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我国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
试论我国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
———以和谐社会构建为视角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黄伟荣
[摘 要]建设和谐社区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有道德的文明公民必须以社区文化为依托。在社区文化建
设的过程中,应体现创新性与大众性的文化特征。社区文化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文体演出的初级阶段,而应从社区文化
制度建设和提升社区居民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入手,对社区文化的内涵进行提升,为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提
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和谐社区 社区文化 建设 提升
一、社区文化的涵义
目前,由于理论界对社区文化的研究角度不同,因而对社
区文化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各执其词。社区文化的概念有广
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
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
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
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制约着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社
区居民通过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
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1]笔者以为,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
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
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
化形式。社区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社区文化建设是一
项“民心工程”,是当前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文
化阵地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一
个重要举措。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力推进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
道德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培养爱国、守法、知礼、诚信的现代城
市公民,促进经济和社会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
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
展,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原来计划经济
时代的社会管理方式不断改变,众多企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隶
属依附的关系日趋弱化,人们正在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形成全新的社会管理
理念,而只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才能确保社会管理的先进性。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应当摒弃规
模扩大、人口增多的简单模式,从根本上实现质的飞跃,加大科
技和文化含量,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社区作为城市基层载体和
微观基础,它不应只是一种“生活区”和“大杂院”,而应当以
先进文化为灵魂,不断引领城市向现代文明方向迈进。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是
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化解矛盾的必要措
施。
社区文化建设是更好地提高居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载
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生活的到来,广大群
众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
不断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社区文化,才能更好地满足
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进行。[2]具体表现为:
1、身心娱乐。社区文化使居民的精
神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社区经常组织的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参
与的文体活动,使社区居民的身心得到调养,身体得到锻炼。
同时也使社区的凝聚力也得到增强。
2、教育宣传。社区文化
以社会为背景,通常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社区居民在潜
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比如采取文艺演出、专题讲座、讨论交流、黑板报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各种法律和生活知识。
3、自我价
实现。社区是居民自我实现的基础条件,因为社区文化可以
挥人的特长与技能,开阔人的胸怀。
4、关系整合。社区文化
社区居民的心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制定的政策措施对社区
民关系有调整的作用。通过社区的宣传活动可以对各种美
进行歌颂,加上一些鼓励和抑制的措施,可以有效地调节夫妻、婆媳、父子关系等。特别是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广泛调动居民建设
区的积极性,保证社区的安定团结。
三、我国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认识不充分。
目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的工作者
存在狭义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比如有将社区文化等同
群众文艺活动,认为社区文化只是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区文化建设就是仅仅开展一些活动,将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
归于群众文化部门。同时社区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居民之的社区意识缺乏,存在着对社区文化事务冷淡的态度。由于
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还带有太多的农业文明的记,还有太多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因此,我们必须将转变观念放在首位,抛弃“先经济发展后文化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重新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
性和紧迫性认识,同心协力,在组织、政策、经费、人员上采取
力措施,切实帮助解决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
题,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事业,只有这样,经济和文化才能
谐发展。
(二)由于社区文化活动等缺乏吸引力,社区居民的参与
识淡薄。
当前,部分居民的参与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社
文化建设的主体,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责任心,甚至错误地
为社区文化建设只是政府的事。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参与社
文化建设的居民也大都是老年人,中青年社区居民几乎从不
加。由于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起步晚,水平较低,对社区文
认识不够,有的社区将社区文化误认为是一般文艺娱乐活动,认为某个社区开展了影评、画展、成立了阅览室、文化室、进
了文艺、体育等比赛活动等等,就断定这个社区的文化建设
得好。目前我们肯定某个社区文化建设搞得好,往往就是说
个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得好。当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
动最能调动社区成员的文化娱乐兴趣,强化社区意识,增强
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但这只是社区文化的一个方面,只是
段而不是目的,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加快向文化精神和文化规
两个层面迈进,才能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我们的社区文化
设。
(三)社区文化建设只注重表面,缺乏对社区文化内涵的掘。
把社区文化等同于社区的文艺活动,没有看到社区的传
文化资源和社区的认同感。在大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原有的统资源被破坏,在调整社区规模中机械划分“行政社区”,使
区的认同感消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文化贵在淀特色,文化不是简单的唱歌跳舞,需要用心灵去挖掘和体会;文化又是脆弱的和有形的,需要实实在在的保护和主动继承。
