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极推手发展现状研究
太极推手发展现状研究
摘 要:太极推手是武术对抗项目之一,为了了解该项目当前发展的现状,瞻望太极推手发展趋向。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对太极推手发展近况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太极推手比赛在运动员体能、技术方法等方面均有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其教学训练、竞赛制度、技术和科研等体系,使得太极推手这项赋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运动对抗项目继续受益于大众。
关键词:太极拳推手 现状 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5―0014―03
太极推手规则发展
太极拳是武术拳术项目中的优秀拳种之一,在众多习练者中人数最多。它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逐步走向世界并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随着太极拳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作为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推手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自1979年开始,太极推手历经3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为竞技体育舞台上具有民族特色运动项目。[1]1990年4月,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牵头太极拳名家、教练员、运动员齐聚一堂参加的规则研讨会,主要针对“顶牛现象”对比赛规则进行讨论修订,在技术方面增加得分机会,从而使太极推手在实践性和科学性等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1992年和1993年举行的两届全国太极推手观摩交流研讨会上,武术主管部门又召集专家对太极推手的竞赛规则提出一些新的修订建议。在此基础上,第一本《太极推手竞赛规则》于1994年6月由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审定而正式出版。此后太极推手主要在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体育大学及上海体育学院等省市和体育院校首先开展起来。经过近十年的完善与发展,各个省、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术动作,总结出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推手技术,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其中也存在着规则不完善,规则与技术动作之间矛盾和互相制约等多种问题。2002年,由于太极推手竞赛规则以及它本质特点的局限性和缺乏观赏性而逐渐成为冷门项目,进入了空前未有的低潮期。太极推手的改革
在随后的10年时间中,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于2013年开始对《太极推手竞赛规则》进行改革研究。为加强太极推手的基础研究,逐步建立一套符合太极拳运动规律、且能够体现太极文化的太极推手模式,经中心批准分别进行了四次研讨和展示,首次全国太极推手研讨会于2013年12月4―6日在江西省景德镇举行;2014年5月于北京体育大学进行第二次研讨;2014年6月第三次在第十二届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上进行首次展演;第四次于同年8月8日在首届全国武术大会上进行展示。经过四次的研讨和展示,与会人员一并赞同陈国荣副主任提出的“对太极推手研究工作要按照归位、完善、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进行,目的就是要服务于大众”。四次研讨和展示使得太极推手项目更具中国太极特色化,并向健康、高雅、文明进一步发展。为了使规则更加完善,2015年3月19日位于北京体育大学再次对竞赛规则进行修改,使得太极推手竞赛规则最终能够确定。上海体育学院太极推手发展现状
上海体育学院太极院队是从1990年9月份开始筹备组队,1994年获上海体育学院批准,正式建立院太极队伍。从创建队伍至2002年,参加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的这8年内先后培养出太极推手冠军7名;获得前三名奖牌20余人次;2007年先后组队代表参加河南、香港等太极推手比赛,荣获10枚奖牌;2008年上海体育学院谢业雷老师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6次派遣组织香港武术联会太极推手裁判培训和赛事组织;自2012年起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分别举办了4届太极推手比赛,比赛包括: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参加对象包括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及校外太极推手爱好者。并且从这4年参与对象的扩大情况来看,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承办的太极推手比赛为爱好者们提供展现自我、交流学习和提高技术的平台,并且上海体育学院太极院队为了进一步响应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太极推手竞赛规则的改革不断在训练、实战及与社会太极推手爱好者交流中去发现与解决问题。上海体育学院太极拳院队由创队至今共培养出20名太极推手冠军和12名武术套路运动健将,后辈优异人才受太极推手项目的魅力使然继续在社会大舞台中担任传播教学者。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和上海体育学院太极拳院队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中国期刊网查阅、收集有关太极推手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学者研究的成果进行阅读。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对重点文献进行透彻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2.2问卷调查法
通过与专家老师沟通交流制定太极推手发展现状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对上海体育学院学生随机发放问卷150份,发放率100%,回收率98.0%,有效率97.5%。
2.2.3逻辑分析法
根据搜集的文献及调查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力求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客观性、科学合理性和可行性。2.2.4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结果与分析
3.1 对太极推手项目了解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调查得出,27.%的学生对太极推手非常了解;26.52%的学生较了解; 18.2%的学生对太极推手的了解度一般;13.44%的学生对太极推手项目不了解;12.34%的学生非常不了解太极推手。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太极推手在长期的传播发展中,院校派对太极推手的认知度较为可观,但其认识效果仍不明显。就目前数据分析可为今后太极推手项目研究提供参考依据。3.2习练太极推手目的分析
由调查分析得出,30.37%习练太极拳推手的目的为了强身健体;其次是兴趣爱好占19%;以参与比赛为目的的占有22.25%;结交朋友而习练太极推手为目的的有18.3%,而有7.58%习练者是为了陶冶情操。由此可见,此项目适应当下全民参与健身的需求,符合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竞争性、娱乐性和文化性。而且它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意义。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对习练者文化修养的提高也是具有较大的影响。
