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劣势与民营企业技术发展路径创新

时间:2019-05-13 20:1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位劣势与民营企业技术发展路径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位劣势与民营企业技术发展路径创新》。

第一篇:区位劣势与民营企业技术发展路径创新

区位劣势与民营企业技术发展路径创新

――以福建省为例

杨永忠

福建省民营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迅猛,但最近五年来,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的日益壮大,其极花效应产生的对周边区域资金、人才的集聚,使福建省的区位优势下降、劣势日趋明显。在这种背景下,福建省民营企业思变善变,在技术发展路径上大胆创新,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处于区位劣势的民营企业加快其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可借鉴之路。

1.建立技术组织的区域构架,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民营企业普遍认为,在技术进步方面,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福建处于区位劣势,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因此,如何避开这一区位劣势,保持和提升福建民营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成为民营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对此,一些民营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就是技术组织向区域外扩展,在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国内区域建立功能不同的技术中心,形成分工协作的技术开发体系,使技术开发从过去单一的本地组织演变为职能不同、功能相异的多区域立体组织,形成了企业技术组织的横向和纵向区域构架。

比如,泉州亚伦集团和安踏集团,就是典型的企业技术组织横向区域构架。亚伦集团是工艺品生产企业,产品主要出口,对树脂工艺要求较高,在这方面台湾人具有技术优势。由于泉州对台湾技术员吸引较为困难,因此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在深州创办了研发中心,从当地台资厂高薪引进了50多个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深州研发中心负责精品开发,泉州研发中心负责大众品开发,二者分工非常明确。安踏集团则在本地晋江研发部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北京和广州研发部,北京主要负责球鞋开发,广州主要负责服装开发,本地主要负责休闲系列开发,三者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各地的技术资源。

泉州洲克健美服饰有限公司在技术构架上则是一种纵向再造。该企业以差异化和低成本协调运作,低成本使企业将生产集中在泉州,并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而差异化需要以技术为支撑,本地技术人才则明显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不是流走,就是生锈”。为此,企业将技术中心转移到了上海。在上海后企业技术部门明显感到很容易招到优秀人才,该公司刘瑞金总经理对此深有感触地说,“在本地,是人才选我;在上海,是我选人才”。目前,上海研发中心总揽企业研发职能,本地研发部则接收上海中心的技术辐射。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技术在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中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因此,如何进行技术组织再造,提升技术竞争力,将是民营企业不可回避的战略问题。技术组织的横向和纵向区域构造,无疑对处于区位劣势的民营企业提供了一条外向型的发展路径。

2.建立灵活开放的用人机制,推进区域内技术深度开发,企业技术外向型拓展固然非常重要,但向内立足企业本身进行技术深度开发亦不可轻视。但这种内向型技术提升如何避免区位劣势,则有待于建立灵活开放的用人机制。这方面,福建省一些优秀民营企业也通过自身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其中,一条重要路径就是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制度。

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一座流动水池,人才源源不断地注入,体现的正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性人才观。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泉州市利用本地的经济和产业优势,已经建立了晋江、清濛、南安三个博士后工作站,如福建晋江高科技园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2000年5月正式挂牌运作以来,已成功引进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

江大学等博士后16位(其中留英、留德博士各一位),研究的领域涉及企业经济管理、软件开发、模具制造、生物提纯、材料化学、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博士后在站期间所承担的企业研究课题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良好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目前晋江博士后工作站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在民营企业发展中显示出勃勃生机。

可见,对具有发展前景的优秀民营企业,在处于区位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制度引进人才效力,对解决企业紧急的技术和管理瓶颈,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面向国际市场,捕捉和跟踪前沿技术信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民营企业不仅仅面对国内企业竞争:一方面,在国内市场将面对国外企业的挑战,另一方面,走出国门将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在这种背景下,民营企业特别是区位劣势的民营企业要实现生存、发展,进而做强做大,技术将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如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保持民营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成为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福建迈克药业有限公司在保持技术国际竞争力方面,拥有成功的经验。迈克产品与技术研发中心建有12个合成实验室、3个分析实验室、2个制剂实验室和2个毒理药理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向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抗艾滋病、抗抑郁药品以及部分世界畅销的通用名药物。为了提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公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产品和技术信息网络,专门负责收集、跟踪国际前沿的产品和技术信息,在产品研发方面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处于区位劣势的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普遍低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乃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通道是接受定单和贴牌生产,技术环节处于低端,企业利润菲薄。因此,迈克药业这种紧跟国际前沿技术、产品自主研发的管理模式,无疑值得不具有区位优势的民营企业思考和借鉴。

4.提升企业研发机构档次,提高企业技术的吸纳力和影响力

企业的研发机构如果仅仅定位于企业内部组织,研发能力必然受限:一方面,企业从外部获取技术信息和技术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对外影响及由技术水平带来的产品影响力必然也受到影响。因此,企业技术组织如能立足企业,同时充分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市级、省级、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形成企业与各种组织共建的研发机构,必将极大提升企业技术水平。

如地处晋江的凤竹集团,在企业建立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针织面料科技中心,一举摆脱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科技含量低的负面形象,极大提升了企业产品档次和企业形象。凤竹集团对研发中心的较大科研投入,以及来自政府、行业协会和社会的关注与经费资助,使企业研发水平保持国内同行前列。该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介绍,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和国内一流的硬件设施,使企业对国内优秀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前来联系的络绎不绝。安踏集团已经建立了省级研发中心,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研发中心。集团总经理丁志忠先生认为,国家级研发中心的建立,将为安踏集团实现“引导市场”的目标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迹象表明,高级别的企业研发中心正在成为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民营企业的重要资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并将极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突破企业内部束缚,建立和完善高级别的研发中心,显然是处于区位劣势的民营企业改变技术现状、提高技术竞争力的又一条可行路径。

目前,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结构下,尽管处于区位劣势的民营企业其技术创新困难重重,但福建省民营企业的积极探索,无疑为区位劣势下的民营企业进行技术路径创新带来了巨大希望。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第二篇:浅析中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与创新路径

