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若干问题思考

时间:2019-05-13 10:0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若干问题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若干问题思考》。

第一篇: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若干问题思考

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若干问题思考

作者:刘红燕1、2

作者单位:

1、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深圳职业

国际经贸 2009年 第31期 字号:【大 中 小】

◆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对企业国际化的路径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企业国际化的各种进入模式进行了对比。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例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其特点,提出了影响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因子,并阐述了科技型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国际化路径民营企业进入模式比较选择

企业国际化路径比较分析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在有关企业国际化的路径研究中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路径:即渐进式、跨越式和组合式。一般来说,企业国际化经营初期受到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双重制约,往往在资源投入、地理扩张和经营步骤等方面采取渐进式发展路径。跨越式发展路径的跨越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跨越式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华人网络关系资源可以使得中小企业具有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强的运用这些默会知识的能力;三是需求个性化要求能更好地适应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和偏好变化。其中地理顺序表现为企业产品或者资本率先进入国别差异巨大的国家,而非周边邻国。这类企业从一开始就放眼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国际视野。

(二)不同国际化路径的比较

渐进式路径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从大多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实际来看,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渐进性主要体现在目标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和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两个方面。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表现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策略,经营方式演变的最常见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设立海外分公司跨国生产”。总的来说,企业究竟采取哪种路径取决于企业自身实力和国际市场状况,主要是因为这两种路径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理论依据不同、适用经营环境不同、适用产业不同、适用认知程度不同、优劣势不同等,因而各自适用的范围也不同。

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比较分析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模式一直是企业国际化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中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一般而言,综合文献研究可知,企业切入海外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进出口方式;以技术转让方式,包括出售技术和技术援助;合同安排,包括许可贸易、特许经营、管理合同、合同制造、交钥匙合同和国际分包;以投资方式,包括建立海外营销机构或营销体系、研发中心、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和跨国并购等等。而上述前三种都带有明显的交易色彩,技术转让实际上就是对于技术产品的出售,合同安排中的许可贸易、特

许经营、管理合同、交钥匙合同、国际分包也是以出售经营权、管理服务的交易,而国际分包则是对于中间或最终产品制造或管理等服务的外包,都可以被划归到贸易方式进入。而最后一种毫无疑问是投资方式。事实上,按照经济学理论,企业可以两种方式进入国外市场。一是在本国生产,然后向目标市场出口产品;二是将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甚至是企业自身转移到国外市场,通过直接出售或者整合当地资源(尤其是劳动力)生产产品在当地市场出售。而这两种方式又可以分为很多独立的进入模式,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出口进入模式、合同进入模式以及投资进入模式三大类(见图1),其不同就在于企业的最终产品是在目标国之外进行生产然后再运到目标国进行销售。

(二)不同进入模式的比较

选择不同的出口方式,对于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而言,也就意味着其所面临的收益和风险的不同,各种不同进入模式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

合同进入模式和出口进入模式的区别在于:合同进入模式是企业的知识、技能转移的主要载体,当然合同进入模式可能也会给企业带来出口机会。其和投资进入模式的区别则在于合同进入模式并不包含权益性投资。投资进入模式是一种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进入模式,公司通过在目标国家占有部分或全部所有权,将企业的资源转移到目标国家。公司可以采用合资企业的形式,与目标国家的企业分享所有权和控制权,也可以采用全资子公司的形式,享有完整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其中,全资子公司可以通过新建或者购并两种方式来设立。与出口进入模式和合同进入模式相比,投资进入模式需要投入的资源最多,面临的风险也最大,但其控制权最强。

科技型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因子分析

(一)企业的知识密集度

知识是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往往利用短暂的机会窗口通过快速的国际化路径获取先发优势。企业的知识密集度对国际化具有放大效应,如在新的环境里,以知识的创造和利用作为竞争优势的企业比依赖于有形资源的企业更善于适应型学习并顺利成长。知识尤其是显性知识是可以转移的资源,为企业的国际扩张提供了灵活性。对于科技型民营企业来说,知识密集是其主要特征。因此,科技型民营企业能更灵活地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受距离和国家边界的限制较少,其国际化路径一般也不是按部就班的渐进式路径。

(二)企业的学习能力

由于地域间市场环境的差异及信息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和易变性,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对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有重要影响,具有较强的组织学习能力的企业国际化速度也更快。虽然经验也是组织学习的主要来源,但渐进的国际化路径并不一定是企业国际化的最好选择,快速的国际化也能积累经验,甚至可能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原因是善于学习的企业通过一些学习方式加速企业的组织学习、缩短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如企业能够通过合作和网络关系获得接触其他企业的机会,而无需全部亲历,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提供通向国际市场的快车道;企业也可以通过跨国并购或是通过聘用有能力的拥有特殊的隐性知识的经理人来获取知识基础、资源和能力;通过模仿学习,企业也可以观察其他企业如何进入国际市场,然后模仿它们的行为。对于科技型民营企业而言,创新是其主要特征,学习能力比一般企业相对来说要更高,因此,有条件实施跨越式国际化路径。

(三)产业特性

产业特性包括产业国际化程度及生产技术特性,从产业国际化程度来讲,一般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往往会使处在此产业中的大部分企业都面临国际化压力。因此,企业所属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则该产业的供应商、客户及竞争者都可能已经国际化,那么一个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商业网络已经形成,企业较易了解海外市场的情况并从具有互补能力的企业中获取资源,国际化速度因此而加快;从产业技术特性来讲,如果企业所属产业为高科技产业且技术生命周期较短,一些研发投入较大的科技型企业必须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才能实现预期的财务目标,这就会促进企业国际化速度的加快,为快速获取国外技术信

息,一些企业往往在创立初期就在国外设立子公司。而对于科技型民营企业来说,产品的高技术性使之更容易实现国际化,产业的技术特性为高科技使其一开始就有可能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科技型民营企业更有可能实施跨越式国际化路径。

(四)社会网络

网络关系的建立可加快企业国际化的速度,原因是社会网络的三个关键维度:连结强度、规模、整体密度,其对企业国际化路径具有不同的影响。首先是弱连结更利于企业获取国际化所需的信息、知识和渠道,原因是弱连结比强连结的数量更多,增加得更快,且只需要更少的投资;其次是网络规模越大,国际扩张所能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范围就越大,扩张的速度也越快;三是松散型关系网络把相互独立的节点连接起来而在信息收集等方面具有优势,而紧密型关系网络则通过网络成员的频繁互动更有利于营造信任和互惠的氛围。因此,社会网络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路径:网络成员提供国际化的经验,可以降低国外运营的不确定性;获得企业国际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及时决策能够加快企业国际化扩张的速度;网络中具有较高国际化能力的大企业,其实行某项国际化例如海外投资,将会带动网络中的小企业也实行国际化;或者网络中某些企业具有国外连结,也会促使其他企业国际化。对科技型民营企业而言,其产品的高科技性使之更容易通过现代化通讯手段建立网络关系,不需通过关系的逐步积累来实现国际化,因而更容易选择跨跃式国际化路径。

