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调查分析

时间:2019-05-14 15:0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调查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调查分析》。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调查分析

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调查分析

摘要:社会信任感低下,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阻碍。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信任感不足,甚至丧失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本报告就“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原因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简单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大学生社会信任感降低家庭学校社会 社会信任感是对社会上种种人或者事物、对于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周围环境的一种肯定,是一种人际信任的经验,是由个人价值观、态度、心情及情绪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组心理活动的产物。可是当今社会的社会信任感明显降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显得生机盎然、活力四射。但与此同时,社会信任度正处于低值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大学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群体,可以说是与社会有一定接触但是又游离于社会大门之外的一群人。对于社会我们有所了解,有所接触,但是对于社会中的许多人与事物我们又是充满未知、彷徨的。对于即将彻底踏入社会的我们来说,社会信任感是决定我们心态的重要因素。对于未来我们踏入社会以后的人际交往与处世态度都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当今大学生的社会信任感到底如何呢?此次我们小组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与调查,生成了这份报告。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本校学生内部考察的,因此可以说并不全面,只能代表本校学生的普遍意见。为了尽可能准确,我们采取的是在校内人流量较大地段进行问卷调查与口头交谈记录相结合的方法。我们主要在校内食堂,宿舍区门口,图书馆,湖边进行了调查,确保调查对象的入学时段尽量全面,性别均匀。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最多,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大

二、大三则分别占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二十左右,至于大四学生仅有百分之十左右。至于性别方面,由于本校男女人数比例关系,此次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二比一。

谈起社会信任感,那必然是与社会有过接触与认知并且在自己的心中有一定的印象且生成有评价才能有自己的答案。所以本次调查首先是探究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接触程度与认知状况,再在对于社会有一定认知的同学们当中详细询问一些社会上尖锐问题的看法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信任程度、恐惧程度等。

1、社会接触

社会接触是产生社会信任感印象的前提,这也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你是否独自接触过社会,例如独自外出旅行、打攻兼职等”。虽然当代大学生经过近二十年的成长,对于社会都有所了解而且大多来上大学的都是异地学生,但是我们认为这些认知和经验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的问题侧重于“独自外出”和“旅行、打工”两个方面。

1.1没有独自对外接触

在调查中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没有过独自去外地旅行或者打工等的经历。问及原因,这些人中百分之五十的回答是没有去过,恐惧。还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是因为家庭干预。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是因为其他因素。

这其实也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的恐惧,甚至反映了整个家庭对于社会的恐惧,这正是社会信任感低下甚至说是缺失的一种体现。

1.2有过独自对外接触

有过外出独自接触社会的人占了百分之四十,且大三大四居多,大二次之。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是在不断的接触社会的。在这些人里面分为两类人:独自接触过社会和多次独自接触过社会。他们的比例是4比1。我们针对这些进行了深入调查。

1.2.1独自接触过社会

这类人占了大多数,原因多样,包括:经历不愉快、时间不足、与计划冲突。根据调查重点,我们着重分析了经历不愉快这一类的。其中主要是因为工资纠纷,中介纠纷等行为造成的,还有少部分是因为打工期间外出受骗等纠纷。这些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尽管他们没有说因此而一蹶不振,但是这些经历是他们的社会信任感明显降低,对于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因素,有了很深的隔阂。

这说明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对社会产生了抵触,有了信任危机,且影响较深,1.2.2多次接触过社会

这类人人数稀少,主要是部分大三大四学生。对于他们我们也进行了深入的采访问答。他们在外出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人遭遇过受骗等纠纷问题,普遍也表示这些对自己造成了一些影响,对社会有了恐惧抵触心理。在问及为什么还多次外出时,他们的回答大多是不得不面对,这占了百分之六十,只有百分之四十的人表示不受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同学多次外出接触社会大多是因为必须去面对。而且那些经历也让他们对社会有了恐惧,产生了很低的社会信任感。

在于社会的接触中,产生了许多不愉快,这也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冲击,造成了社会信任感的低下。