浅析中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与创新路径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撑。本文针对中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及中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困境,提出转化创新主体、完善相关政策、培养技术人才和重点技术再创新等低碳技术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低碳技术、低碳创新主体、低碳创新政策、知识产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增长模式。仅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60.1亿t,而1978年仅13.8亿t。[1]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能源的迅速减少,已经开始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效应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我们要尽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技术,发展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可构建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技术。

经济学家保罗·大卫在1985年提出:“经济社会中一些偶然事件可能导致一种技术战胜另一种技术(即技术演进)。但是一旦选择某一技术路线,它会持续到最终,即使另一种技术路[2]线可能比该路线更为有效。”但在中国诸多重点发展领域之中,现正面临技术转化的困境。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则是实现低碳经济理念的一种手段。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引领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传统工业模式,进入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低碳经济时代,是中国经济、社会、人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中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

中国已在多个第二产业项目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与新能源相关的行业最为突出。在低碳能源技术领域,中国的可再生资源十分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低碳技术已经商业化。如中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无先例、无引进、无成熟市场的情况下,创立了具有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工业体系。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为全球低碳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中国政府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中国近年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再生资源回收与循环经济、环保设备等。1.1火电行业改进能源转化效率,已取得突破

中国现在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超临界技术的燃煤电厂,预期发电效率超过45%。同时,中国还在进一步淘汰技术落后的小型机组,推广应用超临界和超临界发电技术,以取得更好的节能效果,预计到2050年将实现相对节能25%[3]。

中国由于天然气资源贫乏,核心技术十分落后,所以在天然气发电领域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5年,国际电力市场天然气的平均效率就已达到了42%,原因在于西欧国家在天然气联合循环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4]。

1.2新能源汽车技术慢慢成熟,已迈向产业化

2010年,中国企业就已逐步向出租车市场出售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开辟非常规快速发展之路。

但是从整体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水平还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在混合动力方面,日本的弱混合动力汽车可以节能38%,而中国的产品只能达到节能20%的水平[5]。说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控等核心技术方面还有待攻关。1.3建筑节能技术取得进展,保暖减排技术初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将被定为节能降耗的主要领域。近日宣告的《财政部、住房和城乡树立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义务的通知》要求,国家将启动一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到2015年,改造重点城市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将下降20%以上。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将下降30%以上。

由于受传统建筑模式的影响,中国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模式,包在水泥里的钢材都是无法回收的,而国外的建筑钢材大多都是可回收的,中国建筑技术一直没有与国际建筑科技并轨。

1.4工业节能与减排

工业领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调整产业结构虽然是最有效的减排措施,但也是最耗时、耗力的措施,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抑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增长难度较大。

虽然近年来一直在提倡淘汰落后产能,但是由于未形成长效的淘汰落后产能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新增产能同样对整个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部分工业行业还存在相当的过剩产能。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不仅仅只能以现有的产能规模为标准,随着市场的变化与节能标准的趋严,行业的减排工作更具有挑战性。1.5再生资源回收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反复利用,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则是实现资源循环的主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不断规范,各级政府对培育商贸和流通市场的重视,吸引了再生资源的聚集,各地市场交易十分活跃。

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源回收率低,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严重。由于中国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及历史原因使得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发展呈低水平徘徊。另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大部分再生资源的加工处理技术还十分落后,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差距甚远。

1.6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应用较快,水和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的制造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

中国在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和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三大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其中,产业的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和水质污染防治设备上。

但中国,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开发相对落后;环保设备初级产品仍占较大比例;高新技术产品比例小;某些领域缺少适用的产品品种;以及某些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成套水平和能力较低,是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中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困境 2.1技术创新主体不明确

就百年的国际经验来看,真正起到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于企业。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的创新水平得到提升。

然而,中国自开放以来,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多依赖于高校和科研所,而对真正了解市场需求的企业放任发展,导致中国产学研工作的严重脱节。高校和科研所虽有能力开发新技术,但由于和市场脱节,相当一部分技术无法转化为真正的商品。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研发人数虽有所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企业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并且流失严重。中国几千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只有25%,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机构从事研发活动[6]。就研发的产出指标——发明专利而言,中国在低碳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前五名中,有四家是高校,仅有一家是企业。

另外,由于低碳技术创新的前景不明显且有风险,国有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以及出资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合一的产权制度导致企业缺乏低碳技术创新的自主权。2.2技术创新相关政策不完善

低碳技术大多是新兴技术,面临较大的风险,同时未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政府相 关政策的扶持,出于经济利益因素的考虑,为规避风险,企业在技术方面很难去突破创新。

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创新技术载入社会网络中的实体,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网络的结构下制度及嵌入在其中的技术的影响和演化。新技术即使被开发出来,但没有良好的制度保证,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投入市场,变成产业,也就不能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2.3 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

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并不产生创造发明,而是对人们在发明创造及其应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加以确认和保护。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第三大贸易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竞争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首先,缺少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成为制约提升我国低碳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占据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半导体、通讯、医药、生物和计算机行业,外国公司拥有的授权专利数达到60%—90%以上[7]。

中国在一些制造能力较大的加工行业,因缺乏知识产权而竞争力不足。近年来,中国制造产品出口频频受到知识产权问题的阻拦,廉价劳动力优势被削弱。例如,我国的DVD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被征收较高的专利费。

另外,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面临知识产权竞争。一方面,国外公司在传统行业的高端产品领域进行专利布局。另一方面,一些在国内市场畅销的中国产品受到外国公司的侵权调查。2.4技术创新人才缺乏

中国的科研人才,大多都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真正从事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十分有限。此外,企业的高级管理和技术创新人才稀少,精通外语的国际型低碳技术创新人才紧缺。

中国低碳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差距。低碳技术是否能够持续发展,技术是否能有所创新,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研发能力的强弱,而研发能力的强弱具体就会体现在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面。中国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包括核心技术研发人员的数量,优秀的技术操作人员的数量以及具有良好素质和长远眼光的企业家的数量。

2010年,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已经达到了4000多万,超过了英美等强国,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的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人才极其缺乏。在发达国家,高层次人才占总数的比例约为15%至20%,但我国仅为5.5%。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日本的8%、韩国和美国(不包括工程师)的15%。[8] 2.5技术创新缺乏交流合作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进入工业革命的时期要相对较晚。因此,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相对较弱。并且由于技术开发风险较大、前景不明朗,以及在面对多变的市场时,缺乏灵活性,资源不足和高管理成本等问题,都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的步伐。