在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中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行动上的错误和收到的效果甚微。有的社区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追赶时
髦,搞花架子,既上报纸又上电视,搞得轰轰烈烈、不亦乐乎。
更有的社区文化建设仅仅是为了评奖,一切活动都是围着奖杯
转,有的以活动代替建设,企图通过轰轰烈烈的活动在短时间
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社区实际上是为了文化而文化,并没
有把社区文化看作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和精神依
托![3]
(四)软件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社区文化活动水平有待提高。
社区文化的“软件”主要指社区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以及
社区成员文化艺术素养等,它是决定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内容
和风格的重要因素。而在“软件”资源中最重要的是社区的人
力资源即社区居民。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因此充
分利用社区居民资源,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文化中必不
可少的。而在现实社区文化活动中,由于人才优势未得到有效
刺激挖掘,所以社区文化活动在形式上单一,其表现形式往往
为唱歌、跳舞和腰鼓等。[4]
四、对我国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社区文化建设应走上常态化、制度化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社区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理应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
力军。但由于目前社区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主客观上仍存在着
对社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的现象,大量文化资源仍处于高度分
散状态,甚至有被严重闲置和浪费现象。为此,一是强化社区 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属性。近年来,部分社区和物业公司陆续 推出品牌物业、主动申请ISO9001认证,这对社区企业文化建 设有较大推动。今后应通过广泛推行社区制度化运行模式,增 强社区文化的企业化属性。通过提高社区职工、居民素质,完 善社区各项管理制度,融洽社区与主营单位、居民的关系,使社 区服务更加市场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社区的行为文化和制 度文化建设。
1、建立健全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社区文化教 育工作委员会,建章立制,明确职责,经常性地开展工作,指导
协调社区宣传、教育、科普、体育、文化、娱乐等文化工作。
2、巩 固、壮大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团体,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驻社 区企业、单位、学校、部队的文化潜力,成立青年、少年、企事业 单位、部队文体活动组织,构筑老、中、青、少四梯次,居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区文化 活动网络。3充分发挥三馆一站一室(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的作用,使三馆一站成为社区文化的骨干组织。
4、及 时发现、培育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 伍,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 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5]
(二)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
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要增强居民参与意识,营造健康
向上的文化氛围。应充分利用社区直接面向居民、面对家庭的 优势,从小事抓起,从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做起,求真务实抓落 实,把居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居民主动地参与社区文化建 设。坚持利用现有一切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 娱乐活动,努力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使居民在浓郁的文化氛 围中得到哲理的启迪、身心的愉悦、心灵的感悟和情操的陶冶, 在参与中得到精神激励和思想净化,应积极宣传社区文化,不 断提高社区在市场竞争中的知名度。具体包括:
1、在文化内容 上力求丰富多彩。可以是居民文化、校园文化也可以是企业文 化、军营文化。
2、在文化活动的形式上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宣 传窗、书报栏的宣传,可以是广场演出、卡拉OK比赛等。
3、要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处理好一般与特色的关系,以一般为 基础,创特色文化;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充分挖掘传统文 化的资源优势,同时大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的优秀文化成果, 加强县与县、省与省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在内容和形式 上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水准。
(三)整合现有资源,加大公益性投入,多渠道保证社区文
化建设所需经费。
1、解决好社区文化的经费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坚持政府公益性投入为主导、市场化运作和社区资源整合为有 力的补充,是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的根本方向。只有不断完 善社区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才能有效保障社区文化建设
运作协调,不断强化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2、在保证财政预算对 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且每年有所增加的基础上,着重加大政策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如社会投资 文化项目的建设用地可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对公益性文化设 施建设和相关配套项目,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对 投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在税收上予以优惠, 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奖励等等。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 场化运作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完善社区 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确保社区文化建设有钱办事。与此 同时,充分调动、整合驻区单位已有的文化设施资源,形成以社 区文化中心为基础,驻区单位文化设施联动的社区文化活动阵 地,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建,共同发展。[6]
(四)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提升社区文化品
位。
社区的各种资源是社区文化建设最宝贵的条件,从某种意 义来说,社区文化建设过程就是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一 是组织资源。群众文化社区组织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社区组织要注重组织制度建设,要制定组织章程,就组织目标、性质、会员资格、民主议事、财务管理、活动方法等项内容作出 明确规定。二是人才资源。要通过开展社区人才资源调查和 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发掘社区文化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使社区文化更具活力,更有魅力。目前从文化人才队伍来看, 既有人才资源的使用问题,又有人才结构合理不合理问题,更 有人才队伍素质问题。因此,要把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放在 突出位置,加快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岗择人,因才 施用,绩效挂钩,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增强对优秀文化人才的 凝聚力和吸引力。[7]三是设施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人们的文化活动会越来越多,对文化设施的需求量越来 越大。政府、企业和社区组织应该想方设法增加文化设施的数 量,并且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服务质量,使人们的文化活动有 去处,并得到满意的服务。四是文化资源。首先要调查文物资 源和保护文物资源,在保护的同时,充分利用文物的研究价值、欣赏价值和感化价值来创造直接的经济收入。[8]做好社区文化 建设,还要保证其与社区其他建设的协调配合。社区文化建设 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建设协调、紧密相关,要在其他建设中体 现社区文化,反过来,用社区文化建设来保证和提高其他建设 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艳.《浅谈和谐社会建设中社区文化的构建》,载 《民主》, 2007年第2期
