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海关风险管理能力及其加强
论中国海关风险管理能力及其加强
摘要
本文通过海关风险管理概述,对加强中国海关风险管理能力必要性进行阐述。同时将国内外海关风险管理实践进行对比,参照外国海关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并结合目前中国海关实施风险管理的实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就加强我国海关风险管理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海关风险管理 实践 建议
一、海关风险管理概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的依存度空前提高。海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进出境监督管理部门,在加强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纵观世界各国海关的现代化实践,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日益受到了世界各国海关的普遍关注。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技术,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初的保险行业,目前已在金融、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所谓风险管理,简单说,就是要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出的“关键少数”,以及最有可能发生问题的对象、环节等,并分析成因,然后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去加以应对,实现将有限的管理资源调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达到管理整体效能最大化①。
关于何谓海关风险管理,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WCO《标准框架协议》对风险管理的定义为:一种逻辑、系统地鉴别、分析、化解处置风险的手段。澳大利亚海关在《海关风险管理方针》中对风险管理的定义是:系统地应用管理方针、程序和实践来建立风险背景、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置和监控风险。美国海关则将其定义为:海关风险管理并不创造任何新的工作,而只是融合现有的工作以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是一门用于识别、确定贸易守法中的管理技术。我们认为,海关风险管理是对海关工作领域存在的各类风险,系统地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有效进行识别、度量、分析、评估、处置和监控,以最大限度地防范、控制减少或者避免风险造成的危害和损失②。
二、加强中国海关风险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就中国而言,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量逐年提高,海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进出境监督管理部门,其依法行政的能力经受着外部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与世界各国海关无异,目前我国海关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就是如何 ① 陶永:“风险管理锁定海关管理重点”,载《国际商报》2004年05月25日第五版。
② 孙毅彪著:《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39页。在保证监管质量的前提下,解决好有限的监管资源与庞大的货物流量的矛盾。而实施海关风险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办法。因此,加强中国海关风险管理有着现实的迫切性。
首先,加强中国海关风险管理是不断适应中国对外贸易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伴随者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海关各项事业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十五”期间,我国外贸总额增长了2倍,一举跃升为全球第3大贸易国;与此同时,海关税收、监管货物和报关单量分别增长了2.3倍、4.9倍和1.9倍①。目前,海关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同时也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海关通关监管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管理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税收、监管、缉私等传统职能进一步加强,同时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贸易安全、反恐等非传统职能任务越来越重;贸易便利化对海关提高通关的要求日益高涨。这只有加强中国海关风险管理,才能有效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提高通关效率。
其次,加强中国海关风险管理是遵循风险变化规律的必然选择。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我们加强某一环节或某一类型风险的管理时,风险就会向其它环节转移或其它类型风险转变。如当我们在某关区内加强对走私冻品的打击,冻品走私风险就从该关区往其他关区转移。又如黄埔凤岗“2.17案件”中,凤岗办加强通关监管环节的业务风险管理,而该办事处的主要风险就往关员的道德风险转变②。所以,只有实施全面加强风险管理,才能把握住风险的变化规律,才能够真正控制住主要风险。
再次,加强中国海关风险管理是实施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是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要充分体现这一中心环节,就必须“立体地”理解风险管理作为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中心环节的基本含义:从横向看,风险管理处于各项工作的主导地位,不管是业务建设也好,队伍建设也好,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开展。从纵向看,风险管理工作必须统领各项工作。所以实行风险管理,建立现代海关制度,仅仅有风险管理理念,开展风险管理作业方式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建立涵盖海关方方面面的风险管理机制,形成一张高度协调、反应灵敏、联系紧密、疏而不漏的防范风险网。这就必须突破现有管理模式下条块分割的限制,对现有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在体制、编制、操作程序等一系列硬件与软件方面,建立起风险管理的结构体系与程序体系,建成的风险管理机制要能够实现海关管理风险在海关行政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最后,加强中国海关风险管理是中国海关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在 ① 李佩林:“关于海关业务改革整合的思考”,载《海关研究》2008年第1期。
② 周运保:“全面风险管理——现代海关风险管理的新方向”,载《海关研究》2005年第2期。海关管理实践中,海关各部门都已逐步达成共识:监管、缉私、征税、统计任何一项海关工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综合管理,都需要拓展监管时空,从通关前、中、后三个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管理,需要各部门、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如监管部门提出的构建海关综合监管格局框架方案,关税部门提出综合治税方案等。在这些方案中,各部门都提出了风险信息和数据共享、企业分类管理、作业风险甄别、风险管理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需求。在此情况下,任何局部的、分散的、单一的风险管理,已无法满足上述需求。所以必须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对海关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国内外海关风险管理的实践对比
(一)外国海关风险管理的实践和启示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海关,率先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引入海关领域,大大提高了海关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也为中国海关全面开展风险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美国海关的风险管理运作流程大致可分为四步:数据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识别风险及风险的本质原因)、风险分析和评估(确定管理对象的风险等级)、确定处置措施(对风险造成的损失采取补救措施)、跟踪和报告。美国海关风险管理给中国海关的启示主要有①:一是严格的预算约束和明确的工作目标;二是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管理思想由被动面对风险向主动承担控制风险转变;管理策略从“单一依靠海关监管提高守法水平”向“加强执法与企业自主守法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管理对象由单笔进出口货物向客户(企业)转变。三是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如自动商务管理系统(ACA),海关自动化口岸信息系统(CAPPS),企业行动工具(AAT)等等。
荷兰海关风险管理确立了“以客户为导向,海关与工商界是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理念,新的监管制度也以数据分析和风险管理为基础,对所有企业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目标明确的“量体裁衣”式的监管方式②。其自从全面推行事先风险分析以来,形成了全国海关统一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实用、操作性强的风险分析作业机制,成为发达国家风险管理的成功范例。此外,荷兰海关对企业和商品开展的事先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有:企业风险分析、企业分类方法、商品风险分析、货物抵港前的风险分析。
澳大利亚海关为了提高海关风险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了《关键风险参数》,并以此参数为标准,将申报的货物信息与之对比,从而筛选出重点监管目标以备进一步审单与分析。《关键风险参数》贯穿于海关风险布控的全过程,成为整个布控环节的统领性文件。此外,澳大利亚海关风险管理内容主要还包括: ① 张旭、许健、佟仁城:“美国海关风险管理过程研究与启示”,载《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9期。② 孙毅彪著:《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55页。贸易守法管理,口岸监管风险管理。通过预知信息及风险分析前置,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
