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众传媒性别歧视的动因分析
大众传媒性别歧视的动因分析
摘要
近年来,我国一些媒体,尤其是一些与娱乐、生活和消费相关的媒体,普遍地向大众灌输着传统的性别角色,灌输女性主要负责家庭事务、男性承当打天下责任的落后观念。大众传媒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这种现象并不是独立存在,除了受到社会文化及商业利益方面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与传媒自身属性特征有关。
关键词:大众媒介 性别歧视 动因
Abstract Some mass media in our country are selling those traditional gender-driven characters to their audience and spreading petrified concepts like “men should work and women should stay at home”, especially those that are related to entertainment, life and consumption.The sexism in media is not a solo existance in our social system, but is influnced by society and culture, commercialism’s inducement and media’s own characters.Key words:mass media;sexism;efficient causes
目录
1.引言..................................................................................................................................6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6 1.2 文献综述......................................................................................................................6 1.3 研究方法......................................................................................................................7 1.4 研究创新点..................................................................................................................7 2.社会文化的影响..................................................................................................................8 2.1 传统的性别意识根深蒂固.............................................................................................8 2.2 社会文化的传递性........................................................................................................9 3.市场商业经济利益的诱导....................................................................................................9 3.1 商业利益的诱导.........................................................................................................10 3.2大众的集体无意识......................................................................................................11 3.3 大众文化的特征.........................................................................................................11 4.大众传播媒介自身的特点.................................................................................................13 4.2 传媒语言中的社会定型意识........................................................................................13 4.3 制媒者以男性为主导..................................................................................................14 5.结论................................................................................................................................15
1.引言
大众媒体无处不在,作为社会意识的载体,已经成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并借助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效率和普遍性。人们通常借助于媒体所塑造的形象来构建自己的生活和身份,而媒体塑造了我们对性别的理解,却没有在塑造男女平等的形象方面做出多少贡献,反而起到了反面作用。正因为如此,揭示媒体所表现出的性别歧视倾向,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是有必要的。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社会上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屡见不鲜,该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性别歧视与社会倡导的公平公正不相符合,随着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加上与妇女问题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女性地位有所提高,相应观念也获得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是,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没有起到提倡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的作用,反而变本加厉地家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并没有对消除性别歧视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一旦这个问题没有获得及时解决,将会给整个社会造成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因此,对这些现象存在的动因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建议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大众媒介性别歧视的动因,有助于引导社会性别歧视现象的减少,创建一个更为公平和谐的社会。1.2 文献综述
男女平等是社会多年来追求的目标,然而即使在我国发展速度极快的今天,在繁荣发展的文化、商业与科技的掩盖下,女性仍然处处遭受着歧视。媒体时无处不在的,其作为社会意识的载体,已经成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并借助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效率和普遍性。人们通常借助于媒体所塑造的形象来构建自己的生活和身份,媒体塑造了我们对性别的理解,却没有在塑造男女平等的形象方面做出多少贡献,反而起到了反面作用。
近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媒介中刻板印象的研究有如下几个结论
1、从个性角度进行分析形成的研究结论为:女性温柔善良、男性坚强勇敢。
2、从能力上进行描述,男性经常是扮演知识渊博的角色,而无知则是女性的代名词。
3、在大众传媒中,与女性出现的频率相比,男性往往会更高。
4、在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上,女性与男性分别扮演家庭与社会的角色。大陆学者认为之所以存在这些现象,主要原因为:
黄菡在《试析大众传播中性别歧视的成因》中提出时大众传播的三个突出特点——明显的公众性,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信息来源主要由社会组织进行通过,这些方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容易导致发生性别歧视行为。
范晋榕也对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研究,他主要从影响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即主要包括社会因素与商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为受传统观念制约所致,而商业因素则是制媒者性别意识方面的制约等,详细论点见其研究成果《谈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马守敏在《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岐视》陈述道,传媒性别歧视的根源是传统观念和文化的束缚、市场行为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和人的现有发展水平的局限。
在《媒介性别歧视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一文中,丰虹分析媒介性别歧视的原因有:传统性别偏见的影响、教育体制上的缺陷、商业文化与消费主义泛滥的冲击、传播霸权主义对真相的掩盖,以及女性自觉意识的淹没。
学者桂渝芳对产生大众传媒性别歧视的原因进行分析,其在《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成因分析》有相关陈述:女性工作者人数和地位的局限、组织与制度层面的男性主导、陈旧的性别文化意识根深蒂固、大众传媒普遍的商业化,此外还有众传媒传播的男权价值观内化这个原因。1.3 研究方法
本文在以上文献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观察法,针对近年来的各类媒介上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分析,并探究其背后的动因。1.4 研究创新点
本文将针对国内大众媒介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分析产生性别歧视的动因,并引入议程设置理论来分析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歧视现象。2.社会文化的影响
从性别本质主义角度来说,认为生物本质特征是导致男女性别差异的原因,即女性不如男性是生物本质特征造成的,女性理所当然应该隶属于男性。这种将男女之间的社会不平等自然化的做法内化成了人们共同的社会性别意识,加上社会整体对于性别差异的观念会影响社会全体成员的观念,这一现象便更为根深蒂固。媒介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强调女性的家庭责任,弱化女性的话语权,随着时代的发展,性别歧视也从隐形走向了社会性。
2.1 传统的性别意识根深蒂固
电视时常将古代的生活搬上荧幕,于是各种“三妻四妾”、“后宫争宠”、“母以子贵”、“红颜祸水”的戏码频频上演,有些现代剧中甚至也沿袭了同样“换汤不换药”的内容。大众传媒在传播涉及女性的话题时,在主题上总是离不开女性的婚姻状况。知名美国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在采访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时,后者也谈到性别歧视的话题:“每当你打开一本杂志,里面接受采访的女明星们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针对男星的采访,几乎不会涉及到照顾家庭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记者和编辑在采写涉及到女性被性侵犯的新闻时,往往会使用“玷污了清白”、“失去了宝贵的贞操”等这样的描述,这是封建贞操观在新闻报道中的典型反映。
此外,传统的性别意识导致存在男强女弱思想的父母在孩子还没有性别意识时,就已经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男孩和女孩了,而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惊艳和启示会直接地影响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父母在最初的启蒙教育环节就对女孩和女孩进行了区别对待,鼓励男孩外出打闹、舞枪弄棒,并灌输不怕失败,忍受疼痛的性格,却经常让女孩留在家中玩玩偶或过家家,并要求女孩保持乖巧听话的形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女孩子的活动面被人认为限制,自身的兴趣爱好也无法获得正常开发,更谈不上能实现全面发展。有的父母甚至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总是渗透性别思想,即认为男孩子形象与女孩子形象应该有别。事实上,作为社会的重要分子,父母的这种认知容易上升为社会认知,进而加重性别歧视行为。
在这样的幻境下,加上传统文化中“内由女性负责、外则由男性负责”的性别定位强调了女性的家庭责任,并由此强化女性的依赖惯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劳动逐渐从私人领域进入到公共领域,性别歧视也从隐形走向了社会性。我国传统文化要求女性“主内”,而主内的质量如何则称为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如若男性“主内”,则会背上软弱无能的标签。我国传统上认为母职是女性的天职,并倾向于夸大母职和母性的作用。从表面上看,“贤妻良母”携带有褒义之意,然而,这实际上是束缚女性自由发展的枷锁,是构成男权主义的重要内容。“贤妻良母”一词沿用至今,片面地定义了女性的的地位,即女性应该在家庭担任在家庭中伺候丈夫和养育儿女的妻子与母亲的角色。这种看法只关注女性的母职和母性,却忽略了其人性和人职。因此,之所以发生大众传媒性别歧视行为,与传统性别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2.2 社会文化的传递性
大众媒介受到了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会根据现有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和社会观创造自己的文化。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影响下,大众传媒在进行信息传播时,渗透男权文化观念在所难免,这从另一方面则压制女性意思,导致女性话语权被弱化。
在我国,主流思想与文化提倡男女平等,且从法律层面上对妇女权益进行维护,然而,由于传统文化观念根基较深,想要在较短时间内全部清除几乎不可能。当前,社会改革进程加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思想观念变革也获得同步推进。事实上,在当前的思想观念体系中,传统思想仍是其重要内容,而这部分内容想要获得优化,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与梳理,即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男尊女卑”思想的存在由来已久,目前仍然没有被完全消除,尽管这种理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显然与当今社会不相匹配。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尽管男女平等思想获得法律层面上的保护,但是在短时期内还是无法消除“男尊女卑”这种落后观念。
3.市场商业经济利益的诱导
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商业手段,为了追求大众认同就很难脱离性别的定型印象,而且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向日益明显。为了提高收拾率和发行量,媒体常把女性作为卖点,通过对暴力或色情的渲染来博得男性受众的喜爱。对于女性受众,媒体则会打着“美丽”的旗号,推介商品,吸引消费,其中很多无意义的消费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毫无意义的。在市场商业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大众媒介站在男权的立场审视女性的身体的特征,歪曲和贬抑女性。3.1 商业利益的诱导
大众传媒主要为大众造服务,出于自身效益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往往会倾向于大众认可的部分。大众传播媒介还承担着把大众变成消费者的任务,媒介的运作在对利润的追求面前会将一切可以商品化的东西统统商品化,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将女性的形象物化、商品化。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也会利用大众的认识来建构符号来获取利润,并按男性的期待和评价标准去塑造女性的形象。
