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备社会保障的规划

时间:2019-05-14 15:2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备社会保障的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备社会保障的规划》。

第一篇:完备社会保障的规划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充分把握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方针。尽快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系由英语中“social security”一词翻译而来的,亦可译为“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社会保障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置贫困有支援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有效地化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因为雄厚的社会保障基金能够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并对经济发展的格局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雄厚的社会保障基金占GDp的比重很高,如果通过对债券房地产股票储蓄等进行合理投资能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高额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能支撑经济的发展并带动经济的再次腾飞;另外,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在债券房地产股票储蓄等方面调整其投资比例从而对经济格局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从微观经济来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和均衡企业的社会负担,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特别是有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客观要求。社会公平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主要是成员之间没有过分悬殊的贫富差别,即所谓“不患贫,患不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机制与竞争机制相联系,必然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相差十分悬殊,强者成为富翁,弱者陷入困境。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需要运用政府的力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通过社会保障措施,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必要的再分配调节,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会成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大部分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方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的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新的客观要求,有的则是其制度本身有严重的不合理或不公平的因素,急需进行改革。其主要表现为: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极不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法治经济,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必然要求法制化。但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适用范围比较大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统筹管理极不规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的立法相当欠缺;社会保障工作在许多方面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国家立法滞后,地方立法分散,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分割。由此导致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权威性极差保障程度低。目前在社会保障方面发生争议,进行仲裁或提起诉讼时,由于立法滞后,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无法根据有效的法律规定进行仲裁或判决,一定程度上处于无法可依之状态。

(二)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缺乏较高的法律权威和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社会保障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但是,自 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和通过了300多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却没有一部是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在国务院已经制定的条例中,也极少有属于专门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的法规。有关社会保障的规定,主要是由相关部委来制定。这种状况与社会保障法所应处的地位是不相符的。另外,我国现存的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缺乏有效性。完整的法律规范应由假定处理和制裁构成,无法律责任无制裁措施的法律规范,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强制功能。在我国已经制定出来的社会保障法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无法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

(三)社会保障的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宣传也极为不够。合法的筹资机制稳定的保障机制严格的管理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有力的监督机制都不够健全。社会保障监督机构没有与管理机构严格划分开来,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行为和拖欠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保险金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非法挪用挤占保险金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惩处,保险基金的运营处于不安全状态。另外由于我国许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部门规章或内部规章,而且缺乏必要的公布与宣传,使能接触到的人数相当有限,从而许多当局者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不清楚或难以知晓,导致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不知如何保护或根本就不知道,造成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一纸空文之现象泛滥。

(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长期处于“真空状态”。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相当高,占总人口的80%以上,但是农业人口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则少得可怜。据统计,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支出总数的88.6%,农村支出126亿元,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这其中包括农村特困户救济和优抚军烈属等〉,相差近30倍。造成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其中政策方面的原因不能不说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以农村养老保险为例,年至 年间是农村养老保险搞得最火热的几年,农民参保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到了2000年参保人数急剧下降,这其中除了农保资金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保工作不够重视等因素外,主要是因为1999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目前尚不具备普遍推广农村养老保险的文件,导致农村社保工作大幅度下滑。究其原因还在于对农村和农民利益的忽视和轻视。但是,是不是农民没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呢?答案是否定的。获得社会保障的保护,是宪法赋予农民的一项权利。况且没有我国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无法顺利进行。因此,能起社会“稳定器”“安全网”作用的社会保障体制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建立势在必行。

