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她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期间将牵涉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从加强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社团现状及对加强社团建设的几点 建议三个方面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是高校
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培 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在新时期加强高校 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是关系到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共青团事业不断发展和党的青年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 的大事。
一、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学生自我实现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促使他 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织和参加活动,寻找各自的舞台和位置,以求最 大限度地锻炼自己,努力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大学生的这种内 在的需求与社团活动的性质、目的、功能是基本吻合的。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开 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社团中,大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 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舞台,也调动了大学生 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青团组织要服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青年学生的 具体利益,真正赢得青年学生的认同和支持,就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学生社团 的繁荣发展。
2、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
校园文化是高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校 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繁荣和传承,要落实到不同的 层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深 层次、高质量的发展。一所高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学生社 团加以传承,这是因为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把大学生吸引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培养他们 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展示,塑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 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建设是否规范,作用发挥是否正常,对校园文化的 建设均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 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3、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创新和深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第一课堂教育,以两课教师为主力,以教室为阵地,以灌输为主 要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的基 础上,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拿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学习生活中诞生的学生社团的多样化,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 通过学生社团这一重要的“中介”,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熔思想 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把大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 来,改变过去“你说我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大学生 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 默化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抓手
学生社团以其具有的群众性、民主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使 其在成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载体的同时,也逐步成为高校团学组织推动 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和阵地。当前,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弹性学 制,完全学分制,以及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都为大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提供了 宽松的外在环境和深厚的内在基础。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社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就 必须从在素质教育中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上认识和坚持学生社团建设的方向,增强责任感,全面了解学生社团的发展状况,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不断推动学生社团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使素质拓展计划落实在丰富多彩的具体社团活动之中。
二、高校学生社团目前的现状
第二篇:高校学生社团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建设与管理 科学性
论文摘要:通过对全国多个省市高校学生社团现状的调研,比较分析当前不同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优缺点,从而得出“一体两翼”是高校共青团与学生组织的建设模式,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定位。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有影响力与凝聚力的群体,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日趋成熟、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大学生体验生活、锻炼自我、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窗口。他既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又是学校环境育人的有效途径,但在社团的定位、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还未形成较科学统一的认识,已明显影响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影响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对高校社团建设状况的比较分析,探索出当前高校社团建设的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社团的位置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以一定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基础,自愿参加的群众自治组织。与之相似的学生群众组织还有学生会。因此,高校学生社团所处的位置,必须以学生会的位置为基础来分析定位。高校学生会是在党领导下,高校共青团组织直接指导下的代表学生利益的学生群众组织,高校学生会在学校教师与学生间起着桥梁作用,解放以来,学生会一直依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思想,积极为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及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其工作的显著特色是“三自”教育,反映同学心声,当好学校教育的参谋,工作中强调的是整体性与规范性,并有一定的强制性,在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与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大学生社团自诞生之日以来,一直是按照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原则来组织,由兴趣、爱好、志向相同或相似的学生自愿组成,虽说其工作也是“三自”教育的范畴,但其活动自由、组织机构较为松散,对成员没有强制性、约束力,气氛较为宽松、活泼、平等。活动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对校园良好学术与人文文化等综合性育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并通过会员兴趣爱好来巩固发展,以及用这种文化氛围的渗透、感染来教育人、影响人[2]。因此,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又相对独立的学生自治组织,是促进学校发展与学生成材的两个并行而又相互补充的组织体系,校园中的人才也常一分为二,分布于学生会与社团,若社团与学生会各行其是,缺乏沟通,没有突出或抓住自身的重点,势必引起学生会与社团(特别是社团)活动出现低水平的重复、低水平的泛滥。因此,应进一步研究高校学生会与社团所处的位置与管理模式,寻找出适合学生会与社团发挥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状况
