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
邓
乐
(南昌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6)[关键词] 高校
法制教育
法律意识
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人们心中的大学生形象,应该是有文化、有知识、遵纪守法的阳光青年。然而,最近几年,因为法律意识的缺失,在大学生当中出现了许多的违法犯罪现象,情况触目惊心,尤其以在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案件”为代表。大学生到底怎么了,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以及所有学生家长们一致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而随着高校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学生层次、教育手段和形式不断多样化,公众对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一
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分析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受重视的。然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部分的法制教育,处境却是相当尴尬的。高校法制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影响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不争的事实。在高校的法制教育中,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对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上存在认识的不足。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但是,对于什么是法律意识,很多高校法制教育者产生了理解上的错误。在他们看来,只要学生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就是有法律意识了,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不违反法律,却没注意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而全面的法律意识,包括“知法、守法、懂法、用法”这四个层次,法制教育的目标,不但要使学生知道法律,遵守法律,更要让学生懂得法律的内容,进而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这才是法制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其次,法律教育课程的设臵不够合理,难以达到培养法律意识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设臵不能突显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很多高校,各专业开设的法制教育课程通常只有一个《法律基础》,而课时只有三十到四十课时,内容则非常广泛,包括法律原理和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实体法律。教师能完成教学任务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更不要说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最近更有一些高校把《法律基础》和《思品》课程合并,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计划,进一步造成法制教育课程的课时减少和地位的下降。二,以《法律基础》为代表的法制教育课程,内容多是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说教,对于法律的原理和应用的内容则几乎没有,再加上比较庞杂,枯燥无味,学生往往为了考试过关而死记硬背。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有那么几个法律名词,完全脱离实际。虽然学法、知法,但守法、用法意识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现代法律的精神、价值观,如何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如何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等等,则几乎是一无所知。三,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如今各大高校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几乎都是使用课堂教学这唯一的手段,缺少其他渠道和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法律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使受教育对象和法律现象多接触,体会的法律的威严和力量,从而使其内心深处产生对于法律的信仰,并以之作为看待问题和做出行动的准则。而光靠课程教学,没有其他和法律接触的途径和手段,能让学生产生多少法律意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四,教学队伍不够专业。很多高校中,担负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不外乎两类人:辅导员和两课教师。而他们当中真正法律专业出身的很少,大多是学政教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对于法律的精神和价值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再让他们去进行《法律基础》教学,难免照本宣科。另外,除了课程设臵不合理和目标定位不准确外,当前高校的法制教育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缺乏连续性。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当是始终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当中的,一门《法律基础》课程,并不能就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新生,在入学时进行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新生的法制教育,各大高校还是相当重视的。然而,在二、三年级的老生和毕业生当中,法制教育的开展却很不理想。不少大学生有这样的看法,在大一学习了《法律基础》课程后,整整三年没有再学习任何与法律有关的课程,大一学习的法律课程,大多数学生也忘到九霄云外。特别是毕业年级的学生,随着就业的日益临近,迫切的想了解和自己的未来就业联系紧密的法律,例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等,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但遗憾的是,对高年级和毕业年级的法制教育开展的却很少,很多高校几乎为零。由于缺乏连续性,法制教育的效果是很难令人满意的。
二
高校法制教育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加强法制建设,进行法制教育。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起码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高校的法制教育,不仅是帮助学生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而且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也将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从现实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运行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而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无论是社会的资源配臵,还是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都需要运用各种手段去调控。社会道德的调控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法律成为了重要的调控手段。市场经济也因此成了一种“法治经济”,社会也成为一种“法治经济”社会,法律正在渗透着经济生活的每个细胞,它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虽然是学生,但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人,一毕业就要面对经济社会的考验,他们在求职、发展的轨迹上,常常遇到很多介于法律“灰色地带”的人生问题。有些学生因为缺乏法律意识,甚至连基本的“知法”、“守法”和“用法”都谈不上,在这个交织着机遇、挑战和诱惑的经济社会面前,迷失了自我,甚至为了利益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屡屡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加入传销组织,被“洗脑”后成为他人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毁掉了自己的前途和人生,让人扼腕不已。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在于他们缺乏法律意识,没有法律思维的方式。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遇到问题首先从法律角度进行思考,有助于青年学生抵御各种社会风险和诱惑,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因此,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对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高校来说,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还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与此相呼应,各大高校也把维护学校自身的稳定和建设和谐校园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和谐社会,和谐校园,首先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消除高校中的不安定因素,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中,数量最大的群体就是学生,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又是建设和谐校园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有饱满的学习热情,但同时,在学生中也存在一些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不安定因素。在心理层面来说,很多学生性格比较冲动,做事情往往不考虑后果,属于“先行动后思考”的类型;还有一些学生存在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造成原来性格内向的学生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等心理倾向;还有的学生性格倔强,遇事钻牛角尖。一旦他们出现思想问题又不即使疏导,可能会采取些不符合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从社会环境层面来说,如今的高校,已经不是十年、二十年前那么单纯的学府。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拥入校园,冲击着青年学生的思想。有很多在校学生,或由于性格,或由于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酿成一幕幕悲剧。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些不安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法感情,法意识,在脑海里绷紧法律这根弦,能减少校园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有助于维护学校自身的稳定和建设和谐校园。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
