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经济工作重点研判

时间:2019-05-14 15:0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5中国经济工作重点研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5中国经济工作重点研判》。

第一篇:2005中国经济工作重点研判

近年来对于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人们都给予十分的关注。本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对~年经济工作的谋篇布局,自然成为国内外观察家研判的重要对象。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重点的安排呢?

夯实发展基础

努力破解“三农”难题

●形势与任务

~年在破解“三农”难题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大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结束多年徘徊下降的局面,实现了种粮与增收同步大幅增长。一方面,在夏粮增产4.8%的基础上,早稻产量达到321亿公斤,同比增长了8.8%,秋粮生产更是丰收在望;另一方面,农民增收不仅同比增长11.4%,速度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而且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4%的速度。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加强农业、破解“三农”难题仍然是~年整个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是因为明年的农业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仍将面临许多新的矛盾:一是今年出台的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效应将“边际递减”,特别是在农产品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保护价”的财政补贴根基最终会动摇,所以怎样确保“增产增收”,防止“增产不增收”仍是难题。二是今年采用的“直接补贴”方式,虽然调动了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本身操作成本太高和财政资金有限的制约,也将对直补政策的“可持续性”提出挑战。三是尽管国家对土地实行了严格的指令控制,但日益加快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然不断强化对土地的“硬需求”,土地面积日益减少实属必然,因此如何破解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能再念“老黄历”,需要另辟他径。四是虽然中央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吸引的许多农民工返乡务农,但农业作为先天的“弱质产业”,不可能承受目前我们赋予它维持和承载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使命,如何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或城市转移的渠道,进而从根本上减少农民,仍需要认真研究。五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税即将“终结”,农村基层乡镇巨额债务的“冰山”将浮出水面,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社会事业发展将无力支撑,如何摆脱乡镇“财政危机”也需要从长计议。六是发展滞后的农村金融不仅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的主要障碍,而且成为制约农民实现规模经营和摆脱贫困的瓶颈。

●~年着力点

因此,~年要在继续坚持今年“一号文件”和“一免两补”(减征、免征农业税、种粮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落实xx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利益等一系列政策的同时,必须在构建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上有所突破:首先,要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夯实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矗其次,要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彻底拆除阻碍城乡生产要素交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就业体系。第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第四,要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能力”。第五,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现粮食购销的市场化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放开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进一步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第六,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努力为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第七,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事业,着力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第八,要进一步撤并和精简乡镇机构,减少“吃皇粮”人员,减轻农民负担。

谋求协调发展严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形势与任务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基本建设“摊子”过大,重复建设严重,是导致~年煤、电、油、运空前紧张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根源。虽然经过一年来严格的宏观调控,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由第一季度的46%下降到10月份的26.4%。但是,据调查,目前国内已开工的在建项目起码要3年才能完成,宏观调控中限期整改的部分仅占到其中的5%左右。特别是政绩和利益驱动,从政府到企业仍大干快上,不仅钢铁、电解铝、水泥、汽车、房地产等受控行业的投资仍“强力反弹”,而且电力、煤炭、铁路等短线行业的投资增长也超常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一些高耗能行业的过度投资,不仅使已经绷得很紧的煤电油运供求形势更加严峻,而且直接阻碍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衡,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扭曲。同时,在投资迅猛增长的带动下,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均大幅增长,通货膨胀的压力和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增大。

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经济的大起大落,都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密切相关。因此,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必须坚决控制住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增长的势头。因此,必须更新发展思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坚决克服单纯追求和相互攀比增长速度的做法。

●~年着力点

首先,要更新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方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冲突等经济发展成本纳入考核范围,采用绿色GDp。第二,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明确投资权力和相应责任,推进投资民主决策和决策失误“问责”,杜绝“拍胸脯、拍脑门、拍屁股”的盲目决策。第三,要研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资源及加工链条中的价格关系,逐步用“需求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取代现行的“成本加成”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价格充分反映“资源

稀缺状况”,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煤、电、油、运不足的矛盾。第四,要重视微观市场投资主体的塑造,政府要逐步淡出投资主体的角色,根治我国长期以来政府是第一投资人的不合理状况。第五,要在严格土地审批的基础上,探索土地价格市场化机制,让真实的市场价格引导土地开发与流转。

