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建设的启示
“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个得到全国社区建设同仁认同的命题,5年前,被塑在了XX市XX区政府机关的大楼上,社区建设的启示。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命题——“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也被塑在了区政府机关的大楼上。在这个并列的“永恒主题”和“生命线”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外人也许不会深究,而XX人正是在这个充满了辩证法的发展思路指导下,以社区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支撑社区建设,演绎了一曲踏踏实实、轰轰烈烈打造新世纪的新XX之壮歌。“永恒主题”为什么永恒?——来自XX市XX区社区建设的启示早春3月,XX的夜晚还有些寒冷,而位于市中心、长达一公里的湖南路却是一派暖融融、喜洋洋——全市10多万市民为庆祝“梅花节”在这里尽情狂欢。欢乐的人群与灯光隧道、水幕喷泉、光环灯柱交相辉映,“全国文明一条街”、“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等标识若隐若现。XX区区委书记叶皓看着这一切,脸上流出了微笑。“10年前的湖南路还是一条4米多宽的小路,1992年拓宽后,老百姓自发的拆墙开店,东搭一块,西盖一点,整个街杂乱无章,卖的大都是假冒伪劣商品。”叶皓介绍说,“现在的湖南路不仅成为我们XX区乃至XX市的环境亮点,更重要的是,它一年要为我们区贡献数亿元的财政税收。”湖南路的神奇崛起,得益于XX区在1997年提出的“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个充满了辩证法的发展思路。正是这个思路拉开了XX社区建设的大幕。永恒主题:环境和发展的辩证法改革开放的历史走到九十年代,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在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XX区的工作也不例外地围绕经济这个中心来开展。一时间,全民经商办企业,区、街、居似乎都成了经济组织。然而,城区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区、街、居全民经商办企业的结果就是“破墙开店”——搭违章、铺摊点、搞创收。牺牲了市容和环境,并没有见到经济就此繁荣起来,却造就了一个职能错位的政府。如卫生城检查,检查时,政府是做管理的,忙着拆违章、赶摊点;检查结束,政府又成了抓经济的,忙着建违章、布摊点。结果是老百姓怨声载道,认为政府不讲信誉,搞形式主义。痛苦的实践让XX人开始反思:在市容和繁荣之间有没有一个平衡点?城区政府的职责到底是什么?XX是XX市中心城区,云集着众多的企业商贾、机关学校。作为一个城区政府,要不要为这些不归自己管辖的单位和人口服务?为他们服务算不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反复思考、论证,XX的决策人统一了认识:作为一个城区政府,不能只抓微观经济,更重要的职责是城市管理;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政府办事能力主要是看税收,而城市环境、氛围正是税源好坏、大小的重要前提;是纳税人养活了政府,政府理所应当做纳税人的公仆,为所有社会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XX区提出了“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和“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这样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一个完整的工作思路。当时,还以创造了多少产值和利润来评价一个区,一个街道,甚至一个居委会的工作,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提出这样的思路,是需要见地和勇气的。据叶皓书记回忆,“这两句话提出来以后,我们就把社区建设作为纲来统率全区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觉到,社区建设不仅包容同时还扩大了城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1999年岁首,“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暨XX经验论证会”在XX举行。同年2月,XX区被民政部第一个确定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这一命题被推向全国。在“永恒主题”和“生命线”的辩证理念统帅下,短短几年间,XX就实现了税源经济与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跳出街居:走向社区大舞台社区建设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是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按区、街、居这条直线布置下去,还是从街居走向社区,开门搞社区建设?放眼XX辖区,XX大学、河海大学、紫金山天文台、水利科学院、跃进汽车集团、三乐电气总公司……共有22所高校,60多所科研院所,32家大企业,还有包括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在内的50多个大机关。过去,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单位“闭关锁国”,自成体系,与地方和外界很少往来。如果这些占辖区90%以上的大单位不参与,这样的社区建设还是不是真正的社区建设?这些问题,关系到XX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真假成败。于是,他们对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做了一个界定:在全区范围内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界限,围绕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各个方面,发动驻区单位和驻区居民,同创共建自己的家园。叶皓说,“做这个界定,我们主要突出两条,一是政府的职能应与社区建设方向一致,这就是为驻区单位和居民创造最佳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条与块的行政隶属关系要在社区建设中打破,体现同创共建。”正人先正己。区里首先提出了“三服务一争创”的目标,即“为全区老百姓服务,为省委、省政府、省市机关服务,为驻区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服务,争创全省首善之区”;同时,制定了“做优环境、贴近服务”的原则,为驻区单位拓路、栽树、送服务上门,为市民建广场、铺绿地,在全区开展住宅小区出新工程、全民健身工程、楼道亮化工程。另一方面,他们经过深入的发动宣传,通过“同住一个社区、共建一个家园”的号召,与驻区单位和驻区居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区街两级成立“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和“社区党建联席会”,与大单位及时沟通、共谋发展、有效组织社区资源。跳出街居走向社区,为XX的社区建设赢得了广阔空间。驻区单位不再把自己当“外人”,而是积极主动的出地、出人、出物支持社区建设:各院校的图书馆、体育场免费向社区开放;部队的生活服务设施与居民共享;过去拓宽道路,修建活动场所,被认为是区里的事,寸土必争,寸步不让。现在则是慷慨解囊,主动资助,无偿出让。西康路工程,省级机关一次性资助2000万元,广东路拓宽,XX军区某部让出1000平米楼房和2000平米营地。“如果把驻区单位算进去,我们的文化硬件设施是全市一流,如果没有驻区单位,我们是倒数第一”。即将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的XX人如是说。解放居委会:迈出自治第一步社区建设不能全靠政府包办代替,居民的事,说到底,还要靠居民自己来当家作主,要靠居委会来协调、落实。可是,居委会成天都在干什么呢?XX人有一个很形象的形容:忙自己的嘴、做政府的腿。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要永恒下去,必须把居委会从“嘴”和“腿”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其实,居委会从50年代诞生以来就一直做着政府的“腿”,但政府并没有给他们多少好处,办公经费少、人员待遇低是每个居委会的写照。在全民经商办企业的大潮中,产值利润也成了居委会的工作目标。不把他们从“忙嘴”——解决自己“钱”途的境况下解放出来,何谈组织居民开展社区建设?同时,街头巷尾的违章搭盖拆不拆,出租的办公用房、社区服务用房收不收回,群众也在看。虽然没有更多的上级精神和前人经验,XX区还是义无反顾地下决心,要把居委会从“忙嘴”中解放出来。他们从1998年初就开始实行居委会运作经费完全由区财政拿钱的政策:给你办公费用、工资、奖金,解决你的后顾之忧,逼着你拆违、退租、全身心地投入为群众服务。现在,XX区每个居委会每年的经费约在10万元左右,居委会基本不需再为“钱”途担忧。然而,不再让居委会做政府的“腿”是比给居委会解决经费更需要下大决心的事情。上级机关、职能部门,谁不愿意在下面有条代劳的“腿”?所谓“上边千条线”,谁都离不开那“下边一根针”。居委会100多项工作,80%以上都是上级政府交办的。社区建设要深入,必须把居委会解脱出来。首先,从最令居委会头疼的计划生育工作入手。计划生育是国策,无人敢轻视,但是指标压力太大,报表台帐太多,常常是居委主任们手忙脚乱,工作效果却不尽人意。他们决定由区财政、街道、计划生育部门各出一些经费,为每个社区居委会聘任1名社区计生干事,专司计划生育工作,既为社区居委会减了负,又确保国策落实在基层。这种“只减负,不剥离”的经验,得到国家计生委的肯定。社区环境卫生也是一项压力大的工作。以往,居委会整天疲于应付垃圾清扫、上级的卫生检查评比等,办公室常常是“铁将军”把门,居民群众要办事找不着人,急得直骂娘。居委主任们一肚子委屈:“我们出了力,受了累,反而不落好。”于是,XX全区环卫工作按市场机制运作,向社会公开招标,让具资质的保洁公司一揽子承包,实行垃圾清扫、保洁、运输一体化,调查报告《社区建设的启示》。社区居委会不再当清扫工,只需做监督者。逐渐地,居委会淡出了行政性、事务性工作,把聪明才智和时间精力更多地运用到社区工作和为居民服务的实践中去。在湖南路街道西流湾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杨顺新运用掌握的电脑知识建立社区信息数据库,登记社区所有居民和单位的基本情况,随时调阅,方便快捷。康藏路社区42号大院脏、乱、差,自行车常遭窃。新一任居委会上任伊始,即召集居民代表和产权单位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很快改善了环境和治安状况,居民们直夸新社工真能干。中央门街道9个社区居委会把社区养老作为工作重点,推行《社区助老服务时间储备制度》,动员低龄老人、青壮年义务为高龄老人、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放权立制:给民主一个生长空间1999年底至2000年初,XX区全面实施社区体制改革,按照区位、人口、社会心理等要素,把全区173个居委会的属地格局划为87个社区,并通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了新一代有文化的年轻当家人。与此同时,他们大力加强社区硬件建设,87个社区基本做到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站“四房”到位,电话机、传真机、空调、电脑、电视机、影碟机、照相机“七机”齐全。其中,90%的社区居委会用房达100平方米以上,35%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他们要给社区一个真正的自治空间,让基层民主这颗大树生长起来。首先,他们看到了一个事实:社区居委会没有财权。没有财权的居委会就得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就很难说拥有真正的民主自治权力。打开这个制约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给社区居委会放财权!XX区为此出台了三条措施:为所有社区居委会开设独立的银行帐户,并配备兼职会计、出纳人员;区级财政把对社区的投资(包括经费、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直接拨款到社区居委会帐户;实行社区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制度,以社区成员代表组成财务监审小组实行跟踪监督,并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社区居民监督。这项改革,一方面使社区居委会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居委会拥有自己独立的财务,为社区居民办事腰杆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建设美好家园,民主自治不再是一句空话;同时,财力的保障稳定了社区工作者队伍,使“社工职业化”有可能尽快实现;另外,居委会有独立账户,可直接接受社会捐赠,畅通了社会捐赠渠道。2001年,有了独立帐号以后,社区居委会接受各界捐款达80万元以上。当然,自治的培育要做的不仅仅是放权,还要有健全的制度保证。在XX区,所有的社区都建立了民主议事制度,除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议事外,还有议事园、公示栏、议事箱等形式,在社区居民中就社区的大事、小事和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广泛议论后再做决定。天津新村社区居民自愿捐款1万多元建立了社区帮困基金,围绕基金的使用,通过开展议事园活动,大家一致同意拿出一部分资助孤儿童紫薇的生活和教育费用,资助唐彩珍老人做股骨手术的医疗费用。同时,还有民主评议制度。社区居委会主任每半年要向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做述职报告,接受评议,并把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居委会处理和采纳的结果向社区公示; 民主监督制度。