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复习大题(经典简洁)

时间:2019-05-14 15:0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三政治复习大题(经典简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三政治复习大题(经典简洁)》。

第一篇:初三政治复习大题(经典简洁)

1、维护社会公平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或)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

维护社会公平①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②能促进良好合作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2、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1)要为人正直(2)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3)要坚持正义的标准(4)不侵犯他人的利益(5)要鄙视和制止非正义的行为

3、怎样才能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

(1)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养成负责任的习惯。学会在不同的责任面前进行选择,统筹兼顾,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2)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服务和建设自己所在的社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好形式。

(4)积极承担责任,不仅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需要,有了责任意识和行动,就会赢得社会对自己的赞成票。

4、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妥善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主权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

⑵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6、青少年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我们青少年生活在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里,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自觉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在日常生活和交往

中,做到一言一行都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做伤害民族情感的事情,各民族同学平等相处,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7、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1)科教兴则国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2)我国的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8、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①大力发展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科技竞争力;②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③坚持科技创新,赶超一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④不断进行教育创新,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9、科技创新的必要性(重大作用和意义)?

答: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②要想真正地缩小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靠创新;③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④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10、青少年如何成为创新型人才?

答:①在学习生活中,从转变学习方式做起,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②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有所创新创造知识积累;③积极开发自己的想象力,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拥有好奇心,勤于思考;④把创新

热情与创新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等等。

11、我们怎样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1)国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文明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青少年应该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示例:①一水多用,洗过脸的水用来冲厕所;②使用节能电器;③出行尽量多走路或多骑自行车,不乘机动车;④电视不看时,不要长时间待机;⑤随手关灯、关电脑、关水龙头;等

13、怎样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主心骨”。②必须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③必须充分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④最重要的是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14、青少年应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

②在学校生活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注意:⑴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包括:①中国历史和国情教育;②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③革命传统教育;④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就教育。

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的事例:①组织开展有关

民族精神的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读书征文活动或评比道德明星等;②组织参观爱国主义展览;③观看爱国主义影片;④聆听革命老人讲革命传统故事等。

15、开放的中国对青少年的要求?

我们要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大踏步走向世界: ①走向世界,需要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要关心国际形势,关注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②走向世界,需要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 ③走向世界,还需要善于学习。在交往中我们既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科学技术、文化精华,又要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第二篇:初三政治复习

专题一:坚定信心加强合作 共克全球金融危机

热点材料一:

新华社伦敦4月3日电 4月1日至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本次峰会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大蔓延,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背景下召开的。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这次峰会抱有高度的期待,希望通过这次峰会能够推动缓解各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提振民众和企业信心、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各方特别希望中国作为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发展中大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携手合作 同舟共济》的重要讲话,胡锦涛主席针对峰会主要议题,提出中方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举措,为峰会取得积极务实成果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有力提振了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中国在此次峰会上发挥的独特作用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普遍赞赏。

热点材料二:2009年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年会,并发表《坚定信心加强合作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 特别致辞,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世界金融形势的看法和主张,以及采取的措施,表示中国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为世界经济作出积极贡献。

【课本知识点链接】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 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4.坚持“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

5.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6.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问题设计】

1、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两召开次金融峰会并形成共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了哪些问题?

答: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

2)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世界各国特别希望中国作为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发展中大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又说明了什么?

答;1)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2)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3、温家宝总理强调“中国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你认为有何依据?

答: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我们树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

4、为什么世界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共同战胜这场金融危机?

答: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一体化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而存在。这次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要战胜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一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必须将强合作。

3)、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提振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

5、你认为我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尽快走出金融危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答: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

2)深入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4)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技和教育创新。

5)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6)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7)坚持“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

6、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2008年10月22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就全球经济发表声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增加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性,并承诺密切协作,协调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声明说:“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在18个月时间内克服金融危机,与会经济体已采取紧急、非常规措施,以稳定金融业、推动经济增长。” 材料二:国务院出台促进发展十大措施,预计到2010年底将投入4万亿元扩大内需。巨大的投资增长给整个金融和商品市场以震撼,同时也给中国乃至世界媒体以震撼,媒体纷纷给予积极评价,并且对这一举措进行了理性分析与引导。十项措施明确具体,突出重点,统筹城乡,支持发展,改善民生,惠及百姓。这是在全球发生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全世界刺激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最多的一项。

阅读材料后回答:

(1)、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积极冷静的面对,协调同世界各国,各种国际组织的合作,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坚持哪一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基本国策?

(2)、我国积极扩大内需,对于稳定世界经济有什么重要意义?

(3)当前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能够超过世界上的任何国家,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增长,表明什么?

(4)请你说说我国这样投资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原因:

1、实行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各种组织的友好与合作才能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2)、我国采取一系列积极扩大内需的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中国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对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

(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有很大的提高,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优越性。

(4)这样投资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六大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和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已经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是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

二、是工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

三、是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

四、是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

五是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六是国际金融动荡严重影响了国内投资者信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

专题二、三鹿奶粉惊醒国人

热点资料:

1、2008年6——9月,我国甘肃、安徽、河北等地,先后出现了婴幼儿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三鹿奶粉,引发肾结石的病例,截至9月15日早8时,全国医疗机构共接诊、筛查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婴幼儿近万名,临床诊断患儿1253名(其中2名已死亡)。913名患儿症状轻微,生命体征稳定,正在进行院外随诊治疗或已经治愈;现仍留院观察治疗患儿340名,53名患儿症状较重,其余患儿病情平稳并趋于好转。

4、09年1月22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三鹿问题奶粉系列刑事案件中的数名被告人做出一审判决,其中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被判处无期徒刑。2月12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出民事裁定书,正式宣布石家庄市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09年3月26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三鹿问题奶粉系列刑事案件中的数名被告人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

练习:

1、材料:

2008年4月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向社会全文公布食品安全法草案并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截止到5月20日,共收到各地群众对这部法律草案的意见11327件。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性质的机关?在上述材料中它行使了什么权利?

