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新修》 复习笔记
《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
第三章
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社会运行的概念: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及机制
运行机制: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运行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
4.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宏观和微观;个人、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血缘、地缘和业缘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文化的特征
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传递性;变迁性和文化堕距
3.文化堕距的概念: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4.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文化丛:因功能上互相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5.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了解概念
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6.文化的功能:重点
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2.社会化的类型,了解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晚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长辈.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已习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分析:
①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
①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②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③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3.社会化的主体: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4.社会化的过程和理论: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了解P93):信任与不信任;自主和羞怯;主动和内疚;勤奋和内疚;勤奋与自卑感;认同与角色混淆;亲密与孤独感;关于后代与关注自我;完善与绝望.5.代差的含义P99: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第六章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概念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即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自获角色或者成就角色,指的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3.角色距离: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4.社会角色失调(重点把握):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P122。
第七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概念及涵义
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社会互动的维度有哪些
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强度
3.社会互动的类型有哪些
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合作
4.集合行为的一半特征与解读 P140
5.集合行为的概念
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6.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7.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有哪些(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第八章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类型(五类,概念把握):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学院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4.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作用。重点
5.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理解
6.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
7.初级群体的功能
8.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重点
第十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重点了解P207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改革开放对我国阶层结构的影响。重点P251
2.社会流动的含义:P243 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3.合理的社会流动:P247,量的合理与质的合理。重点
4.社会设臵的概念: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5.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的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内部流动和各层之间的流动)。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把社会流动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
6.P271式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产生了那些方面的经济设臵变迁。重点
第十三章社区
1.社区的涵义及含义
社区(Community)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2.虚拟社区(重点):P295“虚拟社区”与“实在社会”相比有哪些特点?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的概念
在社会学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2.社会变迁的类型
3.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
4.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5.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P311
6.社会变迁的概念:P
321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重点了解):P333。
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理性化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7.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迟发展效果”重点:P346 四个方面
概念: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起步晚于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国家爱,由于各方面的制约,形成特殊的发展过程。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表现:
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第十五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概念 P358
狭义的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征:P365
社会问题的交织性社会问题的突发性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3.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问题(了解):
4.环境问题(主要指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理论解释:(重点了解三大模式)P379
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建构主义模式
5.贫困的概念:P383 了解
第十六章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概念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社会控制的过程:决策环节、实施环节、监控环节、反馈环节
3.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4.社会越轨的涵义及其类型
(1)社会越轨的涵义:社会越轨(SocialDeviance),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2)社会越轨的类型: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
第十六章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的概念:P420
社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理论模型P428:四因素模型六因素模型循环理论
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P442
社会运行研究手段
1.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P460 教材示意图
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重点概括)P462: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是一种系统性的差异。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分别是不同概括
3.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环P466,具体研究的逻辑过程P467
4.测度的层次(重点把握三类):定类测量次序测量定距测量
5.信度和效度的关系:P479
6.参与观察和个案访谈P483
7.问卷调查和问卷设计:设计一个问卷调查(重点)
8.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P504(重点)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新修经典笔记
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词源:
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
社会历史背景
(1)
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4.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社会运行的内外重要条件:
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
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我们将其分为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
第三章:社会
1.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的特点
3.社会的功能
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概念及功能
5.社会运行的概念
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6.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文化的特征