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代表参加街道每季度召开一次的政务监督会,给街道和区政府各职能部门提意见、反映问题;社区信访接待制度。每个社区设有信访接待室,住社区的人大代表和街道领导干部定期接待,倾听居民群众呼声,化解基层矛盾。这些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民主,不再是一个画饼。以民为本:政府职能的良性回归通过抓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税源经济这条“生命线”得到节节高涨,XX区不再眼盯着产值利润,但实力越来越雄厚。有钱了,干什么?XX曾经是国民党政府的高级住宅区,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往日的繁华已为陈旧。褪旧变新,既保留过往开来的遗迹,又展示新时代的风貌,成为XX区的一件大事。经过几年来的“住宅出新工程”,现已改造旧住宅400多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群众达20多万人。同时建成91个社区“全民健身点”;在3550幢住宅楼中新安装36000盏楼道灯,全区90%以上的楼道亮了起来。还投资60亿元,拓宽改造道路34公里,新建17个室内农贸市场,基本解决了“占道经营”的城市“顽症”。XX区有64万人,其中60万以上的人生活都比较好,相形之下,1万多困难群体的困难就比较突兀。因而,区政府一方面拿出资金在最低保障标准上增加40元补助;同时,动员区直机关所有干部和单位通过与街道对口的形式深入社区,与困难家庭“攀亲结对”;另外,他们还建立慈善医疗机制,为困难群体发放慈善医疗优惠卡,建立慈善医疗基金,对重病患者进行救助。这些举措既让困难群体分享社区建设的成果,又让他们体会到什么叫社区的温暖。为实现对下岗职工“只要不挑不捡、保证在24小时以内上岗就业”的承诺,他们拿出2000多万元招聘保洁员,又拨款200万元购买社区保安岗位。下岗职工取代农民保洁员的同时,也解决了乱搭乱盖、保洁不洁的问题;本社区来的保安员,责任心强,社区盗窃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XX区社区老年福利“星光计划”已有29个项目进入实施。他们今年已经准备100多万元,为低收入、无收入和子女下岗的老人入住养老院、老年公寓发放补贴。同时,他们结合“星光计划”的实施,在87个社区成立老年协会,并要求所有的社区老年活动站(室)由老年协会管理运作,政府不再插手包办。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思路下,XX区大力扶持民营社区福利服务机构,鼓励他们在辖区内安家落户。主要了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对符合条件者,以最短的时间办理“两证”——社区服务机构证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证;在业务上提供指导;给予财力、物力支持;帮助开发资源、拓展业务。在这样的政策感召下,下岗职工开办的“心贴心老年服务活动中心”、“期颐托老院”、“爱心托残院”来了,企业合办的“百利-民生社区网络服务中心”来了,爱德基金会开办的专门托养智残儿童的“爱德慈佑院”也来了。尝到了甜头的“心贴心老年服务活动中心”负责人、下岗再就业明星韩品嵋认为,“我有今天的发展,全靠XX社区建设的大环境”。而由百利物流超市公司、林宁食品有限公司、市电信技术发展公司、东奇信息技术公司4家企业合作的“百利-民生社区网络服务中心”,在区里的组织、协调下,通过在社区安装通讯网络和家庭求助系统,向居民提供家政、商品配送、医疗急救、物业服务、治安保卫等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群众。调整街道:上下求索的新步伐社区体制改革为社区建设搭建了平台,社区居委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负有指导社区工作职责的街道则“捉襟见肘”,不相适应的状况日趋显露:所辖地域规模偏小,制约发展;资源分布不均,不能有效开发利用;财力薄弱,限制职责的履行与能力的发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编制造成管理成本的浪费;人浮于事,给居委会增加了无谓的负担。街道的划分,已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历史,XX区的10个街道,除由郊区划入的江东街道外,另外9个街道均已历经半个世纪没有变动。在社区建设的进程中,要不要调整区划,改革街道?上级没有说,XX人面临又一次创新。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时代趋势,根据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的发展要求,XX人审时度势,于去年底进行街道区划大调整,把原主城区9个街道调整、合并为5个。这一调整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调整后的街道形成规模优势,带来较为理想的发展空间;优化整合资源,带来开发利用的最大效益;经济实力增强,硬件设施扩容,社区服务中心面积大大增加;“拆庙减僧”,减少成本支出,增加办事效率;有利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为居委会“减负”。实际上,在这些看得见的好处之后,还有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打算:为最终调整城市基层社会结构、由街居制走向社区制,埋下伏笔,做好准备。街道调整,是XX人加速社区民主自治进程的一个深谋远虑;是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永恒下去的一个新探索。在抓社区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保障社区建设的良性运作中,XX人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区委书记叶皓毫不讳言这一点:我们确实尝到了甜头。这几年,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这几个字:抓税源做环境。社区建设就是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有了好的环境,才有更多的税源,税源多了,政府就能干更多的事情。可以说,我们在职能转变以后完全进入了良性循环。我们的企业已经全部改制完毕,连续四五年没有下岗职工来区政府要饭吃;我们可用的钱越来越多,包袱负担越来越小。进一步深化社区建设这个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把一些做法和经验形成制度和规范,在体制和机制上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这是XX人想做和正在做的。
第二篇:浅谈国外社区建设及其启示
浅谈国外社区建设及其启示
论文 关键词:社区建设 社区组织 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社区建设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之下国外社区建设已经 发展 到成熟的阶段,本文通过介绍新加坡、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四国社区建设特点,为我国社区建设,构建我国和谐社区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新加坡社区建设
新加坡是东亚新兴 工业 化国家之一,经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经济 发展,社区建设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方式。新加坡居民大部分由华人组成,其社区建设,可称作华人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特点是政府依法指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在管理取向上不断弱化,其弊端是政府对社区管理成本过高。但政府对社区干预较为具体、直接和明显,通过对社区组织的物质支持和行为指导,把握社区活动方向,给予社区自治组织充分发育空间,引导社会团体、企业 商家参与社区建设,建立社区服务 网络,针对不同群众提供有效援助,形成了积极有爱心的社区风气。
在新加坡社区建设中,社区组织发挥很大的作用。其中,最高社区组织机构是人民协会,它是新加坡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也是基层组织的主管机构。它以选举为基础,组织、领导和协调社区事务,负责把居民的需求反映给政府,并把政府的政策信息传达给居民。人民协会下设公民咨询委员会、居民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组织机构,负责社区建设基础工作。在社区服务方面,新加坡培养社会自愿贡献者,又叫义工。通过义工为社区服务这种自愿贡献的精神,促进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减轻了政府的压力,节约社区建设管理的成本。
二、日本社区建设
日本是最早追随西方 现代 化发展方式的亚洲国家,其城市社区建设也深受西方国家影响,但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采取混合的治理方式,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两者分工合作,在社区建设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政府提供政策、制度和基金,社区自治组织是政策与制度的主要建议者。在1974年日本建立了地域中心体制,地域中心是由区级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径分的一定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区政府地域中心部。地域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负责收集居民对地域管理的意见;对市民活动和民间公益团体活动给予支持和援助;对地域的各项事业进行管理;为居民提供窗口服务和设施服务等等。地域中心满足各阶层居民的需要,使居民生活日益改善。
为了辅助地域中心对社区的管理,社区居民自发建立了住区协议会。它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群众自治组织,居民自愿参加,其主要任务是对区政府的中、长期计划、任务进行讨论,把居民的意见反馈给区政府,对地域共性问题讨论提出解决的对策。可以看得出来,日本通过这种昆合治理的方式,使得政府宽松有序引领社区建设,住区社区组织与居民积极响应参与社区建设,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为社区建设服务。
三、美国社区建设
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依靠其 政治 经济高度发展,使得国内社区建设步入成熟阶段,形成了具有独特色彩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管理体系。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社区自治组织不仅享有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决策权与管理权,还享有对政府的社区行政管理以及专业机构的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权、监督权。
社区是美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部门,其结构包括社区委员会、社区服务团体等自治组织结构。社区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处理社区日常事务、制定社区建设计划、管理社区成员的聘用、组织公众参与社区活动等。社区服务顾问团体是由各专业职能部门代表、社区委员会主
席及市议会中本区代表组成,承担协调商讨、征求社区居民意见的职责。此外,非营利组织对社区建设也作出贡献,它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具体实施者,为社区建设争取各类经费支持。据统计美国非盈利组织约有150多万个,占美国各类组织的6%,平均每12个就业人员中就有1人为非赢利组织工作。1999年,通过募捐、接受个人和企业捐赠、基金会和政府资助以及服务收费,筹集6700多亿美元。这些社区服务组织,给美国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在提供就业、缓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享受到政府的资助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虽然,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处在主要地位,但也不能缺少政府的扶持。政府一般在宏观上对社区进行管理,为社区 发展 制定政策,指导监督社区组织工作,给予社区经费资助。美国政府每年用于福利财政支出300亿美元,尽管每年以15%比例增长支出,但难以解决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需求,所以美国出现了很多基金会、慈善机构,为社区建设融人大量资金。美国政府针对社区发展建设,制定了相关的社区法制政策,保障社区建设依法进行。除此之外,社区居民也积极投入社区建设中来。其中,志愿者服务对社区建设意义重大。志愿者服务是指以某种方式参加帮助别人的工作或活动而不领取报酬的行为。美国官方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美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大约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在一些社区中心,志愿者比全职社区工作人员还多,志愿者的加入拓宽了社区服务的资源,提高了社区服务质量,减少社区经费开支。
四、加拿大社区建设
