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居民满意社区建设情况汇报
社区位于**繁华的商业中心区,面积0.08平方公里,居民2200户,5500人。近年来,我们以建设“居民满意社区”为中心,在巩固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构建了社区建设互动多赢新格局,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全国巾帼文明岗、**省文明社区、**省
和谐社区、**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示范点、**省科普文明社区、**省最充分就业社区等120多项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优化队伍建设,建立居民信任团队
1、抓好社区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以一流团队带动人。社区工作是政府工作的前沿,在社区建设中,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尤为重要。社区党总支与社区每位工作人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项原则、树立三个意识、做到四个依靠、增强五种能力、达到六个深入的工作要求。同时,在社区工作人员中营造了积极想事、努力干事、鼓励成事的工作氛围。
2、抓好社区党员队伍建设,以先锋作用凝聚人。社区工作局面能否打开,关键在于党员是否起好带头。一是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按照社区工作人员管片、支部管院、党员管家的原则,调整社区支部,楼栋党员活动站的设置,使整个社区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组织,哪里就有党员在发挥作用。二是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进一步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创办《先锋简报》,侧重向党员、居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三是注重培养后备力量,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和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认真做好预备党员的发展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
3、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制度,以工作规范约束人。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工作思路,完善机制,确保社区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注重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人员联系群众制度》、《社区工作人员学习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水平,提升对外形象。二是完善约束与激励机制。将个人岗位创建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实行社区工作人员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增强社区工作成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坚持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激励措施留人。
二、围绕促进社区自治,培育居民“主人翁”精神
1、推进社区“四民主”、“两公开”。社区党总支引导社区居委会通过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完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议事制度、决策制度、自治组织章程、文明公约等。让群众参与,由居民或居民代表自己决定。强化群众监督功能,严格推行述职评议制度,全体社区班子成员定期向驻社区单位和居民代表述职,主动接受民主评议,以无记名形式对社区工作进行测评,并将民主评议结果在民心公示栏予以公示。
2、搭建社区与居民交流平台。社区党总支畅通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努力听民声、知民心、重民意、聚民力,激发居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社区建设,在社区开展了“民意直通车”活动。一是社区定期组织开展“问计于民”系列先锋论坛。引导居民议身边事,说心里话,做主人翁。二是成立社区庭院理事会,疏通民情反映渠道。引导社区庭院理事会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到社区。三是设立社区“意见箱”、社区民意反馈窗。将社区对民意处理情况定期进行反馈,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
3、开展共驻共建。一方面,积极主动为驻区单位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纠纷,调处矛盾,优化经营环境;另一面进一步完善“党建联席分会制度”及“社区公约”,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党建联系分会,共商社区建设事宜;再次,积极主动争取驻区单位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形成“资源共享、思想共育、实事共办”的良好氛围,促进单位与社区、社区与居民的共驻共建、和谐发展。
三、围绕提升居民素质,引导居民健康向上
1、开展市民教育。社区着重以市民学校为主阵地,紧密结合社区建设和群众思想教育的实际,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教育相结合,运用室内外授课、座谈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针对不同群体,在居民群众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如针对全体社区居民将安排时事政治教育、社会治安教育、法制知识教育;对社区老年人安排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对育龄妇女将安排妇女保健知识讲座;从而使教育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效果显著。
2、开展主题活动。一是在党员中继续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活动。开设“义务巡逻先锋岗”、“政策宣讲先锋岗”、“邻里互助先锋岗”、“新风倡导先锋岗”等十个先锋岗位,使先锋工作具体化。二是围绕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在社区工作人员中开展“放飞梦想”活动。三是在社区邻里之间开展“兄弟姐妹帮帮帮”活动。在社区成立互助队,完善党员“一对一”的帮扶,为社区内的空巢老人安装了先锋门铃。成