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联合机制,集体开发和研究新技术来分担风险。知识产权制度,也不完善。部分企业害怕核心技术流失,而拒绝与其他企业联手。中国低碳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3.1加快培育低碳技术创新主体

低碳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技术经济活动,客观上要求创新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必须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能够承担低碳技术创新中的各种风险。

按照以上三个条件,只有企业才能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主体主要体现在:企业是低碳技术创新研发活动的投入主体、执行主体、技术成果产出和应用主体、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主体。

要真正使企业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第一,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要加快向股份制方向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市场机制,改善资本结构,实行产权多元化,从制度上确保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第二,使企业成为低碳技术研发的主体。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应在企业内进行。企业可以和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联手,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来实现技术的研发和生产。第三,使企业成为低碳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逐渐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体、多渠道低碳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与体系,鼓励企业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投资。第四,完善市场导向的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对创新成果的评价要以市场为标准,着重考察研究成果能否顺利转化,能否实现产业化、能否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3.2 加大政府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政策的激励与支持,对于推动低碳技术这一公共产品的创新及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政府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都运用了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种政策。如政府投资示范项目、知识产权保护、新技术的消费抵免和政府采购等, 并根据技术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选择不同的激励政策。

中国政府应该通过提供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为各创新主体创造一个引导、促进和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通过中介组织,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改进,加强与国外企业和研发机构的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居民的低碳消费需求和国外低碳技术进步反过来又会推动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更大的低碳技术创新 这个创新系统要想有效地运行,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激励。这些政策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节能减排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和低碳技术转让的国际公共政策等。3.3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低碳技术也是智力的劳动成果。要想保持低碳技术研发企业的研发热情,就必须要保证他们能有高额投资的收回,这就要有相应的制度予以保证。政府可以完善针对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赋予低碳行业创新成果合法持有权,使创新者对技术获得一定时间的独占权,让创新者能够通过实施其创新成果,收回前期的研发投入,并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丰厚收益,以此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将有限的创新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通过灵活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条件,企业间可以互相交流合作,合法利用他人的成果,选择正确的低碳技术创新方向、领域和研究开发项目,在做到既避免侵犯他人权利的同时开发新的低碳技术。这样,企业就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从事更高水平的研发工作,避免了低水平重复的研究开发,既可以节约有限资源,又可以提高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加大了新技术开发的可能性。3.4 大力培养科学创新性人才

要培养低碳技术科学创新性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首先应该将教育模式从学科导向向应用型转变。人才培养工作要与教育工作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技术创新型人才。

其次,要充分尊重创新型人才的特点。由于,技术创新型人才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起充当主体,他们大都具有以下特点:创新意识强;自主性强;稀缺程度高;面临风险高。企业和政府都应当为其营造出尊重技术人才的良好氛围。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合理的薪酬,最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对有突出成绩的技术人员,实行破格待遇,使他们获得巨大的工作满足感,以更积极地工作态度以示回应。并通过上岗竞争制,进行人才筛选,为有技术的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

第四,企业要解决人才问题,不能仅着眼于企业内部,要走出围墙,利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多渠道、多方法地利用人才。3.5 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与交流合作 由于中国低碳技术起步较晚,离世界水平还有差距。从基础研究开始着手的话,随着时间,会拉大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改变现状,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引进中国相对薄弱的低碳技术,使企业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去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形势。

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发起和参与低碳技术领域的国际间和区域间科学研究计划与技术开发计划,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分享国际前沿科技成果,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帮助企业成立行业间联盟,帮助企业整合资源,以此增强该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增加中国该行业在国际间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洪涛.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少用煤,发展气[DB/OL].http://www.xiexiebang.com/Item/7100.aspx [2] 孙丽芝.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1(1),第139页

[3]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科学出版社,2010,第490页

[4]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科学出版社,2010,第491页

[5] 刘彬彬.新能源技术现实:国外开花结果 国内无惊人之举[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7月21日

[6] 王可达.低碳技术创新的意义及路径选择[J].探求,2011(136),第69—70页

[7] 冉永平.从专利数量看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还不高[N].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0日,第一版

[8]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跃居世界第一[J].人事天地:人才资讯,2010(34),第9页

Analysis of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w-carbon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on paths

Abstract: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ies has become a global consensus.Low-carbon technologies are keys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ic.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low-carbon technologies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innovation of China low-carbon technologies.It advises that China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the main innovation, improving relevant policies, training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then focusing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o on.Keys words: Low-carbon technologies;the main innovation of low-carbon;innovation policies of low-carbon;intellectual property

第三篇:解密阿里巴巴的技术发展路径

解密阿里巴巴的技术发展路径

2008年的一天,阿里巴巴集团(下称“阿里”)开了一次内部会议。在这次当时看来很平常的会议上,明确了两个议题:一,阿里是一家数据公司;二,阿里要把“计算”变成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共品。当时在中国还没有人谈“大数据”的概念;更没有人想到云计算会和一家互联网公司未来发展如此紧密。

1999年阿里成立之初,创始人“十八罗汉”中就不乏技术基因。公开资料显示,创始人之一吴泳铭1996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后成为支付宝的技术总监。盛一飞有多年用户体验设计经验。周悦虹,java架构师,技术精湛,传言是一名极客。

随着淘宝网的成立,2003年阿里开始与IBM合作,解决用户、商品和消费信息分散的问题。当时的阿里已经从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延展出很多新业务,技术系统也变得庞大复杂。到了2007年,阿里在IT上的投入之大,一度成为IBM、Oracle等国外IT厂商在中国的标杆用户。当年,阿里首席数据库管理员冯春培甚至受到了Oracle公司亚太区高级副总裁Brian Mitchell亲切接待,并被授予甲骨文全球第100个ACE(Oracle ACE 是指那些通过撰写书籍、文章或博客,分享Oracle经验的技术专家)。