科技型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由前面的理论分析可知,企业采取哪种国际化路径既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特征与条件,也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有关。而影响渐进理论假设了一个相当大的时间跨度,通过这个时间跨度,企业可获得经验、累积的资源以及发展国际化运作所需的管理能力,这种渐进国际化对早期的制造企业很合适。但是,市场和竞争的迅速国际化正在显著地缩减时间跨度,这就抑制了科技型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技型民营企业控制自身成长路径的能力,迫使中小科技型民营企业偏离阶段模型。在行业进入成本很高、国内市场规模很小而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的情况下,企业除了利用国际化生存外别无选择。因此,像渐进论这样的时间拖延模型并不能为科技型民营企业的生存或者成长的模式提供解释。

总的来说,科技型民营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成长不仅要追求产品的市场份额与利润,更要注重技术进步与知识学习。因此,科技型民营企业一般会采取跨越式路径,只是具有不同条件的科技型民营企业采取的跨越式类型不一样。跨跃式路径的类型具体内容如下:

(一)群聚国际化

群聚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企业之间的聚集行为,体现的是群内企业间的相互依存与支持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硅谷、意大利、印度的班加罗尔以及中国台湾的新竹等地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企业簇群、块状经济成了经济发展的可选路径,也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注意。集群的一个优势是易于联合,能够抵抗国际竞争压力。通过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科技型民营企业能有效地弥补自身经济

规模上的不足,通过相关企业间的联合,企业可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

居在一起的,而不是分散的。对于科技型民营企业来讲,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难

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因此,在目前的全球经济局势下,科技型民营企业,尤其

是中小型科技民营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一条有效路径就是采取集群模式,通过强强

联合走向国际化,而不是盲目地独立进行跨国经营。

当然,科技型民营企业采取集群国际化的路径也存在不同的实施方式。如可

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来实现国际化,原因是民营科技企业集群如果是一

个封闭的系统,就很难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会走向衰落。而吸引跨国公司

前来投资,利用其价值链所产生的前向、后向联动会提高与之相关的集群上下游

企业的技术水平,不仅可实现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也可使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长足的提高;也可以产业链为核心通过捆绑、组团等投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这对于缺乏国际直接投资经验的科技型民营企业来说,可以形成新的规模优势与完整产业链,减少对东道国当地供应商的依赖,使企业在一个相对熟悉的商业环境下运作。此外,还可以集群中相互关联的一两个企业为核心结成新的企业集团,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项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集群效应”,谋取单个中小企业很难具有的差异化优势,从“企业集群”发展为“集群企业”。

(二)联盟国际化

群聚国际化一般是一些竞争力相差不大又相互联系的小企业采取的方式,事实上,小企业还可通过与大企业建立联盟以更快的速度或更低的成本进入国际市场。对科技型民营企业而言,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联盟:

一是与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为跨国公司贴牌或者参与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工等。通过与大的跨国公司合作,科技型民营企业可以在联盟网络中部分受到保护,以避免与更大和更有效率的企业发生激烈竞争。二是与国内的大企业联盟,借助大企业快速实现国际化,即中小科技型民营企业加入大型企业集团。一方面可以获得大企业的资本与技术支持,为大企业生产配套的产品和零部件,成为大企业生产配套体系中的一次或二次分包企业,形成协作化关系;另一方面,企业采取追随战略,挂靠那些已经成功国际化的企业,借助他们已经建立的国外销售渠道和经营能力进入国际市场。

(三)独立国际化

独立国际化是指企业独立地在国际市场上开拓,这种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经营经验、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经营实力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这种模式使企业可取得海外投资的绝对控制权以及投资的全部收益。一般来说,实力较强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往往采用此方式,以此来充分发挥母公司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比较突出的直接投资中,采用独立的形式更易于加强母公司对自身知识产权的控制,避免先进的生产技术或管理技术的泄漏。独居模式的采用对企业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具有一定实力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可以尝试采用三外联动式:企业既搞外贸生产,又办合资企业,还到国外办厂,以此进行国际化发展。这比单一外向型企业能更为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一般而言,独立国际化中,企业以新建、购并以及相应的资本运作等方式实施创新战略。

总之,走向国际化的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市场环境、技术、管理不断变化的世界,企业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对他们的战略和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也要求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而且,随着技术更新带来的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以及技术的日益复杂使研发的费用趋向庞大,对这种研发能力的要求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单个企业能力的范围。这样,企业需要通过联盟来共享资源,依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提升创新技能,以适应复杂的技术创新要求。高技术部门以及企业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企业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快的组织调整能力以及快速的战略反应能力,而这些都要求有一个灵活的组织形式。于是像联盟、集群这样灵活、松散的组织结构成为选择。

参考文献:

1.COVIELLO NE,MARTIN A-M.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ervice SMEs: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from the engineering consulting secto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999

2.MADSEN,TAGE KOED,SERVAIS.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orn Globals:an Evolutionary Proces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1997

3.OVIATT BM,MCDOUGALL P P.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4

第二篇: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合时代:银行业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分阶段逐步推进。

规划并实施合理的区位布局。成熟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但监管制度健全,可避免一些风险性因素;新兴市场发展空间较大但不稳定,风险相对较大。我国银行业短期可考虑以中资企业走出去聚集的亚太、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作为海外网络布局的重点区域,长期要逐步实现全球覆盖、建立良好的全球网络。

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银行业国际化有自设机构、联合、代理、合资、参股及收购等多种发展方式。我国银行业应充分考虑海外各市场的不同特点及法规。一般而言,银行机构海外扩张的初期,可优先考虑采取联合、代理、合资及参股等方式,中后期可采用自设网点或收购当地机构。

采取清晰的管理模式。纵观国际一流银行海外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区域管理与条线管理两种模式一直并存并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客户维护和业务拓展方面,条线管理模式具有较好的作用;在监管应对、集中管理等方面,区域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发展中,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一般而言,可考虑两种模式并存,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某一种模式为主的管理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均应以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管理为原则,以服务客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标。

建立坚实的客户基础。我国银行业在海外客户常以中资企业为主,因中资企业在海外拓展,有强劲的金融服务需求,有本国银行在当地服务会更有亲切感,资金出入与汇兑也较为便利。另外,个人业务方面,可锁定华人为主要客户群,华人时常活动的国家和地区都是海外发展的重点区域。之后,再以渐进式的发展致力于本地化经营,银行应以国际企业为发展方向,试图在全球市场都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成为国际化的金融体系,经营本地市场,使本地客户数量及营业收入均增加。

有效的风险防控。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时期,各国金融监管也处于改革和调整中,商业银行海外发展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在推进初期,更应注重风险管理:一是国别风险。应尽量选择政治稳定、风险较低的国家。二是市场风险。目前世界各国开放程度更高,利率、汇率波动幅度较大,作为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更要高度重视利率、汇率、商品等市场风险要素,注意降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带来的市场风险。三是文化风险。对于长期服务本土、相对封闭的国内银行而言,“走出去”过程中的文化融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应充分了解当地资讯和市场走势,入乡随俗,确定适合的经营模式。

第三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对世界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加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其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地位的不断上升,人民币国际化被提上日程,并有了绝对的必要性。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已经有了自然的发展趋势。而且人民币已经在周边及部分亚洲国家开始流通。但是,对于中国本身而言,其能够提供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仍有所欠缺。日本与中国同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不仅地理位置接近,而且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和背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很多方面的借鉴意义。文中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现有条件和国际环境,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路径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推论。虽然鉴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国自身国力的相对不足,在不出现特殊情况的条件下,人民币国际化会是一个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长久进程。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在不断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同时,完成从人民币周边化向区域化的转变,并最终通过与日元的竞争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向完全国际化进步。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必要性 路径选择 国际货币