三
加强高校法治教育的措施
高校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任务。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对于维护学校自身的稳定和建设和谐校园,乃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采取措施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针对目前高校法制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首先,从宏观上,应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地位做重新的界定,赋予其独立的地位。长久以来,法制教育被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来看待,法制教育的架构并不完整,影响了其效果的连续性。作为高校,应该把法制教育放在一个独立的位臵上,真正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从新生到老生,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贯穿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建立科学、严谨、实用、有效的法制教育机制,真正发挥法制教育的巨大作用,真正使学生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其次,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改进《法律基础》课程的授课手段,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传统的法律课程教学,偏重于与对条文的介绍和解释,内容枯燥,学生也只会死记硬背以求过关了事,作用十分有限。现在的法律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对法律的原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传授上,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结合社会当下的热点、难点、疑点案例,进行理论的辨析,使法制教育具备时效性和科学性,使学生真正领悟法律的基本精神。在法律教学中,还可以和“两课”的其他课程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大学生理解遵守法律的必要性、重要性、现实性。第三,要发挥实践的作用,在法律实践中使大学生形成法律意识。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法律的作用是通过司法实践来展现的。当然高校的法制教育,课堂理论授课过多,而法律实践活动过少,和其他的思想理论教育课程没有什么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高校应切实加强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校内,可以通过举办系列法制主题活动周、法制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在校外,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劳教所,旁听法庭庭审,义务法律服务,普法宣传等活动,使大学生和法律做亲身接触,让大学生体会法律的力量,提升法律信仰,做到遵纪守法。第四,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作为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自身当然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素养,但当前高校中很多是“半路出家”乃是不争的事实。要加强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就要建立一支出身法律专业的,对法律有深刻理解和执着信仰的教师队伍。在课堂上,通过他们的授课,通过他们的言行,把法律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传播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法感情、法意识;在课外,可以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解答学生遇到的法律问题,用法律的力量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树立法律思维方式。而这些,都只有通过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实现。最后要注意的是,在加强学生主观法制观念教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哲学的观点认为,客观环境属于外部因素,要通过内因对主体起作用。法制教育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受到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校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无一不对大学生思想进行着影响。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外部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庞大的信息量,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高校,首先要创建一个良好的依法治校的校园环境,变革那些不合法、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净化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因素,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教育他们用法律的思维客观看待社会现象。良好的校园和社会环境,必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起正面作用。
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使其成为有高度法律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刘吉利
张荣兴 《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影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第4期)
2.韩世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建议》
(<<理论文摘>> 2007.9.19发表)3.李力 《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陈非飞 《试探大学生法制教育》
《警官文苑》
2008-01-17 5.黄艺羡《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卓泽渊《法治泛论》
2001年6月出版
第二篇: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 要: 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新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都决定了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关系新疆稳定和促进民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新疆高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入手,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应对措施,旨在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合新疆高校学生工作的方法,促进新疆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 新疆高校 学生管理工作 重要意义 自身特点 应对措施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围绕学生管理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管理和教育的结合。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在促进高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在全国处于特殊的战略地位,新疆高校的大学生具有非常明显的自身特点,这给新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应大力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对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促进新疆稳定及社会稳定大局的客观需要。
新疆高校是一个多民族学生的大家庭,由于复杂的客观环境,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教育各族学生树立“四个认同”的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在行动上自觉地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这直接关系到祖国的统一、边疆的巩固、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承担的任务非常艰巨,更为重要。
