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详细论述社会体育的基本要素一大全
详细论述社会体育的基本要素:
社会体育基本要素可分为社会体育参与者、社会体育活动、社会体育设施、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方法等方面。社会体育的参与者:
社会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有:社会体育活动的参与者、管理者以及活动方法的指导者。
一、社会体育的参加者
(一)按年龄分类
(二)按性别分类
(三)按健康状况分类:正常人参与者、亚健康参与者、病患参与者、残障人参与者。
二、社会体育的管理者
(一)行政管理人员:在各级政府中从事与社会体育有关管理工作的人员。在社会体育管理中,要坚持“政社分开、官办分离”的方针,具体工作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社会体育事业工作人员:在各级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从事与社会体育有关的工作人员。
(三)社会体育商业服务人员:在各种商业性体育机构从事社会体育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
三、社会体育指导者
(一)志愿性社会体育指导员 志愿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依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被政府认定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主要在业余时间志愿从事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一般没有报酬。
(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 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依据《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被政府认定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主要在专业性服务机构从事商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社会体育活动:
一、社会体育活动的内容
(一)按社会体育活动的目的分类
享乐型社会体育活动:以追求运动乐趣为目的,通过运动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保健型社会体育活动:以追求健康为目的,通过运动保持和增进健康,或者通过运动治疗疾病进行功能恢复等。
社交型社会体育活动:以获得社交满足为目的,通过体育活动进行人际交往,增进友谊和感情。
自我开发型社会体育活动:以追求自我实现为目的,通过体育活动,体现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目标。
第二篇:体育说课基本要素(最终版)
体育说课基本要素
初中体育骨干班学员说课专题活动结束已经半个月,但是留给我的思考是深刻和难忘的,现整理一些有关于体育说课基本要素的资料,提供给广大体育教师参考、学习,愿对全体体育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说课与写教案的不同之处在于教案只需写清“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内容,教师教学设计的思想过程没有体现出来。而说课时教师不仅要向同行说出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还要重点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包括课程标准依据、教学论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使听者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1.说教学思想。应从四个方面去思考:一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二是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三是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是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体育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说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应从五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对本课教材进行简单分析;二是本课教材的前后联系与所处的地位;三是该教材在学年、学期的课时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四是本课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五是对本课教材如何进行重组、改造、整合。3.说学情分析。应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一是要说清授课班级的特点与基本情况;二是要说清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基础的基本情况;三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兴趣。
4.说教学目标。应从三个方面去具体化和细化:一是对目标的深层考虑;二是每一类教学目标中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三是教学目标的具体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情感教育点。
5.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设计合理、结果严谨、过程清晰,要以目标为主线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展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开展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教学程序以及采用何种手段来达到反馈和强化学习结果。突出说教法手段和学法指导及各教学板块所采用的具体措施。一是说教法手段,应从四个方面去思考:①总体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及理论依据,②如何根据学生实际与学生间的差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法手段,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哪些不同的教法,④在某些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准备采用哪些教学辅助手段及使用的目的;二是说学法指导,应从六个方面去思考:①要分析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时可能出现哪些困难及其原因,②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指导学生掌握何种学习方法,③如何根据学生的生理、心里规律和认识规律来指导学生学习,④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如何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里意向,⑤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成学生有效学习,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掌握技能、技巧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6.说教学特色。
7.说教学目标达成度与教学效果预测。一是教学目标达成度预测,二是教学效果预测:学生心里体验预测和生理状况预测。8.说场地器材
