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社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组织实施了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采用典型抽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走访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工学院、升达大学等9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966份。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接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接受调查者的年级、性别、是否学生干部以及所学专业。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情况的调查。该部分共设14个问题。从为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社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组织实施了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采用典型抽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走访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工学院、升达大学等9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966份。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接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接受调查者的年级、性别、是否学生干部以及所学专业。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情况的调查。该部分共设14个问题。从社会实践的参与状况、组织状况、实践效果和满意度,以及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社会实践参与程度还不够高
调查数据显示,有20%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随年级的增长,没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比例逐步下降,这是符合实际的,但在大四的学生中仍有9.9%的人未参加过社会实践,在大三的学生中也有15.4%的人未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一比例偏高。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覆盖面较小,使社会实践的组织频率远远大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次数。目前,大学组织本科生社会实践的频率平均是每年两次,即利用寒暑假组织较为正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年3次及以上的也占较大比例。照此计算,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次数应达到8次以上,远超过调查数据显示的以2次为主的社会实践次数,这说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覆盖面较小,并非所有的学生均能参加。
·实践内容和收获有一定局限
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仍以“三下乡”等集中实践为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而忽略了对大学生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更缺少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调查数据显示,68.1%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为社会认知,而专业认知和专业研究类的实践则仅占23.7%。
从社会实践的作用来看,65.6%的学生认为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明显收获,48.5%的学生认为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方面有明显收获,仅有23.7%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部分学生对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尽管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非常必要,但仍有42.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一定的必要,但并不是不可或缺的,这种观点体现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近1/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社会实践影响最大的两个项目是评优评先和综合评分,这说明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没有硬性约束,总体来说,社会实践对学生个人的影响较小。
·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
社会实践需要充分的事前准备,同时需要完善的事中管理,以随时调整实践方案,最后还需要及时进行事后评价,以总结经验教训,将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知识及时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达到丰富知识存量、改善能力结构的目标。然而,仅有21.5%的社会实践具备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节,大多数社会实践仅具备其中一个环节。
仅有5.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自己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实践的内容绝大多数是与专业无关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没有充分利用教师这一大学的优势资源。
·与大学生对实践的期待有较大差距
50%左右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状况的评价是一般,即有一定的收益但没有突出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综合满意度呈下降趋势,至大四阶段,综合满意度已下降至临界水平以下,说明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大学生的期望之间有较大差距。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知识在不断增加,对社会实践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明确,而社会实践的组织、内容、方式却往往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从年复一年的社会实践中,没有获得更多的收益,于是造成满意度下降。
各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走出“精英实践”组织模式,逐渐走向“大众实践”的发展道路。
树立大社会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日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寒暑假集中的、突击性的活动,而应该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广义的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在已有的教学、科研、实习、传统教育、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类型的基地的基础上,要根据国情、省情、市(地区)情,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使过程规范化。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人,必须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既然是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加以科学的管理,确保师资健全、时间合理、评定规范、经费充足。要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变临时考核为规范管理。着力加强组织引导,把社会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与单位选人用人结合起来,与服务西部、建设西部结合起来。同时,积极探索、完善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建立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阵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在树立大社会实践观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夯实基础,着力完善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企业)见效益。同时,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组织指导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变活动的简单组织为工作的专门研究,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完善活动机制,使社会实践持续化。社会实践要达到对大学生进行长期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遵循高校与社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以科技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着问题开展研究,信息不断线,成果有回馈,使短期实践行为和长期合作联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合作能力。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社会实践考核评价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机制。