[2]李吉国.《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载《理论 学习》, 2002年第12期
[3]梅子.《纠正社区文化建设的几个误区》,载《理论界》, 2004年第2期
[4]周荣鈞.《社区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载《中共 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特辑
[5]贺海林.《关于对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载《大兴 安岭日报》, 2007年8月30日专刊
[6]《社区文化建设》.http: //www.xic.i net/b605221/ d54370335.htm
[7]宋玉红.《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路探析》,载《胜利油田师 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
[8]刘天雪.《浅议社区文化建设》,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报》, 2007年第4期
—32—
第二篇:浅谈我国当前社区文化管理
浅谈我国当前社区文化管理
摘要: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在社区文化管理方面上也投入了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是,我国的社区文化管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就其问题,提出应对对策。
关键词:社区文化管理 作用 弊端 对策
一、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搞好社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制定其发展的战略原则: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为助手,注重文化体制的不断创新,加快形成以文化传媒业、电影产品业、广告业、旅游业等为支柱,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真正将文化产业作为社区建设的新的增长点。发挥文化组织机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管理,社区文化组织,无论是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都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这也是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我们应以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前提,逐步推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对社区文化的广泛参与,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扭转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应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建设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结合社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的管理。目前就是要加快社区文化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科学化,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做到“天人合一”。总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那么,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二、社区文化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不统一。目前,在领导层以及社区文化工作者中,普遍存在着狭义地理解社区文化管理的情况。一是在属性上把社区文化与群众文化或群众文艺等同起来;二是在功能上把社区文化仅看作是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或者说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三是在形式上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各项活动;四是在操作上认为社区文化只是群众文化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五是在方法上忽视不同社区成员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由此,易把社区文化管理放到次要位置上,规划上一笔写过,总结上一笔带过,缺乏对本社区文化管理具有个性的部署和总结,使社区文化的发展与整个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不相适应。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社区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居民之间的社区意识缺乏,存在着对社区文化事务冷淡的态度。随着电视机、VCD、家庭影院等现代娱乐设施普及到家家户户,使得社区公众对社区公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
第二,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不强。社区文化的对象是社区成员,如果他们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不强,甚至毫不关心,那么社区文化的开展就很困难。社区文化管理的主体是社区成员(包括居民和社区单位)。就居民而言,有三个方面情况值得注意:
一是参与社区生活的面不够。从总体上说,由于社区发展较快,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再加上市民参与社区生活情况有一定好转,但就参与面来说,还是很不够的。一般来说,一项活动参与面达到20%是很高的了,而相当部分的活动参与面是在5%至10%。老人和青少年是参与的生力军,在职职工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却总是一些“熟面孔”,这基本上是所有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
二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在城市社区的老城区,由于居民居住时间较长,互相熟悉,以及里弄住宅的特点,居民之间关系比较密切、融洽,邻里之间能互相照顾帮助,对社区生活参与度较高。在新型住宅小区,由于多是新迁居民,互不熟悉,居住封闭,人际交往少,相对比较冷漠,对社区生活关心参与度较低。据对上海市一个新村的调查,居民之间在春节期间不相往来祝贺的占40%。这种善不加改善,不利于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不利于社区的发展。
第三,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对精神文化需要也呈现了增长趋势。如何更好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应是社区文化管理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这里产生一个矛盾:一方面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不足,另一方面居民的文化需求却没有合适的文化供给。要解决这个矛盾,主要得依靠社区管理部门加强对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做到雅俗共赏。目前这种矛盾的主要根源,可能是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同居民的文化需求很好地相协调,许多社区文化还是几十年的老面孔,对现代都市人追求时尚、新颖的心态无法一致。
第四,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社区的社区文化机制基本上是每组织一次活动,从设计方案到实施过程都是由社区中的政府代表——街道办事处牵头进行。不少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文化共建组织一类的机构,也往往是政府代表讲什么,大家做什么,在直接的配合、参与中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这种现象反映了企事业单位其实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地位。当然,有不少单位已将社区文化作为自己企业文化战略的一部分,希望通过主办或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形象,但更多的单位不将社区文化环境看作是自身发展重要的外部条件而加以重视。在对一个街道社区的72个社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中,26%的单位表示积极参与,52%的单位表示愿参与但有具体困难,主要是经费缺乏,时间难以保证。
在社区文化资源的管理上,条块分割造成了对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偏重于集中,谁投资,谁拥有,谁得益。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闲置,得不到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紧缺,苦于无奈。在利用资源上,缺乏搞活得有效机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对有形资源重视多,对无形资产利用少;对现有资源使用多,对潜在资源挖掘少;对自家资源管得多,对盘活资源协商少
第五,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不足。目前,在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主要是指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科普站,有的还建有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以及老年人谈心站、心理咨询站等注重人际互助的机构设施,主体设施是文化中心(文化站)。许多社区的文物和历史文化资源也往往
