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5 10:0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急速发展,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社会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社会工作本科教育。据悉,截至2005年8月,我国大陆地区已有170所大学开办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还有数十所学校开办社会工作专科教育。然而,目前各高校社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了解,广州最早开设此专业的华南农业大学,2003年首批81名社工系本科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不到10%,有70多人找不到社工岗位转了行。①据了解,2005年中山大学毕业的30多名首批社工系学生中,3名进了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工作,成为“专业社工“,2名留在社工系工作,5名考入社工系硕士班,其余20多名全部“转了行”。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工作专业快速建设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之间的巨大反差和错位。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深入剖析:

一、社会的普遍现实

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工作专业尚未得到社会大众的了解、认识。

对于一个新兴的职业,需要社会广泛地宣传,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做的相当少。不仅仅是社会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而我们社会工作者主体(学校、教师、工作人员、学生等)自身的宣传力度也很薄弱。现在像《社会工作》这样的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寥寥无几,而且只 有屈指可数的学术期刊才开辟了社会工作栏目,大众媒体则更少涉及社会工作,只是在部 分地区做得稍好些,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而且社会工作者主体,如高校的社会工作教师很少写有关社会工作的科普文章来普及社工理念,社会工作者开展的活动也不多,其提供的服务的社会效益不够明显,无法吸引媒体的注意,这些都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宣传。因此,社会工作这项职业究竟是做什么的,很多社会成员都不了解,而且不被认为是一项职业。社会大众不知道这个职业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社会有什么样的贡献,其重要性何在。很多人只是从字面上曲解社会工作,认为就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计报酬的其他为社会做的服务工作,只需要爱心,不需要专门知识和技巧。

因此,政府及媒体应该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使人们了解这个行业,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能为人们提供哪些服务等,充分利用这个行业为社会服务。除了外界进行宣传外,还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自身宣传,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服务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树立专业权威的形象。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增强政府和公众的全方位的认同。

2.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任重道远。

2004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标准正式公布。这完成了社会工作职业入口的规范建立,对社会工作的改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资格的认证到岗位的对接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虽然政府现在对这个职业给予了 承认,但没有明确哪些工作岗位应由社会工作者从事,而且待遇也不清楚。另外,长期以来,社会工作职业的功能都被一些政府部门和准政府组织包办代替,这些部门和组织很少意识到其工作应由具备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来从事,同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仍然不愿交出理应社会工作者所承担的工作,甚至有的直接拒绝社工人才的进入,这势必阻碍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是普遍受人尊敬的一个职业群体,目前有两万从业人群。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财政资助是香港社会服务工作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香港地方政府并不直接包办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服务,在香港开展各项社会服务的主体是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隶属于社会福利署的专业机构,另一类是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后者占机构总数的3/4以上。这与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生存环境大相径庭。我们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后,没有相应的岗位编制、职称序列和培训机制保证他们的根本利益,这使得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缺乏必要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因此,政府应该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社会工作大力支持。政府在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社会工作法规和条例、实行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考核评估各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等方面应担负起宏观管理和指导的责任。另外,政府还应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对之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和财政资助。

二、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与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急需改进。目前我国高校在制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的社会问题、社会整体需要和发展做充分的分析,而是在生搬硬套国外的或港澳的,甚至有的高校间相互照搬,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需要而制订出具有弹性的社会工作培养模式。社会工作一直为适应过渡期的社会问题所需要,而社会的变迁使得社会问题的性质一直在发展变化的,因此,社会工作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就要能经常提供适合问题需要的服务。那么,我们在设置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模式时,就应该考虑到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就应该设置什么样的培养模式。

2.专业实践环节薄弱。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课外实习。但是我国高校社工专业由于人力、经费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问题限制了专业实践教学,使其成为社会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有几方面的原因:

(1)实习时间安排单一。多数高校除了第四学年集中安排统一实习外,在社工专业的其他学习时间内并未安排足够的实习计划,或仅仅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自发参加实习,其效果与期望值往往相去甚远。

