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世界城市与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系问题

时间:2019-05-14 15:1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设世界城市与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系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设世界城市与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系问题》。

第一篇:关于建设世界城市与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系问题

一、关于建设世界城市与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系问题

北京加强世界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首都特点。所谓体现时代特征,就是要具备现代世界城市的共同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上具有世界领先地位和全球影响力。所谓体现中国特色,就是还要同时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特质。这其中,就要求把以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为着力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当作重要的目标要求。所谓体现首都特点,就是北京不仅与纽约不同,而且与作为首都的伦敦、巴黎、东京也不同,北京承担着“四个服务”的基本功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还要特别强调体现这一特点。由此可见,建设世界城市与社会建设、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关系格外密切。

以成功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为标志,首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精心谋划,做出了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明确了首都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这对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规划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首都实际,狠抓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狠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狠抓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政府工作机制创新、狠抓北京奥运会财富的转化和运用,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实现了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北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为实现世界城市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世界城市是首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建设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政治建设所取得的长足进展,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果,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谐。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更需要稳定、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建设搞不好,就不是全面发展,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搞不好,就没有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失去了保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屋建瓴,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和任务,就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科学发展、长远发展,促进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社会建设的重要契机,也是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作为首都,北京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社会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北京已经成为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的城市,如何建立起包容多样性的社会治理结构,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北京要成为宜居城市,需要我们把政府、市场、社会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建立起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要求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上迈出更大步伐,培养造就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人才队伍。

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是加快推进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过程。我们现行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尚不能适应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管理和服务还存在一些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问题和矛盾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处理起来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在首都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管理新体系,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全覆盖,不断满足首都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当前我市社会建设的主要成果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紧紧抓住三大机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采取新举措,不断迈出新步伐,北京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是紧紧抓住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机遇,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闭幕后不久,按照党中央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格局要求,于2007年12月初,率先在全国成立了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加强对社会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以“五无”(无零就业家庭、无城镇危房户、无拖欠工资问题、无重大重复上访户、无社会救助盲点)为突破口,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2008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印发《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系列文件,明确了构建“五大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运行体系、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的工作目标和基本思路,开创了北京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二是紧紧抓住筹办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把筹办奥运会、残奥会和国庆庆典的过程,当作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广泛动员、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好评,为祖国赢得荣誉,为首都增添了彩。从某种程度上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是社会建设的成功实践。

三是紧紧抓住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机遇,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社会建设当作重要的整改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了一大批保障和改善民生、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志愿者工作、社会领域党建的突出问题。使北京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全市上下形成了高度重视、思想统一、合力推进,产生五方面成果,取得了新突破。

一是取得了体制创新成果。在市、区县层面均成立了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了党委社会工委、政府社会办,明确统筹协调的工作职能,初步形成了北京社会建设新格局的基本框架。二是取得了制度创新成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初步形成了北京社会建设“1+4+X”的政策体系框架。三是取得了机制创新成果。建立健全了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协调机制、区县社会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枢纽型”社会组织协调机制、社会建设信息工作协调机制、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协调机制,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纵向到底和“两新”组织横向到边的工作协调机制。四是取得了一系列实践创新成果。全市2633个社区,有1600个社区达到规范化标准;28000多名社区工作者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由原来的26%提高到70%以上,平均年龄下降到40岁。确认了10家人民团体为首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支持其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业务上的发展龙头、管理服务上的平台作用,积极推动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召开全市志愿者大会,出台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文件,奥运志愿成果初步转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不断扩大覆盖面,全市141个街道全部建立街道社会工作党委,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联合党委试点工作启动,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创建了105个“五个好”示范点,在全市1249座商务楼宇中已经建立978个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五是初步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被有些新闻媒体称作“北京经验”和“北京模式”的,包括社区建设规范化模式,社会组织“枢纽型”管理模式,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模式,志愿者工作奥运服务模式、常态化模式,社会领域党建的社区党建区域化模式、社会组织党建分类管理模式、新经济组织商务楼宇党建模式,等等。

两年多来,北京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实现了一系列新突破,为下一步推动工作积累了经验,更为在全市更大范围内全面推开各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尽管这些年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的社会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尚属于“新生事物”,有许多难关等着我们去攻克,有许多难题等着我们去破解。我们的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公共服务与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首都的长远发展看,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推动社会服务管理的创新,要求我们必须要勇于突破原有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以创新的思维理念、创新的工作方法和坚定的决心、坚韧的毅力,努力开展全新的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三、进一步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为建设世界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7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印发《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推动北京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步入“快车道”。刘淇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按照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密切结合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实际,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全力抓好基层基础工作,着力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中重点工作的落实。

《行动方案》共8个部分40条,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各类社会群体服务管理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互联网等新媒体管理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等6个方面的若干项重点工作,提出了90项具体措施。目前,落实行动方案的“折子工程”已经制定印发,明确了市委、市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完成任务时限;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专项试点方案也已制订,对东城、朝阳、顺义三个综合试点区和各区县专项试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市委社会工委综合协调下,各部门、各区县正在抓紧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全力推动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宋贵伦在“世界城市·社会建设论坛”上的发言

