场的主要途径。

2、产业集群——从家庭作坊到专业市场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度集中在一起。浙江省以产业群为依托,使一些不起眼的小产品,做成了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如温州的低压电器、纽扣、鞋以及打火机等。另外,浙江民营企业还自1998年起开始建立境外专业市场,至今已经建立了如荷兰中国城、中国驻莫斯科贸易小组、喀麦隆中国商城、乌兰巴托正品市场等若干个海外专业市场,为民营企业在海外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建立营销网点提供了平台。

3、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方式,是企业国际化中的高级阶段,也是企业国际化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扩张迅速,而且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建立独资企业。为解决国际化中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失效和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往往选择控制程度较高的独资模式。浙江民营企业在海外建立独资企业的主要是制造业,它们在海外主要建立了制造工厂、分公司以及办事机构等。如华立集团在泰国建立的仪表厂,海天集团在墨西哥、巴西等地建立装配工厂,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在俄罗斯等国建立了木材加工厂等。

(2)建立营销网络。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可以便于民营企业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减少中间环节,并有助于民营企业品牌“走出去”。据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统计,2006年1—11月,在浙江省所有351个对外投资项目中,建立境外营销网络项目就占到298个;2007年1—10月,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占据了所有301个项目中的220个。可见,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模式是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设立海外机构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3)跨国并购。收购与兼并已成为跨国资本流动的最主要的方式,它集中反映了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目前全球每年的FDI流量中,有一半以上是以跨国并购或收购的形式完成的。跨国并购也成为浙江民营企业FDI的主要模式之一。目前,浙江跨国并购的领域主要集中于机电、仪表、皮革和服装等制造业,在跨国并购中大都选择处于困境的海外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并购发生地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盟等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地区)。比如万向集团2001年收购控制了美国第二大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舍勒公司55%的股权,此后又成功收购美国“百年老店”洛克福特公司、GBC公司,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拥有31家公司。

(4)海外上市。很多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资金短缺的发展瓶颈,海外上市便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一个重要环节。浙江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基本上都是市场化运作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境外注册上市和海外借壳上市。截至2004年3月底,浙江省已有17家企业在海外上市。

三、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方式选择的动因分析

1、遵循渐进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Johanson和Vahlne为代表的北欧学派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论,指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最常见的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鲁桐和李朝明(2003)对温州112家有海外经营业务的生产型民营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考察,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是中国中小制造企业国际化进程依然遵循渐进的发展模式。这正符合企业国际化渐进式路径学说。

2、企业自身优势和机会的驱动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不一定各种商品都要生产,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从企业自身优势来看,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要产业,以低技术熟练工人为主要劳动力,这些禀赋使得民营企业生产成本低廉,刚好满足了跨国公司制造外包业务的要求。另外,以“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聚、小资本大集群”为特征的区域特色经济还具有:基于“区位品牌”的区域营销优势、基于“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效率优势以及基于“相似的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优势。从企业机会来说,一方面,以OEM为主要代表的外包业务带来了产品外销的机会,民营企业得以借此获得直接出口利润,并规避了建立海外营销网络、自创品牌的高额成本和风险,也得到了学习跨国公司相关方面经验的机会,对于企业的资本积累以及技术与管理的学习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另一方面,政府对推进民营企业国际化允许、鼓励和支持,随后又进行引导、调节和规范。如义乌国际商贸城由区际开放走向国际开放,以市场为第一推动力促进经济国际化,当地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大量资金用于国际商贸的三期工程。政策上限制的放宽,给当地企业一个大的空间来发展外贸。

3、新优势和资源的寻求

英国经济学家Dunning把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动机归纳为: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全球战略寻求型。联合国的一项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有4个:占领和扩大市场、向第三国出口、获得资源、获取技术。对于浙江民营企业而言,企业试图通过FDI获取某种或多种优势与资源,这里所谓的优势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效率优势、市场资源与优势以及技术资源与优势等促进企业发展所必须的要素条件。获得战略性资源成为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特别是推动了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

【参考文献】

[1] 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 赵伟、赵婷: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分析[J].浙江经济,2006(22).[3] 赵伟:民营企业国际化:几个基础而现实的论题[J].学习与实践,2007(3).[4] 国务院发展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李菁、米薇:浙江民营企业海外经营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6(11).[6] 尤宏兵: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7] Fletcher,R.:A Holistic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1,10(1).[8] Johanson,J.and Vahlne,J.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8(2).[9] Johanson,J.and Vahlne J.E.: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0,7(4).

第二篇:走进浙江民营企业

第二篇 走进浙江民营企业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对浙江省民营企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民营企业家们创业、创新和创优不懈的追求精神和艰苦历程有了更高的认识。十六大奠定了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理论基础,民营企业创业条件日益优化,政策配套,环境改善,氛围浓郁,热情高涨。浙江省是全国民营企业发展最快、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浙江省各级政府大力扶持下,浙江省民营经济一直处在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上。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总方针。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发展,虽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浙江省在机制上、在集群产业上、在人才培养上、在科技投入上对民营企业全方位的支持。但企业内部不断创新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文化建设更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国外商家激烈的竞争,面对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中国浙江的民营企业是如何应对和发展的呢?

对入世以来民营企业发展调查是一个新课题,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我们通过参考大量资料并结合万事利集团的实际发展情况,总结出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普遍得益于以下三点,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企业与世界相融合、企业内部不断整合。“三合”是一个有机整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基础,企业与世界相融合是方向,企业内部整合是不断克服困难获得发展的保证。而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合理的人才机制是实现“三合”的润滑剂,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下面结合浙江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较新理论成果分别进行论述。

1.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市场产品轮番更新、人们的生活方式急剧变革的时代,民营企业只有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新变化,自觉调整内部结构体系,不断创新,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足。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丰富、自我超越,实现不断创新。创新不是一种停留在口头上的抽象概念,也不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媒体文字游戏,而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演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归纳、总结并提升为一种企业适应经营环境的经营与管理的指导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对企业理念、企业行为以及企业经营谋略进行检查、评估、纠正与完善的过程。创新源自企业的经营实践,是企业家洞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企业市场拓展、市场占有必然的反馈。只有将实践与理论不断地结合,不断地拓展,不断地提高,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创新始终是一个有助于企业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增大、有助于企业战略资产积累、有助于更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范畴。