加拿大是世界生态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也是 经济 发达国家。加拿大的社区建设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步人社区建设的成熟阶段。最早的加拿大社区是由居民自己组织起来的,到20世纪60年代,政府开始介入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其社区建设的特点是从社会问题出发,调动社区组织的积极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拿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比较突出,主要围绕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展开。这里的社区服务包括:政府服务图书馆服务、安家服务、各种非盈利服务组织信息、宗教服务等。加拿大人把提高和保持社区生活质量作为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他们认为邻里关系,社区娱乐设施、鼓励和培育多样化氛围,一切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服务,才是民众所需要的。建立充满生机的社区,重要的是建立关系而不是正式政府体制。社区委员会是社区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讨论社区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作出解决方案;向政府反映社区居民的需求,获得政府支持;执行社区日常管理工作等。社区委员会在社区服务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拿大社区服务建设中资金来源充足,政府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拨款占60%,服务收费占29%,社会捐助占11%,政府通过部分常规性拨款,非盈利组织按政府的法规和与政府签订的合同,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其余的通过专项资助项目,由相关组织竞标。此外,加拿大社区治理与志愿组织密切参与是分不开的。加拿大大约有18万个自愿组织(非盈利组织),这些组织中约有130万工作人员,占加拿大劳动人口的9%,同时这些组织还动员了650万名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志愿组织充分实现了把资本性资源和非资本性资源有机地结合来提供公共服务,对社区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国外社区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从以上这些国家社区建设状况可以看出,我国社区建设与国外差距很大,要通过综合治理,促进社区建设。
首先,社区建设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扶持还远远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充足的资金运作,社区建设无法顺畅进行。政府除了增加拨款,还可以通过多渠道来筹集资金。例如,政府对于社区建设项目可以减免税收或税收返还等政策,设立社区建设基金会,呼吁社会各界向基金会捐助资金,吸引 企业 公司等盈利机构也把参与社区建设回报社会作为一个成功企业的重要标志。建立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社区建设多元投资机
制,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为社区建设谋求长久之策。
其次,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我国社区组织与国外有明显不同,是符合 中国 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组织。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承担着在社区内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 法律、法规,支持和保证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和居民群众进行社区建设的重任。所以,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社区党组织建设。居委会建设更不能忽视,作为社区建设的执行组织,居委会负责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我国居委会行政倾向严重,必须提高居委会自治功能。为了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我国社区服务应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大力开展志愿者活动,建设社区志愿组织。同时,应该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社区服务 发展 方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社区志愿组织与政府之间建立相互合作关系,政府给予社区志愿组织优惠政策,刺激该组织大量投入社区建设所需,社区志愿组织积极为社区建设服务,减轻政府负担,共同为社区建设服务。
总之,新加坡、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在各自社区建设发展中分别形成了适合自身 经济、社会和 历史 文化特征的社区治理方式,较为成功地达到了有效社区建设目的,促进城市社区有序协调发展。我国社区建设也必须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发展之路,为构建和谐社区,还得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第三篇: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作者: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孙琳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添加日期:10年01月07日
社区是城市各项工作的承接点,也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点、社会稳定的保障点、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落脚点。社区处在维护稳定、调处矛盾、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南京市社区工作,不久前,市委组织部城市组织处组织了兰州市街道社区学习考察组,到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进行考察学习。所到之地,感触颇深,尤其是国家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南京的社区建设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南京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规范政府领导,为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南京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 <怏于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南京市和谐社区评价细则》等,形成1+X文件体系,将公共服务、社区管理、居民自治、劳动保障、社区工作者的学历标准、居民幸福指数等各项事务纳入统一考核体系。玄武区街道为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提升区域内群众幸福感和人文素质的新目标,明确了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和谐发展首善区的新定位;创新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新机制,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社区工作准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公开等制度;实施资源整合;建立了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的新框架,在街道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代理制”、“综合援助制”、“全员培训制”等规范化的制度。
二是规范公共财政预算和投入,为社区建设奠定物质保障。南京市在建设和谐社区过程中,通过成立和谐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街镇负责、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新机制。一面把社区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区县财政优先安排社区工作经费、人员待遇经费以及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保证每年每个社区5-8万元的工作经费投入;同时出台楠京市和谐社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资金提供。从今年起,市财政专门安排500万市级专项资金,对工作经费保障到位、办公服务用房达标、达到和谐社区示范标准的区县、社区及对社区稳定开放服务资源的驻区单位,给予奖励。从而基本完善了市级财政为引导、区县财政为基础、镇街投人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社区建设投入机制,为今后的和谐社区建设奠定长效的物质保障。南京玄武门地区街道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累计投资182.8万元租借社区办公用地,耗资490多万元建成总面积达7200m2的街、居两级社区服务设施,为更好地服务百姓提供了相当优厚的长效资源。
三是探索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与制度,自治取得新成效。南京市各社区普遍建立了以社区党组为领导核心,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为决策层、以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以社区工作站为服务层的“一个核心、三层自治体系”的工作运行机制。在三层自治体系内,还探索了社区听证会、居民论坛、金点子信箱等社区自治途径,确立了“决策、执行、监督”三元管理体制和“议事、听证、公示、民情反馈”四项制度,规范了社区民主自治程序。并且在社区成立了“社区公共服务站”,聘用专职社工,承接各部门、机关在社区中开展的工作,把居委会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加快对慈善类、服务类、活动类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扶植,促进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向着更加民主自治的方向发展。玄武门区台城花园社区建立的社区常任委员制度,由6位社区常任委员在社区自治事务上承担起主要责任,实际上是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明确政府委托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的边界。
四是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整体提升社区素质。南京市在对社区工作者配备、人员待遇、工作经费、阵地建设的标准进行规范的同时,积极鼓励社区工作者提升文化层次和服务水平,达到政治素质强化、文化结构优化、年龄逐步年轻、性别比例合理。同时,坚持统一、统筹发展,在完善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全市基本实现社区信息软件统一和城乡社区全覆盖,社区台帐等信息资料逐步电子化。2001年至今,南京已累计投入社区硬件建设、办公等各项经费7亿多元,“十一五”期间,将按照每300户配备1名专职社区工作者的标准,使每个社区的专职社区工作者不少于6人。玄武门区街道各个社区电视、VCD、电脑等电教设备基本都配备齐全,条件好一些的还配备了多媒体投影设备等,有些社区党建电教工作开展得较好,具备了自己制作电教片的能力,并能及时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
二、几点启示与思考
(一)解放思想,进一步提高加快社区建设的紧迫感。
南京市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解放。思想解放直接体现在社区建设的成果上。这方面,我们做得很不够。就社区阵地建设来说,兰州市社区办公用房窘迫制约着社区各项工作上水平、上档次。进入二十一世纪,兰州市还有很多社区办公用房停留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水平,相当数量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困难。一些辖区单位对社区工作不了解、不支持,缺乏资源共享意识。规划部门在新建小区时不作统一规划,导致社区办公用房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社区办公用房这一老大难问题,只有规划部门在新建小区时,对社区办公用房作出统一规划,才能彻底解决。希望辖区单位和规划部门解放思想,为社区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对社区工作的认识。
南京社区建设之所以搞得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年来,无论社区工作者,还是社区居民,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有了共鸣的基础。社区工作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相比之下,我们的认识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加倍努力。
(三)深化拓展,进一步优化社区建设的社会环境。