(五)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与国际接轨,在对外交流中不断产生障碍与磨擦。我国已正式成为WTO的成员,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越来越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经济全球化将在不同的程度上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扩大了的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则更应是法治经济,如果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法形成相对稳定和权威较高的游戏规则〈条约习惯惯例等〉,则不能称之为经济全球化,当然WTO也没有其存在之可能。能起“稳定器”“安全网”作用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建立的前提和保障在世界范围内将必然形成,只有这样国际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方能顺利实现。而我国过去的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在涉外社会保障这一块显然处于空白状态,这将不仅影响我国对外交流的顺利进行,而且从长远来看必将影响我国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坚持的原则和采取的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和保护作用。目前通过立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坚持的原则 第一保障人权,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原则。人的需求分为生活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表现的需要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活的需要即生存权,是人权保障的基础,这是人人都应享受的最基本的权利,社会保障必须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社会保障法应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人权公约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宣言公约建议书中,均规定要求各成员国保证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已成为人权概念的重要构成内容。中国50年代初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对象仅是城镇部分职工且对部分人的保险福利水平过高,从而造成了劳动者之间实际上的不平等。这种状况已经延续了数十年,因而,重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必须考虑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则。第二普遍性原则。对公民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是各国社会保障立法共同奉行的一条基本原则。所谓普遍性,是指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凡是国家的公民都应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这一原则不仅要在社会保障项目中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法律法规中体现,也要在社会保障的其他项目中,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项目中体现。当前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立法进程,落实立法规划,扩大实施范围,力求使每个保障项目覆盖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而且只有体现了普遍性原则,才能依照“大数法则”筹集和积累雄厚的社会保障基金,更好地发挥出社会保障互助互济的功能和特点。第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纵观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范围,社会保障项目,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无一不受到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影响。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有随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社会保障对象的范围由窄到宽,项目由少到多,待遇水平由低到高的共同特点。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基本国情,对社会保障项目设置不能过多,范围不能过宽,标准不能过高,保障水平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且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第四公平与效率结合原则。社会保障的不同项目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程度不同。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部分社会福利事业支出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凡符合条件者可以无偿享受,体现公平原则。社会保险中的主要项目,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由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负担,保险对象享受的保障水平既要能保障其基本生活基本医疗需求体现社会公平,又要与个人缴费多少挂钩,以激励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提高效率。第五城乡有别原则。又称“区别性”原则,所谓区别性,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员制定不同的法规和社会保障标准。现阶段我国城乡之间在生产力水平就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差别很大,决定了我国社会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二元体制。因而,在保障形式项目标准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方面要有所区别。当然,我们强调的有所区别并非歧视,与普遍性原则并不矛盾,普遍性原则指的是质上的普遍性,即全体公民都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而城乡有别原则则强调的是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对策与措施,而且应该特别强调对乡村之弱势群体给予特别重视与关注。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 第一从立法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基本法的制定应提到全国人大立法的议事日程上来。目前,通过立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当然由于我国目前城乡存在着二元结构.,基本法的制定应该较粗较简,然后国务院依据城乡有别原则尽快制定和颁布与该法相配套的一系列条例,从而可以由粗到细,由简到繁,逐步实现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以保证社会保险工作有法可依。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内容应当与其他法律部门的立法内容相衔接,以保证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例如,社会保险基金被违法挪用挤占现象较为严重,据统计,截止到年3月底,养老和失业两项保险基金被违法挪用挤占累计达133亿元,其中很大数量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长官决定而被挪用挤占的。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所以,无法追究挪用挤占保险基金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而且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没有相应的罪名对挪用挤占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加以制裁。为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制裁挪用挤占社会保险基金的违法行为,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关于制裁挪用挤占社会保险基金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补充规定。此外,从立法角度,还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1)应解决社会保险金的支付风险问题和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导致社会保险金支付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特别是保险费不能及时足额征缴,保险费不能及时足额征缴是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如果中央地方政府拿钱支撑,势必加重其负担。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问题,其潜在风险并不亚于金融风险,因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所涉及的是百姓的保命钱,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来解决社会保险费的收缴问题,加大强制收缴社会保险费的力量,对欠缴拒缴社会保险费的,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是强化社会保险费的收缴功能,达到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防范社会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重要法律对策。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险金的支付风险问题,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也非常重要,如果社会保险基金不能有效的增值,长期下去会加重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的财政负担,也会对被保险人未来能够获得的实际社会保障水平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当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投资机制,如在规范金融秩序的条件下,严格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和各项投资比例的上限,强化投资监管措施,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2)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脆弱的环节,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不够,在此有必要单独论述。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相当高,而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村人口长期与社会保障无关处于空白状态,仅靠家庭保险。如果不解决这一部分人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的成效很难评判。特别是近年来农民收入的提高和部分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保障要求提高。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又使身处异乡的农村工人的保险问题成为一个新课题,而目前这种保障几乎为零。鉴于我国农村地域的广阔性及地区差异,我国可逐步地有选择地低起点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从富裕的接近城市的农村开始,逐步建立起农村自助性社会组织,在银行中开设储蓄保险账户及商业保险,开办保障养老医疗意外伤害等与农村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基本项目,并给予其较高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以提高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要把农村这一块完全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尚需一段相当长的历程,目前仍应以自愿自助为主,但各级政府一定要积极鼓励和加强引导,切不可损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3)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适时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作出调整。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提出的挑战越来越大,我国包括社会保障法律在内的各项立法应不断适应这一要求。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要求各国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处理双边甚至多边的国际经济关系,各国的法律也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必然带来劳动者在就业养老失业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通过调整社会保障制度加以解决。近年来,许多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已经采取了签定双边协议的办法,解决劳动者在其他国家从事工作遇到的社会保障问题。德国美国和韩国也对中国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要求中国在这些国家设立的公司为其员工参加所在国的社会保险。还有的国家为了增强本国对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其他国家的经济竞争力,采取了削减本国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的做法。我国为了更好的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必然要按国际规则办事,但我国的调整也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一较高低,只能站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与国际接轨。第二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完善的法律制度必然要包涵着健全的司法机制,因为健全的司法机制是解决纠纷的法律武器,为法律制度的健康运行提供最终保障。当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也不例外,需要健全的司法机制。笔者建议在人民法院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庭,专门从事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案件,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伤害时获得有力的司法保护。在条件成熟后,可借鉴国外普遍实行的专门法院审判方式,建立我国专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院,在审判中充分体现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的特殊性。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领域里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对拒不缴纳法定的社会保险费拒不履行支付保险金义务,不正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挪用侵占保险基金的行为人,应当依法分别追究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现在,有些地方在人民法院已设立了社会保障法庭,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采取强制的司法措施,追缴社会保险费。充分运用司法机制在保证社会保障法律实施方面具有的强制性和震慑作用。第三国家应重视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无论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司法还是其贯彻执行和广大公民的遵守都离不开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辛勤工作,因此,我国必须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工作。可是目前,社会保障法学专业以及涉外社会保障法学专业的研究人员奇缺,学科建设落后,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通过多渠道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为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已是当务之急。另外,加强对现有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及政策的宣传也很重要,这一点在广大农村地区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农村的农民想参加社会保障,但由于不知道相关法律与政策或对当前的政策持怀疑态度而望而却步。因此,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也迫在眉睫。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二篇:自我介绍完备手册

面试谈自己不足经典答案

在面试的过程中,有时总不免会遇到让被面试者总结自己不足的问题。随着主持面试次数的增加,被试对自己的不足的总结越来越趋同了,这里我总结到的四大经典不足:

1、自己太追求完美

这个不足的提及率差不多最高了,被试者说自己特别追求完美,以至于自己的同事和下级不能忍受,给其他人带来压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改正云云。现在每听到这个答案,已经有了犯呕的感觉了,更别说对被试会有太多的好感了。被试这样回答,无非是变相夸奖自己,这是“路人皆知”的问题。优秀的被试往往不是这么回答,即使真有这样的不足,考虑到其提及率,应该也尽量回避了。