着眼增长质量,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形势与任务

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根本上看,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超长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以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状况仍未发生根本转变。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尽管我们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和发展成本巨大。我们创造的GDp仅相当世界的4%多一点,但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占世界总资源消耗量的25%以上。尽管有些不可比因素,但无可否认,中国主要产品单位产量的能耗、水耗和矿产资源消耗等,均大大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年着力点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和配制资源的作用。其次,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改进宏观经济管理,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第三,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第四,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努力提高高新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重视民生之本,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形势与任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跨过人均GDp1000美元的门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由此带来的失业和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日益严峻,加上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数以千万计的新增就业人口和逐渐精简的机关富余人员和军人,就业矛盾将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思路,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和就业双增长的新路子。

●~年着力点

首先,解决就业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就业人口还是失业人口都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发生,也只能在市场经济中解决。其次,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促进具有巨大就业岗位贡献能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据相关资料,美国1993年以来新增就业机会中的2/3来自中小企业;1988~1995年,欧盟每年平均新增25.9万个就业岗位,其中绝大部分是由职工1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创造的:日本1986年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76.5%。因此,我们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对创造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意义。第三,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非正规就业形式,鼓励临时性、阶段性、季节性就业。第四,要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提高失业者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最后,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形成以竞争机制为基础,以价格信号为导向,全社会劳动力充分流动和双向选择的新机制。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压器”。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并逐步向农村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和医疗保险。

挣脱发展桎梏,加大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力度

●形势与任务

~年经济体制改革也有新进展,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成绩明显,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资本、产权等要素市场发展迅速;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有新的突破,审批权力进一步下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垄断收入和非法收入得到一定遏制。但是,城乡体制分割,产权制度不健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还未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秩序混乱,政府职能“错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分配制度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仍制约着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年必须强力驱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车轮,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改革动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思路,让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这就要求继续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削减行政权力对市场运行的过度干预,不断扩大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范围和领域;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积极推进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为非政府投资、公民创业和自主就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年着力点

首先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更广泛地推行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股份制,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其次,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清理和废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

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第三,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拓展城乡交流的渠道,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第四,要继续完善市场体系和改善国家经济与社会管理。这是贯穿经济体制改革全过程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当前体制不完善的重要表现,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还没有完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转变。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当前主要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改善国家经济管理方面,要继续改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对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给予高度重视,明确了分步实施税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以及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与调控机制的目标和任务。政府在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经济法制建设。第五,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以达到效率与公平兼顾之目的。第六,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第七,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体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工作

●形势与任务

改革开放26年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年来,我们充分尝到了对外开放“甜头”,~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位列世界第四,今年外贸势头更是有增无减,对外贸易总额预计将达到11000亿美元,届时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同时,利用外资也取得巨大成就,到~年7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403亿美元。特别是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推动了我国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同时我国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也累计达到300亿美元。

~年中国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在后过渡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农业、服务业、知识产权领域履行世贸规则程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国民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将逐步显现,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我们将面临新的市场开放压力。所以做好后过渡期应对工作十分必要。因为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约定,从~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的零售、金融、电信、运输等服务行业开放程度将逐渐加大;农产品中的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羊毛等产品的关税配额实施期都将在~年底结束;~年1月1日起,我国对汽车行业、家具行业、纺织品行业、纸业、玩具行业、酒业等弱势行业的保护将逐步取消。同时,中国承诺在~年以后取消外贸权审批制,这意味此后在中国的所有企业将拥有所有产品的进出口权。因此,这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企业竞争力带来新的挑战和洗礼。

●~年着力点

首先,要努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快对内开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应对工作的基矗其次,要加紧研究金融、农业、汽车、纺织服装业、信息通讯产业、内贸等重点行业在后过渡期的应对之策,这是应对工作的重点。第三,要运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手段,主动防范贸易保护主义,切实维护国内产业安全,这是应对工作的关键。对于滥用特殊保障措施,我们要加大交涉力度;对于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要大力宣传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成就,从企业、行业和双边诸多角度多做工作;对于纺织品特殊保障措施,也要从经济、法律等各方面,全方位研究应对措施,化不利为有利,把可能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第四,要提高“政府入世”的思想认识,认真把世贸规则转化为国家法律和法规,努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第五,要继续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坚决打击盗版侵权行为。第六,要制定世贸组织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加强各地世贸组织工作机构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增强“软实力”加快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发展

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让全社会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而且有利于提高民族和人的素质,进而成为当今决胜国际竞争的“软实力”。

●形势与任务(科技)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仅有15%左右的科学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产业技术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总数只相当于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到目前为止,国家三大科技奖之一的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已连续6年空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年中也只有两项,这说明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缺乏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实力较量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就会形成对外技术依赖,使我国在未来国际分工和产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潜在隐患。

●~年着力点(科技)

