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时间:2019-05-14 15:1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第一篇: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摘要】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创新社会管理的着眼点是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解决民生这一深层次问题,营造我党执政兴国的良好社会环境。其着力点是解决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强基固本等。

【关键词】社会管理能力 必然性 着眼点 着力点

2011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作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原因,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随后的“七一”讲话中,他又强调了“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阶段性特征,适应时代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执政兴国的基本方面和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我党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非常重大。

一、提高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目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特征决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历史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党领导国家和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1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也发生着变动,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增多,等等,都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课题、新要求。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带有阶段性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反映,也是党领导和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的必然现象。从党的崇高事业这一角度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性,能加强我们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增强党和政府创新社会管理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必然性 1 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http:///xwzx/gnsz/szyw/201102/19/t20110219_22228907.shtml

我国既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中,“社会建设”提出较晚,在建设实践中显现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1)我国社会保障网建设缓慢、覆盖面较低,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差距显著,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2)政府社会管理的理念及方式与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及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不相适应,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且改革滞后,政府责任缺位和包揽过多同时并存,市场机制、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社会事业的发展活力不足。(3)城乡差距、地区差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各阶层之间利益摩擦及冲突增多,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日渐突出,大量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

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尽快缓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势头就难以保持,甚至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覆辙。因此,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各项建设,最终的归结点,就是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这关系到我们党能否继续长期执政、执政地位的巩固性等重大问题。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是党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的体现,也是领导干部领导素质和领导能力的体现,与党肩负的使命和任务紧密相连。当前,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通过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在党的任务中,推进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成与社会稳定相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相联系的。

当前,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同时也面临着随改革进程加深而越来越凸显的社会整体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新形势下,能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问题,能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维护好社会公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实际需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任务十分艰巨。正因如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眼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该从党的执政需要出发,着眼于解决民生问题,营造良好执政环境。

(一)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对群众而言,“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民

2生对政党而言,“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按照唯物史

观和我党的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必须始终赢得民心,1《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5页。

得到人民群众衷心地支持和拥护。而民心向背的深刻基础是民生状况,毕竟,“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党必须高度重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状况,通过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改善社会民生,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维护人民利益,是党的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举措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党所提出的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当前,我们应从维护群众利益角度出发,加强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药卫生、食品安全、住房政策、教育体制、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领域的研究探索,探讨新形势下全力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21

(二)实现“三个最大限度”的目标,营造党执政兴国的良好社会环境

党执政兴国需要有利的社会环境。对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的执政党而言,良好社会环境最基本方面的是社会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活力迸发,人民群众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动力,才能推动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社会和谐稳定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有效的社会管理。“三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3,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又一着眼点。创新社会管理,要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保持社会活力,密切党群关系。社会秩序保持良好,社会风险应对有效,社会和谐稳定长久保持,党和国家的事业才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所谓着力点就是大力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目前,需要从五个方面着力解决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社会管理工作是做群众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4。目前,一些领导干部中还存在着与创新社会管理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来看,对社会管理重视不够,还没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上“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的观念还未根本改变。从方式和方法上来看,还1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 版,第82页。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ttp:///xwzx/gnsz/szyw/201102/19/t20110219_22228907.shtml 3 同上。同上。

存在着相对滞后问题。由于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刻把握,往往不善于化解矛盾,不知道消灭矛盾和纠纷于萌芽和基层,甚至习惯于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动辄调动警力,不善于运用法律、道德约束、舆论引导、心理疏导和信息技术等手段。从能力上看,由于缺乏社会管理的相关知识,往往处置方式不当,处理方式失准,应对危机能力欠缺。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和培训,以转变思想,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社会管理需要机制体制的保障。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按照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

1.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委担负领导责任,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政府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办好主要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稳妥吸收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管理和服务,逐步建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

2.加强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共产党人不仅承认和肯定人民群众利益追求的合理性,而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们的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因此,必须在多样化的利益格局中做好利益协调,实现每个阶层的利益追求。这就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建设,出台并逐步完善政策法规,运用经济杠杆、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科学调控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提升劳动报酬的份额以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推动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造和谐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3.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固然有不同的特点及表现形式,但绝大多数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应在把握社会矛盾性质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人民内部矛盾演变的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建设,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目前,要以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为重点,继续推进多渠道与全方位相结合、法治化与柔性化相结合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建设。要继续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完善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14、完善群众工作机制程序

