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调查报告
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调查报告
【摘要】: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始建于1981年,是在原“大武民族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初级中学。学校现有学生1388名,设有25个教学班,教职工58名,其中专任教师56名。多年来,学校着力培养了一批敬业爱生、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优秀少儿文艺工作者1名;省劳动模范1名;省人大代表1 【单位】: 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
【关键词】: 初级中学 果洛州 青海省 优秀教师 学生 学校 名教师 藏文 教学能手 获得
【报告正文】:
一、学校基本情况
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位于州府大武镇,是在原“大武民族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初级中学。始建于1981年,1986年增设了初中,改名为“大武民族中学”,1991年为了解决全州各县民族中学没有高中的现实,创办了藏文高中班。2003年调整为九年一贯制藏文初级中学,改名为“果洛州大武藏文中学”。2010年在全州教育布局调整中,将我校整体移交给玛沁县。因此更名为“玛沁县第一民族初级中学”。
二、各项情况
(一)普及程度 1.学生数量 我校现有在校生1350名(不含学前班120人),设有24个教学班,小学部12个教学班,共738名学生(不含两个学前班120名),初中部12个教学班,共611名学生。2.教学模式
学校施行“二类模式”教学,采用以藏语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用汉语授课为主单课加授藏语文的两种教学模式,并按国家教委的要求开齐了所有科目,开足了课时。
(二)、办学条件 1.校园、校舍
学校占地面积4781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484平方米,其中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3260平方米,生活用房1412平方(其中玛沁县教育局占用2套、大武中学占用10套,共480平米)米,行政办公用房(平方一排)320平方米。学校拥有校车一辆。2.教学仪器设备
学校共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1间,体育器材室1间。3.图书设备
我校图书室共有图书49215册,人均37册,学校有三间阅览室(1间学生阅览室,2间教室阅览室)1间借阅室。学生们喜欢阅读,图书借阅率较高。
4.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及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情况
有微机室3个,教师机3台,学生电脑180台,多媒体教室23个,使用正常。
(三)师资水平
1、教师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职工有75名。其中在编教职工59名(特设岗位教师2名),公益性岗位就业见习人员9名、自聘教师4名、局聘教师3名、临时工3人。在编专任教师中,研究生1名,本科36名,大专22名,学历率100%。在编教师中中教二级(小教一级)11名,中教一级(小教高级)8名,中教高级29名,未认定11名。在编教师藏族40人、汉族17人、壮族1人、哈尼族1人。共有妇女教职工共34名。教职工平均年龄为37.5岁。
2、继续教育及骨干教师培养情况
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2013—2014年度,我校共有11名教师参加培训。校长和教师都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3、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平均年龄为37.5岁。三.教育教学情况
1.课程安排:每周除早晚自习有35节。每天有10节课,早上4节,下午3节,含有早晚两个自习。小学每星期的主课达25节,初中节18节。
2.学校在教育工作方面:各教研组安排每周一次听课安排和每学期一次的各教研组知识竞赛都做得很好。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发现玛沁一中是玛沁县唯一一所非寄宿制九年一贯制初级中学,非寄宿制对于学生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好的是学生在校由老师来教学,回家由父母来辅导或有家教辅导,由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很好。但不好的是有些学生的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学生回家不复习不做作业,甚至有些学生造成不良习惯,导致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这些都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迫切需要的现实问题。我也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很健全的教育的。
调查人:索南措
调查日期:2014年11月
第二篇:关于土家族民族调查报告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09°10′至东经110°23′、北纬27°44′至北纬29°38′之间。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东北连张家界市,东南接怀化市,西与贵州省的铜仁重庆市的秀山接壤,西北连湖北省的鄂西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为15486平方千米,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7县1市,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长期以来,土家苗汉等各民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建设着美丽的家乡。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大约有八大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祭祖仪式类, 包括土家族舍巴日(摆手活动), 原始舞戏茅古斯, 梯玛跳神、跳马, 苗族的椎牛、椎猪、接龙、跳香等。二是民族习俗类, 如生产习俗、婚丧习俗、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习俗等。三是民族史诗类, 如土家族、苗族迁徙史诗。四是民族舞蹈类, 如苗族鼓舞、接龙舞、司刀舞、绺巾舞等, 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等。五是稀有剧种类, 如苗戏、傩戏、蚩尤戏、辰河高腔戏。六是民族音乐类, 如苗族巫腔、高腔、平腔、叭谷腔;土家族梯玛调、坡头腔、打镏子、咚咚奎等。七是民间文学类, 如土家族、苗族的神话、故事、传说、情歌等。八是民间工艺类, 如泸溪县踏虎乡的凿花、凤凰县沱江镇的扎染等。湘西自治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凝聚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他们绚烂的民族文化意识。