第三篇:试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试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摘要: 当前,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切实可行地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就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情境、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的有效性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引起共鸣并共同追求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 有效性 基本要素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总体而言,学校体育教学在朝着“健康第一”的方向推进。但不可否认,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领会不一,体育教学也出现了不少的形式化、低效化、边缘化的教学现象。而这些形式化、低效化、边缘化正是导致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下降的关键,也是阻碍体育课堂教学深入改革的重要障碍。本文试图从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来进行分析研究,以求能在教学设计、教学情境、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充满魅力,切实有效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保驾。
二、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含义 对于有效教学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国内外学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从教学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出发,认为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1];另一种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了明确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2]。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体育学科的特征,围绕既定的教学目的和计划进行有组织的教学活动,通过系统的授课激发和促进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体育和健康知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取得既定的教学效果,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根据体育教学的各个基本要素优化教学的每个环节。
三、有效体育教学基本因素
(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有案”
在每堂体育课的授课前,都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有效的选择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器材等,编写完善的教案来指引课程的进行。教案作为一堂有效的体育课的最基本要素,既是上什么内容、怎么上的具体设想,又是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一堂好的体育课必定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因此,要想确保体育课的有效性,首先要用心设计好课程的教学方案。认真制定好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备好教学教案,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因素。要依据所任教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用心安排好教学内容,选择好教学方法。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力求做到教学分段要合理,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要有效,教学步骤要清晰,场地器材布置利用要高效安全,运动强度要适宜。
体育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做到对教材的把握、学情的状况“心中有底”;对场地安排、器材的布置使用做到“心中有数”;对组织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到“心中有计”,才能随机应变。除此之外,平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善于研究和开发体育教学资源,不断充实修正教学设计,提升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同样一个体育游戏,在刚开始一段时间教学中能引起学生高涨的热情,而过了新鲜期后则会引起学生“乏味”的感觉,如果改变一下活动的形式和规则,学生参与的激情又能被重新激发。同样,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请学生来做一些示范动作,其教学效果往往胜于教师亲自做。让学生参与到运动器材的开发和利用钟来,也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其运动参与热情。教师在要善于“细心观察”、“用心积累”、“有心吸纳”。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做到用时“随手拈来”,才能得心应手,流畅自如。
(二)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有序”
教学流程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更为显著。一堂有效的体育教学必定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流程清晰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的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学过程,更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合理有序的引导。小学生还是一个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行为幼稚的学习主体,他们在学习中往往带有很强的片面性和盲目性,所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只有通过教师的科学引领,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身体力行,去体验、认知和掌握多种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并承受一定的心理和生理负荷,从而达到发展体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和谐教学不是放任教学。所以,缺乏教学管理的“放羊式”的教学,是不可能实现上述目标的。所谓的“有序”,应该体现为课程安排上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节奏合理、快慢有序;教学方法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教学过程中教师脑中有“纲”、眼中有“人”、手中有“活”。要有效发挥主导作用,自觉地依据运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健身技能和知识形成的规律,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从课的“引导启发、讲解示范、组织教学、保护帮助、整理小结”等环节,有条不紊地安排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把握好教学气氛,调控好学生情绪,调节好教学节奏。做到教学过程“有序幕、有过程、有进展、有高潮、有结尾”,使教学活动既紧又愉快,既生动又和谐,有效促进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往往引入准备活动,逐步提高神经中枢系统和肌肉的兴奋性与适应性,使之为后续的运动环节做好生理和心里的准备。在课的结束部分,会加入放松练习,对疲劳的消除,调整内脏器官和心理放松有很好的功效。同时可以极大的预防运动损伤。教学过程的“有序”既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也是教学安全的保证,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之需要。
