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专业论文2
浅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摘 要:社会适应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何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分三部分浅谈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首先,从对适应、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的引入,继而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阐述;其次,表明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最后,从七个方面,即体育运动对人格、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团结协作、人际交往空间、社会角色的转变的影响,进行了较细的理解和分析,浅谈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运动;大学生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把人才的培养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教育因此就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教育者的极大关注,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快速的融入社会生活当中。高校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直接影响他们为现代化作贡献的质量,但是在这个社会环境多变的背景下,仅有健康的体魄和过硬的心理是不够的。人们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适应这种变化,面临陌生的人,陌生的事以及紧急情况等需要及时作出反应。对自己的成长变化,挫折与失败也同样需要适应,适应能力是人类社会战胜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己的必备素质。高校中的体育运动是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对他们以后所面临的自然环境、人际交往的空间和他们在社会上所处的社会角色等有着很大的重要性,所以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1社会适应能力的阐释
“适应”的来源有多方面,在生物学中,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物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和行为上的改变,有机体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与环境取得平衡的。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指感受适应,即感受器官在持续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人类的许多能力都可以看做是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构成方面,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人需要学习各种知识,提高各种能力,最终对周围环境所适应,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个体。从社会的角度可以看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需要在交往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习承受各种挫折,学会合作与竞争,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等。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试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提高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矛盾性,如竞争与协调、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复杂的互动关系等等,使得体育教学在促进个体社会化,提高适应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体育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着相互间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缩影,所以,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可概括为: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的强弱表现,也就是大学生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殊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
2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运转的历史车轮,时代变换与人员更迭更是块而又快,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社会适应能力在此时也变得重而又重,其中以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我们感到担忧,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大学生更应肩负起建设美好社会的责任。然而,众所周知并非人人如此,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于是,体育运动在高校中得到体现,对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体育运动和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发展空间以及团结合作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在体育运动中,身体的练习,如长跑、障碍跑等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跨栏、跳远、标枪等项目可以锻炼学生顽强、果断的品质,众多的体育项目造就了大学生健康与壮硕的体魄;在心理练习中,很多项目都会有第一次的接触,如武术、体操、游泳等危险性项目,对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较好的作用,可以锻炼大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集体项目练习中,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对学生可以在战术的配合练习中,体会到集体主义的精髓和团队协作的力量,同时还能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而言之,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3.1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格一词是英文为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语persona,其原意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即演员表演时为表演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征而选用的面部化妆或脸谱,后指演员本人在生活中具有某种性格的个体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角色特征、个人品质等,经过人格的发展变化最终对人格的定义为:人格是个体内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和气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体育运动对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和个性,提高人的身心适应能力,锻炼竞争、拼搏与团队精神,使人具有责任心、荣誉感和正义感等,这些优秀的品质对一个人适应社会竞争,胜任社会角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多数的体育项目都伴随着高强度的对抗,这是一个侵犯与被侵犯、忍让与被忍让、尊重与被尊重的过程,大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学会了彼此尊重、彼此体谅,还在学习技能和锻炼身体的同时,享受体育艺术带给自己的快乐与乐趣,使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薰陶了体育精神,锻炼了自己积极健康的人格精神。随着运动锻炼的持续进行,学生的个性将逐步由内向外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2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
