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国际化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8:2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金融国际化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金融国际化的思考》。

第一篇:我国金融国际化的思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金融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同时作为管理商品经济的一个基本手段,必然要随正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一道走向世界。

一、金融国际化内涵 所谓金融国际化就是指金融活动超越国界,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金融业务的国际化,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等方面。1.金融机构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金融业在海外广设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形成信息灵敏,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金融机构网络。在对等的条件下,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开放本国金融市场。2.金融市场国际化指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成一体,使国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使国内资金在更广阔的市场上优化配置,同时吸收利用国外资金,参与国际资金大循环。3.金融业务国际化指国内金融业务向外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从传统的地区性业务,如存款、放款、投资,只不过其规模、性质和对象已有显著差异。4.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指一国的金融业在海外的资产及所获得的收益,占其整个资产和收益的比重达到一定规模,成为一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了国际金融业的某些特色。

二、我国金融国际化进程 金融国际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要实现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国际化经营。国际贸易、生产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出口融资、贷款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三资企业日渐增多,外汇业务增多也要求国内金融业务与国际金融市场联为一体,因此要求加速金融国际化进程,做到既经营人民币业务,又经营外汇业务,既经营国内业务,又经营国际业务遵循国际惯例办事,扩大对外联系与交往,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我国从70年代末,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进行了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这项改革通过行政力量,快速地以金融立法和管理条例的方式,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为主体,地方银行、外资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助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很好地成为金融国际化的基础。1.金融机构国际化进程 1)我国陆续加入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如我国先后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的会员。世界银行1993年给中国贷款3.2亿美元,1995年又向中国实施的第七个铁路计划提供4亿美元的贷款。亚洲开发银行对华投资项目已达39个,总金额达40亿美元。我国农业银行参加了亚太地区农贷学会和国际农业信贷联合会,加强农业信贷业务的国际联系。国时我国与外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组织的联系在不断加强,与许多外国银行建立了代理关系,以便更好开展国际业务,为经济国际化服务。2)我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已设立了一些分支机构。仅中国银行在海外1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00多家机构,1992年2月,英国《银行家》首次公布全球最大跨国银行中中国银行排名第8,1993年底其公布全球1000家最大银行排名,中国大陆6家银行上榜:工行13位、中行19位、建行39位、农行49位、交行145位、投资银行527位。另外中资占有大半股份的港银集团下属6家银行亦榜上有名。[!--empirenews.page--]3)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占有一定比例。据统计目前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外国银行在我国15个城市开设了40多家分行和225个常驻代表处。1992年秋上海巴黎国际银行正式成立。这些外资金融机构整体实力强,国际业务量大,人员素质高,经营策略灵活,现代化水平高,并应用世界一流的科技和通讯设施,既对我国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又可以使我国金融机构更好,更近地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和动作方法,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向国际化发展。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所谓金融市场是指从事金融资产交易活动的场所或领域。市场,永远是经济金融活动的最集中地,也是所有业绩的最后反映场所,任何经济实体和个人一刻也不能脱离市场。我国真正意义的金融市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逐渐形成的,到现在只有十余年时间,难免不正规,形态难免幼稚,因此要在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基础上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因为国际金融市场蕴含着巨大的资金潜力,拥有先进的金融工具,具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其客户资源和经济背景能为我国创造较好的机会,提供较公平的条件。当然盲目进入国际市场,运用不合理的战略都会遭受损失,所以我们首先了解国际市场情况,其次学习使用国际金融工具,再次是创造条件,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1)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环太平洋地带将出现一批国际化贸易和国际金融中心,我国也希望拥有这样的金融中心,加入国际竞争,因此,必须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的条件是: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保持良好。Ø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其核心是汇率问题。这方面我国走出了关键一步,即自1994年1月1日开始,实行汇率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一举措有利于国内商品价格接近于国际市场价格,有利于发挥汇率调节出口的作用,并应付复杂多变的的世界经济变化;有利于成本核算、经营管理,使核算体系有较为统一的标准;杜绝外汇黑市交易,纯洁外汇市场,有利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吻合;有利于中国入世并参与广泛的国际经济交往。Ø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国际收支状况的良好。我国改革开放的20年是飞速发展的20年,经济增长率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时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呈顺差趋势,1994年我国出口达1210亿美元,进口为1157亿美元,同时外汇储备为516亿美元,正迈向经济大国的行列,这都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2)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许多金融机构多次在国际债券市场上成功发行了债券。筹集到大笔建设资金,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欧洲市场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欧洲日元债券1988.1150亿日元 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欧洲日元债券1988.6150亿日元 亚洲市场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欧洲美元债券1993.3新加坡1.5亿美元 日元私募债券1985.10日本100亿日元 日元公募债券1991.10日本150亿日元 中国银行日元公募债券1984.11200亿日元 [!--empirenews.page--]1985.4200亿日元 1985.10300亿日元 1986.4700亿日元 1989.4200亿日元 东京美元债券1985.101.5亿美元 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日元公募债券1986.2250亿日元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日元公募债券1986.9200亿日元 1991年,我国向境外投资者发行了以人民币计价,用外汇买卖的人民币选种股票(B股),面值约3.8亿人民币,通过溢价发行吸纳外汇2.4亿美元。至1993年2月,上海10家上市公司资本总值为6.5亿美元。1992年10月,中国华晨汽车控股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价值8000亿美元的华晨股票超认购达12倍,10—12月间股价翻了一倍。1992.11中国国际旅行社在香港股票交易所发行股票融资4亿港币。1993.7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这是中国国营企业首次在港上市,接着首钢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获得成功,我国证券市场正在与世界接轨。3)我国逐步面向世界的保险业 新中国的保险市场自其形成之日就未中断过与世界保险市场的联系,即使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被取消,仍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处一直为我国进出口业务服务。在今天,保险市场在不断发展、成熟的同时,面临着新的走向世界的任务。众所周知,对外中国已成功入[1][2]下一页 世,对内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两者的最终结果是中国步入世界经济序列。中国的目标是要获得与政治大国相匹配的经济地位,且离目标越来越近。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保险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险业在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被不可预知的意外因素打断时,发挥经济补偿作用,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举足轻重。因此如何配合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保证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顺利接轨,同时完成自己走向世界的目标就成为中国保险业的新任务。中国保险业步入世界保险市场已成为我国发展保险业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已代表我国参加了多个世界性的保险组织,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通过再保险的往来,不仅使我国积极投入到了国际保险活动中去,而且扩大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例如:前几年澳星发射紧急关车,星箭无损,但发射失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支付了600多万美元的赔款,因向国外分保,分摊赔款,减轻了自己的责任。如大亚湾核电站这样总保额20亿美元的项目,则一定要国际市场将风险分散化。因此,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自我完善的问题,还要与世界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三、我国金融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1、宏观政策欠佳、综合环境欠协调 政策和环境是金融国际化的两大基石。目前,我国的对外金融政策总体上是有所松动,但离国际化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对国际化金融机构、工具和人才的交流,项目的单独与合作开发等均约束重重。同时,经济、文化、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综合环境因素也严重影响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发展。面对现代世界信息网的形成和飞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在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化方面作了一些投资,对于及时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处理业务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与国际大银行比差距甚远,陈旧落后的设施难以与装备先进的外资银行抗衡,还会不同程度的限制国内业务的发展,对打开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影响。[!--empirenews.page--]