(三)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有趣”
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合理的教学情境之中,就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轻松、自由,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快乐”是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源动力。因此,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所以体育教学的情境设计和场地布置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形成一个学习兴趣链,使学生首先感到有趣,从而产生体验乐趣的欲望,最终达成学习技能的志趣。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首先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从而达到使学生自觉参与练习的目的。所以,教师要善于从体育教学过程中挖掘其特有的情趣因素,从教材内容、地场布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方面去挖掘其潜在的情趣因素进行再创造。生动、新鲜的教学情境具有特殊的“导趣”功能,能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感觉,给教学带来良好的开端。“情景导趣”的方法可以有许多,如“视觉引趣法”,在进行垫上练习教学时,可有意识地将垫子的摆放形式经常改变一下,或方形、或圆形、或扇形以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如投掷练习时,可将投掷的标记从地面设计成投掷空中目标等等,以此来改变学生的视觉印象,引发新的兴趣。又如“游戏变通法”:稍稍改变一下传统游戏的方法或模式就会收到与往不同的“导趣”效果,比如将“叫号抱团”演变为“叫号占圈”或“听号占点”等等。还有利用 “口诀法”进行教学,将运动技术编成口诀,可使学生听的进,记得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将排球的垫球技术要点归纳为“一夹二插三抬臂”、将篮球运球技术编成“一张二按三上下”、将前滚翻要领编成“一蹬二曲三低头”等口诀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其中“教材游戏化、游戏教材化”的教学改革,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总之,在“趣”字上下功夫,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新颖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有情”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教学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通过学习团队的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共同的学习立项与目标,积极的互赖与信任,良好的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3]
体育教学同样需要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积极的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共同发展。所以,成功的体育教学一定有个良好的情感互动背景在支撑,没有激情的教学犹如一潭死水,缺少互动的教学必定枯燥乏味,不动真情的教学难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使学生能心情愉悦地投入体育教学之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而充满激情、理性而风趣幽默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使体育教学充满魅力。同样,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就成了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催化剂。因为,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在动机力量,它对学习的动机、兴趣、意志起着调节作用。平等而健康的情感,是排解认知障碍,实现师生情感沟通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例如教师的教态)。体育教师应清醒地看到在体育教学中任何一种运动技能学习和习得都是一种身体活动的表现形式,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不过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而已,而不是最终目的,更不能以此来衡量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好与坏。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表扬、鼓励、鼓劲等方式去调动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而愉快、兴奋向上、积极努力的教学氛围和状态中。
教师真诚而丰富饱满的情感有助于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例如正确而完美的示范)。甚至,一个充满激情的手势、一声真诚的称赞都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事实上,体育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强身健体的过程,更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并且也是学生培养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过程。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往往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每当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游戏活动中或教学竞赛活动时,你就会发现,由于教师的加入使得学生的参与情绪顿时显得格外高涨,活动情景也会显得非常生动活泼。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发挥情感的激励作用,积极创设条件让师生的人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融。用真诚的情感来感化学生的行为,用真诚的情感来激化学生的体育情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在爱的天地里搭起“健身育人”之桥。
(五)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有别”