3.文化堕距的概念
4.文化的功能
5.在改革与对外开放中怎样正确地对待非评比性文化
6.文化的结构
7.解释“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并进行简单的评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2.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分析:
①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
①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②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③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3.社会化的个人生物基础条件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4.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6.早期社会化困境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7.如何正确地看待代差问题
第六章: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概念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角色集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了解社会角色的分类,说明具体的社会角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归属的类型。
4.角色冲突的概念、表现形式及解决对策。
5.角色中断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第七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概念及涵义
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分析互动情境中的二人关系与三人关系
3.社会互动的维度有哪些
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强度
4.社会互动的类型有哪些
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合作
5.集合行为的概念
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6.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7.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有哪些(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8.流行的概念、特点及评价。
第八章: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3.社会群体的不同类型,并能说明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群体的归属性
4.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作用。
5.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6.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
7.初级群体的功能
8.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九章:家庭、婚姻与性
1.婚姻的概念
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个人之间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来组建共同生活。
2.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
第十章: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涵义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群体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
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的特征:
①社会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②社会组织的非合理性特征。
③社会组织的非道德性。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
4.组织目标的涵义及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5.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给个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组织活动的影响。
6.家长制的管理方式的特征及适用性
7.科层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8.组织结构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概念
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2.如何理解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3.解释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4.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
5.社会流动的概念
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6.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的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内部流动和各层之间的流动)。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把社会流动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
7.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8.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有哪些
9.怎样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
10.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作用
第十三章:社区
1.社区的涵义及含义
社区(Community)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2.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
3.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
4.谈谈如何能促进社区人的因素的合理发展?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的概念
在社会学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2.社会变迁的类型
3.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
4.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5.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6.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7.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8.“迟发展效应”的概念及表现
第十五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概念
狭义的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3.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破坏性和集群性。
4.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
5.解释社会解体理论
第十六章: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概念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类型
(1)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普遍性与阶级性、统一性与强制性。
(2)社会控制的类型: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硬控制与软控制、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3.文化控制的手段有哪些
4.社会控制的功能
5.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6.社会越轨的涵义及其类型
(1)社会越轨的涵义:社会越轨(SocialDeviance),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2)社会越轨的类型: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新修》学后感想
《社会学概论新修》学习体会
接触过这门课程,经过这学期学习,这门课在我的脑中已形成一个大致的框架。
社会学是什么?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我以前想问自己但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学了这门课程,看了这本《社会学概论新修》之后,我想我可以针对这两个问题给自己一个简单的回答。书本上对社会学下的定义是“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定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学科。”这是社会运行论的观点,偏应用性多点。我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学科,它的重点在于论证社会规范与价值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生理遗传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只拥有人的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其他的东西一点也没有,但长大后这些人有的人变得默默无闻,有的却变成了爱因斯坦、牛顿式的人物,甚至世界上找不出两个相同的人,这就是社会因素对人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社会学是门综合性的学科,孔德说,社会学是科学之王后,这可见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在孔德看来是很崇高的。如此崇高的学科它研究什么呢?有人做过很形象的比喻,社会学研究横向的,历史学研究纵向的,由此有人将这两门学科比作一双手的两个拳头,缺一不可,各有特长。社会学就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为了说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使人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社会学由于它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它的内容必然涉及关系人的方方面面。也许学到现在我们也只触摸到社会学这门大学科的一个触角而已,即使这么一个触角,就已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人首先是社会的人,由于血缘的关系,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又是家庭的基础。就这句话,看似一句很短的很简单的句子,却可以开出很多分支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它。单说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社会一个人孤立生活是很困难的。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候一个人身上可以融合多个不同的角色,正如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我们生活的社会也是一个大舞台,承载着形形色色的角色。有些角色扮演者很成功,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有些角色扮演得不好,被观众冷落,这之中又有很大的学问。因社会学的观点说是因为社会角色的扮演涉及角色确定、角色认知、角色学习和角色扮演这几方面,角色冲突、角色紧张、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都是角色扮演失调的表现。
