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作者:桑华贞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4期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我国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认为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知识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毕业生所需的实践职业技能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针对此情况本文提出了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其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解决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相对过剩”的问题。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社会实践能力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c)-0230-01引言
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也是顺利就业的途径之一。这也是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感觉反而不如专科学生好就业的原因。但毕竟本科专科的区别就在于综合性和单一性教学上,所以,本科院校要提高学生就业率,就需要开设专业技能课,了解市场需求,开设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是应社会需求而生的一个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业,这就确定了它的实用性,而实践教学是达成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环节。高度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增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是解决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确保社会体育人才不流失,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率的根本之策。2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普遍存在就业力不足的问题,学生职业技能距离员工的标准或社会的需求相差甚远,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目前的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并且大学生对于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一方面高校不能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一方面大学生缺乏主动实习的热情,双重影响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问题就越发严重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职业技能
3.1 科研能力
每个专业都需要大量能够继续在这一领域继续走下去的研究型人才,这样这个专业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落伍。社会体育专业的成长期才短短十余年,而且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科
研机构开发新的产品来满足群众的体育需要。所以科学研究不仅需要而且十分迫切。而要达到科学研究的需求,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必须牢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技能,以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实验的技能,能够通过实验验证或探索社会体育的相关问题;掌握调查问卷的创作、发放及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的实践技能,了解市场、群众对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和方向;要具备自我学习的技能,可以独立进行相关的学习研究。
3.2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即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相关人员同心协力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成的组织结构形态及活动方式[1]。社会体育专业面对的主要社会需求就是群众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所以社会体育学生应该掌握活动、人员等的协调能力,活动方案的策划能力,方案执行能力,管理活动或人员以使活动顺利进行的能力等,这是社会体育人员完成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3.3 咨询指导能力
咨询指导能力是社会体育人员对群众体育参与者提供解答疑问的服务时需要的一种能力。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由于直接与群众接触,因此社会体育学生还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如沟通能力,招待礼仪等,以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4 营销推广能力
体育产业已逐渐发展成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而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引领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所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必须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掌握现代经济的基本理论,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掌控市场;要掌握扎实的宣传、公共、推广能力,使新的体育产品尽快被人们所接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社会体育专业所需的职业技能主要有科学研究、组织指导、咨询指导以及营销推广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就有下列几个实习基地。
4.1 校内实习基地的构建
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是指学校的相关实验室及体育场馆,学校的教学实验资源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机会。同时,教师承担相关课题时,要多让学生见习参与课题的研究环节,并可让其分担力所能及的课题任务,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校要高度重视实践基地的构建,设置明文规定,保证教学、实验等器材的数量和质量,及时维护管理,并提供专门的经费保障。
4.2 街道社区实习基地的建设[2]
街道社区实习基地主要是培养学生指导大众健身,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等的实习场所。学校可以与街道社区正式签订具体协议,保证实习基地的合法性。当学生修完太极拳、五禽戏等专业技能课程时,可以去社区实践基地实习教授,巩固动作并在实践中学习教授方法;春秋季运动会或有其他社区体育活动时,学生可见习参与街道社区运动会等的组织实施,全程参与。
4.3 体育经营单位实习基地的构建
体育经营单位主要是指体育产品的经营单位,各大中小型俱乐部等,因为此类型的实践单位多是营利性机构,只能定期定时接受学生实习,而且对实习学生的素质等要求等比较高,所以学校最好把此类单位作为大三或大四专业实习的场所,在签订协议时确定好可去实习的人数等要求,并可与单位协商,如果我校学生实习期间表现优秀,并符合贵单位的录用条件,享有优先录用的权利。这样此类实习基地的建设就增大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并可提高学生得实习热情,可增强实习效果。学生可以在体育器材等经营单位实地学习各种健身器材的功用和原理,巩固所学的人体知识,学习各种器材的健身策略;在健身俱乐部学习更加实用的锻炼手段,实践调查不同的锻炼手段的效果;见习参与制作体育的营销推广策略,从营销案的书写到策略的实施,到最后的评价分析,实践营销方案的有关理论;可以参与健身卡的推销,学习销售技巧等等。
参考文献
[1] 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30(4):105.[2] 崔晓霞.安徽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巢湖学院学
[3] 陈琦,倪依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8,15(7):6~10.[4] 韩凤月.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
报,2009,29(5):116.[5] 夏贵霞,舒宗礼,夏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98.