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文旅游资源
1.中国南方长城
又称湘西苗疆边墙,位于凤凰县城内,环记700余里,包苗寨2000处,共建迅堡、屯卡、碉楼、哨台、炮台、关厢、关门1175座,交织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军事防御体系。边墙始筑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清代重修。然而,任凭边墙森严壁垒,终挡不住民族和睦、融合、发展、进步的历史潮流。边墙早化作颓壁残垣,而今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供五洲游客旅游观光。
2.老司城
位于永顺县麻岔乡境内,四面皆山,依山傍水,是土司王的首府,600多年的古城,遗留有大批土家族的文物和古迹。主要建筑有:玉皇阁、土司基群、祖师殿、彭氏宗饲、温凉洞等。这些已列为省级重点历史文物而加以保护。
我州其他文物古迹还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黄丝桥城堡、龙山里耶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类聚落遗址——灰窑聚落遗址等。
3.塔卧
位于永顺县北部,距县城39千米。1934年12月,贺龙、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等同志率领红二方面军在此建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包括省委、省政府、红二、六军司令部、随军学校、兵工厂、医院等,许多革命标语至今任然清晰可见。旧址陈列着当年的珍贵纪念品,附近耸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都保存得很完整。
4.吊脚楼
土家苗族人民因居住山区,所居房屋便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楼房属木结构,四周均有设计独特的楼脚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5.湘西饮食
风味别具一格,如酸菜、酸鱼、酸辣椒、醋萝卜等。更有土家族的传统名菜泥鳅钻豆腐、苗族的五香鱼、桃花虫等。
6.民族服饰
土家人爱包青头帕,帕形包成人字路。青年人穿对襟衣;中老年人穿满胸左襟衣,缠长腰带,裤脚宽大;姑娘们包丝头帕,穿镶有梅花条的满襟衣,佩戴耳环、手镯、戒指。苗族人男服多为对襟上衣,袖大而长,束腰带,打绑带,头缠丝帕,裤短而大,眼神喜欢花格、全青、全兰,以长条细格为佳。妇女服装更为精美,衣为满襟,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领,胸前袖口滚有花边;女裤大而短,裤脚滚宽大花边。首饰种类繁多,佩带起来,全身闪耀,铮铮有声。
7.民族节庆日
独特浓厚的民族风情,是我州具有吸引游人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之一。土家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豪爽,从服饰、村寨、风俗、观念直到婚丧喜庆礼仪都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和古朴的乡土气息,使人向往。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社巴节”,流行摆手舞、铜铃舞等;苗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赶秋”等。民族文体活动有武术、猴儿鼓舞、对歌等。
三、综述
21世纪, 文化旅游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市场, 民族文化成为了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丰富资源。在注重旅游开发的同时, 人们认识到维持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理念。200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稿)规定,“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源远流长, 其品种纷繁多样, 蕴藏量大,覆盖面广, 特色鲜明, 日益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和游客。2004年4月13日, 文化部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为国家第二批综合保护试点单位, 这意味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化遗产将获得20年的重点保护大机遇。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部分文化遗产尚处于原生态形式, 散布其居住的偏远山寨之中, 急需大量时间、精力去采集归纳、整理, 同时又必须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去进行研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究竟有哪些文化遗产流传于民间, 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 传承人处于何种状况,这些情况有必要进行及时盘底与分类。归纳起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大约有八大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八类遗产分别保存在土家族、苗族乡镇, 横贯湘西州中部的酉水流域, 呈高密度流布状态。这八类遗产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地域范围文化, 历代祖先创造的这些文化财富, 经过几千年积累和传承遗存到现代, 它们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见证。但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遗产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浩劫, 剩余的品种与内容已日见稀少。时代的演进,文化的冲击, 传承人的锐减和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财政贫困而导致的保护机制的脆弱, 种种现实正在加速这些遗产的濒危与消亡。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人们便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局部发掘和抢救,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设备的限制,所进行的抢救工作只停留在少数乡村和低级阶段,大规模、深层次的抢救和保护是从申报综合试点开始的。