2、对于社会上现实情况的见解

除了自身经历,通过媒体等途径对于社会的了解也是影响我们社会信任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当今社会确实不乏一些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等阴暗面问题,这也是我们的第二个问题。“对于社会上发生的无人让座、殴打老人、车祸围观无人援手等社会问题你的看法”。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于大学生的侵袭,以及产生的一些列后果。

调查结果令我们很遗憾,尽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这些活动表示出了指责与不满,但是被问及你会怎么做时,类似问路、让座这些同学们都表示会伸出援手,但是类似于行人摔倒、车祸等可能产生纠纷的问题时,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同学表示挺身而出,百分之三十的却因为怕被诬陷,选择围观,剩下的人则选择了沉默,拒绝回答。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社会上的阴暗面对于大学生造成了多么大的心理冲击,是他们对于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多么大的恐惧心理。这正是社会信任感下降的明显表现。

3金钱问题

钱可能是一个比较粗俗的问题,但是这也是一个可以验证人心的东西。这是有形的价值,同样是对于社会信任感的一个有形衡量。我们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借钱与捐钱。

3.1借钱

对于借钱,应该都不陌生,毕竟手头紧需要资金周转是一个现实情况。在我们的采访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表示会借钱给自己的朋友,但是在面对“如果你的朋友即将毕业向你借200元钱你会吗?”这问题时,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在问及“不怕他毕业不还吗”时,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表示不怕,但是我们随后将问题中的200元换为1000时,百分之八十的人选择了沉默。至于将钱借给社会上的人,我们的调查对象中百分之九十表示不靠谱。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信任危机何其严重,对于社会的恐惧与不信任是多么的深厚。社会信任感,几乎不复存在。

3.2捐钱

前些年我国发生了几次灾情,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物资、金钱,而在偏远的山区等也有许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群,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的捐助。二目前社会上也有许多途径供我们选择。可以说想捐钱很便利。

在我们的调查中,非学校等组织的、有过此类捐赠行为的仅不到一成。问及原因除了百分之六十对这些不了解的人外,其他百分之四十中有近八成是因为害怕自己的捐款送不到灾民手中,被一些机构个人挪作他用。对于百分子六十对于这些不了解的人中,我们问及他们对于捐款中最担心的事情时,近乎就成也是对于这个问题表示了担心与忧虑。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信任感极度低下,对于社会上的机构,特殊事件以及人际关系都有很大的排斥,在心里有很大的隔膜,信任程度几乎沦丧。那么这些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这份报告里不难看出原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我们中国传统“怕孩子吃亏的”传统教育影响下,“怕”这个字眼深入我们的灵魂,我们对于未知、不曾接触过的事物充满了恐惧,抵触,不信任。于是对于弥生的社会我们有了种种情绪,信任感低下。至于学校,我们在学习之余也有一些丰富课余时间的活动,可会死更多的是自娱自乐。对于社会的实践类操作可以说几乎没有,以至于到了快毕业对于社会的接触也是有限的几次,依旧神秘。之于社会,则包含了政府机构的个别腐败现象与舆论力量的偏激引导,造成了大学生心中社会混乱、一片黑暗的印象,对于社会产生了极大地不信任感。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家庭里父母应该鼓励学生多出去闯荡,全面的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其次,学校应该也尽可能的创造学生毕业前接触社会的机会,并在校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最后,媒体等舆论力量应该引导良好的风向,弘扬社会风气。政府机构等从自身起,倡导良好的风气与行为。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是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接受社会,信任社会。

参考资料:

1.信任感缺失的社会

2.百度文库,大学生信任感及其相关因素

3.百度文库,如何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及撰写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分工:

资料调查:张继闯白松杨贺妍汝

结果分析:刘婉娟秦翠

论文撰写:侯剑飞

审核校对:王弟赵迎春

第二篇:社会调查报告—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

xx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背景

大学生群体消费市场在逐渐扩大,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人们对其关注也逐渐提上日程。从对其消费结构的调查,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进而从其中反映的问题增强理财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二、调查目的大致了解城市大学生消费结构,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三、调查对象