(2)实习单位本身的不合作。在当前的社工领域,因缺乏促使其向专业化方向转变的有效机制,使得这些实习机构对实习生往往有诸多限制,实习过程中社工专业的学生不但无法施展专业知识,甚至不得不通过“变通”的形式来迎合实习单位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实习生的工作热情和对社工价值的认同。

(3)实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指导机制。大多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均处于自发的实习工作状态。由于社工专业涵盖的面十分广泛,学校派出的指导老师往往需要同时面对很多学生提出的专业性问题:如社会福利政策、家庭情感危机、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城市救助体系的完善与实施等,指导老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其指导也就常常浅尝辄止。另外一些机构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指导。

针对以上的现状,各高校应制订合理的实习时间,建立完善而丰富的实习档案,加强对学生进行实习个案的分析与问题解决,同时尝试建立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王思斌认为,要克服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可以借鉴医学教育的体制,由学院直接建立附属实务机构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教师与实务工作者应同一群人的两个可以随时转换的角色,对学生来说,其学习过程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实务教学中的经验学习。③另外,云南大学的向荣提出了采取“三方伙伴关系”的实习教育模式:④即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工作在中国社会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这有助于加强和完善社会工作实习制度。

3.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中,教师的专业结构很不合理,其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少,即使具有相关专业的心理学、哲学、法学等背景的教师亦占少数,更多的是其他专业。王思斌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对569人社会工作教师的调查中,有“专业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为“19.16%",有“社会学”背景的教师为“18.98%”,“其他”为“21.09%”。⑤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而且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在“书斋”里做学问的,本身很少从事过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对实际的社会工作的具体实施缺乏了解。因此,其授课只停留在教授理论知识,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而且对实践环节也感到力不从心。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社会工作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各种培训途径培养社会工作教师的专业理念、完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其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教师积极融入社会工作实务。如教师到相关机构挂职锻炼,以积累实际经验,充实课堂内容。通过培训和社工实务使社工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既有很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指导能力,逐步实现优秀的社工专业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此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自身专业认同度低。

社会工作专业大多数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不清楚这个专业要学什么和将来要干什么,只抱着考上大学为目的,而对专业的认知相当缺乏。在一所大学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三、四年级的140名学生中调查显示:87.14%的学生在考取大学之前未听说过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而且34.29%的学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个职业。在不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选择中,58.33%的学生是因为“该职业缺乏社会知名度和认同感,社会地位低”。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不认同本专业势必会影响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影响其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首先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招考面试制度,通过面试使学生明确今后学习和就业方面,选拔出具有社工基本素质的学生,而淘汰出只是为了迈入大学,而不认同该专业的学生,以免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其次,我们应加强对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理念的培养。教师在各门课程中都应渗透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并且,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染社工的学生,树立专业理念。第三,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社会工作学生一入校,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督导,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督导,特别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应当在新生入学后迅速帮助他们确立发展目标,并在实践中为帮助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做出切实努力。社会工作者应当可以像医生、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等那样获得执照,单独开业,这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校期间,社工专业的学生就应当像医生、法律、会计等专业学生一样,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并各有侧重。

总之,要彻底改变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的改变和调整,加大对社会认识的引导;需要社工服务领域加快向专业化的转变,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制度体系;需要高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模式作出积极的调整,对专业师资建设加大投入,并自觉承担起引导整个社工领域向专业化发展的责任和义务;需要社工专业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建立一种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社工价值与人生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许,这个过程很艰巨,它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及社会工作从业者之间达成高度共识,但是,这个目标实现,有助于社工专业的科学发展,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及对策

期刊文献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及对策

冯雯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32)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外因压力形成原因,即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外因性就业压力源和来自学生个人的自我认知、职业期待、个人能力等内因压力源,提出了完善全过程就业指导,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及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等对策,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策

