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本科成人高考政治试题答案1 [5篇]

时间:2019-05-14 15:2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5本科成人高考政治试题答案1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5本科成人高考政治试题答案1 》。

第一篇:05本科成人高考政治试题答案1

成人高考本科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一、l.B 2.C 3.B 4.A 5.C 6.D 7.B 8.C 9.A l0.B ll.D l2.B l3.C l4.D l5.B 16.A l7.C l8.B l9.D 2 0.D 21.D 22.C 23.D

24.D 25.D 26.C 27.B 28.B 29.C 30.B 31.A 32.B 33.C 34.C 35.B

二、41.正确。

毛泽东思想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完全中国的。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理论以及贯穿于这个学科的观点和方法。并且在表现形式上,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阐述,使之具有中华民族的作风和气派。我们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割裂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二是固守马克思主义僵化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倾向。

42.错误。

(1)公有翩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但需要注意的是,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可以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43.(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理实世界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4.第一,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的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这不仅是翩止农村两极分化,正确解决国家工业化与小农经济之间矛盾的唯一正确办法,而且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先实现合作化后实现机械化的经验。

第二,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地弓l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走上公有制的道路,这既能避免农村生产力的破坏,又能使农民愿意接受,从而顺利地完成r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任务。

第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指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4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基本目标,其主要内容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目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怍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杜会主义文化。

四、46.(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社会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观念体系和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

(2)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杜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发展。社会存在内容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内容的复杂多样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加速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同社会政治、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反映社会存在的精确程度,以及群众对它掌握的深广程度。

(4)否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或者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都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割裂,都是错误的历史观。

第二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怎样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不动摇

C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D改革开放不动摇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4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以「」

A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B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C协调比例关系为中心

D推动科技进步为中心

5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强调「」

A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经济与政治的全面协调发展

C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D人类自身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协调发展

6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国有资产在整个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上

B国有资产在公有资产中占优势上

C控制力上

D国有经济的大发展上

7判断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股份制企业「」

A所在社会的性质

B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C股东的成分

D管理者的身份

8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的是邓小平关于「」

A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C“先富”与“共富”关系的理论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9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要满足人们「」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10邓小平在不同场合,提出过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在这一系列“两手抓”方针中,关键是「」

A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B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D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

1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

A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和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B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为社会稳定服务

C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

D为政治服务和为改革开放服务

12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

A以****高于主权的原则为基础

B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C以不结盟原则为基础

D以自由平等原则为基础

13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础是「」

A爱国主义

B社会主义

C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D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14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的「」

A萌芽、酝酿阶段

B初步形成阶段

C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廊阶段

D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1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改革开放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C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D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7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

C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D建立经济特区

18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B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

C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D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9我国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是「」

A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B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C实行规模经营

D发展科技和教育

20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实行公司制

B实行股份制

C抓大放小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非公有制经济是「」

A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C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私有制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A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B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C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23健全市场机制,应逐步建立的价格形成机制是「」

A市场形成价格为主

B国家制定价格为主

C计划和市场共同形成价格

D供方自由定价

24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条件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化生产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

25某技术人员受雇于一私营企业,年薪5万元,他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C按资分配

D按技术这一要素进行分配

26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A基本方针

B基本政策

C基本方略

D指导思想

27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

A和平友好关系放在首位

B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C扩大我国的势力和影响放在首位

D避免战争放在首位

28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是「」

A一极独霸世界

B两极格局对峙

C三足鼎立

D多极化

29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

A爱国主义性质的B社会主义性质的C人民民主性质的D政治联盟性质的 30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讲”教育是「」

A讲学习、讲党性、讲纪律

B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C讲学习、讲纪律、讲团结

D讲政治、讲纪律、讲党性

答案: B 2 A 3 C 4 A 5 C 6 C 7 B 8 B 9 B 10 C 11 C 12 B 13 C 14 C 15 D D 17 B 18 D 19 D 20 D 21 D 22 C 23 A 24 C 25 B 26 C 27 B 28 D 29 B 30 B

二、多项选择题

31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是「」

A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B党的十四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括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D党的基本路线的完整归纳

E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

32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时期,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基本观点有「」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点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

C实行改革开放的观点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

E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观点

33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化国

B要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C社会主义应具有中国特色

D离开中国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E离开中国实际谈社会主义也没有意义

34中国现代化国情最重要的特点和最深层次的矛盾是「」

A人口多

B底子薄

C资源相对贫乏

D耕地少

E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无限扩大

35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时,提出「」

A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B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C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D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E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之处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36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

A前者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后者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前者以公有制为主体,后者以私有制主体

C前者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后者不可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D前者以计划经济为特征,后者以市场经济为特征

E前者搞宏观调控,后者没有宏观调控

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不成熟的社会主义

C经济、政治制度尚不够完善的社会主义

D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

E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并存的社会主义

38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

D发展是手段

E稳定是目的 3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是「」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C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

E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40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要实施「」

A科教兴国战略

B“三步走”战略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稳定发展战略

E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战略

答案:

AB 32 BCDE 33 ACDE 34 ABCD

ABCDE 36 BC 37 ABCE 38 ABC 39 BCDE 40 AC

第三篇:成人高考政治

政治题型:

一、选择题:人品加背功

二、辨析题:

步骤一:判断对错

步骤二:题中各个出现的名词用相关原理解释

步骤三:与题目结合,应用之前相关原理解释为什么做此判断 步骤四:总结陈词:综上,+(题中原句)+是+(对的/错的)

三、简答题:

1、题型一:名词解释

步骤一:直接解释+觉得相关的原理也可以多写几句

2、题型二:两个名词的关系或者区别:

步骤一:对于名词一的解释 步骤二:对于名词二的解释

步骤三:两个名词的关系(常常会有2~3句话(不同的方面))

四、论述题:

做题思想:逐字逐句解释,题目较短时,将每一小点分开多论述几句废话。步骤一:表态度

步骤二:题中各个出现的名词用相关原理解释(所有题中出现名词)

步骤三:与问题结合,应用之前相关原理解释(所有题中出现名词对应题中的解释)步骤四:总结陈词:综上,重复步骤一的论述

五、万用句:

1、遇到马哲题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当遇到不会的名词说明关系时,可用三点论述,再加点自己的话或者之前背过2的一些相关的话:(1)两者相互对立(2)两者互相联系(两者相互渗透)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知识点1:哲学的基本概念: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单选)

知识点2:世界观的基本概念: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

知识点3:方法论的基本概念: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更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一般、普遍的方法。

