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纳新与换届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纳新与换届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成才与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尽管许多学生社团取得了让人称赞的成绩,但更多的社团还不能称之为优秀,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制度性约束,也有内在的人为因素。论文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对高校学生社团纳新与换届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复杂情况,进而提出一些合理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纳新;换届;人力资源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本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大致可以分为思想政治类、科技学术类、实践类、文体娱乐类、志愿服务类、创业类等类别,基本涵盖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可满足大学生多种不同需求。和社会上的其他组织一样,它需要不断更新来促进发展,但高校学生社团有其独特之处,它的纳新和换届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而言,纳新前后会进行换届。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特点,它的成立并不特别需要外部条件的成熟,有一定的偶然性;发展多靠新鲜血液的加入来促进,正是一次次的纳新与换届,学生社团才得以不断发展,当然,也可能是另一种结局——解散。一个高校学生社团要想成功,纳新与换届的顺利进行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本文所指的“纳新”略等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甄选”,而换届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对应的名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离职”,并且是多人同时离职。
纳新的展开与评估
对应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甄选”,高校学生社团的“纳新”也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招聘,二是甄选。不过,高校学生社团中一些类型并不进行甄选的工作,因为报名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社团新人的合适人选,只是在部门分配上会稍作调配,这类社团多是志愿类社团,例如志愿者协会、爱心社。
(一)做好纳新前的准备
高校学生社团的纳新工作一般在新生入校后展开,但相关准备需要在新生入校前实施。准备工作包括纳新小组的确立(至少明确由哪些人具体负责)、合适人选具体标准的商讨、宣传策略的制定、纳新经费的筹集、所需物质材料的制作等方面。另外,纳新前需要召开社团大会,向各位成员通报准备情况,明确职责;同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纳新上,确保阶段内的工作都能为纳新服务。
(二)纳新过程
1.招聘
招聘的实质是,通过在恰当范围内发布恰当的信息,为企业的相关岗位吸引到潜在的合适候选者,并将招聘成本控制在恰当范围内的过程。对于高校学生社团而言,招聘更多的在于宣传,毕竟其要吸引的对象都在同一校园内,但这也意味着其有众多的竞争者。
宣传一般针对新生展开,结合校园环境,展板、传单、横幅、宣讲会等都是常用的方式;有些社团则可以现场展示,比如武术协会等。不过,某些学生社团吸引到众多新生的一大法宝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口碑,这种口碑可以通过高年级学生对新生的指导得以传递。因为社团性质的不同,各社团的宣传策略与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需要引起新生的注意,为报名工作做好铺垫。
报名工作与宣传几乎同时进行,一方面可以趁热打铁,吸引感兴趣的新生报名;另一方面可以检测宣传的效果,以便及时做出调整。招聘成功与否可以用报名人数的多少来衡量,大致来说,新生踊跃报名预示着招聘的成功。当报名人数达到预定目标时,招聘就可以停止,因为越多的报名人数意味着越多的人力、物力投入,也会为后期的甄选带来不便。
在招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确保报名信息的准确,同时要由专人负责对信息及时分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还要注意信息的保密。
2.甄选
甄选是在招聘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从候选者中选出企业所需要的恰当岗位人选。甄选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选拔了何种质量的员工,对于企业各方面的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还不能像企业一样采用各种甄选技术对报名的新生做出准确评价,绝大多数社团会采用面试或者笔试加面试的方法来选择合适的新人。
根据社团的不同特点,各社团会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选择新人。社团的架构、人员构成、影响力等都会对甄选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在面试方面,具体而言,人数众多、需要大量新人的社团会按照部门进行面试,这也要求新生在报名时对部门做出选择;专业性社团可能实行多对一面试,确保新人在各方面都适合社团的要求;一些小型社团则可能利用面试做简单的筛选,确保没有明显不合适的人进入社团。
笔试加面试的方法对社团自身的要求比较高,其一,有明确的选人标准,并知晓标准的外在特征;其二,有设计好考试试卷的能力,保证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其三,有充足的人员和时间来高质量地完成甄选。
(三)重视纳新后的评估
虽然高校学生社团的纳新一年仅一次,两次纳新有较长的间隔,但纳新后的评估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否招到了适合社团的人才?评价标准是否合适?前期准备是否有效?这些问题都应该在纳新后的评估中得以讨论,或者用某种工具去 测量,一直到达成共识,确保下次纳新时可以做出改进。
换届的举行与过渡
上文在对“换届”界定时类比了“离职”一词,并强调是多人同时离职,其实高校学生社团的换届和很多政治组织的换届一样,会受到多种力量的制约。高校学生社团的换届多指领导层、管理层的更替,因为如上文所说的“纳新前后会进行换届”,换届是为了给新人成长的空间,中间层成员过渡到高层,新人才有机会过渡到中间层。
浏览一些高校对学生社团换届的要求或指导性意见,都要求社团换届要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条件下进行,同时对换届做出了程序上的规定,以确保换届的顺利开展。概括地说,换届的方法有两种:公开答辩并投票和非公开的协商决定。投票又包括现场统计出结果和事后公布结果两种形式。
(一)公开答辩并投票
投票是民主选举的重要手段,在高校社团换届时采取这种方式是非常合适的。投票前要做好相关准备:建立领导小组,负责换届的指导与监督;商讨换届流程,保证换届有序进行;明确候选人和选用比例;划定投票者的范围(谁具有投票资格);明晰结果的公布时机与场合。
答辩是一项重要的流程,是换届的重点,选手的表现能决定选票的归属和换届的最终结果,所以事先要和候选人以及投票者做好沟通,尽可能保证候选人正常水平的发挥。投票可按照“差额选举”的方法进行,保证一次选出大部分心目中的合适人选。另外,某候选人得票占总票数的比例应该超过三分之二,至少是二分之一才能当选新一届的负责人,这样可以确保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候选人当选,有利于以后社团工作的开展。
投票的结果何时、何地公布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些社团有事后公布的惯例,有些则喜欢当场宣布结果。这两种方式都有利有弊,前者可以根据投票进行微调,确保合适的人找到合适的岗位,但可能产生不公正的现象;后者能保证公平、公正,却不能确保人尽其用。
(二)非公开的协商决定
此处的“非公开”并不是指换届由某人或某些人私下决定,而是和“公开答辩并投票”中的“公开”对应。一般由上届管理层集体协商决定下一届的合适人选,过程中会征求民意,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意愿。这种方式没有固定的流程,学生社团会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在合适的时机、地点来进行。
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有多种,其一是避免竞争者间的不合,因为如果投票,落选者可能会不配合工作甚至退出社团;二是在不能确保成员选人标准一致的情况下,协商有利于达成统一;还有则可能与习惯有关。当然,学生社团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特点,有些社团没有完善的制度和章程,在换届时只好马虎了事。
新的管理者上岗意味着旧的管理者离去,这就可能产生新人因为没有经验而无法驾驭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换届前,在合适的时机着手接班人的培养,给其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其次,换届完成之后,“老人”要“离岗不离职”,对新人多做指导,但要避免干涉新人的工作。
纳新与换届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学生社团纳新与换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换届多在纳新的前后举行,两者的本质都是根据岗位选择合适的人员。下文对纳新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概括,并探索可行性的对策。然后,对换届的问题与对策稍作分析。