媒介商品化女性形象的最典型体现便是广告,并以商品化女性形象作为其卖点。还有媒体将美女与奢侈高档商品等同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使女性成为男权文化的消费者。这类商业广告窄化了女性的主体性,强化了受众原有的传统性别意识,突出了男权中心的思想,影响了人们对两性平等原则的尊重。例如最为常见的减肥广告,常以性感暴露的女性作为卖点,并都含有“女性只有减肥才能找到爱的男人”这样的隐形含义。在这种男权文化的冲击下,无形中会给女性带来各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另一类广告则定性了女性的角色,认为女性都是在家做家务的家庭主妇,鼓吹女性以消费来经营家庭,并强调女性自身价值只有在操持家务中国才能体现,所以很多日化、厨具、儿童类广告都会选择女性形象作为其广告的主体。比如我国的大部分洗衣粉广告中出现的都是女性形象,很少见到男性形象做洗衣粉广告的,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说明在媒体的潜意识里,更认同女性的家庭身份,这在无形中压制了人们的正常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女性的形象或背离了时代女性特点,或被误导,或隐含色情暗示。在这过程中,大众传媒更是扮演着激活男权的角色,这非常不利于女性地位的合理扶正。3.2大众的集体无意识
对于中国的女性来说,由于缺乏完整的女性运动的启蒙,很多女性并没有女性自觉医书,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也对媒介和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视而不见,即使是亲身遭受了因性别而产生的不公平待遇,也常会选择忍气吞声或妥协,也很难找到维护自己女性权利的合法有效途径。更有甚者,不少女性不仅意识不到现在存在的各种男女不平等现象,还对那些挺身而出声讨的同性冷眼相向。这类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存在,如在今年春晚上,女性就别贴上“二手货”的标签,“中华好儿女”一词也被纂改,直接纂改为“中华好儿孙”,女领导形象也被丑化,成为依靠性贿赂上位的权色交易者。40岁没交男朋友竟然成了需要民警干预解决的“问题”,而站出来声讨春晚的性别歧视的微博下则屡屡见到各种“没事找事”和“想多了吧”的评论,1而这些评论者中也不乏女性,有的甚至认为这是过度提升女权意识的体现,不应干涉春晚言论自由等。我们从这些评论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社会上默认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
而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反而会常常树立歪曲的女性形象,给女性群体在判断上造成干扰。如上文所分析,传统的性别观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通过父母、长辈和教材无意识地灌输在下一代的脑海中,使得性别差异文化被根植在社会文化体系之中,想要被根除几乎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个体更是容易认同这种思想,认为男女有别非常正常,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维护女性权利的难度。
3.3 大众文化具有的特征
大众传媒直接向大众提供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一种消费文化,也就是携带有消费的属性特征,在这种特征之下,各种消费词如“剩女”等获得问世。按照《非诚勿扰》对剩女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即一类是嫁得好,一类是事业有成的,这类提倡“坐在宝马里哭总比坐在自行车上笑好”的畸形消费观更是通过媒体的传播,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潜意识里加固了人们对物质消费的欲望,使女性成为被观赏的商品,束缚了女性的自主意识。在这过程中媒体对观众的鉴赏能力过于低估,认为 1 http://weibo.com/1740974192/C5uPnwKPZ?from=page_***2_profile&wvr=6&mod=weibotime 这些另类的就是一种创新,且会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欢,事实上,这只是大众传媒单方面的一种认知行为。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娱性大众文化开始普及,但与此同时,社会文化消费与个人文化消费都日益市场化,由于市场总是追求直接效益,导致阳春白雪的文化产品少人问津,反而拿无趣和糟粕当作精华。报刊常常等在登载各种情杀、强奸案博人眼球,银幕上演绎着“婆媳大战”、“小三正室之争”,各类塑造无脑女主、甚至不出现女性角色的网络爱情小说泛滥。
我国中小学使用的教材是社会的权威文化资源,其中传递的性别信息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其中依旧包含一些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信息。在教育内容上仍然存在男女有别的理念,如在对男性的教育上,则教育其如何才能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在对才女性的教育上,则教育其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据《新京报》(2013年12月5日)报道,朝阳实验小学只针对男生开设足球及攀岩等七门课,目的为培养阳刚之气,这类课程被称为“男子汉”课程。中国之声(2015年3月11日)也报道,一些所谓的传统文化课即“女德学堂”逐渐成为热门课,这类课程在全国各地也逐渐获得开设。此外,还有一些女德学堂也获得开设,“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 成为教学主旨。这样的“性别成见教育”下,孩子逐渐将这种社会要求内化为对自己的自我要求,接受了这样的不公平待遇,这便是霸权性及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的体现。
此外,女性的母亲角色是社会文化教化下的结果,生育下一代并为其利益着想似乎成为女性存在的唯一理由,男性因此便借由这种对母性角色的强化来逃避自己的家庭责任,这样的做法否定了女性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并限制了女性发展的多样性。
因此,为了满足增长的消费欲望,社会不断创造出符号性的消费,其中性别化的身体符号消费占据了主要地位,加剧了性别的刻板印象。大众文化这种“通俗化”的做法还毒害了社会的风气,猛烈打击着正常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文明。4.大众传播媒介自身的特点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介提供给我们的是对发生的时间的有选择的报道,总会对一些问题进行忽视或掩盖。大众媒介在对某些信息的传递时,对男女性的取材与实际生活有所差距,即媒介中播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不相吻合,这便导致大众媒介关注的实际上是媒介自身设想的完全符合传统的性别划分,并把性别作为其利用最为频繁的一种社会资源。这种做法加上制媒者本身性别意识不强,便制约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并会对客观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4.1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具有公共属性,因此在素材的选择上偏向于迎合大众口味,其中包括性别歧视内容。当今社会仍是男权占主导的社会,在这种社会模式下,大众传播自然会倾向于宣扬男权文化。
而大众传播除了注重宣扬社会文化之外,还为商业提供服务,这就无形中拓宽了宣扬性别歧视的平台。如在一些商业广告中,会对女性形象及特征进行定位,认为女性应该温柔贤惠等。媒介在解读女性特征时,主要受到社会文化所影响,也就是社会对女性形象的一种期待,也就是社会期待女性形象与温柔顺从等有关。再者,大众传播所播放的所有信息,都是来源于社会及各种组织,这些组织与国家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无法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发言权方面也较为弱化。
