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浅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摘要:在构筑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其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如何发挥高校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途径
0 引言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从生物个体到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对他们成为社会成员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自然人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形成社会观念,掌握社会技能,适应社会生活,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过程。社会化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领域,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成员,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个性和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积累、传递和延续的过程,使人变的更有社会性。
人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的社会化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大学生是从中学生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拥有作为前期社会化成果的更高的智能基础和知识基础,他们不仅要承担社会延续的自然继承者角色,更要完成作为社会发展开拓者的角色,是承担技术革新、观念更新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后备军。因此,研究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与社会的平衡发展,成为能自觉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培养,使大学生逐渐成为一个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合格人才。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生发展的过程,而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呈现出不同于其它时期的特点,首先,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成熟的过程,是政治理想和信念的养成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其次,大学生同时作为社会化主体与客体,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优势促进社会化发展的重
要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这个时期对他们日后进入社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三,大学处于较高的文化层面,本身具有的精英文化使大学生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当前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校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已经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并支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理性地看待国家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素养。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如价值观念的扭曲,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庸俗化,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增多等现象。
2.1 政治社会化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大学期间,接触什么事物,受到哪些思想影响,几乎完全由自己决定,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常被忽视。然而,大多数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德育功能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承担。连年扩招导致各高校思政工作人员缺乏,每名辅导员要带几百名学生,失衡的师生比给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德育的倾向,于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一些社会不良生活方式便乘虚而入,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丧失了政治鉴别力,淡化了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离。
2.2 生活社会化不足 首先,价值取向异化。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大学生更倾向于自主、个性、自由和权利,目标呈现短期化倾向,学习目的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许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获取奖学金,获得短暂的利益,专注于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逐,没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缺少应有的理想主义精神,使得他们社会责任感下降,价值观念歪曲,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化健康有序地进行。其次,生活随意化。许多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人生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对前途感到渺茫,处处随遇而安,经常逃课、吸烟、饮酒,生活没有规律,随意挥霍金钱,有些学生为了考试能过关,送礼走后门,甚至考试作弊,做出许多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行为。第三,感情庸俗化。爱情本身是神圣而伟大的,而一部分学生却没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许多大学生的追求已经超过了限度,他们追求简单、低级的刺激和发泄,有时甚至失去了一名大学生应有的尊严。
2.3 技能社会化不强 首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失。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许多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各高校都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实践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客观造成了大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体现出就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其次,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学到中学一切事情几乎都是由父母包办,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很少遇到需要自己独立决择和自主完成的事情,进入大学后,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了独立生活,许多事情需要自主处理,当面对困难和压力时缺少自我调适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第三,人际关系淡薄。当代大学生个性化较为突出,喜欢独来独住,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淡薄,许多学生中知道学习,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无法与别人建立起感情上的联系,不参加集体活动,有的甚至整天沉迷于网络,缺少必要的社会交往活动,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没有足够的认识,出现了一些逃避现实,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反映。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途径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能否发挥他们主力军的作用,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学生社会化是他们全面成才的重要途径和标志,所以解决好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3.1 加强思想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基础 大学生社会化首先要政治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础,要对学生广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准确把握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广泛的咨询、服务和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结合起来,增强自我调解的能力,找到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培养有着良好政治素养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合格人才。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前提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行为规范,它渗透于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引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样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可以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愿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必须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要与社会文化相融合,体现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大学生能受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3.3 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关键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前提。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社会现实,参与具体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培养学生技能、品格的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突破原来简单地将实践理解为参观、实习和暑期三下乡的狭隘范围,努力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不仅仅是调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
3.4 加强社会技能培养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保障 社会技能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大学生社会价值的直接体现,大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才能实现社会化的转变。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集体生活来完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人际协调能力等,而专业技能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分工、扮演社会角色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能力,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来完成的。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技能,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把大学生社会技能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加强社会技能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需要创造更多的大学生社会化的条件,培养大学生合乎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角色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备适应社会角色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参考文献:
[1]闫卫锋.当前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社会化教育[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6).