(2)《食品安全法》通过后,生产经营者、行政机关、执法机关应该如何执行该法精神? 答案: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

(2)生产经营者要做到“有法必依”,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依法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执法机关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依法打击食品生产销售领域中的违法行为。

2、材料一:“三鹿事件”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种种漏洞。有关负责人表示,最高立法机关高度关注“三鹿事件”,及时对审议中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作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修改,以从法律制度上严防“三鹿事件”重演。

材料二:从2008年年12月10日起,中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这一专项整治行动将持续4个月时间,由卫生部等9个部门联合组成全国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这次专项整治行动的主要任务是吸取三鹿牌婴幼儿配方

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教训,严厉打击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行为,清理、规范食品添加剂市场,整顿食品中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是由什么机关制定和修改的?

(2)、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3)、卫生部等9个部门联合组成全国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进行这次专项整治行动表明什么?

(4)、怎样才能更好的防止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发生? 参考答案:(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2)、生命健康权

(3)、我国政府坚持执政为民。(4)、国家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依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企业要依法自律,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全体公民要积极进行严格的监督,依法对企业和商家行使监督权。

3、材料一:“专业生产,品质保证,名牌产品,让人放心,还实惠。三鹿慧幼婴幼儿奶粉,我依赖”。这是某明星代言三鹿慧幼奶粉时的广告词。

材料二:“2008年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揭晓,“三鹿毒奶粉事件”高票当选十大宪法事例之首。

材料三:今年1月2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法院等4个基层法院一审宣判三鹿问题奶粉系列刑事案件,包括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在内的21名被告,分别被处以死刑、死缓、无期或有期徒刑。

(1)“三鹿毒奶粉事件”当选为宪法事例,是因为它侵犯了宪法中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何种权利?这一权利的重要地位是什么?

(2)这些被告被判刑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这符合依法治国的哪一特征?

(3)结合材料,从消费者的角度说说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答案:(1)生命健康权

(2)因为他们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违法必究;

(3)要理性地对待名人做的广告,理智地购买商品,不能完全相信广告的说辞;购买商品时注意查看有关商品成分、保持期等标志;购买东西时不忘记索取发票或凭证;要学会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

4、2008年9月初,甘肃等地多起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调查发现,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其他一些品牌奶制品也存在此类问题。

卫生部通报指出,截至2008年11月27日,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29万余人。三鹿问题奶粉系列刑事案件开始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被判无期,另有多人受到了法律制裁。三鹿集团被处罚金4937万。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三鹿奶粉”事件中,消费者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2)我国为什么要查处这些有毒有害的食品?

(3)请你在食品安全方面提出两条建议?

参考答案:(1)反映了我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生命健康权,知悉真实情况权,公平交易权。

(2)A食品中使用三聚氰胺违反了《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B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C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的经济秩序D也违反了诚信原则,造成社会的信任危机,影响我国食品的国际声誉

(3)、①针对市场经济中存在违法犯罪的问题,国家要加强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打击制假售假行为;②加强道德建设,实施以德治国,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③生产者和销售者应自觉遵循法律法规,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信守服务承诺,不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④消费者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依法通过正确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可以与经营者直接协商,双方在自愿互谅基础上解决争议;当与经营者协商和解无效时,可以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专题三、十七届三中全会

热点材料: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4、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问题:

1、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说明了什么?

(1)“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央政府积极推进农村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原因)

(1)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3)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

(4)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5)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6)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3、请你为农村改革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改革创新意识。

4、为支持农村改革发展,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思想上: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上:努力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

(3)生活实践上:支持中央对农村的政策,积极宣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内容,正确对待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专题

四、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一、热点材料:

200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对改革开放进行系统回顾总结,以生动的事实、伟大的成就、成功的经验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决心和信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常用知识观点提练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2、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改革的目的: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5、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6、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7、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8、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9、创造财富的源泉:勤劳,科技,智慧与开拓精神,资本和管理。

10、我国倡导的富民政策: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指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者带动和帮助后富,逐频走向共同富裕。

11、富而思源,先富起的人,应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是会进步的需要和标志。

二、基本问答: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哪些巨变?

①经济实力大大提高。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③综合国力显著增强。④国际地位日益攀升。⑤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举例说明:祖国:神七上天,青藏铁路通车,成功举办奥运会,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位。家乡:上学不缴学费,村村通水泥路,整齐宽敞的楼房。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家庭:电脑在家庭中普及,小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住房越来越宽敞。

2、请你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①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④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⑤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

3、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阶段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③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划。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第三篇:初三复习政治

政治

1、我国的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基本国策:(1)对外开放(2)计划生育(3)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发展战略:(1)可持续发展战略(2)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就必须加强: 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3、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6、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依据?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9、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0、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11、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个体、私营

12、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形象是什么?和平、合作、负责人的中国形象。

1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根本任务是: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6、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政治基石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活力源泉

1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是:

我国的基本国情

1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20、维护民族团结:

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21、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

2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3、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4、我们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5、我国人口国情的基本特点: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一般特点:)另外,农村人口多,人口老

龄化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特点。】

26、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7、实行计划生育的作用: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

28、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9、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0、我国资源国情:

(1)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

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严重。

3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2、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

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3、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34、为什么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35、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的是:

科技创新能力

36、依法治国: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37、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是:

发展教育和科学

38、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是: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9、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4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级人民的共同理想:

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1、我国现阶段小康的特点: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2、和谐社会内涵(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

43、艰苦奋斗集中表现在:创业精神。

44、在新的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开拓创新精神。

45、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国家权力机关:

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46、发展科技教育的作用?

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47、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发展科技、教育

48、中华民族精神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9、(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支撑作用)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50、培养民族精神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51、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52、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53、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4、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5、依法治国的意义(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核心:依宪治国

56、依法治国的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对公民的要求是什么?

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57、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宪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同普通法律相比,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58、公民享有建议权和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59、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

(1)1981—1990年,解决温饱。

(2)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低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60、党和政府提出的四个尊重是什么?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61、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内容是什么?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6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

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原则:集体主义重点:增强诚信意识。

64、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65、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66、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67、宪法规定的我们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P79例)

68、反映艰苦奋斗:

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69、为什么说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

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70、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指:

公民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反映问题。

71、“三个代表“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核心:执政为民。

72、科学发展观含义: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

73、在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你准备以怎样的行动做到“低碳”?