第二篇:建设世界城市与加强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经验

建设世界城市与加强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借此机会,我谈三个问题,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当前我市社会建设的主要成果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紧紧抓住三大机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采取新举措,不断迈出新步伐,北京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是紧紧抓住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机遇,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闭幕后不久,按照党中央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格局要求,于2007年12月初,率先在全国成立了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加强对社会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以“五无”(无零就业家庭、无城镇危房户、无拖欠工资问题、无重大重复上访户、无社会救助盲点)为突破口,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2008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印发《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系列文件,明确了构建“五大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运行体系、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的工作目标和基本思路,开创了北京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二是紧紧抓住筹办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把筹办奥运会、残奥会和国庆庆典的过程,当作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广泛动员、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好评,为祖国赢得荣誉,为首都增添了彩。从某种程度上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是社会建设的成功实践。

三是紧紧抓住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机遇,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社会建设当作重要的整改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了一大批保障和改善民生、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志愿者工作、社会领域党建的突出问题。使北京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全市上下形成了高度重视、思想统一、合力推进,产生五方面成果,取得了新突破。

一是取得了体制创新成果。在市、区县层面均成立了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了党委社会工委、政府社会办,明确统筹协调的工作职能,初步形成了北京社会建设新格局的基本框架。二是取得了制度创新成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初步形成了北京

社会建设“1+4+X”的政策体系框架。三是取得了机制创新成果。建立健全了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协调机制、区县社会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枢纽型”社会组织协调机制、社会建设信息工作协调机制、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协调机制,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纵向到底和“两新”组织横向到边的工作协调机制。四是取得了一系列实践创新成果。全市2633个社区,有1600个社区达到规范化标准;28000多名社区工作者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由原来的26%提高到70%以上,平均年龄下降到40岁。确认了10家人民团体为首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支持其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业务上的发展龙头、管理服务上的平台作用,积极推动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召开全市志愿者大会,出台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文件,奥运志愿成果初步转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不断扩大覆盖面,全市141个街道全部建立街道社会工作党委,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联合党委试点工作启动,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创建了105个“五个好”示范点,在全市1249座商务楼宇中已经建立978个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五是初步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被有些新闻媒体称作“北京经验”和“北京模式”的,包括社区建设规范化模式,社会组织“枢纽型”管理模式,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模式,志愿者工作奥运服务模式、常态化模式,社会领域党建的社区党建区域化模式、社会组织党建分类管理模式、新经济组织商务楼宇党建模式,等等。

两年多来,北京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实现了一系列新突破,为下一步推动工作积累了经验,更为在全市更大范围内全面推开各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尽管这些年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的社会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尚属于“新生事物”,有许多难关等着我们去攻克,有许多难题等着我们去破解。我们的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公共服务与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首都的长远发展看,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推动社会服务管理的创新,要求我们必须要勇于突破原有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以创新的思维理念、创新的工作方法和坚定的决心、坚韧的毅力,努力开展全新的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三、进一步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为建设世界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7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印发《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推动北京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步入“快车道”。刘淇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按照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密切结合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实际,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全力抓好基层基础工作,着力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中重点工作的落实。

《行动方案》共8个部分40条,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各类社会群体服务管理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互联网等新媒体管理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等6个方面的若干项重点工作,提出了90项具体措施。目前,落实行动方案的“折子工程”已经制定印发,明确了市委、市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完成任务时限;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专项试点方案也已制订,对东城、朝阳、顺义三个综合试点区和各区县专项试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市委社会工委综合协调下,各部门、各区县正在抓紧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全力推动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宋贵伦在“世界城市·社会建设论坛”上的发言。

一、关于建设世界城市与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系问题

北京加强世界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首都特点。所谓体现时代特征,就是要具备现代世界城市的共同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上具有世界领先地位和全球影响力。所谓体现中国特色,就是还要同时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特质。这其中,就要求把以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为着力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当作重要的目标要求。所谓体现首都特点,就是北京不仅与纽约不同,而且与作为首都的伦敦、巴黎、东京也不同,北京承担着“四个服务”的基本功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还要特别强调体现这一特点。由此可见,建设世界城市与社会建设、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关系格外密切。

以成功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为标志,首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精心谋划,做出了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明确了首都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这对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规划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首都实际,狠抓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狠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狠抓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政府工作机制创新、狠抓北京奥运会财富的转化和运用,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实现了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北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为实现世界城市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世界城市是首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建设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政治建设所取得的长足进展,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果,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谐。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更需要稳定、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建设搞不好,就不是全面发展,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搞不好,就没有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失去了保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屋建瓴,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和任务,就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科学发展、长远发展,促进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社会建设的重要契机,也是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作为首都,北京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社会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北京已经成为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的城市,如何建立起包容多样性的社会治理结构,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北京要成为宜居城市,需要我们把政府、市场、社会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建立起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要求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上迈出更大步伐,培养造就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人才队伍。

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是加快推进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过程。我们现行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尚不能适应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管理和服务还存在一些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问题和矛盾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处理起来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在首都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管理新体系,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全覆盖,不断满足首都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三篇:建设智慧城市 创新社会管理

建设智慧城市创新社会管理

按:9月15~16日,国际城市论坛2011年年会在北京市朝阳区规划艺术馆隆重举行。论坛以“建设智慧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发布我国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9月15~16日,国际城市论坛2011年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以“建设智慧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发布我国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围绕论坛主题,与会领导和专家分别从科学执政看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城市变革与城市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着力点等方面发表主旨演讲。在第二天的圆桌论坛上,获得2011“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城市代表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主题,以化解民怨和顺应民意为主线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积极成果。

