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内容提要】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我国政府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当前社会管理还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才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完善社会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社会管理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分析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及成效
(一)注重以人为本。作为一个执政阶层或执政党,“民本”思想都是执政的首要理念。我们党作为没有的利益、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长期
执政的大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更是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与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注重依法行政。随着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越来越不可回避。而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各行政管理机构的垂下管理人喘从事社会管理工作中,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前提。
(三)注重不断创新。胡锦涛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要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工作的重心也在变,如果我们没有新思路,墨守成规,拿不出新办法,我们必然处处碰壁,被时代所淘汰。只有将理论实际相结合,敢于否定自我,超越自己,创新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光明道路。
二.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当前的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造成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失衡。当前,我国政府仍然带有浓厚的生产投资型政府的特征,政府长期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忽视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导致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我国社会安全网的建设缓慢.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公共卫生覆盖面较低。[3]
第二,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政府社会控制职能有待加强。一方面,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剧,科技的广泛运用,现代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步增多,我国的社会治安问题已经呈现突发、隐蔽、复杂等特点,跨地域、高科技犯罪更是加重了对社会的危害。另一方面,近几年在生产安全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以煤矿事故为代表的生产安全问题,以食品卫生质量引发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以及突发的疫情、经济安全等等,都要求政府加大相关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撑。
第三,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突出.要求强化政府社会保障职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伴随着社会利益的再分配,我国出现了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个人收入差距已经触动危险预警线;以农民工、下岗工人为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基本权利受到不法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失衡的矛盾和冲突,这些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只有妥善处理和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才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第四,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全面转型,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在改革后迅速解体.国有企业承担的大量社会管理职能被剥离,以非公有制部门为代表的新生社会组织迅速成长;我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化要求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同时,中国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分化,形成了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我国社会结构的这种变化,迫切要求政府加大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协调力度,建立有利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
第五,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要求尽快改变以政府为唯一中心的“单中心”治理结构,建立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多中
心”治理结构。但是,我国社会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还未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发育仍显迟缓,社会资本的开发利用不足,社会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强。
三、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落实措施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领导,基础在基层,根本在落实。因此,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精心规划项目,突出实践特色,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一)要在深化认识、加强领导上抓落实。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我们的各级领导要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摆上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摆到与抓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党政一把手应担负起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第一责任,亲自抓,带头管,真抓实干,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要在制订规划、强化责任上抓落实。社会管理创新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规划。同时,明确目标责任,把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人员,并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和讲评考核制度,确保每项工作的职责任务落实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要在以点带面、指导推动上抓落实。要注重发现和总结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抓出一批先进典型,推出一批各具特色、高质量高水平的示范区和示范点,以此把社会管理创新覆盖到全局,延伸到各个角落。
(四)要在深入调研、创新招法上抓落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因此,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同时,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好经验好做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要在政策支持、工作保障上抓落实。社会管理创新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因此,各地各部门都应按照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工作实际状况,切实加大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工作保障力度
(六)要在解决问题、见到成效上抓落实。衡量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关键要看实践、看效果,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是否提高,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是否增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总之,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紧紧围绕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开创进取,创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社会管理工作的新路子,为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题目: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二篇:论述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论述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创农村社会管理新局面,下面结合我乡实际,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紧抓基层、打牢基础,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依靠的最基本、最直接、最关键的力量。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是抓基层、打基础,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我乡当前还有许多贫困村,我们要强化“两委”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工作目标公开承诺制度,将“两委”班子的三年任期目标、工作目标和当月重点工作进行公开承诺,实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公布“两委”班子和成员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从而使村党委真正发挥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二、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的力量保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领导的因素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紧紧把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才能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在工作中,要注重对“两委”干部教育和培养,使每一位同志都能成为新时期党的政策宣传员、党建工作的组织员、产业开发的指导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员。农村社会管理,离不开一支团结奋进的“两委”班子和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干部要做到“约法三章”,不该拿的,一分钱也不能拿,企业主请吃饭,一次也不去,不该要的,坚决不要。只有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一班人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才能带出一支廉洁的党员队伍,带出淳正的民风。