第二篇:浅析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浅析体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现在社会对提高学生健康的呼吁声越来越大,作为健康三维观之一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被忽略。本文通过分析现代中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在阐述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种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反复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定义表明健康实质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我国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知识和技术,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反方面的水平。新的课程标准也明明确确的提出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光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综合性素质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中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是如何使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融合到社会环境中,使自己的思想、心理、行为符合社会的共同规范,与社会的需要相合拍,使个体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的一种能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文化程度的高低,社会文化是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个体如果对现代社会的社会规范、社会观念等得不到很好的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1、家庭环境因素导致的不足
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自理能力,平时父母的过分呵护、照顾形成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极强的依赖性,表现出极怕吃苦的性格,往往心理上也表现的更为脆弱,承受能力也更低;被娇惯成“小皇帝”、“小公主”的他们习惯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这些都将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障碍。
2、年龄因素导致的不足
初中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尚不具备健全的世界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远远低于成人。这个阶段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美好愿望的憧憬和向往,但是心理准备又不足,他们常常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做事思前顾后忧心重重,从不敢给自己提高的一些目标,从不敢越常规一步,躲避一切可能给自己带来损害的事情,永远地选择“安宁、稳定”;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情绪、情感常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不周密还容易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人和事,有时片面坚持己见,合乎己意的去办,不合乎己意就拒绝或顶牛,有时在某种情境下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容易勃然大怒甚至拳脚相加,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此外他们在对环境不接受或是原来对环境期望值过高而现实不如人意或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能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或是生活中受到重大挫折,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都会使个人在心理上容易感到孤独和抑郁。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提高中学生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与一般文化课相比具有显著地特点,它的课堂情境是以师生的互动方式。在体育教学同学之间的接触比学习生活中其它方面的接触要便利、直截了当,沟通更加畅通,往往在激烈的体育竞赛中会使学生的身体产生的强烈对抗,在集体协作中的默契配合,很容易使学生间在短时间内就打破心理上的障碍,增进感情,巩固了友谊,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也都会得到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条件变化多种多样,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也变化多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更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如果学生能将体育教学中所获得的各种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将会一生受益。
体育教学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这也使得体育课更有有利于加速个体社会适应。
三、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相互交往建立的。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具有单纯性、规范性、频繁性、直接性等,它有利于有目的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怎样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呢?它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科学的选择具有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增加学生与学生间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给予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具有直言面对他人的胆量。例如,我们在学习弯道加速跑时,可以安排“贴人”游戏(学生围成一个大圆,一人追一人跑,被追者可以到圆上学生的前面进行换人),当有学生被追到时,可以安排被追到者讲一讲自己的人生囧事。
2.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竞争在体育教学中是无时不存在,有句话说:“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善于利用比赛,创造形成一个良好竞争机制,有意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在课堂上安排的各类比赛或游戏,都要有惩奖分明,让学生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不同后果。例如,在比赛结束后给予胜利队强烈的掌声,给予失败队五个纵跳的惩罚。同时在课堂上也要适时的教育学生胜了要保持,要有自信心和不断的努力的精神,败
了也要拼搏,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懂人生有欢乐也有痛苦,要敢于面对现实,即使失败也不气馁始终保持对光明前途的期翼。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持奋斗到底的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对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体验协作的快乐,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如安排各类球类比赛,拔河游戏,接力竞赛等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集体力量的强大、寻找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信。此外,教师要及时对团队意识进行渗透,使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学生们知道获胜的重要基础,就是不能忽视同伴之间的团结合作和默契配合,团结合作是取胜的关键。
4.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精神
有位哲人说过“吃苦是成人的门坎”迈过这道门坎,才能尝到承受成熟的果实。如果成长过程中缺了这一课,就容易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中摔跟斗,甚至要用更多的教训“补课”。要想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因势利导,创设情境,从难从严要求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的安排一些环境因素,开展勤苦锻炼利用气候条件、地理因素增加练习的数量和程度等因素培养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内容安排时有计划安排让学生感觉到苦、累、疼的项目,让他们体验只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顽强勇敢才能获得成功。进而培养他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等精神。
我们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将所获得的能力迁徙到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适应社会,让学生感到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快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少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蒲忠.<<中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力的研究与对策>>,<<科技信息>>,2009年第27期,第596-612页
第三篇:浅析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浅析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九江三中张智
摘要: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教学事例,运用经验总结法,从在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三个方面,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前言:现代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养成了他们“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能正确的面对一切,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而体育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有严格的规则约束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如何把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与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其在体育课堂学习中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成功、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从而达到逐步适应社会的目的是对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除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发展其身体素质外的人文教育提出的要求。