从各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看,各高校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良莠不齐[3]。发展好的社团其组织结构合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较高,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活动质量高,并能突出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氛围,能给同学们的全面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活动环境。而发展较差的高校社团情况各不相同,但其主要表现是社团发展不规范,发展不平衡、活动影响力有限、质量差、各社团的发展波动大。造成这种高校间良莠不齐的原因主要是:①各高校对社团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位置认识不一;②各高校在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中对各社团的重视与支持不一样,在基本的物资保障与经费支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③各高校对学生社团的领导与其活动的具体指导方面的力度不一样;④各高校对社团组织及社团干部培育的力度不一样。⑤有的高校没有为社团发展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活动空间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措施;⑥管理工作缺乏重点,没有做好对学校中心工作有重要影响力的社团的扶持工作,如:专业学术型、理论读书型、科技推广型等社团;甚至有的学校只管学生社团的审批。这些学校的社团发展状况一般是:社团人数较少、人数不稳定;活动质量不高,冷热现象明显;活动内容不丰富、内涵品位不高、影响力小;社团干部及其中的骨干成员质量不高或高的比例较小,且人才流动与流失大;整个社团过于松散、无活力、无朝气;办公与活动无物资保障。再有,各高校对社团指导教师的选配情况也不一样,应该说一般都有挂名的指导教师,但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指导教师投入的精力也不相同。由于大部分教师自身工作学习较忙,又无专门的补助,因此,有不少社团实际上处于无教师指导的状况。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概括起来,在对各个社团的管理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管理模式:
第1种:在团组织或学生会设社团部,由社团部负责各个社团的日常管理与协调工作。这是传统的社团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社团兴起的前些年里,产生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也是现在许多高校仍然使用的模式。由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初期,一般以较单纯的兴趣爱好型或理论学习型为主·前者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为主要原动力推动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后者一般是由于党团组织的扶持与引导为主要动力推动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社团的创建与发展或许以明显的自发为主,或许以明显的扶持为主;其活动的内容与范围明显是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会的补充。对于这种社团的管理模式,相对较规范、较简单。但随着高校社团的进一步发展,社团的种类、数量已大大超过起初的种类与数量。其教育功能的地位已成为学生会所无法替代的。社团创建与健康发展的动力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前高校社团发展的需要。再有,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及各院(系)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学生仅靠学生会的活动已难以满足其需要。因此,改变学生自治组织的这种管理模式,促使社团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2种: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直接隶属于学工部(处),由学工部(处)负责社团组织的具体指导工作;或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或组织部主管,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具体负责社团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的可能是宣传部或组织部,也可能是团委,因此,各社团成立的批准机关也自然是学工部(处)、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或党政办公室,或特设的学生社团领导小组,这种管理模式突出了社团的重要位置,但又明显存在管理的多头性,存在与社团、学生会活动不相协调的现象,因此,也是不够科学的。
第3种: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直接隶属于团委·社团联合会(或理事会)与学生会享受相当的地位待遇——同级或略低半级。社团联合会(理事会)在团委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是近几年随着社团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是建立在学生会与社团在高校学生的“三自”教育中的不同作用而又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基础上的。基本上把握住了社团地位、作用与如何发挥社团重要功能的正确认识,对正确引导与科学管理高校社团有较积极的意义。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笔者认为,目前以第3种模式为基础创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是最科学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把握好每一个社团的办团宗旨与发展方向,突出对社团的重视,应由学校党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社团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由团委、党办、宣传部、学工部(处)及相关教学科研部门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常务办公室设在团委,由校团委书记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同时,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或理事会)。由办公室负责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的组建与工作指导,办公室与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共同负责学生社团的审批、日常管理与工作指导。办公室与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对学生社团领导小组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使共青团与学生会、学生社团形成“一体两翼”的管理模式。结束语
学生社团在高校学生“三自”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重要的,是学生会不可替代的。因此,我们提出“一体两翼”的团学组织建设思想——即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使之处于与学生会相当的位置。由团委负责日常管理与指导,按照它们自身不同的活动性质,突出自身的优点与特色抓各自的建设与发展,使之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服务,为学生的成材服务。这是当前学生社团发展与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需要。团组织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及学校的治校思想,突出对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的政治领导、制度管理,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①学生社团的物资经费的筹集,并给予必要的物资经费补助与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②做好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素质审查,并采取措施保证指导教师工作到位;③抓好学生社团的干部培养与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干部培养与大型活动的指导,使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有基本的组织保障与人才支持·同时,还要对学生社团进行必要的分类建设,重点扶持专业学术型、理论读书型、科技推广型等学生社团的建设工作,使之为学校营造浓厚的学术与理论学习氛围,成为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适度发展兴趣爱好型学生社团,注意引导社会服务型学生社团,使它们在学校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 何荣波.发展大学生社团的意义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1,(8): 45.[2] 冯友梅.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作用[J].学校党建思想教育, 2004,(5): 25-27.