■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变革智慧城市重在社会管理的“智慧”

2011年被誉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元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数字)城市的目标,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更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赵长茂在论坛发言中指出,社会管理的前沿性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并推动了产业变革和社会转型。信息网络从一个技术工具正在变成与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科技的前沿性直接投射于社会层面,各种问题直接表现为社会矛盾,并呈现扩大化、关联化、整体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现有的社会管理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化、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社会环境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趋严峻。

与会代表认为,智慧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从根本上优化城市治理模式、优化城市运行机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以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变革,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质量,这既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也是推动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在此次年会上,“智慧城市实验室”首次公开亮相。作为我国首家智慧城市发展研究平台,该实验室将通过打造可视化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智能化的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和多元化的智慧城市共享空间,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化解民怨到顺应民意创新社会管理要抓住本质规律

论坛圆桌会议期间,获得2011“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各城市代表阐释了他们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

山东泰安市从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探索系统化的社会管理创新,改变了过去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真正实现了社会管理惠及民利、保障民安。江苏淮安模式改变了传统事后被动处理的维稳工作方式,实现了事前主动预防,完成了对社会稳定问题由粗放式治理到集约式治理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基层基础,源头治理的现代公共治理理念。同时,把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此外,还有北京市朝阳区的“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厦门市的“无讼社区”等等。

从建设智慧城市,到体制机制创新,从社会风险评价,到政府公共服务,从加强社会参与,到解民怨顺民意,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实践为我们梳理出未来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路径,那就是无论是决策层面、执行层面、监督层面还是参与层面,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化解民怨走向顺应民意。与会代表认为,民意才是需求,尊重民意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最本质规律。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顺应民意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放在社会管理的首要位置

作为此次论坛的一项重要成果,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推出的国内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城市整体上已进入一个典型的危机频发期,主要表现为五种不稳定因素与九大纠纷极易诱发和放大为社会危机。与此同时,“五全两信”问题正成为社会公众关心的焦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安全、生产安全、网络安全成为引发社会矛盾最敏感的“导火索”,而政府失去公信,社会失去诚信又成为隐藏在这些“导火索”背后的“炸药包”。

《报告》指出,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迫切需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放在社会管理的首要位置,作为社会管理的前置条件,并且依法纳入科学决策的程序之中,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之中。当前,要像做好安评、环评工作一样大力推进稳评,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三大领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发展的速度、政策的尺度、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围绕程序、政策、方案、诉求四个方面,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开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评估的关键是知情,诉求的本质是利益。三是建立健全五种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即通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法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民意诉求机制、健全的制度保障机制、敏捷的安全预警机制。这五种机制关键是构建一个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健全机制,让老百姓有“民意”可以与政府有效对接,有“民怨”可以与政府平等对话。

第四篇: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

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

智慧城市和社会管理创新两者之间有着非常强的结合点。尤其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改变我们社会生活、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托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社会管理创新上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作为信息化典型应用的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能够作为地方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在推进我们社会管理创新上有哪些基本的思路和做法?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信息化演进的基本趋势和前景

信息技术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技术突破,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项技术这么普及,这么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项重大技术的产生会带来社会形态的变革。信息技术带来信息社会,带来信息时代,不仅从工具层面上改变了我们的管理行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在理念层面、价值层面上也对社会管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主要有三大方面的进展:一是关于技术产品的演进;二是关于网络环境的演进和融合;三是关于计算方式的演进和变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这三方面对我们的管理、工作乃至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是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去思考、依托的一些基本的理念和基础。

(一)信息技术产品的演进。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三大定律或者是三大法则。

第一是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性能将提高一倍,而其价格将降低一半。它反映了信息技术或者信息技术产品在发展过程中的演进速度。信息技术产品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性能迅速提高,但成本又在迅速降低。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法则,信息技术产品不再是一种奢侈品,每个人,甚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都可以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产品。

第二是吉尔德定律。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带宽将每6个月增加一倍。其增长速度超过摩尔定律预测的CPU增长速度的3倍,并预言将来上网会免费。

第三是麦特卡尔夫定律。网络的价值在于网络的互联。在农业社会,拥有了土地,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社会地位。在工业社会,拥有了资本,就可以当老板,社会的分配机制就是以资本作为基础的。到了信息社会,信息是核心。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分享、信息传播本身就带来了非常巨大的价值。通过网络,通过麦特卡尔夫定律,网络一互联,每个接点的价值都在迅速提升。

不过,前几年有人预言这些定律一二十年就会失效。因为光刻技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某种工艺技术)到极限了,已经到了分子级,甚至到原子极了,摩尔定律还能不能发挥作用?这时,有人提出新摩尔定律。最开始一台电脑可能需要占用好几间屋子,现在,一部手机、iPad就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电脑,而且性能比前几年电脑的性能还要高得多。甚至是手表、跑步记步器、洗衣机、电冰箱等也可以由一台微型电脑控制。这些事物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芯片技术演进的情况,这遵循于摩尔定律。但如果这个设备不单单进行信息处理,还要进行信息感知,有传感设备等。而传感设备在原来的技术范畴里算是一个机械产品,不遵循摩尔定律。只有芯片遵循摩尔定律,这个设备却不能小型化,也不能移动化,不就对技术的发展产生制约吗?所以,不单单在微电子行业遵循新摩尔定律,在电源技术、生物技术、微机械技术等行业也遵循新摩尔定律。东西可以越做越小,性能越来越好,但价格越来越便宜。正是因为新摩尔定律起作用,又出现了所谓的智能技术、感知技术,让一个手机既可以在信息层面用来通话、发短信,又可以用来定位、拍照片。新摩尔定律使得信息技术产品越来越小型化,越来越智能化了,越来越移动化。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这个趋势为智慧城市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基础。

