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时期如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时期如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几 点 思 考
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蒋村乡党委书记武强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为繁重艰巨。胡锦涛同志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袁纯清书记指出:“社会管理的创新,说白了就是做好群众工作”。具体到乡镇而言,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机构,作为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最重要的窗口、最敏感的部位、最大的试验区和最险的风口浪尖,历尽了改革的各种矛盾和压力,习惯了改革的种种痛苦和困感,承接了改革的多种艰难和试验。
目前,乡镇一级政府的职能已由过去的全能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为镇村社会提供适合规模范围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执行从中央到地方布置下来的各项任务。如何面对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态势,交织叠加的社会矛盾,日益
1增多的群众新期待,探索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管理方式和模式,是摆在乡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是要整合各方力量,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格局。乡镇党委要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社会管理,客观全面分析社会形势,科学合理建立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要从服务群众、转变职能入手,整合乡镇相关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职能,按照“依法合规、责权统一、放权搞活、方便群众”的要求,通过理顺关系、规范制度等措施强化乡镇管理和服务功能,为群众开展生产、文化、卫生、法律、民生等方面的服务,实现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回归,推动乡镇机关更好地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服务基层群众,促进基层党委政府管理服务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加强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改善民生。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来抓,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社会建设的投入,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直接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为
群众办实事、释疑解惑,为农民群众送政策、送思路、送科技、送项目、送文化、送温暖,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基层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三要注重完善机制,努力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努力完善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为民服务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护、人格受到尊重,使心情更加舒畅,劳动积极性更高,从而自觉地接受管理,主动地配合管理,积极地参与管理。要进一步顺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不断深化完善保障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构建解决民事的平台,疏通民意的渠道,完善惠及民生的抓手,畅通分担民忧的途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破解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
四要切实加大投入,努力加强基层基础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基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工作要落实在基层,问题要解决在基层,就要充分发挥农村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下一步要结合第九届村委换届工作,切实选好配强农村两委领导班子,转变工作方式,加强社会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
全力推行“四议两公开”议事机制,促使基层组织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有效地规范农村社会行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要时刻从服务群众做起,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做起,在机制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健全和完善基层组织的便民利民服务功能,让人民群众的事情能够得到及时办理;要充分发挥工、青、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志愿团体的作用,加强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和监管,形成狠抓社会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五要坚持群众路线,努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做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用更多的时间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和诉求,耐心做好释疑解惑和矛盾排查工作,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针对社会不同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利益诉求,把政策讲清,把道理讲明,把利弊讲透,让群众听得进、信得过,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大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找准农村和谐稳定的关键,从多个方面服务群众,真正推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开展法律服务,安排党员干部进村入户“下访”,及时疏导思想,化解矛盾,调解纠纷,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通过民情服务,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早排查、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另外,还要通过实行村务公开、村级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制度,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民主权利,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
六要加强教育引导,努力抓好行政效能建设。要积极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路子,在为民服务工作中,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三项制度”,规范办事程序,明确办事项目,制定为民办事服务指南,使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方式由以行政命令为主转变为以示范引导为主,由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使乡镇干部在服务角色转变中、在为百姓办理实事中切身体会到百姓之苦、办事之难,要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民本思想,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总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乡镇党委、政府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才能更好地实现当地乡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更多好地实现十二五的宏伟目标。
第二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朱建璋
2009年是农村改革发展之年。最近,省委和宁波市委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先后制定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和建立与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特点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