企业在人力资源招聘中可能存在下列问题:企业缺乏系统和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没有制定科学的岗位分析;招聘队伍的非专业化;甄选方式过于单一;人力资源招聘信息的不对称。对比高校学生社团的纳新,上述某些问题也会出现在纳新的过程中。结合高校学生社团的实际情况,纳新中出现的问题可概括为:缺少明确的分工说明,即社团各部门没有明确的用人要求,只能根据社团定位作大概判断;纳新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纳新的要求不能完全匹配;甄选方式过于单一,可能导致招聘结果出现偏差;宣传策略及方式落后,缺少创新思维。
针对上述问题,下面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路。
1.制定明确的纳新人选标准。标准的设定对纳新的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社团是否能够招到最合适的人才。详细的分工说明能够帮助确定空缺岗位的责任、工作内容及对该岗位人员的胜任素质要求。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招聘标准。
2.提高纳新工作人员的素质。社团必须高度重视纳新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因为在与新生接触的过程中,纳新工作人员是社团形象最直观的体现,直接影响着纳新最后的结果。社团必须对纳新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社团应该意识到纳新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社团改善自身形象,进而提高社团校园声誉的有效方式。
3.采取多种甄选方式。社团在对新生的甄选过程中主要以单一的面试为主,对应聘者缺乏全面的考察,常常导致招聘工作的信度和效度都不高的局面。人才测评方式众多,比较常用的有面试、笔试、评估中心、背景调查等手段,社团可以对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
4.改变宣传策略与方式。在竞争的环境中,要想取胜,必须出奇制胜,除了展板、传单、横幅、宣讲会等传统方式,社团还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宣传,把宣传的时间前移。例如,暑假时很多学生都会对将要进入的大学进行全面了解,此时,社团可以通过QQ群、贴吧、SNS网站等对自己的社团进行推广,提前给新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获取先机。高校学生社团的换届是社团发展与延续的重要方式,在换届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产生各种矛盾与摩擦(甚至是内讧),再就是暗箱操作,这都会影响换届的结果。解决学生社团换届时出现的问题,首先要有制度的保障与约束,确保换届有秩序地进行;其次要加强监督,可以邀请指导老师及社团外学生参与到换届工作中来;还要注意多做沟通,使参与换届的人员明白换届的重大意义,解决矛盾与摩擦。
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到高校学生社团,纳新与换届尤为重要,要做好纳新与换届,可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但必须结合学生社团的实际,确保人尽其用和社团平稳的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多种合力的促进,纳新与换届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纳新与换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学生社团的成功。健全的制度、章程,充足的资金支持,优秀的指导老师,各社团间的协作等都是社团成功重要的条件,只有综合这些因素才能造就一个优秀的社团。
参考文献:
1.《高校学生社团学生干部应加强团队情商建设》 谢子娟 许益锋 《琼州大学学报》 2005.12 2.《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问题剖析与对策探索》 蔡晓倩 《经营管理者》 2010/19 3.《人力资源管理》(第3版)秦志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研究
一、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生活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热情奔放,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善于学习新知识,敢于挑战与创新,用于展现自我,表现出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但是当代大学生也有令人担忧的自身弱点。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自身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渐渐形成了自私和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在复杂的社会和学校的大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偏差,如价值认知模糊,传统道德的缺失,社会责任、集体意识的淡漠,都成为高校学生中普遍的思想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既要肯定大学生思想主流健康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矛盾性的一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其健康成长,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就成为目前各高校的首要任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虽然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目前却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校规校纪等僵化、硬性的条条框框,过于强调纪律和行为规范,管理者缺乏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从而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不但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而且也与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要和实践活动相脱节,因而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出现了问题。显然,高校管理者在管理中未能恰当有效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最大的弊端所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结合工作就成为目前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面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才能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更好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挑战及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社会大环境与学生自身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2.1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1.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看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尚未形成一个里应外合、通力合作,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运作和法规秩序尚不健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大学生大部分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而一些恶劣的社会现象和家庭问题则严重干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消极的社会氛围和不当的家庭教育往往降低甚至抵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以及高校各门课程教师之间共同承担德育职责、发挥教育功能的机制没有形成,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系统教育的力量比较薄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往往相互分离,不能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公寓、网络、社团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相对落后,不能系统发挥教育功能;高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体系尚不完备,教育功能发挥尚不充分,使得学校管理、家庭教育和社会监管之间的工作相互脱节,彼此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合力。
2.高校大学生管理队伍不完善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能够满足整体发展的需要,但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已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管理机制存在缺陷。第二,学生管理队伍出现断层。第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问题严重。