例如: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②夏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不低于26°C;③电器不用时

拔掉电源;④淘米水浇花。

74、“低碳世博”符合我国实行的“两型”社会的内容。

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7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第四篇:2014成考专升本政治复习大题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提炼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知识梳理

本章是第一部分的绪沦,中心任务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基本特征。为了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哲学。在哲学几千年的发展史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流派。为了纵观全局,理清复杂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必须重点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并以此为线索划清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对历史上哲学思想的继承,而且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通过对这一变革的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内容、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等基本特征。学习哲学不仅是为了获取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考点提炼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特征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伟大工具 释难解疑

1.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是什么?

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指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第二方面是指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回答是,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这是唯物主义的立场;另一种回答是,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这是唯心主义

①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哲学的主要派别 的立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也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回答是,世界是可知的,它能被认识,而且能被彻底认识,这是可知论的观点;另一种回答是,世界是不可知的,它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彻底认识,这是不可知论的观点。2.近代哲学的两大派别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历史形态?

近代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还分为把世界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世界归结为客观精神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条件)是什么?

(1)会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条件:19世纪中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3)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4)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5)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的结果。4.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它的产生和存在,有其社会历史的、阶级的和认识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唯心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的产物,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无知和屈从的反映和表现。

(2)阶级根源。唯心主义符合腐朽、反动的剥削阶级和统治集团的利益,因而它们总是这样或那样地鼓吹唯心主义,歪曲世界的本来面貌,以欺骗人民群众而达到其维护过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目的。

(3)认识根源。人的认识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的复杂曲折的矛盾运动过程,这就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①在认识过程中,如果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就会导致唯心主义。②在认识过程中,如果离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导致唯心主义。③在认识过程,如果把感性认识阶段或理性认识阶段绝对化,就会陷入经验论或唯理轮,从而导致唯心主义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知识梳理

本章是第一部分的绪沦,中心任务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基本特征。为了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哲学。在哲学几千年的发展史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流派。为了纵观全局,理清复杂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必须重点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并以此为线索划清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对历史上哲学思想的继承,而且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通过对这一变革的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内容、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等基本特征。学习哲学不仅是为了获取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考点提炼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特征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伟大工具 释难解疑

1.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是什么?

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指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第二方面是指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回答是,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这是唯物主义的立场;另一种回答是,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这是唯心主义的立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也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回答是,世界是可知的,它能被认识,而且能被彻底认识,这是可知论的观点;另一种回答是,世界是不可知的,它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彻底认识,这是不可知论的观点。2.近代哲学的两大派别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历史形态?

近代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哲

①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哲学的主要派别 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还分为把世界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世界归结为客观精神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条件)是什么?

(1)会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条件:19世纪中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3)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4)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5)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的结果。4.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它的产生和存在,有其社会历史的、阶级的和认识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唯心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的产物,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无知和屈从的反映和表现。

(2)阶级根源。唯心主义符合腐朽、反动的剥削阶级和统治集团的利益,因而它们总是这样或那样地鼓吹唯心主义,歪曲世界的本来面貌,以欺骗人民群众而达到其维护过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目的。

(3)认识根源。人的认识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的复杂曲折的矛盾运动过程,这就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①在认识过程中,如果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就会导致唯心主义。②在认识过程中,如果离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导致唯心主义。③在认识过程,如果把感性认识阶段或理性认识阶段绝对化,就会陷入经验论或唯理轮,从而导致唯心主义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物资和知识

知识梳理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原理,着重阐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从物质观、运动观、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方面展开论述的;意识的本质和反作用却侧重揭示意识的第二性和派生性,阐明意识的物质根源性和对物质的依赖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则是从总体上把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辩证统一,它要求既反对忽视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论。考点提炼

①是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辩证唯芸主义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资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资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释难解疑

1.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其本质是什么?

(1)意识的起源: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即从意识的基础上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上讲,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由物质所决定的。2.怎么理解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一元论和二元论。

(2)世界统一于物质,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3)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世界统一性的表现。

3.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3)离开物资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题,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型而上学。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的本质

③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第三章 事物的联想、发展及其规律

知识梳理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要理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深刻认识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联系和发展观点的展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深刻本质,即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阐明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矛盾问题贯穿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范畴)各个原理之中,是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诸原理的关键,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这一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原理,则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不能掌握唯物 考点提炼

①世界的普遍联想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②世界的永恒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释难解疑

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

(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_矛盾的各个方面

①现象与本质 ②形式与内容 ③原因与结果 ④必然性与偶然性 ⑤可能性与现实性 ①对立统一规律 ②质量互变规律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都各有其特点,是指矛盾的差别和个性。(具体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发展阶段的特殊性。②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③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一般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特殊性比普遍性更加丰富,普遍性不能完全包括特殊性。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什么叫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辩证的否定是指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这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否定都是自己否定自己,即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身的运动和发展。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③辩证的否定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所谓“扬弃”就是包含着抛弃、保留、发扬的意思,也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在克服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保留某些有利于新事物发展的积极因素。这样,新旧事物之间固然有质的区别,但新事物是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出来的,因而同旧事物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质、量与度的含义是什么?质变与量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又是什么?