2.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必须纳入法律程序,它是国家设立保护试点并开展有效抢救工作的重要保障。2002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湘西州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议案》, 2003年4月8日正式交州政府办理。此后, 湘西州在其“两台两报”展开舆论宣传, 展示文化遗产的特色、价值, 激发读者对遗存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爱之情。接着委派专人进京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会和保护工程培训班, 宣讲湘西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和保护价值,受到国保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与会专家的关注。同时邀请国保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教授到湘西土家族苗族山寨进行实地考察。资华筠教授对于不少濒危的项目表示忧虑与关切,回京后向多方呼吁,为综合试点的获批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项目列进国家计划,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便会大打折扣,为此湘西州很重视项目的申报,一直把项目的精选与论证放在首位。
从2002年4月向省文化厅呈报“国保工程”开始,先后进行了五轮筛选,形成了八个文本。其中包括综合性项目两件,土家舍巴日、茅古斯、织锦、苗鼓、苗画、凿花等各一件。最终以“综合试点”获批,这为该州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项目的申请报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予以强调。
一是强调其重大历史价值:
1、不少品类特别是祭祖仪式,实录了上古时期直至五代时期湘、鄂、渝、黔边界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的生产生活、婚姻习俗状态,尤其是湘西原始毛人的生存繁衍状貌。
2、它以丰富的内容与湘西酉水流域旧石器、新石器考古遗址相印证,勾划了土家族苗族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
3、它汇聚了土家族苗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如舍巴日的祭祀仪式程序与内容包含了载入史册的三千年前武王伐纣、七百年前东南抗倭的英雄业绩, 证明了土家族苗族历代祖先为推动历史进程, 保卫中华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是强调其重大文化价值:
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 它是一笔丰厚的古老遗产。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先生实地考察了湘西茅古斯、蚩尤戏、还傩愿等仪式表演后, 赞其为“中华古文化之遗”。
2、从戏剧发生来说, 有些品类是中国戏曲的古根。从茅古斯、蚩尤戏的表演中可以找到戏曲的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基, 本特征的创始缘由和载歌载舞表演形式的基因。因此, 有戏曲专家赞它为“中国戏曲的最远源头”。
3、从舞蹈发生学来说, 有些品类是我国民族舞蹈的古根,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中华民族考察团莅临湘西考察, 称赞茅古斯是“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
4、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 不少品类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包括狩猎时期的梅山文化)等上古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 其巫词、巫术、巫歌、巫咒、巫祀是人们研究上古时期守教源根的珍贵“活化石”。
5、从民族民间文学的角度来考察, 不少祭祀仪式是一个个庞大的载体, 汇聚了丰富的民歌、民谣、民音故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土家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苗族的《古老话》、椎牛、椎猪、接龙的祭词也都是一部部民间叙事古歌的长篇巨制。
三是强调了项目具备的唯一性和稀有性。不少稀有品种在其他地区已消失, 为湘西州独家拥有。20世纪80年代中期, 湖北省恩施州成立之前, 曾派一个创作组来湘西学习摆手舞、跳丧舞等。近期出于旅游产业的需要, 该地区与张家界市又派人从湘西州聘请老艺人去培训表演队伍,传习土家口语。茅古斯、椎牛、吃猪、蚩尤戏亦为国内外罕见, 多次节庆活动将它们作为压轴戏, 深受国内外专家的赞誉。
湘西州文化局于2003年9月23日召开州民保工程工作会, 先期在文化系统成立领导小组。同时, 组建了专家委员会, 设立五个职能组, 即项目评审组、普查辅导组、项目开发组、摄影制作组、资料档案组, 选定了八个课题根据民俗、戏剧、舞蹈、音乐、民音间文学、绝技绝艺、工艺美术等方向来安排。10月份, 湘西州各县先后成立了领导小组, 组长由主管文化的县委副书记担任, 下设专家委员会和保护中心,制定了实施方案和项目课题的计划。同时, 部分相关科研课题开始启动, 如《湘西文化与旅游》丛书, 七部专著已完稿, 计划今年国庆之前出版;《湘西巫傩文化遗产》丛书, 十种专著已列入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计划。
2004年3月, 湘西州民保工程领导小组成立;7月,州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工作的意见》;8月, 文化部批准了相关《实施方案》;