2、自己性格急躁

这个不足,乍听起来好像真是个性上的缺点,但听其一解释,又不得不又有点哭笑了。“我性子急,领导布置我工作,本来可以三天完成,我一天就想干完。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改正”.把自己夸了个天花乱坠。我知道你是从别处学来的,但这样回答实在是太蹩脚了。

3、自己学习不够

被试者无论怎么爱看书学习,也说自己学习不够。当追问为什么的时候,说到相对于竞聘的岗位来说,总是学习不够的,“学无止境”吗!持这种答案的人纯粹是为了应付问题,尽管显得浅陋,但却好像没太自夸什么。下面一个就又开始夸奖自己了。

4、自己不太注意家庭生活

被试者说到自己是个工作狂,整天加班加点,耽误了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影响了身体和家庭生活。最后还是不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以注意,但为了工作也没办法。

按照笔者的经验,凡做出这种类似回答的人,往往是那些没什么想法的人,或者说分析思考能力较弱的人,或者是一些有一定分析思考能力,但弄巧成拙的人。作为经常当面试考官的人,对于这些问题早就耳熟能详了,班门弄斧,效果可想而知。在面试官面前谈自己的不足,确实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但做出这样的回答,说明根本不是被试自己本身的想法,而是从别处学来的。所以显得不真实。其实如果是一个设计的比较好的面试,被试做出不真实的回答,是不会被评为高分的。

所以,如果面试官要求被试谈一下自己的不足,还是应该实事求是的回答,而不要去试图掩盖什么。客观的讲,人人都有不足,一个自信的人,在回答自己不足的时候也会显示出自己的自信,而一个缺乏勇气的人,在说到自己优点的时候,也会暴露出自己的怯弱。怎么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除实事求是以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对待自己不足的态度以及你平时怎么做的?林则徐知道自己易动怒,但他在堂上写了大大的“制怒”以自勉。作为面试官我们可能更看重的是他如何对待自己的易怒弱点的,而不是说这个人爱发脾气,不可救药。

面试问题第一类、自我介绍

1、请你自我介绍一下?

1)这是面试的必考题目。2)介绍内容要与个人简历相一致。3)表述方式上尽量口语化。

4)要切中要害,不谈无关、无用的内容。5)条理要清晰,层次要分明。6)事先最好以文字的形式写好背熟。

2、谈谈你的家庭情况?

1)况对于了解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等有一定的作用,这是招聘单位问该问题的主要原因。2)简单地罗列家庭人口。3)宜强调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4)宜强调父母对自己教育的重视。5)宜强调各位家庭成员的良好状况。6)宜强调家庭成员对自己工作的支持。7)宜强调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

3、请你简明地评价一下自己,你预备用哪些词形容?

大半人答出的都在3~4个词之间,同时缺少关于缺点的表述。一个较好的回答应该在8个词左右,这些词都应是词性比较强烈的,其中也应包括1~2个可以被称为缺点的中性词,例如完美主义,太过随和显得软弱等等。

4、你认为自己最大的弱点是什么?

1)不宜说自己没缺点。2)不宜把那些明显的优点说成缺点。3)不宜说出严重影响所应聘工作的缺点。4)不宜说出令人不放心、不舒服的缺点。5)可以说出一些对于所应聘工作“无关紧要”的缺点,甚至是一些表面上看是缺点,从工作的角度看却是优点的缺点。

5、哪位人物对你影响最大?

从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将来的职业生涯路径有可能朝哪个方向发展,对你影响大的人物的职业发展路径,通常都成为你追求的目标。很早就崇拜比尔-盖茨的人可能会有进入计算机领域大展拳脚的目标,或者希望自己也能靠创业发家致富。

一旦你被问到这个问题,那么你应及时想好与之密不可分的另外两个问题:“为什么你认为他们对你影响最大?”“他们在哪些方面对你影响最大?”此外,类似的连环问题也可能是:“你最喜欢哪本书?其中的什么观点最能吸引你?为什么?”对此你一定要思而后言,脱口而出之后又不能自圆其说会很尴尬,也显得浮躁。

6、说说你迄今为止最感失败的经验及对你的影响。

这个问题并非很常见,但能有效反映一个人生命历程的深度和广度。如你只能答出类似高考因未能考到满意的大学而痛哭了好几天,那就容易判断你是一个经历单纯未历逆境的人。接踵而至可以判断出你思想的深度和悟性。

7、你有什么业余爱好?

有些人把招聘公司对爱好的询问简单地理解为用人单位想招聘特长生,这显然是个错觉。如果想要特长生,他们大可不必去综合高校,去体育代表队岂不省时省力。其实他们的目的是想借此判断你的性格、涵养、为人以及品德。

比如你从6岁就开始弹钢琴,直到大学还经常在文艺演出中表演,人家会对你的毅力及音乐修养肃然起敬。有的人喜欢中长跑,而且成绩也比较好,你会让人认为你有毅力、耐力,竞争意识强,而且能够忍受长时间工作。有的人会下围棋,经常看棋谱,说明爱动脑子,善于分析,逻辑性强。

8、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

1)最崇拜的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这是面试官问该问题的主要原因。2)不宜说自己谁都不崇拜。3)不宜说崇拜自己。4)不宜说崇拜一个虚幻的、或是不知名的人。5)不宜说崇拜一个明显具有负面形象的人。6)所崇拜的人人最好与自己所应聘的工作能“搭”上关系。7)最好说出自己所崇拜的人的哪些品质、哪些思想感染着自己、鼓舞着自己。

9、你最近看过的电影或者小说是什么?

