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当正式组织——班级、团支部、学生会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时,就会自发地形成非正式组织——社团。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对于大学生培养各种能力,调整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发挥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它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发展现状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提出了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使学生社团建设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要求。因此全面、深入地分析我国高校中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客观评析其作用,明确其发展方向并对其做出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外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综述
从中西教育史比较来看,大学生社团的产生发展与现代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英美高校中,更贴近现代定义的学生社团出现在18和19世纪,当时出现了很多由清一色男生或女生组成的联谊会。二战后,英美高等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完整学生”,提出了“学生人事服务”和“服务学生”的理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社团得以蓬勃发展。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目前有600多个学生社团,平均不到30个学生就有一个学生社团。众多的学生社团与活跃的社团活动造就了许多杰出人才。反观我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仅100多年。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高校曾经出现了一大批有进步色彩的学生社团,其后,学生社团发展时有起落。建国后由于一度的极左思潮影响,学生社团几乎全面瘫痪;改革开放后,高校学生社团开始复苏,并在二十多年间得到了较快发展,有的高校
甚至出现“百团大战”的红火局面。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高校注册学生社团为2235个(截至2005年1月)。但是相比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整体上仍然数量偏少,种类较为单一,管理尚待规范。
二、高校学生社团作用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于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它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得到公认,下面具体分析。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扩大他们的交际圈。
高校学生社团提供了一个除了班级和宿舍以外,与更多的人交流互动的环境,这个环境既培养着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促使成员之间通过同辈群体的交流互动中促进个性的发展。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似性、互惠性和互动性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彼此之间的模仿。应该说,把一个幼稚的高中毕业生变成一个相对成熟的大学生,社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蓬勃、健康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活动的主要活动之一,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舞台。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内容较为丰富,形式种类较多,丰富了大学生课余校园文化生活,使大学生在课外学习之余找到了精神寄托,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3.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上的作用。
据调查,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少高校开设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事实上,参加社团活动对 于大学生释放心理紧张情绪,减轻压力,改变孤僻、自闭的现状,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普通成员参加社团活动次数及在社团中所承担的工作没有硬性规定,因此,社团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4.高校学生社团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大学生社团成员受到学校批评处分时,容易引起社团内其他成员的同情和支持,引起对正式组织和学校的抵触情绪,甚至形成与正式组织和校方对立的群体力量。
第二,降低工作效率。当大学生社团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班级、团支部等)的目标发生矛盾时,或者正式组织的活动与大学生社团成员的需求不一致时,或者
正式组织的某些规范限制了大学生社团活动时,大学生社团就会成为一股销蚀力量,降低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阻碍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三,容易产生小圈子作风和帮派势力,成为传播小道消息和谣言的温床,是学生团结和集体凝聚力的腐蚀剂。
第四,容易误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当社团活动和课程时间冲突时,有不少学生为了以后能竞选社团干部而逃课。
三、高校学生社团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校园文化的多元,高校社团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此,我在网上查看了大量资料,将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过程中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归为以下几点:
1.社团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高校社团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建立起来的,学生自己在管理内部的时候,没有严格规范执行,仅存的一些社员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在社团内部由于分工不明确,活动开展无计划、无骨干培养计划,导致存在着高年级同学包办原则,低年级同学专门跑腿无实践组织经验,得不到锻炼,形成不了传帮带的有效机制,往往造成一种“大一进、大二退、大三留几个”的现象。
2.社团活动较为单
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目前很多社团活动都教为单一,比如科技类的缺乏娱乐节目,艺术类的又缺乏内涵„„加上形势单一,很多会员都不愿意参加,觉得这个社团就是骗取自己的会费,没什么意思。
3.社团活动经费缺乏,场地、配套设施得不到保证。
资金匮乏,场地、配套设施缺乏是制约高校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没有资金,场地,配套措施,有意义而又锻炼人的活动就不能开展。如此恶心循环,久而久之,社团成立的快消失的也快,得不到正常、稳定的运转,通过社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4.社团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缺乏指导和支持
目前,高校大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主要来自于院团委,团委的老师主要负责社团的的登记注册和日常管理,对于一些专业社团需要请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辅
导。条件好一点的学校会邀请一些校内外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条件差一点的学校一般没有专门的资金投资到社团教学中去,导致一些需要专业指导教师的社团流行于形式,空架子,往往在新生开学的时候摆几张桌椅进行宣传,收取会费,之后便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正如涂尔干所说的,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年轻一代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化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学生社团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日趋高涨,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无疑是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一个长期、漫长、持久的过程,想要更好的完善高校大学生社团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重视关注大学生社团,共同努力开创社团工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张家勇.美国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J].比较教育研究,2004(4).[2]中央教科所.21世纪中国教育展望[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3]李妍.对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2008.1.[4]祝成林.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5]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 第一期
第二篇: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采用问卷形式,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在全面深入了解上海高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强化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社团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进行探讨。认为高校社团发展在组织机构设置、社团活动定位、团委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加快改革、加深修养”的“四加”模式,以期对上海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字
高校学生社团 现状 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如今,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参加学生社团,参与学生社团的管理、建设活动,是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拓宽视野,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的重要手段。如何强化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如何积极探索学生社团的运行、管理、发展模式,进而如何引导学生社团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运作便成了摆在众多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以问卷形式,对沪上21所高校中的 912名学生以及其中16所高校的团委、463家学生社团进行了调查,在受访者中45.4%为男生,54.6%为女生;就学历分布而言,本科生占68.7%,专科生26.7%,研究生2.3%。在全面深入了解上海高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上海高校社团发展有所裨益。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上海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及分析
自从本市最早的全校性学生社团——华东师范大学草木文学社(成立于1978年)成立以来,尤其是在高考制度恢复以后,高校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社团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这二十四年里,上海市的高校学生社团无论就其数量还是就其质量而言是在不断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的。在这样一个学生社团大发展的时期,我们有必要小结一下学生社团之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社团的普及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一些数据:
表1:
是否参加学生社团是否
所占学生比例79.80%20.20%
表2:
身份一般会员社团管理工作者其他学生干部其他
所占学生比例35.70%30.80%21.50%12%
由表1可见,有79.8%的学生参加了学生社团,大大超过了2000年5月统计时的60%。由表2可知,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同时还是社团的管理工作者,只有更多的同学积极投入到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中来,学生社团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学生及学校团委对学生社团之满意程度
表3:
评价很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很差
学生12.10%39.50%40.80%5.50%1.50%
团委6.25%68.75%25%0%0%
表4:
目前社团与想象之差距基本上无差距有一定差距差距较大差距很大
学生17.20%61.80%16.50%4.50%
由表3和表4可见,无论是学生还是团委,对于高校社团是基本满意的,但也不否认社团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那么,究竟学生对于社团的那些方面不太满意呢?
