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党建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社区党建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街道”与“社区”两个概念融合起来最初的契机是民政部倡导的在全国开展的社区服务工作是其重要的背景。
1987年,民政部在武汉主持召开了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从此“社区服务”的概念逐步在城市中普及开来。
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于1996年3月27至28日,召开了上海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城区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一个重要标志:
标志着社区服务这一单项性的工作开始转到了整体性的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即社区发展上来
标志着从民政部主管的部门性工作开始转变成全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社会发展的全局性任务
2000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又一次召开 “上海市社区工作会议”。从“城区”变“社区”。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把社区与传统乡村地域相联,认为是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
•美国社会学家法林顿关于社区发展概念,改变了把社区视为传统乡村社会地域性群体的观点,开始把社区视为现代社会的区域性共同体。
一个理想的社区应具备五个基本要素:
•有一定的人口规模,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区存在的第一个前提;
•有一定资源的地域,一定的地域为人们提供了活动的场所,也便于资源配置;
•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具有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服务功能; •有以反映本地区各方面状况,特别是历史传统的自己特有的文化;
•社区居民之间具有认同感和亲情感。
•党组织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为关键,以健全社区组织体系为基础,以完善协调机制为纽带,以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构建城乡统筹、条块结合、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驻共建、共同提高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重要性:
一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战略调整的要求
原有体制:通过建立以基层组织为轴心的单位制的社会结构,整合社会,有超强的动员与组织能力
新的挑战:传统的单位制社会结构弱化和社区生活的强化,直接影响和动摇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机制和基础。
•两个转变:
从实施将社会组织为高度一体化的领导观念中转变过来,将自身的生长和活动的空间从单位转向社区(促进社区建设)
实现自身的组织体系、结构功能和活动方式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党自身建设)实现两方面有效的互动,加强社区党建是生长点
•二是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和基层民主自治的要求(还权与社会)
基层群众自治是民主政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民主的主要体现。村民委员会、居民
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制度形式,核心是自我管理,提出两个问题:
*政府干预如何从直接到间接,从无限到有限(政府改革)
*行政权力相对退缩的情况下,如何维系与社会的关系,整合不断变化的社会,保证基层群众自治的健康发展(加强社区党建)
•三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最大的突破。推出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预示着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预示着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升,也预示着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调整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到2020年,北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目标是四个方面、“六个一体化”
◎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 实现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日臻成熟,环境友好型实体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占农户总数20%的相对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到2015年翻一番;
◎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城乡规划一体化
•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城乡社会管理规划一体化
•四是推动社会建设,发挥社区基础作用的要求
三大建设发展为四大建设
社区是整体社会的一个“全息缩影”,社区建设是一个重要载体,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成效:
一是社区党建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二是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三是社区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四是社区党建创新活动取得较大进展
形势:
(一)“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理念,给社区党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大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北京市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要求,社区党建如何增强服务、实施协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二)北京市社会建设系列文件出台后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北京市社会建设“1+4+x”系列文件:
3——5年构建五大体系: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工作运行、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
对社区党组织如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对社区党组织职责、社区党建任务等作出了规定。把制度性的框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还有大量的工作。
(三)适应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京组通(2009)29号文件,市委组织部、市农委要求: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要求,进一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理念
健全城乡基层党建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动员教育管理
(四)社区党建也正面临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发展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经济的冲击仍未见底,其影响由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蔓延,将导致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民生问题更加突出、各种矛盾更加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党建担负着如何发挥组织、动员、引导社区党员群众和社区各种组织“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考验,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的重任。
(五)社区党组织换届也给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区党的队伍发生了极大变化
广大人员群众对社区党组织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社区党建工作有了更多的期待。
如何提高社区党组织及其成员履职水平,如何建立完善党组织工作制度,提高社区党组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上的作用,推进社区建设,是社区党建的新课题。
任务:
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总的部署
总布局: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使党内民主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实现目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
•一条主线: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两个原则: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三项要求:为民、务实、清廉
•五大建设:坚定理想信念、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六项任务:理论武装、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推进党内民主、干部制度改革、基层党建、作风建设
◆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组织的决议,带领党员群众完成社区各项任务;◆决定本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
◆领导社区居民自治,支持和保证其依法行使职权;领导社区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领导社区服务站和各类服务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工作;
◆联系、服务、宣传、教育、反应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把工作重点放到凝集群众力量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共同创造幸福生活上来;
