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瞻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20:2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瞻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瞻与思考》。

第一篇: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瞻与思考

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瞻与思考

王 伟

[摘要]司法社会工作是我国新近产生却极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目前我国司法社工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因此,高校司法社工人才培养的理念转变和制度创新迫在眉睫。

[关键词]司法社会工作 人才培养 理念转变 制度创新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2012年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两个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等院校作为司法社工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回应社会需要,促进自身发展,是必须讨论的问题。

一、我国司法社工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等院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离开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制度,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大陆自1988年在北京大学设立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以后,这一专业陆续开始在各个高等院校中开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大陆设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211所,每年毕业的本科学生有一万人左右;有153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专科层次的社会工作教育。到2010年,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开展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教育的高校约有260所。此外,还有数十所高校开展社会工作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有十余所高校开展社会工作博士教育。

司法社会工作是我国新近产生却极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各类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刑满释放、解除教养人员的安置帮教、青少年犯罪预防、禁毒和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的司法社工人才,在预防、减少犯罪、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就司法社工教育而言,无论在专业设置方面,还是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安置方面,都仍处在探索阶段,还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

首先,司法社工作为一种专业和职业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了解和充分认识。司法社工至今仍未取得像西方国家那样独立的学科地位,只能在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大框架下发展。我国虽然已经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社会的司法社工专业理论,但不难看出这仅仅只是司法社工作为教育的一般条件, 不能因此而成为成熟的专业教育。从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上看,司法社工并没有作为一个学科或专业独立设置,其在专业建制上仍附属于社会学或社会工作专业,如福建警官职业学院在社会工作专业下设司法社工方向,更有高校甚至以矫正社会工作专业等同于司法社工专业。由于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起步相对较早,这就使司法社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边缘性的学科或专业,由此造成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低、师资严重不足等等问题。其次,司法社工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有偏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基础。司法社工专业教育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但从目前情况看,司法社工专业培养目标逐渐出现多元化的倾向,甚至出现了目标定位的随意、多变和众说纷纭的现象。如首都师范大学司法矫正社会工作专业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够从事社会管理、社会福利、慈善救助、社会保障、弱势群体社会服务、以及各类社会培训工作的社工师及助理社工师,同时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输送高级人才,这一定位混淆了司法社工与一般社会工作的边界;又如福建警官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司法社工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针对社区矫治工作,为政法部门以及社区、学校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法律应用和社会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目标定位偏低、偏窄,“主要针对社区矫治”显然不能涵盖司法社工的全部内容,因为司法社工不只针对矫正本身,它可以介入到司法运作的始终,包括刑事司法、民事司法及其行政司法的整个过程,甚至可以介入到大司法体制下的人民调解制度中来。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司法社工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司法社工人才培养存在明显的缺点,集中体现在“特色不突出”、“实践性不强”两个问题上。目前高校司法社工教育基本沿袭传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所谓的“通才教育”模式,希望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能够承担多种任务、满足多种社会需求,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各课程间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课堂教学与司法实务联系不紧密,教学模式简单刻板,过于偏重课堂教学,对社会调查、实习教学、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力。

最后,专业教育与职业制度不衔接,毕业生就业渠道较窄。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政策支持不够,从事社会工作的民间组织发育不健全。目前社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特别是专业对口率很不乐观。据悉,近年复旦大学社工就业率在该校排名倒数第四;青岛大学68个本科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排名64位;重庆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连续3年排名倒数第四;昆明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30多人,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仅2人;四川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40多人,从事社会工作的不过5人。乐观估计,社会工作专业的对口率仅为10%—30%。而司法社工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方向)或职业,虽然缺乏统计数据,但其就业率、对口就业率比之传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更低应是不争的事实。

二、高校司法社工人才培养的理念转变和制度创新

我国高等教育的上述不适应性和滞后性必须予以改变,否则将会对专业化职业化的司法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司法社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观念更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关系到司法社工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司法社工者的个人权益以及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司法社工人才属于法律职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环节首先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本位,制定适应司法社工人才特点的政治标准、品格标准和行为规范,着力解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是要转变鄙薄专业教育的陈腐观念,克服轻视司法社工教育的思想。目前社会认可度不高是制约司法社工人才培养的一个严重问题。由于司法社工“扎根基层的草根性”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人们对司法社工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真正把在基层从事特殊人群的教育改造、帮困扶助工作的司法社工作为一种职业来看待,这一专业本身的体面和尊严也就有意或无意地被忽视。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真正理解司法社工的专业价值理念,认识到司法社工者的社会角色的重要现实意义,确立起专业化职业化司法社工的体面意识和尊严意识。