有研究表明,就业压力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中占相当比例。“毕业即失业”的论调在高校内外普遍流传。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压力疏导,缓解就业压力成为维系校园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就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情境中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就业压力源作为产生就业压力的刺激时客观变量,呈静态,是指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生活实践、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等。面对同一就业压力,不同的大学生会有不同的压力反应。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

就业压力来源主要可以分为“外因性压力源”和“内因性压力源”。“外因性压力源”主要指来源于个体外部的社会影响因子、家庭影响因子和学校影响因子;“内因性压力源”主要指源自个体内在的自我认知因子、职业期望因子和个体能力因子。

1、外因性就业压力源分析

(1)社会影响因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世界范围内文化、科技等事业迅猛发展,导致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需独立面对信息更新迅速,情境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相对来说,大学生在校园内接触的对象的局限性导致其社会生存能力和经验偏弱,缺乏驾驭事物的能力。同时,社会上出现的信仰缺失、价值观偏离等不良现象也与大学生之前所受的传统教育冲突明显,出现了道德标准与现实的巨大差异,成为部分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来源。

(2)家庭影响因子。“家庭背景”可以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许多学生家庭在低年级时就开始发动所有资源来为之寻找就业可能。家长也往往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有一种较强烈的投资回报预期,使得大学生产生一种较强的对家庭的负疚感。由此导致毕业生在求职时的心理压力增大。

(3)学校影响因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扩招导致大学生总量逐年增加,201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31万人,这便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用人单位在筛选大学生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学校的社会地位、综合实力的排名等进行。相对来说,重点院校,比如211和985院校的师资比较雄厚,办学资金较充足,教学质量比较高,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学生就业有相对优势,这样也导致这些院校之外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学校资源及专业设置等的限制,处于岗位竞争的劣势,导致产生就业压力。

2、内因性就业压力源分析

(1)自我认知因子。目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自我概念混淆,自我认识不够清晰,过高或过低的评估自己的职业素养,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清晰,在求职时也往往缺少方向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或者根本没有求职应聘的动力,久而久之随着周围同学不断的签约就业,自己却无从下手,便产生了较大的就业压力。

期刊文献

(2)职业期望因子。大学生长期在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不能很好的把握和了解社会现实,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对自己和社会都有较理想的预期,而在求职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绝大反差会导致心理压力的产生。同时,一名大学生的培养往往倾注了一个家庭的全部心血,为报答父母亲友师长的栽培,毕业生在求职中也更加希望找到令周围人满意的工作,这无疑更增加了就业压力。

(3)个体能力因子。由于当前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会从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工作经历和获得奖项中设置许多“门槛”。而这些能力的高低会很直接的对毕业生产生就业压力。同时如何正确面对被挑选、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已,发现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也成为大学生能否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1、完善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

就业指导不应该只是毕业前的程序性的介绍,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从职业理想到学业规划,进而进行职业规划和个人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教育性,即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使其在进入大学后就将自我、学业、理想和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统筹安排,并融入自我评价与管理、职业判断与选择、职业发展与创新,对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有全面、可持续的把握。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应成为唤醒学生职业意识,促进其职业精神要素生成和发展的人生重要环节。

2、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毕业生求职时希望获得理想的职业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有合理的自我评价,有恰当的职业预期。而目前中心城市的资源所限,企业数量增量不多,在人才需求量上往往趋于饱和,而二三级城市正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中高级人才。因此,在求职时,要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再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就业期望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国家也应该缩小这类差距,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大学生去偏远落后地区,进中小企业就业,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3、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自主创业能力

面对就业岗位数量有限、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不少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但是目前高校往往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要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创业教育应先行。高校应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让大学生掌握自主创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理解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握创业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知晓国家有关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以期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创业的发展。

4、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中国大学生在扩招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在于大学生太多,而在于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岗位要求的大学生不足,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了太多同类人才,是一种“结构性就业难”。因此,高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认真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以适应发展的步伐,更应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8-322

