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郭海雷
摘要: 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伴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人群乃至社会精神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区建设的管理面临着各方面变化带来的挑战, 管理创新是社区管理的应然性的选择。
关键词 社区 社区建设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区的内涵及社区建设的意义
(一)社区的内涵
社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生活的人群及共同利益、文化和社区意识为纽带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建设的意义
1.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和重要途径
目前,社区在社会中的根基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已经由单纯居民居住点转变为人们群体聚集、利益交汇、矛盾冲突的场所。因此社区建设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基层,也即社区层面。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2.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尤其形成健康的社区主流价值观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其中,价值观是社区文化的核心,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精神支撑,对于建设社区的凝聚力,净化社区的精神灵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形成社区良好的生活与发展环境
加强社区建设,应当对社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齐抓共建,这将有利于促进社
区环境的清洁美化与安全为居民生活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系统内外部关系
社区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系统,有其独特的内外部关系。社区的内部关系,主要体现为社区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区的基本标志之一。但目前城市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际关系冷漠,居民缺乏归宿感和认同感。通过社区建设,提倡诚实守信和团结互助,必将极大地唤起人们友好相处的内心渴望。培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有利于缓解社会压力,消除孤独感,并带来社会安全感,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社区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更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区与外部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形象。社区建设,有利于树立社区良好的外部形象,增强社区的吸引力与扩展力。
二、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创新
我国的社区建设基本上起步于上个世纪末, 进入新世纪, 社区建设得到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社区管理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了社区的构建。近年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以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及其相互间的关联性作为建设社区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在构建社区过程中, 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成功范例。但社区建设现实明确告诉人们,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出现的许多新特点、新情况, 社区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这是社区建设的理论要求, 更是社区建设的实践需要.[2]
三、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创新的现实瓶颈
(一)法律制度缺位
现行社区建设的最高法律可以说还是1990 年1月1 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社区已非往日的社区。从社区居民数量来看,过去社区所辖居民几百户,如今,社区所辖居民动辄几千户;从居委会工作对象来看,过去只是一些无工作单位的纯居民,如今既有纯居民、离退休人员、下岗工人,也有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主的流动人口;既有非公企业、社会团体,也有国际国内驻地单位等等。所以,《居委会组织法》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列问题,比如在社区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很明显有些做法与《居委会组织法》的规定不相一致,而有些
创新性的做法却在《居委会组织法》中根本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依据。此外,《居委会组织法》是基本法律,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中的一些原则性规定作出具体的规定,从而使得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得到执行和遵守。
(二)权责不一致
公共行政“权责一致,权责对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有多大权力,就应该承担多大责任。而我国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就存在着权责不对等现象。街道办事处原本是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只履行一部分行政职能,但在实际的社区管理中,行政、执法、街道经济发展等各项任务都下放到街道办事处,使其从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逐步演变为一个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再加上原来单位制解体后外溢的诸多职能,以及新增流动人口管理任务的日益艰巨,街道在难以承受的情况下,往往把自己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受其“指导”的社区居委员会身上。可尽管这样,无论街道还是社区居委会的权力,并没有按照“权随事转”的原则同步增长。“ 权力特别少,政务特别多;权益特别少,职责特别多;资金特别少,服务特别多”,就是对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现状的形象概括。在这种状态下,街道办事处,特别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三)角色错位
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讲,是一种居民自治组织,扮演着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角色。正如政治哲学家哈耶克所说,社区是“自由秩序”的产物。而我国的社区居委会,从建国初期一开始,就是城市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社区管理在我国先天就具有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 它的超强行政性克服了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无序状态,但这种传统政府主导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层次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居委会的主要角色变成各级政府部门交办的各项行政管理性事务的处理器。这种角色错位,造成社区居委会尽管工作十分辛苦,却很少能有时间去倾听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很少能有精力去谋划推动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使得社区居委会不知不觉脱离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所以也就很难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如此下去,很可能动摇政府在基层的群众基础,影响政府在基层的威信。特别随着以业主委员会为代表的新型社区社会组织的不断涌现,社区居委会的地位日益受到挑