3.网络信息时代下对大学生的冲击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这个社会上最繁忙、最富有挑战性、最具活力地教育形式。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生存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环境中,而且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源,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互联网乃是一把双刃的利剑,使用者稍有不慎,就可能惨遭祸害,充分享受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冲击:第一,信息量巨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干扰。第二,不道德和违法行为。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网民通常以“隐性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纵,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诸多道德人伦的约束,大肆的放纵自己的行为,丧失人伦道德感,忘却社会责任感。第三,不良的网络信息和知识。第四,对人们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影响。网络形成的虚拟社会造成了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生活,阻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机会。目前,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网迷”“玩物丧志,走火入魔”,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校大学生退学者大多与痴迷网络有关。
2.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他们自身的问题也成为高校教育和管理不健全的主要原因。
1.独身子女的问题
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高校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今后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将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与多子女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存在着差别,据调查显示76.1%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的心理特征:第一,过分自我,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感激之心,缺乏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第二,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生活的磨练。第三,追求个性,对名利比较看重。八零后的这一代人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因此,很多是“吃着肯德基,穿着耐克、阿迪”长大的。他们大都有着超前的消费观念,在家庭教育以及媒体、社会的影响下,使他们很爱表现自己,个性张扬。在他们心中有着过度强化的金钱和物质的观念。
2.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是正在成长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他们比社会其他青年具有更高的理论知识,但缺乏社会实践,另一方面社会也对他们寄予了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的期望。这种特点容易使他们在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缺乏生活的磨难,性格脆弱,容易产生自我中心主义、功利意识和知行背离的倾向。当前,许多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但实际运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不高,主要问题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单调,学生接受思想道德知识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途径单一,没有良好的教育氛围,思想政
治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跟踪不及时,针对性不强;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和一套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于高校管理的正常开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如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传媒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并且要与实际的学生管理制度相互配合,即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三、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结合的必要性
目前,学生思政教育与教学、行政管理工作脱节的现象在高校中较为普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与管理基本情况是分而处之的状态。学校的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和各系的行政偏重于管理工作,党委宣传部、政教处团委和辅导员及两课教师偏重于教育工作。因此,无形中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两张皮”,沟通渠道不畅,专任教师只负责教书而不管育人,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也未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思想教育成为一个空白领域。对于高校学生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脱节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合格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的严格化和科学化,因此,在高校中,管理者也应当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管理也是教育的一种,是比较特殊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讲,做大学生的工作是管理者的主要特点,管理者要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其它各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书本知识,同时又多注重课外实践,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四、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思路与对策
4.1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结合的思路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课程、教材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逐步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要从宏观上加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改善思想政治课。
第二,实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化。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学生守则以及学生行为规范等,是校园文化管理的主体。德育的渗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将培育“四有”新人作为宗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加强对网络手段的充分利用。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中引入网络手段,使教育管理的空间和渠道进一步拓宽,但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可忽视。高校要注重对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利用网络的强大作用,把握主动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引。
第四,使教育与管理紧密结合,既要教育引导,又要严格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严格学校纪律,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使教育与管理密切结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前提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管
教统一。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的需求和愿望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以人本为前提,做到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情感人、以境动人。要注意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使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在学校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局面,使高校育人的目的和任务得以实现。