3.3习练太极推手时间统计调查
根据统计调查分析,习练太极推手6个月以内的占23.5%;44.78%的习练者在1-2年内;21.1%集中在3年及以上的年限。并且在调查中得知,8.12%的少数习练者具有10年及以上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太极推手在不断的发展中,但是其推广的效果不显著,目前太极推手的练习形式主要集中在专业课堂教学及太极院队的专业技术训练。
3.4 太极推手教学质量满意度与推广支持率的分析
对推手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调查显示中,37.64%的调查者对太极推手教学质量非常满意;39.3%调查者对太极推手教学质量满意;6.2%调查者的满意度较为一般;8.2%不满意和6.16%的非常不满意。在推广支持率方面,根据问卷调查得知,40.43%的调查者非常赞成太极推手项目推广,16%表示赞成;13.1%的因刚接触太极推手项目还未产生浓厚的兴趣则选择一般;其他的则认为与太极推手项目的推广毫无关系。
3.5 了解太极推手项目方式的分析
由此项调查得知,48.51%的调查者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太极推手项目;8.41%的调查者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太极推手;4.19%的调查者通过报刊了解太极推手;14.29.%的调查者通过书籍了解太极推手;14.65%的调查者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太极推手;7.45%的调查者通过其他的方式了解太极推手。根据统计结果得知,太极推手项目的推广方式多种多样,但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而了解太极推手项目的比重较大,而且大部分调查者受到太极拳教师的引导,从太极拳开始练习而逐步接触太极推手。
3.6 太极推手比赛的承办单位等级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在太极推手比赛的承办单位等级中,校级单位是主要承办者,裁判工作从报名、编排、记录甚至到边裁总裁全部由武术学院师生承担。随着太极推手的传播和发展的逐渐成熟,2015年太极推手开始逐步走出校园由市级单位承办。由报名情况而知,太极推手项目在民间有一定群众基础,但因规则的不明确和比赛制度的宣传力度欠缺而造成比赛过程参赛者“莫名”失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为使太极推手比赛逐渐规范和科学化,专家老师及裁判员们对比赛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多次研讨和修改,并组织培训太极推手爱好者们学习太极推手规则及技术动作的规范。
3.7 太极推手比赛的比赛形式的分析
调查结果中得知,42.53%的调查者参与是平地太极推手比赛;其次是有31.97%的调查者参加的是擂台太极推手比赛;6.5%的调查者参加过桩上太极推手比赛。由此数据分析出,太极推手的比赛形式丰富、娱乐性较高,可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人群组织参赛形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8 太极推手项目性质的分析
调查显示,小部分调查者认为太极推手比赛具有文化性、娱乐性和民族性;而大部分调查者则认为太极推手比赛具有对抗性。统计结果得知太极推手比赛中的对抗性更突出于民族性,并且从参赛的场地、运动员的服装、裁判工具等方面均难以体现它是属于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分析认为,太极推手应找到自身独特的技术风格,在发展过程中紧密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以受益于广大群众为出发与落脚点,将太极推手项目发展成为独立于当代竞技舞台中的民族特色运动项目。结论
(1)大部分习练太极推手的人群非常赞成其推广并将此项目发展为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由上海体育学院太极院队20多年的优秀积淀使得太极推手项目在上海体育学院推广得较为成功,尤其是本专业学生对太极推手项目的武术技击性兴趣更为浓厚,有积极的意愿继续学习太极推手,并且太极推手项目是太极拳的体现,二者不可分离。太极拳顺应发展趋势,而太极推手走向更大的竞技舞台也是必然的。
(2)大部分习练太极推手的人群是为了强身健体,充分说明了太极推手有利于增强习练者的身心健康。但部分人群也对太极推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以及建议,认为太极推手项目的后备力量以及完善的规则与推广制度是制约当前太极推手项目发展的问题所在原因。
(3)太极推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比赛的承办等级单位分明,参加校级比赛的占大多数。但是省级、国家级等比赛较少,习练者缺乏比赛机会,是太极推手项目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软肋。
(4)太极推手不仅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身处学业压力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增强拼搏顽强刻苦的精神,应成为高校大学生选修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雅芬,谢业雷,李吉远.对太极推手运动发展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搏击?武术科学,2008(6).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aiji Phushing Hands in the Shanghai Sports University
Cui Yayun(Training School of P.E.and Sports,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hi 200438,China)
Abstract:Taiji pushing hands is one of Wushu fight spor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behold Taiji pushing hands development trend,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nd tak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 as an example,studies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aiji pushing hands,thinks Taiji pushing hands has shortcomings,in terms of player’s physical ability,technical methods,need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ystem of the teaching training,competition,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such as making traditional Taiji pushing hands endowed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tinue to benefit to mass sports.Keywords:Taiji pushing hands current situation Wushu
第二篇: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现状研究
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现状研究
写这个选题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了徐顽强老师交的社会中介组织后,有很多感悟,也了解了很多自己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想通过这篇论文把老师讲授的知识一点点拾起来,让自己掌握的更加牢固,同时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希望通过写这篇论文学习更多关于社会中介组织的知识!