必须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壮大科学研究队伍,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特别要重点抓好五项最基本的工作:一是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彻底改革科技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科研活动分散、优势资源难以集成、公共科技资源无法实现共享的“老大难”问题,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和长效投入机制,切实避免多头分散投入和分割占有,加速形成公共科技资源的全社会分享机制和科技工作大联合、大协作、大集成的新局面;二是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企业化转制,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结合。四是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制,努力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的协调发展。

>●形势与任务(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强大都离不开教育和人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我国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方式落后、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水平低下等的问题仍很严重。这种局面不改变,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而且影响着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年必须紧紧抓住教育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努力构建和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投入体制改革的改革步伐。

●~年着力点(教育)

一要努力建设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重点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二要继续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杜绝各类学校乱收费,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三要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制度。

●形势与任务(卫生)

当前,中国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完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不到位,公共卫生投入水平低等问题,直接制约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影响着人的生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要重视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大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

●~年着力点(卫生)

要力争在三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各级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并鼓励社会捐助,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重点加强疾病控制机构、预防保健机构、传染病医院以及急救体系建设;在农村,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二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尝鼓励竞争,推动经营性卫生机构的改革和发展,重点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鼓励公平竞争,实现医疗机构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鼓励国内外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市场,投资举办医疗机构,扩大医疗资源,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改变公立医疗机构一统天下的状况。提倡以大型骨干医院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集团化建设,带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鼓励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转移,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三是健全法制、明确职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加快政府卫生职能转变,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卫生部门由直接办医院向依法管医院转变,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建立和完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从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转变。制订卫生和医疗行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鼓励公开竞争,依法对医疗服务机构和健康产品进行监督管理,把人民群众和市场反映作为评价医疗机构的主要标准。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和医疗救助人群,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形势与任务

“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根本标志,就是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只有把国家改革和建设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群众觉得有前程、有奔头,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才能使人民群众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使党的执政基础日益巩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

●~年着力点

要着重解决好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几个重大问题:一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二要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不断缩小分配差距。三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迈进,来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增加服务性消费,增加居民居住面积,提高住房和环境质量。四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计算机、轿车进入家庭,提高电话普及率,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五要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六要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七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形势与任务

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是稳定和有序。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在不安定或~中正常运行,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并具体强调要通过落实责任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以及依靠群众等,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我们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体制转型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就业问题、~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人们就会怀疑我们的改革、怀疑我们的发展、怀疑我们的执政能力,进而社会就会发生动荡。

●~年着力点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不同呼声,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第三要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充分

满足不同利益集团合理的利益诉求。第四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要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做好群众工作。

做好“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目标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形势与任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年是我国实施“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承接“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因此,明年要在总结“十五”规划实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点谋划“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矗研究和制定“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目标,不仅要充分考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长远经济发展需要,而且要考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和谐社会等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在规划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体系上,要把编制和实施区域规划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以及备案和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上,要增加制度创新的内容,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年着力点

在新五年规划编制中,首先要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技术进步,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其次区域规划的重点应该侧重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复兴;第三要重视对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努力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最后,要动员社会力量,集思广益,努力提高规划的民主性、科学性。

《[推荐]~中国经济工作重点研判

第二篇:中外分析机构研判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

综述:中外分析机构研判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

中新社上海1月18日电(记者姜煜)对于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证券之星研究中心、瑞银和新加坡华侨银行分析称,作为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2011年中国经济的重点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抗通胀。

证券之星研究中心的报告说,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致力于转型,转型的整体表现是:消费的经济贡献度提升,投资的贡献度下降,短期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区域平衡发展是重点。中期而言,要素价格改革、养老和医保改革、土地市场等将成为转型的关键。报告称,从经济增长动能的角度来看,全球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中国国内消费升级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十二五”规划起步,新的经济持续增长动能较为充足,预计2011年上半年消化各种不利因素后,新一轮上行趋势将重新开始。

新加坡华侨银行分析师谢栋铭表示,2011年是中国由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由外需转向内需的开端。中国已经确认了包括节能、新能源、电信、生物、高端设备、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新兴领域战略产业。中国政府未来5年的大幅支撑可能将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由现在的几个百分点提高超过十个百分点。不过,2011年上半年如果通胀失控,中国可能会被迫大幅紧缩政策,从而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则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他说,中国政府会采取措施避免通胀产生、经济硬着陆。他并指出,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2011年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产业升级、区域发展、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城市化等会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追捧。他据此判断,中国今年的投资不会太差。

这些分析机构同时提到,抗通胀是2011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巨大挑战。据他们分析,今年上半年中国通胀形势较为严峻,粮食收购价的上涨和CPI翘尾因素或对通胀水平构成不小压力