社会管理工作是群众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保持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目前,广大党员干部真诚为民、真情待民、真心惠民的思想和行动,使党拥有深厚的力量源泉。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环境和拥有执政地位的条件下,做群众工作仅依靠党员干部个人的思想觉悟和优良作风是不够的。要使群众工作更加科学、更有活力,落到实处,还需要好的、科学的制度体系约束。一是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防止政绩工程等违背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工程建设以及与民争利现象。二是逐步完善联系群众制度、服务群众制度,把信访制度发挥实效。三是把群众工作责任机制结合到党员干部考评机制和领导班子选人用人机制中,着力解决对群众冷漠、疏远、脱离群众、居高临下现象。四是在工作制度上把党内监督同人民监督、法律监督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同社会监督合起来,着力改变党员干部作风。1 唐铁汉:《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和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20页。

(三)着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从制度机制上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注重从制度层面加大约束力,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前,要继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把社会管理创新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标准,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在诸如公共教育卫生、公共事业和环保、公共设施建设、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应研究制度并完善其公共服务标准,以便公共服务主体按照标准提供公共服务。1

(四)着力解决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是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稳定、参与国际事务的协调合作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将社会组织能够‘接得住、管得好’的事逐步转移过去。”

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问题,必须着力解决来自政府和社会组织自身的两个问题,“从政府角度来说,既存在扶持不到位的问题,也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从社会组织自身管理来看,存在着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官办色彩过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3从政府方面,要解决好对社会组织管理监督、培育发展问题。要历清业务主管单位与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责,把所有社会组织纳入登记管理之中;在社会组织的税收优惠、财政资助、人事管理、社会保险、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及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或完善具体的政策规定;抓紧出台和完善规范社会组织的法律体系。同时,帮助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2

(五)着力解决强基固本的问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管理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强基固本工作。要强化基础工作,整合基层资源,不断加强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壮大基层力量。

1、健全完善基层自治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基层的村民自治机制,努力实现村民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效配合、良性互动。不断完善城市基层社区自治功能,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将社区负担的基层社会管理费用和居民公共福利服务支出列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项目,积极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值得提出的是,在基层自治建设中,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相信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扬基层民主逐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和机制,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使城乡基1 唐铁汉:《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有硬约束》,2汪洋:《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创造性地加强和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的工作内容和力量下移,充分发挥党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增加党在基层的影响力。(1)在城市社区结合社会管理推广区域化党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区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生活内容在社区内高度挤压。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服务等越来越多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逐步向社区延伸,社区成为群众生活、城市社会管理的最基本单元,它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表达个人诉求的重要平台,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类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各种利益关系的交会点、各类社会矛盾的易发点,成为整个社会的“全息缩影”。区域化党建是推动党的建设与社会管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重大创新。作为党的城市基层组织建设中一项新的组织设置方式,区域化党建就是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便于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从区域的角度对基层党建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共建共管的基层党建新局面。通过对区域内机关、非公经济和新社会组织、街道社区等党建资源整合、组织和功能重组、任务重设,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各领域、各类型基层组织活动协调、工作联动、组织共建、齐抓共管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区域化党建实现了党的力量、党的队伍向基层的转移,有利于全面提升党在基层的政治整合和动员能力,更好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有利于使党的队伍更好地贴近基层、融入社会,汲取基层群众丰富实践活动中的智慧和营养,增强党的肌体自身的生机活力;有利于建立健全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在城市开展“五进社区”活动,打造一支上下联动的服务群众工作队伍。以深圳的“五进社区为例”,一是市、区委委员进社区。建立市、区委委员联系社区制度,委员每季度至少一次到社区开展工作,调研指导基层基础工作。二是党代表进社区。实行市、区两级党代表包片定点到社区工作制度。三是机关党员进社区。实行机关党员在社区登记备案和积分管理制度。四是党员义工进社区。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定点联系本社区的各级党代表和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在社区备案登记的机关在职党员,按照自愿原则,依有关规定登记注册成为义工,由社区综合党委统筹协调,根据党员义工数量、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群众需求等,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五是党群工作者进社区。每个社区配备1-2名专职党务工作者。同时,还搭建了“五进社区”的平台支持,如各级党员(党群)服务中心;如设立社区党代表工作室,作为党代表听民声、传民意、解民忧、聚民智、联系服务群众的固定平台;如建立党代表博客等网络平台,提高社情民意收集、转办、反馈的效率。