社会实践的参与状况、组织状况、实践效果和满意度,以及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社会实践参与程度还不够高
调查数据显示,有20%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随年级的增长,没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比例逐步下降,这是符合实际的,但在大四的学生中仍有9.9%的人未参加过社会实践,在大三的学生中也有15.4%的人未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一比例偏高。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覆盖面较小,使社会实践的组织频率远远大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次数。目前,大学组织本科生社会实践的频率平均是每年两次,即利用寒暑假组织较为正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年3次及以上的也占较大比例。照此计算,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次数应达到8次以上,远超过调查数据显示的以2次为主的社会实践次数,这说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覆盖面较小,并非所有的学生均能参加。
·实践内容和收获有一定局限
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仍以“三下乡”等集中实践为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而忽略了对大学生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更缺少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调查数据显示,68.1%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为社会认知,而专业认知和专业研究类的实践则仅占23.7%。
从社会实践的作用来看,65.6%的学生认为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明显收获,48.5%的学生认为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方面有明显收获,仅有23.7%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部分学生对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尽管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非常必要,但仍有42.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一定的必要,但并不是不可或缺的,这种观点体现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近1/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社会实践影响最大的两个项目是评优评先和综合评分,这说明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没有硬性约束,总体来说,社会实践对学生个人的影响较小。·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
社会实践需要充分的事前准备,同时需要完善的事中管理,以随时调整实践方案,最后还需要及时进行事后评价,以总结经验教训,将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知识及时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达到丰富知识存量、改善能力结构的目标。然而,仅有21.5%的社会实践具备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节,大多数社会实践仅具备其中一个环节。
仅有5.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自己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实践的内容绝大多数是与专业无关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没有充分利用教师这一大学的优势资源。
·与大学生对实践的期待有较大差距
50%左右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状况的评价是一般,即有一定的收益但没有突出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综合满意度呈下降趋势,至大四阶段,综合满意度已下降至临界水平以下,说明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大学生的期望之间有较大差距。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知识在不断增加,对社会实践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明确,而社会实践的组织、内容、方式却往往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从年复一年的社会实践中,没有获得更多的收益,于是造成满意度下降。
各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走出“精英实践”组织模式,逐渐走向“大众实践”的发展道路。
树立大社会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日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寒暑假集中的、突击性的活动,而应该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广义的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在已有的教学、科研、实习、传统教育、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类型的基地的基础上,要根据国情、省情、市(地区)情,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使过程规范化。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人,必须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既然是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加以科学的管理,确保师资健全、时间合理、评定规范、经费充足。要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变临时考核为规范管理。着力加强组织引导,把社会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与单位选人用人结合起来,与服务西部、建设西部结合起来。同时,积极探索、完善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建立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阵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在树立大社会实践观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夯实基础,着力完善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企业)见效益。同时,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组织指导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变活动的简单组织为工作的专门研究,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完善活动机制,使社会实践持续化。社会实践要达到对大学生进行长期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遵循高校与社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以科技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着问题开展研究,信息不断线,成果有回馈,使短期实践行为和长期合作联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合作能力。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社会实践考核评价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机制。