(1)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的根本特点是:特定的质就是特定的事物本身,质和事物不可分割,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②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根本特点是: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即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即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③度:质和量的统一叫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也就是一定的质所以能够存在的量的限度(范围)。

(2)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②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它又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即新质要素在数量上迅速扩大,直至新质完全代替旧质。量变和质变又相互转化。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相互转化和交替,不断发展,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

第一部分 分马克思圭义哲学原理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知识梳理

本章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要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它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以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界限;要从根本上划清这种界限,就要正确地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进而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直接任务在于获得真理,要了解真理是什么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我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考点提炼

①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认识的本质 ②实浅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③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③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①真理及其客观性

3.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②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释难解疑

1.怎样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回到实践两次飞跃,其中,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单靠理论本身是达不到目的的。正确的理论能够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

势,为实践指明方向和道路,提高人们改造世界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所以,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把理论转化为群众的行动,理论才能转变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获得检验和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是真理,或者具有多少真理性,理性认识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看它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认识才能得到纠正,不完全的认识才能得到补充。即使正确的认识,也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才能得到发展。

2.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也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唯一的,此外再没有其他的客观标准了;而且某种理论或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归根结底将由实践来鉴别,这是确定的。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然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将导致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同时,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的思想僵化,把人们的认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

3.怎样理解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是主观违背客观。二者具有性质上的区别,在一定范围内,二者的界限非常明确,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还表现在它们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二者共处于人的认识中,它们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另一方面,真理与谬误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4.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①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同谬误有原则区别,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不断地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内容和规律,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所谓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及其规律,在广度上具有条件性和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及其规律,在深度上具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①二者是对立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虽然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但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二者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是有区别的。②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其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其二,相对性真理可以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实践所证实的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性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要反对否定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这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性真理,不能把它变成僵死的万古不变的教条,必须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典范。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五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知识梳理

本章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三点:①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两种历史观,相当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一个小绪论。②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③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的结构的剖析。考点提炼

①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②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③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①地里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②人口因数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②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③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

释难解疑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依据是什么?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所谓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主要根据是:①它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②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③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④它是人们社会实践中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2.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1)所谓经济,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总称。其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其内容主要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包括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体制等方面。经济生活是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唯一途径,是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的意义。

(2)所谓政治,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总称。其目的主要是维护国家、组织、个人及其他权利主体的社会权益,其内容主要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规范权利主体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现象、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体制等方面。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一方面,经济决定着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是经济的保证。

(3)所谓文化,就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称。其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其内容主要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包括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关系、文化体制等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是:一方面,经济决定政治,经济与政治一起决定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反映着经济和政治,又反作用于政治。3.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1)唯心史观,亦称历史唯心主义,指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唯心史观在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一般都会贬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少数的英雄、帝王、统治者是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所以也称英雄史观。

(2)列宁指出,唯心史观存在着两个根本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这就是说,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在于:第一,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3)唯心史观这两个根本缺陷是相互联系的:既然他们将人们的思想动机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也就必然认为其控制着社会上层建筑,特别是将少数统治者看做是历史的创造者;既然他们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源泉,也就必然否认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知识梳理

本章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本章的主要内容是: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讲述了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历史人物等在社会发展中的各自不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②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讲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及其演化,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考点提炼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阶级斗争、社会革命 ②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4.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 ②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社会形态及其演化

5.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释难解疑

1.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①科学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是对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称,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社会形态。

(2)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①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是: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薪。

3.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出发,在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可以说群众史观是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群众史观在中离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应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2)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费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解决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世界观问题。

(3)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理论与实浅、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人民群众之间辩证关系的问题。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知识梳理

本章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本章的主要内容是: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讲述了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历史人物等在社会发展中的各自不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②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讲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及其演化,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考点提炼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阶级斗争、社会革命 ②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4.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 ②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社会形态及其演化

5.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释难解疑

1.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是对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称,体现着社会中人与

①科学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社会形态。

(2)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①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是: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薪。

3.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出发,在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可以说群众史观是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群众史观在中离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应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2)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费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解决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世界观问题。

(3)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理论与实浅、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人民群众之间辩证关系的问题。

导读: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概论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知识梳理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贫穷、落后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特点。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具备了政治、经济、思想条件,并在五四运动后由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担负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起,实现了这一转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其前途是经过新民 考点提炼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注意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怎样理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

(1)新民主主义革命何旧民主主义革命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其联系表现在:①根本性质即革命对象相同。二者同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都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革命的基本动力相同。参加革命的基本队伍是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组成的统一战线。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表现在:①革命领导权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只是追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重任。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才能完成。②革命的时代条件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以前,它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发生在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以后,它属于新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③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④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在中国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且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

(2)近代中国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3)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当然,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也出现了工作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也有些简单划一等缺点和偏差,但毕竟是次要的。它同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所取得的历史性功绩──在中国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绝不能相提并论的。

导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概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知识梳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发展战略,是逐步推进的战略,是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的战略。实现我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考点提炼

1.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2.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内涵和特征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式及其内涵 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指导意义 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①“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特点 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释难解疑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特点是什么?

(1)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规划了21世纪中叶之前我国的战略目标和部署。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②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③有步骤地逐步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④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主义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还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在推翻资本主义之后,还不能立即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要经历一个过渡性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

(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防止和平演变的迫切需要。

(4)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导读: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知识梳理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即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中国改革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为中国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韵对外开放格局。考点提炼

1.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①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中国改革的历史和成就

③改革是中国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②不断挺高对外开房的水平

释难解疑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会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而是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把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这次改革过程也是对经济社会生活和各种利益关系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改革的每一步,都会影响千家万户,同时还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有哪些?

(1)对外开放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向经贸大国的转变,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2)对外开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振兴。

(3)对外开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

(4)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5)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3.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第一,中国解决自身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保证“一国两制”的贯彻执行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最终实现;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强大的物质条件。第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也要看我们自己的发展情况。

(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克服过去形成的影响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旧体制,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反过来,只有发展,改革才能持续下去,深入下去,才不会半途而废。

(3)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保证。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社会稳定,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在改革和发展中,我们既要做到变,同时也要做到稳定,把变和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最大限度地把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发展的速度同改革、发展方案的稳妥、协调以及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殛特点是什么?