2.加强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新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思想、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和碰撞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1]。新疆高校也不例外,在与内地高校及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交流与竞争中,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产业等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要与全国乃至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接轨,带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所以,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的改进及观念的更新是新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3.加强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培养新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在要求。
新疆教育管理者必须把学生培养成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身心健康,人格完美,并能够自觉地承担起振兴新疆、发展新疆的历史使命,为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作出自己贡献的“四有”新人。这不仅是高校的发展目标之一,更是每个教育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积极转变管理思想,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尽快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状况,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新疆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1.民族成分的复杂性。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一般为50%左右,个别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达90%。新疆高校学生的民族成分共有2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是生活在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又以维吾尔族学生占绝大多数。汉族学生和维吾尔族学生,维吾尔族学生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构成了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
2.语言的多样性。
在新疆高校中,各族学生主要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如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尤其是来自广大农村和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为了提高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各高校实行一年预科制度,开始推行民族教师使用汉语授课,辅助于民族语言。但是,在做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使用民族语言,这样才能消除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隔阂,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理解教育内容。
3.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新疆高校大学生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还是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远远超过其他内地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各民族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使各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问题一旦出现,就要认真地及时处理。
4.思想认识的多样性。
由于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于广大农村和牧区,而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感到很多方面不适应,因此容易产生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因此,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引导这些学生逐步克服相对封闭的心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5.学生来源多样化。
随着新疆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内地学生来疆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大多来自于中小城镇和农村,其民族成分又主要以汉族为主。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他们对新疆的情况了解不多,尤其对少数民族的情况知之甚少。有不少学生存在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想了解新疆的少数民族,想与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起朋友关系,另一方面不知道如何与少数民族学生打交道。虽然大家都在一个学校学习生活,但彼此还有相当的距离。这种状况给学生管理工作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
新疆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促进和谐校园的稳定发展。
1.推进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以维护学校稳定和社会稳定为大局。
(1)以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学习为基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
新疆高校不仅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上好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理论课。民族团结教育理论课在教育内容、教学用语、教育形式等方面应尽可能地贴近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新疆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用各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便于理解的内容、亲切熟知的民族语言教育各民族大学生。如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开展民族团结专题讲座,学习民族理论和政策,广泛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礼仪。利用周日班会做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学习经验分享。
(2)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深入持久开展。
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如组织开展“促民族团结、建和谐寝室”文化节、民族歌舞大赛、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服饰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增进各族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补充,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
组织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义务民族团结知识宣讲、义务支教和民族文化调研活动,让各族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和博大精深。
(4)以民、汉学生合住为平台,共建和谐向上的民族大家庭。
民、汉学生合住就是在大学校园社区推行以学院为单位,同专业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混合编排宿舍住宿生活。民、汉学生合住能够为各族学生创造更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语言的机会,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帮助各族学生学习彼此的文化习俗,提供相互了解优秀文化的平台,进一步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和进步,从而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
2.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建设。
面对新疆高校发展的新形势,开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必须实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及双语化。