由此可以看出,男权文化与媒介模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即大众传播在推进男权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4.2 传媒语言的社会定型意识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众的接受度,大众传播在语言上倾向于追求大众通俗化,这在无形中提升传播性别歧视的概率。比如,在传媒语言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含有性别歧视意味的表达方式,比如“郎才女貌”一词,从该词上就能看出性别歧视的元素,在对男性进行评价时,在标准上偏向于才华,而在对女性进行定位时,在标准上则侧重容貌上。在媒体发布的新闻中,更是常对男性持宽容甚至纵容的态度,而对女性则十分严苛冷漠。例如在报道各类强奸案时,媒体总会加一句:“想要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女性自身也需要注意穿着打扮问题”这样的话语,把新闻卖点引向本是受害者的女性,并从语言上淡化和减轻受害的女性。桂渝芳分析道:“文化的传播需要语言作为支撑,而这些语言通常会掺杂性别歧视信息。如萨丕尔就认为,语言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社会,语言模式也不同,正是这些语言文化构建不同的文化体系。”2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传媒语言实际上就是社会意思的反映。4.3 制媒者以男性为主导
在传媒行业,据相关权威数据统计,男女比例约为7比3,高层领导基本上是男性。3在这方面,西方学者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女性在媒介制作领域人数的提升,并不等于女性权利获得有效维护。相反,是其地位下降的表现。4这些数据说明在大众媒体中,女性从业人员在数量上和地位上都处于弱势,这就必然导致其所传播的内容是站在男性立场上以男性视角为主的。
在整个大众媒介中,男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很难从中发声,大多数时候女性在这样的隐形压力下会选择遵从这种集体性的价值文化,因而在父权制的规范下仅起着一种“陪衬”的作用。媒介决策者在选择内容时,没有注重渗透男女平等意识,而是依据制媒者的意图,来塑造男权社会的拟态环境,这就造成了舆论上的性别倾向性。而家庭传统的性别角色延伸到了社会单位,影响着女性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说明了女性在传媒领导层的较低地位,印证了女性的从属角色和边缘地位。
而制媒者有时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则会制造一种“男女平等”的幻境来对女性进行精神上的麻痹,让女性满足于表面上的利益。比如充斥于媒体的各种选美相亲类节目,看似是让女性拥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实际上也不过是给观众提供娱乐消遣、提供一种供人评头论足的话题罢了。
如在今年的微博活动上,由于联名抗议春晚导致被封锁。微博“女权之声”账号于2月20日发起了“抵制毒春晚”联署活动,在抵制的过程中,先是遭遇联署网页被 2桂渝芳.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成因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9:90-91.3徐莉.传媒语言的性别歧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91-95.4 陈阳.性别与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01:59-64.屏蔽,之后相关内容被删除,加上一些媒体在报道该事件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媒体对本活动即维护女性权利活动的忽视。
5.结论
在大众媒体中关于两性特征的表述中,常用温柔贤惠来形容女性,并认为女性应更多地关注婚姻家庭,并成为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或被塑造为胸大无脑的“嫩模”形象。这种性别上的不公平诠释,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印记。
大众媒体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宣扬两性具有不同的标准,认为男女有别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共同认知。在衡量女性价值时,放大外在形象方面的价值,也就是认为女性价值与外貌形象有关,具体来说与身高容貌等有关,女性的价值就是一种被鉴赏,也就是供人观赏,没有对女性内在价值进行合理定位,如人格及能力等。在媒体平台的标准影响下,女性的审美观也发生变化,形成与媒体相吻合的“标准”,于是通过隆胸、减肥、垫鼻梁、割双眼皮等医学美容手段来达到符合所谓大众标准的例子着实屡见不鲜。
大众媒体不仅仅塑造女性标准,也对男性标准进行制定,在这种标准下,男性的价值被放大,无形中承受的压力也加大,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容易产生挫折感。在大众媒体的标准下,男性需要有知识、头脑,需要实现成功,拥有财富。一个普通的平凡的男性很容易被打入社会的边缘群体,而这一群体中的人数并不小。这种边缘感压迫着这一男性群体,加重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但作为男权主体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总是站在男性的角度上,提出对女性的一种期待与认知,并对女性形象进行消费。
在同一个社会下却存在二元社会体制,显然具有不平等性,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公平性文化体制,与社会文化积累有关。主流文化倡导社会公平性,这并仅仅只保护女性,对男性也具有保护效力,也就是说,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应该受到性别歧视,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各种选择,当然,这种选择的前提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在这方面,社会应该积极注重打造相应平台,取消性别分工,让女性价值获得合理发挥,即不能压制女性价值及能力的发挥。事实上,只要给予女性足够宽的平台,就可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然而,即使在我国发展速度极快的今天,在繁荣发展的文化、商业与科技的掩盖下,女性仍然处处遭受着歧视。为此,想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需要取消性别双重标准,允许社会出现多元化,净化社会环境,通过不断打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两性的共同发展。
因此,为推进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应做到在社会整体的大环境中,发展劳动力,促进社会进步,这是消除性别歧视的根本保障。其次,在教育中培养新角色理念意识,逐渐消除传统角色观。再次,健全的法规政策是消除性别歧视的法律保障,推进立法,制定职业道德准则,才能逐渐消除对妇女形象的负面报道。再次,女性自身也要积极注重追求自身的合法权利,不依附于男性,在生活中做到有主见,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另外还应该特别鼓励女性担任媒体各类高级决策职位,创办女性媒体,争取树立性别平衡的女性形象。最后,应该对女性、儿童及其全体公民进行性别教育和媒介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性别意识。
作者签名:
参考文献:
[1]黄菡.试析大众传播中性别歧视的成因[J].妇女研究论丛,2002,02:58-62.[2]范晋榕.谈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D].福州大学,2006.[3]马守敏.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岐视[D].郑州大学,2000.[4]贺建平.女性视角下的大众传媒——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综述[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02:30-39.[5]丰虹.媒介性别歧视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1.[6]桂渝芳.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成因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9:90-91.[7]徐莉.传媒语言的性别歧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91-95.[8]陈阳.性别与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01:59-64.