以上是从产品本身来说,智慧城市之所以能够被大家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和平台,是和智能终端(如手机)紧密相关的。如果每人在处理信息的时候还背着一台电脑,而这个电脑的供电只有两个小时的话,那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则有非常大的制约。

(二)网络环境的演进和融合。

从网络环境来说,信息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单个的产品,它的价值的最核心增长在于这些产品之间能够联网,能够有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这种平台使人们分享、传播、使用信息变得更加可能。

一是计算机网络。就是传统意义上讲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形成的互联网。曾经很多人都在思考:现在基于IPV4的第一代互联网,从带宽上、从用户的容量上、从安全性上,能否支撑未来那么大的网络需求?能否支撑网络安全的需求?就像我们的电话号码一样,原来六位,后来到七位,不够用了,又升到八位。第二代互联网的产生,既解决了容量的问题、用户规模的问题,也解决了网络安全的问题、传播速度的问题。我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第二代互联网,已在教学科研的范畴里使用,将来一旦扩展到社会,网络应用将会发展更快。在第二代互联网上下载一部电影可能只要几秒钟,比读取本地硬盘上的文件还要快。这些技术本身也是一会要说到的云计算产生的条件之一。如果网络存储技术不过关,很多东西还要装在自己的硬盘上,那么终端就不可能小型化,也不可能较好地移动化。

二是通讯网络。移动技术和互联网、城市宽带、wifi结合,将智能化的感知设备应用到网络之后,网络不仅让人跟人之间能够交流,而且人与物体之间也能够交流,就出现了物联网。物联网也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平台。人们在谈到智慧城市往往和物联网分不开。除了网络,现代通讯网络也在不断发展,从固定电话到移动通讯,从最早的模拟信号到GSM。GSM也就是所谓第二代通讯,语音通讯和简单的文本通讯都没有问题,但视频通讯或电话对讲等其他的多媒体通讯方式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所以后来又出现了3G。现在,3G还没有完全普及,很多国家就开始普及4G了。我国在一些地区也开始试运行4G。计算机网络适合大规模、大容量、快速的传输,但主要应用于计算机之间。而通讯网络使手持终端之间有了非常快速的沟通方式。

三是广播电视网。相对于计算机网络来讲,它的覆盖范围更广。我们思考这三个网能不能联起来?让手机随时可以和电脑相联,让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和计算机、手机都联起来。未来网络的规模所产生的潜在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各个国家都在发展三网融合。我国从2010年开始发展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在我国推行比较慢,是因为三网融合技术本身相对容易,但三网融合主要是管理上的问题,主要是部门之间的相互利益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些利益格局、权力配臵问题,单从技术层面促进三网融合很困难。但我们的目标已经确定为:2015年实现全面三网融合。

随着网络发展的演进,我们未来所面对的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现在有时都不提互联网了,而称为泛在网。所谓泛在网,即广泛存在的网络,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都能有网络接入,任何人在这个网络上所分享、传播的信息是多媒体的、智能化的。

网络技术演进所带来的是什么?从技术层面上看,它可能带来的是一些工具层面的变化。很多人认为工具层面的变化不是我们管理和服务的核心,它只不过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手段。实际上,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是因为工具的变化才导致社会形态的变化。虽然手机、电脑现在看来只是一个工具,但如果做个小测验,一个部门把电脑、手机全关掉一天,我们发现这个部门的工作可能无法正常运行;一个人几天不使用手机,不使用电脑,他发现他可能在社会上简直没法生活。你会发现你对这些工具的依赖越来越强,强到和它难以分离的程度,甚至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理念等很多价值层面的东西都和它有关。这是网络不断演进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移动化之后所产生的一些网络应用。比如微博、微信,这些应用使得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演化出一种新的形态。以前我给大家做报告,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即使我的话再没有用、再空泛、再毫无价值,讲完了之后大家一定都会鼓掌。但如果我们采取的是网络交流的形式,我的微博空话、套话连篇,我相信大家不仅不看,不会成为我的粉丝,而且还会给我带来一个巨大的网络灾难。现在,人们在网上都不敢随意笑,也不敢随意哭。这就是网络给大家带来的一个行为方式上的变化。

还有就是物联网,它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在互联网基础上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和物之间的交流。以前看到西方警匪片有辆车带有导航,车开到哪里就能算出路径。当时我们觉得很神奇,现在已经很普遍了。为什么能够对移动的车进行准确定位?因为车里有一个装臵,通过卫星,这个装臵不仅可以把你的位臵信息给记录下来,还会把这个信息反馈到你的GPS上,会以语音的方式、以图片的方式告诉你路该怎么走,而且这个过程是不需要人干预的,是靠卫星定位的感知装臵。所以,物联网不单单改变人的行为,还改变人和自然界的交流方式。