表5:
在社团中未得满足之处所占比例
拓宽知识面14.80%
提高实践能力18.30%
扩大人际交往16.60%
提高发展兴趣15.60%
增强对社会认识23.40%
丰富业余生活11%
其他0.40%
由表5可见,社团在今后的活动中应多提供锻炼实践机会。
表6:
方面印象较好印象较差
社团活动质量18.60%19%
社团服务水平12.10%16%
社团对外形象17.30%10.30%
社团管理能力12.10%20.10%
社团收费情况9%14.20%
活动中的合作精神15.60%12.10%
社团工作人员素质14.60%6.10%
其他0.70%2.10%
表6中“社团管理能力”受到了学生们最大的质疑。同时,“社团活动质量”与“社团服务水平”也成为位列其后的不满意因素。
3、社团的功能与主要功能体现
表7:
学校团委对社团的定位所占比例
学生充分享有自由的松散型群众团体0%
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群众团体47.06%
学校有关部门团结、管理、引导学生群体的一级(类)学生组织35.29%
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理想志愿的学生自发组成的比较紧密的工作团体17.65%
表8:
学生对社团的定位(可多选)所占比例
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群众团体21.90%
学校有关部门团结、管理、引导学生群体的一级(类)学生组织6.70%
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理想志愿的学生自发组成的比较紧密的工作团体20.50%
学生充分享有自由的松散型群众团体5.50%
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19.60%
可有可无的学生团体2.20%
充分保障会员利益的团体组织8%
全体学生有参与权的开放组织15.70%
表
7、表8可见高校学生社团应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群众团体”,而非一个“松散型群众团体”。体现了学生与团委对社团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
表9:
社团存在价值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利益功能娱乐功能无价值
学生意见26.60%27.80%3.30%40.60%1.60%
团委意见44.44%50%5.56%0%0%
表10:
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可多选)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19.60%75%
提高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26.40%93.75%
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20.20%100%
拓展课堂学习的知识13.50%87.50%
使具有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19.80%62.50%
其他0.70%18.75%
在表
9、表10中所作的关于社团存在价值以及社团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调查中,学生与团委两方面有了很大分歧。就社团存在价值而言,双方对于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则是这种价值取向错位的又一具体表现。
4、对社团进一步发展方向的期望
表11:
社团进一步拓展空间的可能性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有很大发展潜力,可拓展的空间还很大85.50%100%
目前状态正合适,没有拓展必要12%0%
目前发展过快,应缩小规模2.50%0%
表12:
制约社团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可多选)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社团的管理体制不顺16.40%43.75%
社团服务意识淡薄12.20%25%
社团活动缺乏新意,质量有待提高23.20%68.75%
社团没有形成自身的风格15.40%62.50%
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经费、场地等)25.30%75%
社团干部素质不高6.60%--
其他0.90%18.75%
表13:
当前改善社团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社团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公开化37.70%68.75%
社团收费的合理化、透明化11%0%
着力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活动要经常化39.30%37.50%
社团干部素质的提高10.50%--
其他1.40%6.25%
表12中,学校团委与学生同时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经费、场地等)”作为制约社团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原因。表13可见,学校团委作为社团的管理者,更希望社团向管理的规范化、有序化、公开化发展,而更多地作为参与者的学生们则更注重于社团本身活动的质量。
(二)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问题
由本次调查可见,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机构不健全
学生社团的维持与发展远比创立来得复杂和艰难。调查中我们发现,众多学生社团在创立伊始就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完备的弊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弊病将成为桎梏学生社团成长的最主要因素。
2、各种外在因素的冲击
这里的外在因素包括来自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和来自社会经济利益的诱惑两方面。对于这样的种种因素我们并不能置若罔闻。一方面,这要求我们去思考如何将这种压力引向正面的方向去,同时也要求我们如何将社团培育成能缓解这种压力的场所。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经济利益的诱惑,高校学生社团首先应当摆正位置,调整状态,使自己能继续保持对广大同学的吸引力,还是应努力保持学生社团的纯洁性,不使自己成为商家在高校中的代理人。
3、共青团在学生社团运作中的作用,尤其是权威性没有体现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向团委反映社团问题的学生只占10.6%,学生对于在社团运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处理中缺乏对共青团组织的信任,4、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关注不够,管理方式方法不恰当
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学生社团控制多于引导、管理多于服务、管理上没有形成合力。
5、活动开展不理想,社团定位不明确
调研中我们发现,70%的学生每月参加社团活动次数低于3次,并且有78%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高校学生社团同理想中的有一定差距或差距比较大。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社团对会员缺乏长久的吸引力。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1、遵循“高度规范、充分自由”的原则,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对于学生社团必须有管理。这种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团登记管理机构的校团委的制度管理和宏观引导,利用自身在制度建设上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共青团组织在学生社团中的权威地位。二是培养一支政治过硬、工作干练、在学生中有威信的社团学生干部队伍。社团干部是学生社团的核心,是影响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
调查显示,虽然社团活动在大学生的生活空间的比重不大,但在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社团对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作用,彻底改变学生社团只是“大学生玩玩、闹闹的东西”的看法,把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作为学校整体建设的一部分来考虑,加大对大学生社团的投入和支持。尤其是在经费上和制度上,要解决学生社团的经费短缺、场地缺乏问题以及指导教师不到位的问题。
3、广泛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加强社团的整体运作。
学生社团的影响几乎渗透学校的各个方面:不仅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教学系统,而且渗透到行政和后勤系统,渗透于德、智、体、美等各项教育内容中。在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上,要形成“校院系共管、党政团一起抓”的氛围。校级部门主要抓好学生社团的管理,院系具体负责在专业上指导各学生社团;党团组织负责社团的管理和组织活动,教学行政部门则应在硬件设施、经费上予以支持。在社团干部队伍的建设方面,校团委、党委组织部和各院系之间要积极配合,以选拔出最合适、优秀的学生,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社团的骨干,通过学生党员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在指导教师的待遇方面,校人事部门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待遇,以激发指导教师指导社团工作的积极性。在校团委的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院系的专业指导下,使学生社团在校、院、系各级层面都能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在学校资金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学校还应广开渠道,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化的运作模式,解决学生社团经费紧缺的问题。