知识点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唯物主义哲学的含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哲学的含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

知识点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题型解释:两个名词区别辨析,先解释两个名词,再分析两者之间关系)

形而上学含义: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与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整体。

两者的根本区别:其

一、辩证法强调用矛盾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其

二、辩证法主张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内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外部因素。其

三、辩证法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形而上学的本性则在于他的非批判性。

知识点6: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理论意义为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人的思维能否反映以及怎样正确反映现实的问题,其理论意义为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知识点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当时社会发展,科学发展以及哲学理论发展的产物。

知识点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从理论上全面地、科学的论证了实践的意义与作用,并把实践范畴看作自己哲学的基本范畴,坚持从实践出发来说明和论证自己哲学的观点和方法。

2)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哲学表现,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服务的,是有阶级性的。

3)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显著特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在理论内容上具有客观真理性,而且在逻辑形式上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具有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

4)创新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开放新,批判性和革命性)。

4个特征是有机统一的,其中实践性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特征,阶级性、科学性和创新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又是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知识点9: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此题答案不确定,自己解的)

得分点:

1、世界观的含义

2、方法论的含义

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含义

4、马克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5、与题目结合,应用1、2、3、4原理进行解释+万用句

6、综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答: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得分点1)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更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一般、普遍的方法。(得分点2)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在科学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真正揭示了各管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在理论内容上具有客观真理性,而且在逻辑形式上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具有真正科学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显著特征科学性正是满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特点,同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综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补充知识点10:(简答题)如何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一般的、普遍的方法,是关于方法的学问或理论,即方法论。

世界观不等于方法论。一方面,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有区别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一般、普遍的方法。另一方面,世界观与方法论又密切关联,他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方法论是世界观在特定对象上的具体运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把哲学仅仅看作世界观,或者仅仅看作方法论,都是对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的误解。

第二课:物质和意识

知识点11:物质的基本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真正成为彻底、完备的哲学理论。

知识点12:意识的基本概念: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其一,意识知道活动的目的和计划;其二,意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三,意识通过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知识点13: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社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知识点14:规律的基本概念: 规律是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知识点15:理解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关系题)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社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知识点16: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平衡或稳定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首先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其次,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绝对运动离不开相对相对静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间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只承认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歪曲成绝对静止,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不动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把物质的运动歪曲成瞬息万变,无法捉摸的东西,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知识点17: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应,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现实。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知识点1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客观规律是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知识点1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表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首先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的统一整体,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其次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或根源于物质。最后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意义: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有物质所引起的,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这种观点可以有力地批判和地址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歪理邪说,树立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

知识点20:如何掌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必然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互为基石互为条件。要做到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就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理论品质。首先于是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其次与时俱进必须把握规律性,再次,与时俱进必须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包含的深刻哲学基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包含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第三课: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知识点21:联系的基本概念:

联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间接的、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次要的联系)。

知识点22:发展的基本概念: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知识点23:矛盾的基本概念及其属性:

矛盾的基本概念: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揭示的是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属性:矛盾的同一属性成为同一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为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团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合作等;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反对等。两个属性互为相反,但又是相互联系的。

知识点24:量变、质量的关系:

量变的概念: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的概念: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两者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动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同时又引起新的量变。质量互变规律说明,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就必然发生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必然出现新的量变。

知识点25:否定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为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辩证的否定观有四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视线自我更新自我发展。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第四,否定的实质是抛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知识点2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解释:联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征: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间接的、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次要的联系)。

联系的作用: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发展的解释: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特征:普遍性和永恒性。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不但与它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也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构成一个系统。

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静止只是暂时的。对于特定的个别事物来说,发展有其起点和终点,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但是从物质世界的整体来看,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无始无终的,世界永远也不会到达发展的终点。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不可分割。联系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事物最复杂,最深刻的联系。

知识点27: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部分常用来做论述题,需要切实明白)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三个普遍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经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波浪式前进的发展道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规律,深刻揭示了事物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

知识点28: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包括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这些基本范畴是对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的反应和概括,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大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指导就好,这段小字不用背)

1、现象与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首先,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二者各自具有本身的特点。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体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2、形式与内容:

内容是指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形式是指构成内容的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事物的内容必然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形式也肯定是某种内容的表现。第一,在内容与形式关系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又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在发展中达到统一。

3、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构成因果关系的条件,1先后顺序关系2先后有必然的联系。

4、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客观的联系。在哲学史上,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认必然性,另一种错误倾向则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前一种观点看不到事物发展有稳定的规律,后一种观点不承认偶然现象的存在。

5、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可能与现实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确定的区别。第二,可能与现实又紧密相连。第三,可能与现实又是相互转化的。

知识点29: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把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运用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就形成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可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着手叙述问题。——不用背)

第四课:实践和认识

知识点30:实践与认识的基本概念。

实践的概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物质性生活,或者说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同时自身也得到改造的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认识的概念: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知识点31:主体与客体的基本概念。

主体的概念: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发起者、组织者和承担者。

客体的概念: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它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知识点3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基本概念:

感性认识的概念: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的概念: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教条主义(唯理论):过分强调理性认识在认识活动的地位和作用。经验主义(经验论):过分强调感性认识在认识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知识点可直接用于论述题中)

知识点3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

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知识点3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都离不开实践。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使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知识点35: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需经过二次飞跃。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二从理性认识到回到实践中。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形式上看,认识发展总过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知识点36: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以实践为基础,以承认认识客体的客观性,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客体为前提的。

真理的概念: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

真理客观性的含义:其一,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承认。其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是一元的,“真理只有一个”,即在反映同一对象的许多认识中,唯有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才是真理。

第五课: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知识点3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概念: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唯物史观;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唯心史观。

知识点38: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物质生活的嘴重要条件和社会存在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准备性因素四类要素构成。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知识点39:国家的基本概念:

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基础。国家的形成是原始社会转变为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有3个特征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第三国家是机器。国家属于上层建筑,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知识点40:国体和政体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概念: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内容。

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国体和政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国体和政体是不同的,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

和阶级内容,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次,国体和政体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即必须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另外,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

我国是以工农联名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知识点41:理解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唯心史观有两个根本性缺陷:第一,它只看到了导致社会历史运动的精神动因,把社会历史活动当事人的目的,动机,意识等社会意识当成了历史运动变化的决定力量,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在精神动因背后的社会物质根源。第二,它把历史看成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创造的,无视或否认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知识点4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首先,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需要。其次,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再次,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知识点43:掌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