9月初, 召开全州保护工程会议, 同月,组织八县市发掘出七个古典曲艺品种, 进行精加工, 土家族的有《酉水土鼓》、《梯玛词》、《镏子说唱》, 苗族的有《苗鼓词》、《瓦乡歌话》、《鸡毛竹》、《竹析曲》, 从曲种、题材到音乐、服务、道具都是原生形态。
资华筠教授到湘西考察期间, 受邀举办了一期培训班,参加听课的有该州四大家领导, 州县宣传、文化、计委、民委、财政和旅游部门负责人以及州保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等共计150余人。课程内容侧重在对“文化遗产是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植被”、“保护原生态的优质基因”等相关理念的阐释。今年7月, 该州又派员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保护工程理论培训班, 进行临战前的充电。
四、多元保护措施
据湘西州文化遗产的流布状况和生态环境特点, 该州提出了多元保护措施。即:
(一)原生态保护;
(二)法律保护, 目前州人大常委会正着手进行有关《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 有望明年初出台这个条例;
(三)整体保护,包括祭祀科仪、戏剧、舞蹈、歌谣及相关传说、故事、特技绝艺、重要传承人以及特色村落都属保护的范畴;
(四)多层保护, 就社区而言, 在保护区内划分保护带, 研究基地和特色村等三个层次;就级别而言分为国保、省保、州保、县保等四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八大类民间文化遗产均可寻觅到它们的古根和发祥地。作为原生态重点保护对象,其特色十分鲜明, 且有其沿革与传承。土家族茅古斯、舍巴日, 苗族椎牛、吃猪、接龙等祭祖仪式都实录了上古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苗族鼓舞作为祭祀盘瓠、降神娱神的法事, 一直保留在椎牛仪式之中。据《明史·西南蛮夷传》载, 舍巴日中的摆手舞, 具有鼓舞斗志激发勇气的功能,被土家先民应用于武王伐纣的战争, 明代嘉靖三十五年间又被再次用于抗倭战争, 形成了土家族的光荣传统。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中的“四十八勾图案”保留了母阴崇拜的遗痕。茅古斯对于男根的大肆渲染则表明它与父亲氏族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
根据八大品类的流布状况和特色价值, 大约可划出如下科研基地:
1、祭祖仪式基地: 保靖县拔茅乡沙湾村(八部大王庙遗址), 花垣县董马库乡大洞冲村(苗族椎牛、吃猪、接龙), 沪溪县武安镇(苗族祭盘瓠)、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龙山县坡脚乡苏竹村、保靖县龙溪镇土碧村(茅古斯仪式)。
2、民俗基地: 凤凰县三江镇苗族民族民俗展示中心, 永顺县不二门土家族民俗展示中心。
3、民族史诗基地: 古丈县田家洞(土家族摆手歌系列)、花垣县腊叶村(苗族古老话)。
4、民族舞蹈基地: 花垣县排碧乡、吉首市矮寨镇(苗鼓舞、司刀舞、绺巾舞)、龙山县内溪镇、永顺县王村、保靖县昂洞乡、古丈县古阳镇(土家族跳神、跳马)。
5、稀有剧种基地: 花垣县麻栗场老寨村(苗戏、蚩尤戏)。
6、民族音乐基地: 龙山县坡脚乡、靛房乡(土家族打溜子、咚咚奎)、永顺县石堤镇(碰碰妥)、凤凰县三江、花垣县排料乡、保靖县水田乡、吉首市己略乡(苗歌)。
7、民间文学基地: 保靖县马王乡、吉首市己略乡(土家族苗族故事、传说、歌谣)。
8、民间工艺基地: 花垣县雅酉乡、凤凰县廖家桥(苗绣、银器)、泸溪县踏虎乡(凿花、剪纸)、凤凰县沱江镇(扎染)。
湘西州计划用十年时间推进这项工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分为如下两个时期:一是普查抢救期(2004~2006年)。在219个乡镇全面铺开调查, 对文化品类的生存环境, 项目品种、民族特色与价值进行调研和论证。在此基础上,邀请国保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部分专家和
湘西州“民保”专家组组成戏曲、舞蹈、音乐、民俗等若干课题科研组, 进行系列调研。二是保护开发期(2007~2008年)。措施是:
1、实施分批逐级挂牌保护。
2、县乡文化馆站开办文化遗产传习所, 由掌堂师培养传承人。
3、组织力量深入6个保护带、12个研究基地、40个特色村进行基础建设和抢救发掘, 摸索保护经验。
41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 形成四大系列: ①图像系列, 将录像资料转录为光碟, 并加上解说词和字幕, 将彩色照片分装成集;②文字系列, 包括: a、科仪本系列, 用国际音标记译、整理出仪式资料带;b、祭祀歌系列;c、民间传说系统;③曲谱系列, 将唱腔曲牌、打击乐鼓点等记录为曲谱;④舞蹈系列, 对各种传统古朴的舞蹈作出舞蹈语汇与场记整理。
5、保护传承人、颁发国家级、省级、州级证书, 安置好部分经济困难的传承人的基本生活, 保障其合法权益。
湘西州根据民保工作的特点, 制订了“先抢救、后保护”、“政府牵头、部门承办、群众参与”、“法律保护与村规民约相结合”、“多层保护与网络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州财政从今年起列入专项预算, 保证每年都有一定资金注入。在抢救、保护的实践中, 逐渐摸索出如下六方面的经验:
(一)原生态特色村落基础设施必须得到改善和加强;
(二)重大项目必须实施多层次保护;
(三)保护带中经常可以对多个项目进行有效发掘;
(四)系列科技手段在抢救项目中可以灵活运用;
(五)对典型传承人必须实施特殊保护措施;
(六)旅游地域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
建立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法律法规与制度保护现有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 能让世人熟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展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弘扬民族文化, 培养、提高民族心理素质,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促进民族地区文明建设, 引导民族艺术的创作、研究潮流, 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立规划管理机制, 全面调查全州文化资源的底蕴,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建立重要遗产图文信息库和保护档, 并实现数字化管理。
建立联合开发机制。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联手建立研究基地, 实行资源共享, 推出一批科研成果;出版《湘西文化遗产丛书》、《神秘的湘西》大型画册、《湘西民俗大观》、《湘西民间资料经典》等。对湘西州民族文化进行合理开发, 既可以拯救和保护散落于民间的民族艺术瑰宝,也可以使湘西州民族文化更全面、更系统, 形式更完善,史料更详尽。