Xx学院各年级共98名同学。

四、调查方式

随机问卷调查。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8份,有效问卷82份。

五、调查结果

1、消费总额:

月消费1000元以上的学生占11.2%;

月消费750—1000元的学生占30.3%;

月消费500—750元的学生占39.4%;

月消费500元以下的学生占19.1%.从调查结果可知,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500元~1200元这一幅度,少于50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个别同学生活费超过2000元甚至高于3000元,与月均500元以下的人数相当。约90%的同学表示,他们的生活费全部来源于父母,其余同学有过兼职的经历

2、消费项目(每份问卷处理后所得的上限、下限):

A.伙食费:40.8%——89.7%(平均40.2%)

除了在校内就餐外,校外就餐已经成为大学生饮食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月到个体餐馆就餐的比例达到了被调查总人数的75.4%,每次消费20到200元不等。

B.服装:0.3%——32.5%(平均11.3%)

大学生对服装消费的档次越来越高,男生买衣服的宗旨是不买则已,要买就买质量好的、价格高的;女生买衣服则总是买个不停,只要自己喜欢的都会买回来,不喜欢了,马上就不穿了。

C.自主学习:8.9%——40.3%(平均10.4%)

学生买书的花销不在少数,尤其在考证考研上。此为,课外补习班的学费并非小数,英语班,考研班,过级班等。大学生买书看书以提示自我的现象存在,但仅限于少数。

D.恋爱:0%——50.7%(平均12.3%)

57%的大学生承认有恋爱经历,每年用于恋爱消费的钱从200-700元不等。大

学生恋爱支出主要在吃饭、零食、逛街、泡吧娱乐、通信等方面,礼品消费是恋爱消费中绝对的“大头”,逢年过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或是俩人过生日及特殊的纪念日,恋人之间必要互送礼物,此项花费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

E.网费:0%——10.1%(平均5.3%)

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室友校园网,即每月20元的网费。

F.通信费:7.0%——41.3%(平均9.6%)

所有被调查的学生都拥有手机。学生月话费主要集中在50-100之间,约占了调查总数的62%,属于中档水平。其次月话费在100-150的有18%,而150以上的高消费者主要是月生活费在1000以上的 5位,与其的经济实力基本相应。G.人际来往:6.2%——50.2%(平均8.9%)

各种形式的聚会成为在校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点。对于同学之间花钱请客,大部分同学认为偶尔可以但不要太频繁。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3到9次各类同学聚会。这部分消费基本上每学期需要150-600元之间。理由多种多样:老乡相识、放假归来、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班干部、得了奖学金等都要请客吃上一顿,否则被视为不够交情。另一方面,大一至大三的同学娱乐花销主要用于社团活动等,而大四的同学由于实习工作等原因使交际开销快速增长。H.出游旅行:1.3%——20.3%(平均2.0%)

“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

六、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其中,部分学生的“休闲娱乐消费和社会交往消费”增长速度过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不理性,也反映了“消费主义”确实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消费主义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甚至是“负债消费”,也导致了在消费时的“攀比心理”、“炫耀心理”,给大学生本人和家庭都带了了一定的经济压力,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也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消费方面,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的合理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 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3. 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七、原因分析

我认为出现大学生社会交往型消费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整体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消费行为起到了强大的控制作用。由于社会行动出现越来越依赖人际交往的趋势,大学生也与时俱进地意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未来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从生活、情感还是事业上,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使人心情舒畅,获取信心;还能够扩大人脉,办事顺利,有利于“提职”,对于现在乃至今后工作和学习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帮助。校园也是一个小社会,是大学生从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不仅要获取友谊,结识朋友,发展恋爱关系,结交男女朋友,参加社团组织,获取社会经验,人际关系都是重要的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相对自由的阶段,没有中学时期的压力,也没有日后工作的压力,追求享乐的想法便逐渐蔓延。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在消费问题上强调个性的张扬,把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极力证明自己的存在,喜欢自我表现。他们将钱用于满足社会交往欲望的消费,用来沟通感情,联络关系。这类社会交往型消费有时也是出于无奈,迫于整体价值观的压力,陷入不得不做的境界,在社会交往上消费以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学生们慢慢将价值观认定的角色规范化,形成自己的意识,并慢慢习以为常。