从当前新疆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管理者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是本科毕业就从事学生工作,不但理论修养不够,专业管理知识也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较低。各高校应培养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学科相结合的人才,为管理者创造理论学术研究发展平台,与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及深造培训的机会。再者,新疆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又有各自的语言、文化背景及思想认识。因此,配备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学生工作者,是加强新疆高校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3.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力量,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
第12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指出高校应大力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学生党员骨干作用。高校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骨干(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干部等品学兼优的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对象,更是教育管理的力量[2]。一方面,大学生党员群体有着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尤其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存在狭隘民族意识及思想封闭的民族学生改变原有观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作用。切实加强民主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通过学生组织了解到第一线的信息和动态,了解学生当前最关心的问题,同时广大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深刻的社会实践教育,增强走入社会的自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达到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
4.关注特殊群体,建立学校学院家庭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
新疆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各种个性特质,要认真地、细致地加以对待。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建立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档案,制定教育帮助工作计划和措施,负责抓落实,并亲自做好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其次,学校和学院应加大投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1)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得到救助;(2)加强奖助学金评选工作,加大筹措力度,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困难学生真正享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3)扩大民族学生就业途径,切实解决民族学生就业难问题;(4)建立院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学生问题专家、社会专门机构三者相结合的违纪违规学生教育转化机制;(5)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者与相关学生进行一对一负责制教育,用学识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打开他们思想心结。通过开设问题学生学习班,进行重点教育。第三,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学生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特殊群体学生非常重要。在工作中,学生所在院系要与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告知学生家庭,争取学生家庭与学生有更多的亲情交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教育。如果学生的问题比较严重,则需要学生家长到学校,配合学校一起开展工作[3]。
5.优化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新疆高校应将爱国主义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在给予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精神洗礼[4]。在营造校园文化的氛围时要积极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各族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使文化建设深入到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树立学生的公德意识;将“两课”教育与高校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在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与校园整体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创造良好的育才成才环境;参观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学生了解先辈的光荣历史,了解新疆发展历程;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广泛开展校企联合,请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举办讲座,让学生到工厂企业参观学习,或兼职锻炼,或科技开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积极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逐步形成优良学风、校风,真正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赵祥伦.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田作淳,宋黎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汪建华.浅析以人为本学生工作理念的现实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4]党意.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第三篇: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七个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七个“有所为”
宋凯峰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 长春 130117)
高校大学生是青年中掌握知识较多、思想观念较新、富有青春朝气的群体,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是振兴中华的希望所在。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高校招生人数急剧扩大,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向市场转向,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等。如何培养和造就具备这样的高素质、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如何从传统精英教育的学生工作中解放出来,都给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促使我们必须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工作进行思考和探索。
几年的工作实际,本人体会到抓好“四个点”即抓好本部门学生工作与学校党委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开展本部门学生工作的切入点、学校工作与社会工作的交叉点、同学中的闪光点,这对于做好学生工作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作为学生工作的灵魂
“以人为本,学生第一”是现代教育和管理思想在高等学校的最新体现。将“以人为本,学生第一”教育理念应用到学生工作中,前提就是要用这一理念武装全体学管干部的头脑,让他们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学生第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始终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关心学生的成长,真心诚意关爱学生的生活。核心就是要把这一思想贯注到学生工作的组织设计、制度安排、内容方法和流程再造中,使之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深入学生的内心,建立一个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谋利益,使学生的发展与国家的利益、学校的前途达成有机的统一。比如,在组织设计中,由于学分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的影响,不是取消专业自然班了事,而是依据学生对集体归属感的强烈需要,采用新的组织方法,建立基于专业、社团、宿舍等因素的多重组织覆盖,使学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更丰富的活动形式,更灵活的活动选择。
二、把加强对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
学生工作干部是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民主科学”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首先,要认真落实高校学生辅导员各项待遇,保证他们能安心工作。其次,加强学生工作干部的管理和考核。最后,加大对学生工作干部的培养力度。对新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实行岗前培训。对“老”学生工作干部进行继续培训,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学习,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学校还应积极鼓励并 2 为他们创造条件攻读硕士学位或进修相关课程。同时,学生工作干部自身要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日常活中要廉洁清正,严于律已,为人师表,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学生工作。