Summary:Over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economy has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With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and its comprehensive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ffairs rising,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must be put on the agenda with absolute necessity.In fac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has already been a nature course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owerful economic strength.Now, RMB has already been circulated in some Asian countries and around.However, when talking about China itself, there are still some very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 fact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keeping in short although we can see the government and system still keep on studying step by step with a great speed.Japan and China are the Asia's two largest economies.They are not only geographically close,but have the similar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and background.liberalization.Therefore,we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Ye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MB international.Finally,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rationalization path and policy suggestions to the promotion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Although because of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lack of the strength, it will last for a long time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Surely, it ha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existing condi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nd all these mentioned abov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all conditions keep on unchanged.Ultimately, RMB should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b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mpetition with Yen.Key words: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Necessity ;Path selection;International currency

中国正处于向经济大国过渡的关键时期,但在国际计价系统和信用支付系统中却根本没有人民币的影子,而真正的经济大国其货币必须是国际货币。以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美元持续贬值,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汇兑损失,其中持有巨额美元储备以,极其依赖出口的中国,受到了相当的影响。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化,才能有效避免因外汇贬值造成的外汇储备缩水遭受巨额损失。同时人民币实现国际化,除了能优化国际货币结构,促进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外,对于激励金融开放,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等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现钞、非现钞形式以及人民币标价的金融产品在境外流通并被非居民持有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人民币从境内持有使用到被非居民持有使用的过程,因此,不同时期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存在差异。其含义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从世界金融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货币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集中表现之一。从历史上看,一国往往先有经济的国际化(包括生产、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国际化),然后才有其货币的国际化。货币国际化反过来又会对该国的经济国际化产生推动作用。可以这样说,货币国际化是一国比较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在货币上的反映,同时也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由之路。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问题,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和认识,达成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并主动积极地推进。

(一)获得铸币税收益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所谓铸币税,也称为货币税。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这个财富增加方,通常是指政府。这种收益基本是无成本的。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国政府通过本国的货币优势无偿使用和占有世界各国的财富和资源,取得了巨额的铸币税收益。而人民币一旦实现国际化,我国也能够通过输出人民币,从国外取得各种资源,获取国际铸币税的收益。

(二)适应国际货币制度发展趋势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得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国货币开始失去市场价值,国家,组织,个人,也会愈加倾向于接受,使用保值性。有经济学家预测,更强的区域性和国际货币现存的世界各国货币包括数十种可自由兑换货币,90%以上行将消亡。这一货币淘汰的过程就是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人民币作为具有广大流通领域和使用人群的币种终将演变为一种国际、区域货币。其最大可能是在现有基础上演化为东亚货币,及进一步的亚元重要组成部分。更进一步则是随着人民币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逐步成长为一种能够真正履行职能的国际货币。这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货币发展规律,我们无法在客观上去改变它,只能早日重视,在货币国际化的大潮中争取主动。

(三)降低经济风险,减少外汇损失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占世界3/5,GDP占世界1/2,美元则成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后。改革开放后我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鉴于美元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以一种病态的形式占据了其中70%左右的份额。在这种病态的金融关系中,中美双方无疑处于严重的不平等地位。为了缓解经济危机,美国持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起美元贬值,稀释其对外债务。以我国为首的多方美债所有者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无形中为美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买单。而这一切也皆因国际货币过于单一,人民币尚未成长起来等多方原因显得无可奈何。因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当务之急,以人民币作为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能够有效的减少和降低我国外汇储备所面临的外汇风险。

(四)有效降低中国企业的外汇风险

在当今的国际金融大环境下,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计价与结算大部分都是以美元进行的,这增加了中国企业面临的汇兑成本、汇率风险和进行外汇避险的交易成本。美元汇率的持续大幅变动使得我国企业的商业利润无法保证,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扩大发展和国际化过程。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随着商业市场、资本市场的开放,国家政府能够提供的直接帮扶政策愈加减少,我国企业在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时候,外汇风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人民币国际化则意味着更多外贸和金融交易将由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将显著降低,流动资产的使用也会愈加自如,抗风险的能力自然大大加强。

(五)敦促我国现有金融体制改革

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世界其他国家所持有和使用,必须输出本国的货币。从理论上说,输出本币的途径无非是贸逆差和资本外流。我们可以通过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互换等措施成功实现人民币的流出。更关键的是要建立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而对于人民币的回流则更依赖于国内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资本市场是运作国际化货币回流的一种重要渠道通常即是指通过对外国投资者发行人民币证券。因此,拥有一个开放,自由,监管体制健全的金融市场,以此来保证各种金融商品的交易能够安全、便捷地运行,从而真实地反映货币、资本及外汇市场的供求,保证市场出清速度快,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增强发行国货币的流动性,使用居民和非居民都很容易参与其中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这些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适应经济强国崛起和大中华经济圈发展的需要

一国货币的流通和投资范围越出国境向周边国家扩展直至演化为国际货币,是经济强国崛起的重要标志。现阶段人民币的金融版图己越出国境,在周边国家大规模地流通。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硬通货”在边境贸易结算以及旅游消费中,人民币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充分体现了经贸合作,必然导致相互间的货币合作,而货币合作的深入发展,必然走向货币一体化这一必然规律。这种区域性的人民币使用意味着中国在与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合作发中展可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其经济市场的触角,获得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完成货币整合。这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会促进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

(七)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大的经济话语权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只是一个经济大国,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因此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中国的影响力还远不能与实际应有的的国际地位相称,这很大程度上与人民币缺乏国际地位有关。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人民币将在各个经济领域扮演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这种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意味着中国能够掌握更多的认同和更大的影响力,更强的决策权,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区域利益。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和障碍

从国际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中,可以认识到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一是货币发行国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货币可自由兑换,三是该国提供丰富的金融工具特别是安全的债务工具供持有这种货币的投资者选择,四是货币币值稳定。对照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可以说中国具有了一定的有力条件的同时也面对着部分障碍。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1.坚定的经济基础

作为现阶段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常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超过2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巨额的经济市场总量,以及稳定的内部政治环境决定了中国本身相对较为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最基本的孵化温床。

2.一定程度的货币可兑换

鉴于国内的金融体制,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完全成熟,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虽然因这一中国国情不能在短时间内得以实现,但是在部分固定项目和部分条件下人民币的兑换也已经开始。

3.人民币价值的稳定

稳定的人民币价值有利于人民币充当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的结算货币和官方储备货币。2000年以来,中国较为成功控制了通货膨胀,国内物价稳定,对外人民币则处于温和升值状态。人民币的价值稳定也振奋了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信心。

(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阻碍

1.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

之前已经提到,部分程度的货币兑换已经开始,但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依然需要一个长久的准备、实施和适应过程。而无法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随着进程的不断推进将会越来越大,束缚住人民币国际化的脚步。

2.非居民获得、使用人民币资金的途径太少

人民币现阶段缺乏丰富的获取途径和金融工具供投资者进行更加自由的投资。获得收益的成本相对收益而言过高,自然削弱了境外非居民的投资使用热情,从而在基础层面上拖延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3.风险开始增加

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西方呼吁,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越发高涨。其中也不排除恶意希望打乱人民币理智升值过程的存在,此举从侧面打击了人民币币值长期稳定的口碑。同时,人民币的逐渐升值已成定局,风险程度也自然加大。