2、家庭环境塑造:

家庭在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化作用。从调查中发现,当前高校的大学生,都是八零九零后一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社会交往型消费形成的主要家庭原因有三:

(1).缺少独立意识:这一代的大学生,有着优越的成长环境,“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时代观念早已深入千家万户,在生活上不曾遭受过半点委曲,是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独立意识淡薄,在调查的149名大学生中,只有60%的大学生愿意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自己挣取生活费,20%的大学生从未考虑过此类问题,也就是他们在意识里没有为家庭和父母减压的意识。拿着父母的钱出去交际,很多大学生并未认为这有何不妥,此外,笔者发现拥有存款的大学生只有15%,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甚至从未考虑过储蓄的问题,因而在送礼请客方面的消费未免就显得经济压力沉重了很多。

(2).家庭的经济支持充足:在家庭中,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何种家庭,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实力,父母总会千方百计地达到孩子的要求,由于计划生育制度的施行,整个社会孩子的减少,使得父母更把唯一的孩子当作宝贝,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后勤工作”,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

(3).家庭消费观教育:家庭的全方位的呵护,无疑使孩子从小就滋生了优越感,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和性格。家庭的消费习惯,包括父母的习惯,都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有些父母喜爱交际,花钱大手大脚,孩子耳濡目染,将父母的行为习惯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逐渐就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交际的习惯。

3、同辈群体感染: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末期,从交往时间和交往频率来看,来自同辈的支持和认可对大学生行为的评价意义更大。同辈群体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人群所组成的群体。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后,同学和朋友就成为他们最常交往的人群。同辈群体的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之间很容易出现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情况。同辈群体中的社会互动是个人和社

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来源。首先,他们互相学习彼此认为“时尚”的行为,当他们中的部分人认可社会交往,倾向于投资于此类消费时,其他大学生就会发现他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变好,他的状态正是大多数同龄人所渴望的,因此他们学习进行社会交往消费,互相赠送礼物、聚会、吃饭,只是为了满足共同的愿望和欲求;其次,同辈群体中容易出现消费模式的攀比,当同龄人聚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他们彼此已经将对方作为比较的标准,从众已经不再是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行为,他们更加注重炫耀、盲目的攀比。同辈群体的压力对青少年的行为取向有重要影响,排场和面子成为他们关注的问题。再次,他们渴望融入一个与自己志趣相投、富有支持性的同辈群体,而广泛进行社会交往,这种想法使得他们的相互影响中出现了极大的副作用,不但浪费钱财并且耗费精力。

4、个人动机:

当考虑到社会交往型消费行为发生的个人动机时,笔者将调查中出现的结果总结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倾向。从主动方面来说,进行社会交往型消费时,行动者出于为自己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的目的,他们所期望的行为结果是他们积极争取的,是他们采取主动的行为方式所进行的;另一方面是出于被动的压力,不得不融入群体而被迫选择社会交往型消费的行动。

八、解决办法

1、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立人”是大学之本,大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而且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是大学生做人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高校不能把学生的花钱、消费仅仅视为大学生个人的、“可管可不管最好不管的私事”,而应积极地加以引导、启发和教育。

(1)倡导节约消费。要大力向当代大学生宣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乃至将来依然具有坚守和弘扬的价值。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国情教育、责任教育、爱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且也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方面。坚持教育与行为实践相结合起来,倡导学生从自身的点滴做起,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点、尽量减少生活垃圾等等,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以适当奖励和宣传。