(三)计算方式的演进和变化。

大家在思考信息技术时,可能更多地从前两个层次出发,例如用的是什么样的新手机,使用的是2G还是3G网络等。其实,未来能让信息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的是计算方式的改变。我们最早的计算机都是放在机房里的,因为成本太高,每人不可能拥有一台计算机。到后来,每家都可以有一台计算机,甚至是每个人有一台。再后来,有了互联网之后,设备之间可以相互连接,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一些问题,比如说要和别人分享信息的时候,要怎么获得信息呢?是拿U盘拷,还是把信息放到一个公共平台上,谁都能从上面获取,而且数据平台越来越虚拟化,最后就变成我们说的云计算。

云计算是什么?我们常讲,数据在云端,软件在云端,服务在云端,管理在云端,那云端到底是什么?是东西都在天空中飘着,现实生活中什么都没有吗?我想花钱了,在网上一敲,就把东西买了,就把钱支付了。我用百度搜索信息,信息从哪儿来的,对我来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通过这种搜索工具能够获得信息。

云是什么概念?我举个例子,就像家里自来水一样。为了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我们家里有没有必要建一个自来水厂?显然不需要。只需要把水龙头打开就可以获得要喝的水。云计算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模式,其实就类似自来水一样。未来你想获得什么东西,不需要有很大的硬盘,也不需要你的电脑有非常强的处理能力,只要需要,随时随地可以获得。这种新型计算,在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下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新的信息获得方式或者是信息使用模式。另外,由于云计算,终端也发展。以前,我们要背个挺沉的笔记本电脑,现在只要带一个手机或是iPad。而且终端还在进一步演化。现在微软、谷歌、苹果都在研发智能眼镜。云计算甚至能让我们随时随地获得世界上的任何东西的想法变成现实。

正因为云计算的这种模式,使网络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运用。而这种网络化资源一定是全球性的。个人的电脑配臵再高、硬盘再大,计算能力和存储量始终是有限的。以前,我们写论文、查资料,收集很多东西,就用硬盘存下来,越存越多,硬盘越换越大,但等真正要用的时候,就发现从硬盘里找太难,反而回头再到网上去搜索。将来移动硬盘的容量就没有必要那么大了,也没有必要什么都存,因为在网上就可以信手拈来,这就是云。有了云计算这种模式,那么全世界的资源就可以为我所用,而且这些信息不在我的个人电脑里。即使我的电脑坏掉了或者被偷走了,但由于信息都存在云端,就像家里的水龙头坏了,再换一个水龙头,水还是一样流出来。云计算使得全球性的网络平台变成个人的计算平台、分享模式。所以,云计算远远超过了单个设备的能力,使所有的扩展性资源实现按需服务。云计算是共享性的,加上在信息技术里的开放性意识,甚至开放原代码,甚至有人讨论这种网络分享形态到底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是贡献的信息多,收益就多;还是所有知识都是开放的,对整个社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所以,有人说未来的网络、云计算会导致所谓的网络共产主义,实现按需服务、按需供给,这方面与共产主义的概念是一致的。

再举个例子,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智能交通取决于道路基础设施、采集设备等。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就是摄像设备、电子指示牌,还有交警手持设备终端、GPS等。这些东西要么是感知设备,要么是信息获取设备,而政府的管理都体现在后台非常巨大的数据系统,或者将来一种云服务的概念。虽然现在叫云,但更多的还是数据平台。如果真正是一个交通云,它就不单体现交通部门的信息,人口、道路情况,甚至是小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分布情况都集中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通管理更容易、更方便,没有必要给每个人都配臵最先进的设备,没有必要使用一些昂贵的平台。云平台会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加高效、更加廉价、更加有利于分享的平台。

云计算的成本如何?首先,它有更低的硬件成本。因为不需要那么大的硬盘了,也不需要那么快的处理速度,硬件可以做的更小、更省电、更容易携带。其次,云计算的资源是通过泛在的网络来提供的,因此有更高的利用率。如果使用云计算,成本将便宜30倍,这就带来了收益率。

总结一下,从信息技术看,信息技术产品本身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处理能力越来越高,存量越来越大,处理速度越来越快。从网络技术来看,带宽越来越宽,速度越来越快,性能越来越高,网络越来越泛在。再加上新摩尔定律,感知技术、电源技术、物联网等的发展,以及新计算的模式。信息化给大家展示了有以下特征的一个美好前景:第一,泛在性,无所不在;第二,虚拟化,是一种云计算的模式;第三,智能化;第四,交互性。这些特征将显著改变政府部门的管理与服务、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和模式。

正是因为有了信息技术层面的发展,未来会进入一个智慧时代。智慧时代既是一次发展浪潮,也是一种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智慧的理念、工具、平台使用好,融入到我们政府管理里面去,改进政府管理服务,处理好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前景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不断演进的一个最典型的应用。正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智慧城市越来越成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未来改进管理和服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应用和发展到底体现在哪个层面上?国内外的智慧城市战略是什么?