(像这类题,要先讲题目意思具体话,再回答问题,显得完整)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条件和社会存在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知识点44:学会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破天荒地第一次系统的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第二,唯物历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宣告了真正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唯物史观的创立为整个关于社会历史的科学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南。

第六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知识点45: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基本概念:

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三个基本要素,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层层决定作用,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为中心,代表先进生产力。层层反作用,党建的重要性,反腐败力度加强的重要性,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知识点4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

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经济基础体现的是社会的物质关系,上层建筑体现的是社会的思想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就是社会形态。他们的辩证关系: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服务商。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包括上层建筑总是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知识点47: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一,在各个阶级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阶级斗争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其二,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也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知识点48:社会革命的基本概念:

社会革命,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第二,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知识点49:社会改革的基本概念: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完善或革新。

作用: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在社会注意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伴随这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知识点50:社会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对应范畴,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

不同点:第一,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 10

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属性。第二,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有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是由下而上发动的,社会改革是由上而下发动。第三,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但一般来说,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知识点51:人民群众的基本概念: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知识点52:历史人物的基本概念

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作用:第一,历史人物是历史实践的当事人和策划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的影响,有的 甚至导致社会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曲折跳跃。第二,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和组织者。能首先把历史进程所形成的新的历史任务揭示出来,并提出解决历史任务的可行性方案。

知识点5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知识点54: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第一,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我党的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知识点55: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知识点56: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知识点57: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

第二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知识点58: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新概念,进而总结出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从而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到抗日战争时期,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争、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从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的形成解决了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它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的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

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知识点59:准确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知识点60: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重要方针;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党的建设——党是革命的领导主体

知识点61: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殊性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就是把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通过合作化的方式实现的。党提出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系列的过度的形式。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资本家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这种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的。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严格区别官僚主义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避免了社会动荡。(2)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到高的逐步过度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把私有制企业改造公有制企业的过程中,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第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任,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第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六,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其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课: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知识点62: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指导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二,从生 13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第三,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从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辩证统一,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与目标实现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四,为我们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经验。

知识点63:准确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定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触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正政策。

知识点64: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我国的基本路线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知识点65: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制定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内容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知识点66: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即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事先准备必要条件。

知识点67: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内容: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界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意义: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直,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四课: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知识点68: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历程和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是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与成就(重单选):

1、历程: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成就: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进行探索。

2、历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发展。

成就: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历程:1984年党的十二大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成就: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

4、历程:1987年党的十三大,一是比较系统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5、历程: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历程: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知识点69: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改革的意义(重单选):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适应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快速发展的新趋势。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的经济体制。

改革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原因(重简答):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第二,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第三,改革必然引起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改革的标准(重单选):满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般简答):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三个方面: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第一,转变 15

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五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知识点70: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暴扣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知识点71:深刻理解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原则。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原因是: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第二。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第三,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第四,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其主体地位表现在:一是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知识点7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因为: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说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

知识点73:深刻理解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先富”就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但不是两极分化。“共富”不是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大家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手段在竞争中所实现的共同富裕。

(2)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允许“先富”,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

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使得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和勤奋程度的不同,必然体现在劳动报酬的差别上,即使劳动报酬相同,但由于家庭负担不同,也会出现富裕程度的差别;

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也必然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规律、机制的作用,也会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四、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由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3)“共富”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大原则。“先富”帮助“后富”、“先进”帮助“落后”是一种义务,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而“先富”是达到“共富”的捷径。在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践中,大原则是共同富裕,这是不能模糊的。

(4)“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二者不能割裂。离开“先富”谈“共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离开“共富”谈“先富”,就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目标。

知识点74:深刻理解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一建立创新型国家,二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统筹区域发展。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六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知识点75:深刻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治国是现代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知识点76:准确掌握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运作模式及其优势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优势在于: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人民民主专政更为科学地表明了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阶级状况。第二,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三,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知识点77:深刻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第三,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第四,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知识点58:深刻理解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一直,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直发原则。

基本要求:第一,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第二,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三,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第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知识点58:深刻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是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当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第三,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第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第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自我管理的制度。

重要意义(优势):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有效整合人民群众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利益。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协调发展。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保持富哦家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七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知识点58:准确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知识点58: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第八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知识点58:了解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想

知识点58:准确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

知识点58:深刻理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第九课: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知识点58:了解国际形势发展的特点

知识点58:准确掌握我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以及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和目标。

知识点58:深刻理解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十课:“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知识点58: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知识点58:结合香港、澳门的回归深刻理解以“一国两制”构想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

第十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知识点58: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知识点58:准确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知识点58:深刻理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

第四篇:成人高考政治

1.简述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答:(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2)“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轻重,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2.为什么说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答: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是因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基本的群众,也是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压迫榨取的主要对象。如果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中国的民主革命,革命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毛泽东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农民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但是,如果没有广大的同盟军,单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就是一句空话。在同盟军中,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而且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工农联盟的形成,就成为无产阶级实现其领导权,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敌人的首要条件。

(3)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且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问题,解决他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获得最广大的人力物力支援。

3.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答:(1)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首先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问题,其次也是发达国家的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是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3)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两大问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只是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顺利地实现;和平离不开发展,只有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发展,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地壮大,才有可能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避免世昂大战。在这两者之中,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的核心问题。

4.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认识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和具体体现。

5.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进行的长期探索的基础上。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路线规定: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这是总路线的核心;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6.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1)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2)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以构造结构优化和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3)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

7.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在相对静止状态的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2)承认相对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必要条件,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就看不到事物的确定性,就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界线。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理解运动。

8.为什么说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答: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的。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外部。投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因此没有进行和平斗争的可能性。

(2)中国革命的敌人相当残忍,不许人民有丝毫的反抗,要革命,只能武装起来。

(3)中国革命的敌人力量相当强大,而革命的力量相对弱小,只有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革命力量才能逐渐壮大。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夺取国家政权,这也决定了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9.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主题的阶段。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拨乱反正的政治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并在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的阶段。这个阶段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理论。并在“十三大”上系统论述了初级阶段理论和概括了党的基本路线。

(3)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的阶段。1992年,南方谈话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等系列问题,“十四大”则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4)“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等问题的认识上有了重大。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规定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11.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种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崭新的革命理论,其基本观点主要有:

(1)关于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革命的动力,明确提出农民是革命主力军。

(3)关于革命的对象,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用经济条件决定政治态度的科学方法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此确定了中围革命的对象不是~般的资产阶级,而是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以及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

(4)关于革命的领导权,充分强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地位,并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实现领导权的问题,认为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

(5)关于革命的道路,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6)关于革命的步骤,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先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它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7)关于革命的方式方法,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其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答:(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它的具体内容是党的“十三大”首先提出的,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2)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4)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两个基本点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都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3.人的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是什么?

