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调查报告
关于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现状和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了解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和问题而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社会保障政
策,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讨论,对问题进行解决,从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实际出发,以实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全国各民族大团结新的壮丽篇章.调查过程:
一.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现状
目前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沿海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较为快速,而位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较为缓慢。主要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分配位置及政策的不平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大都分布于欠发达的西部边疆地区,人口虽占全国总人口的7%,土地却占国土面积的63.4%,各民族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极大。由于长期的自然演化和历史发展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6500万贫困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人口。
在今天,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也浸透着民族地区牺牲局部利益的无私支援。从全国情况分析,发达地区的产品结构,以深度加工的、附加值高的制成品为主,精加工产品占有较高比重;而民族地区的产品结构,则是以原材料、一次能源、半成品、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比重极低。在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下,民族地区创造的部分经济效益,以潜在效益、潜在价值的形式转移到了发达地区。所以,民族地区人口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袭击,生活失去基本保障时,从国家获得基本保障是其基本权力之一。
显然,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不能与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同步发展和一个模式的,这是由其特殊性所决定的。因此,研究中国社会保障问题时,必需将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做为一个单独的议题提出来,纳入研究视野,绝不能只以城市或发达地区为“样本”。而且这样的研究结果也是没有普遍意义的,构建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不完备和残缺的。剥离开少数民族地区,事实上也不可能建立符合中国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的来说,我国当今的民族地区的保障制度仍然不完善,民族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其目前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不成正比,我国应尽快推出相关政策,以平衡我国社会保障东西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而总体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二.存在的问题
1城乡社会保障失衡,社会保障权利严重缺失,保障体系极不健全。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城镇社会保障速度发展相对于农村较快,内
容也较为齐全、完善;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仅在社会救济、救灾、优扶安置、五保赡养方面有所体现,这些虽然是针对民族地区设定的,极具针对性,但是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民失去土地,从而对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需求更为迫切。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与少数民族息息相关的政策还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缺乏农村人民现实生活的基本选择则。
2.保障体系脆弱,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日益拉大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民族地区农村低保起步晚。2005年以前,全国建立城乡低保
制度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省,主要是沿海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民族8省区实行的是传统的农村特困户救助政策,基本没有实行农村低保。2006年以后,随着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民族地区才相继开始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
民族地区农村社保水平低。从2007年第二季度农村低保标准看,呈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差异。统计显示,农村低保标准低于年600元的县、市、区数,全国平均水平为35.7%,东、中、西部分别为12.3%、38.3%、59%;农村低保标准超过1080元的县、市、区数,全国为15.7%,东、中、西部分别为39%、4.8%、2%。京、沪两市的农村低保标准全部越过1天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至2007年第三季度,农村低保制度在全国2663个涉农县(市、区、旗)全面实施。全国平均低保标准每人每月67元,上海233元,广东134元,贵州56元,新疆53元,云南52元,内蒙古51元,广西46元,青海45元,宁夏37元,西藏22元。民族8省区都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不仅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也存在较大的差距。2006年,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169.6元,西藏、宁夏、青海由于城市人口较少,人均保障水平略高于全国水平,分别为225.5元、172.3元、171.9元。其他民族省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168.2元、贵州150.6元、广西147.5元、内蒙古147.1元、新疆131.1元。同年,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标准为每人每月83.6元,内蒙古100.7元,西藏106.1元,青海103.4元,新疆85.2元,贵州85.4元,云南81.4元,广西74.5元,宁夏71.9元。可见,民族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标准又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低一高反映了民族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3.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有管社会保障的规定是由劳动、人事、卫生等部门有关职能指定的。国家专门的社会保障法律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立法失去了应有的参考和根据。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发展的落后性也导致其地区的社会保障立法与东部相比有明显的滞后性,社会保障工作很多时候只能靠政策和行政手段推行。从而可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立法的滞后严重的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和推行。
三.解决方案
根据上述现状和问题,我结合我国国家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1.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收入,建立覆盖面广、多层次、多形式的社
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是其根本,在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建立多
方面、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方面的完善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迫切需要的。
2.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社会保障的资金管理成为重要的一部分,这需要我们建立资金管理制度,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对此,我们应首先拓宽集资渠道,鼓励人们捐献,有利于社会闲散资金的收集;其次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资金监管机构,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法律建设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法律建设中应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比较研究和借鉴外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成功经验,寻求科学的立法方法和途径,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点、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第二篇:关于土家族民族调查报告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09°10′至东经110°23′、北纬27°44′至北纬29°38′之间。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东北连张家界市,东南接怀化市,西与贵州省的铜仁重庆市的秀山接壤,西北连湖北省的鄂西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为15486平方千米,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7县1市,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长期以来,土家苗汉等各民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建设着美丽的家乡。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大约有八大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祭祖仪式类, 包括土家族舍巴日(摆手活动), 原始舞戏茅古斯, 梯玛跳神、跳马, 苗族的椎牛、椎猪、接龙、跳香等。二是民族习俗类, 如生产习俗、婚丧习俗、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习俗等。三是民族史诗类, 如土家族、苗族迁徙史诗。四是民族舞蹈类, 如苗族鼓舞、接龙舞、司刀舞、绺巾舞等, 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等。五是稀有剧种类, 如苗戏、傩戏、蚩尤戏、辰河高腔戏。六是民族音乐类, 如苗族巫腔、高腔、平腔、叭谷腔;土家族梯玛调、坡头腔、打镏子、咚咚奎等。七是民间文学类, 如土家族、苗族的神话、故事、传说、情歌等。八是民间工艺类, 如泸溪县踏虎乡的凿花、凤凰县沱江镇的扎染等。湘西自治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凝聚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他们绚烂的民族文化意识。