4.2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对策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曾经一度单调,枯燥乏味。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可以用智力、体力、社会、职业、精神以及情感的发展这六个方面来概括。具体来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及社会的依赖、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拥有社会责任感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对情感自由的表达,能够对他人的情感进行理解和接受,信任和尊重他人等,是情感发展的要求;而通过对人生的意义及目的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等,是精神发展的要求。要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潜入人心,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起到充分有效的作用,我们也必须从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发展。
第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既是“工作者”,又是“思想者”,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
第三,强化大学生心理教育。
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进一步加强,这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讲,有多种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最普遍而且覆盖面最高的是上课的方式,另外还找一些学生开座谈会,或者进行个别谈话等。另外,电影、电视等也被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在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中。
第四,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高校要多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大量的社会服务与课外活动实践性和服务性,提高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灌溉的教育方式在对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展方面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实践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一个最佳途径,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增加。
第五,加强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在我国,高校的学生干部人员队伍学历层次较低,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理性认识。学生干部是广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在广大同学中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他们的素质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要加强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努力打造这样一支队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优良的学习成绩、心胸豁达、办事公正、能够发扬民主、善于团结同学、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大胆创新的意识、懂得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熟悉学生思想心理特点,善于组织引导学生。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并存于高校中,我们要重视二者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管理的辅助,严格的管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之间的结合也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这样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素质拓展工作的逐渐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和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载体,而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抓手开展工作,尤其是如何通过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是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课题。为此,本文着重就如何在学生社团中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开展党建工作进行了探索,重点对在社团中开展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社团党建的具体措施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途径,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新三进”。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社团 党建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以共同的兴趣为出发点自由结合的青年群众性团体。高校学生社团凭借其广泛的校园影响力和群众基础,正日益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现有注册登记的学生社团119个,社团类型也几乎涵盖了政治理论、科技学术、社会实践、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各个方面;组织形式包括学校直属、院系直属和学生自发构建等多种形式。学生参与社团的活动积极性高,一次全校性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87%的在校学生参与过学生社团的活动,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内容。在高校逐渐实行完全学分制的背景下,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日趋薄弱的传统班团组织概念,高校学生社团正逐渐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学生社团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维护学校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维系校园文化的持续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群众组织,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区别于院系的学生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当成为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应提升到政治的高度上来抓。
近年来,各高校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并根据高校改革与发展实际,建立了诸如教研室党支部、学生生活社区党支部、青年教师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有效地增强了党的基层工作基础,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研究基点,主要采用问卷调研、专题研讨、实证研究以及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对现有的党建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多次召开座谈会,与社团管理者、社团骨干以及广大社团人进行了交流座谈,论证了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邓研会,乒协,蒲公英等三个有代表性的社团进行了分析,同时在这几个社团进行了党建工作的初步探索和实践,根据社团的不同性质及规模,探索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工作机制,以期为高校社团党建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必要性
1、学生党建进社团是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越来越主要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而且也包括思想素质教育。最近,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见,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素质培养是素质拓展的核心内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其中开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理应成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学生党建进社团是进一步完善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
随着学分制、公寓制的实施,班级观念正逐步淡化,高校传统组织结构上的基层党组织构建即由各院系的党组织,各系的党支部乃至下属的班团组织的组织形式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减。如何通过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效领导来传达、实施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做好高校的政治思想和稳定团结工作,成为了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的新课题。