纵观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海关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概括地说,主要体现海关全员的风险管理理念、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技术、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安排和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等四个方面①。
(二)中国海关风险管理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1.中国海关风险管理的实践
上述各发达国家海关的风险管理实践对我国海关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有着重大意义,而我国海关在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也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中国海关对风险管理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旅检工作中开始推行“红绿通道”验放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关启动了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理论研究。1998年至今,我国海关的风险管理都处于实践阶段,风险管理理论在海关的各项工作中都得到了应用。2003年初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海关总署党组提出全面建设现代化海关,实现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目标,其中重要决策之一就是广泛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②。
当今各国海关风险管理的形式各有差异,但都与WCO《风险管理指南》基本类似。根据《风险管理指南》对海关风险管理程序的描述,我国海关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包括:建立风险环境,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置和通过守法评估进行风险监控和复查评估。
目前,我国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企业守法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的协调运作机制和风险管理平台。
企业守法管理系统。主要依托信息化管理,对企业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准确把握企业在海关管理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潜在的具体风险。形成“规范统一、分类管理,繁简得当,宽严适度,有效监管、高效运作”的管理制度、作业模式和监管机制,实现海关各项业务管理工作从以货物为单元向以企业为重心的转移。同时,让守法企业享有公正的待遇,获得最大的便利,得到应得的利益,如划分企业守法程度的“红黑名单”制度。
海关风险管理的协调运作机制。依照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分工,结合各方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明确和规范各部门、各岗位在风险信息采集、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置等方面的职责任务和工作方法。促进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在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的协调与统一,实现对各种管理资源和风险防控手段的优化组合与高效应用,并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动态循环的防范和控制海关管理风险的工作新格局,从整体上增强海关管 ① 孙毅彪著:《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69页。② “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载《中国海关》2004年4月。理的针对性、有效性、严密性和协调性,提高海关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风险管理平台。是指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分析功能,对各种信息资源、现行各项业务管理及监控分析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统一管理、授权应用、分工维护、功能强大的风险管理平台,从而为海关管理提供决策辅助和信息支持。我国海关的风险管理平台由平台数据库,业务分析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处置管理系统,H2000通关作业系统,缉私管理系统以及JC2005系统等组成。它定位于对风险的分析监控和辅助决策,能为海关各项业务工作提供强大的知识、信息和分析工具支持,从而有效确定管理重点,解决各部门开展风险分析、处置和动态评估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自从海关总署党组把全面推行风险管理确定为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以来,经过全国海关几年的辛勤探索和艰苦实践,风险管理在支持海关正面监管、规范作业行为、打击走私违法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风险管理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信息共享的思路,基本完成了总署端风险管理平台;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逐步健全。自设立专门的机构以来,多数直属海关的风险管理部门在工作调整中由二级处升格成为一级处,并相继成立了风险分析监控中心,同时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等机构的建立为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进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风险管理工具不断完善。随着风险管理平台的推广使用,海关各业务领域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工具不断开发和完善。如选择查验系统、风险辅助决策,税收分析,执法评估等系统的研发为海关的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在推进海关正面监管和打击走私违法等方面成效进一步显现。2006年全国海关共运用风险管理方法查获走私违法案件9132起,案值107.2亿元,涉税7.41亿元;风险管理队伍在锻炼中成长壮大。全国海关风险管理专职人员从200人扩展到现在的560多人,同时,经过多年的实践锻炼,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勇于探索和积极工作的风险管理技术专家①。
2.现阶段中国海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认识上仍存在误区。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的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高度加以总体设计、系统推进。但在海关系统内部,对风险管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部分关员仍然对海关风险管理的认识模糊、理解不深,把风险管理仅仅看作是海关业务操作的一种手段或是一种方法手段。片面地把布控分析和查找问题与全面的风险管理等同起来,并忽视了风险管理的普遍性和实用性,没有完全地把风险管理同业务工作融合起来。这严重阻碍了海关风险管理的战略推进。
其次,海关风险定位还不全面。海关在对进出境活动的监管中面临的是一个 ① 苗跃学:“试论科学的海关风险防控观”,载《海关研究》2007年第2期。风险体系,不仅包括海关执法过程中出现的业务风险,还包括队伍风险、廉政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等;不仅包括涉税风险,也包括非涉税风险,如保证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安全、反恐、反洗钱、知识产权保护、抵制毒品、保障公共健康、环境保护等等①。而目前中国海关对海关风险的定位主要侧重于经济风险,即涉税风险,还较少考虑非涉税风险;作业层面局限于战术性、操作性风险管理,缺少战略性风险管理。
再次,整体效能发挥不足。我国海关风险管理在全面支持海关监管,提高海关整体监管效能上仍有差距。具体表现为:一是风险管理与业务一线仍存在脱节现象。目前的风险管理工作更多的是注重事后的分析和处置,缺乏为一线业务现场提供直接的风险预警支持。二是风险预警准确性还有待于提高。
最后,风险技术层面存在缺陷。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风险管理信息的缺乏。一方面,行业之间、行政机关之间信息交流、沟通、共享的平台尚未建立起来,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完善,要从海关外部获得风险信息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海关内部的各部门、各海关之间信息也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尽管风险管理平台基本上解决了海关业务数据共享的问题,但海关内部之间风险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机制及通道却仍然没有建立起来。二是缺少有力的风险管理工具。风险管理的工具还不能适应工作进一步推进的要求。一方面,工具的设计受到管理理念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还受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限制。为保证H2000的网络安全,一些好的设想无法与H2000的对接,预警系统的开发应用无法在业务操作系统上实现。三是风险管理工作评估体系不完善。现有的绩效评估标准还不够科学、规范、评估指标过于单一,评估范围过于狭窄,使得有些职能部门和业务现场感到风险管理过于务“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关员工作的积极性②。
四、全面加强我国海关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当前,海关改革和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海关工作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重③”。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要求海关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只有始终坚持海关总署提出的“风险管理作为我国现代海关第二步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的方针政策,围绕风险管理存在的价值,全面加强我国海关风险管理的能力,才能实现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的统一,实现总署提出的“通得快”与“管得住”的目标。下面笔者就加强我国海关风险管理能力提几点建议。