第二篇: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动因分析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动因
李景峰 崔艳梅
据英国学者约翰·邓宁(J.H.Dunning)的投资发展周期(英文简称IDP)理论,各国经济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出与流入,都要经历五个发展变化阶段——目前,中国正处于IDP第三阶段,即在初具规模的对外投资基础上,伴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净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加。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开辟已成为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策略;中国已进入资本输出阶段,且发展迅速。这一过程中企业无疑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政府更多的是制定引导性政策,但政府可通过对企业“走出去”的动因进行分析,从而在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鼓励本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以寻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
企业是追逐利益的主体,海外投资是实现利润的手段,而企业跨国发展的根本动因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目前国际投资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海默(Stephan Hymer)的垄断优势论、费农(R.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论、贝克莱(P.J.Buckley)和卡逊(M.Casson)的内部化理论、邓宁(J.H.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小岛清(KiyoshiKojima)的边际产业扩张论。1 他们都从某一侧面论述了海外投资的动机,但还不能完全揭示我企业境外投资的动因;如有些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全球战略角度来关注其对外投资的优势与动机,强调跨国发展的企业需要具有垄断性的竞争优势和地位。显然,照此论断,我大多数企业都不可能产生跨国发展的动机,因为无论从规模、资本还是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看,我企业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尚存在明显差距。
根据我国特点,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因可归纳为以下七种类型:
(一)资源约束型
目前我企业境外投资的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进行资源开发,这也是国家重点鼓励的境外投资。资源约束不仅体现在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的发展上,甚至直接影响到国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维持国内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中国必须参与国际分工,尽可能地利用世界性资源。当前,为解决资源的瓶颈制约,我企业境外资源开发最热衷的是石油、有色矿产及森工行业,这也体现了企业控制资源,即控制上游产业的一种战略思维。为实现这一目的,企业或通过在资源国购买油区块、新建矿山来控制原材料供应,或直接收购其他企业的股权来控制资源。
另一方面,资源开发还应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虽然我国人 2 口众多,但从“资源”角度看,人力仍是一个稀缺资源,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开发。国家发改委和中国进出口银行2003年的联合发文中定义了四种类型的境外投资,其第三类就是在国外建立研究发展中心。在这方面,华为集团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丰富的电脑软件人力资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市场扩张型
企业境外投资是外部竞争的需要,这是国际众多跨国公司的竞争理念。很多公司把在国外直接投资当作先于竞争者进入国外市场的一种方式,因此当竞争对手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时,自己是不会等闲视之的,目前很多国际汽车知名生产厂家争先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也即是出于竞争需要,这与我企业在国外开展的并购类似。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通过其历史悠久的品牌与完善的销售网络,新联想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戴尔和惠普公司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生产商。据统计,目前全球前十大个人电脑生产商占据着全球市场的60%到65%,投资银行机构摩根斯坦利发布的全球个人电脑生产商所占市场份额则显示,2004年第三季度,戴尔电脑占据全球市场18%的份额,惠普电脑占到16%,而IBM和联想合占8.7%;这对于与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整合后的联想而言是有利的。
此外企业跨国发展的另一诱因是为了获取当地优势。一是为 3 了减少运输费用和服务费用,离客户越近,产品和服务越容易适应当地市场和顾客的偏好;二是为利用资源,如廉价的劳动力、低价的能源和其他资源等。海尔集团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即出此考虑。
(三)技术跃进型
与世界级大公司相比,我企业最为突出的缺陷是技术创新能力弱,而出于保持与增强垄断优势的需要,跨国公司无论在技术转让还是在对外投资中对关键技术都十分敏感,因此,我国企业很难通过技术引进或引进外资的方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这就促使许多企业主动“走出去”,开展以技术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或通过在发达国家购并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或者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合资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外技术集聚地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同时,海外研发机构更能将大量技术信息及时、准确、直接地传递到国内公司总部,使我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调整技术研发方向,将海外研发机构的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形成“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格局。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量海外技术获取型投资主要集中在家电、IT等行业。仅以IT行业为例,有首信集团在美国 4 新泽西投资组建的Mobicom公司,作为海外研发机构,跟踪世界最新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终端技术;华为集团与摩托罗拉、IBM、英特尔等一流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硅谷、美国达拉斯、瑞典、印度和俄罗斯成立了5家研究所;联想集团则已建成全球化研发网络,并在中国以至世界计算机行业确立了强者地位。
(四)规避壁垒型
对于一个向外扩张的企业而言,贸易壁垒是令人头疼的。虽然自由贸易是必然趋势,但贸易保护主义始终存在。目前,很多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都变得更加隐蔽,除关税外,还有WTO规则框架下所允许的诸如技术标准、环保要求、检疫条件,进口配额,以及区域性贸易组织对外部非成员国的歧视政策等非关税壁垒,以上种种均使得我国产品的进入存在困难。因此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就成为最优选择。目前,我国电视机生产企业在美国市场遭遇反倾销,使得很多企业萌生了在墨西哥建立组装生产基地,再通过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想法,因为墨西哥与美国同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便于规避。还有一个典型事例就是纺织品,由于很多国家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设限,如配额限制,因此企业必须绕过
(五)内部化战略型
内部化是跨国公司理论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就是跨国公司投这方面的限制,在当地设厂,通过出口半成品再加工以寻求解决。
资境外可以实现公司内部交易替代市场交易,具有多方面的功效:
1.降低交易成本、合理避税 境外投资可以将国际贸易变成公司内部的商品调拨,这必然减少交易费用,例如免去了市场拓展和合同洽谈这些中间环节。内部化为我企业合理避税和价格转移提供了依据,因为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在国不同,内部化的转移价格使母公司的账面上可以增加很多的利润,如降低高税率国家的价格、提高低税率国家的价格,从而减少了跨国公司的总税款负担,提高总体利润。
2.减少经营中的不确定性 企业作为一个生产者,必须消除一些不确定因素,包括产品上游和下游的不确定性,如铝厂投资铝矿公司是为了确保原材料供应和价格的稳定,而铝厂投资装饰公司则是为解除对其产品需要的不确定性,力争今后市场风险降低到最小。内部化可以是直接投资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在国际上,很多的纵向并购都发生在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密切相关的企业之间,而且是处于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合并,如原材料供应者和生产者,因为对彼此的生产状况较为熟悉,合并之后较易融合在一起。目前资源类开发项目中,有些是直接投资建立新的企业,直接拥有资源开采权,而有些是通过收购具有开采权的企业来间接拥有 6 资源开采权。
3.确保自有知识产权安全 内部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实现专利、专有技术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因为投资建立的企业,无论是绿地企业还是控股企业,都属于企业的子公司,知识产权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企业为了不使自己的技术被竞争对手掌握,更倾向于自己为国外市场生产而不会通过许可证让另一公司使用该技术或品牌,也就使得企业不得不在目标市场建立生产基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在知识经济时代,专有技术的重要性会越发突出,同时WTO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使在海外建厂变得更加受到保护,这为我国实现从产品出口到技术出口、资本输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4.实现价格控制和利润转移 进行境外资源开发完全可以看成是内部化理论的一个运用。企业投资控制了资源,把进口完全变成了企业内部的一种关联交易,使企业可以控制价格并实现利润的转移。例如,投资氧化铝开发,我企业与当地公司合资,企业有两个利润来源,一是合资公司收益分红,一是企业购买原材料,我国投资企业可以将合资公司生产出来的原材料价格做得较低,投资的利润率不一定很高,而是将利润转移到企业低价收购合资公司生产的原材料上,从而实现企业较高的综合收益。