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文旅游资源
1.中国南方长城
又称湘西苗疆边墙,位于凤凰县城内,环记700余里,包苗寨2000处,共建迅堡、屯卡、碉楼、哨台、炮台、关厢、关门1175座,交织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军事防御体系。边墙始筑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清代重修。然而,任凭边墙森严壁垒,终挡不住民族和睦、融合、发展、进步的历史潮流。边墙早化作颓壁残垣,而今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供五洲游客旅游观光。
2.老司城
位于永顺县麻岔乡境内,四面皆山,依山傍水,是土司王的首府,600多年的古城,遗留有大批土家族的文物和古迹。主要建筑有:玉皇阁、土司基群、祖师殿、彭氏宗饲、温凉洞等。这些已列为省级重点历史文物而加以保护。
我州其他文物古迹还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黄丝桥城堡、龙山里耶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类聚落遗址——灰窑聚落遗址等。
3.塔卧
位于永顺县北部,距县城39千米。1934年12月,贺龙、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等同志率领红二方面军在此建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包括省委、省政府、红二、六军司令部、随军学校、兵工厂、医院等,许多革命标语至今任然清晰可见。旧址陈列着当年的珍贵纪念品,附近耸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都保存得很完整。
4.吊脚楼
土家苗族人民因居住山区,所居房屋便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楼房属木结构,四周均有设计独特的楼脚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5.湘西饮食
风味别具一格,如酸菜、酸鱼、酸辣椒、醋萝卜等。更有土家族的传统名菜泥鳅钻豆腐、苗族的五香鱼、桃花虫等。
6.民族服饰
土家人爱包青头帕,帕形包成人字路。青年人穿对襟衣;中老年人穿满胸左襟衣,缠长腰带,裤脚宽大;姑娘们包丝头帕,穿镶有梅花条的满襟衣,佩戴耳环、手镯、戒指。苗族人男服多为对襟上衣,袖大而长,束腰带,打绑带,头缠丝帕,裤短而大,眼神喜欢花格、全青、全兰,以长条细格为佳。妇女服装更为精美,衣为满襟,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领,胸前袖口滚有花边;女裤大而短,裤脚滚宽大花边。首饰种类繁多,佩带起来,全身闪耀,铮铮有声。
7.民族节庆日
独特浓厚的民族风情,是我州具有吸引游人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之一。土家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豪爽,从服饰、村寨、风俗、观念直到婚丧喜庆礼仪都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和古朴的乡土气息,使人向往。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社巴节”,流行摆手舞、铜铃舞等;苗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赶秋”等。民族文体活动有武术、猴儿鼓舞、对歌等。
三、综述
21世纪, 文化旅游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市场, 民族文化成为了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丰富资源。在注重旅游开发的同时, 人们认识到维持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理念。200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稿)规定,“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源远流长, 其品种纷繁多样, 蕴藏量大,覆盖面广, 特色鲜明, 日益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和游客。2004年4月13日, 文化部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为国家第二批综合保护试点单位, 这意味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化遗产将获得20年的重点保护大机遇。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部分文化遗产尚处于原生态形式, 散布其居住的偏远山寨之中, 急需大量时间、精力去采集归纳、整理, 同时又必须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去进行研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究竟有哪些文化遗产流传于民间, 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 传承人处于何种状况,这些情况有必要进行及时盘底与分类。归纳起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大约有八大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八类遗产分别保存在土家族、苗族乡镇, 横贯湘西州中部的酉水流域, 呈高密度流布状态。这八类遗产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地域范围文化, 历代祖先创造的这些文化财富, 经过几千年积累和传承遗存到现代, 它们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见证。但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遗产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浩劫, 剩余的品种与内容已日见稀少。时代的演进,文化的冲击, 传承人的锐减和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财政贫困而导致的保护机制的脆弱, 种种现实正在加速这些遗产的濒危与消亡。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人们便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局部发掘和抢救,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设备的限制,所进行的抢救工作只停留在少数乡村和低级阶段,大规模、深层次的抢救和保护是从申报综合试点开始的。
2.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必须纳入法律程序,它是国家设立保护试点并开展有效抢救工作的重要保障。2002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湘西州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议案》, 2003年4月8日正式交州政府办理。此后, 湘西州在其“两台两报”展开舆论宣传, 展示文化遗产的特色、价值, 激发读者对遗存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爱之情。接着委派专人进京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会和保护工程培训班, 宣讲湘西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和保护价值,受到国保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与会专家的关注。同时邀请国保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教授到湘西土家族苗族山寨进行实地考察。资华筠教授对于不少濒危的项目表示忧虑与关切,回京后向多方呼吁,为综合试点的获批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项目列进国家计划,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便会大打折扣,为此湘西州很重视项目的申报,一直把项目的精选与论证放在首位。
从2002年4月向省文化厅呈报“国保工程”开始,先后进行了五轮筛选,形成了八个文本。其中包括综合性项目两件,土家舍巴日、茅古斯、织锦、苗鼓、苗画、凿花等各一件。最终以“综合试点”获批,这为该州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项目的申请报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予以强调。
一是强调其重大历史价值:
1、不少品类特别是祭祖仪式,实录了上古时期直至五代时期湘、鄂、渝、黔边界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的生产生活、婚姻习俗状态,尤其是湘西原始毛人的生存繁衍状貌。
2、它以丰富的内容与湘西酉水流域旧石器、新石器考古遗址相印证,勾划了土家族苗族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
3、它汇聚了土家族苗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如舍巴日的祭祀仪式程序与内容包含了载入史册的三千年前武王伐纣、七百年前东南抗倭的英雄业绩, 证明了土家族苗族历代祖先为推动历史进程, 保卫中华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是强调其重大文化价值:
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 它是一笔丰厚的古老遗产。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先生实地考察了湘西茅古斯、蚩尤戏、还傩愿等仪式表演后, 赞其为“中华古文化之遗”。
2、从戏剧发生来说, 有些品类是中国戏曲的古根。从茅古斯、蚩尤戏的表演中可以找到戏曲的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基, 本特征的创始缘由和载歌载舞表演形式的基因。因此, 有戏曲专家赞它为“中国戏曲的最远源头”。
3、从舞蹈发生学来说, 有些品类是我国民族舞蹈的古根,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中华民族考察团莅临湘西考察, 称赞茅古斯是“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
4、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 不少品类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包括狩猎时期的梅山文化)等上古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 其巫词、巫术、巫歌、巫咒、巫祀是人们研究上古时期守教源根的珍贵“活化石”。
5、从民族民间文学的角度来考察, 不少祭祀仪式是一个个庞大的载体, 汇聚了丰富的民歌、民谣、民音故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土家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苗族的《古老话》、椎牛、椎猪、接龙的祭词也都是一部部民间叙事古歌的长篇巨制。
