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15:2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尽、繁杂交织。作为特殊的“小社会”,高校也正面临大学生大量的“偏差行为” 和“问题行为” 的困扰。从实际效果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正规教育对解决诸如大学生网瘾、大众传媒的负效应等社会性问题的效用不很明显,因此,很有必要且也有可能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引入学校社会工作,以一种非正规的、灵活的、具

有亲和力的方式积极回应各种问题和挑战。

一、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的内涵与发展

1.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社会工作已经开始成为能够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一种艺术、一种科学、一种专业,在社会各领域所起到的作用变得愈来愈重要。学校社会工作与医疗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其他社会工作分支一样具有专门的对象和特定的效用。顾名思义,学校社会工作是在学校实施社会工作的服务。具体来讲,就是在学校教育机制中,运用社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用以满足学生有关认知、学习需求及适应成长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自助自主准备面对现在及未来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与正规学校教育相比学校社会工作有明显的区别,它是在学校体制外,而不是在学校体制内;是在教学活动外,而不是在教学活动中;以采用个别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式,而不是采用班级教育的方式。

2.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纽约、波士顿等地区。在当时社会改良趋势的影响下,最初是由校外的私立福利机构或市政单位工作人员担任访问教师,作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络者,促进彼此合作,以改善学生出席情况,使学校能够尽到照顾学生整体福利的责任。由于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各学校纷纷建立了访问教师制度,学校社会工作的作用与地位不断提升。随着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其关注的内容也从学生“出席”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情况,拓展到关注与学生成长有关的“社会—情绪—文化”因素改善、维护学生权益、对特殊学生施以特殊关照等更为广泛的层面。目前,学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美、英、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一项专业化的社会事业。西方国家已经形成的比较完善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为我国香港、台湾和大陆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提供了诸多有益参考和借鉴。

在我国台湾地区,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设立了 “学校社会工作” 课程。但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在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出现,应该是70年代的事情。学校社会工作的出现与当时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密切相联,它的发展经历了震荡与磨合的过程。以香港为例,1971年由非政府福利机构以试验的形式开始推行学校社会工作,起初被视为一种 “依附形式”而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但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已经非常完备,基本实现一校一社工,专业化程度很高。与此同时,香港和台湾地区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我国大陆,社会工作作为正式专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因而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萌芽与起步的过渡状态。实际上,大陆的学校社会工作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在20世纪早期由基督教青年会(YMCA)在一些中学建立青年会组织,协助青少年更好地处理个人生活与社会适应等问题发生的各种服务活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都是致力于通过思想教育来解决学生问题,学校社会工作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甚至时至今日也没有得到全面、系统地认识。2004年,“社会工作者” 首次被收入中国职业标准目录,社会工作正式成为一门新职业,并走上了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与规范化建设的道路,从而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山东工商学院以 “分担伤痛,分享喜乐” 为宗旨成立了我国首家高校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标志着我国高校系统引入学校社会工作正式开始。

从解决大学生的 “偏差行为”、“问题行为” 和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育人环境来看,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并将其专业化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但由于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高校对学校社会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等原因,我国高校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上还面临着一定困难和一些问题。我国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