第三篇: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报告论文

题目: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11经济学三班

组员:张炳贤111041358

叶子通111041349

吴汝基111041311

郑舒仰111041386

报 告 日 期:2014年6月18日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国企改革的成果是什么?怎样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本文通过国企三次改革热潮的回顾,反思国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铺开国企改革原因,论述三个论点进行深一步探讨;进而指出国企改革的任务和趋势就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至今,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 “国企垄断”是事实还是谬误? 一个时期以来,围绕“国进民退”的争论,热度越来越高,这表明国企改革还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有待破解,任重而道远。

在历史时空坐标系中考察国企改革的成果,可以看到:第一次企改高潮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典型的例子是“中策现象”;第二次企改高潮实现了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政府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第三次企改高潮“大国有”战略浮出水面,国有企业华丽转身,垄断地位日见巩固,其强大之势不可逆转。“大国有”战略更多地被人们理解为“国进民退”的继续从而成为当前国企改革争议的热点,显示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毋庸置疑,反垄断与去行政化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建立职业化和规范的经理人制度则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是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关键,需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表明哪些该进、哪些该退。

政企分开是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将国企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对国有经济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国企改革展开。通过放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承包制、租赁制、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等等,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最后定为政企分开,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撤销几个工业部,还权与企业,这就抓住了国企改革的要害,是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国企改革第二个里程碑。撤销几个工业部只是实现国企改革的第一步,国企改革的任务还任重道远,应当对继承原来部的行政垄断权的大企业继续进行改革。

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标准。为了贯彻“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方针,在“有进有退”的标准上应取得共识。因为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结论会做出不同决策,其影响甚大。目前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国家统计局的“定量标准”,一个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定性标准”。

国企改革的成果是什么,怎样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 这两项内容决定了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也就决定了它的历史方位。当前对于这两项内容的解答各异且颇有争议。在历史时空坐标系中考察国企改革的过程及其生存的环境,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国企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一次企改高潮出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后期,集中表现在县及县以下国营、集体经济大规模改制,其突出特点是“退国进非”。九十年代前期延续了这股势头,而且纳入了很多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自此,县及县以下几乎没有了国有经济。这个时期企改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经典的例子是“中策现象”。

而此前,所有制的基本格局还是“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它控制着几乎所有的资源和产品、生产和消费,因此,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很难展开。八十年代改革以此为突破点,在流通领域打开了缺口,即放开一部分国有部门控制的资源和价格,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的“双轨制”。这样,计划控制的资源在计划外流通就有了“名份”,并源源不断地从国有部门流向私营企业、流向了自由市场。另一手,则是采取沿海开放政策(从1984年开始),鼓励外包和出口,将需求直接跟外需对接。甚至还鼓励“两头在外”,即只在国内加工,而货源和订单两头都在外,事实上已成了一块“飞地”。这样,外贸部门从生产到销售都独立于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和宏观形势的制约,相反地,它还左右了宏观形势。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国营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最终被捅破,同时,促进供给、繁荣市场的目的也达到了。

第二次企改高潮,出现在九十年代末产业结构调整时期。1998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产业政策明确提出“退二进

三、抓大放小、重组改制,下岗分流”,这个时候才真正使得“九五”时期提出的“两个调整、两个根本性转变”落地生根。1998年之后的国企“三年脱困”攻坚目标是真正在啃硬骨头,一批老国企被收购兼并,大量职工分流下岗。当时社会对于这项产业政策的导向,普遍理解为“国退民进”、“退国进非”,一些地方也是这么做的。为此,还发生了著名的“郎顾之争”(2004年),引起公众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关注。国务院为此叫停了MBO。2009年的“通钢事件”标志着“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此后“国进”之势有如破竹,“民进”受遏制,再无地方政府胆敢把钢厂卖给私企老板。私企甚至一路落荒而逃。

几乎就在这一刻,国企吹响了重组的集结号。2003年组建国资委,以集团化重组控股国有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从2005年开始在以后6年时间里,国企纷纷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经营方式越来越灵活,而企业的控制权仍然有效地掌握在国资委手中。事后来看,这种“以退为进、有退有进”策略不但没有减弱国企,反而使其变得更为强大。国企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迅速好转,成为竞争中强势的一方。无论是产业的重要性、集中度还是规模,都是重量级的数一数二的人物,甚至在世界五百强中也越来越多地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前后两个阶段国企判若两人,旧貌变新颜。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面对外需不足所采取的对策是全力