第一,强化认识,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与海关管理的全过程
2006年世界海关组织风险管理专家来华考察诊断,结论是:中国海关在执 ① 魏娅娅,赵冕龙:“当前直属海关风险管理发展瓶颈及应对策略”,载《海关研究》2008年第1期。② 赖树佳,成应强:“论风险管理下的分类通关制度”,载《海关研究》2007年第6期。③ 牟新生:“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不断开创海关工作新局面”,载《海关研究》2008年第1期。法过程中和操作层面上风险管理运用得很好,效果也很明显,甚至走到了世界海关的前列。但在战略性风险管理方面,或者说在运用风险管理来全面管理海关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①。从这一结论可以看出:海关风险管理水平能否全面提升,对海关风险管理系统认识至关重要。因此,各部门、各单位要转变观念,承认、正视并控制风险,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视角分析判断形势,并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建立管理环境,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复杂问题和矛盾,要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决策和管理。广大关员要掌握风险管理知识,熟练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坚持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海关管理的全过程。风险防控的范围要从执法风险向管理风险,从传统的涉税风险向非涉税风险延伸;风险管理的作业层面也需要从操作性风险管理向战略性、战术性风险管理延伸。
第二,注重整合,提高风险技术管理水平
首先,要加强管理工具的设计和开发,提高管理和应用的水平。目前工作重点是要建立由统一风险数据库、总署和直属海关风险管理平台、队伍建设信息系统等构成的风险管理大系统,这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的关键。并要做好总署风险管理平台、队伍建设信息系统的运行工作,并抓紧二期开发。同时,抓紧推广应用风险分析作业系统,实现与H2000系统的对接,为海关执法提供准确的风险提示。各部门、各海关要强化“一盘棋”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平台共建、系统共用、信息共享。通过技术工具的设计和开发,用技术手段逐步建立起“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立体式风险管理工具体系,满足风险管理工作推进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信息的收集与整合,提高风险信息管理水平。注重与有关部门的交流,合作,建立健全与相关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拓宽海关风险管理的信息源,更多更广泛地获取外部的信息,同时注重海关内部信息的而整合与共享,强化信息的基础作用。最后,要加强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提高绩效评估水平。不断完善风险绩效指标,扩大评估的范围,使绩效评估体系能为推进风险管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不断提高中国海关风险管理的工作水平。
第三,关心效用,提高风险管理的实际能力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通过各部门的准确定位、权责明晰、有效整合,打破部门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完善海关系统决策、管理、执行三级风险管理事权,合理规划各自工作职责,加强信息共享与互动合作。同时我们在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可以考虑扁平化管理,它是指依靠减少管理层级、增大管理幅度,促进信息传递与上下沟通的一种管理模式②。这也是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因为风险管理要求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信息的传递层级,避免信息失真和执行偏差。① 孙毅彪著:《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85页。① 李佩林:“关于海关业务改革整合的思考”,载《海关研究》2008年第1期。二是引入专业人才。在强化各类培训提高广大关员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快引入专业人才的步伐。通过加强与大专院校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加大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的储备。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把工作实绩与适当的物质、精神回报以及关员个人发展挂钩。以此提高海关风险管理的实际能力。
第四,关企合作,加强海关与企业的伙伴关系
良好的关企关系是加强海关风险管理和促进贸易贸易便利的基础。海关和企业之间,既不应该是纯粹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不应单纯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WCO《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中指出:“各海关都应该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使其参与到保证国际贸易供应链安全的工作中”,这实际上指出了海关和企业的关系定位。要在海关与企业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基础在于相互信任。只有海关对企业的守法状况充分掌握,企业对海关的执法过程全面了解,双方才会产生信任。对此,一是要提高海关执法透明度和执法统一化水平,加强政务公开力度,信守服务承诺,树立海关高效、公正、透明、统一的执法形象,减少企业和外界对海关工作的误解;二是确立企业分类管理理念,根据企业守法状况建立企业信誉数据库,区分守法企业和风险企业,实施对企业的诚信守法管理,量化对企业的诚信守法评估和风险评估,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差别化管理,对守法状况最好的企业给予最便利的通关模式,对重点对象实行更严格的管理;三是将对企业的分类管理融入通关作业环节,企业的守法状况和报关单的风险等级直接对应,避免企业管理和风险分析两张皮;四是完善目前的企业分类制度,整合、统一目前各种企业分类标准和便利措施,避免便利措施多头管理、多级评定,便于海关实施与企业守法状况、风险程度、管理措施相适应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毅彪著:《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2]“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载《中国海关》2004年第4期。[3] 李晓东:“查还是不查?‘风险’说了算 — 再谈荷兰海关风险管理”,载《中国海关》2001年第11期。
[4] 张旭、许健、佟仁城:“美国海关风险管理过程研究与启示”,载《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9期。
[5] 世界海关组织:《风险管理指南》,http://wcoomd.org.[6] 陶永:“风险管理锁定海关管理重点”,载《国际商报》2004年05月25日第五版 [7] 孙琦:“以四个转变推动海关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载《海关研究》2005年第2期。[8] 杨星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海关风险管理的策略”,载《海关研究》2006年第4期。[9] 黄桦:“科学构建风险管理大系统”,载《海关研究》2006年第4期。[10] 曹芳:“关于建立海关与企业合作伙伴共享的若干思考”,载《海关研究》2007年第4期。
[11] 周卫前,“以科学的管理理念推进基层海关风险管理工作”,载《海关研究》2007年第4期。
[12] 苗跃学,“试论科学的海关风险防控观”,载《海关研究》2007年第2期。[13] 赖树佳,成应强:“论风险管理下的分类通关制度”,载《海关研究》2007年第6期。[14] 张旭:“抽样技术在海关风险测量中的应用”,载《海关研究》2007年第5期。[15] 牟新生:“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不断开创海关工作新局面”,载《海关研究》2008年第1期。[16] 李佩林:“关于海关业务改革整合的思考”,载《海关研究》2008年第1期。[17] 魏娅娅,赵冕龙:“当前直属海关风险管理发展瓶颈及应对策略”,载《海关研究》2008年第1期。[18] 林跟华:“风险分析监控中心的理念创新与机制构建”,载《海关研究》2006年第6期。[19] 王威:“企业需求与海关对策”,载《海关研究》2006年第6期。[20] 青岛海关风险管理处:“贸易守法管理在中国海关的实践”,载《海关研究》2006年第1期。
[21] 刘永和:“加强风险管理与提高海关把关服务能力的辩证关系”,载《海关研究》2006年第1期。[22] 沈新华:“健全海关法治建设 推进和谐关企关系”,载《海关研究》2006年第1期。[23] 龚震:“海关风险管理 —— 一场深刻的革命”,载《海关与大市场》2002年第5期。[24] 张道恒:“海关风险管理:有效监管与高效运作新手段”,载《海关与大市场》2003年第1期。
第二篇: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提升
融资担保在线 www.xiexiebang.com 专注于担保公司,小额信贷,典当公司咨询教育
提升信用担保公司风险管理能力
彭志兵
中国的信用担保业起步较晚,从1992年至今不过10余年。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种股份结构的信用担保公司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05年6月,全国约有4000家左右的担保公司。但是,目前中国的担保公司还很脆弱,从担保公司出现至今,中国的担保业未能摆脱全行业亏损的状况。
那么,目前担保公司经营的难点是什么?如何造就担保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笔者尝试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着手,探讨分析信用担保公司通过增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进而提升经营能力的思路。
担保公司的诞生
信用担保公司的诞生源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社会普遍现象和中小企业是构成社会经济主体的主要群体这一客观事实。
担保公司是担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职能的专业机构,担保公司通过有偿出借自身信用资源、防控信用风险来获取经济与社会效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指担保公司与银行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的中小企业没有履行合同约定的债务时,担保公司承担约定的责任或履行债务的行为。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自身无力提供足够的贷款担保时,作