大学生在学校集体活动和社会兼职或全职的活动中,会经受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些挫折也是在所难免的,没有那个大学生在走入社会是一帆风顺的。积极地应对挫折可以加强人的意志力,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头来过使自己的追求得到完善与提高;而消极的应对,会使自己变得消沉、情绪低落、容易走入极端观念,丧失信心。所以大学生不仅要经得住成功带来的喜悦还要经得住失败带来沮丧,耐受挫折是心里调节的一个过程,抗挫折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
体育运动中,反反复复的运动技术训练,能够锻炼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在各种比赛中,每次比赛都会给失败者一次良好的挫折训练,承受挫折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调节的过程,这种调节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在体育运动
中对学生的身体磨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为以后进入社会的意志品质的训练有着深远的影响。
3.3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国家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随着各种压力的到来,情绪对他们很重要,心里的承受能力超出一定的范围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据一项数据表明,每年大学生的自杀率都在攀升;同时相应的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杀的最本质问题是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太弱,遇事很难冷静思考,积极面对,从而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这就使他们很难在社会中生存。然而,体育运动的加入很大程度的缓解了这种现状,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较大的影响,首先,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运动乐趣,还可以调节生活和学习上的紧张情绪,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信心;其次,体育运动可使大学生自己冷静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缓和家庭、学校和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从而适应集体、适应社会,在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3.4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在参与学校体育运动中,要看到之后自己在社会上参与的不同社会角色,适应学校的同时也要适应社会,从与他人、群体、集体的交往中获得他人的评价和群体的肯定,并根据自己习得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对自己每次的行为后果进行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控。体育活动也有它的比赛条件与行为规范,只要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就会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在各种行为规范的约束下,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就会逐渐的得到加强,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各种集体活动、个人运动、游戏或竞赛都有其规范与要求。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可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顺应与服从,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规范对提高大学生的行为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很重要的意义,约束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行为形象,并将它继续完善发展与提高,认清一点,“处于社会任何一点都有--无规律不成方圆”。社会是发展着的,大学生也要发展与提高自己,加强自我调控的能力,不断在社会历程中,完善自己。
3.5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团结协作的影响
传说蒙古族的祖先有个名叫朵奔篾儿千的,他的妻子阿兰豁阿生有五子,为了教育他们能够团结一致,就分给五人一人一根筷子,让他们折断,儿子们很快将它折断,而后她有拿出一捆筷子让他们折断,可是兄弟五人谁也没有折断,阿兰豁阿就教育他们团结在一起的力量有多大,教育儿子们和睦相处,团结应对事情,这就是“单者易折”的故事。
合作的优越性体现在个人与他人在一起工作时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在学校里一些相互依赖性的任务,如篮球、足球运动等,合作会使活动变得更为精彩与激烈,因为团体要想获得成功,队员们就得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们要明白团队的集体主义精神,一支没有集体观念的队伍是没有强大力量的队伍,如一盘散沙,因此他们在比赛中很难战胜对手。一个没有集体主义观念,不讲究配合,即使个人技术再高,也难在团队力量面前有所作为。
团队合作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大学生要在享受体育活动的同时,也要清楚,团队精神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团队意识和企业文化素质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而体育活动中的团队意识与企业的团队意识没有实质上的差别,都是使一个集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所以,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较大的影响。
3.6体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空间的影响
人际交往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和全面成才的需要,从近些年在学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的招收情况来看,除了那些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外,同时又得具备开拓创新意识、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毕业生。要使自己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并获得不断发展,除了依靠自己的实力外,必须广泛寻求自己的合作伙伴,因此在学生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培养,有利于他日在工作上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教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空间,如保护、帮助、双人练习与群体练习等,在这些联系中,学生之间的接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学生随时会和一些熟悉的不熟悉的同学为组合,进行对抗的合作和练习,在这些练习中,学生扩展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了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了助人与被助的快乐。体育活动中所提供的人际交往的时间与空间,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