建立多层保护机制, 形成文化传承人和特色品种的保护网络, 摸索民族民间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办法与经验。
建立遗产精品承续机制。如利用民族节庆、各种展演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活动, 传承文化遗产的精品, 增强其艺术魅力和生命活力。目前湘西州七县市已发掘整理了一批鲜为人知的原生态的土家族、苗族古典曲艺、曲种和曲目,2004年10月湘西州代表湖南省出席同中国文联、国家民委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这是将湘西州文化传统精品遗产推向全国的一项举措。
建立文化窗口展示机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 对一些特色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以激活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过程中, 注重突出“保护”、“传承”、“利用”六字方针, 紧扣主题, 保护是手段, 通过保护, 达到与旅游业发展的相互作用, 盘活旅游业市场,“利用”是最终目的。做好对民族文化的经济内涵与背景分析, 在发展湘西州旅游业的同时, 对濒临消失的民族艺术进行抢救性挖掘与整理, 综合利用高等学校、地方政府、科研部门、旅游部门等多方资源, 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
建立大宗遗产的开发机制。例如在酉水河流域开发龙山里耶秦简展示中心、在保靖拔茅乡举办八部大王朝圣节等跨县跨乡的大型文化活动。
建立集资、融资机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保护资金,以保证这项工程顺利有效地推进。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五个渠道。即(一)国家投入的项目资金;(二)省、州、县两级的财政列项;(三)向公司企业招商;(四)借助名人效应, 扩大资金积累;(五)发动民间投资。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各具特色的八大类口头非物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是几千年来土家族、苗族祖先共同创造、积累、传承至今的宝贵财富。实践证明, 从保护生态环境、规范管理、联合开发、多层保护、大宗遗产的综合利用、集资融资等方面建立保护机制, 能促进保护工程有序进行, 提升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
第三篇:民族调查报告
关于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现状和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了解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和问题而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社会保障政
策,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讨论,对问题进行解决,从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实际出发,以实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全国各民族大团结新的壮丽篇章.调查过程:
一.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现状
目前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沿海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较为快速,而位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较为缓慢。主要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分配位置及政策的不平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大都分布于欠发达的西部边疆地区,人口虽占全国总人口的7%,土地却占国土面积的63.4%,各民族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极大。由于长期的自然演化和历史发展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6500万贫困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人口。
在今天,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也浸透着民族地区牺牲局部利益的无私支援。从全国情况分析,发达地区的产品结构,以深度加工的、附加值高的制成品为主,精加工产品占有较高比重;而民族地区的产品结构,则是以原材料、一次能源、半成品、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比重极低。在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下,民族地区创造的部分经济效益,以潜在效益、潜在价值的形式转移到了发达地区。所以,民族地区人口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袭击,生活失去基本保障时,从国家获得基本保障是其基本权力之一。
显然,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不能与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同步发展和一个模式的,这是由其特殊性所决定的。因此,研究中国社会保障问题时,必需将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做为一个单独的议题提出来,纳入研究视野,绝不能只以城市或发达地区为“样本”。而且这样的研究结果也是没有普遍意义的,构建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不完备和残缺的。剥离开少数民族地区,事实上也不可能建立符合中国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的来说,我国当今的民族地区的保障制度仍然不完善,民族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其目前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不成正比,我国应尽快推出相关政策,以平衡我国社会保障东西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而总体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二.存在的问题