三是要全面适应和谐社会建设对司法社工人才培养的需要。当前,各级政法机关正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三项重点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以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己任的专业社会工作, 就成为一种社会的必然选择和制度化安排。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培养司法社工人才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不断适应和谐社会建设对司法社工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进一步创新教育制度

如前所述,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以及高校对培育高层次、实务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强调,这些现实动向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相应转变。因此,必须牢牢把握制度创新的重点,如教学、评价、岗位、激励机制等制度,采取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分步实施的做法,确保制度创新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循序渐进。

一是加强教育研究,建立专业标准,形成专业制度。专业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司法社工要想得到发展,摆脱边缘学科的尴尬角色,改变依附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境况,需要我们加强教育研究,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起自己的专业标准:系统的理论、专业权威、社区认可、伦理守则、专业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教育制度。在此方面,需要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加强,尽快赋予司法社工独立的专业地位,并在舆论宣传、资金投入、岗位设置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此形成司法社工专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

二是创立高校与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把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制度相衔接。社会用人制度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导向作用。目前,我国司法社工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争取政府在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建立高校和行业间的制度化联系和选拔、培养、管理、使用相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司法社工制度,开发司法社工岗位,使司法社工成为以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为主体的法律职业者的一种补充,改变目前司法社工专业人才就业乏门的现象。

三是在司法社工专业教育中,要树立一流师资出一流人才的理念。继续深化改革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完善职称评定制度、绩效取酬和奖励制度,强化竞争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教师才干、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提高办学效益和学校整体水平创造条件。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由行业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司法社工专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全面转型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进一步清晰司法社工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司法社工专业教育的定位是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特征来决定的。因此,要按照司法社工人才培养特征,进一步明确司法社工的专业定位,包括专业教育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专业的职业面向等等。

其次,改革教学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根据司法社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探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与能力培养相衔接,进一步架构司法社工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增设凸显司法社工特色的核心课程,如司法社工概论、矫正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从“学科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变,改革目前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司法社工人才。

第三,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基础,也是破解当前司法社工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实践性不强”瓶颈的有效途径。高校需正视并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校企紧密合作的关键性问题,建立起政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人才的体制机制,架起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间沟通、合作的桥梁,畅通人才供求信息,推动高校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此外,还需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建设一批专业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增加特色实践教学环节,引进资格认证考试,开展证书教育,从而把学生真正培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司法社工者。

[参考文献]

[1]林小秋.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J].社会工作,2008,(1).[2]杨敏.社会工作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和制度创新[J].学习与实践,2010,(10).[3]张善根.司法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及其范畴[J].青少年犯罪研究,2011,(5).[4]闫中.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瞻与思考[J].博士后交流,2007,(4).[5]李箐凤.论司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J].法制与社会,2010,(5).

第二篇: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文章标题: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要按照“政府全程抓培养、立足社情育人才”的思路,着力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素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

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并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建设提出了专门要求。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战略工程,就是要按照“政府全程抓培养、立足社情育人才”的思路,着力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素质,培养造就政治强、业务精、品德优、作风实、能创新、形象好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更新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紧迫感

社会工作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素质。因此,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必须突出强化三个观念:

一是破除“推着干”的思想,强化“主动培养”的观念。这几年,虽然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真正把社会工作者作为亟需人才纳入规划主动培养的并不多。有的认为社会工作是简单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没有大学问,边干边学足矣;有的觉得社会工作是新的学科和专业实践,国家还没有出台明确的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社会工作者能随大流完成基本任务就行了;有的“只点灯不添油”,使社会工作者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对此,各级领导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论述,深入思考“迎接社会变革抓什么,实现社会和谐靠什么”的问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社会工作人才建设重大部署上来。要有“宁让人才等变革,不让变革等人才”的主动超前意识,扎扎实实地构筑好社会工作“人才方阵”。