第一,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是对日益增长的大学生社会性问题的积极回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深受来自社会各方面和各种观念的影响和干扰。有关研究表明,与学校有关的社会性问题主要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偏差、家庭婚姻问题、学习适应能力、暴力和青少年保护、学生群体和人际关系、大众传媒的负效应。此外,网瘾问题、就业焦虑问题、性问题等等也纷至沓来。大学生的社会性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特点。必须面对的是,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显性的或者隐性的威胁。然而,上述问题光靠传统的学生工作与单一心理辅导难于“治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需要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原则与方法,深入探究各类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积极进行回应。第二,学校社会工作是对现行的学生工作模式的有益补充。我国高校目前的学生辅导工作模式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内容,从根本上来说是围绕一定的政治目标,有意识地施加意识形态影响,注重对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的养成教育。然而这种养成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和自我发展的关注不够,特别是在有针对性、有效解决大学生个案和特殊问题方面并不理想。应该注意到,现行的学生辅导工作通常是以他组织路径来实现教育初衷的,对大学生的接纳性和自主性考虑不够,因此,很难为学生提供进行自组织调试的宽松、愉悦的成长氛围。而善于进行系统思考的学校社会工作,除了能够协助学生获得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之外,还可以有效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方面的资源,增强学生的自组织调节和社会适应性。第三,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德育环境观与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在看待环境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效用上,应该说是不谋而合的,都清晰地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有效加强家长、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与联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良性互动的育人网络平台,构筑“教”、“学”、“成长” 的和谐环境。因此,在高校原有的德育体系基础上导入学校社会工作,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对于从整体上构建高校育人平台大有裨益,可在极大程度上保证大学生获得优质服务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国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中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与认可,尽管已经在一些高校开设了学校社会工作课程,但是学校社会工作未被我国高校正式和实质性采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学校社会工作未实现职业化与专业化。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学校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部分高校也逐渐设立了学校社会工作课程,社会工作者也被作为一个新的职业被确定下来,但学校社会工作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路途还是很渺茫,这样一来学校社会工作被高校接受与认可的程度仍然很低。其二,高校对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模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对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来看,许多高校对学校社会工作还抱有怀疑态度。另一方面从对育人体系的内涵理解来看,我国高校已经形成比较完善、成熟的学生工作模式,对是否导入学校社会工作存有疑虑。其三,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是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藩篱。学校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在本土化过程中一则难免要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发生冲突,在效解决洋为中用且又不出现主次倒置问题上认识不够透再则现行学校管理体制使得学校社会工作难有很大介入间,高校轻易不愿意打破原有的相对稳定、平衡的育人工体系,这里主要涉及到了人事管理方面的问题。其四,高校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底蕴不足。表现为,在运用学校社会工的方法和理论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上流于形式,不疼不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不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难实现预期效果。

西方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开展已经十分成熟,因此,在探讨我们高校学校社会工作机制上,大胆借鉴、吸收和消化已经取得的成果,对于促进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大有裨益的,也十分必要。

对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和原则的考虑。没有一定价值体系为基石的学校社会工作是迷茫的,因此开展高校学校社会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价值标准问题。可以作为高校学校社会工作 “善” 与 “恶” 的标准有: 所有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改善自己生命的能力和动力;每个人都对自己和其他人包括社会负有责任;人需要归属;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原则是价值体系的具体表现,是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道德约束和指引。我们认为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个别化原则,即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服务。(2)协助自助原则,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做出决定,而非替受助人解决问题或做出决定。(3)接纳原则,即要对普通学生和“问题”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尊重他们的思想、意愿和感受。(4)理智原则,即要能够做到有目的表达情绪和有效控制情感投入。(5)保密原则,即要对获取到的受助人的人能够严格保密。(6)资源整合原则,即要从系统观点出发,有效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面资源。

2.对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和内容的思考。与中小学的学校社会工作对象有所区别,由于大部分大学生远离家庭所在地,而且自主性较强,家长在这里的角色就相对较弱。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社区与学校三方。详而言之,对象 1学生,主要为被各种社会性问题困扰,特别是对于学习和 “社会—情绪—文化” 适应有困难的大学生。对象 2 社区,存在两面性,一是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解决其存在的影响大学生成长不利因素,二是整合促进学生成长社区资源。对象 3学校,它的教职工是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资源和支持者。当然,对于家庭因素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过程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只不过它的作用不明显罢了。由于对象不同,我们可以把高校学校社会工作内容相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从学生角度,针对全体大学生的预防性工作,针对有特殊需要及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发展性的与补救性的专业服务,一般要涉及到适应学校生活问题、就业焦虑问题、网络成瘾问题、心理调适问题、家庭困难问题、性问题等不同层面;二是从学校角度,提供帮助解决学生越轨问题、处理突发性事件与危机的专业服务,充当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与周围环境;三是从社区角度,有效协调各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成长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根据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领域的不同,实际上社会工作者也在不停地转换角色。按照普维罗的学校社会工作者角色观点,在学生(家庭)系统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发现者、治疗者、促成者和教导者的角色,而在学校(社区)系统方面则充当着合作者、咨询者、倡导者和联络者的角色。