第二篇:居民满意社区建设情况汇报
社区位于**繁华的商业中心区,面积0.08平方公里,居民2200户,5500人。
一、围绕优化队伍建设,建立居民信任团队
1、抓好社区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以一流团队带动人。社区工作是政府工作的前沿,在社区建设中,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尤为重要。社区党总支与社区每位工作人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项原则、树立三个意识、做到四个依靠、增强五种能力、达到六个深入的工作要求。
2、抓好社区党员队伍建设,以先锋作用凝聚人。社区工作局面能否打开,关键在于党员是否起好带头。一是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按照社区工作人员管片、支部管院、党员管家的原则,调整社区支部,楼栋党员活动站的设置,使整个社区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组织,哪里就有党员在发挥作用。二是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进一步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创办《先锋简报》,侧重向党员、居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
3、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制度,以工作规范约束人。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工作思路,完善机制,确保社区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注重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人员联系群众制度》、《社区工作人员学习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水平,提升对外形象。二是完善约束与激励机制。将个人岗位创建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实行社区工作人员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增强社区工作成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
二、围绕促进社区自治,培育居民“主人翁”精神
1、推进社区“四民主”、“两公开”。社区党总支引导社区居委会通过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完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议事制度、决策制度、自治组织章程、文明公约等。让群众参与,由居民或居民代表自己决定。
2、搭建社区与居民交流平台。社区党总支畅通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努力听民声、知民心、重民意、聚民力,激发居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社区建设,在社区开展了“民意直通车”活动。一是社区定期组织开展“问计于民”系列先锋论坛。引导居民议身边事,说心里话,做主人翁。二是成立社区庭院理事会,疏通民情反映渠道。引导社区庭院理事会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到社区。三是设立社区“意见箱”、社区民意反馈窗。
3、开展共驻共建。
三、围绕提升居民素质,引导居民健康向上
1、开展市民教育。社区着重以市民学校为主阵地,紧密结合社区建设和群众思想教育的实际,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教育相结合,运用室内外授课、座谈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针对不同群体,在居民群众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
2、开展主题活动。一是在党员中继续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活动。开设“义务巡逻先锋岗”、“政策宣讲先锋岗”、“邻里互助先锋岗”、“新风倡导先锋岗”等十个先锋岗位,使先锋工作具体化。二是围绕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在社区工作人员中开展“放飞梦想”活动。三是在社区邻里之间开展“兄弟姐妹帮帮帮”活动。
第三篇:加强居民参与、促进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发轫于1990年代初的社区服务热潮。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xx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始大规模推广。目前社区建设已进入整体推进、全面拓展的新阶段。
一、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讨论
1、政府的大力推动。应该说,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及“单位制”解体的背景下发生的,政府主要目的是寻求新的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寻求政治社会的稳定。对于高层决策者而言,宏观层面上的社会失范是下决心推进社区建设的触发因素。现代化进程本身所引发的动荡性,使得城市社区无时无刻不处于改革发展的风口浪尖。下岗职工、社会保险、老龄人口保障等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群体中会普遍产生被剥夺感,进而导致社会冲突和合法性危机。在基层政府官员看来,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带来的焦虑和迁怒,已经使得稍微的管理不力就会使社会冲突的负面效应放大。出于这种担忧,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的动机足可理解。可以说,政府的推动是社区建设产生重要原因和现实动力。
