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社区警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社区警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我局的社区警务工作走在了重庆市的前列,创建了独特的三种警务模式,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依靠党委政府,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发挥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社区警务建设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社区警务 工作规范 保障机制 责任制
XX社区警务室创建情况
2000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社区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社区警务工作不仅是基层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2001年9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意见》中也明确中提出:公安机关要推行警务到社区的活动,努力实现“一区一警”、“一区二警”或“一区多警”力争把更多的警力投入到社区治安防范的群防群治工作之中。XX市公安局党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于2001年底前多次专题研究,并结合XX实际,制定了XX关于推行社区警务工作实施意见,并要求在XX城区的二个派出所首先推开,实行一个社区居委会建一个警务室。市局党委研究制定的社区警务工作形成报告报市委市府、市委市府对此高度重视,经研究决定划拨专款招聘80名协警员到社区警务室工作,市局立即从办公室、政治处、治安大队抽调人员组成班子制定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警务室的组建工作。
实施社区警务还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局在XX城区设置的十个社区警务室,住房,部分办公设施都是各单位无偿提供的,电信部门免费为警务室安装了电话,XX市药监局在房屋紧张的情况下,出钱租用门面为我们建立警务室创造条件。XX公司地处城郊,是XX知名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好,但厂区周围治安防范力量相对薄弱,打架斗殴,小偷小摸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形象,XX公司主动申请,要求在厂区外建一个警务室,得到了公安局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在公安局的组织下,招聘了8名协警员,XX派出所派驻一名民警,建立了XX警务室,XX警务室建立以后,厂区周围治安好了,职工满意了,为公司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治安环境。我局建立的所有的城区警务室,都是按XX市公安局社区警务室标准配置,按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门面标和室内外上墙内容,警务室办公设施相对齐备,每个警务室配备了无线电对讲通讯设备,到目前为止,我市16个派出所共建立了46个社区警务室,警务室几乎遍布我市城区社区和农村城镇。初步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社区安全防范网络。
我市社区警务室的三种模式
针对地区之间,派出所之间,社区民警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加强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警务建设,根据城区城镇不同的治安状况和经费来源情况,分三种模式创建:一是在XX主城区采取的是一个社区建立一个警务室,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拨付,模式为“一室二警八员”即一个社区设立一个警务室,配备二名社区民警和八名协警员,负责社区防范巡逻,服务社区。二是在厂区和较大城镇与厂区结合部警务室的设置遵循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在居民住宅集中,社区资源丰富,治安情况比较复杂的地方,参照城区做法设立社区警务室,借鉴城区社区警务室的方式开展社区警务工作,这种在厂区设立警务室,办公、住房、经费由厂方负责,派出所派出警力进驻,其余人员由厂内保卫人员和向社会招聘的协警员组成,负责厂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防范及巡逻,如XX派出所的XX警务室,XX电厂警务室,XX派出所XX厂警务室。第三种模式为在各中心派出所所在地和未设派出所的镇设立警务室,由派出所和所在镇政府协商建立,设立警务室所需经费,办公住房由政府解决,派出所派出1——3名民警进驻警务室,根据不同情况从当地招聘3——5名协警员,负责所在场镇的社会治安和安全防范工作,提高了农村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如油溪所的油溪警务室等。
建立社区警务室后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实有人口管理,摸清了辖区基本情况,提高了发现违法犯罪的能力,社区警务室实行社区实有人口管理制度,与过去户籍民警以常住人口管理为主有所不同,社区民警带领协警队员逐户上门清理登记,既要熟悉常住人口,还有掌握借(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通过实有人口管理,密切了警民关系,又提高了发现,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东城所从2002年建立警务室以来,通过实有人口管理,提供破案线索20起,破刑事案件8件,打击处理5人。
(二)社区民警带协警员巡逻,增强了社会面控制能力,降低了案件的发案,特别是把入室盗窃抢劫、抢夺和盗撬摩托车三种可防性案件作为安全防范工作的重点,逐步建立起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社会面、住宅区内部单位相结合的防控机制。依靠社区居委会建好社区治保会,社区巡逻队,守档护院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其预防,发现和控制违法犯罪的作用。从江津城区建立社区警务室的情况分析,仅2002年第一季度就预防和制止各类案件96件,抓获违法人员185名,协助破刑事案件9件,刑拘8人,XX城区在第一季度发刑事案件为210件,比2001年第一季度少发127件,发案率下降39%,其中入室盗窃发143件,比2001年同期少发85件发案率下降37%。