1城乡社会保障失衡,社会保障权利严重缺失,保障体系极不健全。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城镇社会保障速度发展相对于农村较快,内
容也较为齐全、完善;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仅在社会救济、救灾、优扶安置、五保赡养方面有所体现,这些虽然是针对民族地区设定的,极具针对性,但是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民失去土地,从而对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需求更为迫切。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与少数民族息息相关的政策还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缺乏农村人民现实生活的基本选择则。
2.保障体系脆弱,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日益拉大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民族地区农村低保起步晚。2005年以前,全国建立城乡低保
制度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省,主要是沿海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民族8省区实行的是传统的农村特困户救助政策,基本没有实行农村低保。2006年以后,随着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民族地区才相继开始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
民族地区农村社保水平低。从2007年第二季度农村低保标准看,呈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差异。统计显示,农村低保标准低于年600元的县、市、区数,全国平均水平为35.7%,东、中、西部分别为12.3%、38.3%、59%;农村低保标准超过1080元的县、市、区数,全国为15.7%,东、中、西部分别为39%、4.8%、2%。京、沪两市的农村低保标准全部越过1天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至2007年第三季度,农村低保制度在全国2663个涉农县(市、区、旗)全面实施。全国平均低保标准每人每月67元,上海233元,广东134元,贵州56元,新疆53元,云南52元,内蒙古51元,广西46元,青海45元,宁夏37元,西藏22元。民族8省区都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不仅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也存在较大的差距。2006年,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169.6元,西藏、宁夏、青海由于城市人口较少,人均保障水平略高于全国水平,分别为225.5元、172.3元、171.9元。其他民族省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168.2元、贵州150.6元、广西147.5元、内蒙古147.1元、新疆131.1元。同年,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标准为每人每月83.6元,内蒙古100.7元,西藏106.1元,青海103.4元,新疆85.2元,贵州85.4元,云南81.4元,广西74.5元,宁夏71.9元。可见,民族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标准又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低一高反映了民族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3.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有管社会保障的规定是由劳动、人事、卫生等部门有关职能指定的。国家专门的社会保障法律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立法失去了应有的参考和根据。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发展的落后性也导致其地区的社会保障立法与东部相比有明显的滞后性,社会保障工作很多时候只能靠政策和行政手段推行。从而可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立法的滞后严重的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和推行。
三.解决方案
根据上述现状和问题,我结合我国国家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1.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收入,建立覆盖面广、多层次、多形式的社
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是其根本,在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建立多
方面、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方面的完善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迫切需要的。
2.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社会保障的资金管理成为重要的一部分,这需要我们建立资金管理制度,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对此,我们应首先拓宽集资渠道,鼓励人们捐献,有利于社会闲散资金的收集;其次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资金监管机构,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法律建设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法律建设中应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比较研究和借鉴外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成功经验,寻求科学的立法方法和途径,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点、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第四篇:从江县第一民族中学体育教研组工作总结