最早,IBM在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是基于3S技术提出的,即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相结合。也就是通过一些传感器、感知设备把政府要管理的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联网,与人的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更加动态化的管理。

2009年底,IBM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人们开始关注智慧城市。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人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世博会的门票里有一张芯片。这个芯片不单只是进门刷卡做一个记录,芯片记录参观者信息,提供参观者在何处参观,各个场馆人流情况等信息。世博会就像一个示范区一样,让大家真正体验到智慧城市的理念。

IBM提出智慧城市有三个特征: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

一是透彻感知的物联化。所谓智慧,首先是要有一个判断力,对周围的环境、状态能够自觉识别、检测,然后能分析、处理。就像交通管理的摄像头一样,把现场的情况记录下来,再通过互联网或政府专网或通信3G网络传到控制平台上。在控制平台上就可以对现场进行监测、控制。如果某处交通拥堵,就可以联系到距离较近的交警手持设备上,让交警到现场处理了。其次是更全面透彻的感知。例如,一个社区被分成很多网格,每个网格有自动化的感知设备。目前我们用的是摄像采集装臵,甚至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感知,将来有其他的感知方式。比如,将来给社区里的每个老年人配一个终端,就可以掌握老年人的各种状态,如果独自在家的时候发生紧急状态,一个按键就能启动他家的摄像头。如果身体不舒服,老人身上的血压仪、心脏监视器等数据发送到社区医生那里,社区医生马上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施救。更加透彻的感知,这是物联网、智慧城市最具特征的特点。

二是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智慧城市光感知是不行的,现场的信息怎样和系统连接在一起?那就必须有广泛的连接。现在咱们用的就是城市宽带,或是互联网,或者有线网络。

三是更加集中有深度的计算。假设一个老年人在家里生病了,一个医生到现场给他处理,而他的身后有一个更大的平台,一旦有需要很多专家可以进行会诊。这种处理的方式会更加有效。

如果抛弃理论层面的定义,按照IBM的观点来讲,所谓的智慧城市,就是把城市功能的六大核心系统--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利用技术集成起来。比如,新闻里曾听说小孩被落在校车上,长时间没有发现,最后发生死亡的事故。如果每个孩子有带着感知设备,少一个小孩,系统就报警了,就能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智慧城市应用促使我们在管理上的创新或者说做出一些新的技术选择。当然,这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公共安全,包括社会管理创新,其中大家更加关注的是市民服务。

智慧城市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的技术都在不断渗透、不断延伸。各级部门都在思考、利用一些新的管理技术、方式和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服务。我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智能医疗,因为有了网络,有了云计算的模式,可以实现一个整合的医疗平台,就像北京现在搞电子病历一样。电子病历一旦建好,今天在空军总医院看病,第二天跑到别的地方看,尽管看的不是一个病,但只要把我的病历打开,关于我的所有记录就全有了,那么就有助于医生做出诊断、进行治疗。当然不单单在电子病历上,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利用这样更加有效率的、效果更加好的整合性平台。

“两会”后,国家开始对我们的房产信息进行登记管理。其实,一些与公民权利相关的信息比房产信息还重要,包括政府最基本的一些服务,比如说个人社会保障等,需要建立电子档案系统。目前,全国社保还不能联网,很多地方的系统还不全。将来一个人的社会保障号就能记录这个人一生享受到的各种基本的服务信息和各种个人信息。我们构建个人房产系统,更多是从政府管理角度,甚至是从反腐败的角度出发的,特别是一些名人一个人拥有多户籍的事情曝光后,大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其实房产登记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因为房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财产事项,从开发建设到居民购买,政府都有非常严格的管理手段和程序。按道理说,在此基础上搞信息化,比社会信息化来得容易多了,但目前我们没有这些基础的信息。就像现在的社保系统,数人头我们都数不准。

再比如中国移动开发的“车务通”。车务通主要是对公车进行管理。其实公车管理,从技术来看是非常容易的。不管是现成的GPS,还是中国移动的车务通,还是电子车牌,只要在车上装上一个装臵,就可以随时管理监察,因为现在网络已经初步泛在化了。当然,公车管理不是技术本身的事,还牵扯到管理层面,甚至牵扯到利益分配等方面。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给政府的管理带来极大的便捷性或精准性。

智慧城市是在原来的数字城市或无线城市的基础上,逐渐扩展起来的城市信息化战略。现在国外智慧城市发展比较好的有首尔、纽约、伦敦、新加坡,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不久,温家宝总理到无锡去调研,提出一个“感知中国”的计划。“感知中国”计划提出来后,各个地方也纷纷推出数字城市的发展战略。北京的一些城区、上海浦东、宁波等地已经有一些较好的平台了。

对我国而言,智慧城市有很多层面,刚才讲的智慧城市更多是在产业层面,因为经济发展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很多地方借助智慧城市这个发展机遇推动与智慧城市有关的各种产业、项目的引进,有的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智慧城市有非常大的技术依赖性、技术平台依赖性。就像智能交通光有摄像头还不行,还要有设备能反映道路的情况,并进行识别。但是,我们现在一提智能交通就限于摄像头,而没有往其他方面扩展。那是因为在道路建设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去思考怎么让道路、车辆具有感知功能。如果道路、车辆有感知功能,那么发展智能交通就更加容易了。所以,智慧城市对基础设施有很大的要求。而我国更多是应用导向性的智慧城市。我国基层政府来做智慧城市,主要是应用导向,关注于利用智慧城市为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所提供的应用性平台。

三、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工具对我们的管理和服务产生作用,这个工具日益与管理活动相结合,在某种层面上改变了我们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一方面是技术手段、环境、产品不断演进,另一方面是政府的理念也在不断转型。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原有模式越来越朝着管理—治理—善治的模式来发展。