农村社会管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它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系统规范的农村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它不仅关系着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大局。目前,一方面传统的矛盾疏导机制与组织效用减弱,集体力量弱化;另一方面,转型的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化、矛盾多样化,传统的方法很难化解新矛盾。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 下,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凸现出来,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可见,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内容、手段和方法等亟待创新,村民自治亟待加强,农村民间自治力量和公民社会亟待培育,民间力量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自治功能亟待发挥,真正使农村社会管理成为以党和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为中介、村民自治为基础、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谈些粗浅看法。
一、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管理民主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民主法治也是和谐农村的基本要求。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理顺“党政”“政社”等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乡村管理的积极性,以切实提高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政治保证。我国的村民自治不是农村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政府强力推进的结果。而政府过多的干预又会强化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关系,弱化村民自治。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民间自治力量的培养,促进乡村社会管理资源的培育和整合,逐步建立农村社会的自治、自律体系,完善乡村自治功能,拓宽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空间。这是加强农村民主管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健全农村民主法治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发展。一方面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有 了很大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主体发展有了分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与群体,加上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进入,各种社会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都对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农村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农民切身利益的利益调整、利益协调显得更加突出,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个难题,如果处置不当,各种矛盾就会爆发,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同样,随着农村公共事务建设力度增大,做好了,对广大老百姓是一件大好事,但如果管理体制不相适应,管理模式比较陈旧,未必能把好事办好。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管理模式。另外,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我市农村,随着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和外来人口流动,给农村计划生育、治安、环境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外来人口管理已成为一些发达乡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以上这些说明,如果我们农村的社会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就很难适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就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新农村建设就很难推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富裕的新农村,呼唤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只有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形成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才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才会出现。
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前提是管理主体创新 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必须要弄清楚,谁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应当界定明确,并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共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因此,在管理主体创新中,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村级党组织处于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发挥村级党组织对和谐新农村的领导作用十分重要。目前,有些村级党组织工作方式简单,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有待增强,社会事务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务管理卓有成效的村,无不与村级党组织具有较强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密切相关。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并不是包办代替各项社会事务,事无具细都由党组织来直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当前农村实际。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分级管理中分清各自责任,在整个组织网络体系中党组织起到一个龙头作用,真正起到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 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又能调动各方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以及对农村社会的可控性。其次,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中,仅仅依赖几名村干部是难以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水平的。目前,一些农村组织的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工作难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没有调动村民对社会事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村民自治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关键是,使社会管理的权力与责任向下延伸,使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同时充分利用村民小组的作用,通过村规民约明确村级党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中心户和村民等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在此基础上,又形成基层组织与村民的对接联络,调动和激发村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多元的社会主体参与模式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参与村务管理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还有待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如何有效地纳入管理系统,特别是发挥他们自主管理并与本地村民一道参与到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中来,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全新课题。
三、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是管理内容创新