(1)我国对外开放是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地发展起来的。现已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中心城市一铁路公路交通线、沿江和沿边地带这样一个立体交叉的开放模式。

(2)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①所谓全方位,即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②所谓多层次,即疆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主要干线沿线地带的开放;鼓励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振兴;统筹规划,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全国范围内多层次的对外开放。③所谓宽领域,即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导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凰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概论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知识梳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凰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工业化进程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考点提炼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初阶段的基本 ②坚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

①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阶段的分配制度

②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④统筹区域发展

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释难解疑

1.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是决定劳动者地位和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根本性因素。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它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其他所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性条件。强大的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引导、支持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健康发展和正确发挥作用的前提。

(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贯彻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只有公有制占主体,才能实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才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

实行这一分配制度有什么客观必然性?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是: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3.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现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传统计划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客观依据在于:

(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后一段时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已日益不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实行根本变革。

(2)市场是比计划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现代市场经济在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引入政府宏观调控,日益显示出对计划经济的明显优势。

(3)世界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与竞争,必须沟通国内外市场,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与世界接轨。

(4)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现实之路。4.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区别何在?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3)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国情是人口爹,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很明显,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导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政治保障。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概论

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知识梳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政治保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能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考点提炼

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②紧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释难解疑

1.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不同于一党制,也不同于多党制。它的特点和优点是:

(1)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核心,是一项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

(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成为把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成为他们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

(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组织形式是政治协商会议。这不仅有利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而且有利于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什么是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实行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发展人民民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②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④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⑤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3)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根据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①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②逐步建设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④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3.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家的基本方 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在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在共产劐领导下实现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作为今后长期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动摇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导读:本章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概论

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知识梳理

本章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堕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是根本,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考点提炼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释难解疑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是什么?其根本任务是什么?

(1)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

(2)根本任务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提供世界观、价值观,影响整个文化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关系,反对在文化建设领域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模糊化”、“边缘化”等错误观点和倾向。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原因:①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性质决定的。②是由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③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的新挑战的需要。④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的。

(3)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①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不断的理论创新,提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点;②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点;③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1)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艺术,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导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概论

第八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知识梳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查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考点提炼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基本原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则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释难解疑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皆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3.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牡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主要举措是: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晨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导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谋求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概论

第九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知识梳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谋求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严格按照这一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考点提炼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释难解疑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l)坚持独立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2.如何理解和平与发晨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须把握以下几点: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③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

(1)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两个问题是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

(2)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界大战阀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部战争问题。虽然现在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所以,和平问题是一个事关全人类的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3)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核心。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而造成的南北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北方发达富裕,南方贫困落后.南方迫切需要改变贫困现状,北方也需要再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就没有市场,整个经济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发展.因此,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发展问题。

(4)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和平的力量才能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

(5)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它们的作祟,局部冲突和战争时有发生;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没有改变,世界仍不安定。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6)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论断,科学地概括了当前时代的特征,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及新时期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我们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指明了方向。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是什么?

(1)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能像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那样靠对外侵略和掠夺,而只能选择和平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和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3)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中国政府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导读:“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当代中国实践而结出的硕果,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概论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一的完全统一

知识梳理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集中全党智慧,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伟大构想,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并进而运用手澳门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当代中国实践而结出的硕果,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考点提炼

1.“一国两制”构想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③“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2.“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

①“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释难解疑

1.“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基本内容是什么?

(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点: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②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③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置特别行政区。④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2.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区别何在?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是有本质区别的。这是因为;

②以“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考虑到香港、澳门的实际情况,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2)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内政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力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特别行政区有哪些高度自治权利?

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和国防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表现为:

(1)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2)可以实行单独的赋攻预算,中央政府不征税。

(3)中央致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

(4)特别行政区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以及外国人和侨胞在此地的私人投资等,均给予法律保护。

(5)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到台湾去。4.“一国两制”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晨了马克思主义?

(1)“一国两制”构想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即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所说,“一国两制”的提出,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构想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来的。港、澳、台地区长期与祖国分离,当地人民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并习惯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这些历史造成的事实是在解决港、澳、台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事求是地寻求解决港、澳、台问题的途径,做到使各方面都能接受。用“一国两制”方式而不是用社会主义的方法来解决,既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只能存在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而不允许另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组织形式存在。而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允许有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的国家包含不同的制度,马克思没有讲过这个问题,我们大胆地提了,如果不这样设想,绝对不可能统一。”

(3)“一国两制”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灵活运用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一国两制”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运用千处理—个国家内部实行不同制度地区之间的关系,因此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灵活运用和发展。邓小平说:“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导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合作,必须依靠、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概论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知识梳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合作,必须依靠、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考点提炼

①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1.中国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

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的事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①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要求

3.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②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的伟大工程 建设

释难解题

l.为什么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

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和平环境。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5)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2.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有哪些?

(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2)农民阶级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4)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重要的建设力量。

(5)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民解放军是牡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当前,阶级斗争虽然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为确保人民民主和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必须依靠人民解放军的坚强后盾。

(2)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平与发展虽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这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3)人民解放军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人民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积极支持和参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第五篇:2018高考一轮复习政治大题·经济生活·

1.(影响价格的因素)(2016北京文综,38(1))材料一 发端于20世纪中叶的数字革命,创造出不断进化的“灵长类机器”。90年代实验室里的超级计算机,占地有一个网球场的面积那么大,成本高达5000万美元;20年后寻常百姓家中的平板电脑,像杂志一样的轻薄,运算能力更胜一筹,成本却不到500美元。

数字时代人类能够处理和利用的知识信息实现了爆炸式增长。手机的导航应用程序自动接收车辆的定位信息,分析实时路况,告诉司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健康数据库公司通过可穿戴式设备检测海量普通市民的个人健康状况,协助医生进行精准治疗。

数字技术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空前广泛和紧密。你的一天可以这样度过:早上用拼车软件叫了一辆私家车顺路载你去上班;中午从短租网站上联系了一个背包客,准备把闲置的房间租给他;晚上接受了五位网友的求助,帮他们修改程序代码。

材料二 有研究认为,不同职业被电脑取代的概率主要取决于其社交性、创造性以及感知和操控性的强弱。

【注】“感知和操控性”指灵敏、协调的操作能力和应付复杂工作环境的能力。(1)阅读上述材料,阐述科学技术的进步怎样影响了个人的经济生活。(13分)

(1)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价格,提高需求和供给的匹配效率,提高个人的消费水平和质量,改变消费方式。科技进步使个人能够更有效地配置和分享其服务和技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形式多样化。

科技进步给很多行业的劳动者带来挑战,改变就业结构,导致失业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影响个人生活水平。科技进步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要求,影响个人职业选择。劳动者需要提高个人素质,适应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