提纲
一社会中介组织的概念及内涵社会中介组织的定义社会中介组织的特征社会中介组织的分类
二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概况介绍发展背景非营利性中介组织发展情况营利性中介组织发展情况
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的若干对策
五致老师的感谢信
湖北工业大学0810541113何帆
第三篇:太极推手在处理学困生崇拜偶像现象上的运用
巧用“偶像”之力hold住学困生
——太极推手在处理学生崇拜偶像现象上的运用
学生崇拜明星我班也不例外,班里涌现出不少的“钢丝、潜艇、栗子、玉米”等。尤其是几个学困生,对不少明星津津乐道。我班的张奇同学在转到我校之前,在外面结交了一些不良的朋友,在未到我班前,曾与同学打过架,与以前的班主任吵过架,逆反心理强,学习成绩落后,属于那种脑子灵活,但成绩不佳的学生。他特崇拜成龙,并且想成为成龙式的明星。
有一次,我轻推开教室门,面带微笑走到他的书桌旁,示意他到我的办公室来一趟。他先是一怔,而后以一种无所谓的心态跟着我到了办公室。
当他看见我的办公桌上摆有几盘成龙磁带专辑时,他的眼睛一亮。这时候他少了一分戒备,多了一分好奇。我说道:“张奇,你看今天的英语书面表达题:假设你是李华,你校决定于下周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请以I want to be„„为题写一篇英语演讲稿。以你所敬佩的科学家或明星等人物为例,简述其艰苦的成功历程。我听说你特别崇拜成龙,能不能帮助老师说说成龙的事迹呢?” 张奇赶紧说道:“行!没问题。老师你崇拜成龙不?”我笑到:“当然啦,成龙,英雄也。”张奇似乎找到了知己似的,有种英雄所见略同之感觉,此时我感觉我们的心灵距离拉近了些。
一谈起成龙,他滔滔不绝起来,“那成龙经常以什么打扮出场?”“唐装。”“为什么?”他挠了挠后脑勺,不好意思的回答:“老师你知道吗?”我向他解释:“无论出席任何场合,他穿上唐装,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他是中国人,来展现中国龙之精神。他那熟悉的笑容,那熟悉的唐装,会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他那颗炽热的中国心。是不是?”他会意地点点头。“老师你知道不知道成龙和咱们市的老人们一起演唱了一首歌?” “知道啊,名叫《民生》,与咱市的老百姓演唱,丝毫没有一点大明星的架子。” “老师您知道不少啊!”语气中似乎透露着惊诧与敬佩。“那他参加哪些慈善活动?”他如数家珍般说起成龙某年在某地举行的慈善系列活动。“是啊,他有这么一种信念:给予比接受更好啊!”我趁热打铁笑着话锋一转“你崇拜成龙很好啊,要效仿他,请你感受你与他相似之处。”一席话,说得他挠了挠头又搓了搓手显得很不好意思。
“你喜欢唱成龙的歌,最喜欢唱他的哪首歌?”他的眼睛一亮,随即哼起了《真心英雄》的调子。当我们跟着录音机唱完成龙的《真心英雄》后,共同感悟这首歌中“没有恨也没有了痛,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用我们的歌换你真心笑容,祝福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美妙之处。他似乎明白许多,知道老师对他的严是爱,松是害,严中自有真情在这一道理。
案例分析:在处理学生崇拜偶像现象上,尤其对待学困生上,你堵,越堵越大;你打击,越打越“急”。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太极推手的一些技巧,太极推手通过听、探、顺、化、引、发形式达到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 听、探——听学困生劲的来路方向,探知他们的虚实“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像中医那样通过望闻问切全面了解学困生,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分析,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入手。从其父母、以前任课老师、要好的同学那里快速、全面的了解学生。牵牛要牵牛鼻子,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哪,才可以做到对症下药,从而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作为班主任,要和学生沟通无障碍,就必须知其所好。我们不能out, 要up to date。我时常上网查询学生所崇拜的偶像(成龙等)的资料,做到了如指掌。
二 顺 “来,则顺势捋”——尊重学生杜威曾经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中国俗话也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因为尊重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
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产生信赖感,拉近了谈话的距离。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尊重学生的教育才能真的“入心”。对待学生崇拜的偶像,先尊重其爱好,再因势利导。因此谈话要顺着,别呛着。上面案例里当我说出“成龙,英雄也。”学生心理会感觉老师和我是一个战壕里的。谈起话来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 化——给差生留足面子,化解学生的对立战斗力不少学困生任性、气盛、要面子,遇到问题,硬碰硬改变对方是不可取的。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们经常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他们自尊心很强。要避其锋芒,以智取之。上面案例中老师在办公桌上放几盘张奇喜欢的成龙磁带代之虎着脸,可带走一分抵触力,起到化解其战斗力的作用。“狂风急雨不浇地,春风细雨润心田”。谈话中恰如其分地给他们留足面子,消除其戒备心理,才能减少抵触对立情绪,这样老师的话语就如一缕春风,慢慢的,吹开了他们的心门;就像一阵细雨,悄悄的,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四 引——找好切入点学生的偶像各不相同,老师要善于发掘个个偶像的闪光点与成功的因素,使之成为老师在谈话中运用的武器和激励学生披荆斩棘的动力。张奇同学崇拜成龙的武功,喜欢打架。这时老师积极引导是关键,“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老师要把成龙的“爱心”作为谈话的中心牢牢把握住,把握住主动权,就能Hold住他。