战。[3]
四、突破社区管理创新的路径建议
(一)完善更新社区管理法律制度
某种程度上讲,法律已成为社区发展的关键“瓶颈”,只有从法律层面上对社区建设会的一些问题作出规定,才能有利于创新社区管理,从而充分展现、发挥居委会的重要作用。
1.统一管理体系名称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当年公务员制度建立前,公务员的管理可以说处在一个低水平运行状态。为此,首先统一了“公务员”这个名称,在这个基础上颁布实施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使公务员的管理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创新社区管理,同样需要从规范管理体系的名称入手。《居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正式名称为居民委员会。但在实践中,居委会的名称各式各样,有多重称谓。有的地方把合并改制后的居委会叫社区居委会,有的地方叫社区委员会。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一系列改变的开端和体现。为此,应当从法律上尽快统一名称。笔者以为用“社区居委会”的名称更好。
2.合理界定社区规模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各个社区管辖范围和人口也不尽相同。所以,社区居委会的规模界定也不能完全一致,“ 应该有一个度,考虑到我国有众多的中小城市,因此在制定标准时决不能与大城市标准相雷同,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4]。
3.厘清街居关系
从法律上讲,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是一个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尽管这样,可是在现实的权力结构中,如何避免街道办事处功能错位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二者之间如何科学定位还是一个难点。一方面,社区建设离不开街道办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社区组织又决不能成为街道的附属物。因此,应从法律上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之间的有关事项作出尽量详尽的列举式划分,避免关系含糊不清。
4.明确社区体制中组织的权责
一般来说,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管委会、社区议事会是构成社区管理体制的四大组织。但不同地区,社区管理体制设计组成也各不相同。但很多地区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体制构成是比较有效的。为此,在法律修订中,第一步要把四级组织基本框架肯定下来,第二步要对各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作出具体规定,如在社区的治安、卫生、公共设施保护等方面,必须使相应的职能机构能行使检查、管理、处罚、监督等权力,使社区各类组织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避免出现过去居委会那种“管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管不到”的局面。
(二)重视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过去,社会流动不频繁、社会分层较单纯,所以,主要依靠家庭和单位来整合、调配社会资源,很多社会问题在家庭和单位范围内就能得到妥善处理。而如今,随着剧烈的社会转型,国家与个人的直接接触日渐疏离,出现了一个范围不断扩大的中间地带。那么,这个中间地带该如何填补?这就急需一个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社区社会组织先天具备的一些属性使其无疑成为有效承载体。何为社区社会组织?简单的说,就是为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镇、街道)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民间自发组织。一般来说,社区社会组织主要包括非营利性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民间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比如社区医院、社区学校、社区健身中心、社区心理咨询站、社区调解员等等,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管理、改善民生、提供社区服务、丰富居民生活、促进社区和谐、反映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言:“ 让政府来推动一切社区问题只会愈帮愈忙,社区问题的解决之道就在社区里面„„非营利机构就是社区,我们正是通过它来塑造一个公民社会,它是未来社会行动中的中坚力量”[5]。的确,非营利组织是社会资源“流通”和“运用”的重要通路,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是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团体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平台、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力量。所以,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这是实现社区管理创新的有效路径,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路径。
(三)积极培育社区社会资本
何为“社区社会资本”?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 社会资本是真
实或虚拟资源的总和。对于个人和团体来说,由于要拥有的持久网络是一种或多或少被制度化了的相互认可的关系,因而它是自然累积而成的”。所以,简言之,社区社会资本就是社区主体在自治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信任和互惠特征的社区关系网络,其中信任是核心。当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大多依赖政府主导建立,因此,我国的城市社区是一个基于理性建构而成的陌生化的居民生活聚居区。其最大特点就是社区内部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和疏离性,也就是所缺乏传统社区中居民之间天然的信任、情感关系以及对社区的认同。如此情境,人际间原有的利益与控制关系断裂,自然会导致社区内部的社会资本丧失存在前提。有鉴于此,社区建设应当注重充分调动、激发社区内部的能量。为此,可以在社区建设固定的社会活动场所,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加大社服务的宣传,这样社区居民互动的机会就增加,可以有效地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居民对社区的了解。“ 而正是通过频繁、紧密的沟通和互动,人们在社区内获得了理解、同情、情感支持乃至经济支持、劳力支持、信息策略支持等等,社区成员自然对社区产生认同,社区内部的凝聚力也得以提高,其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自然增加”[6]。这样,通过社区社会资本的积极培育,社区建设方式可以逐渐得到转变,社区管理创新也才具备基本条件,社会的和谐有序也才有了基础。
[1]张传友,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武汉学刊2008年第6期。
[2]林炳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
[3]徐振华,浅议社区管理创新的现实瓶颈与突破路径。
[4]王义,论城市社区体制变革视野下《居委会组织法》的修订[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1 年第6 期。
[5]郎友兴,周文.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J].浙江社会科学,2008(11)。
