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15:2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第一篇: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越发明显,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浮出睡眠。为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的现状和所出现的问题来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而达到通过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使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转型的顺利。[关键词]保障 社会问题 市场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要求而逐步确定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我国现行的保障体制还很不完善。如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日益重要起来,它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经济的繁荣,关系到政治局势的安定。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能否顺利渡过这一关键时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必要的保证。因此本文就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的实施状况,针对一些问题做出分析。

一、我国社会保障值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社会保障机制不合理

1.存在的问题

国家包揽过多,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同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没有完全从过去多功能合一的单位制角色中转换过来,也有着较重的负担。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存在供给等级制平均主义的事实,在社会保障供给上,我国存在着混合制度,有还补充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严重滞后,这些问题都凸现出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合理性。

2.具体表现

从国外经验看,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都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但从我国的现状看,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是企业支付,少量部分由国家补充,个人很少缴纳。不能很好体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责原则。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各地的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向企业统筹的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0%—30%,如果再加上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和住房公基金等各项社会保险的筹资比例之合,平均水平已超过工资总额的40%,而向个人筹集的比例仅为工资总额的3%—5%。而在供给上,政府职员和国有企业单位职员享有收益基准制的保障。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职工更多的依靠自身公款的积累,农民家庭则主要依靠自己家庭积累来保障养老及医疗。这似乎隐藏着有可能存在按人或地区划分,区别执行收益基准制及供款基准制的混合制度。这种体制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不能根据工作努力程度不同而实行区别对待。

(二)社会保障责权关系不明确

1.存在的问题

在历史责任中,转制成本太高,而且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责权脱节,相互推卸责任,造成了真空的漏洞地带,再加人缺乏风险和责任约束机智,也给我国社会保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2.具体表现

剧世界银行的推测,我国城镇国有单位的职工养老隐形债务约3万亿元;剧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推算,城镇职工的养老金隐形债务规模达到了10万亿元。地方政府把欠缴随意支配

动用所产生的社保基金收支缺口,作为争取中央财政补贴的依据;政府对地方的社会保障的收支和缺口的真实性缺乏审计和监督,是社会保障基金的中央补贴成为地方挖中央,填不满的黑洞。目前,社会保险基金基本上处于地方政府的分散管理之中,而且目前的分散管理因为缺乏责,权,利与风险分担和约束机制,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随意动用和支配社保基金,使得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三)社会保障资金存在严重隐患

1.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资金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筹资困难。社会保险资金管理分散,混乱,缺乏监督,社会保障资金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2.具体表现

我国尚未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报站资金筹措机制,资金来源单一,单靠征缴的基本养老和失业保险基金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支付需求;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约束力差。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还没有立法,社会保险基金征收部分无法强制征收社会保险基金,企业个人拖欠拒缴社会保险基金的情况十分严重。

二、解决对策

(一)实现社会保障机智的多层次,多形式,增强市场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需要,社会保障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因此说,社会保障基金要按需分配,不能一刀切。社会最低生存费用,失业者和退休者,健康者和不健康者,有人口负担和没人口负担,子女在不在义务教育期,费用都是不同的,应该把最低生存费用层曾分解。个人收入和积累能够满足社会平均生活费用支出的,社会没有补助的必要。社会补助的只是社会平均生活费和个人支付能力的差额。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当前电子信息,数字化迅速发展,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保障形式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多样性。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如果在社会保障方面支出过快。势必会影响国家积累基金的增长,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或通货膨胀。因此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国家经验,即建立起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同时努力发展商业保险和民间互动。通过商业保险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介入,构筑一个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全防卫,多渠道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公平与效率兼顾。这样有利于建立低保障,高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市场在地域社会风险方面的作用,减少国家财政负担。同时通过鼓励企业为职工选择商业保险投保,有利于增强企业吸引力,在市场争夺优秀人才。

(二)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确立好明确的责权关系,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切忌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存在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政府要加强力度在这方面严防死守。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应该共同协作,三方不要推卸责任。毕竟我们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实现全面社会化的程度,目前仍要靠这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善。用配套的法制方案来监督者以责任关系。

(三)建立以全民为对象的现代化社会保障制度

做到覆盖面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总结半个世纪的经验教训,企业各自负责养老已基本结束,企业和国家包揽难以为继。我国是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如不动员全社会的参与,建立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很难实现的。社会化统筹社会保障基金,以偿还历史上对老职工欠下的硬性债务。发行特重债券,社会保障债券等。社会保障是全体公民平等享受的权利,同时也要求全体公民承担供款的义务。从整个社会保障来看,必须是社会化筹集资金,全社会调剂使用。这就是说,社会保障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使用收入转移的办法来保证困难人群的最低生活需要。保障资金转移

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越高。要解决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社会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在广大职工的所有企业,城乡基层干部和有关部分领导中树立这种全面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四)扎实推进社会保障社会化

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全面理解切实实现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原则,社会化是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树立全民保障的观念。现代社会保障乃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保证社会成员个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安全,提高社会福利的公共计划和福利制度,使全体公民平等享受正当的权利。全体社会成员不分性别,不分民族,不分地区,不分职业,不分城乡,不分工作单位的所有制属性,不分个人身份以及用工制度,一律都是社会保障的对象。都有平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我国是社会注意国家,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必须树立全民保障的意识观念。

三、总结

总之,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兼顾长远利益,既要保证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有利于树立成员的参与意识,减轻社会负担。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租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此外,我们还应该依据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熟知,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发展为其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健全的社会保障,从中照片到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社会保障道路。[参考文献]

[1]邓大松:《中国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海天出版社2000年版。[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3]郑功成:《农村社会保障的误区与政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3年第9期。

第二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作业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保障 问题 对策

通常来说,社会保障制度指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种社会再分配机制。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要比其他国家复杂得多:既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又有新体制遇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其主要表现为:

1、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滞后,立法空白多。我国直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既没有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也没有制定作为社会保障法当中核心部分的《社会保险法》,至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就全国人大立法而言几乎仍处于空白。现有的社会保障法规中,大多是在改革中出现问题而应急立法的产物。

2、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行的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力度不够、刚性不强,使得资金缺口较大。由于现行的缴费方式、制度多以部门、行业规章的形式出现,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在征收力量不足,手段缺乏刚性的情况下,拖欠、不缴或少缴统筹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不规范的征缴方式很难为社会保障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以致社会保障资金到位率低,缺口较大,特别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多年来一直空账运行,统筹账户连年赤字,收不抵支,存在巨额资金缺口。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占社会保障重要组成的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必将进一步加大,所引发的问题也急需解决。