二是避免“低循环”的倾向,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现在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层次普遍不高,有的以“包装”代替武装,认为人才培养就是办这个班、补那个课;有的把学历和能力划等号,集体组织函授、自考,只求快步实现学历升级,忽视所学知识的专业适用性和含“金”量等。各级领导应在思想上积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注重时代性和前瞻性,切实培养一批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群体。

三要克服“等靠要”的现象,强化“出人才是出政绩”的观念。一些地方或部门不是按照社会工作人才生长规律主动培养人才、积极造就人才,而是等上级给人才、找基层要人才、靠人才自然成长,不仅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协调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些社会工作“有位置挑不着人”、“想来的人却干不了”、“能干活的人哪个单位都争着要”的怪现象。为此,各级领导要树立“培养人才是责任、多出人才是政绩、不出人才是失职”的思想,真正做到“为官一任,育才一方”。

拓宽培训渠道,丰富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招法”

各级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组织机构,在抓好社会建设的同时,必须调整思路,拓宽渠道:

一要借助院校培养人才。应建立并扩展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广泛吸引有志于社会工作的青年学生报考,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为社会工作提供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在我市现有的高等院校中建立社会工作学科体系,扩大招生对象,积极吸纳有社会工作愿望或在社会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军嫂、军转干部、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进行自考、函授及进修深造等职业系统教育,满足社会工作的人才需求。各区市县可以在党校、教师进修学校、社区学院等教育部门设置实用可行的系列训练课程,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逐步形成“育人有院校依托、培训有专门平台、实践有专家指导”的育才网络。

二要依托岗位锻造人才。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培养锻炼社会工作者,通过多交任务、勤压担子,叫响“给任务就是给机会、给荣誉、给政绩”的口号,激励社会工作者岗位成才。要提倡和鼓励自主提高,通过明确目标、指定科目、难题会诊等方法,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履行职责所必须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采取以上带下、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等方法搞好传帮带,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要加强交流催生人才。根据各地需要和不同社会工作者的经历、素质状况,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广泛的交流见习和换岗锻炼,促进社会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建立社会工作者出国考察培训制度,借鉴吸取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先进经验,提高社会工作者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化水准;健全社会工作者异地挂职锻炼机制,使社会工作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资源共享、工作共振、人员互动,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要完善社会工作者岗位交流互换工作,使机关和基层、街道不同社区、社区多个岗位的社会工作者得到充分换岗交流,提高社会工作者一专多能的工作能力。

四要设立机构提升人才。建立有专门从属的社会工作团体及下属从事各类服务的机构,既让经历专业教育的从业人员有专门的实践部门,又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职业岗位。在壮大专门从事社会工作专业骨干队伍的同时,为热心于社会工作的义务者提供投身社会大服务的有利环境,使全体社会工作者在参与和体会中逐渐得以成熟,提升素质。

三、完善运行机制,补足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动力”

要使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就必须建立既能维护他们利益、又能实现他们价值的培养制度:

建立考察准入、人尽其才的选用机制。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工作者录用和聘任制度,规范考察和准入标准,用好的作风选思想好、作风实、业务精的人才;制定公认的职业守则和专业审核与证照制度,通过从业资格认证,明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身份;坚持惟才是举、才尽其用,给肯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回报,形成靠能力立足、靠政绩进步的良好导向,调动社会工作者自主提高素质的积极性。

建立工作考核、服务评估的评价机制。建立社会工作考量及服务评估制度,在法律和制度的保证下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同时,将社会工作者的评价结果与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绩效考评挂钩,推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加大对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力度。

建立尊重人才、凝聚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政策体系,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地人才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其职业定位和社会地位;加大工资、保险和补贴改革力度,建立费随事转制度,提高其福利待遇,保证其正常工作费用;建立职称评定及使用交流机制,对优秀工作者可交流到机关、优先录用公务员或提前晋升职称;加强精神激励,通过宣传典型、立功受奖等形式,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调动广大工作者立足岗位提升素质体现价值的积极性。

建立惩罚严明、流动有序的管控机制。确定社会工作者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制定惩治处罚规定,对给社会工作造成损失、产生不良影响的,严格按照规定给予惩处,对不具备社会工作能力素质或在工作中犯有严重错误的,坚决予以淘汰出局。同时,对工作政绩突出的,也严格控制其非正常流动,确保社会工作者队伍长期稳定。