(三)实行社区警务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我们通过设立警民联系箱,联系薄,发放警民联系卡,公布联系电话,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尽力为群
众排忧解难,对社区孤寡老人,有特殊困难的人员尽可能上门服务,对社区群众发生纠纷尽可能提前介入,上门调解,方便群众,群众感到民警更亲近了。
社区警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个别基层单位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流于形式,过分强调客观原因,有等待观望心理,有的派出所至今还未建一个警[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fwsir.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务室,有的单位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知之甚少,仅仅满足于设立社区警务室的硬件建设,而对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缺乏有效,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致使社区警务工作有名无实,流于形式,还有的基层民警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警察进[社区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滋生厌倦和抵触情绪,造成消极应付局面。
(二)警力不足,社区民警素质不高,不适应社区警务建设的需要。警力不足是我市推行社区警务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按以公安部规定的1000户或3000人为基本标准,在社区内划分民警责任区,并按照一个责任区配备一名社区民警的原则,实行“一区一警”“一区两警”“一区多警”的警力配备模式,但是,我市派出所警力不足,这难以保证按规定配备社区民警,另外,社区民警也难以适应社区警务工作的要求,有一部分社区民警缺乏开展社区工作的基本功,不具备解决社区各种问题的能力,不善于与社区居委会社区各单位沟通,不善于调动和激发社区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的积极性,以致社区民警下社区后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因民警态度生硬,方法简单,业务不熟等问题引起社区群众的误 解和反感,致使社区警务工作陷入被动。
(三)经费匮乏,经费问题是制约公安工作的老大难问题,我市有部分社区警务室经费虽然纳入了财政预算,但大部分警务室的经费仍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社区警务室招聘的协警员,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工作辛苦,留不住优秀人才。
社区警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警务工作方式和手段,目前还没有一种完整的模式,我们只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充实、完善、深化。
(一)进一步提高对社区警务工作思想认识,,尤其是基层单位领导和广大民警要真正认识到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是适应新形势发展,是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公安机关控制和驾驭社会治安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对传统警务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这项工程,应由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并建立专门的强有力的社区警务工作班子,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了解掌握社区建设的发展动态,把社区警务工作的设想,融入到社区建设当中,使社区警务工作与社区建设相适应。以社区为依托,立足社区,依靠社区,优化警力配置,明确工作职责,做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警民携手,预防犯罪,减少发案,共创安全社区,逐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
(二)认真执行社区民警工作规范,明确工作重点,充分发挥社区警务的作用.按照重庆市局制定的《XX市公安派出所民警工作规范》和《XX市公安局社区警务室建设标准》,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加强实有人口管理,组织治安防范,加强治安管理和为群众服务,因此,社区民警的工作思路和重心必须始终围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要切实增强情报信息意识,广泛接触社区群众,及时收集掌握各种信息,做到耳聪目明;要提高对常住人口特别是重点年龄段人口的熟悉程度,加强对暂住人口,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使各种人口基本纳入视线,提高发现违法犯罪人员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加强社区治安防范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发动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治安防范;要对特种行业,公共复杂场所各种易于发生问题的重点部位加强治安管理,减 少各种治安隐患,社区民警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密切同社区群众的关系,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提供服务,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树立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三)健全社区警务保障机制,为实施社区警务创造良好条件。