2、居民的渐进需求。单位制解体后,“单位办社会”所负担的多元化职能开始回归社区,体制外的民工、流动人口等社会空间急剧膨胀,加上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对社区安全、服务、环境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这种来自民间需求只是一种渐进的必然,和当前政府强大的推动力相比,参与途径与公~识的不足,使得今天居民建设社区的自觉力量相对弱小,这是一个典型的“强政府弱社会”的二元动力格局。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型,居民的需要会逐渐演变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在当今世界遍及各国的行政管理改革浪潮中,公民参与正作为治理(governance)理论的重要内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由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演变看来,居民参不仅是社区建设的主导动力,还是衡量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社区建设以人为本,人既是社区建设的客体,又是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发展”。同样的,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也就无所谓社区建设。一定意义上说,“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决定着社区建设的效果”。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和整合中,“单位”起主导作用,街道和居委会这样的法定性社区起辅助作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主要是参与工作单位的内部社区事务,而不是居住地的法定性社区事务。随着社会保障、医疗体制、住房制度、后勤服务等各项改革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单位”组织的复合功能逐步弱化,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日渐松散。与此相反,居民与法定性社区之间的关系却日益紧密。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中期以来,“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趋势更为明显。同时,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也都促使居民越来越关注法定性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因此,居民的广泛参与在社区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居民参与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1、居民参与的广泛性越来越明显。广泛性是居民参与的基本要求。在这里,广泛性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参与主体的广泛,二是指参与内容的广泛。从参与主体来说,过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活动的主要是指社区少数居民,驻社区的机关、团体、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基本不与当地街道、居委会发生关系。需要发生关系时,也多是由上级政府或各自的主管单位出面协调。近年来,三类主体都呈现出良好的参与态势。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社区建设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除因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单位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外,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为主的社区议决机构的普遍建立,完善了社区单位的制度化参与渠道,调动了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杭州天水街道的下属居委会自建立由驻区单位领导和居民代表参加的协商议事会后,在社区范围内普遍开展了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环境市容联建等社区共建活动,形成了联片共建、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新格局。同时介入社区事务的各类非政府组织,如志愿者服务队、地球村环保组织、老年协会等也明显增多。从参与的内容来说,不再仅限于一些简单的健身娱乐活动,而是逐步向社区政治(如选举)、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等多样性发展。
2、非政治性参与是当前居民参与的主要内容。尽管我们可以简单地给出政治性参与和非政治性参与的定义,但在实践中要将两者加以严格的区分却是困难的。比如居委会组织社区成员讨论是否应该在居民区兴建一个自行车棚,从社区公共权力的角度看可以说是政治性参与,而从便民服务的角度则可以认为是事务性参与。一般而言,象选举居委会成员、各级人大代表和居民代表这样的事项可以毫无争议地归入政治性参与当中。虽然近几年各地社区居委会选举的力度有所加大,北京、上海、广西等地还开展了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试点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居民参与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何况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驻社区单位是不能参与居委会选举的。另外,政治性参与也排除了在社区开展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因此,政治性参与因不具经常性而不可能在居民参与中占据主要位置。与此相对应,有关社区环境、治安、卫生、文化等方面的事务性参与则因与三类参与主体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成为社区成员关注的焦点。
3、不同参与主体参与社区事务的情况差异较大。对社区居民
来说,社区事务与其关联度较强,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得不参与,没有选择的余地。比如社区环境卫生,只有本地居民最为关心,最愿意参与改善;那些工作单位在本社区但户口在所居住社区的居民,就不能在工作的社区行使选举权。驻社区的单位尽管也关心环境、治安等社区事务,但毕竟在空间上是相对封闭的,员工多数时间都是在单位内活动,下班就离开了这个社区,对社区大环境的要求并不迫切,由此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驻社区单位更乐意参与那些事关其切身利益或者影响其形象的社区事务。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事务有两种情况:其一,居委会、居民代表会议、健身队、体操武术队等社区内组织,因都是由本社区居民组成,一定意义上可划入社区居民的参与范畴;其二,社区外组织,由于普及性不足,其选择的余地较大,参与的范围较窄。就某一社区而言,只是其一定时间内参与的场所之一。总的说来,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外非政府组织的居民参与率和参与层次都较低,很少会涉及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社区居民依然在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中唱主角。