第二篇:创新应急救援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创新应急救援机制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胡 俟

2011年第6期 ——社会建设

近几年来,郧西县立足县情,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式,整合各方应急救援资源,建立覆盖县域的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跨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特殊县情:强化应急救援势在必行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北依秦岭、南临汉江,版图面积3509平方公里,人口51万。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仅32亿元,财政收入2.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属全省条件最差的县之一。特别是极端的灾害性天气、突发性事故和复杂的社情,对郧西县社会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强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显得尤为急迫。

1、突发自然灾害和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郧西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小气候复杂,自然灾害频发。仅1987年到2010年间,共发生严重旱灾5次、特大洪灾20次。如2003、2005、2007、2010年相继多次发生特大洪涝地质灾害。仅2007年7至8月间,连续三次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2010年7月,郧西县境两次大范围遭受暴雨洪灾袭击,直接经济损失6.8亿元。由于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质灾害、森林火灾、交通事故发生机率较高,给安全防范、应急救援等工作带来全新考验。所有这些突发性灾难,要求政府建立经常性的应急救援机制,尽可能把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社情较为复杂,容易诱发突发事件。郧西县与陕西省山阳、旬阳、商南、白河、镇安五县15个乡镇交界,省际线409公里。郧西是贫困山区县,境内有10个民族,群众因邻里纠纷、医患纠纷、务工伤亡等引发的利益矛盾,容易酿成群体性事件。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繁重。

二、适应发展:创新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应急工作需要,我们立足县情,经过深入调研论证,于2008年6月整合公安、消防、防汛、交通、环保、国土、安监、卫生等多个部门的应急救援资源,成立“郧西县应急救援中心”,承担重大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理任务。2009年4月,新建集车库、办公、备勤、指挥中心等于一体的应急救援中心指挥大楼。目前,郧西县已建立起功能健全、组织完善、协调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郧西的应急救援模式可概括为:“一大平台”统一调度,“五大系统”高效联动。

1、“一大平台”统一调度。建立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对全县所有应急救援工作统一调度。县应急救援中心指挥平台与县公安局指挥调度系统(110、119、122)三台合一,实行“集中接警、统一调度、分散处置”。在此基础上,将医疗、供水、供电、防汛、森林防火等应急救助系统整合到这个平台上来,对县域内突发性灾害事故,实现“全覆盖”接警处置。同时,我们还制定了郧西县突发公共事件电子预案信息库,完成了总体预案、部门预案、专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的编修,将所有道路、交通、水源、专业及辅助救援力量等基础信息录入数据库,基本实现“预案启动一键化、指挥调度一体化、信息反馈实时化、应急响应程序化、灾害处置规范化”的目标。

2、组织指挥系统协调高效。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县长任总指挥长,分管副县长、县消防大队长分别任副总指挥长和办公室主任,统筹协调全县应急救援工作。县应急救援中心由县应急救援指挥部直接领导,县公安局负责日常管理,县公安消防大队负责应急队员的训练、管理、执勤和战备工作。同时,出台《郧西县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和管理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从制度上、体制上解决突发灾害、事故处置中政出多门、力量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奖惩。