我市农村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加速推进过程中,农村社会管理的内容不断增多,但由于各村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重点也各不相同,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农村社 会事务管理的面不断扩大,任务不断加重,如果农村管理内容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很难满足群众对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也难以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水平。因此,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拓展管理领域。首先,要强化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如果处置不当,管理能力不强,反而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事关民生的许多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村级组织,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村落文化、公共卫生、群众体育等已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作为基层组织,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对维护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十分重要。通过建立和延伸有效的社会管理网络,从矛盾预警到调处做到快速反应,努力做到关口前移,把矛盾纠纷控制在初始阶段,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农村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处理。再次,要强化对外来新居民的有序管理和服务。从外来新居民入住农户开始进行登记,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入住信息、工作信息及生活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和帮助解决。把外来务工分散人员通过各种活动组织起来,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口是管理手段和方法创新 随着农村社会管理对象的变化以及管理内容的拓展,仅仅依靠几名村干部运用行政手段已很难适应,往往会出现“行政 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局面,农村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面临重大挑战。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方法,运用系统管理方法,形成管理网络,在系统中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任务、权利、职责,使农村社会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并且使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在系统内传递,上下之间保持信息的畅通,使村干部从大量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本村大事,并且通过网络进行即时动态管理,发现情况及时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效率。同时,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教育等管理手段,坚持堵疏结合,宽严并济,教育为主。
第三篇: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思考
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其职能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近年来,我乡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始终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构建矛盾调处机制稳定基层社会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围绕服务好“三个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现将相关思考汇报如下:
一、营造氛围,提升社会管理意识
(一)做好宣传发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升社会管理意识,就是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起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思想认识。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以举办专题培训、召开动员大会、实地参观考察、开展基层调研等方式使乡村党员干部明确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对于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同时,要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监督考评机制等,使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到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水平对提高日常工作水平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的意识。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基础,通过评选“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先进致富带头人”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提升广大群众的
1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乡村干部要积极主动的深入到田间地头、进村入户,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说短,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正面引导。
(二)加强督查指导。一是进一步完善乡干部挂村制度。在原有的乡党政班子成员、乡干部挂村制度的基础上,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内容作为挂村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深入基层,掌握工作重点、难点和热点,积极指导帮助村居党组织、村居委会化解矛盾和困难。二是建立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村居社会管理工作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村工作情况,积极总结发现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督促工作顺利开展。三是积极探索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基层工作效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扩大公众的参与,首先就是要扩大群众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监督,积极探索方便群众监督的各种工作机制以及群众信息反馈的渠道机制等。
(三)落实乡村责任。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乡机关各职能站所综合目标考评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考评制度建设,将原有的涉及社会管理的,如综治、民政、就业、社保等与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大考评权重和分值,积极转变各职能站所工作观念,提升服务意识,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度。二是要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内容作为村级综合目标考核体系,立足各村居实际,重点围绕各村居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不足,设计好考核内容,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建立科学、可行的工作目标。
二、整合力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一)加强乡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一
是以提高办事效率促作风改进。结合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个,进一步完善机关效能建设制度,积极落实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制等便民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让群众少跑腿、多受益,坚决避免因工作效率不高,影响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二是以加强监督促意识转变。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落实日常工作监督机制,加大对工作人员考勤、服务态度、办事效果的日常监督检查,即使发现、纠正工作中不规范、不合理的行为。三是以严明奖惩促工作提升。通过定期开展月度“共产党员先锋岗”、“优秀工作者”、“人民满意公务员”等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对于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不认真、群众反映较差的人员,要及时通过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方式,加强警示教育。