三、、把正确地实施严格管理的思想作为学生工作的精髓 学生入校就要把警务化“严格管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贯彻给每一位学生,不能以“尊重学生个性”为由,任学生不良习惯发展,不给学生不良习惯以侥幸、以幻想,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要彻底杜绝旷课、迟到、吸烟,不服从管理等不良习气,对违反学校制度的人与事要“依据制度”给予相应处理,对违反校纪构成开除的,坚决予以清理。严格管理要体现在“教育严”、“管理严”上,要把两方面结合起来做工作,正确处理“疏”与“堵”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牢固树立疏导教育是前提,处理堵塞是必备的保证措施的思想。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在学生养成教育具备一定基础,养成行为能够巩固的前提下,学生有明确追求目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自由发挥,充分锻炼其创造能力,做到“严”、“宽”有度,更利于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四、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氛围作为学生工作的保证 校园文化是一个育人的特殊环境,它全面反映了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学和管理制度、办学特点和水平,学校师生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厚而持久的精神氛围。学生在心理上既有片面自我表现个性,又渴望得到认 3 同,喜欢标新立异。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既能熏陶情操,又能使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因此,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文化生活,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启动整体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以此来感染人、团结人、凝聚人、教育人,增强集体荣誉感。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学校的稳定、学生进步、扩大学校的良好影响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五、把改进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的成才需求作为学生工作的技巧
学生工作要凸现育人功能,就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和环境的变化创新其内容、方法和形式,以此引导学生的成才需求。一是在巩固和加强传统工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新的领域。即学生党建、班风学风建设、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辅导员队伍建设等传统的工作领域必须巩固和加强,但在新形势下还必须在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社会交往、创业实践等方面加大力度,实现学生工作内容的整合。同时,加强学生的爱校教育,用“校园精神”凝聚学生,把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建设有机统一在一起。二是改进学生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变说教为参与,变灌输为交流,变命令为引导。如传统的谈心制度可增加电话、短信与网上互动等交流形式;传统计划性的活动安排采用项目制作设计;传统的评奖评优采用网上资格申报;传统的依靠国家和学校资源转变为向社会与市场寻求支持,等等。
六、把借鉴组织理论,优化学生工作组织设计作为学生工作的优势
按照现代组织理论关于组织扁平化和网络化的要求,学生工作的组织创新就是要进行新的组织设计、职务设计和工作设计,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实现有效的管理沟通,建立切合学校实际的学生工作新的组织体系。一是要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起能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成长,带领学生成才的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二是在学分制条件下,尊重学生的选择,实行课程注册制,组建课程学习团队;任课教师(辅导员)选学生组成一个班和学生选任课教师(辅导员)组成一个自然班结合。这两种模式一是从课程选择衍生而得,二是从辅导员选择衍生而得,打破了传统的专业自然班概念和按自然班指派辅导员的计划模式。学校在对任课教师、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新的职务设计和工作设计前提下,规范任课教师、辅导员的工作要求,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判断进行自主选择。此外,一方面要对这种模式的运行作相应规范,例如,某个辅导员或某门课程的学生数必须有上限,另一方面要有相应的奖惩机制。这种模式既是对任课教师、辅导员的工作激励和约束,同时也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与选择权。三是在院(系)两级组织架构基础上,建立多样化的横向组织。依据任务导向和人员专长,在两级架构人员中组合新的工作团队。如,学生工作干部的理论研究团队,活动策划团队,学生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等等。这些横向组织和纵向两级架构组成了学校的学生工作组织网络,既形成了快速的反应机制,又形成了网络的联动机制,使学生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重覆盖在试行阶段,仍以传统管理机制为主,另两种为 5 辅,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同时,在传统机制中应建立学生工作的应急处理机制,使学生工作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做到调度有序,处理有方。
七、把创新学生评价奖励制度,营造宽松环境作为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
依据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我们认为,学生工作制度创新的核心在于学生评价奖励制度的调整优化,即在原来只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价奖励制度中,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量化指标(应是一个多维向量)和写实性记载,最终建立大学生动态的个性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序列值和成长档案,在动态的评价激励中实现性突出。综合素质测评注重的是全面素质的均衡发展,个性发展注重的是学生的专长,即在保证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下,鼓励百花齐放,百舸争流;鼓励各展其能,各显神通。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切实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是历史赋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崇高使命。研究和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激发活力的管理体系和优良的育人氛围,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说,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只要我们以发展的观点认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实际,努力提高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追求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定会提高新层次,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探讨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面临新的压力。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优化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组织发展和关注入党后续教育等多个方面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党员的人数以及要求入党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这给学生党支部的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教育工作造成新的压力。《中组部、中央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114号)要求,“积极开展高校党建研究,切实解决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开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局面。”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就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党员数量过大
近年来,高校申请入党的学生人数以及学生党员人数不断增加,有数据显示,一些高校申请入党学生人数占到了学生总数的近75%,学生党员占学生比例也超过了15%,一些支部党员数远远超过30人[1],规模过于庞大,人员数量的增加和支部规模的过大往往造成发展过程把关不严、发展后教育少、组织活动难以开展、党员管理无法落到实处等不良现象。
2、党员先进性不明显