五 发——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抓住契机,把握好谈话的时机。要借学生偶像之矛攻其学生之盾。借他山之石,偶像之力,来敲打学生。多次引用偶像的语言和有利的活动例子与学生对话。有时老师自己的千万句,不顶偶像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力打力有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此时借力打力要比至刚的泰山压顶明智的多、强得多!偶像是把双刃剑,偶像利用好,能使他们内心涌动起一股暖流,一股上进之流,成为学生无穷的精神动力。偶像利用不好,会使学生的心灵迷失方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教育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对他们以爱心、耐心、诚心相待,多一份爱,少一份斥责,相信他们的心灵之窗终被打开。
第四篇:广西北部湾港发展现状研究
广西北部湾港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首先阐述了“四港合一”的经济大背景和广西自身背景,其次分析北部湾港的经济效用,提出了目前“四港合一”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最后提出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北部湾港口 “四港合一” 困境与解决方案
一、引言
从此广西北部湾港口实现“四港合一”整体上市,虽然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用,但就目前发展情况来说,仍遇到发展瓶颈:在有形和无形资源整个,优化资源配置;经营行为不规范和结构单一;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滞后;未全面采用股份制聘用人才模式等导致发展缓慢且预期发展前景不好,对此提出了可借鉴性解决方案。
二、“四港合一”的新经济大背景
(一)东南亚地区联系日益紧密,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由于地理位置关系与东南亚地区毗邻,从近三年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对外贸易交易额数据分析:2013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进出口贸易额为4436.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中方顺差445.3亿美元,顺差额为2012年的5.3倍;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进出口贸易额超4800亿美元;2015年,中国和东盟双方贸易总额达到4720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双边投资达到1500亿美元。反观东南亚部分国家的人均GDP对比:泰国2012人均GDP为5383美元;越南人均GDP超过了1500美元(1530美元左右);根据缅甸政府2011-2012财政年的统计,国内生产总值:为529亿美元。人均GDP:877美元;由此可见,近三年来的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对外贸易额甚至超过东南亚某些国家的人均GDP,对外贸易的联系紧密,如若双边贸易稳步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将同时受益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稳步提高国家经济硬实力。反之亦然。
(二)国家“一带一路”等多项政策支持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中国政府的有形的手推动东南亚经济圈和中国的经济联系,在中国政府政策的大背景下,广西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深深受国家政策之益,发展本地经济,促进中国与东南亚联系。
(三)地方区域性自治区的能动性致使对外贸易物流管理自由化战略突出
广西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相应自治机关,管理本名族内部事务,民族自治区享有宪法、民族自治区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权。依靠优越地理位置和相对能动性大的自治权,充分发挥优势,实现对外贸易物流管理自由化战略发展。
三、广西北部湾港“四港合一”的经济效用
(一)“四港合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014年二月,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上市企业广西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以股份购买的方式收购铁山港、钦州港、防城港等港口的港口资源,从此广西北部湾港口实现“四港合一”整体上市。“四港合一”解决了之前港口管理分散,资源重合等局面,整合资源进行整体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致使管理更便捷,行动力更迅速。
(二)有利于港口企业整体的优化升级、改革创新
在政策和“四港合一”的政策支持下,港口利润整合,实现分别分门管理和资源分配,整体政策的贯彻执行,方便企业整体用统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方向实现港口管理的优化升级,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等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进行除旧扬新的改革和创新。
四、“四港合一”港口整合后仍面临问题
(一)“四港合一”所带来的有形资源重合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生浪费
即使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上市企业广西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以股份购买的方式收购铁山港、钦州港、防城港等港口的港口资源,致使广西北部湾港口实现“四港合一”的整体上市。但由于之前长期历史原因,四个港口有各自利润收益,有各自的经营范围,而四港合并后并没有整合有形资源,仍旧有港口经营范围重合的经营区域,如此不利于港口的资源优化配置。