(二)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等群众自组织作用,完善群防群控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村民、居民委员会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解决基层群众实际困难作用,通过在政治上照顾、经济上倾斜、工作上支持,积极提升基层干部处理问题、化解难题的动力和能力。二是要完善安全联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联防队—村民小组”的综治维稳体系建设,增强乡机关职能部门与村居自治组织的工作协调力度,夯实基层矛盾纠纷化调处机制的建设,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
(三)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增强社会协同力量。一是进一步发挥工、青、妇、关工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利用群团组织自身优势,通过就业培训、爱心助学、就业服务等方式,分类做好下岗职工、重点青少年群体、困难家庭、留守妇女儿童的帮扶引导工作,努力发现、化解不同群体的生活、生产困难,积极配合好党组织和政府避免和消除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二
是大力发挥社会组织的特殊影响力,重点利用好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乡村经济、化解基层矛盾的特殊作用,积极引入社会慈善组织等其他社会力量,发挥其在灾害救助、困难帮扶、经济援助等方面的作用。
三、上下结合,畅通基层民主渠道
(一)做好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从近年来发生的社会管理危机事件来看,信息公开的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不全面在恶化危机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激化了矛盾,放大了问题,使得一些本该通过小的代价和成本就能化解的事件最终酿成大的危机,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因此,一是要做好日常的信息公开工作,充分利用好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居务公开平台,经常性、动态性发布党政工作重点、人员任免、经费使用情况、各项利民惠民措施及具体的受益人、拆迁补偿等各项党员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工作的进展情况,一方面让党员群众了解到党和政府在为群众谋利益、解难题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加强正面引导;另一方面也让群众清楚地了解到各项工作的进度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增强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争取群众支持。二是要建立完善危机期间信息发布制度,乡各职能部门、村要建立完善危机信息发布制度,不仅在灾害预报、疫情疫病监测等方面的做到及时公开,而且要在其他社会性突发事件、基层矛盾纠纷等突发性社会问题上及时、准确、全面的公开,以事实真相切实做好群众情绪的疏导工作,缓和化解各项社会矛盾。
(二)完善情报信息报送系统,及时掌握民情民意。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及时准确的掌握好民情民意,让群众的想法建议有规范化、制度化、经常性的反映渠道。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综治维稳信息渠道,完善“乡—村—组—信息员”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加强对重点人群、重大事项、重点问题的监控力度,掌握事件发展进度,为及时有效处理矛盾纠纷创造条件。二是要建立民情民意表达的直通车,通过设立群众信箱、建立民情民意收集台账、意见建议分类处理机制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处理相关情况。近年来,我乡在上述方面坚持不断探索完善,及时掌握信息情报,在维护社会的总体基本稳定的同时,全乡群众的安全感逐年提升,在历次的公众安全感测评中始终位于全区前列。
四、多措并举,夯实基层政权建设
(一)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基层干部选用任免、基层重大事项决策机制。一是要继续巩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在干部选用任免中的基本指导作用,在坚持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探索完善党员干部票决制、群众评议制、任前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等,确保将党组织意图和群众的意愿相结合好,选用党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人担任基层干部。二是在村居重大事项的决策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重大事项“一事一议”的制度,充分群众普通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确保决策符合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保证决策的各项重大事项能够顺利推进。
(二)积极拓展干部选拔面,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一方面要扎实做好推优入党工作,近年来,农村党员年龄偏大、党员带奔能力不强等问题是我们在发展农村党员上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乡党委指导各支部积极吸收农村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等有想法、敢创新、有能力的青年优秀分子入党,进一步优化农村党员结构,提升党员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就是要大胆
选拨任用党外优秀分子担任村居组干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矛盾纠纷的调解能力,实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来源的多样化。
(三)加大硬件建设,促进基层党组织、村居职能充分发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村级场所建设,加大对村级活动场所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场所在丰富农村业余生活、农业知识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我乡各村均依托村级场所,在村居两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农民业务歌唱队、舞蹈队,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有效的减少了赌博等农村不良恶习。二是要加大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由于基层工作的相对紧张,不足以完成群众需要解决的全部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上级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基层组织发挥作用奠定物资基础。
第四篇:试析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
试析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3-02-23 08:25:45 ]作者:杨芳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任务。2010年10月,中央在全国确定了首批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力图通过试点,总结和发掘社会管理创新的好经验、好办法。嘉峪关市作为甘肃省唯一入选的试点城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大胆改革创新,着力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
论文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嘉峪关经验 社会治安
一、嘉峪关市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具体做法
近三年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城市发展理念,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在加快发展中同步强化社会建设,在惠民利民中努力创新社会管理,荣誉伴随着汗水而至:先后获得“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亚洲城市建设百强”等荣誉称号。
2010年10月,嘉峪关市作为甘肃省唯一入选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市情认识,明确工作思路,健全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手段,破解管理难题,积极构建网格化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信息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上升,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和好做法。最具有代表性的亮点有以下四点:
(一)推进城乡一体的“户籍新政”,户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提出的“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对全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实现公民身份在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农业居民在继续享受农村惠农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在其他社会保障保险及政策上城乡并轨,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待遇均等。尤其是对流动暂住人口服务亲情化、待遇市民化,放宽落户条件,降低落户门槛,鼓励吸引人才定居,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二)全面推行以“单位管理法”为核心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嘉峪关市只有30万人口,流动人口就有5万多人,在破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方面,充分发挥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职能作用,将“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单位管人”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行“单位管理法”。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把全市所有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职责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企业,与单位职工同等管理,把19个系统的66项管理职责,列入工作进行考核;在各镇、街道、社区设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提出了房屋出租人应履行的6项要求和房屋承租人应履行的5项制度,使出租人和承租人在客观上
形成了一个责任共同体,做到租赁房屋有备案、人员往来有登记、租住对象情况明。
在“单位管理法”中,机关、企事业单位招用、聘用或使用流动人口,单位或个人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必须进行登记并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台账,签订治安责任书。流动人口使用单位报辖区派出所备案,同时申领《暂住证》和《房屋租赁证》,单位使用的流动人员发生各类案件或者在其单位或职工出租屋内发生各类案件的,一律纳入该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行考核,实行黄牌警告或一票否决。
自推行“流动人口单位管理法”以来,2011年嘉峪关市登记流动人口58418人,登记出租房屋5251户,比上一分别增长21.6%和42.7%,在登记率上升的同时,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6%,“单位管理法”的成效和优势逐步显现。
(三)推行平安“细胞工程”,创新企业平安建设新思路
嘉峪关市是伴随着酒钢(集团)公司的建成发展而兴起的一座新型工业旅游城市。酒钢公司的职工和家属占全市人口的70%以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使酒钢的发展与全市人民群众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平安细胞工程”以平安作业区、平安班组、平安家庭为基本元素,以不断繁殖的“小细胞”带动整体“大细胞”的平安和谐。在所有基层单位建立了义务消防员队伍、义务巡逻护厂队伍、值班打更队伍和有吸毒史人员帮教队伍。同时,对进厂施工的民工队伍一律签订《治安承包责任书》,对所有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凭持身份证和暂住证办理智能卡,作为进出厂区的通行证,使厂区内流动人口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登记率达到了100%。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持证入厂制度、法制教育制度、治安检查制度和用工单位责任追究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前往相关建设工地、用工单位指导协调民工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2011年办理民工入厂证15492个。同时,劳务人员一旦有违法犯罪行为,追究其用工单位直接领导的责任,扣发当月奖金,取消评优资格。“平安细胞”工程开展以来,涌现出了33个平安单位、993个平安班组、33名平安个人。事实上,“平安细胞”工程,就是嘉峪关市积“小平安”为“大平安”的一个缩影,不断衍生的“平安细胞”,使冶金厂区重大交通事故为零,冶金厂区重大火灾事故为零,职工违法犯罪率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酒钢公司就曾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四)为非公经济配备“工商秘书”,推动非公经济新发展
为推进非公党建“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市工商局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四级评价管理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积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因地制宜实施层级动态管理,全局百余名工商干部由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带队,组成21个走访小组,一名工商干部联系20户企业,对全市2300户企业结对帮扶,向市上确定的25个重点项目派驻14名“工商秘书”,为18个重点项目落地提供专项服务,为非公经济组织融资5.07亿元,为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的8户企业奖励资金400万元,帮助企业解决了130个涉及生产经营、食品安全、融资贷款、商标广告、非公党建等方面的困难,找准工商业务与非公党建工作的结合点,细化量化各部门非公党建工作任务和要求,组织召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总结会,形成了“一手抓工商业务,一手抓非公党建”的良好局面。同时,嘉峪关市委还从市属单位选派50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机关党员干部,到50家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充实党的力量,加强党建工作,推动企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333个,党员1143人。新组建112个,组建率14.3%,组建非公企业团组织51个,有利推动了非公经济的和谐发展。
如今,无论是企业、社区还是乡镇农村,健全的治安网络体系,严密防范的治安举措,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坚强有力屏障。
二、对嘉峪关市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思考
自2010年10月被列为全国试点城市以来,在嘉峪关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一致努力,真抓实干,取得了极大成绩,2012年2月,在全国工作座谈上,嘉峪关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9个典型培育城市之一,作为广大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样板”。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从中应该能够总结出一些经验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
第一,准确把握、运用好政策,结合自身优势,勇于争先、创先。近年来,甘肃省的发展日益引起高层关注,西部大开发、国办47条的出台等,可以说,甘肃发展的最大优势目前应该是“政策叠加优势”。运用好各种政策,无疑就是抢占了有力的“天时”。
嘉峪关市可说正是如此,之所以能够被确定为试点城市、样板城市,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嘉峪关市敢于争先、创先。何谓“先”?具体的理解就是“试点”。嘉峪关前几年就是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正是在此基础上,其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才能够、才有条件提出“城乡一体”的户籍新政,试点的意义不言自明,能够享受到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优惠条件,反过来,试点的成果又可以促进事业的发展。
嘉峪关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向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推进迈出了新步伐,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城市。