《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第三篇:司法改革的现状与前瞻

司法改革的现状与前瞻

中国的司法改革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一直是一个非常热门的公共话题。但是这

一、两年来,关于司法改革的议论好像多少显得有点低迷,不是那么红火、提神。司法改革面临司法机关、法院自身难以克服的很多问题,它涉及到国家整个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审判领域或有限的司法领域。

司法改革已经推行了十五六年,如果要对迄今为止的司法改革作一个回顾和评价,国家检察官学院的张志铭副院长说有点一言难尽的感觉。在法制日报社与赣州中院共同主办的以“中国司法改革的现状与前瞻———地方法院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赣州司法论坛”上,他引用了前人的两个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道出了这份感觉。

中国司法改革的现状

多年以来一直走在司法改革最前沿的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在论坛上演讲时说,大家都知道,中国在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最大的一个方面正好是在大家所工作的领域,是过去十多年间改革最具活力的一项,就是司法体制改革。

贺卫方说,司法体制改革可以解决有些人希望在政治领域改革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如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我们想方设法地通过公正的司法制度的建立,通过法官素质的提高,程序正义的实现,审判过程的更加公开,执行体制的理顺、证据制度的改造,检察权和审判权的合理构造,律师对司法过程的更深刻的参与,使公民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如老百姓与政府之间的纠纷,可以把案件起诉到法院,当事人不需要对司法公正有任何的担心,这就意味着国家的政治生活发生的变化,法院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西方有些国家,比如美国,连总统竞选中因选票发生纠纷,这样的冲突居然最终是由法院作出裁判并决定,良好的司法体制保障了政治生活的有秩序的进行,保证了最高权力的和平交接,而司法制度在政治关系的调整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贺卫方看来,法院不应成为改革的先锋。法院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就其本性而言,法院就是一种强有力的保守精神的机构,因为司法机关应当是现行秩序的维护者 1

而非破坏者。

但是,中国的司法改革还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开放法院,为保证这种公开,老百姓拿着身份证就可以去法院听取庭审,同时,多种多样的改革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如青岛中院的主审法官制的改革、成都中院的审判长的改革,为后来在全国推行的审判长选任制度开辟了道路。一段时间,不少法院突破了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成立“经济纠纷调解中心”,某个法院甚至成立了“房地产纠纷法庭”,专门审理房地产纠纷,河南有一个区法院推出了“先例判决”制度,即要求后面的案件必须依据前面类似案件的判决而判决,还有,厦门思明区法院率先推出“法槌改革”,敲响了华厦第一槌,推出了“宣誓改革”,即证人到法庭作证前必须手按宪法宣誓,保证所言为实„„列举起来,这类改革简直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

那么,这些改革究竟成效如何呢?贺卫方说,在大众传媒上,我们看到了仍然是不能够让人乐观的信息,出现了许多要求对法院进行监督的呼声,法官也感觉不到自己的伟大和光荣。别的不说,就说法院的财政与法官的待遇问题,不论是法院和法学界都不断呼吁,但这样的呼吁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这是我们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中国司法改革的道路尽管曲折,但从前瞻的角度看,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张志铭教授认为要看到和强调两个必然。

第一、法治是中国社会转型、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转化的必然。

中国现在是一个转型社会,这种转型导致的一个趋势就是法治,就是要建立法治国家,这样来讲转型中国的法治趋势可能比较抽象,其实只要我们稍加观察和思考,也可以发现法治趋势是一种显著的生活现象。比如我们每个人原来都属于国家的某个单位组织,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单位组织对个人的约束明显削弱,很多人甚至都不再是“单位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社会转型使得政府用来调控社会的经济资源、权力资源、意识形态资源大大减少。从前每一个人都是全方位的“单位人”,是国家的人、政府的人,离开了单位、离开了国家和政府很难生存下去,因此,政府的指令和意识形态能够通过单位组织充分发挥整合社会的作用。现在不同了,利益高度分化、社会高度分化、人心高度分化、意见日显多样,社会结构不同了,为达致社会整合的社会治理方式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从人治、德治、政策治到法治,就是迈向法治的必然。

第二、通过司法改革、政制改革强化司法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实

现法治、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

实行法治必然要强化司法和法院的作用,从世界范围看,法治社会是司法作用高度凸现的社会。张志铭说,中国的司法和法院已经是并将继续是一个“朝阳产业”,对此人们已有广泛的共识。总之,看到并强调这两个必然,有助于我们增强信心,在目前司法改革面临许多难题、从而使人们在情绪上显得低迷的时候,有助于使我们鼓起探索问题、解决难题的勇气。