四、日元国际化的启示

国际化是人民币的必然选择,但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因此,人民币实现同际化,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选择人民币国际化途径及其策略。从国际金融史上来看,英镑,美元,欧元,日元,是国际化相对较为成功的四个典型。其中英镑与美元的国际化过程堪称水到渠成,但这是建立在不可复制的历史背景之下,在当今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形势下,参考价值并不高。欧元的成型时间并不算长,但其产生同样有着特殊的国家、地理、历史背景。所以重点参考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日本与中国同为亚洲经济大国,不仅地理位置接近,而且经济高速发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和日本都从封闭经济体转向市场经济时都经历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均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同时,两者在推行本币国际化时也都面临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及本币升值的双重压力。我们也一直在模仿日元国际化的历程来努力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所以,总结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推进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意义十分重大。

日元国际化,启端于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遵循着从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到储备货币,从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到资本项目全面开放的跃迁。前期的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路径选择的角度来看,其最大的败笔在于后期的急于求成,忽略本国金融市场成熟程度,推出一系列不恰当政策。同时还忽略了区域化这一货币国际化的重要阶段。从而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抵抗能力大大不足,最终因其汇率频繁无常的波动使得市场最终弃用了日元,其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效能也无从发挥。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当须以此为鉴。

鉴于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同.应该采取分阶段的战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组合。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只有合理的规划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路径,才能最大限度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解决种种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障碍。由于当今复杂多变但又相对平稳的政治经济环境,人民币国际化必将是一个复杂的漫长过程,其实现要受到诸多方面条件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因此必须以渐进的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笔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作出以下构想:第一步:实现人民币的周边化;第二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使之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之一(从第一步人民币周边化开始,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最晚在人民币区域化后期必须彻底完成);第三步:以人民币的区域化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一)人民币周边化

当今在东南亚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又一个“硬通货”。在西南边境地区比如老挝、越南、缅甸等国流通范围较广。而在东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跨境流通到俄罗斯和朝鲜以及蒙古国,特别是蒙古国,已经把人民币作为主要外国货币。境外人民币使用主要在边境贸易、旅游消费和价值贮藏等方面在边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了发挥重要作用。中蒙边境贸易基本以人民币结算;中越边境贸易的90%以人民币结算,中越边境已开通人民币的银行结算业务,越南农业银行已开办人民币储蓄业务。在旅游消费方面,一些周边国家对人民币在当地流通开始采取默认态度。在价值贮藏方面,人民币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居民保值的重要币种;马来西亚、韩国中央银行已将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货币之一。

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香港地区。人民币在香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与在周边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人民币在香港被用来作为投资的一种储备货币。在我国澳门 地区人民币也在广泛使用。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已被当作硬通货使用。在老挝人民币基本可以替代其本国货币流通,在中缅边贸及旅游活动中,每年出入的人民币多达10多亿元。在越南人民币几乎可以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也开展了人民币存储业务。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地区和巴基斯坦,人民币每年的跨境流通量已达20~30多亿元人民币。蒙古国已经把人民币作为主要外国货币,各个银行都开展了人民币储蓄业务。在与蒙古国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全部交易量的l/3。朝鲜边境贸易中基本上都使用人民币。我国已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允许使用人民币与对方国家货币互换。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基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民币周边化已经显现。现阶段人民币的己跨出国境,在周边国家大规模地流通。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结算及投资的范围。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率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声誉,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用人民币加大对周边国家的投资步伐和力度,向他们大量提供人民币低息贷款,在贸易往来中鼓励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和支付。从而加强对周边经济体的渗透,影响。大力推动人民币周边化的进程,为下一步的人民币区域化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二)人民币区域化

吸取之前日元国际化的教训,我们要认识到忽视区域合作单凭一己之力实现国际化所建立的体系是极度脆弱的,难以与美元、欧元等货币抗衡,而欧元国际化的实现堪称区域货币合作成功的典范,为人民币的区域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即从周边国家和东盟国家开始,以经常账户的交易结算货币的形式,逐步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使人民币在亚洲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化。

2009年4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共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可大大便利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和结算,将人民币结算的范围从部分边境贸易扩大至与港澳地区和东盟的双边贸易以至整个国际贸易,有力地推动人民币实现区域化。亚洲地区各国经济互补性强,加强经济合作有利于整个亚洲地区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就单个国家而言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人民币区域化在亚洲地区是有其实现的客观可能的。

人民币区域化,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就内部整合而言,现阶段中国的一大优势在于港澳台三地在世界范围内的特殊经济地位和强大经济带动力。虽然两岸政治关系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但这并不妨碍经济关系的往来与统一。本着双赢的原则,以中国大陆为首,港澳台协同的经济大中华圈一旦形成,其影响力的辐射将直接涵盖整个东亚地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将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一旦完成内部整合,中华经济一体化进程就可以与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结合推进,但是无论是速度上还是程度上前者都一定会超过后者,这样我们就可以凭 借更强大的实力争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

2.从外部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角度来看: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日元国际化的惨重受挫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伤害,整个的亚洲地区金融合作体系迟迟未能有效建立。现阶段较成规模的地区性组织分别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次区域的东盟组织。APEC是一个松散的论坛性质的组织,内涵的国家众多,差异性极大,而且没有对成员国的有效约束机制。东盟是一个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涵盖的经济规模太小,区域内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很弱。因此,一个统一的具有领导性的区域性货币迟迟未能出现。这就给了中国一个机会,即让人民币的区域化借助中国参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得以实现,从而使得人民币成为东亚地区唯一的区域性货币成为可能。

综上,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可以在区域化的过程中接受洗礼,对外部冲击逐步适应,避免盲目开放造成的损失。因此,实现区域化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必要阶段。

(三)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开始于人民币周边化的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进程,最迟要在人民币区域化的后期全部完成。这也是人民币区域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可以说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和国际化进程应相互推进、相互贯穿的。一种货币如果不能自由兑换,其在国际范围内的接受程度必然十分有限,也将成为一种高风险货币。特别是再东亚地区,鉴于日元的存在,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的自由兑换更成了不可或缺的条件。虽然日元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严重受挫,但毕竟其已经构建起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国际化体系。人民币在于日元竞争东亚区域性货币时,如若不能大幅强化其本身的可解被接受程度,那么即使在其他领域具有优势,这也将成为人民币的致命伤,从而大大拖延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甚至有可能日元利用,白做嫁衣。

当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不完全具备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吴晓求教授(2007)指出发展中国家资本开放的一般步骤应为:先放开长期资本流动管制,再放宽短期资本流动管制;先放开对直接投资的管制,再放开对间接投资的管制;先放开对证券投资的管制,再放开对银行信贷的管制;先放开居民对境外投资的管制,再放开非居民境内投资的管制;先放开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再放开对非金融机构和居民的管制。

(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的国际化要通过区域化来带动。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化的货币能否演变成为更大范围的国际货币,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货币国际化是在货币区域化在地域和功能上的扩张和延伸。展望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也只有现在区域化方面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然后才能逐步走向更高阶段的国际化。

人民币的真正国际化依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首先,作为邻国,人民币国际化代表着日元的全面衰落。针对亚洲而言,一个地区之内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国际货币,作为经济利益受益人的两国本身也绝对无法接受这种情况的出现。作为同样以加深区域化为长期 目标的两国货币,其根本目的即在所在区域内整合经济力量,达到绝对的控制地位,从而加强国际竞争力。因此,打压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争取货币区域化的领导权、收益权,是日元的天然使命。同理,人民币也只有在于日元的竞争中真正获得胜利,甚至进一步能够控制和利用日元,才算是真正取得整合区域力量,加入国际竞争的资格。而现阶段日元虽然疲软,但影响力依然比人民币要高。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将会是人民币与日元竞争区域货币主导权的过程。