南京经验表明,加快社区建设步伐,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特色之路。南京市社区建设起步虽晚,但有自己的特色成果。“民情流水线”工程就为推动兰州社区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要紧扣“察民情”这个关键点,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抓住“解民忧”这个着力点,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立足于“集民智”这个支撑点,着力构建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着眼于“赢民心”这个落脚点,努力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创新机制,进一步探索社区工作的合理化、有序化。
“权小责大任务重”是社区建设一大难点,居委会以“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身份,在社区公共事务中扮演着全能的角色,承担着发展基层民主和加强社区管理的双重职责。由于角色和职能的内在冲突,居委会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和两难的境地。民主与管理是社区工作的两大主题。本质上,两者是一致的,基层民主发展了,有助于加强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加强了,可以为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居委会同时承担民主与管理的双重责任,造成了居委会在角色上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市委已出台了“权随事移,费随事转”的有关规定,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社区还是承担了更多的行政职能,从而导致了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无所适从,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极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将工作重心放在服务社区居民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南京市在社区成立了“社区公共服务站”,聘用专职社工,承接各部门、机关在社区中开展的工作,把居委会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加快对慈善类、服务类、活动类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扶植,促进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向着更加民主自治的方向发展的做法,值得借鉴。
(五)做好工作,进一步赢得各方对社区工作的支持。
南京社区建设之所以搞得好,就因为南京的社区工作者找到并满足了社区的需要,解决了社区问题,培养了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成了社区整合,改善了社区生活质量,因而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培养了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了社区的领导人才,促进了社区的进步。因此,我们要紧抓党组织建设的“提升线”,规范办事程序、改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内容,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要按照民情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跟踪监督的作业程序,配套建立民情受理情况公示、办理过程跟踪监督、办理结果公示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四套跟踪监督程序,规范工作流程。要大力建设“一门式办公”,“一
站式服务”的社区电子居务大厅,在街道社区网站(网页)上专门设立“民情流水线”服务窗口,公布电子邮箱,居民可以直接在服务窗口上反映问题,街道社区通过网上办公为居民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工作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要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增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在下岗职工、失业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市贫困人口生活困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吸引辖区单位和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
第四篇:国内外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及启示
第二节
国内外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及启示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较为缓慢,但是早期农村社 区建设方面的实践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以梁漱汉为代表的“乡村运 动”等,发展至今国内有很多成功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对新时期农村 社区建设的发展有很多启示。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
1.韩国的“新村运动”
总体止看,韩国的“新村运动”经历了二个发展时期。“新村运动” 的第一个时期(1970一1980)。这一时期又可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为扩散阶段,即以增加收入 为主的全面发展阶段,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 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畜牧业、渔业、林业也都有了较快发展。第三阶段为充实提高阶段,主要是发展农产 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丁业。“新村运动”的第二个时期(198l一
1988)。这一时期,官方主导的“新村运动”转变为以“新村运动”中央 会为核心的民间主导型运动,其基本特征是民间主导和在全国推广。1980年12月1日,韩国创建丁全国性民间组织——“新村运动”中央 本部,形成全国性网络,80年代“新村运动”的特征之一是齐全国范围 内开展建设运动,通过民主、协作和实践,力求城乡和丁农业共同发 展。“新村运动”的第三个时期(1989—)将其目标从“致富运动”转 变为“共同致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改善城乡商品流通体系、开展 勤俭节约运动、解决失业问题运动、少活与意识改革运动、环境保护运 动、促进地区活力运动等,并大力宣扬共同体意识,提倡大家共同发 展,共同致富。
“新衬运动”通过30多年的时间,步步深入,全面展开,涉及韩国 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而,取得了全方位的成就。
首先,人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巨大的改变。“勤奋、白助、合作”是运 动的u号,也是“新村精神”,韩同政府通过向农村无偿提供水泥、钢 筋等物资的方式,激发农民白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 他们树立信心,培养社区居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 养村民自立高强的精神和意识,同时把城市的价值观念推向农村,鼓 励社会个性和开拓精神。
其次,“新村运动”使民主风气在最基层的村民小扎F了根。在新 村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村民们白己选择新村领导,有权罢免不胜任的 新村领导。为了选择或推进项目,村民们常常在村民会议馆中讨论商 议,他们在实践中学到了自主参与决策的能力,并进而要求在更大范 围和更高程度上的民主参与,从而推动了韩国民主意识的发展。
再次,物质层面取得/1F凡的成就。一方面,大大改善农构居民 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设施,从改善屋顶、建设新房到重建村庄,从 安装自来水、改造排污系统到修建公共澡堂、游泳池,从设置公用电话 到扩张农村电网和通讯网等,从政府组织修建桥梁、改善农村公路,到 修建农用道路、建设小规模灌溉丁程、设置公共积肥场、整理耕地、治 理小河川等。另一方面农民收入不断得到提高。韩国政府肩新村运 动初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维广“统一号”水稻高产新品种,并提供相 应的财政补贴。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并通过 政府投资、政府贷款和村庄集资的方式建立各种“新村丁厂”,大力发 展农村工业,扩大生产,把原来家族式的小农经营转化为以面、邑为单 位的生产、销售、加工为一体的综合经营,使非农业收人大大增加。由 于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增加,韩国农民人均收入由1J970年的137 美元升至1978年的700美元,增加了4倍多。上世纪60年代,韩国 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经过新村运动,到20()4年,韩国人均LDP 已跃升至1.4万美元,城乡居民收人为1‘o.84,在工业化、城市化快 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 提高。
2.以色列的自村服务个心
以色列在农村社区服务建设方面结合实际,形成社区服务小心的 层次化。以色列是个移民众多的国家,其村庄布局,充分考虑了农业 生产需要,注重家宅与耕地的空间区位关系,以保证乡村服务系统的 效率,同时兼顾移民群体的独立居住。以色列创造了一个等级服务中 心的村落布局模式,以乡村服务中心为主,约80户组成一个村庄,6— 10个村庄园绕小心分都,各村庄均保留商店、幼儿园、简易诊所和教 堂。服务中心一般包括一所学校、一个医疗所、一个社区中心和一批 农业辅助系统以及储蓄所等等。随着农业专业化的深入和非农产品 的发展,要求解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于是出现了乡村服务中心的分 化,从低级到高级包括这样几个层次:为4到8个移民村提供服务的 材庄集团中心;为10到%个移民村提供服务、拥有高标准、大规模文 化设施和社会机构或企业的地区中心;为25到50个移民村服务的地 区间小心;集中了大量移民村、拥有大型企业的区域中心。在中心服 务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劳动的专业人员,可以在中心附近独立建立自己 的社区,以便既能与周围村庄分开,又能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3.印度的“喀扛拉人民科学运动”
提起印度,结人的印象,似乎是贫穷与落后。然而位于印度西南 角,有人口3300万,农村人口占80%的喀拉拉邦,却有着9000多家 图书馆,12000干多问阅览室。这里的图书馆是知识文化传播和再生 产的支点。喀邦的几千个乡村图书馆,积极地推广科技知识、文化活 动,经常与各类合作社和学术、农科机构合办工作坊、培训班,并且白 办刊物,鼓励会员写作投稿并组织辩论和研讨。如此大量的图书馆活 动,给印度的“喀拉拉人民科学运动”奠定了—个良好的基础。他们在 1989—19N年间,在全邦进行民间扫盲运动时,一下子伎喀拉拉男女 识字率都高达95%以上,让喀拉拉成为印度的“全民识字邦”。在随后 推行的“人民计划运动”中,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赖运用到农民最迫切 的很多领域,很多生产、互助团体也迅速发展起来,喀拉拉的教育、医 疗、卫生条件得到迅速改善,社区建设也蓬勃发展起来。
1.华西村“乡村工业化”的农村社区建设
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策一村”,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也是农村 社区建设方面的一面旗帜。40多年来,华西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r9l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 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形成 f政治、经济、文化和计会发展的“和谐华西”。
首先,华西村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社区发展的 前提和基础,抓住机遇,通过乡村工业化积极发展一批乡村工业,创建 了’系列I:业企业如毛纺厂、线材厂、型钢厂等,同时在此基础上还积 极多元化发展,开发以旅游业和优质高效、生态观光农业为重点的第 三产业。通过多元发展为衬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在 社区卫生和环境方面以优化环境为重要日标,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华西坚持环境优先、和谐发展,通过优化、绿化、净化和美化 环境进行华西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包括:科学规划建设农村环境、积极建设洁净的生产环境、着力建设“绿色农村”、着力建设整洁的村 容环境。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03年,华西村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 村”;它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农业旅游示范点,并成为全国首家通过 Is0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村庄等等。最后,华西坚持 把科学管理作为基础保证,坚持依法治村、民主建设*华西坚持“民主 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级民主制度,推进民主自治 管理,华西村坚持村民拥有干部的选举权、重大事务的决策权等,通过 定期的全体村民大会来商讨村里各项事务。同时还注重强化民主监 督意识,华西村设有专门的公开栏,凡涉及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注 的重大问题都列为公开内容,来保障村民的知情权,接受村民的监督 和查询,如建设招投标、财务收支、电费收缴、宅基地审批等,2.河北省定州“以教育为先导”的农村杜区建设