(2)主张合理消费。从年轻人的特点来说,大学生在消费方面追求新颖、时尚,本无可非议,但必须与自身实际情况要相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在学生中开展合理消费的教育,要教育学生:一是量入为出,即告诉学生不要随大流、盲目攀比高消费,而要考虑身及家庭的消费能力做合理安排。二是经济适用,即教育学生不要无原则地赶时髦、追新潮,在选择物品时要讲究实用、注重投资效益。三是统筹计划,即教育学生在花钱学会理计划、及时调整,尽量做到使自己消费全程基本平衡。四是身份相符,即教育学生在确立消费时,要注意自己是大学生的特殊身份,确立健康的消费心态,不赶时髦、不借债高消费、也不能无限制地追求高档名牌,要坚持“学习消费是主导、生活消费是保障、娱乐消费是补充”的原则。

(3)引导高雅消费。和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大学生群体应该是属于精神食粮丰富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追求一定的物质消费是完全合理的。相对而言,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对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应该要引导大学生加大精神文化生活的投入, 提高他们精神消费的比重和质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活动,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注重管理,形成良好的消费示范。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学校要适当加以规范和管理,比如,制止大学生的高

消费行为,严令禁止大学生的抽烟和酗酒行为等。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从众心理和追求时尚的特征,学校教师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将对学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将对低年级学生的消费具有直接影响,低年级学生的消费往往以高年级学生为效仿对象。因此,学校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和完善引导学生正确消费的示范机制。另外,学校在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贷款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要恰当地和学生的消费情况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消费与荣誉、利益挂钩,特别是要制止大学生用所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去开展请客吃喝玩乐活动,让优秀学生、贫困生在学生中充分形成勤俭节约的示范形象,进一步带动广大学生合理消费。最后,对于那些个别采取偷、抢、骗等违法乱纪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3、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

消费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它涉及的内容很广,诸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等。大学生虽然是文化修养层次较高的群体,但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自己支配自己的日常消费,对于消费知识的了解并不多、不够系统。

因此,高校有必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一方面可通过开设有关消费知识的课程或讲座、举办消费知识竞赛、成立大学生消费社团、协会、咨询和指导机构等形式,让大学生掌握一般的消费常识,并在掌握一定消费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识辨力、评价力、挑选力,克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计划性、合理性,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消费活动,获得良好的消费效益;另一方面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机会和创造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要积极为贫困生开辟出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鼓励学有余力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学校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开辟专门岗位、确定管理办法,促使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这不仅能改变学生对国家、学校和家庭的依赖心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真正体谅到父母供自己上大学的艰辛,自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自立精神,同时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姓名

日期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公德心调查

大学生社会公德心调查

1.如果你在路边遇到摔倒的老人你会?

A.视而不见B.毫不犹豫的扶C.打120D.在保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帮助

2.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小偷鬼鬼祟祟地把手伸到了另一个人包里,你会?

A.把视线移开当做没看到B.快速上前抓小偷C.大声呼喊D.想办法提醒被偷的人

3.面对乞讨的人群你会?

A.回避B.给予帮助C.鄙视D.看对象而定

4.在学校,你看到一个人随手把垃圾扔到路上,你会感到?

A.很正常,别人都这样B.很气愤,走上前去让他捡起来扔到垃圾箱

C.走上前去,自己捡起来扔到垃圾箱中

5.你对大学生作弊有何感想?

A.无所谓B.反感,自己从来不作弊C.为了高分可以理解D.作弊比补考好

6.你乐于参加公益事业吗?

A.经常参加B.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C.没机会D.不参加

7.你认为是否有必要用法律强制约束人们的公德心?

A.有这个必要,法律的强制力可以保持人们的公德心

B.没这个必要,法律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则应该留下个人自由

C.无所谓,对我而言并没用什么区别

D.说不清,我不知道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究竟有什么区别

8.对于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可以违背一点社会道德规范?

A.不赞成B.可以理解这种做法C.只要不是太过分还是赞成D.赞成9.你认为是什么让一些人丧失了社会公德心?

A.自私自利B.事不关己,认为与自己无关C.憎恶这个社会D.跟风(跟随他人行为)

10.你会主动为需要的人让座吗?

A.总是B.经常C.偶尔D.几乎不

11.湖南一位老爷爷在人行道上摔倒,因为没人救而逝世,周婆婆随即拟了一份免责声明,被救者免责,你觉得怎样才能处理好帮助与责任两者的关系?