3、专业力量系统“三位一体”。组建以县消防支队、武警支队、人武部和专业应急队员为骨干的专业化应急队伍;以防汛、国土、民政、林业、卫生等主要职能部门为重点的应急主体队伍;以供电、供水、城建、通信、交通、移民、宣传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志愿者为依托的备勤队伍。全县共整合了17支专业化应急队伍,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30名应急救援队员,与消防官兵一同训练。建立应急救援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及时预测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初步形成专业应急、主体应急、备勤应急 “三位一体”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4、动员培训系统运转有序。建立覆盖全县16万手机用户的短信平台,恢复覆盖城区周边20公里半径的调频广播,在部分乡镇启动有线广播建设,可在第一时间把重大灾害预警信息、突发事故信息广泛发布,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好防范、处置工作,还能防止谣言的传播,避免因突发性事故诱发群体性事件。针对不同类型灾害事故,我们制定应急救援培训计划,聘请专家对应急救援队员、各相关行业负责人、联络人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物资保障系统支持有力。每年预算25-30万元作为县应急救援中心工作经费,每年预算20万元用于民兵应急分队装备经费。多方筹措资金购置抢险救援车辆1台、通信指挥车1台、抢险救援装备320余件(套)、个人防护装备187件(套)。将医疗救助、防汛、森林防火车等车辆纳入应急救援中心统一调度。整合人武、防汛、民政等各部门救援资源,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把帐蓬、救生服等应急救灾物资统一存放,统一调度。建立大型应急救援机械临时征召制度,与各类物资经销商签订合作购销协议。对辖区内能够用于重大抢险救灾的大型机械、设备、物资等登记造册,确保随时能用。建立人财物、生活、医疗、运输等各类应急保障数据库和调用方案,有效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整体保障能力。

6、专家人才库系统作用凸显。聘请专家及技术人员30人,成立火灾、医疗、建筑、气象、环保等专家组。通过专家联席会议、绩效考核、定期更新等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专家人才的作用,为应急救援提供科学决策,确保灾害事故得到及时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实战运行:应急救援工作成效初显

我县新的应急救援机制运行以来,切实改变了过去政出多门、管理分散、联动不力、效能较低的状况,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县应急救援中心组建以来,共出警救援926起,处置大小灾害事故400多起,抢救疏散被困人员1718人,挽回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保护财产价值近千万元。特别是在抗御2009-2010年发生的森林火灾、矿难、特大暴雨洪灾、山体滑坡等多起重大突发性灾难中,全县应急救援体系反应迅速,指挥有序,协调有力,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事故损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作者系郧西县人民政府县长)

第三篇:论如何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能力

论如何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公共管理能力的强弱成为衡量政府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各地政府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导致政府的公信力逐步下降,政府的执行力不高,工作效率地下,群众找政府办事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面临这些问题,各级政府要尽快强化宏观意识,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

作为承担着整个社会公共管理任务的各级政府,如何有效地行使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不断提升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是需要面对的历史性课题。我认为从目前来说,要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应从转变政府职能人手。

一、强化宏观意识,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政府是否有为,不在于管得有多宽,而在于管理的范围和方式是否合理,管理的行为和结果是否有效。长期以来,我国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通过“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福利”的方式行使公共管理职能。造成了政府公共权力高度集中,机构膨胀,管理方式单一,行政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财政补贴负担沉重等弊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的管理对象、体制环境、法制环境及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环境的变化要求政府职能发生相应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是一种有限权力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在公共管理职能上应由“划桨”变为“掌舵”,由微观管理为主变为宏观管理为主,由直接管理为主变为监督管理为主。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凡是市场和社会可以自行调节与自我管理的,政府没有必要越俎代庖。政府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不断给企业、居民或生产者、消费者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解决市场不能或不愿解决的公共问题,如公共安全、发展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公共项目的投人、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等。

二、强化为民意识,实现由“官本政府”向“民本政府”转变

“官”作为封建社会的特定产物,本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质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作人员应该不再是官,而是社会的公仆。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儒家思想的禁锢与灌输,“官本位”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古时候读书人把做官当做惟一的出路,直到现在,这种“官本位”意识并没有多大改变,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扩展之势。在人们的观念中,公民的一切好像都是官员给的,把官员奉为“衣食父母”和“青天大老爷”。人们只能感谢政府、感谢官员,不能向政府及官员要求什么。“官本位”思想的泛滥,助长了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影响了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与交流,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最终削弱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权力的。随着行政改革的深人,这一宪法精神应该充分体现在政府的治理理念中。政府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政府一定要从高位走下来,真正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扮演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要整顿政府的官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务必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倾听群众的呼声,汇集群众的智慧,关心群众的疾苦,赢得群众的感情,塑造一个民主、参与、亲和的政府新形象。

三、强化服务意识,实现由“管理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

传统上我们一直把政府仅仅视为社会的管理者,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活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政府的职能定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政府变成了服务的提供者,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由于受源远流长的“官本位”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养成了强烈的“朝南坐”心理,认为政府就是管人的,就是做发号施令、审批许可的事情的,习惯用权力、压力而不是用道理、法律来推行管理。这种行政方式在社会上形成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机关形象,助长了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损害了政府的威信,导致了干群关系紧张,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因此,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必须由“行政—控制型管理”转变为“规则—服务型管理”。因此,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必须坚决抛弃“衙门”思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必须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及时准确地