3.7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多方面的交互场所,每一个人在社会当中都不同的充当几种、甚至多种的社会角色,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身份与他人交往,能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作出恰当的、合乎角色的反应。这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表现,而体育运动的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会承担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应的条件,如在篮球赛中,前锋、中锋、后卫的各个角色的转换;足球赛中,前锋、中腰、后卫、门将的各个角色;以及各种游戏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等,在体育与学习各种体育活动中,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通过与其它地位相适应的角色行为产生相互的社会关系。
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的必要的社会形式和个人的行为方式,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使同学们懂得了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为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适应各行各业的需要,干好本职工作打下思想基础,体育活动角色的学习,还可以使同学们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为将来的、更好的适应于参与社会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4结束语
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高校体育的方法、手段,才能促使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只有具备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大学生,才具有永久的竞争力合活力。因此,应根据体育教学中蕴涵的人生体验、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做出有效的正面的引导,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健康价值观,确立做人的基本准则,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契合,不断探索和实践体育教学活动对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效,服务社会、适应时代,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情境,调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叶一舵.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兰自力,刘英杰.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 19(4):100-102
[4]张新良.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6,18(1):76-77
[5]胡利娜,马靖芳,武 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179-180
[6]邓红霞.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湖南师范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22(1):111-113
[7]时勘,仲理峰.青少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培养[D].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1,20(6):28-31
[8]王雁.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路径探讨[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
(2):35-38
[9]刘建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7(12):85-87
[10]蔡丽萍,杜 欣.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121-122
[11]陈彬.探析学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J].2007(3)26-27
[12]党卫国.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2):56-58
第二篇:体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长江大学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名 称 武术套路在大众体育中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
策研究
院(系)
专 业 班 级体教11103学 生 姓 名刘 文 秀指 导 教 师辅 导 教 师开题报告日期
武术套路在大众体育中开展的影响
因素及对策研究
学生:刘文秀,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指导教师:,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一、题目来源
运动训练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武术套路兼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和娱乐观赏四大功能,尤其是“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变化锻炼身心。但是武术套路在大众体育推广上尚不普及,为了更好的实施《全面计划》,推广武术健身,弘扬武术,本文在通过对此现象存在的武术现状及出现原因进行文献资料研究,并提出一些有效措施与意见,为影响武术套路在大众体育活动中开展能更上一层楼。中国文化从春秋战国时代的辉煌一直延续至今,诸子百家,英杰辈出。各门各派互相影响、互相融和,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而武文化则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支,武文化融和了释、道、儒、医、兵各家的精髓,从最客观的角度阐述了人的本质。以武文化为指导的哲学体系,从最根本的层面说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才能够相对妥善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情,这样每个人的一生才会不偏不倚、顺畅条达地度过,从而有一个相对正确的人生轨迹,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欣欣向荣。
武文化指导人们如何有效进行身体的锻炼和保养,包括关节(筋骨)、呼吸、脏腑、神经、大脑、心态等。老天赐于我们机体和精神,却没有附带给我们使用说明书,中国几千年来由历代医家、武术家、养生家与思想家经过反复实践总结沉淀而留传下来的宝贵养生经验,就是我们机体和精神的使用说明书,引导我们如何生(创造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如何活(让自己的一生活得更精彩),如何悟(以包容天下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多一分豁达,少一分烦恼),我们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人的一生,无非三件事情:一是事业、二是生活、三是精神境界的领悟,而组成人生的这三件事情都不可能离开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因此有一个强健的体
魄和旺盛的精神状态,是人生必不可缺的首要条件。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 [l]崔永胜.论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08.12
[2]倪同云.关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策的研究.北京武术网,2009.4
[3]范海彪.当代中国武术价值功能的探讨.蚺武国际武术网,2002.10
[4]郭建平.完善武术市场机制加快武术发展步伐.湖南体育,2006.11
[5]李震,吴志宏.关于武术发展问题的研究[C],体育科技2006.12
[6]王铮.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原则.中华武术,2002.12.[7]王嘉.弘扬民族体育搞好全民健身[G].湖南体育,2007.11