3、资金存储管理混乱。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滚存数额较大,成了众多金融机构争拉存款的对象,个别金融机构甚至为了拉存款,为保险机构提供办公场所、交通、通信工具及工作人员福利,把应属基金增值的利息变通为小集体的利益甚至个别人的利益,出现了私设小金库、贪污私分等现象。

4、国家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大,社会化程度低,企业压力大。经过几年的改革,我国家不再统揽一切社会保障经费的筹措,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仍然很重。国家负担重除了因为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如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继续由国家负担外,还因为国家目前还负担着一部分本应由三方共同分担的社会保险费用。如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实际上是由国家财政在负担;另就全国范围而言,公费医疗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依然没有实质性变化。

5、医疗保障资源分布不均,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作为医疗行业监管者的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又是公立医疗机构的主管者,无法根中立地行使其监管职能、维护公平竞争,有意无意为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高设有形无形的行政壁垒,为公立医疗机构谋取了行政垄断地位。而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的定点医院几乎全部是公立医院,显然再次为公立医院创造了行政垄断地位造成药品市场的垄断和价格统治。从分布范围来看,我国医疗保障分布严重不均。主要分布在医疗服务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镇地区和收入条件较好的中高收入人群,一方面占全国人口少数的中高收入者不仅不存在看病贵的问题,以相对廉价的成本占用大量的医疗资源,造成了医疗资源对于低收入人群的相对短缺,他们的收入无法承担高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和当前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但是他们难以享受社会医疗保障来和廉价的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目前,政府每年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以上都要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陪护服务得来。医院为维持正常运转并进一步盈利,“以药养医”格局逐渐形成,进而发展到医院“以利为纲”的地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必须相应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1、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社会制度,必须纳入法治轨道,并依靠法制来保证实施。同时,有无完备的法律法规,也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只有体制、机制、法制“三制”健全完善,才能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为了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确保社会保障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我国早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应当在积极进行改革实践的同时,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目前,由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在我国已经制定出来的社会保障法规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无法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无法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因此,国家必须加快制定《社会保险法》。

2、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社会保险的制度运行有赖于资金的支撑,社会保险远期基金支付压力很大,若要缓冲压力,填补缺口,必须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真正实现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模式转换,同时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一是各级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须列入公共财政支出,且必须提高比例,笔者认为应从国有资产收益、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等预算外收入中提取社会保障资金,以实现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将日益增大的社会保障基金基金投入资本市场,把保值增值的压力转变为良好的投资回报。但要坚持如下的原则:始终把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保障积累基金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严格监管,确保完好。三是建议在全国推行厦门等地已实行多年的社会保险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的办法,以强化征缴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四是降低待遇,减少替代率。五是适当推迟退休年龄。

3、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要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打击骗保行为,首先建立信息联网,是社会保险管理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也是一个基础工作;广泛运用现代化化信息管理技术,健全养老、失业、医保信息监控体系,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异常数据的监控、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检查;同时采取宏观与微观、常规与突击、全面与重点等方法,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其次,大力宣传举报制度,将养老、失业、医保政策执行过程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营造全社会打击骗保氛围。再次,加大处罚力度,发现一例,查处一例,决不手软,让“骗保硕鼠”无处藏身。社会保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事业。需要大批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如精算师、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投资人等)和一支既有理论和政策水平、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干部队伍,应当加强这类专业人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与培养,保证新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有效运作,更好地行使社保机构的管理职能。

4、新的医疗保障体制改革要走公益的道路,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当前的医疗体制,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陪的推广力度。要解决新型 农村合医疗仅仅要求农民自愿和只保大病并不是治本之策。在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还要保障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改革医保付费制度,消除“以药养医”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的良性发展,消除公立医疗机构垄断地位对药品零售环节的垄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赋予所有具有合法资质的民营医疗机构医保定点资格,尽快形成医疗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降低全社会对公立医院的依赖程度,彻底改变公立医院垄断药品零售的市场格局

总之,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使社会保障这项“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真正健康有序、扎实有效地顺利推进。

MPA2010级研究生班作业

第三篇: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目前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演变,问题,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是一种对退休人员的生活费用给予保障的制度。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发展很快,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国家对老职工有隐性负债。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特征是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为主的养老保险制度转变。这个转变的难点主要是对老职工和退休职工而言,过去他们的养老金是由国家和企业负责的,现在一下子要他们依靠个人账户养老,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的个人账户基本上是空的,这实际上就存在一个国家没有对他们的过去贡献做出补偿的隐性负债问题。

2、养老保险金缺口大。据有关资料统计,就全国而言,1998年缺口为162亿元,到2002年就达到411亿元,若考虑省际之间的不平衡,缺口则在500亿 1

元以上。2003年按县计算的缺口近700亿元。1998~2002年的5年间,在使用了参保职工缴费1807亿元之后,缺口合计高达1439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补助,5年来不仅不可能有增加的1254亿元积累,甚至连以前的511亿元积累也会支付殆尽。而如果继续走现收现付之路,从2004年到2050年间,养老保险年平均缺口近2900亿元,越往后缺口越大。

3、资金存储管理混乱。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滚存数额较大,成了众多金融机构争拉存款的对象,个别金融机构甚至为了拉存款,为保险机构提供办公场所、交通、通信工具及工作人员福利,把应属基金增值的利息变通为小集体的利益甚至个别人的利益,出现了私设小金库、贪污私分等现象。

(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险制度是对社会成员的医疗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保障范围狭窄、社会化程度低。截至2005年8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是1.32亿人,从总量上看,参保率很低.从结构上看,现在的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和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还包括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其余社会成员还没有被制度所覆盖。

2、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尽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合作还有明显欠缺:一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现有体系中各个层次的运行还没有纳入正轨。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救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3、医疗保险费用的征集有困难。社会统筹账户的特点是个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同个人的缴费联系不紧,再加上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许多企业无钱可缴、有钱不缴和缓缴,造成医疗费用征集不足。同时这种病人看病、医生开药、国家和企业付账三不联系的机制,又造成医疗费用浪费和部分职工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的问题同时并存。