掌握公众的服务需求;必须最大限度地简化行政办事条件和程序,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必须严格规范行政实施中的强制性手段,更多地提供人性化服务;必须建立健全公示、听证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必须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措施,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强化效率意识,实现由“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转变

效率不高是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造成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因素是职能转变不到位。现实中,一些人对机构、权力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直观的层面上,即通过机构运用权力来严格“管理”社会、控制社会,不信任社会自身的作用,不断通过扩充机构、增强权力来管理社会,让社会一味按照政府机构的意图、行政权力的指向发展,忘记了权力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本性。逐渐把行政权力部门化、行政权力利益化、部门权力合法化,进而导致部门利益至上,官僚主义滋生,效率观念淡薄。结果是机构越来越臃肿,人员越来越多,运转越来越不灵,负担越来越沉重,效率越来越低下。要革除这些弊端,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就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不断转变观念,科学合理地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定位,减少和削弱旧职能的载体,促使和催生新职能的到位。要加大机构改革的力度,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尽可能缩短职能转变的时间和周期。职能的转变,行政的运行,都要靠各级公务员的身体力行,公务员的素质是影响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强化公务员选拔与培训工作,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激励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使国家公务员队伍在思想作风上、工作方式上都能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成为各级政府持续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保证。

五、强化责任意识,实现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 各级政府部门都掌握着相应的行政权力,运用权力行使公共管理职能无可厚非。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习惯于依靠行政权力,采取强制性的直接行政手段来处理。加之长期以来权力缺乏制约,导致行政权力滥用现象屡见不鲜。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有禁不止;不顾人民利益,强行拆迁、滥占土地愈演愈烈;以

权谋私、权钱交易、弄权枉法时有发生。现代政府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要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明白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不能忽视政府的行政责任。没有政府责任,行政权力的运行就没有制约,公民权的行使就没有保障,违法行政就不可能受到追究,依法行政就不可能真正得以推进。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我们应当明确,不是人民为了政府而存在,而是政府为了人民而存在。人民政府应当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实现者、维护者,应当实现从政府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在责任制度上,不仅强调公民责任,而且要强调政府责任;立法不仅要重视设定公民责任,而且要重视设定政府责任;行政执法不仅要重视行使行政权力,而且要重视承担行政责任;监督制度不仅要重视设置监督行为、方式,而且要重视落实行政责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各类责任主体的政府责任体系,做到政府责任法定化。当前,特别需要强化政府的政治责任,建立和完善行政首长在政府工作出现重大违法、失职、滥用职权等情形时罢免、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的政治责任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公务员因违法失职、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行为而受到行政处分和刑事处罚的制度,以及建立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因轻微违法失职或官僚主义等而向公民、法人赔礼道歉的道义责任制度等。

六、强化法律意识,实现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受旧中国长期封建专制的影响,我国行政管理基本实行的是以人治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主要是依靠政策办事,依靠领导人的指示、命令办事,人们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违法,领导人的话变了,“法”也就变了。政府要转变职能,实现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至关重要,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完备,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行政审批过多过滥,行政执法中违法行为较多,行政权力缺乏监督与制约等问题比较突出。要真正建立法治政府,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进一步强化法律意识,一切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具有法律依据,没有法律依据的权力坚决不行使;一切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遵

守法律,违背法律的权力坚决不行使;一切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要深刻认识到,依法行政的重心和实质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机关在观念、组织、人员、职能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从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的全面转变,是政府管理模式的一场真正的深刻革命。