3.对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和方法的探求。高校学校社会工作应采取生态观和系统观作为介入的策略,促使受助学生在 “人在情境中”的状态下主动达到最适合和满足彼此期望的程度。早在20世纪,美国社会工作学者安德逊提出了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革模式、社区学校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等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以上四种模式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对于开展我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也不妨采纳以上工作模式,结合高校实际赋予新的内容。对适应学校生活和受社会性问题困扰的个别大学生,采用传统临床模式,运用心理分析、心理社会、自我心理及个案理论与方法,促使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对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学校规范和设施,可以采用学校变革模式,运用偏差理论和组织理论,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积极促进学校变革。对于校园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问题,可以采用社区学校模式,社会工作者通过沟通协调和倡导,努力争取获得社区支持。当工作的焦点落在强调改善学生与身边环境的交互关系上,可以采用社

会互动模式,通过咨询、调停、促进方式实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上,依据工作对象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采用个案、小组与社区三种方法,或者是三者的有机结合。所谓个案工作,是一种以大学生为对象(案主)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资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面对面的一对一的服务,目的在于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自我,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小组工作则强调人在情境中的效用,通过小组过程或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小组中的个人在环境中获得教化,达到个人、小组发展的目的。如北京大学曾开展的 “大学体验成长小组”,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开展的 “欢乐同心圆”、“朋辈辅导”、“大学生成长小组”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展示了小组工作的魅力和活力。社区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学生工作,通过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共同努力,促进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善。

对高校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建议。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知识而且易耗费大量精力,但目前从事学校社会工作的人员一般为留校的青年教师和任课教师,兼职人员和部分学生志愿者,总体素质与有效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期望尚有所差距,因而需要建设一只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根据实际充分吸纳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积极引进有学校社会工作经历的人员,做好队伍充实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交流、培训的计划,通过加强学术交流和进行专业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在队伍建设上需要注意的是,要给予学校社会工作者固定的编制,并且在职称评聘与使用上给予充分考虑。

第二篇: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管理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管理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拥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检验社区社会工作管理机制的一个大好时机。通过结合当前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现状,从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力求对我国当前社区社会工作管理机制作出客观表述,同时也希望社区社会工作在我国能够得到长足发展,服务社会建设。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社区管理机制;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96-0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十八大以来,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的加快,对社会组织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利等都在促使着社会各方面活力的进发。在城市,发挥基层枢纽组织作用的社区服务中心或居民委员会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功能发挥有了更多的要求,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局面。探讨社区社会工作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来进行深度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现状

现代社会工作方法的三大组成部分为社区社会工作、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是与我国当代社会工作发展是以解决社区问题相一致的。一方面,社区结构性环境构造着个人或者家庭的行为模式,为其提供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个体或者家庭的能动性也对社区氛围的形成或者健康发展起到深刻影响。社区环境影响着居民的共同利益,体现着个人和家庭的福利。社区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社区居民及团体的参与、合作和互助,提高社区福利水平,促进社区进步。社区工作是一种跨群体过程,通常不直接解决个人与家庭的社会问题,而是最大程度上动员和满足居民的公共参与。