扩大内需,重点是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两年内新增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由此,政府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国企大举进入钢铁、采矿、汽车、医药、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成为有市场定价权的企业“大鳄”。充实的外汇储备以及“走出去”战略也引导着企业在国际投融资市场上变得更加活跃。由此,国企发展也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次企改高潮“大国有”战略浮出水面,国有企业华丽转身,垄断地位日见巩固,强大之势不可逆转。1998-2008年是重要转折期。此前,是“外贸+制造业=外汇”的外需型增长方式,外贸空间决定GDP增长空间、国际经济形势决定国内经济形势,外贸部门很有优势,而内需并非重要的因素,为了吸引外资促进外贸,实行了内外有别政策,甚至对内歧视,我们有时称之为对外资、外贸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优势也显示不出来,甚至有一个阶段还处在效益危机和私有化预期中。

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外来冲击,使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第一,迫使总需求的重心由外需转向内需,两次冲击都大规模地扩大内需,这种政策上的转向是非常明确的。2003年之后做出的一系列举动,也是这种趋势性反应。如取消农业税、对农业补贴、建立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2008的这次外汇储备危机,从“外汇是金”变成了“外汇泡汤”之后,这种外向型增长方式承受了巨大的美元国债损失。正是迫于这种极端严峻外需形势做出了重大改变,实现了战略重心的转移,即从着眼于与国际接轨和外部需求转向了以国内需求和民生工程。第二,国有企业的地位日渐上升,甚至如日中天。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上市有了新的融资平台,还因为它获得了扩张性财政的巨大投入和订单,再加上它原来占据的垄断地位,使得它如虎添翼,更为强大。

为什么要改革? ——国企低效率及其解释。

原因一:委托代理问题。个体私营企业:所有者就是经营者,有足够的积极性把企业经营好;规模较大的股份企业:所有者大都已不能自己经营企业,必须委托一个有才能的人经营管理企业,我们说产生了“所有权” 和“经营权”的分离这时所有者必须确信,经营者必须有能力并且有积极性,为自己赢得利润,尤其不能谋取私利这个问题表面上很容易解决:一是平时对总经理进行严格监督。二是当企业经营好时,所有者(股东)给予经营者(总经理)奖励;经营业绩不好时,给与惩罚,或干脆解雇,这样经营者就有足够的激励。

但实际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比如:没人监督:股权分散,老板太多,如许多上市公司,持有股票的人很多,每个人只持有很小的股份,每个股东都想,其他股东会监督总经理,我就不管了;但每个人都想这样“搭便车”,结果是没有人去监督总经理;监督失效:总经理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企业了如指掌,有时候谋取私利甚至腐败,外人无法发觉;更有甚者,企业经营不好,可以造假账,让股东以为企业经营很好。股东和外部监管者(比如证监会)由于不能掌握企业的所有信息,很容易被蒙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更复杂。全国人民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他们委托政府——人民的合法代表管理国有企业;政府进一步委托国企领导人经营国有企业,形成了多重委托-代理关系,考虑政府内部存在上下多个级别,每多一层委托-代理关系,监督难度就增加一点,代理方损害委托方利益的可能也就增加一点,最终国有企业的发展就可能完全违背其最终所有者和委托人——人民群众的初衷。

原因二:政策性负担

国有企业经营不好时,既有可能是总经理能力不够、积极性不足、甚至腐败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历史负担造成的——问题是对一个具体的企业,很难做出区分,于是造成:①能力不够、积极性不足、甚至腐败的总经理可以搬出“历史负担沉重”的理由,不能被及时发现或被处罚、解雇。②原本有能力、有积极性、不腐败的总经理会想,如果经营不佳甚至腐败,我也不会受到处罚,因此有可能变得消极、甚至腐败;因此,政策性负担加重了委托-代理问题,使我们对国有企业经理很难进行真正的、有效的监督。

原因三:总经理权威问题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绝大多数是想经营好企业的,也有能力,但问题是缺乏足够的权威和行政资源,比如:私营企业的老板或总经理认为某个员工、中层、甚至高级管理人员能力不够、热情不足时,可以:减薪、降职、解雇,但一个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很难具有如此高的权威和行政资源,顾虑较多;成功的私营企业一定有一个融洽、和谐、紧密合作的领导团队,但国有企业的某个副总或书记可能就是上级派来监督总经理的,合作困难。