三是强调了项目具备的唯一性和稀有性。不少稀有品种在其他地区已消失, 为湘西州独家拥有。20世纪80年代中期, 湖北省恩施州成立之前, 曾派一个创作组来湘西学习摆手舞、跳丧舞等。近期出于旅游产业的需要, 该地区与张家界市又派人从湘西州聘请老艺人去培训表演队伍,传习土家口语。茅古斯、椎牛、吃猪、蚩尤戏亦为国内外罕见, 多次节庆活动将它们作为压轴戏, 深受国内外专家的赞誉。
湘西州文化局于2003年9月23日召开州民保工程工作会, 先期在文化系统成立领导小组。同时, 组建了专家委员会, 设立五个职能组, 即项目评审组、普查辅导组、项目开发组、摄影制作组、资料档案组, 选定了八个课题根据民俗、戏剧、舞蹈、音乐、民音间文学、绝技绝艺、工艺美术等方向来安排。10月份, 湘西州各县先后成立了领导小组, 组长由主管文化的县委副书记担任, 下设专家委员会和保护中心,制定了实施方案和项目课题的计划。同时, 部分相关科研课题开始启动, 如《湘西文化与旅游》丛书, 七部专著已完稿, 计划今年国庆之前出版;《湘西巫傩文化遗产》丛书, 十种专著已列入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计划。
2004年3月, 湘西州民保工程领导小组成立;7月,州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工作的意见》;8月, 文化部批准了相关《实施方案》;
9月初, 召开全州保护工程会议, 同月,组织八县市发掘出七个古典曲艺品种, 进行精加工, 土家族的有《酉水土鼓》、《梯玛词》、《镏子说唱》, 苗族的有《苗鼓词》、《瓦乡歌话》、《鸡毛竹》、《竹析曲》, 从曲种、题材到音乐、服务、道具都是原生形态。
资华筠教授到湘西考察期间, 受邀举办了一期培训班,参加听课的有该州四大家领导, 州县宣传、文化、计委、民委、财政和旅游部门负责人以及州保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等共计150余人。课程内容侧重在对“文化遗产是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植被”、“保护原生态的优质基因”等相关理念的阐释。今年7月, 该州又派员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保护工程理论培训班, 进行临战前的充电。
四、多元保护措施
据湘西州文化遗产的流布状况和生态环境特点, 该州提出了多元保护措施。即:
(一)原生态保护;
(二)法律保护, 目前州人大常委会正着手进行有关《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 有望明年初出台这个条例;
(三)整体保护,包括祭祀科仪、戏剧、舞蹈、歌谣及相关传说、故事、特技绝艺、重要传承人以及特色村落都属保护的范畴;
(四)多层保护, 就社区而言, 在保护区内划分保护带, 研究基地和特色村等三个层次;就级别而言分为国保、省保、州保、县保等四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八大类民间文化遗产均可寻觅到它们的古根和发祥地。作为原生态重点保护对象,其特色十分鲜明, 且有其沿革与传承。土家族茅古斯、舍巴日, 苗族椎牛、吃猪、接龙等祭祖仪式都实录了上古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苗族鼓舞作为祭祀盘瓠、降神娱神的法事, 一直保留在椎牛仪式之中。据《明史·西南蛮夷传》载, 舍巴日中的摆手舞, 具有鼓舞斗志激发勇气的功能,被土家先民应用于武王伐纣的战争, 明代嘉靖三十五年间又被再次用于抗倭战争, 形成了土家族的光荣传统。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中的“四十八勾图案”保留了母阴崇拜的遗痕。茅古斯对于男根的大肆渲染则表明它与父亲氏族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
根据八大品类的流布状况和特色价值, 大约可划出如下科研基地:
1、祭祖仪式基地: 保靖县拔茅乡沙湾村(八部大王庙遗址), 花垣县董马库乡大洞冲村(苗族椎牛、吃猪、接龙), 沪溪县武安镇(苗族祭盘瓠)、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龙山县坡脚乡苏竹村、保靖县龙溪镇土碧村(茅古斯仪式)。
2、民俗基地: 凤凰县三江镇苗族民族民俗展示中心, 永顺县不二门土家族民俗展示中心。
3、民族史诗基地: 古丈县田家洞(土家族摆手歌系列)、花垣县腊叶村(苗族古老话)。
4、民族舞蹈基地: 花垣县排碧乡、吉首市矮寨镇(苗鼓舞、司刀舞、绺巾舞)、龙山县内溪镇、永顺县王村、保靖县昂洞乡、古丈县古阳镇(土家族跳神、跳马)。
5、稀有剧种基地: 花垣县麻栗场老寨村(苗戏、蚩尤戏)。
6、民族音乐基地: 龙山县坡脚乡、靛房乡(土家族打溜子、咚咚奎)、永顺县石堤镇(碰碰妥)、凤凰县三江、花垣县排料乡、保靖县水田乡、吉首市己略乡(苗歌)。
7、民间文学基地: 保靖县马王乡、吉首市己略乡(土家族苗族故事、传说、歌谣)。
8、民间工艺基地: 花垣县雅酉乡、凤凰县廖家桥(苗绣、银器)、泸溪县踏虎乡(凿花、剪纸)、凤凰县沱江镇(扎染)。
湘西州计划用十年时间推进这项工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分为如下两个时期:一是普查抢救期(2004~2006年)。在219个乡镇全面铺开调查, 对文化品类的生存环境, 项目品种、民族特色与价值进行调研和论证。在此基础上,邀请国保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部分专家和
湘西州“民保”专家组组成戏曲、舞蹈、音乐、民俗等若干课题科研组, 进行系列调研。二是保护开发期(2007~2008年)。措施是:
1、实施分批逐级挂牌保护。
2、县乡文化馆站开办文化遗产传习所, 由掌堂师培养传承人。
3、组织力量深入6个保护带、12个研究基地、40个特色村进行基础建设和抢救发掘, 摸索保护经验。
41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 形成四大系列: ①图像系列, 将录像资料转录为光碟, 并加上解说词和字幕, 将彩色照片分装成集;②文字系列, 包括: a、科仪本系列, 用国际音标记译、整理出仪式资料带;b、祭祀歌系列;c、民间传说系统;③曲谱系列, 将唱腔曲牌、打击乐鼓点等记录为曲谱;④舞蹈系列, 对各种传统古朴的舞蹈作出舞蹈语汇与场记整理。
5、保护传承人、颁发国家级、省级、州级证书, 安置好部分经济困难的传承人的基本生活, 保障其合法权益。
湘西州根据民保工作的特点, 制订了“先抢救、后保护”、“政府牵头、部门承办、群众参与”、“法律保护与村规民约相结合”、“多层保护与网络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州财政从今年起列入专项预算, 保证每年都有一定资金注入。在抢救、保护的实践中, 逐渐摸索出如下六方面的经验:
(一)原生态特色村落基础设施必须得到改善和加强;
(二)重大项目必须实施多层次保护;
(三)保护带中经常可以对多个项目进行有效发掘;
(四)系列科技手段在抢救项目中可以灵活运用;
(五)对典型传承人必须实施特殊保护措施;
(六)旅游地域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
建立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法律法规与制度保护现有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 能让世人熟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展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弘扬民族文化, 培养、提高民族心理素质,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促进民族地区文明建设, 引导民族艺术的创作、研究潮流, 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立规划管理机制, 全面调查全州文化资源的底蕴,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建立重要遗产图文信息库和保护档, 并实现数字化管理。
建立联合开发机制。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联手建立研究基地, 实行资源共享, 推出一批科研成果;出版《湘西文化遗产丛书》、《神秘的湘西》大型画册、《湘西民俗大观》、《湘西民间资料经典》等。对湘西州民族文化进行合理开发, 既可以拯救和保护散落于民间的民族艺术瑰宝,也可以使湘西州民族文化更全面、更系统, 形式更完善,史料更详尽。
建立多层保护机制, 形成文化传承人和特色品种的保护网络, 摸索民族民间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办法与经验。
建立遗产精品承续机制。如利用民族节庆、各种展演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活动, 传承文化遗产的精品, 增强其艺术魅力和生命活力。目前湘西州七县市已发掘整理了一批鲜为人知的原生态的土家族、苗族古典曲艺、曲种和曲目,2004年10月湘西州代表湖南省出席同中国文联、国家民委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这是将湘西州文化传统精品遗产推向全国的一项举措。
建立文化窗口展示机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 对一些特色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以激活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过程中, 注重突出“保护”、“传承”、“利用”六字方针, 紧扣主题, 保护是手段, 通过保护, 达到与旅游业发展的相互作用, 盘活旅游业市场,“利用”是最终目的。做好对民族文化的经济内涵与背景分析, 在发展湘西州旅游业的同时, 对濒临消失的民族艺术进行抢救性挖掘与整理, 综合利用高等学校、地方政府、科研部门、旅游部门等多方资源, 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
建立大宗遗产的开发机制。例如在酉水河流域开发龙山里耶秦简展示中心、在保靖拔茅乡举办八部大王朝圣节等跨县跨乡的大型文化活动。
建立集资、融资机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保护资金,以保证这项工程顺利有效地推进。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五个渠道。即(一)国家投入的项目资金;(二)省、州、县两级的财政列项;(三)向公司企业招商;(四)借助名人效应, 扩大资金积累;(五)发动民间投资。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各具特色的八大类口头非物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是几千年来土家族、苗族祖先共同创造、积累、传承至今的宝贵财富。实践证明, 从保护生态环境、规范管理、联合开发、多层保护、大宗遗产的综合利用、集资融资等方面建立保护机制, 能促进保护工程有序进行, 提升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
第三篇:民族风俗习惯-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甘肃临夏地区回族风俗调查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它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但受其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且还和这个民族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域,气候等因素),社会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程度是分不开的。由于本人就生活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我们与回族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对于他们的民族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在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摩擦与碰撞,通过对甘肃临夏地区回族的风俗习惯的调查。为了大家和谐共处,我们要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一起感受他们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另外,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程度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回族风俗所带来的一系列与当代社会的不适应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和与回族相处,也为了更好地发扬少数民族的优良美德,促进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在当前背景下对回族的研究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必要性。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自己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多彩,额而且我们也使周围的同学燃起了对民族节日风俗的热情。了解回族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族风情。