◆加强社区党建协调工作,指导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组织协调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区域性党建工作,促进资源共享;
◆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做好社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监督其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依章开展工作◆对其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支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做好群众的各项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集党员群众共同奋斗◆协调内部关系,坚持原则,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维护稳定
◆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支持其积极开展工作
创新工作理念
◆树立责任领导意识,而不是权力领导意识
◆树立服务、渗透意识,而不是超脱、游离社区工作意识
◆树立党员群众主体、党员群众本位的意识,而不是领导本位、组织本位意识
◆树立区域性党建意识,而不是单枪匹马抓党建的意识。
◆树立支持社区自治组织依法自治、群众组织依章办事的意识,而不是包办代替、包打天下的意识
◆树立开放型的工作意识,而不是封闭型的工作意识
创新工作机制
领导机制:分类分级领导体系,街道党工委、(乡镇党委)负责辖区内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社区党组织具体负责社区内党建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各街道(乡镇)可以建立社会工作党组织,书记原则上由街道党工委(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社区党组织负责辖区内党建工作组织运行机制:实行“党组织双重管理”,即社区党委不仅管社区服务站、社区居民党支部,而且把有些驻区单位党的组织管起来;吸纳驻区内各类组织中有较强能力的党员干部进入社区党的领导班子;
基础保障机制:保证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逐步形成以财政拨款为主、党费为辅、社会各类资金和社会领域组织自助为补充的党建经费保障体系;(活动经费、专款专用、分级纳入财政预算)
队伍建设机制:建立一支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专兼职工作者队伍,逐步推进职业化、专业化进程。选拔、身份、待遇、培训等。两新组织解聘担任党组织领导职务的员工要与上级党组织协商。
创新工作思路
建立党组织: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探索党的活动从行政村向自然村和新经济组织延伸
调整优化党小组,发挥党小组作用,把党小组向街巷、门楼延伸,并动员公职人员参选业委会委员、主任和担任楼栋长,形成党员负责家庭、党小组长负责楼栋、党支部书记负责小区、党委书记负责社区的局面
城乡基层党组织一体化工作: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帮带,互帮互助;
对流动党员流入地属地管理、流出地延伸管理、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共管、流动党员活动证等
创新活动方式
围绕推动发展开展活动
围绕服务群众开展活动
围绕促进和谐开展活动
围绕党组织自身建设开展活动
围绕党员素质提高开展活动
围绕推动发展开展活动
•通过领办、创办、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社会服务组织等,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增收致富;(出路和退路)
•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其他各类基层组织以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建立了“党建联抓,共建坚强堡垒;经济联帮,共谋发展大计;治安联防,共保一方平安;卫生联管,共创美好家园;服务联办,共筑民心工程;教育联抓,共育时代新人”的“六联共建”机制。
•一些社区党组织专门成立了社区再就业领导小组,建立了“职介服务所”,做到对下岗失业职工特长、家庭状况、失业下岗原因、就业需求、安置结果、再就业工作表现“六个清”,关心走访、帮助教育、培训指导、安置就业、跟踪服务、协调管理“六到位”,在用工单位和下岗失业职工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围绕服务群众开展活动
“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应当是党建工作的兴奋点”
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落实干部进村入户、干群恳谈交心、定期走访群众、民情日记和全程办事代理制度 •建立了“党员谈心室”、“情感小屋”,开设情感陪护服务,开展“零距离访谈”活动,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心声,沟通思想感情。
•一些街道在社区居民间开展爱我社区、爱我楼组、爱我家庭“三爱”活动,进行夫妻恩爱情、父母养育情、婆媳体贴情、兄妹手足情、邻里互助情“五情”教育,提倡“敞开家门迎友邻,一家有难众户帮”。
围绕促进和谐开展活动
把培育社区精神和满足居民精神需求结合起来开展一系列活动:
•“童趣小乐队”、“老年合唱队”等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文艺团队,活跃在居民群众中间; •“广场文艺晚会”、“卡拉0K大奖赛”等一台台文艺演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打太极拳、跳健身操等一项项健身活动,掀起了居民群众体育锻炼的热潮;
“邻居节”、“社区艺术节”等一个个文化节日,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投身社区建设。
•一些企业建立企业文化协会、法律服务中心、青年企业家协会
•创办学习型社区:有阵地、有计划、有制度、有记录、有图书、有队伍、有教材、有效果。楼门有居民学习园地、家庭有特色文化家庭、学习模范户、居民中有不同的兴趣小组
围绕党组织自身建设开展活动
围绕党员素质提高开展活动
教育党员增强党的意识(敬党 忧党)增强党员意识(始终记住党员称号)增强党章意识(党章的权威和效力)
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各类现代知识讲座党建网、手机短信、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争先创优活动,落实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户、结对帮扶和志愿者服务、党员示范基地等
•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十七大报告
人的内心是渴望被点燃的,也是可以被点燃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
•要做好关心、爱护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工作,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使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入党后有义务、有责任、有奉献,同时也有权利、有温暖、有荣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讲话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
第二篇:建行面临形势与任务
建行面临形势与任务
今天看到我们的会计队伍还是年轻有活力的,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一、新形势下会计业务面临着新挑战、新机遇
目前会计工作新内容,结算产品营销,对公服务,小额无贷户管理。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准备好就是机遇,否则,面临挑战,坚持不了多久;对公会计业务转型,由传统的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我们的对公业务转型比对私业务转型整整晚了四年,在发展上产生了差别,在营销能力、服务能力、沟通能力上差距大,在这种形势下,即使机会,也是挑战,这就看我们是否在思想上做好准备,业务素质上的准备,准备好了,就会脱颖而出,准备不好就会落下去。是否有敏感性,目前我们没有从内心里真正接受服务,收入有变化,但有多少是咱们会计人员自己营销带来的,更深一些讲,就是想的多,做的少。这个开始是不可逆转的,顺应潮流,就会脱颖而出,逆潮流的,大浪淘沙。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发展,员工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价值是共同成长。
二、会计工作目前面临的问题
1.十月份会计人员业务技能定级考试,没有一个符合三级标准的,没有一个合格的,我们在会计岗位上干了这么多年,竟然不符合岗位要求,整体业务素质,业务能力需要迅速提高,这不仅仅是单位的事,也是我们个人的事。
2.这支队伍主观上被关注的少,计价产品少,收入低,缺乏吸引力,许多优秀的会计人员分流出去。个人业务转型前,男同志愿意干信贷,女同志愿意干会计,能力一般的人还进不了会计队伍,想当年,我们是何等的辉煌。但在个人业务转型两年后,大势就变了。今年对公会计业务转型开始了,会计业务的春天就快来了,转型是痛苦的,也是长期的,与我们的低工资、长期不被重视相比,我们应该怎么做?那就是主动迎接。
3.长期以来,会计人员流动性小,年龄大,这不是问题,真正的成功营销者均在45岁以上,原因就在于她稳重。个人业务转型大堂经理都是选年轻貌美的、外向型的,国外相关机构测试,两年内一个相对外向型的客户经理与一个相对内向型的客户经理他们的营销业绩区别不是太大,但是两年以后,甚至时间更长,营销业绩就会产生很大的区别,相对内向型的客户经理能够有稳定的客户。大堂经理逐渐由年轻貌美型转向稳重成熟型,能够真心实意为客户着想,为客户服务,我们具有了稳重的外表,再加上自己的产品知识,业务素质,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客户经理,营销人员。
4.今年年底到明年六月底前会计工作思路
1)会计队伍建设
四个层次人员:柜员、主办、主管、主管行长,找到自己的位置,会计人员业务定级,所有会计人员必须参加,达标上岗,在工资待遇上有区别,达标的不加不扣减,达到二级的加工资,一级的加更多,不达标的,扣减工资,考核内容:点钞、小键盘、汉字录入,这是基本的,做银行的不会点钱,说出去丢人;考试内容中DCC操作、产品知识占绝对比重,初步定为明年四月份定级考试。年底前会计主办要认定到位,一定要把这支队伍流动起来,让优秀的会计人员有机会。营业主管实行末位淘汰制,让主管后备有机会,会计主办有机会。主管行长不适应的向党委建议换人。2)培训
出去学习,开阔视野很重要,培训产品知识、业务技能、营销能力、减压活动,优秀的还要拓展培训,增加谈资,没有打理好客户的时间,几句话就没东西可讲了,怎么挖掘客户深层次的需求。就像练武,分五级,我们要一级一级的往上升,不能跳过去一级,直接连四级、五级,今年年底到明年一季度侧重于产品培训,把失去的补上来,抓产品知识、营销能力。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要共同参与,向看电影,看大片一样,让大家有期待,才算成功。
3)风险防范
这是个永恒的话题,风险防范是人的防范。A.洁身自好。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现在管理手段很多,很先进,重点是监控员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B.了解客户才能更好的控制风险。做营销、做服务与防范风险没有矛盾,跟客户打交道多了,对客户有深度认识,若客户总是有擦边球的想法,总是想违规,我们心里就会主动产生防范风险的意识,管好客户。
经过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令同业羡慕的会计队伍。
第三篇:社区党建的政治内涵及面临的任务
社区党建的政治内涵及面临的任务
登州街道办事处 马楠