一个有所作为的企业家,应该善于在理论的高度上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使之成为指导企业经营活动和发展壮大的企业理念,让自己的企业拥有理论发展空间。企业家应该了解,没有理论支撑的行为都是带有失败必然性的盲目行为。浙江省民营企业家很重视自身学习,自身提高,通过转换理念,更新知识,加强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信用意识、团队意识和现代企业制度意识,引导企业不断地持续向前发展。此外,浙江民营企业家还通过外出观摩学习,加大企业间相互交流,同时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看一流企业、学一流经验、创一流事业”,开拓眼界和思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万事利总裁李建华告诉我们,作为合格的现代企业家,至少需要有三至五个学科以上的相关理论知识。的确,浙江省民营企业主素质现在有了明显的提高。早期的浙江民营企业家大部分是刚刚从田地里上岸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文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有着扩大再生产欲望和能力的企业,自发产生了希望提升素质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如今民营企业主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调查总数的84%,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经理人占37%,在科技企业工作的经理人更是具有较好的文化背景。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另一层面上表现为科技成果及时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发展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尤其是科技产业的兴起,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联系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使得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竞相采用最新科学技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一大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兴起。浙江民营企业在这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始终坚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现代企业发展及市场的需要,优化创新环境,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不断推动高技术产业化进程。目前相当一批民营企业进入了高科技领域,科技型民营企业逐年增加。到2005年,浙江省基本形成了以民营科技型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民营科技创新机构为支撑,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在全省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走在全国的前列。

2、企业与世界相融合国际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世界各国的未来发展和整个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

深方向发展,“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为了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领先,浙江民营企业充分意识到开展国际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浙江民营企业在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中逐渐放眼全球,从打拼国内市场上升到拓展海外市场,从利用国内资源升级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形成了一幕浙江民企百舸争流、逐鹿海外的壮阔景象。

今日的浙江民营企业逐步呈现出组团式、规模化、实业化的发展态势,以梯度推进的企业团队昂首迈入国际市场。1998年,浙江民营企业外贸出口仅为9.6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8%;到2001年则达到了54.75亿美元,出口占比迅速提高到24%。2002年浙江省私营企业的外贸出口总值为36.76亿美元,增长1.4倍,出口增量占全省增量的33%。到2002年底,浙江已有3944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占全省比重为48.5%。浙江的个私业主在省外、海外共办有市场、分市场40余个,个私企业设立境外机构132个。全省有1.58万家个私企业的产品销往世界五大洲的15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交货值883.94亿元人民币。领改革风气之先的浙江民营企业,再次抓住机遇,率先驶进国际化大潮中。

浙江民营企业向国际社会融合,是在认真分析企业自身实力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国际化的形势特点有一个全面透彻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选择,是在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顺势而为的结果,没有先前名牌战略阶段的艰苦创业、没有科技兴企阶段的固本强基,就不可能有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品牌、规模、技术和管理基础。因此从宏观上说,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微观上说,国际化又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企业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比,国内民营企业就整体素质而言,在产业规模、市场占有、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但是中国民营企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灵活快捷的企业机制,生产的很多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紧紧抓住这些特殊优势,充分运用发挥这些优势,中国民营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将大有所为。

3、企业内部不断整合汉拉默、凯瑞哈默等人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与企业的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受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要想形成核

心竞争能力和优势,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内部资源,提高内部运作效率。

民营企业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方面容易出现产权主体的单一化、组织结构混乱、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浓厚的家庭色彩、非科学的经验型决策方式,以及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的物质导向及非公正性等现象。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21世纪初,浙江省民营企业的整体规模和实力大大增强,许多民营企业完成了初始的资本积累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从物质资本扩张开始转向依靠技术创新、知识积累和质量效益提高的内涵式增长。特别是许多民营企业完成了改制,其产权改革已经到位,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纷纷把企业的内部管理确定为永远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

浙江民营企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努力学习世界级绩优公司的成功秘诀,利用经济手段和科学的方法, 结合自身的实际不断改进、创新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向着不断提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相应不断增强。在企业的思想文化、人才队伍以及财务管理等制度方面狠下功夫,夯实企业全面建设的基础,因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持续高速度发展。

4、打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是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对企业进行柔性管理的基础,它对内表现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辐射力、成长力,对外表现为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荣誉度、市场的亲和力和竞争力。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万事利集团提出了“万事以人为本,事利以和为重,利万以社为责”的现代企业管理文化模式,它以社会价值为先导,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重点,将企业管理文化与经营文化融为一体。万事利通过把有形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表现出的无形文化,使企业得以持续稳定的高速度发展。万事利一直认为企业是人群组织,更是人性化的组织,人性化的实质又是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为动力,使企业文化观念转化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大力打造新型的现代化企业形象,有效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这种追求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共同发展,已在万事利集团发展中形成不可忽视的战略趋势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优化人才机制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人才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不仅具有一般生产要素所具有的“生产功能”,还具有一般生产要素不能有的“效率功能”,在国际经济竞争的环境里,人才要素不仅直接促进技术发明,而且直接影响引进技术的能力和速度。可见,人才已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以及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国内各地区之间争夺人才的现象愈演愈烈,谁能够拥有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加入WTO之后,我国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大量外资企业和机构进入我国,将加大对我国人才的吸纳力度,这必然会给我们稳定现有的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带来更大的压力。

“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缺乏”,万事利集团董事长沈爱琴的一番话道出了民营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民营企业要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其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当企业从单一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向跨行业生产领域转型,实行多元化发展时,离不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开拓人才。我国从总体来看,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亟待从企业管理制度上予以创新。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收入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和福利制度迫在眉睫。为满足对人才的需求,浙江省工商局和个私(民营)企业协会已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启动实施个私(民营)企业“5511培训计划”,即采用EMBA研修、本专科学历进修、集中培训、短期轮训等方法,重点开展5万名高层经理特训,50万高级管理人员业务轮训,1000名总裁EMBA研修,100万名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万事利集团把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企业效率,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科学手段招揽人才,与许多高校院所、猎头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用真情吸引行业专家和高级管理人才来万事利工作。近年来,公司用开明开放的胸襟逐步打破了家族制管理的瓶颈,建立和完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良好机制,引进了一批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经历的海内外高级人才,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企业专业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关于浙江民营企业授信考察报告

关于浙江民营企业授信考察报告

近年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现令世人瞩目的“温州模式”、“浙江现象”。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浙江创造了良好的授信环境,使浙江金融机构的授信业务和其它金融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又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民营企业与金融业务相互促进,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