近年来,根据高校改革与发展实际,一些高校建立了诸如教研室党支部、学生生活社区党支部、青年教师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有效地增强了党的基层工作基础,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的学生群众组织,区别于院系的学生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应当成为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的延伸和补充。
3、学生党建进社团是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有序建设的需要
由于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和自主管理的特点,学生社团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正由于学生社团的特殊性质造成学生社团的结构相对松散,人员流动相对频繁,如何有效组织和妥善管理社团的各项工作,就成为社团发展的关键。而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开展党建工作,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社团的政治导向;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同学们的奉献精神和思想觉悟。通过党建工作,加强对社团内部党员的管理和监督,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在社团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社团内开展政治思想的学习,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风气,能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社会意识和政治认识,从而为学生社团健康的发展、有序的建设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可行性
1、政策上:党建工作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根据2003年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我校已经制定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加强在青年学生中党的建设“两年”规划》,作为当前我校党建工作的重心,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鼓励对大学生党建工作进行创新。
2、形式上:团建促党建的不断成熟是基础
随着近几年我校团组织建设逐渐推进,社团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团组织。同时在团组织建设中,积极发挥组织作用,形成了“团建促党建,党建带团建”的良好局面,因此为社团开展党建工作打下了很好的组织基础。而且,我校社区党建工作已经比较成熟,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也为社团党建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有效借鉴。
3、内容上: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保证
根据我校社团自身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有的放矢地在组织体系上确立了 “学生工作党委——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社团工作党支部(小组)”的模式,在发展党员流程中纳入院系党组织意见,在组织生活上主要在社团工作党支部中进行,由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进行召集,同时学生根据要求在院系参加有关组织生活。
(三)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实践和探索
1、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基本模式构建
从形式上说,我们根据高校学生特点,初步确立了学生工作党委——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社团工作党支部的有效模式作为探索和研究的出发点,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根据社团的规模以及发展情况,在不同的社团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党建工作。对于一些表现比较突出的,并且具有一定党政基础的模范社团,学校可以尝试在社团内部成立工作党支部;对于发展较好、比较成熟的社团,可以由几个社团联合成立工作党支部;对于规模较小、发展不成熟的社团,可以成立工作党小组。
从内容上说,在高校社团党建工作的基本模式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党员的发展流程以及党员的组织生活形式。在发展党员流程中,由学生向其所在的社团工作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经审议后报至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考察合格后确定为发展对象,报请学生工作党委审查,然后由学生工作党委协调社团与院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结合两者的情况,确定发展对象的表现,并把有关材料交学生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具体办理。另外,在党员组织生活上,主要在学生社团工作党支部开展,由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召集,同时学生根据要求在院系参加有关组织生活。
2、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具体操作与实践
社团党建模式构建只是社团党建的一种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通过对学校各类社团进行分析,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社团实行不同的模式,例如,对于邓小平研究会、“三个代表”实践团这样大型的以理论学习和理论实践为宗旨的社团,在社团内部成立工作党支部,由具备条件的指导老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分别由社团骨干学生党员担任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在下属院系分会中成立工作党小组,其各个主要负责人与总会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共同构成执行委员会的模式。主要由总会工作党支部研讨、决定支部发展规划、方向等重要问题;由各个院系分会工作党小组主要负责人结合具体情况,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活动,并及时向总会党支部进行汇报;同时,各院系分会工作党小组可以在支部的组织下进行定期、不定形式的经验交流,以促进邓研会、“三个代表”实践团整体的不断发展前进。
乒乓球协会、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等体育类社团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相当的规模,已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工作理念和相对合理的组织结构,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上具有一定的成熟性,而且本身各体育类社团已经联合成立了体育总会,但没有院系分支组织,所以,类似这样的社团可以由几个社团联合成立工作党支部。
而在其他一些社团,其规模相对较小,社团发展具有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在这样的社团成立工作党支部的条件不太成熟,可以先成立工作党小组,通过工作党小组来发挥党员在社团中的作用和影响。
3、党建工作进社团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通过调研和论证分析,我们认为学生社团党建对于社团自身建设和发展,学校对社团的监管以及党组织的进一步深入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调研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惑,包括如何处理党员具备的院系和社团双重属性问题,如何有效地组织党员考核问题,如何进一步理顺社团党组织与传统的院系——班级党组织的关系,等等。这些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以邓研会、“三个代表”实践团为例,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就在于与各个院系党组织的沟通合作上。在邓研会党建开展初期,主要问题是各院系对于邓研会所提出的工作考评参考的态度。这直接影响到邓研会工作党支部活动的开展以及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对于会员参与邓研会党建活动的积极性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这也是社团在开展党建活动时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需要社团党组织与各个院系党支部的交流沟通,同样需要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帮助。进一步说,当邓研会党建进行到发展党员这一阶段时,需要与积极分子所在院系的党组织进行必要的协调。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组织与管理
1、规模较小的社团党组织实行统一组织统一管理