2011年,嘉峪关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市人口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新的成果,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城乡并轨;城郊型农业取得新的发展,设施蔬菜、花卉、养殖业和都市休闲农业等发展迈出新步伐;实施讨赖河综合治理和嘉峪关关城世界文化遗产公园等项目建设,城市带动农村能力进一步增强;行政村通硬化路比例、农村人口安全饮水比例、村卫生室达标率、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率均达到100%,财政投入“三农”资金增长17.5%,城镇化率达到93.5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18.3%。
第二,在社会管理领域也可以采取经济领域的一些做法。这主要是指目前比较流行的“项目管理法”。中央综治委、中央政法委在开展试点创新工作之初,曾经下发过《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指南》,给出了43个项目以供选择。嘉峪关市可说是吃透了“发展抓项目”之精神,先后实施了“两所重建”(看守所、拘留所)、“三大中心”(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矛盾纠纷排解)、“扁平化”(撤街道设区)等重点项目,以项目发展来带动社会管理这个原本属于社会领域的创新发展。
第二,在社会管理领域还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一些做法。嘉峪关市众所周知是因企设市,几十年的发展,在嘉峪关市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借鉴企业管理的一些先进经验。比如“精细管理”,在我国的运用范围主要是企业,“酒钢”的精细管理已经深入人心。在嘉峪关市的社会管理创新中,很多地方借鉴了“精细管理”的精髓。如在城市建设中,盲道、公交车站台高度的设置、居家养老工程的开展、城乡公共服务并轨等,无一不是“以人为本”,以精细化的管理来开展民生服务,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第三,当然也存在某些不足。其一是实践开展的轰轰烈烈,理论却有滞后之嫌。如前所述,在新时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利益范式群体的形成,“单位制”已经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靠单位管人已经力有所不逮,嘉峪关市推行的却是“单位制管人”,尽管由于嘉峪关市特殊的市情,以单位管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此单位”非“彼单位”,不了解“以单位管人”的具体含义,恐怕会引起不小的误解。
其二,宣传力度仍显不够。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王婆卖瓜,有时也会陷入被动。如苏州市宣传的一条先进经验,其工业园区湖区派出所和苏州市车管所联合推出了全省首家派出所车管服务站,打造家门口的车管所,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而嘉峪关市车管所早在80年代就有此做法,当时是为企业(酒钢)提供上门车辆年检服务,很遗憾,做的早,做得好,却没有及时宣传出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中发【2004】16号)【Z】2004年8月26日.[2]周静.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解析[J].党史文苑,http:// 2010,(04).[3]王成,朱伦,孙裔德.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http://,2009,(05).参考文献:
[4]胡德海.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http:// 1998.[6]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五篇:对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些思考
对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些思考
张巳初
民生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一个五年周期的核心问题,也是老百姓最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这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所在。当前,社会矛盾比较多地集中在农村,而农村也是社会管理当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对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对如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几点简单想法。
一、培育农民合作组织,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载体依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意愿不断增强,参与村街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的要求也日趋强烈,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培育各种协会、合作社、联合体和学会等多种形式的管理和服务主体,引导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为老百姓所接受并且发展比较好的组织形式。过去,它通过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合作,推进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发挥比较多的是发展农村经济、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而现在面对新的形势要求,还要赋予这些农民合作组织更多样化的职能。一方面,组织农民学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学习生产、养殖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提高农民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民主管理
意识,培养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开展各种农民喜闻乐见、贴近农民生活的活动,以此丰富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对于涉及老百姓利益的村街重大事项,以农民合作组织为载体,汇集民意,反映诉求,真正落实村民自治机制。
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坚强支撑
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还严重不足,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等还是制约农民生活改善和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瓶颈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保证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基础上,也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事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力度。一是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二是推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政府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事业单位,对于经营性事业单位,由政府主导,采取“公共招标、合同管理”的办法,加快推进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三是鼓励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兴办社会事业,拓宽筹资渠道,特别要引导农民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将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制定社会事业专项规划,按照人口和行政区划的配置标准,合理布局中小学、就业服务中心、卫生院和养老院等社会事业机构,整合资源,推动整体发展。
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时期,仅仅依靠原有的农村基层组织进行社会管理已不太现实,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新生力量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
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从村干部和村官入手,不断开阔选人视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真正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解决处理复杂问题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要打破地域、身份、行业的限制,吸引一大批符合条件的私企业主、城市下岗职工、机关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员、退伍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优秀人才,使村干部队伍结构更加完善。这些优秀人才不仅为农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带来了崭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提升,有助于形成倡导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