虽然《雌雄大盗》是部不错的电影,但现在显然不是适合讨论的时候,找一些老少咸宜的电影如《尽善尽美》。"

简历中的自我评定

(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但许多错误生涯的抉择即发生在对自己认识不清。自我评估的目的即是要通过对以往成长经验的反省,检视自己的价值。在求职之前,大学毕业生一定要从自己的专业、性格、兴趣、特长等诸方面进行通盘思考,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剖析。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过去的经

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给自己一个科学、正确的社会定位,从而为自己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生涯发展方向,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自我评价应当客观而全面。首先,评价应是客观的,是在正视自己、面对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的,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都会给自己的求职心态带来不利影响;其次,评价应是全面的,既包括自己的特殊素质,又包括综合素质;既包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包括缺点和不足。

(1)优势分析

个人优势是我们求职就业制胜的法宝。我们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形成鲜明的自我定位,在招聘者面前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价值更好地为招聘单位所认识。对于自己的优势,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知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从学习的专业课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面如何构成?专业也许在未来的工作中并不起多大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的职业方向,因而尽自己最大努力学好专业课程是职业规划的前提条件之一,要善于从中总结,真正化为自己的智慧;而知识面的合理构成则会符合社会对的需要。

经验。你具有什么社会经验?你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这主要表现在学校期间担当的学生干部职务,曾经参与或组织的实践活动,曾获得过的各种奖励等。这些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状况。在自我分析时,要善于利用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的工作方向与机会。

成绩。你做过什么成功的事情?你可能做过很多事情,但成功的是什么,最成功的又是哪一件?为何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我性格优越的一面,譬如坚强、果断,以此作为个人深层次挖掘的动力之源和魅力闪光点。

(2)劣势分析

很多人都不喜欢直面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讳疾忌医,是许多人的通病。其实,劣势并不总是一无是处。知道自己的劣势,不至于使自己盲目自信,趾高气扬;分析自己的劣势,不至于使自己因为劣势而无端自卑,垂头丧气。与优势分析相似,劣势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知识不足。我们无法想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能为企业带来效益。专业学得并不好?那么请你尽量弥补。知识面狭窄?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广泛涉猎。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而你尚且年轻,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性格弱点。一个独立性强的人会很难与他人默契合作,而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绝难担当企业管理者的重任。卡耐基曾说,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办法,使自我趋于完善。

经验缺乏。也许你曾多次失败,就是找不到成功的捷径;需要你做某项工作,而之前从未接触过,这都说明经历的欠缺。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而一味地不懂装懂。

了解自己的劣势,在求职的时候可以避免产生的突发事件由于自身缺点处理不当,导致用人单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对于自己的缺点在平时就要对症下药,努力改正。第一,要加强学习。针对自身劣势,制定出自我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时间安排,尽量落于实处便于操作。第二,投身社会实践。主动参与学生活动,接触各色人群,“不耻下问”,对应的锻炼自己能力欠缺的方面。尽可能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才干,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如果可能的话,不妨多看、多听、多写,把自己的收获体会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对帮助提高更为直接。第三,要虚心请教。家庭、同学、朋友、师长和专业咨询机构都可以成为个人提高的有力支援,要学会求得他人帮助。对自己了解最深的莫过于你周围最亲密的人,多听听他们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注意他们对你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方向的建议与评价。各类专业咨询机构在指导个人认识和选择职业方面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测评手段,也可以借助他们加深自我认识,全面了解。

给自己一个成功的心态

心态关乎成败,许多人都会赞同这一点。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是有一份好心态的前提条件,求职时揣一颗平常心,找一份好工作对优秀的人来说并不会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面对求职择业,大学生的心理复杂而多变。一方面,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如

今即将走向社会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很多毕业生都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十几年的埋头苦读,已经习惯了封闭的学校环境,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如今需要自己主动走向社会,许多人都会存在一些紧张甚至胆怯的心理。因此,调整好求职择业的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参与竞争,勇敢迎接挑战,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求职?要做到以下几点。

(1)乐观、自信

不要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较别人而言,自己总有闪光点。没拿过奖学金?不要紧,在写作方面不还获过奖吗?没获过奖?不要紧,不还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吗?什么,连英语四级都没通过?也不要紧,不依然是个大学生吗?你诚实、勤恳、坦率、交际能力强……这些不都是自己的优点么?不要任何事情都“先做最坏的打算”,在求职前不要让悲观和自卑占据心理的高地,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树立对自己的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2)认真、审慎

有人把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比喻为“人生的初恋”,对待“初恋”,怎能不认真准备,费尽心思,怎能不慎之又慎,千挑万选?找工作不是玩游戏,那是你的饭碗,是吃饭的家伙,是人生幸福的基础,这次选择的工作,将会决定今后事业的发展,也将会为将来的社交圈子、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找工作前,不要总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不要总是一副“无所谓”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因为我们不能预知,现在寻找的这份工作将会影响你这一生的一年?五年?十年?五十年?还是更长,甚至……一辈子?

(3)积极、主动

机遇总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它永远只属于那些主动出击,把握机会的人。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职位僧多粥少的今天,除非超凡的优秀,否则,一天到晚等着工作找上门来,那是异想天开的事。积极一点,努力一点,如果就业信息比别人早一点知道,如果求职信比别人早一点写,如果简历比别人早一点投……那么你的机遇就能比别人早一点到来。

(4)诚实、坦率

诚实历来是美德。在到处充斥着欺骗和谎言的今天,诚实、坦率的求职者往往能受到企业的青睐。找工作时,一切要保持原则上的“原汁原味”:是北京某某大学的,不能说成北京大学的;是本科生,不能说成研究生;刚过英语国家四级,不要说成过了国家六级;是广东户口,不能说成北京户口……不是说只能是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说不是什么就不要说成是什么。适度的夸张是可以允许的,就像广告一样,但不能吹过了头,老鼠不要说成牛;更不能造假,黑的说成白的,否则如果不幸遇上个雨天把你身上的白色一冲,原形毕露的时候,就不光是丢人的事情了。

自我介绍—如何在履历表中完整的介绍自己?