河北省定州翟城村的农村社区建设是以社区教育为先导来展开的。2003年7月,在河北定州程城村,也就是县阳初等人当初进行乡
村建设试验的地方,新乡村建设派领军人物温铁军与翟城衬村民委员 会一起,集资建造了中国策一个“乡村建设学院”,免费对农民进行职 业技术等培训,让农民来建设本乡本土,自己解决剩余劳动力,寻求发 展。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培训、研究和推广子部分,并时刻关注农民 的需要。如当他们了解到由于该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民对市场的能动 反应普遍较差时,乡村建设学院很快请来了计算机专业的志愿者,为 此,村民们表现m4L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很快就有loo多仿村 民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村里的电脑培训班。如今两年多过去丁,翟城 村村民不仅从学习中得到了实惠,培养了白己的自信心,并且使得翟 城村的乡村建设经验得以在全国推广。
3.江西名农村村落社区建设
2003年初,汀西省确定将农村社区主要定位在农村自然村落,在 都吕、永丰、浮梁等10个县抓了试点,2003年8月,就构建以白然村为 单位的村落社区建设提出了明确思路,逐步在全省推开。到2005年9 月,全省已有96个县市区的5398个农村村落开展了村落社区建设。其主要组织形式是“—·会五站”,即在自然村(或中心村、乡镇所在地,视人口分布定),成立计区志愿者协会,以“土老”(老党员、老十部、老 农民、老教师、老复员军人)为主体,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 的志愿者协会*下设社区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 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和公益事业服务站。以便民、利民、助民、安民、富民为出发点,开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 化社区环境,维护社会治安,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于个文明”协调 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对于南京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的启示
当然国内外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实践还有很多,国外的比如印度 的农村社区建设,国内的比如山东东营市的“民富、村美、风正”的新社 区建设、海南的生态村建设等等。这些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对南京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有着很多的启示。
第一,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较发达的发展 中国家都经历了纠f的重建过程。先朗城市化国家的乡村重建往往 走的是一个被动、滞后的路子,而后期城市化网家基本上都采取了主 动、同步的方式*南京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全面推进城市化的阶
段,而农村建设严重滞后,投人严重不足,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这种城 乡发展的严重失调,必然严重影响南京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影 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汁会的进程,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体推进 现代化事业的步伐。因此,农村建设已进入关键时刻,必须摆上重要 议事日程。同时要认识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乡村建设道路不是干 篇一律的,必须根据月身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照搬其他国 家、其他地区的模式,要结合自身条件,探索南京独具特色又富有成效 的发展道路。
第二,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比活环境、居住条 件和生活质量,为村民提供各种服务,打造各类惠民丁程,让村民群众 切实感受到农村建设的好处*南京2007年要全面达到小康,一定要 让农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受益,以农民的需要作为各项社 区1:作的出发点和终点。
第三,农村计区建设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同时还包括社区社会、文 化、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农村扑区建设通过发展社区经济 提高农民的收入,其次要逐步发展和完善计区服务和管理的功能。南 京的城市社区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建设思路,提炼出了具有普遍价值的思想理念,要 把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发展思路和服务理念引入农村,在农村 地区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第四,明确在整个社区建设巾,农民是真d:的主体。因此,必须让 农民在社区发展中有知情权、选择权和决策权,给农村社区和农民更 多的发展空间,让村民自己分析、判断自己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 办法,积极挖掘农村社区自己的本土资源与发展潜能,实现自力更第三节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
南京作为一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居民生活 水平也较高,性是南京城乡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这将成为南京 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好地解决城乡发展矛盾,我市在推进“两 个率先”的进程中,确定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发展战赂,发展有 南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衬:区建设成为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推 进农村让区建设,市政府相关[·作人员积极到汀西等地考察村落社区 建设,全面学刁江西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结合南京实际 厂发了《南京市农村判: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江宁、浦口、六合、栖霞、深水等区县开始了试点丁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可谓任重道远。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成绩
1.各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结合实际la时又突出重点
各地都意识到农村社区建设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必须结合当地 实际,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江宁区大力度地推进区划 调整,整合区域资源,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具体考评办法;浦口区坚持统 筹城乡发展,加大区级财政向镇、村转移支付力度;六合区加快构建 “十大体系”,针对农民所盼、农村所难下工夫,使新农村建设更多地惠 及农民;深水县专门推出了农民增收的—[‘项:1:程,开展农村富裕、康 居、生态、文明、平安等五星级示范村创建活动,在服务上推出了在村 委会建立四个平台,即:村务平台、卫生平台、供应平台、文化平台,真 正起到了使民利民、造福农民的作用;高淳县提出了“双培、双带、双 创、双稳”,外抓招商引资,内抓“强基工程”。总之都是围绕中央提出 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积极行动,措施有针对性。
2.树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
南京备郊区县都树立丁具有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农村的 经济建设模式多样,有乡镇工业发展模式,如高淳县古柏镇江张村;有 高淖武家嘴的水运发展模式,有以深水傅家边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模式 等。在新乡村建设方式上,又钉整体新建和旧村改造的模式。整体新 建的代表就是武家嘴新村的建设,旧村改造成功的典型包括江宁区的 彭福社区、锁石村、清修村,六合区的石庙村等。这些典型村,立足于 本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走出了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具有很好的典型示范导向作用,为今后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社55E务设施和阵地建设
全市各地都致力于夯实基础,完善社区服务载体。各试点农村计 区都认真抓好以村委会阵地建设为主题、各村民小组阵地建设为支撑 的农村计区阵地建设。各试点农村社区的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达600平方米以L,普遍建有“一点两栏三站四室”,即:村民健身点;宣传 栏、公开栏,农业技术服务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健身 娱乐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治安民调室。在农村计区阵地 建设方面,根据村民需求和因地制宫的原则,新建或通过改造原村办 学校或租用、置换农户闲私房等措施,解决农村社区活动场所不足的 问题。通过农村社区阵地建设,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就地就近方便农 村居民活动,如在村民群众聚居的地方,设立露天农民活动点,为农民 群众提供了必要的休阳、娱乐、健身设施,供群众在闲暇时读书、看报、下棋、聊天或开展其他娱乐健身活动,从而满足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 活需求。
4.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推进农村的城 镇化发展
南京各级党政组织充分认识到农村社区建设对推进全市城乡一 体化社区建设战略的重要意义,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总体规划,在政府和财政上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促进了农
村社区经济和扑会的协调发展,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
2.树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
南京备郊区县都树立丁具有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农村的 经济建设模式多样,有乡镇工业发展模式,如高淳县古柏镇江张村;有 高淖武家嘴的水运发展模式,有以深水傅家边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模式 等。在新乡村建设方式上,又钉整体新建和旧村改造的模式。整体新 建的代表就是武家嘴新村的建设,旧村改造成功的典型包括江宁区的 彭福社区、锁石村、清修村,六合区的石庙村等。这些典型村,立足于 本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走出了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具有很好的典型示范导向作用,为今后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社55E务设施和阵地建设
全市各地都致力于夯实基础,完善社区服务载体。各试点农村计 区都认真抓好以村委会阵地建设为主题、各村民小组阵地建设为支撑 的农村计区阵地建设。各试点农村社区的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达600平方米以L,普遍建有“一点两栏三站四室”,即:村民健身点;宣传 栏、公开栏,农业技术服务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健身 娱乐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治安民调室。在农村计区阵地 建设方面,根据村民需求和因地制宫的原则,新建或通过改造原村办 学校或租用、置换农户闲私房等措施,解决农村社区活动场所不足的 问题。通过农村社区阵地建设,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就地就近方便农 村居民活动,如在村民群众聚居的地方,设立露天农民活动点,为农民 群众提供了必要的休阳、娱乐、健身设施,供群众在闲暇时读书、看报、下棋、聊天或开展其他娱乐健身活动,从而满足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 活需求。