4、被动执行式制度性参与是当前居民参与的主要形式。在社区建设中,参与本身受到鼓励而非受到限制,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建设社区。换句话说,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制度渠道是畅通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社区成员都会选择制度性参与。只有当社区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比较强烈时,才会出现非制度性参与的情况。从三类参与主体来分析,非制度性参与一般仅存在于社区居民当中。在制度性参与中,又以被动执行式参与为主。对社区成员来说,能否有机会参与社区事务的关键在于是否得到了社区管理机构的邀请。居民当中受到邀请最多的当然是受社区工作人员赏识的所谓社区积极分子,其次是居民代表,普通居民则很少能有机会参与较正式的社区事务。没有社区管理机构的认可,社区外的非政府组织要想进入社区开展活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从参与途径分析,社区管理机构和社区成员在居民参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多数参与事项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组织的,社区成员主动要求参与的则很少。常常是社区管理机构感到有必要了,就召集全体或部分社区成员开会、布置、传达,或者是政府有关部门提了要求,街道和居委会又赶快组织社区成员落实。即便是在成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会的社区,什么时候开、讨论什么主题也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定。被动执行式制度性参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社区成员参与率低、参与的层次较低。因此,居民参与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三、加强居民参与的可行性举措分析在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低频度以及假性广泛等难题是正常的。这促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面对当前不尽如人意的居民居民参与现状,应当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自治,真正还权于民,努力构建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整合平台,培育、引导、保护居民的居民参与热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居民居民参与机制。因为,居民参与主要缺乏一个把居民参与从可能变为现实的转化机制与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强居民参与和深化社区建设的实质与其说是管理体制改革,毋宁说是意义更为深远的政治制度创新。从各地实践来看,如何有效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构建参与广泛、功能完善、和谐高效的社区管理新体制,是社区建设中一个重大而又不能回避的现实课题。
1、有限政府理念的确立。中国的社区成形“后发”于西方,适度的国家主义倾向或许不失为一种阶段性“后发优势”。但是公民社会的成形依赖的是从内部建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不必过于仰仗来自外部的国家强制力量。因此要强调两个维度上的“有限政府”理念。一个是时间纵向上的。和西方城市社区一样,中国社区建设官民二元动力机制也是动态的,构建公共空领域的需求迟早会让政府的触角退让――这只是时间问题,政府必须未雨绸缪,因势利导。其次是空间横向上的。政府对社区事务的干预是有限度的,基层政府必须超脱各种利益,专事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明晰“恺撒”与“上帝”之分――不能说管得少的政府就一定是好政府,但是管得过多的政府肯定不是好政府。政府不管,谁来管呢?把这些任务转移交给非政府组织就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2、基层民主的扩大。公民参与包括政治参与和对公益事务的参与。它一方面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壮大,弥补国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时动员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通过利益整合、表达来催生公民社会、推进民主进程。当然,对于尚未成熟的社区而言,参与社区公益事务的可行性更大。此外,由于公益事务非常贴近个人生活,相对远离宏大的政治话题,所以扩大公民参与甚至比城市街道“直选”等建议显得更具有现实性。而它的稳妥行和催生民主观念的特质,则更具有本质上的意义。在居民参与中,利益是参与的最重要的驱动力。当居民感到社区与他的利益息息相关,参与能够有效维护其利益时,自然就会萌生参与社区事务的动机与期望。反之则会出现不参与或假性参与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特别是政治、福利、保障功能等,降低职工与单位之间的依存度,使居民除工作之外的其它利益关系都能在社区得到体现。
3、社区自治制度的建立。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界定,居委会是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但在实际的社会组织运行中,基于社会控制的需要和长期计划经济下城市管理体制的惯性,大多居委会已经事实上成为街道办事处的腿子。因此,对现行的组织法进行修改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十分重要。关键在于通过制度的确立和修正,使得公民参与获得法理的保证。对官员们的建议在于,极端地讲,最有效的政治领导和社会控制是利益的一体化,而只有通过积极的公民参与,利益整合才能实现。居民参与的最佳路径依赖是居民自治,而居民自治又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依托。因此,推进社区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强化行政管理,“管”好居民,而是为了加强社区自治,培养