撰写履历表是社会新鲜人必备的第一项能力,也是求职者与企业主接触的第一个沟通管道。在堆积如山的应征信函里,如何在短短几页的履历表中,完整的介绍自己以吸引企业主的兴趣,进而争取到面试机会呢?

◆履历表基本架构可分四大部分:个人基本资料、工作与社团经验、专长与能力、自传。

一、个人基本资料

基本资料是企业对你这个人认知的第一印象,内容包含姓名、年龄、性别、电话、住址、联络时间等,在这个部份上绝对必须填写清楚以方便企业能够联络到你。

二、工作与社团经验

初出茅庐的社会新鲜人大多没有工作经验,然而在这个部分上可提供个人打工经验以及在校时参与的社团经历,将个人特质与志趣好好运用加以突显,亦是企业考量一个人的能力所在。

三、专长与能力

个人所具备的才艺专长与在校所学的专精祥细条列,提供企业作为衡量应征者之能力依据

与符合工作职缺之条件限制。举例来说,若两位同样应征行政工作,其中参与过专业训练并取得认证资格者就比另一位更占优势将。

四、自传

此乃履历表之精华所在,而吸引人的自传,不一定要长篇大论,只须把握住言简意赅之重点,并辅以生动具特色的方式来写作,在内容上可依家庭背景、兴趣专长、对工作的期望以及个人生涯规划四大方向来作一完整的表达,如此可让企业更具体了解你这个人的背景、经历、能力所长与志趣

◆小撇步,立大功,别错过了,要牢记在心喔!

一、履历格式工整

在履历表的外观编排上应注重整齐、有条理,可依照基本架构依序排列,主题的部分应予以放大或以粗体字、加底线的方式呈现。自传的部分,在撰写内容上应注意段落分明,可用缩排的方式呈现,使阅读者易于明了。

二、希望待遇部份

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社会新鲜人来说,在希望待遇的部份上,应先多方面搜集职场与产业相关情报,或是询问亲朋好友关于希望待遇应如何要求才恰当。在多听多问的情况下,才有助于个人对待遇问题的初步了解,进而能掌握住一般的薪资行情为何。

三、自传撰写技巧

自传以500~600字最佳,内容应简洁有力,以抓住重点为依据,可强调个人的专才与公司所需作搭配,如此可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强调个人对此份工作的期许、企图心及人生规划。首先,要突出个人的优点和特长,并要有相当的可信度。特别是具有实际管理经验的要突出自己在管理方面的优势,最好是通过自己做过什么项目这样的方式来验证一下;其次,要展示个性,使个人形象鲜明,可以适当引用别人的言论,如老师、朋友等的评论来支持自己的描述;第三,不可夸张,坚持以事实说话,少用虚词、感叹词之类;最后,要符合常规,介绍的内容和层次应合理、有序地展开。最后,要符合逻辑,介绍时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自己的优势很自然地逐步显露,不要一上来就急于罗列自己的优点。

一个自信的性格,一个放松的状态,以及一种让人亲近的感觉

第三篇:甘肃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1.稳定和扩大就业成效显著。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到2010年末,全省就业总量达到1499.56万人,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由“十五”末期的17万人增加到2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省完成农民工培训230.27万人,5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168.69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加1142.77万人次,增长111.39%。全省创劳务收入1441.8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147.26亿元。高校毕业生年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全省已建立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累计有100万人享受了职业培训补贴,76.5万人享受了职业介绍补贴,11.5万人享受了技能鉴定补贴。

困难群体就业得到有效援助。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50.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扶38914户零就业家庭的43599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基本形成。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十一五”末期,劳动合同签订率90%,其中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全省共有2851家企业实现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涉及用工70.5万人。全省14个市州、46个县区建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保障监察进一步加强,重点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整治非法用工,共检查用人单位20.3万户,涉及劳动者944.1万人。

2.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从国有单位向多种经济社会组织、从单位就业人员向灵活就业人员、从城镇居民向农村居民拓展。“十一五”末期,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2.5万人、589万人、164.2万人、130万人、82万人,比“十五”末期分别增长了22.28%、233.56%、2.63%、85.58%和104.9%。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待遇不断提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达到1468元,年均增幅达到12%以上。工伤保险伤残津贴每月增加到1105元,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每月达到430元。80%以上的地区职工和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已达到职工平均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和60%。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实施。截至2010年底,34个县被列为新农保试点县,覆盖556.4万人。全省被征地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约为1.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1906.92万人,参合率为95.54%。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救助力度显著增强。城乡低保对象由146万人增加到405万人,共发放保障资金115亿元。农村“五保”供养方式实现由农村互助共济向政府财政负担转变,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310元和1640元,供养人数达12.5万人,共发放供养资金7.23亿元。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共发放救助资金15.3亿元,实施救助456万人次。

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省各类养老福利机构达到693个,拥有床位2.17万张。全省共扶持51万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对26万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安置6万残疾人稳定就业,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5%。为60万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其中12万人不同程度康复。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80%。

民生投入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761.1亿元,2010年的投入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5.8%。

3.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末,全省共建成1个省级和5个市州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人才市场104家、劳动力市场89家,社会保障服务中心38家。142个街道、569个乡镇、1064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基本形成了省、市、县、街道乡镇四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体系。完成了省、市、县三级金保专网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信息化管理。

4.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长。

“十一五”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9元,较“十五”末增长60.76%,年均增长11.4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08元,较“十五”末增长了67.07%,年均递增11.52%。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为388.8万人,脱贫人口为53.6万人,贫困面为18.7%,43个国扶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4.4元。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民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关键阶段,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民生优先、突出共享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思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予以倾斜支持。同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发展,扶持青海甘肃等四省藏区发展等重大举措,都为加快我省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省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城乡新增劳动力年均达44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50万人左右。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每年可新增城镇15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等,可安排就业25万人左右,城镇劳动力人口供求缺口仍在2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压力加大,近4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而我省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大量人员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急需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基金承载着巨大支付压力。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水平低,保障能力需要尽快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转移接续难度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010年全省60岁以上人口达315万人,占总人口的11.88%。家庭保障能力也在急剧下降,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尤其是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骤然提升。