对于一些资历较浅、规模较小、社团内部拥有学生党员过少的学生社团,因为其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可以成立工作党小组,由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统一组织、统一管理这些社团的党建工作。这样一方面加强对这些小规模社团的统一规划和调控,防止社团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现象、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从而维护校园社团文化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另一方面,避免了工作的重复性和复杂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发展较成熟的社团党组织实行自行组织自行管理
对于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组织结构比较完善、运营模式比较合理的大规模学生社团,因为这些社团已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工作理念和相对合理的组织结构,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上具有一定的成熟性。所以,类似这样的社团可以由几个社团联合成立工作党支部,社团联合工作党总支要做好该社团的党建工作情况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并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扶持。
3、有党建基础的社团党组织要发挥模范作用和引导作用
对于一些发展非常好、表现很突出并且具有一定党政基础的模范社团,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实践团、青年志愿者队伍等社团,可以尝试直接在社团内部成立工作党支部。一方面,把学校的行政机构引入学生社团,有利于对这些社团的统一监督和统筹管理,维护这些重点优秀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学生社团党建新模式的探索,以扩大党在基层的覆盖面。
(二)党建工作进社团应注意的问题
1、传统的校园基层党建仍然要坚持
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在形式上、规模上和职能的完善上仍然有很多的不成熟。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党建作为高校传统基层党建的延伸和补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党建工作尤其是院系形式的基层党建工作仍将占据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导地位。在这一点上,广大的基层党建工作者和社团工作者还要提高认识,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学习和理论研究,正确地对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避免盲目发展,盲目扩张。要使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在继承中发展,逐步走上科学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注重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学生社团因其人员流动较大,组织管理人员的水平良莠不齐,造成了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广大社团工作者还要注重工作方式、工作方法,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水平,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也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活动,激发学生对党政思想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避免空洞说教,避免形而上学。另外,校团委也应结合管理职能,加强社团党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条件成熟的,做到核准登记与党建工作协调同步。把社团党建工作的情况纳入社团年检与考核的体系,并与业务主管部门党组织建立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
3、加强与各党政机构及其他社团的联系
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不能孤立的进行,孤立发展必然导致盲目和闭塞。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必须加强与上层党组织以及其他党政类机构、各类社团的联系与交流,在联系和交流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不仅能够吸取他人的长处,并且能够及时地发现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不足,避免闭门造车,避免做井底之蛙;同时能够在与上级党组织联系和交流的过程中及时传达上级党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基层社团党建工作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4、坚持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服务性社团发展方向
学生社团是依照民主方式自我管理的组织,其松散性特点决定了党在社团中很难有严密的组织体系,主要依靠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崇高地位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各个社团内部党组织及党员对本社团发展所作的贡献及党员个人品质等,对加强和巩固党的地位和形象,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管理和服务之间,社团党组织应更侧重服务,为社团的发展服务,为社团成员服务,以此加强党组织在学生社团中的地位,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四篇: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叶春桥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也暴露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为高校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广泛深入,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如何适应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正视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索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缺乏统一性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学或科研,而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教书、不育人,只顾教学、不顾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范围还依然存在,更有甚者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仅仅是学校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事情,而没有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观念。
2、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和创造性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工作内容庞杂,学生管理工作者无法避免地每日陷于事务堆,疲于应付,很难有时间对学生的学习、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给予指导,也很难有精力去分析研究一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经验教训,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动态等问题,从而使管理限于表面化,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对学生的行为也疏于规范有效的管理,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使得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活力和创造力。
3、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管理程序存在瑕疵目前,在我国不少高校实行的学生管理制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有些管理制度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相冲突,有些管理规定已不符合高校学生的现状。因为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学生管理制度,都是根据原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来制定的,已远远跟不上迅猛发展的学生管理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同时,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法制意识淡薄,在学生管理中缺乏符合法治精神的程序规范以及应有的保证制约机制的脱节和不衔接,以致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频频发生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学生状告学校侵权的法律纠纷也呈上升趋势。