[2] 王红娇.大学生压力源及压力应对方式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2007.3:80-82

[3] 王道阳.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高教研究,2004.6:46-48

[4] 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和特点.当代青年研究,2009.11:55-59

【作者简介】

冯雯(1979-),女,浙江杭州人,硕士,浙江工业大学助教。

第三篇: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就业方向主要在:一是民政系统;二是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体团组织;三是学校,司法部门,卫生组织;四是NGO,NPO等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及民间组织;五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六是儿童,老年等福利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七是其他各种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团体。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远不够用,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太不乐观”了,专家认为,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

就业去向

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

职业现状

社会工作人员,相当于政府的雇员。目前,这一新兴专业作为一门职业受到社会的“冷淡”,每年能被民政部录取成为专业社工的本专业学生不过百分之一二,甚至有的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零。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低和公务员考试的火暴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要实现“大市场、小政府”,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统计显示,广州目前有政府支付薪酬的社会工作者近2万人,其中,广州市市区社会工作者人数达到了8000多人。主要在协助青少年教育、妇女工作和残疾人康复辅导等领域开展工作,以社区居委会为主要工作平台。

尽管如此,我国很多实质上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仍面临尴尬的境地,社会工作为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目前的从业者多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社工的资质认定标准在我国刚刚起步,社工的定义尚不明朗,做着社会工作的人难以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社工。

社会急需大量社工,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又低得可怜,这两种情况为什么会同时存在呢?一是社会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政府将工作机会给了公务员们。二是全社会的社工意识没有形成。社会工作的学生去应聘,十有八九会不得不跟招聘方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他们参加工作后,又往往被当成护理或干脆是杂工来使用。这样又产生一个问题:他们根本不知道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国外需要执证),更愿意花很少的钱去找便宜的非专业劳动力。薪酬水平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事社会工作是一项非常崇高和体面的工作,报酬也很不错。近在咫尺的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收入稳定,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1.2万元-1.8万元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元以上。

而在内地,情况则大大不同,目前社工的薪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除了每年民政部以公务员等形式招聘的一部分毕业生可以旱涝保收之外,其他职位例如福利院或街道办的社工,其待遇不过和普通护理工作人员差不多,而且,由于人事编制问题,他们的很多户口、住房等都很难解决。

在浦东新区禁毒、社区矫正、青少年事务社工”试用期内大专、本科学历的社工月薪分别为800元和1000元。试用期满,大专学历的社工月薪约1500元,本科学历的月薪约2000元。根据工作考核情况,社会工作者的收入按工作年限逐步递增。凡通过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取得“社会工作师助理”资格的社工,其月薪相应增加5%;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社工,其月薪相应增加10%。

2010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考条件:

(二)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报名条件:

(1)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2)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 2 年;(4)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5)取得其他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报各条件:

(一)、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二)、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四)、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五)、取得其他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助理社工师

必须取得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且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或者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或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学位,且从事社会工作满两年。或者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以上三个条件任满其一可参加助理社工师考试。

社工师

必须获得高中或中专学历且取得助理社工师职业水平证书后从事社会工作满6年。或者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且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或者取得社工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且从事社会工作满3年。或者取得社工专业硕士学位且从事社会工作满1年。或者取得社工专业博士学位。以上条件任满其一可参加社工师考试。

助理社工师考试内容: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单选/多选

2个小时

100满分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单选/多选

2个小时

100满分

社会工作师考试内容: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

单选/多选

2个小时

100满分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

单选/多选

2个小时

100满分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

案例分析/方案设计

2.5小时

100满分

楼主具有中专学历,工作满四年,满足第一条件,可以参加助理社工师考试了。

第四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及对策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供需脱节。以昆明市某高校为例,2004-2007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业的比例最高只达到23.38%(见表1),更多的毕业生选择以在校任教、考研、自主创业等形式就业。