4、除“大病”以外的医疗费用由企业自行解决,这样造成企业苦乐不均、甚至完全变成自费医疗,这样不利于公平竞争、深化改革和为职工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险。

5、管理机制不健全。现在的医疗保险政出多门、医疗基金增值缓慢、对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管理不严、部分老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没有着落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偿还应对老职工的养老金隐性债务。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中老年职工积累的养老金权益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一点,较之于其他许多国家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从动态过程看,因为老职工养老金并不需要一次支付,而是在相当长的年份内逐年偿还,每年支付的数量并不是很大,所以不存在偿还能力不足问题。包括:(1)结合对国有企业的公司化和股份制改造,将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划归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用股权收益支付隐性负债;(2)将部分国有企业划归社会保障机构进行经营,以其经营收入偿债;(3)将一部分国有资产(例如一些中小企业、部分国有房地产等)进行出售、租赁,以销售和租赁收入偿债。

2、完善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改革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必须真正实现行政管理机构与基金投资营运机构,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分设。在保持必要的政府监管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投资机构交给市场,例如,像智利那样培育一个养老金基金的托管人市场,成立多家形成竞争态势的基

金管理公司,通过建立在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之上的市场竞争降低管理成本与管理风险。

3、选择多种投资方式,确保社会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基金如不能有效投资运营,便难以保值增值,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保险支付需求。

4、改革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按照现行计发办法,缴费满15年以上的,基础养老金按当地职工上一平均工资的 20%计发,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按账户储存的1/120计发。这种办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缴费15年以上的参保人员多缴不能多得。二是不符合退休人员的实际情况。

(二)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

1、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要根据条件,逐步把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业主及其从业人员都吸收到基本医疗保险里来。

2、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划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范围,补充医疗保险应该交由商业医疗保险经营。二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政策。就税收方面而言,比如补充医疗保险费在一定额度内(工资总额的4%)予以税前列支;对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公司,保费收入减免营业税;对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等。

3、加强医疗保障经费的征集和管理。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财务制度、审计监察制度和激励机制,保证经费的征集,防止不缴欠缴和拖缴、贪污挪用、周转缓慢等现象的发生和蔓延。同时可以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确保基金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投资,使基金得到不断增值。

4、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机制。可以通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支付,并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由各级财政预算支付。各级劳动保险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要定期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统筹地区应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监督组织,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

5、加强医疗服务管理。要改革医疗机构,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要引进竞争机制,明确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对基本医疗保险通过竞争、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管理,建立医药分开核算,在适当降低医药费用水平的基础上,合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

第四篇: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一.纵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体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弊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日益发挥作用,使企业和劳动者既有机遇,又有风险,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物价不稳定等问题纷至沓来„„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非常必要。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全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大潮的推进,社保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低保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表现在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基本保障方式上,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扶持。

有关部门在这方面似乎已经做得几乎尽善尽美,很多相关的影响评价要素,如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率、各项社会保险缴费的收缴率等,常常都高达95%以上。然而站在市民的角度上看我国各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由于制度与我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在得到了市民的分外关心的同时,也受到了我们褒贬不一的评价。

这就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与现状给予人们的两种不完全一致的印象。这种不一致实际上可能表现出的是两种评价体系的差异。其一,政府有关部门是在一个既定的政策框架中来进行自我评估的,只要达到了这个政策框架中规定的目标,他们就完成了任务,因此,以《公报》的形式公诸于世的政绩本应是无可反驳的。其二,社会保障对象是以他们自身所得到的实惠来衡量政策的优劣的,一部分在政策视野之外没有或没有完全得到实惠的个人或社会群体自然不会给予相关的制度好的评价。这种差异也对我们有一个告诫:就社会保障制度而言,已经取得的成绩理应发扬光大,但改革之路尚且任重道远。

二.建议

社会保障作为由国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行为,可以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杠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过分悬殊等问题;更多的是,社会保障能够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平等竞争,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这都是它需要得到优化与重视的必要性,值得我们全方位斟酌。

A在保障服务方面的努力方向

1.养老制度

展望未来,老年人的生活区域可能走两个极端,集中在老城区,或者是在城乡集合部和卫星城的新兴小区,这些地方的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应得到特别关注。毋庸置疑,所有的设施都需要配备服务人员,不然,一切“工程”仍是形式主义的空架子。实际上,一个可行的对策是:“政府买岗位” 不一定就局限于“保洁、page1

保绿、保安”,政府大可以购买老年服务的岗位,何乐而不为呢?

2.医疗体系

现应改变现在以大医院为重点的医疗体系建设的思路,而应向重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转变。应该彻底改变坐等病人上门的“坐堂式”服务,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上门服务”作为主要方式。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还应该尽可能近居民延展。

3.失业保障

就国情和市情来看,失业并不是一个在短期内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总会有一部分就业困难群体沉淀在社区中。所以,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的社区机制必不可少。这些机制既为社区中的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信息,也在他们没有找到工作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

B在“发展生计”方面的努力方向

随着城区的扩展,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们成为领取低保的市民,并且他们极有可能沦为城市贫民。对于这两类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更加开阔些。让所有的人都去劳动力市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并不是一个明智的社会决策,明知其不可为而非要人去为之,这越来越近似于政府的“推托之词”。只要我们把思路打开,以“发展生计”与“社会保障”两条腿来走路,肯定比只有社会保障一条腿的“单脚跳”效率要高。

以下是发展生计具体的建议:

1.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的有关立法。完善有关的法规和政策,使社会保障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近而拥有法律的强大保障。

2.建立统一健全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只有提高各项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才能增强抵御和分散风险的保障能力。而做到政策统一、管理制度化;改革原有管理体制的部门分割、政出多门、的弊端;提高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是刻不容缓的要求。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现行的社会保障以侧重于救灾济贫为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要求我们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社区组织在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社会保障资金由目前的企事业单位发,改革成社区化、社会化发放。

4.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使用的社会保障基金也将越来越多。推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制度,有助于形成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筹资模式,并拓宽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

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保障干部队伍。加强对社会保障干部的业务培训、法制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以适应社会。

page2

三.结论

社会保障制度的确需要改弦易辙,因为目前社会保障仍然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权,最需要保障的社会弱势群体反而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全部的社会保障责任尽数由政府包揽,负担沉重,效率低下,导致社会保障难以发展;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日益困难,各项保障制度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性日益增长;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市建设的发展,可能使更多的社会群体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庇护,如流动人口、失地农民等等。