2.(多彩的消费)材料一

图表1为2001-2013年我国与美国最终消费率变化对比情况

注:最终消费率又称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最终消费占当年GDP的比率。最终消费率反映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多数发达国家消费率在70%-80%之间。

图表2为2001-2013年我国与发达国家部分经济数据的对比

材料二 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专家支招有三:第一,让居民“有钱可花”。要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第二,让居民“有钱敢花”。要建立高水平、高层次、高保障力的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敢于消费。第三,让居民“有钱共花”。这并不是要搞平均主义,而是要缩小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1)分别说明材料一中图表

1、图表2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7分)(2)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专家支招的合理性。(12分)

(1)①图表1表明2001—2013年,中国消费率呈总体下降趋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呈减弱趋势;美国消费率除在08年有较大下降外,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我国消费率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远低于发达国家。(3分)

②图表2表明2001—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远超过发达国家,但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发达国家。(2分)

③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发达国家,是导致我国消费率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2分)(2)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调整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收入,让居民“有钱可花”,从而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4分)

②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建立高水平、高层次、高保障力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后顾之忧,让居民“有钱敢花”,能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4分)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注重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让居民“有钱共花”,可以提高总体消费水平。(4分)

3.(多彩的消费)材料二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的动漫游戏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杭州动漫游戏企业不到10家,无一部原创性动画作品。政府意识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于是,通过减免税收、经费支持和每年举办国际动漫节等措施,鼓励、支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根据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企业转型为动漫游戏企业,新企业也纷纷涌现,生产出《山水情》、《梦幻列车》等大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畅销产品,动漫游戏产业产值大幅增加。截至2014年,杭州动漫游戏企业已达299家,生产原创动画片9948分钟,漫画作品1069部,游戏作品199款,营业收入达62.8亿元,利润总额32.8亿元,上交税收3.6亿元。

(2)结合材料,运用消费的结构和作用的知识,分析动漫游戏产业在杭州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12分)

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改善,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比重不断增加。(4分)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4分)杭州传统企业和新的投资正是顺应居民对电影等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抓住时机通过转型和新创建立动漫游戏企业,生产出大量优质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动漫游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4分)

4.(发展生产满足消费)(2016课标,38(2))新能源汽车以其碳排放低、使用成本低、行驶安静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受续航里程短、购置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消费者对购置使用新能源汽车存在许多顾虑。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有所扩大,但与传统汽车相比,其市场占有率依然很低。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府制定融资、补贴、免税等优惠政策,引导汽车厂商加大研发投入和生产。

⑵综合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对消费和产业发展的影响。(14分)对消费者的影响:生产出满足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创造动力;引导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促进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共8分)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产生拉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共6分)

5.(发展生产满足消费)(2014山东文综)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引擎。

注: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交易的各类商务活动的总和

(1)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意义。(12分)

有利于拉动消费;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关于两道题目的反思:都是考查某一行业的生产对消费,产业等的作用

6.(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材料一:互联网用户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宅经济”的强力发展。众多“宅人”吃饭叫外卖、购物上淘宝,催热了“宅经济”,改变了“宅男宅女”的生活方式。(1)结合材料一,请你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知识分析“宅经济”的发展。(6分)

①互联网用户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2010 年中国“千亿宅经济”强有力发展,说明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众多“宅人”吃饭叫外卖、购物上淘宝,催热了“宅经济”,说明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②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带动了新兴“宅经济”的产生发展,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每点3分,共6分)

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国企改革)材料二 2015年1月1日,中石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新疆启动试点,公司将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过去,石油、金融、电力、铁路、电信等很多行业领域被央企等国资背景的企业占据主要地位,民间资本渴望参与,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大型中央国有企业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使民资参与垄断或半垄断行业的大门逐渐开启,将使得各个所有制经济充分借助市场机制的平台和渠道,在相互竞争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也将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完善国有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资本运营效率,释放国企活力。(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国有企业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②有利于打破垄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市场活力。③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有效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科学性。

④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国企改革)材料二:S省政府通过《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投资决策权,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培育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快整合重组步伐搞活一批混合所有制度企业。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S省政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举措加以分析说明。(10分)①S省政府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投资决策权,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遵循市场规律,正确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分)

②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培育一批混合所有创企业,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增强了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分)③加快整合重组步伐,适当扩大企业规模,能增强企业实力和竞争力。(3分)

9.(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国企改革)当前国有企业存在不少问题,作风问题,腐败问题交织,机制问题与监管问题叠加。有的企业领导干部对中央精神虚与委蛇,缺乏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不强;有的用人不守纪律、不讲规矩,搞“一言堂”、“ 家天下”; 有的贱卖贵买、欲取欲求,侵吞国有资产如探囊取物,成为“国企蛀虫”。

⑵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解决材料三中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①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反对国企党建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3分)

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更大力度管党治党,严格执纪问责,严惩用人,管理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3分)

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鼓励支持职工依法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企业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监督制约。(3分)

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依法打击侵吞国有资产的腐败分子和犯罪行为。(3分)

10.(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材料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窄、实际税负重、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不断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性质、地位的认识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政府应怎样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①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分)

②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3分)

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

11.(企业与劳动者)材料一:华为手机隶属华为消费者业务,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到2455亿元人民币,2016年11月3日,华为在德国正式发布Mate9 保时捷高配版手机,定价1395欧元,折合人民币10460元。华为坚持精品战略,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倾听客户需求,精心构建产品质量,真诚提高满意服务,坚持以诚信赢得客户,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高端产品。华为投入巨资在中国,德国,瑞典,俄罗斯以及印度等地设立16个研究所,把各地技术优势的创新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全球的创新能力。华为加强内部治理,100%由员工持股,有效激发工作热情,降低生产成本,华为实施全球化经营的战略,服务全球用户,国际市场已经为其销售的主要来源。