因为资金缺乏而无法得到起码的保护,更无法合理开发利用了。
第六,社区文化人才匮乏。从广义上说,社区文化人才伍应包括街道和居委的相关人员及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从狭义上说,则主要指街道社区文化职能部门及社区文化机构(文化站等)工作人员。就文化站工作人员来说,许多社区已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社区文化站效益不好工资低,无法留住现有的文化人才,更不可能吸引新的优秀人才近来。另一方面,即使留下来的人员大多数是70年代参加文化站工作的,有20多年的工作经历,年龄在45岁左右,文化程度一般为高中。这些人员虽在社区文化工作岗位上勤恳工作,却一直未纳入事业编制,评职称困难,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也不多。这些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三、针对我国社区文化管理的发展对策
随着社区文化在社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必须在社区管理中更加重视对社区文化的发展,把社区文化当作社区建设的首要目标。为此,必须努力解决上述问题。
(一)对社区文化要有深刻的认识
政府、社区管理机构及社区成员都应该对社区文化管理有准确的认识,正视社区文化管理的问题,是发展社区文化管理的关键所在。在社区文化管理中应该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培育和改造社区自发形成的亚文化,使之既符合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的自觉认同,又与整个大范围社会里的文化氛围相协调,增加居民参与整个社会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社区的文化资源满足社区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取得更高质量的社区生活。
(二)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
以社区基层文化站为龙头,以社区各街道、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以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为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理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三)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
发挥文化组织机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管理。我们应以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前提,社区文化管理者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关键性的作用逐步推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对社区文化的广泛参与,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扭转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
(四)加大文化投入的力度,规范资金募集渠道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结合社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的管理。目前就是要加快社区文化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议政府有计划性的、经常性的向社区提供专项资金。社区内完善资金筹集系统,多多开展向居民或物业公司募集资金的活动。
(五)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应重视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做到力量互补。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要不断提高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向社会招聘有志于社区文化
事业、年纪较轻的人员加盟社区文化管理部门,同时,可安排大专院校有关专业毕业生来工作。社区还应当创造各种机会对现有社区文化工作者进行业务方面的培训,以使他们更好地承担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管理,制定激励等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社区科普、教育、文娱、卫生、体育等社区文化各领域的建设更具有生气和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2]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3]何云峰 董幼鸿.当前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姜鸣.《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得可行性和艰巨性》
[5]陈钟林.《社区工作方法与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
[6]汪大海等.《社区管理——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蒋奇.《21世纪全国高校民政类规划教材—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三篇: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
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
袁凯丽
摘 要:近年来我区正在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社区矫正工作对于我们来说还属于一个新事物。如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汲取试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反思试点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挫折。本文从实施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入手,综合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地区在开展社区纠正工作和我区监外罪犯专项检查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区国的社区矫正提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社区矫正 非监禁刑 行刑社会化
社区矫正也被称为社区处遇,是相对于传统的监禁刑而言的一种新型的刑罚处罚机制。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是那些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较轻的罪犯,说明其危害社会的可能性较小,再犯的可能性较小。按照两高两部的《通知》要求,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是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或由人民法院和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以及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或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且正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通过实践证明,社区矫正不仅有利于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减轻国家的行刑成本。它是刑罚理念由监禁化向非监禁化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对罪犯人权的保护,是一种人道的处罚机制。
一、社区矫正的施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施行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刑法谦抑思想和刑罚经济原则。刑罚作为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应当是正义之罚、文明之罚。{1}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刑罚制度经历了重刑主义到轻刑主义的演化进程。古代的刑罚制度中,肉刑,死刑的适用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执行方式也充满着残酷和血腥。近代刑罚制度中,监禁刑成为普遍适用的刑罚,死刑的执行方式也采取了文明的方式。发展到现在,刑罚体系又从以监禁刑为中心,转变为普遍适用非监禁刑。建立以社区矫正为中心的刑罚体系,所体现的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对于罪犯给予人道主义的处遇。这种价值取向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的刑罚观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刑罚具有惩罚性,但是刑罚的目的不是宣泄仇恨,刑罚的目的是改造罪犯、预防犯罪。轻刑主义比之重刑主义更为人道,也更为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从根本上有利于维护社区安全。以社区处遇替代监禁手段改造罪犯,更容易达到促使罪犯悔改向上、重新融于社会的目标,同时减轻了国家在刑罚运作上的投入和负担,更符合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原则。