第二篇:为了解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现状
为了解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现状,分析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寻求高中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相关规律,本文对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阅读、课堂小结等学习方法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初中学生还没有掌握适合独立学习的学习方法,教师有必要进行学法的具体指导,开设学习方法课。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好功课、发展才智的重要条件。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为了研究初中学生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我们对中学生在学习方法进行了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调查目的1、了解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现状;
2、分析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3、寻求中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相关规律;
二调查对象
从高中三个年级中各抽4个班,共2400名学生。
三调查方法和步骤
调查采取问卷和谈话法。问卷采用学生问卷。谈话法是由实验教师对本班三类不同学习品质的学生进行抽样。
四调查结果
1、预习情况和方法
调查显示,37.5%的学生很少在课前自觉预习;而30.4%的学生能够
在老师布置预习;最后剩下3.6%的学生不预习。课前预习是保证一节课能够顺利进行以取得较高听课效率的前提。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老师还需将课前预习规范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2、课堂听讲情况和方法
调查表明,教师讲课枯燥是造成学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因素,占整体的35%.由于教师讲课的水平普遍不高,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所以调动不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听课方式.从整体来看,学生听课时思维不够活跃.影响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为提高教学效率,要求教师严肃课堂纪律,提高知识的兴趣性,活跃课堂气氛。
3、课堂记笔记的情况和方法
学生记笔记方法的调查情况.调查表明,记笔记的方法是随年级的变化而变化的。高一学生习惯于抄板书,高二和高三学生开始转向记重点,但采取全记的比率还较高.确实有一部分教师习惯于写板书,也要求学生抄板书,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讲课思路,也影响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通过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和口答等交替使用大脑皮层兴奋域构成多通路的联系,阻塞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对较难学科应该以听、想为主。
4、做作业的情况和方法
课外作业是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一种手段,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对作业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把做作业当成一种学习的需要,也有的当成一种负担;有的学生做作业的速度较快,也有的做作业的速度较慢,有的学生做作业产生一种愉快的内心体验,也有的完不成作业心理出现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学生都在寻求做作业的窍门和路子.但是,仍然存在抄作业和完不成作业的现象。统计表明,“先做作业后看书”的方法与学习成绩相关很高。原因是学生先做后看书能够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自检学习效果的作用。特别是当学生遇到难解题时,还可引起学生对解疑的需要,促使他有针对性地去看书,一旦从书中找到解题的思路、做法和答案,便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学会应用知识的方法。
统计表明,学生抄作业或完不成作业与学习成绩是负相关状态,这种情况大都属于差生。
我们从12名优秀学生谈话中发现,他们多数都采用“先做后看书”的方法。他们说:“当我们做不来时再看书印象深”。还有一部分较好的学生边复习边做作业,他们说:“我先看懂书,弄明白道理后再做作业,这样速度快。”他们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根本的一条是必须独立完成作业。
5、复习方法的情况
上课能够听懂老师所讲的知识点,未必能够达到对知识的长久把握,所以,课后的巩固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笔记是一节课对教师教学重难点的缩影和高度概括,良好的记笔记习惯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方法的必要环节。
6、课外参考情况
学生能否主动有目的地参考课外资料,是促进所学知识深化和培养自学能力的因素之一。而会不会有选择地进行参考资料的学习,则反映了学生素质的差异.统计表明,学生不参考任何书籍的做法与学习成绩相关也很低.因为完全靠书本是开阔不了学生的眼界,而是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阻碍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所以合理地选择参考资料,独立自学一些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自学的能力。对此,我们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参考书。
五调查总结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多数中学生仍停留在教师所要求和布置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学习状态,学习的被动性较强,他们主动学习和探求知识很不够,还没有掌握适合独立学习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的被动性,表现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死记硬背。他们上课抄笔记,课后抄作业,复习考试按教师指定的背课本和笔记,还有许多学生大量地看各类题解,这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他们的学习缺乏独立性,离不开老师这根“拐棍” ;而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特别是在高三,学生被迫在课上课下大量做练习,重复性的无效劳动占去了很多学习时间,负担过重,这就显得学习被动和方法过死,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中教师中的强制性措施过
多,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能不是个重要原因。它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
调查也表明,优等生的学习方法比较灵活,有较强的主动性和适应性,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和学科的特点选择较为适合的学习方法,能够自己进行独立钻研,掌握了一订的学习主动权和自学方法,因而学习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调查还表明,在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环节上,凡采用具有独立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与其学习效果的相关程度都很高。但是,不同年级的相关点是不同的,它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学生自主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不同。因此,对于中学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进行学法的具体指导,要开设学习方法课,引导学生寻求合适的学习方法。教师进行指导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程度,有针墩性地进行具体指导,切忌搞统一的模式。根据这次调查报告能够对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一个大致理解.