重点抓“四个保障”一是素质保障,必须把提高社区民警的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首位,根据社区警务工作特点,广泛开展人民满意.创建活动,把社区警务工作和社区服务工作融 为一体,通过热情周到服务,密切新形势下的警民关系,真正地把社区警务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要切实提高社区民警 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通过教育培训,组织民警学业务、学法律、学科技、学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为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奠定扎实基础。二是制度保障,按照《XX市公安局社区民警工作规范》要求,大力推进社区警务规范化建设,根据社区警务工作的特点,认真研究,切实把社区警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是组织保障,要把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深入社区调查研究,制定社区警务改革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上级公安机关要加强对社区警务工作的检查指导,充分尊重基层派出所和社区民警的创新精神,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好的经济和做法,四是经费保障,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社区警务改革的有关情况,争取党委、政府在经费,装备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支持。市局要把有限的财力向基层一线和社区警务工作倾斜,保障社区警务必需的经费装备,积极改善基层一线单位和社区警务室的通讯,交通,办公条件。总之,公安机关内部要形成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各部门,各警种都要根据社区警务战略的总体要求,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切实保障各项工作向基层倾斜,为社区警务工作服务,形成大家都来关心社区警务的局面。
(四)以落实民警责任制为核心,制定科学、合理的社区警务
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
制定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的目的,调动社区民警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责任制解决民警到社区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考核办法要做到简便易行,注重实效,操作性强,尽可能做到指标量化,坚持 责任到人,考核到人,围绕社区民警“收集掌握情况情报信息,实有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服务群众”五项主要职责,分解任务细化指标,科学考核。建立派出所和社区民警安全防范工作通报表扬制度,开展优秀警务室评选,激发派出所和社区民警抓基础工作的积极性,引导民警扎根社区开展工作,规范社区民警的工作方式,科学安排民警接待群众,走访群众及带领协警员开展巡逻的时间,保证民警在社区中的出勤时间每周不少于20小时,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从而形成既同原来的派出所规章制度,考核办法相衔接,又具有社区特点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以此来促进社区警务工作向纵深发展。
第二篇:对社区警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社区警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摘要:我局的社区警务工作走在了重庆市的前列,创建了独特的三种警务模式,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依靠党委政府,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发挥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社区警务建设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社区警务工作规范保障机制责任制XX社区警务室创建情况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社区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社区警务工作不仅是基层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2001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意见》中也明确中提出:公安机关要推行警务到社区的活动,努力实现“一区一警”、“一区二警”或“一区多警”力争把更多的警力投入到社区治安防范的群防群治工作之中。XX市公安局党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于2001年底前多次专题研究,并结合XX实际,制定了XX关于推行社区警务工作实施意见,并要求在XX城区的二个派出所首先推开,实行一个社区居委会建一个警务室。市局党委研究制定的社区警务工作形成报告报市委市府、市委市府对此高度重视,经研究决定划拨专款招聘80名协警员到社区警务室工作,市局立即从办公室、政治处、治安大队抽调人员组成班子制定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警务室的组建工作。实施社区警务还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局在XX城区设置的十个社区警务室,住房,部分办公设施都是各单位无偿提供的,电信部门免费为警务室安装了电话,XX市药监局在房屋紧张的情况下,出钱租用门面为我们建立警务室创造条件。XX公司地处城郊,是XX知名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好,但厂区周围治安防范力量相对薄弱,打架斗殴,小偷小摸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形象,XX公司主动申请,要求在厂区外建一个警务室,得到了公安局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在公安局的组织下,招聘了8名协警员,XX派出所派驻一名民警,建立了XX警务室,XX警务室建立以后,厂区周围治安好了,职工满意了,为公司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治安环境。我局建立的所有的城区警务室,都是按XX市公安局社区警务室标准配置,按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门面标和室内外上墙内容,警务室办公设施相对齐备,每个警务室配备了无线电对讲通讯设备,到目前为止,我市16个派出所共建立了46个社区警务室,警务室几乎遍布我市城区社区和农村城镇。初步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社区安全防范网络。