七、强化公开意识,实现由“封闭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

我国旧政治文化向来讲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政府与公众缺乏沟通交流,政务信息公开程度很低。加上新中国成立后长时期保密制度不完善,保密范围过于宽泛,遂使封闭行政、暗箱操作成为政府管理的一种常态。政府制定政策往往从便于自己管理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企业和公众的呼声。由于暗箱操作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增大,使得许多事情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以今天做,也可以明天做。造成许多事情要凭人际关系才能办成,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行政腐败。现代政治理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接受和承认,公共行政是一种根植于社会之中并从整个社会获得自己必然性的社会活动。政府要行使公共管理职能,就必须转变观念,更多地考虑公众的感受、公众的参与、公众的反馈等因素。要强化公开意识,增强透明意识,把政府政务活动中涉及到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的事项向社会公布。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快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创新服务方式,使网络真正成为政府与公众交流的桥梁。例如推出“一站式服务”、"24小时自助式服务”,使得公民不需走进政府部门,仅通过计算机就可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公民在一个站点办事,就可以得到全程服务。政府还可以设立信息反馈中心,随时进行处理,使互动沟通渠道更为快捷。建立透明政府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建立新闻发布制度,通过媒体向公众及时发布有效信息,借助媒体了解群众的意见或建议。此外,政府还可以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协商对话活动,采取听证会、座谈会、征询意见会、民意测验、问卷调查、意见反馈等形式,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的智慧,收集信息,分析民意,为决策提供依据,树立开放、民主、透明的政府新形象。

八、强化信用意识,实现由“缺信政府”向“诚信政府”转变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誉对企业的极端重要性,没有信誉的企业,自然就没有市场,企业本身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余地。其实政府的信誉也一样,政府要有效地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离不开全社会的认可与拥护。没有信誉或信誉不佳的政府,就会失去民众的心理认同和支持,政府自身的能量就会受到限制。由于受过去高度集权、行政命令管理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政府信用重视不够,导致政府缺信、失信现象比较突出。一些政府部门只重视承诺,不重视落实,年初承诺要办的实事,年底兑现率很低,承诺限期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为了政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假数字、假报告盛行。久而久之,人们对政府的权威和信用能力大打折扣,甚至丧失了对政府部门的信任。由于政府信用在整个社会信用中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政府失信、缺信带来的后果是全社会的信用危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诚信政府的塑造与建设。各级政府要像企业珍惜信誉一样,倍加珍惜政府机关的信誉。要把诚实守信的理念融会到政府每一名公务员的脑海中,贯穿于政府行政的全过程。要不断提高承诺的实现能力,不该由政府办的事,或一时不具备条件办的事,不要随意向社会承诺。对承诺的事,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去办,树立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取信于民的良好形象。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既要树立政府权威,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又要注意避免朝令夕改,随意操作,失信于民。要通过诚信政府的塑造,带动整个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不断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总之,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是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民生问题,我相信政府只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采取改正措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能促进社会发展。

第四篇:如何提高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

[论文关键词]政府 社会管理能力 

[论文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继续承担引领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责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要求、特点、我国政府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协调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职能。温家宝总理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所谓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是指政府科学地整合和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管理手段,履行自身职能,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本领和力量。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是公务员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目标是通过管理理论、规律和行为、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提高政府管理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继续承担引领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责任。政府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是否有效,在一定意义上说,直接取决于政府能力的高低,政府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加强政府能力建设,使政府能力与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相适应,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法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实施有效的政府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明确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能力要求,需要广泛借鉴国际社会政府社会管理经验,进行政府社会管理理论创新,提高政府公务员社会管理能力。

一、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要求和西方社会政府社会管理的特点与经验

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就业管理食品药品管理、人口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管理、社会组织管理、公共交通管理。

有效的政府社会管理工作对政府机构及其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这些政府社会管理通用能力要求主要有:

(一)社会决策设计能力,即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有效实施社会政策的能力。社会政策是解决或应付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工具,社会政策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府社会管理效能的高低。

(二)政府财政增长能力。社会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政府所有的功能都需要财政的支撑,政府的所有行为都会反映到财政上。政府意志的表达和行政的执行必须以相应的物质基础为前提。只有以政府财政强大的增长能力作为后盾,才能从容构筑经济安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快速反应体系。

(三)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社会资源整合的目的是通过使各种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及社会力量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谐共处,形成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合力,以实现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社会资源整合是政府的当然之责,是凝心聚力的过程,是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实现管理最优和效益最大的过程。

(四)社会局面掌控能力。主要包括社会利益平衡能力、社会秩序控制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社会利益平衡能力指政府有效协调和表达不同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在不同社会集团间公平合理调配社会财富、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能力。社会秩序控制能力指政府有效解决社会