4、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调查显示,当前学生社团在自身建设还是存在较大问题。如,社团主要干部和工作人员组织管理水平不高,活动准备不充分、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差;通知、宣传渠道不畅通;账务不公开,管理混乱;缺乏民主,“任人唯亲”;对社团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活动低水平重复;宗旨不明确,定位不准,难以满足会员的普遍需求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学生社团要从“以会员的需要为本,为广大会员服务”的宗旨出发,在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领导和指导下,坚持自主性、突出主旋律、注重多样化、讲求高品位。在内部建设方面,要制定规范的内部管理条例,加强民主建设。通过定期召开会员大会等形式,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充分调动广大会员参与社团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会员的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接受会员监督,对那些不称职的社团干部和不适当的活动予以及时调整。在活动的组织上,各社团要根据本社团的宗旨,开拓思路,准确定位,围绕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整合广大会员的共同目标,不断丰富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社团活动的品位。同时,要注意做好每次活动的计划、宣传、组织和总结工作,保证每次活动都能按计划有序的进行;学生社团干部要以服务会员为宗旨,增强责任心,加强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学生社团还应注意社团资料的收集和本社团的形象宣传,注意本社团经验的积累,通过设计会标、会徽,制作社团网页,编印社团会刊、树立社团品牌活动等形式,加强社团的传承性、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形象。只有这样,社团才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社团才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社团才能彻底改变“玩、闹”的形象,真正成为大学生拓展素质的舞台。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第三篇: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活动,成为增强校园科研学术氛围、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中的班级意识逐渐淡化,学生管理工作阵地逐渐分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现。但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社团功能的正常全面发挥。本文主要分析论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意义,并重点就高校学生社团当前建设中存在的管理体制、活动内容、经费来源、指导教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分析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究出解决的对策,使得高校学生社团真正能够走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意义 问题 对策
所谓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经过学校批准的由“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 ①,也就是由部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有益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中的一种学生组织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所认可和接受,并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当前来看,甘肃省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数量多,学科覆盖面宽,而且学生参与也更加广泛活跃。据笔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各大高校大约有85%以上的在校学生都曾经参加过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高校学生社团以其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发展迅速等特点,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积极意义
(一)对于加强学校和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是大学校园和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学校党政机关和学生的联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生与外部社会的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力量,培养一批具有政治觉悟较高、业务素质优良、战斗力强,能充分发挥知识才华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目的所在。”②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基本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班级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出。
(二)、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术气氛浓郁,人员文化素质高。而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青年人比较集中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性格开朗活泼,没有过多的社会压力和精神负担,因此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总是渴望了解别人,同时充分尽情地展示自我;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努力追求生活情调和文化娱乐。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正是因此应运而生。学生思想活跃,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一向积极踊跃,丰富多彩。据统计,兰州现有高校中平均校级学生社团达20多个,院系级社团更多,他们活动形式争奇斗艳,而且具有较高的活动质量,很多社团在校内外有很大影响。如西北师范大学的“阳光服务社”、甘
肃政法学院的“金盾服务社”、甘肃联合大学的“涛声文学社”等高校学生社团,因其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经分别被团中央和甘肃省相关部门进行过表彰。
(三)、对于辅助高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开展学习竞赛、读书征文、科技竞赛及其他各类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或对本专业知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陶冶了情操,锻炼了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③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价值观念等都有着积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高校教育教学具有辅助的意义。
(四)、对于促进文化再殖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再殖作用。”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连为一体,成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课余生活以及社会应用等有机的连接枢纽;二是高校学生社团不断拓展其社会功能,力求与社会文化接轨、融合,从中获取作用力,并向社会发挥反作用力,促进社会文化再殖。
(五)、对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甘肃部分高校通过一些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性质的学术类社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术讲座,举办研讨会、报告会等方式来推动在校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表明,这种方法不仅活跃了校园中的学术氛围,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另外,一些劳动服务性社团有利于其成员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例如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旗帜下便聚集着这样一群乐于奉献的人。他们不求名,不为利,显示出了新世纪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六)、对于学生张扬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以满足学生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在某一方面展示、发展自我提供了发展空间。而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审视他人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自我,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的要求。为此,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待于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弥补。事实上,高校中部分校园社团组织已经显示了它们的这种功能。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深沉,平时惯于沉默寡言,语言表达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较差,演讲协会向他们敞开了大门。有些同学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管理协会将着眼于培养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样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会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会员的组织活动能力。“取我之所需,补我之不足”是这类社团组织成员共同的潜在目的。同时,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与社会接轨,也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促进自我社会化等提供了机会,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误区分析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管理、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明显。无论从社团的数量,还是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有人把高校学生社团称为学校的“第二基层组织”。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蓬勃发展,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忧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1、社团外部管理不完善。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进行粗口径划分管理,其中的大