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存在着普遍的个体差异,其身体素质、知识层次、学习能力和态度也使得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速度和质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因材施教,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学有别”是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它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性别的差异,体质和体能的差别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所独有的教学实践问题。学生间的体能差异和性格差异也是影响体育教学进展的客观现象。因此,如何把握差异,鼓励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参与中得以发展,是体育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例如:在进行滚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让一些已经掌握的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行练习,相互评价。让一些没有掌握技术动作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采用一些辅助的练习手段进行练习。让其逐步体会动作要领,掌握技术动作。
要做到“男女有别”,“体能有别”,“体形有别”。特别是对于那些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薄弱的学生,要尽量避免与其它同学进行横向比较,采取与自我比,与过去比以及比态度比进步的评价方法,使其增强成就感和效能感,从而使他们在运动参与中感受快乐产生成就,并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所以,初中体育教学应将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行为(包括技能)的改善视为教学的出发归宿点。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客观而积极地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不仅有利于调动课堂教学气氛,而且也是激发学生提高运动兴趣,发展健身情感,提高健身能力,形成“被动——肯动——爱动——会动——能动”良性循环的一种原始动力。所以,我们说评价激励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即时评价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教师一定要重视和发挥好教学“有别评价”的积极作用。
四、结论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使体育教学充满魅力、富有成效,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研究和探索。如今“有效教学”被广大教师视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境界,并努力地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希望达成这一美好目标。然而重视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体育教学充满魅力是实施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真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的那样:“如果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自觉地将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作为一项首要的教学任务来关注,并将此作为开展有效教学的突破口进行实践与研究。
[1].姚立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研究大学教育,2001,(4):42-44.[2].R Ballentyne et al.Researching university teaching in Australia.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1999,24(2):237-257.[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8页.2013.02校级交流
第四篇:关于创新社会治理论述
《决定》强调,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对此,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进行正确把握。
第一,坚持系统治理,治理主体要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一是加强党委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组织起来,去做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努力渗透到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二是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但政府不能越位、错位、缺位。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治理网络。要创造公众参与条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把广大群众有效动员组织起来,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的局面。
第二,坚持依法治理,治理方式要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一是强化依法治理理念。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社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二是切实加快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监督和保护公共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三是各级执法机关要严格公正执法,努力把各项社会治理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四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第三,坚持综合治理,治理手段要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一是强化道德约束。要善于运用道德的软力量,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二是规范社会行为。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把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形成既要维护社会公共权益、又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三是调节利益关系。善于运用教育、对话、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更好地调节和保护各方面的利益。四是协调社会关系。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第四,坚持源头治理,治理环节上要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前移。一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努力摆脱总是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更加重视民生和制度建设,使社会治理关口前移,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二是以网格化治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科学划分网格,把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使网格服务管理人员承担起了解社情民意、采集治理信息、服务社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等职能,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梢,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身边。三是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社会矛盾说到底大多是利益矛盾,治本的办法是把握群众利益诉求点,协调平衡利益关系。特别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2014市委一号课题出炉记 让基层更加有职、有权、有物、有人