党的基层建设问题,是党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是作为党的日常性建设问题来看待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引发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党的基层建设问题和中国基层民主建设问题一起跃升为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战略问题,由此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党的基层建设概念:社区党建。
传统意义的党的基层建设,是以党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取向,党的完善决定社会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变化,社会自主性日益增强。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党在基层社会的组织体系,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却使党在基层社会的组织体系的组织背景发生深刻变化,这主要体现为单位体制的松解和以居民区为基本构成单位的社区出现。
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传统的单位组织形成了强大冲击,中国社会的结构形式就逐渐从原先的单位制结构开始向社区制结构转化,其核心表征是社会主体不再以单位为其最终的依归,而是以社会为其最终的依归。相应地,人们不再以单位为核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而是以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实现为核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作为人们生存和生活主要空间的社区对人的组织力大大增强。这种深刻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从单位制结构向社区制结构转化。与传统的单位体制不同,社区在本质上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单位,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轴心而形成的保障和实现特定公共利益的共同体。
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于以传统的单位组织为党的社会根基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就面临着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结构逐渐从单位制结构向社区制结构转化的客观趋势,以社区为单位,在已有的党在居民区的组织基础上,从战略的高度全面构建党的社会根基,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党在中国社会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基础。社区党建正是针对这种挑战而提出的。因而,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社区党建的具体内涵和目标指向应该是:巩固党的基层组织,改善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强化党对社区活动和社区建设的主导,密切党与社会、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构建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广泛的社会基础,提高党组织整合社会的能力。显然,与传统的基层党建相比,社区党建具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目标指向,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党建实践。这就要求社区党建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脱出传统的思路和工作框架,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并在不断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提高。
基于社区党建的内涵和目标指向,在新的历史时期,社区党建主要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健全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及其活动方式;二是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基础,即社会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价值依归。因此,这两大任务是可以归并在一起的,其核心就是党如何通过自身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在社区中积极有效的活动,在社区中构建最广泛和牢固的社会基础,实现对社区的有效整合。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区党建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了新时期社区党建的工作任务、工作方式和工作目标都有新的特点,必须通过具体的工作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社区党建的两大任务决定了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建设。组织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本身的建设;二是组织体系的建设。这两方面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2、体制建设。社区党建中的体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党的组织体制、领导体制、工作体制、监督体制和动员体制等。
3、党风建设。党风的最根本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党永远不脱离人民。其中的关键是:使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强化公仆意识,充分发挥党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全面、深刻地密切党群关系。
4、干部建设。居民区党支部是居民区的核心力量,是居民所信赖的组织。一大批优秀的党的基层干部从事居民区党支部的建设和发展工作,是增强党在社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关键。
5、民主建设。社区党建中的民主建设,不仅关系到社区党组织自身的活力,而且关系到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总体发展。社区党组织的党内民主发展对于基层民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6、政治动员。在社区党建中,政治动员主要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充分动员社区内的全体党员,尤其是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建设;二是充分动员社区内的各种单位的党的组织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建设。党的资源向社区集中,并在社区中获得重新组织和调配,不仅有利于社区的发展和基层民主建设,而且有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对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党在基层群众自治中的主导作用,能同时起到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和拓展党的社会基础的双重作用。社区党建是以街道党(工)委和居民区党支部为主体的,由街道辖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是街道党建工作的延伸和拓展。
一、加强社区党的建设,是推进新时期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迫切要求
1.城市改革要求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单位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的职能开始转变,企事业单位也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机制,这就意味着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办社会的职能将逐渐分离出来,向社区转移,社区在城市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日渐突出,社区党建工作也因之凸显出来。为使社区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抓好社区党建工作。
2.城市发展要求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我国城市化的步伐明显加快。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过去“条”上的许多职能转到了“块”上,这使得我们传统的城区党建工作格局即以党组织的隶属关系所形成的纵向链式结构已不能覆盖一切,出现了空白点。如何以更严密的组织体系,更有效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党的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已成为我们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在传统的纵向链式结构的城区党建格局的基础之上,以社区作载体,构建以横向联合关系为特征的社区党建新格局,来加强对这些流动党员、经济组织和社团的服务和管理,使党的工作网络覆盖全社会,增强党的基层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3.社会稳定要求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城市社区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地。由于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都会逐渐暴露出来,并比较集中地在反映在社区里面,因而社区就成为维护城区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格局进行调整,分配方式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存在问题,这些都会带来复杂的矛盾,而有些矛盾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矛盾的积聚就会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要及时、有效、正确地解决这些矛盾,使各项改革措施不致引起大的社会震荡,除开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大力引导和解决外,作为基层的社区党组织也应利用贴近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做些扎扎实实的工作,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尽量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总之,我们要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社区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需要创新,社区党的建设就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积极开展的一种有益的探索。目前,与农村、企业、机关和高校党建相比,社区党建工作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构建方式新颖。社区党建正处在起步阶段,与已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的农村、企业、机关和高校等党的建设相比,社区党建的形式、内容、机制等都很不成熟。要使社区党建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除了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和理论界积极探索之外,还需要中央自上而下地推动。