部分挂靠在院系,一部分直接挂靠在校团委,一部分挂靠在校内其他部门(如党委宣传部、图书馆)。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高校学生社团容易与挂靠单位密切配合,并在工作中受到较好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但是弊端也是很显然的,一是学校不容易掌握全校社团整体的发展情况,容易造成高校学生社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二是主管部门和挂靠单位职责不明,容易互相推诿,造成管理真空。此外,部分高校在社团建立、活动申报、考察评价等方面也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2、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社团对会员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是“进出自由”,学生只要愿意参加,社团负责人同意,发个“会员证”就可以成为会员,大都不经过资格审查,也没有相关单位的推荐或不会具有什么有效力的身份证明。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社团活动想参加就参加,有事或只要感觉自己不乐意了,也不履行请假等手续,随时随地都可以退出。社团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一般的会员甚至退出都不宣布就销声匿迹了,产生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奇怪现象。导致高校学生社团出现“年年进人年年出,年年都是新面孔”、“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无人问”的现象。部分社团由于成立仓促,自身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不合理的现象。内部分工不明确,社团事务好像全是社团干部的责任。
(二)、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缺乏持久性。现在无论是学术性、公益性还是体育性等社团的活动只停留在开会出海报、挂横幅的层次上,或者单纯以舞会、郊游等娱乐活动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也就不可能让同学们从中受益。还有些高校学生社团做活动只是为了拉赞助,有太浓厚的商业气氛,让社员牺牲自己的时间,去被迫接受商家对产品的宣传,而对同学们却没有太大帮助。
(三)、指导教师有名无实,高校学生社团缺乏有效指导。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一般由社团直接聘请或由挂靠单位指定,但是老师的工作是纯义务的,不计工作量,没有劳动报酬,完全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支持着指导工作的进行。但是,由于指导高校学生社团工作量大,占用业余休息时间多,而且老师大部分都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多老师不愿意担任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许多社团只是为了登记注册或为扩大社团知名度的需要才请老师挂个名。少数老师即使愿意,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很难持久地投入到高校社团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细致地指导。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都拥有1—2名指导教师,但是发挥的具体作用却不尽如人意,绝大部分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甚至连社团发展状况、是否存在都不知悉。只有一小部分社团,一学期才能邀请到指导教师进行一次学术讲座或交流活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和社团成员的活动缺乏评价激励。目前,在甘肃省高校中,学生的评优、入党、就业等一切事关前途的大事,都只和第一课堂的学分和成绩直接挂钩,而忽视高校学生社团的存在和学生在社团中的所学知识和表现。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既想参加培养自己爱好、特长、能力的社团活动,又想得到所修学分,两者必然产生矛盾。大部分学生是顾此失彼,在两者之间疲于奔命,所以效果很不理想。
(五)高校学生社团经费严重不足,活动场地等设施不够完善。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收取会费、学校拨款、挂靠单位的资助和社会赞助。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还不是太雄厚,高校教育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
需要,所以一般高校给予社团的经费十分有限,有的甚至没有经费。靠收取的会费,一个社团一年也不过近千元,唯一有潜力可挖的就是社会赞助,但社会赞助的随机性很大,有时一次可获得数千元或者更多的赞助,而有时却没有一分钱进帐。这样,社团就会忽冷忽热,一波三折,有时活动多,社团发展活跃,有时却死气沉沉,处于停滞状态。由于社团经费的缺乏,导致很多活动策划无法付诸实施。此外,对于有限的社团经费,还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甚至出现个别社团负责人盗用或乱用社团经费的现象。另外,绝大多数社团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也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都是以游击队的面貌出现,社团特色难以展现。
三、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如何解决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成为锻造优秀人才的熔炉,以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去改进和加强。
(一)、要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使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发组建的群众性团体,自身的不成熟性导致在某些问题上不可避免出现偏激思想或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所以学校就必须对他们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使高校学生社团能够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学校要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正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渠道,像高校学生社团的创立、重大活动的筹备、安排等均应按照一定的审查报批程序。其次社团的主管单位要统一,或者全部划归高校共青团组织,或学生处(工作部),总之要权责明确,责任到位。这样有利于高校社团规范管理,避免高校学生社团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制订详细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等机构。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注册、活动开展、经费管理、成员分布、考核评价、负责人的产生等诸方面内容。建立高校学生社团骨干、负责人培训制度。尤其对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应严格考评,把好“上台”关,可以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人才,确保将高素质、热爱学生社团工作、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对不胜任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的学生要及时调整,对高校学生社团骨干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及骨干的较高素质,这也是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健康发展的保证。其次,高校学生社团内部要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社团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成员的吸收、考核、奖惩等。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建立党支部、团支部组织,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的党建、团建制度,已经建立党团组织的,上级单位要注意促使其真正发挥效用,不能是空架子,成为摆设。