另一方面,旅游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至2004年,到昆明的海外旅游者达49.33万人次。国内旅游者达1707万人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7多人,间接从业人员307人,有效职位数达5908个。而从上表可以看出,相对于2004年昆明市旅游行业提供的有效职位数和某高校的毕业总人数(88人)。旅游企业的就业岗位是供大于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明显太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党政干部,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很少。另外,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调查中,希望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的,大一的学生占40%,大二的占23.5%,大三的占18.2%,大四的占52.5%。由此可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忽视了个人的个性特征。

(二)学校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比例太多,实践课程较少。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调查中,1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3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27%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由此看出,学生对当前的课程设置是不太满意的:同时与逐年增开的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相比。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旅游教师普遍较少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从行业中聘请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同时又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三)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则其就会积极主动地做好这件事情,反之亦然。问卷结果显示:在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程度问题上,有效问卷中38%的学生选择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选择不太感兴趣,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愿意,4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愿意,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愿意。调查结果表明,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

(四)学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究其原因有;一是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毕业生认为从事服务行业就觉得低人一等,在自尊心上过不去:二是旅游行业的通则是管理员要从服务员做起,因此往往刚进这些旅游行业时待遇不高,与学生预期收入不匹配:再加上社会、家长对旅游行业的误解,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导致其不愿在旅游行业就业。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一)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对企业来说,品德、责任心是选人的关键标准。因此,在学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很有必要。第一,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第二,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早了解所从事职业的特性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品质;此外,就业指导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开展就业讲座等形式外。还可以举办面向家长的就业说明会,请有关企业来校介绍其情况等帮助学生从多方面研究感兴趣的企业。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要细化专业方向。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基本上有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行社管理等专业方向。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会出现更多的专业方向。因此,专业细化将是一个趋势。各个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来设置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做到实用性,超前性,结构的合理性;二是要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三是要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师资队伍,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实践环节,提升操作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大学教育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在课堂设置上,要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方面,国外院校有许多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充分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还可通过辅助性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培养旅游专业素质;此外,要科学安排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方面学校可与一些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使之成为毕业生的实习基地。

(四)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热情

作为旅游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从主观上增强对旅游行业的认同。这方面授课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与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旅游业是新型的朝阳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改变部分学生心中导游服务、接待服务等工作低人一等的观念,调整学生的择业心态;此外,可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实习、观察等活动,从培养学生对旅游的兴趣中激发对本专业的热爱。

第五篇:论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

论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

陈真平

【摘要】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愈加严重,在所有刑事犯罪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司法实践显示,当代大学生犯罪具有罪名相对集中,主观恶性相对较小等特点,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在社会层面,主要是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家庭层面,是家庭错位,家庭教育缺位;在学校层面,是学校在学生心理教育、犯罪预防机制不完善;在个人层面,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待提高。基于上述大学生犯罪特点及成因,本论文在对高校大学生犯罪特点及成因详细论述的同时以求提出预防高校大学生犯罪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犯罪 成因 对策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University Student Crim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CHEN Zhenping

Abstract:Since the college enrollment, college students' crim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all criminal in a growing proportion of.Judicial practice show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rime has the charges a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subjective malignant characteristics of a relatively small, the cause of the crime of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social level, mainly is the social bad style especially adverse impact on the network information;at the family level, is the family dislocation,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at the school level, school students i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rime preventio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on a personal level, i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s, outlook on life to be improved.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crime based on the crimina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and detailed discusses the cau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crim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commit a crime; contributing factor; countermeasure

引言

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频频见诸新闻媒体。在校大学生犯罪不但案件数量日益增多,而且一些刑事案件的作案手段极为残忍,使人不敢想象这是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所作所为,因此,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那么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能否成为社会所需之才,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 1

革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犯罪数量日益上升,严重的影响了高校的校园秩序和人才培养,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提出预防高校大学生犯罪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的概念及其犯罪特点