我市社区警务室的三种模式针对地区之间,派出所之间,社区民警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加强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警务建设,根据城区城镇不同的治安状况和经费来源情况,分三种模式创建:一是在XX主城区采取的是一个社区建立一个警务室,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拨付,模式为“一室二警八员”即一个社区设立一个警务室,配备二名社区民警和八名协警员,负责社区防范巡逻,服务社区。二是在厂区和较大城镇与厂区结合部警务室的设置遵循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在居民住宅集中,社区资源丰富,治安情况比较复杂的地方,参照城区做法设立社区警务室,借鉴城区社区警务室的方式开展社区警务工作,这种在厂区设立警务室,办公、住房、经费由厂方负责,派出所派出警力进驻,其余人员由厂内保卫人员和向社会招聘的协警员组成,负责厂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防范及巡逻,如XX派出所的XX警务室,XX电厂警务室,XX派出所XX厂警务室。第三种模式为在各中心派出所所在地和未设派出所的镇设立警务室,由派出所和所在镇政府协商建立,设立警务室所需经费,办公住房由政府解决,派出所派出1——3名民警进驻警务室,根据不同情况从当地招聘3——5名协警员,负责所在场镇的社会治安和安全防范工作,提高了农村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如油溪所的油溪警务室等。
第三篇:社区警务与社区事务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
社区警务与社区事务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为加强基层治理、提升服务效能,**区**镇**片区党建引领,激活民力,创新党格、警格、网格融合治理模式,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样板,值得关注推广。
一、“三格”融合的做法与成效
**市**区**镇**片区面积*平方公里,有*个行政村,*个居民会;辖区内有***家企业,常住人口*万、暂住人口*万。**现代物流园坐落在此,有*家较大规模的物流园区,每天进出大、中型货车约**辆、货物进出量*万件。这样一个人员车辆流动频繁、社区治安相对复杂的片区,通过“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筑牢辖区平安“网底”,营造出了矛盾纠纷少、治安环境好、群众满意度高的良好局面。
1.“党格”增强乡村治理的引领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指导员,村(社区)干部担任网格长,每一名党员都编入一个网格,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片区划分为*个党格,有*个支部、*个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名党员参与网格管理服务工作。党员们根植于群众中间,既是“政治引航员”,又是“邻里守望员”,每一名党员“定格、定责”,带头开展夜间巡防和为民服务,主动承担起信息员的职责,有效收集社情民意,为村(社区)党组织和联勤警务室处理突发事件和老大难问题赢得主动。
2.“警格”增强乡村治理的战斗力。警力有限,民力无限。**镇**片区以联勤警务室为依托,开展警民联调、警校联手、警企联防,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一是警民联调。组建由乡贤、辖区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和法律服务人员等组成的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库”,充分利用本地“人脉”,让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无缝衔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状态。二是警校联手。开展“小手拉大手”校园安全防范教育,建立家长红马甲和教师红马甲队伍,会同辅警上下学期间在校门口维持秩序,警务室每天与校园门口互通治安情况,每周安排人员对校园及周边进行安全检查,净化校园治安环境。三是警企联防。联勤警务室与*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共建,建立“警方巡防+企业巡防”机制,实行辅警与园区“一对一”定人、定时联系,对于情况复杂的园区实行驻员工作制,派驻辅警与业主、物业、保安合署办公,增加威慑和快速处置能力。
3.“网格”增强乡村治理的防范力。“网格吹哨,部门报到”。**镇**片区在联勤警务室成立网格管理中心,在各村(社区)成立大网格,在各物流园区成立专属网格,下设微网格,落实网格员,聘请警务助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围绕“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目标,网格员有针对性地搜集基础性、动态性、预警性信息,加强反诈等安全防范宣传教育;警务助理从本地、本单位有威望、经验足的群众中选聘,他们与本地、本单位的居民和员工熟悉,进得了门、谈得上话,方便工作,*名警务助理延伸到每一个小区、工地、码头、园区和自然村落,确保第一时间获取准确的信息,第一时间参与矛盾纠纷的调处,第一时间处置群众的求助。
二、“三格”融合的经验与启示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区**片区“三格”融合的治理模式,有力推动了当地的平安建设,提高了基层治理效能。
1.党建引领,共创谋平安。做好乡村治理工作,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片区突出党建引领,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并重,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将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社区网格上,构建党格、警格、网格“三格”融合模式,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前移,实现“党建格中有、矛盾格中调、平安格中建、服务格中行”,用“党格”凝聚“警格”“网格”,实现的效果,从而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社会协同,共建保平安。做好乡村治理工作,需要辖区内各主体紧密配合、相互支持。**片区在各村(社区)“党格”基础上,配以民辅警、警务助理、红马甲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和专职网格员这六方力量,围绕“基础信息联采、重点人员联控、矛盾纠纷联调、安全隐患联处、群众求助联帮”五联机制开展工作,将分散要素向网格集中,推动社区警务与社区事务一体化,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党格+警格+网格”融合的转变,让警力向网格延伸,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一些非警务类警情在网格中悄然化解。