4.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推进农村的城 镇化发展
南京各级党政组织充分认识到农村社区建设对推进全市城乡一 体化社区建设战略的重要意义,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总体规划,在政府和财政上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促进了农 村社区经济和扑会的协调发展,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交通环境和人居环境进—步改善,公共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 善,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也是 相对处于空白,加之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农村社区建设任重道远,农村社区建设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很多困难,南京的农村 社区建设同样如此,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多渠道投入不足
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存在,使得对于农村社区建 设的投入包括资金投入不足。另——方面从农村自身来说,自从税费改 革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锐减,加上一些城市近郊地区土地的征用,村 级的土地、厂房租金收入不断减少,这些都使得农村社区集体经济陷 入困境,进而影响农村衬区建设的投入。当前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下,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但是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投入还 是不能满足建设需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南京对农村建设作了相应的 规划,就南京老五县的范围内,将对现有的7000多个白然村进行调 整,重新规划、整合为2000多个新的自然村*农村还要进一步发展农 村社会保障事业等。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需要农村社区建设资 金投入的多元化。
2.农村杜区建设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是社区服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居民的 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 需求日趋多层次化,服务对象也由老人、残疾人、特因户等特殊群体扩 大至全体居民,因此对农村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服务要 通过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来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保障。员然目 前全市760个村委会中,办公用房有一定的基础,一般都有公示栏、宣
传栏等设施,但是其他社区基础设施如社区活动中心和一些为民服务设施相当缺乏。
3.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和建设意识薄弱
社区建设各项事业的实施需要高素质、专业性的社区丁作者队 伍,社区工作者队伍一般包括村级自治组织干部、专职社区I:作者和 志愿者队伍。目前全市村委会成员2892名,其巾村委会主任760名、副主任302名、村委会委员1830名,所有这些成员中,党员占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2%,40岁以下的占51%①,由此可见社区村级 白治组织干部的政治素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不断优化,但是就整体 而言,社区干部角色尚未成功转变,不适应社区建设的要求。农村社 区干部主要来源于原来的村、组干部,他们熟悉农村工作,对补区丁作 陌生,其观念、思维、工作方式方法都有待转变,所以迫切需要对村委 会成员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加强现代技能培训等,提高自治组织在组 织群众、服务群众、协调利益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另外,农村社区缺 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计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
4.农村杜区中介组织发展不健全
所谓社区中介组织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成员,以社区地域为活动范 围,以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为目的,在政府扶持和计区居民委员会 指导下,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由居民白发形成,介于社区主体组 织(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居民个体之间的组织。培育和
发展社区中介组织,有利于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深化发展社区服务,建 立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载体;有利于提高 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其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非常重大。正是基于这一 点,城市在社区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衬区民间中介组织,在各个社区建设不同类型的社区中介组织。现在„般有四种类型: 文体活动型、社区维权型、衬区服务型、社区救助型。目前的农村社区 中介组织往往都局限于生产服务方面,还有一些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社区需要按照各地需求,积极引导村民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各类
维权类、生产生活服务类、休闲类的社区民间中介组织,如老年人协 会、戏曲队、苗木花卉协会等等,在生产方面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其竞争力,同时丰富村民文体活动。
5.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法规、政策、工作制度制定向相对滞后
国家还未出台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和政策,致使各地无从卜手,目前各地是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试点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村民 委员会组织法》为依据,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村级组织的领导下,以各级服 务组织为依托,坚持村民自治,以“以民为本、服务群众”为宗旨,开展 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环境,繁荣农村文化,维护农村治安,救 助困难群体,提高农民素质,树立农村新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 稳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2.基本原则
(1)以民为本,服务群众。坚持不断满足村民的社会需求,提高他 们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把服务村民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职发 点和归宿。
(2)统筹发展,规划引路。各区县应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农村汁区建设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围绕“三个集小”的发展战略,整合区域资源,统筹协调发展,切忌各自 为阵,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盲目发展。
(3)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整合各自 资源,量力而行,确定切合实际的建设标难和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 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
(4)扩大民主,村民白治。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村民自治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村民自治的各项事务,要把
促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实现村民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贯彻始终。
四、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思路
1.“一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指南京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应该主要定位在村委会 这一层面。农村社区建设的定位各地区因实际情况不同而有差异,比 如江西农村汁区建设就是定位在自然村落这一层面卜的,那主要是因 为肖地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管理不易。考虑到南京农村社K分布相 对集中,村级组织基础较好,为了更好地整合和利用社区资源,南京农 村社区建设定位在村委会,硬件建设、组织建设、能力建设应围绕村委 会展开,条件好的村可以在组设立服务点。
2.“两种模式”
“两种模式”是指涉农社区和纯农村计区。对农村作此分类,主要 是因为农村社区较为分散,区域大,计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进而对农 村社区建设的要求也不相同,对汁区分类指导更能突11社区自身的特 色,实事求是,少走弯路,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涉农社区,主要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和农村城镇的中心村,引进城 市社区建设的方式方法,推进城镇城市化。
纯农村社区,主要是在相对偏远的农村社区,根据农民的自身要 求设立服务项目,在农民集小居住区,采取部分城审社区化管理服务 方式,提高村级综合管理服务的水平,为农村城市化、城镇化打基础。
3.“三种理念”
“三种理念”指借鉴南京城市社区建设的几种理念,即社区服务的 理念、社区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的理念、社区群众参与的理念。通过 开展社区生产、生活服务,以人为本,把服务群众作为农村枚区建设的 切入点和突破口,木断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
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引导社区居民建立各种维权类、服务类、文化娱乐类的民间组织和小介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村组织化程
度,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丰富村民闲暇 生活,引导其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多种方式鼓励社区居民 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培养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白我服务的能力。
4.“玉项工程”
“五项工程”指“基础工程”、“民心丁程”、“配套工程”、“改革工 程”、“文明工程”uD,是对当前南京农村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的描述*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51“对农村社区的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农村社区建设担负着很大的责任和任务,它将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 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将成为为农民群众 做好事、解民忧的“民心工程”,伎农民切切实实从中受惠;将成为农村 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为未来农村经济政治体制合理化 变革留下接口;将成为推进和深化村民自治工作的“改革工程”,使村 民自治的活力充分涌流;将成为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文 明工程”,让农民、农业和农村不再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落伍者、旁观者 和局外人。