目前尚且不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前景作出具有确定性的描绘,更难以给出一个数量化的指标体系。但是,革新需要勇气和胆略,也需要充足的财力做后盾,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需要真正扩大到包括所有有需要的市民,不分户口、不分城乡、不分所有制、不分单位性质;所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都要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基本保障,由政府操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政府都要保证兑现承诺;二是补充保障,按个人需求自由选择,以市场的方式运作,政府立法监管;社会保障基金应以个人按工资的一定份额缴纳,企业按利润大小交税,政府在基金出现困难时给予支助的方式筹集;并且政府要提供充分的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以满足所有的人的基本需要,如此老百姓后顾之忧得到解除,满意度有很大提升。

page3

第五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及对策(09.1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及对策

刘彦忠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经济社会制度,直接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调控的加强,牵动着整个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它能够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同时,对实现劳动力合理流动、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初步建立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特别是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岗职工增多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积极促进再就业的政策措施,狠抓“两个确保”和其他社会保障工作,使全国95%左右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领到了基本生活费,98%左右的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但是,目前从总体上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仍明显滞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窄,地域性差别较大

1、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社会保障覆盖面也是生活安全网覆盖面,它反映生活于社会保障网络之内,有安全感的人数占社会劳动者的比例数。根据1996年的统计资料估算,我国全社会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为2.00亿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30%左右。城乡覆盖面的差别较大,城镇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为1.85亿人,覆盖面为88.7%(按抽样调查的劳动者计算为80.2%),农村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只有1474万人,覆盖面为3.3%,城乡覆盖面的差别为27:1。从总体来看,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尚处于世界低水平,与国际上比较,我国覆盖面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水平。

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保障对象没有面向全社会劳动者,政策涉及范围狭窄,只有全民所有制职工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享受了国家的保障政策,而城镇的其他劳动者(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雇员等)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方面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其潜在的社会性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明显化。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个体私营从业人员有3466.9万人,而参保人数仅为345.7万人,只占十分之一。现有的保障范围局限于国有和集体企业,这不仅使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未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而且制约了人才和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中的合理配置和流动,影响了市场竞争的正常进行。近几年,各级政府虽加大了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力度,力求使城镇劳动者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但从实际情况看收效甚微,政府各部门协调性不够,使扩大覆盖面大打折扣。

2、社会保障的地域性差别较大。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之间不平衡,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别,一般是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反之则低,并有扩大趋势。为了全面反映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选择了24个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归纳为七个子系统,用综合评分法计算出各地的总分并进行排序,保障水平较高居前10名的是: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吉林、辽宁、山东、广东、黑龙江、新疆;居11-20名的是河北、山西、青海、宁夏、浙江、内蒙古、四川、甘肃、安徽、云南;21-30名的是陕西、福建、湖北、西藏、河南、江西、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居前10名的有7个是沿海地区。全社会社会保障覆盖面,沿海地区一般已占40-70%,以西南地区最低。农村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别更大,如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上海已达12.8%,而西部地区都在2%左右,农村养老保险有2/3地区进展缓慢,基本没有开展。社会保障理应对地区差距起调节作用,但实际上由于社会保障是与经济效益挂钩的,经济发达地区福利水平提高快,从而加剧了地区差距的扩大。

(二)、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大,收支不平衡

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存在缺口,在全球172个已经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是一个普遍、日益严重的问题。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近几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危机的省市有逐渐蔓延和加重的趋势。1997年基金收不抵支的城市有5个,1998年扩大到21个,1999年又增至25个,基金缺口187亿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持的一项关于“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的研究表明,当个人帐户实现积累并与社会统筹基金分开管理后,未来25年中国社会统筹基金总缺口将达到1.8万亿元,年平均717亿元。我国的养老保险已经有50年的历史,养老保险基金在经历了由“国家企业统包”到社会统筹之后,1995年国家又将个人帐户引入了养老保险制度,使其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后,与此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这一制度转换意味着现在在职的一代人既要承担继续供养上一代老人的义务,又要为自己将来养老进行个人帐户积累,这种双重负担显然是企业和职工难以承受的。在实际工作中也自然进入了“统帐结合、混账管理、空帐运行”的方式,社会统筹基金不断透支个人帐户积累(个人缴费积累),即已按统筹基金支付给离退休人员了,造成了个人帐户空帐运行已达1990亿元。同时,当职工成建制跨统筹地域转移时,“空帐”移交也引起了调出地区与调入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阻碍了劳动力的正常流动。2000年底,国家对养老保险结构进行了调整,实行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基金分开管理,分别独立核算的管理方式。两项基金分开管理后,社会统筹基金的缺口将会扩大,个人帐户积累额会逐年增加。加之,目前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企业领导保险意识不强,造成了停产企业没钱缴、困难企业缴不齐、一般企业拖着缴的局面,使养老保险基金雪上加霜,截止2000年底,全国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73.08亿元,其中累计欠费在 10亿元以上的就有15个省市。因此,养老保险基金将面临两种风险:一是社会统筹基金不足,可能会引起养老金的支付风险;二是个人帐户积累额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这些都是新世纪社会保障基金面临的挑战。

(三)、社会保障标准不一,不同统筹范围劳动者流动养老保险无法衔接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原有的社会保障标准由于不能适时调整,使其保障功能削弱,各地在自行订立弥补办法时,往往互相攀比,造成标准失控,擅自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把统筹以外的项目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范围。而且各单位保障条件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导致全社会公民之间权益分配的不平等,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例如有的地区实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有的地区没有实行,实行养老保险的地区在标准上又与企业养老保险不一。因此在干部异地交流、调动时或因机构改革分流到企业的人员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衔接。在目前进行的机构改革过程中,特别是事改企,出现了社会保障管理空白。由于改制的形式不同,下岗分流的措施各异,一些地区对劳动者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障如何衔接的问题还没有相应的对策,还有的把问题推向了新改制的非国有企业。致使部分劳动者陷入退休无养老金、治病无法报销的困难境地。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养老保险工作的发展,特别是成为人才流动的一大障碍。致使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在流动时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瞻前顾后,缩手缩脚,不敢冒然行事。此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分流、富余人员的再就业等等,都与养老保险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无论是劳动者的调出或其他人员的调入,其养老保险关系必须衔接并得到法律的认可,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劳动者养老保险关系的连续性。