(二)犯罪学上的标签理论。“标签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并迅速成为犯罪学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2}该理论运用互动观点来解释犯罪行为之形成过程。根据此理论,违法者一旦被贴上“罪犯”的标签,就会在其心灵上打下耻辱的烙印,产生“自我降格”的心理现象,进而顺应社会对其的评价,“违法”甚至会被“合理化”而演变为行为人难以改变的生活方式。将罪犯判刑入狱无疑是最深刻的 “标签化”过程,代之以社区矫正措施可以减少因这种“标签化”带来的负作用。
(三)行刑社会化思想。行刑社会化是指尽可能对罪犯适用社会化的刑罚,对于必须监禁的罪犯也要尽可能多的让其接触社会,而社区矫正就解决了行刑社会化而去寻找过度性处置、半社会性处置方式的困难。社区矫正可以使不需要、不适宜监禁的罪犯在社会上服刑,而使监禁的罪犯或不需要继续监禁的罪犯得以施展行刑社会化的平台。社区矫正可以使罪犯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使罪犯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有利于罪犯重新回归社会。
二、从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取得的成绩来看,施行社区矫正制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犯罪人更好的改造和回归社会的需要
1、社区矫正可以祛除在监狱中执行刑罚的弊端,有利于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符合刑罚教育功能
(1)社区矫正可以防止罪犯的交叉感染。
执行监禁刑的罪犯在监狱里会相互影响,通过对犯罪技术的交流,有可能在犯罪技术上互补,所以历史上有人称“监狱是犯罪的学校 ”,而把罪犯放在社区来服刑即可避免罪犯之间长时间的交流,避免交叉感染。
(2)社区矫正可以削弱罪犯在监狱服刑所产生的孤独感,增强罪犯的社会责任感。
采用社区矫正的方式,罪犯与社会没有脱离,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使罪犯能实际的感受到来自亲属、朋友的关怀和照顾,消除孤独感。同时在社区中服刑,他既是服刑改造,又为社会劳动,既受执行机关的管理,又受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这有利于增强罪犯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2、社区矫正可以使刑罚对罪犯进行“因材施教”,体现对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结合。
社区矫正的出现使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继续监禁的罪犯有了更有利的执行场所,而使需要监禁的罪犯在监狱内能够充分的利用刑罚资源。社区矫正和监禁刑的并行使特殊的罪犯得到了自己需要的教育和改造,这样能更有针对性的实现罪犯的教育改造,体现了刑罚的特殊预防。监狱对广大群众来说就是高强、电网,罪犯在监狱内服刑的具体情况一切都是陌生的,最多也只是从电视、电影等媒体中知道一些表面现象。然而社区矫正使社会上的群众能够清楚的看到罪犯服刑的全过程或具体经过,这对群众特别是对潜在犯罪人来说就是一座警钟,体现了刑罚的一般预防。
(二)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解决监狱拥挤,节省国家资源的需要
据统计,至2002年底,我国监狱押犯总数已高达154万余人,超过我国实际关押能力28万人,超押率为22.22%.另外,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和宁夏6个省(自治区)的24个监狱进行调查,罪犯人均居住面积占5平方米以上的仅占13.1%.而《犯人生活卫生管理办法》中规定,对在押犯应保证其人均生活设施面积在5平方米以上。所以我国监狱人满为患,并且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过度的增长使监狱爆满,监狱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罪犯的心理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影响罪犯的改造质量。从1982年到2002年监狱在押犯人从62万增加到151万,增长率为150%,而同期人口增长比率为20%,国家对监狱系统的财政拨款从1992年1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08亿元。而社区矫正可以大大减少监狱人口,缓解监狱压力,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另外监狱人口的减少使财政的压力也得到了缓解,从而节省国家资源,这是符合刑罚经济思想的。国外有资料证实社区矫正是最经济的刑罚方法,加拿大联邦矫正系统1992-1993的统计,可以看出社区矫正的费用大大低于执行监禁刑的费用。下面是犯罪人每人每年费用:妇女矫正机构为91753加元,最高警戒监狱为70236加元,中等警戒监狱为42155加元,最低警戒监狱为36227加元,平均值为47760加元,社区矫正中心为28269加元。(平均值为每名犯罪人的平均费用仅仅包括与矫正机构的运行有关的费用,而不包括与假释有关的费用、矫正工作人员的训练费用、矫正管理机构的费用和加拿大矫正公司运行费用。社区矫正中心主要关押执行日间假释的罪犯,它是按照最低警戒度监狱的标准设计、建造和管理的。){3}
(三)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完善我国刑罚执行体系,落实非监禁刑的需要
从刑法典的内容来看,我国非监禁刑的种类比较齐全,机构合理,但基本上都是以公安机关作为主要的执行机关,实际中由于公安机关将打击犯罪作为工作重点且警力有限,对非监禁刑的执行很多的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结合此次专项监外罪犯专项检查情况来看,监外罪犯脱漏管情况严重;同时公安机关在执行非监禁刑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帮教措施,监外罪犯再犯罪的比率较高。可见现行的非监刑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刑法确立非监禁刑的目的相违背。而社区矫正是由公、检、法、司、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等共同执行,这就能使非监禁刑落到实处。
(四)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建设更好的教育和挽救未成年罪犯的方法及有效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需要
实施社区矫正制度更有利于对未成年罪犯的矫正,在教育和挽救未成年罪犯的方法上增加了社会实践这一课或直接在社会上服刑,把单纯的说教拓展为多种方式综合运用,使他们增强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未成年的心理素质和理性认识能力较差,但可塑性较强,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让未成年罪犯在社区中服刑,从事公共事业,让其在健康的社会环境里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接受积极的教育感化,对其心理的成长无疑是积极的,有利于他们树立自尊、自重的心态,让他们彻底悔过自新,回归社会。社区矫正是吸收社会各种力量来参与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活动,形成政法机关、社会机构、家庭、受害人多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合力,强化特殊预防功能。实施社区矫正让未成年罪犯在社区中接受教育,可以使其他未成年看到未成年罪犯服刑的具体情况,这活生生的现实就是一条警戒线,强化了一般预防的功能。
(五)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发展受害人、社区、刑事司法系统与罪犯之间的建设性关系的需要,适用恢复性司法的需要
1、社区矫正为罪犯弥补受害人的损失提供经济来源、精神安慰
罪犯可以利用社区服务或社区服务以外的时间劳动获得报酬,从而实现对受害人的经济赔偿。即使无力赔偿罪犯也可以在社区中形成一定的公共基金,可以用于国家赔偿,缓解国家一定的财政压力。
2、社区矫正可以为刑事司法系统节省资源,改变刑事司法系统的自身形象
社区矫正的行刑成本严重低于监禁刑行刑成本,并且社区矫正在刑事审判时较普通刑事案件省去了好多环节,节省了刑事司法系统在刑事执行时所耗的费用。社区矫正的执行活动有助于改变受害人、罪犯、社区公众对刑事司法系统的态度和观念。
总之,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寄希望于有关的法律法规尽早出台,为社区矫正提供充分的依据。对于各地区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应尽快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樊凤林:《刑罚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刘知音 《如何借鉴国外社区矫正经验,做好我国社区矫正工作》
{3}狄小华 《罪犯心理矫治导论》北京 群众出版社
{4}康树华《社区矫正的历史现状与重大理论价值》法学杂志
{5}徐小平《社区矫正在我国推广的可行性分析》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四篇:对我国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认识
对我国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认识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文化浸透和展示于人类生活、生存的方方面面,演绎和表达于无数具体的细节、或大或小的场景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体现和升华,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培育土壤。和谐文化的缺席,意味着和谐社会被抽离了根基和灵魂,人、社会、国家就必然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创造和谐文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建设和谐文化不仅有它的必要性,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和思想道德支撑。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和阐释和谐社会,可以使我们更加重视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心理要素,更为理性地处理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加快建构和谐社会的进程。