在党员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生党支部没有严把审查关口,没有严格按照党章要求考察入党积极分子,这导致了部分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不高,模范带头作用不强,党员先进性表现不明显。一些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入党动机不纯,存在着一定的投机性,希望通过入党来加大就业的砝码;个别学生虎头蛇尾,入党前表现得积极进取,入党后逐渐松懈,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优越感、功利心等现象浮现[2]。这些都对支部建设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3、党支部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高校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3]。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一些党支部缺乏应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党组织建设机制不完善;一些党支部的日常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按照规定组织集体学习等党员活动,忽视了对学生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学生党支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很多学生党员没有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4、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近年来,互联网络、数字设备和移动终端等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改变着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生活方式,一方面让大学生走出相对狭小的生活圈子,使得他们能够了解到当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国内外一些具有不良思想的帮派和宗教势力趁机拉拢优秀学生,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缺乏应对外部恶劣环境的措施必然会对学生党员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探讨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从优化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组织发展和关注入党后续教育等多个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以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1、优化组织架构,为学生党支部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强与改进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尤为重要。学生党支部优化组织架构,可采取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和班级党支部共同管理的双层管理模式,对支部进行职能化和部门化的管理,既突破了以往支部由党委直接管理的弊端和局限性,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合理分工,又为更好的锻炼和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党支部中组建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及其隶属的职能小组,职能小组在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的统一管理和引导下,发挥各自在支部职能管理的作用,通过在党委和党支部之间增加一级非实体性组织机构,将零散的党支部进行集成,可以加大学院党委的监管力度,保证上级政策的贯彻实施,便于加强对学生党支部书记的统一管理,保证党员发展的质量。
2、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能够使学生党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事可为、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能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的作用,真正成为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战斗堡垒作用;能保障基层组织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工作当中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能够直接调动学生党员的政治热情、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学生党支部在广大群众中的群众基础和威望,提升学生党员在群众中的带动作用,真正的做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具体推行制度可包括:一是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支部政治学习(即民主生活会);二是每半个月召开一次支部总结大会;三是每半年进行一次面向支部所在班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党课教育活动;四是每学期召开一次通表、转正大会;五是每学期召开一次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重要内容的民主生活会;六是每半个月学生党员必须研读一本党员读物;七是学生党员每月撰写一篇思想汇报;八是 每学期学生党员必须联系帮扶一名后进生;九是每学年培养一名学生入党。十是每位学生党员必须做好一间宿舍舍风建设的带头人和成为反应及时的信息员。通过这些制度的推行和落实,基本做到支部建设进课堂、进宿舍、进网络,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规范组织发展,切实把好党员发展入口关
在学生党员组织发展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注意“把好四关”,即:对新生把好入党启蒙教育关,对入党积极分子把好培养教育关,对发展对象把好资格审察关,对预备党员把好转正考察关。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上,通过党课教育“三深入”,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三深入”是指:(1)深入宿舍。学生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深入新生宿舍,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2)深入课堂。学生党员深入新生课堂,为新生上党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入党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3)深入细致的开展入党联系人工作。落实已递交入党申请书学生的入党联系人,全面开展入党联系人工作,并定期上交工作汇报于学生党支部。在党员组织发展工作程序上,坚持“三提名一答辩三结合”,切实把好党员发展入口。即:学生党支部在团组织推荐时,坚持团支部提名、班主任提名、班级党支部提名;“一答辩”是指每个入党推优分子必须接受由正式党员组成的考核小组的质询,由正式党员通过答辩的形式再次考核推优对象的入党动机以及对党组织的认识程度。“三结合”指结合党组织、团委学生会、入党联系人的平时考察情况,最后由学院党委确定培养对象。
4、关注入党后续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在党员后续教育管理上,坚持开好 “两会”,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两会”是指学生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与学生党员的“述责答辩会”。长期以来,学生党支部一直将民主生活会制度作为锻造和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素质的平台。通过定期的开展组织生活,能够时刻提醒学生党员牢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并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个人的思想素质与党性修养。学生党员“述责答辩会”是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党员进行考核的重要环节之一,以答辩会的形式帮助学生党员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确自身职责。实践证明,“述责答辩”有利于学生党员严格要求自己,也有利于加强广大群众对学生党员的监督,更有利于支部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提高党员素质,把好党内教育的“培养关”,更好的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党委以党章为准绳,对党支部进行考评,支部每学期要对支部开展组织生活情况、党支部建设情况和支部内所有党员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总结汇报。通过评选和表彰十佳优秀毕业生党员,十佳学风建设优秀学生党员,十佳学风建设优秀学生党支部,示范党员和示范党支部等,加强先锋示范工程建设,增强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此基础上,党委可通过设立监督信箱、监督电话和网络邮箱等途径,广泛接受广大师生群众对学生党员及党支部的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党员自觉提高党性修养。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生活方式颇具多样性和变化性,外部环境亦越趋复杂,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也将面临不同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应结合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和我国当前的党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高校党建研究,切实解决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开创大学生党员发展和高校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萍.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结构的设想[J].科教文汇,2013.4.[2] 蔡炜炜.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13.19.[3] 林天翔,杨建超.建设服务型党支部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J].社科纵横,2009.24(3).[4] 徐署华,余正德.高职院校开展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科教文汇,2009.2.【作者简介】
胡俊祺(1986-)男,广东英德人,硕士,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助教.