1.对社会适应的认识
新的课堂标准提出了社会适应的学习领域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社会适应过程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使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了解那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行为,不断地调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2.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课堂中,有着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正面交流,是一个“小社会”,如何通过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乐观上进、互相帮助、团结拼搏、文明礼貌、机智灵活、勇敢果断、沉着冷静、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劳动、爱护公物、注意安全等教育,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2.1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2.1.1加强常规管理,使学生行为规范,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课前、课后的师生礼节,简单的几句“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养成了互相尊重的良好习惯。
2.1.2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在教头手倒立技巧时,同学之间的主动保护与帮助,不仅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还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保证了学习过程中的安全。
2.1.3爱护公物、热爱劳动。在每次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爱惜器材,主动收回器材。如在羽毛球教学中,经常能遇到学生拿羽毛球拍打的现象,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这种行为不仅容易损坏器材,还有可能造成伤害事故,不利于同学间的团结;另外常见的是下课时,有的学生不能及时把羽毛球拍归还,这也是一个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利于适应今后在社会中的工作,会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工作不负责任、不积极的坏印象。
2.1.4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社会活动都有着其较为明确的规则。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就存在着较强的规则、以及队员之间的替换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犯规了就得接受惩罚,该换人时就要换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更不能不遵守规则、歧视他人,要学会尊重他人;另外对那些场下队员要引导他们积极的观看比赛,给自己的队友加油、鼓劲。这些对于在今后工作之中支持与配合领导、同事工作都很有帮助。
2.2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格教育
以测试1000米为例,在测试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练习的目标,建立自信心,指导他们如何在疲劳时咬紧牙关坚持到低,并要求他们不弄虚作假、遵守规则;在测试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鼓励他们,同学间也互相加油鼓劲。这就表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能够培养其自尊自爱自信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另外,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正义感、是非观;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意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人格形成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彻到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去。
2.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用积极的态度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竞争;并学会处理好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体育学科了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更应该利用好课堂,达到能够培养学生善与合作、敢于竞争等能力的目的。体育运动对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一场球赛、一次接力赛、一个游戏等,如果没有同伴之间的合作就很难取得胜利,就意味着竞争的失败。例如,一场排球比赛,要取得比赛的胜利,除场上队员的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主要还有同伴之间的默契配合。在比赛中,队友发挥失常是很正常的,同学之间要相互谅解、鼓励和支持,切忌相互埋怨、责备。教师要协调好学生之间出现的一些细节小问题,正确地加以引导,才能争取到小团体成功的更多机会。
在体育教学中,还有着更加直接的竞争,毫无掩饰的竞争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如:田径中的跑、跳、投项目,体操的单人项目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各项竞争活动,提倡公平竞争,反对非法竞争;分组时还要注意实力的均衡,积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坐到胜不骄、败不馁,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因素,引导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要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学会自我总结,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胜”、“为什么会败“,从中取长补短,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3.结束语
体育教师要通过仔细钻研教材,挖掘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培养现代社会必须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和关爱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家庭和群体的健康,为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四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浅析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的不符合社会需要的状况,本文在分析高职高专教育及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阐述了解决目前高职高专教育现状的措施,结合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设置实践课程,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以期切实培养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7-0000-02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化,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是中专,由中等师范院校负责培养,而现在幼儿教师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历为大学专科,层次得到了提升。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来,政府、社会对学前教育倾注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幼儿教师及其培养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幼儿教师及学前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最稚嫩的儿童群体,事关社会稳定和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幼儿教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和政府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高专教育及学前教育概述
根据1999年国家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文件,高职高专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三个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高职高专教育简单来说是按照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具体要求,培养具有相关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他们不仅要拥护党的基本方针、政策,而且要快速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的需要。
高职高专院校自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发展迅速,高职高专院校占高等教育高校的总数60%以上,在校人数占全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50%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权由国务院下放给地方政府,国家主要进行宏观调控和总体监管,地方政府进行具体管理行为,成为地方经济和人民最关切的高等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中一个特殊的层次,其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其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一定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培养出的学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型”的应用人才,是其他高等教育层次无法取代的。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概括来说就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具备理论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和人才。主要招收对象为高中及职高、技校、中专的学生。