2、对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谐文化是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共同发展。
3、有助于整合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凝聚人心。
4、有利于加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自身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6、消除社会文化贫困,促进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不断实现。由此可见,建设和谐社会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和谐文化的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二、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只有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丰富发展。
三、立足社会生活实际。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既不能脱离现实,又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和谐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进程,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过程。
四、在全社会更加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和谐文化的核心和支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把十三亿人民凝聚在一起。所以,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全面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使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同心协力为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奋斗。
五、大力加强道德建设,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道德指导着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观念决定自己的行为,调节和规范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持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一个国家,既必须严格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又必须有健全的道德精神。因此,加强道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文化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要认真贯彻落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六、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精神。建设和谐文化,要求创造更多的符合和谐要求、倡导和谐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
七、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把在全社会更加广泛深入地培育和谐的价值取向,摆在重要的位置。要通过和谐文化的建设,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来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呈现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
另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是社会生活的基本价值和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应有的模式和内涵,也应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最本质的成果。我国在文化建设中也要秉承这个原则。
总之,和谐文化作为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总和,是由无数具体的和谐的生活细节和场景构成的,和谐社会只能由此而生。当代中国人开始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并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表明一个正飞速发展的中国愿与人类文明为伍、愿与世间正道同路。
沐浴在和谐文化下、生活在和谐社会中的中国人,必定神清目爽、宇泰安详,必定充满活力,生活安定有序。当今中国在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也必将更加繁荣。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要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为构建和谐文化做贡献。
第一,深刻理解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面对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变动,面对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面对国内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应当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提升。二是软实力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新)文化的关系。不能把传统文化和软实力划等号,而是要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
第三,更加明确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首先,以全球化为背景;其次,以文化自觉为前提;再次,以文明对话为途径;最后,以文化创新为核心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其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的体现,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起着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我认同危机,而增进民族认同是民族精神的基本功能。追求发展是中国的现实主题。“知耻而后勇”的自尊、自强、自信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就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民族精神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任何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民族精神的先进性,就不仅要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要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比较而言,培育民族精神更根本、更迫切。民族精神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活力,民族精神在弘扬中培育,在培育中弘扬,这是民族精神保持活力、民族保持生命力的唯一途径。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的民族精神更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民族精神不只是一个如何弘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与时俱进地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全局性。具体说来,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任务:
(一)丰富群众生活。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因此需要我们“创造”文化。发展初期,我们物质生活消费比重较高,尤其是解决吃饭问题的部分,此时恩格尔系数就较高。随着生活好转,文化消费占的比重渐多,恩格尔系数也会降低。政府抓文化建设就是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二)调整经济结构。美国文化产业出口超过航天产业出口,文化产业出口比重占25%,而中国只占2.6%。一部国外大片《阿凡达》就赚了中国十几亿,我国很多文化演出团体一年出国演出收入赶不上国外一个文艺团体一年的收入。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调整经济结构,让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文化产业在增加税收、创造就业、增加产值、转变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江苏省凤凰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产值每年都是双百亿,“广州日报”品牌价值72亿,一年广告收入40多亿。