第五篇:对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作者:梁丕桓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7期
[摘要]随着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整体上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因此,积极研究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子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建工作 对策
[作者简介]梁丕桓(1969-),男,广西桂平人,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政治处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1-0056-0
3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强化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作用,使学生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已成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认真研究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解决对策,才能培养、发展合格的党员,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价值观、人生观在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在部分大学生党员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某些学生党员思想上不够先进。政治修养是否合格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符合党员条件的首要标准。目前,我国社会政治健康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大多专注于专业学习,不太注重政治修养,造成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观念退化,由此导致理想信念模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不牢。究其原因是政治理论学习不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理论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理解、融会贯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呈现多元化,主导价值观与各种非主流世界观并存。一些学生党员在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上相对主义和趋利主义的表现逐步突出。比如一部分学生遇事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总是强调自己的贡献,总希望集体的利益符合他们个人的利益,总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及时和不菲的回报,缺乏自我牺牲精神。
2.某些学生党员言论、行动上不够模范。有的学生党员在关键时候未能体现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等同甚至落后于一般学生。学生党员一般党龄较短,接受党性锻炼机会较少,对组织原则、组织程序了解不够,处理事情、解决矛盾缺乏经验。有的学生党员有意见、有困难时不
按组织程序反映,而是在同学当中散布不当言论,影响了同学们的情绪和团结;有的学生党员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辨别是非,习惯完全凭主观意愿下结论,发表意见;有的党员对自己的错误不做自我检讨和批评,而是千方百计地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既不利于自己进步,也不利于党员的威信;有些学生党员入党后不思上进,没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习、工作上不够积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违反校纪、校规;还有些学生党员往往因参加自学考试、专升本等某些个人原因,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要求退出学生会等组织,有事抢先走,有好处则托关系走后门抢着上;有的学生党员有“老好人”思想,缺乏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勇气,如在宿舍内,有些学生常常因停水停电或者其他一点小事就趁机起哄闹事,但很少有学生党员主动站出来做工作,也没有人主动向老师和管理人员汇报,甚至在事后调查中,一些学生党员也是以“睡着了”“不清楚”等原因搪塞推脱,不敢说实话。
3.某些学生党员理论修养不高。主要表现在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学习自觉性差,党的基本知识贫乏。不少学生党员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热情不高,他们热衷于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的学习,认为这些课程对将来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有好处,而对于党课、哲学、历史等基础性学科在思想上重视不够,投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不足。某校在对历年业余党校学习班结业考试进行总结时发现,不少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对党的历史、基本理论的了解十分贫乏。比如在一次40人参加的考试中,竟没有一人能完整地答出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
4.某些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入党动机应是我们发展党员要考察的首要的、根本的问题。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许多高校只看重专业学习成绩等硬性指标,对入党动机很少考察。现在一些学生入党动机的功利性趋重,他们关注的只是在组织上尽快入党,而不去考虑在思想上向党靠拢,使得一些人带着不正确的动机进入到党组织。有的学生党员满足于组织上入党,不求思想上进步,认为入党有利于自己求职,是将来更好发展的阶梯和筹码。有的学生党员入党后不能密切联系群众,甚至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对同学傲慢,对老师不尊重;有的学生党员缺乏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做人不光明磊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
二、学生党员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校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过分追求党员在学生中的比例,互相攀比发展人数,以发展党员的数量作为衡量学生党支部工作好坏的标准。他们认为组织发展是硬任务,是可以衡量的,而培养教育的软任务,是难以衡量的,投入再多的精力,效果也不容易出来。因此,不少尚未成熟的学生进入党员的队伍中,这些学生对党了解不多,思想基础不牢,不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了党组织在广大学生中的威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上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思想。不少学生党支部负责人认为,发展学生入党和提高学生党员的比例非常重要,至于学生入党后的再教育可以慢慢来。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使得有些人认为多发展学生党员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造成了目前许多高校重视数量发展,轻视质量提高的局面。
2.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数量不足。随着高校学生和学生党员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学生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越来越繁重,而从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却没得到相应的增加,专职党务干部极少,学生党务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完成。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数量上远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师生比要求,发展学生入党及入党后再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都落在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党员身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学生党员再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党员教育时间或党内组织生活的时间较多地被发展新党员工作所挤占,无法较好地发挥教育管理作用。