人的一生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从青年前期到青年再到成年期,在这个过程人可得基本的社会知识,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掌握劳动的职业技能并确立符合时代的理想、信念。同时,这个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互动过程中出现个人与个人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又形成社会群体,从中又可分出很多分支,越来越复杂。
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可以从一个点联系到很多个点,结成一网,网的下面又可以分出无数分支,渗透到人的生活的每一方面。可谓,无处不有。
社会理论当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复杂理论框架来解释和分析社会样式和宏观社会结构。社会理论总跟经典的学科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关系,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会学家从未担任大学职务。现 今社会理论被认为社会学分支,涉足多个科学区域譬如人类学、经济、神学、历史等等。第一种社会理论几乎跟社会学同时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创立第一社会理论-社会演化理论。在19世纪,三大社会理论分别是社会进化论、社会周期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它们现在被认为是过时,但是它们却产生了新理论,像新进化论、现代化的社会生物学、后工业化的社会理论及多边理论。
跟客观的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理论家很少使用科学方法及其他事证方式来证明论点。反而,他们面对非常大型的社会走势时候都使用一些假说。可是,这些假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证明。这正是反对者所批评的重点。对于解构主义者及后现代主义者,他们更质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错误地承袭下来。很多时候,社会理论被认定为不可证明的。
可是,社会理论是构成社会学的最大部份。客观的科学研究经常支持社会理论家的解释。建基于科学方法的统计研究发现妇女和其他人虽然执行同样职业,但是收入出现严重收入差距。这成为女权主义的复杂社会理论的大前提。总之, 特别是对于纯净的社会学的追随者,社会理论曾有这样的呼吁因为它的焦点从个体移到社会本身及一些能控制我们生活的社会力量。这社会学的洞察多年来都集中在学生和对现状不满意的人是因为它假定社会结构和样式是任意或受到具有力量社会群组所控制。这暗示了变动的可能性。这暗示了在社会底层的人士受到不该受的压迫。
学习了这门课程,发觉很多生活怪状都可以用社会学的理论来解释,而且这种解释比较容易让人接受,通俗易懂,因为社会学的很多理论就是源于生活的升华。除此之外,我掌握了些社会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保持谨慎、注重细节、循序渐进,明确目标,怀疑并审视据称的事实,保持好奇心,实事求是等等。
这门课对我的理论基础和今后的实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对我是一次拷问,不仅针对这门学科,而且是针对我自己。对我自己长久以来疑惑的或遇到的困难有了一个很好的解答。同时,它教会了我一门社会学的思维方法,让我可以将它的特殊性灵活贯穿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同时,对今后的人生道路需怎么走,是否断续这样走也指明了方向。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词源:
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
社会历史背景
(1)
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4.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社会运行的内外重要条件:
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
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我们将其分为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
第三章社会
1.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
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的特点
3.社会的功能
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概念及功能
5.社会运行的概念
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6.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文化的特征
3.文化堕距的概念
4.文化的功能
5.在改革与对外开放中怎样正确地对待非评比性文化
6.文化的结构
7.解释“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并进行简单的评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2.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分析:
①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
①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②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③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3.社会化的个人生物基础条件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4.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6.早期社会化困境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7.如何正确地看待代差问题
第六章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概念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角色集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了解社会角色的分类,说明具体的社会角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归属的类型。
4.角色冲突的概念、表现形式及解决对策。
5.角色中断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第七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概念及涵义
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分析互动情境中的二人关系与三人关系
3.社会互动的维度有哪些
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强度
4.社会互动的类型有哪些
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合作
5.集合行为的概念
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6.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7.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有哪些(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8.流行的概念、特点及评价。
第八章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3.社会群体的不同类型,并能说明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群体的归属性
4.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作用。
5.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6.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
7.初级群体的功能
8.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九章家庭、婚姻与性
1.婚姻的概念
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个人之间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来组建共同生活。
2.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
第十章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涵义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群体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的特征:
①社会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②社会组织的非合理性特征。
③社会组织的非道德性。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
4.组织目标的涵义及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5.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给个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组织活动的影响。
6.家长制的管理方式的特征及适用性
7.科层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8.组织结构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概念
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2.如何理解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3.解释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4.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
5.社会流动的概念
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6.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的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内部流动和各层之间的流动)。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把社会流动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
7.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8.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有哪些
9.怎样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
10.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作用
第十三章社区
1.社区的涵义及含义
社区(Community)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2.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
3.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
4.谈谈如何能促进社区人的因素的合理发展?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的概念
在社会学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2.社会变迁的类型
3.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
4.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5.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6.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7.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8.“迟发展效应”的概念及表现