善治的模式是什么?联合国概括了政府善治的八个特征:参与、法治、透明、回应式治理、共识、公平和包容、有效和效率、问责。这八个特征也贯穿于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之中。

第一,社会参与。这种理念使我们政府不再更多关注于政府自身,而是更多关注外部,尤其是关注政府和外部的关系,强调参与的治理。我们的社会管理是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强调公众参与,强调社会管理。在推动服务型政府改革过程中,这种理念得到彰显。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建设行风政风评议平台,让社会对政府的运作进行打分,进行评价。像政务公开,让政府文件、决策事项、决策过程向老百姓公开。公开,一方面是监督,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让老百姓的诉求能够得以体现。另外,很多地方还搞了很多诸如听证会、网络问政平台、市长信箱、书记信箱,就是想建构一个渠道引入更多的社会参与。特别是web2.0出来以后,政府的管理从单向到双向互动式发展。而web2.0相当于政府实施管理从原来贴公告的模式转变为市长现场办公会模式,利用一个让公众都可以访问的微博平台、问政平台,像开现场办公会一样地解决问题。第二,依法行政。第三,透明化治理。政务公开和参与是相辅相成的。第四,回应性治理。北京市西城区构建全响应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什么是全响应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就是政府部门能够快速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回应;服务对象也能够及时掌握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并及时处理响应,特别是在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由于信息技术的推进和深入使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回应老百姓的诉求,政府可能在某些方面就会受到挑战。第五,共识取向治理。从政府合法性角度来讲,政府和社会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社会。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个理念在进一步得到强化,甚至在价值观念上也影响我们。网络一旦泛在化之后,每一个人都想表达,可以说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麦克风,使每个人都成为政治活动中的一员。将来政治的模式要转型,转向全民政治或全民参与的方式,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网络表达。如果政府的一些做法不能形成共识的话,有时候会有风险。第六,公平公开。第七,效能效率。第八,尽职尽责。这就是信息技术给政府自身转型所带来的一个基本取向。

越来越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的一种善治的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强调参与性、透明性,强调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强调一种共识取向,强调公平和效率。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一个基本取向,它是一个社会规律,而且会随着网络越来越泛在化,这方面的诉求会更多。从最初的一些网络开发建设,到越来越多地强调资源共享,强调结构重组,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最后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作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政府一种运作模式的改变,一种范式的变迁。

信息化越来越强调更多的公众参与,更多的互动性、参与性。所以,智慧城市在这些方面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优势和价值。信息技术电子化服务演进的趋势,从内部逐渐往外部扩展,从原来强调单向的业务越来越强调双向的业务,越来越强调对外部的支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时,强调知识的共享,强调各种工具、业务的融合,强调政府机构的重组。以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为例,为什么要把服务集中在一个办事大厅里面?每项职能、每项业务都由不同部门来管理,原来老百姓、企业办事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现在强调管理的创新,实行一站式服务,不再让老百姓、企业四处跑了。这里面牵扯到信息的共享、业务的融合,还有组织结构的调整。说到大部制改革,大部制实质是什么?大部制的实质是减少行政事项,缩小行政权力,并在这个基础上精简机构。如果这些东西不改,那就是简单的合并。

信息技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或者智慧城市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个根本性理念的转变:从原来的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时候,主要有两个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之所以加强社会管理或者强调社会建设,根本目的是维稳。通过社区摄像头也好,各种信息采集也好,对人财物进行登记管理,就是为了掌握情况遇到问题好处理、好应对。第二种观点是,社会管理创新是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管理方式、服务理念、服务平台的改进,业务的整合,让老百姓花更少的时间得到更加便利、更加好的服务。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的需要都存在。

所以,基于信息技术的社会管理创新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平等性。由于我们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层级制,在西方也叫官僚制。纵向是分层的,横向是专业化划分的,是一个金字塔型结构。如果我们过于强化层级制,任何事情都要去审批,一旦有跨部门的事项需要合作、协商,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信息技术或智慧城市更强调网络化,而不是等级制。在一个网络平台里面,大家都一样。所以,我们在引入信息技术的时候,层级制在某种层面上和信息化的趋势是不太符合的。第二,强调非实体性。办事大厅、服务中心,往往有一些人员、一间房子、一套东西,还不可能做到上门服务。信息技术能够给我们提供非实体化的管理、服务,就是所谓虚拟化的。第三,强调集成化。纵向的每个部门就是条,横向的部门之间就是块,条块化管理上容易带来沟通和协调的问题。信息技术恰恰强调集成化。业务通过信息技术集成,利用网站或其他平台,提供一个非应急服务,上网或打电话各种问题都能在社区里解决。这是我们依托信息技术、依托智慧城市所强调的社会管理创新要思考的东西。

基于信息技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个新的概念叫做“政府2.0”。我国改革的目标是服务型政府,美国叫企业化政府,英国叫现代化政府。每个国家提法都不太一样,但实际上都蕴含着刚才提到的治理理念,强调回应、参与、公开、透明、公平、效率等。从研究信息技术角度来说,我们强调政府2.0。