[2]李辉.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其建议[J].中小管理与科技,2008(32).[3]金国华.青年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4]陆飞霜.和谐校园文化探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
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
姓名:钱万慧学号:20095011124
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谷茵职称:讲师
摘 要:当今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化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个人的情感生活、对待学习的态度过度社会化,对社会的应变能力差,自我期望值过高,对实际工作不适应等问题;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等措施来改善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他们将来自信的走向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完善;措施
Abstract:Today’s soci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day posed a huge challenge.So the process of the legal system which is relate to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hould adhere to protect the human rights ,and satisfy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social members;Practicing the social security to all people;The scope of standard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hould adapt to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e should perfects the social security by 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and extending the scope of the social security.Realize social justice,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Keywords: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problem;improve; measures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化阶段,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它在大学生成才之路上不仅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而且也是复杂全面的,是大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并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的关键所在,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
在社会学中的社会化概念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介入社会生活。①而大学生社会化则是指青年学生在生活、劳动与知识技能、社会角色扮演、行为规范以及思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社会化,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习得一定的观念与模式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合格成员。②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在所有的社会化因素中,家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这是最早、最为直接同时也是最为传统和持久的社会化场所。尽管大学生与家庭的联系程度与中学生时期相比有所减少,但自他们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成员的性格、价值观念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相处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施加影响。
2、学校教育
学校是社会正式管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机构,其宗旨是供学生获得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专门技能与价值观念。学校不仅通过正式的课程使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借助于那些包含在学校活动内容中的信念、信仰、态度、价值观和规范让学生社会化。
3、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指与基层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征、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社会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无疑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不良的社会文化,因此我们应提高警惕。
二、大学生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感情生活的过度社会化
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爱慕在大学这个年龄阶段本是很正常的,但很多大学生将这种感情发挥到了极致。他们脱离校园生活,在校外过早的开始经营自己的① 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4页
家庭生活,提前体验了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更有甚者,一些大学女生为了自己将来的美好生活,谈起了所谓的“功利恋爱”。她们为了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选择了去做大款的情人,嫁给比自己的年龄大很多但拥有社会地位和权利的官员;另外,还有一种倾向是许多学生在生活中一旦受到挫折,就转而变为怀疑主义者,不再相信生活和社会中光明和善良的一面,人也变得冷漠。
(二)对待学习的态度过度社会化
有些大学生为了考试能过关,通过各种渠道,打通各种关系,送礼走后门,更不用说考试作弊,大学生早已习以为常。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很少见到大学生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慷慨激昂的身影。对于社会正义的实现,他们不再关怀;对于邪恶与不公,他们不再积极对抗;更专注于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逐,更加急功近利而缺少应有的理想主义精神。
(三)对自我期望值过高,对实际工作不适应
大学生毕业时,面对即将踏入的社会,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自我感觉良好。他们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准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一番大事业。应该说稍稍偏高的角色期望值有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和创造力的发掘;但是角色期望值过高,就容易使人脱离实际地盲目自信,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将要从事的工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学生正处于热情旺盛的青年期,本来就容易幻想,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不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更加大了他们自我估计与社会客观评价的差距。③这使他们在现实面前失去平衡,明显感到工作能力不够,进而感到茫然和空虚,精神负担加重,给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以适应现任的社会角色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四)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适应,应变能力差
大学校园环境是相对纯净的,人际关系是单纯的师生或同学关系,再加上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是正面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了用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而转型社会的人际关系工具化的倾向,激烈的竞争,都会使他们感到困惑和茫然。又由于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缺乏生活经验,面对一些突发情况不免会表现出应变能力差、茫然不知所措。④
三、应对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法 ③
潘海红:大学生心理健康资助,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第76页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我完善的意识
各大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板报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学和心理卫生教育,做好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工作,了解和扫除部分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生活和学习;大学生自身应该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困扰,掌握应对心理挫折、平息心理冲突的科学方法,增强社会适应性。⑤另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一旦发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应积极与相关机构联系,并积极主动配合其治疗。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我们要以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师德建设为先导,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广泛开展有利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校园各项活动,努力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激励他们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他们参与进去,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又锻炼了自己。大学生在这种“准社会环境’里不仅丰富了课余文体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铺平了从学生到从事劳动创造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活动。
(三)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要调整学科和课程的结构,打破封闭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设置学科专业,提倡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以使学生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尽早完成从培养对象到使用对象的转变。在当今社会,单一的、独立的学科会显得封闭而缺乏“知识弹性”。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历程。这一趋势仍将继续存在。各门学科不界限正趋向模糊,融合、交叉学科、边缘学不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发展过程中,战争浩劫、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衡、能源短缺等一系列社会实际问题的出现要求人类寻求对策。⑥这些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问题,更多的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生理学、伦理学多学科的理论,必然要求现代大学教育课程及其内容综合化的特点。
(四)学校要多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大学生自我社会化 ⑤
贾利军:社会的转型与大学生社会化衔接教育,南京师大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4年,第134页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往往被利益所驱使而去做一些骗钱害人的行为,而他们又经常将目标投向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各大高校应该深刻反思,要意识到学校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在向学生传授文明的同时应适当的进行反面教育,让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社会,防止走向社会后产生不良后果。学校可以将课堂适当的向社会倾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化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一些如何安全就业方面的教育。
四、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意义
(一)有利于缓和我国社会转型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正经历一场深刻全面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主要是指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呈现出来。如,如何看待财富;怎样面对社会竞争;自我发展与社会要求的矛盾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时期的社会化状况。⑦
(二)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化是一个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过程,虽然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大学时期是人一生重要信念、价值观及行为选择形成的关键期。随着我国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会不断上升,公民的受教育水平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因此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将有利于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和谐。
(三)有利于提高应届生就业率,缓解我国就业难问题
最近几年就业难成为社会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我国不合理的就业结构和社会竞争激烈有关,另一方面就主要归因于当代大学生的自身问题,他们或者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或者自视清高,就业观念不合理,解决他们的社会化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和长
治久安,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于国、于民、于己都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贾利军.社会的转型与大学生社会化衔接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4.