三、立足村情、加快发展,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这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物质保障。因此,立足村情,创新思路,让农民尽快富起来,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让农业基础设施好起来,让农民家园美起来,让农村社会和谐起来,打牢村级
社会管理的物质基础。我乡强力支持烟叶发展,全乡农民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发展烟叶种植,成立了首个烟叶合作社,努力是全乡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在大力发展烟叶的同时,还要积极进行“八化” 建设,即农村城镇化、生活小康化、住宅康居化、环境优美化、农业产业化、道路水泥化、通讯现代化、管理民主化。
四、倾心为民、改善民生,找准农村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核心就是改善民生,赢得民心,促进社会和谐。在进行集体公益性事业建设时,要做到不让群众出一分钱、不叫群众做一个义务工、不损害群众一点利益。建立健全好农村医保和养老保险制度,使全村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让自来水、有线电视进农家,建立村级花园式小学和标准化的卫生室。改善村部设施建设,使其功能齐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免费为群众提供政策、市场、人才等信息服务。让全乡百姓不仅强烈地感受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且感到党风正、民风淳、村风好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村党委要用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取信于民,争取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
五、建章立制、强化监督,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乡党委干部要 “管得住”与“管得好”并举,健全村级组织规范化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
理水平。一是围绕落实群众的知情权,不断提高村务公开效果,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的内容,规范公开的形式、时间和程序,重点是落实好财务和村务公开定期检查制度,做到村里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全方位公开,真正做到事情让村民知晓、决策让村民参与、干部让村民监督。二是围绕落实村民的决策权,不断规范村务决策机制。为确保群众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把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效地融为一体,村“两委”对村级重大事务要实施 “六步”决策程序,即每项重大决策事务都要经过党委提议、两委讨论、乡审查、村民表决、公开公示和具体实施六个步骤,杜绝决策事项暗箱操作,使村务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民主。进一步规范村干部行为,扩大群众民主权利,化解消除村内矛盾,促进全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全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
六、抓住重点、建立机制,破解农村社会管理的制约难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利益格局加速调整的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越来越频繁,农村面临的各种利益矛盾越来越复杂,如因征地、拆迁、宅基地及婚姻纠纷等引发的矛盾急增,各类信访频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形势更复杂,承担的任务更繁重,面对的矛盾更尖锐,经受的挑战和考验在增多。怎样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化解这些矛盾和风险。关键是要完善基层群众工作制度,形成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信访接待和处理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把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一创三联”活动,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其主要内容是:“一创”即创建新形势下党员联系群众的新机制。“三联”即党委成员联系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成员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该机制通过建立起乡、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片、联组、联户并覆盖全体群众的三级网络,让每一位党员有一个经常性发挥作用的平台,让群众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热点难点问题有一个畅通的反映和解决渠道,成为党员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要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丢老办法、用好硬办法、探索新办法,坚持群众路线,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七、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激发农村社会管理的内生动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激
发村级社会管理的内生动力,构建新时期农村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利用村级活动场所“一室多用”的功能,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培训活动。,不断丰富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发挥“培训中心”作用,大力培养农村新型农民。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阵地,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为载体,对全村科技致富能手和广大群众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发挥“信息中心”作用,提供农村实用价值信息。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设臵信息收集箱和信息公开栏,为村民致富提供农产品开发经营、劳务输出、瓜果蔬菜病虫情报及防治知识、特色农业种植等内容信息服务。三是发挥“娱乐中心”作用,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结
当前,随着我镇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在我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来,提升了社会建设效能、效率,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将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总结如下: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把
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夯实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村社,在组织领导、工作队伍、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建设,完善保障,确保工作有人抓,各项要求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3、严格工作考核。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乡镇对村(居)考核重要内容,细化考核项目、标准和方法步骤,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成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村(居)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
1、推进村(居)组织建设。围绕村(居)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村(居)干部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快村(居)规范化建设步伐。
2、推进村(居)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科学划分管理单元网格,以网格为基础,科学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现村(居)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夯实村(居)管理基础。
3、推进村(居)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制定落实创新村(居)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居)组织,探索服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二)推进社会重点特殊人员群体服务管理创新
1、建立健全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管理台账。以镇综治工作中心为依托,搭建重点人员管控平台,建立定期排查和日常监管制度,全面摸清辖区刑释解教人员、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法轮功”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闲散青少年等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的底数,落实教育、服务、管理和帮教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
2、做好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和犯罪预防工作。通过建立阳光课堂、实行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开展结对帮教等措施,全面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路子。
(三)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
1、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坚持定期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区域、场所和部位,把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安全作为排查整治的重点,落实“打击、整治、防范、教育、建设”综合措施,适时组织区域性统一行动或专项斗争,提升整治效能。强化对“两抢一盗”违法犯罪活动集中区域的整治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打防管控结合、警防民防技防结合、全方位立体化棋格型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制定落实改进和创新保安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四)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创新
1、大力发展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大力发展专职治安巡逻队伍、治安信息员、人民调解员、社会志愿者等不同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合理解决好群防群治队伍的待遇问题。
2、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努力构筑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与社会民间自治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新格局。