(四)、失业保险作用小,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有待加强

失业保险基金筹集面窄、来源单一;失业救济金直接发放到失业者手中的比例虽逐年有所增加,但比例仍偏小。从今年开始,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与中心协议期满就要陆续进入失业保险。如果失业保险没有足够的资金接纳出中心的下岗职工,将会直接影响向失业保险并轨。

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主要问题是再就业进展不快,促进再就业工作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地方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得不到全面落实,一些下岗职工进中心三年内没有接受过一三一服务;其次,下岗职工出中心难,担心出中心后生活不能保证,各项保障服务跟不上,接保险、促就业措施尚不完善,力度不够。加之,企业与下岗职工之间债权债务关系处理难,困难企业无力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一些再就业中心管理不规范,拖欠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没有代缴或没有足额代缴养老金、失业保险费,协议书上没有按规定明确协议期限等等,致使出中心工作更加复杂。

(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医疗保险覆盖面较窄,扩面进度缓慢,一些地级市特别是县级市还没有实施,一些中央和省属单位没有按属地管理原则参加当地的医疗保险统筹。其次,医疗保险改革宣传滞后,新的医疗保险政策出台后,一些干部职工在认识上有偏差,对政策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三是离退休人员更需要医疗保障。当前,因病致贫或因贫致病已严重威胁一部分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四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没有同步进行,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优质的医疗服务”的改革目标尚待时日。

(六)、社会救济尚不能尽如人意。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7年全国城镇贫困人口1160万,构成了各级政府实行社会救济的基本对象。到1998年4月,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达400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60%;有225万城镇贫困人口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约占全国城镇贫困人口的20%。这里,一方面社会救济的面不大,另一方面一些城市虽落实了帮困资金,但困难职工却未能领到基本生活费。具体表现:保障对象中国家只重视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甚至在职职工,其他类型尤其是集体企业职工及其他劳动者,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另外,隐性就业与隐性收入难以测算,致使一些不应该得到救济的人员得到了社会救济。加之,管理体制不顺,上级政府的救济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基层财政资金困难,影响到社会救济资金的发放。

(七)、社会保障立法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

虽然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一些法规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险费征缴等因为没有有力可靠的法律依据,困难重重,效果不尽人意。再有,社会保险基金被挪作他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层次偏低,社会保障工作在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艰难地开展工作,大多依靠国务院及有关部委颁发的,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很少,因而与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不相称。如果社会保障法的制定和完善与经济法、民商法、刑法等法律相比远远滞后,不仅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国家整个法治化进程。因此,尽快建立与我国法治发展进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已是必然。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对策

社会保障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营机制的转化,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加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化解。为此,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调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率。加快构建适应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把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都要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即将加入WTO,扩面要以外商投资企业和新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为参保重点,实现全覆盖。在扩面过程中,还应注意到: 现在非正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其本身就业岗位不固定,流动性大,特别是跨统筹地区流动,容易造成重复参保。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统筹地区的各地市级社会保险机构之间将不缴费、中断缴费或欠费人员基本情况拷贝副本,相互交换、协查;二是非本统筹地区的各级社会保险机构之间,对户口不在本地区的参保人员要求本人出示参保证明并与其户口所在地社会保险机构联系,核验其是否重复参保。

2、适当降低社会保障费征缴比率,逐步降低养老金替代率。《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集体比例由各省确定。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区退休人员与职工的比例较低但费率较高。据统计,1999年全国参保单位实际缴费平均费率为21.5%,有的省份如辽宁高达26.55%。费率过高则会加重企业负担,不但会使老企业举步维艰,还会拖垮新企业,增大收缴难度,使收缴率下降,导致养老金入不敷出。目前,我国企业的负担偏重,个人的负担偏轻,应适当降低企业征缴率,从而保证养老保险费足额收缴,保障养老金支付。

替代率是人均养老金占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它是衡量养老金负担的一个重要参数。根据社会保险的原则,替代率的上限应该考虑退休者已经形成的生活水平,下限应该高于居民最低生活指标。目前,替代率较高,据统计,1999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工资替代率达85.7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工工资的提高,人们除用于基本生活的消费外,还有余地进行其他消费,这就为适当降低替代率奠定了物质基础。从长远考虑,可逐渐将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降至60%左右,退休人员待遇差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解决。根据大连社会保险机构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大连市按工资增长率的60%调整养老金。从现在累计到2028年,就比按40%调整多支付养老金253亿元。因此,从实际出发设计政策制度,坚持实行低费率和适中的“替代率”。

3、做好做实个人帐户。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过去的现收现付制改为部分积累制过程中发生的“双重负担”:即在职职工一方面负担现在老人的养老费用,另一方面还负担自己将来的费用。最近,一些专家计算出的双重负担规模是3万亿左右,相当于GDP的30-40%的水平。在基金上没有过去的积累,出现了社会保障基金的代际转移,即用现在在职职工的缴费,用于目前的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支出。因此,要加强对统账关系和结构的调整,即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基金分开管理,分开记帐,扩大基础养老金至30%,缩小个人帐户规模至8%,并完全由个人缴费组成,个人帐户实行实账积累。做实个人帐户可分为大、中、小三个方面。小做实是从2001年到2002年, 在职职工个人缴费部分全部形成个人帐户实账;中做实是除了将个人缴费部分做成实账外,还要补上过去统筹基金透支的部分;大做实是除了中做实的内容以外,还要把“中人”的空账一并做实。近期看,先把个人缴费部分做成实账,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帐管理,养老金当期发放不能再透支个人帐户。而个人帐户的“欠帐”(统筹基金透支部分)和“空账”(“中人”隐性负债)应放在中长期解决。此外,要通过各种方法使个人帐户基金运营效益高于个人帐户记帐利率,反之,空账将会继续出现。因为个人帐户的缴费全部由个人负担,个人帐户已是实账了,如果个人负担基金运营生息利率低于记帐利率,那么在运营过程在出现了空账。为此,要做实个人帐户,还要重视个人帐户基金的运营生息工作。