但实际上,这种甜蜜的合作关系并没有持续太久。

2008年前后,阿里业务高速发展使已有的IT设备使用到达瓶颈。根据时任支付宝数据库架构师、现丁香园CTO冯大辉的描述:“在阿里的IT架构中,淘宝和支付宝等拥有大量IBM小型机和Oracle数据库,以及EMC、戴尔存储设备。用户激增与用户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每年早上8:00〜9:30之间CPU(中央处理器)要保持98%的使用率。”IBM小型机价格从几十万到高达百万级人民币,与Oracle签订的数据库软件费用达数千万,加之一大笔软硬件支付和一大笔维护费,阿里的技术发展进入一个压力很大的时期。

紧迫之中,阿里在寻找一名技术高管,要为庞大复杂的业务搭建起全新的技术架构,建立全球顶尖IT团队。在2008年的这次内部会议上,阿里确定了“数据”和“云计算”两个重要的新战略。

时任阿里巴巴首席架构师的王坚成为接受这个挑战的不二人选。

“去IOE”念头萌生

阿里巴巴CTO王坚

加入阿里巴巴之前,王坚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再之前,他是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加盟阿里后,王坚马上着手第一个重要工作——筹划集团全年的IT预算。他反复琢磨,发现一个重要问题:即便追加巨额IT投资,阿里购买的软硬件也未必能满足其业务的高速增长。

“双十一”大促对IT计算资源要求庞大,很难预测业务爆发点所需要的计算资源峰值。但过了高峰期,IT资源空下来,又会造成浪费。这些实实在在的难题是为阿里提供软硬件服务的厂商从没遇到过的,IBM、Oracle和他们的客户都不能为阿里IT提供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其次,整个IT就像是一个黑箱子,一旦出现技术故障后,阿里的技术团队要打电话给厂商等待事故处理,而且高端存储设备的性能数据都是由厂商掌控,阿里自己的技术团队并没有太大的控制权。技术维护变成极其繁琐的工作,支撑业务的效率大大下降。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Google和Amazon是和阿里业务相近,并值得学习的两个好榜样——Google是世界上少有的能拥有大规模分布式架构技术的互联网公司,Amazon是第一个将自己云计算技术对外提供服务,实现营收的公司。

在一次预算讨论中,阿里巴巴集团负责技术保障的副总裁刘振飞和阿里技术保障部DBA负责人周宝方偶然提到:“阿里应该尝试用PC技术替代小型机技术。”一听这句话,王坚一下子激动起来:“既然已经思考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郑重写下来?明确阿里再也不购买小型机。”

“去IOE”(在IT设备中去除IBM小机、Oracle数据库及EMC存储)由此得名。

在2009年到2013年整个“去IOE”的过程中,阿里技术发展策略逐渐从“商业软件”、“开源软件”发展到自主技术和云计算构成的综合技术服务能力。便宜的Commodity PC替换掉过去昂贵的硬件设备,淘宝、支付宝等重要业务将旧的“IOE”集中式架构转变为分布化架构,这种架构是把IT后台迁移到云计算平台上的基础工作。

在“去IOE”过程中,阿里技术团队也完成了一次成熟的转型,这为阿里向外提供云服务打下了基础。王坚来阿里之前,阿里各业务技术后台是独立运营的,他将阿里运维团队、平台技术部、大淘宝运维团队、云计算运维团队等整合到一起,成立了集团统一的IT技术保障部。阿里旗下子业务模式差别巨大,IT工具和价值理念也完全不同,所以统一团队经历了很大的技术挑战和组织挑战。这项工作实际为后期阿里云向外提供服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阿里后期推出的“聚石塔”、“聚宝盆”业务,与这支在“去IOE”过程中锻炼出的队伍密不可分。

除了团队,技术人员也面临着个人转型。王坚曾多次说:“‘去IOE’最难的就在于人。每一次的技术转换,我们都是在革自己的命。如果没有同事们当时敢于尝试的勇气,阿里的技术难题都可能扛不过去。”曾有一位技艺精湛、对业务非常熟悉的淘宝数据库管理员,在“去IOE”过程中,他从Oracle数据库技术,转到MySQL数据库,最后去研发阿里自有技术OceanBase数据库。

技术的重新选择让阿里最有价值的一批技术人才,随时要面对熟练的技术突然没有用的情况。曾参与IBM小机下线的技术人员楼方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去掉一两个系统的IOE不是最难的,也不能代表成功;通过‘去IOE’提升和锻炼团队的能力,协调好运维和开发团队间的工作才是关键。”

小机,再见!

阿里巴巴最后一台下线的IBM小机

淘宝是首先推行“去IOE”战略的业务部门之一。“去IOE”之所以能从淘宝开始,是因为淘宝拥有阿里最大的Oracle数据库,成本和技术压力最大。淘宝技术专家余锋曾说:尽管Oracle数据库性能稳定,但是对于淘宝来讲,Oracle数据库本身已经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淘宝的数据库专家从IT前端逐渐过渡到后端,弱化Oracle数据库,把“Oracle数据库+IBM小型机+EMC存储设备”切换到“MySQL数据库+PC Server的模式”。到2013年7月10日,淘宝重中之重的广告系统的Oracle数据库全部下线。

2013年5月17日,阿里集团最后一台IBM小机在支付宝下线时也使阿里“去IOE”运动越发受到关注。

在“去IOE”的进程中,支付宝首席架构师程立有自己的苦衷。支付宝有阿里最后一台IBM小机,这台小机管理着支付宝用户的所有资金。如果这台小机出现故障,用户将会无法支付,甚至连自己账户里有多少钱都看不到了,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对这台小机的任何改动都要确保万无一失。去除支付宝IBM小机的第二个难点在于,去除小机的前提是实现技术架构分布化,为支付宝IT迁移到云平台打下基础。但将技术架构从集中变成分布后,很难保证强一致性,比如客户A给客户B转了一笔钱,不能出现A的钱扣了,但B的钱没增加的情况。如何在一个分布的系统中保证交易处理的一致性是一个要攻克的技术难题。

“在王坚博士梳理整个阿里技术架构的时候,支付宝曾经是他‘去IOE’最大的一个‘障碍’”程立向《商业价值》记者说道。“我们必须要保证每天处理的大量资金,一分钱都不能错,一笔都不能差。”出于谨慎,程立和团队在去掉支付宝系统中其它所有的IBM小型机后,还保留着这台小机管理最重要的账户资金。”