知识点:经营战略,竞争优势,诚信经营,分配制度,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材料二:华为总裁任正非接受新华社专访谈到华为发展历程时提到以下几点:1.深圳1987年18号文件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没有这个文件,我们不会创建华为。后来,华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我们感到税负太重,这时深圳出了“22条”,提出投资先不征税,等到收益后再征税,实行了好几年,这个时候我们就规模化了。2.华为每年花上十亿美元请国际著名顾问团队如IBM、丰田来帮助管理企业。3.我们要尊重其它公司的知识产权,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前段时间我们和爱立信签订了一个专利交叉许可协议。知识点: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财政政策,引进来

12.(企业与劳动者)材料二近年来,我国玻璃企业两极分化加剧。甲企业一直从事已严重过剩的普通平板玻璃生产,产品积压严重,价格持续走低。加上强制性环境标准提高、劳动力短缺等多重挤压,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乙企业专注于发展高端、特种玻璃等高科技产品,同时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在整个行业不景气情况下,产品仍畅销国内外。

(2)请就如何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资本回报率提出合理建议。(6分)

适时调整企业经营战略以有效对接需求升级;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以促进产品销售。

13.(企业与劳动者)(2014福建文综)

材料三 瓷器是代表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符号之一。享有“东方艺术”美誉的福建德化陶瓷在陶瓷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在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的背景下,德化陶瓷产业面临如何延续历史文脉、提升产品文化含量、加快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挑战。专家们指出,迎接这一新挑战尚需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4)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从企业或政府任选一个角度,针对材料三中专家们指出的问题提出两条解决措施,并简要说明理论依据。(12分)

企业: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创意产品。

理由:战略定位准确才能加快发展。

②依靠科技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陶瓷工艺,培养创新型人才。理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③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优势陶瓷企业的规模。理由:价值规律的作用。

政府:①发挥陶瓷文化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理由: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②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理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③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理由: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4.(企业与劳动者)大众创业浪潮正在中国形成,并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引擎。

材料一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为大众创业提供了机遇。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新登记注册企业365.1万户,同比增长45.88%。其中,新登记注册现代服务企业114.1万户,同比增长61.41%,增速较快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了2.5亿人,比2013年底增加3177.66万人,增长14.26%。

材料二

尽管创业者们在各领域的创业行为已成潮流,但是其中大部分创业者,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领域创业者始终难以摆脱稍纵即逝的命运。一是这些行业由于技术专业性强、更新快,创业者稍有疏忽就会被淘汰;二是虽然拥有许多技术型无形资产,但缺乏有形的可抵押资产,创业者很难得到信贷支持;三是还存在着一些政策性制约因素。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大众创业对我们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意义,(8分)并针对材料二中我国大众创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6分)

意义: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4分)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形成发展的新动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分)③带动就业,扩大内需和消费,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科学发展。(2分)

措施:①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持续创新能力;②政府要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搞好公共服务,拓宽创业融资渠道;③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6分)

15.(投资理财的选择)

区分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 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16.(个人收入的分配)

17.(财政与税收)(2015年高考海南政治23)

辨析题: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增加财政收入就应提高税率。请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10分)答案要点:

此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全面。(2分)在税率降低时,提高税率可以增加财政收入。(3分)但当税率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增加纳税人负担,挫伤生产经营积极性,导致税基减少,财政收入下降。(3分)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扩大税基。(2分)

18.(财政与税收)(2016·浙江文综政治41)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材料二

根据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要求,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敢承担扶贫责任,积极创新扶贫方式,运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从而打开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2)结合材料二,运用财政作用的知识,分析H市扶贫工作中采取的方式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12分)(2)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财政资金,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发挥了财政在建立社保体系、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H市运用财政资金支持贫困群体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实施扶贫搬迁,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19.(财政与税收)(2017年高考天津卷政治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指出,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材料一

(1)解读材料一中的经济信息。(5分)

①2011~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和老年人口占人口比重呈持续增长态势。

②老年人在家政服务等领域的消费需求会促使养老服务业的产生。

③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口会产生巨大的老年消费需求,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材料二 步入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2016年,国务院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文件,在财政支特、市场准入等方面为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托,使老年消费需求背后隐藏着的巨大市场空间逐渐显露。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刺激下,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将迎来爆发期。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二,阐明政府和市场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8分)①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供求关系变化可以引导企业调整生产,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巨大的老年服务市场空间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②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为养老服务提供支持,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0.(财政与税收)全面推进“营改增”是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实施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此后,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逐步扩大。2016年3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方案,明确自2016年5月1日起,将剩下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四个行纳入试点范围,将房产、土地等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投资的部分可抵扣。“营改增”全面推开后,预计2016年全年减税将超 过5000亿元。李克强总理指出:“营改增”这个税制改革是当前的让利,更是在培育未来的新动能。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全面推开“营改增”是在培育未来新动能的理解。(14分)①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有利于避免重复征税,促进社会分工,能有力地支持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4分)

②企业税负减轻,生产和经营成本降低,能增强创新创业活力。(4分)

③将不动产纳入抵扣,有利于调动投资积极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3分)

④税收制度的优化和完善,有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分)

21.(财政与税收)(2015年高考课标卷Ⅱ38)

材料二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1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十大措施确保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全国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小微企业有216万户,受惠面在90%以上,减税51亿元;享受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有2700万户,减税189亿元。

(1)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健康发展能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4分);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税负较重,融资难融资贵等困难(4分),税收优惠可降低小微企业负担,有利于其生存与发展,(3分)引导和鼓励大众企业、万众创新。(3分)

22.(财政与税收)(2017年高考江苏卷政治35)

材料二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为主动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全球工业大国都在全力抢占智能制造的制高点,构筑全球新战略。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税负过重等老问题依然突出,弱化了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减税已成为当前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和重要选择。(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减税可以助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理由。(8分)(2)增加了企业利润,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加了居民实际收入,有利于刺激消费以带动智能制造业健康成长。发挥了税收和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利于引导资本向智能制造业转移。能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提升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23.(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1月参加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大众创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坚定不移支持电子商务,乃至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新生事物,它在我国正处于破茧化蝶的关键期,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电商商城网络销售以“低价”为旗号虚假宣传、“以劣充好”所产生的纠纷不断;以淘宝、京东等几家代表性的大电商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停留在价格这一低水平较量上;国家在电商规范发 展上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还有待完善,我国电商发展任重而道远。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怎样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秩序促进电子商务破茧化蝶。(14分)①通过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规则、竞争规则和交易规则,规范电子商务秩序。(4分);