(六)产品周期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本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从静态发展到了动态,它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同一产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上,各国间贸易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将这一理论运用在海外投资方面,则呈现出因技术水平的差异而导致各国之间的投资呈梯级开发的投资趋势,该理论也很好地揭示了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原因。电视机行业的发展比较典型,最早日本投资中国生产电视机是因为我国技术落后,当时的CRT电视机已经到了标准化生产阶段,虽然在日本接近淘汰阶段,在我国却大有市场。而现在我国已经开始生产液晶和等离子体电视机,传统的CRT电视在我国几近淘汰,但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还保持着技术的领先并有一定市场。企业必然面临产品升级换代,需要为旧的生产线寻找出路,因此将这些生产线卖到国外,建立组装厂,可带来很大的利润空间。
(七)政策推动型
政策推动包括国内政策推动和国外政策吸引。从国内看,自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有关政府部门在境外企业设立的审批、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和税收优惠、境外加工装配、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自2002年10月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批准24个省、自治区、直辖 8 市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对企业境外投资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包括境外企业产生的利润,可由企业自主决定保留用于境外企业的增资或者在境外再投资;允许境外投资使用多种外汇资金来源,自有外汇不足的,可以使用国内外汇贷款、政策性外汇贷款或者购汇解决;允许跨国公司通过财务公司运作、银行委托放款或通过直接放款等方式,在集团内部开展跨境资金运作;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境外机构可以直接使用国内总行对境外中资企业国内母公司的授信额度为海外中资企业提供贷款等。截至2004年底,外汇局共支持1152个项目在境外投资,中方投资总额51.19亿美元。
从国外看,东道国政府或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是另一重要诱因。虽然WTO要求实行国民待遇,周边国家也很关注一国的优惠政策,但政府为增加就业和增加税收总可以找到吸引外资的手段。这包括税收减免、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对土地和效用成本给予补贴等激励手段,同时也包括提供信息,给潜在的投资者以特殊的场所设立公司等,这无疑对外来投资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趋势性的值得不断跟踪分析的过程。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政府通过对企业境外投资动因的分析,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使“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在未来我国内 9 部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知名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向世人展现中国企业的强劲实力。
(作者单位:中国进出口银行成都分行)
(本文刊载于《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杂志2005年第5期)
第三篇:贪污腐败动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贪污腐败动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一.案例
2013年伊始,在房叔、房婶、房妹事件相继登场后,陕西省榆林市人大代表、神木县农村商业银行原副行长龚爱爱,这个49岁的离异女子以4个户口10亿房产,引爆媒体,挑战了普通人对社会公平的认可底线。龚爱爱在已有合法户籍和身份证的情况下,2005年在北京购房时付款30万元通过售楼人员为本人及其女儿购买北京市户籍。
2006年8、9月份,被告人龚爱爱让时任神木县公安局政委的何生发(已死亡)给她重新办理户籍,张新堂在山西省临县公安局克虎镇派出所以补录户籍的方式为龚爱爱办理了名为龚仙霞的假户籍,后把该户口迁往陕西省神木县神木镇并办理了名为“龚仙霞”的假身份证。2009年至2012年,龚爱爱先后使用该身份证办理了两套房子的房产证并进行了神木县艾丽莎购物有限公司和神木县正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股东登记,该户籍信息于2013年1月19日被神木县公安局注销。
2008年10、11月份,被告人龚爱爱让何生发再次给她办理一个名为“龚爱爱”的户籍。何生发指使本局民警张新堂(另案处理)为龚爱爱办理假户籍,张又通过他人找到了山西省兴县公安局维嘉滩派出所为龚爱爱办理了假户籍,后将该假户籍迁入神木县大柳塔派出所,并办理了与其原来真实的身份证号码不同的“龚爱爱”的居民身份证。该户籍信息已于2012年1月6日被神木县公安局发现重户后注销,但龚爱爱的身份证未被收回,后龚爱爱又用该身份办理了一处房产的产权证。
公诉人认为,被告人龚爱爱委托他人在公安机关制作了与自己身份信息不相符的户口和身份证件,并使用这些身份证从事民事活动,妨害了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秩序,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规定,应当以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2013年9月29日,龚爱爱在陕西省靖边县人民法院法庭上。当日,陕西省靖边县人民法院对“房姐”案宣判,龚爱爱犯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龚爱爱当庭未表示是否上诉。
被告人龚爱爱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案,陕西省靖边县人民法院于2013年9月29日一审宣判后,被告人不服一审判决,在上诉期限内,通过靖边县人民法院向本院递交上诉状,法院依法决定予以受理。
2013年10月28日,据陕西省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消息,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于2013年10月31日上午10时在靖边县人民法院二楼大审判庭公开宣判上诉人龚爱爱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一案。
2013年10月31日上午10时,榆林中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在靖边县人民法院二楼大审判庭公开宣判了上诉人龚爱爱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一案,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龚爱爱利用虚假户口身份谋取暴利的事件从爆发以来便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龚爱爱本人更被称为“房姐”。不可否认,龚爱爱事件的爆发,说明了涉房腐败的严重性,也表明我国在社会管理、身份管理体系上还存在较大漏洞,容易为人所乘。此后神木县出现了富豪排长队注销户口的现象,这也表明龚爱爱事件形成了有效的威慑力。
龚爱爱的事件,暴露了户籍房贷管理上的不足,也促使杜绝“房腐”相关政策的尽快出台,消除因地域分割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发现违规行为的几率,而且也不给个别官员隐瞒财产提供可乘之机。
二.分析
影响领导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有四个,一是个人特征,二是结构变量,三是组织文化,四是问题强度。
个人特征:有两个变量影响着个人行为: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自我强度高的领导者,他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控制中心用来度量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生命中发生的是都是由运气或机会决定。以上案例中,“房姐”通过层层关卡获得两个户口,这其中涉及多名人员,她“买通”了各路人员,知法犯法,由此可以看出她个人特征中自我强度低,同时具有内在控制中心,她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宰,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不顾法律的存在,肆无忌惮地伪造假身份购买房产。结构变量:组织的结构设计有助于领导者道德行为的产生,一些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而另一些则会令领导者模糊,正式的规章制度可以降低模糊程度,职务说明书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就是正式指导的例子。上面例子中提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户口漏洞问题,龚爱爱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说明她没有把道德准则放在心上,这就侧面体现出组织的结构设计有问题,道德准则不统一导致领导者不重视。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道德行为,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着较强控制能力以及风险和冲突承受能力的组织文化,处在这种文化中的领导者,具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意识到不道德的行为会被发现,并且会对他们认为不现实或个人所不合意的需要或期望进行自由、公开地挑战。以上案例中,龚爱爱私下伪造户口,以为能够瞒天过海,认为这种违背法律没有道德的行为不会被发现,并利用假户口购置房产,所以她所在的组织组织文化弱,风气败坏,对相关国家工作人员而言,无论是否从中获得利益,都是玩忽职守的腐败行为。
问题强度:影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个因素是道德问题本身的强度,他取决与六个因素,某种道德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有多大或对受益者的利益有多大?有多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邪恶的?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有多大?在行为和引起预期后果时间间隔有多长?你觉得行为的受害者或受益者与你挨得多近?道德行为对有关人员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在上诉案例中,龚爱爱也许根本就没考虑过这几个问题,她受利益的趋势,只关注伪造户口购置房产能给她带来的利益,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三.措施