[3]李强.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困扰之一个社会心理学者的观察与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石凤妍.论个体心理之社会心理的互动与心理的社会化[J].南开学报,2000,(2).[5]潘海红.大学生心理健康资助[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6]许远理.公共心理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麦克等.中国人的心理[M].新华出版社,1990.[8]郑杭生.社会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贺香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0]李耀中.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建构与个体社会化[D],2006
[11]陈麦池.大学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M].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
[12]江荔仙.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作用[D].2005
[13]姜国平.从学校社会资本的视角看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J].江西教育科研,2006
[14]李淑霞.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思考[D].赤峰学院学报,2005
[15]庄西真.学校社会资本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
第三篇: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探讨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探讨
1.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免费论文网)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以及校内外传媒,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强化自助,寻求帮助,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积极缓解排除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教育,面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紧密围绕常见的心理问题分阶段进行教育,让学生从一进校门就能接受系统的心理教育,不仅能够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且学习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人际交往的方法等,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增强预防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磨练坚忍不拔的意志。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校报、櫉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在校园内大力营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2.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作用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应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常设机构,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并为每一位大学生设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调查和测验,掌握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和主要问题,分类进行心理辅导,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心理保建工作
家长的言行举止、家庭生活的各种问题,都会给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家长也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之一,一般来说,多年来对儿女的抚养和共同相处使他们对儿女的了解胜于其他人,他们是影响儿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因素。因此,教育部门应积极动员学生家长通过各渠道,参加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让他们在学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推行民主、平等、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一方面,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摒弃家长制,注重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并要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也应采用宽容的态度来接纳他们、帮助他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四篇:当前中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当前中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在青年与社会双向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年主要处于依赖、服从、被社会教化、塑造的地位。那么,教化者是否任意地按照自己主观想象来教化和塑造青年呢?当然不能。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才能达到其目的和要求。在整个社会化过程当中,社会化的规则程序和活动结构都是有序的、可行的,社会为青年的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正常发展条件。可以说,我国的青年社会化过程已基本上遵循其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规律性,既保证了其发展的方向,又达到了社会化的效果,青年社会化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1、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滞后性。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我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切实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素质。当然,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政治优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改进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我们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并保证了青年社会化朝着正确的方向正常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问题:第一、思想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以高校为例,不少高校在思想教育方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教育的内容与现实部分脱节,而且一味地以“你说我听”的灌输为主,既抑制了青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导致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也正因为如此,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却得不到妥善解决,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和传统社会相碰撞而产生的多种困惑不知所措却无人引导。第二、思想教育方法的滞后性。虽然各方面都在按要求按计划去做,但教育效果并不好,纠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单一,形式呆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够重视,缺少兴趣和学习热情,有时迫于考试,临考突击,背上几个题目应付过关了事。有的学生看到别人都参加“邓研会”,自己出于好奇或者迫于面子或者好大喜功便参加了,当老师在作有关邓小平理论专题辅导时,有不少学生在下面或看小说,或背英语单词,或打瞌睡,真正用心听讲者寥寥。由此可见,用那些靠浮于形式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滞后的教育内容,是很难使那些正确的理论能够真正内化为青年学生坚定的信念和精神支柱的。
2、青年价值观念的多元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价值观念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元社会所产生的单一性、绝对性和严格性的价值观念,而且逐渐嬗变为相对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因此,旧的价值体系的动摇并没有导致一种较为成熟的新的价值体系的出现,新旧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引起人们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思想混乱,理想的人生之梦与现实的生活之路充满矛盾和冲突,使不少青年产生困惑和迷茫。