2.组织体系创新。与农村、企业、机关和高校等条状的纵向建党方式不同,社区党建基本上是一种横向的块状建党方式。它以街道为基础,是一种区域性的党建工作。其主体是街道党委和居民区党支部,骨干是党员,街道内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各种性质的经济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都参与社区党建。由于社区党建工作打破了社区内各单位相互不往来的状况,变纵向联系为横向联系,所以社区党建工作又形成了资源可以共享、经验可以交流、成果可以借鉴、工作可以协作这些独特的优势。
3.领导方式特别。与农村、企业、机关等纵向的有上级垂直领导的党建方式相比,社区党建基本上可说是一种横向的党建方式。这种横向是把社区内不同性质、不同隶属关系的单位联合起来进行党建。社区内的街道党委、居民区党支部虽在社区党的建设中起核心作用,但是,它们与辖区内的党政机关或党政机关的派出机关的党委或党支部没有组织上的直接领导关系。由于街道党委、居民区党支部与驻街单位没有组织上的直接隶属关系,要使他们在社区党建中形成一股合力,除了宣传开展社区党建的重要性,使社区各单位自觉地积极地投入社区党建工作外,可能还需要建立、完善长期有效的共建机制。否则,驻街单位如不积极支持,街居党组织就会陷入“孤掌难鸣”的困境。
4.管理模式复杂。与单纯的农村、企业、机关等的党建相比,社区内各个单位的性质、具体任务和领导体制不同,因而这些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也不同。甚至企业与企业之间、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党组织在党建上也有区别,并不完全相似。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流动党员。要把一个街道中建党方式各不相同的所有组织和工作性质不相关的所有党员都联合起来进行党建工作,其内容不仅繁多复杂,且综合性也很强,因而社区党建的难度也是其他党建方式不能比拟的。
三、正视社区党建存在的问题,探索社区党建工作的途径
1.社区党建存在的问题
尽管登州街道办事处于2002年7月完成了村改居工作,并已经开展了社区党建工作,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来看,社区党建都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从政策上来看,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还缺乏规范性文件的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党的基层组织的设臵,都是由党章和中央有关文件规定的。但是,社区党建只是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探索,中央并未形成对社区党建的有关规定。因而各地开展的社区党建工作也千差万别。
(2)从理论上来讲,社区党建研究的力度还不是很大。社区党建,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在理论上的研究还远远滞后于实践上的发展。虽然社区党建的任务在加重,责任在扩大,但是,与之相应的权利却不是很明确。随之而来的是,社区党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社区党建的形式和内容、社区党建的运作机制及其规律和方式,等等,这些都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否则,无以指导当前的实践。
(3)从实践上来看,各社区党建的做法不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比如说,在登州街道辖区内,原有的4个居委会对现有党员实行松散型管理,而后来实行村改居的9个社区,由于其是经济实体,村民与村有直接经济关系,管理就比较紧密。由于社区党建处在起步阶段,各地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除了领导方式不一外,社区党建的组织载体也多种多样,重点也各有不同。总之,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全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
2.探索社区党建的途径
党的十六大要求“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从总体上来说,社区党建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也不可能照搬。因为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所以需要根据各个地方的特点,在社区党建的工作思路、管理形式、组织活动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走出一条好路子。
(1)在工作思路上要紧紧围绕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综合治理等中心任务开展社区党建工作,从城市改革、发展的需要和社区党组织工作的实际出发,以社区为载体,以居民为主体,实事求是地确定社区党建工作的目标。如:建设一个能够得到居民群众拥护的好的社区领导班子;培养锻炼一支能够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形成一个与社区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保证社区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选准一条能促进社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好路子;形成一套加强党员管理教育,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工作制度。
社区中新出现的各类经济组织,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都必须建立党的组织,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可与邻近的其他经济组织组建联合党支部。登州街道在这一方面已有了初步探索,到目前为止,已有渤海印刷厂、自控设备厂、蓬莱中新纺织有限公司、茂源建筑公司、海丰实业公司、海市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等多家民营企业成立了党支部。而对职工人数较多,但没有党组织的社区经济组织,可从街道机关或离退休党员中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同志到那里帮助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建立党组织工作。
对社区内的各种流动党员,可成立一个专门的流动党员党支部或者流动党员管理站对其进行管理,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在组织管理上必须妥善处理社区党建中的条块关系。现有的街道管理体制中并没有规定驻街单位的各个党组织之间有何隶属关系,而且由于各个党组织的性质可能完全不同,开展社区党建工作,难度很大。目前还是应以驻街单位党组织的隶属关系为主,以社区横向联系为辅,形成条块有机结合的党建工作网络。
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构,通报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协商议事,协调工作。采取的形式可以是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建研究会、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等。这些协调机构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总的来说是围绕社区党建,为社区的管理、建设和发展服务的。
加强街道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和居民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党委和居民区党支部在社区党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注重发挥街道机关和直属单位党支部及组织关系在街道的党员的作用。
(3)在组织活动上必须与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紧密相连,即要以加强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综合治理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文明社区为目标,以街道党委、居民区党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以驻街单位为依托,努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党参与、党群共建的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推动和促进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在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形式上,要把社区各单位党组织的自主性和社区党建的共建性结合起来。在各单位党组织自主履行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定期交流、协商、研讨,比较巧妙地使社区各种力量聚合起来,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思想共育、活动共办、实事共做”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社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另外,通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包楼责任区、社区党员联谊会等多种形式,把居民中的所有党员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在此需要强调的是,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一定要通过体现平等协商的形式来开展党建工作。其次,社区党建工作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一定要有创造性,一定要有新意,不落俗套,才能吸引人,否则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而遭拒绝,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此外,为确保社区党建工作的正常、高效运作,还必须加大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投入。一是加大人才投入。由于街道党委、居民区党支部在社区党建中起核心作用,所以要把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党务工作者充实到这些重要岗位,并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使其不断提高社区党建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二是加大经费投入。要使街道党委、居民区党支部提高社区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各级财政必须加大扶持的力度,尤其要从年初的预算上予以安排,保证社区党建的活动经费。另外,各社区也可以挖掘本社区内的社会资源,增加社区党建的发展基金。