A.直接扶起老人不管三七二十一B.要老人先免责

C.在你决定扶起老人时就已经默认承担一切责任

D.不予理会

12.你认为怎样提高社会公德水平?(多选)

A.来一次全国范围大整风

B.加强教育,从小到大不停灌输

C.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弘扬美德

D.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E.加强对外国文化的审查

F.对于违反公德的人采取曝光等严厉的措施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分析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分析

社会实践小组成员:张妮 22号赵丹 11号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上网查阅,读取文献

调查时间:2012年1月10日~2月10日

内容摘要:社会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具有广泛适应性、普遍认同性、历史继承性等特点。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运行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认同,是人类人际交往活动中道德智慧的历史凝结,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通过劝导力和说服力,调节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最鲜明的标志,是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最基本的保证。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一、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8%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1、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8%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8%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2、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3、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7%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6%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2003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对策建议

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些许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机制不够完善,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易于受到外在不正确因素的影响及自身错误认识的影响。针对如此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项方法:

第一、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教育体系。

道德教育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外部机制的基础。古语说:“德教为先。”德教即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细化道德行为,给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具体的模板。首先,普及公共文明礼仪知识。新闻媒体开辟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集中宣传公共生活领域文明礼仪知识。其次,突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重点。在公共卫生方面着力培养责任意识,主动营造和爱护身边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在公共秩序方面着力培养自觉遵守法规的意识,解决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在公共交往方面着力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意识;在公共观赏领域全面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和观赏礼仪知识,提高观赏水平;在公共参与领域着力培养人人参与奥运、人人从自我做起的意识和行动。最后,构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开展像“班班唱”、“大家唱”之类的活动,将个人融入到集体的大环境之中。

第二、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修养体系。

道德修养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内部机制的核心,即古人所强调的“修身为本”。道德修养是培养社会公德并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的途径。“助人为乐”这一社会公德基本要求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说的是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快乐。然而,正是这通俗的4个字,道出了履行社会公德过程中的崇高道德境界。所谓道德境界指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道德境界犹如阶梯,从初始境界到完善境界,其间是漫长的中间境界。道德境界层次是基于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而形成的。从社会公德的角度分析,道德修养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动态上的“下功夫”,即依照社会公德的要求,进行学习、体验、对照、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另一层含义是指静态的“已经达到的功夫”,即经过长期的修养之后所逐步达到的道德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公德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关键在于它最终能否转化为广大同学的道德修养,并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创建体系。

给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基层的机会。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深化社会公德的意识形成自己独立的基于实践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组织“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去,使志愿服务覆盖广、参与人数多,这对社会公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源于基层、扎根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实践才有意义,不要一味的搞形式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建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但仍有不足之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徐再接再厉,争当道德模范。

四、参考文献:高职生与本科生公德素质的调查分析《当代青年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五篇:大学生恋爱调查分析

关于大学生恋爱状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立足于问卷调查,以大学生的恋爱观为主题,用真实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特点,探究大学生恋爱的行为状况和心理因素。本次调查在于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并给予适当的建议。

一、调查背景和调查目的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憧憬,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这个问题会有不通的看法。在当今高校恋爱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而且自2005年起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婚姻也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恋爱更加合乎常理了。

本文欲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大学生恋爱特点,原因及影响,鼓励和阴道在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恋爱观。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网络调查问卷方式,内容涉及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态度等方面,通过数据分析后客观的展现在校大学生的恋爱状况

2.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采集样本50份,其中男性与女性各25人。3.调查时间:2014年12月1日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你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是被认可的吗?

针对这一问题,有80%的人选择“是”,16%的人表示“不知道”,只有4%的人表示明确反对,可见在大学恋爱的这一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二)你在大学有过恋爱行为吗? 根据调查统计,有42%的同学正在谈恋爱,而58%的同学没有谈恋爱.其中,大一占22%,大二占36%,大三占28%。由此可见,在大学中很多人都有过恋爱的经历,并且人数不少,而大二的学生恋爱的比例最高。

(三)你在大学有过几次恋爱经历?