2、金融体制的约束 我国金融体制的诸多弊端不仅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而且也归因于体制本身缺乏内在约束力。经济基础的构造不合理。传统的命令型经济体制根本否定了市场经济,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运行不畅,效益低下,金融处于浅化状态。中国金融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自身的企业化进程也较慢,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我国目前金融业处于”准”企业化状态,银行缺乏独立的产权,权力过分集中上级行,社会信贷活动背离价值规律而运行。经过初步的改革,唤醒了激励机制,却未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只有在政企分开的前提下,达到权责利的统一,才能搞活金融机构,走向世界。

3、境外机构数量少,国外资产、负债规模小,国际化水平低,影响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目前我国只有中国银行国际化程度较高,在海外拥有较广泛的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而其它银行在海外分支行较少,对外汇资金的调拨,国际金融市场信息的收集,资金的拆借都产生不利影响。这样既影响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益,制约中国跨国金融业务向纵深方向发展也难以使中国跨国银行跻身于世界跨国银行之列。我国的合资、外资金融机构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所占比例太小,发展速度远不及三资企业,近6万家三资企业虽带来巨额的外资积集,但投产后的主要支持者仍是国内银行,我国正在逐步对外资银行放开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正从风险小、收益大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中走出来同国内银行进行全方位的争夺,中国NOKIA公司提前还清了中国银行的巨额贷款,转投外资银行贷款,这应给国内银行一个警告。

4、封闭已久的中国金融业不熟悉或不习惯国际通用惯例,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我国许多作法与国际惯例不符。金融监督上,以行政命令为主,法制不健全;国际通行抵押贷款,国内发放贷款主要依靠信用担保,甚至行政命令发放;贷款利率不反映资金供求实际情况,企业对贷款需求也没有利率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进军海外,将面临极其严峻的国际金融形式,可能会受到歧视性对待。我国在金融机构的监督、稽核、会计、统计、清算体系等方面没有充分采用国际标准,国内外金融业无法在同一水平和基础上竞争,也无法用同一标准衡量,这也是国际化进程上的一大障碍。另外,人才问题是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其表现在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的人不多。同时在人才使用方面,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我国要实现金融国际化,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四、对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1、深化国内改革,按国际惯例改造金融业,建立开放式的金融体系,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中央银行应加强法规建设:如:《银行法》、《中央银行法》、《证券法》、《租赁法》、《信贷保障法》、《债务清偿法》、《结算法》、《票据法》、《外汇管理法》、《公司法》等,这些法规须符合国际标准和客观规律与国际法规相衔接。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方向发展,加强专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起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公平竞争。[!--empirenews.page--]

2、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将中国金融机构推向国际市场。金融机构’派出去’为一项政治性强,风险大,程序复杂,涉及面广的工作。我们不能盲目设点,仓促上马,应立足现有机构网点,增设必要的机构,重点放在拓展健全其功能,及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有三种方式:跨国银行、跨国银行集团和跨国集团银行。

3、积极稳妥地扩大引进外资银行、建立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外资银行的进入有人担心会挤跨本国银行,而不允许其经营本币业务,不经营本币业务就不能算真正进入。香港外资银行占76%,非但没有挤跨本地银行,反而把本地银行推上一个新的高度,造就了一个国际联系广、资金来源多、信息灵通的香港银行业。当然,我国也应行使东道国主权,贯彻’适当保护,对等互惠,国民待遇,为我所用’的原则,参照巴塞尔协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结合具体国情,依法科学管理,促进中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平等竞争。

4、加强与香港金融市场联系,培育本国金融中心 发展金融机构、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必然与国际金融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一个发展外向型的国家,为积极有效地参加国际金融市场,开放本国市场,培育本国金融中心是十分必要的。金融业繁荣的香港无疑是我国的头号金融中心,我国要利用其窗口作用,吸引更多的海外资金。同时在上海、广州、大连等发达城市中培育出一两个国际金融中心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5、加强培养精通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复合型、专家型的金融队伍。金融的国际惯例,法律十分严格,相关专业人才是极为重要的。我国这方面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金融国际化的一个制约因素,尽快研究一套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已是我国金融国际化迫在眉睫的问题。

五、结束语 金融国际化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极好形式。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及金融业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行经济的腾飞,金融国际化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

第二篇:航运金融国际化征途艰难(范文模版)

航运金融国际化征途艰难

全球航运市场近5000亿美元的融资规模,而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的市场份额却不足1%。蛋糕很大,空间无限,国内金融机构准备扬帆起航,但国际航运融资业务的征途却并不会一帆风顺。

从保税区单船租赁SPV项目遭遇“执行难”,到掘金船舶融资租赁境外业务面临美元头寸纠结;从国内部分机构面对国际航运市场剧烈波动的踯躅与踌躇,国内船舶投资虽热但风险隐患重重,中国航运金融业务迈向国际化,依然是道阻且长。

“这是块难啃的骨头,但必须啃下来。”一家国内融资租赁公司航运事业部主管向记者表示。尽管他心里明白,啃骨头前,必须先长出一副“好牙齿”。

1、保税区“SPV”蹒跚起步

在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由交银金融祖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交银租赁”)注册的一家集装箱船舶单船租赁项目公司(下称“SPV”)依然焦急等待着完美收工的那一刻。

“原本以为2010年底能够结束,但看来还是拖到2011年。”一位交银租赁航运事业部人士表示。

早在今年1月,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金融租赁公司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前,银监局、海事局、工商税务部门、海关与外管局曾多次召开会议,就船舶船旗与船籍登记注册、相关税收减免,换汇美元付款方式等方面进行协商。

“之所以考虑通过SPV项目公司运作船舶融资租赁业务,一方面能让参与方得到一定税收方面的优惠,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船舶价格高波动性,即使SPV项目公司出现运作亏损,也不会对金融租赁公司经营状况造成很大冲击。”一位与会的银监局人士表示。

但是,美好的愿望却照不进现实——至少在船舶登记注册与换汇支付方面,实际业务操作要比书面文件更加“复杂”。

“目前海事局相关部门希望这个单船租赁项目公司所购买的境外船舶能使用五星船旗,毕竟是进口船舶,按理应悬挂五星旗。”上述交银租赁人士表示。但与此对应的是购船含税成本比方便国船旗高出至少20%。