以“温台(台州)模式”为代表的浙江民营企业起源于家庭作坊经济,其发展的进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浙江沉眠已久的工商文化和敢于闯天下的民风迅速绽放,温州等地的千家万户各起炉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家庭作坊经济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温州等地的市场推销人员走向全国各地,温州当年的十万供销大军“来自千家万户,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赚来千金万银”,在推销当地家庭作坊生产的小商品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也实现了最初的资本积累。第二阶段为90年代中后期,部分家庭作坊经济开始走向股份合作制,加强了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联合,家庭作坊经济走上公司制的道路,民营公司初具规模,同时,一些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初步形成。第三阶段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民营企业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实力大大增强,出现大批极具规模和品牌效应的集团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规模和经济份额上都占据浙江经济的绝对优势,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天下。

杭州湾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有所不同,但终究殊途同归。80年代这些地区的经济基本为“苏南模式”,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到80年代末期已形成一定规模。进入90年代,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产权改革,通过职工参股、企业拍卖等方式,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大量转制为民营企业,经济结构由“苏南模式”

转型为“温台(台州)模式”,民营经济占据了绝对优势。由于这一地区民营企业的特殊发展历程,使其民营企业的规模比温台地区要大,而其企业机制比苏南更为灵活。

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浙江各地遍地开花,除少数基础性行业外,竞争性行业已完全民营化。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浙江民营企业总数占浙江全部企业总数的98%,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2%,民营企业产值占浙江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3%,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二、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征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浙江民营经济呈现出与其它地区民营经济所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造就了浙江经济的强势和特有活力,也为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草根经济。现在,人们喜欢将浙江民营经济俗称为“草根经济”。

它指的是浙江民营企业都是土生土长,在家乡本土成长壮大。浙江民营企业是浙江农民在离乡不离土的家庭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与开放地区的外来经济所不同的是,它生于本土,长于本土,扎根于本土。即使今天,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起来后,业务扩展到各地,其公司总部、生产基地、资金中心仍然扎根于本土。

2、块状经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块状特征尤其突出,各地形成了自已的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地区分工明显,各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浙江、全国仍至世界都较为突出。如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宁波服装、永康五金、嵊洲领带、海宁皮革、永嘉钮扣、苍南商标。块状经济弥补了浙江小企业、小商品经济的不足,通过地区专业化、规模化使小企业、小商品得以做大做强。

3、专业市场发达。在块状经济的基础上,浙江各地组建了一系列的专业市场,为地区主导产业服务,如义乌小商品市场、永嘉钮扣市场、永康五金城、宁波服装市场、苍南商标城等已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发达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供销渠道和市场信息,使浙江民营企业站在了同一产业的市场前端。

4、地区发展较为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地区不平衡。而浙江民营经济在各地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不管是杭州湾地区的宁波、绍兴,还是南部山区的温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义乌、永康、东阳,民营经济都较为发达。民营经济的遍地开花使浙江地区经济整体上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经济的有效腹地比其它省份大。

6、制造业为主。浙江民营企业从家庭手工作坊发展而来,民营企业普遍从事的是制造业,其它行业的占比较少。浙江民营企业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劳实干做起来,目前经济中投机的成份已较少,从而使浙江经济的现有基础较为夯实。

7、小商品生产占较大份额。浙江民营企业有相当部分从事小商品生产,他们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自身低廉的成本优势将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通过大市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低成本优势。这些小商品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主要在于成本竞争,浙江民营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得到强化以后,其它企业已很难与之竞争。这些小商品虽为传统产品,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的波动性较小,浙江民营企业占领这一市场后,便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市场空间,企业经营相对稳定。

三、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造就的金融环境

金融业务的发展以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当地金融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颇具特色的民营经济和社会文化氛围为银行授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几年,浙江各家银行的授信业务发展较快,且授信资产质量优良,这些得益于当地以民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良好授信环境。

江浙一带是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沉淀的地区,由于历史的渊源沉淀,浙江地区民众具备较高的素养,民风崇尚荣誉,注重名声。进入工商社会以后,这种历史文化和民风渊源逐渐演化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而浙江以民营企业为基础产生的草根经济将诚信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得到强化。浙江各地目前没有建立社会征信系统,但草根经济使浙江形成了天然的社会征信系统。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土生土长于浙江本土,企业、经营者、法定代表人的经营历程、资产情况、行业品行、历史信誉以及社会关系等授信信息能够得到比较顺畅的沟通,授信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被草根经济所化解。

同时草根经济的特征使浙江金融机构很容易得到企业的动态信息,民营企业经营中的发展变化情况能够比较及时地传递到授信业务人员,从而使授信业务人员能够动态监控风险,随时根据民营企业的经营变化调整授信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因此,草根经济使授信业务建立在信息较为充分、及时的基础上,从贷前到贷后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授信风险的可控程度比较高,银行的主动性较强。

从微观经济环境来看,民营经济的特征使浙江的微观经济主体产权天然明晰,企业运作的深层次矛盾得到解决,经营者的责权利三者天然合一。

浙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仍为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弱的缺点,但当地的专业市场、块状经济为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其小商品生产具有独特的市场空间;大量的民营制造企业股东的投入较大,负债率普遍较低。浙江民营企业的特点为浙江金融机构授信创造了良好的企业微观环境,为浙江当地各银行优良的授信资产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浙江的民营企业在东南西北中遍地开花,促进了浙江经济整体上的均衡发展,从而为浙江金融机构创造了较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应当说目前浙江各银行授信业务的回旋余地比较大,业务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空间都比较广。

四、浙江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

浙江各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在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初、中期,民营企业基本为几大国有银行限制准入的客户,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企业。当时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地下钱庄和当地信用社,温州等地民间融资非常发达。到90年代中后期,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各股份制银行率先选择以民营企业为主要的授信支持对象并获得较快的发展;而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从经济竞争领域退出,由此使得一贯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支持对象的几大国有银行的发展落后于股份制银行,且资产质量也远远落后于股份制银行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到90年代后期,浙江各国有银行转变了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加大了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支持力度。进入本世纪,不仅大、中型民营企业得到各家银行授信的积极支持,众多产品有市场的中小民营企业也成为各家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对象。