第三篇: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广大青年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生社团; 意义; 存在问题; 对策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求知领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群体,社团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成熟、能力的加强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愈来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16号文件,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并充分发挥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一、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社团活动缺乏必要的规范性。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社团没有严格规范的章程,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运转,甚至在社团活动中出现价值取向偏移,忽视或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这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是社团物质条件欠缺。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活动经费不足,缺少活动场地,社团指导教师配备不够等问题。据资料统计显示,目前上海高校80%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等问题,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
三是社团活动层次较低。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很多学校在学生社团建设上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学生社团建设听之任之,导致一些学生社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学生社团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此外,许多社团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服务,不可能投入全部的精力,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四是内部管理不善。主要表现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落实,社团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组织过于松散。目前,许多高校的社团没有必要的章程、管理制度,结果造成了一个活动一个组织、一个会长一个组织的局面,一旦活动结束,会长卸任,整个社团就变成了一个空架子。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新时期学生社团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
(1)要在提高社团骨干素质上下功夫。社团骨干是社团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社团骨干的素质如何是一个社团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一个社团是否有战斗力和生命力,尤其是社团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就取决于社团负责人的素质。因此,高校要把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校学生干部的管理之中。要有计划地举办社团干部培训班,着力提高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2)要在提高活动的层次上下功夫。开展活动是社团存在的主要目的。活动是社团凝聚青年
学生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加入某一社团,但参加几次活动以后便再也没有了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不高,活动低水平重复。因此,学生社团活动必须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社团的影响力。
2.明确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
(1)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社团活动的重要任务;要利用各种纪念日引导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弘扬主旋律;要通过鼓励社团团支部定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强化社团团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学生社团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要坚持社团建设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满足广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使学生社团成为团组织凝聚青年学生的纽带,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校园稳定的润滑剂。
(2)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高校要以“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大力发展学生社团,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大力扶持学生社团的发展,使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学习型团队”,成为学生自我锤炼意志的重要场所,让青年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3.建立和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运行方式。因此,必须把握社团自身的特点和活动方式,促使社团文化发挥育人的最佳功能。对此,一方面要根据社团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直属于校团委等部门的类似于社团联合会等社团服务管理机构,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以加强对社团的宏观引导和有效管理,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如《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制度》、《优秀学生社团评比办法》等,从而使社团明确工作的目标,做到有章可循,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不仅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对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社团组织作为高校学生活动中最活跃的群体,应该主动成为联系社会文化的纽带,成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辐射社会的桥梁。学生社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知识变革的需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引导社团这一群体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对社团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社团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将会对广大青年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第四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现就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学生社团;管理;高校
0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1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
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社团定义为:“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社团是经学校批准注册的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社团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
2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2.1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和社团对大学生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而越来越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的学生社团,以其活动灵活、寓教于乐的特点,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际性。
2.2高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
学生社团的种类多样,涉及文学艺术、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体育健身、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且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信息、蓬勃的创造精神。
2.3高校学生社团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主要途径。
学生社团打破了专业、班级、年级的界限,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感情、合作分工,并且在发展社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知己好友,丰富了感情生活、扩大了社交范围;同时在处理社团事务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自身的管理、领导、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可见,高校学生社团为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提供了有效平台,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重要途径。
3高校社团发展的对策
3.1发挥社联作用,整合社团优势。
社团联合会是校级学生社团在平等的基础上组成的联合体,由校团委领导,作为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社团联合会通过为学生社团筑建各种平台,加强交流互动,增进社团间的友谊,指导开展大型的社团活动,做到社团工作整体规划、各级联动、分步推进。广泛吸纳学校与社会资源,科学地统筹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大力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使高校学生社团更具生命力。
3.2健全社团制度,规范社团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团组织健康、持续有力地发展,在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应制定相应的神团管理办法及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一套较完善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管理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整合多方面资源,明确日常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社团成立的条件、登记注册程序、开展工作和活动的要求、考核评定的办法等,使社团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3引入品牌意识,打造特色社团。
社团的特色是其生命力和品质的集中表现。社团品牌化建设即利用社团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举办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将这些活动持续下来,树立活动的品牌效应,并通过这些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品牌活动要找准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重点,针对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前沿的热点来开展品牌活动,真正做到继承和发扬社团精神,构建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特色的社团。
3.4依靠社会力量,促进社团社会化。
高校校内资源在一定的时期是有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无穷的,社团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学生社团社会化是学生通过实践,逐步认识社会的一个过程,也是社会对其施加影响的一个教育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要求。学生通过广泛参与社团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校正自己的行为,同时,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满足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学生社团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它不仅是大学生课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大熔炉。在这里,从政治到文化,从社会到人生,从理论到实践,其内容无所不包,社团会员学习知识、培养兴趣、展示特长,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我们应立足于社团自身优势,及时、动态、科学地调整社团发展机制,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朝发,徐志军.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2).[2]秦军,苏国红.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研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14(3):97-99.