第三篇:了解居民环保意识现状 社会实践调查
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学号:
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调查报告
为了解我们社区环保意识现状,我进行了此次粗略的调查.调查以问卷为访谈为辅,调查知道了我社区居民环保意识的基本情况。
居民对环保情况了解程度一般,当前我们社区环保情况基本保持原样,不很到位但呈良好发展的趋势。问及我们社区环保到位与否时,74.7%的居民认为环保情况不到位,18.1%的居民回答不清楚,只有7.2%的居民认为当地环保情况保持原样,没有变化,27.3%认为越来越好,11.4%的居民没注意,只有26.4%的居民认为越来越差。
一些居民在访谈中说到,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力度,制度切实可靠的管理方法,以防止一些不自觉的破坏环保的行为如乱扔垃圾。
从调查结果反映的一些问题
(1)居民环保意识薄弱,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从环境的认知程度来看,尽管被调查人绝大部分是当地居民,但却有1/5余的居民不太了解,仅有不到1/4的居民对环保情况十分熟悉,这反映了当地居民对乐安的归宿感不强,同时也衬托出当地环保意识教育还处于原始初级阶段。
(2)政府宣传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当地政府还没有动出大手笔,极力宣传环保,政府的宣传力度与居民的环保意识机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
(3)有关部门虽有环保规章制度,但却无正确科学的管理方法,造成相应的问题管理机制空缺或中空。调查显示:近七成居民以为当前当地环保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为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不得力。调查还表明,超过四成的居民认为个人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政府支持,这反映了当地环保部门虽有法规可依,却无正确管理方法可施。
一些居民对某些问题有意见,却没有相应的部门或相关人员来说明并解释这些问题,从而带来各种负面影响,如消极对待环保、你扔我也扔的从众心理等
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1)加强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新风气,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素质。环保事业是集文化素质与公共道德于一体的事业,是人们对国家集体关注的表现。只有素质上去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才会相应地加强。
(2)加大政府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参与环保事业的积极性,宣传教育到位与否直接影响着居民参与环保事业的积极性。加大政府环保宣传力度,一要从机制上入手,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保障环保法规的可靠性;二要发挥环保部门在居民中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指导居民有效环保、积极环保、乐于环保;三要发挥当地媒体报刊的作用,大力鼓励人们共同环保,树立“人人环保”的新气象。
(3)发扬民主,建立正确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议事决策制度。高科技现代化社会追求科学合理,环保事业也应高瞻远瞩,紧随时代步伐,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加强管理。缺乏正确科学的管理方法是环保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在科学的管理思路下宏观调控。增加污染治理奖金的投入,整顿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整顿污染超标的工厂,加强植被的培植,限制开发旅游资源,保护水源。在民主的议事决策制度下教育居民,鼓励居
民有问题找制度,以身作则,教育家人,配合政府部门工作,投身到环保事业当中去。
我们当地居民的环保观念教育现在是刻不容缓啊!从每一滴小事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娃娃抓起!从现在抓起!
以下是调查问卷: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问卷
各位社区居民:
你们好!我是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08级的学生,为了了解我们社区的环保情况,特作此调查,希望能得到各位居民的支持,积极配合调查,如实的填写调查资料。谢谢您的合作!
您所在的街道,社区是什么?
1、您是否有想过环境、环保问题的严重性及投入到环保的迫切性?
是,感觉极强烈
感觉一般
没什么感觉,不关我的事
2、您是否对污染与破坏环境的行为感到反感?
没有感觉
一般反感
非常反感
3、你认为环保是否应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注意并做到了
做的一般
没有注意去做
其它
4、你在购物时会注意到商品上有环保标志吗?
会,因为平时关注环保
会,因为环保标志是时尚潮流的象征
不会,因为没有那个必要
不会,我的选择不足以改变世界的环境状况
5、当你在没有垃圾桶的公交车上时,你会将垃圾怎样处理?
随手扔在车内
随手扔向窗外
等下车后再扔
放在自己准备的垃圾袋中
其他
6、你的废电池是如何处理的?
和其他垃圾一样,扔进垃圾桶里
随手扔在抽屉里或桌子上
收集起来交于有关部门
放在专门的垃圾桶里期作废
随便
7、你对使用塑料包装袋的看法如何?
方便
会有害于健康
会污染环境
无所谓
8、就我们的城市而言,你认为目前需要改进的方面是什么?