由于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其独具特色的经济特征,当地各银行普遍看好民营企业。各家银行创新民营企业授信理念,调整传统的授信政策,再造授信流程,加强产品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投放力度。在对民营企业授信业务上,股份制商业银行方法更为灵活,措施更为有力,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投放力度比国有银行大。

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客户战略上,浙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倡客户培植战略,广东发展银行浙江分行将之称为“种芝麻,抱西瓜”。对产权明晰的中小民营企业采取积极的培育政策,通过培育培植中小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分享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成果,与民营企业共成长。部分银行将此政策具体化到绩效考核中,将中小民营企业培养成优质大户的相关业务人员、责任人将得到绩效奖励。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选择上,坚持两个发展性和成长性原则,一是企业的经营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二是银企业合作的的前景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注重二种效益,一是客户提供的综合效益,二是客户提供的中长期效益。

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浙江的股份制银行充分挖掘企业两方面的担保资源,加强业务创新。一是充分挖掘企业的资产资源,各种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应收款质押、品牌质押、知识产权的质押等等应有尽有;

二是挖掘企业的客户资源,通过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和一些关系客户开辟担保渠道。

财务报表是授信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规范问题在浙江同样存在,但多数情况是企业的资产利润没有全部在报表中反映,浙江银行界称为信息良性不对称。针对民营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商业银行没有固守财务信息,转而寻求民营企业的活信息。银行界在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时,会认真调查企业用电量、银行结算量、企业现金流量、纳税额等活性信息,并将这些活性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这些活性指标体系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从这些活性指标入手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既能更好地控制授信风险,也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拓展。

在中小民营企业的行业政策和地区政策上,浙江银行界的民营企业授信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各行普遍把竞争过于激烈、产品替代性强的行业列为限制性行业,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予以支持。一些专业市场发达、块状经济特征突出的地区则成为各家银行授信支持的重点地区,部分银行将这些地区拉直管理,一些银行则对这些地区分支机构给予了比较大的授信授权。

五、民营企业授信风险控制

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浙江各商业银行没有简单地回避这些风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这些风险控制使授信的安全性得到较好的保障,也使民营企业的授信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浙江各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授信超常规倍增式发展,但授信资产质量普遍良好,资产不良率普遍在5%以下,许多地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控制在1%以下,成为国内银行界的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与浙江良好的授信环境有关,但更得益于银行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各银行在从事民营企业授信中非常重视风险控制,近几年各银行在自己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强化了资产质量的权重,加大了奖惩的力度。有些地区的银行将授信质量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薪酬直接挂钩。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行教育员工“授信业务收来的是利息,损失的是血本”,“骗你的是最好的朋友”,“对待授信风险要象航空公司对待飞行一样”,“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信贷资产”。在授信风险理念上,该行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反对风险最小原则,这样将最大限度地获得业务机会和利润,反之则会丧失业务机会,获得较低的利润回报。在对企业监控的着眼点上,该行强调从资金流、物资流等动态和活性信息着手,而不是盯财务报表。该行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实行企业经营者的首席(行长)谈话制,使问责审批人对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形成直观认识。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调查实行双人调查制,调查内容要重视活性信息而不是财务报表,对部分企业实行业务人员与审批人员的联合调查;对部分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的合同谈判,获得企业的第一手业务资料。在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贷后监控上,该行主动深入,授信达到一定规模后,该行要求企业增加注册资金规范相关管理,关健岗位的员工必须符合其要求的素质,达不到其贷后监控的要求,该则坚决收贷。这些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使其得到较好的回报,其140亿的授信资产,不良率仅为0.4%。

为控制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准入风险,有些银行从一些活性指标入手设置了自己的准入指标体系;有的银行要求一把手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包发放、包管理、包本息收回,并将此“三包”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挂钩;在授权体系上根据地区风险和机构风险控制水平实行了差别授权和动态授权,设置了授权警戒线;对各种形式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实行风险组合管理。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风险溢价,银行利率上浮的方法运用的较为普遍。一些银行还要求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授信即贷即收,不得展期和以贷还贷。

六、浙江民营企业授信对我们的启示

浙江各商业银行面临的民营企业授信环境与深圳不同,其民营企业授信的做法,我们不能简单的移植照搬;

但其民营企业授信的一些理念、管理方法、运作机制、业务创新等对我们当前的授信业务及管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1、在企业授信上,表面看来我们不会以所有制来歧视民营企业。但我们仍有认识上的不足。一是对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认识和准备不足。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昭示了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企业产权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核心,民营企业以其产权的天然明晰迎合了企业改革的未来,同时民营企业的内在机制造就了其市场经济中强劲的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必将占据未来市场的绝对份额。因此,在内涵于未来的授信业务上,仅仅以一视同仁来对待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将可能使我们错失未来。未雨绸缪,重新审视和规划民营企业授信的未来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以民营为核心的企业产权改革中,由于缺乏前期研究和准备,面对embo、mbo、企业并购等民营化授信业务,我们有时显得手忙脚乱。二是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理念需要重塑。随着授信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大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授信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果说我们现在没有歧视民营企业,但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确实是我们所忽视的领域。有些中小民营企业规模不大,但却小而专、小而特,具有自身的生存空间,应该成为我们授信支持的对象;对于经营者素质较高,企业运作规范,经营机制灵活,有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中小民营企业,我们应以客户培植的理念给予授信支持,培养客户的忠诚度,“种芝麻,抱西瓜”,为我们的授信储备未来。

2、随着授信买方市场的形成,我们的授信理念应作重新调整,我们应调整风险最小理念,坚持风险可控原则。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风险可控为前提,风险是否可控无从把握的冒险业务不应纳入我们的授信范围,这是授信区别于风险投资的本质所在。二是坚持风险可控而不是最小,在授信卖方市场条件下,我们可以优中选优;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风险最小原则将束缚业务空间,失缺高利润业务。授信业务与风险相伴生,关键在于授信风险是否能为我们所控制。在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将为我们争得最大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

3、正确认识传统产业。当前,商业银行的授信行业政策存在着重高新技术产业轻传统产业的偏向。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价值取向并不在于技术水平而在于安全性和效益性。高新技术产业(成熟前)在伴随着高利润的同时,也伴生着高风险,与风险投资的价值取向相吻合。企业能在传统产业中占有较高份额,或有独特的市场空间,这说明了企业具有较稳定的生存空间,从而兼具安全性和效益性,其价值内涵正是授信业务的取向,丝毫不能为我们的授信业务所轻视。