培养的目标具体来说,首先思想道德上拥护我党的政策、方针,具有良好教师职业操守。然后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具有一定音乐、绘画、舞蹈的专业技能,同时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高职高专学前教育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理论等,专业技能包括课程设计能力、钢琴弹奏、绘画能力、演唱声乐能力和一定的文本撰写能力[2]。高职高专学前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生,由于教育模式问题,一般重理论轻实践,因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的学前教育的毕业生更加受到幼儿学校的青睐。但是在是社会需求不断提高的条件,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误区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指导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依据。在高校不断扩招过程中和高校教育不断改革中,不少原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着误区,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甚至高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层次的哈尔滨旅行社 iem
培养目标[3]。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的培养目的是为广大幼儿学校输送合格的一线教师,而不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培养的“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在培养过程上应重点着手于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
2.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教学目的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课程的设置也出现了相关问题。国家有关机构并未颁布高职高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高职高专院校只能依照其他层次教学的课程标准,自行设置本专业的课程标准,其中主要是参照本科层次的课程标准[4]。由于二者向社会输出的人才的种类不尽相同,所以导致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出重理论、忽视实践的倾向,专业基础文化课设置较多,高于教育类课程,而实践课程较少且流于形式。本科层次学前教育还肩负着向社会输出科研人员的教育,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的另一问题是忽视了幼儿教师的人文教育,不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人格、高尚的师德。
2.3 学生自身素质问题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层次,很难吸引优秀的毕业生生源。高职高专院校的招收对象以初中生为主,招收分数线普遍低于普通高中。为培养优秀的一线幼儿教师,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急需提高。
综合考虑社会需要和目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一线幼儿教师成为高职高专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针对以上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中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措施。首先清晰定位,明确目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的教学目的就是为幼儿学校输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教师。高于中专学前教育的理论教学,弥补本科层次学前教育的不足。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同时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育人人才。然后构建科学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在均衡各类文化课程后,积极有序开展实践课程如见习、实习、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培养幼儿教师的实践技能。在学生入学后,就有组织的安排学生与幼儿园的接触,开展教学实践。最后着力提高生源质量,政府加大力度改善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幼师行列中。学校方面可以严格控制选拔标准,选取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另外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中可以改变考核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概括来说,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培养:职业情感培养、职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的实践[5]。
职业情感的培养事关一个教师的成长、进步。只有强烈的职业情感、职业认同感才能有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有个人兴趣、行业地位等。情感激发和加深对本专业的认同是发展职业情感有效途径。
在职业知识获得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保证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保证教学各个环节顺畅进行,保证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为日后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打下坚实基础。然后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上,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尽早从心理上适应幼儿教师的角色[6]。职业技能实践的培养可通过小组项目式实训、坚持实训与顶岗实习等,并在校园内开展技能训练与竞赛考核,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续教育的基础,对个人、社会、国家都有重要意义。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我国教育工作者今后研究、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华,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0-54.[2]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3,(11):18-22.[3]何立立,关金.沈阳市优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调查.辽宁教育研究,2003,(10):20-24.[4]王利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王云霞.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8,(1):15-18.[6]覃兵.学前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9):20-22.[作者简介]杨军(1974-),男,汉族,籍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工作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与研究。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第五篇:浅谈体育教学中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中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洪汉玲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体育系10级2班)
摘 要:本文从体育教学中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入手,探讨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进而达到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身体健康发育的目的。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体育教学;体育兴趣;培养
兴趣是指一种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这主要是基于某种事物认识与探索的需要为基础,探求真理的一种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有了兴趣,就如同获得了动力,他就会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同样,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想让学生热爱体育,喜欢这门课程,就应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的热情,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而使体育课更加丰富多彩。体育兴趣的概念
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爱好体育,那么在参加体育活动他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充沛的精力参与其中,因此体育兴趣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并影响着活动参与的具体方向与基本强度。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以及影响的因素
2.1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大量的文献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体育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形式的不断的变化,尤其是非体育专业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的学生,他们的体育兴趣在良好教育教学环境下显得更加稳定,且具有明确的选择性,有的学生爱好体育,而有的对体育丝毫不感兴趣,在性别的差异上也很明显,男生爱好距烈的竞争及对抗性的运动,女生则在活动中的惰性意外明显,怕脏、怕累、害怕疼苦、害怕阳光、怕出汗、恐惧,害怕受伤,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同时,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及个人的兴趣爱好中,部分非体育专业学生同样对某些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
2.2影响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 2.2.1心理因素
对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缺乏,导致人们认为体育只是一种生活娱乐,有了这种认识,在体育活动中自然不会认真对待,进而失去体育本身的严谨性和纪律性。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有过失败和挫折经历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然而仍有部分同学在遇到失败和挫折后不敢正确面对,不愿主动参与,甚至远离集体活动。2.2.2生理因素