居民的自组织能力,使居民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加强社区自治就必须使社区自治制度化,当前应主要开展的工作: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制定省级社区居委会选举办法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等,使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有法可依;二是规范参与程序,不同的社区要依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参与程序,什么时候议事,什么时候实施,居民该怎么办,居委会要怎样做,有建议或者意见怎样提等,使居民一看就明白;三是推行区务公开,社区事务的处理应在阳光下进行,决策情况、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都要及时向居民公布,便于居民民主监督。另外还需要结合我国加入WTO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向社区简政放权。如果建立了一套自治制度,权力却仍在政府手里,事事还需要向上级请示,那么社区自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与“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相适应,市区政府尤其是“条条”部门要继续向社区下放权力,使社区居委会实实在在的承担起自治的功能。当社区自治真正实现制度化时,居民居民参与的渠道也就畅通了。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已经破题,但是任重道远、意义重大,其间居民参与无疑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居民都具有共建新型社区的责任和义务,围绕社区建设,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做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居民参与为社区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内在动力。
第四篇:**街道**社区社区建设汇报材料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服务水平
---全力推进人文社区创建
**街道**社区社区建设汇报材料
2019年6月20日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街道**社区,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就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社区基本情况
**社区位于**街道东部,总面积1.60平方千米。辖11个居民组(含三个开发小区和一个商贸中心),户籍人口1538户6777人,常住人口15138人,有各类单位1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29人。
二、主要做法
2018年以来,**街道**社区结合社区实际,突出党建引领,充分整合社区综治中心和讲习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功能,按照基础牢、职责清、能力强、效率高及“综治信息化+N”模式,培育打造了以“便民利民服务、社会综合治理”为宗旨的“人文社区”。
(一)强化党建引领,抓实党建工作。抓班子,强管理。一是配合省、市、县、办事处做好社区干部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带动和推动发展的能力;二是落实“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三是强化驻社区干部的责任意识,共同提高社区干部推动发展的能力。抓阵地,强服务。一是加强社区办公阵地建设,按照“一室多用、综合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健全,利用充分、群众满意”的总体思路,二是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建设,成立1个党员志愿服务队,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建设工作长效机制,宣传环保知识500人次,走访特殊人群200余人。抓民主,强和谐。一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公章管理使用制度,二是充分发挥居民议事监督小组作用,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讲习所、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抓创新,强发展。创新组织设置,增强“细胞”功能。在非公企业上建党组织,建立区域型、产业型、联合型等党组织,延伸组织“手臂”,实现党组织“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的统一,逐步着力构建社区、企业二级党建联动组织体系、责任体系、网络体系、制度体系,完善联建共建。
(二)讲习所宣传党的政策好声音氛围更浓厚。充分运用讲习近平台,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组建“讲师团”,采取群众会、院坝会、板凳会等深入辖区学校、居民小组、住宅小区、楼群院落、田间地头等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社事民生、农业农村、卫生保健等政策法规;共开展讲习50余场,召开群众会、院坝会80余次,发放相关宣传资料10000余份。
(三)综治中心服务群众更高效。建成社区综治中心,设便民利民服务大厅、“党建+”、矛盾纠纷调解室、心理疏导室、法治家园、四点半课堂等功能室,将涉及民生、扶贫、医疗等窗口整合到综治中心,由以前的办一件事进多个门、找多个人,变成了一个人负责、一个人签字。实现了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最多跑一次”,接待来访办事群众1000余人次,办理精准扶贫、临时救助、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各种信息收集采集等民生事项213余人次,共排查治理安全隐患20处,代办低保申请31户,回访刑释解教等特殊人群10余人,调解矛盾纠纷14件,送治精神障碍患者4人,群众的满意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四)网格化推进精准服务。划分网格17个,配备网格员36名,夯实基层基础,采取“大走访、大回访、大采集、大排查、大化解”的方式,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走访群众,全面回访特殊人群,全面精准采集数据信息,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全面化解矛盾纠纷,全面解决民生问题,充分发挥网格员对人、地、物、事、组织信息熟悉的优点,实现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涉军群体、支铁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重点人员的稳控等工作,实现“人在网格转、事在网格办”,增强了干部对社区情况的熟悉程度,密切了干群关系。
(五)活动载体力促“人文关怀”更到位。一是打造了1300平方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所有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开放,重点服务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优抚军人、低保或低收入老人等,购齐配全了民族乐器、西洋乐器、棋牌、健身器材、图书、书法用具等基础设施;同时满足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二是定期开展“育民”主题活动,弘扬和传承优良家庭美德。为深化社区教育,努力提高居民素质,社区每个季度都会举办1次“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每年参加县级“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的选举活动,把拥有良好家风,遵循严厉家训的优秀家庭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评比产生,在全社区形成崇善向德的良好氛围。