当人民币确实完成区域化的进程之后,如何真正转变成国际化货币将会成为其面临的最大问题。人民币是由中国发行,那么它的第一受益人当然是中国。矛盾之处在于人民币必须整合至少东亚地区的经济实力之后(日本除外),才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站稳脚跟。而其与欧元国际化大不相同之处就在于此,同样是区域整合,欧元的受益面更加广泛,受益方式也更加多样。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最终更多取决于所在区域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对其的接受与依赖程度。即亚洲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将直接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与否。

六、总结

中国正处于向经济大国过渡的关键时期,但在国际计价系统和信用支付系统中却根本没有人民币的影子,而真正的经济大国其货币必须是国际货币,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一个规律性和历史趋势性的问题,也因此受到当今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的必要性所在,以总结分析多方资料为基础,提出人民币应按照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三步走”方式实现完全的人民币国际化。并且鉴于国际金融环境和国家内部需求,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自由兑换体系,最晚也必须在人民币区域化后期完成。同时本文提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人民币与日元因为地理原因,历史原因,利益需求等原因,长期竞争与最终决出胜负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然,由于时间、写作条件和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对人民币国际化领域中的相关问题研究依然有许多不足,后续工作还有很多,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本文在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部分的最后提出的如何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使人民币国际化从中受益,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关于相关合作国家、地区的利益分配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论文完成时间:2012年5月1日

参考文献

1.王海平: 《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汪海涛: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3.吴品懿: 《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问题探讨》[期刊论文] 商业经济 2005(8)4.陶士贵: 《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 财经科学 2009(6)5.全发奇: 《人民币国际化探讨》 四川大学学报 2004(1)

6.周正怡: 《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与分析》 上 海 管 理 科 学2011(1)7.何慧刚: 《人民币国际化: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 财经科学 总第22期 8.喻晓平: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9.钟玉梅: 《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与途径》[期刊论文] 中国市场 2009(48)10.崔彧: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研究》[学位论文] 硕士 2011 11.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一从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金明善、宋绍英、孙执中: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年12月

全球金融危机下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

于凤琴 胡军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烟台,中国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结果。使用已经改进的Krugman的芬兰进入欧盟时使用的曲线成本效益GG-LL模型,我们可以直接证明人民币国际化的受益要远大于成本。因此,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推动这一课题是必要的。现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本账户可兑换性, 外国汇兑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国内金融市场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GG-LL模型,资本兑换

1.引言

从2007年开始,随着美国经济危机影响的扩大,重新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就被提上了日程。最近几年,人民币是否可以加速国际化以及是否能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拥有相当的发言权被国内学者们广泛关注。通过对以GG-LL模型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分析,我们提出一些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产业中给予一定的帮助。

1.1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货币国际化指的是全部或者部分货币功能(计价,流通,结算,贮藏)从传统的本国 区域内扩展向周边国家甚至是全世界,最终转变一个区域货币或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政治地位提升,经济社会生产能力达到相当阶段以及其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可以说,它是一个国家在货币领域经济实力的镜子。另一方面它有进一步推动了该国的经济全球化过程。

2.GG-LL模型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分析

2.1 Krugman的GG-LL模型

20世纪90年代,基于芬兰进入欧盟的曲线成本收益研究,Krugman提出了著名的GG-LL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基本假设的修改,我们可以预测相关货币国际化的成本与收益。修正后的假设条件如下:

1.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其比值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也越强。2.固定的国外汇兑系统是可以接受的

3.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紧密,从货币国际化中得到的收益也会越大 模型如下:

Costbenefi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ency:货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 Openness of economy:经济开放度

在图1中,水平轴带编者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竖轴代表着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LL是成本线,GG是收益线。焦点意味着成本与收益相等。GG是正斜率曲线,它代表着一国经济开放度与或货币国际化收益的关系。开放程度越高,收益也越大。因为,固定的国际汇率避开了在跨境结算不确定浮动汇率等方面的损失。LL是负斜率的曲线,它代表着国家经济开放程度和独立货币政策带来的损失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经济开放程度足够高,当实行固定外汇兑换率和独立货币政策低于货币国际化进程时,相关不当的调整政策会被放弃。

分析一国货币国际化成本与收益的前提条件是实行固定的外汇兑换体系。根据三元悖论,如果本金自由移动,独立的货币政策将会对固定外汇兑换率负责。根据水土流失率,这个分析反对完整的货币政策。但是他会帮助找到货币国际化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并且提供建议是否实行。

2.2关于人民币在GG-LL模型中的分析

中国的宏观经济基本上和这个模型的假设相符。可调整的浮动汇率也正在被人民币所使用。从2005年7月到2008年6月,人民币一直在不断升值中。这个可以看做是人民币因为2001年至2005年中在国际收支平衡中剩余价值产生压力的释放。从2008年7月到2010年6月,人民币外汇汇率始终维持在6.83左右。

基于GG-LL模型,越高的经济开放程度意味这在货币国际化中更高的收益和更低的成本。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从2001年到2009年,中国的GDP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0.05%。2009年,GDP达到了34.5万亿人民币,跃居世界第三。随着经济力量的强大,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也是越来越高。经济开放的条件总的来说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从9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速度也在飞速加快。国际贸易率从1996年的34.4%提升到了2006年的66.6%.这些数据展现了中国在贸易与金融领域的开放。我们可以显然得到结论,经济开放程度越高,中国获得的收益比成本也越高。

总的来说,如果人民币能够成为主流国际货币,中国将从中获得巨大发行货币的巨大收益,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减缓收支体系的不平衡状态。显而易见的个人投资于国外金融的风险也会永久消失。同时,在结算过程中的货币地位将会帮助建立一个以人民币为核心的领导体系从而给中国的金融组织提供更多的商机。同时,这也将是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得到巨大提升。比如说英国和美国都曾经通过货币国际化大幅提升了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当然,不可避免的人民币国际化后,在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中我们会遇到一定的风险,但是相比于收益,这些风险都是可以接受的。

3.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当下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美元地位应为美国金融危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欧元与日元始终不能保持稳定。这也就给中国一个扩大人民币影响范围,提升其国际地位 的机会。即使是在国际经济不稳定以及全世界范围的经济衰减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长。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我们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就有很大可能形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3.1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可以总结为3个步骤,2个层次。

第一、通过3个步骤了来扩大人民币的影响范围,它们是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即加强人民币在周边国际比如越南的流通;进一步在区域范围内提升人民币在其他亚洲国家中的地位并且将其打造成区域的领导货币;最后一步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国际化。

第二、为了使这三步起到真正作用,我们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执行方式:我们需要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手段中的地位;把人民币变成一个主流的国际投资货币;最后,人民币需要成为一种主流的国际储备货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步骤都不是独立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

事实上,人民币已经在中国周边国家被广泛接受。在老挝,人民币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它的本国货币。而其最远的影响范围已经到达了与越南首都。每年,中国和缅甸的双边贸易人民币流通量在百亿左右。人民币同样在越南,中亚五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流通。它已经变成了最大的跨境流通货币。在蒙古,它占据了双边交易现金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在香港,它已经被作为一种储备货币并被用于定价和金融投资。到2010年6月,人民币境内交易的试运行已经扩大到了20个省。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得到结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有巨大的需求量,而且人民币向区域和国际货币迈进的时刻已经到来。