有调查表明:青年学生在面对个人利益和前途的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知行背离。一方面有71%的学生认为应该“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集体利益,”但在择业选择时,前三位的考虑因素分别是“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利益”的有41%,“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有31%,“实现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有18%。而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不到4%,对这种矛盾,学生自己也感到困惑和担忧。一个学生在调查问卷上说:“这是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与时代,我不害怕市场经济,但
很害怕丛林法则支配一切,我们找不到精神家园。”(注:吴烨宇、吴强“98年上海高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思想·理论·教育》98.11)所以,青年学生对于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和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深深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尴尬境地。
3、青年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知识技能社会化,是青年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因此青年必须努力学习知识,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新成果,以构建成一个比较合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自己走上社会所从事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然而,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过早地文理分科,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单一,专业面狭窄等缺陷。比如:华中理工大学曾对全校3511名新入校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进行了首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总平均分为63.9,其中,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平均分竟不及格。该校受国家教委委托,前不久对全国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从收回的4500份有效问卷看,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不只是文学、艺术等知识的欠缺,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中国古代哲学知识几乎空白,且边缘学科知识严重不足。这些从一个侧面说明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几年,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单位都很重视素质教育,并积极探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的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要从应试教育完全过渡到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实现青年知识结构的合理化还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4、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偏颇性。独生子女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独生子女7000万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稳定和生育高峰期的延续,独生子女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那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差别呢?他们在青年社会化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不同呢?这些既理论又很现实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最近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理想、求职、学习、经济水平、交友、个性自评等几个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注: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现状比较研究”《思想·理论·教育》1998.12.(31)-(34))但是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并因此影响到自强精神。
与此同时,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教育观念的偏颇。尽管现在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例如,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的成才与否同自己的荣辱联系在一起,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一味地按自己意志来培养孩子。第二是在教育方法上的偏颇。现在孩子身上不少问题都反映在我们教育方法上,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孩子关爱的度上。许多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怠情、自私、骄横等等,而这些问题将直接给青年社会化过程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
5、中老年人对青年社会化的逆反性。青年人应该既是社会文化的塑造物,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在内化的同时又表现出外化。但在十年“文革”的国度里,青
年人只是依从“文攻武卫”、“斗私批修”。不能创造出符合青年自身特点的青年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从“无奈”中走到“兴奋”,从封闭走向开放,沿着时空转换,他们欢呼雀跃,从反思中找到宁静,从竞争中找到进取,在为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同时,又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文化。而成年人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似乎有些“不适应”,在不少方面却表现出“滞后”。当青年人把“迪斯科”跳得熟悉透了的时候,那些长辈才开始学习“老年迪斯科”;当青年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时,那些长辈们还呆在家里守土如根;当青年人整天沉浸在电脑的海洋里,那些白发老人似乎还不知此乃何物。也就是说,那些本应规范青年人社会进程的成人却反过来学习和楷模青年人在新时代中所创造的新文化。从而强烈地表现出青年社会化的逆反心理。
二、对策
针对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社会教化和青年自身内化的质量。为此,必须着重抓好对青年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以实践贯穿于教育过程当中,边教育边实践,形成教育与实践的三维一体的社会教化模式。同时,注重青年的自我教育,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化和内化的质量与效果。为此:
1、坚持素质教育。前不久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虽然以后的路还很长,但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脚踏实地地开始它的真实旅程。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教育。素质教育不仅要青年学生“学会知识”,“学会生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多头并进,多管齐下的原则,特别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克服过去那种“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的做法,从“唱高调、说大话、讲空话”变为遵循实事求是,注重实效,进行实战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根据青年的特点及不同文化层次开展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第一,适应现代信息,进行超前教育,克服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大众传媒的日益现代化,使信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青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电化教育等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发挥信息教育的功能,使青年接受更多新知识,而不是陈词滥调。第二,采取多种形式,克服教育形式的呆板性。不能局限于“灌输”这种单一模式,而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将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有机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达到理论的穿透力和情感的感染力的有效整合。比如开展受学生欢迎的各类学术活动,组织各类演讲会、辩论赛、校园青春风彩大赛、校园戏曲小品、体育节等活动。使青年在其中接受教育,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第三,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现象。根据受教育者的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分层次系统化规定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教育过程中,特别分清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区别,唱响主旋律。