4、搞好不同统筹范围社会保险制度相互衔接。首先要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职工的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1)确保两类养老保险在政策上的统一性。二者实行统一的征缴基数和征缴比例,特别是个人缴费比例要保持一致,建立统一的个人帐户,确保把个人帐户做实,将个人缴费的比例一步到位,提高到8%,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单位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帐户,全部用于统筹基金。(2)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就目前而言,机关事业与企业养老保险在退休待遇上差距较大,待遇差距的存在有其客观的原因,事业单位创造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它们的价值不好用经济效益来衡量。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原来的企业养老金计发办法基础上,适当提高基础性养老金的比例,在其待遇上与机关事业退休待遇逐渐拉平。(3)解决好事改企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事改企后,不管是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即将退休人员的退休费待遇,在参照企业确定标准时,不宜降低。即便是政策不允许或因企业经营不好而降低待遇,也要适当有过渡期,逐渐地与企业挂钩。同时,对较早参加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与并轨后参加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在计算养老待遇上应体现出差别。对以前已经缴费的职工,应根据其缴费年限和缴费数额增发一定的缴费补贴。因此,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制度安排,宜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以避免制度分异激化阶层冲突、增加运行成本;但从有利于将社会精英吸收到公务员队伍出发,亦应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再行建立补充待遇,根据职级高低、在国家机关服务年限长短、正常离退职与非正常离退职等情形实行一次性补偿。

其次,研究解决好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问题。农村和城市的经济社会情况有很大差异,农民拥有耕地,农民家庭养老概念比较强等因素决定了农村目前还不具备开展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但是,考虑到几千万的流动人口、城市化趋势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可能性、由于人口流动今后农村老龄化进展比城市快等因素,因此农村的养老保障应加以研究。

(二)、加快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从实际出发,搞好城镇职工大病医疗,坚持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三改并举”的方针,按照“稳步扩面、狠抓管理、健全系统、完善政策”的工作思路,以大城市和省会城市为重点,努力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督促尚未开始实施的地区尽快启动实施,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加快建立对医患保三方制约激励相结合的利益分担机制和医疗服务机构的竞争机制,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已经达到了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期。这些慢性病需要高额医疗费,容易超过上述的保障限度。要是不具备应付大病的条件,企业负担很难减少,或者发生大病的家庭容易陷入贫困状态。考虑到基金的承受能力,不宜提高医疗待遇负担,也不应该过多地增加保险费。对此,还是通过补充保险来解决比较合适。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共同研究解决,发挥保险大数法则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其次,老年人的医疗问题。基本医疗制度规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不缴纳保险费。对退休人员个人帐户的计入金额和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率给予照顾。”对此,笔者认为,要考虑到今后的退休人员增加、老人的疾病发生率高等因素,过度依靠企业和在职职工的保险费可能会造成基金危机。应先把一定年龄以上(比如65岁以上)人员的医疗开支独立出来。按照支出的趋势,考虑采取财政补贴、退休人员负担一定的医疗保险费等措施。再次,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在农村全面开展养老保险还不到时机,但医疗保险不同。慢性病在农村也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在农村一旦发生慢性病,问题不仅在于医疗费负担,还在于有没有治疗手段。医疗保障的全国覆盖应该早日实现,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区社会互助机制,投入一些财政支出,建立农村的医疗保障体制。

(三)、建立稳定的筹资渠道,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与管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日益增长的养老金支付需求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将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的比重提高到15-20%,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着数额巨大的“个人空账”,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问题。靠个人缴费只能解决部分成员的社会保险问题,无法完善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因此,要重视政府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基础作用。在扩大财政来源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方式,弥补社会保险基金的不足。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社会保障总资金来源中,企业和职工缴纳的保险费占60%,财政占25%,其余是资产收入等。财政负担比例在1970年仍然达30%的水平,但是随着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领域的发展逐渐减缓,与欧美国家进行了比较,日本介于法国(15%)和英国(62%)、瑞典(56%)之间,比美国(37%)、德国(29%)低一点。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中有60%投入到社会保险。可见财政支出在保持整个制度的稳定以及不同制度之间的均衡上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体系。社会保障预算资金按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现行统筹制度的连续性和过渡性,也照顾了各方利益。同时继续规范地方财政收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正常收支体系,除规定法定支出外,其余全部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可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财政当年收支结余的部分也应用于充实社会保险基金。各级财政要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当年财政支出的15%-20%用于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要求,及时地按硬性指标拨付到位。

2、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减持国有股,充足社会保障基金。

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补充社会保障基金,是因为过去几十年来由国家(政府)或国有企业进行投资所形成资产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实际上是属于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基金”,由此而形成目前的隐性债务。通过“变现”缓解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将为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提供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所谓的“变现部分国有资产”,是指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其中既包括国有上市控股公司的股权,也包括国有非上市公司的股本,即是一部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宿的重新认定问题。变现后的国有资产将认定为社会保障基金的资本金,其所有权已发生了变化,成为社会所有的基金产权,其运作、使用和管理应有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来承担,政府则对其运作、使用通过指令方式加以管理并对其进行监督和规制。

国务院发布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既开拓了社会保障基金新的筹资渠道,又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推进了我国证券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而减持更实质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可以说减持对社会保障意义重大,去年有5万亿市值的股票,其中6%是非流通股,非流通股中有60%是国有股,即有2万亿可以变现为社会保障基金。如果每年变现5%,每年将有1000亿可以变现为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靠两个轮子:一个是市场,一个是保障。市场是残酷而现实的,需要通过强有力的竞争实现优胜汰的法则,而社会保障则用来保障那些被淘汰下来的人们的基本生活。当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太多时,动荡局面就开始了。只有市场与保障这两个轮子同时转,社会经济才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当前的国有减持就是立足于启动和平衡这两个轮子。

3、建立清欠企业欠费监控制度。摸清欠费企业底数,加强基础信息管理,是完成清欠任务的重要环节。为此,要搞准欠费企业经济状况、工资发放、欠费时间、补交协议执行情况等基本信息,抓好数据库建设,对欠费企业进行动态监控。其次,各级政府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舆论监督,采取联合行动,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并形成合力。