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难度加大。工资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的矛盾日益尖锐,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不健全,劳资矛盾突出,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较严重,劳动争议继续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二、“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全省总体发展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突出重点,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就业优先。

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衔接协调,强化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

2.坚持服务公平。

统筹城乡和区域,统筹各类人群,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全省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快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坚持突出重点。

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战略意义,重点解决制约我省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出解决大学生和农民工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适度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支持“两州两市”(甘南州、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4.坚持政府引导。

各级政府必须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增加财政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共同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发展目标。

1.就业目标。

健全促进就业政策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创业培训20万人,农村劳动力累计输转2200万人次以上;集中供养有劳动力的孤儿基本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左右。

2.社会保障目标。

完善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居民,制度协调发展,保障水平全面提高,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到“十二五”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4%,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5%,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达到85%,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实现应保尽保。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73万人、171万人、152万人和116万人。全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提前实现全覆盖,实现村干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并轨。

——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职工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由1249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左右。基本建立适度普惠型福利体系。城乡孤儿最低养育标准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不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使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或略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待遇、优抚对象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财政社会保障投入不断增长。社会保障支出由占财政支出的16%提高到30%左右。

——建成与省情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全省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形式多样、功能完善、与省情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省每个县市至少拥有1所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城乡社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0张。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水平,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农村砖木、砖混住房比例达到80%以上。覆盖城乡居民低收入家庭和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3.收入分配目标。

——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十二五”末,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830元和23100元,年均增长12%。

——不断缩小城乡、地区、行业间收入差距,加大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扶持,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5年减少贫困人口200万人。返贫率控制在15%以内,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以下。

——建立合理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200—1500元/月。

三、“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应对全省就业严峻形势,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机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争取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就业目标责任体系,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加大项目建设促进就业力度。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积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落实鼓励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广开就业门路。加快发展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打造兰白、酒嘉、天水等能源制造业基地,扩大就业岗位。

加强就业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建立城乡劳动者统一、平等竞争的就业制度,大力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充分利用新的增长点扩大就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乡生产生活服务业转移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税费减免、贷款支持、财政补贴等有效措施,制定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展以吸纳就业的相关支持政策。同时为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营造公平、竞争、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进一步促进自主创业。

在全省确立并推行创业富民理念,积极改善创业政策环境,简化创业行政审批程序,支持和鼓励创业。加快构建创业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指导中心和基层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人员提供多方面的基本服务。大力培育和扶持社会中介机构,支持和鼓励中介机构为创业提供专业服务。各地应重点扶持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创业示范作用强的创业项目,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以深入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建设为契机,结合现有园区,实施农民工创业试点工程建设。选择10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开展农民创业促进工作试点,初步形成有利于农民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方便、及时、有效获得资源的创业平台。加快建设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项目。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小额贷款作用,完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快创业项目库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完善及时的职位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和职业培训等服务,定期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引导各类求职者自主择业。要加快建设县、乡两级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尽量扩大覆盖面,发挥服务功能,促进充分就业。继续建设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提高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城乡一体、信息联网、资源共享的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为目标,建立培训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培训、在职培训和创业培训。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加强技工院校、农村科技培训中心、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的建设,积极创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发挥技工院校引领作用,提高技工教育培养层次和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招收高中以上毕业生的比例达到60%以上,重点培养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服务产业的实训基地和实训中心。在全省东、中、西三个区域建设3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公共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同时,建设10个具有当地特色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提升改造一批以初、中级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加快建设以兰州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为核心的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

(五)突出重点群体就业。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坚持市场导向就业原则的同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民生实施计划。组织实施一系列针对性强、效果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对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强化社会、政府和高校责任,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

切实支持农民工就业。继续实施劳务输出战略,加强有技能劳动力的输出工作。在提高培训效果的基础上,拓展劳务输出区域,广开农民工就业渠道。组织实施劳务品牌工作,突出甘肃劳务特色,提高输出人员素质和技能。同时,随着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积极促进全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着力推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工作。完善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就业优惠政策,推动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促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形成以扶持自主就业为主、多种安置方式相结合、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格局。

加大对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开发大量适合困难企业职工就业的岗位。组织开发一批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招用企业就业困难人群就业。针对妇女、孤儿、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求职困难群体和人员,通过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加大援助力度,促进就业。

(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加快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引导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建立各级劳动仲裁机构,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帮助各类劳动者解决劳动纠纷,维护劳动者的就业利益。开展基层仲裁院试点建设,努力解决基层调解仲裁机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提高仲裁服务能力。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根据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城乡差异、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收入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为重点,努力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解决“五七工”、“家属工”养老保险等国有企业改制、关闭破产中历史遗留问题,统筹推进城镇各种养老保险协调发展和制度衔接。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缩小与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保险待遇差别。提前完成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任务。逐步推进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机衔接和并轨,全面开展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在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基本建立工伤补偿、预防和康复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较好发挥预防和促进工伤康复的功能。全面建立全省统一的生育保险制度,实现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统一参保,分项管理。制定优惠鼓励政策,促进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相互衔接,协调发展,满足参保人员多层次保障需求。

努力扩大社会保障参保范围和覆盖群体,以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无业居民、农民工和农村居民为重点,将各类群体纳入社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着力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部分困难群体无力参保缴费问题。引导各类人员及早参保、长期参保和稳定参保。“十二五”期间,力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农保参保人数年平均增长5%、8%、18%和30%以上,参保缴费率达到90%以上。