3.公众参与,共治促平安。做好乡村治理工作,公众参与是重要基石。中国特色的自治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实现社会治理。**区把公安基层基础建设与社区网格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片区联勤警务站联合辖区内的村(社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发展网格中的党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物业员工、保安、快递员等2000余人为志愿者,参与辖区群防群治,共同构建社区“自治+共治”、邻里“自助+互助”格局,及时解决老百姓“适需、刚需、特需、急需”问题,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环境安定有序。
三、关于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乡村是国家的基础单位,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工作。乡村治理中,发动辖区单位和群众群防群治,可以将政府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小事办妥,政府应着力在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更好地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1.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推进乡村治理社会化。从**片区调研分析来看,当地乡村治理是联勤警务室与村(社区)组织牵头推动,以专职网格员为主体,配以党员志愿者及一些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为辅助来开展,社区治理的参与人员中老年人比年轻人多,多数情况下,是政府和村级组织在行动,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要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发挥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作用为指引,引导社区居民增强主人翁意识,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享理念,提升居民自主性,不断提高居民自治能力;要制定激励机制,引导辖区所有企事业单位和一切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凝聚起共建共享共治的强大合力。
2.建立培训交流机制,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从**片区调研情况看,乡村治理中网格员、志愿者和辅警是主要力量,三支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一是要加强网格员的业务培训。让每一位网格员准确理解农村政策法规和走访入户职能,提升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二是要加强志愿者的安全培训。党员志愿者和红马甲志愿者大多数是由村级组织和社会组织所招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安全是第一位的,要通过培训交流,为爱心加上一层安全的屏障,确保志愿者不仅能出色地完成志愿服务,还要在志愿服务中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三是要加强辅警的正规化培训。结合辅警岗位特点和职责任务,开展职责权限、岗位纪律、职业道德、日常行为规范的培训,推进辅警队伍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要着力做好常用法律法规学习和常见警情的应急处突培训,增强辅警队伍的履职能力和法纪意识,提升辅警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3.建立智能监管机制,推进乡村治理精准化。从**片区经验看,建立联勤警务室为统领的乡村治理平台,实现对辖区社会治理的统一指挥、分层派单、分类处置,有利于优化指挥调度,提高快速处置效率。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源头管控,形成辖区所有单位、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横向、纵向协调对接,及时研判辖区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对策措施。要借力数字化改革,按照“一网统管”要求,构建智能监管应用场景,打造集约式、协同化和多元评价的社会治理智能监管平台,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第四篇:创新社区警务工作的思考
创新社区警务工作的思考
[摘要] 社区警务是全面提高社区防控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在社区警务工作过程中,也凸现出诸多问题。本文试就当前社区警务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提出创新社区警务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 社区警务 公安工作 创新
前言
实施是一场巨大而深刻的警务变革,是公安工作群众路线传统的回归,也是全面提高社区防控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何在有限的警力、财力和社会资源条件下,着力提高社区警务的工作效能,真正做到减少发案数,提高破案率,增强安全感,提升满意度,是各级公安机关普遍关注和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试就当前社区警务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提出创新社区警务工作的思考。
一、当前社区警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区警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铺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社区警务建设过程中,虽然各地公安局在社区警务建设的硬件设施上不断完善,可是社区民警的思想观念却没随着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而更新转变,或多或少还存在认识和工作方法上的问题,从而制约着社区警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社区警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社区民警在思想观念以及工作方法上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正确理解社区警务的内涵