从江第一民族中学体育组工作总结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郑周强
本学期,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在全组八位体育教师共同努力下,探讨完善体育选项模块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要质量,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走出一条科研兴教的体育工作之路,努力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体育课程改革探索。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精神,倡导学生走进操场、走向健康、走向未来。引导学生走向阳光,在阳光下锻炼、阳光下成长、阳光下快乐。根据学期工作计划的要点,很好的完成了学校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就本学期体育总结如下:
一、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抓好体育模块选项教学工作
开学初,根据学校安排教师积极实施课改要求,转变观念,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来指导本职工作,用创新的思维,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经过积极的探讨和有计划的安排,我们开展了模块选项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授课模式,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普遍认为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也对新的选项教学有的新的认识,在业务上更加勤于钻研。可以说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体育教研组率先走出了成功的一步。
在工作中以新课标为准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改进学生评价系统,从学生的自身条件出发,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课堂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各教师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备课、探讨教法、交流反思、总结成果,完成本学期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研讨。一学期来,体育组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和政治学习,设计完成了三个年级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工作,认真参加了各级各
类业务培训考试。
二、很抓早操、课间操,倡导阳光体育
一学期以来,体育组继续严格规范课间操的纪律及做操质量,做到出操静、齐、快,动作规范、美观、口号响亮。继续实施体育教师总负责、班主任跟班制度,不断提高改进早操和广播操的动作质量,树立各班领操员榜样模范作用。加强体育检查小组工作,定人定班定时间,督促两操和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进一步落实体育检查结果每周点评制度。并于2011年9月份举行了全校学生参加的广播操-舞动青春比赛,通过比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广播操做操的质量及组织纪律性。
三、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及校内各类竞赛
根据学校安排和学期计划,开展了2011年迎新篮球比赛,全校45个班级共900名男女运动员和部分教师参加了本次比赛,由于领导重视、准备充分,时间有限,只能在每天下午放学进行,在一个月后,迎新篮球赛圆满结束;4月份,以检验提高为目的,组织了高一和高二年级全国第三套广播操比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做操质量。5月份,为欢送高三的同学,我校分年级组织了欢送杯足球比赛。经过一个半月的角逐后圆满结束。分年级组织了高
一、高二年级的早操会操评比,极大的促进了我校的早操质量。提升了学生长跑的意识。十一月份我组和政教处及年级组共同组织了高一年级的拔河比赛,通过比赛掀起了一个体育锻炼的高潮,也极大的丰富了校园生活。
四、周密安排,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为顺利完成学体育《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提高我校体育《标
准》成绩,学期初即特制定学校《体质健康标准》达标计划,要求各班体育教师认真开展《标准》训练和测试工作,经过体育组统筹安排,任课教师的精心测试,准确的统计全校45个班级2686名学生(另有18名学生因故免测)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9.6%,其中优秀率占18.8%,良好率占46.4%,及格率占34.8%,较上一有较大进步。
五、加大课余体育训练力度,备战各类竞赛和高考
学生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后备体育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本学期我组在以前2个高考田径队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篮球(男女)、排球(男女)、足球兴趣小组,有专业教师辅导训练。全体教师不遗余力地开展了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一学期来,体育教师利用早、晚、课余时间,带领运动员坚持不懈进行日常训练,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按时保质抓成效,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具体要求等情况安排训练的项目,以专项练习为主,科学训练,重点培养为学校、市运动会及高考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争取在明年的各项比赛和4月份的体育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六、努力成果