(一)“大学生”的概念界定

“大学生”的界定,从学历上看,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从培养方式上界定,包括统招生(并轨生)、新高职、成人教育脱产班,不包括函授生、远程网络教育、短期培训班等学员;从时间上界定,从入学报到到毕业离开学校期间是大学生的整个期间,包括各个学期、假期,以及部分特殊的学生,比如休学的大学生;从资格上界定,大学生必须有学校正式的学籍,包括统招生(并轨生)、新高职、成人教育脱产班。

(二)大学生的犯罪特点

1.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主要表现为财产性犯罪和故意伤害犯罪

从遂宁市船山区人民检察院五年来受理的案件来看,涉及抢劫的案件有20人,占总数的54%;涉及故意伤害的案件12人,占总数的32%;其他涉及盗窃、故意杀人和强奸的犯罪为5人,占总数的14%。

2.以男性居多,犯罪年龄集中

调查统计后发现,在37件兰州市安宁区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女性只有2人,占5%,其余的都是男性,占总数的95%;其中19岁到22岁的有30人,占总数的81%,犯罪年龄非常集中,且年满18周岁,已成年。

3.犯罪动机简单,目的单一;主观恶性较小,突发性犯罪较多

以故意伤害案为例,多为临时性起意的突发性犯罪,常常只是为了一些不起眼的小纠纷,有时甚至仅因为看不惯对方的言行举止而发生的侵害。如2012年安宁区某高校体育学院一小伙子在出租屋喝酒和房东发生矛盾,为了发泄一时气愤而纠结了同宿舍及同班同学共13人去打群架,不幸造成被害人一重伤、一轻伤和一轻微伤的严重后果。另据安宁区检察院的统计,在大学生所实施的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中,突发性犯罪占到70%左右。而且在案发被抓获后,能够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口供比较稳定,基本上没有出现翻供现象,在看守所内犯罪态度较好,能够遵守监狱纪律。

4.社会危害总体较小

从具体案件的前置措施适用情况与量刑情况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据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检察院2007年至2011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公安机关未经报捕程序直接移送该院审查起诉的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五年内共计122件151人,约占总数的72%。其中,2007年,移送审查起诉38件45人,未经报捕程序直接移送起诉的25件26人,约占此类案件总数的57%;2008年,移送此类案件39件45人,其中不捕直诉26件28人,约占总数62%;2009年,移送此类案件共41件45人,其中不捕直诉33件35人,约占总数的78%;2010年移送此类案件51件52人,其中不捕直诉39件41人,约占总数的79%;2011年,移送此类案件24件24人,其中不捕直诉21件21人,约占总数的88%,不捕直诉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5.结伙作案,有多样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各大高校以同乡同学居多且大多住在学校,其中有未成年或刚步入成年的学生,因而在作案时往往呼朋引伴、纠集成群,以相互壮胆,结伙实施犯罪。

如前述故意伤害一案的犯罪嫌疑人当问及为什么大大出手时,回答说只是为了哥们儿意气,同班同学叫不能不去。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知识面广,熟悉计算机和网络,因此在实践中大学生犯罪的多样化、智能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如安宁区某高校一学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期间利用步话机、手机等答案传输作弊。

二、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追求理想的年代,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专业、兴趣、社会需求、就业现状等存在巨大的落差,大学生又难以在短期内自我调节和释放压力,长期积压导致行为偏差,甚至心理疾病。这种种的心里问题,具体而言即是消极情绪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行为人就会情绪发作,产生犯罪动机,最终产生犯罪行为。

(一)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不良风气与严峻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及思维方式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时下社会网络信息膨胀,虽然大部分的信息发布者都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发布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但是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信息发布者,放弃了社会道义与社会责任,发布色情、迷信、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便成了少数大学生犯罪的催化剂,一旦受到外部条件的强烈刺激,已经存在心理暗示,就很容易转化为具体行动,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如安宁某高校一男生和一起的三个同伴喝酒,约自己前女友出来一起喝,最后在一个叫“福娃”的出租屋内两人发生性关系,与此同时他酒后乱性,允许和帮助三个同伴对其女友实施了强奸行为。