3.学生党员的监督测评工作机制不完善。目前,有些学校尚未建立起符合学生党员实际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无法对学生党员的各方面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有效的监督约束。另外,严格的管理措施在执行中被“软化”。在处理不合格党员的事情上,有些教师怕断送学生的“政治前途”,主张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因此不自觉地违背了党的原则,包容不合格的学生党员,使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三、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是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所有的学生党员只有自觉地接受党的严格教育与管理,提高素质和能力,才能永葆先进性。
1.构建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学生党建工作新体系。面对新情况、新要求,要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进一步构建并完善学生党建工作新体系。由党委统领党建全部工作,将学生党建工作列为学院党建整体工作的重要部分;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和学生工作部(处)党总支书记负责,在学院党委领导下制定全校学生党建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总揽全院学生党建工作;学院学生工作部(处)设立党总支,指导各系(部)党总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按系、年级或班级设置学生党支部,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党支部的设置进行必要调整,把年级党支部调整为一年级建立年级支部、二年级建立班级联合支部、高年级原则上以班级建立支部。
2.培养一支善于做学生党建工作的教师队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学术上的造诣吸引学生,更主要的是要靠人格感召力来影响学生。因此,要按照高学历、高文化、高素质的方向,建设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知识含量。要把学生党建工作作为一门学科、一项事业、一个建功立业的岗位去研究,去实践,去奋斗。党务工作者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要抓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一方面,可考虑从机关中选拔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或老同志担任兼职组织委员,同时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新形势下党务工作干部的选聘机制,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党务工作干部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对党务干部进行定期培训或创造条件选送他们外出进修和学习,提高其业务素质。此外,党务工作者还应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
3.健全一个以个人自学、集中培训、实践教育、网络教育“四位一体”的理论学习机制。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来源于理论素养的提高,每个人只有在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加强学生党员对党章、党史的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宣传教育,通过预备党员培训、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加强党员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自身理论和思想素质,坚定学生党员的政治信仰,使他们及早确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生目标。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骨干分子,不仅要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严格要求,还要对其加强法制教育,使之树立法治观念。在养成依法办事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持续不断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党员个人自学计划,并结合形势与政策的需要,提出个人自学的内容;要将理论集中学习列入教学规划,确保理论学习有充足的时间,并明确主题,务求实效;要充分发挥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等组织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作用;要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与专业学习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而不是单方面地影响和带动群众。网络和手机短信等新兴传媒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学生拓宽了信息的来源和知识的渠道,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要重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设网上课堂、网络论坛等,让学生能自主在网上学习党的知识和基本方针、政策,接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和社团活动开展教育工作,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风气。
4.构建一个良好的约束机制。要创新党支部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创造新的工作载体,增强党支部工作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树立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形象,确保学生党支部的作用不仅平时能看得到,关键时刻更是冲锋在前。要建立群众对学生党员违纪的举报制度、学生党员的奖惩制度、学生党员社会承诺等制度,使学生党员时刻处于全校师生的监督之下,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树立起校内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对违反学校组织纪律,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党员,要严格按照学校纪律和党章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以树立学生党员良好的公众形象。
5.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忠于祖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共同推进。因此,发展学生党员要注重培养的广泛性,在保证具备条件的基础上,注重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发展党员。不能把组织发展工作只着眼于少数学生干部,不能把是不是学生干部、有没有组织工作能力作为培养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的前提条件与必要标准。只要有强烈的入党要求,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无私奉献精神,有良好学习成绩和品德,即使是普通学生,也应积极予以培养和发展。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激励起学生积极要求上进的勇气和信心,使更多的学生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发展党员工作,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着手,做到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并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要坚持举办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组织党章学习小组,以党课、团课、读书讨论会、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路线、方针、政策、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党员的基
本权利和义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对已写入党申请书并已确定为培养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要为他们指定正式党员作为联系人,承担培养、教育任务,帮助他们进步,并早日加入党组织。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形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信息网络化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积极做好高等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事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也关系到我们党以后的接班人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田建国.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