其他原因:如政企不分,政府干预过多;国企领导人选拔考核任用制度不合理;年薪太低;国有企业所属的行业结构不合理;虚职太多;人才流失; 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主要就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其前提是去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这样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可以追究经营者的责任。推行社会保障的目的就是去除政策性负担。但仅仅去除政策性负担还不够,关键要建立起一整套机制,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有足够的激励经营管理好企业,为股东服务,就像私营企业主对待自己的企业一样。除此之外,这样一套机制还要协调好股东、总经理和职工、债权人、政府等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的高效运作,我们称之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 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 以有限责任为特征, 以公司为主要形态的新企业制度。它包括主要内容:(1)独立法人制度。独立法人制度, 即企业法人确立财产支配、处置、使用权, 使企业做到有人负责, 有能力负责, 企业的独立财产是其行为能力的基础。国有企业是国家出资构造的企业法人, 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支配、处置、使用权, 国家以出资者身份拥有财产。企业经营中形成的利润和资产增值归国家所有。(2)有限责任制度。企业改

制成有限责任后,即建立有限责任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一是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 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二是企业破产清盘时,出资者以其出资额为限, 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3)严谨组织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套严谨, 完整的组织结构,它通过规范的组织制度, 企业的权力机构, 监督机构, 决策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 并形成相互制约关系, 特别权力机构, 强调发挥整体功能的共同作用。改革后, 在我国公司企业是现代企业组织中一种重要和有效形式。(4)科学管理制度。目前, 从克服我们现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弊端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出发, 必须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主要是对企业的运营机构设置, 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人员考核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等进行改革, 建立严格的科学的责任制度体系。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有它的基本特征。即: 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第一, 产权关系明确。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 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成为享有民事权力, 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第二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 依法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照章纳税, 对国家承担资产保质增值的责任。第三, 国家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 即资产受益, 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等权力。企业破产时, 国家和其它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负有限责任。第四企业按照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经营,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如果长期亏损, 资不抵债, 应依法破产。第五, 建立科学的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 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 相辅相成的科学经营机制。

[1] 白丽/陈紫燕,关于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改革的探讨[A],《前沿》,2006年第五期

[2] 桁林,大国有战略下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A],<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十期

[3] 桁林,对国企三次改革大潮的反思,中国发展观察,2010.05

[4]何伟,对国企改革历程的深层次思考[A],理论探讨,2011年第二期

[5]曾明强,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A],《社科纵横》,2005年02期

第四篇: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

1.当前中国的GDP排名第二。

赶超战略是指采取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宏观政策环境)和以计划制度替代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提高国家动员资源的能力,突破资金稀缺的比较劣势对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约,使资金密集型产业能够在极低的起点上得到发展并在短期内实现飞跃,进而使产业结构达到先行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

以前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还有以印度、阿根廷为代表的亚洲和中南美洲的非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都选择了赶超战略。

2.我国为什么要选择赶超战略?如何实行?矛盾背景?

快速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超工业化派”主张由国家利用垄断地位,运用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征收高额赋税和实行通货膨胀等方法进行强制性工业化积累,为此就不能允许市场机制发生作用。

重工业的特征——资本高度密集;建设周期长;发展早期,关键技术、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初始投资规模巨大。当时中国国情——资金短缺,利率高昂;可供出口的产品少,外汇短缺,市场汇率水平高;经济剩余少,资金动员能力弱。

3.如何保证被压低了价格的要素和产品流向重工业部门,以及经济中剩余的积累用于重工业的发展?

对经济资源实行集中的计划配置和管理,实行工商业的国有化和农业的人民公社化以及一系列剥夺企业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

计划经济体系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资源配置制度、微观经营体制(看PPT)

粮食统购统销制度(1953—1985)

含义:国家统一收购和销售农产品的制度正式形成,统购统销实际上是国家对粮食等农产品的一种垄断行为。为了配合赶超战略,粮食短缺

户籍制度:国家对其公民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户籍人口管理政策。

特点: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为了控制由国家供给粮食的城镇人口,防止城市人口失业,必须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镇。

弊端:1.不利于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实现;2.造成了人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3.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4.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大跃进:在工业和农业上开展“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人民公社:中国农村人民公社的简称。1958年至1982年,中国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大锅饭

三年自然灾害→三年困难时期

1.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2.大跃进、“大炼钢铁”,导致国家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3.农村地区因缺少粮食导致饥饿(三千万)出现,全国性的生育率急剧下降。

4.全国推崇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导致“放开肚皮吃饱饭”,实行不计报酬的劳动导致劳动效率急剧低下。

5、在全国范围出现严重的饥荒的情况下,1958至1959年,中国政府仍然持续着往年的大量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粮食以快速发展军事工业。

1/3责任归于自然原因,2/3的责任归于体制错误——三年困难时期 大包干: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土地及部分大型生产资料仍属集体所有,由农户承包经营。(农村改革的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可行,它产生了什么问题,将面临什么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的成就:

1、创造经济奇迹、国力强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5、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6、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

7、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问题及对策

1、民众民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

针对老百姓民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发展经济。二是要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民主政治的建设中来,才能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不断前进。

2、经济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我们要加速淘汰衰退产业、过时产品和落后技术,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另一方面,要集中有限的资金,根据市场和需求的变化,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增长量有重大作用的项目。

3、文化发展受到外来文化打压

我们要支持与鼓励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出,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化艺术创作,倡导主流价值取向,引导群众审美鉴赏,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4、收入分配不均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5、贪污腐败盛行

一是要完善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二是要严格执法。要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新闻立法,将新闻媒体监督纳入法制轨道

6、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摈弃旧观念,改变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政绩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元结构的三大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

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计算公式=城市人口÷总人口

中国的特殊性: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它产生的原因

要从三个阶段来寻找答案:

(一)解放后我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20世纪60-70年的“反城市化”导致城市化水平的低下 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抑制

2.1960-1970年代的“反城市化”政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二)1978-1995年,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城乡二元体制和土地制度所造成的路径依赖固化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1.1978-1984,农村为主导的改革抑制了城市化; 2.1984-1994,认识上的误区、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径依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妨碍了城市化。

(三)1995年后,在分税制改革等激励下,地方政府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因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追求而加快推进

粮食安全问题: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正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基础建設不足等。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原因:

资源约束(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缺稀)、结构矛盾(产业结构矛盾,就业矛盾、区域矛盾)、体制矛盾(公共财政:重城轻乡、要素市场分割、管理体制)、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权益差异、收入差异、观念差异)、国际化的挑战(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对策: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二,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

第三,创新机制,建立镇、村和社会三个层次的集镇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元化投入模式。

第四,各级各单位应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1、加快推行农村养老保险进程。

2、镇政府应统筹协调,依法依规彻底解决拆迁户的历史遗留问题。

3、提高农村户口低保覆盖率。

4、切实解决好危房户问题。

第五,建立服务“三农”长效机制,边整边改,取信于民。

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税制,要求按照税种实现“三分”:即分权、分税、分管。所以,分税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土地批租:国家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一种形式。即将若干年内的土地使用权一次出让给土地使用(经营)单位。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由城市政府的委托机构,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 此种情形下,只能由国家垄断土地交易市场,先向农民征用,而后再面向土地开发人,或转让、或批租、或拍卖。

• 就这样,农民与土地市场的直接联系被生生隔开,农民土地权益也就消于无形。

寅吃卯粮

• 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普遍兴奋地成家

和大量生育。

• 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困难时期

• 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

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

马寅初人口论: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

为何批判?

政府对他的指控是:马寅初的新理论,源于马尔萨斯人口论,企图怀疑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及蔑视人民大众。到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就是用大跃进的方式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1.大跃进

2、以农立国

3、多子多福

人口红利: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的消失:然而,2010年初,新一轮的“保姆荒”、“民工荒”,让中国“人口红利”的危机慢慢浮出水面。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提高消费性人口比例,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活力。

措施:各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劳动力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面对这一转折,靠廉价劳动力构成经济起飞的“世界工厂”,需要转换思维了。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发掘一条持续发展的替代途径至关重要,而这需要社会增长方式从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型过渡到生产率推动型。

进出口依存度超过50%

专利申请高与创新率低的原因:科技界还存在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我国科技界积累本来就少,部分人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而是过分追求专利和论文数量,对科技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措施:中国正在努力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层面看,中国企业要想拥有核心竞争力,都必须把发展专利等知识产权摆上重要位置。企业要增加专利的“量”和“质”,加大研发力度是第一位的。

国有企业:国际惯例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国有资产投资或持股超过50%的企业即为国有企业;

在中国,国有企业一般指单纯的国有资产投资的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国有企业的行为。

为什么要改革?

 自身缺陷:

 资产边界模糊——“肉烂在锅里都在锅里”

 所有者缺位——没有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区分,不同的职位被称为革命工作分工不同

资源配置和效率低下——在劳动报酬上采取大锅饭,采取军队补给制,劳动报酬上采行“工资加福利”的国家给付方式,并且担负着为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社会责任

 外部环境变化:

 市场已经逐渐发育起来,市场中的企业竞争日趋完善,不再需要政府为了维持国计民生培育市场提供产品。 同时,许多诸如消费品市场的供需已经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再需要政府通过国有企业进行调控。如果国有企业继续向这样的“纯私人物品”领域投资,由于自身需要背负“社会成本”的重压下,难与“轻装上阵”的民营企业相竞争,其所付出的边际社会成本已经大于边际社会收益,应该从此类竞争性领域撤出,或进行改革。