(三)提高文明水平。不少国家和地区垃圾分类已经做得很好,但在我国不少地方还有垃圾乱扔的现象,其实从垃圾、厕所、厨房、读书看报都可以看出文明程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就是提高文明水平,特别是道德水平。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有些大学生甚至长期不给父母打电话、写信。我学哲学史时,记得普鲁士的教育大臣一定要大学生学哲学,因为一个人做医生、律师每天只有几个小时,而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要学哲学。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现在我们的生活被过分娱乐化,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把相声变成小品,阅读被视听取代,经典被流行覆盖,思考被狂欢置换,大师被明星取代,传统被时尚湮灭,这就是娱乐化带来的消极后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有了三大变化。第一,开放的格局。由极其封闭的格局变为极其开放的格局。在开放的格局下,国家行政学院可以培训外国公务员,外国人也可以主持中国的电视节目。第二,思变的心态。无论城乡都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也跟着转变。反映在文化生活上,就是不喜欢老看样板戏、听相声、看同一部电影,总想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第三,快速发展。手机从发短信到发彩信,从能照相到能上网,这是我们社会快速变化的一个缩影,文化格局也呈现出多元、多层、多样的表现形态,甚至千奇百怪,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和对待这些文化。
当前在文化价值观上有三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一是模糊。有一部分人分不清文化的是非、善恶、利弊、美丑,没有态度,把各种文化看作自然的社会存在,听之任之。二是错位。对待文化的是非、善恶、利害、美丑问题,没有明确的态度,但有些人不把健康有益的文化现象作为好的来提倡,不把颓废没落的文化现象作为不健康的东西加以制止。三是颠倒。把
美的当成丑的,把丑的当成美的,完全颠倒价值判断标准。这三种类型的文化价值观严重阻碍我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比如现在涉及凶杀、暴力、色情等的内容通过互联网传播,一些毫无观赏性的娱乐节目充满荧屏,一些没有积极导向的商业大片被大肆炒作等。现在我们的生活被过分娱乐化,我有个朋友的书名本来叫《美国生涯》却被改成《一个女人和美利坚的战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错误的将文艺等同于娱乐。把相声变成小品,阅读被视听取代,经典被流行覆盖,思考被狂欢置换,大师被明星取代,传统被时尚湮灭,这就是娱乐化带来的消极后果。
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文化价值呢?当前,要科学对待、正确处理三种文化现象或文化行为。第一,正确对待娱乐文化;第二,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第三,正确对待历史文化。总而言之,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源泉,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投身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使我们国家沿着正确的文化方向前进。
第五篇:关于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摘要: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中,文化建设作用愈来愈突出,相应地,社区文化的地位在文化建设极其重要,但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中国社区文化建设产生了许多重大问题,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参考借鉴国内学者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分析、探讨和研究,拟通过对社区文化的内涵,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策略进行概括并简要总结和评述。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社区功能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城镇建设进程加快,文化需求也随之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前,相对于蓬勃发展的社区建设而言,社区文化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因此,本文旨在针对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寻社区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社区文化内涵
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区建设从此起步。社区文化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其内涵界定因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而异。
张凤玲[1]在《社区管理》提出:社区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大类。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内聚居的人群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那个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具体表现伟社区居民的文娱体育、社会教育等健康身心、娱乐身心的文教体卫活动。
王燕[2]认为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会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其中,社区文化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经过社区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和创造出的一切物质财富,主要包括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及文化场所,如文化活动室、图书馆、人文景观、公园、市政建设设施等;精神风貌则是通过社区群众的文化活动长期培养形成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生活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
刘鑫[3]指出,社区文化是共同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存有相近的价值观念,认同意识的社会群体在物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因求知、求乐、求美、求安等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精神文化活动。它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审美情趣等
文化现象的总和。
以上各种观念,从社区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从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人文性和共享性等社区文化的内涵定位。综合几种说法,可将文化定义为: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地域内,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公共道德等思想形态的文化现象的集合。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王燕[2]强调的主要有两点:1.社区文化营造“社区精神”,包括提高居民的精神境界,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2.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隋鹏[4]的观点是:1.适应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管理任务加重的需要;2.适应社区人口结构性变迁的需要;3.满足居民全面改善社区状况的需要;4.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需要。
笔者则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个人发展方面,完善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提高社区成员的个人素质,可以有效满足社区成员的精神需求,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的发展方面,良好的社区文化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社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有利于培养社区的团体凝聚力;社会的发展方面,社区文化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三、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社区文化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根据目前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已成为阻碍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对于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对社区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黎熙元这样阐述的:目前,部分领导者及社区文化工作者存在着对社区文化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属性上把社区文化与群众文化或群众文艺等同起来;二是在功能上把社区文化仅看作是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三是在形式上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各项活动;四是在操作上认为社区文化只是群众文化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五是方法上忽视不同社区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
陈宇秦[6]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以下看法:其消极后果之一就是社区文化建设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只是一些没有实际内容和涵义的群众艺术,即社区文化建设只停[5]
