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辞职当菜农值得赞扬(定稿)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辞职当菜农值得赞扬24岁的亳州小伙孔祥山,于去年年初抱着“年轻时出去闯一闯”的心态,毅然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前往南京租了一块地当上了菜农。如今,他种的蔬菜十分畅销,在南京已经有了3家店面。
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毕业后又顺利进入国企工作,接着进入人人挤破脑袋都想进的公务员队伍。然而,对于孔祥山来说,这些仅是插曲,种菜、买菜才是他的归宿。
同时,我们看到,近年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每次都有上百万人报考,甚至有些职位达到了1000:1的比例,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扩招以后,社会提供的工作职位与需求存在严重失衡,就业形势严峻,而毕业生们眼高手低,一味最求低强度、低风险、高回报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上普遍存在错误的观念,只有公务员方是上等人,其他一切都是打工,这种观念逼迫着求职者削尖脑袋也要弄个“编”。孔祥山与父母的矛盾就源于此。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孔祥山有知识更有魄力,所以,从国企职员到警察,再到自己开店做买菜,样样都能做好。孔祥山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他的选择与社会常规做法相背离。
社会要如何培养更过如孔祥山之类的人,笔者以为,首先是要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辅导,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更广阔的领域寻找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其次,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向社会宣传诸如孔祥山等科学择业的成功案例,引导父母鼓励子女自主择业,理性地看待岗位带来的身份与地位。职位有高低,人不分贵贱,只要付出了汗水与努力,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
第二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当公务员“性格”有多重要?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当公务员“性格”有多重要?去年9月,刘金星报考了福建省省委办公厅一科员职位,在笔试、面试取得第一名。正当辞掉工作的刘金星准备入职时,却被电话告知因性格原因不予录用。
好不容易考了个公考状元,却因为“性格不合适”断了入仕梦,这事放在谁身上都让人心堵。
当公务员性格重不重要?这事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应当说,大部分公务员岗位,主要讲的是能力和素质,性格不应是履职障碍。但是,也不排除有些特殊的岗位,对从业者的性格有特殊要求,例如负责招商工作,或和媒体打交道的岗位,要求从业者性格更外向等。说刘金星“性格不合适”,为何面试中一点没发现,反倒给人家打了最高分?面试看不出,又没有试用,如何证明此人性格不合适?如果说是在后来的考察程序中发现其性格问题,但也不能一句话就将人打发了,至少应给当事人一个说明:有关岗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在考察中发现当事人什么问题。若做不到这一点,怎能让当事人口服心服,让公众相信公务员招录的公正?
遗憾的是,整个事件中,福建相关部门对拒录刘金星的原因讳莫如深,先是不给正面答复,第二次则说刘金星“作风有问题”,第三次又改口称是“性格问题”。记者采访福建省办公厅干部处,一名工作人员坚持称,由于具体岗位涉密,并不能向当事人公开不予录取的原因。
好一个“岗位涉密”!一个公务员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这难道也是个机密?只是把岗位要求说出来,不涉及具体工作内容,又会给政府工作和国家利益带来什么危害?据悉,为刘金星一事,福建有关部门8次开会研究,这样的“研究”为何可以关起门来,不给当事人一次当面声辩的机会?
公务员招考,法律并不禁止招考单位就身体状况、性格特征等方面设置有区别的资格条件,但这绝不意味着招考单位可随意而为。一个岗位有什么样的要求,之前就应该公布细化的职位说明书;拒录某人引起非议,招考应承担举证责任,公开说明理由。如此,才能避免争议,消除歧视,防止暗箱操作。
第三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辞职“下海”要懂规矩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辞职“下海”
要懂规矩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公务员局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公务员辞去公职后从业行为的意见》,规定公务员辞职时,应如实报告从业去向,辞职后在一定时间内不得受聘于原管辖范围内的企业。(10月6日 新华社)如今,公务员辞职“下海”早已不是新鲜事,越来越多的公务员转行转业,这其中也不乏许多成功转型的案例。近年来,随着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反腐执纪的不断严密以及公务员体系的日趋开放,公务员这个被冠以“铁饭碗”的行业,逐渐出现了人员流出增加的趋势。虽然每年报考公务员的热情没有明显消减,但“出口”的不断畅通,使得公务员辞职“下海”,进入了相对活跃期,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辞职“下海”或多或少会涉及利益牵连,特别是对于一些领导干部则更为明显。如果对官员“下海”经商等行为不加以约束,一方面容易形成“利益输送”,另一方面会加重机关事业单位中“追名逐利”的扭曲价值观。公务员“逢进必考”目的是严格选拔,“出口”如果把关不严,仍然会造成许多问题。
事实上,对于公务员辞职“下海”的行为,早有明文规定。《公务员法》就明确了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这个约束性的规定为公务员辞职“下海”划定了“红线”,但过于原则性,在执行主体和执行标准上,没有细化,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难执行、难监管、难明确等问题。
此次《关于规范公务员辞去公职后从业行为的意见》的出台,则是对相关规定的细化和完善。《意见》进一步重申了公务员离职后就业回避这一重要原则,并提出了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为了加强制度的执行和后续的监管,《意见》要求在从业限制期限内,原单位每年至少与辞职者联系一次,了解和核查从业情况。同时,对未按照规定审批,或未履行提醒告知、备案、了解核实等职责,导致辞去公职人员违规从业的,对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这一点明确了原单位对辞职的公务员,在一定时间段仍然负有监督责任,而并不是“人走责尽”。对于一些较高级别的公务员辞职,《意见》明确要求省级以上具有行政审批、行业监管、执法监督等职能的机关,应当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公务员辞去公职后从业行为限制清单,也应加