答:(1)无论是个人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条件是非常复杂的,总起来讲可分为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①主观条件是指个人的机体素质和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个人的意志、品质等。

②客观条件是指个人所处的客观的社会环境和机遇。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需要和社会所能提供给人们去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各种条件和手段。机遇是指个人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的某种有利的偶然性。尽管这种偶然性也是受必然性所制约的,但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却是一种机遇。

(2)个人价值实现的惟一途径是社会实践。个人价值在实现以前只是潜在的价值,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使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把可能转化为现实,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一个脱离社会实践的人,是什么价值也实现不了的。14.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如何正确处理资产阶级的关系?

答: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就要实行叉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1)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叉斗争的政策。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他们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易同敌人相妥协的一面,所以无产阶级对这种动摇性和不彻底性又要进行必要的斗争。另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对革命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消极的作用。这也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同他们进行联合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斗争。

(2)在特殊情况下,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某一些派别也会结成统一战线。这个时候。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各种不同的联合与斗争。

(3)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都要采取叉联合叉斗争的政策,但是在联合与斗争的性质及方式上是有差别的。同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而大资产阶级从总体上说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其中某一集团有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间接的暂时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他们的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对他们的反动政策耍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有和平的说理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的斗争,甚至不排除一定规模的武装对抗和冲突。

15.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答:“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这是因为:

(1)“一国两制”符合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符合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与大陆实现统一。但是,由于这些地区长期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与大陆的社会主义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实行“一国两制”,既能实现祖国统一,叉保留它们的差别,所以它是一种最佳方案。

(2)解决港、澳'厶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必然涉及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涉及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也涉及有关英国、葡萄牙、美周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因此,要使这些地区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有一个被几个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既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高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又不损害英、葡、美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

(3)“一国两制”的构想符合大陆和港、澳、台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而且,它更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4)“一国两制”符合大陆的历史和现实。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体。实行“一国两制”,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所以,“一国两制”不仅考虑到了港、澳、台地区的现实,而且更考虑到了大陆的现实。大陆坚持社会主义,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也是祖国统一的基础。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叉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一些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

16.简述系统及主要特征。

答:(1)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要素按~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主要特征有:

①整体性,指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这是系统的最本质的特征;

②结构的有序性,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

③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趋向于强化和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第五篇:成人高考政治历年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C)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D)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D)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C)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 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D)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D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B)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B)A、宿命论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5.哲学是(C)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D)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D)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德谟克利特

19、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D)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 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 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

2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D)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D)A、机械力学

B、地质学和胚胎学

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律 D、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律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C)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

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5.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B)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逻辑推理的方法

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A、对立统一规律 B、实事求是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为人民服务

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C)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 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 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

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

9.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B)A、黑格尔

B、尼采、叔本华 C、萨特

D、费尔巴哈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

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代表人物是(A)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周恩来 毛概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间派是(D)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2.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C)

A.西湖会议

B.中共二大

C.国民党一大

D.中共三大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B)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爱国主义

D.民主主义

4.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B)

A.井冈山

B.江西瑞金

C.福建长汀

D.延安

5、无产阶级的天然和可靠的同盟军是(A)

A.农民

B.市民

C.学生

D.资产阶级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突出的特点是(B)

A.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性

B.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C.没有固定的正式的组织形式

D.没有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8.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A)

A.工农联盟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联盟

C.劳动者同非劳动者的联盟

D.被剥削者同剥削者的联盟

9.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C)

A.人民团体

B.人民政府

C.人民政协

D.人民代表大会

10.中共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策略原则是(A)

A.有理有利有节

B.独立自主

C.武装对抗

D.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11.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A)

A.武装斗争

B.工人斗争

C.农民斗争

D.经济斗争

12.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是(B)

A.工人

B.农民

C.学生

D.市民

13.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是(B)

A.城市

B.农村

C.边疆

D.山寨

14.开始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的是(B)

A.南昌起义

B.三湾改编

C.八七会议

D.广州起义

15.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是(B)

A.经济工作

B.政治工作

C.军事工作

D.行政工作

16.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强调了(B)

A.工人运动的重要性

B.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C.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

D.城市工作的重要性

17.人民军队的宗旨是(D)

A.打仗

B.做群众工作

C.生产建设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8.“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C)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B.积极防御

C.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D.战略进攻

19.“工农武装割据”就是(D)

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根据地建设

D.上述三者的紧密结合

20.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在主观上一开始就是按照(A)的建党原则和道路进行的。

A.列宁

B.斯大林

C.伯恩斯坦

D.考茨基

21.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方针是(D)

A.惩办主义

B.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C.不扣帽子,不揪辫子

D.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22.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C)

A.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B.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C.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D.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指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武装党员和党的组织;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教育和武装党员,来指导党的组织的各种活动。

23.中国共产党各方面建设的基础是(B)

A.政治建设

B.思想建设

C.组织建设

D.作风建设

24.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C)

A.民主制

B.集中制

C.民主集中制

D.党委制

25.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B)

A.实现共产主义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6.党内矛盾和斗争基本上是(B)

A.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路线斗争

D.阶级斗争

27.解决党内矛盾和正确处理党内斗争的基本方法是(D)

A.从严治党

B.走群众路线

C.加强党内民主

D.批评与自我批评

28.党的建设的理论是在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特别是同(C)

A.地主阶级思想的斗争

B.农民阶级思想的斗争

C.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

D.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

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数在党内的比重较大,因此是思想斗争的重点。

29.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法宝作用发挥的是(C)

A.统一战线的发展

B.武装斗争的水平

C.党的建设的状况

D.三大法宝的关系

党是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核心,党的领导思想、力量如何决定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法宝发挥作用的情况。

30.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是必须实行(D)

A.独立自主

B.土地革命

C.武装斗争

D.群众路线

31.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D)

A.武装斗争问题

B.党的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农民问题

3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A)

A.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D.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

33.延安整风的中心任务是(A)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C.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D.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反对主观主义就是反对那些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

延安整风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肃清这种主观主义在党内的影响,整顿学风,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作用。

34.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C)

A.服从命令听指挥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35.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C)

A.又联合又斗争

B.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C.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D.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

“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对顽固派的斗争方针。

36.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根本问题是(B)