4、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重视企业活性信息。信息不对称是授信业务的固有矛盾,民营企业更甚。如果停留于文字上的固化信息,信息不对称是难以化解的。抓住企业的用电用水量、现金流量、银行结算量和纳税额等企业活信息,往往更能使我们了解到企业经营的真实信息,做活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事半功倍,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开拓异地授信业务。从对浙江商业银行授信情况的调查看,内地授信业务的客户选择余地要比深圳大得多,甚至其不予授信支持的客户在深圳却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

作为经济组织的商业银行本身不能以行政区划画地为牢,深圳目前逐渐成为资金过剩地区,而深圳银行相对内地行具有理念、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局于深圳一隅只能丧失发展空间。当然,授信业务具有贷后跟踪的特殊要求,对异地授信应选择贷后跟踪要求少,难度低的项目。

6、从与浙江商业银行授信的比较情况看,我们对利率杠杆利用不够,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很少上浮利率。

相对于大中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具有平均风险水平较高、人力资源投入大、业务成本相对较高的不足,但银企合作中企业不占强势。因此,我们需要也有可能利用利率杠杆来弥补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风险溢价和成本提补。同时,提升利率也可能促使企业从成本考虑而优先偿还,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授信风险的控制。

7、加快社会征信系统的建设。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与浙江草根经济的特征相反,人们缺少归宿感,社会诚信的自然基础较差,这更需要通过人为强化,建设社会征信系统,逐步为深圳各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作者单位:深圳市国内银行同业公会)

第四篇:关于浙江民营企业授信考察报告

关于浙江民营企业授信考察报告

近年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现令世人瞩目的“温州模式”、“浙江现象”。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浙江创造了良好的授信环境,使浙江金融机构的授信业务和其它金融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又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民营企业与金融业务相互促进,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

以“温台(台州)模式”为代表的浙江民营企业起源于家庭作坊经济,其发展的进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浙江沉眠已久的工商文化和敢于闯天下的民风迅速绽放,温州等地的千家万户各起炉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家庭作坊经济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温州等地的市场推销人员走向全国各地,温州当年的十万供销大军“来自千家万户,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赚来千金万银”,在推销当地家庭作坊生产的小商品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也实现了最初的资本积累。第二阶段为90年代中后期,部分家庭作坊经济开始走向股份合作制,加强了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联合,家庭作坊经济走上公司制的道路,民营公司初具规模,同时,一些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初步形成。第三阶段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民营企业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实力大大增强,出现大批极具规模和品牌效应的集团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规模和经济份额上都占据浙江经济的绝对优势,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天下。

杭州湾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有所不同,但终究殊途同归。80年代这些地区的经济基本为“苏南模式”,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到80年代末期已形成一定规模。进入90年代,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产权改革,通过职工参股、企业拍卖等方式,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大量转制为民营企业,经济结构由“苏南模式”转型为“温台(台州)模式”,民营经济占据了绝对优势。由于这一地区民营企业的特殊发展历程,使其民营企业的规模比温台地区要大,而其企业机制比苏南更为灵活。

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浙江各地遍地开花,除少数基础性行业外,竞争性行业已完全民营化。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浙江民营企业总数占浙江全部企业总数的98%,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2%,民营企业产值占浙江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3%,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二、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征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浙江民营经济呈现出与其它地区民营经济所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造就了浙江经济的强势和特有活力,也为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草根经济。现在,人们喜欢将浙江民营经济俗称为“草根经济”。它指的是浙江民营企业都是土生土长,在家乡本土成长壮大。浙江民营企业是浙江农民在离乡不离土的家庭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与开放地区的外来经济所不同的是,它生于本土,长于本土,扎根于本土。即使今天,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起来后,业务扩展到各地,其公司总部、生产基地、资金中心仍然扎根于本土。

2、块状经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块状特征尤其突出,各地形成了自已的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地区分工明显,各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浙江、全国仍至世界都较为突出。如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宁波服装、永康五金、嵊洲领带、海宁皮革、永嘉钮扣、苍南商标。块状经济弥补了浙江小企业、小商品经济的不足,通过地区专业化、规模化使小企业、小商品得以做大做强。

3、专业市场发达。在块状经济的基础上,浙江各地组建了一系列的专业市场,为地区主导产业服务,如义乌小商品市场、永嘉钮扣市场、永康五金城、宁波服装市场、苍南商标城等已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发达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供销渠道和市场信息,使浙江民营企业站在了同一产业的市场前端。

4、地区发展较为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地区不平衡。而浙江民营经济在各地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不管是杭州湾地区的宁波、绍兴,还是南部山区的温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义乌、永康、东阳,民营经济都较为发达。民营经济的遍地开花使浙江地区经济整体上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经济的有效腹地比其它省份大。

5、中小企业为主体。发源于家庭作坊的浙江民营企业日前绝大多数仍为中小企业,其中从业人员100人以下的占企业总数的92%。经营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浙江民营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经营灵活,市场反映灵敏,产销对路,相当多的企业还具有小而优、小而专的特点,企业效益良好。但这些企业也存在着家族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的缺点。

6、制造业为主。浙江民营企业从家庭手工作坊发展而来,民营企业普遍从事的是制造业,其它行业的占比较少。浙江民营企业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劳实干做起来,目前经济中投机的成份已较少,从而使浙江经济的现有基础较为夯实。

7、小商品生产占较大份额。浙江民营企业有相当部分从事小商品生产,他们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自身低廉的成本优势将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通过大市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低成本优势。这些小商品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主要在于成本竞争,浙江民营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得到强化以后,其它企业已很难与之竞争。这些小商品虽为传统产品,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的波动性较小,浙江民营企业占领这一市场后,便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市场空间,企业经营相对稳定。

三、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造就的金融环境

金融业务的发展以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当地金融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颇具特色的民营经济和社会文化氛围为银行授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几年,浙江各家银行的授信业务发展较快,且授信资产质量优良,这些得益于当地以民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良好授信环境。