融资担保在线 www.xiexiebang.com 专注于担保公司,小额信贷,典当公司咨询教育
为
融资担保在线 www.xiexiebang.com 专注于担保公司,小额信贷,典当公司咨询教育
2、练好内功: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担保公司要提升管理风险的能力,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大气力,练就过硬的内功,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1)形成完善的内控机制与业务制衡机制
担保公司应建立制衡的内控体系,通过集体智慧、集体廉洁来防控风险。担保公司按风险管理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可设置三个部门,担保业务部作为业务开拓部门,风险管理部作为业务合规审查、合同文本审核的部门,综合管理部作为章证管理、重要档案管理的部门。不同部门之间按“审保分离”原则,明确职责与分工,互相制衡。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主要包括项目审批决策程序、保后监管程序、代偿追偿程序等,并以制度方式将该程序加以落实。从实际经验看,建立以公司领导、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外骋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公司的“担保决策委员会”,执行决策职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
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担保公司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对申保企业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价,减少人为的误差。担保公司的风险评价体系应参考银行的客户评价体系,结合自身客户群的特色及风险控制与业务开拓的需求,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目前国内较大的担保公司基本都建立了有自身特色的风险评价体系,对申保客户进行保前风险评价,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当然,对风险的把握不能只看风险评价的结果,还应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定量与定性结合,普通评价与特殊评价结合,把好风险关。
融资担保在线 www.xiexiebang.com 专注于担保公司,小额信贷,典当公司咨询教育
(3)形成科学的尽职调查程序
建立科学的尽职调查程序对把好风险有重要意义,目前,较好的尽职调查程序一般为:“一分析,二看,三听,四问,五查”五步调查程序。从分析客户的申保资料开始,形成问题,带着问题去企业看,要听企业主要负责人、一般职工、相关政府部门、供应商与客户对企业的评价,要带问题去企业寻找答案,要判断企业申保资料与财务指标的合理性,针对可疑点,确定核查重点,查清企业实际情况。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发挥项目经理AB制的双人智慧,共同把关,互相配合,以A角为主形成调研报告。
(4)提升对反担保资源进行创新组合的能力
担保公司为申保企业提供担保,一般要求申保企业提供相应的反担保措施。但是,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难以提供足额、变现能力强的反担保资源。
另一方面,担保公司面临的反担保政策环境差,特别是抵质押反担保政策环境差。虽然《担保法》已出台多年了,但《担保法》中规定的许多担保措施还难以实施,特别对担保公司等非银行机构而言更是如此。比如,登记机关往往不把担保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与银行同等对待,许多抵质押物可以抵押给银行而禁止抵押给担保公司,如土地使用权、在建工程等。这给原本就缺少有力的反担保措施的担保机构添加了许多风险控制的障碍。
因此,担保公司要控制风险,须具备对中小企业的反担保资源进行创新组合的能力,即通过对各种反担保措施进行组合,控制企业的
融资担保在线 www.xiexiebang.com 专注于担保公司,小额信贷,典当公司咨询教育
融资担保在线 www.xiexiebang.com 专注于担保公司,小额信贷,典当公司咨询教育
近年来,担保公司的业务种类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业务趋势:
●非银行融资担保业务种类骤增:如工程担保、诉讼保全担保、证券、期货保证金担保、售后服务担保等;甚至,担保公司可代替保险公司的部份职能,如获得置业担保公司的全程贷款担保便无需投保财产险等;
●担保业出现与其他相关行业结合的趋势:如,担保与投资的结合—担保投资业务的开展,担保公司利用信用优势,由目标投资企业贷款,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并付息,贷款作为担保公司对目标企业的投资;再如,担保业与典当业的结合:不少民营商业担保公司将担保业务的反担保措施与典当业结合,除控制风险之外还可谋取典当业的超额利润,如果申保客户在债务到期时未能履行其债务,担保公司通过典当行将反担保抵质押物进行典当,由典当行向申保客户收取较高的利息,如果典期内申保人仍未能赎当,则典当行还可取得典当品并可能获取超额回报。
对此,信用担保业者、银行机构、中小企业等各有微词,褒贬不一。笔者认为,担保公司经营的永恒课题是如何通过业务创新来化解风险、获得收益:
●创新使担保公司信用价值提升:信用资源是担保公司赖以生存的资源,创新使担保业务的外延扩大,业务外延扩大使担保公司拥有更大的信用资源,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创新是担保公司控制风险的需要:担保公司由于未列入金融机构的范畴,有更大自主性,这便有了业务创新的空间;由于担保业风
融资担保在线 www.xiexiebang.com 专注于担保公司,小额信贷,典当公司咨询教育
险大,生存空间小,这便使担保公司有了创新的源动力。担保公司业务向非银行融资转移,也是担保公司为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无奈之举:担保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但应对这些风险,担保公司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并不宽松,许多反担保措施无法落实,因此,将业务扩大到风险较低的非银行融资业务以及对反担保资源进行创新组合都是风险控制的需要。
为此,笔者以为,国家应鼓励担保业在遵守法律、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创新,靠创新来提高效益、控制风险。担保公司不能和银行一样按部就班,否则担保公司本已狭小的生存空间将会更捉襟见肘。
4、担保业的重组:规模化、专业化以提升抗风险能力 中国的担保业还很年轻,担保公司数量多、个体规模小、行业组织不完整、商业性担保公司的股东结构复杂,多数担保公司的从业经验还不够丰富,从全行业来讲远不够成熟。据统计,在截止2004年8月1日登记注册的3717家担保机构中,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下的担保机构有1756家,占总数的47.24%;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到1亿元的有1776家,占总数的47.78%;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担保公司为185家,仅占所有担保机构的4.98%。对中国担保业而言,要提升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应该对担保业进行重组,使担保公司走上规模化、专业化之路。
(1)担保公司的规模化:担保业的高风险性质决定了其不应走零散发展的道路,应通过重组形成以担保协会牵头,以大型担保集团为
融资担保在线 www.xiexiebang.com 专注于担保公司,小额信贷,典当公司咨询教育
龙头,以少量专业领域担保公司辅助的担保业格局。大型担保集团的形成主要是由大型担保公司对中小担保公司进行的收购重组。大型担保公司具有资本、人才优势,中小担保公司具有区域资源优势,两者的结合可以使新的担保企业具有资金、人才、管理、资源四方面优势,从而形成规模化经济,从根本上提升担保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大型担保集团还应结合商业银行、典当、拍卖行、创业投资基金等上下游相关产业,成为集团化、专业化、多元化的信誉卓著的社会信用机构。这样,担保公司便在风险和收益两方面具有本质提升:首先是风险分流的渠道空前丰富,如对抵押物可以拍卖也可以典当,对未能履行债务的被担保企业可以提起诉讼进行资产保全,也可以通过投资入主该企业以获得超额的投资回报等;其次是有可能取得超额的经济效益,如对被担保企业通过投资入主,只要该企业未来运营良好,则担保公司作为股东有可能取得企业的利润分红等。
(2)担保公司的专业化: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和行业特色,担保公司从提高效益、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最终应形成具有专业化分工的专业担保公司,比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对应的科技担保公司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具有的风险大、未来前景模糊、具有先进的待转化技术等特点,可以采取与创业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风险管理,对被担保企业采取有选择性的债转股或股权质押方式等来化解风险;建筑地产企业所对应的置业担保公司,应该具有担保时间长,收费低,担保额度大等特点,以满足房地产按揭担保的长期性需求等。
融资担保在线 www.xiexiebang.com 专注于担保公司,小额信贷,典当公司咨询教育
总而言之,担保公司的发展要从感性担保走向理性担保,这是担保公司向深度、广度、高度进军的过程,是担保公司形成风险管理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也是担保公司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最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的过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金融系)
第三篇: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摘要:大学生群体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自我管理能力普遍缺失的情况。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缺失的原因、解决的措施和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管理 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状况
(一)总体概况
就当今而言,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素质整体是好的,基本上能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但由于独生子女等原因,不少学生存在自我管理能力偏低甚至缺失的情况。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取心、责任心和爱心,不能有效调节自我的情绪及行为。在生活上散慢、放纵,沉迷于游戏等。学习上放松、随意、不进取。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自我能力缺乏的表现。因此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十分必要和迫切。当今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1.有利的一面