时间回溯到2012的“双十一”大促的凌晨,很多消费者不断点击支付按钮,却常常看到支付宝的排队页面。消费者以为支付宝系统崩溃了,实际上,当时是因为支付宝仅存的这台小机的承载能力有限,在高峰交易期,系统只能对来不及处理的请求进行排队,这种排队带来的延迟产生了巨大的用户体验障碍。

“双十一”的痛苦经历,让程立最后下定决心去掉这最后一台小机,最终,支付宝技术团队设计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分布式交易处理方案,通过一次完美的项目执行去除了支付宝、同时也是阿里的最后一台IBM小机。

2013年的双十一是程立经历过的最轻松一次“大促”,再也不担心有任何技术节点会制约业务的发展了。

一台超级计算机

在阿里进行“去IOE”同时,另外一项重要的技术研发也在同时上演。2008年10月24日,飞天研发启动。“飞天”是什么?飞天是阿里的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几乎等同于整个阿里云的整个技术体系。

技术网站博客园对飞天——这种分布式技术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当你只有六七条鱼的时候,一个小型鱼缸就够了;可是过一段时间新生了30多条小鱼,这个小缸显然不够大了。如果买一个大缸,把所有水草啊、布景、加热棒、温度计都从小缸里拿出来,重新布置到大缸。这个工程要花费很多时间,尤其水草,纠结在一起很难分开。分布式系统可以帮你在这个小缸旁边接了一个同样的小缸,两个缸联通。鱼可以自动分散到两个缸。帮你越过复杂的系统扩建过程,省掉了很多时间和设备成本。

阿里旧的“IOE”架构,本质上代表着基于传统高端设备、大型数据库等软硬件的集中式架构。陈旧集中的技术无法应对阿里爆炸式业务增长,如果在IT系统中有一点出现问题,整个架构都面临危险。飞天这种分布式系统集中大量的通用服务器在一个系统中,比单个的大型集中式系统运行速度更快。而且,把计算能力分散到众多机器上,单个节点的故障只会影响一台机器,其它机器可以照常工作。

2013年3月,阿里技术保障部给公司高层突然发信一封:“云梯1要撞墙了!”云梯1是阿里内部另一个基于Hadoop的分布式集群系统。保障部的员工发现按照现有数据增量和未来业务增长的情况,阿里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将在3个月内达到瓶颈,数据业务面临停滞,必须将飞天系统快速扩建起来。

飞天的快速扩建要克服很多难题,国内有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经验的人不多,阿里的技术团队里只有少数做过或用过分布式系统,所以整个研发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只有遇到实际的问题,团队才会对工程上的难题有所领悟。

其次,在系统设计的时候,工程师会设定相应的工作场景、硬件环境的完备性。但在实际生产环境下,各种硬件环境、参数配置,往往会打破设计时的假设,因此总是会碰到各种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显然不是教科书上可以学到的理论。这个超大计算机也有自己的软肋,她要比单个服务器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要高很多,才能保证服务“永远”不中断,数据“永远”不丢失。

经过4个月的不懈努力,飞天资深技术总监唐洪和他的团队将5000台飞天集群部署成功。阿里成为国内首个单集群达到5000台规模的公司,在此之前,全球也只有Google、Facebook等顶级公司可以按照5000台机器来划分集群规模。

飞天能做什么?用唐洪的话来说:“它有100PB级别的硬盘,可以存放几百亿的网页;可以给几十万的用户,每人提供几百G的存储;再或者是拥有了一台万核以上的超级计算机,普通计算机一个月需要完成的渲染作业在这个计算机上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双十一”云备战

飞天资深技术总监唐洪

“去IOE”与“飞天5K”技术成功后,阿里集团内部所有的重量级业务都已迁移到云计算平台上。

“聚石塔”、“聚宝盆”、“阿里金融”的大数据研发以及YunOS智能移动操作系统等,都运行在阿里云飞天平台上。淘宝、支付宝等各业务部门的底层技术也架设在飞天平台上。阿里金融基于云计算,几分钟之内就能让贷款发出,每天处理上百TB的交易数据,而且保证了每一笔贷款发放的计算成本相同。淘宝也基于阿里云推出电商云——聚石塔,为“双十一”服务。阿里云推出电商云—聚石塔,为“双十一”服务。2012年“双十一”,通过聚石塔,阿里云支撑了天猫20%的交易额,2013年这一数字上升到75%。

2013年“双十一”大战前3个礼拜,天猫技术总监庄卓然接到集团通知:大促结束后,他将要被抽调到无线事业部。对他而言,3年的“双十一”备战完美收官,又将迎接新的挑战。2013年,阿里第5个“双十一”,天猫和淘宝单日成交额达到362亿元(根据招股书数据),网站PV过百亿,76%的商家处理工作在聚石塔云计算平台完成,且无一漏单,无一故障。支付宝成功支付1.88亿笔,最高每2分钟支付79万笔。用庄卓然的话:“疯狂业务数据的背后,是对阿里技术团队一次整体大阅兵。”这场阅兵检验了阿里“去IOE”和云计算的成果。

3年备战“双十一”,庄卓然每年都重复着高效的工作时间表。5月底,投入产品和技术准备。筹划新的突破点和创意同时启动,投入到一些较长周期的研发工作。8月底,真正的考验来临,冲刺时间段,他每晚习惯性要到两点多才能睡着。有时候,想一些技术难题觉得有突破时,一睁眼就到天亮。庄卓然自己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像“精神分裂”一样,左脑思考的是系统的稳定性建设,右脑不停地找寻当前系统的命门和瓶颈。每一次大促都是对团队技术能力的考验。

2011年和2012年的“双十一”前夜,庄卓然和技术团队都非常不踏实,即便该做的技术准备都做了,但面对“双十一”巨大的突发流量,只能尽力保证一个完善的技术机制,抓大放小。“双十一”的最大难点在于峰值流量一压过来,系统要扛得住千万人同时在线和每秒数亿笔交易。