我国现行的船舶登记制度是封闭式登记制度,按此规定,如果购买境外船舶并在国内做船舶登记,购船费用需增加9%关税与17%增值税,折算下来约为船价的27.53%,这还不包括国内注册登记的船舶还需缴纳营业税等。

“这让交易双方都挺为难。”半年来,他一直在为降低购船成本绞尽脑汁,也大胆设计某些创新方案,其中包括参考国家现行的内销远洋船扶持政策(已交增值税的内销远洋船给予不含增值税船价的17%进行补贴),或借助洋山保税港区各项税收优惠措施,以降低购船与航运成本。为此他的足迹留在不少国内航运公司与船厂的办公室门前。

“但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成功案例。”他表示,当前他能争取到的是洋山保税港区能够减免部分营业税,尽管这仍对降低购船整体成本显得“杯水车薪”。

或许,他知道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但不曾想到自己还是“拓荒者”。且有些“拓荒”阻力超过预期。

比如,船舶租赁SPV项目公司向外管局申请一笔美元额度向境外船方支付购船款时,外管局等相关部门希望在换汇付款时,相关企业能为境外船舶购买款提供一定的资产担保,按常理,这笔资产担保可能通过船舶中长期租约合同“履行”。

“但外管局更希望看到银行预付款保函或相关公司固定资产作担保。”前述交银租赁人士表示。

“我们也调研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希腊造船业融资杠杆偏高,一旦遭遇次贷危机爆发后的全球航运价格大跌,导致航运公司与企业出现很多毁约纠纷,船东没有足够的航运收入支付购船贷款,整个希腊船舶金融体系出现很多问题。”一位外管局人士对记者解释说,“所以光一纸船舶航运租约,还是很难覆盖所有经营风险。”

然而,要找到相应的资产抵押绝非易事。SPV项目公司属于项目公司,没有实际资产,自身难以提供资产担保;SPV公司所购买的境外船舶所有权则属于金融租赁公司,或已抵押给银行筹集部分购船款项,难以二次抵押;实际用船企业作为租船方,要为船舶支付款提供足额资产担保,同样“心存顾虑”。

然而,时间却不等人。

按照国际惯例,购船付款流程从验船到购船支付款,最快时间都在1-2周。一旦交易时间被拉长,国外船东成交意愿可能下降。

“毕竟船价涨跌和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波幅有密切关系,只要交易期间航运指数上涨,境外船东就会认定价格偏低,便要求提价,等于重新再谈判,反之国内买船方也会要求重新调价,降低购船价。”一家国内船舶租赁公司航运部负责人分析说,但在国内办理船舶登记注册,需涉及外管局、开设银行美元支付账户、工商登记、海事局与海关审批等多个环节,最快要1-2个月完成,某种程度会影响船舶租赁SPV项目业务顺利运作。

但是,一切正朝着好方向运转。

12月初,洋山保税港区与上海交通银行航运金融部门举行会议,讨论如何进一步推动完善国内航运金融中心建设的相关税费优惠措施、提高国际航运船舶注册登记效率等工作。“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希望能尽快让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配套措施构建起来。”一位参会的交通银行航运部产品经理表示。

2.境外SPV“野蛮成长”

在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外,国内船舶单船融资租赁SPV业务却以另一种方式,在境外野蛮成长。

去年起,国内钢铁与电力企业都在组建自己的航运团队,从境外运送铁矿石与煤矿以降低境内港口采购成本与巩固原材料供应链,另外运送钢材出口。

然而,他们没有将旗下单船融资租赁项目公司(SPV公司)注册在境内,而是选择香港或境外其他地区,由此“避开”国内相对严格的封闭式船舶登记制度及进口船舶偏高税负与经营成本。

只是,这些境外SPV公司要筹集购船所需的美元,并非易事。

“多数民营船厂在境外设立单船租赁SPV公司时,但手里没有足够多的美元头寸。”前述国内船舶租赁公司航运部负责人表示。

国内融资租赁公司要分享这块市场蛋糕,却有着不同的“掣肘”。130余家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能通过境外分公司(或母公司)向SPV项目提供包括银团贷款等以美元结算的船舶融资租赁业务,但国内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按现行政策规定,仍不能参与国内企业在境外发起运作船舶租赁SPV项目公司的融资租赁业务。

记者调查发现,灰色运作地带依然存在——部分尚未开展境外业务的国内融资租赁公司将相关船舶融资租赁需求交给合作银行,以内保外贷形式“曲线”介入。具体做法是金融租赁公司先将业务“交给”相关合作银行,由银行出面要求船企将相应人民币存款存进指定账户,再由这家银行境外分行提供等额的美元“贷款”,用于支持境外单船融资租赁SPV公司购买相应船舶,贷款利率通常是美元同期LIBOR+若干基点。

甚至类似操作模式还带来意外的收益——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接近4%,意味着最早拆借美元贷款的船东以人民币形式结汇还款,能少支出4%贷款额度。融资租赁公司得以巩固国内船厂与银行的良好合作关系与拓展该船舶融资租赁的上下游业务。

“但这也不是万能灵药,还得看船舶租赁SPV项目公司的船东背景与融资租赁管理等具体情况,来判断内保外贷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在他看来,在人民币仍无法自由兑换的情况下,能否筹集足够的美元头寸,某种程度决定国内银行或融资租赁公司能分享到多大的境外船舶融资租赁市场蛋糕。

按现有国际惯例,绝大多数国际性船舶融资租赁业务都是用美元结算,包括国内船东在境外购船,及境外船东向国内船厂下造船订单的资金结算。

“有时一个船舶融资租赁项目可能半年都谈不下来。主要原因就是银行或租赁公司手里美元头寸不够多,无法给予授信额度;同时美元头寸紧张则令贷款利率上涨,有些用船企业又不愿接受偏高融资成本。”一位国有银行航运事业部产品经理表示。

美元结算的强势地位,令全球另一大流动货币——欧元“难望其项背”。

“此前有家欧洲用船企业也找到我们,希望用欧元作为船舶融资租赁的结算货币,并承诺给予一份外汇掉期协议确保汇率波动不会对这笔业务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我们还是婉拒了这笔业务。”前述国内船舶租赁公司航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婉拒理由则异乎寻常的简单——按照政策规定,这笔外汇掉期协议合同需报给当地银监局,但现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导致欧元前景不明朗,银监局能否同意是个未知数。

“目前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是不允许通过银行母公司拆借资金,我们主要会找外资银行合作,由后者提供美元贷款用于购买境外船舶。通常租赁公司购船自有资金在20-30%。”这位主管透露,“现在外资银行还是把我们看成优质客户的。”

相比之下,外商融资租赁公司则找到更便利的筹资通道。除了境外母公司美元注册资本,他们还能通过发行美元债券或私募形式筹集美元头寸,个别外商融资租赁公司已动起IPO筹资的“奶酪”。知情人士透露,由中化集团与美国私募股权基金KKR合资的远东国际租赁公司计划在2011年第一季度在香港IPO,筹资额约为10亿美元。

然而,国内融资租赁公司掘金“国际化业务”征途,仅仅有足够的资金仍是不够的——船舶融资租赁风险控制能力提升速度,能否跟上瞬息万变的国际航运市场剧烈波动,将是新一轮关乎“存亡”的考验。

3.风控“缺位”?