噪音
绿化
水质
卫生
环保意识
其他
9、环保看似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每一个市民的身边,我们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同时又可能是污染的制造者,因此,我们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你注意到这个问题吗?那你觉得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10、我们社区在绿化建设方面今后将做有哪些举措?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年龄集中在八零年代的中后期和九零年代初期,属于泛二代独生子女。和第一代独生子女一样,他们普遍在家长的庇护下长大,进入大学,迈向成人阶段。他们充满朝气,而且思维比较活跃,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成长环境独立闭塞而使他们缺少与同龄人沟通,“填鸭式”应试教育体制模式使他们思维空间狭隘,对问题的思考范围比较局限,想法缺乏创新,种种原因导致这一群体的能力发展普遍滞后。
在一份由问道网(AskForm.com)中某网友组织进行调查的有关于“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调查及改善建议”的问卷调查中,有随机抽取的二十六名上海市大学生参加问卷调查。“第六题:你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是”,有57.69%的同学选择“集体活动”,剩下42.31%的同学选择“个人活动”;大多数同学还是缺乏一定的自主性、自觉性与创新能力。而第十题,“当你与社会人士进行交流时,你通常会感到”,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是“交流尚可,略感紧张”,说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待于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另外,调查问卷的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大学生在在校学习阶段进行社会实践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利于培养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而且面对种种考验,他们也对自己的社会实践充满信心和期待。
而在另一份由江苏技术师范的学院进行的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卷调查中,有10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对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和收获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1
序号
主要目的A B C D E F
从以上的统计结果不难进行分析,当代大学生已经意识到,锻炼自己,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迫在眉睫,否则走向社会后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毕竟,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家庭都能给予自己的孩子在求学路上以足够的经济支持,因此,大学生的物质条件相对来说已基本或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大部分大学生渴望锻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增加竞争砝码。
综上,总结得出,不论是社会还是当代大学生自身,都迫切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有足够的能力、勇气和胆量来应对任何挑战。
服务社会 锻炼自己 结交朋友 赚钱 认识社会,长见识
其他
31.58 74.74 24.21 17.89 43.16 6.3
帮助了解社会 增强沟通能力 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其他
51.58 49.47 37.89 25.26 10.53
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百分比
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收获
百分比
第五篇:为深入了解全公司共青团工作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全公司共青团工作的现状,全面把握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脉搏,提高共青团组织对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力度的适应性,掌握基层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使今后的工作更能贴近团员青年的想法和要求,在公司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公司团委于近期开展了团员青年思想状况调查。
一、活动组织情况
本次调研活动由公司团委统一组织,参与对象为公司全体在岗团员青年,调查主要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时间为11月21日至12月中旬,被调查人数为303人,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开展,共下发问卷303份,收回有效问卷285份。问卷调查涉及青年的政治态度、工作状态、工作现状、学习状况及对团组织和公司的意见、建议等诸多方面,共计50道题。公司团委对所有收回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和分析,从基本情况来看,近94%的团员青年参与了此次问卷填写,基本能够代表和反映大多数团员的意志和愿望。
二、组织情况
公司团委对回收的285份问卷进行了统计:其中男职工248人,女职工37人,年龄20岁以下43人,21-25岁140人,25-28岁62人,28岁以上40人,己婚76人,未婚209人。工龄3年以下138人,3-5年94人,5-10年27人,10年以上26人,其中中专、技校毕业129人,大专毕业83人,本科以上毕业65人。党员23人,团员224人,群众38人。见习生73人,初级职称143人,中级职称46人,技工20人,技师3人。技术人员148人,管理人员64人,政工人员2人,技术工人71人。
三、调查情况简述
1、关于企业的改革改制和长远发展方面。对于公司运行的发展规划,有9%的青年很了解,71%的青年基本了解,20%的青年不太了解。认为公司的管理水平非常好的占6%,好的占43%,一般的占46%,很差的占5%。认为目前影响公司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中政策导向的占21%,思想观念占23%,管理体制占23%,分配机制占21%,激励机制占12%。对公司发展前景的开发认为形势良好的占66%,认为困难较多的占17%,认为效益较差的占16%。这说明大部分青年的认知度很高,对企业改革发展普遍关注。在公司的收入分配机制上,认为合理的占12%,基本合理的占64%,不合理的占16%。对自己目前收入非常满意的占3%,满意的占30%,感觉一般的占51%,不满意的占16%。可见在收入分配上,应当注重一方面保证合法收入来源,另一方面防止差距过分拉大。认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非常合理的占9%,比较合理的占77%,不合理,完全没有科学配置的占14%。在对公司风气的看法上认为好的占19%,一般的占74%。对公司有归属感的占71%,没有的占29%。说明了大部分青年对企业存在较强的归属感,愿意将自身的人生价值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同步发展。