淘宝和天猫的技术体系非常庞杂。每一笔交易都涉及到银行、商家、淘宝自身和网络等多个系统的处理能力。交易信息层层传递过程中,某一个技术细节执行不到位,交易就可能失败。比如,当用户量大到一定程度,系统让用户排队,如果这个功能失效,一连串的上下游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淘宝的几万台机器,上千个应用系统复杂交错,很难实景模拟所有的用户行为,比如1000万人同时在线,同时下单。2013年,庄卓然对“双十一”技术的确定和把握,一部分来源于技术团队已经能实现在短期内集结一大批虚拟用户去做压力测试;另一部分是淘宝天猫后台和大多数商家后台已经上云。

淘宝、天猫上大概近千万家商家,其中大部分的商家都有自己的ERP系统。消费者买一个东西需要点击购买,然后进行支付。这个动作会指向两条IT路径:一是连接支付宝,保证有钱可以完成支付;另一条则是进入卖家的ERP,卖家需要知道自己是否有库存,并减掉相应的货品数量。交易从淘宝或天猫链接到卖家后台系统的过程中,如果卖家IT系统薄弱,数据交换可能会因为网络等原因不通畅导致交易失败。

庄卓然详细讲解了这一过程:“聚石塔提供的云推送功能在第一时间将交易订单同步部署进商家的ERP、物流、CRM软件中,并提供动态弹性扩容和安全保护。消费者下单到发货、发票打印,所有信息流转都在云上完成。”

云上生态系统

阿里云业务总经理陈金培

天猫技术总监庄卓然

聚石塔只是阿里云应用的一个侧面,阿里长在云上的商业生态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王坚曾说过:“阿里云平台在内部的代码就是飞天。一个平台的力量有多大,可以造就的东西就有多大,这是过去阿里云为什么花费这么大力气做飞天的原因。”飞天以Web API的方式,向外提供计算、存储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等云计算服务,建立起庞大的云计算生态体系。

未来的互联网将成为一个果园,各行各业像是一棵棵果树,如何为果树提供良好的养分服务,决定了果园生态的丰富程度。云计算就是牵引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引擎。数据将成为云生态里的生产资料,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实时分析和交互,可以催生出无数新的商业模式。

在阿里刚刚递交的招股说明书中写道:2013年1〜9月,阿里云计算服务等收入达5.6亿人民币,占总收入的1.4%,同比增长15.7%,并且已经拥有98万用户。阿里云快速地将阿里和不同行业企业联系到一起,比如消费电子、公共卫生、能源管理、媒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移动互联网等。阿里云客户中有传统的互联网公司,也有移动互联网公司,比如手游公司;还有一些传统企业,比如杭州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这些传统企业的IT逐渐向云迁徙。例如,2013年,阿里与美的集团的深入合作,是基于天猫商城、大数据和阿里云计算平台的多维度合作,这种借助云和数据的能力,让传统企业能与互联网走向更深的耦合。

阿里云还在借助ISV合作伙伴,帮助更多的传统企业上云。2013年,东软将旗下SaCa、UniEAP等软件产品部署在阿里云上;普元推出基于阿里云的EOS-Cloud平台,直接在云上支撑企业软件开发。这些ISV厂商有大量传统企业用户积累,这种深入合作撬动了一批传统企业上云。2014年,5月8日,阿里云宣布香港数据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阿里云正与Amazon AWS、、微软Azure展开正面竞争,阿里的云生态体系部署已经蔓延到国外。阿里云业务总经理陈金培认为:“所有的产业竞争都是生态系统的竞争,你要么依存于一个生态,要么自己发展出来一个生态。”马云搭建的基于数据和云的生态,已初步形成。

2013年初开始,阿里将其战略调整为“平台、金融、数据”三大业务。云计算是金融、数据的基础。2014年春,马云的内部信件再次明确了阿里的未来战略:走向激活生产力为目的的DT(data technology)数据时代。马云的策略是让数据、云计算成为中国商业的基础设施。(文/张宇婷)

阿里巴巴的技术节奏

2007年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商务管理软件公司阿里软件成立。

2008年

王坚加盟阿里成为集团首席架构师

阿里巴巴集团研发院成立

飞天研发工作开始

2009年

阿里软件与阿里巴巴集团研发院合并

阿里云计算成立,在杭州、北京、硅谷设研发中心和运营机构

Oracle产品构建的RAC集群成为国内最大的数据仓库

淘宝拥有第一个分布式计算系统Hadoop集群,规模300台

2010年

阿里云第一个云计算机房启用

阿里巴巴数据量大爆炸的一年,RAC集群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速度,迁移到Hadoop

2011年

阿里云官网上线,“飞天”开始对外提供云服务

阿里巴巴云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云OS正式发布

2012年

“冰火鸟”启动建立支持集团数据化运营,自主研发的分布式计算平台对全集团提供服务

2013年

阿里云计算与万网合并为新的阿里云计算公司

“飞天”集群达到5000台,100T数据TearSort算法30分钟完成,比当时的世界纪录快2倍以上

2014年

阿里云发布移动云平台-聚无线

香港数据中心正式启用

第四篇:民营企业与企业管理创新

规模化民企需“造型”绩效管理

索尼衰败,微软失去十年,暴露出绩效管理的弊端。但对大部分中国规模化民企而言,其绩效管理所面临的是如何“造型”的问题。

就绩效管理,近期有两个跨国企业的案例颇能吸引人眼球:一是索尼前高管天外伺郎撰文指责“绩效管理扼杀了索尼的激情集团,毁灭了挑战和团队精神”;另一则是美国杂志《名利场》刊文称,“不讲情理、残酷严厉”的绩效管理制度,成为微软过去十年中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两石激起千层浪”——这两篇文章的确广泛激起中外管理界对绩效管理弊端的口诛笔伐。