(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项目专业化、多样化,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成为“第二课堂”。高校学生参加社团,往往是兴趣使然,如果参加后学到东西,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兴趣,如果学不到东西,就会很快脱离出这个社团。所以,高校学生社团一定要自觉增强软件建设,提高活动的含金量,克服因其他各种因素开展的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不良倾向。高校学生社团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特色,适当加强活动形式的灵活性,要主动寻找与社团主题相关的课程为依托,聘请课程的主讲老师为高校学生社团的专业指导老师,通过开展讲座、沙龙、参观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同时,要加强和兄弟高校学生社团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校内校外高校学生社团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搏采众长,提高质量,从而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文化需求,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三)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配备要有保障,加强对社团的有效指导。高等教
育要求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中心,以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并贯穿于营建校园文化的始终。所以,给予高校学生社团以正确指导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数量、工作量离社团的发展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作用不能很好发挥。所以很有必要把一些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转到专门负责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指导上来,将学生社团作为学生工作的一个主阵地来加强师资的配备。同时,帮助高校学生社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业务指导老师,指导社团围绕专业特色,高质量开展活动,提高社团的专业化水平。每个高校学生社团至少配备一个专职思想政治、社团管理等工作的教师,一个兼职专业指导教师。为了保持指导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可以将社团指导教师的考察评估纳入高校行政人员考评行列,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政策倾斜,将指导教师的社团工作量纳入教师的量化考核范围,在工资、福利、职称晋升中体现出来,激励年轻教师或专业教师踊跃投身到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上来。
(四)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社员的科学评价体系建设,使高校学生社团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对高校学生社团要进行分阶段、分项目的综合评价,可以将学生参加社团纳入学分制体系。学校要不断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宏观管理,引入激励机制,可在每一学期或一学年对校内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进行考察评价,建立晋级制度,好的高校学生社团在级别上优先升格,并在活动经费等支持上予以倾斜;社团活动开展不积极、质量不高,不能发挥作用的社团,进行降级或根据情况予以撤消或合并,在社团之间进行资源重组。学生参加一个社团,就如同已经选修一门课程,参加一学期社团活动经过考核,合格就取得所修学分。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获取学分而放弃社团或者因为社团活动而耽误了“学分课”学习的矛盾,杜绝“年年进人年年出,年年都是新面孔”、“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无人问”的现象。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尝试将社团活动学分纳入毕业条件之一,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额度的社团活动学分,否则不予毕业。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优秀社团干部、优秀社团骨干要进行定期奖励,并且奖励的程度要和学校其他学生干部、先进个人相当,不要厚此薄彼。同时,在入党、选干、评优等工作中考虑学生社团的名额。
(五)保障高校学生社团经费投入,确保活动场地等条件建设得到改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员再努力,活动再有创意,没有经费支持,依然是空谈。前面谈到经费的来源问题,会费非常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象征性的,而社会赞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高校学生社团要有活力,学校必须有稳定的投入,这是高校学生社团发挥效用的基础。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将学生学费的1%左右专门抽出作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专项经费。应该把各社团的经费统一由社团管理机构保管,经费的使用权归所属各个社团,管理机构和其它社团无权使用。这样还可以有效地监督社团的经费使用情况。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社团负责人要定期向社团成员公布经费使用情况,严禁乱花乱用或挪作他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灵活的经费管理机制,将管理机构的流动资金通过奖励拨划,优秀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得到经费上的倾斜支持。经费这一指挥棒要牢牢掌握在主管部门手上,这样就能够宏观掌握社团建设的进度和布局,并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学校要利用大学生活动中心,或根据社团专业特点为社团提供、建造活动场所,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总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必须在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上进行改进,“高等学校在外部机制上要给政策、给人员、给经费、给设施,在内部机制上要寻找高校学生
社团的依托点、凝聚点、结合点,研究其发展规律”。⑤只有这样,高校学生社团才能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注 释:
① 原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手册》 2003年
②、③、④余杰、朱湘红《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高等教育学刊2002年12月第4期
⑤ 李新红《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月18卷第1期
参考文献:
①余杰、朱湘红《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J]高等教育学刊 2002年12月第4期
②李新红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J]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月18卷第1期
③胡 敏 《大学生社团之现状及思考》[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6月第2期
④冯友梅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作用》网络
⑤刘金凯 《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网络
⑥陈 明 《关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湖南理
第四篇: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重要途径,加入学生社团,对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张扬个性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较强凝聚力的群体。为此,关注学生社团的发展,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对高校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社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对社团产生归属感,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宗旨观念能够得到成员内心的首肯,对成员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的形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2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社团中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系别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会员从中受益。3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生加入某一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过程中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尤其是一些科技类社团,许多会员的动手实践能力都较强,如计算机协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科普协会的电器维修能力,这些一技之长不仅可以促进专业学习,更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胜任工作岗位起到重要作用。