A.方针策略问题

B.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问题 模拟试题八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最根本区别是(C)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世界是否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问题

C.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D.物质享受和精神修养的关系问题

2.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范畴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客观唯心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D)

A.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同~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5.事物的内容是(A)

A.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B.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C.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规定性 D.事物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上的对立表现为(C)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8.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B)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说明(A)

A.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B.社会发展的方向根本上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C.社会发展无客观规律可言

D.这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10.有人说:伟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属于(C)

A.重视伟大人物的思想意识作用的正确观点

B.重视历史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片面夸大个人历史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偶然性在历史上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11.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方式 B.自然环境 C.社会心理 D.人口因素

12.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B)

A.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B.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是(A)

A.群众路线 B.实事求是 C.自力更生 D.改革开放

14.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最根本原因是(D)

A.帝国主义破坏 B.封建主义的根深蒂固

C.无产阶级不允许 D.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15.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的思想是(A)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统一战线思想

C.工农联盟思想 D.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

16.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问题是(A)

A.领导权问题 B.工农武装问题 C.政策策略问题 D.革命目标问题

17.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建设取得胜利的(D)

A.重要保障 B.依靠力量 C.国际基础 D.必要条件

18.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B)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19.1951~1952年三反运动开展的领域是(C)

A.国营企业 B.私营工商业 C.党政机关 D.合作社

20.1953年5月,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根据深入调查,写成(D)

A.《论十大关系》 B.《不要四面出击》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资本主义工业中公私关系问题》

21.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D)

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2.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C)

A.敌我矛盾 B.对抗性的矛盾 C.人民内部矛盾 D.阶级矛盾

23.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D)

A.为了加强党内的监督管理 B.为了消除党内的官僚主义

C.为了保证党的纪律严明 D.为了保证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一致

24.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D)

A.统筹兼顾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C)

A.十年文化大革命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C.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2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A)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27.一切政策及其实践的好坏,归根到底要看它是(D)

A.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B.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

C.马克思主义的还是修正主义的 D.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

28.中国共产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D)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 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

C.党的十二大报告中 D.党的十三大报告中 29.邓小平提出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D)

A.各地区均衡发展 B.各地区非均衡发展

C.由西向东梯次推进 D.由东向西梯次推进

30.我国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由于(C)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B.吸引外资的需要

C.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 D.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

31.可持续发展强调(A)

A.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人口的发展 D.高科技的发展

32.我国的政体是(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政治协商制度 D.无产阶级专政

33.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的是(C)

A.党风建设 B,文化建设 C.思想道德建设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4.对外开放是对(D)

A.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B.资本主义国家开放

C.发展中国家开放 D.全世界开放

35.1995年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D)

A.两套方案 B.四项原则 C.六点建议 D.八项主张

(36~40题为时事题。此处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4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简述人的价值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4.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45.什么叫解放思想?如何理解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46.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战略地位。二41.错误。割裂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指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外因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它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任何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外因必要的条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不可能;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任何割裂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42.错误。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l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43

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内容。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或他人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为满足个人的尊严、个人需要提供的物质和精神的条件。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一方面,从社会对人的角度来说,社会应为满足个人发展和才能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另一方面,从人对社会的意义来说,人的价值体现在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人类造福。人的价值是权利和义务:享受和奉献、消耗和创造的统一,只讲享受不讲创造或者相反,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

44.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原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什么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问题: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1)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投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从近代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出发,面对庞大的反革命武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能而且必须拿起枪杆子,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以革命的战争推翻残暴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3)敌我力量悬殊,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之问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45.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根本前提。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一因此,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左的、右的错误倾向。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四、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战略地位具体表现在: 第一,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二,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杜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合格人才和智力支持。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杜会秩序。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赢得同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重要精神条件。

模拟试题4 1.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这种观点是属于(B)

A.庸俗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 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C)A.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B.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暂时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是客观的,运动是主观的

3.《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B)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4.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A)

A.铁杵磨针 B.以砖磨镜 C.心想事成 D.水中捞月

5.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C)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7.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B)A.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B.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C)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属性 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精神属性 9.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解放思想

10.最早在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B)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蔡和森

11.毛泽东提出官僚资本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概念是在(D)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B)

A.发动党的组织 B.发动工人运动 C.解决农民问题 D.开展军事斗争 13.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C)A.三湾改编时 B.古田会议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14.1947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制定并公布的土地革命纲领是(D)

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B.《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政策》

C.《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D.《中国土地法大纲》 15.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两头小是指(B)A.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 D.无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16.1927年~l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政权性质是(A)A.工农共和国 B.人民共和国 C.民主共和国D.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7.第一次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民主政权组织形式的会议是(C)A.第一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

B.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代表会议筹备会常委第一次会议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 18.新民主主义社会是(B)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19.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是______的思考(D)A.陈云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毛泽东 20.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B)

A.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 B.广大劳动者阶级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2l.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中共(D)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C)A.与时俱进 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 D.理论创新 23.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D)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已经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4.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D)A.实践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D.生产力标准 2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D)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坚持党的领导

26.我们党正式确定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C)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原则

28.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任务是(B)A.建设总体小康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现代化 D.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2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C)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增强杜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B)A.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 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全部工作的中心地位 D.快速发展的战略地位

3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应该成为(A)

A.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经济法人实体 B.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经济单位 C.由国家统负盈亏的经济单位 D.拥有全部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实体 3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B)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 B.控制力上

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 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

3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C)A.指导思想 B.唯一方法 C.基本方略 D.基本政策

3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C)A.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目标

B.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目标

C.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D.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为目标

3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B)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国际争端问题 模拟试题5 1.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B)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2.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C)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3.建筑单位总是先设计图纸,再依据图纸施工,盖成大楼。这说明(D)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离不开物质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D)

A.客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唯意志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5.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C)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胖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6.度是指(A)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B.事物保持自己数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总和 D.事物的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

7.客观真理是指(C)

A.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规律 B.认识的客体

C.人的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容 D.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8.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了(A)

A.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中的经验论 D.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如何回答(B)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D.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10.有人说:伟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属于(C)

A.重视伟大人物的思想意识作用的正确观点

B.重视历史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片面夸大个人历史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偶然性在历史上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11.人的本质是(C)

A.永恒不变的 B.随主观意志的变化而变化

C.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个性的变化而变化

12.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人的(A)

A.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B.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c.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D.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13.毛泽东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是(A)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D.《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B)

A.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B.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15.毛泽东提出在人民军队中要实行的三大民主是(D)