[8]王明.武术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9]关文明.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J].上海华南师范人学学报,2006.10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在竞技体育领域,还是在全民健身运动方面,中国武术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的。武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正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趋势。在竞技体育发展方面,武术的奥运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即将举办,中国武术有望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武术界几代人的梦想有望成为现实;在全民健身方面,武术已经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健身方式。武术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运动。同时,武术的赛事频繁,民间的武术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出现了我到是很希望国家能把武术定为一门必修课!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遍及各省、地,历时数年,抢救了大量频临失的宝贵遗产,摸清了全国武术拳种流派的概况。据初步统计,全国范围内以武术为主要锻炼方法的人口约约计六千万,全国各种规模的武术场馆家,日常学员在六百万以上,仅河南塔沟武校的在校生就达一万三千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我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起来,深深根植中国五千年生存与发展的武术从众多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迎来了她的春天。只是很短的时间,全国上、下就掀起了一股习武热潮,加上文化媒体的宣传,将武术天地闹得纷纷扬扬,许多武
术爱好者由武林高手和武术的崇拜,纷纷投身到习武的潮流中,短短的几年里,发展起来的武馆、武校达到一万二千多家。但这股习武热潮的确太快突然了,还没等它燃烧起来就已经熄灭。昔日观众饱满的武术比赛,现在却门庭冷落,观众寥寥无几。与八十年代相比,现在无疑是处于发展的低谷期。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
五、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属于文献研究,通过对有关武术历史研究、大众武术发展现状、学校体育与大众武术的关系、武术运用等方面有关文献的检索,利用自己在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项目学习过程中对武术的认识,从而更进一步的对大众武术教育的研究做出具体阐述。
主要内容:
(一)武术套路在功能和作用;
(二)影响武术套路在大众体育中的原因分析;
(三)武术套路在大众体育中的设想
六、完成毕业论文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办法
本课题属于文献研究,通过对有关武术历史研究、体育
武术发展现状、学校体育与大众武术的关系、武术运用等方面有关文献的检索,利用 自己在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项目学习过程中对武术的认识,从而更进一步的对大众武术教育的研究做出具体阐述。
1、到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上查资料,上机60小时。
2、经费投入(上网、打印、文献传递等)。
3、教师课堂记录。
4、大众武术健身和学校推广的因素分析。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首先,关注最新体育相关信息,确定论文题目;然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拟研究题目近期动态;其次,向指导老师咨询,请求其给予并综合整理,提交文献综述;再次,提交开题报告;最后提交初稿并修订。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13年6月开题,研究进度分别为查找文献资料,确定毕业论文题目;阅读并分析文献资料,找出与论文题目相符的文献;收集数据整理,撰写毕业论文。五个阶段:
2013年5月——2013年6月查找资料,确定论文题目;
2013年6月——2013年6月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参与开题答辩;2013年7月4日——2014年10月20日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并整理分析;
2013年11月1日——2014年3月20日完成论文初稿;
2014年4月1日——2014年5月20日修改毕业论文并定稿。
八、指导教师意见
第三篇:社会体育专业论文体育调查问卷
附表一
《对廊坊市健身俱乐部操课教练员素质结构的调查与分析》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教练员:
您好!
我是廊坊师范学院的老师,为了了解廊坊市健身俱乐部操课教练员的素质结构,我设计
这份问卷,希望您能在百忙中给与帮助,填答此问卷。
填答方式:填空题请在“-----”填写实际情况,选择题请在所答问题前的括号打“∨”。
本问卷没有对错之分,请您根据您的想法如实回答。对您的回答我们会负责任保密,回收问
卷除数据分析外,决不它用,不会给您个人造成任何麻烦。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帮助!此致
敬礼
一、您的基本情况的了解
1、您的年龄:__________(周岁)性别:()A男()B女
2、您担任健身操教练员的年限是()A半年()B 6个月至1年()C1-2年()
D3-4年()E 5年以上
3、您的教练员称号是()A健美操指导员()B社会体育指导员()C瑜伽
或普拉提类()D私人教练()E动感单车()F体适能私人教练()G其他_______
4、你的教练员级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时要求填写您的最高级别)
5、您的教育程度是()A中学()B中专()C大专()D大学本科()
E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6、您在俱乐部是()A专职()B兼职
7、您以前的专业是()A田径()B艺术体操()C健美操()D体操()E舞蹈()F其他________________
8、您毕业的学校类型是()A体育大学()B师范学院()C舞蹈学院()D 非体育类学校()E曾经参加过舞蹈、或艺术体操的训练F 其他_________
9、您对在健身俱乐部的收入感到满意吗()A很满意()B满意()C一般()
D 不满意E()很不满意
10、您认为作为一名健身教练员应具备哪些素质:(多选)___________________
A管理教育能力B语言表达、示范能力、手势C体形D与会员的交流能力F 操的编排能力G音乐的编辑能力H教育学、心理学、训练学、损伤与保健学及营养学等方
面知识的了解
11、请您简单谈一下作为一名教练员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满足会员日益增长的需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练员授课情况的分析
1、有可能阻碍您直接进行指导服务的因素是:()A本人指导水平有限()B报酬
低()C健身者队伍不稳定()D 健身场地问题E()其他__________
2、训练过程中,您经常有意识的和会员进行交谈吗?()A从不交谈()B 经常
()C一般()D偶尔E()不交流
3、一节课当中您授课内容包括哪些?(多选)()A健美操()B拉丁()C爵士()D肚皮舞 E踏板操()F动感单车()G民族舞()H有氧舞蹈()I瑜伽()
4、您对下列授课方法是否了解?
A线性渐进法()是()否B递加法()是()否
C连接法()是()否D金字塔法()是()否
E过渡动作法()是()否F分解变化法()是()否
5、根据您授课情况,您授课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可多选)
()A线性渐进法()B递加法()C连接法()D金字塔法
()E过渡动作法()F分解变化法()G其他(请注明)
第四篇:体育教育专业论文选题参考方向
体育教育专业论文选题参考方向
1.心理学在体操函授教学中运用的初探 2.健美操教学结构优化改革与实践应用探讨 3.体操课中错误运动技能的防止与纠正 4.健美操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程序教学法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6.对创造性思维引入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探讨 7.试论体操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8.健美操选项课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探讨 9.克服体操教学中学生的胆怯心理 10.11.12.培养学生创编健美操动作能力的探讨 对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健美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13.关于对体操教学教法的研究 14.健美操走向俱乐部不同模式的研究 15.程序教学在体操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16.健身健美操对发展学生素质的可行性研究 17.心理学在体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8.关于拓展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的探析 19.体操教学中教学原则运用的研究