研究意义:1.感受回族风情的魅力。
2.有利于我们对回族文化的进一步认识。
3.有助于跟回族同胞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三、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通过收集资料了解,通过走访回族家庭询问、请教,通过实地考察,组织去参观清真寺,亲自感受。
四、研究步骤
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信息。查找相关书籍进行大致的了解。
参观团结清真寺学习并了解回族的风俗习惯及其历史,并采访该清真寺的阿訇。到回族家庭进行实地访问
五、报告结果分析
(一)回族在甘肃的历史背景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也是甘肃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
最广的一个民族,全国96%以上县市都有分布。
中国最早的回族是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者的后代子孙。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形成了回族。甘肃回族的来源,与丝绸之路上中外商贸的繁荣、元朝政府在西域安置亲军、以及回族军士在西北垦荒种植等活动密切相关。到了唐末,有史料记载,今天甘肃的张掖、武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灵武县,已有回族先民居住,“终唐之世,惟甘、凉、灵州有回族”,这是最早留居甘肃的回族人。到南宋末年,随着蒙古军队的西征,大批回族人东迁中国,在元政府统一全国的战争结束后,他们就留居各地,从事戍边、屯垦、看守仓库等工作。在甘肃的河西一带,为数众多的回族军士在“社”的编制下,开垦的荒地,经营农业生产,取得了普通农民的身份。这些落居甘肃的回族人主要是男性,他们同当地其他民族的女子结婚,就使得回族在甘肃有了新的发展,人数也不断增多,东迁的回族人定居甘肃及其新的成员的繁衍,是甘肃回族形成中最重要的部分。至元代由于中西交通的再次繁荣,西域回族进入甘肃河西地区“多方贾贩”而留居者居多
从地域环境上看,甘肃回族这时才真正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从河西到陇南各地,以及今天的临夏、甘南两个自治州境内,都有回族人聚居或散居。回族人在全省各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不断建立了新的回族村。甘肃回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镇回族善于经商的经济特点也基本形成。临夏是当时甘、青交界处的商业中心;张家川、平凉等地是著名的回族毛皮商人的集散场所。至于长途贩运日用品、饮食业、鲜货业的半农半商的回族人,为数就更多了。各地回族聚居区普遍建立了清真寺,本民族内部的凝结力和共同心理状态,已经相当坚固。为了适应环境,交流思想和生产技术的经验,甘肃回族此时已大量使用中文。阿拉伯、波斯语言文字,主要是用于宗教活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相对减少,不象元代以前那样占主要成分。清同治以前,河西地区仍然是甘肃回族最主要的聚居区,省内其他地方,包括现在青海和宁夏所管辖的部分地区,也是回族杂居或聚居区。同治年间西北回族起义失败后,甘肃乃至西北回族的分布状况有了重大的改变,基本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布局。同治年间的西北回族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制定迁徙政策,把原来居住在八百里秦川、秦渠、唐徕渠两岸富饶之地的回族,尽悉迁到贫瘠山区内安置。
解放以后,分别于1954年2月在甘肃回族聚居最集中的张家川成立的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区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6年11月,成立了临夏回族自治州。除这两聚居区外,还散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全省各地市。其中临夏作为回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影响最深的地区。因该地穆斯林群众集中,民族风情和宗教建筑特色鲜明,所以被誉为是“民
族建筑的博览园”、“中国的小麦加”。回族形成前,多使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由于长期和汉族等其他民族杂居,形成过程中汉语成份日益增多,逐渐以汉语为回族的基本语言,亦保留、融合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回族文化,既保留原有阿拉伯、波斯等西亚文化传统,亦吸收汉族文化特点。在长期使用汉语后,吸收汉族文化的比重大为增加,汉语、汉文成为回族人民交际的主要工具。回族在形成过程中,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回族不断地从东从中到西、从西到东,逐渐吸收,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共居,密切交往,共同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结构在民族形成中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商业、手工业经济。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化教养。尤其善于经商,从事各种手工业、加工业,饮食等行业,驰誉各地而独树一帜。长久以来,甘肃回族的商队足迹遍及京、津、沪、川、陕、云贵、青藏、新疆等地,是一支沟通东西南北经济流通的重要力量。
(二)回族的节日习俗
l.大尔德节
大尔德节又称开斋节,时间在伊斯兰教历即“莱曼丹”斋月,下月初,历时3天以庆贺斋戒圆满结束。第一天早上,全体沐浴了的男子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在"开斋节”须得个人及全家所要缴纳的“天课”缴纳清(“天课”钱、粮均可,一般以家收入每百元的2.5%,每百斤收入粮食的10%,按人头交纳)。结束后到坟院诵“古兰经”,并替亡人祈祷,请阿訇念“苏勒”走亲访友,互道“色俩目”问好,家家宰羊宰鸡,做丰盛的美味佳肴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2.小尔德节
小尔德节即“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或“忠孝节”,一般在“大尔德”节后70天左右。此节期间,凡具备经济条件的伊斯兰教教民,须赴麦加朝觐天房,此项功课是为了完成“五桩天命”中的一项。并要进行富有民族宗教仪式的宰牲活动。未去朝觐天房的穆斯林男子,要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具备经济条件者须在3天节日内宰牲(牛、羊、驼均可)以施散贫民、亲友、邻里。内脏骨骼掩埋入地,牲畜所得皮毛不得买卖,可做礼拜毡,或捐于清真寺,在“古尔邦节”也制作丰富的美味佳肴,盛情款待亲朋好友(按国际伊斯兰教法学说,斋月后的“开斋节”为“小尔德节”,而“古尔邦节”为“大尔德节”,这里采用临潭县的过节习俗称谓之)。
3.圣纪节
伊历3月12日,为穆罕默德圣人诞辰和归真日。纪念方式在清真寺集会诵读《古兰经》、赞圣的经文,并由开学阿訇讲述穆圣生平事迹和教义,并自愿捐献钱粮为贫寒者施舍饮食,在清真寺供全体教民会餐,所支款项、牛羊均由众人捐献所得。也有在家中请客念“圣纪”者。
4.阿舒拉节
教历1月10日,传说,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等古代圣人都在这一天得到拯救。这一天,许多穆斯林都诵经赞主赞圣,并将五谷颗粒粉碎后都煮成粥施舍饮食,以纪念先圣。
(三)生育、婚嫁、丧葬
1.生育
孩子出生后举行洗礼,7天内请阿訇起经名。3天、7天时,婴母的娘家人要提送食品探望产妇,10天时,所有亲友要携礼品“看月”。婴儿出月时,婴母娘家人要带营养食品“看满月”,上学时再起学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男孩在幼时要举行割礼,俗称作“逊乃提”(遵圣行)。
2.婚嫁
回族婚姻主要由当婚男女双方决定,父母尽量负挑选之责。经男女双方同意央媒说定,男方向女方依次提打门礼、落话礼、大礼、订婚礼、聘金、娶亲礼等。打门礼:男方进女方家门,首先要拿的见面礼,为四色大礼及全羊或半羊。落话礼:经过男方第一次上门之后,男方的第二次上门,主要去向女方父母亲询问是否同意将其女儿聘给男方家的礼。大礼:在落话礼提过后,若女方同意后,男方所提的礼,在过去,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多为半只羊。现在,生活好了,就成了整羊或活羊。羊头上拴红绸牡丹以示吉庆。订婚礼:也很隆重。聘金:回族叫“卡比尼”,在结婚时,男方娶新人,在女方家作盛情招待后,念“卡比尼”时双方家长各争数目,但最后由阿訇主持议定聘金“卡比尼”数目,此时在一旁的孩童齐声叫喊“卡比尼”争得死不哈,一晚曦让过没一大”,意思是你争来争去,人家新人经过一晚曦的接触后,新娘给新郎全部让掉了,有什么可争呢?关于“卡比尼”的免让全在于新娘的掌控之中,要是让了也无需什么证人,他们俩人即可,要是不让,新郎必须在她的有生之年付清,付给的方法是:给新娘所购置的金银玉器首饰或衣服等,所支的钱都可以顶数,但要明示出来。女方也积极为女儿筹备嫁妆。嫁妆一般有金银、玉器首饰,衣服、被褥、家具、布置洞房的刺绣品等。结婚须由两位穆斯林证婚。婚期多选在星期四、五、六3天中的任何一天。结婚时男方派男女娶亲人若干名,与新郎陪客前往女方迎娶新人,女方家作盛情招待后由阿訇主持当面议定聘金(卡必尼)数目,然后念“尼卡哈”(“证婚词”)。在念“尼卡哈”前阿訇得考问新郎念“克里默团一白”(清真言)“克里默舍哈德”(作证词)否则当时阿訇句句教会并讲解有关婚姻方面的“卧尔孜”(教法教规)。阿訇念毕,“尼卡哈”后,就像大
家抛撒核桃、红枣,别人抢拾,以讨吉利。获得“喜果”者,送给自己的夫人食后,预示会喜得贵子之说。自新中国《婚姻法》颁布以来,男女得先领结婚证,后由阿訇念“尼卡哈”,举行婚礼。阿訇念证婚词前,向男女双方再次询问是否愿意,得到双方肯定回答方可有效。嫁娶日亲友邻里都携财物前来贺喜,主人答谢。男方由一个陪客(伴郎)陪同,在女方家接受女方盛情招待时,新郎不能和平常人一样又吃又喝,以示风度,应该坐一会儿就走,顺便将女方家准备好的碗、筷或杯子悄悄拿走,俗称“偷碗”,表示得到新人的同时,得到了“富贵吉祥”,从此成家立业,有了饭碗。而后,新郎首先要去厨房给新娘的母亲及各亲戚阿娘长辈妇女们道“色兰”问安,感谢母亲对新娘的养育之恩。然后,娘家派若干名男女送亲人与娶亲人一起将新娘连同嫁妆送往婆家,全部嫁妆将由娘家人安装完毕,新人的舅舅要提“缘分”馍馍,不得中途落入他人手中,否则须得自己赎回,闹出笑话。婆家招待后,来客戏耍公婆及哥嫂。这时候一场闹公公婆婆的喜剧开始了,人们把公公婆婆及婆家新郎的长辈拉在院中,涂黑抹彩,浑身缀上各种材料的“道具”,翻穿皮卦,倒骑驴,净脚两片跑雪地,年轻人们喊“三天干事没大小„„”不管权贵高官,都得以风俗接受大家的喜耍。
回族人晚上闹洞房,年轻人和孩子们首先闹两个“镇炕娘娘”。孩子们齐声喊:“堂客娘娘给个枣儿,不给枣儿明年养个尕狗娃儿”,“新媳娃儿给个枣儿,养个儿子养个女儿”等童谣,以示顺安吉祥。这时候闹洞房的人们也会得到相当的“喜果”或“金钱”。同时,还有经常口头传唱的闹洞房儿歌:
3.丧葬
回族人的丧葬虽然较为简单,其仪式确实非常讲究而隆重。回族称“死”为“无常”,称“死人”为“亡人”,人死了即称“咽气”。忌说“死”、“死人”、“死了”。“认土为安”回民实行土葬反对火葬,朴素、平等、还原、搭救、后世、复生。病危之际要交待后事。临终时要默诵“清真言”,请阿訇或有威望的人念“讨白”向安拉悔罪,并念《古兰经》《雅辛》章以驱恶魔的扰乱。病人在生命垂危时,全家要屏息一切嘈杂之事,并禁止走动,特别要紧的是除至亲肉外,任何人不得擅入病房。唯有深明教义的人,才静声旁待,以观昏醒,使病人专心向主,免有忧虑。病人无常后,街坊邻居则主动向亡人在外家属、亲戚、朋友告仆,通知送“埋体”及遗体的时间。无常(逝世)后,由守护者为其瞑目、合嘴、顺手足,置于木板,盖上洁净的布单,如过夜,亲房家务众人前来坐草(守灵),然后由亲友清廉且能遵守教法的人把亡人安放在水床子上“抓水”(洗大净),即洗尸体,抓水时必须有沐浴者两人,先替亡人撒衾取衣,然后由亡人移动沐床“水床子”上,拿块白布,自脐至膝,盖住下肢,不让外露,开始小净。小净时,由一人用汤瓶给亡人洒水,一人从右到左,浴亡人手臂。接