每年12月底,本应是印度铁矿石运往中国的旺销季节。

如今,印度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大省卡纳塔克邦(Karnataka)的班加罗尔市港口附近,却停泊着相当多来自中国的干散货货运船,船东们焦急地等待着铁矿石货源。

僧多粥少的反常现象,一方面源自印度今年限制铁矿产出口并增加其他物品进口造成干散货船舶运力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则是国内限电减产措施,令国内多数钢厂不愿锁定长期铁矿石供应合同,转而在中国港口现需现买,印度铁矿石航运需求量因此下降。

与船东们一起焦虑的,还有远在印度洋彼岸的国内融资租赁公司。

运输印度铁矿石的国内干散货船在港口等待很久都拿不到铁矿石航运合同,融资租赁公司催款愈来愈紧。一家国内中等规模航运公司负责人陈建伟说,“没有航运合同,收不到航运费,拿什么钱付款呢?”

去年12月底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一度跌至1700点年内低点,1月10日前后更是跌至1500点以下。

“在太平洋海运区域,现在8.2万吨级加大版巴拿马型船舶的日租金一度降至8000美元/天,但在3个月前,这类船舶日租金还在2万-2.3万美元/天。”陈建伟语气相当沮丧,“8000美元/天租金可能只够支付船员工资与燃油费用,付给租赁公司的租船费用还得另外筹集。”

多数国内船舶融资租赁公司看在眼里,自然“急在心里”。

记者从一家国内融资租赁公司了解到,他们在2010年二、三季度对全球铁矿石航运市场做了详尽调研,发现国内钢铁制造企业已开始转而向巴西或澳洲等国家采购铁矿石,但从巴西运送铁矿石的船舶,以40万吨级以上的超大型矿砂船(VLOC)偏多,从巴西运输中国港口的时间周期多达40天以上,导致在这条铁矿石航运线上积压的铁矿石数量偏高,反而压低铁矿石航运市场的整体运费。

“现在我们会更多倾向给予跑全球航运行线、以运输大豆等农产品的大型巴拿马型干散货运输船舶提供融资租赁业务,以避开铁矿石航运市场的红海竞争格局。”这家融资租赁公司航运部客户关系总监分析说。

只是,这并不能涵盖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应对航运市场低迷与波动性剧烈现状的所有风险。

“近期出现的一些沉船及船舶航运触礁事故,不乏国内船舶。有些事故还是船员操作不当造成的。”他指出,“国内船舶融资租赁公司对航运公司员工培训能力与船舶航运安全性方面的风险评估,仍是薄弱环节。”

沉船意味着原先船舶租赁合约将难以履行,相关船舶租赁还款如何结清,将成为棘手问题;即使有些船舶遭遇触礁事故,其间维修与船检期间的航运收入锐减,船东与航运公司将如何筹集资金向融资租赁公司支付租船费用,目前国内有些参与船舶融资租赁的公司还没有建立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手段。

多数国内融资租赁公司对船舶融资租赁业务的风险控制手法,或多或少依旧显得粗放且简单。

所谓“粗放”,即国内某些涉足船舶融资租赁业务的融资租赁公司参考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形式,对船舶融资的营销、受理、评估、审批到融资租赁管理,与一般贷款模式差别不大,只要满足银行贷款条件的就能操作,或者只要船东能对租船费用总额度应付款给予相应资产抵押就行;“简单”则体现在融资租赁公司对船舶融资租赁业务设定简单的“准入标准”,记者从一家金融租赁公司了解到,后者要求船东在申请船舶融资租赁时,必须签订一份3-4年以上的长期船租合同,而10年船龄以上的二手船融资租赁申请基本已不会受理。

但在欧美船舶融资租赁领域,长期参与船舶融资的银行与融资租赁机构能大致“量化”各家航运公司所管理船舶在航运过程的事故发生概率,并将它列为风险控制评估体系的重要环节。

“船舶融资租赁风险管理是个精细活,对船东资金实力、船舶用途,船型质量,船舶租赁租约长短与航运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需要综合考量。”远东国际租赁公司航运系统事业部副总经理郑诗军说。欧美有些商业银行或融资租赁公司能够测算其给予融资租赁的船舶每天经营现金流,连修船、船检与船员休假期间的租船费用结算,都能及时全面掌握。

“目前能将船舶融资租赁风控做到如此细化的国内融资租赁公司屈指可数,这需要构建专业的航运方面风险评估团队。”上述国内租赁公司航运事业部主管指出。不过,绝大多数国内船舶融资租赁公司急需面对的共同考验,则是如何在全球航运市场运力过剩与船舶融资租赁高收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德国KG航运产业基金每年给出资人的投资回报约在7%,在国内一个质地不错的船舶融资租赁SPV项目收益率最高就能达到15%以上。”一位国有银行航运信贷部负责人表示。这份高收益能保持多久,却是未知数。

据克拉克森(CLARKSON)数据统计,2010年全球散货船交付运力在7526万载重吨(全球订单计划交付约1.1亿载重吨),占年初运力的16%以上,新增运力同比增幅超过80%。记者了解到,仅2011年约有300多条SUPRAMAX和200多条PNMAX、KAMSARMAX干散货航运船舶将交付使用,短期航运市场运力过剩及运费下降状况依然难以改变,悄悄抹杀船舶融资租赁业务高回报的“奶酪”。

4.投资客的“新赌局”只是,航运市场相对不景气,却没有影响国内投资机构的“抄底”热情。而上一轮资本逐利船舶航运遭遇惨败的教训并不遥远。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从10000多点骤跌至不到千点,大量船东与船厂发生毁约,当时伦敦航运仲裁部门每天都接待数十件毁约诉讼官司,多数冲着当初航运业年均60%高回报而高价买船的投机客们,后来都销声匿迹了。”陈建伟回想起来,依旧心有余悸。然而,历史教训总会被迅速遗忘。

“去年7-8月,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回调至3000点以上后,一艘2006年造的8.2万吨级加大版巴拿马型船舶成交价竟然达到4000万美元,但去年12月底BDI指数跌到1700点时,这样的一艘船,12月底3380万美元就能买到;今年初澳洲洪水持续降低海上矿石运输需求量,1月10日前后BDI指数跌至1500点以下,已差不多到了无人问津阶段。”陈建伟表示。这种平静,或许是暂时的。