第五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培养学生成才与成长的重要阵地,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着力研究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社团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问题;有效途径
高校学生社团使校园内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依据兴趣爱好,资源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根据其活动内容又可区分为兴趣爱好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公益类、学术科技类等。它使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社团工作,将学生社团建设纳入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工作体系,使学生社团成为开展工作的有力臂膀,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高校学生社团的总体趋势是好的,但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1.1 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目前高校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别是新生入学之初,社团种类、品种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社团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长远的发展规划,常常是热闹的开始,冷清的偃旗息鼓,虎头蛇尾的草草结束。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好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作用,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社团成员的激情。
1.2 品味不高、缺乏亮点
许多学生社团的建立,往往是几个或者几十个学生凭借一时冲动的一腔热情去建立,没有充分考虑到该学生社团的自身建制以及外部环境,更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只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喜欢就建,草率行事,造成许多学生社团品味不高,特色不明,缺乏亮点。
1.3 管理不善、经费不足
许多学生社团管理较为松散,自身活力不够,骨干素质不高,内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落实,缺少理论性指导,而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分工不明,管理混乱,组织松散,缺乏学生社团应有的有序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其次经费缺乏,学生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主要使学校的财政拨款以及会员费,但是由于社团多而学校没有进行更多的资金投入,维持社团的正常开展就显得捉襟见肘。
1.4 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
指导学生社团的教师一般是义务的,这是造成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不足的根本原因。而今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基本上是高校团委的教师,一人包揽几个甚至几十个,教师的指导力量严重分散,造成指导社团的工作及效果不理想。部分高校也聘请了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性强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是义务的,加之专业教师有其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只能使敷衍了事了。
1.5 活动场地无保证、设施不健全
尽管高校基本上都建有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学生活动的场地。但是面对少则数十个学生社团多则百个学生社团,场地还是少,不能保证专门的社团如理论学习的或者学术科技的社团开展活动,往往造成的是准备一场活动要排队等候学生活动中心的使用。此外,学生社团缺少应有的设施,乐队乐器不足,摄影协会没有摄影器材等等。
2解决学生社团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社团
高校的各级领导要重视学生社团对于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阵地;多一个展示舞台,多一批创新堡垒,多一些收益学生。”高校学生社团应该得到各级领导但是重视与关注,将学生社团组织与社团活动纳入入学教育与教学的整体规划中。
2.2 多渠道解决经费不足
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学生社团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方式,因为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资金投入有限,学生社团可以采取有偿服务、接受捐助、举办培训班、挂靠企、事业单位、社会赞助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的同时,也解决经费问题,同时激励了学生社团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注重社团管理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和学生社团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以利于奖优罚劣,树立典型,一方面对学生社团的成绩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也激励和鞭策学生社团的工作热情。
2.4 以学生成才为宗旨,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可以参照北京大学的“四个一”模式进行,即要求一个学生社团要有一个校内的、相关的单位或机关作为挂靠单位,有一个本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有一个贤助手。要选聘那些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学术造诣较深,或者有某项专长、关心青年学生成长、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丰富组织管理才能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为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可以将教师这方面的业绩类为其评选各项先进的重要依据,或者直接计入其工作量。
2.5 保证学生社团发展的物质设施
学生社团如果没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其活动质量一定会大打折扣,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活动中心场所,为学生社团提供活动场地。另外给出一定空间的办公场所,配备相应的设施作为物质保障,使学生社团成员能够相互交流思想,有效开展工作。
2.6 增强学生社团的凝聚力,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学生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学生社团的生命力所在,增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凝聚力,使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基础。学生社团要增强其自身的吸引力,提高活动的含金量。首先,学生社团可以借助第一课堂的有力资源,主动寻找与社团主体相关的课程,引导会员选修这门课,利用课程知识引导会员对社团活动的理解,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其次,要积极走出校门,联络兄弟学校的同类型社团,加强交流与合作,联合举办活动。
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伴随着学分的全面推行,他将更为直接、更具影响力的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研究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规律,找出不足,尽力弥补,有效的发挥其育人作用,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相信通过改革创新、齐抓共管,学生社团一定会成为高校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