4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社团因其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内部平等、轻松的成员关系,使得学生社团成为一个成员们空间上聚合的“创新场所”,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互相碰撞,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另外,学生社团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锻炼交往能力,社团走出校园开展活动有利于提高会员的社会化程度,所以对于培养社团成员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5社团促进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竞争愈来愈激烈,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而大学校园中许多体育健身类社团和诸如心理协会等社会科学类社团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成为学生锤炼意志,通过沟通敞开心灵的重要场所。
二、高校学生社团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生社团的状况良莠不齐。有些社团规模大、会员多、活动好、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而有些社团却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号召力,发展空间日益萎缩,面临退出舞台的尴尬局面。
2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不大。一是学生社团自身管理不善,不按章程办事,活动安排、经费使用、会员奖惩、社团资料和活动档案的留存等较为混乱。二是学校没有建立科学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表现在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不够,出主意、出点子少,指导老师亲自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不多,基本上任其发展;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不够,学生社团的工作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负责人是否尽职等情况,缺乏了解、缺乏批评、缺乏及时地纠正整改:对学生社团的激励不够,学生社团和社团会员做出了成绩,不能像其他领域有业绩的集体和个人一样被学校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动力,挫伤了学生对社团的积极性。
3学生社团发展的物质条件较差。首先是学生社团普遍存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使社团活动的强度有限,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其次是社团活动的场地不足,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社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再次是社团活动的设备奇缺,如艺术团没有乐器、演出服,文学社没有图书资料等,很多社团活动都需要会员自带设备、资料才能开展起来。
4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较低。社团活动虽多,但由于缺乏整体策划,没有加强活动的计划性、有序性、规范性,有质量、高层次的活动不多。另外,社团活动也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不可能投入过多精力,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还有一些社团盲目地开展活动,不注意与社团自身的性质相结合,比如文学社开舞会、搞野炊等,浪费了有限的活动资源。
5学生社团的会员素质不高。有的学生是凭着一时的热情加入学生社团的,加上有的学生社团招生时为了多收会费,只图会员数量,不看会员质量,不对照会员条件认真考核会员资格,招生时热热闹闹,招生后冷冷清清,很多会员有其名无其实。会员” 素质不高,必然影响社团活动的水平,活动的水平上不去,反过来又打击会员的积极性,导致会员流失严重,如此恶性循环,社团规模逐渐萎缩,社团形象受到损害。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对策
1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加强管理为保证。一是要形成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出台管理办法,建立表彰制度,完善一套社团组织管理、活动开展和考核评价的机制,并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相应环节有机结合,将社团建设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当中:二是有必要成立校一级的学生社团联合会,接受团委部门的指导,负责全校学生社团各项工作的协调、筹划、落实、考核、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整合社团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三是要慎重成立新社团,要考虑该社团的成立是否有利于学校的育人工作,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方向,是否符合学生的成才需要,是否在学生中有生存的土壤,而不能仅仅照顾少数同学的热情就盲目成立新社团。同时要重点扶持有校园特色、有文化底蕴、有深厚传统的学生社团,以它们为龙头促进学校社团文化的全面繁荣,而对一些管理混乱、活动开展不正常、已经失去了生存价值的学生社团要舍得忍痛割爱,坚决停办、注销,实现学生社团的新陈代谢。
2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理事会班子建设为核心。理事会班子是学生社团组织的灵魂,是学生社团得以继承传统、发展壮大的关键。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社团理事会成员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挑选出真正有业务技能、有组织管理能力、有敬业奉献精神的同学来担任社团理事会的职务,对业绩突出的社团负责人要等同学生干部的奖励予以表彰。同时,社团每一届事事会不仅要努力做好自己在任期间的工作,也要关心下一任社团核心成员的培养,以保证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
3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抓好会员的招收工作为突破口。学生社团的生命力来自会员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会员才能运作高水平的社团活动,也只有高素质的会员才能扩大社团影响、树立社团良好形象。因此,社团会员并非多多亦善,而是要看会员是否具备一定的业务技能和较强的团队精神、组织观念以及奉献意识。抓好会员的招生工作,是把好会员质量的第一关。要在会员招生前,结合社团的自身特点,结合开展社团活动的实际需要,科学核定招生名额。招生时要认真做好会员资格审查,确保生源质量,宁可少招一点,也不可吸纳滥竽充数者。同时,要重视平时对会员的关心和培养,引导会员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并按照社团《章程》的有关规定,对会员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执行会员的奖惩制度。4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提高活动层次为着力点。首先,学生社团活动要做到全校一盘棋、全年一盘棋,加强活动的汁划性、有序性和规范性,做到宁精毋滥。其次,要重视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的筹划、设计、包装,在活动的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上下功夫,保证活动效果,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再次,要充分调动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设计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时要考虑会员的需要和喜好,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会员,要给予奖励并在其学习成绩中计入一定的学分。另外,要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有条件的可以为学生社团聘请专职指导老师,建立对指导老师的工作考核制度,为指导老师计算工作量,按教学工作量的标准发给指导老师适当的劳务津贴。
5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改善物质条件为基础,一方面,学生社团要精打细算,使用好有限的会费资金。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每年要有固定的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专款专用;要创造条件建立“社团之家”,为学生社团提供稳定的办公、集会场所,要在社团活动的开展、场地的使用、指导老师的聘请等方面为学生社团开方便之门,营造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6学生社团的发展要走创新之路。一要拓宽学生社团的发展空间,尝试“开门办团”,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之间交流、杜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利用社团相互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的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二是要深入研究社团良性发展的机制,从社团的人员构成、内部环境怎样最大程度地激发同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入手,对社团内部的各种信息作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于社团发展,同时又灵活多样的运作制度;要探索将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教育相结合的路子,真正把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广大高校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关注和对社团处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必将以更加清晰的发展轮廓和更为强大的生命力,绽放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风景线。