“索尼为什么衰败?微软为什么失去了十年?绩效管理在其中的功过是非又如何?”这些的确可以作为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经典案例,但如果用来指导中国企业绩效管理实践,则要警觉。索尼、微软绩效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优化、转型以鼓励创新和适应企业长期战略发展,而大部分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绩效管理所面临的,则是如何“造型”的问题:绩效考核越来越流于形式,而与绩效精神相悖的人情管理、经验管理却大行其道;混乱的责任体系、很烂的预算管理、落后的数据管理,阻碍着绩效管理提升;核心领导对绩效管理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乏认识,组织乏力,使绩效管理难以突破发展瓶颈;领导力不足,信息化滞后,绩效管理难以标准化、持续化,常态化„„。因此洞悉绩效管理价值,明确发展路径,把握成功关键,以寻求突破之道,应是大部分规模化民企提升经营、管理的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全面认识绩效管理及其对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的特殊价值?如何有效推进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在国内很多企业,绩效管理被等同于对人的考核,这种认识过于局限。一方面,绩效管理应该包括对“事的衡量”和对“人的评价”两个环节。管事体系如果无法发育完善,那对人的考核也无法做好——无法量化,只能被定性和主观判断所主导。另一方面,绩效管理应该被定位为现代企业执行力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正如笔者在《大企业执行力之惑》一文(见《销售与管理》杂志2012年第4期第50页)中所指出的,现代企业执行力管理体系关键应该包括三个部分:绩效管理体系、人和文化管理体系、组织与协同管理体系。其中的联动关系大概如下:绩效管理体系将战略、经营决策和流程绩效落实到考核和监控范畴中,进而通过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人力资源激励、晋升、培养等的依据,来提升人的执行意愿、执行能力,从而最终保证战略、经营决策的执行,以及日常运营的高效。应该说,绩效管理发育不成熟是大部分规模化民营企业执行力下降的主要症结所在。

除了是现代企业执行力和基于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外,有效的绩效管理对于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来说,更具有破除中国式人情管理顽疾,推动经验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型,倒逼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功效”。

“人情为重,听觉发达,经验为先”的管理模式,是中国企业管理落后的“罪魁祸首”,如果我们不能借助一场绩效管理的变革,来彻底打破旧有模式,从文化、治理和机制上,建立起现代企业高效运行所依赖的“理性为先,法制为重,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可视化、专业系统管理”,那不管耗费多少资源,请来多少高人,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也无法真正实现管理的根本“转型”。

绩效管理需要系统支撑,其中主要包括以流程为核心的责任体系、经营计划和预算管理、数据管理体系等,所以绩效管理同时反应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但反过来,绩效管理也容易“以终为始”,“倒逼源头”,成为撬动基础管理水平的杠杆。

绩效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管理体系,就发展水平可划分为五个层级,如“绩效管理提升的五层级图”。

对应五层级图,就目前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绩效管理水平来说,不准确粗估,处于第一层级的大约占到70%以上,处于第二层级的不超过15%,而处于第三层级的则应不超过5%,而达到第四层级的屈指可数,第五层级的基本没有。从第一层级提升第二层级,从第二层级提升到第三层级,属于绩效管理的“造型”阶段,这是大多数规模化民企的现实挑战,那如何实现“龙门一跃”?

1、以变革管理推动绩效管理实施

任何把绩效管理定位为“发放奖金的依据,让下属言听计从的手段,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的认识和做法,其必然结果都会是绩效管理(考核)流于形式,表面上讲事实、数据,实际上在讲关系;表面上讲绩效,实际上讲人情。企业推行绩效管理的本质是高绩效文化代替人情文化,基于事实、数据的专业主义代替经验主观主义;善于做人乏于做事要让位于能力突出、善于做事,“和领导私人关系密切不吃亏”要让位于“让雷锋不吃亏”,因此绩效管理的推行本质上是一次文化的再造,利益的再造,管理方式再造的变革管理,需要氛围准

备、组织准备、策略准备,具体包括:

强化危机意识,达成变革共识;

一把手亲自持续跟进、推行,人力资源部门、企管和财务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 根据管理实际,规划变革方案,制定分阶段目标;

强化变革动力,弱化变革阻力,保证变革成功;

遵循“先上后下,以点带面”的绩效管理推行策略,“透明规范,严格区分,着眼提升”的绩效管理推行原则;

持续固化变革成果,打造“高绩效”企业文化。

2、领导力提升同体系推行同步

领导力牵引变革力,领导力提升是绩效管理变革推行的最关键因素,这其中既包括高层决策团队,也包括各层级管理负责人的领导力提升,具体内容包括由“主观、经验、听力发达式”管理习惯向“依赖专业支持,基于事实和数据的可视化管理”转型;并解决对绩效管理“知不知、愿不愿和能不能”三方面问题。

3、以信息化固化和提升绩效管理

采用领导力培训、领导人员替换和考核评价的手段,虽然可以推动领导力的转型和提升,但也很难完全保证各级管理者绩效管理习惯的养成。中国绩效管理优秀企业(达到绩效管理第三层级及以上企业)的实践证明,通过将绩效管理体系IT化,是解决中国企业人情化管理,改变管理者绩效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

目前,优秀绩效管理IT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关键部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模块;组织BPM(业务流程绩效管理)模块;实现ERP、SCM、CRM、BPM等各业务和管理模块数据共享的SOA(基于服务的架构)设计;借助BI技术的ESS(高层决策支持系统,包含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模块。

4、实现绩效管理和三大管理体系扭合式同步螺旋提升

指标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就如绩效管理常说,“指标指向哪,各级人员的行为就跟向哪”。指标管理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指标的提取质量,二是保证指标发挥作用的数据搜集和管理,而这直接取决于企业三大管理体系的建设:基于流程的责任体系;预算管理体系;战略和经营决策管理,及其以上的信息化水平。

实践证明,以绩效管理倒逼三大管理体系建设,实现绩效管理和三大管理体系,扭合式同步螺旋提升,是全面提升规模化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有效的绩效管理对于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来说,更具有破除中国式人情管理顽疾,推动经验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型,倒逼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功效”。

第五篇:大学生创业创新的优势与劣势

大学生创业创新的优势与劣势

王恭瑶

(学前教育分院,14学前2班,47号)

摘要:当今社会,大学生自主创业之风正在盛行,但自主创业的条件及要求还是有的。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对于攻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还需要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文章从一些社会上的实际案例着手,分析大学生创业的状况,分析大学生创业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政策

创业

经济

大学生

社会

近几年中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之难,失业人数之多,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现实。伴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现今社会的焦点均聚焦于大学生的创业问题上来。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业群体,其优势在于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而且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强,家庭负担也较轻,相对于其它群体来说,知识技能也很多。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一个创业群体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我国创业的主力军。然而,尽管有诸多创业优势,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却并没有选择自主创业之路。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实际案例