4、学生管理队伍尚不稳定,管理效益亟待提高在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队伍中,专职辅导员大多采用在校本科生和外校研究生选留的办法。由于考虑今后出路等问题,不少辅导员在留校时仅把此作为一个短暂的存身之处,并未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终身岗位,他们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一直在为考研和转行做准备,因此学生管理辅导员队伍人心尚欠稳定。同时,高校的班主任一般采用兼职的办法,人员流动和变化较大,而且他们的待遇不能从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得到解决,做学生管理工作更多的是奉献,由此看来学生管理队伍尚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在现实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似乎什么都在管,但对学生成长成才最基本的素质缺乏必要的指导,如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心理健康释疑、就业及考研指导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总的来看,学生管理工作者被动地等待问题多了些,而主动地设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工作方案,更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少了些;空洞的说教多了些,能真正满足大学生情感需求的心理咨询等有益的工作少了些,从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5、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采取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训导较多,而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较少。从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看,即使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色彩不是太浓,而且不少学校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但在科学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不注重
基础文明建设,处理问题方法简单,工作中容易走极端,不是失之过宽就是失之过严,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6、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尚需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网络在高校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学生管理工作突出全面性、层次性和现代性,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有更广泛的管理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而从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情况来看,由于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导致不少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责任心、事业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信息闭塞,送出去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很少,导致一些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未能跟上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
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1、转变学生管理思想,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当前,我们要转变学生管理工作只是少数学生工作者的事情的观念,确立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观念;转变重教学和科研轻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树立等同的观念;要转变保姆式的观念,树立尊重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服务观念;转变学生管理是“消防队”的观念,树立学生管理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观念。我们要把学生从单纯的被教育者转变为既是被教育者,但同时又是自主活动的主体,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是尊重和服务的对象。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仅仅依靠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才能收到实效。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力推进全员育人局面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形成合力,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改进和提高。
2、理顺学生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院积极性
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后,当务之急是要理顺管理体制。我们要注意体制的互动性,有利于学校和学院相互激发工作活力和创造性;要注意体制的层次性,有利于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我们还要注意体制的整合性,有利于局部服从整体,全局指导、协调局部,发挥整个体制的凝聚力和资源整合力。具体地说,也就是学校的职能部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制定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负责检查督促,对全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序调控;同时要加强学院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院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行工作重心下移,推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考核体系,强化竞争机制。
3、创新学生管理制度,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
我们要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要依法制定管理规章,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要严格学生日常管理,多在薄弱环节上下工夫,在提高水平上投精力,在形成特色上求突破,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育人环境。我们还要加大法制教育力度,逐步形成法治化管理的育人环境。我们可用法律法规来调整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减少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无为劳动。同时还要实现学生行为管理与社会行为管理相互接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以及运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和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4、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实现学生管理人性化
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要把学生看成既是管理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管理中的一些目标,通过自我管理等方式,变成学生自己的目标,使学生管理最终成为一种自愿。因此,我们要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作为管理的目的,要充分相信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权益,鼓励学生的自主和创新。因此我们要从传统意义上的的“管理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服务者”,要帮助学生明确自我管理的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提供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机会。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探索新型管理模式