与农村、国企、机关等纵向的党建方式相比,社区党建不仅是一种新的横向的块状的党建方式,可以构筑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相互促进、整体推进的党建工作格局,而且难度也比较大。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将开辟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把城市党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当前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当前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李振京,张林山
2010-09-14
摘 要: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当前宏观政策目标中保增长、调结构与促改革的平衡难度加大,推进改革面临化解系统风险与冲破既得利益集团阻碍的挑战。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工作要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根本,以保障民生为目的,加快推进户籍制度、财税制度、民营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工作。
关键词: 国际经济,国内形势,宏观政策,结构调整 [栏目lhtzgg,lhcomm
一、当前改革工作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一)宏观经济调控面临多重两难之举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出现了多重的两难选择,为了促进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需要在多方面加以权衡。这些选择包括:既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又要遏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维护老百姓的利益;既要增加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又要控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既要保持货币信贷的增加,又要防范通货膨胀预期和资产价格过度上升,防范金融风险;既要继续促进进出口的平稳增长,又要加大刺激消费力度,调整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因此,综合运用平衡上述几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需要高超的宏观调控“平衡术”。
(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建设亟待完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合理等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已存在固化的趋势。因此,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年以来,从“房地产新政”到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新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重提人民币汇率改革到最近的调整“两高一资”行业出口退税率,无一不表明中央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心。但是,经济转型绝非一日之功。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让复苏前景蒙上了阴影,也让“调结构”步履艰难;同时,目前仍存在大量“调结构”的矛盾和阻力。需求结构调整背后是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而这将直接影响到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利益关系的调整,还将涉及到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垄断行业体制和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大症结在于改革不到位,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三)推进改革面临化解系统风险与冲破既得利益集团阻碍的双重困难和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类矛盾错综复杂,相互叠加。事实上,经济发展阶段出现的一些矛盾往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也容易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其原因在于国民利益分配是否平衡。利益调整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通过权利保障、收入调整、社会保障、公平就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让广大弱势群体充分分享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背景下,如何防范经济风险和社会矛盾叠加,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推进包括民生领域在内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这三者关系,坚持以改革促调整,以改革惠民生,在经济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这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近期改革工作重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都是由于改革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打破和革除旧的体制机制,形成和发展新的体制机制,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工作要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根本,以保障民生为目的,加快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工作。
(一)加快推进城镇化要有新思路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镇化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二是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
当前,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关键是要解决农民在户籍地的相对集中居住、农民工在就业所在地的落户两个问题。前者主要是基于土地集约利用和农民房产保值增值等方面考虑;后者主要是探索通过开放户籍,为长期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提供和当地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让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生活。
户籍制度改革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的人口户籍管理制度,已从设立之初的限制城乡、区域间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演变为目前实质上分离城乡、区域间不同社会福利待遇的社会管理制度。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要实现户籍制度真正成为一项人口登记管理制度的改革目的,就必须将着力点放在切实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区域间的不同社会福利的差异,主要包括劳动者在就业所在地的受教育权,公平就业权以及其他当地居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推进城镇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核心在于保障进城就业人口的基本公民权利,各级政府政策的着力点,应当放在采取多种方式,充分保障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在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与农民工和市民同等待遇上。鉴于城市容量和基础设施荷载的压力,未来的户籍改革可参照上海市的做法,对农民工实行准入制度。需要强调的是,准入条件必须公平公正,农民工在本地就业年限、社保缴纳状况应作为重点。农民在原户籍地的土地财产权利应予以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民进城落户不能以失去土地为代价。土地、房屋等财产的处置变现,应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前提下,由农民自己按照市场化办法来决定和操作,鼓励农民持股进城。
(二)调整经济结构要有新举措
财税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财税体制缺陷密切相关。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根本出路。从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来看,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是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优化财政支持结构,在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虽然近些年财政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投入逐年增长,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与社会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应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研究与普及、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以更好地发挥在改善民生、扩大消费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既要增加地方自有财力,调动地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增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也要保持中央财政适度的调控能力,以更好地均衡地区间的财力,用于支持农村、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三是通过税制改革、税收减负,为经济发展增加活力。更好地发挥税收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税收制度。资源税改革范围要逐步从新疆扩大至全国;同时,应考虑扩充资源税改品种。适时推出房产税、环境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发展民营经济要有新突破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民营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目前,民营经济已占据我国GDP收入的半壁江山,吸纳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5%。但是,从总体上看,民营经济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虽然5年前就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破除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障碍,但目前的情况依然不太理想。