着浴亡人下肢,洗亡人口、鼻、面、肩、全身及脚,即大净。特别在沐浴下肢时,决不能启开盖布,只能一手撑布,一手浴洗,同时,严禁男浴女尸,女浴男尸。浴毕,即在尸床上铺好大殓小殓,并在小殓的巾幅上铺上香末,加上衬衣,才移尸于上,掩衬加冠,缠布,进行“裹殓服”。回族给亡人的裹殓服“是一种古***俗,纯用细棉白布大针角缝制,细不露发肤,白则取其清洁,布者谓之素静。男尸的殓服一般有三种,一是大殓,长短要等于身长,上下各余寸,宽约四尺五寸,二是小殓,也等于身长,上下无余,宽和大殓相同,三是衬衣,长自肩膀至脚踝,宽约一尺二寸,肩上开缝,再加冠巾,长达九尺。”
女尸的殓服大致有四种:大殓、小殓都和男殓相同,三是衬衣改为亵衣,宽长略同男尸衬衣,唯有胸前开缝;四是裹胸,长三尺,宽一尺二寸,用以裹周身,两端结在胸前,再加盖头,长达三尺,用以裹发,并用布袋子束着。
现在比较简单,只用“卡帆”这一习俗也是来自穆罕默德圣人说有一次朝觐的时候,行走在阿拉法特山上,一个教徒不慎从乘驼上摔下来,头破血流无常了,穆圣令用亡者穿的戒衣即两块白布,作了他的“卡帆”尸衣。因阿拉伯半岛崇尚白色,穆圣曾对教徒说:“你的宜常穿白衣,因为白衣最洁最美。你们宜用白布为亡人入殓。”从此这一习俗就被延续下来。再用“塔布提”(担架)将亡人抬到清真寺内,由阿訇及亡人亲属与前来送葬的教友一道“转经”站“者那则”(即殡礼,代亡人祈祷),后由教友抬到墓地安葬,墓穴一般深约6至7尺,长约6尺,宽约3尺,南北走向,墓内依西穿穴,掏一深约3尺,长6至7尺,高约2尺,上圆如弓背,下方如弓弦的偏堂,置尸于内,头北脚南,面侧朝西,标示死者永远向着伊斯兰教圣地麦地那,随时能起身礼拜。墓内不置任何随葬物品,后用土坯、毛竹等堵严偏堂,再用土填满直坑、冢起。由阿訇在冢前诵经,亡者家属(成年女子不去坟地送葬)送殡人环跪墓前,诵经毕,众做“都哇”为亡人祈祷。下葬时主人要给阿訇及前来送殡的人舍散“海提牙”(随量的钱财)意为给亡者的搭救祈祷。葬后按各教派习俗,要定期请阿訇走坟念《古兰经》,为亡人祈祷。走坟时间要连续四十天,以后每逢主麻日、大小“尔德节”,亲友要上坟诵经祈祷。每逢周年,必须隆重诵经祈祷,或请客施舍以搭救亡人。丧葬期间,亡人家中不动烟火,由亲友邻里提茶送饭,慰问帮忙,协助亡人家属解决困难。亡人家属则要舍散钱财及亡人用过的衣服。在临潭的回族亡者送葬完毕后,每隔七天,请阿訇诵经祈祷,一直延续七次,俗称“七期”,还要念“十天”、“百日”、“周年”等。
(四)回族的禁忌习俗
1.饮食禁忌:猪肉是回族群众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也是回族风俗习惯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无论遇到什么压力和阻力,始终未改变回族禁养猪,禁食猪肉的习惯。回
族禁食猪肉的习俗源于古代的阿拉伯世界,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创立之前,猪就因为传染病多被视为不洁之物,因而也成为人们的厌恶之物而被阿拉伯半岛的人们所禁食。犹太教创立后,为了适应当时阿拉伯地区禁养猪的习俗,把禁食猪肉当作戒律写进圣经。穆罕默德在七世纪创立伊斯兰教时,为了消除频繁的战争,促进思想文化的统一,吸收和接纳了当时阿拉伯地区禁食猪肉的习惯和犹太教《旧约全书》中有关禁食猪肉的戒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列入《古兰经》中:“他(指安拉)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马坚译3:172)。并以真主的名义反复强调,要求每个穆斯林必须无条件接受和遵守,对它不能有半点的怀疑。唐宋时期,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把禁食猪肉的习俗带入中国,并在穆斯林民族中流传至今而不变。
除了禁食猪肉外,回族还禁食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和自死的牲畜、动物,禁食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禁食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血,禁止抽烟、喝酒等。
2.信仰禁忌:伊斯兰教作为一神教,它认为人的命运是真主安排的,人的一切都由真主前定,所以禁止崇拜偶像、求签、算命、相面。自己家中忌摆放悬挂各种人物和动物塑像、画像等,而只挂一些山水风景画。社会行为禁忌:,忌玩赌博,回族认为玩赌博即不利己也不利别人,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3.此外回族还禁忌放高利贷、短斤折两,禁忌掠夺孤儿财产,禁忌欺凌弱小,禁忌淫乱嫖娼,禁忌喝酒赌博,禁忌挥霍浪费,禁忌骄傲、嫉妒,禁忌背谈他人,禁忌懒惰不务正业。反对不洗“大净”,反对留长发、长指甲,反对男女混杂场合,反对穿袒胸露乳、显露躯体的衣服,反对女子与外男子说笑打俏,反对抽签算卦,反对捉神弄鬼,反对贪得无厌,反对忤逆父母,反对隔断骨肉之情,反对长久记恨别人等。
(五)回族的生活习惯 1.生活习俗
回族喜清净,信教群众平时常洗“大净”(洗涤全身)每天作五时礼拜,做礼拜前须洗“小净”。本民族如见面时互道“色亮目”(问安的意思),并握手致意。宗教人士及年长者礼拜毕、游坟园毕、诵经毕常伸双手作“都瓦”(祈祷)。尊重长辈,让以上座,吃饭先端,走路先行。讲究礼节,热情好客,礼拜多去清真寺,没有清真寺的地方,行人往往在室内或野外洁净之地铺以苫单或自己的上衣就地礼拜。2.宗教生活:(念、礼、斋、课、朝五功)
念,每一位穆斯林都应该念“作证词”,《古兰经》等经文
礼,每星期五为主麻日,在主麻日穆斯林都去清真寺聚礼
斋,闭斋,斋戒,伊斯兰历的第几个月称为“莱麦丹”月(中国俗称“斋月”)每个符合条件的穆斯林必须在这个月里守斋戒,每天从日出前到黄昏,停止一切饮食。“斋月”每一个月要在同月封三个年头,以后往前个月份类推,一年的每个月份均会轮至。
课,“则卡提”制度是伊斯兰的重要功修(中国传统称为“出天课”),是伊斯兰的五功之一,其理要性仅次于拜功,“则卡提”这个词的含义是“纯净”或“净化”,在产权范畴里,可转化为“穷人的份额”或“慈善施舍”的意思。出纳天课的人应具备的条件:
1、是穆斯林;
2、个人拥有的资产达到教法规定的基数;
3、财产的占有期满一年;
4、除日常消费处有剩余;
5、无债务;
6、神智正常;
7、已过成年的年龄。这样的人,不论男女,必须遵从安拉的命令,以钱折算将他资产的百分之二点五(则四十分之一)用于缴纳“则卡提”。在穆斯林执权的国家,“则卡提”由政府征收,然后分配给贫困户。在非穆斯林国家,应把“则卡提”交给穆斯林组织,如清真寺阿訇掌管,统一向贫困人发放。
朝,朝觐,是伊斯兰的五大基本功修之一,这个活动每年在伊斯兰历(祖勒·希哲月)“古尔帮”前上旬举行。每个成年的穆斯林男女,身体健康,神志健全,具备旅行条件的,一生中至少应履行一次朝觐功课。朝觐者被称为“哈吉”,功修仪式开始之前须受戒,洗漱沐浴,更换白色素质的戒服,穿拖鞋,表示敬畏真主,虔诚拜主。
六、心得体会
甘肃临夏地区回族的生活习惯与中国穆斯林乃至世界穆斯林大致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临夏回族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的不同,造就了这个民族在这一地区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文化修养有别于其它地方的穆斯林,使其显现出一种另类的美,但是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含蓄、庄重的风格,源自于他们自始至终的信仰——伊斯兰。
通过这次“习俗文化”的调查,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是不可忽略的一种精神,如象立足于我,兼容并蓄,灵活多样的文化适应和从不主动功击其他优秀文化的心理;回族群体意识中以“抱团”心理为基础的高度民族凝聚力;推动回族社会发展的“千里不持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认同意识;愿意与其他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经济,同舟共济,并肩作战的依存心理;伊斯兰教是回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回族社会从多方面起着控制作用,使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从国是天命”的国家意识和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适应于市场经济激烈竞争条件下的经济意识;仁爱孝悌,从善弃恶的伦理道行心理;传统而又革新的风俗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持和发扬的民族素质中优秀的一面。
然而,在调查过程当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回族,尤其是临地夏区的回族在很多方面有很多劣根性,这种不利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方面,使得别民族畏而远之,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如,屡见不鲜的“窝里斗”,教派的存在是正常的,但因之而引起族内矛盾迭起,冲突不断,则是不正常的。在教派门宦相对集中的临潭,人们习惯用“派”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人和事,不问族不族,只问派不派,极端情况有时也时有发生,因为教派门宦的不同,出现较为激烈的矛盾,以致于两坊之间宣布断坊、断婚,弟兄相驳,亲戚疏远,甚至酿成惨烈的流血冲突。
狭隘的教育心理。首先,我们先听一段普通农民有关教育的意识深长的心理独白:“书吗念上些是好哩,怕的是念得不认主哩。念书走给的不是没有见过哩;念得狠坐了个帆布棚棚(吉普车),念得囔大骑着个叮铃铃,可有那一个里里外外是个穆民呢?哪一位你敢指望他维护祖祖辈辈的教门哩;咱家没下场,不求哪些个虚充的事情,咱家养的娃,哪怕他大字不识一个,但若他守住了念想,不坏了伊玛尼(准则),到了末日,拉上那些帆布棚坐下的,叮铃铃骑下的给一比„„准在那个时辰是个凄惶呢。”这就是回族穆斯林对待接受传统教育的态度,它在临潭回族农村地区是比较普遍的,他们宁愿落伍也不愿意唯恐失去信仰。这种狭隘的心里认识,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其实念了书的人,也没有个别人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也没有失去穆斯林的根本,相反他们由于知识的增进,越发地对优秀的理论认识的更清楚,更完善了。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升了个人人品素质,使得他们的后代在接受教育、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更自觉地提升了对伊斯兰精神的深刻认识。崇尚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氛围已经形成。近年来考取高等院校,甚至出国留学的学子络绎不绝,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象征。
面对二十世纪新纪元,对于回族在新的挑战、新的机遇面前,调整心理,规范行为,场长避短,知难而进,与伟大时代同时阔步前进,无疑具有警示和动员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庭辉.近三十年来回族研究论文目录[A].回族史论集[ 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2]李松茂.回族研究的四十年(1940—1980年)[J].史学史研究,1981.(4).[3]丁毅民.回回民族的来源和发展[J].中国穆斯林,1958,(8).[4]白寿彝.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J].新建设,1957,(11).[5]答振益.1949-1999年回族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J](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6]高占福.中国回族研究的历史轨迹[J].回族研究,1997,(1).[7]李枕.五十年来甘肃回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甘肃民族研究,1999,[8] 丁俊.《伊斯兰文化巡礼》[Z].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9]敏生华.古洮州的回族盐帮[J].《探索》,临潭县穆斯林教育基金会,2001[10]吴万善.崔伟传·序言[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第四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调查报告
临颍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效果和经验
张明铭
