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房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怎样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您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房宁: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探索前进的10年,也是取得显著成效的10年。比如,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基层民主扎实推进,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进一步壮大了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了海内外中华民族的广泛团结,形成了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三统一”、“四制度”、“五不搞”
记者: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键是要做到什么?
房宁: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反复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战略,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这条政治发展道路,其中的关键是坚持“三统一”、“四制度”、“五不搞”。
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党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实行民主政治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人民群众要成为社会的主人,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和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将自己组织起来,形成自觉的意识和有效的行动,这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的本质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行使各项权利,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三统一”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
经过长期建设和探索,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定型,其主要内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四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中国特色和政治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能普遍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有效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志,又能有效支持和监督各级国家机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通过这个制度,既实现了广泛的民主参与,又有利于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从而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城乡基层单位和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的民主制度,能够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这四项制度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已经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所充分证明。
发展民主政治,不仅要在客观上形成符合国情和发展要求的政治制度和体制,还要深刻认识民主政治在本国的发展规律,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持正确原则,防止错误倾向。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这“五不搞”进一步厘清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具体区别,保证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抓住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记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也必然会继续向前推进。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房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而这一进程并没有完结。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可以沿着三个重点方向探索前进。
一是稳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实践中政治参与占有重要地位,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政治参与有多种途径,如民主选举、意见征询等,通过这些形式使党的执政能够准确地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是当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我们在这一领域必将进行新的探索,迈出新的步伐。
二是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优良传统、一大优势。政治协商有利于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有利于化解利益群体之间的分歧与对立,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尤其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转型时期的国家,社会利益关系迅速变化、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不居,政治协商是较为适合、较为有利的民主形式。
三是大力加强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主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主政治形式的意义就更加突出。民主监督是保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根本方法。只有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其他的民主形式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
第二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纲)
崔静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基本原则、主要特征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
1、民主:古希腊语demos(人民)和kratelnc(治理),合在一起构成“民主”,意为“人民的统治”。
2、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寡头制和独裁制相对立。
(二)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1、多数原则:少数服从多数。
2、少数原则:尊重个人和少数人的权利。
3、平等原则:没有特权,人人平等。
4、程序原则:民主政治运行必须遵循预定的程序和规则。
(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
1、民意政治
2、责任政治
3、法治政治
4、透明政治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一)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
“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完善,焕发出新的活力。
2、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开创了由人治向法治过渡的新局面。
3、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并把它写入宪法。
4、保障人民的“表达权”,言论自由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5、干部制度改革方面成效显著。
6、党内民主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化。
7、从多方面探索和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
(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1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具体来说:
1、人民的民主权力体现得不够充分,人大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基本没有改变,权力制衡机制有待于建立健全。
3、党内民主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推进。
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规范化程度不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5、民主政治建设所要求的公民意识薄弱,有待于加强对全社会民众的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三、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人大制度,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保障权力的正确行使。
(三)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搞好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五)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打造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基础。
四、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借鉴西方政治文明成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借鉴不等于照搬
(二)避免“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
(三)要注重研究西方国家制度设计的理念
思考题:
1、如何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如何理解加强权力监督主要是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简介:崔静,女,现代科技与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学副教授。2
第三篇:房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
房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三统一”“四制度”“五不搞”2012-11-04 01:1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T | T 字号:打印 参与评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怎样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您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房宁: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探索前进的10年,也是取得显著成效的10年。比如,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基层民主扎实推进,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进一步壮大了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了海内外中华民族的广泛团结,形成了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三统一”、“四制度”、“五不搞”
记者: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键是要做到什么?
房宁: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反复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战略,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这条政治发展道路,其中的关键是坚持“三统一”、“四制度”、“五不搞”。
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党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实行民主政治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人民群众要成为社会的主人,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和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将自己组织起来,形成自觉的意识和有效的行动,这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的本质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行使各项权利,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三统一”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
经过长期建设和探索,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定型,其主要内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四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中国特色和政治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能普遍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有效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志,又能有效支持和监督各级国家机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通过这个制度,既实现了广泛的民主参与,又有利于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从而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城乡基层单位和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的民主制度,能够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这四项制度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已经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所充分证明。
发展民主政治,不仅要在客观上形成符合国情和发展要求的政治制度和体制,还要深刻认识民主政治在本国的发展规律,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持正确原则,防止错误倾向。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这“五不搞”进一步厘清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具体区别,保证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抓住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记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也必然会继续向前推进。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房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而这一进程并没有完结。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可以沿着三个重点方向探索前进。
一是稳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实践中政治参与占有重要地位,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政治参与有多种途径,如民主选举、意见征询等,通过这些形式使党的执政能够准确地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是当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我们在这一领域必将进行新的探索,迈出新的步伐。
二是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优良传统、一大优势。政治协商有利于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有利于化解利益群体之间的分歧与对立,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尤其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转型时期的国家,社会利益关系迅速变化、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不居,政治协商是较为适合、较为有利的民主形式。
三是大力加强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主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主政治形式的意义就更加突出。民主监督是保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根本方法。只有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其他的民主形式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学对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教学目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教学提示: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后,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形成“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三农”方面看,也可概括为“三改一化”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XX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XX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XX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XX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找范文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XX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后,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形成“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三农”方面看,也可概括为“三改一化”: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