晨报讯 历时近一年,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结出果实,聚焦创新体制、加强基层、夯实基础、落实保障,形成“1+6”文件。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为之一振,眼睛一亮”。
古语云:郡县治,则天下安。“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对上海意味着什么?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事关上海当前改革深化和未来长远发展,事关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全局,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要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希望上海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历时近一年 终摸清情况
课题组组长:市委书记韩正
课题组副组长:相关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调研组:4个,全市抽调了41人
调研组组长:方惠萍、龚德庆、张学兵、斯福民,由担任过区委书记、对基层社会建设有实践经验的同志担任
调研方向:从街镇、居村两个层面入手,分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和远郊三类地区,围绕基层体制机制、基层队伍、基层综合治理、基层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展开。
整个调研历时近一年,韩正先后主持召开了20多个专题会和座谈会。
从2月底到7月中旬:按照“放开放开、再放开、找准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和群众需求”的要求,四个调研组深入全市17个区县和街镇、居村调研,共调研走访152个街道乡镇、228个居村,座谈访谈4745人;
从7月下旬到9月底:按照“聚焦聚焦、再聚焦、切实提出解决问题对策举措”的要求,四个调研组聚焦12个重点问题,联合市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开展研究,提出初步政策方案;
从10月份开始:按照“政策意见重在求实,突出操作性”的要求,市委办公厅、市委研究室会同四个调研组和有关方面反复研究论证,集中开展成果汇总转化。
11月中旬:一号课题相关文件征求意见稿下发各区县、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共收到意见762条,经过逐条研究,最终采纳了402条。
深入调研:了解基层所思所盼,提炼基层首创经验
大型居住区的居民办事咨询便捷吗?老小区被物业“抛盘”怎么办?街面乱设摊顽症能根除吗?广场舞大妈与周边居民的矛盾谁来解?……发生在基层社区的世相百态、纷扰矛盾,看似“一地鸡毛”,实则关乎百姓安居乐业,关乎社会治理之基。
“围绕一号课题,调研组和市里召开的相关座谈会,我参加过近20个,可见这项课题调研之深入。”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胥燕红告诉记者,调研组不但到区里、街道开座谈会,还深入居民区,到居委干部、楼组长、社区党员群众中听意见,跑到街道的窗口服务单位听群众反映。
原本,四个组的调研方向各有侧重,并对口几个区县。后来,为了把各自的“子课题”做得更扎实,各调研组之间相互“串门”。
胥燕红说,“虽然与静安区对口的是第一调研组,但其他组也到我们这里来调研,着重了解我们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网格化管理等方面的探索、成效和困惑。”
参加过20个座谈会的胥燕红,尽管忙,但忙得高兴。“课题组真正沉入基层,把我们的所想、所虑、所盼提出来;还注重了解基层创造的经验做法,总结提炼,吸收为课题成果的一部分。”
第二调研组组长、上海久事公司党委书记龚德庆,曾在多个区县担任过领导,对基层情况原本就十分熟悉。但此次调研,让他和组员获取了更多新鲜、直观、丰富的一手材料。比如,居委会要敲的图章多达四五十个,而许多章根本不该由居委会来敲;市中心有的街道,忙于招商引资,影响服务,疏于管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盘点基层四大“不适应”
调研沉下去,问题浮上来。
基层工作就像“万花筒”——
有五彩缤纷。凌云街道梅陇三村“绿主妇”们,从关注环保、公益,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成为小区自治管理的当家人;延吉街道“睦邻中心”,用丰富多样的活动把小区居民吸引到公共空间,社区的生态悄然改变。
有推陈出新。静安区率先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体系;徐汇区在区、街镇、居民区三个层面构建区域化党建联盟; 金山区各村全部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
有酸甜苦辣。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任务过多,有人形容,“上面水龙头在放水,街道是个筐,居委是个缸。筐里的水流到缸里,缸里盛不下,水漫金山”。而开展社区共治,基层社区“一头热”,驻区单位和相关社会力量“一头冷”。
有啼笑皆非。为了与“上面”对应,有的街道有20个科长,约10个科长是“有长无兵”。许多居委会深受“敲章”之苦,敲的章里居然还有“家具以旧换新,证明旧家具是我家的”之类。
调查阶段,大家解放思想,打开思路,查找问题,“放开放开、再放开”;而专题研究阶段,则需要“聚焦聚焦、再聚焦”。
如何聚焦?目标明确。哪些是基层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群众对基层服务管理有哪些迫切需要和突出意见?哪些问题现阶段可以统一设置改革路径?哪些需要确立指导性意见,让基层明确方向?
“万花筒”里的纷杂“碎片”,经课题组梳理提炼,形成对全市基层发展和现状的大盘点:
——街道体制机制存在不适应。街道在城市建设管理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缺乏参与权、话语权,影响社区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一些街道还在乐此不疲做“分外事”,比如,招商引资;街道部门设置存在着与上级条线部门简单对应、职能重复交叉等问题。
——居民治理体系存在不适应。居民区党组织领导和协调区域内各类自治组织的功能发挥不够;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任务过多,有的居委会行政性事务占据了85%以上的精力;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愿望不强,参与的多为老面孔,难以吸引年轻人和白领阶层。
——城郊结合部和远郊农村治理体系存在不适应。特别是随着本市乡镇撤并、旧区改造和大型居住区建设的大规模推进,郊区出现了一批大镇、大居,管理方面存在不少新矛盾。例如,不少大镇已经达到小型城市的规模,常住人口超过20万、甚至30万,但资源仍基本按照原来的镇级建制配置,管理服务难以到位。
——基层社区治理的保障方面存在不适应。中心城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年龄趋于老化。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薪酬待遇较低、发展空间狭窄,年轻的干不长。而基层社区队伍身份复杂,总共有机关行政人员、事业编制人员、社区干部、社工、协管员、聘用人员、部门派驻人员等七大类,仅协管员队伍就有四类20余支,管理多头、政出多门,待遇不同,忙闲不均。村干部队伍中后备人才缺乏。
改革路径:下沉上收,让基层更加有职有权有物有人
课题组最终形成了“1+6”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以及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完善居民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等6个配套文件。
课题成果形成中,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