二、当前社区社会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社会工作机构的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内地的社区社会工作机构的组织结构行政化色彩仍然很浓重,社区社会工作相关的组织机构主要有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及新近设立的社区服务中心站。囿于现实性因素,我们的社区社会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社区的工作模式仍然是唯政府马首是瞻。社区的工作效果仍然是片面依靠政府的评价,所以当政府来社区进行检查工作的时候,一般都有政府“眼线”的提前通知,然后社区“好好准备”应对检查。在当前政府放权、社会组织加强建设的背景下,这对于社区社会工作机构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顺应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社区社会工作机构的职能与目标不够明确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职能是与社区居民一起确定大家的需求是什么,这些需求应能够清楚的表达社区发展的蓝图和目标。同时也要避免好大喜功的目标,要结合现有的社区资源、动力以及可以争取的外在资源、技术帮助和现有的能力水平,目标既要有一定的前景,又比较现实。当前社区服务中心的现实是,很多精神类传达文件仅仅是走了一下过场,这与很多文件的制定是为了服务社区群众的初衷是不相符合的,怎样把文件与社区社会工作机构的职能联系一起,进而实践开来服务社区群众是一个需要深入尽快思考优化的方面。

(三)社会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有碍管理机制的运行

社会工作人员很多是由和“马大姐”一样的热心社区事业,乐于为本社区服务的中年人来承担,尤其是中年妇女,他们虽然热心为社区群众做事,也确实为很多人解决了诸方面难题,但是他们的工作标准是“讲道理”,而不是“走法理”,所以面对许多道理与法理并存的社区事故,问题的解决对他们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在社区社会工作过程中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更需要高素质、专业的社工人员采用专业的方法服务社区群众。

(四)居民参与不足影响社区管理的运作

在制度框架内,无论是任何美好合理的想法,最终的实现是要靠人的参与的,事在人为要求在社区社会工作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工作效果。但是,社区实际开展工作是暴露出明显的居民参与不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区社会工作习惯在办公室,不能深入人民群众。由于社区社会工作模式的不到位,宣传不到位,所以居民参与度很低,社区响应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如何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参加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是我们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五)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没有真正实现

共驻共建是由政府主导的,在给予社区充分自由的前提下,能够为社区开展工作提供政府最大限度的资源、政策支持。党组织的入驻、政策方面的引导等,都是针对社区社会工作制度管理所做出的努力。传统工作模式带来的是政府仍然手握诸多资源,把这些资源的使用权下放到社区,政府不放心、社区没做好准备。两方面的原因让共驻共建流于表面形式,如何让党组织融人人驻的社区,同时如何让社区认可党组织,拥护党组织,是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要深入探讨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社区社会工作管理机制的措施与对策

(一)调整社区社会工作机构的组织结构

首先,社区社会工作组织要勇于“断奶”,当前政府也意识到原来包揽模式的种种问题,也在努力地鼓励社区社会工作独立大胆地开展本社区的各项工作,在这种形势下,社区社会工作组织要顺势而为,尽可能的削弱原来的“政绩”意识,增强对本社区的服务意识。另外,人事权的独立也应提上日程。最后根本性的立足点在于组织机构是否能最方便的运用社区可使用资源为社区群众服务,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整合社区可利用资源,简化办事流程,让办事群众走最少的路、盖最少的章、开最少的证明。

(二)明确社区社会工作机构的职能与目标

社区社会工作所承担的责任基本包含了社区发展的方方面面,也事关社区居民生活的福祉,故必须要明确社区社会工作机构的职能与目标。明确工作目标是服务人民群众而不是刻意遵从政府工作命令的;明确工作目标是为了发展人民群众而不是为了刻意讨好政府的;明确工作目标是为了获得社区群众的拥护而不是为了刻意获得政府的点头肯定。

(三)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在社区建设中核心解决的问题,社区工作者满怀热忱,具有人文主义情怀,但是工作效果不能让人满意。如果把专业的社区社会工作技能武装到这一群体上,或者是把具有专业的社区社会工作技能的人才引入到社区,然后融合内在的人文主义情怀,那么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将会成为社区社会工作管理制度的忠实实践者,社区居民利益的忠实实现者。具体来讲,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引入专业人员来社区工作,引入优秀社工人才,扩宽吸收社工人才的渠道。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在贵州省很多高校都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专业,贵州大学还设有社会工作硕士专业,这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

另外,充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为社区社会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社区自身不可忽视的是注意“软件”的升级,那就是为本社区工作人员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福利待遇等。这对于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是非常有利的。