2、做好家庭的早期教育。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都时刻影响着自己的孩子。随着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三口之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着特别的作用。第一,父母在生活中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注意对孩子尊重人、帮助人,先人后己等品格的培养。积极塑造先人为主的定势。第二,用自己的品德和人格来影响自己的孩子,使他
们得到最直接、最现实的道德情操的熏陶。第三,通过先进人物、英雄事迹的家教培养孩子既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又能脚踏实地,不断开拓和进取。同时,父母应要注重自己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
3、注重青年的自我教育。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进步的幅度也取决于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取决于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无论思想教育还是知识的传授,都需要青年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整理和储存。缺少这个人内化的过程,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因此,我们的教育者必须从每个青少年的个性差异出发,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的潜能,通过多种途径,让他们自己自我感知、自我体验、求知渴望、社会责任感以及发挥自己的才能、信心、勇气。当然要特别注重提高青年的内省力。
4、加强青年的社会实践。就是要使青年直接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当中一边锻炼,一边接受教育。因为青年社会化的必由途径就是青年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目前我国来说,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假期考察及调研活动等等。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忌那种形式主义的走马观花的实践活动。
第五篇:当前中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在青年与社会双向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年主要处于依赖、服从、被社会教化、塑造的地位。那么,教化者是否任意地按照自己主观想象来教化和塑造青年呢?当然不能。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才能达到其目的和要求。在整个社会化过程当中,社会化的规则程序和活动结构都是有序的、可行的,社会为青年的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正常发展条件。可以说,我国的青年社会化过程已基本上遵循其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规律性,既保证了其发展的方向,又达到了社会化的效果,青年社会化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1、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滞后性。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我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切实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素质。当然,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政治优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改进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我们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并保证了青年社会化朝着正确的方向正常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问题:第一、思想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以高校为例,不少高校在思想教育方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教育的内容与现实部分脱节,而且一味地以“你说我听”的灌输为主,既抑制了青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导致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也正因为如此,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却得不到妥善解决,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和传统社会相碰撞而产生的多种困惑不知所措却无人引导。第二、思想教育方法的滞后性。虽然各方面都在按要求按计划去做,但教育效果并不好,纠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单一,形式呆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够重视,缺少兴趣和学习热情,有时迫于考试,临考突击,背上几个题目应付过关了事。有的学生看到别人都参加“邓研会”,自己出于好奇或者迫于面子或者好大喜功便参加了,当老师在作有关邓小平理论专题辅导时,有不少学生在下面或看小说,或背英语单词,或打瞌睡,真正用心听讲者寥寥。由此可见,用那些靠浮于形式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滞后的教育内容,是很难使那些正确的理论能够真正内化为青年学生坚定的信念和精神支柱的。
2、青年价值观念的多元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价值观念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元社会所产生的单一性、绝对性和严格性的价值观念,而且逐渐嬗变为相对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因此,旧的价值体系的动摇并没有导致一种较为成熟的新的价值体系的出现,新旧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引起人们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思想混乱,理想的人生之梦与现实的生活之路充满矛盾和冲突,使不少青年产生困惑和迷茫。有调查表明:青年学生在面对个人利益和前途的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知行背离。一方面有71%的学生认为应该“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集体利益,”但在择业选择时,前三位的考虑因素分别是“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利益”的有41%,“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有31%,“实现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有18%。而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不到4%,对这种矛盾,学生自己也感到困惑和担忧。一个学生在调查问卷上说:“这是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与时代,我不害怕市场经济,但很害怕丛林法则支配一切,我们找不到精神家园。”(注:吴烨宇、吴强“98年上海高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思想·理论·教育》98.11)所以,青年学生对于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和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深深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尴尬境地。
3、青年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知识技能社会化,是青年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因此青年必须努力学习知识,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新成果,以构建成一个比较合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自己走上社会所从事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然而,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过早地文理分科,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单一,专业面狭窄等缺陷。比如:华中理工大学曾对全校3511名新入校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进行了首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总平均分为63.9,其中,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平均分竟不及格。该校受国家教委委托,前不久对全国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从收回的4500份有效问卷看,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不只是文学、艺术等知识的欠缺,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中国古代哲学知识几乎空白,且边缘学科知识严重不足。