领导干部位居国家的重要职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领导干部的权力越来越大,一些资本主义思想也传入到我国,有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在是原先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而是只想着利用职位之便,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这样一步一步,领导干部就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他们离自己原先的价值观越来越远。这样,也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不在想着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心中只有自己,只有利。这样,长此以往,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我们必须采取措施。
首先,我们要经常保持领导干部党性的教育,组织领导干部学习,使他们始终记住自己的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其次,要建立相关部门对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进行监管,把他们的贪污腐败现象及早厄杀,这样就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也可以永保领导干部的先进性。
一、抓学习教育。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风党性教育,勤政廉政教育。在当前要进一步兴起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通过学习,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信念,身体力行;牢固树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当人民公仆,不为名利所动,不为金钱所诱,严以律已、勤政廉政,真正为民掌好权、用好权;奉公守法,荣辱不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在诱惑面前不低头,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当一名反腐败斗争的先锋。
二、抓宣传导向。
遏制腐败,也需要氛围。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我们党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荣传统,宣传任长霞等一批正面的先进典型,扬善抑恶、以正压邪,反腐倡廉、以正胜邪;同时宣传从严惩处贪官污吏,消除领导干部腐败的案例。通过宣传一方面使反腐倡廉的思想占领导干部的思想阵地,造成一种学有目标,做有要求,赶有方向,比有标准的工作氛围,形成一种掌权为公,用权为民,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时代风尚。另一方面也给腐败分子施加巨大震慑力。
三、抓健全制度。
遏制腐败制度建设是关键。虽然,我们国家加强了立法工作,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党内也制定了一系列规则规范。现在的问题是,有相当数量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缺乏法纪观念,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致使已经制定的法规、制度和纪律得不到充分的遵守和执行。所以,重点要健全制度和整顿纪律,规范管理、公开政务、堵住漏洞,增加工作透明度,推进“两公开一监督”制度的落实。目前,一要抓制度和纪律的完善和健全工作,从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自身抓起,自觉纠正存在的腐败问题;二要抓制度和纪律的检查和落实工作,要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加强党内反腐制度建设,推行执法目标责任制,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三要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真正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决克服权大于法的现象,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维护法律尊严。对那些违法乱纪,滥用权力的领导干部,要依法严厉惩处,坚决禁止拉关系、讲人情、官官相护等不正之风流行。
四、抓民主监督。
要解决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重点则在于对权力加以限制和监督。要按照党中央要求,围绕对权力进行制约这个核心,抓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个人这个重点,深化各种改革,改善行政程序,严格依法行政,进一步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依法监督。领导干部个人行使权力,要严格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权责相称,决不能独揽专权。同时,要拓宽党内监督的民主渠道,把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监督结合起来。要强化监督机关和监督人员的权威、权力,使监督机关、监督人员敢于监督,重拳出击。建议组织部门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坚持走群众路线,加大用人权力的监督力度,规范干部管理体制,要把好群众推荐、考核、审查关,任人唯贤,遏制跑官、买官、封官赐官和违纪调动干部等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
第四篇:中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
2015年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论《红字》中体现的清教思想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隐喻比较研究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体现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广告语翻译策略研究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 《雾都孤儿》中的女人们——试析狄更斯的女性观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的艺术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从改写理论的角度看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 汉英语言中的借词现象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分析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应对文化缺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文化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
英文外贸合同中表时间介词的使用和翻译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 形成性评价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中的作用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人物名字为例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 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中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体现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 论小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
论《宠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88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 89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 90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in Golden Notebook 92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93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微信营销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94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96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97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98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99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00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101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 10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03 论汉英翻译软件的局限性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105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 106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 108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109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110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 112 从民族服饰角度看中美文化价值