江浙一带是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沉淀的地区,由于历史的渊源沉淀,浙江地区民众具备较高的素养,民风崇尚荣誉,注重名声。进入工商社会以后,这种历史文化和民风渊源逐渐演化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而浙江以民营企业为基础产生的草根经济将诚信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得到强化。浙江各地目前没有建立社会征信系统,但草根经济使浙江形成了天然的社会征信系统。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土生土长于浙江本土,企业、经营者、法定代表人的经营历程、资产情况、行业品行、历史信誉以及社会关系等授信信息能够得到比较顺畅的沟通,授信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被草根经济所化解。同时草根经济的特征使浙江金融机构很容易得到企业的动态信息,民营企业经营中的发展变化情况能够比较及时地传递到授信业务人员,从而使授信业务人员能够动态监控风险,随时根据民营企业的经营变化调整授信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因此,草根经济使授信业务建立在信息较为充分、及时的基础上,从贷前到贷后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授信风险的可控程度比较高,银行的主动性较强。

从微观经济环境来看,民营经济的特征使浙江的微观经济主体产权天然明晰,企业运作的深层次矛盾得到解决,经营者的责权利三者天然合一。浙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仍为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弱的缺点,但当地的专业市场、块状经济为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其小商品生产具有独特的市场空间;大量的民营制造企业股东的投入较大,负债率普遍较低。浙江民营企业的特点为浙江金融机构授信创造了良好的企业微观环境,为浙江当地各银行优良的授信资产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浙江的民营企业在东南西北中遍地开花,促进了浙江经济整体上的均衡发展,从而为浙江金融机构创造了较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应当说目前浙江各银行授信业务的回旋余地比较大,业务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空间都比较广。

四、浙江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

浙江各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在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初、中期,民营企业基本为几大国有银行限制准入的客户,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企业。当时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地下钱庄和当地信用社,温州等地民间融资非常发达。到90年代中后期,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各股份制银行率先选择以民营企业为主要的授信支持对象并获得较快的发展;而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从经济竞争领域退出,由此使得一贯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支持对象的几大国有银行的发展落后于股份制银行,且资产质量也远远落后于股份制银行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到90年代后期,浙江各国有银行转变了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加大了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支持力度。进入本世纪,不仅大、中型民营企业得到各家银行授信的积极支持,众多产品有市场的中小民营企业也成为各家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对象。

由于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其独具特色的经济特征,当地各银行普遍看好民营企业。各家银行创新民营企业授信理念,调整传统的授信政策,再造授信流程,加强产品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投放力度。在对民营企业授信业务上,股份制商业银行方法更为灵活,措施更为有力,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投放力度比国有银行大。

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客户战略上,浙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倡客户培植战略,广东发展银行浙江分行将之称为“种芝麻,抱西瓜”。对产权明晰的中小民营企业采取积极的培育政策,通过培育培植中小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分享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成果,与民营企业共成长。部分银行将此政策具体化到绩效考核中,将中小民营企业培养成优质大户的相关业务人员、责任人将得到绩效奖励。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选择上,坚持两个发展性和成长性原则,一是企业的经营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二是银企业合作的的前景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注重二种效益,一是客户提供的综合效益,二是客户提供的中长期效益。

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浙江的股份制银行充分挖掘企业两方面的担保资源,加强业务创新。一是充分挖掘企业的资产资源,各种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应收款质押、品牌质押、知识产权的质押等等应有尽有;二是挖掘企业的客户资源,通过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和一些关系客户开辟担保渠道。

财务报表是授信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规范问题在浙江同样存在,但多数情况是企业的资产利润没有全部在报表中反映,浙江银行界称为信息良性不对称。针对民营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商业银行没有固守财务信息,转而寻求民营企业的活信息。银行界在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时,会认真调查企业用电量、银行结算量、企业现金流量、纳税额等活性信息,并将这些活性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这些活性指标体系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从这些活性指标入手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既能更好地控制授信风险,也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拓展。

在中小民营企业的行业政策和地区政策上,浙江银行界的民营企业授信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各行普遍把竞争过于激烈、产品替代性强的行业列为限制性行业,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予以支持。一些专业市场发达、块状经济特征突出的地区则成为各家银行授信支持的重点地区,部分银行将这些地区拉直管理,一些银行则对这些地区分支机构给予了比较大的授信授权。

五、民营企业授信风险控制

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浙江各商业银行没有简单地回避这些风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这些风险控制使授信的安全性得到较好的保障,也使民营企业的授信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浙江各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授信超常规倍增式发展,但授信资产质量普遍良好,资产不良率普遍在5%以下,许多地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控制在1%以下,成为国内银行界的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与浙江良好的授信环境有关,但更得益于银行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各银行在从事民营企业授信中非常重视风险控制,近几年各银行在自己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强化了资产质量的权重,加大了奖惩的力度。有些地区的银行将授信质量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薪酬直接挂钩。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行教育员工“授信业务收来的是利息,损失的是血本”,“骗你的是最好的朋友”,“对待授信风险要象航空公司对待飞行一样”,“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信贷资产”。在授信风险理念上,该行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反对风险最小原则,这样将最大限度地获得业务机会和利润,反之则会丧失业务机会,获得较低的利润回报。在对企业监控的着眼点上,该行强调从资金流、物资流等动态和活性信息着手,而不是盯财务报表。该行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实行企业经营者的首席(行长)谈话制,使问责审批人对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形成直观认识。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调查实行双人调查制,调查内容要重视活性信息而不是财务报表,对部分企业实行业务人员与审批人员的联合调查;对部分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的合同谈判,获得企业的第一手业务资料。在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贷后监控上,该行主动深入,授信达到一定规模后,该行要求企业增加注册资金规范相关管理,关健岗位的员工必须符合其要求的素质,达不到其贷后监控的要求,该则坚决收贷。这些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使其得到较好的回报,其140亿的授信资产,不良率仅为0.4%。

为控制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准入风险,有些银行从一些活性指标入手设置了自己的准入指标体系;有的银行要求一把手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包发放、包管理、包本息收回,并将此“三包”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挂钩;在授权体系上根据地区风险和机构风险控制水平实行了差别授权和动态授权,设置了授权警戒线;对各种形式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实行风险组合管理。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风险溢价,银行利率上浮的方法运用的较为普遍。一些银行还要求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授信即贷即收,不得展期和以贷还贷。