[6]戴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2 期。
平度市人民法院明村法庭 ***
第二篇: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推荐)
中共中央政治局30日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对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和国家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
会议认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
第三篇: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共 3 大题,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单选
2、判断3、4、9、10、12、14、15未找到对应的课件)
1、2007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A、第三十六次
B、第三十七次C、第三十八次D、第三十九次
2、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
A、法制B、纪律
C、学习D、宣传
3、在影响党群关系的党内因素中,()是最根本的因素。
A、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B、党的阶级基础变化
C、党组织本身的变化
D、社会组织兴起4、2003年“非典”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最为重大,充分暴露出我国传统公共安全观和(公共安全管理)的弊端。
A、安全管理
B、公共管理C、医疗管理D、社会管理
5、()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根本利益所在。
A、公共服务B、公共安全
C、公共建设D、公共管理
6、公共安全的特征不包括()。
A、复杂性B、破坏性
C、时效性D、关联性
服务职能转为由社会组织或其他机构承担。
A、“权力政府”B、“负责政府”
7、广东政府要从“万能政府”向()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社会管理和
C、“有限政府”D、“服务政府”
8、200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了(),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C、《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
D、《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
9、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是()。
A、协调社会关系B、规范社会行为
C、解决社会问题D、促进社会公正
理和法制建设三方面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建设。
A、英国B、澳大利亚
10、()托法规制约、行业自律、媒体素养教育相结合的“三合一”网络监管机制,注重从互联网准入、渠道管
C、韩国D、新加坡
1、新时期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A、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B、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
C、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D、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最终归宿
2、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受到弱化,主要体现在:()。
A、党组织的覆盖出现空白
B、一些基层组党组织的素质不高
C、党的基层组织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下降
D、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
3、欧美发达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做法,主要表现在:()。
A、政府扮演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B、秉持法治理念
C、非营利部门充分参与
D、重视社区建设
E、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F、建立危机应急管理体系
4、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5、社会组织作为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只手,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政府和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移,建设适度规模政府
B、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C、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加提供各种公共产品
D、社会组织的发展不利于调节利益关系,促进公平正义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
对
2、北京“枢纽型”社会组织以人民团体为骨干,首先要把人民团体做大做强,不能搞“两张皮”。()
对
3、我国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作为维护人民民主政权的重要力量,既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也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
对
4、“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很容易产生群体效应()。
对
5、没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不会有社会主义。()
对
6、基层组织处在党联系群众的第一线,是党群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基层组织的状况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党群关系的走向。()
对
错错错错错错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对
8、总体上看,社区建设在我国是与城市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独立分开的。紧密联系的对
9、我国社会组织中,社会团体单位数最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经济实力最强。()
对
求经济增长,财政资金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
对
错错错错
10、导致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的一个重要现实原因,就是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单纯地追
战略层。()
对
12、网络社会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使得我国的社会管理事业面临全新的挑战。()
对
设司“改名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对
前社会矛盾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
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是调整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
对
11、英国在危机的应对和恢复方面最为有特色的就是地方层级的运作机制,包括:铜色操作层,银色策略层,金色
错
错13、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原”基层政权建
错
14、当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的建设仍然处于滞后发展状态,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了真空状态,成为导致目
错
15、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包括道德原则、规范要求等
错