A.政治民主、纪律民主、军事民主 B.思想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C.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 D.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

16.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全国最高组织形式是(A)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政协常委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

17.我国国家政权应采取的组织原则是(B)

A.党领导一切 B.民主集中制 C.少数服从多数 D.立法行政合二为一

1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D)

A.加工订货 B.经销代销 C.统购包销 D.和平赎买

19.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A)

A.《论十大关系》 B.《不要四面出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20.刘少奇指出,中国共产党内最主要的矛盾是无产阶级与(A)

A.农民、小资产阶级的矛盾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矛盾 D.机会主义思想的矛盾 21.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D)

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已经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2.中共十六大报告的灵魂和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主线是(C)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坚持和改进党的建设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3.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D)

A.实践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D.生产力标准

24.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

A.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5.我们党正式确定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C)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6.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D)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建设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改革

27.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任务是(B)

A.建设总体小康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现代化 D.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28.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C)

A.人的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以人为本 D.可持续发展

2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B)

A.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 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全部工作的中心地位 D.快速发展的战略地位

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经济基础是(A)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D.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3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B)

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 B.控制力上

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 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

32.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C)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C)

A.基本思想 B.基本方法 C.基本方略 D.基本政策

34.下列关于我国经济特区的正确说法有(D)

A.它是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

B.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部分主权的区域

C.其社会性质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

D.它同样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

3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B)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国际争端问题

模拟试题6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B)

A.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B.-般和特殊的关系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D.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2.运动是物质的(A)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C)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4.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C)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一

5.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C)

A.内部矛盾 B.外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特殊矛盾

6.感觉、知觉、表象是(C)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D)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活动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8.相对真理是指(D)

A.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

B.相对谬误

C.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误的成分

D.正确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精确和完善

9.经济基础是指(D)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A)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11.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A)

A.不属于上层建筑

B.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C.属于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属于上层建筑中没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

1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13.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是(D)

A.《新民主主义论》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4.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最先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是(B)

A.八一南昌起义

B.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15.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文章是(A)

A.《将革命进行到底》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16.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文化工作的方针是(A)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7.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A)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光复会 D.华兴会

18.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是(A)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关于清算减租减息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19.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开始于(A)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2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C)

A.无产阶级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

C.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D.工农民主专政

21.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D)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2.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是在(B)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3.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从(A)问题开始的 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香港和澳门

24.我国的政体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25.我们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B)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B)

A.计划与市场内在结合的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D.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

27.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D)

A.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B.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C.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B)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

C.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D.建立经济特区

29.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C)

A.改革是手段、稳定是条件、发展是目的 B.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前提、稳定是目的 C.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D.改革是途径、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

30.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C)

A.以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为基础 B.以不结盟原则为基础 C.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D.以自由、平等原则为基础 3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始终以(A)

A.经济效益为中心 B.发展速度为中心

C.扩大规模为中心 D.有计划按比例为中心

32.假象是(D)

A.不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直接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B)

A.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B.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产生、发展、灭亡的一对范畴

C.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D.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的一对范畴

34.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A.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否突破“度”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的增减 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的变化

35.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阶段是在(C)

A.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 B.党的创立到土地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前期 D.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日战争时期

36.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B)

A.着重从思想上建党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37.被视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是(D)

A.孙中山 B.魏源 C.龚自珍 D.林则徐

38.人的本质属性在于(D)

A.心理特性 B.阶级本性 C.自然属性 D.社会属性

39.我国改革的实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0.依法治国的主体是(B)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广大人民群众

C.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D.宪法和法律

一、选择(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是(A)

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唯物主义—元论与唯心主义—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C)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 B.意识的本质问题

C.世界的本原问题 D.真理的本性问题

3.形而上学认为静止(C)

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有运动寓于其中

C.无运动寓于其中 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

4.“存在就是被感知”是(B)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指(D)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系统规律 D.矛盾规律

6.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C)

A.事物的消亡 B.外部因素对事物的作用

C.事物自身的转化 D.无保留抛弃的过程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是(A)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理性认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就是感觉,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集合 8.阶级现象D

A.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B.永远不会消亡

C.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D.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9.社会形态是(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10.社会革命的根本目的是(A)

A.发展生产力 B.变革生产关系

C.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 D.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的关系

1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D)

A.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B.封建社会的残余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13.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属于(C)

A.旧民主主义 B.民主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社会主义

14.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在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赞扬十月革命的是(B)

A.李达 B.李大钊

C.毛泽东 D.陈独秀

15.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是(C)

A.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B.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16.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是(D)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C.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D.护国战争的失败

17.下面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的是(C)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土地革命 D.党的建设

18.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经济纲领中规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C)

A.没收 B.改造

C.保护 D.赎买

19.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进入(D)

A.社会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共产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0.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D)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1.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A)

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统一战线

22.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是(D)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论联合政府》 D.《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23.邓小平理论中,反复强调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C)

A.消灭剥削 B.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C.发展生产力 D.实现共同富裕

2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B)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实行改革开放

26.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D)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2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C)

A.建立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体制 B.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指导性计划的经济体制

29.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依据是(C)

A.按劳分配规律 B.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规律 D.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规律

30.我国的国体是(A)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无产阶级专政

31.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是(B)

A.资本主义民主 B.社会主义民主

C.原始公社民主 D.共产主义民主

32.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的基础是(C)

A.爱国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 D.“一国两制”方针

33.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C)

A.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 B.先人后己

C.集体主义 D.个人主义

34.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D)

A.“叶九条” B.“邓六条”

C.“一纳四目” D.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3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C)

A.人民民主专政 B.多党合作制

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42.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4.简述红色政权能够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45.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论述题(本大题满分20分)

46.试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模拟试题8

一、选择题

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形而上学 D.朴素唯物主义

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B)

A.客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时间和空间是(B)

A.物质的内在形式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

5.“机事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广延性 D.时间的重复性

6.“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抽象的概念”这段话说明时间和空间是(B)

A.人脑中主观产生的概念 B.物质的存在形式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物质的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8.科学证明,人脑是思维的(A)

A.器官 B.产物 C.源泉 D.对象

9.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社会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10.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关系的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是(D)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 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

C.电脑的发展完全取代人脑 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11.规律是(A)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偶然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表面的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非本质的联系

1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D)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物质性原理

1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5.一元论就是(C)

A.认为世界本原只有一个 B.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16.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观点是(D)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7.物质的“惟一特性”是(B)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矛盾的斗争性

18.物质的根本属性是(D)