政府2.0是一个什么概念?希望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第一,智慧城市一定要以公民需要为中心,来思考社会管理原有业务模式、管理方式。第二,提供有选择性的服务,提供可行方案。因为在社区里很难做到完全统一化的服务,特别是很多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往往都是个性化的。另外,还包括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服务和互动,允许公民随时随地以各种设备完成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要降低政府的成本。这是政府2.0的服务模式。

政府服务2.0的模式对应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些基本模式。从理念上,我们更多强调管理和服务,而不是监管。从服务的提供上,更多是靠一站式的服务、集成化的服务。从支撑平台上,强调智慧政府。所以,基于这些理念,地方政府依托智慧城市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产品、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管理、计算模式整合起来,为社会管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如果想要发展智慧城市,我们不一定一步到位,因为我们要有物联网,要有采集设备,网格化如何分布,如何采集信息,采集完信息,要有一个集中的信息平台或数据库的平台,这些数据平台要和移动终端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给领导提供一个管理决策的渠道,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一个服务的管道,形成数字城市的基本理念。

我们现在应用最多的是平安城市建设。平安城市建设更多的是社区大街小巷的探头,这是智慧城市最基础的东西,或者是最浅层次的智慧城市。在某种情况下,它也叫智慧城市,但是它更多的是获取现场的信息,以便政府部门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并进行分析处理。平安城市建设更多是以维稳为主。现在城市里的摄像头不单单是公安系统的,如果这些信息能够集中、共享,对我们的管理服务将更加有利。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性、协同性、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将来一定能够很好地运用到社会管理创新里面来。

第五篇: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共 3 大题,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单选

2、判断3、4、9、10、12、14、15未找到对应的课件)

1、2007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A、第三十六次

B、第三十七次C、第三十八次D、第三十九次

2、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

A、法制B、纪律

C、学习D、宣传

3、在影响党群关系的党内因素中,()是最根本的因素。

A、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B、党的阶级基础变化

C、党组织本身的变化

D、社会组织兴起4、2003年“非典”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最为重大,充分暴露出我国传统公共安全观和(公共安全管理)的弊端。

A、安全管理

B、公共管理C、医疗管理D、社会管理

5、()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根本利益所在。

A、公共服务B、公共安全

C、公共建设D、公共管理

6、公共安全的特征不包括()。

A、复杂性B、破坏性

C、时效性D、关联性

服务职能转为由社会组织或其他机构承担。

A、“权力政府”B、“负责政府”

7、广东政府要从“万能政府”向()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社会管理和

C、“有限政府”D、“服务政府”

8、200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了(),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C、《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

D、《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

9、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是()。

A、协调社会关系B、规范社会行为

C、解决社会问题D、促进社会公正

理和法制建设三方面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建设。

A、英国B、澳大利亚

10、()托法规制约、行业自律、媒体素养教育相结合的“三合一”网络监管机制,注重从互联网准入、渠道管

C、韩国D、新加坡

1、新时期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A、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B、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

C、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D、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最终归宿

2、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受到弱化,主要体现在:()。

A、党组织的覆盖出现空白

B、一些基层组党组织的素质不高

C、党的基层组织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下降

D、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

3、欧美发达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做法,主要表现在:()。

A、政府扮演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B、秉持法治理念

C、非营利部门充分参与

D、重视社区建设

E、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F、建立危机应急管理体系

4、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5、社会组织作为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只手,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政府和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移,建设适度规模政府

B、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C、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加提供各种公共产品

D、社会组织的发展不利于调节利益关系,促进公平正义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

2、北京“枢纽型”社会组织以人民团体为骨干,首先要把人民团体做大做强,不能搞“两张皮”。()

3、我国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作为维护人民民主政权的重要力量,既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也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

4、“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很容易产生群体效应()。

5、没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不会有社会主义。()

6、基层组织处在党联系群众的第一线,是党群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基层组织的状况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党群关系的走向。()

错错错错错错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8、总体上看,社区建设在我国是与城市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独立分开的。紧密联系的对

9、我国社会组织中,社会团体单位数最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经济实力最强。()

求经济增长,财政资金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

错错错错

10、导致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的一个重要现实原因,就是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单纯地追

战略层。()

12、网络社会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使得我国的社会管理事业面临全新的挑战。()

设司“改名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前社会矛盾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是调整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

11、英国在危机的应对和恢复方面最为有特色的就是地方层级的运作机制,包括:铜色操作层,银色策略层,金色

错13、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原”基层政权建

14、当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的建设仍然处于滞后发展状态,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了真空状态,成为导致目

15、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包括道德原则、规范要求等

下载关于建设世界城市与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系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设世界城市与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系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

    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 1. “十二五”规划中非常明确地提出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贯穿“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思想“......

    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关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汇报材料 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我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该项工作,重点从优化服务和提升精细化管理......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二)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二)共 3 大题,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请于 30 分钟内完成)一、单选题(共 15 小题,每题 4 分)1、(D)是新时期党群关系内涵和本质的集中体现。A、 全心全意为人民......

    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郭海雷 摘要: 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伴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社会结构、社会组......

    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服务,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荣县强化劳动监察执法,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年活动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就是理念转变,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

    2013申论材料之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理论背景近年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公共产品供给总量持续增长,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公共服务总体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现有的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

    创新社会管理 服务流动人口

    创新社会管理 服务流动人口 人口流动是与城镇化进程伴生的人口现象,对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流动人口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我国......

    统一战线如何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凝聚强大力量。这与统一战线工作“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