这些从一个侧面说明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几年,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单位都很重视素质教育,并积极探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的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要从应试教育完全过渡到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实现青年知识结构的合理化还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4、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偏颇性。独生子女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独生子女7000万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稳定和生育高峰期的延续,独生子女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那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差别呢?他们在青年社会化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不同呢?这些既理论又很现实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最近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理想、求职、学习、经济水平、交友、个性自评等几个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注: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现状比较研究”《思想·理论·教育》1998.12.(31)-(34))但是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并因此影响到自强精神。
与此同时,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教育观念的偏颇。尽管现在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例如,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的成才与否同自己的荣辱联系在一起,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一味地按自己意志来培养孩子。第二是在教育方法上的偏颇。现在孩子身上不少问题都反映在我们教育方法上,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孩子关爱的度上。许多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怠情、自私、骄横等等,而这些问题将直接给青年社会化过程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
5、中老年人对青年社会化的逆反性。青年人应该既是社会文化的塑造物,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在内化的同时又表现出外化。但在十年“文革”的国度里,青年人只是依从“文攻武卫”、“斗私批修”。不能创造出符合青年自身特点的青年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从“无奈”中走到“兴奋”,从封闭走向开放,沿着时空转换,他们欢呼雀跃,从反思中找到宁静,从竞争中找到进取,在为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同时,又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文化。而成年人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似乎有些“不适应”,在不少方面却表现出“滞后”。当青年人把“迪斯科”跳得熟悉透了的时候,那些长辈才开始学习“老年迪斯科”;当青年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时,那些长辈们还呆在家里守土如根;当青年人整天沉浸在电脑的海洋里,那些白发老人似乎还不知此乃何物。也就是说,那些本应规范青年人社会进程的成人却反过来学习和楷模青年人在新时代中所创造的新文化。从而强烈地表现出青年社会化的逆反心理。
二、对策 针对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社会教化和青年自身内化的质量。为此,必须着重抓好对青年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以实践贯穿于教育过程当中,边教育边实践,形成教育与实践的三维一体的社会教化模式。同时,注重青年的自我教育,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化和内化的质量与效果。为此:
1、坚持素质教育。前不久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虽然以后的路还很长,但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脚踏实地地开始它的真实旅程。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教育。素质教育不仅要青年学生“学会知识”,“学会生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多头并进,多管齐下的原则,特别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克服过去那种“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的做法,从“唱高调、说大话、讲空话”变为遵循实事求是,注重实效,进行实战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根据青年的特点及不同文化层次开展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第一,适应现代信息,进行超前教育,克服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大众传媒的日益现代化,使信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青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电化教育等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发挥信息教育的功能,使青年接受更多新知识,而不是陈词滥调。第二,采取多种形式,克服教育形式的呆板性。不能局限于“灌输”这种单一模式,而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将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有机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达到理论的穿透力和情感的感染力的有效整合。比如开展受学生欢迎的各类学术活动,组织各类演讲会、辩论赛、校园青春风彩大赛、校园戏曲小品、体育节等活动。使青年在其中接受教育,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第三,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现象。根据受教育者的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分层次系统化规定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教育过程中,特别分清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区别,唱响主旋律。
2、做好家庭的早期教育。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都时刻影响着自己的孩子。随着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三口之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着特别的作用。第一,父母在生活中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注意对孩子尊重人、帮助人,先人后己等品格的培养。积极塑造先人为主的定势。第二,用自己的品德和人格来影响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得到最直接、最现实的道德情操的熏陶。第三,通过先进人物、英雄事迹的家教培养孩子既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又能脚踏实地,不断开拓和进取。同时,父母应要注重自己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
3、注重青年的自我教育。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进步的幅度也取决于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取决于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无论思想教育还是知识的传授,都需要青年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整理和储存。缺少这个人内化的过程,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因此,我们的教育者必须从每个青少年的个性差异出发,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的潜能,通过多种途径,让他们自己自我感知、自我体验、求知渴望、社会责任感以及发挥自己的才能、信心、勇气。当然要特别注重提高青年的内省力。
4、加强青年的社会实践。就是要使青年直接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当中一边锻炼,一边接受教育。因为青年社会化的必由途径就是青年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目前我国来说,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假期考察及调研活动等等。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忌那种形式主义的走马观花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