(六)共驻共建凝聚多方力量提升服务水平。与辖区1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明确共建项目、具体内容、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组织已报到的180名在职党员与社区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积极开展“心系社区、共创和谐”社区党建主题实践活动。针对社区居民需求、会员单位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兑现承诺创造条件;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做出表率,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以此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为加快社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扫黑除恶促进社会更和谐稳定。按照“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的总要求。结合当前农村环境卫生和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社区低保进村入户核查、“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空气污染防治禁止燃烧土皮灰和生活垃圾等重点工作,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大兴勤俭节约之风”活动为契机,组织召开群众会、板凳会、院坝会和专题讲习20余次,宣传扫黑除恶知识,将十二种黑恶性质违法犯罪行为及举报方式在辖区内宣传,发放宣传手册600份;积极配合派出所、司法所到集市、学校、企业、商店等处开展宣传。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街道人文社区建设工作虽然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够强,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不够强,政策领悟能力较弱;三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还未达到最大化。
四、下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区针对存在的问题,一是要加强业务知识、政策学习,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融洽干群关系;二是优化管理服务,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服务群众,进一步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加大资源设施的配置。三是以此次指导调研为契机,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切实把社区的工作做好,居民的事情办好,把人文社区建设的更好。
第五篇:社区建设汇报材料
方村社区位于桥东区南部,辖区面积0.39平方公里,由华夏家园、石油库宿舍、房管局宿舍组成,现有居民楼42栋、1718户、6136人。按照市、区文明委的安排,我们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按照“社区建设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硬件建设上档次,软件建设上水平”的工作思路,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在帮扶单位和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社区工作力度,理顺社区各种关系,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以增强社区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的文明程度作为落脚点,文明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初见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力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努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社区文明形象得到有力提升。
旧城改造后,原有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网点全部被拆除,给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和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我们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组织协调作用,利用社区党建联系会等形式,加大共驻共建力度,有效地改善了社区党支部及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条件,促进了社区服务的发展。一是我们积极到土地、民政等部门,落实办公用房的各种手续和资金问题,多方筹措了29万余元资金,在社区内建起了5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面积达到了100平方米以上,建立了能容纳100余人的社区党校,建成了高标准的“星光老年之家”;同时,充分发挥共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完善了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各种办公设备,添置了全新的电脑、电话、文件柜、家具和饮水机等。设立了健身房、阅览室、棋牌室等,配备了多种健身器材、各种棋牌、音响等文化体育设备,新购置了2000余册各类图书,并规范了管理制度,定期向社区开放。在市区文体局、市土地局、华夏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共投资140万,建成了一个占地5400平方米、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社区场所---华夏家园文化健身广场,广场内绿化面积4000平米,硬化面积1400平米,并安装了10余米长的科普文化长廊和一套30件的国家级的多功能健身路径,修建了两个标准化篮球场和一条十米长的科普文化长廊。广场的建成,为社区居民创造了优越的健身、休闲、娱乐环境,大大提升了华夏家园的文明程度,也积极推进了元村社区高标准文明安全小区和文明示范社区的创建进程。