街镇和村居,是基层的两个层面,承担着具体而繁杂的任务。要把街镇和居村的工作重心,真正转到服务和管理上来。民生服务、常态管理资源等进一步下沉基层;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等职责上收区级统筹管理。
下沉,为群众提供精准、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后,街道新的机构设置从原先“向上对口”,转变为更多地“向下对应”,内设机构由原有的11个至15个精简为8个。街道做强“六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综治中心,把机关工作和服务推向窗口化、平台化。
上收,让街道心无旁骛,真正把工作重心回归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取消全市街道招商引资职能,街道运转经费由区级财政保障”,就是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各区县也要加强统筹镇招商引资,镇要进一步增强搞好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职能。
课题成果形成中,关键是梳理出基层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各个突破,让基层更加有职有权有物有人——
如何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相关文件中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优化调整区域化党建领导体制,加强居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明确“对就业年龄段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事业待遇‟。退休聘用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按照同工同酬原则,逐步提高其工作津贴水平。”
街镇苦恼“责任无限、资源有限”?那就进一步下沉管理资源、执法资源,做实街镇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通过赋予街镇在城市综合管理中的协调指挥权、考核评价监督权、人事考核和征得同意权,使街镇的派单权和牵头处置权等得到落实。今后,“条”上的干部要提拔,“块”上的街镇干部如果“摇头”,提拔便无望了。
居村工作吸引不了能干的年轻人,已青黄不接了?上海建立统一规范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按照“人均收入高于上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合理确定社区工作者薪酬标准。
郊区大镇、大居人口膨胀,“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根据文件要求,条件成熟的,析出街道;条件尚不成熟的,做实基本管理单元;加强镇管社区,探索在镇与居委会之间设立社区党委和社区委员会。
……
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已经交出答卷。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目前,全市各方面正形成合力,抓推进促落实。
第五篇:本科论文答辩论述范本一
论文答辩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叫xxx,我的论文题目是“xxxx”。论文是在xx导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地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地感谢。下面我将本论文选题理由、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向大家做一个报告。
一、首先我想谈谈毕业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从波音公司2015年发表的对全球商用飞机市场展望报告预测来看,在未来20年全球将需要36770架新飞机。各大航空公司为了在市场中占有更大份额,开始对其飞机进行客舱内饰升级改装。
随着中国民航业快速发展,各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满足乘客对乘机舒适和个性化的要求,航空公司大多都选择对商务机进行内饰升级改装。而升级改装重要的是做好企业现场管理。
2014年x月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在山东临沂市成立了,该公司成为亚洲首家专注于公务机客舱改装、飞机改装及维护的合资公司。
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伴随着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各种问题。首先,计划管理无法按时实施,效率低;第二,物料管理不规范,出现本可以避免的浪费现象,增加了成本;第三,改装现场员工产生的正面的绩效不高,公司缺少正面激励机制。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现场管理相关文献的分析,可看出,虽然国内外在现场管理方面已有一些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但在飞机客舱内饰改装方面研究的还不够全面。本论文将系统的研究现场管理在飞机客舱内饰改装中的应用和现场管理的方法。从而完善飞机客舱改装现场管理的理论知识体系。
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现场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解读,以及对xxx公司飞机改装现场管理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该公司在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最终为该公司,以及我国与其同类型公司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其次我想谈谈论文的研究过程(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内容 论文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 xx公司现场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部分 解决现场管理问题的对策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和书刊文献,搜索相关资料,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吸收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精华,使其转变为自己的研究理论框架。
(2)调查法:对xx公司飞机改装的现场管理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充分运用国内外现场管理相应的理论知识,结合xx公司飞机改装现场管理的实际情况,使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及建议更具合理性、科学性。
三、最后我想谈谈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改装现场存在的计划管理无法按时实施,物料管理混乱、成本偏高,人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结合精益管理、5S管理和正激励理论,得出结论如下:
(1)本文从标准化作业管理方法入手,明确了改装现场每项工作都有一个标准的操作方法,标准作业程序、标准学习曲线,指出作业程序应适时改进和完善。
(2)本文关注5S管理方法有利于物料管理同时,指出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各项措施紧密结合,循环重复使用,才会收到有效的物料管理和降低成本等显著效果。
(3)本文关注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正激励同时,指出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培训,对员工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的报告结束,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