(二)“四港合一”所面临的无形资源整合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发展不仅与硬件设施等有形资源的基础有关,现代企业的发展更与无形资源密切相关。企业的文化统一、科学技术共享等无形资源更是决定了企业走向。四个港口本身就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现在“四港合一”不仅统一的整体上市,更面临重要的贯彻统一企业文化,使其一脉相承,潜移默化的影响四个港口的新老员工,用统一企业文化和科技共享进行企业转型升级,共同面对未来危机。
(三)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营业形态较为单一
由于经营行为不规范,很多进口产品在国家质检总局组织考核验收中并不完全达到合格率,因此并不能成为进境某产品的指定口岸。经营行为更过分的为无视政府有关进出口岸的相关政策规定,私自进行不正规不按照要求的进出口货物流程,只是管理上散漫无序,不利于更高效的优化升级。
(四)北部湾地区港口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滞后
1.历史原因:北部湾地区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经济在全国各省市相比发展相对滞后,在改革开放等之后沿海经济城市带时期,广西没有抓住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进行灵活化的改革,对政策反应不灵敏,仍旧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导致在同一时期落后于国内其他城市发展。
2.文化教育:广西虽然在今年来积极发展教育培养,重视教育发展,但由于长期历史原因,广西的教育水平仍旧处于全国教育发展水平的较后位。因此文化教育水平的滞后导致高文化高科技人才稀缺,对于培养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时俱进的能力还相对较弱,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滞后导致港口物流管理结构相对繁琐,产业结构相对老旧且不够高效快捷,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港口物流管理相比存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差距。
(五)个别港口仍沿用传统的人事聘用,致使企业活力不强:传统的人事聘用,多采用公务员式的终身制,在良好的福利待遇和人事关系下,进行的一种类似于“世袭制”的企业聘用方式,此举,不仅存在着潜规则等不公平现象,更拉动不了企业经济活力,也使得企业凝聚力不强,如同一盘散沙。
五、广西北部湾港未来发展转机
(一)利用整体政策管理整合有形资源
1.分门别类进行扬长避短:上市企业广西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要做好前期市场分析及各港口的优势劣势,进行优缺互补的管理,进行港口物流管理各港口的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各港口不同的相对优势进行发展,分门别类,具有决策力的撤除相对效率低下生产力管理能力不高的进出货物分配等港口重复业务。
2.特定业务特定港口进行深入分析升华改革:对于相对优势较为明显的港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本主营业务的内涵,深入分析有利于各个业务深入学习的结构性改革。
(二)贯彻学习企业文化,延统一方向促进发展
进行定期的企业业务学习和企业文化学习,进行企业内部的文化培训,不仅提高员工自身的专业技能,更能拉动企业的文化统一,延统一方向促进发展。
(三)借鉴发达国家港口物流管理模式,规范自身管理模式
1.要认真研究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在管理和规范商品流通贸易物流管理的有关管理办法和经验。尽快完善自身的缺点及不足。
2.中国政府尽快制定行业性专业性管理规范:中国在政策制定和实行方面目前在向来以法定理的欧美国家相比还有相对差距,中国应该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经验,尽快制定行业性专业性管理规范,完善法律法规。
(四)积极发展北部湾地区现代化港口物流管理信息技术
1.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人才培养储蓄力量: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完善基础教育,更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文化教育事业,积极培养理论性实践性高的科技研究性人员,为发展北部湾地区现代化港口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储蓄人才技术力量。2.在科技水平落后情况下,要利用经济效应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虽然广西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港口物流管理方面的高科技技术人员缺乏,但在全国范围内包括留学海龟,在全国范围内吸引人才,不仅需要给高科技人员足够的技术地位,在未来发展前景里也要给予他们足够尊严。科技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要吸引人才来广西北部湾港口发展,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要给予足够重视,留住人才,可持续培养新人才,才是文化软实力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硬道理。
3.积极利用广西旅游经济发展整体经济实力,为港口管理发展提供硬实力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可以充分利用自治区的能动性,进行招商引资,不仅可以积极学习国外的优秀管理模式,更可以拉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另外,广西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不仅有桂林、北海、南宁等著名旅游城市,而且有不同于别区的喀斯特地貌,梯田的独特种植方式,广西也有著名的四大古镇:扬美古镇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广西的可以大肆发展旅游业拉动经济发展,旅游经济从而推动广西整体的经济实力,为进出口贸易港口建设与管理提供更多经济上的硬实力。