第十五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概念
狭义的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3.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破坏性和集群性。
4.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
5.解释社会解体理论
第十六章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概念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类型
(1)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普遍性与阶级性、统一性与强制性。
(2)社会控制的类型: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硬控制与软控制、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3.文化控制的手段有哪些
4.社会控制的功能
5.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6.社会越轨的涵义及其类型
(1)社会越轨的涵义:社会越轨(SocialDeviance),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2)社会越轨的类型: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复习
填空、名解、简答、论述
论述题要掌握的内容点(看书):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2.社会化
3.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环境因素。
4.社会分层
5.违规行为
社会学的定义简言之,社会学是对社会和社会行为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社会学(Sociology)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现代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一、西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流派
1、秩序学派(结构-功能主义)基本假设:社会是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着有秩序的运作。
发展趋势:如果没有外来事物的介入,社会发展有向着秩序与平衡发展的趋势。
功能主义理论尤其适用于那些稳定的、2、冲突论学派
基本假设: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在整体中“天然”发挥职能的部件,而是处于相互冲突的状态下。发展趋势:社会发展并不存在协调发展的趋势,各个社会部门之间的平衡是脆弱的,随时可能破裂。
社会秩序产生于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与支配,而非他们之间的自然合作。冲突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社会秩序不断地被瓦解,并从而获得新的社会秩序。
社会学主要历史人物与成就
孔德(法国)将社会学的定义为: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在他的著作《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了“社会学”的学科名词,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社会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
斯宾塞
英国19
其著作《社会学研究》(部分)曾被严复译成中文,定名《群学肄言》。
迪尔凯姆首次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下定义:社会事实(相对于自然事实而言)。
韦伯对现代社会学具有深刻影响,对社会宏观结构有兴趣,被称为“现代社会学之父”。对社会学的两大贡献:其一为科层制(官僚主义);其二资本主义制度与宗教的关系。韦伯代表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年、《经济与社会》等。
社会学在中国
严复/《群学肄言》/《社会学研究》(部分)/1902年
文化的概念与演进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全部或部分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或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或意义具体化的物质载体。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的诸要素
一、精神形态要素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核心在于文化,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要素。精神形态要素的核心是价值观,即整体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语言与符号
三、规范体系
四、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五、物质文化
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教导生产、生活的基本技能;
价值挂念社会化(树立价值观,指点生活目标与理想);
规范/行为社会化(教导社会规范);
培养社会角色(公民训练及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类型
1、基础社会化:也称一级社会化,属于早期社会化,即“自然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
2、继续社会化(Continuous Socialization):是人在成年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与发展,是具有社会资格的成年人的必经过程。
3、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对在基础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过程中失败而未完全取得社会合格成员资格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或补偿性的教育方式进行再教化的过程。包括反社会人格的改造/半强制的补偿性教育。
个人社会化的条件与机制
一、内在条件(人类生物学的条件)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人类具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类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人类有运用语言的能(运用复杂符号系统的能力)。
二、社会化的外部环境
社会化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家庭(家庭教育与影响):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2)学校(学校教育):具有特殊价值的社会化环境因素,提供系统的文化教育;
3)社会群体(同龄群体、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
4)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环境因素。
社会
社会的类型
按生产资料所有权为标准分类(马克思):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群体类型
1.按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划分:初级(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次级(次属/二级)群体(Secondary group)
2.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与成员群体相对,用以评价人物或事物标准的群体,用其标准来评价个人行为或
社会现象;
家庭类型
按家庭的代际层次与亲属关系划分为:(1)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2)主干家庭(stem family);(3)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
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乡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2、城市社区
都市社区,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3、集镇社区
社会分层理论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2)社会分层的标准(三项理想事物):
财富──经济标准
威望──社会标准
权力──政治标准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类型
不同标准的分类
1、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2、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3、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4、竞争式流动与赞助式流动。
社会变迁的理论 社会现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
社会现代化(简称“社会化”)是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违规行为 违规行为概述违规行为(又称:越轨、离轨、偏差、偏离行为/ Deviance),狭义的含义,是指社会成员较为严重的违反社会规范并被加诸标签的行为。
特点:
1、相对性
2、违背重要的社会规范
3、多数人不赞成行为
4、违规程度及惩罚取决于所为违反的社会规范的重要性程度。
违规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学解释:
A、(罗伯特·K·默顿)社会反常状态(失范)理论:创新(发明);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反叛(革命)。
B、文化传递理论(亚文化理论)C、标签理论
论述需掌握:这个就是今天考的论述这一,还有一个是李刚的案例,答疑视屏里有
社会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19世纪40年代,是欧洲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
从17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
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进程;社会财富转移到新兴的资本者手中;
产生了大量小农经济不能产生的社会组织;
自由意志推动科技的发展
商品生产推进世界贸易的产生与竞争加剧;
宗教权威逐步弱化;
法律功能由维护特权阶级向调节经济活动转化。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
欧洲社会从重身份的礼俗社会转化到重契约的现代社会。
二、社会学创立的社会需求
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的欧洲是社会动荡的时代。
资本主义发展达到了生产力的鼎盛,但繁盛的工业发展背后,阶级矛盾深刻对立。农民、手工业者及小私有者在大工业发展冲击下大量破产。工人生活条件恶化,工人斗争与起义风起云涌。
知识分子阶层对资产阶级革命所宣告的“理想国”的现实图景深感失望。人们强烈要求对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与评价。社会菁英试图以“社会组织规律”来重建社会生活秩序。
社会变革对社会学理论的需求
社会秩序动荡、阶级矛盾深刻对立的欧洲,对改善社会关系的社会学理论产生现实需要。
三、学术及理论背景
(1)自然科学成就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哥伦布、麦哲伦等在天文、地理上取得的成就,对宗教传统的世界创立学说产生冲击。伽利略在数学及物理上的成就引导人们对宇宙形成全新的认识。
牛顿的超然学术成就为科学奠定新的发展希望。
自然科学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进化论。
自然科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使人文、社会科学从单纯的传统思辩理论与定性描述中脱离出来,将社会视为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
(3)前社会学的理论
在社会学学科正式诞生之前的社会研究通常被称为“前社会学的理论”。这些前社会学的理论提供了不同的社会观思潮,直接推动了社会学的诞生。
社会学是基于之前的自然、社会科学成就而发展起来的独立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