摘要:民族聚居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实现持续较快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尽享党的民族政策的福祉和温暖。近年来,临颍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有效贯彻民族政策,妥善化解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有力维护了全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
创建活动效果
(一)领导到位,奠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组织保证。
一是加强领导。县委、县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民族团结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多次下发文件,分别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使用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适时认真分析研究全县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重点工作。县委、县级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民族团结工作,主动听取汇报,亲临现场解决问题,形成了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良好格局。
二是健全组织。建立了全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县、乡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民族聚居村成立了村管小组。加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明确县区民族宗教部门机构、人员、编制,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在办公用房、车辆等方面不断改善办公条件,为较好地履行职能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强化责任。在全县推行民族宗教工作和民族团结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职责范围,分级加强管理,完善了监督激励和奖惩机制,强化了各级维护团结稳定的责任。各乡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学习民族政策法规,互通情况,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商讨对策,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二)加强教育引导,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近年来,临颍县立足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打牢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一是深入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每年坚持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民族理论和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为确保宣传月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做到“宣传月”年年有新特色、新内容,先后举办了“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电视大奖赛”、“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竞赛”、“构和谐,促发展”卧尔兹演讲比赛等。同时,1
组织民族工作干部、伊协负责人和法律工作者深入到民族聚居村开展政策法规巡回宣讲。同时参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报告会,报告会邀请省民委副主任李尊杰同志作民族政策法规辅导报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使“两个共同”的工作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二是抓好特殊人员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内容,不断增强党政领导干部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民族理论分析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先后举办了2期基层民族工作干部培训班;加强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宣传教育,在全县中小学开设民族知识、民族政策课程,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各个环节,贯穿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加强民族宗教界人士的宣传教育,并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民族宗教界人士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传唱红色歌曲、举办建国60周年成就展使他们品悟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和民族地区的巨大进步,展望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创未来的美好前景。
(三)发展民族经济,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临颍县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抓好项目拉动。各级各部门优先安排民族聚居地方建设项目,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民族聚居地发展环境。近年来,先后向民族聚居地倾斜政策性资金,着重解决民族聚居地的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强化部门联动。2006年县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民族聚居村开展为期三年的结对帮扶活动,为帮扶村解决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全县民族聚居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饮水基本达到安全标准。
三是坚持服务推动。2009年召开民族企业与金融系统银企对接座谈会,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增进双方了解。协调金融部门加大相关政策落实力度,提高了企业清真信誉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了清真产业。
(四)贯彻执行民族政策法规,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一是落实好民族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8]33号文件)精神,动员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从2008年开始,每年对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对不按政策规定、损害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现象及时加以纠正,确保民族政策落实到位。
二是维护好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县委、县级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万人以上的区、千人以上的乡镇、街道领导班子中全部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把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列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从2007年开始,先后举办了3期少数民族科级干部培训班,充实了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县区人大、政协少数民族代表、委员所占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三是维护少数民族社会生活方面的合法权益。规范清真食品管理,保证穆斯林群众饮食方面的特殊需求。根据出台的《漯河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建立了政府依法管理,伊协、寺管会、“民促会”积极配合,群众主动监督的清真食品管理长效机制。采取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清真食品生产企业、个体商户、学校清真灶等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有效防止了因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不规范引发的民族矛盾和纠纷事件发生;在全市率先建起了清真食品专营市场和民族宗教服务培训中心,满足城市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规划建设有伊斯兰教丧葬习俗的少数民族墓地。采取土地置换、集中购买等办法,将位于县内规划范围内的回族墓地进行调整,解决了城市少数民族的殡葬问题。
(五)加强网络建设,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排查,防止小事积大。为把涉及民族宗教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在加强每月定期排查不安定因素的同时,加强对庆祝建国60周年、世博会、“7.5”事件一周年等敏感时段不安定因素的排查,掌握好重点人员、重点事件的动态,对排查出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加强督查问效,指导帮助基层解决问题,确保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
二是实行领导干部分包责任制,防止大事激化。县推行县级领导分包乡村,乡镇领导分包重点户、重点人,各级分包领导在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的重大问题时,做到“四个亲自”:亲自听取汇报,亲自组织调查,亲自协调解决,亲自督导落实,使重要复杂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置。
三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止扩大蔓延。民族纠纷往往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县建立完善科学、合理、完备的应急处理预案,对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快速决策、快速行动、快速处置,有效防止了矛盾扩散升级。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大局。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要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重要任务常抓不懈。要着眼于巩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着眼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着眼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加强民族关系协调工作,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公民意识,坚定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作者简介】张明铭 学号10151040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10级数学类 指导老师 王丹