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 114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15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117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118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121 外教口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Proverb and It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123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125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 126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 127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128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30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 131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35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 136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 137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138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140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幽默的言语机制和翻译 141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 14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5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4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49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节奏分析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 15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2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分析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悲剧 153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
154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155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156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 157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158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159 浅析网络语言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160
161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162 从婚礼仪式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 163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164 从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看大萧条时期美国妇女的婚姻生活 165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166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 167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168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169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170 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
171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 172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
173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74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175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17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非乐观性”
177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178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
179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Pip’s Growth in Great Expectation 180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181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82 中美称赞语的对比分析
183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其民主政治 184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
18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86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
187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188 从文化角度浅析灾难电影《》和《唐山大地震》价值观的异同
189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190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191 试分析两种婚姻的差异——以薛宝钗和夏洛特为例 19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 193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 194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19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96 从“动态对等”看品牌名的翻译 197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98 《小妇人》中教养方式的分析 199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
200 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苔丝的悲剧性色彩浅析
第五篇:英语演讲-性别歧视
Gender['dʒendə](性别)Inequality[ɪnɪ'kwɒlɪtɪ](不平等)in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Gender Inequality is a long-standing historical and global problem.In ancient times,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xist such Concept , but the practice of Feminist['fɛmənɪst](男女平等)movement have never stopped.Nowadays, all over the world to advocate['ædvəkət](提倡)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in fact the situation is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 , but many people still Hold on this concept In the subconscious[sʌb'kɒnʃəs](潜意识).Today ,we are suffe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kraɪsɪs](危机), the economic downturn['daʊntɜːn](衰退)make it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for the college graduates to look for jobs.In this case, it seems unlikely that girls can find a job, because many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recruitment[rɪ'krʊtmənt](补充)of Discrimination[dɪ,skrɪmɪ'neɪʃ(ə)n](歧视)against girls with a variety of reasons.In my opinion, the concept is wrong, equality between the sexes has long been written into national laws of many countries.And there are many outstanding women, take a important roles in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At present-day society, the ability of women don’t seem to be smaller than men, so we should change our concept of inequality[ɪnɪ'kwɒlɪtɪ](不平等)between men and women completely, we should give girls much more opportunities.And our society will become more harmonious[hɑː'məʊnɪəs](和谐的)and beautiful!
译文:高校毕业生招聘中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历史长久的问题。在古代,世界上许多国家人民都抱有这样的观念,但是女权运动也从未平息过。
现在,全世界都在倡导男女平等,事实上这种状况也有很大的改观,但许多人潜意识里仍然存在着性别歧视观念。今天,我们正遭受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女生要找到一份工作似乎更加困难,因为许多企事业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女生。
在我看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男女平等已经被写入各国法律很久了。现在,有许多杰出女士,担任着各国政府的政要和企业中的重要位置。
在如今社会,女生的能力不一定会比男生弱,所以我们要彻底改变男女不平等的观念,我们要给予女生们更多的机会。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