3.2人民币国际化的详细步骤 3.2.1推动资本的可自由兑换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技术上的需求就是资本的可自由兑换,而这也是货币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如果货币不能实现自由兑换,它就不能被广泛地接受同时其本身也将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全面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在近期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就要停滞不前。相反,我们要创造条件从而推动资本自由兑换的进程。

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实现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需要减少本土企业直接参与金融投资的限制,并且要大力鼓励我国的企业公司执行“走出去”战略。因为最近几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对外商业活动的投资参与成本都要远低于平时,这是一个良好的机会。

第二,我们同样需要减少对外国投资者对我国本国投资的限制,允许本土企业投资国外证券市场。同样的我们也要允许外国组织投资人民币证券市场和中国储蓄证券。3.2.2建立良好的外汇兑换市场

从最基本的来说,作为一个资本市场的支持者,一个具有着高度国际化的外汇兑换市场是非常必须的。人民币兑换和一个合理的外汇兑换汇率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良好有实际效用的外汇汇兑市场。国际汇兑市场自从1994年国家联合同业银行之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2007年5月9日,中国国际汇兑交易系统推出了人民币的推广前景,时间和可能的交易方式。从当年的8月17日开始,同业银行的人民币市场开始启动一系列关于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日元,港币等货币的交易。得到普遍赞同的观点是交易量每年总体的不断上升是良好的市场机制,丰富的交易商品,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容量,标准的共同结果。但是,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相比于中国每年庞大的进出口总量、资本流量和GDP,中国国际汇兑市场现有交易的规模和类型对仍然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因此,进一步建立一个强大、稳定的国际汇兑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3.2.3加强改善本土的金融投资环境

金融投资环境一般都会伴随着国际化进程和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不断进步,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当今中国,金融环境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依旧存在大量漏洞的银行系统。低效的跨国交易平台,对于流通的货币无法提供必须的具有可兼容性的物理载体,单一的金融产品,不够规范的离岸金融市场。因此,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去执行人民币国际化并与国际金融市场相匹配,现阶段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加速变革和开放金融市场,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现代银行体系和相对较为完美的金融体系。

4总结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已经取得的成就,客观角度上来说也需要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强力货币与之相匹配,这符合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可以普遍同意“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大了重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需求,并给予了人民币国际化一个巨大宝贵的历史机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注意加强良好金融市场的建立,有效控制可能的金融危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把成本控制在最小。

*GG-LL:请注意GG和LL只是著名经济学家Krugman为了描述他的模型所给出的两个普通名字,就像是两个曲线上的标识。它们并不代表什么特殊的含义,也不是什么词语的缩写。

参考文献:

1.Qian Rongkun.International Finance.Tianjin: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3:3.18(in Chinese)2.Chen YuLu.International Finance & Banking. Beijing: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8:136-148(in Chinese)3.Michael Melvi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 Finance.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ress.1994:96-102(in Chinese)4.Wang Yuanlong. Strategies & Process on the Convertibility in Capital Account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China Finance 2008(10).36-39 5.http://

第四篇: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姓名:周宁馨 学号:*** 班级:13国贸专升本

摘要: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伴随世界多极化和科技信息化趋势同步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运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步伐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研究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探究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国企业在得到更多公正、合理的待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型企业进入到中国市场,给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了生存危机,因此,我们中小企业应该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然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者如何实现政策目标等等,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概述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自从国家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逐渐加快。对外投资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领域不断扩展,涵盖了贸易、加工制造、电子通讯、科教文卫体、交通运输、设计咨询监理、计算机服务、资源利用、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及医药餐饮等各个领域。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虽然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中小企业的出口额已占到全部商品出口额的68%,出口额增长49%①。在广东、浙江等一些沿海省市,中小企业已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力量一目前,一批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已走出国门,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生力量。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容 1.国家政策支持,投资环境宽松

其一、法律法规支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中小企业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在政治层次上给予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相同的地位尤为重要。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标志着在中小企业的立法上,我国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后,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外,还有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发展改革、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等。这些政治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法律法规的健全,为我国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二、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中国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推动我国企业走出,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政府制定了一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国家国际化经营的的政策。包括简化审批手续,下放审批权限,加大对境外投资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等。

同时,超过万亿的外汇储备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1.53万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6.9%。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08年4月,我国外乎储备为4.76万亿美元,2009年6月26日,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634元人民币。②当前高额外汇储备使中国面临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美元资产储备的“缩水”成了现实问题。而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成了缓解这种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三、具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队外国投资者持欢迎态度,并提供比较宽松的投资环境。如管制政策松动、投资和贸易体制的自由化、资本的自由流动、活跃的市场中介、新兴的金融工具等位跨国经营提供了方便。同时,周边国家较多,且多数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我国与其均有着长期广泛的对外联系。其次,我国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靠这种纽带,我国企业可以减少跨国经营中的障碍,降低风险。并有利于同当地企业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

2.经营机制灵活,比较优势明显(1)规模小适应性强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投入资金少,布局条件要求简单,能广泛地分布于各种环境,甚至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区也能生根发芽。中小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组织结构简单,有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投资决策迅速。营销方式有较多的自主权,对市场反应灵敏。在经济萧条时,容易进行技术、产品及经营方式等多方面的调整,一旦市场好转马上就能恢复生产,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能有效地抵御经济波动,保持市场活力。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大都是在艰苦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历经挫折和磨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斗志,这使中小企业更容易开拓海外市场,并迅速站稳脚跟。

(2)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我国的企业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机电、小规模制造业方面具有传统的比较优势,这种传统产品和成熟生产技术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相似或略低于我国的区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经济水平低,国内市场范围小,从客观上限制了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得我国具有传统产品优势和成熟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对外投资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少,信息沟通方便,反馈速度快,能很快地更新产品,改善内部经营,以及利用更新的技术获得先入优势。同时,这批中小企业营销手段相当灵活,它可以根据不同的顾客、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二、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障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在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企业法人单位302.6万个(不含2377万个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9.3%以上,我国GDP的55.6%、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出口额的62.3%和就业的75%均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在目前中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中,6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投资的③。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稳定,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维护市场竞争活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中小企业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一)内部障碍

一是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一些中小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并不明确,对国际规范、国际惯例不熟悉、不了解,为了“跨出去”,往往饥不择食地抓项目,盲目对外投资,把国内经营的一套照搬到国外,沿用国内传统的管理办法缺乏制度创新,成为“中国式企 业”在国外的延伸。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束缚了企业的手脚,无法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造成大多数国际化经营企业效益底下的主要原因。

二是缺乏国际化经营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起点低、人才储备匮乏,现有管理及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偏低,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尤为缺乏,管理经验不足,对于国际市场行情判断不准。很多情况下,中小企业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的市场经验和直觉把握市场,这样就难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营销模式和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更难以与其他国际经济实体进行竞争。

三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品牌意识。我国是全球国际贸易的第三大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从属地位,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品牌观念不成熟,没有意识到品牌对消费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没有意识到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没有意识到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更没有将刨名牌与企业利益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

其四,产品科技含量低。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先进设备较少、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同时,企业普遍缺乏持续开发独特产品和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

(二)外部障碍

1.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已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的首要问题。国际化经营更需要资金,但我国金融环境难以解决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较少、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以及社会上对所有制的偏见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此外,由于法律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那样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来筹措资金。由于缺乏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也无法 上马,严重阻碍了其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2.促进政策和体系不完善

世界经验表明,企业在海外投资初期往往是依靠政府促进政策的强大支持获得成功的。目前,我国尚处于海外投资的起步阶段,但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政策支持体系,由于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缺乏政府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往往难以支撑海外竞争的强大压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资金、财政等方面的法规政策扶持体系仍未形成,虽然《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对外贸易法》等法规对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作了规定。但是缺乏操作性,法规政策之间缺乏系统性.