许多民警认为社区警务就是体现在社区警务室的建设上,这是对社区警务的内涵还未真正理解的体现。社区警务工作强调民警和群众的互动,社区警务的主体除了警察部门各警种外,还包括社区基层党政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社区民警的职责包括搜集掌握信息、加强人口管理、组织群防群治、严密治安管理、热情为民服务等,核心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把有限的警力和无限的民力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社区防控网络,减少和控制社区犯罪,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平安保障。因此,社区民警的职责范围远远超过责任区民警的职责范围。
(二)社区民警没有真正认清自身的职责
由于没有真正理解社区警务的内涵,因此部分社区民警对自身的职责不甚清楚,从而造成工作思路不清晰,工作分不清轻重缓急的局面,致使工作安排不科学,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取得预期的成效。此外,由于警力紧张等因素的制约,社区民警无法保证社区民警下辖区时间,社区警务工作水平难以提高,特别是社区民警必须熟悉辖区多少人,对常住人口“四知”程度要达到多少等的要求客观上是达不到的。
(三)没有真正提高开展群众工作的水平
社区警务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但是,相当一部分社区民警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将热情为民服务作为开展群众工的出发点,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方式简单、僵化,多流于表面和形式,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从而造成群众工作开展难得局面。
三、创新社区警务工作的思考
不断完善的社区警务建设将为公安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搭建有效的工作平台,社区警务工作的前移,为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开展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针对目前的治安形势以及公安机关在社区警务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要使社区警务工作真正成为实现治安进步新目标的重要切入点和立足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社区民警工作角色,构建新型社区警民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作为集管理、服务、公益、福利等多种社会行为于一身的综合体,成为新的居民集群单位,其管理体制更为健全,涉猎内容更为广泛,综合功能日趋完善。社区民警必须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社区公众,完成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换,由“管人者”转变为“服务者”,把社区居民当作服务的对象,以人为本,与社区的方方面面进行交往、沟通,最大限度地取得理解和支持、协商和合作,构建起符合社区警务战略发展的新型社区警民关系。
(二)创新社区警务运行机制,明确社区警务工作重点
首先,要进一步改革警务运行机制,优化警力配置。要按照“警力下沉、保障下倾、权利下放、管理前移”的思路,把警力最大限度地放在基层,优先满足派出所社区民警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因警力少而沉不下去的顽症。要敢于打破社区民警“一刀切”的配置原则,科学划分警务区,因地制宜地按实际需要配置警力,对民警管辖户数和人数不要统得过死,可根据治安复杂程度适当调高或调低,杜绝空白责任区。其次,改革警务活动方式,进一步完善多警种联勤制度,改进和完善巡逻防控机制,提高勤务运作效率。积极推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实行灵活的巡逻、巡查、走访等勤务方式,确保群众在需要时尽可能在社区内找到民警。再次,优化考评标准,突出考评重点,落实考评结果,从而最大限度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民警为群众服务的热情。
此外,社区民警还应用好社区内部可以依靠的力量,加强对治安信息收集、重点人口和帮教对象的情况掌握和管控工作,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管控,预防和减少犯罪;对辖区重点部位,社区民警要明确辖区有多少出租房屋、暂住人口以及暂住人口中的重点对象,党政首脑机关及要害部位的地理位置及安全防范情况等;对辖区内高发案的时段和重点路段,社区民警要真正履行起治安责任人的职责,找准辖区内易发案的时间、路段及其规律,创造性地组织群众开展预防案件工作。
第五篇:关于社区警务的一点思考
摘 要:社区警务又称为问题导向警务,是当代西方警务革命的核心。从揭示社区警务与警察公共关系在理论层面、战略层面、实际操作层面的对比入手,阐述开展社区警务的现实意义。其次,从中西社区警务内容方面作比较,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根据归纳出的问题和得到的启示,提出加强和改进我国社区警务的途径。社区警务与警察公共关系
社区警务在西方警学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学科,而运用公共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实质就是警察公共关系在基层警务的具体应用。