今年6月13日公布的“新36条”是鼓励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落实;同时,有许多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政府要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广泛参与各种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及竞争力。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降低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保障不同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兴办中小民营金融机构,投资商贸流通产业,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目前,要高度关注信贷结构和资金流向,努力保障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要壮大风险投资事业,拓宽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可以考虑创新投融资模式,发展公共投资基金,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收民间资本参与。
“要想让民间资本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清理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推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缩小收入差距要有新办法
近些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收入分配不仅关系着社会财富如何分配,而且已成为我国能否建立内需型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的关键环节。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应是“提低”。从我国的收入分配的分布看,低收入人群位于下层,是整个社会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有效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广大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应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应加快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职业流动性,让剩余劳动力有充分就业的机会。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赋予并保障工人进行工资集体谈判的权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充分保障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加快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土地、房屋等资产量化确权,使农民能够充分享受土地流转的增值收益。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农村居民到城镇购房置业,促进其有限的资金财产保值增值。
需要明确的是,在我国整个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还没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要大幅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比重的可能性较小。这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劳资关系的改善从根本上看,是由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决定的。工人的工资谈判和政府的行政干预只能起到补充作用,不能过于期待。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明确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责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抑制不合理收入和调节过高收入,也是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有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一方面,要放开行业准入,促进有效竞争;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垄断行业的工资监管,尽快建立常态化的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收租分红机制。国有资本应当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要更多地向公益和民生领域配置。对个人的过高收入,要切实发挥好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有效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要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开征房产税、遗产税等。
第五篇: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范宝俊
【专题名称】社会保障制度
【专题号】C41
【复印期号】2001年10期
【作者简介】范宝俊 中华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及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一、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慈善事业在中国内地,是间隔数十年之久后才于20世纪90年代重新出现的新兴事业。中华慈善总会作为全国性的重要公益组织,自1994年成立以来,经过崔乃夫、阎明复两位老部长的全力推动,尤其是1998年大洪灾时发起的大规模赈灾活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认同,不仅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拥有80多个团体会员单位,每年在全国各地开展着多种多样的慈善公益项目。可以这样说,包括中华慈善总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慈善公益组织,正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之初,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亦面临着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国际大环境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综观世界,20世纪末,在称为第一部门的政府组织和称为第二部门的企业组织之外,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兴起并蓬勃发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被称为第三部分(“第一部门”、“第二部门”、“第三部门”的概念在中国引用,是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它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成为与政府部门、企业界并重的部门,共同支撑着各国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许多相关研究,特别是由美国学者Lalamon(萨罗蒙)主持的覆盖40多个国家第三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进一步证实了第三部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大选时甚至将候选人对慈善事业的关注支持程度作为重要标准之一,进行投票。因此,可以说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这对于正在加入WTO而力求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而言,必然地要受到这种潮流的影响,许多跨国公司与国际性的慈善组织亦会更多的将其参与、组织慈善项目的经验做法带入中国。因此,国际大环境既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值得仿效的榜样,也会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直接的推动力,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把中国方兴未艾的慈善事业的发展融入世界第三部门发展的潮流之中。第二,国内经济社会的转型,要求“小政府,大社会”,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现阶段,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之中。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尽快确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亦改变了过去由政府与企业包办各种福利救济的传统,许多以往由政府或企业承担的社会事务需要有各种社会团体来承担;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创造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亦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并增加了个人的生活风险,改革开放20年来出现的贫富差别扩大化趋势、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家庭保障功能弱化趋势等,均表明有必要在政府与企业之外建立和发展慈善公益系统来帮助消化相关社会问题(尤其是动员社会资源来帮助有困难群体),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可见,政府职能转换需要发展慈善事业,市场经济需要慈善事业,社会发展需要慈善事业,这正是慈善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社会基础——社会需要,也是慈善事业面临大发展的极好机遇。