第四篇:试析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
试析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3-02-23 08:25:45 ]作者:杨芳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任务。2010年10月,中央在全国确定了首批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力图通过试点,总结和发掘社会管理创新的好经验、好办法。嘉峪关市作为甘肃省唯一入选的试点城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大胆改革创新,着力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
论文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嘉峪关经验 社会治安
一、嘉峪关市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具体做法
近三年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城市发展理念,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在加快发展中同步强化社会建设,在惠民利民中努力创新社会管理,荣誉伴随着汗水而至:先后获得“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亚洲城市建设百强”等荣誉称号。
2010年10月,嘉峪关市作为甘肃省唯一入选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市情认识,明确工作思路,健全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手段,破解管理难题,积极构建网格化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信息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上升,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和好做法。最具有代表性的亮点有以下四点:
(一)推进城乡一体的“户籍新政”,户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提出的“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对全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实现公民身份在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农业居民在继续享受农村惠农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在其他社会保障保险及政策上城乡并轨,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待遇均等。尤其是对流动暂住人口服务亲情化、待遇市民化,放宽落户条件,降低落户门槛,鼓励吸引人才定居,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二)全面推行以“单位管理法”为核心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嘉峪关市只有30万人口,流动人口就有5万多人,在破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方面,充分发挥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职能作用,将“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单位管人”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行“单位管理法”。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把全市所有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职责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企业,与单位职工同等管理,把19个系统的66项管理职责,列入工作进行考核;在各镇、街道、社区设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提出了房屋出租人应履行的6项要求和房屋承租人应履行的5项制度,使出租人和承租人在客观上
形成了一个责任共同体,做到租赁房屋有备案、人员往来有登记、租住对象情况明。
在“单位管理法”中,机关、企事业单位招用、聘用或使用流动人口,单位或个人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必须进行登记并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台账,签订治安责任书。流动人口使用单位报辖区派出所备案,同时申领《暂住证》和《房屋租赁证》,单位使用的流动人员发生各类案件或者在其单位或职工出租屋内发生各类案件的,一律纳入该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行考核,实行黄牌警告或一票否决。
自推行“流动人口单位管理法”以来,2011年嘉峪关市登记流动人口58418人,登记出租房屋5251户,比上一分别增长21.6%和42.7%,在登记率上升的同时,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6%,“单位管理法”的成效和优势逐步显现。
(三)推行平安“细胞工程”,创新企业平安建设新思路
嘉峪关市是伴随着酒钢(集团)公司的建成发展而兴起的一座新型工业旅游城市。酒钢公司的职工和家属占全市人口的70%以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使酒钢的发展与全市人民群众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平安细胞工程”以平安作业区、平安班组、平安家庭为基本元素,以不断繁殖的“小细胞”带动整体“大细胞”的平安和谐。在所有基层单位建立了义务消防员队伍、义务巡逻护厂队伍、值班打更队伍和有吸毒史人员帮教队伍。同时,对进厂施工的民工队伍一律签订《治安承包责任书》,对所有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凭持身份证和暂住证办理智能卡,作为进出厂区的通行证,使厂区内流动人口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登记率达到了100%。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持证入厂制度、法制教育制度、治安检查制度和用工单位责任追究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前往相关建设工地、用工单位指导协调民工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2011年办理民工入厂证15492个。同时,劳务人员一旦有违法犯罪行为,追究其用工单位直接领导的责任,扣发当月奖金,取消评优资格。“平安细胞”工程开展以来,涌现出了33个平安单位、993个平安班组、33名平安个人。事实上,“平安细胞”工程,就是嘉峪关市积“小平安”为“大平安”的一个缩影,不断衍生的“平安细胞”,使冶金厂区重大交通事故为零,冶金厂区重大火灾事故为零,职工违法犯罪率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酒钢公司就曾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四)为非公经济配备“工商秘书”,推动非公经济新发展
为推进非公党建“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市工商局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四级评价管理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积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因地制宜实施层级动态管理,全局百余名工商干部由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带队,组成21个走访小组,一名工商干部联系20户企业,对全市2300户企业结对帮扶,向市上确定的25个重点项目派驻14名“工商秘书”,为18个重点项目落地提供专项服务,为非公经济组织融资5.07亿元,为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的8户企业奖励资金400万元,帮助企业解决了130个涉及生产经营、食品安全、融资贷款、商标广告、非公党建等方面的困难,找准工商业务与非公党建工作的结合点,细化量化各部门非公党建工作任务和要求,组织召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总结会,形成了“一手抓工商业务,一手抓非公党建”的良好局面。同时,嘉峪关市委还从市属单位选派50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机关党员干部,到50家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充实党的力量,加强党建工作,推动企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333个,党员1143人。新组建112个,组建率14.3%,组建非公企业团组织51个,有利推动了非公经济的和谐发展。