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是政府执法部门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管理社会事务,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利益关系,依法保障不同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的能力。

(五)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指以政府为主的社会公共组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的能力。公共产品供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公共服务产品产出总量不足、投入不足、质量不高、分配不均衡、成本过大等等,需要及时调适,统筹安排。当代国际社会政府管理的主要特点:一是以人力资本投资为核心,将消极的消耗型的福利国家转变为积极的投资型的福利国家。二是以充分就业政策为核心,将福利转化为工作,并适度限制福利支出的增长,达到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发展的目标。三是以公民社会为核心,积极利用基本社会组织、社会利益群体、非政府组织进行社会协作治理。四是以社区文化建设为核心,重视社会资本,重视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推进社会社区化与社会人文化。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经验很丰富,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较为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而且在组织设计方面充分注意因地制宜和因地制宜。如美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在联邦层次上是通过50多个独立的管制机构来实现的,这些社会管理机构的内部设置和下属分支机构的设置充分考虑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和资源预算约束,几乎没有统一的组织设计模式。相关管理部门之间都有法定的或管理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协同规范,很少出现多头管理、管理真空、扯皮或者争着管等现象,管理效率较高。近一二十年来,发达国家为了提高社会管理绩效,在特定管理领域设置了许多执行局,形成议会和制度中心的政治领导人负责政治,政府中的高级行政官员或者政策法规司负责治理或者政策制定,执行局负责行政或者执行的现代公共部门的新格局。

二、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界定不清,政府角色定位存在误区,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突出。二是政府社会管理体制不顺,公民意识发展不够,非政府组织发展不够,社会管理参与度与开发度不够。三是政府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管理手段单

一、落后,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缺乏有效的社会监测及危机预警。四是政府社会管理配套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立法与执法水平不高,财政体制不合理,投资性财政制约了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社会管理事权不清,事权与财权不对等,干部考核制度不科学。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政府社会管理战略创新:积极研究政府究竟应该怎么发挥社会管理的职能,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由国家本位渐变到社会本位,由重经济发展到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建立并壮大公民社会,以社会制衡国家和限制政府权力。

(二)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由单中心过渡到多中心,创建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非政府非赢利部门)基于法定性规则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组织主导、社区居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对社会公共事务同治共管。

(三)政府社会管理方式与风格创新:由行政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提高政府宏观、间接、动态的管理能力。彻底摒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全能主义、权力本位主义和对社会经济生活大一统式的管理方式。避免社会管理事务方面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避免造成公民社会功能萎缩和社会自管功能发育不良,也避免社会和公众对政府过高的预期和过多的依赖。

(四)政府社会管理人员创新:政府能力是政府体制与政府公务员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体

制既定的情况下,能力主要取决于政府社会管理的主体,即国家公务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其职业能力。公务员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对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下大力气完成由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变以权力为依据分配资源的权力本位为以竞争获取资源的能力本位,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行政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全和完善公务员考录和培训制度,继续加大公务员能力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一支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政治坚强、业务过硬、值得信赖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组织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的行政程序要求,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依法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稳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安全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管理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管理能力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每一个管理者都可以说是企业的支柱,管理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的有效性、影响企业经营效益获取更大利益和发展。作为一名现代的企业管理人员,不能把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仅仅定位在满足于一般的宏观性的企业经营管理上。提高管理者能力的根本环节在于自身,自身不提高将会影响团队的力量。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我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管理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加强学习。

作为管理者必须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把学习摆在重要地位,学习是提高管理者知识水平、理论素养的途径。我们在工作中获得的是经验,而理论学习赋予我们的是进一步实践的有力武器。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从实践中学习,从书本上学习,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素质、一种觉悟、一种修养,当作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同时,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要做到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积累,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二、管理能力的提高,要树立创新观念。

创新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不同,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组织行为,即是一种有组织的创新活动。因此,促进创新的最好方法是大张旗鼓的宣传创新,激发创新,树立创新观念,使每一位组织成员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跃跃欲试,大胆尝试。要造成一种人人谈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组织氛围。企业管理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中,许多情况是无先例可循的,特别是要使每一位管理者认识到管理不仅仅是用既定的方式重复那些已经重复了许多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去探索新方法,找出新程序,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因此,公司提出2007年的经营管理思路“观念创新出思路,管理创新出成效,科学创新出效益,机制创新出人才”,这就需要各级管理者进一步打破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大胆创新的观念,自觉运用创新思维,完成公司的经营目标。