第五篇: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素质拓展工作的逐渐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和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载体,而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抓手开展工作,尤其是如何通过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是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课题。为此,本文着重就如何在学生社团中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开展党建工作进行了探索,重点对在社团中开展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社团党建的具体措施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途径,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新三进”。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社团 党建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以共同的兴趣为出发点自由结合的青年群众性团体。高校学生社团凭借其广泛的校园影响力和群众基础,正日益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现有注册登记的学生社团119个,社团类型也几乎涵盖了政治理论、科技学术、社会实践、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各个方面;组织形式包括学校直属、院系直属和学生自发构建等多种形式。学生参与社团的活动积极性高,一次全校性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87%的在校学生参与过学生社团的活动,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内容。在高校逐渐实行完全学分制的背景下,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日趋薄弱的传统班团组织概念,高校学生社团正逐渐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学生社团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维护学校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维系校园文化的持续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群众组织,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区别于院系的学生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当成为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应提升到政治的高度上来抓。
近年来,各高校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并根据高校改革与发展实际,建立了诸如教研室党支部、学生生活社区党支部、青年教师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有效地增强了党的基层工作基础,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研究基点,主要采用问卷调研、专题研讨、实证研究以及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对现有的党建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多次召开座谈会,与社团管理者、社团骨干以及广大社团人进行了交流座谈,论证了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邓研会,乒协,蒲公英等三个有代表性的社团进行了分析,同时在这几个社团进行了党建工作的初步探索和实践,根据社团的不同性质及规模,探索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工作机制,以期为高校社团党建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必要性
1、学生党建进社团是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越来越主要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而且也包括思想素质教育。最近,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见,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素质培养是素质拓展的核心内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其中开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理应成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学生党建进社团是进一步完善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
随着学分制、公寓制的实施,班级观念正逐步淡化,高校传统组织结构上的基层党组织构建即由各院系的党组织,各系的党支部乃至下属的班团组织的组织形式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减。如何通过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效领导来传达、实施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做好高校的政治思想和稳定团结工作,成为了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的新课题。
近年来,根据高校改革与发展实际,一些高校建立了诸如教研室党支部、学生生活社区党支部、青年教师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有效地增强了党的基层工作基础,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的学生群众组织,区别于院系的学生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应当成为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的延伸和补充。
3、学生党建进社团是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有序建设的需要
由于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和自主管理的特点,学生社团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正由于学生社团的特殊性质造成学生社团的结构相对松散,人员流动相对频繁,如何有效组织和妥善管理社团的各项工作,就成为社团发展的关键。而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开展党建工作,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社团的政治导向;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同学们的奉献精神和思想觉悟。通过党建工作,加强对社团内部党员的管理和监督,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在社团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社团内开展政治思想的学习,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风气,能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社会意识和政治认识,从而为学生社团健康的发展、有序的建设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可行性
1、政策上:党建工作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根据2003年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我校已经制定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加强在青年学生中党的建设“两年”规划》,作为当前我校党建工作的重心,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鼓励对大学生党建工作进行创新。
2、形式上:团建促党建的不断成熟是基础
随着近几年我校团组织建设逐渐推进,社团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团组织。同时在团组织建设中,积极发挥组织作用,形成了“团建促党建,党建带团建”的良好局面,因此为社团开展党建工作打下了很好的组织基础。而且,我校社区党建工作已经比较成熟,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也为社团党建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有效借鉴。
3、内容上: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保证
根据我校社团自身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有的放矢地在组织体系上确立了 “学生工作党委——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社团工作党支部(小组)”的模式,在发展党员流程中纳入院系党组织意见,在组织生活上主要在社团工作党支部中进行,由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进行召集,同时学生根据要求在院系参加有关组织生活。
(三)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实践和探索
1、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基本模式构建
从形式上说,我们根据高校学生特点,初步确立了学生工作党委——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社团工作党支部的有效模式作为探索和研究的出发点,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根据社团的规模以及发展情况,在不同的社团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党建工作。对于一些表现比较突出的,并且具有一定党政基础的模范社团,学校可以尝试在社团内部成立工作党支部;对于发展较好、比较成熟的社团,可以由几个社团联合成立工作党支部;对于规模较小、发展不成熟的社团,可以成立工作党小组。