2、关于青年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政策方面。认为自己的才能在目前工作岗位中全部发挥的占12%,基本发挥的占70%,稍有发挥的占17%。对于自身目前工作状况感到非常满意的占10%,基本满意的占75%,不满意的占14%。其中12%的有跳槽的想法,没有的为70%,对于跳槽的原因认为“收入不丰厚”的占28%,“个人发展需要不能满足”的占42%,“对公司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21%,“领导同事关系难处”的占5%,“工作压力大”的占5%。对自己的未来期望是“努力工作,提高能力,争取获得更大的发展”的占74%,“没有发展,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的占11%,“练好本领,熬几年再说”的占7%,“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发展期望”的占5%,“如有合适机会,准备在近年内跳槽到其他公司”的占2%。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竞争,作为企业发展生力军的青年群体,对企业当前关于青年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关注。由此看来企业在留住人才、促进青年的成长成才方面,一要依靠优厚的待遇;二要依靠企业和个人良好的发展前景;三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力度,要不断营造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3、关于青年的行为价值取向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青年价值理念的变迁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重物质、轻奉献的倾向,但总体而言,其主流还是积极向上的。对于工作态度是“积极主动超前完成”的占60%,“完成份内工作即可”的占38%。对自己工作的积极性认为发挥充分的占20%,比较充分的占39%,一般的占40%。在影响工作积极性方面,认为“生活方面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占40%,“认为领导不力,管理不善”的占12%,认为“分配不公”的占29%,“感到没有奔头没有前途”的占19%。对于工作方面希望多“创造学习机会,进修机会”的占43%,希望“完善激励机制,多劳多得”的占42%,希望“领导放手使用”的占12%。
4、关于青年群体的思想和心理素质方面。认为对自己思想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工作环境”的占72%,“社会风气”的占18%,“学校教育”的占3%,“文学作品及广播电视”的占7%。对入党有愿望的占69%,不想入党的只有3%。认为最能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收入提高”的占50%,“福利改善”的占14%,“职位晋升”的占9%,“挑战性工作”的占5%,“环境改善”的占16%,“领导认可”的占6%。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占37%,“建立美满幸福家庭”的占54%,“平平淡淡过一生”的占10%。认为努力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得到社会承认”的占23%,“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占23%,“使个人生活水平改观”的占47%,“挣钱成为大款”的占6%。认为目前最苦恼的事情是“工资收入低”的占24%,“工作不稳定”的占55%,“找不到女朋友”的占20%,“对工作无兴趣”的占1%。青年时期是人格塑造、价值观念确立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思想最活跃、情绪起伏最大的时期,以上数据说明了当前青年思想状况和心理素质趋向于成熟和稳健,也体现了当前青年思想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这有利于企业的不断发展前进。
5、关于青年自身的成长成才方面。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学习“外语”的占1%,“专业技能”的占75%,“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的占24%。在对学习方式上,希望“参加社会上各等级的考试以获取资格证书”的占45%,希望“公司能组织开设比较适合专业特点的科目”占42%,“与有关高校联合开设相关课程进行不同层次学习”的占13%。认为参加学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从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占42%,“提高学历”的占18%,“更胜任目前的工作”的占29%,“充实自己的业务生活”的占2%,“觉得年轻人应该多学点东西”的占9%。目前最希望公司提供“高层次培训”的占44%,“提高薪酬待遇”的占33%,“更具挑战性的发展平台”的占9%。在近两年参加了各类知识、技能学习、培训的有57%,没有的为44%。由此看来随着企业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广大青年的危机意识增强,学习的愿望和热情比较积极,希望经过持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企业目前发展的需要。
6、关于共青团的工作和活动方面。共青团切实解决的问题方面,希望“关心青年”的占39%,“经常组织学习和教育”的占18%,“解决婚恋”的占22%,“多举办活动,活跃生活”的占13%,“多向领导推荐人才”的占8%。认为本单位党政各部门对青年关心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谈心帮助”的占63%,“口头关心,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占18%,“抓得比较有成效”的占10%,“形式单调,内容贫乏”的占9%。目前所在团组织经常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占60%,“组织开会学习、培训”的占32%。所在团组织有独立青年书屋的占14%,和工会组织联办的占24%,没有的占63%。对本单位青年工作的评价认为很好的占23%,一般的占67%,不关心的占10%。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青年都积极支持团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切实反映了对活动的需求方向和最佳的方式方法。基层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未达到很重视的程度,但大部分均能给与关注。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认知度不够高,但希望团组织开展活动的却占大多数意见,对于活动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但由于人员分散,不便于集中活动扩大声势的问题,团组织需要更多的活动载体。