六、浙江民营企业授信对我们的启示

浙江各商业银行面临的民营企业授信环境与深圳不同,其民营企业授信的做法,我们不能简单的移植照搬;但其民营企业授信的一些理念、管理方法、运作机制、业务创新等对我们当前的授信业务及管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1、在企业授信上,表面看来我们不会以所有制来歧视民营企业。但我们仍有认识上的不足。一是对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认识和准备不足。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昭示了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企业产权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核心,民营企业以其产权的天然明晰迎合了企业改革的未来,同时民营企业的内在机制造就了其市场经济中强劲的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必将占据未来市场的绝对份额。因此,在内涵于未来的授信业务上,仅仅以一视同仁来对待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将可能使我们错失未来。未雨绸缪,重新审视和规划民营企业授信的未来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以民营为核心的企业产权改革中,由于缺乏前期研究和准备,面对EMBO、MBO、企业并购等民营化授信业务,我们有时显得手忙脚乱。二是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理念需要重塑。随着授信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大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授信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果说我们现在没有歧视民营企业,但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确实是我们所忽视的领域。有些中小民营企业规模不大,但却小而专、小而特,具有自身的生存空间,应该成为我们授信支持的对象;对于经营者素质较高,企业运作规范,经营机制灵活,有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中小民营企业,我们应以客户培植的理念给予授信支持,培养客户的忠诚度,“种芝麻,抱西瓜”,为我们的授信储备未来。

2、随着授信买方市场的形成,我们的授信理念应作重新调整,我们应调整风险最小理念,坚持风险可控原则。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风险可控为前提,风险是否可控无从把握的冒险业务不应纳入我们的授信范围,这是授信区别于风险投资的本质所在。二是坚持风险可控而不是最小,在授信卖方市场条件下,我们可以优中选优;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风险最小原则将束缚业务空间,失缺高利润业务。授信业务与风险相伴生,关键在于授信风险是否能为我们所控制。在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将为我们争得最大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

3、正确认识传统产业。当前,商业银行的授信行业政策存在着重高新技术产业轻传统产业的偏向。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价值取向并不在于技术水平而在于安全性和效益性。高新技术产业(成熟前)在伴随着高利润的同时,也伴生着高风险,与风险投资的价值取向相吻合。企业能在传统产业中占有较高份额,或有独特的市场空间,这说明了企业具有较稳定的生存空间,从而兼具安全性和效益性,其价值内涵正是授信业务的取向,丝毫不能为我们的授信业务所轻视。

4、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重视企业活性信息。信息不对称是授信业务的固有矛盾,民营企业更甚。如果停留于文字上的固化信息,信息不对称是难以化解的。抓住企业的用电用水量、现金流量、银行结算量和纳税额等企业活信息,往往更能使我们了解到企业经营的真实信息,做活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事半功倍,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开拓异地授信业务。从对浙江商业银行授信情况的调查看,内地授信业务的客户选择余地要比深圳大得多,甚至其不予授信支持的客户在深圳却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作为经济组织的商业银行本身不能以行政区划画地为牢,深圳目前逐渐成为资金过剩地区,而深圳银行相对内地行具有理念、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局于深圳一隅只能丧失发展空间。当然,授信业务具有贷后跟踪的特殊要求,对异地授信应选择贷后跟踪要求少,难度低的项目。

6、从与浙江商业银行授信的比较情况看,我们对利率杠杆利用不够,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很少上浮利率。相对于大中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具有平均风险水平较高、人力资源投入大、业务成本相对较高的不足,但银企合作中企业不占强势。因此,我们需要也有可能利用利率杠杆来弥补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风险溢价和成本提补。同时,提升利率也可能促使企业从成本考虑而优先偿还,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授信风险的控制。

7、加快社会征信系统的建设。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与浙江草根经济的特征相反,人们缺少归宿感,社会诚信的自然基础较差,这更需要通过人为强化,建设社会征信系统,逐步为深圳各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作者单位:深圳市国内银行同业公会)

第五篇: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姓名:周宁馨 学号:*** 班级:13国贸专升本

摘要: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伴随世界多极化和科技信息化趋势同步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运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步伐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研究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探究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国企业在得到更多公正、合理的待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型企业进入到中国市场,给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了生存危机,因此,我们中小企业应该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然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者如何实现政策目标等等,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概述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自从国家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逐渐加快。对外投资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领域不断扩展,涵盖了贸易、加工制造、电子通讯、科教文卫体、交通运输、设计咨询监理、计算机服务、资源利用、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及医药餐饮等各个领域。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虽然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中小企业的出口额已占到全部商品出口额的68%,出口额增长49%①。在广东、浙江等一些沿海省市,中小企业已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力量一目前,一批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已走出国门,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生力量。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容 1.国家政策支持,投资环境宽松

其一、法律法规支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中小企业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在政治层次上给予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相同的地位尤为重要。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标志着在中小企业的立法上,我国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后,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外,还有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发展改革、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等。这些政治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法律法规的健全,为我国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二、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中国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推动我国企业走出,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政府制定了一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国家国际化经营的的政策。包括简化审批手续,下放审批权限,加大对境外投资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等。

同时,超过万亿的外汇储备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1.53万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6.9%。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08年4月,我国外乎储备为4.76万亿美元,2009年6月26日,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634元人民币。②当前高额外汇储备使中国面临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美元资产储备的“缩水”成了现实问题。而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成了缓解这种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三、具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队外国投资者持欢迎态度,并提供比较宽松的投资环境。如管制政策松动、投资和贸易体制的自由化、资本的自由流动、活跃的市场中介、新兴的金融工具等位跨国经营提供了方便。同时,周边国家较多,且多数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我国与其均有着长期广泛的对外联系。其次,我国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靠这种纽带,我国企业可以减少跨国经营中的障碍,降低风险。并有利于同当地企业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

2.经营机制灵活,比较优势明显(1)规模小适应性强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投入资金少,布局条件要求简单,能广泛地分布于各种环境,甚至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区也能生根发芽。中小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组织结构简单,有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投资决策迅速。营销方式有较多的自主权,对市场反应灵敏。在经济萧条时,容易进行技术、产品及经营方式等多方面的调整,一旦市场好转马上就能恢复生产,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能有效地抵御经济波动,保持市场活力。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大都是在艰苦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历经挫折和磨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斗志,这使中小企业更容易开拓海外市场,并迅速站稳脚跟。

(2)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我国的企业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机电、小规模制造业方面具有传统的比较优势,这种传统产品和成熟生产技术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相似或略低于我国的区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经济水平低,国内市场范围小,从客观上限制了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得我国具有传统产品优势和成熟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对外投资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少,信息沟通方便,反馈速度快,能很快地更新产品,改善内部经营,以及利用更新的技术获得先入优势。同时,这批中小企业营销手段相当灵活,它可以根据不同的顾客、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二、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障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在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企业法人单位302.6万个(不含2377万个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9.3%以上,我国GDP的55.6%、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出口额的62.3%和就业的75%均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在目前中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中,6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投资的③。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稳定,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维护市场竞争活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中小企业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一)内部障碍