五、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任务
1.进一步加强农村杜区建设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社区建设基 础的新台阶
当前,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和首要任务是推进社区服务 设施建设,建设层面主要是村委会和中心村这一层面。南京在“十一 五”期间,全市60%以上的村应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内容包括“三站二 室一点一网”,即:卫生11土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环境卫生保洁 站,治安民调警务室、文化活动窒,体育健身点,村务管理和服务信息
网,60%以上的组建成社区服务点,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和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村民的使民利民服务前 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服务。
设施建设要依据社区实际的经济基础而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 村社区,可以考虑改善社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立全新的社区服务P6 地和设施等。比如高淳的武家嘴,作为“金陵第一村”,村级经济实力 较为雄厚,目前新武家嘴村己介始筹建社区服务中心,提供一流的活 动场所,为居民服务。但是大多数社K经济欠发达,因此更应更好地 利用社区现有资源,通过改造等方式来提升社区基础服务设施的档 次。可以借鉴浦口区有些社区的做法,比如珠汀镇的巩固村在建设社 区文化娱乐阵地过程中,以行政村为整体,各自然村村民小组选择一 户家庭作为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各异,以保证社区活动设施的多样化,从而使社区资源得到很好的整合。
2.大力培育农村中介和民间组织,创建社区建设的新组织
目前,城乡社会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家园,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 展,各种需求大量涌现,仅靠传统的社会政治组织管理基层社会的局 面难以长久下去,需要围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培育各类专业的合 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 能力。目前南京的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很快,形成方式多样,主要有依 托农民需求、依托特色产业、依托优势项目、依托枚区精英带动、依托 龙头企业等,这些专业经济协会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化,具有市场导向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但是目前,南京 除了经济合作协会外,其他像维权、娱乐类的农村中介民间组织发展 不足,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今后需要大力培育群众性服务组织和团 体,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老年人组织、残疾人组织、群众性文体教育 组织等各种基层服务组织,满足村民生活所需,丰富村民闲暇生活。
3.加强对农村杜区工作者的培训,提升社区队伍的素质
首先,应该在待遇、社会保险等方面进一步努力,在能力范围内逐 步创造条件,将那些素质高、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社区1‘作者吸引到
农村社区建设中来,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I:作者队伍的战斗力。现在有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有志之士满怀热情投人到农村的建设之中,最
好的例证就是北京有儿十·个大学生当村宫。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 目前农村的实际条件,就“吸引力”而言处于弱势,不能把“引进外面的 血液”作为主要长效机制,必须立足于农村社区自身内部。
其次,迫切需要对农村社区工作者加强法律法规、现代社会工作 专业技能培训等等。出于农村社区在这方面的资源比较医乏,城市社 区特别是南京市的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较为成熟,有能力有义务为农村 社区提供资源,城市社区可以帮助所在地区农村社区,用农村社区工 作者比较彬易吸收的话言、方式开展相关培训,直接实施城市“反哺”,另外还可以采用参观学习等方式。
L完善政府依法指导、村民依法自治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
实行村民自治足我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 允满活力的村民白治机制,是基层社会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
容,也是农村扑区建设的日标。要交L91村委会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 位,完善其对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其他社区组织的协 调和监督机制。村民委员会要实行村务公开,定期向村民代表报告丁 作。政府相应部门应转变观念、职能、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改变政府 以往的管理体制,坚持依法行政。
L转变观念,服务为本,完善村委会的管理服务功能
政府主导,社区民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区建 设道路,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少事物,更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服务,村委会作为联系政府和村民的自治组织,更应该发挥桥梁作用,村委 会应该逐步完善其管理与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在政治、便民利民服 务、文化服务、卫生、社区保陈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6.扩大宣传和教育,引导杜区居民参与,营造农村社区建设的新 氛围
农村社区在村民肩治方面起步较早,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 颁布的《小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其实农村社区往往社 会结构相对简单,家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突出,血缘、地缘关系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社区文化地方性色彩浓厚。内此,农村社区具有较大 的同质性,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社区居民互动频率高,也具有较 强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容易参与到一起,关键要找到正确的契 合点,即事关社区大多数成员利益的问题,并采用适合的渠道。在当 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计区应该建立各种志愿者组
织,志愿服务的主要领域是:以贫困户、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五 保户、优抚对象、特困党员、外出打工人员家庭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社 区矫正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把支援义务教育、普及科技文卫及法律
知识、扶贫开发、社会救助、伏抚助残、敬老扶幼、治安巡逻、环境保护、衬容村貌等作为重点服务领域,致力于兴办农村社区公益事业和公共 事务,致力于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致力于解决农村特殊群 体的生产生活困难。
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我们应该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这一主题,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密切协作,引导社会各方面积 极参与,共同建设农村社区。
首先是领导体制保障。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领 导,方面主要包括制定规划,综合运用行政、市场和法律手段宏观引 导,以及提供政策保障等。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建设包括农村各方面 的工作,鉴于这一新的情况,应该成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这一综 合机构,以党委、政府的名义直接来抓,以利于社区各项工作更好地落 到实处。
其次是投入机制保障。需要提供有利于农村社区建设更快更好 发展的条件,各级政府应确定“公共财政”的观念,把农村社区建设经 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逐步增加。在保证经济薄弱村 的办公经费、村委会成员工资补贴、困难群体和优抚对象保障的同时,要把村委会的办公用房、农村计区服务、文化、体育、卫生、信息网络等
公共服务设施纳入规划,分步实施。市级财政需建立农村社区建设基金,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扶持经济薄弱村的服务设施建设等等。
最后是监督机制保障。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将 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是为民 谋利的工程,它不是也不应成为政绩丁程、面子丁程,所以农村社区建 设应建立一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包括监督机构、监督制度、农村社区 建设评价体系等,使农村社区建设有计划、阶段性、有序地推进。
总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同 时农村社区建设任重道远,漫漫长征刚刚启程,需要全社会共同为之 奋斗,我们应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有效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平台,进而全面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
第五篇: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和谐社区建设也相应地成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由于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短暂,缺乏一套完整的发展模式,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 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步伐,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社区建设的实践和特点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
1、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 计划性、规范性强。美、加两国的社区建设在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带有自发性质, 随着社区地位、作用的突出, 特别是上世纪年代联合国社区发展后, 社区建设成为两国政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进而成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两国政府每年对社区工作都要制定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每项计划包括工作内容、组织措施和目标要求等等, 大多数都有数量指标。如每年对老旧社区的改造数量, 新社区福利机构、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安全教育培训中心的设置标准, 社区居民就业、贫困、医疗、老年、青少年与儿童等方面的各类发展计划、廉价住房计划、济贫计划等等。但两国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据安大略省社区事物官员介绍, 过去政府既要负责掌舵, 又要划船, 现在只负责掌舵,不再参与划船。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 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 这样做既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又发挥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美国纽约, 政府和官员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责都有明确的分工。