第五篇:新疆民族手工艺品市场调查报告
调查人:张梦瑜、王洋、王晓娟、王艺、梅潇丹
2011年6月26日 新疆民族手工艺品
目录
一:调查前期〃〃〃〃〃〃〃〃〃〃〃〃〃〃〃〃〃〃〃〃〃〃〃〃〃〃〃〃〃〃〃〃〃〃〃〃1 摘要〃〃〃〃〃〃〃〃〃〃〃〃〃〃〃〃〃〃〃〃〃〃〃〃〃〃〃〃〃〃〃〃〃〃〃〃〃〃1 调查背景〃〃〃〃〃〃〃〃〃〃〃〃〃〃〃〃〃〃〃〃〃〃〃〃〃〃〃〃〃〃〃〃〃〃2 二:新疆民族手工艺品行业介绍〃〃〃〃〃〃〃〃〃〃〃〃〃〃〃〃〃〃〃〃3 主要民族手工艺品的介绍〃〃〃〃〃〃〃〃〃〃〃〃〃〃〃〃〃〃〃〃3 民族手工艺品主要消费者〃〃〃〃〃〃〃〃〃〃〃〃〃〃〃〃〃〃〃〃7 三:调查内容介绍〃〃〃〃〃〃〃〃〃〃〃〃〃〃〃〃〃〃〃〃〃〃〃〃〃〃〃〃〃〃〃〃9 对商家的调查的内容分析〃〃〃〃〃〃〃〃〃〃〃〃〃〃〃〃〃〃〃9 对消费者的调查的内容分析〃〃〃〃〃〃〃〃〃〃〃〃〃〃〃〃12 四:结论和意见 〃〃〃〃〃〃〃〃〃〃〃〃〃〃〃〃〃〃〃〃〃〃〃〃〃〃〃〃〃〃〃〃15 结论〃〃〃〃〃〃〃〃〃〃〃〃〃〃〃〃〃〃〃〃〃〃〃〃〃〃〃〃〃〃〃〃〃〃〃〃15 意见〃〃〃〃〃〃〃〃〃〃〃〃〃〃〃〃〃〃〃〃〃〃〃〃〃〃〃〃〃〃〃〃〃〃〃〃16 五:附录〃〃〃〃〃〃〃〃〃〃〃〃〃〃〃〃〃〃〃〃〃〃〃〃〃〃〃〃〃〃〃〃〃〃〃〃〃〃〃17 新疆民族手工艺品商家调查表〃〃〃〃〃〃〃〃〃〃〃〃〃〃〃19 新疆民族手工艺品消费者调查表〃〃〃〃〃〃〃〃〃〃〃〃〃20
摘要:我国手工艺品行业历经多年的发展,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特别近几年,已经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手工艺品行业新疆民族手工艺品、西藏民族手工艺品 两大民族手工艺品为主。为尽快提高我国民族手工艺品行业水平,满足国内需求,手工艺品市场应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
民族手工艺品是传统的文化,是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形成了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它们是民族璀璨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和大众社会消费生活方式的普及,使之很多大众对民族工艺品意识淡薄,所以民族手工品要得到重视和文化传承,必须要加强大众对其的认识,才能真正把民族手工艺品的文化理解融入到位的
在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国贸09-1班的“民族手工艺品调查小组”的《新疆民族手工艺品市场调查报告》中,我们主要从手工艺品市场现状、需求环境及影响市场供求因素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真实数据、资料的分析及对比,为读者掌握手工艺品市场供求现状及供求发展趋势提供了有力参考。
同时,为了满足新疆手工艺品今后的市场发展需求,研究报告还针对手工艺品市场投资前景、投资风险及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综合给出投资建议。
关键字:民族手工艺 市场 发展 调查 调查背景: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在2011年6月,为在校国贸09-1班的同学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大学生贸易实习”。前期通过对“大学生网上创业”的调查问卷做分析整理、中期进行“淘宝开店”的社会实践,旨在了解新疆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空间及方向。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实习,通过对“维药”、“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化妆品”、“新疆特干果”等方面由各组成员及组长进行第三阶段的市场调查。其目的在于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新疆民族特色行业的发展情况,中出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并对今后的发展状况加以预测和估计。
2011年6月23日-6月25日,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国贸09-1班由组长:王洋。组员:张梦瑜、王晓娟、王艺、梅潇丹五人组成的“新疆民族手工艺品调查小组”在走访调查二道桥民族手工艺品馆和周边小型手工艺品商铺,在为期3天的调查走访中共发放100份有关“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市场调查问卷。
其调查问题涉及商家、消费者、手工艺品的供销、以及商家对网上开网店的意见征询等内容。在通过100份调查报告有选择的发放、收回、整理、分析、总结,我们得到了我们最初做问卷调查的最佳效果。通过整理我们将以文字、图形、图片、以及问卷调查附录内容等各种形式以市场调查报告格式做成调查分析。分析结果;
一:新疆民族手工艺品行业介绍
(1)新疆主要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简介
手工艺品,俗称“民间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蓝印花布、蜡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在独具特色的新疆,手工艺品往往成为各地游客的旅游纪念首选商品,通过调查我们汇总出最能代表新疆典型特色的几种民族手工艺品;
和田玉
和田玉石主要产于昆仑山,古书称和田之南有“玉山”,指的就是那些玉矿。和田玉石分脂玉、墨玉、翠玉等。脂玉温润如羊脂,洁白无瑕,墨玉黑而透亮,都是雕琢玉品如戒指、玉镯、印章、嚣玩的名贵材料。翠玉色泽绿如翡翠,价值更高。和田玉自古闻名,据历史学家考证,它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曾是封建帝王珍爱的西域贡品。
喀什土陶
喀什土陶历史悠久,远任新石器时代就有生产,汉晋时代发展到彩陶,具有古老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喀什的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为著名。它继承了传统工艺,又有开拓创新,兼有观赏和实用价值。其品种主要有碗、盘、壶、罐等。一种供少数民族群众洗手用的“阿扑土”(即水壶),可称作喀什土陶的代表作。新疆地毯
新疆地毯或悬挂于厅堂之壁,或展铺于室内走廊,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美观大方,色调鲜丽,是理想的家庭、宾馆陈设的高级用品。新疆地毯质地精良,除了采用手工打结、编织,图面织工精致细密(先后经过十数道复杂的工序)之外,还得力于用来织毯的羊毛质地优良。新疆地毯原料采用著名的半粗毛与和田羊羊毛。这种羊毛粗而不粘,坚韧而富于弹性,具有耐拉、耐压、光泽好、强度大的优点。
新疆地毯的图素和设色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其特点主要是:多层边框,几何图形内填入品类繁多的纹饰,结构严整而富于韵律,活泼多变而富于生活情趣。新疆地毯十分注意将同类色或对比色并臵排列,在对比中充分显示各种色彩的个性。新疆地毯原来以染毛线的染料上色,多为植物和矿物制成的天然染料。
英吉沙小刀
英吉沙小刀多数为弯刀,刀把有木质的、角质的、铜质的、银质的,非常讲究。无论哪一种刀把,英吉沙的工匠们都要在上面镶嵌上色彩鲜明的图案花纹,有的甚至用宝石来点缀,玲珑华贵,令人爱不释手。除英吉沙的小刀外,库车的“孔雀刀”也已远近闻名。少数民族男子都有佩带小刀的习俗,身边能有一把华丽别致的小刀,便平添一种风度 艾德莱斯绸
艾德利丝绸是新疆极富民族特色的独特产品,是维吾尔族妇女最喜欢做衣裙的绸料。有两大产区:一是喀什、莎车的绸,以色彩绚丽、鲜艳著称。图案细腻严谨,常用翠绿、宝蓝、黄、青莲、桃花等颜色。二是和田、洛浦的绸,则讲究黑白效果,虚实变化,纹样粗犷奔放,色彩简单富有变化。
艾德莱斯绸图案纹样据说是古代维吾尔人信奉萨满教崇拜树神、水神的宗教意识的反映,也有人说是巴旦木纹、梳子纹以及民族乐器变形纹样。花帽
花帽,语称“朵帕”。各民族,各地区的花帽,花纹、样式各具特色。以维吾尔族的花帽为例,主要用料是灰色、蓝色、黑色、红色、紫色纯棉斜纹布里,灯心绒或金丝绒作面。每逢节日、婚礼、歌舞盛会、走亲访友,维吾尔族人都要戴上花帽装饰打扮自己。近年来许多地区建立了专门生产花帽的作坊和工厂,以满足本地民族群众和国内外旅游者的需要。佩戴花帽是新疆少数民族几百年来的传统习惯。也是馈赠来访贵客的不可多得的佳品。新疆花帽有适用于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回等各民族的多种式样,均采用民族传统的绣花、挑花、绊金、绊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缀成各种图案绣织而成。各种花帽均具有质地鲜艳、光泽四溢、绚丽多彩的特色,使人看后爱不释手。
民族手工艺品是传统的文化,它们曾经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是民族璀璨文化的典型代表。
(2)民族手工艺品的主要消费者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与世界上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装饰手工艺技巧,加上新疆与数国接壤,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有着丰富深厚的多元文化渊源,新疆从而成为世界民族特色手工艺品荟萃之地。在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聚居的二道桥附近的新疆国际大巴扎里,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荟萃,无疑是人们旅游、观光、餐饮和购物的好去处 来到新疆国际大巴扎的手工艺品市场,你会被造型各异、体态万千、雕琢独特的手工艺品所吸引。那诸多的手工艺品中有新疆本地产的英吉沙手工艺刀、和田彩色土陶、少数民族小花帽和服饰,还有俄罗斯的首饰盒、银器和马来西亚的锡器:花瓶、烛台、果盘和烟灰缸等,但最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是那来自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体现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和雕刻艺术的铜制花瓶。由于花瓶的大小、高低、粗细及造型的不一,加上精湛的雕刻艺术,这些各具特色的花瓶犹如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公主,在大方地迎接每一位游客的到来。
在调查期间我们专门调查了“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这一项目,等到如下结论;一些店主告诉我们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购买这者大多数是外地游客,每天的销售量很好,特别是这几年,新疆旅游发展很快,游客骤然增多起来,旅游旺季的时候店里都有些应接不暇了。游客们对来自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手工艺雕刻花瓶尤为感兴趣。因为那雕刻的花瓶中不仅蕴藏着异国风情、文化,而且还渗透着各个国家雕刻技术的精髓。印度花瓶大多数采用雕刻成型后着色,而且着色均匀,色彩丰富、艳丽,并且每一件花瓶上都述说着一个故事或一种文化。的确我们通过介绍看到了花瓶上刻有《一千零一夜》中,国王给王妃讲故事的那一幅画面,同时,也欣赏到了绚丽多彩及姿态各异的孔雀图。巴基斯坦花瓶雕刻细致,立体感极强,很少着色,但修长的瓶颈给人以高傲、美丽的感觉,看上去也很雅致。玫瑰花是巴基斯坦花瓶的主要图案,含苞待放及盛开的玫瑰花里包含了巴基斯坦的雕刻艺术。这些造型古朴、素雅,给人以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的花瓶成为来疆的游客馈赠亲友或珍藏的佳品。
当调查问到旅游旺季一位游客一次性最多能购买多少钱的手工艺品时,店主告诉我们,有时高达2万元。面对这样的零售数额,我们惊叹新疆旅游业给手工艺品市场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
二:调查内容的分析汇总
(1)对商家的调查内容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商家、消费者两部分作为主要调查的对象,首先我们对商家进行了“消费者性别的统计”、“消费者年龄调查”、“消费者一般性消费金额”、“是否看好新疆民族手工艺品市场发展前景”、“是否有意愿在网上开店”等问题的调查,现将较为重要的调查结果以图形总结出来其余数据以文字说明加以注释;