如今,无论是企业、社区还是乡镇农村,健全的治安网络体系,严密防范的治安举措,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坚强有力屏障。
二、对嘉峪关市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思考
自2010年10月被列为全国试点城市以来,在嘉峪关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一致努力,真抓实干,取得了极大成绩,2012年2月,在全国工作座谈上,嘉峪关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9个典型培育城市之一,作为广大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样板”。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从中应该能够总结出一些经验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
第一,准确把握、运用好政策,结合自身优势,勇于争先、创先。近年来,甘肃省的发展日益引起高层关注,西部大开发、国办47条的出台等,可以说,甘肃发展的最大优势目前应该是“政策叠加优势”。运用好各种政策,无疑就是抢占了有力的“天时”。
嘉峪关市可说正是如此,之所以能够被确定为试点城市、样板城市,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嘉峪关市敢于争先、创先。何谓“先”?具体的理解就是“试点”。嘉峪关前几年就是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正是在此基础上,其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才能够、才有条件提出“城乡一体”的户籍新政,试点的意义不言自明,能够享受到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优惠条件,反过来,试点的成果又可以促进事业的发展。
嘉峪关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向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推进迈出了新步伐,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城市。
2011年,嘉峪关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市人口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新的成果,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城乡并轨;城郊型农业取得新的发展,设施蔬菜、花卉、养殖业和都市休闲农业等发展迈出新步伐;实施讨赖河综合治理和嘉峪关关城世界文化遗产公园等项目建设,城市带动农村能力进一步增强;行政村通硬化路比例、农村人口安全饮水比例、村卫生室达标率、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率均达到100%,财政投入“三农”资金增长17.5%,城镇化率达到93.5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18.3%。
第二,在社会管理领域也可以采取经济领域的一些做法。这主要是指目前比较流行的“项目管理法”。中央综治委、中央政法委在开展试点创新工作之初,曾经下发过《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指南》,给出了43个项目以供选择。嘉峪关市可说是吃透了“发展抓项目”之精神,先后实施了“两所重建”(看守所、拘留所)、“三大中心”(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矛盾纠纷排解)、“扁平化”(撤街道设区)等重点项目,以项目发展来带动社会管理这个原本属于社会领域的创新发展。
第二,在社会管理领域还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一些做法。嘉峪关市众所周知是因企设市,几十年的发展,在嘉峪关市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借鉴企业管理的一些先进经验。比如“精细管理”,在我国的运用范围主要是企业,“酒钢”的精细管理已经深入人心。在嘉峪关市的社会管理创新中,很多地方借鉴了“精细管理”的精髓。如在城市建设中,盲道、公交车站台高度的设置、居家养老工程的开展、城乡公共服务并轨等,无一不是“以人为本”,以精细化的管理来开展民生服务,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第三,当然也存在某些不足。其一是实践开展的轰轰烈烈,理论却有滞后之嫌。如前所述,在新时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利益范式群体的形成,“单位制”已经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靠单位管人已经力有所不逮,嘉峪关市推行的却是“单位制管人”,尽管由于嘉峪关市特殊的市情,以单位管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此单位”非“彼单位”,不了解“以单位管人”的具体含义,恐怕会引起不小的误解。
其二,宣传力度仍显不够。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王婆卖瓜,有时也会陷入被动。如苏州市宣传的一条先进经验,其工业园区湖区派出所和苏州市车管所联合推出了全省首家派出所车管服务站,打造家门口的车管所,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而嘉峪关市车管所早在80年代就有此做法,当时是为企业(酒钢)提供上门车辆年检服务,很遗憾,做的早,做得好,却没有及时宣传出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中发【2004】16号)【Z】2004年8月26日.[2]周静.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解析[J].党史文苑,http:// 2010,(04).[3]王成,朱伦,孙裔德.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http://,2009,(05).参考文献:
[4]胡德海.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http:// 1998.[6]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社会组织和社区)提纲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作用研究”
课题调研提纲
(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2、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完善社会组织;
3、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4、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带来哪些新要求、新挑战;
5、社会组织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遇到什么问题、困难;
6、今后,以党建创新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主要工作思
路和对策;
7、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中党组织、党员在社
区管理创新中积极作用的对策、建议;
8、行业协会在党委政府指导下,在对所在行业进行管理过
程中,有什么新做法新成效;
9、社会中介组织在行业协会的指导、管理下,在为社会提
供服务方面有什么新做法新成效。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作用研究”
课题调研提纲
(社区)
1、对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基本评估;
2、社会管理创新对社区党组织带来哪些新要求、新挑战;
3、当前,社区社会管理创新遇到什么问题、困难;
4、今后,以党建创新推动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建议对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