2、大量具体工作主要由民间团体承担, 工作机制、组织体系健全。美、加两国的社区工作组织体系是由政府各职能部门、政府资助的社区组织和民间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机构组织组成, 他们称之为“ 三大版块” 或叫做“ 三个部门”。政府在社区工作体系中承担的主要职责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和立法, 并通过制定规划来贯彻执行二是财政支持。政府每年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发展事业。加拿大安大略省年用于社区建设方面的资金达亿元, 占全年财政支出的。财政拨款的主要依据是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就社区内拟帮助对象和服务内容所提出的申请, 政府根据每年的监督、检查情况, 确定下一年的财政资助三是实行严格的宏观控制与管理, 政府通过制定标准, 发执照等进行管理, 民间团
体以及所举办的非营利服务机构是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上的合作伙伴和具体执行者。他们在政府组织、协调下独立地开展社区内的各种有偿、低偿或无偿服务, 以自己的服务争取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的支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加拿大的企业界对社区建设也给予了极大关注, 他们不仅为社区捐款捐物, 而且主动投资社区事业, 直接提供商业性的服务。
3、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达, 专职人员都受过社区工作的专业训练。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 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福利事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在两国的社区建设中, 非政府组织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数量多, 仅在多伦多市, 与社会有关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就有多个, 美国现有非营利性组织万个。二是分布
广泛, 涉及到社区服务、文化、治安、卫生等居民需求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群众有需求, 他们有服务。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社区居民提供具体的服务。②拓展奖金来源。③了解和反映
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 两国从事专职社区工作的人员, 无论是在社区管理组织中, 还是非营利性组织或志愿机构中都要经过专业训练。
4、社区参与广泛, 自治和自助能力不断提高。社区参与广泛主要体现在社区参与的结构上。参与人员不仅有中老年人、中青年, 而且有中小学生不仅有社区内的非营利性组织和志愿者, 而且还有驻区企业单位。加拿大的志愿者受到全国的高度重视, 国家规定, 中学生每年必须到志愿组织义务劳动一定时间, 否则不能毕业。据统计, 美国现有以上的成年人参加过各种志愿活动, 其中有以上的人曾为社区发展事业和社区组织提供过某种志愿服务。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分析
1、行政化倾向严重, 居民对新成立的社区组织认同感不强
政府管理重心的下移, 街道职能的强化, 是对基层管理的加强, 但也会使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行政色彩更浓, 因而使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更受压抑, 引发了居民对社区组织合法性的怀疑。各地在社区建设中重构社区组织居委会, 社区
协商委员会等多数由住户代表象征性地选举产生, 即使在直接选举的地方, 也都采取先选后聘的办法。因此, 行政化了的社区管理机构不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 也就无法获得居民的信任。
2、居民参与不充分, 参与机制不完善由于对社区组织心理上的不认同, 直接造成了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一方面, 社区管理机构提供的、供居民参与的事项极少涉及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 居民对参与的价值和作用表示怀疑, 缺乏足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 居民缺乏通畅的参与渠道。常常社区管理机构感到有必要了, 就召集居民开会。什么时候开会、讨论什么主题也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来定, 居民代表只有听的份儿。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缺乏一套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程序作支撑, 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居民参与的缺失影响了社区组织机构与居民之间的有效合作。
3、相关法律制度滞后, 不能有效地规范社区组织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首要条件, 社区中各类组织和居民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动。然而, 目前我国涉及城市基层社区的法律主要有《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居委会组织法》, 前者制定于年,后者在年颁布实施。由于颁布时间早, 这两部法律中有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
4、动力机制不健全,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动力不足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城市社区治理活动,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需求导向型社会变迁, 对变革的各方来说都能从中获得利益。从理论上讲, 这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 从官员到普通百姓各方都能获益的伟大工程。从中央政府和国家的角度看,通过治理可以减轻国家的政务负担, 实现国家稳定, 百姓安居乐业, 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 提升自己在民众中的声望, 增加政治治理的合法性。对基层政府来说, 通过改革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治能力, 有更多的自主权, 也能得到普通百姓的认同,同时, 它也有一个投人少回报多的利益偏好, 所以它也获得了利益。对试验区的政府来说, 这是一个难得的出政绩的好机会。这场变革为自己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种变迁现在正在进行着, 虽然对各方都有利, 但是除了中央一级国家政府力度比较大之外, 地方政
府、社区组织以及居民个人在实际的运行中都表现得不是十分积极。
三、国外社区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政府的有限介人—社区建设成长的后发优势
中国的社区成形“ 后发” 于西方, 有限政府理念在社区的树立以及适度的国家主义倾向或许不失为一种阶段性“ 后发优势”。但公民社会的形成依赖的是从内部建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不必过于仰仗来自外部的国家强制力量。因此,要强调两个维度上的“ 有限政府” 理念。一个是时间纵向上的。和西方城市社区一样, 中国社区建设官民二元动力机制也是动态的, 构建公共空间领域的需求迟早会让政府的触角退让, 这只是时间问题, 政府必须未雨绸缪, 因势利导。其次是空间横向上的。政府对社区事务的干预是有限度的, 基层政府必须超脱各种利益, 专事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
2、主体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由于社区公共事务非常贴近个人生活, 相对远离宏大的政治话题, 所以扩大公民参与远比城市街道“ 直选” 等建议显得更具有现实性。而它催生民主观念的特质, 则更具有本质上的意义。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基础, 也是社区建设的本质要求。所谓广泛参与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社区建设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社区中的离退休人员和家庭妇女,而且包括社区全体居民和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等。二是指参与活动的广泛性。这也就是说, 各类社区主体不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而且参与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医疗卫生、社区文化等等活动。总之, 社区建设中的广泛参与, 既是指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又是指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它是衡量社区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
3、培养社会中介组织—社区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改革角度看, 如何培育和促进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是今后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必须要予以超前的研究和寻找推进方案。首先, 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 就不可能做到政事分离、政社分离, 就难以形成“ 小政府, 大社会” 的管理格局。其次, 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 极容易使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由政府推动走向政府包办的运作格局。再次, 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 就不易形成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运行格局。所以, 培育造就社会中介组织, 已成为社区建设朝着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的“ 重中之重” 的任务。
社区专职干部上联上级党委和政府, 下联社区居民, 是社区工作的专职管理人员, 是社区建设的直接组织管理者, 他们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社区工作的发展。因此, 应培养一批专业化、知识化的社区工作人员, 授予专门的知识, 给予必要的锻炼和考验,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使其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技能去开拓、创新, 使社区工作能够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复杂局面, 有力地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
4、法律与制度的保障一社区建设的终级关怀
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有两个, 一是制度的发展,二是人的发展。依法建立健全社区自治制度, 是社区建设的可靠保证。
其主要制度为居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居民委员会干部的民主选举制度以居民会议为主要决
策、议事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 由居民讲座制定的居民自治章程或居民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以居务公开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制度。目前函需制定实施适合社区自治组织进行“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的基本自治制度。如《社区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区规民约》或《社区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区务公开制度》等。政府的制度性供给, 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 虽然使社区建设可能在这一点上缺乏人情味儿, 但它却是社区建设的可靠保障, 也必将体现出它对未来社区建设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2]林尚立 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刘春元 哈尔滨商业大学,责任编辑 张鲜华
原文出处:《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1期
中国社会学网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