20.健美操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探讨 21.22.23.24.25.体操教学能力系统培养的研究 健美操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技术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健美操研究的综述与分析
从体操新规则的变化谈体操运动的发展
26.高校专业健美操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的探讨 27.28.29.30.31.32.33.体操教学能力系统培养的研究 形象思维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 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技术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校女生健美操专选教材的选编和使用 谈体操课教学现状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影响健身性健美操效果的因素 普通高校体操教学的改革
34.体育函授生舞蹈与健美操教学的思考
35.健美操选项课运动素质与考核成绩相关的研究 36.37.38.39.40.创新思维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在体操教学训练中掌握动作技能的分析 健美操对促进女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 体操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体育专业体操教学考核方法探析
41.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42.学生体操普修课中运动损伤分析 43.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44.体育专业体操考试改革的初步实验研究 45.对体操课程的认识与学习
46.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47.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研究 48.对学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探讨 49.台州市中学生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50.对体育课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51.体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研究 52.多媒体在体育课教学中运用 53.对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研究 54.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55.体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6.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培养 57.台州市课余训练现状研究 58.台州市社区体育研究
59.关于保证参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 60.关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典型经验的研究 61.关于农村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
62.关于学校课余训练的项目布局、运动员年龄、训练手段等方面的研究 63.关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改革的研究 64.关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比较研究 65.关于如何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管理工作的研究
66.关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如何更好地为“奥运争光计划”服务的研究 67.关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终身体育的关系研究 68.关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地位、目的、特点及功能的研究
69.关于具有台州特色、不同类别地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训练体系与管理的研究
70.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研究 71.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心理特征和心理训练方法的研究 72.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疲劳诊断和恢复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73.青少年田径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74.田径运动员选材的理论与方法 75.田径运动员竞技能力测评方法 76.田径运动技术最优化 77.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 78.国内外田径运动竞赛训练体制比较 79.田径运动训练中的生理、生化问题 80.体育活动的机能评定问题 81.体育科学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 82.各种人群体质的现状与规律 83.运动与身心健康问题 84.运动训练过程控制 85.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86.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 87.试谈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88.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89.新课标与体育教师修养 90.谈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 91.社区体育调查与研究
第五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和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较晚,但是其在发展速度上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而这种形势也为体育专业人才的带来了较大的社会需求。这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如何培养一批兼具体育专业知识、市场营销管理等全面知识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成为了体育经济视野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体育经济影响下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体育经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经济在我国也开始蓬勃发展,并展现出惊人的速度,尤其是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周期里,我国相关的体育事业和产业以及体育经济的规模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20%。在体育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关于专业体育人才需求也随之加大,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人才,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则需要改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要以市场为导向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基于体育经济视域能够明确看出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人才的就业为出发点才是真正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被明确之后,才能在其指导下,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这种对市场倾向的迎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专业知识面比较广的社会体育人才,同时也必须要注重深化人才的专业知识,构建“T”字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则需要对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对某一专业学科深入研究,这样也就能够逐渐让学生知识从广度向深度方向发展,这样更有助于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专业基础的研究性人才。