“只要航运指数出现反弹,又会出现一船难求状况。”是抄底?还是豪赌?连他也说不清。至少,貌似不合理的船舶交易奇特现象,在过去两年多次出现。一艘5年期船舶售价竟然比新造船价格还要高——考虑到折旧因素,通常5年期船舶价格应比新造船更低。

“现在各类型二手船舶的成交价格,主要是由供需状况决定,折旧因素的影响可以被忽略。”一家国内船舶公司负责二手船经纪业务的张魁告诉记者,所谓的供需状况,简而言之,一艘待出售的二手船会围着数位中国潜在买家,争相提价竞标。所谓的国内潜在买家,除了自建航运公司的国内各大钢铁或发电公司,还有形形色色的民间船舶公司,其中不乏次贷危机爆发后的“幸存者”。

和他们一起参与这场“危险游戏”的,还有国内金融机构及民间资金拆借机构,尽管后者显得“被动”且“无辜”。去年底,一家民营船舶航运公司刚花费约1500万美元购买一条约2万吨级的10年船龄SUPERAMAX型船舶,并在境外成立专门的SPV公司及注册登记“方便国旗”。

“有类似想法的同行并不少。”这家公司负责人李勇表示,“购船款部分还是来自境内外银行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与民间借贷。”他们瞄准的,则是2013年航运市场“大反弹”——尽管这更像是一次数字游戏,却让众多国内投资客为之疯狂。

“现在趁着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处于低位与船舶价格偏低,得早点抄底买船。一旦航运指数趋势向好,你提再高的价,也未必买得到船。”在李勇看来,这的确是一种豪赌,但胜算不小。只是,由于近两年干散货船舶交付数量与吨位创十年以来新高导致运费难以上涨,他计划将这艘巴拿马干散货船舶驶向大西洋地区跑农产品海运业务(从大西洋地区运往太平洋地区),毕竟上述航运线路船舶日租金超过2万美元,比太平洋区域内海运线路日租金不到1万美元更高,可先解决还贷问题。

“这也可能是无本买卖。一方面大西洋海域航运对船舶燃料用油及船型技术要求更高,国内有些航运公司的管理能力及购买船型难以胜任;另一方面则是大西洋区域的热门航运路线已被国际大型航运公司专线专营,中国中小船企要挤身这个市场难度不小。”张魁分析说,“有些国内同行以每天近1万美元的燃油成本,花了近一两周把船驶到大西洋地区,最后还没有接到航运合同。”

但愿意博一回的国内船东并不在少数。记者了解到,即使在太平洋地区跑海运,多数民间船舶公司更倾向接短期航运及航线偏短的货运业务,以上述5万吨级巴拿马型干散货船舶为例,运气好能收到2万美元/天租金的航运订单,运气差时连数千美元/天租金的航运业务也会参与,尽管这笔租金收入扣除船舶航运成本后,盈利或许所剩无几。

“一旦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反弹导致运费上涨,手握长期租约反而就亏本了。”一家东南沿海地区航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只要熬过今后两年,2013年说不定还能回到航运业40%-50%年收益回报的黄金岁月。”只是,他们豪赌的“航运市场复苏预期”一旦落空,受到伤害的,除了国内船舶投资客,“被拖下水”的还有境内外银行与民间资金借贷机构。

“但国内航运市场并不缺乏资本与买单者。当前航运行业年均利润还能达到20-30%,相比其他制造业还是偏高的。”张魁告诉记者。谁将是这场豪赌的最后买单者,或许也是个未知数。

第三篇: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笑宇

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从宏观上来看,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指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以及培育人才来融入国际化的过程。从微观上来看,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国外市场目标的选择、进入市场的方式选择、竞争方式选择等具体市场战略。

一、中国企业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走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要么跨国公司走进来战胜我们,要么我们迎战跨国公司。张瑞敏指出:“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最好的办法是你自己要成为跨国公司,既然要„与狼共舞‟,你自己就必须成为„狼‟,否则等待你的结果只有一个:被吃掉。”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一些行业的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价格疲弱导致市场机会越来越少,而企业积累的资本、技术、和产品需要更新、更大的市场容量。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大为减少,大大改善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环境,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必须遵照市场准入原则向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逐步开放市场,中国企业全球竞争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是未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例证。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问题,汲取失败的教训,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发展跨国经营,使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比较成功的有海尔、格兰仕等企业。

1、海尔国际化发展战略。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第一是名牌发展战略阶段。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第二是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第三是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在做海尔的国际化的时候,就是要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主要是三方面:质量、财务、营销。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财务的运行指标、运行规则应该和西方财务制度一致起来;营销观念、营销网络应达到国际标准。

2、格兰仕国际化发展战略。

格兰仕从一个不知名的乡镇企业,在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格兰仕通过贴牌生产开始创业,也通过贴牌生产走向海外市场,并创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以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中心”为目标的国际化经营之路。格兰仕坚持低成本战略,逐步形成了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格兰仕一方面发展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积极谋求新的竞争优势。格兰仕不断关注全球微波炉等家电业的产品、市场和管理发展动态,力求集成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工艺、装备和管理。

格兰仕与外国跨国公司在组织形态方面大多是“哑铃型”结构——两头(研发、营销)大、中间(生产制造)小——的模式不同,格兰仕以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模式与跨国公司的“哑铃型”模式形成了很强的互补关系,体现出我国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的特点,突出了企业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弥补了国际经营能力、经验以及人才不足的弱势,从而使得格兰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巧妙地避开了与外国巨型跨国公司的正面交锋,进而在竞争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找到了企业生存机遇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OEM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以及逐步向外渗透“格兰仕”品牌的策略,又为将来一旦资源和能力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以自身品牌自行开展跨国经营做好了准备。

3、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渐进发展是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的一个显著特征。从市场选择来看,成功进行国际化战略转型的企业往往都是先占据国内市场,然后是周边及发展中国家市场,最后成功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从经营方式的演变来看,往往都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出口,然后战略联盟,最后实现“走出去”目标这样一个过程。现实中我国许多成功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都无形中遵循着这一过程,例如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通过一些企业在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失误,也可以从反面来说明渐进性国际化战略的现实性。一些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选择了跨阶段发展战略,但结果不甚理想,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调整。如嘉陵摩托在1993年进入美国市场,与美国TNC国际公司合资组建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但是在美国市场上连年亏损,并接近破产边缘。后来,嘉陵摩托美洲公司将视线转移到拉美市场,在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和阿根廷等国设立加工装配厂,以其产品质量较好,价格相对便宜,迅速打破日本厂商的垄断格局,开拓了拉美市场,并扭转了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亏损的局面。还有一些企业超越现阶段自身的实力,在海外盲目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全面出击,进入自身不熟悉的领域,不仅海外投资失败,并影响到国内业务。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战略不清晰。