▲企业制度: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一些学者的观点:

1、国有企业既奠定了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同时也造成非国有企业极度萎缩,经济效益不断下滑。要克服国有经济的缺陷,必须使国有经济从普遍性配置角色变为特殊性配置角色,即在规模上将是少数,在布局上追求优化,在经营上克服垄断。

2、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实质上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功能密切相关。只有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让企业具备自生能力,国有企业改革才有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3、我国进入了一个以解决垄断性产业改革问题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因为,国有企业管理腐败呈现出以侵吞国有资产为主的国有企业领导人个人腐败逐渐减弱、以行政垄断腐败为主的国有企业群体腐败日益严重的新特征。相对以前单纯以改善国有企业效率为改革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而言,现在必须强调在打破行政性垄断的前提下改善国有企业效率。

国企的“冰棍现象”:

 经济学界或社会学界的共识是,由于管理机制僵化、经营不善,国有资产正不断流失,像一根冰棍,放在那儿慢慢化掉了,故名为“冰棍现象”。

 一方面,国企效率底下、包袱沉重,资产、价值正像冰棍一样渐渐融化;另一方面,部分国企干部以改制之

名行侵吞国资之实,成为官仓老鼠。

中国版国企“死魂灵”

 源于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说的是一个名叫乞乞科夫的骗子,到一些农庄里去收买已经死去的农

奴的名单,去换取政府的抚恤金。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正是有了国企“冰棍现象”的产生,在利欲熏心以及精心编织的阴谋之下,活人借助“死魂灵”牟取了暴利。

台湾开始实施四年期经建计划,贯彻“以农业培养工业,工业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扩张和进口替代工业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台湾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成熟的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经济体。

私有化程度高,“国营企业”、“国营银行”也已经逐渐私有化,“政府”角色日益淡化。

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策略性工业

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

第五篇:工作重点

本周工作重点

本周井下以查找综掘机隐患为重点,共计查处掘一队综掘机二运皮带缺3根直辊、40溜子接头压链块变形,造成飘链、综掘机液压油变浑、皮带向非行人侧跑偏、截齿磨损2个、四部皮带机尾有三串三联辊长不起作用、二运机头架与中介架连接的连接板缺一个销子、掘进机负载敏感管损坏漏油、二部皮带机尾跑道上托辊托架有四个变形、综掘机回转台护板上煤渣多需清理。掘三队二部皮带电缆架子后20米跑偏、掘进机左侧履带松、左侧回转油缸渗油、截割头缺7个齿座、操作台下油管渗油、截割头伸缩油缸油管接头渗油、综掘机操作台内油管渗油、综掘机油位不足、综掘机千伏级电缆拖地,护皮不全。开一队综掘机.截割电机护板螺丝松动需紧固、综掘机二运皮带跑偏、掘进机左侧回转油缸有渗油、二运直辊缠绕岩泥多等隐患23条全部要求按规定予以整改,确保了综掘机的正常使用。

机管组

2014-8-21

下载2005中国经济工作重点研判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5中国经济工作重点研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作重点

    诉求其实是领导了解员工心声的一个很好途径。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在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给老婆一个温馨的家。 我是出身地道农家院中的孩......

    2010工作重点(★)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工会2010年工会工作要点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国工会十五大、中国铁路工会十三大及股份公司工会“一......

    浅谈中国经济转型

    班号:01220801姓名:张晗学号:20080187浅谈中国经济转型一、经济转型的提出经济转型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被苏联和东欧各国涉及。那时的“经济转型”偏重于经济体制改......

    中国经济专题读后感

    《中国经济专题》读后感 这本书是林毅夫在北大授课内容的一个整理,每一讲都是一个可浅可深的问题。说浅,是因为这些问题看似都有很多合理的解释,说深,则是因为每一个解释背后总......

    中国经济展望

    当下中国经济形势展望对于中国来说,新世纪以来经济最困难的2009年已经成为历史。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2010年既是夯实复苏基础的调整之年,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中国......

    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介绍 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被誉为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今年已经步入第13个年头。在过去的12年中,每年当选的年度人物都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典......

    中国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伊拉尼在印度人心中是一位绝对的明星。他在印度第一大财团——塔塔集团任职43年。塔塔集团的业务渗透印度的化工、汽车、医药、金融服务、信息咨询、钢铁等多个行业,它甚至拥......

    浅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浅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人们普遍认为,这次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将作出重要决策,就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行总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