从内容上说,在高校社团党建工作的基本模式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党员的发展流程以及党员的组织生活形式。在发展党员流程中,由学生向其所在的社团工作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经审议后报至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考察合格后确定为发展对象,报请学生工作党委审查,然后由学生工作党委协调社团与院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结合两者的情况,确定发展对象的表现,并把有关材料交学生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具体办理。另外,在党员组织生活上,主要在学生社团工作党支部开展,由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召集,同时学生根据要求在院系参加有关组织生活。
2、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具体操作与实践
社团党建模式构建只是社团党建的一种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通过对学校各类社团进行分析,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社团实行不同的模式,例如,对于邓小平研究会、“三个代表”实践团这样大型的以理论学习和理论实践为宗旨的社团,在社团内部成立工作党支部,由具备条件的指导老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分别由社团骨干学生党员担任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在下属院系分会中成立工作党小组,其各个主要负责人与总会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共同构成执行委员会的模式。主要由总会工作党支部研讨、决定支部发展规划、方向等重要问题;由各个院系分会工作党小组主要负责人结合具体情况,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活动,并及时向总会党支部进行汇报;同时,各院系分会工作党小组可以在支部的组织下进行定期、不定形式的经验交流,以促进邓研会、“三个代表”实践团整体的不断发展前进。
乒乓球协会、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等体育类社团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相当的规模,已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工作理念和相对合理的组织结构,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上具有一定的成熟性,而且本身各体育类社团已经联合成立了体育总会,但没有院系分支组织,所以,类似这样的社团可以由几个社团联合成立工作党支部。
而在其他一些社团,其规模相对较小,社团发展具有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在这样的社团成立工作党支部的条件不太成熟,可以先成立工作党小组,通过工作党小组来发挥党员在社团中的作用和影响。
3、党建工作进社团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通过调研和论证分析,我们认为学生社团党建对于社团自身建设和发展,学校对社团的监管以及党组织的进一步深入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调研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惑,包括如何处理党员具备的院系和社团双重属性问题,如何有效地组织党员考核问题,如何进一步理顺社团党组织与传统的院系——班级党组织的关系,等等。这些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以邓研会、“三个代表”实践团为例,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就在于与各个院系党组织的沟通合作上。在邓研会党建开展初期,主要问题是各院系对于邓研会所提出的工作考评参考的态度。这直接影响到邓研会工作党支部活动的开展以及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对于会员参与邓研会党建活动的积极性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这也是社团在开展党建活动时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需要社团党组织与各个院系党支部的交流沟通,同样需要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帮助。进一步说,当邓研会党建进行到发展党员这一阶段时,需要与积极分子所在院系的党组织进行必要的协调。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组织与管理
1、规模较小的社团党组织实行统一组织统一管理
对于一些资历较浅、规模较小、社团内部拥有学生党员过少的学生社团,因为其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可以成立工作党小组,由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统一组织、统一管理这些社团的党建工作。这样一方面加强对这些小规模社团的统一规划和调控,防止社团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现象、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从而维护校园社团文化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另一方面,避免了工作的重复性和复杂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发展较成熟的社团党组织实行自行组织自行管理
对于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组织结构比较完善、运营模式比较合理的大规模学生社团,因为这些社团已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工作理念和相对合理的组织结构,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上具有一定的成熟性。所以,类似这样的社团可以由几个社团联合成立工作党支部,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要做好该社团的党建工作情况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并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扶持。
3、有党建基础的社团党组织要发挥模范作用和引导作用
对于一些发展非常好、表现很突出并且具有一定党政基础的模范社团,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实践团、青年志愿者队伍等社团,可以尝试直接在社团内部成立工作党支部。一方面,把学校的行政机构引入学生社团,有利于对这些社团的统一监督和统筹管理,维护这些重点优秀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学生社团党建新模式的探索,以扩大党在基层的覆盖面。
(二)党建工作进社团应注意的问题
1、传统的校园基层党建仍然要坚持
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在形式上、规模上和职能的完善上仍然有很多的不成熟。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党建作为高校传统基层党建的延伸和补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党建工作尤其是院系形式的基层党建工作仍将占据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导地位。在这一点上,广大的基层党建工作者和社团工作者还要提高认识,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学习和理论研究,正确地对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避免盲目发展,盲目扩张。要使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在继承中发展,逐步走上科学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注重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学生社团因其人员流动较大,组织管理人员的水平良莠不齐,造成了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广大社团工作者还要注重工作方式、工作方法,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水平,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也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活动,激发学生对党政思想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避免空洞说教,避免形而上学。另外,校团委也应结合管理职能,加强社团党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条件成熟的,做到核准登记与党建工作协调同步。把社团党建工作的情况纳入社团年检与考核的体系,并与业务主管部门党组织建立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
3、加强与各党政机构及其他社团的联系
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不能孤立的进行,孤立发展必然导致盲目和闭塞。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必须加强与上层党组织以及其他党政类机构、各类社团的联系与交流,在联系和交流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不仅能够吸取他人的长处,并且能够及时地发现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不足,避免闭门造车,避免做井底之蛙;同时能够在与上级党组织联系和交流的过程中及时传达上级党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基层社团党建工作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4、坚持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服务性社团发展方向
学生社团是依照民主方式自我管理的组织,其松散性特点决定了党在社团中很难有严密的组织体系,主要依靠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崇高地位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各个社团内部党组织及党员对本社团发展所作的贡献及党员个人品质等,对加强和巩固党的地位和形象,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管理和服务之间,社团党组织应更侧重服务,为社团的发展服务,为社团成员服务,以此加强党组织在学生社团中的地位,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