如何看待中国的司法改革

对中国十多年来的司法改革成就,应该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有些学者认为,到目前为止的中国的司法改革其实并没有取得什么真正货真价实的成就,如果硬要说有什么成就的话,可能只有统一司法考试,但统一司法考试只能算一个“半拉子工程”,因为它只是解决了考试的问题,司法官资格授予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获得资格后如何进入法律职业的问题,这种改革的意义显然要大打折扣。

张志铭教授认为这样来看待中国的司法改革太过挑剔、太过消极了。他个人认为,中国二十多年的司法改革,其成就是非常巨大的。这不仅表现在观念认识上、人员素质上、物质设施的改善上,还表现在司法机关的组织构造和实际运作上。尤其是对中国司法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目前学界、社会和司法实务界在认识上已取得高度一致,都认为中国的司法改革及相关的政制改革,就是要在整体上克服三个方面的弊端:一个是司法的地方化,一个是司法的非职业化,一个是司法的行政化。

尽管中国司法改革的推进遭遇种种困难,但从今后看,从它可能取得的成就看,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克服和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那么对于中国司法的这种高度一致的问题意识不就是我们已经取得的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吗?张教授感慨地说,倒退五年、十年我们能如此清晰地表达自己对中国司法的看法吗?当然,中国的司法改革和司法进步还表现在许多显性的方面,如办公设施、审判场所的改善,人员素质的提高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陈卫东教授说,十余年来,我国司法改革的进程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具体改革方案方面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特别是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或是出于对96年体制建构中欠缺之处的弥补,或是出于对司法实践工作机制的诸多完善,司法实务界纷纷出台了多项改革举措,理论界对司法改革问题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但如果我们稍加留意的话,我们会发现近两年来司法改革的步伐正在放慢,具体的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许多改革措施欠缺应有的生命力。

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卫平教授认为,在我国经济体制加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社会意识、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在不断强化,同时政治体制也在不断跟进,相关制度的透明化、公开化和程序化以及权力的监督制约也都在不断被强化。但目前的中国毕竟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处于新旧体制转接过程中,与此相应,我国的地方法院也是转型期中的地方法院,因此不能奢望在法院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一下摆脱原有制度的制约,只有逐步地改进,甚至通过局部的改良来实现法院的现代化。

司法机构现代化建设

中国的司法改革、司法制度建设如果要有一个比较完好的设计的话,可能不得不有赖于各地方法院基于自己区域特点、地方特点,基于自己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作出针对性的努力。

贺卫方说,从一个地方层面上观察,一些涉及司法制度的框架问题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首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的问题。

地方司法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司法官员的选任标准是否应当在高层次法院和较低级别法院之间有所区别。过去我们讨论法官选任问题,多半只是笼统地讨论,很少结合不同层次法院的法官所从事工作的差异作出有区别的论证。基层法官所处理的案件尤其是民事纠纷大多跟本地的风土人情有着密切关联,相应的,法官也需要有“人情练达”的素养。许多纠纷只是一些利益的平衡而已,法官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很难像科学家那样精密判断,这只能取决于法官的崇高威望。实际上,司法也有某种类似于“接受美学”的道理存在。同样的话,出自不同人的口,对当事人的说服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基层法院的法官固然要有良好的法学修养,同时,民众的信赖也是至为关键的。而那些经常对案件中的法律问题作出解释和判决的高层次法院的法官,相对而言,重要的是学理精湛。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于基层法官的选任标准加以再思考。

最后一个问题涉及到更整体化的事项,那就是如何发挥基层社区包括乡村精英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问题。

贺卫方教授建议可以考虑更多地发挥地方精英的作用,是否可以让农村里既有年资,又有声望的人们不仅仅只担任调解工作,而是每周两天开庭审理一些田土细故类

型的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对他们的判决不服者,才能够上诉到县一级法院?他说,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建立一种合理的地方司法制度时应当通盘考虑。

张卫平教授认为,地方法院的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消除原有地方法院体制的弊端,使其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法治要求的过程。地方法院的现代化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硬件方面,即地方法院具有满足地方现代司法所需要的人、财、物———高素质的审判人员、具有保障法院高效率运作的财力和物质条件;其二软件方面,具有适应现代法治的法院体制和司法理念。法院体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法院体制问题由于关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地方法院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是最困难的基本作业。