(四)培养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

培养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首先要通过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这样有人引导、有人来起带头作用,工作就容易得多。高效率的工作队伍,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具体讲需要从以下方式来开展:

首先是平台建设,硬件方面就是建立社区的图书室、微机室,并且免费对社区居民开放,其次在软件方面,那就是增强居民归属感,积极打造社区网络平台,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专属账号登录平台,享受社区资源。

第二,广泛的文娱活动的开展,让社区居民在娱乐活动过程中加深彼此的认识,同时也能互相强化对彼此、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这样,社区居民通过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为社区建设共同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享受社区建设的成果。

第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社区居民各自不同的情况和特点,针对他们的具体的特点情况组织适合他们各自的活动,而不是一刀切,所有的社区居民围绕着某一活动转。比如社区运动会,老年组、青少年组要分开,举办适合他们各自年龄以及特点的项目。

(五)促进社区内的共驻共建、资源共享

党组织建设永远是我们党所重视的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先锋带头作用决定了在社区社会工作管理制度建设要担负起领头羊的角色。优秀党员的品质会影响整个社区的发展,通过共驻党组织与社区社会工作机构的联系,来增强影响,增加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信心,让社区群众相信党,让社区群众充分享受社区社会工作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

(责任编辑:桂杉杉)

第三篇:高校贫困学生问题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收费体制发展,高校贫困生群体的规模不断壮大,贫困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另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与之相应的是,贫困生适应问题也成为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为切入点,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理论,站在贫困生自身的角度上,借助“助人自助”“以人为本”,坚持人的价值和尊严,探讨学校社会工作在这之中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学校社会工作;良性作用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and the universities charge system development,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groups of scale unceasingly expands, the impoverished fresh issu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s another for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problems.Correspondingly, impoverished fresh adaptation problem also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to resolve outstanding problems.Based on the school social work idea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use of social support system theory, stood in the poor students own point of view, with “win-win” “people-oriented”, insist on people's value and dignity, discussed in this school social work among the function.Keywords: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School social work;Positive role

目前我国在校的贫困大学生是320万。现在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当前,我国贫困生状况不仅严重影响着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制约着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在这之中只要运用得当,学校社会工作就可以协助学校改善校园环境,起到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习生活的能力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作用。

相关定义的界定

学校社会工作的界定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用于学校,目的在于协助学校,使之成为“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并使学生得以获得其适应今日与未来的生活能力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值教育部2007年6月26日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材[2007]8号)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及贫困对其的危害

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增加较快,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据《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贫困对于大学生造成危害:

首先,贫困已经严重影响了贫困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贫困,不少贫困大学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来“拯救”自己。贫困大学生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尴尬,往往是外人很难感受到的。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贫困生绝大多数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而这些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双困生”。

而许多高校轰轰烈烈的捐赠、助困活动,或在书本封皮标注“贫困生”,或请贫困生代表上台接受捐助,场面虽热,却使一些学生越发难过。多数贫困生就是自己借钱,也不愿接受贫困捐助。

如今的高额学费使得如今的大学里贫困阶层急剧增多,他们的生存实在让人担忧:大学本来是个改变自己和家庭的机会,如今好像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不明朗的就业前景,高的吓人的学费,由于缺钱导致自己的竞争力明显不如有钱有

关系的同学,长此下去实在是让人们对大学的前途产生疑惑,交了那么多钱,我得到了什么?

其次,贫困已经严重影响了贫困学生正常的学业。《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公布的数字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经常奔波打工挣钱对正常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26.1%的贫困学生靠亲友的资助进行学业,还有11.1%的贫困学生的生活费靠政府的助学贷款等各方面的资助。31.9%的贫困大学生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年收入在3001到5000元之间的家庭占26.1%。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不能保障,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学习时精神不能集中,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从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

再次,贫困大学生易产生心理障。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还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游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进行更多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学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