当今,在全国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大学课程设置上总体按照德、智、体、美、劳、能全面发展进行安排。当今教育已经不是“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读死书”的旧式教育,而是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大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还可以参与管理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和实验室等。鼓励大学生成立和参加社团,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如无忧网兼职、义务家教和无偿献血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能力与素质。现在,各大学都普遍重视大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不利的一面
自1998年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日上人数巨增,形成了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因此大学教学大班教学成为了普遍现象,教学质量也有所下降。对学生的管理有比较放松。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自我管理意思和能力都普遍缺乏。在现实的生活中,依然有一部分的大学生显得不成熟,依赖性强,自我管理能力
偏弱,甚至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而这样的情况也在不断的增加。
(二)当代大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主要问题表现在心理不成熟、经济支配盲目、高度依赖教学管理等方面。
1.心理问题难于调适。根据2001年对北京、上海、南京等高校的调查。大学生拥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占受调查人数的38%。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力、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低下。不能对自我进行认知、控制和调节;不能转移、调适消极情绪如忧虑、紧张、偏激、灰心、迷茫和自卑等。同时缺乏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因此引发一系列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因素和难题。
2.经济支配盲目随意。大学生生活费用主要由家长供给。但是因离家远家长无法监督,大学生对生活费用拥有绝对的决定和支配权力。因此大学生因为在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出现了支配金钱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不以为然。出现消费无计划、铺张浪费、攀比成风和乱借贷等现象。金钱用于学习少而娱乐多,因此荒废了学业。
3.高度依赖教育管理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很高,更多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教育。然而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一方面高度依赖学校的教育管理,习惯中学保姆式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弹性学制。大学里每位学生的选课都有差异,学生对自己选定的课程学习主要来源于自身的主动性,而更多在于自主学习上。但部分学生课余时间主要花在上网和谈恋爱上,从而压缩了学习时间。据调查60%的学生每周花8至20个小时上网,12.5%学生每周上网30个小时以上,极少数甚至每周上网100小时以上。随着电脑的普及情况有明显的加重的趋向。而在上网学生中经常浏览的网站:娱乐网站46%、音乐网站44%、贺卡网站43.5%、文学网站33.5%及电影网站39%,其他学习网站却很少。由于大学生缺乏时间管理能力,浪费充足的课余时间,从而让大学生的时间利用率低,学习成绩差,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没有提高,大学就已经结束。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危害及原因
(一)危害
1.影响自身发展
(1)缺乏独立生存能力,无法独立处理个人事务而出现心理问题。(2)缺乏
吃苦精神,团结协作协作精神,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3)自我学习,生活管理,行管理能力若弱。(4)做事缺乏毅力,易冲动,不顾后果,情绪起伏大,容易受不良事物影响。(5)学生,盲目追求个性,缺乏集体观念,散漫任性,风气败坏。
2.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重要人才。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然而缺乏自我能力的大学生将难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从而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快慢,和是否能顺利进行。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
1.教育观念上,以服从教育为主,缺乏独立人格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以说服。灌输力教育为主,采用统一的说教方式,很少考虑到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培养他们独立特有的人格。缺乏独立人格教育受教育者就没有自我管理的意识。
2.教育模式上,重视文化教育,轻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从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能让学习全面发展。而现代教育管理是主体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导,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互相协调和双向统一的过程,而应试教育只是单项的。
3.教育环节上,注意智力开发,缺乏情感教育。传统教育偏重于学生智力开发,却忽视了情感教育。因而学生缺乏良好的情感表达方式。而情商是一个人情绪控制和管理的标尺。长期忽视必将导致学生缺乏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4.家庭教育上,包揽过多自制力培养缺位。计划生育使得独生子女问题表现突出。家庭对子女过分的庇护使得学生表现得消极,孤独,不客观,娇纵,缺乏自制力。离开家庭后不能独立生存。也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措施
(一)开展“四自工程”
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变过去“严防死守”为今日“自我管理”。如让学习参与学校部门管理。如: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建立学习自我监督机制;鼓励学生成立和参与社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这些让学生真正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认清特点,加强引导自我管理的主客体都是学生。但并不是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时信马由强,放任自流,也不是让学生严格于院校管理制度之下。大
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其毕业后将进入社会,其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想作一名管理者而非被管理者,因而让大学生善于解剖自己,进一步了解自己,从而认清对与错,丑与美,善与恶。不断地提升自我,这些,教师的引导将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大学生需要的学校导向指导而非灌输。因而把教学与学生自我管理有机组合,实现变被动教育向主动受教育的转变,才是根本。
(三)加强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分为强制性管理和缓和性管理。强制性管理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挫伤创造力,缓和性管理易使学生自由散漫,因此要两者结合。
1.自我克制法。其包含自我约束,是实施自我管理的一个过程,既在行动中坚定不移的服从既定的计划,克服不良习惯,从而提高自我克制力,确保计划完成。
2.自我设计法。既自己制定一个计划,然后以此为标准,推动自我管理的进行。分两步。一.找出自己长处和短处明确目标。二.制定方案。当不确立以后应考虑可能失行的方案。如:职业生涯设计就是一个例子。通过自我设计使自己的行为与目标协调一致,然后制定具体辅助计划。
3.自我分析法。其是自我管理活动的总环节。首先,对我管理的上一阶段进行分析,效果优先预定目标的则保留,反之则改正,并避免再次发生,最后在改进中应讲究方法,科学地进行改正。
四、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应注意的几点要求
(一)平等民主,大学生自我管理民主时应坚持平等民主,这样才能更好得实现自我管理和他人的自我管理。
(二)区别对待,不同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大学生在进行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中实施区别对待相当重要。
(三)重视实践,知而行。是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步骤。因而接受社会实践考验,得到社会认同,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与否的重要标尺。
(四)认清四个“意识问题”。
(1)认清高等教育的特点。(2)正确定位自己在家庭,社会及团体中的角色。(3)合理规划大学生涯。(4)认清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性,激发意识。通过认清以上四点,我们才能认清大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方向和要求,才能真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方法很多,在此只是作肤浅论述,总之大学生的自我管理问题不仅
凭借外部条件予以解决。更重要的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个人而言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洛塔尔.赛韦特.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2]王洁丽.我的时间,我掌握[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3]李静.青年必备能力全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4]吴迪 谢志远 王晶.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5).[5]崔子文 杨俊福.浅议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