(1):消费者性别统计调查
调查男女比例图38%男女62% 通过对男女消费者比例图可以看出,在接受调查的商家中,大多数商家反映购买者多为年轻女性,并且以民族首饰为主。而男性购买则多以大型民族乐器摆件为主,由于调查范围细致,这一数据基本可以说明以性别为主的消费倾向;(2):是否看好新疆手工艺品市场发展前景
在50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商家们对于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市场前景的看法,通过在调查后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商家们还是很看好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前景,但仍有处于不看好和迷茫状态的商家,对此原因我们会在以下的报告中予以解释;
(3):是否愿意在网上开店
通过这项数据调查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商家很看好网店的作用,也希望通过这些来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对于不愿意在网上开店的商家进行了解,大致是因为:欠缺电子商务知识、不看好新疆电子商务前景、对于新疆物流业不看好;
通过上述三项重要的商家数据调查,我们了解了在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市场中消费群体划分比例以及商家对市场前景预期估计,并对新疆电子商务发展所提出的希望、质疑、看法等等〃〃〃〃〃〃
而在这其中,对于消费者得消费金额、消费年龄调查也是作为调查表中的项目来进行调查的。在通过消费金额的调查,多数商家表示,作为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主要集散地“大巴扎民族手工品馆”是新疆民族手工艺品交易的主要平台。在这里有着价值几元到几百元乃至上千元不等的商品,而作为主要消费者得游客一般会选择价值为百元之间的产品;而当地的消费者或批发进货商则更会看好价值在几元到几十元的产品。因此商家们说:“顾客群的划分”是作为消费金额划分的主要依据;
作为消费者年龄分析,也是依据顾客群来进行划分的,首先;游客的年龄不受限制,所以在以游客为主的消费人群中,各种年龄的比重几乎一致。而以本地消费者和下级销售为代表的顾客群则多以20-35岁为主,商家告诉我们,他们不仅仅做一级销售,也同时做着二级批发,向各个小型商贩进行批发,而在做这种生意的群体年龄大致在20-35岁之间的人为主。
在我们通过对商家调查的几个问题中,可以得出许多有关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市场初步调查分析,为在后期做好对新疆整体的市场前景估计做一个很好的依据,在后面我们还会以之前的数据作为参考;
(3)对消费者的调查内容 在此次“新疆民族手工艺品市场调查”中,我们不仅对商家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同时也对50名消费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由此可以得到最为真实的调查数据,与商家调查报告一致,我们对于重点的消费者调查报告予以统计。将最重要的数据以图形的方式分析出来,其中有关于“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消费金额”、“消费者购买手工艺品的主要用途”、“有购买意向的消费者性别调查”、“消费者是否对手工艺品感兴趣”、“购买手工艺品的目的”等等,我们提出最为重要的数据加以分析:(1):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消费金额
消费者消费价格图3530302520系列115105050元以下50-100元100-300元300元以上1073 通过对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消费金额来看,大多数消费者能接受100-300元这一区间的价格,从这一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消费者他们的主要消费水平还是较为偏低的。而作为商家也可以从这一点出发,把握好这一价格区间商品的多样化形式来达到多消的状态。
(2)消费者是否对民族手工艺品感兴趣
从分析途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消费者的调查中,有70%的消费者对民族手工艺品有着巨大的兴趣,从这幅分析图中我们可以得知94%的消费者对手工艺品有着兴趣,着说明在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3)购买消费品的主要目的
通过对上面图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作为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消费者,他们大多购买的初衷是送礼,由此可以得知如果商家在对手工艺品进行精美包装可以达到增加销售额度。这也对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对消费者所提出的一些建议加以汇总,得出一系列消费者对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意见建议。如:消费者提出,在新疆这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地方我们可以在手工艺品上赋以一些新疆传统的故事神话,从而加深产品背后的故事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目光的作用。
其次,对于一些纯手工艺价钱昂贵的手工艺品,是否能做到他的机械化生产,从而减低人力手工成本,达到价钱上的优惠。这样的话,消费者更愿意去购买。
再次,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地大多数是在纯手工技术较为发达但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南疆地区,而主要的消费地区怎是在以乌鲁木齐为主的北疆城市,这其中商品通过从南疆运往北疆。运费自然而然的转嫁给了消费者。因此大多数本地消费者希望可以在以乌鲁木齐为主导的地方建立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厂,以此来达到减少成本降低价格的最终目的。
通过对消费者的意见汇总我们可以得知,最为消费者不论是本地消费者还是游客,他们最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都是在手工艺品的价格上,最为这次“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市场调查小组,我们深知消费品的价格问题对新疆民族手工艺品发展前景的重要作用。从源头上降低成本,才能达到最终的价格下降。这样才可以使新疆的民族手工艺品得到各大的销售空间。同时也可扩大消费的人群比例来达到民族手工艺品的宣传途径。
结论和意见: 据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宣布,去年新疆旅游业创历史最高水平,“十二五”时期,新疆将建设一批国家级、世界级旅游精品品牌,把新疆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全国有68种实体旅游资源,拥有其中56种的新疆历来是海内外游客眼中充满新奇感和神秘感的旅游天堂。新疆旅游发展史上首次举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重新定位、重新谋划新疆旅游业发展问题”。张春贤介绍说,2010年,新疆接待国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成绩是在乌鲁木齐“7〃5”事件使新疆旅游业遭受重创,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年初稳定形势严峻,各方面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取得,来之不易。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各部委及19个省市展开新一轮援疆工作。同时,新疆对旅游业安排专项扶助资金,并对新疆境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实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
通过这些政策可以看出,新疆的旅游业将是带动新疆民族手工艺品消费创收的最好途径,作为此次的调查项目我们深知这一政策所能给新疆带来的经济收入。在不久之后的“亚欧博览会”上,又是一个将新疆介绍给世界的好机会,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机会来拉动具有新疆特色的手工业的发展。
在这次调查了解中,我们还通过对商家和消费者关于在网上开展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销售和宣传做了消息调查统计,绝大多数商家有意愿参与到网上销售的平台上,而多数外地游客同样对这样的意见抱有支持的态度。这又说明了,民族手工艺品市场的发展对推动新疆电子商务有着巨大的动力。在结合新疆开发区(头屯河)在本月顺利开工建设“新疆软件园区”的好消息,这无疑又是一次将民族手工艺推向世界的好机会。对此我们都对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前景给予最好的评价。
目前,新疆的工艺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新疆工艺品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新疆的旅游发展较快,游客到新疆来,买新疆的工艺品已成为一种惯例。
用艾德莱丝绸碎布缝制出“新疆芭比”娃娃品种有一百多个。包、手机袋、墙上挂饰等民族风情延伸产品也慢慢打入市场,特别是实现流水作业后,销售额开始呈直线上升。民族工艺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借着新疆旅游业火热发展的势头,大力发展新疆民族工艺品,把民族工艺作品推向市场,已成为当地民众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此次调查结束之际,我们小组汇总出对于“新疆民族手工艺品市场”调查的前景意见;1:积极开展手工艺品的机械化生产,从源头上减低成本,达到降销售价格的问题。2:加大生产企业的知名度,做到利用“品牌价值”来获取成功。3:紧抓旅游旺季、博览会等销售机会,来宣传新疆民族手工艺品。同时利用政策上的优惠,加大对手工艺品的研发力度。4:增强手工艺品背后的故事,从而吸引游客的眼光等等。
附录: 新疆民族手工艺品商家调查表
1:您认为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的消费者大多为? A:男性 B:女性
2:购买民族手工艺品消费者的年龄阶段大致为? A:20岁以下 B:20-30岁 C:30岁以上 3:您每月的销售收入为?
A:2000元 B:5000元 C:5000元以上 4:您对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市场前景看待如何? A:看好 B:不看好 C:不清楚 5:相对于实体店您有开网店的打算吗? A:有 B:没有
C:没考虑 6:什么样的手工艺品可以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 A:单纯的艺术品 B:具有实用的手工艺品 C:单纯的饰品 7:消费者对民族手工艺品感兴趣吗? A:非常感兴趣 B:比较感兴趣 C:没兴趣 8:消费者一般购买商品的消费金额?
A:50元以下 B:50-100元 C:100-300元 D:300元以上 9:您每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A:1小时以下 B:2-4小时 C:5小时以上
新疆民族手工艺品消费者调查表
1:您的性别是? A:女性 B:男性 2:您的年龄是?
A:20岁以下 B:20-30岁 C:30以上 3:你是何种的消费者?
A:外地游客 B:本地采购商 C:本地消费者 4:你所能接受的手工艺品市场价格?
A:50元以下 B:50-100元 C:10-300元 D:300元以上 5:您喜欢新疆民族手工艺品吗? A:喜欢 B:说不清 C:不喜欢 6:您看好新疆民族手工艺品市场发展前景吗? A:看好 B:说不清 C:不看好 7:您对民族手工艺品感兴趣吗?
A:非常感兴趣 B:比较感兴趣 C:不感兴趣 8:你买手工艺品的目的?(可多选)A:自己使用 B:纪念珍藏 C:送礼 9:您希望手工艺品背后有故事性吗? A:希望
B:不清楚
C:不希望 10:您看好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的电子商务前景吗? A:看好
B:不清楚
C: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