4、加快进行个人帐户基金的资本化管理营运。当个人帐户实现分帐管理之后,积累的巨额基金将面临保值增值问题。据分析,以我国现有的市场承受能力而言,养老基金可入市规模保守估算为400亿元。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养老基金基本上用于购买国债或银行存款,还停留在政府“统筹与统管”状态,这种制度很难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的目标。纵观世界各国成熟的养老保险体制,无一不是将养老基金的运作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如美国退休基金所持有的共同基金资产为2.5亿美元,占到共同基金总资产的36%,投资于共同基金的退休基金占到美国退休基金总量的20%。目前应尽快根据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现实需要,建立完整的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模式、独立统一的全国监管机构和科学合理的风险补偿机制,以最终实现养老保险的有效运作。具体是,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经验的丰富,可以逐步放款对投资比例和投资方向的限制。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应把个人帐户基金交由理事会监管,由理事会再选择若干相关金融机构进行竞争性的市场运作,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5、严格控制提前退休,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为了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提高退休年龄的做法(如美国67岁退休,英国、新西兰65岁退休)。相比之下,我国人口的退休年龄一般要提前5-10年。退休年龄的延长可以同时起到基金增收减支的功效,作用十分明显。据测算,在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收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依次速度推算,社会统筹基金收不抵支的状况将有目前的即25年缩短至11年,资金总缺口也将由1.8万亿元下降至0.86万亿元。延长退休年龄可采取分步走,在做到按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后,再取消男女差别,最后逐步达到将退休年龄延长的目的。在退休时,把养老金待遇与缴费年限、退休年龄挂钩,适当延长获得全额基础养老金的缴费年限,提前退休要相应地减少养老待遇,推迟退休年龄可增发养老待遇。

6、发行社会保障债券和社会保障彩票,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通过发行社会保障债券和彩票来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是一条可行的办法。目前发行的体育彩票筹集到资金中,已有相当部分被用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从已发行的各种彩票受公众的关注程度来看,适时地推出社会保障彩票,成功的可能性是巨大的。社会保障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大力宣传,而发行社会保障债券和彩票的举措可实现这两个目的。

7、强化管理,用好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在保值增值的运营过程中,投资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较之赢利性来得更为重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社保基金的管理。(1)劳动保障部门作为对社保基金的管理,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实一些熟悉资本运作的投资人才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同时,重视舆论监督,听取专家意见及权威金融机构的意见,以防止通过减持国有股解决了一些资金问题后,社保基金在运营之中又坐吃山空,新问题又在原路上再次出现。(2)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要经过慎重考虑比较选择合格的投资机构,对其信誉、资本实力及以往其投资的绩效要作出基本的规定和要求。对社保基金入市慎重行事,更需要作出基本的规定和要求。组合投资风险分散,将成为社保基金投资的主要手段。根据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的具体情况,社保基金入市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尤其在现阶段证券市场仍然缺乏有效避险工具的情况下,除了直接或间接进入一、二级市场以外,还应该同时参与债券、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等,并进行优化组合。

(四)、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相并轨

过渡性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逐渐退出,而失业保险制度会得到扩展,最终形成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从2001年起,国有企业的裁员将不再进入下岗再就业服务中心,而与其他企业的裁员一样直接进入失业保险,实行市场化就业;已经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要在3年内积极稳妥地向就业或失业转移。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基本目标的实现,应该逐步取消这种过渡性的办法,“双规”要并为“单规”,即走向失业保险的路子。这期中,要把握好新老制度的衔接和平稳过渡,防止脱节。对直接进入市场的,失业保险要及时接住,就业服务要跟上。对已经进入中心的,要继续确保其基本生活,同时加大再就业力度。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前,有相当一批下岗职工与单位签定了无固定期限合同,单方面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按规定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对职工的补偿要分清责任,有企业依照规定处理。根据规定,职工工龄每满一年要补偿本人一个月的工资。同时,还要考虑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如边远地区有边境补偿政策;北方冬季有取暖费用等政策。在具体实施中既要照顾到地方补偿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到地区差异,相对富余的城市可以少补些,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做到补得合情、合理、合法,既要考虑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承受能力。

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最紧迫的任务是,针对下岗职工协议期满出中心的困难,开展援助行动,实施接续服务和专项帮助,运用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更加切实有力的措施,帮助下岗职工平稳出中心,尽快再就业,顺利接保险。通过再就业援助行动,调动全社会力量,把促就业、接保险、保生活工作全部带动起来,解决下岗职工出中心后面临的实际困难,使协议期满将出中心或出中心后再就业困难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同时,下岗职工再就业与社区就业结合起来,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特别是托底安置就业困难群体人员的岗位,例如上海通过政府扶持和补贴,集中开发一批社区保洁、保绿、保安、保暖等就业岗位,安置困难群体人员。

(五)、搞好社区服务,实现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社会化

社区服务既作为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较多地体现着社会互助的基本要求,并与其它方面关系密切,因而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载体。社区养老服务是完善城市保障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既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减少政府的负担,又为老年人造福。搞好社区服务,以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在便民、利民的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开发着社区就业岗位,吸纳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在医疗保障方面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融合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卫生服务一体的,深入社区和家庭的综合性服务模式。以社区为依托,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即要通过在社区修建一批福利服务的设施和网点,基本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福利服务需求。大连建立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区退关服务中心、街道退管中心的三级退管服务机构的成功经验表明:在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中,离退休人员走向社会,不仅得到良好的服务,也使他们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基础比较相对薄弱,无法完全包办养老事业的状况下,必须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产业化、实体化的思路来发展养老事业,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推行离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过程中,面临经费和场地紧张,可以先把一些企业办的离退休人员管理机构从企业剥离,把管理人员以及成型的活动、办公场所接收过来。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同时,积极探索家居养老加社区服务这一形式,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开辟服务热线,使家居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种服务。

(六)、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农民对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的需求是客观的,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现阶段一些富裕乡村对村民福利采取全包下来的做法和一些贫困地区连“五保户”的生存也出现了困难的极端情形,表明农村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等处于失控状态,如果不能加以引导,其后果同样是十分严重的。对此,建议采取区域推进策略,而不宜全国展开,选择自东向西、自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逐步推进的策略,实行自我负责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策引导与政府适度介入相结合,通过乡村社会保障区域试点的示范,来规范农村的社会保障事务,这将是一项并不需要太多成本却又能够消除重大社会风险的举措。

(七)、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城市贫困居民生活的“最后保障线”。要按照《条例》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所有城市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做好与其他社会保障线的衔接,要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管理服务体系,严格进行家庭收入调查,核实保障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规范申请、评审和资金发放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八)、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步伐