报,2005(5).[6]减乃青.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简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
第四篇:提升全面风险主动管理能力
提升全面风险主动管理能力
2015年11月24日 11点10分 来源:银行家
作者:郭 军
字号:T|T [标签]银行业 金融研究
当前,在经济转型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趋势下,银行业风险的形成机制、触发机理、传导路径呈现出新特征和新变化,各类风险多点多发、相互交织,风险间的传染渗透效应更为明显。城商行受经营地域、业务资质、客户覆盖、资金实力、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制约,风险分散能力较差,对经济周期大幅波动的耐受力较弱,风险管理面临更大压力,风险表现形式具有更加鲜明的特征。城商行只有加倍努力提升全面风险主动管理能力,才能实现有效经营转型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完成与经济转型升级互动发展的历史使命。
城商行风险表现新特征
行业性风险偏好趋于上升
新常态下,银行负债成本快速攀升、利差不断收窄,利润增速快速下滑,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14年银行业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均值分别为1.2%、17.7%,同比下降0.1和1.6个百分点。近两年来,为缓解利差收窄的冲击,各家银行纷纷加快创新转型,推动综合化经营,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但在新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形成前的一定时期内,将会在现有盈利模式的惯性牵动和考核指标体系的导向下,迫于经营压力在高风险收益领域进行资产配置,以弥补负债成本上升引发的收益下降,行业性风险偏好趋于上升。城商行受经营区域、金融牌照等“个性化”因素制约,创新转型步伐客观上落后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产配置方式和定价能力受限,风险偏好被迫上升的压力更为明显。如果不能带动管理、人才、风控等方面的同步提升,城商行发展将蕴含巨大的战略风险。
利率风险及其影响凸显
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125BP和140BP,存贷款利率波动在各金融工具、各金融主体之间快速传导。大型银行应对降息较为从容,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基本维持不变,城商行出于生存竞争需要,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存款上浮比例,同时资产定价受议价能力和非对称降息因素影响快速下滑。市场利率的频繁、大幅波动给城商行利率风险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冲击。一是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经营模式下,资产重定价滞后于负债重定价所形成的风险;二是非对称降息带来的基差风险;三是资产与负债方产品期限不
一、收益率变动不一带来的风险;四是利率下行通道下,借款人倾向于提前还贷、以低利率重新贷款的隐含性期权风险。
城商行产生并成长于稳定的利差环境下,利率风险管理意愿、意识均较为薄弱,普遍仅参照“1104报表”模拟测算重定价敏感性缺口对净利息收益的影响,分析技术、管理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净利差、净息差快速收窄,净利润增幅放缓。此外,金融产品定价管理基础薄弱也成为了制约城商行健康发展的瓶颈。
流动性风险状况更加复杂
金融服务提供者更加多元化,投资者对收益率的敏感性逐步提升,供需双方和同业竞争者多方博弈带来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资金在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间、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间频繁流动,银行存款波动频率加快、规模加大,稳定性快速下降。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狭窄的城商行群体愈加依赖成本较高、期限较短且不确定性较大的同业负债,同业负债占比持续上升,财务杠杆普遍偏大,负债成本偏离存款利率的程度加大。在实现股东期望回报率的驱动下,城商行迫于盈利压力牺牲流动性以获取高收益,资产久期拉长,流动性期限缺口加大;同时,期限错配不仅局限于传统存贷款领域,迅猛发展的同业业务、表外业务蕴含的错配缺口或许更为突出,全口径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和管理难度加大。
我国央行陆续推出了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等应急流动性管理工具,城商行间也正在加快跨省份流动性互助机制建设,加之准备金考核方式调整,允许一定额度的“透支”,流动性管理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加强。因此,虽然城商行流动性风险状况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但从整体上来看,单家银行出现兑付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信用风险快速聚集爆发
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冲击。据统计,2014年一季度至2015年二季度期间,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同比增速由13.25%上升至38.38%,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速由16.35%攀升至53.50%(详见图1),不良贷款呈加速暴露趋势。首先,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城商行前期高速的规模扩张和跨区域发展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逐步显现;其次,战略定位缺乏前瞻性、主动性,多数城商行在信贷投放、产品开发、业务创新上更多的采取跟随策略,缺乏相对应的风险管控能力;最后,城商行的区域性特点更易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良贷款首先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区域集中暴露,逐步蔓延至产能过剩行业集中的环渤海地区以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内的城商行也面临严峻的资产质量压力,城商行区域性金融风险不可小觑。
金融创新中信息科技风险不容忽视
近几年来,城商行开始通过引进新技术推动金融创新,不断推出融合新科技的新业务,在为客户提供新金融产品和更加便捷快速服务的同时,应高度关注信息科技风险。一是第三方支付、移动应用等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客户信息安全管理面临更高的挑战,因信息泄露而诱发的银行卡盗刷等案件频发,损害了客户经济利益和银行声誉;二是科技创新促使银行内部系统之间以及与证券、通信、交通等公司系统间的互联越发紧密,设计疏漏或局部故障将导致整体异常;三是城商行的技术创新普遍采用与系统开发商合作的模式,需要重点关注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外包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城商行科技力量相对薄弱和管理模式相对滞后的现状与新技术带来种类繁多的风险不匹配。如何全面平衡风险和回报之间的关系、采取最优级化的风险处置措施,将是城商行今后很长时间内信息科技风险应重点关注的课题。
风险的关联性显著上升
新经营环境和业务模式使城商行各类风险更易相互转化,风险间关联性上升。例如,银行资产价格受到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共同作用而产生变化,风险之间更容易通过定价相互转化;过高的集中度风险易于触发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投资者错误认定非保本理财存在隐形担保和刚性兑付,投资标的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可能危及城商行声誉风险。
金融创新业务跨市场运作,涉及证券、保险、信托甚至是民间借贷团体等多个参与主体,客观上导致金融分业体制下的防火墙作用出现净损漏,不同市场产品和客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多样化,风险溢出效应彰显。“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创新、“表表外业务”创新中的局部风险事件可能通过业务链条隐蔽但迅速地渗透传染至其他交易主体,乃至整个金融体系。
切实提升全面风险主动管理能力的策略建议
面对新常态下风险管理新特征和新挑战,城商行必须自觉接受和主动适应监管政策新标准,充分研究风险监管指标本质内涵,结合自身经营特色,吸收转化为内部管理指标。将监管约束作为自身风险管理的外在动力,切实遵守竞争发展的“游戏规则”,以超越监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新和优化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方法从政策授权管理和经验管理向科学化、数量化、系统化、精细化的转变。
适应发展新常态,强化战略风险管理
战略关乎银行发展方向的选择,战略风险是银行最具颠覆性、最大的风险。某种意义上,银行的风险问题本身就是个战略问题,短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就意味着不同的风险选择与风险管理。当前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银行业步入转轨期,能否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准确研判经济周期,合理取舍规模与效益、业务与风险,及时重检与修正自身发展战略,把握好银行发展方向、目标、策略和节奏,控制住风险,直接关乎银行的生死存亡。
优化顶层设计对战略风险管理与防范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城商行主要股东的行为决策对银行战略发展方向和风险偏好影响显著,城商行应优化股权结构,引入和银行战略发展方向相一致、能够发挥战略协同作用的股东,防范因股权结构不合理引发的战略风险;“三会一层”的战略决策和执行能力是防范战略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优化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管层的成员构成,强化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作用,提升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战略决策和风险把控能力,确保银行构建与规模、业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架构与制度,包括风险文化、风险团队、风险偏好、资本管理、压力测试、风险模型等主要内容;要平衡投资者评价、机构评价及监管评价,优化考核指标导向,确保考核指标导向与战略规划方向相一致,防范战略风险。