第三,国家政策面开始创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环境。继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后,国务院于2000年12月发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试点方案》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慈善机构、服务于贫困家庭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这一方案还规定了“企业或个人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可以全额在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虽然目前这一政策在执行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至少说明,政府正在和将有采取有力和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促进慈善事业功能的充分发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计划)亦首次将“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对捐助资金使用的监管”写入国家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可以说,新世纪之初,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正是慈善事业获得健康发展所重要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二、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确实面临着有利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但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这些因素如果得不到重视并获得化解,新世纪之初出现的发展机遇就可能在无所作为中丧失。概括起来,我认为,目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滞后。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慈善事业的原动力来源于崇高的慈善价值观和观念更新。但客观而论,许多人对慈善事业还存在着认识误区和观念障碍,整个社会因处于转型时期亦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对慈善事业持“左”的看法和各种消极思想的人还大有人在,不少人甚至一些领导同志的观念深处依然没有彻底摆脱对慈善事业的禁锢。在这种状态下,慈善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氛围就很难真正形成,进而必然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发展。观念的滞后还表现在一些慈善组织及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员身上,多数慈善机构只是将慈善事业看成是单纯的道德事业,而未能将其作为社会分工产物并不断发展的社会事业来对待,从而与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理念存在着较大差距。
2.法规政策滞后。尽管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尽管国务院在有关法规政策中明确向慈善事业捐献可以享受全额免税的优惠,但总体而论,法规政策的滞后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制约中国慈善事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方面,对于慈善事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政策环境而言,现有法律、政策根本不足以规范和保护慈善事业的发展,迄今我国尚没有针对性、特定性的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的实体内容的法律与法规条款,包括对慈善组织的性质定位、慈善事业运行的政策规范、监督机制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如募捐善款、救助项目开发等)等方面,都缺乏完善、系统的法规政策规范。另一方面,即使是已经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亦因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落实,如2001年3月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联合下发财税[2001]9号文件,对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减免税收政策作出了规定,但到底如何操作却没有更加具体的依据。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有关法律、法规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相距实在太远。因此,目前中国慈善组织仍带有某些自由发展或过分依附政府的倾向,很多慈善机构的建设并不完善,甚至有些慈善组织形同虚设或成“二政府”,难以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特有的社会功能。所以,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建立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完善的慈善组织管理法规体系迫在眉睫。
3.理论研究滞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实践,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和认识提升,再不断地用先进理论来指导。当前,国际社会非常重视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亚太地区近几年从事非营利部门研究的机构不断涌现。然而,对慈善事业的研究却几乎成了中国理论学术界的一个盲区,迄今除出版过《中华慈善事业》等个别著作外,相应的研究成果相当罕见。事实上,如何借鉴和探索国际上符合中国实际的慈善组织管理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道路与社会政策,以及中国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社会化、中国慈善事业与社区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慈善救助模式,等等,均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并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具体
指导。
4.舆论宣传滞后。当前,虽然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很快,慈善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各种传媒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亦在不断提升,但对慈善事业的舆论宣传总体上依然滞后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人们还缺乏认知慈善事业与慈善组织的大众化途径,对慈善事业所知甚少,对慈善组织了解不多,更不要说熟悉参与慈善事业或慈善活动的方式与途径,这种状况很难将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在改革发展中新富起来的社会成员的注意力吸引到慈善事业的拥护群体中来。
5.慈善组织自身亦存在着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弱点。例如,部分慈善机构的组织建设还不规范,慈善募捐的方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慈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慈善组织的运行还缺乏透明度并接收社会监督,慈善公益系统的自律还有待强化。概括而言,就是慈善组织还面临着规范化、专业化、自律化建设的任务。
综上可见,中国慈善事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环境的制约,也有主观原因的制约,既有外部因素的制约,亦有自身不足的影响。要真正促使中国慈善事业抓住机遇,在新世纪初期争取有一个大的发展,就必须切实解决前述问题。
三、如何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肯定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向好,承认慈善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意味着机遇和挑战从来都是并存的。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要抓住机遇,就必须从各方面多加努力。我认为,当务之急便是做好如下工作:1.争取多方努力,弘扬慈善公益价值观,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是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慈善事业是社会事业,中国慈善组织作为当代社会领域的一个新的组织形式,只有动员社会成员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应当加大对慈善事业宣传的力度。例如,大力宣传百姓中乐善好施的精神与典范(慈善组织这方面的个案都不少,但为公众所了解的并不多),激发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热情;大力宣传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广大企业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和支持,宣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宣传企业取之于民、反馈于社会的慈行善举,并作为企业文化来倡导,激发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通过宣传来引起各级领导、企业界及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地位、功能作用和重要意义的认知和重视(这里边也包含着“有为,才有位”的问题)。同时,还应努力争取政府及领导同志给予慈善活动道义上的支持,在中国现阶段,由于国力所限,象西方国家和香港地区一样,政府每年拨付大量资金给慈善机构用于慈善公益事业,是不现实的,但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政界的推动力量却是无穷的。例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之所以发展迅速,就得益于上海市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参与,这种参与不仅大大提升了上海市民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而且培育了市民的慈善价值观;浙江省余姚市(县级)慈善会开展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取得了成效的显著,关键亦是市政府给予了道义上的大力支持,该市市长在《余姚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副市长亲临“一日捐”现场并作动员报告,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和市属机关干部率先捐款等。可见,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合适的社会氛围,即需要有公民慈善意识和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支撑,而这些均离不开慈善宣传的引导和政府及政府负责人的参与与推动。