二是我们联合工商、税务、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和物业公司等共建单位,积极落实各级政府关于发展社区经济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社区居民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社区福利服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项目,新增社区服务网点30余个。同时,我们对社区服务网点实行挂牌制度,规定经营商户采取无偿、低偿等方式,为特殊困难的居民提供优先、优惠、优质服务,我们在工商、税务、房屋租赁等方面实行减免费用待优惠政策,规定经营商户采取无偿、低偿等方式,为特殊困难提供优先、优惠、优质服务。既满足了群众需要,又实现了社区76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了“一举双赢”。三是我们于2003年9月29日,在辖区举行了“社区服务中心启动仪式”,四个活动室面向辖区居民群众正式开放;建立健全了下岗职工台帐、失业人员台帐及城镇劳动力资源台帐,共统计下岗人员4人,城镇劳动力资源87人,社区企业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了100%。元村社保工作站多次被市作为现场会参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建立辖区居民健康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并于2003年10月25日举办了海尔健康进社区讲座,获市海尔健康社区二等奖。
二、有效发挥活动载体作用,全面提高社区建设水平,社区文明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我们坚持“硬件更硬,软件更软”的原则,通过开展“五好社区党支部”创建活动和“共驻共建”“结对共建”活动为有效载体,进一步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为开展文明安全社区活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加快了文明安全小区的建设步伐。一是“共驻共建”“结对共建”活动成果显著。通过开展见面会、协调会等形式,充分发挥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为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添置电脑及打印机等设备,并在共建单位市土地局的帮助下,投资 1.7万元为社区建立了高标准的科普文化橱窗。二是社区组织体系逐步规范。按照国家民政部的有关标准,本着“优化结构,合理设置,发挥作用,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文化体育、社会福利以及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协商议事会的群众性组织,并进一步完善组织工作制度和章程等,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组织的规范化水平。三是社区居委会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我们按照“两室”“六有”的标准和市、区文明委确定的“十个一”标准及三十四条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投资万余元对基础资料档案、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等八类十六项进行了统一规范,逐项逐条的进行落实,并按照统一格式全部上墙,有力地提高了社区建设工作水平。
三、开展多种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由于原元村社区属于旧城区,松散的居住环境和贫乏的文化活动严重制约了社区文明和文化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村民意识比较严重。旧城改造后,我们积极适应新型社区对居民思想意识和文明素质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大力开展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活动。一是社区文明氛围日益增强。我们坚持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基本要求,在社区内建立了科普画廊、文化橱窗、公共阅报栏10余处,宣传社区法律、卫生、科普、消防知识及新人新事新风尚,每季度更换内容3次。主动与市区有关部门联系,在社区内开展以“科技、文化、法律、卫生”为主要内容的“四进社区”活动4次。对社区各类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培训了社区文化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辅导员10余名,组建以社区党员为骨干的大鼓队、秧歌队、京剧协会、舞蹈队等10余支社区文化艺术团体,并经常性开展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思想。二是社区主题实践活动日益活跃。开展“我为党旗添风采”、“争做24小时党员”、“党员一人一岗”、“党员奉献在社区”、“三个代表在社区”等活动,累计为居民办实事684见;开展了“五星家庭”、“文明单元”、“文明楼院”的评选活动,评选出“五星家庭”865户、“文明单元”40个、“文明楼院”2个;为社区新增健身路径2条,并举办了两届社区趣味运动会;开展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等等,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和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良好氛围在社区内已蔚然成风。三是社区治安情况日益稳定。建立健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建立了50人的社区治安志愿者联防队,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设立了值班室和警务室,做到了“一区一警”,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办证率达到98%以上,刑释解教人员建档率和帮教率达到100%,妥善解决了7起因旧城改造引起的家庭矛盾纠纷。
随着创建工作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稳步实施,在社区内已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已初步形成。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政府指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推动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从而逐渐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借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各项社区工作的全面提升,最终把华夏家园建设成为高标准文明安全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