第四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李晓阳 学号:1130359031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途径有多条。既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途径,又有社会方面的途径。既有治标的途径,又有治本的途径。因此,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一手抓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从根本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同时,还要一手抓社会管理,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有序的外部环境。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需要。当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因为利益诉求引起的,不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发展中的问题。而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当前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也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希望一下子完全解决,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置之不理,则有可能酿成大问题,最终导致社会混乱。破解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行科学疏导,使之得到缓和和化解,从而保持和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发展大局。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发挥国家行政职能的需要。行政的基本职能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我们党通过90年的不懈努力,在政治上完成了建国大业,构建了政治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在经济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构建了经济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文化改革、建设和发展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成了国家和各级政府进一步发挥行政职能的需要,这也是我们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新的生长点。
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
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用科学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理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以科学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
一是要树立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理念,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尽快从传统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治理”。
三是要树立服务为先、协商协调的理念,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尽可能通过优质的服务、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四是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
五是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
段综合运用转变,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应着力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层面,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以管理方式创新为手段,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在用好传统手段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
一是健全法治体系。切实加快社会管理领域立法工作,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监督和保护公共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有关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弥补社会政策领域的空白,更好地调节和保护各方面利益。
三是借助道德力量。善于运用道德的软力量,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要重视解决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充分借鉴吸收人类优秀道德传统,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努力塑造新型伦理道德。
四是发挥政治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要把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法宝,通过群众工作来服务群众,实现群众利益,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
五是依靠科技支撑。加快公民个人基本信息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等社会基础制度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规范高效的动态采集机制,及时准确掌握“人、屋、车、场、网、会”等基础信息,加强动态分析,综合研判,实现全面覆盖,联通共享。
六是加强舆论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把新媒体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这个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理顺社会情绪。
四、以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为目标,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着眼于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切实发挥好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一是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放在党委工作重要位置,经常分析社会形势,正确把握社会管理的大政方针。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管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社会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是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积极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发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
四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04年6月,我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就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正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转变的加速期。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矛盾多发期。只有通过加强社会管理,更加积极主动地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才能抓住和利用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顺利度过矛盾“凸显期”,从而实现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第五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创新工作进展情况
食安办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在经贸、农海、质监、工商、卫生、教育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上级“三定”规定,明确各相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调整、充实执法机构和人员,修订和完善《南安市食品安全职责和工作制度》、保障编制和经费。同时,明确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协调机构和专管人员,深入推进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二、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深入开展,推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的台阶。2012年2月,市食安办制定了《南安市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表》,布署了专项整治统一的行动时间、内容、重点整治范围及责任单位、具体要求,突出对乳制品、食用油、肉制品、水产品、酒类等重点品种的日常监管,突出对问题乳粉、地沟油、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重点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及使用行为,至2012年2月底,在专项整治期间,卫生局共检查餐饮单位1350多家次,出
1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780多人次,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176多份。有效规范我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建设工作。2011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列为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目前我市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初步设计方案已报省农业厅评审。下一阶段我市将按评审确定方案开展县级农产品质检站新项目建设工作。
2、加快检测能力建设。2011年省财政厅、农业厅为我市配置流动监测车和快速检测设备,为我市11家蔬菜生产基地配置蔬菜快速检测仪,有力提高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切实保障我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3、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根据省农业厅开展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蔬菜、家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次例行监测,从监测结果看,农产品质量整体稳定提升。蔬菜检测37种农药,抽样120个合格率87.8%;生猪尿样检测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合格率100%,莱克多巴胺合格率100%。
四、加快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为切实提高食品销售店守法诚信经营,引导自觉守法经营,在全市形成规范有序的食品安全氛围,工商部门在辖区
内评选128家“诚信示范店”,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并在全市广泛推广,加快了推进食品诚信体系建设
五、完善应急预案掌握应急要领
认真总结近年来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强化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更加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步骤,增强应急处置规定的可操作性,提高应急指挥、协调和反应的工作效率,使各部门能够迅速掌握应急处置工作程序的要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查控问题食品,降低风险。
六、食品安全宣传氛围有新提升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如食品安全“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宣传周”“知识问答”等活动,广泛宣传创建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和社会氛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做为基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我们体会到,只有在忠实履行职责的同时,及时掌握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创新的理念找到新路子、新方法,才能搞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保证一方百姓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