3.严重的非关税壁垒

由于我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标准或国外的先进标准,使外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阻挡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受限制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设置技术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最大的障碍。《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条款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难度,并且对目前我国市场中以仿制为主的中小企业产生了严重挑战。

三、推进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国际化经营理念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必须按国际规范、国际惯例来加强强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树立规则意识,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彻底改变落后的企业制度、传统管理模式和低层次服务方式,建立既能适应本土文化和市场环境,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和服务规范;其次要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完善人才管理。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化,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这样才能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向国际化发展.(二)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资产,特别是知识资产。如技术、专利、生产技能、互补性知识等。只有着眼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资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取得—席之地。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积极进行网络化经营。首先,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经济时代,全球化、开放化和国际互联网飞速发展,经济生活中的信息化、网络化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以便及时掌握各国经济、市场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其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即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国际商务活动。这种方式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可以节约交易时间,节省营销成本和交易费用,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有利于中小企业及时地以较小的代价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四)建立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政府支持体系

中央政府在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专项预算的同时,改善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及各项政策性资金的使用方式,简化使用手续,实现WTO框架下的政府职能的转变;健全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体系,《中小企业促进法》无疑有助于从资金、政府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刨立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地方各级政府及外贸管理部门要将工作重点转到直接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协调和服务上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对外贸易促进和信息服务措施。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高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预见性提供帮助,降低各种风险,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保险等,使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 竞争。

参考文献

[1] 孙利娟,冯德连.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8年第7期.[2] 张晓冬.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思维[J].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3期.[3] 黄健动.民企“走出去”风生水起[J].大经贸.2008年第2期.[4] 萧明.走出去[J].财政界·通商.2008年第1期.[5] 王冬.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34期.[6] 高卫平.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之思考[J].中国市场.2007年第18期.[7] 贾林峰.发挥外事优势.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服务[J].当代世界.2007年第12期.[8] 廖继胜.民营企业“走出去”与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2007年第11期.[9] 滕斌圣.弱者心态软禁中国企业[J].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7年第11期.[10] 谢高峰,王国顺.传统国际化理论的不足与解释[J]..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10期.[11] 李德.问题与主义[J].中国海关.2007年第10期.[12] 张亚娟.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第8期.[13] 高静.浅析民营经济的现状与发展[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年第7期.[14] 周新生,孟铁.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5月.[15] 王林民,金三宝.论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政策环境和对策建议[J].职业圈.2007年第5期.[16] 吴喜林.走出去 要走好[J].中国经贸.2007年第4期.[17] 卢小平.更多关注“走出去”[J].大经贸.2007年第4期.[18] 欧阳晓明.民营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J].大经贸.2007年第3期.[25] 崔彩周.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政府角色合理定位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7年第3期

第五篇:十二五期间民营企业几个发展问题的思考

浅议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

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经过了几年的单向追求高速度发展的中国经济,是否真的要向“科学发展观”的方向转型了呢?当人们痛斥医药企业不顾患者利益的欺骗行为,国家查处生产沾满矿工鲜血的黑心煤的矿主。监管部门不断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时候,另一方面,医院我行我素,因为医务人员要保持相当的生活水准没有高额的利润保证怎么行呢?煤矿爆炸案愈演愈烈,因为我们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能源需求非常大,一个地区的非法煤矿停产,整个地区的经济都迅速降温。面对雪灾,只能让那些关闭的煤矿恢复生产以保证电煤供应。同时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高速的经济增长,社会的各种矛盾就将大爆发,为了保持gdp增速,地方政府面临两难的选择:对企业的不法行为加强监管,经济增速受损,不加强监管,环境破坏,人民的健康和安全受损。企业面临的社会责任的困境实际上是整个社会责任两难困境的缩影。企业面临缺失社会责任困境的原因: 如果将面临这种困境的原因完全归咎于社会是不公平的,企业面临社会责任困境并不完全是外因造成的,企业自身对社会责任缺少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举措才是问题的症结。通常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存在一些误读:

一、片面理解社会责任,认为它只是向慈善事业捐赠 社会责任并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企业家在业余时间和企业之外能做什么,比如在社会“文化”方面的领导责任:资助艺术、博物馆、歌剧院、交响乐队;兼职教育机构的领导职位;为慈善事业和其它社会公益事业捐献。也不仅仅是私德和公德的问题。实际上很多企业家还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给希望小学或者灾区捐款,这其实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误读。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的重点是企业在处理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应该或可能做些什么,它包括两方面,首先是企业本身经营活动带来的副产品,化工企业为得到产品必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汽车制造企业同样也会带来污染和噪声。网络游戏公司面临青少年家长和学校的指责。石油石化企业面临公众对油价暴涨的非难。企业首先应该对自身给社会带来的问题负责。其次,企业责任产生的另一方面是社会的问题所导致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的部分根源实际在社会,医药企业的损害患者的行为可能源于国家医药管理体制,黑心煤的生产源于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中缺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标。一个健全的企业不能存

在于一个病态的社会之中。但是面对社会的问题企业并不是只能无所作为。如果企业不想明确作企业究竟为了什么,或者认为办企业就是为了赚钱。对企业该做什么样的事并不清楚。那显然无法要求它进一步承担社会责任。如果问一个小煤窑的老板为什么不能增加安全生产设备设施,他可能会说成本太高,企业就无法运转。可是假使一个地区有大量煤矿因为安全检查通不过而停产,该地区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就会滑坡。所以与其让当地的人过着温饱线以下的困苦生活还不如拿一部分人的生命和健康换取经济水平的提高。这就是目前很多企业的逻辑。但是这些企业并不是真想为当地的居民解决就业问题,实际上如果他们真的有这个打算,他们就已经完全篡夺了不属于企业的权利,因为就业问题不是企业应该和能够解决的。这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企业一旦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去作为就必然招来问题和怨恨。一个靠正常安全措施根本不可能盈利的企业也无法真正解决地区的居民的正常就业问题。不能正常盈利的企业原本就不应该存在。实际上很多企业的目的仍然是自身盈利,获取高额的非法利润,而不是为社会提供安全无污染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带来自身的利润。是一种在损害他人正常权力下的盈利。地区的就业需求和经济要求从根本上不应成为他们不负社会责任的借口。那么地方政府呢,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的职责,没有资源只是借口。看看日本的情况就清楚了,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资源。政府似乎应该选择那些可以通过正当的利润运转的企业来带动地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值得的。

二、企业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所以企业不必负责 很多企业认为既然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社会,企业是否可以推卸责任或无所作为呢?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造成的问题,企业都要负责任。患者并不清楚地意识到国家医药管理体制的问题,即使他们意识到了,还是会认为医院没有负责任的态度。因为问题的直接影响是来自医院,或者说医院在问题产生的过程中是可以施加影响的。如果认为社会带来的问题企业就可以不负责任是不切实际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国内很多企业在当地教育事业落后的情况下,自己办学来解决职工子女读书的问题,如果企业等待国家和社会来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的员工能够接受吗?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所作为。