西方的社区警务不是简单地指一定区域内的警察工作,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即是一种警务理论,又是一种警务战略,同时又是指警察在社区的工作。(1)在理论层面,社区警务理论是在借鉴和吸纳系统科学、犯罪学、社会管理学、信息学等理论学科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社区各类机构与团体在维护社区秩序、保障社区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抑制社区成员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以稳定社区的秩序,保持社区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警察在社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社区工作最大程度地体现警察的职能与价值,最终达到减少犯罪、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的一种警务理论。(2)在警务发展战略层面,社区警务强调遏制犯罪的战略立足点不是打击,而是构筑一种有效的防控机制。其内涵包括:①减少犯罪是警察工作的最终目标;②警察不是遏制犯罪的唯一力量,依靠社会公众力量抑制犯罪,形成全民皆警的新格局才是根本途径;③强调把警察工作重心移到案发前,在广泛发动公众的基础上,以防为主,先发制人。(3)在操作层面,社区警务是指通过警方和社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建立紧密的联系,以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中西方社区警务内容比较
2.1 西方社区警务的内容
西方社区警务的内容,一般认为由四个部分组成。①在社区组织开展预防犯罪的工作;②开展社区巡逻,大多恢复步行巡逻的机制,以有机会接触更多社区居民;③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加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④建立社区反馈机制,使警方可以直接从社区获得犯罪信息。
西方社区警务的主要措施有:
(1)建立“警方——社区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一般由社区警察、教会、学校及其他社区组织代表共同组成,其主要内容是对社区存在的犯罪与治安问题进行调查;将调查的情况反馈给警方,并向社区公众公布,与警方共同制定应对方案。
(2)推行邻里守望、校园守望、旅馆守望、商业区守望等社区联防活动,构筑社会治安防范网络。警方负责划分邻里联防的区域范围,召集有关会议,帮助推选居民代表及邻里联防的负责人。同时,在街道、路口、马路两旁和居民楼墙上设置或张贴邻里联防的标志图案,以威慑罪犯。社区警察还组织文娱、体育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
(3)标刻贵重财产。即督促所有居民,将私人贵重物品刻上标志(物主姓名或身份证号码),或进行拍照,一旦物品被盗,比较容易进行追查,也使盗窃分子不敢轻举妄动。
(4)成立被害人救援中心。如强奸救助中心、虐待儿童安慰热线、老人帮助中心、警察咨询服务电话等,这些组织是由警察牵头,与社区公众志愿者共同组建。
(5)创办社区刊物、发放宣传手册。通过这种方法向社区公众通报治安情况,教授防范知识等,有的还开设预防犯罪课程使居民获得安全信息。譬如在家时遇到入侵住宅的可疑分子或夜间外出时遇到袭击者该采取何种措施、面对直接的暴力威胁应如何处置等。
(6)进行青少年教育和保护。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法制教育,以预防青少年犯罪,开展“校访计划”,“儿童安全庇护所”,有的国家还为儿童提供预防犯罪的玩具。
(7)犯罪报告训练。即发动社区公众使用有效的方式报案,使居民成为警察的耳目。警方告知居民注意发现可疑的人、可疑活动、可疑车辆或其他可疑目标。培训公民通过恰当的描述做出准确的报告。此外,警察还告诉居民如何区分紧急情况和非紧急情况,如何报警等,以便警察快速做出反应。
2.2 我国社区警务的内容
①人口管理工作,包括对常住人口、寄住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口的管理,入境人员和公民因私出境管理,户口和身份证管理等;②治安管理工作,包括公共场所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枪支、弹药和爆炸、危险物品管理、调处治安纠纷、查处治安案件等;③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组织、推行物防技防硬件建设、防火防灾工作等;④发现和提供违法犯罪线索的工作,包括协助侦破发生在本警务区的刑事案件、排查线索、抓逃犯等;⑤群众工作,包括保证每周30小时在警务区工作、组织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助残扶困;⑥接处警工作,包括接受110指令和接受群众举报的处警。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和不足
3.1 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
(1)拥有一支专职的社区警力。在我国,依城市街道、农村乡镇设立的派出所以及设在铁路、交通、民航、林业等系统的专门派出所是从事社区警务的专门机构,责任区民警则是社区警务的主体,将派出所辖区按人口数量和治安复杂程度分为若干社区,由外勤民警分块承包每一小块责任区的群众工作和管理防范工作,这是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基本运作方式。
(2)严密的人口管理。人口管理是我国社区警务的又一基本经验,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安机关依托户籍制度实现了严密的人口管理,针对人口流动的新的社会形势,我国公安机关又提出建立一警一区责任制的派出所工作新思路。通过严格的责任制,使人口管理这一中国社区警务的有效手段重新焕发出活力。
(3)强有力的社会基层组织。遍及城乡的社区警务室是人民警察联系和依靠群众的桥梁,它使“依靠社会公众遏制”犯罪这一社区警务的原则有了具体的实现形式。
3.2 我国社区警务的不足
(1)服务助民的工作开展不够。
西方的社区警务工作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服务的内容,这与我国公安机关提倡的为民服务极为相似,但其不是把这些工作作为“目的”、“宗旨”,而是作为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与之相比,我国社区警务的工作要比西方宽泛得多,一名责任区民警同时承担着打击和防范的双重职能,尤其是110快速反应机制推行以来,基层派出所承担了较多的接处警、快速反应工作,社区工作、服务助民工作有所削弱。特别是在外来人口管理方面,面对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后给城市治安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安机关多采取控制性的管理措施,把外来人口置于管理的对立面,为外来人口提供服务的工作没有完全展开。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派出所服务助民工作占全部工作量的25%,而欧美警察占36%,二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2)与社区公众的交流互动不够。