人们已经比较一致地认识到,当下法院体制所显现的主要问题是:法院结构和运作的行政化、法院司法的非独立化、法院人、财、物的地方化,审判人员的非职业化等,这些问题彼此之间又是相互关联和交叉的。张卫平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是法院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地方法院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和任务无疑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张志铭教授强调,今后的司法改革应当特别关注地区差异,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现在很多地方法院都把“建设现代化法院”作为整合自己的改革和发展的口号,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词语,其含义比较深刻。他说,这几年,地方法院的改革热情可敬可佩、改革成就可圈可点,可以说,中国司法改革的很多举措都是自下而上发生的。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地方自主的司法改革面临着也许更为严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考量,而且也不大可能造成国家司法制度在整体上的迈进。

如何激活中国的司法改革

充分的法治一定是中国的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陈卫东教授认为,激活未来中国的司法改革,有三个路径值得参考:

第一、司法改革的进行与司法改革理论的研究应当集中在体制改革上。我们推行的改革更多应当是总结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从整个体制上或者从一个体制入手来推进,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工作方法、人事制度乃至服饰、仪式上的变化。应当着重解决纵向上公、检、法三机关的相互关系与权力配置问题,调整后的权力机制应当实现权

力高效运行但又不失制约的效果。

第二、改革的推进应当尊重司法规律,从司法活动的内在要求入手、从建构科学体系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而不能忽视司法活动的内在规律,想当然地任意推行各项改革。改革措施的设计应当经过理论上的缜密论证,形成的方案应当先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予以推广。

第三、司法改革过程中有关制度的建构应当放到整个世界的司法平台上考虑,要具有全球性开放目光,不要更多地以“国情”为借口对世界通行的制度与规则大打折扣。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司法改革与相关制度设计才具有与世界其他国家对话进而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的可能。否则一味地抱守中国的国情与现状,“闭关锁国”式开展改革,中国的司法改革之路只能是越走越窄。

清华大学的张卫平教授指出,实现法院体制的转变和改革是法院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目标,这一点必须明确,一个独立的,具有高素质审判人员的,有相应物质保障的司法机构的存在是法治运行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朝向这一目标迈进。所有的司法改革和法院现代化建设的措施都应当服从这一目标,都应当是迈向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而不是阻止迈向这一目标。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地方法院现代化建设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基本作业,也就必然体现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讨论和实施地方法院的现代化建设均不应当脱离这一背景。

法制日报2004-10-14 13:51:28蒋安杰 李青

下载于中国律师网

第四篇:浅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浅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摘 要】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历史和社会工作学科本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不足。现今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在数量和实务能力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工作行业的需要。笔者通过实践经历,提出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几点原则。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原则

人才培养是通过把握学科定位,制定相应的培养过程,实现预先设定的培养目标的过程。在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把握学科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社会工作教育的前提,没有对于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把握,就不能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便会陷入失败。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深刻把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属性和内容主线

以社会工作学科内容为主线,兼顾社会工作辅助学科内容涉猎,分清二者主次关系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其背后特定的、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的,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与延续需要通过本学科的专业内容和知识体系的不断传承而实现。所以在社会工作本科教育阶段,应当深刻把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属性,以社会工作学科内容为主线,围绕这根主线来构建教育过程,选择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如果不能把握社会工作学科内容这根主线,而以非社会工作学科内容如纯社会学内容或纯管理学内容为主线,就会使社会工作专业失去专业性与独立性,专业教育发生错位,只留下躯壳,而失去了灵魂。紧抓社会工作学科内容这条主线,是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

而在现实的社会工作领域中,居于不同层次的人群有着不一样的能力需求。社会工作行业的引领者要在宏观上把握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推出能够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各种政策,这要求其具有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和做出决策的能力;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者需要做好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促进机构正常发展,这要求其具备较强的管理学的知识技能;社会工作研究者担负着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进而推进专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对于社会工作研究者来说较高的理论修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线社会工作致力于实践服务的最前线,要求社工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根据现实情境,按照相应理论指导,设计新的服务内容,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在当前多样性的专业能力需求背景下,出于对人才成长的预期,仅仅充实本学科的学习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高校为学生提供社会工作辅助学科内容涉猎有其现实必要性,但是这种辅助学科的内容涉猎必须处于从属地位,其不能打破社会工作本学科内容在专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使专业丧失独立性。