(五)北部湾港口物流管理应积极推行股份制企业的竞争就业
按市场上的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多采用员工为公开招聘,公开竞争,岗位“不世袭”,减少“潜规则”带来的弊端,采用年总奖金也与个人绩效挂钩,福利待遇与个人绩效挂钩的“双挂钩”模式,在创新型企业仍可以进行发放一定的股权比例给优秀员工予以激励,让优秀员工直接参与公司的股权分成,股利分成,使员工更有归属感,更有积极性。
结论
在针对于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四港合一”后的新形态下的港口物流管理上的问题和困境,提出了:分门别类进行扬长避短和特定业务特定港口进行深入分析升华改革的建议,利用整体政策管理整合有形资源;贯彻学习企业文化,延统一方向促进发展来整合无形资源发展;借鉴发达国家港口物流管理模式,规范自身管理模式来解决经营行为不规范和结构单一的问题;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利用经济效应吸引人才、留住国内人才和积极利用广西旅游经济发展整体经济硬实力,解决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滞后的问题,积极推行股份制企业的竞争就业解决机制老旧问题。
【参考文献】《商品流通服务贸易》张汉林等著 《流通变革-产品、路径及消费者》(日)林 周二 著 《港口物流》
第五篇:广州劳务派遣发展现状研究
广州华路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广州深圳劳务派遣首选品牌
广州劳务派遣发展现状研究
什么是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又称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要派企业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之间。劳动派遣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分离。劳动派遣机构已经不同于职业介绍机构,它成为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劳务派遣也有叫做人事外包或者人才租赁等,是近年我国人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而引进开发的新的人才服务项目,是一种新的用人方式,可跨地区、跨行业进行,一方面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行业的特点或自身工作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具有劳务派遣资质的劳动服务公司,派遣所需要的各类人员,劳务派遣服务机构则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招聘员工,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并将员工派遣到用人单位工作,同时对员工提供人事行政、劳资福利、后勤保障等综合配套服务。实行劳务派遣后,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组织签定《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组织与劳务人员签定《劳动合同》,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务人员签定《劳务协议》,用人单位与劳动人员之间只有使用关系,没有聘用合同关系。
广州劳务派遣起源
1、广州劳务派遣公司的创办,是同改革人事用工制度相联系的,是作为一项创新用工机制产生和推广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劳务派遣公司的产生有一定的政府相关机构背景。我市某劳务派遣公司称,其公司“是广州市劳动行政部门指定的专门为本市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险事务、法律法规咨询及代理的专业单位”。
2、劳务工能够降低各行各业用工成本,以及满足用工的需要。企业如此,机关和事业单位亦如此。用工单位愿意使用劳务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用工成本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不断规范劳务派遣公司,尤其是规范劳务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标准,有部分劳务工同用工单位正式员工在社保、工资待遇等差距越来越小,用工单位使用劳务工的积极性开始弱化。广州某公司原有劳务工70多人,现在陆续同该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现有劳务工仅十几人,而且当他们合同期满时会陆续回归该公司。
3、劳务工可以解决目前一些用工单位编制限制,尤其是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因编制所限,需要通过劳务工增加人手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劳务工的工资不在本单位工资总额中列支,从帐面上讲,既不会出现“突破工资总额”的情况,又能够聘用到人员。
4、劳务派遣公司可以吸纳相对广泛的人力资源,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非本地劳动力等,对解决就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一种补充。大多数劳务派遣公司提供的人力资源,虽然有大学毕业生,但主要是普通劳动者这类相对低端的人力资源,而这部分劳动力占我国需要解决就业群体中的大部分。尤其是农民工和非本地劳动力资源,除用工自行招收后转由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外,通过劳务公司的招录和储备,可以起到减缓就业压力的作用。
广州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的原因
地址: 广州市黄埔东路3529号金山纸业商务中心二楼215号 联系电话:***020-66699698 020-61013358网址:
第一,劳动弹性化的需求。为了因应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普遍的做法就是采取劳动弹性化的策略。为适应劳动弹性化的发展,许多国家甚至制定或者修改相关立法。劳动弹性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大致包括数量弹性化、功能弹性化、距离策略、区隔策略和报酬弹性化等措施。’“企业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实现了劳动弹性的需求。使用被派遣劳动者能更好满足用工者对用工数量的弹性要求,可以不受法律关于使用临时工人和延长工时的限制,并且不会失去劳动力的支配权。
第二,弹性化的人力需求。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当有些劳动并非经常性之时,“劳务派遣”即成为一个具有弹性而且便利的雇佣模式。例如,当企业推出新产品,现有人员不敷使用,暂需要增加业务人员时,如果因此雇佣(以直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更多的业务员,一旦产品推广完毕,这些新业务员将无事可做。此时,企业若将其解雇,即须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三,节省人力成本的需求。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日益增多,劳动者的权利意识也日益加强,造成了用人单位的经营成本增加。为了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以获得更大的利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识到派遣用工可以节约招聘、考核、管理人力资源以及解雇劳动力的成本。用工单位借此一方面得到了其所需要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不需负担劳动法上的课与雇主的多种责任。
广州劳务派遣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劳务派遣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劳动关系和劳动用工制度。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以下简称“劳务工”)订立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单位(以下简称“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然后由“用人单位”将“劳务工”派往“用工单位”从事劳动,实质上是劳动力的租赁。这是涉及“用人单位”、“劳务工”、“用工单位”三个方面关系的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特别是2008年1月1日颁布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后,这种新型的劳动用工形式得到了法律认可,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的一种新的劳动用工制度。而这种新型的劳动关系和劳动用工制度,其最大特点是“用人单位”雇用“劳务工”但不使用“劳务工”,而“用工单位”使用劳务工却不直接与“劳务工”签订劳动合同,实质上是一种“雇用”与“使用”相分离的劳动力经营模式。
正是由于存在这种“用人的不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的不实际用人”的特殊关系,以至于新的《劳动合同法》以“特别规定”的形式,对在“劳务派遣”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关系作了规范化要求和调整,但在实际运作中,“特殊规定”还是过于原则,对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与用工企业(用工单位)各自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尚未划分清晰,一旦产生劳动纠纷,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实际用工企业(用工单位)往往相互推卸责任或义务,劳动纠纷较难解决。
(二)劳务派遣用工发展迅猛,客观上已形成企业新的劳动用工“二元结构”。我市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从2006年以来已逐渐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使用劳务工,主要由农民工、城镇居民和大中专毕业生等构成。2008年1月新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各类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使用劳务工大幅度增加,主要集中在工交、建筑、港务、钢铁、金融、电信、邮电等行业。
目前,我市已有687家劳务派遣公司,拥有相当数量的劳务工,劳务工在用工企业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如广船集团有劳务工7700人,占职工总数的55%;中移动广州公司有劳务工2700多人,占职工总数达到72%;等等。由于这些企业存在着正式职工和劳务工两种不同类型的职工群体,而且劳务工群体又迅速扩大,所占企业职工队伍人数比例不断增加,导致企业出现了新的劳动用工“二元结构”。加上在职工队伍中劳务工群体与正式职工群体的身份不同,在企业各方面的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别,容易造成职工队伍的分化和对立。
广州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
(一)劳务派遣普遍存在超“三性”用工,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新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以下简称“三性”规定)。据了解,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大量使用劳务工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不但在生产一线使用劳务工和存在“混岗”现象,而且在某些生产部门或岗位上主要或全部使用劳务工。更有一些企业将原正式职工转入劳务派遣公司再派回原单位工作,结果是人员不变,身份却发生了根本变化,相应的劳动报酬随之降低,直接侵犯了职工的合法权益。还有的用人企业,采取将某项工程及人员整体外包来规避《劳动合同法》的“三性”规定。