A.客观性 B.可知性 C.稳定性 D.运动

19.静止是(B)

A.运动的一般状态 B.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C.绝对不动,永远不变 D.与运动无关的稳定状态

20.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种观点是(C)A.相对主义的 B.形而上学的 C.辩证唯物主义的 D.唯心主义的2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2.意识是(B)

A.物质的感性活动 B.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C.先于物质而存在的东西 D.大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23.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D)

A.猿脑发展为人类 B.直立行走 C.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D.生产劳动

24.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空间(B)

A.永恒不变地存在着 B.三维的广延性是无限的 C.是不可计量的 D.是虚无的 2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A.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D.对

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2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意识的本质是(B)

A.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和的特殊物质 B.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社会的产物

28.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A)

A.意识是物质的属性 B.电脑可以进行思维运动 C.电脑可以代替人脑 D.电脑比人脑聪明

29.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严重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就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30.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周围住处有许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态、姿态有了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有成竹”。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C)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意识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31.下列选项中全面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含义是(D)

A.人类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 B.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C.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的能力 D.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32.俗语说“画饼不能充饥”。这句话的哲学道理是(D)

A.意识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B.意识与物质没有同一性

C.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D.意识的作用不能取代物质的作用

3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B)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适应于物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一能动的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意识决定物质,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34.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C)

A、客观性 B、实体性 C、运动 D相对性

3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好静止的关系是(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想对的 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静止好运动都是相对的

36、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的观点是(D)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37、“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属于(B)

A、实用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经验主义观点

38、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因素是(D)

A、手脚分工 B、语音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3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病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D)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0、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存在性 B、运动行 C、物质性 D、客观性

41、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

A、实践 B、主观努力 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

4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43、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是(D)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

A、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B、世界是精神的世界 C、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D、世界是发展的世界

45、哲学上的二元论是(D)

A、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B、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C、超越唯物主义好唯心主义的独立派别 D、主张物质好精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世界本原的哲学

46、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观点是(B)

A、庸俗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47、下列说法中揭示了事物发展规律的是(D)

A、太阳东升西落 B、谁往低处流 C、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D、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48、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A)

A、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 B、能动地改造客观规律 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D、自由地改造社会规律

49、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C)

A、摆脱客观世界的制约 B、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 C、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局限性是(D)

A、直线论、循环论、宿命论 B、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C、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 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5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错误在于(C)

A、把客观事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B、否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不懂得物质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 D、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52、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上,存在着(C)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53、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一切从原则出发,客观要符合主观

C、一切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D、一切从科学的理论出发

54、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分歧是(B)

A、意识有无能动性的分歧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分歧

C、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的分歧 D、世界是否可知的分歧

55、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

A、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B、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它可以被人们直接感知 D、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56、我们想知道,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C)

A、一切从群众的要求出发 B、一切从上级的指示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D、一切从原则出发 模拟试题9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

D.关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规律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D)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3.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论的说法,其错误在于割裂了(D)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A.础润而雨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叉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C)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6.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A)

A.只看到人的思想动机的作用,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宣扬英雄史观

C.宣扬上帝创世说,否定进化论

D.不了解社会中存在着阶级

7.历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所参与的活动。由此(D)

A.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B.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C.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完全不同

D.社会发展的规律必须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8.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阔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B)

A.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刨造一切 B.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人的意志绝对自由 D.完全摆脱了必然的制约

9.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是(A)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B.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C.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善

10.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C)

A.旧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性质

C.新民主主义性质 D.封建主义性质

11.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大会是(B)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四大 D.******一大

12.1930年1月,毛泽东写的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和概括农村包围城市问题的著作是(D)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3.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制定的打败蒋介石的军事原则是(A)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B.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敌退我追

C.诱敌深入

D.避其主力,打其虚弱

14.中国共产党初步提出自己的统一战线方针是在(B)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15.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C)

A.工农联盟 B.民主集中制 C.人民政协 D.人民代表大会

16.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D)

A.一党制 B.两党制

C.多党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首次以法律形式正式载人的文献是(B)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论联合政府》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8.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的重要讲话是(A)

A.《不要四面出击》 B.《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论十大关系》

19.中国共产党各方面建设的基础是(B)

A.组织建设 B.思想建设 C.作风建设 D.政治建设

20.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

A.帝国主义国家和新中国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A)

A.初步形成阶段 B.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的阶段

C.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D.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阶段

22.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是(C)

A.《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在武昌、深圳l、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A)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24.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A)

A.1980年 B.1982年 C.1987年 D.1992年

25.中国共产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D)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讲话中

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C.党的十二大报告中

D.当的十三大报告中

26.中国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B)

A.构建和谐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构建富裕的社会 D.构建民主的社会

2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C)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8.我国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由于(C)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B.吸引外资的需要

C.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 D.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

29.社会保障是(D)

A.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产物 B.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c.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 D.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3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C)

A.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B.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31.我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的是(C)

A.党风建设 B.文化建设 C.思想道德建设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3.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的各种形式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A)

A.对外贸易 B.对外技术交流 C.对外资金交流 D.承包国外工程

34.1995年******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D)

A.两套方案 B.四项原则 C.六点建议 D.八项主张

35.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D()

A.作风建设 B.组织建设 C.反对**** D.思想建设

(36~40题为时事题,此处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反帝反封,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2、共同富裕就意味着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简述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44.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有哪些?

45.简述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二、41.错误。

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第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42.错误。

它违背了共同富裕与部分先富的辩证关系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根本原则,而共同富裕绝不等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这主要是由于:①它是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②它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③它是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必然结果;④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部分先富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一部分先富,它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和帮助作用,帮助人们走向共同富裕。

因此,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是途径与目的的关系。而题目中的说法只是一种平均主义的空想,它只能导致共同贫穷。

三、43.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它们的对立表现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其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又是辩证的统一。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也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这就使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以及它们的具体运动都变成不可捉摸的、无法辨认的东西。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则把事物的相对静止绝对化,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4.第一,党的理论准备不足。党诞生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人中国时间很短;马列主义著作中说到中国的事情不多;党成立后立即投入实际斗争,无暇系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不能及时总结斗争经验。

第二,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比较严重。一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因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群众极多的国家,他们占绝大多数,对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妨碍极大。另一是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比较严重。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它的思想对党的侵蚀和影响比较严重。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如何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如何处理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如何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肌体的侵蚀,维护党自身的团结和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必须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

第四,共产国际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不适当干预,也给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带来特殊困难。党的建设是在同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进行的。