理论支持

“人在情境中”原则:“人在情境中”是个案工作一个重要原则,它依据系统理论和社会心理模式、生态模式的核心思想,认为个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处在多重的互动中,因此个案工作的目的是致力于促进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减低和解决个人和环境之间的失衡问题。戈登.汉密尔顿认为,当你面对当事人所带来的问题的时候,不单单要看个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要进一步分析个人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关系,个人如何去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如何改善环境去回应个人问题。

社会支持理论:索茨将社会支持定义为“重要的他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个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这些功能典型的包括社会情感帮助、实际帮助和信息帮助。”从社会支持的性质上来看,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客观可见得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二是主观体验的支持,这类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现实表明,感受到的支持比实际得到的支持对人更有意义。

教育公平理念。教育公平是当代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公平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了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发展,必须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它不受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其次是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专业社会工作方法

贫困大学生既是独立的个体,又处在社会、学校组织、班级、宿舍等团体中,同时还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要资助他们,就要整合个体、团体及社区资源,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他们的问题。社会工作提供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系统的帮助贫困大学生,帮助个人成长。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在多方面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助,其中主要以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为主。

个案工作:首先,从个人的人格体系层面来讲,主要应归因于人格发展不健全,自我评价失调。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理论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人格。因此,学校可以帮助自卑的贫困学生深入的分析贫困的根源,端正认识,调整心态,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形成良性的、健康的人格特质,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其次,从环境体系方面来讲,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崇尚权力和金钱,追求享乐,财富成为了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尺度。此时,贫困大学生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对他们多进行些精神支持、文化支持和交往支持,正面的去影响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变得坚强、乐观。

小组工作:面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不良问题,学校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治疗模式予以解决。治疗模式将群体视为一种治疗的环境或工具,强调通过群体经验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问题。让贫困大学生彼此提供信息或经验,互相支持和鼓励,修正个人早期经验,灌输希望,形成群体凝聚力,最终群

体成为组员的避风港,给组员提供宝贵的经验以及治疗的条件和环境,有利于个人发生积极地改变,尽快适应社会和学校。

高校贫困学生问题不仅涉及到贫困生个体,而且对学校、家庭和社会也有诸多影响。高校贫困生的学业问题和就业问题、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和人际交往问题都会影响到学校的和谐稳定。目前,各高校都在创建和谐校园活动,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将会极大地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社会工作以人为本,致力于建立一个真诚、爱、支持、平等关的社会,促进和谐。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可在解决贫困生问题来发挥稳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功能,也可在其中起到预防作用,维护良好的秩序。

参考文献

[1]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工作部,2005

[2]刘梦主编;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许莉娅主编;个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李霞;基于社会工作理念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山东大学,2010

[5]邹晓宏;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大学贫困生问题;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6]吴志钢;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社会工作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6

[7]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8]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第四篇:高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西北大学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安排部署,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围绕“以师生满意为标准,办好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三个陕西’作贡献”主题,聚焦“四风”问题,改进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扎实推动活动开展,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理清了发展思路,努力推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认识到位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在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有的同志认为,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四风”问题与高校关系似乎不大,其实不然。其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当前高校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面临着复杂的新形势,只有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党员干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凝聚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的力量,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坚定广大党员和师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其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

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才能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和社会上下功夫,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其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师生找准“四风”问题并积极加以整改,才能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推动良好校风的形成。多年来,西北大学立足服务陕西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确立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为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近年来在抓干部作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学校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推动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学校党委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委要求,将思想认识到位作为工作前提,坚持领导干部带头,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习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下发的学习材料,围绕“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聚焦‘四风’解决问题”、“弘扬延安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学风建设与师生关系”等主题开展了专题研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

聚焦“四风”是落实好活动的基本要求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点是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核心目标是集中解决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为了找准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西北大学先是组织开展了大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20余份。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后,学校全体领导班子成员深入院系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梳理出了250多条意见,总结出了学校在“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