选择一次都没有的有22人,占总数的44%,有36%的同学有过一次恋

爱经历,而有过2~3次的同学占到18%,有2%的同学有过3次以上恋爱经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近80%的同学没有或只有过一次恋爱经历,可见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爱情抱有较为忠贞的观念和纯洁的情怀。

(四)你觉得在大学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学业?

在调查中,有22%的人认为会,而30%人则坚定地认为不会;大多数人觉得是因人而异,共占60%

(五)你觉得在大学谈恋爱是否会加重经济负担?

有44%的人认为会,46的人表示因人而异。10%的人表示不会,笔者估计这个10%的人应该的土豪吧!

(六)你在大学谈恋爱的目的是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有24%的人表示是以结婚为目的,有34%的人则选择“有伴”这一选项,而选择“其他”的人占有42%的份额。由此项可以看出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对谈恋爱有自己明确的理解和目标。而最让人惊讶的是近四成的人选择了“其他”这一选项,这反映了,我们中很大部分人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恋爱观。表面了我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对恋爱是存在迷惘这一情绪的。大多数人谈恋爱可能都是在“顺着感觉走”。

(七)大学生情侣之间有亲密行为,你认为正常吗?

有74%的人认为正常,12%的人认为不正常,而持无所谓态度的有14%。可见七成以上的人赞同大学生情侣之间的亲密行为。表面当今在校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是较为开放,传统道德观念淡化。有着自由开放的风气和对爱情行为的向往。

总结

1.大学生中有着较为普遍的恋爱现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恋爱情结重。大部分的同学都赞成或向往拥有一段恋情,同时对恋爱持有一种憧憬,并常常据此来决定恋爱行为,有时显得不切实际。

2.对恋爱的影响有着较为慎重的认识。在对学业和生活负担的影响上,大部分人赞同因人而异,可见当代大学生对恋爱的影响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

3.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虽然有20%的人选择以结婚为恋爱目的,但我想现实生活很少有人在谈恋爱的过程中想到结婚这一话题吧。很大部分同学选“有伴和其他”,实质就是把恋爱当作刺激和生活的调剂,而这只强调了爱的权利,否定爱的责任,反映部分同学不成熟的恋爱观。4.恋爱观念开放。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同学对恋爱行为都持开放态度,这部分由于大学开放的风气,也有部分由于初高中以来对恋爱压抑的释放。

建议:

1.要正确对待恋爱,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2.培养爱的能力。迎接的能力,如果心中有爱就要正确表达;拒绝的能力,对自己不愿接受或认为不值得的爱情应有拒绝的勇气;理性的爱,即“发于情,止于礼”。3.要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4.端正恋爱动机,担恋爱的责任。恋爱不是寻求安慰解闷,更不是寻求性满足,在决定恋爱的同时就要担起恋爱的责任。

下载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调查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调查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是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当前的经济生活,尤其是在引领消费时尚、改善消费构成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他......

    大学生勤工助学调查分析

    大学生勤工助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实践时间:2012年8月25日~2012年9月2日 实践地点: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 前言勤工助学指的是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外参加的,以获取报......

    大学生村官调查分析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与分析 十三亿的人口大国,有八亿是农民,现在建国六十周年,改革开放也已经三十多年了,经济的飞度发展无疑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然而,城市发展的同时,身为农业大......

    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范文模版)

    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社会群体,同时也是社会上一支重要的消费群体。他们作为这样一个独特的群体,消费上具有消费水平偏高、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

    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 至2014年底全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超过2500万,已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已是消费创新的主力军之......

    大学生饮食习惯调查分析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是体育学院社会体育2班的学生,为了解我校大学生的饮食习惯,特作出以下 调查,占用您宝贵的时间,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回答下列问题。此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共20道题,......

    大学生勤工助学调查分析

    大学生勤工助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实践时间:2012年8月25日~2012年9月2日实践地点: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 前言 勤工助学指的是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外参加的,以获取报......

    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

    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