巩固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积极做好向全国统筹过渡的基础准备工作。继续规范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力争2011年实现失业保险省级统筹,2013年前实现工伤保险省级统筹,2015年实现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省级调剂金,为实现省级统筹创造条件。

(八)建立民政综合保障服务体系。

统筹推进民政综合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提高各级政府紧急救援和应急反应能力。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和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大保障资金筹措力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科学合理确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加强城市社会福利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全面改善城市“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条件。提高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水平,对符合条件的患病困难群众全部实施救助,建立健全“参合参保、住院救助、大病救助、门诊救助和慈善救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不断提高救助效果。建立完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家庭收入核算、临时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试点建设基层民政综合公共服务中心。

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提高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到2015年,全省城市社区全部达到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全省农村普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50%以上的新建社区达到和谐社区建设标准。着力建设社区服务设施,重点推进“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全覆盖。

建立和完善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居家养老、住房保障、老年教育、法律援助为主要内容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养老服务和托管设施,实施“关爱老人一键救助”工程。逐步健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重点推进全国综合性养老示范基地和临夏市国家级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示范区项目建设,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福利服务标准化示范省份。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加强孤儿救助工作,落实机构供养和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加快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与全省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九)加快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房源供给,健全廉租房制度,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平台,深入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引导各类企业、机构投资经营保障性住房。将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新的增长点,健全推进机制,扩大建设规模。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以县市为重点,提高廉租住房保障收入线标准,实现廉租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准入标准的有效衔接。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和筹集力度,提高实物配租比重。

四、重点建设工程

突出民生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加快实施一批基础性和示范性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有力支撑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坚持项目建设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服务、为民生重点工作服务、为基层和群众生活服务的原则,实施一批关系基本服务和薄弱环节的公共服务项目,实现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项目的有机结合,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整体发展。

根据“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突出基层城乡居民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确定“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共10类,规划总投资规模约为135亿元左右。主要是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福利设施建设项目、防灾减灾建设项目、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创业实训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民政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仲裁体系建设项目等(详见附件)。通过扎实有效的项目建设,充分支撑和促进就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

修订完善我省劳动力市场管理、社会保险、军人优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与国家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相配套,能够充分反映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法规体系。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将其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真正做到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责任、政策、资金、措施到位。各级社会保障机构和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建立和完善对相关部门的监督考核。发展改革、人社、财政、税务、建设、民政、卫生、工商、农牧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相互配套、互相支撑的运作体系,促进就业、社会保障与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私营个体协会、残联、行业协会等组织都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的实施。

(三)加大资金支持。

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民生建设的原则,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逐步增加政府投资规模,建立与规划任务相匹配的政府投资规模形成机制。加大政府财政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同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支出存量结构,提高财政就业和社保资金支出效率。适应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建设需要,逐步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民生事业发展。

(四)加强项目支撑。

坚持民生优先,充分发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加快实施一批民生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设备,促进民生事业发展。要想方设法实施好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大惠民工程”和本规划提出的10类重点工程,增强社会事业和民生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实行评价考核。

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把规划任务和发展目标细化分解到工作计划中,强化对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第四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

根据晋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晋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对“十二五”时期就业和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作出部署,进一步发挥劳动保障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和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主要成绩

(一)城镇就业形势成绩显著。

以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为工作重点,发挥促进就业整体功效,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努力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抓落实、抓推进、抓实效,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7.6万人次,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得到落实,工作成效显著。

(二)就业政策措施逐步配套、完善。

城乡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已经制定了涉及促进各类劳动者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晋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做好农民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

(三)就业援助就业政策惠及城乡困难群众。

近年来,通过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为我市城乡的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一是扩大就业援助范围,让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到农村劳动者;二是扩大补贴范围,让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创业的补贴范围扩大到农村劳动者。

(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遍及城乡。

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市12个乡镇(园区)已设立了保障事务所,10个居委会、224个行政村均已设立了保障事务站。形成了市、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三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五)失业保险征缴取得较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失业保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在此期间,失业保险制度不断深化,参保登记管理、保险费申报缴纳、保险金申领、发放等工作流程得到规范。截止12月,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2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719万元。

(六)各项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企业养老保险: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员21143人。累计征收保险费26640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全市所有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全部参保,参保人数为4220人。累计征收保险费7157万元。工伤保险:企事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513人。累计征收保险费607万元。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共计达到了25770人。累计征收保险费8960万元。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800人。累计征收保险费561万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7355人。累计征收105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49570人。累计征收保险费167万元。

(七)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参加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共有5689人,其中企业4810人,机关事业879人。年发放养老金过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保持100%。社会化发放率100%。为70周岁以上退休人员进行了免费体检;为高龄退休人员送生日蛋糕。并先后组织举办了离退休人员运动会、文艺汇演和摄影艺术展。

晋州市社会保险基金有一定积累,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抗风险能力。社会保险工作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社会保险局连续多年被石家庄市评为先进单位。社会保险局被石家庄市评为“人民满意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企业养老保险科被石家庄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结构性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全市就业工作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求职与企业用工难以对接,还有劳动者对工资水平的期望值与企业实际支付能力的差距等。

(二)就业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既有在新产业发展中如何促使就业增长的问题,也有原有企业破产、关闭、退出,原有就业岗位流失的问题。

(三)就业形势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存在岗位流失率居高、困难企业较多、困难人员就业难等问题,新增就业中还有不少人员没有享受社保补贴。

(四)失业保险工作仍有不足。不但存在着困难、停产、破产企业逐年增多,亏损面增大,出现无力缴纳社会保险基金的情况。而且还有部

分企业法人对社会保险政策缺乏正确、全面、长远的认识,造成近年来企业欠费屡屡发生,这都是不稳定因素。

(五)由于业务范围、工作量大幅增加,现有社保局工作力量已远远跟不上工作的需要,由于人员调整、借调、调出等原因,目前社保经办机构出现人员的严重不足,极大的影响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扩面工作依然严峻。目前