1、在2011-2012年从江县第二届中学生篮球比赛高中组荣获男、女第一名2、4月,体育高考学生到贵阳进行考试,有 39人参加,其中上本科线8 人,最高分141。
3、5月,我组教师代表学校参加从江县举行的五四劳动杯篮球赛,荣获第三名。
4、7月,在学校的领导的带领下,我校21名学生到剑河参加州教育局举办的人寿杯篮球赛,荣获女子组第五名。
七、重视场地器材建设,做好安全检查
本学年,我组落实体育室器材出借登记、管理制度。做到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为使我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安全可靠我们认真、定时的检查室外体育器材的安全性和完好性,及室内体育器材的数量,查漏补缺,在校领导的批示下补充了一定数额的篮球、排球等体育器材,本学期我们三次修理、固定了篮球篮圈、乒乓球台等。消除了安全隐患,为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有过不少成绩,但同时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仍然存在些许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通过体育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效。
体育教研组
2012年7月14日
第五篇:共青团万宁市民族中学委员会2011—2012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共青团万宁市民族中学委员会
2011—2012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在学校党支部和团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校团委围绕学校工作要点、立足学校实际,开展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和开展学生各项活动。通过校团委全体委员和全校团员青年的共同努力,与各处室协调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回顾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以服务青少年学生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未导向,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增强团员意识,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团员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心,专注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为广大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为学校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升旗仪式。成立校国旗队,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世一堂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国旗下的演讲,每周确立一个主题,形成主题系列教育。
2.加强两操督查和文明礼仪检查。坚持每天的两操检查,成立了两操检查小组。严格督促每位同学按时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强化长期礼仪检查,每天都有学生会干部检查,学生的礼仪,督促学生不要乱丢垃圾督促男女生正常交往,让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
3.加强校园卫生安全的检查。成立卫生安全检查小组,每天检查各班清洁区、教室卫生,并及时公布在公开栏上。
4.突出黑板报、宣传栏、标语和横幅的宣传教育作用。结合节日庆典,确定宣传主题,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本学期共刊出黑板报专刊2期,强化青年学生宣传活动的主阵地的建设。
5.开展七年级、高一年级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七年级、高一级共10个班的学生到学校社会实践基础—兴隆热带植物园,进行实践活动。
6.加强校园广播。
校园广播是学校校园文化氛围创设的重要载体,加强广播站建设,以校园广播为平台,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征文等活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和创造能力。结合实际设立了“每日播报”、“英语专栏”、心语星空”、“歌曲点播”等主题,让学生了解重要的时事政治新闻,提高英语的和表达能力,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刻苦努力积极向上,通过歌曲点播,增进师生之间健康交流,阳光交流。
7.强化“评价”、“推优”工作。根据检查记录,通过公平公正的“评价”、“推动”工作,共表彰“优秀团支部”6个,“优秀团员”47人,“优秀团干部”10人。
8.开展“庆祝欢乐节”书画比赛。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和举办第十二届海南欢乐节为契机,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光辉业绩,培养同学们热爱海南、热爱美丽万宁。校团委和图音体组携手在全校开展了以 “欢乐节”为主题的书画比赛活动。9.举办八年级田径运动会,通过运动会丰富校园文化体育生活,营造健康阳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磨炼同学们顽强的意志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同时增强班集体的荣誉和凝聚力。10.举办九年级“古诗词默写”大赛。比赛共评出一等奖7名,二等奖14名,三等奖21名。11.举办“感恩.我们在行动”主题现场委员会的专家凌峰先生到我校开展“感恩.我们在行动”主题现场报告会。(三)取得的成绩
1.陈明汉老师指导的四名学生,在全市“庆祝欢乐节”中学生书画比赛中勇创佳绩,荣获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两名。
2.陈贝雨老师指导的校舞蹈队《山路银河》节目,在全市“庆祝欢乐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中荣获二等奖。
回顾过去,我们更应该展望未来。校团委将在学校党支部和团市委的领导下,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健康、阳光新民中而努力奋斗!
2012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