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兼顾理论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定位,学界一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就现状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正在朝着实践性的大方向改变,国内一些学校如广东工业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聘请香港社会工作老师来学校任教,引进专业拓展设备,通过鼓励学生社团实践和专业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但据笔者实际观察,此种专业培养模式下的机构社会工作者虽然对于一线社工实务有足够的了解,组织相关活动的能力和经验也非常丰富,但在长期的职业工作中,经验性的成分居多,在活动的创新性方面显得相对薄弱,面对新问题时容易被经验所束缚。因此,这种过分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相对减少对于相关理论传授的教育模式也存在着不足。另外,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也要求我们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没有对于社会工作理论的深刻领悟,就难以将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从而反思总结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实现本土化的进程。

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本位,着重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工作理论和相关背景理论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指引作用,理论出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任何强调一方或偏废一方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不合理的。教育者应当分清社会工作学科中实践能力培养和理论传授的主次关系。

三、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以把握实践内容为核心,不断创新实践形式

实践能力是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实践形式由实践内容组成,正是学生的主观意识与实践内容的充分互动,才使得学生对于实践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内容与形式不相符合,就不会收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比如,在实验室教学的形式下,却依然保持着以教师为本位的授课方法,不注重调动学生参与互动,不利用实验室去模拟情景,不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解决问题,这就是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这种情形下的形式只是躯壳,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实验室教学、专业实习等形式之中,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比如随着大学社团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得社团实践也成为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应当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实践形式,使学生能够沉着应对现实中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充实实践内容,做到实践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王瑞华,林丽芬.新时期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新策略[J].平原大学学报,2007(02).作者简介:徐盈(1985.07-),男,辽宁海城人,长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第五篇:司法社会工作实习(范文)

企业社会工作实习

从2012年9月16日开始,我在哈尔滨市司法局进行了一周的实习。这一周的时间里,在我所实习的办公室同事的帮助下,我经历了几多尴尬和困难下,顺利地完成了实习任务,并获得了司法社会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几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实习期间我经历了由熟悉司法局构成,打印文件,整理文件,整理案卷,整理宣传材料,送达文件和上级指示内容,参加社区法制建设和宣传,亲自宣讲教育的过程。这些工作是由简单到复杂,不仅是我学习和工作过程,也是实习单位和老师以及单位同志对我前期简单工作的认可,以及能力的肯定。

一、实习单位简介

哈尔滨市司法局内部由以下科室构成 :办公室、政治处、律师科、公证科、法制宣传科、法律援助办公室,预防犯罪研究办公室、司法考试办公室、基层工作指导科、财务室、人事科、离退休干部处、局长办公室等。

我在办公室工作,但每天由李老师帮我安排主要的工作,也曾在随同法制宣传科和基层工作指导办公室的同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我所在的哈尔滨市司法局的主要工作是:

⒈ 贯彻执行国家司法行政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哈尔滨市司法行政工作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具体实施。

⒉ 协助地区司法局监督和指导“两劳”人员的释放登记.安置帮教工作。

⒊ 制定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和普及法律知识规划并组织实施.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⒋ 监督和指导律师工作和法律服务工作。

⒌ 监督和指导公证工作。

⒍ 指导人民调解和司法助理员及乡镇法律服务工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⒎指导基层司法所建设。

⒏ 指导司法行政干部的培训工作,政治思想工作和队伍建设。

⒐ 组织地方司法性质的考试,并予以监督。

⒑ 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我的工作

在我实习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主要从事了两大方向的工作。

第一是文书、材料整理、发送文件之类的具有文秘性质的工作。第二是亲自参加了地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及具有法律救济的民事调解工作。当然这些工作中主要还是随从人员起辅助作用。

我的第一项工作是对那些不重要的政府文件进行电脑输入,这些对于我这个刚刚开始实习工作的学生来说 还是没有难度的。

这项工作的要求是将文件以文本的形式输入电脑,存入局内的统一档案文件夹,由于政府的签发文件需要加盖公章,和上级负责人签名以及局长签名,所以不能用电脑文件的方式下达。一般为传真形式。我使用扫描仪扫描之后形成图版文件,再以文件的方式进行记录和登记。