各企事业单位的养老、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扩面工作主要针对个体私营企业,而这些企业参保积极性不高,造成扩面工作开展缓慢。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出现,社保基金的支出压力将不断增大。

三、“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实事实办、改革创新,以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为重点,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深化就业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新型城乡劳动保障制度相协调,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就业稳定充分,结构科学合理。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我市劳动保障“全覆盖、低失业、高和谐”总体目标,按照建设“和谐晋州”的整体要求和“优化就业、服务民生”的就业工作目标,着力打造“晋州就业新天堂”,树立良好部门新形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新局面。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8.75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4万人以上。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0.3万人,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0.4万人,农村劳动力培训4万人以上,其中以阳光工程培训为主培训2万人,引导性培训1.6万人,技能培训0.2万人,农业科技技术培训0.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719万元。

到“十二五”末,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征缴5亿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000人以上,征缴1.5亿元;企事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万人以上,征缴1亿元;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征缴1.5亿元;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万人以上,征缴1亿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万人以上;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支付待遇8万人以上,支付3亿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保持100%,社会化发放率100%。

四、“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主要工作

(一)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为契机,建立健全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强化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领导责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职业培训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就业促进法》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学习培训,提高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以公平就业为原则,努力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引导、支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

(二)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功能,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在现有人力资源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力争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建成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场网络,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提供优质高效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以人力资源市场为载体,每年深入开展促进农村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和复退军人等就业的“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活动,增进求职者与企业的交流,促进就业。

(三)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重点采取七项措施:一是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规划和管理,制订晋州市职业培训规划,对全市的职业培训工作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二是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确保培训质量。建立对培训机构的质量考核体系,实行优胜劣汰。三是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结合就业的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工种和要求,达到以培训促就业的目的。四是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采取自建实训基地与利用社会资源并举、自我培养和委托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企业满意的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通过劳动者技能提升、素质提高改善就业结构、拉动就业增长,使职业技能培训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将从根本上稳定就业局势,促进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四)加大创业指导工作力度,以创业促就业。

建立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机制,帮助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积极落实创业促进政策,鼓励各类人员创办民营企业。一是积极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和专家咨询、项目论证、开业指导、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二是对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活动的人员,自筹资金有困难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从事微利项目经营的,给予两年贷款贴息。

(五)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一是继续做好乡村(街道)劳动保障平台工作,完善乡村(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以乡村(街道)为依托,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对象;二是建立就业困难人员申报制度和定期回访制度,掌握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就业需求、培训需求以及生活上存在的困难;三是积极为就业困难对象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服务。对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进行创业指导,给予就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四是建立完善就业困难对象安置动态为零制度,对现有的就业困难对象及时给予就业援助。

(六)进一步加强失业保险工作。

认真贯彻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将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及其职工纳入覆盖范围。进一步强化基金征缴,增强基金承受能力。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功能,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益,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对象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劳动者的“保护伞”和“安全网”。一是加大对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的贯彻落实的力度,认真组织好扩面征缴责任制的落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扩面征缴稳中有升。二是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市化管理服务工作,衔接好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市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完整的原始数据库,为退休人员社市管理走向信息化打好基础。三是加快劳动保障信息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社市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保障管理现代化。四是加强社保政策法规宣传力度。通过在电子屏、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社保政策宣传,使广大群众知政策、懂政策、了解享受政策带来的实惠,从而提高全民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八)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全面启动我市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员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第五篇: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专业学科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系对现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如下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按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合格课程的层次,逐步将专业课程建设完备。其中各层次课程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级别。本规划期内争取将《社会保障学》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将《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薪酬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卫生经济学》、《医疗管理学概论》、《医疗保险》、《劳动关系概论》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质课程;将《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劳动社会学》、《劳动争议处理》、《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社会救助》、建成国家级合格课程、省级优质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将《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劳工》、《中外人事制度》、《医疗事故鉴定与纠纷处理》、《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医政管理》、《药品监督与管理》建成校级优质课程;其他专业课程《劳动心理与组织行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职业安全与卫生》、《商业人寿保险》必须达到省级合格课程要求。

此外,根据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新开和改造的课程必须在2006年内达到校级合格课程要求。

各层次课程的评价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1、精品课程的申报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质课程的申报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进行。

2、系设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3、建立课程建设小组,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课程建设实施,督促检查。

4、所有教师必须参加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培训,五年内教师能使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5、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实现课程内容的规范化。

下载完备社会保障的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备社会保障的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分析 实数的完备性

    《数学分析》教案 第七章 实数的完备性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六个基本定理,能准确地加以表述,并深刻理解其实质意义; 2.明确基本定理是数学分析的理论基础,并能应用基本定理证......

    自我介绍完备手册+(范文大全)

    始终保持微笑”、“临别握手时要坚定有力,以感染对方最强的技能、最深入研究的知识领域、个性中最积极的部分、做过的最成功的事,主要的成就 良禽择木而栖,士为伯乐而荣,勤奋......

    崇信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专项“十一五”规划

    崇信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专项“十一五”规划 (2006年——2010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一五规划思路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一五规划思路“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资源整合阶段。为实现劳动保障事业......

    社会保障

    弱势群体、基金入市和两会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 一、弱势群体 1、弱势群体含义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VG(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

    社会保障

    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 问题阐述: 1.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 2.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不够健全. 3. 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社会服务等......

    社会保障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加强基层调解仲裁力量,努力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纠纷和矛盾化解在基层,按照黑人社函[2012]213号《关于在全省招聘乡镇街道基层人力资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