(二)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影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在企业职工队伍中,劳务工往往在生产一线岗位从事一些最脏最累的工作,但劳动报酬与正式职工存在较大差距,尤其体现在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方面。用工企业即使要另付劳务派遣公司一笔费用,仍然比企业直接使用正式职工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尤其是用工企业不与劳务工签订劳动合同,规避了连续签署两次劳动合同后,继续用工必须签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法律规定,使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务协议更为方便灵活。据了解,广药、广钢、广船和建行等企业的劳务工,在本企业内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有相当数量,有的甚至连续工作了10多年,如果不及时对劳务派遣进行规范和对劳务工进行疏导,不采取措施解决劳务工不公平待遇等问题,那么劳务工群体就有可能以激烈的方式反作用于企业或社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2009年10月,广州市某啤酒企业的劳务工因劳动报酬补偿问题与劳务公司发生纠纷,其中有10多位劳务工穿着某企业的工作服,在海珠桥上演“跳桥秀”就是一个例子。
规范广州劳务派遣用工建议
(一)研究制定与《劳动合同法》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政策措施。尽快完善《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相关内容,建议由市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对劳务派遣的一些特殊法律问题的衔接做出明确规定,研究制订与《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条款相配套的实施细则。针对“三性”规定,确定具体的细化标准,既明确使用劳务工的范围和种类,又明确禁止使用劳务工的范围和种类。制定适合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文本。对劳务工的工作岗位、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作出更加详细可行的规定,以解决对劳务工的不公平待遇等问题。同时,清晰划分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在保障劳务工各项权益中的各自职责,以及制定发生劳动争议后的处理程序。同时,建议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一是禁止用工企业将原有职工转为劳务工;
二是规定用工企业连续使用劳务工达到一定年限后,要按一定比例将其转为正式职工;三是明确规定企业为劳务工缴纳社会保险金标准,并与正式职工一样在当地办理。
(二)建立健全劳务派遣用工的社会监管
机制。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对劳务派遣单位从业人员的资格、人数、办公条件作出规定,并实行经营许可审批。对新成立的劳务派遣企业,由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前置审批后才能注册。建议建立劳动风险保障金制度,以保证劳务派遣企业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履行法律义务。建立和完善劳务派遣备案制度,要求派遣机构将其签订劳动合同、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缴费等情况,定期填写报表报告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建议把是否组建工会组织作为劳务派遣企业审核的一项审核标准。没有建立工会组织的一律不予办理年审。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市场准入条件,对现有的劳务派遣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审查,发现不符合条件的,通知工商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同时,要开展常规性的监督检查工作,对劳务派遣企业违反政策法规的做法予以纠正。
(三)建立双向管理的劳务工加入工会管
理模式。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劳务派遣单位的工会要及时做工作将劳务工吸收入会,并与用工单位工会签订工会会员代管协议,将会员交用工单位工会代管,参加用工单位工会活动。如果劳务派遣单位没有成立工会的,则由用工单位负责吸收劳务工加入本单位工会。明确劳务派遣单位的工会,主要负责代表劳务工与用工企业协商劳务工的工资报酬待遇,协调解决劳务工的合法诉求;明确用工单位的工会,主要负责组织劳务工参加各项工会活动,及时反映并协调解决劳务工提出的合法、合理诉求。
(四)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要求提取劳务派遣人员的工会经费,并研究调整其缴费标准。建议参照全总有关文件精神,由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总工会等单位联合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劳务工不管是加入劳务派遣单位工会还是用工单位工会,其工资不论是从企业工资总额中支出,还是从企业营销或管理费用中支出,劳务工的工会经费都应由用工单位按劳务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而且应在税前列支。此外,鉴于需要交纳工会会费多少,会直接影响到相当一部分劳务工参加工会的意愿,建议市总工会对调整劳务工交纳会费的标准进行研究,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五)建议市总工会设立或指定专门工作机构指导劳务工加入工会和开展相关工作社会责任。
建议明确劳务派遣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工会,在劳务派遣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依法吸收其加入劳务派遣企业的工会组织,由劳务派遣企业依法计提并向劳务派遣企业工会组织拨缴工会经费,然后由劳务派遣企业工会与用工企业工会签订委托代管协议,将其工会会员委托用工企业工会组织管理、安排活动并转移支付相关工会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