留在一般的社区文艺活动层面,没有挖掘出社区深层次的文化传统;另一后果就是这种一般的文化活动起初可以吸引一些社区居民参与,久而久之,人们便会对这种形式产生厌恶感,从而不愿参加。
(二)经费投入不足
鄂忠群[7]这么认为: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用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的数额有限。虽然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人民的期盼,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社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马海燕[8]则说:当前,受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中政府主导机制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的管理资金依赖于政府财政下拨的款项,投入主体呈现一元化的特征。同时,基层社区由于长期过度依赖政府,使社区文化管理资金一直采用向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方式,未能积极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如驻区单位、企业的资金、场地支持),开拓多种社区文化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运作机制。
(三)社区成员参与意识不强
陈宇秦[6]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绝大多数中青年居民没有参加社区文化建设。在大多数社区中,经常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主要是离退休老人,尤以老年妇女居多。另一方面,许多居民虽然生活在社区,但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淡薄。
孙娜[9]如此阐述:居民在社区中很少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激情,对社区文化活动没有积极性。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动机、再新的创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无用之功。
以上三方面是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社区文化管理机制以及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
四、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及策略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
夏峰华[10]这样看待: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到了市场经济体制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除了经济上的腾飞外,原有居住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住房商品化的进程中,小区成立一个社会细胞,也进而构成了21世纪的新型社区。这种社区让不同的经济、社会、职业背景的人聚集到了一起,它已经不单纯是地域的概念,也成为一种人群的聚集方式。只有在整体上确认“以人为本”的构建思路,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性中对于文化的追求,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精神需要,形成适应社区的特有文化氛围和格调,将社区文化定义为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晏翠华[11]认为:城镇社区日益成为居民最主要的户外文化活动休闲场所。而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需要相应的文化设施作为保证。首先,要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到社区乃至整个城市建设规划中来考虑,综合考虑社区的历史、特点等各种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配备相应的文化设施。再次,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快把社区文化设施与周边企事业单位及固有的文化载体与设施想配套,使城市社区文化活动有更多的“硬件”设施作依托,使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走上健康繁荣的轨道,为构建文化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启荣[12]提到:社区文化的繁荣必须要建设一定的设施,像是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等。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其资金的投入来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居民提供出良好的文体活动空间。除了政府投入资金外,也可以通过个人或者企业等渠道进行多方的筹集资金,从而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样才能使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多样。
(2)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马海燕[8]强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一,应重视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第二,应充分发挥业余社区文化工作者的作用。
陈宇秦[6]认为: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社区文化人才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首先,政府部门和社区领导层应该重视社区队伍的建设工作,应把其视为社区工作中的一项任务来抓。其次,提高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再次,加强社区文化业余队伍的建设工作。
(3)整合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钱理江[13]阐述: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投资体系是政府一元独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社会资本想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却无相关渠道,与此同时,社区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充足,经常出现资源周期性闲置。因此,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徐晓琳[14]也持相同观点: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以市场机制优
化配置文化资源。此外,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依靠社会力量办社区事务。
(4)抓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提升社区文化品位
叶香娇[15]认为:社区文化活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发展文化、提高居民素质,我们要紧密围绕各个不同时期的党政中心工作,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更加积极介入诸如社区团结、维护稳定、拆迁拆违、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工作中,为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贡献不可忽视的力量。
修改:第一,引要点,第二,增书,第三,参考文献引用一次算一次
参考文献
[1]张凤玲.社区文化浅论[J].戏剧丛刊,2007,(3):85.[2]王燕.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207
[3]刘鑫.建设社区文化繁荣群文事业——元江县社区文化建设初探[J].滇中文化,2004,(2):14-15
[4]隋鹏.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5):128
[5]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34
[6]陈宇秦.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N].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2):23-25
[7]鄂忠群.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0,(3):48-49
[8]马海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N].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4):103-106
[9]孙娜.论我国社区文化管理的发展[J].魅力中国,2010,(3):9-10
[10]夏峰华.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143-145
[11]晏翠华.我国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与途径[J].现代企业文化,2009,(24):83-84
[12]王启荣.论社区文化基本建设[J].神州,2011,(1):8
[13]钱理江.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8):392
[14]徐晓琳.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决策与信息:下旬,2009,(10):150-151
[15]叶香娇.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