其次,还必须要加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应用技能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满足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才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则需要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应用能力培养。一方面需要强化学生的健身知识应用训练,同时也需要加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及管理方式训练,另一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知识培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相关锻炼方式,以强化学生理论技能。并且还需要依照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以能够提高体育人才培养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最后,还要鼓励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根据相关的社会就业调查,大约有九成的社会企业是认可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这类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证明能够能够很好地帮助企业进行人才的初步筛选,也是人才能力综合能力的一种证明。所以在相关高校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这是在毕业生面临激励的市场竞争时所必然做出的选择,也是提高毕业生求职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很多企业在择人的时候不仅会考虑到这个人的理论知识怎样,而且更多地会偏重于此人相关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否达到岗位的要求,所以高校在鼓励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对其职业素质的一种培养鼓励。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还要加强社会体育人才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这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也是职业素质中职业道德的主体部分。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设置了科学合理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就该着重解决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了,因为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则需要重视多层次课程的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课程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主次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将核心课程和相关的实践课程最为重点,然后围绕此开设多层次和多角度课程的学习,依此实现研究型、应用型和综合型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学校也需要强化硬件设施成本投入,以能够为广大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和相关的中医医院进行合作,在推拿、针灸、按摩等诸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时间的机会,以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深化与扩展。或者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和相关的医院和康复组织建立相关的合作协议,将其作为学生实践的重要基地,为学生在场地和师资方面提供帮助,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教学、观摩体验等活动,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校内和校外资源的双重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人才的培训,对学生以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帮助。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社会体育人才评价体系,不但对学生具有一定影响,并且对于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关于评价体系的设计必须要注重以人为本,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需要提高对学生本人的重视,从而制定人性化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评价体系,那么在学生成绩评估中则不单纯依照成绩确定,还需要加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应用技能考核,以有效改善之前以分数为尊的不合理评价机制。人性化评价机制则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对教师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也要重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问题,重视对教学治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创新的考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有注重对因材施教思想的运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充分激发学生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体育经济发展下,对于教育部门及其工作者来讲,则需要深入分析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改善对策,一方面需要和我国的基本情况相结合,另一方面则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社会体育人才专业发展刚刚十多年,各个方面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相信在未来,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之下,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将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森英.贵阳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2]严德一.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趋势与培养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35-38.[3]彭飞.体育经济视阈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中国商贸,2012(33):229-230.[4]刘雪.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5]周海云,李燕,许凤莲等.体育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6):100-101.[6]夏会国,侯晋龙.我国体育经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预期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