快制定,尽力压缩打“擦边球”的空间。《意见》的实施,对进一步规范公务员行为管理,加强公务员辞职“下海”的监管,维护社会公平,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都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大展宏图、丰富人生、成就自我。支持人才的合理流动,充分尊重和保障辞去公职人员合法就业和创业的权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各级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但毕竟公务员这个行业有别于其他,公众担心的是他们走得“不干净”、履新“不公平”。公务员辞职越是常态化,越要扎紧制度的藩篱,“进出”有序,才能真正体现人才流动的价值,更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文/宋明月
第四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黄金周效应”值得珍惜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黄金周效应”值得珍惜今年由于中秋节和国庆节合并放假,黄金周达到8天,但“高速堵车”、“景区爆棚”和“交通事故频发”却成了这个假期的关键词。多位专家表示,从发挥“社会黄金周”功能的角度,应将长假增至一年三个左右,才能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人民网10月10日)。全国假日办也建议,对五一假期进行调整并适度延长。(《光明日报》10月10日)
从之前的春节、五一和国庆三个长假,到取消五一长假,增加清明、中秋等“小长假”,再到现在又呼吁恢复五一长假。中国人到底该怎么放假?可能主管部门也无所适从。应该承认,国家法定假日的延长,对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满足民众的休假需求,以及缓解长假期间的交通拥堵,都很有益处。但笔者认为,国家法定假日并非越多越好。
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讲,国家法定假日的延长,必然会对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公司放假,除了零售、旅游、餐饮和客运外,股市将停止交易,期市将停止交割,外贸活动被迫延迟,全国大部分商贸活动将基本停滞;政府机关放假,公共服务的供给就成问题,影响群众办事„„增加法定长假,“黄金周”的负面效应或能得到部分缓解,但其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肯定将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法国是世界上带薪假期最长的国家之一。工薪阶层从1982年开始,便享有每年长达五周的带薪假期;社会党执政时,推行每周35小时的工作制,超过的部分都可以转换成假期,算下来,最长的人一年有长达八周的假期。但一些经济学家也表示,带薪休假时间过长,加重了企业负担,是造成法国近几年经济增长缓慢、国家竞争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休假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不能单纯强调经济发展,而忽略民众的休假、休闲需求。然而假期也并非越多越好。就国家层面而言,生产和消费需要平衡;就个人层面,劳动和休假也需要平衡。就像大家都希望税越少越好一样,如果单从个人需求出发,假期当然越多越好,可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没有实现国民收入倍增,相信许多人(如农民工)有假也不愿休、不能休。若强制推行,只会造成休假权事实上的不平等。
长期以来,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明显,许多事情往往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以休假制度而论,近几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纷纷鼓励甚至强制公务员带薪休假,但公务员以外的群体难以落实带薪休假。同样的担心在于,如果缺少经济基础和权利保障,增加假期也只能是“少数人的福利”。所以,满足民众的休假、休闲需求,更应该从保障职工带薪休假权的落实等方面下功夫。
第五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强制休假”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强制休假”
据南京媒体报道,《关于加强和完善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工作的实施意见》日前出台,该通知强调,各部门、各单位应按照“从严控制、保证休假”的原则,严格压缩控制不能休假的人员和天数。
“南京要求各级领导带头执行年休假制度”再次把公众关注目光引向公务员强制休假是否具有正当性、合理性,以及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追问上。在“强制”这个颇具有“长官意志”的词汇面前,休假所具有的人文色彩似乎打了折扣,而休假能否达到促进公务员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则是更大的疑问。
此前,一些地方实行过公务员“强制休假”,由于遭遇到强大阻力而匆匆宣告结束。如苏州市实施强制性带薪休假制度:全市范围的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推行带薪休假,休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并按当年实际休假的天数,每天给予公务员一定数额的休假补贴(一般为150元),而不休年假的公务员没有资格参加年终先进的评选。这一休假制度短时间内就被叫停,叫停的理由是公务员休假每天补贴150元可能引起多个层面的不平衡,且可能造成地方财力吃紧,另外,给政府造成的舆论压力也较大。温州、重庆等地推行强制休假制度,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
公务员身心健康堪忧,但一观察就可知道,公务员群体以“富贵病”居多,大多是长期不良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引起的。这显然与是否实行强制休假无关。
另外,既然公务员需要强制休假,那就意味着公务员群体本身不愿意休假,这个重要的细节说明了什么呢?可能之一是,狭义的“休假”之外,其实已有一些潜在的开会、进修、学习、考察这样的休假活动。可能之二是,在体制内,真正能左右一个人工作节奏的是长官意志,而非制度。如此职场生态,政策制定者能不反思吗?
公务员群体掌握着公共权力,处于强势地位,如果仅仅出台对自身有利的政策,显然会引起非议。最新发布的《2012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显示,国内职员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为8.66个小时,30%的职员超过11个小时,且不少老板对加班工人不支付加班费。对比之下,普通员工饱受无偿加班之苦,官员却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到“强制休假”,公众怎么能高兴呢?因为,让广大劳动者都能享受到合法休假的权利,才是强制休假制度的应有之义。
公务员工作压力大、社交应酬多,身体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笔者以为,要从制度上给公务员“放松”,一方面变革唯领导意志、唯长官意志的官场生态,另一方面要防止与本职工作、行政职能无关的“过劳”。如此,才能让公务员休假走出自身不乐意、民众不高兴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