由于政府文件不是很多,且内容较少,我的码子速度尚快,因此,这项工作几乎没有难度。当然我的内心也没有包含一种轻视的态度。首先,作为政府文件的存稿。必须在格式和字上没有丝毫的错误,必须怀着严谨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将它完成。其次,作为我实习的第一项工作,必须要将它做好,给我的老师和实习单位留下好的印象。

由于进入国庆长假的前一周,有省司法厅省,公安厅统一下发文件,组织各地方司法局,公安局,在市区,社区开展年前法制安全教育活动,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渡过一个,祥和幸福的国庆节。

接到省厅的通知以后,市司法局内,办公室,法制宣传科的人员开始行动了起来,由于这次行动是每年例行的,因此,人们并没有感到时间的紧迫感。

作为实习人员,由李老师的安排,我也参与到了这次行动中。随同法制宣传科的同事到,市区内的各小区居民委员会进行法制讲座。

作为法律宣传活动,材料是必须准备的,这些需要的材料包括,去年的宣传材料,今年国家,省,市关于社会治安的新的法律法规。如,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加强社会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黑龙江省人民政关于加强节假日期间社会治安管理的通知》以及国家司法部,省司法厅下发的关于类似情况的文件。

由于材料都是现成的,只需要我从档案室,和电脑里将这些文件一一找到,打印成册,送到相关人员的办公桌上,交由专业人员负责写出新的可行的计划。

我在李老师的要求下。一一询问了同事们,这几年的法制宣传的主要工作和细节并具体到每一个步骤。我新的任务是做出一个类似的计划。

对于我这个从来没有这方面丝毫经验的实习生说还是很有难度的,好在这里有现成的几年的计划书可以参考,以及专业人士为我解答疑问,困难就小多了。

计划书要点

第一,突出三大重点,积极提升宣传效能。三大重点是,1.围绕宣传主题。2.围绕社区群众。3.围绕活动中心。

第二,以宣传法律知识为重点,努力改善人们法律素质。

第三,广泛联系媒体,通过手机短信等现代化方式,全方位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手机方式是我首先提出,以前并没有这一措施,我的方法得到了老师肯定,并给与专业人员建议,后得以采纳)

第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宣传网络。1.高度重视,加强联系,为宣传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2.加强人力物力配备,满足宣传工作需要。3.健全宣传工作网络,建立一支信息敏锐、反应迅速的宣传队伍。

这次宣传行动,是从9月18日开始展开的,历时2天,发动了个下属司法所,各地公安局,派出所统一行动。我亲自参加了全程活动。

整个法制宣传活动我作为随从人员,参加了在三个小区的法制讲座,听取并记录了讲座内容,和群众提问。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深刻领会到,作为法律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尤为重要,即使的吸收新的知识,还要有机敏的应变能力。

三、实习反思

在整个实习期间,我接触了大量的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通过亲自实践进行宣传活动。是我对大学里学习到的司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有了更为深刻和生动的理解,通过理论和实践了结合,更加准确的掌握了司法社工的内涵。这次实习经验并不是能够可以通过学校书本知识就可以掌握到的。在实践中,我领会到了,专业知识与实际实践应用上的差别。当前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不断的完善,每天都会有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各种政府文件数不胜数,因此只有每一天,每一刻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够在司法社工这一行业立足脚步,寻求新的成就。

下载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瞻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瞻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合集)

    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法律服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有社会工作理念又具备社会法律实务技能,不仅......

    城市建设与前瞻

    县城建设评述与前瞻 城市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表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关于企业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思考

    关于企业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思考 (广西博白县水利供水有限公司 广西博白 537600)摘要:人才作为核心资源,已成为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源与开发的关......

    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思考与建议

    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思考与建议 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思考与建议2007-02-10 16:47:38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人才战略的成功实施,是上海在迈向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和世界航运中......

    浅析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及其前景

    浅析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 人才培养及其前景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了目前我国对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

    司法社工如何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五篇范文)

    司法社工如何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当前,司法社工已被列入各区各司法所的工作领域,每个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专职社工,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行之有效的开......

    关于电网企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电网企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思考 文/陆为 摘要:如何培养与“坚强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建设和发展相匹配的高素养、高技术、高技能、高活力的人才队伍是摆在电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