三、企业认为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是互相矛盾的,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无法履行社会责任,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就会损害企业本身的利益。企业不知道

问题也是机会,在企业解决自身社会责任问题时会为企业创造发展的机会。大量的医院管理者认为如果不能将利润作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无法保证医务人员的生活水准。实际上企业肩负社会责任符合企业的长期利益,这里可以借鉴一下美国默克制药公司的价值观:“默克公司全体员工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简要地说就是我们要牢记药品旨在治病救人,不在求利。一个企业的价值有时是高于金钱的,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公司成立时的初衷,失去短期的利润,未必等于失去长远的效益。因为所有的付出迟早会得到回报,利润一定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绝对不会没有利润。我们记得越清楚,利润就越大。”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长期利益不是矛盾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符合企业的长期利益的,而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则必然。实际上德国和日本企业并没有把利润作为企业的首要目标,由于其特有的社会环境,更强调责任。《基业常青》一书中指出,真正卓越的企业并不把利润作为首要目标,而是将对社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自己的使命放在首位,做到了这一点,利润也会滚滚而来。

四、企业试图承担自己能力之外的责任。并因此削弱甚至忘记了自己本来的使命。比如已经证明失败了的“教育产业化”,学校的基本或者首要使命不是盈利,而是育人。但是当学校忘将盈利放在首要位置的时候,它承担了本身能力之外的使命,导致了自身最应该完成的使命受到了伤害。一个组织在自己特殊目的和特殊使命以外的影响愈小,则其行为愈好,愈是负责,愈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公民、邻居和贡献者。不是必不可少的影响、不是自己所实现特殊目的和特殊使命的一部分的影响应保持在最低限度。即使这些影响看起来是有益的,但它们既已超出了本机构正常职能的范围,则迟早会引起怨恨、抵制,并被认为是强加于人的。企业突破困境的途径

一、正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要突破社会责任的困境,企业首先应该明白社会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依赖于政府,一个高效且能给予人们更多幸福的社会在于各种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在今天这样一个各种组织并存的社会,企业的管理阶层如果不能发挥作用,那就没有什么人或组织能承担这个责任了。有很多人寄希望于法律,但是请不要忘记,法律只是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没有告诉你该做什么。人们同样明白企业造成的社会问题可能并不起源于企业,比如建立化工厂就会带来污染,人们实际上是对企业拒绝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不满,甚至怨恨。人们知道通信等垄断行业企业双向收取通信费用

源于体制的问题,但是当电信企业对此类不满表现得漠不关心时就引起公众舆论的厌恶。因此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无论是处于企业发展的任何阶段。

二、明确企业对社会应该造成的影响,明确企业的使命。企业要突破社会责任的困境,还需要认真审视自身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确定一个组织附带产生的各种影响只是第一步。但管理层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影响呢?目标是清楚的:对社会、经济、社区和个人的各种影响中凡不属于组织的宗旨和使命的都应维持在尽可能低的程度,最好能予以消除。不论这种影响是在机构内部的还是对社会环境或物质环境的,都是愈少愈好。因此,企业的首要责任是冷静而实际地确定和预测有些什么影响。所提出的问题不应是“我们所做的事对不对?”而应是“我们所做的事是不是社会和客户要我们做的事”如果有某项活动不属于本企业的目标和使命之内,那就应该考虑是一种对社会的影响或冲击,并且是不可取的。

三、把社会问题看作是企业的机会。企业不应该回避社会责任,或者只看到问题的消极面。承担社会责任并不意味着就是企业以牺牲利益为代价,社会问题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机会。最典型的例子是9年的福特汽车公司,当时它所处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不久的年代是美国劳工处于极不稳定的年代,工人的困苦日益增加而失业率很高。在许多情况下,技术工人的每小时工资可能低达一角五分。福特公司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于9年末宣布它保证付给其每一个职工五美元一天——是当时标准的二到三倍。詹姆斯卡鲁斯(james couzens)是当时公司的总经理。他迫使其他反对的合伙人最后接受他的这一决定。亨利福特完全知道他那公司的工资总额会在一夜之间几乎增加到三倍,但他还是被说服了,由于当时工人的痛苦很大,只有采取重大而明显的行动才能取得效果。卡鲁斯还期望,福特公司的工资率虽然增加到三倍,但其实际的人工成本却会降下来——而事态的发展不久就证明他是正确的。福特公司的这一声明改变了美国的整个劳动经济。在此以前,福特汽车公司职工的离职率很高,以致在9年为了保持一万个工人,必须雇用六万个工人。在实行新工资率以后,离职率几乎趋于零。它所节约下来的金额是如此之大,以致在以后几年中,虽然所有的材料成本都急剧上升,福特公司还是能以较低的价格制销t型汽车,而从每一部汽车获得更多的利润。正是由于急剧提高工资使得人工成本节省,福特公司才能在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福特公司的这一行动还改造了美国的工业社会。它使得美国工人基本上成为中产阶

级。亨利福特所处的年代似乎离我们已经比较远了,可是看看我们的国内民营企业面临的境况竟是那么熟悉,笔者作为管理咨询顾问曾为广东的多家民营企业服务过,广东民营企业面临的民工荒与福特公司面临的态势如此相似,工人阶层的生活是如此困苦,而基层工人的工资十几年都没有什么变化,员工的离职率高得惊人。例如顺德一个旅游企业的职工流动率是00%年,而企业老板还在想方设法通过降低工资来降低人工成本。如果今天的民营企业家听到福特公司的故事恐怕还是和当时的人们一样会笑福特是傻瓜吧。综上所述,虽然企业面临责任困境的原因并不完全是企业自身造成的,但是企业对于承担社会责任责无旁贷,企业只有真正明确自己的使命,慎重考虑企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对企业可能和应该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设定目标并采取具体措施,将问题转化为企业成功的机会,企业才能最终摆脱困境,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取得企业自身的成功

下载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若干问题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若干问题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井冈山之路到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认识与思考

    从井冈山之路到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认识与思考 (第二组考察报告) 本月上旬,我们58期党校学员走出校园,来到江西井冈山,湖南韶山以及湖南长沙两家全球著名的民营企业参观学习。所到......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笑宇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问题

    企业内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问题:一、由于企业位置相对偏远,员工的活动范围和空间相对封闭,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长之后存在思维固化、懒惰的情况,尤其在我们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

    中国农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市长参考 作者:程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会中心研究员 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程国强中国农业要想进一步融人世界贸易体系,就......

    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思考

    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党建工作随之展开且步步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了网络,扩大了覆盖面;健全了制度,推进......

    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切入方式及动因分析

    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切入方式及动因分析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5-24 15:07:00 ]作者:章伟坤编辑:studa20 【摘要】在民营企业转型期间,企业国际化问题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

    我国金融国际化的思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金融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同时作为管理商品经济的一个基本手段,必然要随正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一道走向世界。 一、金......

    成都旅游国际化基本思考(xiexiebang推荐)

    成都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实现路径分析晏志谦 胥晓刚 杨建关键词:国际化 旅游 城市路径摘要:通过对成都旅游资源、指标和发展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提出未来成都旅游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