许多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有的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不仅没有获得预想的收益,反而付出了巨大代价。从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来看,很多中国企业创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荣誉、名声,而不是可持续发展,这肯定创造不出国际品牌。品牌管理是个复杂的、科学的过程,需要用严谨的手段和务实的精神来塑造品牌。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该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如海尔走的是分销战略,它在美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为其作分销,通过分销方式打进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了一杯羹。现在我国的企业战略虽然做得不少,但真正达到国际水平,能够按照现代战略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把成为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作为目标的企业发展战略,还不多见。

2、管理体制落后。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管理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外投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的,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海外投资和企业跨国经营业务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海外投资经济效益较低、重大投资损失事件时有发生,正是管理体制落后的直接反应。如果说战略规划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大方向,管理体制则在更广泛的操作层面上左右着企业国际化的兴衰成败。

3、对文化差异不够重视。

中国企业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所面临的另一项巨大挑战则是文化无法兼融的风险。这包含了企业文化的不同和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国外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绝不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领导参与便可以完成的,必须需要大量的从总部到运营层面的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企业必须面对突破文化障碍的艰巨挑战。

4、人才问题。

人才问题可能是国内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财务和法律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的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目前国内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不少涉外管理人员大多只是有外语专长或在国外行政事务部门有过工作经历,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际上很难有效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甚至还造成了企业商业风险的增加。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加上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我国企业很难吸引国际顶尖人才,而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国际化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很多以失败告终。

此外,因为对当地法律的疏忽和不了解而遭遇法律麻烦,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中也不鲜见。后发劣势问题也不容忽视。种种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

三、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我国与日、韩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比较

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在企业成长的道路上突出地表现出重化工业为主和出口导向的特点。产品的国际化以及后来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体化成为企业的优先战略选择。中国在经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与日本和韩国企业十分不同的国际化道路。虽然中国也是沿着开放和贸易促进工业化的道路发展,但是与日本和韩国相比较,中国大量和持续地吸纳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吸引外商在中国投资办厂或者将生产基地从母国转移到中国。由此带来中国目前加工贸易的爆炸式增长,进出口贸易结构呈现“两个半数以上”的特点,即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是加工贸易,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来自于外资企业。

日本和韩国以产品的国际化作为优先选择的战略为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而把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中国道路称之为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这两种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化模式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的目的,是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和商品的出口上占领制高点,塑造本国国际化的企业形象和世界品牌;而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廉价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利用接近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其战略的结果虽然也表现为产品出口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但是这些产品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独立投资生产制造的,是“在中国制造的”而不是“由中国制造的”,它们原来绝大多数都已经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知名品牌,中国自己的企业并没有获得国际化的机会,更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著名品牌。

其次,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既利用了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又使自己的企业培育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本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而中国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最初是跨国公司想利用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开发中国市场的潜力,后来演化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安排的一部分,是其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采购战略的一个节点,是跨国公司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把中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

第三,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使实施该战略的国家的贸易量激增,同时GNP 要大大高于GDP,本国国民收入得到迅速提高;而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虽然也使中国的贸易总量巨大,但是由于这些贸易总量绝大部分表现为三资企业的进出口量,所以尽管中国以GDP 表现的贸易依存度很高,但是GNP 却大大低于GDP。

第四,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的采用,会鼓励所在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走出去的企业与本国国内企业之间存在紧密的产业前后向关联关系,这种纵向经济国际化的模式与一体化或者纵向约束的产业的前端,是驰骋于国际市场的贸易型企业,产业链的后端是国际生产制造基地;而实施纯粹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则无法使本国的企业直接走出去,外国投资企业在本国独立运作,它们与本国企业之间缺乏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前后相联系机制,虽然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聚集也会形成所谓的国际生产制造基地,但是充其量也只是“世界加工厂”。

最后,出口导向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在国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因而国际经济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强烈地影响所在国经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在应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造成的冲击时,由于国际贸易中的原产地原则,也会造成大量的贸易摩擦和纠纷。

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与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之间,在价值判断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都是适应当时的国际背景和所在国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

四、对策与建议

(一)从宏观战略上,应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化战略的中心环节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其核心是培育别人所没有或别人具有但力所不及的能力,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国际范围内各大跨国公司的竞争也都在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展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使企业长时间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导的核心性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企业不断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合,从而使企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或更高的投资回报。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坚持进行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竞争活力。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体系的基础。它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竞争力需要主客体联动,建立能给企业造成动力和压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有一个培育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成长环境。基于这一点,就市场竞争而言,就是要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变革体制、转换机制、激发自身提高竞争力的内动力。

其次,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是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

第三,要培育塑造文化精神,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可以说,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在文化竞争力这个层面上来。

最后,要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在加快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管理的同时,要强化人才的引进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在具体市场战略上,应从目标市场、进入方式、竞争战略选择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做好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工作。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在技术的适用性上更强。同时,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企业实力得到积累的前提下,国内企业也可以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从边缘到中心”“农村包围城市”可以说是海外目标市场筛选过程中的首选之策。

其次,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市场进入方式。就国内企业而言,缺乏对于海外市场竞争情况的了解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是困扰其海外扩张的主要瓶颈。因此,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上,就采用了渐进性的策略,从低风险、低控制的进入方式,逐渐向高风险、高控制的进入方式过渡。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贸易方式(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仍然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首选。这不仅有利于控制出口渠道和出口产品的价格,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掌握海外市场信息,积累国际营销经验,培养国际经营人才。

第三,充分运用利基战略。国内企业本身也是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变迁过程。这一变迁过程,利基战略常常是一种有效突破国外市场的竞争战略。利基战略是以专业化战略为基础的一种复合战略,可以看成企业跨国经营,并不断成长壮大的竞争战略选择。该战略的实质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缝隙,集中力量进入,专业化发展,并成为领先者,实现市场渗透,同时建立各种壁垒,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上就恰当地运用了利基战略,它并未直接向GE、惠尔浦等企业占优势的200L以上的大型冰柜发起攻击,而是在美国市场开发出了从60L到160L的各种类型的小型冰柜和设计新颖的酒柜,然后再考虑市场的全面渗透。再如,格兰仕的微波炉制造、万向集团的万向节生产,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战略。这一战略选择对广大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具借鉴意义。

(三)组织行业集团,培育中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力量都比较薄弱,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后发劣势非常明显。关联企业之间可以结成企业联盟,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共享”要素,发挥各自异质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当前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中国同行业的领先企业,组建行业集团,尽快培育出几十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相当规模的本土跨国公司。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行业集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所有的活动策划、方案运作等是完全市场化行为,不会给一些国家否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借口。同时,由民间组织出面组建行业集团具有很强的灵活机动性,有利于从分散的公司向大企业集团逐步平稳过渡。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范文)