丰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强化产品定价能力
将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到新的高度,建立健全利率风险指标管理体系,以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为主,逐步引入反映现金流时间价值的久期缺口管理技术。通过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将利率风险上收到总行层面进行集中化管理,实现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在规模、定价和期限上的合理匹配。同时建立科学的利率走势分析机制,提高利率走势判断的前瞻性和准确性,对于利率错配产生的风险敞口,通过表内结构性调整和表外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合理对冲。
按照“全面规划、分期推进”的原则,加快涵盖FTP、经济资本、成本分摊等项目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为强化产品定价能力奠定坚实基础。资产端定价要覆盖资本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经营成本和税务成本:资本成本方面,以监管资本风险权重作为基本参考,结合自身战略发展导向,依据担保方式、行业类别、所属地域等维度调节权重;资金成本方面,内部FTP收益率曲线要更好的对接市场利率,要根据流动性管理策略设置不同的流动性期限溢价;信用风险方面,依据客户信用评级等信息设置阶梯式的信用风险溢价。负债端定价要综合考虑业务属性、资金供需、市场竞争、客户综合贡献度等因素,制定分层次的差异化、个性化定价方案,强化成本控制能力和负债稳定性。
完善流动性指标管理体系,强化限额管理
便捷性手段和复杂性技术并轨。制订更为清晰、便于操作的日常管理指标体系,例如,通过跟踪大额存款资金律动规律,结合其他各类大宗资产、负债的结构和到期分布信息,科学准确的预测单日现金净流出值,做实日常头寸预报管理;通过同业业务净融入指标监测货币市场资金依赖度,侧面评估财务杠杆水平。将历史情景模拟、流动性压力测试、资产变现能力估算等复杂性技术切实应用于确定流动性风险指标限额、流动性资产储备等战略层面决策。
在分析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业务复杂程度的基础上,对流动性指标施行全口径限额管理,重视表外业务潜在的流动性风险。着力建设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设定指标警戒值和红黄蓝三级容忍度,并制定分层次的流动性资产储备和应急预案,以应对不同程度的流动性压力事件。此外,应重点关注负债来源集中度和资产到期集中度,积极研究运用大额存单、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工具,加强资产负债主动管理,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调节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缺口,有效降低集中度风险、流动性风险。
紧密结合经济转型战略,加快推进信贷结构转型
近年来,整个银行业都承受了来自于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速推进等多重压力,传统信贷需求大幅减弱,客户结构与客户行为发生深刻变化,城商行的信贷投放结构和方式调整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增量信贷投放上,城商行应紧密契合中国经济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积极主动地选择调整信贷结构之路。在强化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提升内力的同时,发挥地缘优势,对接地方经济转型战略,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结构和前景、公司需求模式及政治文化环境,以及对潜在风险的更贴近地掌控,确定自身的经营区域、目标客户和差异化战略选择,切实抓住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等国家战略带来的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加快推进信贷结构转型,从而赢得信贷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在地方产业结构转型中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对于存量信贷结构,城商行可以借道PSL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持有的地方债质押央行,或者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部分资产,由此获得新的流动性,加快信贷结构调整的步伐。
多种方式和措施并举,快速缓解不良资产处置压力
信用风险管理目前是城商行最首要和最紧迫的任务。为防止不良资产高度聚集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城商行必须多措并举加速不良贷款处置,除了充分利用传统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更应积极探索和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和方法。一是灵活运用代持及变通获利方式多角度处置不良贷款,在问题资产计入不良之前,折价“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但仍由原债权银行进行清收处置,两年内未实现清收的问题资产,由原债权银行购回;二是资产证券化及信托处置模式并用,最大化地利用外界手段,快速、高效地批量处理不良资产;三是不良资产处置互联网化,扩大不良资产交易行为的参与程度,缩短不良资产处置链条,最大限度地节省交易成交和提高处置效率。
适应经营转型,增强主动风险管理对业务发展的保障作用
对于当前面临的金融新生态,城商行要适应综合化、多元化的创新发展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风险管理思维和模式,应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增强主动风险管理对业务发展的保障作用。一是完善“跨市场、跨业务、跨监管、全口径”的风险管理,力求做到表内表外、贷款和大资管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统一标准;二是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日趋成熟,风险计量精确度不断提高,城商行应研究在内部建立有前瞻性的预测和分析管理工具来预测和防范风险,改变现行的依赖人工的风险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数量化和精细化;三是充分应用压力测试工具,前瞻性的管控经济周期大幅波动带来的各类风险,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预警和补救措施,防范“黑天鹅”事件对银行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第五篇:提高企业IT风险管理能力
提高企业IT风险管理能力
每个企业在经营中都有可能发生风险,如何化解和减少风险是企业经营者必须研究的,因此,企业的风险管理非常重要。这项工作要求企业家在头脑中首先明确企业业务运营面临着哪些潜在风险,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而随着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加强IT风险管理,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的焦点。
IT风险管理:企业法规遵从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如今,企业面临的风险的复杂性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而日益提高,推动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管力度也随之越来越大,不少行业为保护企业在不稳定的商业环境中稳定运转而颁布了专门的法规。譬如,由十国主要金融服务相关机构牵头发起的《巴塞尔第二号协定》(BaselⅡAccord)中,不仅对资本风险进行约束,而且还涉及到经营风险,包括IT系统给公司带来的风险。换句话说,该协定强制要求采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并关注IT风险管理。作为一家旨在打击欺诈性财务报告的组织,特里德威委员会下设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协会(Isaca)也制订了信息和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这份文档同样概述了怎样拟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而颁布这两项方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风险管理机制在企业的应用。
此外,还有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其404条款规定:所有在美上市企业都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其中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5个部分。而且,法案对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活动的记录作了许多详细而严格的细节上的规定。如此一来,404条款就成为外国公司迈入美国股市的“高门槛”,也是该法案中最难操作、最复杂、耗费成本最高的一个。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的业务大集中、数据大集中趋势,IT越来越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方面、环节和流程。与此同时,IT也成为企业业务运营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不仅仅是出于遵守行业法规的需要,不少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也已认识到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业务运营并提供出色的IT日常可用性。而企业中的IT管理者们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因素困扰。他们有的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的潜在风险,并且对风险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但是由于成本的限制,总是无法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另一些企业由于业务模式过于复杂,以至于IT部门虽然感知到风险的存在,但根本无从知道风险究竟在何处,何时会爆发,也无法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那么,企业IT管理者到底应当如何清晰地了解潜在风险、需求和相应的投资额度,又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呢?