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必须有可靠的法律依据来保证。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规范社会保障行为,使社会保障逐步由政府行为变为法律行为,实现社会保障管理、运行法制化。在我国现阶段,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结构尤其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础薄弱等情况看,我国很难制定出一部在社会保障领域起综合性规范统率作用的基本法。根据宪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方针和目标纲要,按照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大项目的需要,可分别制定出几个平行的、内容相互联系协调的法律来。其中,社会保险这个领域情况更为复杂,需要制定出分别适用于城镇和农村的两部平行的同为第二层次基本法。以城镇社会保障为例,我们急需制定出一部使用于城镇职工劳动者和其他公民的社会保险立法。社会保险法的适用范围应该越出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包括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甚至私营企业主在内。社会保险法下面,统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项目以及规定社会保险机构组织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这些法律下面,例如养老保险法下面,或许还可能衍生制定出更低一层次的若干个法规,例如分别适用于职工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等不同对象的养老保险法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大项目都可以制定出自己的基本法,然后分别统率各自所属的法律、法规。在立法的次序上,可以先由大项目基本法而后再有下属的法律、法规;也可以将已有的和将要制定的法律、法规,经编篡、归纳、册简、补充后,制定出一部项目的基本法。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1.经济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维持生命的安全; 2.政治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3.最终目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是社会性

社会保障对象具有社会性,即其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社会性;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社会性。社会共同承担制。

二是强制性

各国均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固定下来,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社会保障所规定的某些保障项目,不论个人或雇佣单位愿意与否,都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参加并接受其保障;社会成员个人无权选择所参加的社会保障的项目、待遇,社会保障机构也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其权利的要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立法形式保证实施,符合缴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缴纳,否则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目前仍有不少企业拒绝参加社会保险,违反了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是普遍性

保障项目普遍: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多个方面;

保障对象普遍:覆盖至全体社会成员; 四是公平性

符合保障的对象能够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 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进步。五是互助性

横向互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遵循的是一种大数法则,也即是多数成员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补偿;

纵向互济:代际之间的互济。如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六是储蓄性

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是先行扣除、缴纳和储存,然后分配和使用。其实质是“取之于已,用之于已。”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经济、无法协调效率与公平等。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由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干预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共利益。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补偿功能:是对因为市场竞争造成失业、下岗者的一种经济补偿。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客观地描述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调节投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平衡需求功能:经济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就要保持需求与供给的总体平衡。在经济扩张时期,就业比较容易,失业率低。在经济紧缩期,找工作困难,失业率高,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保障被称之为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

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的环节,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将高收入者以征税的形式收上来,通过财政手段转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通过失业救助,使失业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就业培训,又使得失业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业。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通过社会保障调控,劳动者无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劳动力则通过失业救助,找到了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实现了有效配置。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特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经济体制的迅速转轨,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进行,客观上要求我们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各层对于社会保障中的养老﹑失业﹑救济﹑就业等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尽快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况

1982年我国在国家“七五”计划中提出将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项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和完善,诸如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重要项目也被包括进来。90年代后期建立了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及社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发放制度,并进一步推进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障等制度的完善,逐渐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制,确保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我国在未完全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过早地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速度比较快,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西方国家三﹑四十年甚至半个世纪才达到的老龄化阶段。1999年2月20日,我国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和推广,“四老一小”家庭逐渐增多,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比世界更为严重。

(二)农民工保障难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虽然在近几年来,农民工大量注入城镇,这一方向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农民工群体,但还有占总人口的2/3的农民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制度,这一问题随着农民收入逐年下降也变的日益突出。

(三)多元化就业格局的严峻挑战

我国在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实行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我国的就业格局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结果就业双向选择,人员流动加速,供求矛盾凸现,失业问题已称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从而给我国的社会保障带来压力。

(四)社会保障法规尚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规,很多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问题时的应急产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国企改革,面临破产、职工安置等现实问题使资产重组、企业改制、破产兼并举步艰难时,才开始考虑到是失业保险立法的时机;抗洪救灾时遇到救灾无秩序问题时,才感到缺少救灾立法等等,立法行动总是落后在经济发展的后面,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由于社会保障立法滞后,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争仪案件的处理,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坚持统账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下,针对现阶段各地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有些地区甚至还停留在县级统筹的现实,要逐步从这种低层次统筹迈向更高目标,要依法建立健全省级调济基金、完善市级统筹、逐步实行省级统筹,最后在条件具备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金基础部分的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基本制度要实行统一的现收现付的国民养老金制度,覆盖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非正规就业人员、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由国家强制实施。同时,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强制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并鼓励其他单位自愿参加,以对国民养老金进行补充。国家还应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参保自愿性的商业保险,进一步提高个人养老保障水平。

(二)建立适应新的就业格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适应就业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非正规就业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内,转变单纯以正规就业人群作为社会保障主要对象和社会保障必须依托用人单位的传统观念。同时,由于非正规就业者缴费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保障水平要做出适度合理的调整,实行低标准准入,制定多层次的缴费标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障需求,使大多数非正规就业者能切实可行地得到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机构应设置个人服务窗口,简化个人参保程序,使跟人参保者参保登记﹑缴费﹑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障关系更加省时快捷,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最后,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贫富差距较大,因此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保障需求,完善保障体系,使各类保障能最大限度低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层次。以医疗保险为例,有些地区对收入水平低、退休人员比例高的企业参加医疗保险有顾虑,怕基金承受不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功能就是均衡企业负担,化解职工疾病风险,不应当嫌贫爱富,企业凡是有参保意愿、有缴费能力的都应允许立即参保,而对长期停产﹑半停产﹑没有缴费能力的企业,各级政府也应尽可能解决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法律﹑法规

我们要把社会保障立法作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抓紧制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目前,通过立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社会保障的核心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尽快制定颁布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同时,由国务院尽快制定和颁布与该法相配套的一系列条例,以保证社会保险工作有法可依。

(四)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要尽快实现国有职工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这是基于下岗职工现象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这一政策的终结而逐步消失而提出的,它是当前正在推进的工作,也是近年内必须完成好的保障改革任务。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2]张左己《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进展》

[3]格里米斯《社会经济学》2000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

下载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正义与公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

    浅谈我国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浅谈我国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内容摘要】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具有重要支撑地位和作用, 它是保障公务员基本权利、......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内容和作用,理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理......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09-09-16 一、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功能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

    试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五篇范文)

    目录 摘要 ............................................................................................................................................................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贫富差距范文大全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贫富差距 中文摘要 本文概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城乡贫富差距的基本状况,简要论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化结构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