社区的警察公共关系是社区警察与公众相互作用的过程。警察与社区公众有共同的利益需要,即维护公共安全的需求。基于这一共同的认识,警察应尽可能地通过警务活动和社区公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警方与社区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体,把警务工作变成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社区公众参与警察的工作。西方的社区警务十分重视警察与社区公众的互动关系,并通过诸如犯罪报告训练等方法推动公众的参与。而我国的社区警务工作在这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民警在工作中将个人作为主体,单向宣传的工作做得多,群众意见听得少,缺乏与群众共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意识,使很多发动群众的工作流于形式。
(3)社区警务的手段一般化。
目前,我国基层民警的工作大多沿用一些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中缺乏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和大胆的创新。现代公共关系手段发展日新月异,广大公安民警应该很好地进行研究和借鉴,以期把工作基础筑牢、把基层工作做好。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社区警务的途径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应该看到,社区警务战略是一个国际趋势,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警务方式,各级公安机关应提高对开展社区警务战略的认识,彻底转变以打为主的观念,真正树立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战略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和巩固我国独具特色的社区警务发展战略。
(2)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是社区警务的基本目标趋向,也是社区警务发挥威力的源泉所在。警力不可能无限增长,即使在现有条件下,警力增长的比例也永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比例。我们应该吸取西方20世纪60年代警务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警力的增长、装备的现代化不是社会治安治理的根本,根本在于发挥公众的力量,营造全民皆警的氛围。因此,广大基层派出所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调整警力部署,让民警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社区开展工作。在群众工作上,应鼓励责任区民警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工作,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社区工作方法,不断丰富我国社区警务的内涵。
(3)在保护与服务中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安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长期以来,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流动人日给城市带来的冲击、压力强调多,而就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社会对流动人口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考虑较少。在具体管理中有重限制、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尤其是一些地区对流动人口采取一种歧视态度,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办法来管理流动人口,重“堵”不重“疏”,这种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对社区警务理论的背离。我们不能将社区警务理论片面地理解为常住人口的社区警务,而应将其置于全社会的大背景下,常住人口居住的区域是社区,流动人口聚居的地方也是社区,警务管理思想和实践是一致的。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公安机关是主力军,但必须取得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而具体工作最终要落实到街道社区和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管理的核心精神应该是: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在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护中实现管理。发动流动人口、依靠流动人口,唤醒它们的主人翁意识,自觉自律,共同参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4)发挥社区警务方式对警务活动的监督作用。社区警务双向互动式的警务机制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监督作用。公安机关应该注重并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一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一种社区公众评价派出所和民警的工作制度,并将结果与派出所和民警的考核挂钩。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激发民警从事社区警务的热情,督促社区警务各项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应建立派出所与社区的定期对话制度,让社区单位、群众包括外来人口对派出所工作公开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并将这一制度规范化。这不仅有利于监督,同时也是警民协商、共建社区文明、安全的好路子。
参考文献
〔1〕王大伟.中西警务改革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2〕(美)艾瑞克·亚威包姆等著,赵连荣等译.如何推进公共关系〔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3〕徐美恒.公共关系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4〕熊一新.中外社区警务之比较〔J〕.公安大学学报,1999,(77).〔5〕曹随,陆奇主编.政府机关形象设计与形象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