1、郭敬明

郭敬明,这个伴随着80后长大的名字,如今他的小说也影响着90后,并开始被00后所喜爱,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来看,他是极其成功的。

郭敬明大学时期便开始创业,虽然他常年霸占着中国作家收入排行榜榜首,但是他在商业上的成功甚至让他的作家身份也黯然失色。如果你只是觉得这个瘦弱的男人只会玩弄一些小女生喜欢的华而不实的文字,那么你就太小看他了,郭敬明绝对有着惊人的商业嗅觉。郭敬明在大学时便成立“岛”工作室,出版一系列针对自己小说受众的杂志与期刊,而后成立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版图。在青春读物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条属于自己受众的文化消费产业链,开始深耕产业布局。

知乎上有人这么描述郭敬明“其实中国的年轻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对于大学和社会的幻想,对于爱情和成功的畅想,对于华服美食的渴望,是每一代中学生的必由之路。真正重要的其实仍是郭敬明本人。他或许是中国这二十年来唯一一个认真去满足上述需求的作者。”——真正伟大的创业者是干什么的?满足大众的需求。

2、陈鸥

聚美优品的CEO陈鸥也是一名标准的大学生创业者,他的大学生创业经历要追溯到他的上一个创业项目GG游戏平台。陈鸥16岁的时候考上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作为一个资深游戏爱好者,在大四的时候陈鸥决定在游戏领域创业,凭着有限的资源做出了后来影响力巨大的GG游戏平台。作为当时没有任何资源的大学生创业者,那时的创业经历是非常艰苦的,据陈鸥回忆,那时候他为了节省成本,不得不每天都吃最便宜的鱼丸面,最后吃得都有些“脑残”了。

后来,陈鸥出售GG平台,获得了千万级别的收益,也为自己后来的创业道路做了极好的铺垫。而他创造的GG游戏平台,仍然是现在东亚地区最受欢迎的游戏平台之一,全球拥有超过2400万用户。

3、王兴

一提到王兴,很多人脑海里面第一想到的一个词汇就是连环创业者,因为他是校内网,饭否网,美团网这三个中国大名鼎鼎的网站的联合创始人,除此之外,他还有另外一层身份,大学生创业者,在毕业之后,没有丰富的职业履历就开始创业的人。

他是一名人们口中的天才少年,高中没有参加高考就被保送到中国名牌学府清华大学,毕业后拿到全额奖学金去了美国特拉华大学师从第一位获得MIT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大陆学者高光荣,随后归国创业,在前一两次不算成功的创业项目之后,王兴创立了中国版facebook校内网,并很快风靡于大学校园圈之中。校内网于2006年10月被千橡以200万美元收购。2007年5月12日,王兴创办饭否。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类twitter项目饭否网,但就在饭否发展势头一片良好之际被关闭,让王兴事业受到挫折。之后连环创业客王兴于2010年3月上线新项目美团网,并在千团大战之中脱颖而出,稳居行业前三,并先后获得红杉和阿里的两轮数千万美金的融资,这个连环创业客的事业正逐渐走上正轨。近年五月份,美团单月流水已经突破10亿人民币。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形势和特点

形势[1]: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甚至与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一起被列为就业难群众。特点:

1.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就业形势严峻 2.大学生自身能力及经验不足

3.大学生并不把自主创业看作最好的就业途径 4.大学生创办的企业科技含量低且成功率不高

三、大学阶段创业创新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3]:

1.知识优势。大学生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是一个知识、智力和活力都相对麋集的群体,他们创业实践具有较强的专业本领,因此,知识资源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

2.活力优势。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有活力,勇于拼搏,无太重包袱,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本领;自决心较强,对本身认准的事物会有激情去体验。

3.创意优势。大学生有强的领悟力,自主学习知识的本领强,善于接受新事物。思路活跃,创意新颖,能将所学的知识很快内化为本领,外化为发明。

4.政策优惠[2]。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注册、存款、税费、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劣势:

1.自身要素。首先,经验问题。由于学校管理方式上具有一定关闭性,因此,使得学生在校学习只注重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的熬炼。也有不少同学经过兼职的渠道来熬炼本身,但兼职经验和市场上要求的创业经验存在着经验上的缺口,适应不了市场需求,所以,缺乏经验是拦阻创业首要原因。二是知识系统化问题。创业是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知识系统结构非常紧张,主要包括创业手续、产品专利、财务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相同知识、心理知识等,学生对于种种知识都要有所掌握。

2.外在要素。政府政策[2]落实不是很抱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勉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有些政策很难操作,有些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尤其是在谋划范畴、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参考文献:

[1]李阳,吴凡,吴义军.中国大学生创业困境分析[J].今日南国,2009(9).[2]张蕾.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J].中青创业教育论坛,2009,12.[3]王冬霞,王丽.探析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环境决定因素[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8-30.

下载区位劣势与民营企业技术发展路径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位劣势与民营企业技术发展路径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发展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发展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未知 来源:互联网 更新:2009-5-25 阅读: 栏目: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发展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摘 要: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经济时代社会对代写......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民营企业的发展

    摘要]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败,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 按照科技部公布的制造业企业行业分类标准,结合全国民营企业创新现状,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

    创新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5篇)

    创新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王乐光 瓜州县以项目为依托,从节水技术改造入手,大力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及常规节水技术,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围绕蜜瓜、葡萄、枸杞、蔬菜等重点......

    自主创新与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

    自主创新与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工业化、市场化、民营化,是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经济发展进程中并行交错的三条主线。制造业民营企业就是这三条主线交错的汇合点。随着市场经......

    高考作文“优势与劣势”

    作文训练一:“优势与劣势”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三个旅行者早上一同外出,一个人拿了根拐杖,一个人拿了把雨伞,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回来时,拿伞的浑身是水,拿拐......

    浅析网络广告优势与劣势

    网 络 广 告 作 业 班级:1106班姓名:杨长江 学号:2011101030645 网络广告的发展趋势 网络广告发起于1994年的美国。当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的Wired杂志推出了网络版的Hotwired,......

    浅析网络广告优势与劣势

    网络广告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介绍了网络广告发展的由来,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优势和劣势。重点分析近年来网络广告发展的一些趋势,最后给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