只有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才能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当前高校深化改革的情况下,管理职员编制减少,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专家化、学历化和职业化是学生管理适应高校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要加强专家化、学者型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要利用现有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观的机会,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提高,研究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视野、新途径和新方式。在当前我们还要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考虑推行“导师制”,选择师德好、学术水平高、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班级导师,通过导师们的言传身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表现形式,自然具有影响、规范学生行为的功能,它能使学生在充分享受自由的同时,又能就范于校园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从而产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效果。学生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氛围中,主体精神得以弘扬,个性充分展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管理。因此,我们要在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上下工夫,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7、大力加强调研工作,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管理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管理的内容在日益复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由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为了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我们要大力加强学生管理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传统和经验教训,并深入研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传统的学生管理应让位于以以教育、管理为主导,指导、服务为主体的新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要寓管理于教育、指导和服务中,并在教育、指导和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帮困助学体系,要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寿国.浅议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趋势[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2]张光兴.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育人的有效途径[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6).[3]刘建佳.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J].湖南商学院学报(增刊), 2002,(9).
第五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现就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学生社团;管理;高校
0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1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
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社团定义为:“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社团是经学校批准注册的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社团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
2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2.1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和社团对大学生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而越来越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的学生社团,以其活动灵活、寓教于乐的特点,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际性。
2.2高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
学生社团的种类多样,涉及文学艺术、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体育健身、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且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信息、蓬勃的创造精神。
2.3高校学生社团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主要途径。
学生社团打破了专业、班级、年级的界限,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感情、合作分工,并且在发展社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知己好友,丰富了感情生活、扩大了社交范围;同时在处理社团事务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自身的管理、领导、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可见,高校学生社团为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提供了有效平台,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重要途径。
3高校社团发展的对策
3.1发挥社联作用,整合社团优势。
社团联合会是校级学生社团在平等的基础上组成的联合体,由校团委领导,作为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社团联合会通过为学生社团筑建各种平台,加强交流互动,增进社团间的友谊,指导开展大型的社团活动,做到社团工作整体规划、各级联动、分步推进。广泛吸纳学校与社会资源,科学地统筹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大力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使高校学生社团更具生命力。
3.2健全社团制度,规范社团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团组织健康、持续有力地发展,在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应制定相应的神团管理办法及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一套较完善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管理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整合多方面资源,明确日常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社团成立的条件、登记注册程序、开展工作和活动的要求、考核评定的办法等,使社团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3引入品牌意识,打造特色社团。
社团的特色是其生命力和品质的集中表现。社团品牌化建设即利用社团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举办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将这些活动持续下来,树立活动的品牌效应,并通过这些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品牌活动要找准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重点,针对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前沿的热点来开展品牌活动,真正做到继承和发扬社团精神,构建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特色的社团。
3.4依靠社会力量,促进社团社会化。
高校校内资源在一定的时期是有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无穷的,社团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学生社团社会化是学生通过实践,逐步认识社会的一个过程,也是社会对其施加影响的一个教育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要求。学生通过广泛参与社团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校正自己的行为,同时,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满足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学生社团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它不仅是大学生课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大熔炉。在这里,从政治到文化,从社会到人生,从理论到实践,其内容无所不包,社团会员学习知识、培养兴趣、展示特长,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我们应立足于社团自身优势,及时、动态、科学地调整社团发展机制,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朝发,徐志军.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2).[2]秦军,苏国红.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研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14(3):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