四、本次问卷调查的总体数据表明
一是关注自身问题的少,关心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是主流。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团员青年把个人的前途紧紧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把企业视为未来的依托。
二是消极怠工的少,积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主流。对工作岗位基本满意的达到67%,广大团员青年的工作心态健康积极,不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尽管团员青年大多数工作在条件艰苦的施工一线,收入并不丰厚,但多半青年仍乐于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进取心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企业走向繁荣。
三是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占主流。大家对学习都有比较正确地认识,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也很重视。对团组织开展活动也很关注,希望多举办一些诸如培训、学习等内容的活动。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并结合开展工作中的问题分析,得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夯实团建工作基础。
1、加强组织建设,为共青团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障。要结合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合理设置团组织架构,加强对流动团员的管理,真正做到哪里有团员,哪里就有团的组织;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团的活动。
2、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团干队伍和积极向上的团员队伍。做好团干的选拔、配备和团员的教育、发展工作,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团员和团干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公司团员青年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团干的业务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结合公司实际,不断建立健全公司共青团工作制度,保证团的工作任务到位、责任明确、目标统一。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检查、督促和考核,使公司共青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落地有声。
二、改进思想教育模式,加强引导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从业观念。
1、启动新世纪读书活动,改变以往陈旧的说教式思想工作模式。团组织在立足自身想办法的同时要借助工会三工建设等活动,通过整合资源、资源共享,形成读书阵地,党政工团齐抓共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起青年书屋开展读书活动,购买贴近青年职业生涯,贴近工作、学习需要的各类教育或专业知识书籍,发动青年团员业余时间来充实自己的精神食粮。
2、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的领会和掌握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贯穿于团组织的“三会一课”学习始终。通过辅导讲座、座谈交流和报告会等形式帮助青年把握精神实质,构筑青年强大的精神支柱。紧扣时代脉搏,抓住重大社会热点,开展立意高,主题明,内涵深的主题讨论活动。
3、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对青年思想教育阵地的占领。通过qq交流学习的平台、博客等方式,关注青年日常工作、思想动态、行为规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延伸教育服务手臂,加强思想工作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三、结合生产实践开展活动,为青年员工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1、充分利用青年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的特点,结合生产经营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展示青年风采、树立企业形象的活动,如青年突击队、青年岗位能手、创新创效、青工技术比武等容易吸引青年参与的活动,促进企业施工生产经营工作顺利进行。
2、关注团员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施工企业的青年,工作流动性较大,且多在偏僻闭塞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迫切需要加强。各级党工委和领导要加强对团组织活动的重视以及团员青年业余生活的重视。选拔有热情、有责任心、有一定组织才能的人担任团组织的负责人,支持和鼓励团工委(支部)书记结合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团的活动,令广大团员青年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切实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3、关注团员青年事业发展的需求。调查表明,大多数青年都很注重事业的发展,也意识
到机会的重要性。共青团要为青年锻炼才干、施展才华提供机会,要高度重视“推优”过程中青年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特别要关注生产一线青年员工的创新潜能,通过组织技术攻关、管理课题研究、技术革新等活动,引导青年立足岗位,勇于创新,使团员青年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主体力量,推动公司在创新中发展,帮助青年在企业发展中成就事业。
4、关注并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调查情况表明,更多的青年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问题,如: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低、婚姻、住房、职称晋升、培训机会等。如果青年员工有了稳定、安宁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上,所以团组织要切实维护和反映他们的心声,积极筹措用各种方式方法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增强青年对企业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