45.(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我们的发展。

(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四、46.(1)任何真理都既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具有绝对性,因为它正

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模拟试题10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A.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辩证法

D.英国古典哲学

2.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指(C)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4.从本质上说,意识是(C)

A.绝对精神的表现

B.人脑的主观创造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D)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6.下列命题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观点的是(D)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社稷无常奉,群臣无常位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7.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D)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

9.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A)

A.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B.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10.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A)

A.国家政权 B.党派组织 C.社群组织 D.法律设施

11.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C)

A.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

D.决定生产力的构成

12.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

A.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C.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D.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13.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是在(C)

A.辛亥革命之后 B.新文化运动之后 C.五四运动之后 D.国民革命运动之后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A)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农民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15.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指导地位的思想是(B)

A.民主主义的思想 B.共产主义的思想 C.民族主义的思想 D.封建主义的思想

16.1930 年 5 月,毛泽东写的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明方向,并 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文章是(C)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7.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是(B)

A.无产阶级联盟 B.劳动者联盟 C.非劳动者联盟 D.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是(B)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D.人大常委会

19.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C)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D.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20.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D)

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1.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B)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B.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大干快上,赶英超美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2.党内斗争的目的是(B)A.团结一一批评一一团结 B.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C.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D.打击敌人,团结同志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是国家政权的(B)A.在野党 B.参政党 C.反对党 D.执政党 2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C)

A.党委制 B.四个服从 C.民主集中制 D.党内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25.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是(C)A.《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6.邓小平曾说:现在我们虽说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说明(C)A.我国实际上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B.我国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C.我国的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摆脱贫困,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D.我国还严重地存在封建残余、小生产习惯势力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27.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A)A.1980 年 B.1982 年 C.1987 年 D.1992 年

2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A)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自力更生不动摇

29.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会议是(B)

A.十六届二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C)A.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形式 B.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C)A.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C.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3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B)

A.共产党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盟专政 D.新民主主义专政

33.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 想是(B)

A.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统一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D.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

34.首次提出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是(D)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汪辜会谈纪要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5.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D)

A.重视党的领导 B.服从党的领导 C.统一党的领导 D.改善党的领导

(36~40 题为 2012年 7 月 1 日至 2013 年 6 月 30 日的时事题,此处略)

二、辨析题:41~42 小题。每小题 l0 分。共 20 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 理由。

4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2.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的反对资本主义。

三、简答题:43~45 小题。每小题 l0 分。共 30 分。

43.简述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44.人民民主专政主体结构中包括那些联盟?

45.简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四、论述题:46 小题。20 分。46.什么是新的科学发展观?

二、41.错误。(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不能只说实践标准的绝对 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客观的和不可动摇的,认 识是不是真理,只有最终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宴践才是鉴别真理 与谬误的客观标准。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实践都具有一定的 社会历史局限性,都会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的限制和影响,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不可能完全 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所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和确定的,又是相 对的和不确定的。

42.正确。中国的资本主义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官僚资本主义,二是民族资本主义。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在国民革命时期发 展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顶峰,其中以四大家族为代表,他们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代表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反动 统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的是官僚资本主义。而民族资本主义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翻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一面,是革命的力量和动力;但是他们又未能在经济,E 完全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脱离,因此,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并不彻底,这种两面性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既是革命的动力,但是同时也 耍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

三、43.唯心史观存在着两个主要缺陷:(1)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总是将人们的思想动机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 力量。

(2)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总是将少数英雄人物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人。

44.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存在着两个政治联盟。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阶级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一部分可以合作的非劳动阶级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仍然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一个是 社会主义劳动者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问的联盟。在上述两个 联盟当中,第一个联盟是全体杜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一致性基础的联盟,是整个联盟的主体和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依靠力量,它决定着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第 二个联盟不但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而且包括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这就容纳了广 大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中的一切爱国人士,充分体现了政治联盟的广泛性,这 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鲜明特色。

45.(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 度和生括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一目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括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三是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 宪法规定在台、港,澳设置特别行政区。四是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至少 50 年不变,50 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

四、46.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根本观点,党的新一届领导集 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发 展。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 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物质文 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 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之相互配合共同 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处理好经济 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实质是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 决发展中的问题,统筹兼顾,以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1)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3)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由于单独的存在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从而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电脑能够思维,最终会超过人的思维从而统治人类。

错误。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人工智能就是电脑按事先编好的程序系统对人的思维进行模拟。人工智能和意识的区别:(1)人脑和电脑的活动机制根本不同。(2)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3)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有这种创造性。因此,思维模拟不可能在整体上达到或超过人脑的思维水平。人脑的思维决不会完全被人工智能所控制和支配。

3.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错误。(1)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的反映。(2)意识的本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揭示:一是从它产生的物质基础来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二是从它的内容来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说法把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起源混淆了。

4.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错误。(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把革命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惟意识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5、正确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

错误。任何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正确与否,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正确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2)鬼神等荒唐的观念也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事物虚幻的反映,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原型”。

四、论述题

1.试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我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者的内在统一。解放思想就是从那些落后的、传统的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阶段,主要是从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从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中解放出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我们说的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4)倘若我们不解放思想,也就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同样,离开了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也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只能导致主观主义。第一,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否则就违背了世界物质性原理,不能不犯错误。第二,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的存在也是客观的、正常的现象,只有在多样性中才能找到统一性。因此,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坚持原则上的集中统一,又要因时因地制宜,在方式方法上灵活多样。第三,既然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运动、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使我们的思想跟上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第四,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做调查,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和办法来,以便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改造。

(5)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前最大的实际。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得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总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哲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给人们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

2.试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现实意义。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而且表现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上。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产生、能动作用的大小、能动作用的发挥程度,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制约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意识不仅能认识世界而且能改造世界。

(2)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发展又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这就决定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3)现实意义:确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解决中国一切重大问题的基本点,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不可逾越性,有利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3.试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并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正确地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思想意识则会引导人们错误地行动,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2)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理论依据。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文明条件和社会条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就有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

下载05本科成人高考政治试题答案1 [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05本科成人高考政治试题答案1 [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必看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十五、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

    成人高考政治资料

    1.1.1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二、......

    2009年成人高考数学试题答案(专升本)

    深圳市“巾帼文明岗”管理办法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我市广大妇女在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特制......

    不平等条约---政治试题答案

    1.《南京条约》的内容: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

    2018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

    一、选择题 1.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一般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统一 3.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这种观点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意识的能动......

    成人高考政治(精选5篇)

    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模拟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怎样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