扭转观念:整体布局实现业务连续性及高可用性
根据惠普在帮助企业进行IT风险管理方面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对于复杂的IT环境,采用单一的解决方案处理IT运营风险问题的效果并不理想。业务连续性、可用性与安全性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应该以集成、系统的方式进行处理。任何方面的漏洞与变化都会影响到业务运营所需要的服务级别。通过全盘规划和考虑,采用整体化的解决方案,企业能够构建可靠的基础设施,从而根据业务发展情况灵活调整IT的可用性与性能。
在进行企业IT风险管理控制的过程中,技术固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要取得出色的IT运营效果,员工技能与最佳实践同样缺一不可。其中,将业务连续性、可用性与安全性的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和各种运营机制中,使其成为开展与维持业务运营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能是最艰巨的任务,但一旦实现,也就从观念上和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管控风险的能力。
正确评估:了解潜在风险的破坏力
企业在构建灵活安全的IT环境之前,首先要透彻地了解自身的业务需求、所面临的威胁与风险、以及IT系统出现故障对各关键业务流程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只有正确分析和面对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并正确评估各类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才能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来规避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被低估的停机成本事实上高得超乎想象。InfoneticsResearch是一家国际市场调研公司,专门从事北美、欧洲与亚洲地区的数据网络与电信行业调研工作。Infonetics近期实施了一项客户调查项目,调查内容是关于网络中断及其对于大型企业的影响。该调查的研究报告称,美国大企业每年的IT停机成本占其收入的3.6%,其中制造企业的停机成本在收入中所占比例为9%,金融服务机构则高达16%。此外,停机还使企业面临员工效率降低以及企业在客户与股东中的声誉受损等其它难以量化的潜在风险。停机对中国企业业务运营产生的不利影响究竟如何,目前还没有特别准确的调研分析,但可以肯定的是,停机成本在中国企业中也是不容忽视的。
巧妙平衡:规避风险与保护成本
企业在进行风险的规避和管控的过程中,往往要面临着如何平衡风险管理与业务保护成本的挑战。根据惠普多年来在该领域的经验,我们建议企业IT管理者采取分层次、分步骤的方式来做出合理决策,实现风险规避与成本之间的巧妙平衡。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建议企业首先认真分析每个业务流程可能遭遇的风险及其影响,力求解决下列关键问题:
· 需要何种级别的可用性?
· 一旦发生重大停机事故,业务对数据损失的承受能力有多大?
· 业务流程能够承受的停机时间极限?
· 需要何种级别的安全性?
作为业务连续性及高可用性解决方案方面的资深专家,惠普通常会和企业客户一起,从业务连续性与可用性研讨会入手来解决上述问题。在这个互动会议上,惠普顾问专家们将与企业团队合作,对企业的机会、风险、优势与劣势进行评估,协助企业制订无中断的、可用的IT计划。
然而,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上述的分析、咨询只是企业规避IT风险的第一步。基于多年大量的实践基础,惠普专家采用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以企业的业务用户需求为出发
点,帮助企业IT管理者了解目前的IT风险管理状况,以及要构建灵活安全的基础设施还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惠普推荐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供高度可用的IT基础设施,帮助企业实现恢复时间、数据损失、安全性与可用性方面的目标。
一般来说,一套完整的IT风险管理方法包括以下4个步骤。
步骤1:确定业务需求。对整个企业内所有涉及合规性、可用性、安全性和业务连续性的业务流程和应用的要求进行评估。衡量停机对各业务应用与流程的影响。
步骤2:评估风险等级。对可用性、安全性与持续性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评估,以确定风险领域,制定保护IT环境、改善IT服务的策略。将企业目前现行的实践与“最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信息库(ITIL)”推荐的最佳实践进行比较,了解差距,根据业务影响确定风险等级。步骤3:设计与实施解决方案。将需求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技术与服务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存储、数据库、应用、系统、网络和环境基础设施等。制定持续性服务改进计划。
步骤4:监控、管理与发展。制定IT服务管理政策,建立培训机制,采用最佳实践调整人员与优化流程。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对持续性与可用性计划进行再评估、监控、审计与测试。
通过以上4步骤,完整考虑企业IT风险管理的需求及其实现方式,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估计业务保护的成本,从而确保企业的投资水平在成本最优的前提下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拥有充足资源,能够自己实施全面战略的企业并不多。此种情形下,借助一些专业公司的经验往往比企业纯粹自己摸索,闭门造车要更经济,更有效。惠普公司在业务持续性与可用性咨询及解决方案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方法论和工具体系。惠普还拥有全面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企业应对数据保护与完整性;应用的冗余与备份;数据库、系统与网络、数据中心的物理安全性与备份;身份认证和管理;入侵检查、病毒防范;漏洞检测和主动修补;现场和办公场所备份与恢复;广泛领域内的灾难恢复等业务风险。在惠普的帮助下,企业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具有相似需求的行业客户在数十年中总结积累的经验,还可以利用惠普已经通过最佳实践验证的工具与方式,获取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所必需的精确数据。因此,选择与专业公司合作,往往也是巧妙平衡风险管理与保护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