有些同学身材矮小,体胖,体弱等,或者身体有疾病的症状,他们总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敢参加体育活动,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任务,导致自信心受到打击,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体育教学中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3.1 体育教学中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途径 3.1.1尊重个体发展差异,增强学生学习体育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先从了解学生开始,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身体差异,对体育活动知识和体育活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同,因此老师应在体育活动中坚持民主平等、心理相容、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特别是对待那些体育基础差、身体不协调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
3.1.2掌握正确的体育学习方法,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提高运动技术的重要因素,主动的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有利于学习运动,容易学习,正确的方式,快速的性能改进,学习动机强,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反之,学习吃力,经常遇到学习的困难,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现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运动成绩,有积极的促进的作用。
3.1.3开展各种体育比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体育比赛是增强集体意识、竞技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体育兴趣的有效方法,是提升体育认识的实践基础,优胜劣汰、名次的经常更换的比赛特点,致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后的成功体验,提高体育活动的参加自信,因而能促进学生奋发向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参与比赛,争取胜利。在体育教育中,应当用这种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竞争认识,同时还能了解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比赛中测试体育教学效果,学校应该是多样性的奖励,以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3.1.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体育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我们需要把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融合在一起,一个融洽快乐的学习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热情的关心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不讽刺挖苦学生,和学生成为永远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由“怕学”、“厌学”,转化愿意学,爱学,喜欢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培养。3.2 体育教学中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方法 3.2.1表达老师诚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教师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情感是可以相互感染的,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情绪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常常会通过自身的语言,动作和表扬而表露出来,学生的情绪因而受到影响,如果体育教师上课时,精神状态好,对学生多予以表扬,有利于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当然,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看到,如果体育老师的情绪不稳定,精神不集中,授课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甚至把生活中的情感带到课堂中来,对学生乱发脾气,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严重的影响,变得低沉,没有动力,没有活力。因此,体育老师在上课时应用诚挚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诱发学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求求知的兴趣。
3.2.2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加强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培养兴趣,教师应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新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如:无线电、电视、电影、视频、和其他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教育学生真正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解体育,体育的功能,目的和价值的运动。3.2.3注重学生的心理因素,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各种活动将会成为体育教育影响的心理学,体育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体育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体育的兴趣,他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需要,就会刻苦地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那么教师就要注重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鲜明强烈,复杂多样,稳定学生体育活动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情绪会影响到体育活动的成就和身体各方面能力的发挥。情绪的稳定性有利于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升活动的质量。此外,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学习成绩的行动会更多,有收获才做出相应的动作,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将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关注是一个重要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教学质量。3.2.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定的场地和相关的器材是必需的,因为场地与器材的布置影响着课堂的氛围,所以场地和器材的巧妙设计,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美好感觉,使剧烈运动带来的疲劳感减轻,另外,还注意教学软件和硬件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通过学习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硬指标,体育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要经常鼓励学生的进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爱学习,喜欢学习,乐学习。
总之,如果想让学生对你的课程感兴趣,就必须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在课程的兴趣,培养和激发运动兴趣,是一个细微和复杂的任务,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把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作为一项职责,并且贯穿整个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信念感,一定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创建一个新时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少晗.论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郑州大学体育系,2011,2 :82.[2]李翔.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145-167.[3]杨建奎.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08,5(10):133.[4]何永明.兴趣教育学研究[M].教育心理学,2003,(2):234-240.[5]柳秀兰.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德州学院,2010,40:168.[6]尤爱华.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22(7):73-75.[7]张斌.论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之我见[J].理论与方法探索,2013,(67):126-127.[8]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8-200.[9]宋良琼.中学生体育兴趣缺失的因素及对策[J].体育研究,2013,(240):122-123.The cultivation of non sports specialized students' interest in
PE Teaching
HONGHan-ling(Class 2 Grade 2010 Department of Physical, School of Education Public Manage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interests of non sports sports sports teaching, discusses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non sports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terest in physical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non sports specializ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view of these factor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hysique of students of non sports health,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Keywords: non professional sports;sports teaching;sports interest;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