一是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一些中小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并不明确,对国际规范、国际惯例不熟悉、不了解,为了“跨出去”,往往饥不择食地抓项目,盲目对外投资,把国内经营的一套照搬到国外,沿用国内传统的管理办法缺乏制度创新,成为“中国式企 业”在国外的延伸。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束缚了企业的手脚,无法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造成大多数国际化经营企业效益底下的主要原因。

二是缺乏国际化经营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起点低、人才储备匮乏,现有管理及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偏低,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尤为缺乏,管理经验不足,对于国际市场行情判断不准。很多情况下,中小企业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的市场经验和直觉把握市场,这样就难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营销模式和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更难以与其他国际经济实体进行竞争。

三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品牌意识。我国是全球国际贸易的第三大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从属地位,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品牌观念不成熟,没有意识到品牌对消费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没有意识到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没有意识到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更没有将刨名牌与企业利益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

其四,产品科技含量低。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先进设备较少、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同时,企业普遍缺乏持续开发独特产品和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

(二)外部障碍

1.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已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的首要问题。国际化经营更需要资金,但我国金融环境难以解决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较少、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以及社会上对所有制的偏见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此外,由于法律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那样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来筹措资金。由于缺乏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也无法 上马,严重阻碍了其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2.促进政策和体系不完善

世界经验表明,企业在海外投资初期往往是依靠政府促进政策的强大支持获得成功的。目前,我国尚处于海外投资的起步阶段,但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政策支持体系,由于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缺乏政府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往往难以支撑海外竞争的强大压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资金、财政等方面的法规政策扶持体系仍未形成,虽然《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对外贸易法》等法规对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作了规定。但是缺乏操作性,法规政策之间缺乏系统性.

3.严重的非关税壁垒

由于我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标准或国外的先进标准,使外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阻挡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受限制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设置技术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最大的障碍。《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条款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难度,并且对目前我国市场中以仿制为主的中小企业产生了严重挑战。

三、推进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国际化经营理念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必须按国际规范、国际惯例来加强强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树立规则意识,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彻底改变落后的企业制度、传统管理模式和低层次服务方式,建立既能适应本土文化和市场环境,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和服务规范;其次要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完善人才管理。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化,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这样才能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向国际化发展.(二)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资产,特别是知识资产。如技术、专利、生产技能、互补性知识等。只有着眼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资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取得—席之地。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积极进行网络化经营。首先,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经济时代,全球化、开放化和国际互联网飞速发展,经济生活中的信息化、网络化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以便及时掌握各国经济、市场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其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即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国际商务活动。这种方式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可以节约交易时间,节省营销成本和交易费用,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有利于中小企业及时地以较小的代价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四)建立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政府支持体系

中央政府在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专项预算的同时,改善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及各项政策性资金的使用方式,简化使用手续,实现WTO框架下的政府职能的转变;健全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体系,《中小企业促进法》无疑有助于从资金、政府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刨立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地方各级政府及外贸管理部门要将工作重点转到直接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协调和服务上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对外贸易促进和信息服务措施。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高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预见性提供帮助,降低各种风险,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保险等,使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 竞争。

参考文献

[1] 孙利娟,冯德连.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8年第7期.[2] 张晓冬.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思维[J].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3期.[3] 黄健动.民企“走出去”风生水起[J].大经贸.2008年第2期.[4] 萧明.走出去[J].财政界·通商.2008年第1期.[5] 王冬.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34期.[6] 高卫平.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之思考[J].中国市场.2007年第18期.[7] 贾林峰.发挥外事优势.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服务[J].当代世界.2007年第12期.[8] 廖继胜.民营企业“走出去”与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2007年第11期.[9] 滕斌圣.弱者心态软禁中国企业[J].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7年第11期.[10] 谢高峰,王国顺.传统国际化理论的不足与解释[J]..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10期.[11] 李德.问题与主义[J].中国海关.2007年第10期.[12] 张亚娟.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第8期.[13] 高静.浅析民营经济的现状与发展[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年第7期.[14] 周新生,孟铁.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5月.[15] 王林民,金三宝.论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政策环境和对策建议[J].职业圈.2007年第5期.[16] 吴喜林.走出去 要走好[J].中国经贸.2007年第4期.[17] 卢小平.更多关注“走出去”[J].大经贸.2007年第4期.[18] 欧阳晓明.民营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J].大经贸.2007年第3期.[25] 崔彩周.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政府角色合理定位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7年第3期

下载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切入方式及动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切入方式及动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角度切入方式

    浅谈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角度切入方式2008-03-19 10:28浅谈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角度切入方式 qZ9.T+Q o t_q X7P8+' 新闻专题片是综合运用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对某一重大事......

    华为的渐进式国际化征途:动因、战略、竞争力(大全)

    华为的渐进式国际化征途:动因、战略、竞争力 一、问题的提出和意义本文从企业国际化的动因、战略与竞争力角度进行分析,动因解释为何“走出去”,什么促使企业选择国际化,适当的......

    浙江民营企业高绩效文化建设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浙江民营企业高绩效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钟幼茶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如何通过企业高绩效......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动因分析(★)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动因 李景峰 崔艳梅 据英国学者约翰·邓宁(J.H.Dunning)的投资发展周期(英文简称IDP)理论,各国经济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出与流入,都要经历五个发展变化阶段—......

    贪污腐败动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贪污腐败动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一.案例 2013年伊始,在房叔、房婶、房妹事件相继登场后,陕西省榆林市人大代表、神木县农村商业银行原副行长龚爱爱,这个49岁的离异女子以4个户口10......

    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若干问题思考

    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若干问题思考 作者:刘红燕1、2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深圳职业 国际经贸 2009年 第31期 字号:【大 中 小】◆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

    浙江财经学院国际化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浙江财经学院国际化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2011-2020年) 浙财院〔2011〕108号 为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战略,深......

    海尔的国际化分析

    海尔的国际化进程分析一. 背景介绍企业概况海尔集团成立于1991年,其前身是青岛电冰箱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制造技术后始用海尔品牌。通过20多年的迅速扩展,目前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