(二)从家庭层面看,家庭教育不到位是在校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一是家庭残缺,由于父母离异外出打工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从小就缺失家庭关爱和有效管教,任其“自由发展”,从而染上种种不良风气,导致孩子小时无暇管,长大后想管却管不了的尴尬境况。二是家长和子女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许多父母对孩子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以单一的学习成绩来评价他们。三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之一些家长因为独生子女的原因而助长了孩子的不良风气。如安宁区某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2009年春节的一天和初中的两个好友对一路人实施了抢劫,从安宁区公安局的询问笔录上可以看出,该学生自幼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外出打工,疏于管教而酿成此悲剧。

(三)从学校层面看,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与在校生犯罪的发生关系密切。随着高校的大肆扩招,降低录取标准以至于生源质量难保证。学生进校后又只注重学生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教育,学生对不良因素的“免疫力”降低,容易受不良环境、歪风邪气的污染和影响,从而出现违法犯罪。从安宁区高校大学生的犯罪案例来看,一些学校的公安院、体育学院学生的犯罪占总数的70%左右。在这些学生群体中往往充斥着“武力至上、靠拳头说话”的错误观念。学校对学生抽烟、酗酒、早恋、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问题或放任不管或管教不力。对学生行为不注重正确引导,加速了这些学生厌学逃学、自暴自弃,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从学生层面看,大学生的心理抵御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中小学时代,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缺失;另一方面,在离开父母家庭进入到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大学生活后,由于在中学阶段过于依赖父母和老师的管教,心理上延续着对家庭和师长的依赖,在新的环境里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来应对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而且大

学实行学分制,其管理环境又较为松散,心理教育和培训并不如就业率那样受到大学的重视,因此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实施过激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如2010年4月间,安宁高校一名在校学生因其弚在一所高职院校被同学欺负,遂邀约本校的一名同学一起去弟弟所在学校帮忙打架,结果导致对方一人被刺为重伤的惨痛后果。

三、高校大学生犯罪预防对策探究

(一)社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安全立法

大学生犯罪与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同,犯罪的危害性明显的大于违反规章制度,犯罪不仅危害学校及校园秩序,而且还严重的危害社会。其社会大环境就当下来说,主要包括我国社会深度转型、西方思潮、市场经济三个方面。社会转型时期,必然是各种价值观充斥社会,对社会主导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产生冲击。而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犯罪是很多因素导致的,社会环境就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故不能将责任简单的推给学校。所以,社会上也要对大学生犯罪采取相关措施,使社会环境建设和立法同步跟进。

一是社会要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净化社会环境,抵制、消除可能导致犯罪的亚文化,如反动、淫乱、消沉思想的传播一定要杜绝。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二是在立法层面上,为加强校园安全提供法律保障与支持,例如及时出台《校园安全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效防止校园犯罪。司法机关在处理大学生犯罪的过程中,尤其应该重视,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犯罪行为在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犯罪情节和矫治需要,突出刑罚的教育功能。

(二)家庭方面,改善家庭环境并与学校建立交流沟通机制

家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要把家庭作为教育、培养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的温馨港湾,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子女沟通,对他们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要扬其长避其短,不能轻易的否定他们。

因此,家庭教育一方面要求家长要注意改善家庭环境以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大学生树立行为典范与道德范例,使大学生的心理渐渐受到熏陶,潜移默化中形成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的最初体会。尤其是要改变一味溺爱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客观辩证的看待孩子的错误,用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思想和引导。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这就要求家长应积极主动的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一旦发现孩子存在过激等情绪问题,及时向学校进行反映,以便学校适时介入,提供心理帮助,消除犯罪隐患。