在形式主义方面,学校确定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规划,但对其内涵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不够透彻,引导师生对学校发展战略的理解和支持也不够;质量意识不够强,有追求办学规模大、学科专业全的倾向;重引进人才的学历和数量,却轻质量和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开展对外合作项目多,但后续推动和长远建设措施不够。在官僚主义方面,有的领导干部联系师生不够广泛,深入教学科研一线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不够;有的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不高,服务态度不佳,对师生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不能及时解决。在享乐主义方面,有的干部精神懈怠、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勇于担当和攻坚克难的勇气;有的领导干部工作投入不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不足。在奢靡之风方面,内部管理较为粗放,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有的干部缺乏勤俭节约意识,存在讲排场和铺张浪费现象。

通过聚焦查找“四风”问题和整改,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推动了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的改进,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理清了发展思路,促进了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科学发展,既有利于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也为学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确保活动有特色、高质量

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实际,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突出抓了四个“紧密结合”,以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有特色、高质量地开展。

一是把教育实践活动与学习侯伯宇精神紧密结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开展了向我校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侯伯宇教授学习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和宗旨意识,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潜心教书育人,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把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和引导到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发展上来。

二是把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教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我们突出抓了以“课比天大”为主要内容的教风学风建设,切实增强干部教师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和学生的责任意识、成才意识。同时,结合陕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认真查找和整改“四风”方面及学校建设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把握科学前沿和陕西发展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整合研究资源、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推动科学研究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不断提升办学效益和服务地方建设发展的能力。

三是把教育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注重发挥我校人文学科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群众路线理论研究,形成学习理论、研究问题的良好氛围。部分论文已被全国延安精神研讨会和教育部理论研究刊物收录,以贯彻十八大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为主题的《美丽中国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论文集即将出版;“延安时期新闻传播事业与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研讨会成功举办;《党的群众路线和高等教育发展》征文和理论研讨活动正在进行。学校党史专家为10余所高校、党政机关和企业单位作辅导报告共计30余场,产生了良好反响,为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理论宣传作出了贡献。

四是把教育实践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从教育实践活动

一开始,学校党委就强调从师生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从师生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做到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即知即改,使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尽早看到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学校党委和行政系统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制订出台了领导干部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及会议、接待、用车管理办法,修订了学校领导班子议事规则,改革了后勤管理体制,启动了一大批改善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民生工程,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和肯定。

西北大学围绕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切实增强,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更加明晰,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四风”问题查摆和初步整改积极推进,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五篇:学校社会工作

2、阐述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及其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启示(选择2个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阐明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需要强化,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以进行学习,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应该认识到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和父母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正面的榜样。儿童的行为由外塑而渐内发,这既是个体逐渐成熟的结果,更是教育引导的结果。不仅要用各种标准来规范儿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同、采纳这些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成长为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人。自我效能是一种期望结构,具有动机的性质。学生自我效能的高低,影响他对任务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及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教师应帮助学生保持相对准确但却是较高水平的期望和效能,避免让学生产生无能的错觉。要培养学生具有能力是可变的信念,减少相对能力信息。

(2)、认知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和简单的反应,而是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而是经过理性思考的结果。学校里的学生正处于理性与思想的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对世界对事物的认识不正确,就会在思考时产生偏差,从而误导行为。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的发展。对于那些有偏差行为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使他们的行为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下载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分析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分析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青少年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冉某,男,1991年6月出生,初中肄业,现居家中与父母同住,待业中。 二、案主主要资料 (一)家庭背景 案主出生在单亲的农民家庭,父亲健在,初中毕业文凭,母亲在......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1 学生小敏,小学六年级时从农村小学转学到某城镇一流中学。上学第一天因为将字典放在课桌下面查生字,受到语文老师的批评。从此看到语文老师就害怕,总担心老师会批评......

    社会工作行业分析

    社会工作行业分析 一、行业简介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直接工作方法为案主......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

    学生状告学校案例分析与思考

    学生状告学校案例分析与思考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不少有关高等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两者矛盾激化到通过诉讼途径来解决的也为数不少。该类案件引起了法学界的关......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及思考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及思考 葛阳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0240 摘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

    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瞻与思考

    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瞻与思考 王 伟 [摘要]司法社会工作是我国新近产生却极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目前我国司法社工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