融 姓名:刘少宇班级:5 学

学号:

1201010504

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国际化的行列,其国际业务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商业银行国际化不仅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从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国际化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工、中、建、交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境内外公开上市,完成了从国有独资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而向上市银行的转变。通过近年来的加速发展和股改上市,这几家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业务结构、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这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商业银行国际化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亮点。1.组织机构集团化。

年代初,特别是近几年来,不仅中小银行纷纷合并结盟组成紧密型银行集团与大银行竞争抗衡,大银行也主动合并构成超级大行称雄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以取得经营中的主动权,增强抗风险能力。2.分支网络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银行向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兴于60 年代,70~80 年代在和南亚国家发展很快。我国改革之初和东欧苏联变革之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互设网点基本形成格局。3.业务经营综合化。

年代以前,各国对商业银行管制较严格,在业务范围上有明确的限制,大多采用“分业式”管理。从70 年代始,在金融法规比较健全和商业银行经营较为规范的前提下,各国相继放宽了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不仅允许经营债券和有条件地参与股票业务,而且还开办了信托、保险、租赁、保管、代理、外汇、咨询等多种新业务。可以说,凡是与货币信用有关的业务,银行都开始办理。4.收益渠道多元化。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是存贷款,从存贷利差中获取利润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但90 年代以来,银行利差在激烈的竞争中进一步缩小,以便吸引存贷客户。为了保持稳定的收入,银行把注意力转向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在金融创新中出现的大量新型交易工具,已成为投资获利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现有金融衍生工具已多达上千种,经营有方的银行从中获利甚丰,所以,银行在保持表内业务稳定收入的同时,十分重视表外业务的开拓。5.同业竞争激烈化。

当今的银行业竞争已不受国界的限制,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必须相互金融市场,不得设置障碍,银行将面对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竞争。6.对外服务周到化。

信誉是银行生存的基础,信誉主要来自服 务,服务质量关键取决于效率。虽然微笑服务和规范用语必不可少,但现代化的业务处理设备、及时准确的信息更受客户欢迎。(1)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银行业改革迅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还有一系列的考验都在等待着刚刚走向国际舞台的我国商业银行。我们要正视国际金融环境带来的挑战,清醒的认真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健康发展。

(一)国际金融环境复杂多变使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局势复杂多变,1994年爆发俄罗斯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特别是去年次贷危机爆发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金融风险的复杂性、突变性、传播性。目前,次贷危机从信贷市场蔓延到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不小的打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虽然亚洲、中东和南非等地金融业务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但是增长的势头并不稳固,经济金融形势受到地区局势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较为明显,部分地区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并不规范。这些都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难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偏低,海外机构经营层次有待提升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22.58%,除港澳之外的其他境外地区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3.83%,工商银行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不足3%,与花旗、汇丰、德意志银行50%左右的占比水平相差甚远,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进程尚处在起步阶段(2)。我国商业银行部分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模式较为落后,规模有限,资产较少,人员不足,制约了经营层次的提升,无法在与当地商业银行竞争中占有主动。客户本土化进展也比较缓慢,多数境外机构核心客户基础薄弱,没有充分融入当地经济,成为当地主流银行;也没能好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等客户资源,制约了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海外机构的分散化导致业务发展呈现孤岛效应,内外联动层次较低,全球化经营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三)银行之间竞争过于激烈

竞争过激影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有序发展由于我国经济长期依赖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进出口国际贸易,银行的国际业务早已成为一个有力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全国贸易总额的急速增加,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开展国际业务的经营,这也因此打破了中国银行曾经垄断经营的局面。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竞争有利于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国际业务的创新,有利于达到社会总体效用的最大化。然而,随着竞争的不断扩大,利润空间被急速压缩,各大银行甚至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实现业务方面的增长,而忽略了业务质量的提高。如:某些银行降低信用证的开征条件,或者接受信用担保开征等等。这些行为一方面增加了业务的风险,另一方面助长了市场的投机行为,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3)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战略

(一)认清当前形势,树立发展理念,当前商业银行虽然意识到国际业务的重要地位,但很少意识到这类业务也需要结合营销策略,这就需要银行不仅要分析客观经济形势,也许加强研究客户需求,坚持以客户为核心的方针,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通过有效竞争,以增加银行业务的竞争力。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智力保障 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是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今世界成功开展跨国 经营的银行,无不拥有一大批稳定的复合型、专家型金融人才。为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要求,我们需要一支既通晓国际规则与惯例、又熟悉本地经济与文化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对于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选拔人才要放眼全球,在全球范围选拔具备国际化经营视野、熟悉银行经营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第二,从国内商业银行员工中,通过选拔考试,有计划地增加境内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开阔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化经营的管理能力。第三,要继续推进境外经营机构薪酬制度的改革,完善各种保障措施,吸引、留住、用好国际化人才。(4)

(三)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的综合竞争力近两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和数量朝着有力于提升我国银行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但与国外先进银行还有明显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在继续推广现有的银团贷款、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存汇业务的同时,结合当地惯例,丰富现有业务产品种类。在此基础上,紧跟国际上商业银行业务由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大趋势(5),注重扩大零售客户数量,提高个人中高端客户比重。海外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竞争优势,通过发展ATM、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拓宽低成本服务渠道,实现物理网点和虚拟服务渠道并举,形成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服务网络,实现对客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无边界全程服务。通过对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服务,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知名度。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金融》

(2)工商银行、中国银行2007年年报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实与挑战》 葛兆强(3)《银行业国际化“渐入佳境”》 姜建清(5)《中国银行业海外发展战略的思考》 吴念鲁

第五篇: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国际化的动因、条件、区域选择、形式选择、战略选择等五个方面对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进行解析,提出“立足本土,面向国际”应成为现阶段中国零售企业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零售 国际化 本土化

中国加入WTO后,分销行业成为率先开放的领域之一,国外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据悉世界零售50强中的70%都已落户中国。国外零售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和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大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也加剧了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并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零售企业应该“攘外必先安内”而坚守本土化,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进军国际化?对该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动因分析:为什么国际化

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是指零售企业从事跨国的商业经营活动。国际化除了可以实现规模和经营组合的最优以降低成本外,其最根本的动因有二:一是受国内市场环境的限制而“被迫”国际化,如国内市场狭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或国内市场法规的限制等等,法国的零售企业国际化大都因此原因;另一因素则是受海外市场潜力的吸引而“积极”国际化,由于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高的潜在利润,许多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当然会主动出击赢取利益。据此来考察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可以发现:

一方面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零售企业的数量超过了市场承载能力,竞争激烈。入世后国外零售商的进入,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竞争。而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对国外零售企业的限制将全部解除,因此可以预见,届时各零售巨头一定更是会大展拳脚以拨得头筹成为个中翘楚,国内零售企业的处境会愈加艰难。

另一方面在全球零售业竞争激烈利益微薄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其市场增长迅速,有着十分诱人的商机。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8.2%,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09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因此无论从市场总量还是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条件分析:能不能国际化

考察国际化的条件是否成熟可以从零售企业自身发展和其面临的宏观环境两方面入手。

从宏观环境看,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已成熟,这表现在:首先,国际经济环境宽松。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投资障碍逐渐减少,这有利于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其次,国际消费需求趋同,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和商品购买得到满足。再次,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依靠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和高效的运输技术以及网络,零售企业通过卫星通讯线路和国际信息网络,可对遍布全球的分店、供应商、运输商采集信息、发布指令、实施动态管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和大型的集装箱运输使得商品跨国运输更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最后,政府对企业国际化的支持。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拟定了各项政策,放宽了行政审批项目的限制,并对境外投资采取政策性支持,取消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后的外汇管理措施。

从零售企业自身的发展看,其国际化的条件喜忧参半,有利条件是:第一,产业链的完善和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加工和供应基地,国内零售企业依靠多年的积累和优胜劣汰已经能够在已市场为主导的产业链中引导生产商和供应商,并拥有较稳定、成熟的关系。紧密、高效、系统、市场化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有利条件;第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零售企业经过长期的市场磨练和竞争考验,出现了华联、上海联华、国美跨地区经营的较有实力,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有一定市场应变能力的零售企业。这些零售企业在商业欠发达的国家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和较快的成长。

而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限制。同国外从事跨国经营的零售商相比,中国零售企业不仅规模太小,更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技术的落后。大多数零售企业缺乏明晰的经营理念,营销、信息和财务、国际物流、配送体系方面的管理和人员培训效率不足方法落后,而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极为有限,对要求高度严密管理的跨国经营来说,中国零售企业明显力不从心。第二,缺乏高素质人才。人才匮乏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大桎梏。目前我国非常缺乏熟悉WTO规则、国际市场规律、具有零售业经营管理经验,掌握现代资本运营和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的人才。人才缺乏,也加大了我国零售业国际化的难度。

地域选择:去哪里国际化

我国零售企业在选择经营对象国时,应重点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较有市场潜力,与我国政治关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较为理想的区域包括东南亚地区、印度为主的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的卡塔尔、伊朗等国,还有非洲诸如埃及、南非等国。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文莱、老挝等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实现,自由贸易和市场准入上限制的取消更有利于中国零售企业在此区域的经营。形式选择:怎样的国际化

从投资方式看,可以有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 独资经营虽然可以使海外投资的零售企业有完全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独占权,但是由于投资资金规模大、风险大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使得独资经营不适合零售企业初期的跨国经营。合资经营是指我国零售企业资本与东道国当地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和支持。零售经营受

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涉及的方面较多,经营环节多而复杂,风险大,所以,我国零售企业应主要采用合资经营来实现国际化。

零售业态可以有百货商店,也有以经营特定品牌为主的的专卖店,同时也有超市、购物中心等 业态选择主要应分析拟进入市场的要素结构和本企业经营系统特点之间的关系。所要评估的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市场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设施、政府管制、城市规划及规则,土地价格和店铺租金、物流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批发业的发展水平、住宅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与结构、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等。如果两者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则可以采取相同业态,继续发挥在本国市场的经营系统作用;反之,则需要进行变更和调整因地制宜选择其他业态。

战略选择:如何国际化

在跨国经营中,有全球整体扩散战略和全球区域战略两种选择。前者实质在于国际化扩张中采用标准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忽视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认为所要满足的目标消费群体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生活方式。在高度集权的控制下,零售企业通过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扩张,形成统一的形象和品牌的大规模零售集团,法国的家乐福就是采用此战略,在全球设立具有统一店面形象、位于十字路口的大型超市。后者是指在国际化中采用不同的本土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的市场力量集中开发少数的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根据其市场特点采用不同的零售业态,经营不同的商品组合,注意零售技术的本土转换,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以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得到稳定并不断提高。比较两种战略,对于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集中力量稳健经营的全球区域集中战略可能更适合。

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综合以上对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问题各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不如想象中的乐观,本土市场巨大的潜在增长和零售企业较低的国际化适应程度,难以“推动”或是“拉动”国内的零售企业真正“走出去”,据悉目前为止国内零售企业走出国门的就只有在莫斯科经营的“天客隆”超市,但其背后的政府行为很难评说其经营的成败。所以,在现阶段国内零售企业的目标应该是“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立足本土 国内零售企业只有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积蓄实力才有可能进军国际市场,同时在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市场环境中,和国外零售巨头的正面过招无疑也将锤炼国内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能力,累积国际竞争的经验。

面向国际 立足本土的同时,零售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国际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而树立“走出去”的目标,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谋求在世界零售格局中的一席之地。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先进入最相似的国外市场比如东南亚地区,取得国际化的经验;然后采取跳跃式的方式进入高增长的地区获取高额的利润;最后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以打造世界级的零售企业品牌。

参考资料:

1.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6)

2.夏春玉,零售企业的国际化及其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4)

3.郭铁民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下载我国金融国际化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金融国际化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营销

    浅谈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营销——以企业国际化营销中的商务英语提升为例王景【专题名称】企业家信息【专 题 号】X8【复印期号】2013年09期【作者简介】王景,浙江越秀外国语国际......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1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 所谓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指的是一国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了国界,由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业务活动开......

    国际会计论文: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认识和思考1

    山西机电职工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试论我国会计国际化 姓 名: 李娇 专 业: 会计电算化平级: 12级 指导教师: 年 月日 论文提纲 一、序论 1、中心论题:我国会计国际化存在......

    成都旅游国际化基本思考(xiexiebang推荐)

    成都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实现路径分析晏志谦 胥晓刚 杨建关键词:国际化 旅游 城市路径摘要:通过对成都旅游资源、指标和发展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提出未来成都旅游国际化......

    我国航运企业国际化竞争谋略

    我国航运企业国际化竞争谋略 对航运政策的把握 航运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达到某种发展目标,在所能实施控制或影响的范围内,以某种适宜的表现形式,对该国或地区的航运业及其......

    针对我国项目管理现状及项目管理国际化

    摘要针对我国项目管理现状及项目管理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与国际接,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法律、法规,组建项目管理公司,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等八项对策,以利我国的工......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08级政治经济学 王倩 208020101026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剧烈增加,但在其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

    我国基金产业国际化对策分析

    我国基金产业国际化对策分析 摘要:在当代资本市场发达、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基金产业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并日益显示其国际竞争优势。我国基金产业国际竞争力极其弱小,但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