(三)学校方面,建立综合性预防机制并理性对待学生犯罪

一个是学校应建立综合性预防机制,主要从法制、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着手和构建,毕竟刑罚的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在于预防犯罪。另一个是学校需要理性的对待大学生犯罪。目前很大一部分高校出于管理需要,对于有过犯罪的大学生一般都采取开除或劝退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校内不良风气,但是对于犯罪的大学生而言,可能会使其丧失重新融入社会的信心,继续滑入犯罪的深渊。因此,学校要和司法机关积极协调沟通,对于相对不起诉、判处缓刑和管制的大学生允许复学。

此外,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要走出误区,不能仅仅开设法律基础课传受法律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法律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和行为动机,对犯罪和刑事法律知识要有针对性的突出普及,让法制教育能够切实应对不良环境和犯罪心理挑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行为总是在其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正确的观念往往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为,否则,必然是错误的行为。大学生犯罪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其思想观念有问题,以我为上、不顾他人利益和忽视生命价值等等。所以,要从根本上预防大学生犯罪,高校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以及情感、交往、经济、家庭、就业等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切身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温暖与帮助,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公民意识,培养自尊自爱以及互爱意识,能够正确的看待和处理社会问题,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四)学生方面,学业、身体和心理同步良性发展

大学生自身要积极配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各种措施,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以求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学生要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等,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积极参加球类、辩论、诗歌、征文、文艺晚会等比赛,使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发挥特长,锻炼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大学课余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变他律为自律,把犯罪的动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注重学业进步与身体健康的同时,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对于社会的不良风气,提高辨别是非与选择对错的能力;对于网络空间,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积极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生活、人际关系、恋爱、学习等众多压力,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实施暴力性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是心理存在障碍。所以,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于预防暴力性犯罪有关键作用。故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辅导资源,一有心理问题就去心理咨询,去除自己思想的负面性,不因自己贫困或者成绩差就心理消极,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困难告诉自己的老师、同学,让大家共同分担自己的压力,携手共进。

四、结语

综上,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在总结和探讨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即在社会层面,主要是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家庭层面,使家教错位,家庭教育缺位;在学校层面,是学校在学生

心理教育、犯罪预防机制不完善;在学生层面,是大学生的心理抵抗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待于提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对策,即在社会层面上,在净化社会环境和加强校园安全的同时,司法机关在处理大学生犯罪的过程中,应注重惩罚于教育结合的原则,突出刑罚的教育功能;在家庭层面,要建立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机制,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等;在学校方面,学校一方面要建立起犯罪预测机制,另一方面也需要理性地看待有过犯罪的大学生,防止其进一步滑入犯罪的深渊;在学生个人层面,大学生也需要自己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预防大学生犯罪不仅必要且意义重大。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也是我们必须为之付出努力、奋斗不止的任务。相信,只要掌握了高校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综合运用大学生犯罪预防对策,那么就可以更明显的增强教育和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圆满完成大学学业,顺利走出高校大门,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 姚东.西安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J].探索与实践.2012,(5). 张亮、舒丽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周振杰.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育法制.2012,(04). 张秋.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12). 邹国正.论高校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郑景光.高校大学生犯罪预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2).

下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高校困难学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的分析(定稿)

    关于高校困难学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的分析 一、高校困难学生的现状: 近年来,尽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经济困难的群体仍然存在,在高等学校家庭困难学生仍占有一定......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摘要】 2010年两会期间,200多件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和社......

    医疗纠纷成因分析及对策

    医疗纠纷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 要:国内当前医疗纠纷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医患关系紧张,医闹、恶性伤医案件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作者从事医疗纠纷处理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得成因及对策分析[推荐5篇]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走出校门或许你有很多选择,比如你可以进行自主创业,现在国 家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有小额贷款提供,不过还是分地区的, 北京地区暂时没有这么好的支......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学科,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晓礽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 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指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力弱化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力弱化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执行力弱化的成因分析(一)高校领导层面的影响分析:追求“量化型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国家中长......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分析范文大全

    就业方向主要在:一是民政系统;二是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体团组织;三是学校,司法部门,卫生组织;四是NGO,NPO等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及民间组织;五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六是儿童,老年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