②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加快电商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的建设。(4分);

③电商企业应注重提升企业信誉与形象,自觉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4分);

④消费者要增强法律、诚信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首、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2分)。

(如从政府企业消费者角度,在答了企业、消费者之外答“政府应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发挥宏观调控整体功能,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秩序”角度分析,并有加强电商立法等措施,可4分。)

24.(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中国制造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就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而言,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失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剂良药。要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努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要加强质量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全社会质量创新活力,助力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始终严格质量监管,健全法规制度,创新监管手段,推动质量共治,严守质量安全底线。要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弘扬质量文化,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才能打造最优质的产品。①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质量创新。②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全社会质量创新活动,使企业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③国家严格质量监管,健全法规制度,创新监管手段,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④国家通过财政投入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⑤提高劳动者素质,让人人重视质量,更能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

25.(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怎样才能做好某件事

(1)国家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等经济手段,调控商品价格,引导企业生产;通过财政和税收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国家通过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调节社会供求关系,减轻企业负担,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3)通过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简政放权”的同时,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4)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必要的行政等手段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6.(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下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材料二:‚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揭示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其中GDP与污染水平两条曲钱相交的C点是这一关系的拐点。

材料三: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4分)

(2)用经济生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使我国‚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拐点前移?(18分)

(1)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1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分),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2分)

(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④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⑤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⑦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把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每点3分,写到其中的6点即可,共18分)

27.(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2017年高考全国3卷文综政治38).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14分)

(1)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完善对外经贸政策环境;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词汇积累: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两个经济体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的联合行动。)

28.(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2016年高考天津文综政治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材料二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6年伊始,中资企业的几笔海外并购令人瞩目,并购的领域侧重于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的对象是拥有先进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并购既可以使中资企业迅速切入高端市场,也可以使被并购企业借助中国企业的关联渠道,特别是依托“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展销售渠道和全球影响力。

(2)依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意义。(9分)①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

②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③有利于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反思: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14分)

(2)依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意义。(9分)

29.(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一带一路)

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材料一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材料二 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两个经济体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的联合行动。2015年底,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0余个国家签订了产能合作协议。开展跨国产能合作的中国产业,既有以轻工、家电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钢铁、平板玻璃为主的富余产能优势产业,又有以通信设备、轨道交通为主的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同时还带动了通讯等优势行业的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埃及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中埃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截至2015年底,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第一期吸引了68家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石油装备、高低压电器、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园区。合作区吸引投资近10亿美元,年销售额约1.5亿美元,年纳税约2亿埃镑,为当地创造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14分)

沿线国家:扩大产品供给;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中国:扩大产品市场化;促进优势产能“走出去”;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0.(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一带一路)(2015年高考四川文综政治13)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川作为内陆省份,处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拥有通往欧洲的快铁大通道,国际航线数量居中国西部第一。四川电力设备、电子信息、服装纺织、农机农资、能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基础较好、具有特色,但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存在富余产能。借“一带一路”建设之势,四川力争3年内对沿线国家的贸易从200亿美元扩至300亿美元,集中突破20个对外投资项目;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领域打造一批新的千亿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信息服务、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贸易。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四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机遇。(10分)四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以下机遇:1.发挥区位优势,成为对外开放前沿。(2分)

2.扩大对外贸易,转移富余产能。(2分)

3.扩大对外投资,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3分)4.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3分)

反思: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14分)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四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机遇。(10分)

31.(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说明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必要性? ①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迫切要求 ②是贯彻落实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客观要求 ③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贸易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需要

3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从所有制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两个角度,简述自贸区向六大领域的外资企业全面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所有制角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贸区向六大领域的外资企业全面开放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我国所有制结构,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平等竞争,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②扩大对外开放:自贸区向六大领域的外资企业全面开放,有利于我国吸收国外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体现了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得开放战略,有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发展

33.(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上海自贸区将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

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一大特色。企业可以凭进口仓单将货物直接入区,再凭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向主管海关办理申报手续,目前已有多批试点货物以“先入区、后报关”的新型通关模式、在货物到达港口但未办结海关手续前就进入了自贸试验区。“一线放开”并不意味着管制的放松,而是要根据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过去的“重事前审批”转向“重事中、事后监管”,用更为高效管用的方法和手段做好行政管理服务,推行方便进出,严密防范质量安全风险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推进实施一线放开,坚决实施二线管住的做法蕴含了怎样的经济学知识

①一线放开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②二线管住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宏观调控,通过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保证经济安全.③一线放开和二线管住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

下载初三政治复习大题(经典简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三政治复习大题(经典简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三政治复习教学计划

    九年级政治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为了能让学生在中考中考出优秀的成绩,现结合政治历史学科的特点:除了考查课本的基础知识外,还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三政治复习总结

    初三政治复习总结 一:采用三轮复习法 (一)复习教材,因为教材是基础; (二)按照《中考调研》复习; (三)重点、难点、热点专题讲解 二:认真领会新课标和考试说明 要注意对学生感情态......

    2014各地政治大题

    2014届各地模拟考文化生活主观题 1、2014届高三七校第二次联考 材料一:针对近年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大场面、大投入、大制作举办的豪华文艺晚会和高成本节庆活动,造成严重浪费,......

    政治会考大题

    1. (读上图,回答问题。 (1参考答案:2)人类社会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源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1)人的......

    初三政治复习总结[五篇范文]

    初三政治复习总结 初三这一年,政治课的学习面临着任务重、时间紧的局面,同时存在知识点多、理论性强、运用能力要求高等学科特点。因此科学高效的教学和复习显得尤为重要,它不......

    2013级初三政治复习必备知识

    初三政治复习必备知识 第一单元(1、2、3课) 1、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之一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2018年初三政治中考复习

    2018年初三政治中考复习1、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①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营造......

    考研政治大题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4题考点) 第一章总论 无 第二章辩证唯物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模板(主要从实践角度): (1) (2) (3) 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