2.努力推动慈善法规、政策的完善。慈善事业是一个志愿事业,没有健全的法制环境,很难有大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在各界的推动下,已经颁行过有关法律与政策,但很不完善。因此,迫切需要对慈善法规政策加以完善。例如,制定慈善事业或慈善团体组织法规,用以规范和约束慈善组织的行为,并使慈善机构在运行中有可供操作的法律依据;再如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财税
[2001]9号文件,对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减免税收政策作出具体的操作规定,使这一项已达成共识的政策真正能够得到落实;等等。总之,有关慈
善事业的法规政策环境急切需要改善,除政府与各界推动外,慈善组织尤其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应经常给政府报告工作和提出建议,促进法规政策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在有关全国性法规政策出台条件不太成熟的情形下,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帮助政府早日出台地方性的慈善政策法规,在这一方面,上海已有了很好的尝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3.立足社区,推进基层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
社会功能学派认为,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他们满足了社会的某种需要。这一理论说明,中国慈善组织,特别是基层社区慈善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需求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们对单位的依赖,正在逐渐转向对社区的依赖,城乡社会存在的老龄化问题、贫困问题、其他社会服务需求问题等,都在呼唤着基层社区慈善组织的诞生和发展,以便通过发挥慈善组织的特有功能,从源头上稳定社会。发展社区慈善组织,作为缓解社区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已得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国内一些慈善事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如浙江省、广东省等,亦有不少乡(镇、街道),甚至村(居)成立了慈善组织(尽管这些慈善组织中有相当一部分还很不规范),慈善救助网络雏形开始形成,有的社区慈善事业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如广州文昌地区慈善会以现代慈善组织形式为载体,开展慈善活动,不仅激发了社区的道德回归,也促进了社区服务,推进了社区建设,把那个社区建成了人心向善、充满归属感的温馨社区,走出了一条很值得总结和推广的基层慈善事业发展之路。因此,各级慈善机构要不失时机地顺应社会的需要,推进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
4.强化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度。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条件下,亦可能出现较为成功的慈善组织;而在慈善组织不良的条件下,即使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慈善事业亦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慈善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决定于慈善组织自身的建设及能否取得公认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强化组织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度是慈善事业尤其是每个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长盛不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在这方面,我认为,慈善机构一是应当强化内部规范管理,目前慈善事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也是组织性质、组织行为比较混沌的时期,内部管理不规范、机构效益不高也就成为当前制约自身发展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下大力气实现慈善组织架构合理、运行规范,才能真正赢得社会认同,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拥护群,为此,要勇于突破行政机关工作形成的思维方式,学会运用新思维,吸收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建立和完善各项操作制度,切实加强慈善机构内部管理。二是要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对慈善资金的运作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定期公布有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如定期向捐赠者乃至全社会公布各项支出与收入及财务审计报告、慈善活动效率的指标数值等内容,这是取信于公众的必要举措。三是应当重视队伍建设,加强慈善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慈善会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使慈善事业逐步变成以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主导、专职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推进的社会事业,在香港、台湾等地区及欧美国家,对专职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人士都有接受社工教育的明确要求,中国内地亦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培训系统;同时,在队伍建设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内设机构进行定岗、定编、定责、定权、定利,破除现有的职务界限,对全职员工实行全员聘任制,真正形成有利于将优秀的专业人才吸引到慈善事业中来,这是中国内地慈善事业获得发展的一个必要且重要的条件。四是需要树立品牌项目。慈善事业是高尚的社会事业,高尚的社会事业不仅需要公众的无私奉献,同时也需要有真正的品牌项目,只有有吸引力的慈善项目才可能争取到社会资源,慈善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一例都是通过实施项目(使用善款)来实现的,因此,慈善组织虽然从事的是慈善事业,也要象营利组织(企业)那样,生产名牌产品(慈善项目即是慈善组织的社会产品),除了捐赠者自行确定捐款使用要求的以外,对由慈善会选择用途的非特定慈善捐款,在选择项目、确定善款用途上,必须坚持严格
科学的程序,在科学论证项目运作及认真评估其社会效果的基础上再行决策。
5.积极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经验。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无论在运作方式还是运行规范方面都已臻成熟,中国慈善事业应当积极借鉴。如适应市场经济规则并树立市场观念,将募捐与项目实施分离,建立科学的社会评估体系和严格的自律机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确立慈善工作职业资格制,等等,都是中国慈善事业走上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之路所需要借鉴的经验。
总之,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事业亦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慈善机构一定要审时度势、挑战自我、开拓进取,努力办成社会认同、政府信赖的民间公益机构,并使自身沿着健康的轨道稳步前进,最终促使中国慈善事业的大发展。^
发达国家如何打造慈善公信力
毛玉西
【专题名称】精神文明导刊
【专题号】V6
【复印期号】2011年08期
共识
慈善事业是“玻璃口袋”
欧美的很多知名慈善机构之所以能建百年基业,关键在于慈善机制的透明。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可以说,类似认识在欧美早就成为共识。公众是否给慈善机构捐钱,捐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玻璃口袋”的透明度,慈善事业要获得公众的信任,就必须把这块“玻璃”擦亮,做到高度透明,这是欧美发达国家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因素。
他山之石
确保透明有四招 任何公民都可以查账。
美国对慈善机构有相当严格的程序,尤其是一些资助项目申请、拨付款项和运营费用的预算等,管理都非常严格。美国绝大多数州都规定,慈善机构必须向州提交报告,而且任何美国公民都可以到慈善机构查阅账目。慈善信息披露如同上市公司。
英国《慈善法》要求慈善组织高度透明和公开,其信息披露不亚于上市公司。比如,慈善机构每年需提交两份报告——报告和财务管理报告,民众可以对每笔善款进行监督,如果对某机构的筹款方式不理解或不满,可以投诉。
慈善机构管理“有法可依”。
在法国,公众每年捐款高达数十亿欧元。法国慈善界1989年联合出台了规范慈善机构的《宪章》,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不谋私利、严格管理、规范运作、财务透明。此外,还要求慈善机构领导人员不取薪酬、不从慈善活动中获利。
内部管理专业化、公司化。
在美国,慈善机构已经实现专业化管理。从业人员绝大部分由志愿者构成,但他们大多都曾接受过专业训练;日常运作上援用工商管理制,董事会或托管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行政首长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监事会监督行政工作。
监管方式立体化
从国外的经验看,如何对慈善机构做好监管,已经拥有了很清晰的思路,那就是打造“立体化”监管体系,保证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政府监管 在法国,任何慈善机构都要受到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在美国,美国国税局、州检察院等政府有关部门都依法对基金会进行管理。在英国,政府早在1860年就专门成立了“慈善委员会”,监督管理和规范慈善组织的行为。
媒体监督 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具有导向作用和威慑作用,能对慈善公益组织的管理者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比如,1992年美国的阿尔莫尼丑闻,就是由媒体曝光而轰动一时。
社会监督
在西方,社会监督是慈善监督机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这包括捐赠者与公众的监督,每个公民都拥有对捐款使用情况的知情权。
第三方评估制度
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独立的第三方评估监督。比如,美国有多家慈善评级机构,为超过5300家慈善机构评级,级别从无星到四星不等,同时提供不同标准的排行榜,其中包括了负面排行,比如筹款回扣率排行、财务危机排行、劣等机构CEO薪水排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