三、管理能力的提高,要有良好的执行力。

执行力是管理者具备的最基本条件,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好舵手,遭遇风浪时,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执行力体现在完成公司目标的程度上,管理者必须执行公司确立的目标,使目标清晰具体落实。作为管理者落实执行力上,最基本的就是严格执行公司的既定目标与规章制度,按时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履行组织赋予的职责。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以及思维方式,对执行力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于管理者,除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之外,还应不断锻炼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规划发展、远景展望的能力,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工作点上,工作中必须有计划,有总结,这样才能保证执行的效果,执行过程中绝不能随遇而安,想如何就如何,这样只会影响管理质量。

四、管理能力的提高,要培养勤思考的习惯。

提高思考能力,要善于从全局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以宽广的眼界去思考去观察,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看问题的敏锐性,提高协调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真正做到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善于把握好“度”。很多管理者在工作中遇到同一样问题时,处理的方法会不一样,有的管理者处理得恰当,而有的管理者处理得草率。那就是在遇到问题时,不要简单地急于处理,要勤于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把握好“度”,以最佳的方法去进行处理。作为管理者,只埋头于事务性的工作,对企业发展全局性、重要性的工作不进行思考,是很难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培养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抓住管理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从中掌握问题的主要矛盾,及时给予处理。

五、管理能力的提高,要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基层单位处于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状态,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注意协调好部门之间、基层之间、部门与基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要注意与上级、同行之间的协调和沟通。管理工作的每个步骤,都依赖于组织成员良好的沟通,成员良好沟通,又依赖于领导者的管理能力,因此,良好的沟通成了实现组织行为过程中重要的成功要素。沟通的方式是多种的,一是下行沟通,它是政令统一、指挥统一、调动下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二是上行沟通,它既是下级对上级指示作出反馈、使上级了解决策执行的程度,又是下级向上级提供做出新决策的信息资料,增加下级参与感。三是平行沟通,它可增进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了解和合作,促进互相了解,消除扯皮现象,为团队建设打下良好的人际基础。四是业务沟通,有关业务信息的内部交流,是各项工作程序化运作的基本保障,它可以极大地促使业务信息无阻隔流通,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五是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联系企业共同目的和企业中有协作的个人之间的桥梁。如果没有信息的沟通,企业的共同目的就难以为所有成员了解,也不能使协作的愿望变成协作的行动。管理者最重要的功能是把企业的经营思路、经营目标等信息准确地传递到职工,并指引和带领他们完成目标。除此之外,还要经常与职工进行沟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提出一些对企业改革发展的看法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改善,有职工的参与才会有行动的支持。沟通是现代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有效的沟通可以大大提高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用好了会使管理工作水到渠成,挥洒自如。沟通更是一种技能,是“情商”高低的具体体现,这种“情商”是比某些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的“沟通”水平,就能帮助一个企业,以及企业中层次不同的管理者切实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下载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高管理能力

    如何提高管理能力一般很多人在管理别人时都想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知道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炼狱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这......

    论如何提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论如何提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摘要: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中层管理者都缺乏有效而合理的执行能力,这是大多数企业管理中的弊病,使得企业的发展因为管理上的缺陷而不能很好的......

    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人民日报评论员) 重大的战略任务 小康的基本条件——一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项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刻不容缓......

    提高管理能力之我见

    提高管理能力之我见经营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两条腿”,管理是实现经营战略的强有力手段。通常讲的“管理出效益”,就是通过管理优势而实现企业效益与价值的最大化。一汽巴士是......

    如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管理学大师Peter Druker提出了“自我管理”的理论。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相信下文将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看清自己是成功迈出“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彼得·......

    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一、加强学习能力作为管理者必须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把学习摆在重要地位,学习是提高管理者知识水平、理论素养的途径。我们在工作中获得的是经验......

    浅谈小学校长如何提高管理能力

    浅谈小学校长如何提高管理能力摘要: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致力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提倡要通过充分发挥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来有效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

    基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原动力

    基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原动力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示范班上寄语基层党组织书记:担负起基层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